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城乡规划权的宪规制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当今中国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化进程如火如荼。每年大概有1300万到1500万的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每年新建建筑量是20亿平方米,几乎比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建筑量总和还多。①城市规划在此历史机遇中深刻改变着城市的面貌也改变着城市中的人们生活。城乡规划表面上是一项城市设计活动,但本质上是对社会资源的分配,是土地和空间开发和利用的准则,具有政治性、规范性和约束力。城市化进程中的突出矛盾,典型的如拆迁纠纷,形成权利与资本、权利与权力的激烈对抗,引发了多起发人深省的“血”的惨案。拆迁问题追根溯源,本质上是城乡规划权力行使中忽视普通百姓的权利主张和利益诉求的结果。城乡规划权以公共利益为名,涉及千家万户,影响各行各业。如何保障城乡规划权在公共利益的轨道上前行,既维护公共利益,又保障个体权益不受非法侵害,正是在当前社会矛盾凸显期,解决城乡规划问题的关键所在。本文从宪政的理念和制度出发,针对我国城乡规划权力行使中存在的依据不充分问题、权力制约弱化的问题、财产权利保障不足的问题、正当程序缺失的问题和权利救济制度不完善等问题,采用比较研究、规范分析、实证分析、历史分析等方法,提出制约和规范城乡规划规划权的具体路径。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对城乡规划和城乡规划权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理论分析。第三章至第七章分别从城乡规划权行使的公共利益制约、权力制约、财产权利制约、程序制约和权利救济五个方面针对我国城乡规划权行使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制约城乡规划权的方式并提出了完善的建议。
     第二章“城乡规划权的理论分析”。首先,对城乡规划的概念和本质进行了分析。基于对历史不同时期城乡规划本质认识的分析,在城乡规划的艺术观、科学观、政治观到政策观的基础上,提出和论证了城乡规划的法律观,认为城乡规划的本质是法,即以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对土地和空间开发利用的权利义务的规范。其次,在界定我国城乡规划体系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城乡规划体系的特征是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核心的规划体系,认为编制好、实施好控制性详细规划就能解决我国城乡规划领域的核心问题。最后,对城乡规划权的概念、构成、特征和法理基础进行了论述。认为城乡规划权包括城乡规划制定权和实施权,两者具有不同的权力内容。城乡规划权的特征是公共利益性、高度复杂性、与财产权的对立统一性和扩张性。城乡规划权的法理基础是以保护公共利益为宗旨的警察权的行使。
     第三章:“城乡规划权的公共利益制约”。公共利益是城乡规划权行使的前提。不具备正当的公共利益,城乡规划权的行使就失去了依据。本章的任务是探究什么是城乡规划中具有正当性的公共利益?首先通过公共利益研究的历史文献进行分析梳理,归纳了公共利益的内涵和特征。然后对城乡规划中的公共利益的含义和内容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影响我国城乡规划中公共利益实现的问题。最后为了科学寻求如何保障城乡规划实现的路径,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影响城乡规划公共利益实现的因素进行了数据分析,得出了影响城乡规划公共利益实现的因子包括:公共利益合理界定、公共权力分权制衡、正当程序科学实施、法律法规配套保障、权益利益妥善补偿、公众媒体外部监督。因子分析法证明要保障城乡规划公共利益实现就应当合理界定公共利益;实现规划编制和实施的分权、避免权力集中导致的公众被“公共利益”化;贯彻实施正当程序原则,积极引入公众和媒体监督;制定配套法律法规细则,妥善补偿相关权益利益。
     第四章:“城乡规划权的权力制约”。本章从宪政的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原则出发,探讨以权力制约城乡规划权的两种治理路径:分权和监督。第一部分:“分权”。我国城乡规划权无论是规划制定权还是规划实施权都高度统一于行政机关。但是从美国、英国、德国等国的情况看,城乡规划制定权都属于立法机关,而城乡规划实施权则一般归属行政机关。本文认为由私有财产权的重要性、立法权的性质、城乡规划的公共利益性和我国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的规定等因素决定,规划制定权的本质是立法权,应当由立法机关行使,而规划实施权则由行政机关行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个城乡规划权配置建议:第一,在地方城乡规划权横向权力配置方面,将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乡规划技术标准的制定权交由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第二、在城乡规划权力的纵向分配上,建立以地方为主的权力分配体制。第三、在分权理论指导下,建立我国的城乡规划委员会制度。第二部分“监督”。首先,指出我国规划权力监督的实然状态表现出:上级对下级监督不到位,地方权力机关监督的虚位,司法机关监督的半缺位,社会监督的乏力等特征;其次论述了加强我国城乡规划权监督制度的建议,包括完善我国的规划督察员制度;落实城乡规划信息公开制度,完善公共参与制度,培育和发展非政府的城乡规划公益性社会组织等内容。
     第五章“城乡规划权的财产权利制约”。本章从宪政的权利保障原则出发,探讨财产权利保障对城乡规划权行使的制约。城乡规划权表现为对土地、房屋不动产权利的限制,本文首先从城乡规划权与私有财产权关系的国内国外的历史变迁分析入手,提出注重私有财产权的保护,限制城乡规划规划权以公共利益为名的扩张,是完善我国城乡规划制度的重要选择。紧接着,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特别是德国基本法的法律保留制度和美国司法实践中关于城乡规划限制财产权的判例,论述了城乡规划权合法限制公民财产权的原则包括:公共利益优先原则、因果关系原则、平等保护原则、过度行使则构成征收(taking)的原则和征收补偿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加强公民财产权保护制度,制约城乡规划权力的建议是:在宪法对公民财产权的保护方面,建立法律保留制度;建立我国的管理性征收(taking)及其补偿制度;建立规划制定权行使的比例原则;在城乡规划程序规定中,加强财产权人权利保障的内容等。
     第六章“城乡规划权的程序制约”。本章探讨的是正当程序对城乡规划权力的制约。首先,本文在对正当程序原则的概念和内容进行归纳的基础上,介绍了美国、英国城乡规划法制中的正当程序制度。然后,针对我国城乡规划制度中的程序问题现状,借鉴域外制度提出了完善我国城乡规划正当程序制度的建议:包括牢固树立正当程序理念,完善城乡规划编制中的公共参与,科学设置规划调整和规划许可程序,限制自由裁量权,科学设计城乡规划编制与实施程序的内容、结构和关系。
     第七章“城乡规划权失范的权利救济”。“无救济就无权利”。本章的主要任务是探讨如何完善公民因城乡规划权力行使不当受到侵害时如何寻求救济的问题。首先本文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国家赔偿、补偿制度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城乡规划领域的权利救济制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当前我国在救济制度方面的主要问题是规划自身对权利的侵害没有救济途径。然后在借鉴美国、德国和日本在因城乡规划造成权利受损的救济制度的基础上,对完善我国城乡规划领域的权利救济制度提出了建议。本文的观点是规划制定权本质是立法权,应当由立法机关行使。在这种情况下,制度完善建议有:第一,应当通过类似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方式来纠正城乡规划对公民权利造成的侵害。第二,建立宪法监督的专门机关,由专司宪法监督的机关行使对各类城乡规划是否侵害公民权利的审查。第三、对构成管理性征收(taking)的规划,纳入国家赔偿范围。第四,建立我国的因城乡规划造成财产损失的补偿制度。
Nowadays China is in a period of rapid development. Urban constructionflourishes with each passing day as well as urbanization grows vigorously. Each yearabout13million to15million people shift from rural areas to urban ones. Each yearthe total amount of new buildings is2billion square meters, which is more than thesum of building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In the historicalopportunity, urban planning brings about profound changes in the appearance of cityand urban people’s life. Apparently urban planning is an activity of urban design. Butessentially it is the distribution of social resources and the standard for developmentand utilization of land and space, which is political, normative and binding.Outstanding contradiction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cause fierce conflictsbetween rights and capital, rights and powers and finally cause a number ofthought-provoking cases. Ignoring people’s claims and concerns in urban planningleads to removal issue. In the name of public interest, urban planning involves everyfamily and influences all kinds of occupations. In current society, the key to solve theproblem of urban planning is how to keep it on behalf of public interest, protectingpublic interest as well as individual rights. This paper starts with constitutional ideasand system, aims at existing problems in urban planning such as insufficient basis,weak power restriction, insufficient guarantee of rights, deficient proper procedureand right relief, adopts a number of methods, for example, comparative study,specification analysis, empirical study and historical analysis, and finally proposesspecific measures to govern the urban planning power.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seven chapters. Chapter One is introduction. Chapt Two conducts a theoreticalanalysis on the basic concept of urban planning and the urban planning power.Chapter Three to Chapter Six aim at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exercise of the urbanplanning power from five aspects as follows: public interest restriction, powerrestriction, rights restriction, procedure restriction and rights relief, elaborate on theways to restrict the urban planning power and put forward recommendations forimproving.
     Chapter Two: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n the urban planning power. First of all,this paper analyses on the concept and nature of urban planning. Based on the analysisof the nature of urban planning in different times and on the basis of art view, view of science, political view and view of policy of urban planning, it raises anddemonstrates legal concept of urban planning. This paper believes that the nature ofurban planning is law. In other words, urban planning is standard for development andutilization of land and space with the purpose of public interest. Next, on the basis ofdefining the concept of urban planning system, this paper proposes features of urbanplanning whose core is the controlled detailed plan and believes that it is able to solvethe key problem in urban planning so long as a controlled detailed planning isprepared and implemented well. Finally,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concept,composition, features and the legal basis of the urban planning power. It believes thatthe urban planning power includes formulation power and implementation power.These powers have different contents. Characteristic of public interest, highlycomplicated, unity of opposites with property rights and expansionary are features ofthe urban planning power. The legal basis of the urban planning power is exercisingpolice authority which aims to protect public interest.
     Chapter Three: constitutional govern of the urban planning power: publicinterest restriction. Public interest is the premise of exercising the urban planningpower. Without legitimate public interest, exercising the urban planning power will bea lack of foundation. The mission of this chapter is to explore what legitimate publicinterest is in urban planning. First, it analyses historical documents of public interestresearch and summarizes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 of public interest. Then itanalyses judgment of public interest in the urban planning. Through the analysis itfinds that public interest is uncertain. Therefore, it carries on data analysis for surveysof public interest in urban planning by adopting factor analysis method, and achievesa conclusion that influential factors of public interest include reasonable definition ofpublic interest, public power check and balance, scientific implementation of properprocedure, laws and regulations guarantee, proper compensation of right and interest,and objective supervision of public media. By means of these factors, this paperemploy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to explain its influence on the exercise of the urbanplanning power. Data analysis shows that reasonable definition of public interest andpublic power check and balance exert the maximum impact on formulation power ofurban planning while scientific implementation of proper procedure and laws andregulations guarantee exert the maximum influence on implementation power of that.Revelations derived from the study are that it is ought to strengthen planning, developcheck and balance, properly define public interest; implement proper procedure and encourage public media to supervise; draw up detailed rules for related laws andregulations and compensate related rights and interests according to law.
     Chapter Four: constitutional govern of the urban planning power: powerrestriction. This chapter starts with the constitutional principle of power restrict powerand develops two ways to restrict the urban planning power with power: separationand supervision of power. Part One: separation of power. In China, the urbanplanning power which includes formulation power as well as implementation powerhighly unifies in the administration. However, in western countries such as the USA,the UK, and Germany, formulation power belongs to the legislature whileimplementation power generally belongs to the administration. In this paper, theimportance of property right, the nature of legislative, the characteristic of publicinterest, and provisions of the Constitution and local organic acts together determinethat formulation power belongs to the legislature while implementation power shouldbe handed to the administration. On the basis of that, this paper proposes threerecommendations for the urban planning power: first, in terms of horizontalconfiguration of local power of urban planning, the formulation power of controlleddetailed planning and technical standards will be delivered to local People’s Congressand its Standing Committee. Second, on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power, a powerdistribution system which gives priority to the local will be founded. Third, under theguidance of the theory of separation, committee system of urban planning in Chinawill be established. Part Two: supervision of power. First, status of the planningpower supervision is that we have insufficient upper supervision, deficient supervisionof local authority, absent judicial supervision and weak social supervision. Second,this paper raises some suggestions to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on the urban planningpower, including perfection of supervisor system; develop information disclosuresystem of urban planning, improve the system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cultivatenon-governmental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Chapter Five: constitutional govern of the urban planning power: propertyright restriction. This chapter starts with the constitutional principle of rightsprotection and elaborates on the restriction that guarantee of property rights willimpose on the exercise of the urban planning power. The urban planning power is arestriction to the immovable property rights such as land and housing. First of all, thispaper starts with domestic and foreign historical change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the urban planning power and private property right, emphasizes the protection of private property right and limits the expansion of the urban planning power in thename of public interest which is a significant choice for improving our system ofurban planning. After that, it analyses the legal reservations regime in Germany basiclaw and legal precedents of urban planning restricts property rights in Americanjudicial practice by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puts forward legal requirements ofimposing restriction on citizen’s property rights by the urban planning power. Theserequirements are as follows: constitutional and legal basis, principle of causality,principle of equal protection, principle of excessive exercise constitutes taking, andprinciple of compensation levy. On the basis of that, this paper suggests protection ofcitizen’s property right should be strengthened. Meanwhile, it raises somerecommendations of restricting the urban planning power, including: in terms ofconstitutional protection, legal reservation regime will be established; administrativetaking and compensation system will be established; proportionality principle ofexercising the formulation power should be established; guarantee of property rightsshould be strengthened.
     Chapter Six: constitutional govern of the urban planning power: right relief.No relief no rights. The mission of this chapter is to discover how to seek reliefwhen citizens are violated by the urban planning power. In the first place, this paperanalyses the status quo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rights remedy system of urbanplanning in China and arrives at a conclusion that no way to seek remedy is theprincipal problem in relief system now. On the basis of learning from American,German and Japanese right relief system of urban planning, it puts forwardrecommendations for perfecting the right relief system of urban planning. The point ofthis paper is that the formulation power is legislative power essentially and should beexercised by the legislature. On this occasion, this paper has recommendations asfollows: first, adopt a way which is similar to record and review of regulatorydocuments to correct violation of urban planning on civil rights. Second, establishspecialized organs of the constitutional supervision, which are in charge of reviewingall kinds of cases about urban planning and civil rights. Third, bring planning ofadministrative taking into the scope of national compensation. Fourth, establishcompensation system of property loss in urban planning.
     Chapter Seven: constitutional govern of the urban planning power: processrestriction. This chapter examines the restriction that due process impose on the urbanplanning power. First, on the basis of concluding the concept, principle, contents of the principle of due process, this paper describes American and Britain due processsystem in urban planning. Next, by analyzing the process situations in urban planninginstitution,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abstract and crude public participationprocedures fails to implement urban planning while due process without sufficientconstraint leads to excessive discretion. Finally, it makes recommendations for thedue process system in urban planning.
引文
①Brian W. Blaesser and Alan C. Weinstein, Land Use and the Constitution: Principles for Planning Practice, APAPlanners Press1999, Page XIV(Foreword)
    ①转引自郑文武:《当代城市规划法制建设研究通向城市规划自由王国的必由之路》,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0页。
    ②[美]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王军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43页。
    ①马武定:《城市规划本质的回归》,载于《城市规划学刊》,2005年1期。
    ①周叶中主编:《宪法(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3页。
    ②转引自秦前红主编:《新宪法学(第二版)》,武汉大学出版2009年版,第260页。
    ③秦前红主编:《新宪法学(第二版)》,武汉大学出版2009年版,第261页。
    ①转引自金俭:《不动产财产权自由与限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②黄健武:《论法律对自由的确认与保障》,载于《中山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③转引自徐大同主编:《20世纪西方政治思潮》,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3页。
    ①[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98页。
    ②转引自金俭:《不动产财产权自由与限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18页。
    ③转引自金俭:《不动产财产权自由与限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19页。
    ④转引自金俭:《不动产财产权自由与限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29页。
    ⑤周叶中、司久贵:《论公民权利保障与限制的对立统一》,载于《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3期。
    ①约翰·E﹒克里贝特、科温·W﹒约翰逊、罗杰·W﹒芬德利、欧内斯特·E﹒史密斯:《财产法:案例与材料》,齐东祥、陈刚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2003年版,第37页。
    ①秦红岭著:《城市规划一种伦理学的批判》,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出版,第2页。
    ②郝娟著:《西欧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天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5页。
    ①《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二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271页
    ②转引自孙施文著:《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③《大美百科全书(第二十七巻)》,外文出版社1994年版,第552页
    ④邵益生,石楠著:《中国城市发展问题观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247页
    ①【英】尼格尔泰勒著:《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李白玉、陈贞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
    ②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编著:《城市规划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
    ③【英】尼格尔泰勒著:《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李白玉、陈贞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页。
    ④【英】尼格尔泰勒著:《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李白玉、陈贞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74页。
    ①【英】尼格尔泰勒著:《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李白玉、陈贞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63页。
    ②【英】尼格尔泰勒著:《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李白玉、陈贞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73页。
    ③【英】尼格尔泰勒著:《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李白玉、陈贞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80页。
    ④【英】尼格尔泰勒著:《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李白玉、陈贞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81-82页。
    ⑤转引自秦红岭著:《城市规划一种伦理学的批判》,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出版,第4页。
    ①高国鉴著:《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商务出版社,2006年版,第256页。
    ②孙施文著:《城乡规划哲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年版。
    ③杨帆著:《城乡规划政治学》,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90页。
    ④秦红岭著:《城市规划一种伦理学的批判》,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出版,第6页。
    ⑤【英】尼格尔泰勒著:《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李白玉、陈贞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出版,第74页。
    ①[英]尼格尔泰勒著:《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李白玉、陈贞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159页。
    ①[英]尼格尔泰勒著:《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李白玉、陈贞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101页。
    ②转引自郑文武著:《当代城市规划法制建设研究通向城市规划自由王国的必然之路》,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页。
    ①转引自郑文武著:《当代城市规划法制建设研究通向城市规划自由王国的必然之路》,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页。
    ①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城市规划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第73页。
    ②吴高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释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
    ⑤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城市规划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第74页。
    ①[德]马克思韦伯著:《论经济和社会中的法律》,张乃根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323页。
    ②[美]乔萨托利著:《民主新论》,冯克利等译,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第31-32页。
    ③[英]戴维米勒韦农博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95页。
    ①周旺生:《论作为支配性力量的权力资源》,载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4年第41卷第4期。
    ②李龙主编、汪习根执行主编:《法理学》,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6页。
    ③熊文钊主编:《公法原理》,2009年版,北京大学出版社,第29-30页。
    ④[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3页。
    ⑤[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9页。
    ②文超祥:《走向平衡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规划法比较研究》,载于《城市规划》2003年第5期。
    ①吴高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释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37页。
    ①胡建淼何明俊:《英国城乡规划法百年变迁中的规划行政权》,载于《浙江学刊》2010年第4期。
    ②Central Office of Information, Planning, HMSO Publication Centre,1992,P1.
    ①何明俊:《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范式的转换及对中国的启示》,载于《城市规划》2008年第2期。
    ②胡建淼何明俊:《英国城乡规划法百年变迁中得规划行政权》,载于《浙江学刊》2010年第4期。
    ①[美]约翰G斯普兰克林:《美国财产法精解》(第二版),钟书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94页。
    ①[美]E R克鲁斯克、B M杰克逊:《公共政策词典》,唐理斌等译,远东出版社1992年版,第30页。
    ②Black’s law dictionary,west publishing co.1991,p856.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7页。
    ①[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58页。
    ②[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沈宗灵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0页。
    ③[英]哈耶克:《经济、科学与政治(哈耶克论文演讲集)》,冯克利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93页。
    ④[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23页。
    ⑤Misook Bake, Public Interest and Technological Rationlity Social Determinants of American Broadcasting,1920-1927, the Graduate College of the University Iowa, PH.D. Thesis,2003, pp.30-31..
    ⑥Misook Bake, Public Interest and Technological Rationlity Social Determinants of American Broadcasting,1920-1927, the Graduate College of the University Iowa, PH.D. Thesis,2003, pp.30-31..
    ⑦Fewer David Anthony, Defining the Public Interest in Canadian Intellectual Property Policy, University ofToronto(Canada), LL.M. Thesis,1997, P.61.
    ⑧[美]史蒂芬霍尔姆斯、凯斯:R桑斯坦:《权利的成本为什么自由依赖于税》,毕竞悦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8页。
    ⑨[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米健、朱林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130页。
    ⑩[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人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98页。
    ①余敏江、梁莹:《政府利益公共利益公共管理》,载于《求索》,2006年第1期。
    ②张庆东:《公共利益:现代公共管理的本质问题》,载于《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③冯晓青:《论著作权法与公共利益》,载于《法学论坛》,2004年第3期。
    ④陈奎元等:《宪法和宪法修正案辅导读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204页。
    ⑤刘丹:《公共利益的法律解读与界定》,载于《行政法学研究》,2005年第2期。
    ⑥王太高:《行政补偿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2页。
    ⑦杨峰:《财产征收中“公共利益”如何确定》,载于《法学》,2005年第10期。
    ⑧孙笑侠:《法的现象与观念》,群众出版社1995年版,第69一70页。
    ⑨冯晓青:《论著作权法与公共利益》,载于《法学论坛》,2004年第3期。
    ⑩叶必丰:《论行政法的基础一一对行政法的法哲学思考》,载罗豪才主编:《现代行政法的平衡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94页。
    11张树义:《变革与重构一一改革背景下的中国行政法理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26页。
    ①范进学:《定义“公共利益”的方法论及概念诊释》,载于《法学论坛》,2005年第1期。
    ②关保英、梁明:《论公共利益的法律限定》,载于《学术研究》,206年第4期。
    ③李小霞:《关于公共利益的界定》,载于《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④梁慧星:《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附理由:物权编》,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52页。
    ⑤姜明安:《公共利益与“公共利益优先”的限制》,载于《中国发展观察》,2006年第10期。
    ⑥王景斌:《论公共利益之界定》,载于《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1期。
    ⑦赵高旺、秦正发:《论社会公共利益的法律实现》,载于《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⑧韩大元:《宪法文本中“公共利益”的规范分析》,载于《法学论坛》,2005年第1期。
    ①韩大元:《宪法文本中“公共利益”的规范分析》,载于《法学论坛》,2005年第1期。
    ②赵高旺、秦正发:《论社会公共利益的法律实现》,载于《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l期。
    ③沈荣华、汪瑞、韩若铭:《论公共利益的法律边界》,载于《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④莫于川:《判断“公共利益”的六条标准》,2004年5月27日《法制日报》。
    ⑤范进学:《定义“公共利益”的方法论及概念诊释》,载于《法学论坛》,2005年第1期。
    ⑥袁曙宏:《“公共利益”如何界定?》,2004年8月11日《人民日报》。
    ⑦刘丹:《公共利益的法律解读与界定》,载于《行政法学研究》,2005年第2期。
    ⑧麻宝斌:《公共利益与公共悖论》,载于《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⑨韩大元:《宪法文本中“公共利益”的规范分析》,载于《法学论坛》,2005年第1期。
    ⑩郑贤君:《“公共利益”的界定是一个宪法分权问题》,载于《法学论坛》,2005年第1期。
    ①孙双琴:《论公共利益的内涵、特性及其制度基础》,载于《行政与法》,2005年第6期。
    ②胡小红:《公共利益及其相关概念再探讨》,载于《学术界》,2008年第1期。
    ③庞金友:《现代西方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页。
    ①[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35页。
    ①按照《城乡规划法》的规定,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在实践运行中,实际由政府的规划行政管理部门来组织的。
    ②李会、房震:《公共权力的公意原则及其限度》,载于《当代法学》2003年第10期。
    ①The Maryland-National Capital Park and Planning Commission. A Citizen’s Handbook, Planning, Zoning andDevelopment Review in Prince George’s County, Maryland(Z),U.S.A. The Maryland-National Capital Park andPlanning Commission.1999P41.
    ②区划zoning是另一种翻译,同分区规划。本文中分区规划和区划是同一概念,都是指zoning.
    ②[美]约翰G斯普兰克林:《美国财产法精解》(第二版),钟书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21页。
    ③田莉:《城市规划的公共利益之辩物权法实施的影响与启示》,载于《城市规划》2010年第1期。
    ①[美]约翰G斯普兰克林:《美国财产法精解》(第二版),钟书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26页。
    ②[美]约翰G斯普兰克林:《美国财产法精解》(第二版),钟书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31页。
    ③[美]约翰G斯普兰克林:《美国财产法精解》(第二版),钟书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42页。
    ①[美]迈克桑德尔著:《正义论》,乐为良译,雅言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版,第171页。
    ②张千帆:《公共利益的困境与出路——美国公用征收条款的宪法解释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载《中国法学》2005年第5期。
    ①[美]爱德华·S·考文著:《美国宪法的高级法背景》,.强世功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6年版,第4页。
    ②周叶中著:《宪政中国研究(上)》,武汉大学出版社,第146页。
    ①陈弱水著:《中国历史上“公”的观念及其现代变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页。
    ②罗国杰著:《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6页。
    ③布坎南著:《自由、市场、和国家》,吴良健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8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4页。
    ①徐健:《城市规划中公共利益内涵的界定》,载于《行政法学研究》,2007年第1期。
    ①李龙主编,《西方宪法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②【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上),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54页。
    ③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48页。
    ④[美]曼瑟尔奥尔森著:《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页。
    ②刘飞:《城乡规划的法律性质分析》,载于《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2月。
    ②王郁著:《国际视野下地城市规划管理制度基于治理理论的比较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96页。
    ①叶芳著:《冲突与平衡:土地征收中得权力与权利》,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9页。
    ②殷成志:《德国建造规划与城市详细规划法制化》,载于《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规划管理》,2004年。
    ③王郁著,《国际视野下地城市规划管理制度基于治理理论的比较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101页。
    ①胡建、何明俊:《英国〈城乡规划法〉百年变迁中的规划行政权》,载于《浙江学刊》2010年第4期。
    ②刘飞主编:《城市规划行政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③载于《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6月。
    ④刘文武著:《当代城市规划法制建设研究通向城市规划自由王国的必然之路》,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1页。
    ①州长治主编:《西方四大政治名著政府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06页。
    ②州长治主编:《西方四大政治名著政府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00页。
    ④转引自赵宏:《限制的限制:德国基本权利限制模式的内在机理》,载于《法学家》2011年第2期。
    ①【英】阿克顿著:《阿克顿勋爵论说文集》,侯健、范亚峰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42页。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319页。
    ②【英】洛克著:《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89页。
    ③【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53页。
    ①陈越峰:《城市规划权的法律控制基于实然视角的考察》,上海交通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第82页。
    ②陈越峰:《城市规划权的法律控制基于实然视角的考察》,上海交通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第86页。
    ③[英]尼格尔泰勒著:《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李白玉、陈贞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127、128页。
    ①王郁著:《国际视野下的城市规划管理制度基于治理理论的比较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第86页。
    ②王郁著:《国际视野下的城市规划管理制度基于治理理论的比较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第106页。
    ①杨景宇主编:《监督法辅导讲座》,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第132页。
    ①李明:《中英督察制度比较研究》,载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①蔡定剑主编:《公众参与欧洲的制度和经验》,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82页。
    ①李龙主编:《西方宪法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3页。
    ②参见胡建淼何明俊:《英国〈城乡规划法〉百年变迁中的规划行政权》,载于《浙江学刊》2010年第4期。
    ③王郁著:《国际视野下地城市规划管理制度基于治理理论的比较研究》,中国建筑出版社1993年版,第18页。
    ①转引自叶芳著:《冲突与平衡:土地征收中得权力与权利》,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7页。
    ②[美]约翰G斯普兰克林著:《美国财产法精解》(第2版),钟书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89页。
    ③转引自[美]约翰G斯普兰克林著:《美国财产法精解》(第2版),钟书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16页。
    ④邢翔:《从美国城市规划管理引发的几点法律思考》,载《规划50年2006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321页
    ⑤[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著:《自由秩序原理》(上),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7年版,第173页。
    ⑥胡建淼何明俊:《英国城乡规划法百年变迁中的规划行政权》,载于《浙江学刊》2010年第4期。
    ①[美]约翰G.斯普兰克林著:《美国财产法精解》(第2版),钟书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17页。
    ①http://www.21chh.com/HTML/2003-1-9/7705.html,http://gz.house.sina.com.cn/news/2005-08-04/1565349.html,2011/12/23。
    ②[美]埃尔斯特等编:《宪法与民主》,潘勤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79页。
    ①BVerfGE61,260/275;88,103/116,转引自赵宏:《限制的限制:德国基本权利限制模式的内在机理》,载于《法学家》,2011年第2期。
    ②BVerfGE61,260/275;88,103/116,转引自赵宏:《限制的限制:德国基本权利限制模式的内在机理》,载于《法学家》,2011年第2期。
    ③BVerfGE61,260/275;88,103/116,转引自赵宏:《限制的限制:德国基本权利限制模式的内在机理》,载于《法学家》,2011年第2期。
    ①BVerfGE61,260/275;88,103/116,转引自赵宏:《限制的限制:德国基本权利限制模式的内在机理》,载于《法学家》,2011年第2期。
    ②BVerfGE61,260/275;88,103/116,转引自赵宏:《限制的限制:德国基本权利限制模式的内在机理》,载于《法学家》,2011年第2期。
    ③BVerfGE61,260/275;88,103/116,转引自赵宏:《限制的限制:德国基本权利限制模式的内在机理》,载于《法学家》,2011年第2期。
    ④这条原则从美国宪法第5修正案中规定的正当程序原则(Due process)中得实体性正当程序(Substantivedue process)规则推到而来。正当法律程序包括实体性正当程序(Substantive due process)和程序性正当程序(Procedural due process)。
    ⑤5thAmendment to the U.S.Consititution:“…nor shall any person be deprived of…property without due processof law; nor shall private property be taken without just compensation”.
    ②[美]约翰G斯普兰克林:《美国财产法精解》(第2版),钟书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53页。
    ②[美]约翰G斯普兰克林:《美国财产法精解》(第2版),钟书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66页。
    ①梁国启:《我国城市规划法律制度研究立足于私权保护和公权制约的视角》,吉林大学法学博士论文,2008年,第32页。
    ①BVerfGE61,260/275;88,103/116,转引自赵宏:《限制的限制:德国基本权利限制模式的内在机理》,载于《法学家》,2011年第2期。
    ①转引自[美]约翰G.斯普兰克林:《美国财产法精解》(第2版),钟书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38页。
    ②转引自叶芳著:《冲突与平衡:土地征收中得权力与权利》,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38页。
    ①李杰:《刍议正当程序对于法治建设的意义,载于《前沿》,2011年第14期。
    ②李杰:《刍议正当程序对于法治建设的意义,载于《前沿》,2011年第14期。
    ③季卫东:《法律程序的形式性与实质性以对程序理论的批判和批判理论的程序化为线索》,载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④姜海燕,王囡囡:《行政法之正当程序的源与流》,载于《经济视角》,2011年第4期。
    ①丁山,桂茹燕:《从“斗争与妥协”看美国法律的实然〈美国法律史》读后感》,载于《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9期。
    ②Edited by J.Roland Pennock,W.Chapman. Due Process:Nomos XVIII[M].New York University,1977.
    ②李杰:《刍议正当程序对于法治建设的意义》,载于《前沿》,2011年第14期。
    ③[英]威廉韦德:《行政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页。
    ④姜海燕,王囡囡:《行政法之正当程序的源与流》,载于《经济视角》,2011年第4期。.
    ⑤江必新:《论行政程序的正当性及其监督》,载于《法治研究》,2011年第1期。
    ⑥王勇、李广斌:《程序正义视角下的城乡规划公共利益实现初探》,载于《规划师》,2010年第2期。
    ①黄学贤:《中国行政程序法的理论与实践专题研究述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页。
    ②季卫东:《程序比较论》,载于《比较法研究》,1993年第1期。
    ③张庭伟:《规划理论作为一种制度的创新论规划理论的多向性和理论发展的非线性》,载于《城市规划》,2006年第8期。.
    ④韩增林,刘天宝:《城市规划转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载于《城市问题》,2009年第4期。
    ①张建伟:《法学方法、改革试验与正当程序意识》,载于《.法治论坛》,2010年第3期。
    ②吴昊:《从公众参与的法制角度看世界城市建设》,载于《北京规划建设》,2010年第4期。
    ③郝娟:《英国土地规划法规体系中的民主监督制度》,载于《国外城市规划》,1996年第1期。
    ④吴昊:《从公众参与的法制角度看世界城市建设》,载于《北京规划建设》,2010年第4期。
    ⑤邢翔:《从美国规划管理引发的几点法律思考》,载于《规划50年2006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321页。
    ①杨庆贵:《试析当今美国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载于《国外城市规划》,2002年第2期。
    ②成媛媛:《德国城市规划体系及规划中的公众参与》,载于《.江苏城市规划》,2006年第8期。
    ③王郁著:《国际视野下的城市规划管理制度基于治理理论的比较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第111页。
    ①[美]约翰G.斯普兰克林:《美国财产法精解》(第2版),钟书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01-612页。
    ①李东泉等:《从政策过程视角论新时期我国城乡规划管理体系的构成》,载于《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第2期。
    ①方创琳:《中国区域发展规划编制与实施的病理分析及根治途径》,载于《地理科学》,2001年第2期。
    ②魏立华、刘玉亭:《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载于《南方建筑》,2008年第4期。
    ③魏立华,刘玉亭:《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载于《南方建筑》,2008年第4期。
    ①韩玉鹤等:《〈城乡规划法〉语境下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创新沈阳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工作实践探索》,载于《规划师》,2010年第6期。
    ②杨寅:《中国城市规划法律程序制度的现状与完善》,载于《浙江学刊》,2007年第1期。
    ①杨寅:《中国城市规划法律程序制度的现状与完善》,载于《浙江学刊》,2007年第1期。
    ①吴四江:《公诉程序的滥用及规制探讨》,载于《科学·经济·社会》,2010年第3期。
    ②夏群佩:《反思与进路:行政诉讼协调和解程序之建构》,载于《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③张微,王桢桢:《城市更新中的“公共利益”:界定标准与实现路径》,载于《城市观察》,2011年第2期。
    ①赵民,吴志城:《关于物权法与土地制度及城市规划的若干讨论》,载于《城市规划学刊》,2005年第3期。
    ②王洛忠:《我国转型期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研究》,载于《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8期。
    ③魏立华:《城市规划向公共政策转型应澄清的若干问题》,载于《城市规划学刊》,2007年第6期。
    ④王勇、李广斌:《程序正义视角下的城乡规划公共利益实现初探》,载于《规划师》,2010年第2期。
    ⑤王勇、李广斌:《程序正义视角下的城乡规划公共利益实现初探》,载于《规划师》,2010年第2期。
    ①Friedmann J.Planning in the Public Domain,Princeton[M].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PartⅢ,1987.
    ②王勇、李广斌:《程序正义视角下的城乡规划公共利益实现初探》,载于《规划师》,2010年第2期。
    ③王勇、李广斌:《市民社会涌动下小城镇规划编制中的公众参与》,载于《.城市规划》,2005年第7期。
    ④齐建东:《城镇化进程中规划变更的法律规制》,载于《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⑤杨寅:《中国城市规划法律程序制度的现状与完善》,载于《浙江学刊》,2007年第1期。
    ①孙施文、殷悦:《基于〈城乡规划法〉的公众参与制度》,载于《规划师》,2008年第5期。
    ②转引自陈越峰:《城市规划权的法律控制基于实然视角的考察》,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94页。
    ③数据出处由广州规划局提供。
    ④数据出处由广州规划局提供。
    ⑤刘飞主编:《城市规划行政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04-205页。
    ⑥刘飞主编:《城市规划行政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01-202页。
    ①[美]约翰G.斯普兰克林:《美国财产法精解》(第2版),钟书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92页。
    ②王郁著:《国际视野下地城市规划管理制度基于治理理论的比较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78页。
    ③王郁:《城市规划管理的司法监督基于应英美日三国的制度比较》,载于《国际城市规划》2009年vol.24,No.4。
    ①[美]约翰G.斯普兰克林:《美国财产法精解》(第2版),钟书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76页。
    ②王青斌:《论行政规划的司法审查》,载于《当代法学》,2010年第4期。
    ③参见[德]赫尔穆胡芬著:《行政诉讼法》,莫光华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45页。
    ⑤参见[德]赫特穆特毛雷尔:《行政法学总论》,高家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723页。
    ⑥参见[德]赫特穆特毛雷尔:《行政法学总论》,高家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413-418页。
    ①参见刘飞主编《城市规划行政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6页;王青斌《论行政规划的司法审查》,载于《当代法学》,2010年第4期,第26页;王郁著:《国际视野下的城市规划管理制度基于治理理论的比较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第108页。
    ③梁国启:《我国城市规划法律制度研究立足于私权保护和公权制约的视角》,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45页。
    ④郑文武在其专著《当代城市规划法制建设研究通向城市规划自由王国的必然之路》中主张这种观点。
    ④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36页。
    ⑤姜明安:《论行政补偿制度》,载于《法学杂志》2001年第5期,第14页。
    ①[美]约翰G斯普兰克林:《美国财产法精解》(第2版),钟书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04页。
    ②转引自刘飞主编:《城市规划行政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97页。
    ③转引自刘飞主编:《城市规划行政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97页。
    ①周叶中著:《宪政中国研究(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0页
    ①仇保兴著:《追求繁荣与舒适——转型期间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若干策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第26页。
    ①周叶中主编:《宪法》(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3页。
    [1]秦前红主编:《新宪法学(第二版)》,武汉大学出版2009年版。
    [2]秦前红、叶海波著:《社会主义宪政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秦前红主编:《比较宪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董和平、秦前红著:《宪法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秦前红著:《宪法变迁论》,武汉大学出版2002年版。
    [6]周叶中主编:《宪法(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周叶中著:《宪政中国研究》(上)、《宪政主国研究》(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陈晓枫编:《宪法学研究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9]汪进元著:《良宪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0]江国华著:《宪法哲学导论》,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11]林莉红著:《行政诉讼法学(第三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2]李龙主编:《西方宪法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3]李龙、汪习根主编:《法理学》,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4]李龙主编:《良法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5]汪习根著:《法治社会的基本人权》,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6]周伟著:《宪法基本权利》,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7]吴越著:《经济宪法学导论——转型中国经济权利与权力之博弈》,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18]张文显著:《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19]陈小文著:《行政法的哲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0]应松年主编:《四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1]张千帆、赵娟、黄建军著:《比较行政法》,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22]熊文钊主编:《公法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3]王锡锌主编:《行政过程中公众参与的制度实践》,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24]马怀德著:《行政程序立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25]应松年主编:《行政法学新论》,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
    [26]徐亚文著:《正当程序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7]刘恒主编:《行政许可与政府管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8]胡建淼著:《行政法学》,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29]王莉君著:《权利与权力的思辨》,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30]王名扬著:《美国行政法》(上、下),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31]陈新民著:《法治国公法学原理与实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2]陈新民著:《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增订新版上卷下卷),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33]程乃胜著:《近代西方宪政理念》,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4]张树义著:《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透视——行政法学背景分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5]刘飞主编:《城市规划行政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6]耿慧志编著:《城乡规划法规概论》,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7]符启林著:《城市房地产开发用地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38]操小娟著:《土地利用中利益衡平法律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9]金俭著:《不动产财产权自由与限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40]郑文武著:《当代城市规划法制建设研究——通向城市规划自由王国的必由之路》,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1]张萍著:《城市规划法的价值导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的版。
    [42]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编著:《城市规划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43]孙施文著:《城市规划哲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年版。
    [44]孙施文编著:《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45]本书编写组编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释义及实用指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46]王铁雄著:《财产权平衡论——美国财产法理念之变迁路径》,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47]严薇著:《城市规划管理运行机制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48]张维迎著:《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9]蒋永甫著:《西方宪政视野中的财产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50]仇保兴著:《追求繁荣与舒适——转型期间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若干策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51]本书编写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辅导读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52]徐大同主编:《20世纪西方政治思潮》,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3]李德华著:《城市规划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54]耿毓修著:《城市规划管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55]陈吉健著:《空间地上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56]陈振宇著:《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程序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57]荆月新著:《城市土地立法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
    [58]林明铿著:《国土计划法学研究》,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版。
    [59]宋雅芳等著:《行政规划的法治化:理念与制度》,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60]孙弘著:《中国土地发展权研究:土地开发与资源保护的新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1]王卫国著:《中国土地权利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2]周其仁著:《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3]耿慧志著:《城乡规划法规概论》,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4]刘子平、梁素梅著:《国有土地纠纷新型典型案例与专题指导》,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
    [65]向洪宜主编:《中国土地登记手册》,改革出版社1994年版。
    [66]郝娟著:《西欧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天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7]高国鉴著:《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商务出版社2006年版。
    [68]叶芳著:《冲突与平衡:土地征收中得权力与权利》,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德]马克思:《资本论》,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德]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4][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5][美]詹姆斯·M·布坎南:《宪法秩序的经济学与伦理学》,朱泱等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6][英]密尔:《论自由》,许宝骥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7][英]边泌:《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8][美]罗伯斯·考特和托马斯·尤伦:《法和经济学》,张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9][英]伯林:《自由论》,胡传胜译,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10][美]约翰G斯普兰克林:《美国财产法精解》,钟书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1][美]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王军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12][美]彼得S温茨:《环境正义论》,朱丹琼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3][英]克莱拉葛利德:《规划引介》,王雅娟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14][英]尼格尔泰勒:《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李白玉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15][美]杰瑞L马肖:《行政国的正当程序》[M],沈岿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6][美]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吴玉章,周汉华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17][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18][德]奥拓迈耶:《德国行政法》,刘飞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19][荷]何皮特:《谁是中国土地的拥有者:制度变迁、产权和社会冲突》,林韵然译,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20]翰·E﹒克里贝特、科温·W﹒约翰逊、罗杰·W﹒芬德利、欧内斯特·E﹒史密斯:《财产法:案例与材料》,齐东祥、陈刚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2003年版。
    [21][德]马克思韦伯著,张乃根译:《论经济和社会中的法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22][美]乔萨托利著,冯克利等译:《民主新论》,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
    [23][英]戴维米勒韦农博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4][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25][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26][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沈宗灵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27][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三联书店1988年版。
    [28][美]史蒂芬霍尔姆斯、凯斯:R桑斯坦:《权利的成本为什么自由依赖于税》,毕竞悦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9][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米健、朱林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30][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1][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32][英]克莱拉葛丽德著:《规划引介》,王雅娟张尚武译朱介鸣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33][美]曼瑟尔奥尔森著:《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4] Robert R. Wright and Morton Gitelman, Land Use4th ED. In A Nut Shell, West Group2000。
    [35] Peter W. Salsich, Jr. and Timonthy J. Tryniecki, Land Use Regulation: A legal Analysis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Land Use Law,U.S.A American Bar Association,2003。
    [36] Brian W. Blaesser and Alan C. Weinstein, Land Use and the Constitution: Principles forPlanning Practice, APA Planners Press199。
    [37] The Maryland-National Capital Park and Planning Commission, A citizen’s handbook,planning,zoning and Development Review in Prince George’s county, Maryland,U.S.A The Maryland National Capital Park and Planning Commission1999.
    [1]秦前红:《没有成功的宪政就没有成功的社会主义》,载于《法学》2008年第4期。
    [2]秦前红:《中国宪法领域的法比较》,载于《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3]秦前红、叶海波:《论立法在人权保障中的地位基于法律保留的视角》,载于《法学评论》2006年第2期。
    [4]秦前红:《论我国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限制规定》,载于《河南省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5]秦前红:《宪政视野下的中国立法模式变迁》,载于《中国法学》2005年第3期。
    [6]秦前红、陈俊敏:《论我国人权宪政体制的变迁国际人权公约与我国宪法的冲突与协调》,载于《淮阴师范学院学报》(社会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7]汪进元:《论宪法的平等保护原则》,载于《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8]汪进元、陈兵:《权利限制的立宪模式之比较》,载于《法学评论》2005年第5期。
    [9]汪进元、汪新胜:《程序控权论》,载于《法学评论》2004年第4期。
    [10]汪进元:《论宪法的正当程序原则》,载于《法学研究》2001年第2期。
    [11]江国华:《宪法认识论批判》,载于《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12]江国华:《宪法的人类学解释》,载于《法学评论》2007年第5期。
    [13]江国华:《协商民主及其宪政价值》,载于《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14]周叶中、邓联繁:《宪政中国初论》,载于《中国法学》2002年第2期。
    [15]周叶中、司久贵:《论公民权利保障与限制的对立统一》,载于《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3期。
    [16]周叶中、司久贵:《行政权的正当性及其法制保障》,载于《湖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17]孙曙生、刘涛:《论行政公共权力的限度及其法律规制》,载于《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8]马武定:《城市规划本质的回归》,载于《城市规划学刊》2005年第1期。
    [19]文超祥:《走向平衡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规划法比较研究》,载于《城市规划》2003年第5期。
    [20]黄建武:《试论法律对自由的确认与调整》,载于《中山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1期。
    [21]张萍:《社会学法学与城市规划法法律价值的研究关于方法论的思考》,载于《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第142期。
    [22]刘佳燕:《城市规划中的价值选择与社会目标》,载于《北京规划建设》2008年第6期。
    [23]崔辉:《行政规划的法律性质辨析》,载于《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24]莫于川、郭庆珠:《我国行政法学界关于行政规划的理论研究现状分析》,载于《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1期。
    [25]郭殊:《行政规划与法治主义》,载于《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4期。
    [26]郭庆珠:《论行政规划变更的正当性及其法律规制兼及<城乡规划法>中规划修改制度的反思》,载于《河北法学》2009年第4期。
    [27]刘飞:《城乡规划的法律性质分析》,载于《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28]蒋永甫:《治理宪政财产》,载于《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29]胡建淼、何明俊:《英国<城乡规划法>百年变迁中的规划行政权》,载于《浙江学刊》2010年第4期。
    [30]柳燕、吴柏军:《公权力对私权利干预的界限》,载于《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5期。
    [31]王郁:《城市规划管理的司法监督基于美英日三国的制度比较》,载于《国际城市规划》2009年第4期。
    [32]禹如斌:《美国城市规划的原则与实践》,载于《国外城市规划》1994年第1期。
    [33] Edward J.Kaiser and David R. Godschalk著:《美国20世纪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毛其智译,载于《国外城市规划》2001年第1期。
    [34]袁明华:《城市规划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与审查强度研究》,华东政法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35]陈越峰:《城市规划权的法律控制基于实然视角的考察》,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36]梁国启:《我国城市规划法律制度研究立足于私权保护和公权制约的视角》,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37]刘武君、刘强:《日本城市规划法的变迁日本城市规划法研究(之一)》,载于《国外城市规划》1993年第2期。
    [38]范晓娜:《论行政规划的可诉性》,载于《法制与经济》2009年第4期。
    [39]王青斌:《论行政规划的司法审查》,载于《当代法学》2010年第4期。
    [40]陈锦富、刘佳宁:《城市规划行政救济制度探讨》,载于《规划研究》2005年第10期。
    [41]郭倩:《轮行政规划中公民财产权的保障以英国<2008规划法案>为借鉴》,载于《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42]王青斌:《论行政规划中的损失补偿制度》,载于《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43]郭庆珠:《论行政规划利害关系人的权利保障和法律救济兼从公益与私益博弈的视角分析行政规划的法律规制》,载于《法学论坛》2006年第3期。
    [44]阮守武:《公共选择理论的方法与研究框架》,载于《经济问题探索》2009年第11期。
    [45]李军培:《几个公共选择理论的应用及分析研究》,载于《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07年第4期。
    [46]李颖:《公共选择理论探析》,载于《大众商务》2009年第3期。
    [47]廖荣碧:《公共选择理论及其现实借鉴意义》,载于《当代经济》2009年第1期。
    [48]徐键:《城市规划中公共利益的内涵界定一个城市规划案引出的思考》,载于《行政法学研究》2007年第1期。
    [49]肖北庚:《公民财产权行政法保障之完善基于2004年修宪的思考》,载《修宪之后的中国行政法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
    [50]余凌云:《对行政裁量立法控制的疲软一个实例的验证》,载于《法学论坛》2009年第5期。
    [51]孟鸿志:《行政规划裁量与法律规制模式的选择》,载于《法学论坛》2009年第5期。
    [52]胡锦光:《论对行政规划行为的法律控制》,载于《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53]冯俊:《论城市规划中的公权制衡及私权保护》,载于《建筑学报》2004年第5期。
    [54]王青斌:《论行政规划的法律性质》,载于《行政法学研究》2008年第1期。
    [55]王青斌:《论行政规划中的私益保护》,载于《法律科学》2009年第3期。
    [56]张千帆:《公共利益的困境与出路美国公用征收条款的宪法解释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载于《中国法学》2005年第5期。
    [57]张千帆:《公共利益是什么?社会功利主义的定义及其宪法上的局限性》,载于《法学论坛》2005年第1期。
    [58]汪斌:《土地利用规划法律制度》,载于《环境资源法论丛》第4卷。
    [59]李会、房震《论公共权力的公益原则及其限制》,载于《当代法学》2003年第10期。
    [60]莫文竞:《我国城市规划中的公权与私权平衡研究基于法学的角度》,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61]孙施文:《规划的本质意义及其困境》,载于《城市规划汇刊》1992年第2期。
    [62]高媛:《城乡规划法中公共利益与公众参与的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63]徐兴祥:《法经济学基础理论论纲》,载于《吉林师范大学》2006年第1期。
    [64]王相坤、刘剑文:《论税权的理论根据以法权为视角》,载于《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65]姜明安:《论行政补偿制度》,载于《法学杂志》2001年第5期。
    [66]夏雨:《行政规划裁量论》,载于《北方法学》2009年第5期。
    [67]陈锦富:《基于城市规划的国家征收权探讨》,载于《城市规划》2010年第4期。
    [68]李煜兴:《我国区域行政规划合法性的拷问与释答》,载于《法学论坛》2010年第1期。
    [69]章剑生:《行政规划初论》,载于《法治研究》2007年第7期。
    [70]周佑勇、王青斌:《论行政规划》,载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71]张翔、胡宏、徐建刚:《从法学视角探讨<城乡规划法>》,载于《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8年。
    [72]刘盛和、周建民:《西方城市土地利用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载于《国外城市规划》2001年第1期。
    [73]钱弘道、马良骥、褚国建、袁勇、高春燕:《在公权力和私权利之间寻找均衡第九届海峡两岸行政法学学术研讨会、东亚行政法学会第七届国际学术大会热点问题分析》,载于《环球法律评论》2007年第1期。
    [74]崔卓兰:《论民主与效率的协调兼顾现代行政程序的双重价值辨析》,载于《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9期。
    [75]孙施文,殷悦:《基于〈城乡规划法〉的公众参与制度》,载于《规划师》2008年第5期。
    [76]刘武君、刘强:《日本城市规划法的变迁》,载于《国外城市规划》1993年第1期、2期、3期、4期。
    [77]王景斌:《论行政权对私域的有限介入》,吉林大学博士论文。
    [78]生青杰:《论我国城市规划法的理论基础从平衡论视角出发》,载于《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79]郭庆珠:《规划行政:现代行政法的时代课题与挑战。载于《河北法学》2008年第9期。
    [80]胡兰玲:《土地发展权论》,载于《河北法学》2002年第3期。
    [81]刘雯波:《我国土地发展权研究现状》,载于《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第19期。
    [82]刘国臻:《中国土地发展权论纲》,载于《学术研究》2005年第10期。
    [83]梁慧星:《谈宪法修正案对征收和征用的规定》,载于《浙江学刊》2004年第4期。
    [84]王利明:《空间权一种新型的财产权利》,载于《法律科学》2007年第2期。
    [85]张晓玲:《对城市建设拆迁中土地制度的思考》,载于《土地利用》2006年第2期。
    [86]万磊:《土地发展权的物权价值分析既保护对策初探》,载于《国土资源》2005年第10期。
    [87]唐子来:《英国城市规划法的历史演进进程》,载于《国外城市规划》2000年第1期。
    [88]余敏江、梁莹:《政府利益公共利益公共管理》,载于《求索》2006年第1期。
    [89]张庆东:《公共利益:现代公共管理的本质问题》,载于《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90]冯晓青:《论著作权法与公共利益》,载于《法学论坛》2004年第3期。
    [91]刘丹:《公共利益的法律解读与界定》,载于《行政法学研究》2005年第2期。
    [92]杨峰:《财产征收中公共利益如何确定》,载于《法学》2005年第10期。
    [93]王洛忠:《我国转型期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研究》,载于《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8期。
    [94]范进学:《定义公共利益的方法论及概念诊释》,载于《法学论坛》2005年第1期。
    [95]关保英、梁明:《论公共利益的法律限定》,载于《学术研究》2006年第4期。
    [96]李小霞:《关于公共利益的界定》,载于《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97]姜明安:《公共利益与公共利益优先的限制》,载于《中国发展观察》2006年第10期。
    [98]王景斌:《论公共利益之界定》,载于《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1期。
    [99]赵高旺、秦正发:《论社会公共利益的法律实现》,载于《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100]韩大元:《宪法文本中公共利益的规范分析》,载于《法学论坛》2005年第1期。
    [101]赵高旺、秦正发:《论社会公共利益的法律实现》,载于《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l期。
    [102]郑贤君:《公共利益的界定是一个宪法分权问题》,载于《法学论坛》2005年第1期。
    [103]孙双琴:《论公共利益的内涵、特性及其制度基础》,载于《行政与法》2005年第6期。
    [104]胡小红:《公共利益及其相关概念再探讨》,载于《学术界》2008年第1期。
    [105]田莉:《城市规划的公共利益之辩物权法实施的影响与启示》,载于《城市规划》2010年第1期。
    [106]徐健:《城市规划中公共利益内涵的界定》,载于《行政法学研究》2007年第1期。
    [107]殷成志:《德国建造规划与城市详细规划法制化》,载于《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规划管理》2004年。
    [108]李明:《中英督察制度比较研究》,载于《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8年。
    [109]齐建东:《城镇化进程中规划变更的法律规制》,载于《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110]王勇、李广斌:《程序正义视角下的城乡规划公共利益实现初探》,载于《规划师》2010年第2期。
    [111]吴昊:《从公众参与的法制角度看世界城市建设》,载于《北京规划建设》2010年第4期。
    [112]魏立华,刘玉亭:《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载于《南方建筑》2008年第4期。
    [113]韩玉鹤等:《〈城乡规划法〉语境下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创新沈阳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工作实践探索》,载于《规划师》2010年第6期。
    [114]杨寅:《中国城市规划法律程序制度的现状与完善》,载于《浙江学刊》2007年第1期。
    [115]吴四江:《公诉程序的滥用及规制探讨》,载于《科学·经济·社会》2010年第3期。
    [116]夏群佩:《反思与进路:行政诉讼协调和解程序之建构》,载于《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117]张微、王桢桢:《城市更新中的公共利益:界定标准与实现路径》,载于《城市观察》2011年第2期。
    [118]赵民、吴志城:《关于物权法与土地制度及城市规划的若干讨论》,载于《城市规划学刊》2005年第3期。
    [119]王洛忠:《我国转型期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研究》,载于《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8期。
    [120] Ann Louise Strong, Private Property and Public Interest,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December1975
    [121] Lynda J.Oswald, Property Rights Legislation and the Police Power, American Business LawJournal, Spring,200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