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师范教育中国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代中国在学习西方师范教育经验与理论、制度与方法来发展中国的师范教育时,出现了外国化的弊病。为了谋求建设适合中国需要的师范教育,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的专家、学者及政府对师范教育的发展,进行了中国化的探索。
     本文旨在考察在外国教育对中国教育产生强烈影响的背景下,中国师范教育发展的因应之道。论文的主体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为师范教育中国化的缘起,主要通过梳理时人对“中国化”一词的运用语境,界定师范教育中国化的概念为:它是一场基于中国现代师范教育的外国化引发的弊病而起的,旨在谋求适合中国国情和民性的现代师范教育的运动,它不仅表现在对外国教育的选择和消化上,更重要的是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教育家都很关注本土特色教育的建构的运动。然后简要论述我国师范教育自晚清兴起至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前的发展状况,笔者将其归结为两个阶段,即师范教育的全力引进阶段(18971914年)和模仿基础上的创造阶段(19151926年)。接着论述师范教育在我国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外国化表现,及师范教育中国化的提出过程。笔者认为师范教育外国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宗旨不定,盲目抄袭;二是脱离中国的社会经济背景;三是教育内容“洋八股”,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师范教育中国化的提出也经历了一个由新教育中国化到师范教育中国化的过程。第二章为师范教育中国化的内容,主要通过对当时教育家有关师范教育中国化的论述,归纳总结了师范教育中国化的主要内容,即师范教育指导思想中国化、师范教育培养目标之扩大、师范教育社会化、师范教育艺业、专业和人格修养训练三者并重。第三章为师范教育中国化的实践,主要论述在政府的主导下,我国所进行的师范教育改革,这主要包括确定三民主义的教育指导思想,改革师资培养体系,充实师范教育内容和扩大师范教育的范围等三个方面。
     最后,在论文的结论部分笔者总结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师范教育中国化的特点,即强烈的中国化愿望与西方思想资源的吸收并存,以师范教育作为社会改造的支点,师范教育中国化思想与实践之间存在着落差等三个方面的特点,并从中得到了如下的启示:一是要有师范教育中国化的理论自觉。二是要扎根现实,勇于实践搞探索。三是要正确处理中外教育关系,坚持走中国化道路。
In the study of West experience and theory, systems and methods to develop the teacher education, modern china encountered the shortcomings of westernization, in order to seek a construction suitable for China's teachers' education, experts, academics and government carried on explor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of teachers' education.
     This thesis means to make a study on China's response to teachers' education under the influences from the foreign countries' education. The main part of this thesi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the first part focuses on the birth of teachers' educ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y combing the word "chinization" used by people in that era, the author give a definition of "chinization of teachers' education":originated from the shortcomings resulting from the foreignization of chinese teachers' education, it is a movement seeking for a suitable way of developing china's teacher's education. It not only made choices and digestion of foreign education, the experts also paid close attention to the movement of constructing the education of chinization. In the following part, the author makes a brief discuss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education from late Qing Dynasty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ublic of China. The proces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hrases. The first one is the thorough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education, and the second one is the creation based on the imitation. Next the author will make the research on the foreignizaiton of teachers' education and the proposal of teachers' education of chinization.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foreignizaiton of teachers' education is manifested in three areas:the first one is the total copy without any determined goal; the second one is the separation from china's reality; and the third one is "eight-part essay" of foreign education's content. The chinizaion of teachers' education also developes from the new education of chinizaiton to the teachers' education of chinizaiton. The second chapter is mainly about the content of teachers' education of chinization. By the discussion of the experts' thoughts of teachers' education of chinization,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eachers' education of chinization raised by them is mainly based on the chinization of the guiding ideology, the enlargement of goal, the socialization of education, and the same importance of the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expertise and the culture of personality. The third part is mainly about the practice of of teachers' education of chinization. In this part the author makes the study on the reforms of teachers' education under the guide of the government. The reforms includes three parts: to determine the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 as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the educaion; to reform the teachers'training systems; to enrich the content of teachers' education and to enlarge the scope of teachers' education.
     In the conclusion, the author makes a summar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achers' education of chinzation in the1920s and the1930s. The characteristics include the coexistence of the wishes of chinization and the absorb of the western ideas; Teacher education as the fulcrum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 gap between the idea and the practice of teachers' education of chinization. Thus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re should be the awareness of the theories of teachers' education of chinization; we should be brave to make exploration on the reality; and we should deal with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ern and stick to the road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引文
①刘问岫:《中国师范教育简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编者注: 文中(含脚注和参考文献)凡所谓台湾的“中央文物供应社”均应加引号。
    ①李华兴主编:《民国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②崔运武:《中国师范教育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③马啸风主编:《中国师范教育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④张燕:《抗战前国民政府对乡村师范的办理及历史评析》,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5月。
    ⑤牟秀娟:《南京国民政府乡村师范教育运动述论(19271937)》,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4月。
    ⑥勾小群:《民国时期高等师范院校课程改革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5月。
    ①王莹莹:《近代我国师范教育学费制度嬗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6月。
    ②李剑萍:《中国近代师范教育争论问题的透视》,《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年第3期。
    ③王建军:《论中国近代高等师范教育模式的演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第1期。
    ④叶澜:《一个真实的假问题》,《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年第2期。
    ⑤周然毅:《中国师范教育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年第3期。
    ①吴洪成:《近代教育家梁启超的师范教育思想探析》,《教师教育研究》2010年3月,第22卷第2期。
    ②张彬:《经亨颐的师范教育思想》,《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年第3期。
    ③林良夫:《民国时期教育家群体特征论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年第4期。
    ④林良夫:《二十世纪前叶新教育中国化道路的回顾与反思》,《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5期。
    ⑤吴冬梅、俞启定、于述胜:《何谓“新教育中国化”》,《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6月第23卷第2期。
    ①吴冬梅、俞启定、于述胜:《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教育中国化”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5月第7卷第3期。
    ②李海云:《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③周辉:《庄泽宣“新教育中国化”思想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5月。
    ④曹金祥:《<独立评论>与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教育改革论争》,《现代大学教育》,2009年第1期。
    ①张太原:《“没有了中国”:20世纪30年代中国思想界的反思》,《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3期。
    ②李剑萍:《中国近代师范教育的中国化历程》,《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
    ③李建军:《百年师范课程的文化传统与特色》,《江苏教育研究》,2010年第4期。
    ①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第二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页。
    ②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第二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8页。
    ③陈序经:《新教育的中国化和现代化》,《独立评论》,1933年第43号,第6页。
    ④陈序经:《新教育的中国化和现代化》,《独立评论》,1933年第43号,第6页。
    ①舒新城:《论道尔制精神答余家菊》,《中华教育界》第38卷第8期,1924年。
    ②庄泽宣:《如何使新教育中国化》,民智书局1929年,第13-20页。
    ③国联教育考察团:《中国教育之改进》,国立编译馆,1932年版,第181页。
    ④邱春:《通信》,《独立评论》第11号,1932年。
    ⑤李璜:《本国化的教育外国化的教育》,《中华教育界》,第14卷第7期,1925年。
    ⑥黄问歧:《民国二十三年中国教育回顾与今后展望》,《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江苏古籍出版社,第162页。
    ①吴冬梅、俞启定、于述胜:《何谓“新教育中国化”》,《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第23卷第2期,2005年6月。
    ②李海云:《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①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第一册,《论师范》,《变法通议》第35——36页。
    ①陈学恂、田正平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26页。
    ①具体的书目可见周谷平著《近代西方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8-23页。
    ②候怀银等著:《20世纪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3页。
    ③侯怀银等著:《20世纪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页。
    ①陈独秀:《近代西洋教育——在南开学校的演讲》,《新青年》,第5期,1917年。
    ②杨晓:《中日近代教育关系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79页。
    ①侯怀银:《20世纪中共教育学发展问题的反思》,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博上论文,第28——30页。
    ①李英超:《四十年来中国师范教育之演变与分析》,《政治季刊》,1938年第2卷第2-3期合刊。
    ②姜琦:《中国师范教育制度之过去现在与将来》,《教育通讯》,1938年第27期。
    ③范云龙:《今日研究教育者应有的觉悟和认识》,《中华教育界》,第19卷第2期,1931年。
    ①徐中玉:《中国的师范教育》,《文化建设月刊》,第3卷第8期,1937年。
    ②范云龙:《今日研究教育者应有的觉悟和认识》,《中华教育界》,第19卷第2期,1931年。
    ③陈启天:《中国新教育思潮之小史》,《中华教育界》,第2期,1923年。
    ④黄同义:《服务乡教八年之自省》,《江苏教育》,第1卷第7-8期,1932年。
    ⑤黄同义:《服务乡教八年之自省》,《江苏教育》,第1卷第7-8期,1932年。
    ⑥旭生:《教育罪言》,《独立评论》,第37号,1933年。
    ⑦谢颐年:《今后师范教育的出路》,《教育周刊》,第100期,1932年。
    ⑧姜琦:《三年来中国教育之解剖》,《江苏教育》,第4卷第1-2期,1935年。
    ①陶行知:《师范教育之讨论》,《新教育评论》,第3卷第13期,1927年。
    ②谢颐年:《今后师范教育的出路》,《教育周刊》,第100期,1932年。
    ③黄同义:《服务乡教八年之自省》,《江苏教育》,第1卷第7-8期,1932年。
    ④陶行知:《师范教育之讨论》,《新教育评论》,第3卷第13期,1927年。
    ⑤黄同义:《服务乡教八年之自省》,《江苏教育》,第1卷第7-8期,1932年。
    ①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全集》第二卷论著(19271935年),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17-18页。
    ②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全集》第二卷论著(19271935年),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34页。
    ①国联教育考察团著:《中国教育之改进》,国立编译馆,1932年版,第10页。
    ②国联教育考察团著:《中国教育之改进》,国立编译馆,1932年版,第14页。
    ③国联教育考察团著:《中国教育之改进》,国立编译馆,1932年版,第15页。
    ④国联教育考察团著:《中国教育之改进》,国立编译馆,1932年版,第17页。
    ⑤国联教育考察团著:《中国教育之改进》,国立编译馆,1932年版,第20页。
    ⑥高践四:《师范教育之过去现在及将来》,《江苏教育》,第1卷第7-8期,1932年。
    ①高践四:《师范教育之过去现在及将来》,《江苏教育》,第1卷第7-8期,1932年。
    ②吴俊升:《中国教育需要一种哲学》,《大公报》,1934年11月5日,第三张,第十一版。
    ③姜琦:《三年来中国教育之解剖》,《江苏教育》,第4卷第1-2期,1935年。
    ④徐中玉:《中国的师范教育》,《文化建设月刊》,第3卷第8期,1937年。
    ①陈纶:《本省师范教育今后设施问题之商榷》,《江苏教育》,第1卷第7-8期,1932年。
    ②李淑敏:《中国师范教育之危机及其改革刍议》,《国闻周报》,第10卷第50期,1933年。
    ①李淑敏:《中国师范教育之危机及其改革刍议》,《国闻周报》,第10卷第50期,1933年。
    ②常导之:《中国师范教育改造之起点》,《中华教育界》,第21卷第7期,1934年。
    ③徐中玉:《中国的师范教育》,《文化建设月刊》,第3卷第8月,1937年。
    ④国联教育考察团:《中国教育之改进》,国立编译馆,第14页,1932年版。
    ①国联教育考察团:《中国教育之改进》,国立编译馆,第12页,1932年版。
    ②陶行知:《师范教育之讨论》,《新教育评论》,第3卷第13期,1927年。
    ③李淑敏:《中国师范教育之危机及其改革刍议》(续),《国闻周报》,第10卷第50期,1933年。
    ①边理庭:《我国师范教育之改造》,《教与学》,第2卷第10期,1937年。
    ②顾琨:《师范学校课程之讨论》,《江苏教育》,第1卷第7-8期,1932年。
    ③李淑敏:《中国师范教育之危机及其改革刍议》(续),《国闻周报》,第10卷第50期,1933年。
    ④曹刍:《江苏师范教育改进计划意见》,《江苏教育》,第1卷第7-8期,1932年。
    ①任鸿隽:《一个关于理科教科书的调查》,《独立评论》,第61号,1933年。
    ②陶行知:《师范教育之讨论》,《新教育评论》,第3卷第13期,1927年。
    ③陶行知:《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新教育评论》,第3卷第1期,1926年。
    ④陶行知:《我们的信条》,《新教育评论》,第3卷第2期,1926年。
    ⑤边理庭:《我国师范教育之改造》,《教与学》,第2卷第10期,1937年。
    ⑥李淑敏:《中国师范教育之危机及其改革刍议》(续),《国闻周报》,第10卷第50期,1933年。
    ①常导之:《师范教育之趋势》,《教育丛刊》,第3卷第1期,1935年。
    ②赵廷为:《我国教育之改造与师资问题》,《中华教育界》第21卷第7期,1934年。
    ③赵廷为:《我国教育之改造与师资问题》,《中华教育界》第21卷第7期,1934年。
    ①常导之:《师范教育之趋势》,《教育丛刊》,第3卷第1期,1935年。
    ②林砺儒:《中国师范教育之检讨》,《勃勤大学季刊》,第1卷第2期,1936年。
    ①林砺儒:《中国师范教育之检讨》,《勃勤大学季刊》,第1卷第2期,1936年。
    ②林砺儒:《中国师范教育问题》,《教育研究》,第70期,第7页,1936年。
    ③徐中玉:《中国的师范教育》,《文化建设月刊》,第3卷第8期,第67页,1937年。
    ④赵廷为:《我国教育之改造与师资问题》,《中华教育界》第21卷第7期,1934年。
    ⑤赵廷为:《我国教育之改造与师资问题》,《中华教育界》第21卷第7期,1934年。
    ⑥林砺儒:《中国师范教育之检讨》,《勷勤大学季刊》,第1卷第2期,1936年。
    ①林砺儒:《中国师范教育之检讨》,《劫勤大学季刊》,第1卷第2期,1936年。
    ①五育指的是: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
    ②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3月第2版,第700—701页。
    ③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3月第2版,第702—703页。
    ④袁世凯《颁定教育要旨》,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758-767页。
    ⑤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0页。
    ①毅生:《中国教育的三大病根和救治的方法》,《明日之教育》,1932年第1卷第5期,第87页。
    ②《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宣言》,选自黄季陆编:《革命文献》第五十四辑《抗战前教育政策与改革》,中央文物供应社,1971年版,第1页。
    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确定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案》,第100页。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确定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案》,第100页。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关于教育之决议案》,第82-83页。
    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关于教育之决议案》,第83页。
    ④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关于教育之决议案》,第100页。
    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关于教育之决议案》,第100-101页。
    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关于教育之决议案》,第101页。
    ①黄季陆:《革命文献》第五十四辑《抗战前教育政策与改革》,中央文物供应社,1971年版,第115页。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88页。
    ③黄季陆编:《革命文献》第五十四辑《抗战前教育政策与改革》,中央文物供应社,1971年版,第277-278页。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26-327页。
    ②朱有璩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63页。
    ①常乃德:《师范教育改造问题》,《教育杂志》,1922年第14卷号外,第2页。
    ②常乃德:《师范教育改造问题》,《教育杂志》,1922年第14卷号外,第7页。
    ③常乃德:《师范教育改造问题》,《教育杂志》,1922年第14卷号外,第9页。
    ①经亨颐:《改革师范教育的意见》,见张彬编:《经亨颐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06、208页。
    ②蔡元培:《全国教育会联合会议决之学制系统草案评》,见高平叔编:《蔡元培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76页。
    ③朱有珊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49页。
    ④朱有璩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04页。
    ①《国家联会关于中国请求文化协进事宜结果》,《申报》,1931年10月6日,第三张第十版。
    ②国联教育考察团:《中国教育之改进》,国立编译馆,1932年版,第134页。
    ③国联教育考察团:《中国教育之改进》,国立编译馆,1932年版,第134页。
    ①韩湘眉:《汤尼等教育报告书与近代中国教育》,《中华教育界》,第20卷第11期,1933年6月,第27页。
    ②韩湘眉:《汤尼与近代中国教育》,《大公报》,1933年4月17日,第三张第十一版。
    ③孟真:《教育崩溃之原因》,《独立评论》,1932年第9号,第5页。
    ④顾敦福:《对于全国教育亟应改进之意见》,选自黄季陆编:《革命文献》第五十四辑《抗战前教育政策与改革》,中央文物供应社,1971年版,第413页。
    ⑤程天放:《改革中国学校教育刍议》,选自黄季陆编:《革命文献》第五十四辑《抗战前教育政策与改革》,中央文物供应社,1971年版,第449页。
    ⑥祁森焕:《最近各家教育改革方案之介绍及其检讨》(续),《时代教育》,1933年第1卷第3期,第21页。
    ①程天放:《确定教育目标与改革教育制度案》,选自黄季陆编:《革命文献》第五十四辑《抗战前教育政策与改革》,中央文物供应社,1971年版,第394页。
    ②中央组织委员会:《改革高等教育案》,选自黄季陆编:《革命文献》第五十五辑《抗战前教育概况与检讨》,中央文物供应社,1971年版,第111页。
    ①叔永:《教育改革声中的师范教育问题》,《独立评论》第28号,1932年。
    ②北平师范大学教授会:《驳叔永君<教育改革声中的师范教育问题>》,《大公报》,1933年1月7日、8日、11日、14日,第二张,第八版。
    ③常道直:《师范教育论》,立达书局,1933年版,弁言,第1页。
    ④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关于教育之决议案》,第401页。
    ①崔运武:《中国师范教育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30页。
    ①刘问岫编:《中国师范教育简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89页。
    ①旭生:《教育罪言》,《独立评论》第27号,1933年,第12页。
    ①崔运武:《中国师范教育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00页。
    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57页。
    ③转引自罗延光著《师范教育新论》,南京书店发行,1933年版,第323页。
    ①黄季陆:《革命文献》第五十四辑《抗战前教育政策与改革》,中央文物供应社,1971年,第118-119页。
    ②黄季陆:《革命文献》第五十四辑《抗战前教育政策与改革》,中央文物供应社,1971年,第277-278页。
    ③此数据依据刘问岫编:《中国师范教育简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68-69页及72-73页的统计表计算得来。
    ①舒新城:《论道尔顿精神答余家菊》,《中华教育界》,第38卷第8期,1924年。
    ②庄泽宣:《如何使新教育中国化》,民智书局1929年,第20页。
    ①刘天予:《我们应当自反的一个主要问题》,《现代教育》,第1期,1929年。
    ②庄泽宣:《中国教育制度改造的我见》,《中华教育界》,第22卷第9期,1935年。
    ③这四大原则是:从各国新实验里找,从专家研究里找,从本国实例找,从本国需要找。见庄泽宣《如何使新教育中国化》,民智书局1929年,第137-144页。
    ④罗廷光:《什么是中国教育目前最需要的》,《时代公论》,第8期,1932年。
    ⑤罗廷光:《评国联教育考察团报告书<中国教育之改进>》,《中华教育界》,第20卷第11期,1933年。
    ⑥常导之:《师范教育之趋势》,《教育丛刊》第3卷第1期,1935年。
    ①谢颐年:《今后师范教育的出路》,《教育周刊》,第100期,1932年。
    ②赵德庆:《吾人办理乡村师范教育之意义》,《河南教育月刊》,第3卷第2-3期,1932年。
    1.《中国近代教育史料汇编》(民国卷5),全国图书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年4月版。
    2.《中国近代教育史料汇编》(民国卷6),全国图书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年4月版。
    3.琚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4.琚鑫圭、童富勇、张守智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5.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三编第103号第11辑第一册——第六册,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
    6.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7.孙研、孙燕京编:《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大象出版社2009年版。
    8.孙研、孙燕京编:《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大象出版社2009年版。
    9.吴相湘、刘绍唐主编:《第二次全国教育会议始末记》,传记文学出版社1971年10月版。
    10.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1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12.中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编:《革命文献》第五十三、五十四、五十五、五十七、五十八辑,中央文物供应处,1971年版。
    13.朱有璩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申报》
    2.《大公报》
    3.《益世报》
    4.《中央日报》
    1.《中华教育界》
    2.《独立评论》
    3.《教育杂志》
    4.《东方杂志》
    5.《新教育评论》
    6.《教育周刊》
    7.《教育丛刊》
    8.《教育研究》
    9.《教育月刊》
    10.《教育通讯》
    11.《教育改造》
    12.《教育公报》
    13.《教育旬刊》
    14.《教育与职业》
    15.《明日之教育》
    16.《青岛教育》
    17.《师大月刊》
    18.《时代公论》
    19.《图书评论》
    20.《中华季刊》
    21.《暨南季刊》
    22.《江苏教育》
    23.《河南教育》
    24.《安徽教育》
    25.《湖南教育》
    26.《四川教育》
    27.《福建教育》
    28.《甘肃教育》
    29.《四川大学季刊》
    30.《北京大学社会科学》
    31.《河南省政府年刊》
    32.《河南教育月刊》
    33.《河北教育公报》
    34.《江西教育行政旬刊》
    35.《江西教育旬刊》
    36.《辽宁教育月刊》
    37.《南海县政季报》
    38.《湖北教育月刊》
    39.《安徽教育行政周刊》
    40.《福建教育厅周刊》
    41.《陕西教育月刊》
    42.《广东教育厅教育旬刊》
    43.《广东省政府公报》
    44.《浙江教育行政周刊》
    45.《首都市政公报》
    46.《南京市政府公报》
    47.《大学院公报》
    48.《教育部公报》
    49.《学生文艺丛刊》
    50.《中国学生》
    51.《国立中央大学教育丛刊》
    52.《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月刊》
    53.《乡村建设》
    54.《大上海教育》
    55.《大学杂志》
    56.《国闻周报》
    57.《时代教育》
    58.《众志月刊》
    59.《勃勤大学季刊》
    60.《文化建设月刊》
    61.《政治季刊》
    62.《政治成绩统计》
    63.《社会与教育月刊》
    64.《社会与教育》
    65.《冀察调查统计丛刊》
    66.《教学生活》
    67.《教与学》
    68.《新中华》
    69.《天南》
    70.《黑白》
    71.《学艺》
    72.《公余》
    73.《呼声》
    74.《更生》
    75.《市政月刊》
    76.《农林新报》
    77.《民钟季刊》
    78.《出版周刊》
    79.《时代教育季刊》
    80.《体育杂志》
    81.《勤奋体育月报》
    82.《公教学校》
    83.《新亚西亚》
    84.《法令周刊》
    1.余家菊:《师范教育论》,上海中华书局,1926年版。
    2.邱春、姜琦:《中国新教育行政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
    3.庄泽宣:《如何使新教育中国化》民智书局1929年版。
    4.陈翊林:《最近三十年中国教育史》,上海太平洋书店,1930年版。
    5.商务印书馆编:《最近三十五年之中国教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
    6.舒新城:《中国教育建设方针》,中华书局1931年版。
    7.国联教育考察团:《中国教育之改进》,国立编译馆1932年版。
    8.杜佐周:《教育与学校行政原理》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9.常道直:《师范教育论》,立达书局,1933年版。
    10.罗廷光:《师范教育新论》,南京书店,1933年版。
    11.常导之:《教育行政大纲》(上)(下),中华书局,1934年版。
    12.古棵:《现代中国及其教育》,中华书局,1934年版。
    13.陈青之:《中国教育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14.王聿均孙斌合编:《朱家骅先生言论集》,“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7年版。
    15.郭为藩主编:《“中华民国开国七十年”之教育》(下),文广书局出版1981年版。
    16.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17.刘问岫:《中国师范教育简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6月版。
    18.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全集》第二卷著作(19271935年),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19.宋恩荣编:《晏阳初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20.王世杰:《王世杰日记全集》,“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1990年版。
    21.周谷平:《近代西方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2.田正平:《留学生与中国教育近代化》,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3.李华兴主编:《民国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8月版。
    24.霍益萍著:《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1999年版。
    25.许美德(加),许洁英译:《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6.陈平原著:《中国大学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7.任鸿隽:《科学救国之梦——任鸿隽文存》,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8.马啸风主编:《中国师范教育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9.杨东平主撰:《艰难的日出——中国现代教育的20世纪》,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
    30.杨晓:《中日近代教育关系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1.田正平主编:《中外教育交流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2.崔运武:《中国师范教育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版。
    33.郭秉文:《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34.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35.陈学恂主编,高奇分卷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现代分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9年版。
    36.王小丁著:《中美教育关系研究》(18401927)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7.兰军:《国际教育舞台的参演——基于国际教育组织及会议的考察》,山东教育 出版社,2010年版。
    38.侯怀银等:《20世纪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王兆悌、蔡振生:《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独立体制的历史考察》,《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4期。
    2.谢安邦:《论高等师范教育体制的改革——独立定向型和开放非定向型师范教育的关系及发展趋势》,《社会科学》(上海)1987年第11期。
    3.周国平:《简述近代中国的高等师范教育》,《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
    4.李剑萍:《中国近代师范教育争论问题的透视》,《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年第3期。
    5.李剑萍:《中国近代师范教育的中国化历程》,《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
    6.冷先福:《民国时期高等师范教育的历史回顾——纪念中国高等师范教育成了100年周年》,《江西社会科学》,1998年第6期。
    7.叶澜:《一个真实的假问题》,《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年第2期。
    8.周丽华:《试析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吉林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9.林良夫:《民国时期教育家群体特征论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年第4期。
    10.林良夫:《二十世纪前叶新教育中国化道路的回顾与反思》,《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5期。
    11.刘捷:《“高师改大运动”及其现代价值》,《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
    12.夏金元:《近代高等师范教育制度的沿革》,《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13.刘新玲:《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体制演变的历史回顾与思考》,《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
    14.张太原:《20世纪30年代的文实之争》,《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6期。
    15.张太原:《“没有了中国”:20世纪30年代中国思想界的反思》,《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3期。
    16.吴冬梅、俞启定、于述胜:《何谓“新教育中国化”》,《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 育科学版)2005年第23卷第2期。
    17.吴冬梅、俞启定、于述胜:《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第7卷第3期。
    (2)硕博论文
    1.王慧君:《我国近代师范教育模式的历史变迁》,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4月。
    2.冉春:《抗战时期国立师范学院的设立及其历史评析》,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5月。
    3.郭向宁:《中国近代师范教育模式的社会适应性问题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5月。
    4.李海云:《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4月。
    5.勾小群:《民国时期高等师范院校课程改革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5月。
    6.张燕:《抗战前国民政府对乡村师范的办理及历史评析》,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5月。
    7.张艳艳:《从近代学制看我国师范教育体制的确立与发展》,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6月。
    8.周辉:《庄泽宣“新教育中国化”思想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5月。
    9.牟秀娟:《南京国民政府乡村师范教育运动述论》(19271937),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4月。
    10.王莹莹:《近代我国师范教育学费制度嬗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6月。
    11.王向文:《民国时期湖南师范教育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5月。
    12.段春敏:《我国近代女子师范教育之研究》,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4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