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唐宋时期中国西部地理认识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地理认识,就是人们对一定区域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现象、资源与及特征的观察、了解、熟悉与认知过程,它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以及区域开发的知识前提。也是人类用以产生知识和了解周围世界的方法和途径。中国西部幅员广袤,地理条件复杂,自然地理方面具有地貌、气候、生物、水文多样性特征:人文地理方面,西北关中平原为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又是周、秦、汉、唐等诸多王朝建都之地,长期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意义;同时西部也是民族分布众多的半环形地带,民族地理特色突出,民族社会风俗异彩纷呈。然而,与历史时期西部地区的重要的历史地位及极为丰富的地理学积淀相比,学术界专门对西部地理认识史的研究却十分薄弱,从总体上说目前还是一个学术空白领域。基于这样的基本思考,本篇博士论文选取处于发生重大历史变迁的唐宋时期西部地区为时空对象,以中国地理学史为审视角度,在占有大量文献资料和一定的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将西部地区地理认识作为历史地理研究单元,就这一时期人们对西部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考察、感知、特点、意义作了综合探讨,试图对一个长时段、大区域的历史地理空间认识作以尝试性研究。
     本篇博士学位论文除绪论外由七部分构成,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唐宋时期西部地理之学的兴盛及原因》首先追述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西部地理认识的发展过程、成就的局限,重点概括了唐宋时期西部地理之学繁荣的几大标志如西部考察活动的自觉与增多、西部方志的繁荣、西部生物地理分类的显著、记载西部民族风情文献的增加、西部都邑地理学的异军突起等,同时探讨了唐宋西部地理学繁荣的时代背景和原因;本章认为唐宋时期中
Geographical understanding is a process of human's observation, learning, familiarity and cognition for a certain regional physical Geography, humanistic Geography, resources and features. It is the premise of people's knowing and remolding the nature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it is also the method and approach of human's gaining knowledge and recognizing the surroundings. There is vast territory in western region, and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are various. In the aspect of physical Geography ,it diversifies the physiognomy , climate biology and hydrology , while, in the aspect of humanistic geography , Central Shaanxi Plain is one of the birthplaces of china ,and it is the place in which many dynasty's capitals were built ,such as Zhou ,Qin and Han Dynasties . So, in a long time,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geopolitics. And Central Shaanxi Plain is the semi-ring region where there are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the national geographical features are obvious, and the national social custom are in varied colorful splendor .However, on the contrast to the importance of the historical standing and rich geographical sediment of the western region in historical times, it is weak in the special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geographical understanding. Generally speaking, it is still an academic black space at present. So this doctoral thesis ,by selecting the western region in Tang and Sung period when there are many historical changes as the target of time and space ,also making the history of geography as a view point ,on the base of lots of historical
引文
① 美国国家研究院地学、环境与资源委员会地球科学与资源局重新发现地理学委员会编,黄润华译:《重新发现地理学:与科学玫社会的新联系》第三章《地理学的视角·地理认识论》,学苑出版社2002年出版。第48页。
    ① 杨吾杨:《地理学思想简史》第6—7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版。
    ① 关于唐宋断代地理学史的著作上世纪以来只有吴其昌先生的《宋代之地理学史》,且篇幅也不大,载清华研究院《国学论丛》民国十六年第一期。
    ② 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导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2页。
    ③ 邹逸麟主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前言》。科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11页。
    ① 今天中国的“西部”除了西部主体省区外,其边缘省区的范围学术界与公众仍然有争议,参见朱士光:《西北地区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变迁及其基本特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第3期。有学者提出了“广义西部”的概念。认为西部除今西北、西南10省区外,“广义西部”的第一个层次,应该把内蒙古和广西全部划人西部;“广义西部”的第二个层次,应该把山西、河南、湖北、湖南的一部分甚至全部都划入西部。同时,也有人提出了划分“近西部”和“远西部”的概念。其中,“远西部”即指上述西部所指10个省市区;“近西部”则指上述10个省市区外,“还应该加上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和西部”。2000年1月,《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纪要》“正式确认了西部开发的范围,按西南、西北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加上内蒙古、广西界定.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新疆、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广西。此外,对湖南湘西州、湖北恩施州,比照西部开发的有关政策酌情予以照顾”。参见马敏:《西部开发的历史审视》第十一章,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第440页。
    ② 详见《宋史》卷八五《地理志一》:“大观元年,别置黔南路。三年并黔南入广西,以广西黔南为名。四年仍旧为广南西路”、陈均《九朝编年备要》卷二七,大观元年“十二月置黔南路“条。
    ①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地学组:《中国地理学史》,科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
    ② 王成祖:中国地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82年出版;
    ③ 杨吾杨:《地理学思想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6月出版;鞠继武:《中国地理学发展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出版;赵荣:《地理学思想史纲》,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出版。
    ④ 唐锡仁、杨文衡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地学卷》,科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① 史念海、顾颉刚:《中国疆域沿革史》,商务印书馆,民国三十六年出版;童书业:《童书业历史地理论集》,童教英整理,中华书局2004年出版
    ② (德)斯泰国《唐代中国人帕米尔探险记》,杨弘坚译,《亚洲文化论丛》民国三十三年第四期。
    ③ 陈瑞平:《中国古代研究西北自然地理的思想》,《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第4期
    ④ 张伟然:《唐人心目中的文化区域及地理现象》,载李孝聪主编《唐代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出版。
    ⑤ 李孝聪:《唐代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导言》,李孝聪主编《唐代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6页。
    ⑥ 妹尾达彦:《韦述的(两京新记)与八世纪前叶的长安》,载荣新江主编《唐研究》第9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⑦ 吕患诚:《10至14世纪中国学者对西域的地理认识》,《干旱区地理》1998年第3期。
    ① 李智君:《诗性空间:唐代西北边塞诗意象地理研究》,《宁夏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① 《左传·襄公十八年》:“晋董叔曰,天道多在西北,是岁,岁星在亥,至此年十一岁,故在星纪。”
    ② 《童书业历史地理论集》,童教英整理,中华书局2004年出版。第一章《传说中之古帝疆域》
    ①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第一章,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出版。
    ② 《童书业历史地理论集》,童教英整理,中华书局2004年出版。第一章《传说中之古帝疆域》
    ③ 《左传·襄公九年》:“董叔曰:‘天道多在西北,南师不时必无功’”。
    ① 《楚辞·离骚》
    ② 《楚辞·招魂》
    ③ 《楚辞·怀沙》
    ④ 《童书业历史地理论集》第六章《战国时代之中国疆域范围》。童教英整理,中华书局2004年版。
    ⑤ 《童书业历史地理论集》第六章《战国时代之中国疆域范围》。童教英整理,中华书局2004年版。
    ① 《史记·六国年表》。关于司马迁的西部地理思想,详见拙作《论司马迁的西部人文地理思想》,刊《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② 赵荣:《地理学思想史纲》第二章《古典地理学的光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90—91页。
    ③ 《汉书》卷一百下《叙》
    ① 《史记·大宛列传》载,张骞到达大月氏时,大月氏“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乌孙也是“故服匈奴,及盛,取其羁属,不肯往朝会焉”。因此只得无功而返。
    ① 刘琳:《华阳国志校注·前言》。巴蜀书社1984年出版。
    ② 李塈:《华阳国志原序》云:“夫环数千里之墬,分城置邑,殆踰数十。中间时异事变,往往裂为偏方霸国,其理乱得失,盖有系天下大数,安可使放绝而无闻乎。此晋常璩华阳国志之作,所以有补于史家者流也”,正确揭示了《华阳国志》一书的写作动机。《华阳国志》卷首。国学基本丛书本。商务印书馆1958年出版。
    ③ 常璩:《华阳国志》卷三《蜀志》
    ④ 常璩:《华阳国志》卷二《巴志》
    ① 李塈:《华阳国志·原序》,《华阳国志》卷首。国学基本丛书本。商务印书馆1958年出版。
    ① 宋代舆地总志除《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舆地广记》、《舆地纪胜》、《方舆胜览》五部外,从宋代有关书目文献考索,至少还有李宗谔《诸道图经》、范子长《皇朝郡县志》、王希先《皇朝方域志》、倪朴《舆地会元》等书曾经刻印流行,另外,《宋史·地理志》也是一部标准的两宋全国地理总志。只是南宋以后除《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等五部地理总志和《宋史·地理志》外,其它地理总志后宋以后都相继亡佚。
    ① 《旧唐书》卷四六《经籍志》着录有“《长安四年十道图》”,说明至迟武则天时就已经开始出现《十道录》类全国地志;敦煌遗书中则分别发现有《天宝十道录》、《贞元十道录》残卷,学者已有考证,参见荣新江先生《敦煌本(天宝十道录)及其价值》,载唐晓峰、辛德勇、李孝聪主编《九州》第二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出版:王仲荦:《敦煌石室出<贞元十道录>剑南道残卷考释》,《历史地理》第12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李并成:《一批珍贵的古代地理书—敦煌遗书中的地理书卷》,载《中国科技史料》1992年第4期。
    ② 唐《括地志》南宋以后逐渐亡佚,后世的辑佚分别有清人孙星衍辑本,收入《岱南阁丛书》;王谟辑本,收入《汉唐地理书钞》。今人则主要有大陆贺次君《括地志辑校》卷四,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台湾王恢《括地志新辑》,1974年由台湾新世纪书局出版。
    ③ 贺次君《括地志辑校》卷四,中华书局,1980。P245—252。
    ① 裴矩在隋炀帝时曾前往西域考察,着有《西域图记》。《旧唐书》卷六十三《裴矩传》载,“大业初,西域诸蕃欵张掖塞,与中国互市。炀帝遣矩监其事,矩知帝方勤远略,欲吞并夷狄,乃访西域风俗,及山川险易,君长姓族,物产服章,撰《西域图记》三卷”。
    ②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二《山南道三·兴元府》。
    ③ 唐人普遍看重山南梁州地区对京师长安的屏蔽意义,元稹所说“惟梁州会险形束,襟带皇都,南开蜀国,西控戎落,地宜用武”(《元氏长庆集·补遗》卷五《授乌重胤山南西道节度使制》),是唐人对山南西道地缘政治地位很有代表性的评论。
    ① 唐以前关中地志著作主要有东汉赵歧的《三辅决录》、托名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以及相传南北朝时期的《三辅黄图》、《关中记》等。
    ① 关于宋初至元丰时四川的建置沿革,《元丰九域志》卷七《成都府路》云:“乾德三年两川并为西川路;开宝六年分峡路‘咸平四年分益、利、夔、梓四路;嘉佑四年以益州路为成都府路”。至此,四川地区的行政建置基本确立下来。
    ② 宋代西部政区变化频繁,金、均、房三州隶属也屡经变更。宋初属山南东道,据《宋会要辑稿》方舆五之一七:“太平兴国三年分京西南北路,后并一路。熙宁五年复分二路”。旋即又分京西南路与京西北路。《宋会要辑稿》方舆五之一八:“熙宁五年八月二十四日,诏以京西路分南北两路,襄、邓、隋、金、房、均、郢、唐八州为京西南路”。
    ② 《旧唐书》185《韦机传》;
    ① 兴元府三泉县为北宋第一个直隶县,出现于北宋初。《长编》、《宋史》均有记载,南宋人王明清记述尤详:“太祖皇帝立极之初,西蜀未下。益州三泉县令间道驰骑,赍贺表率先至阙下。上大喜。平蜀后,诏令三泉县不隶州郡,遇贺庆,许发表章,直逵榻前。至今甲令每于诸州军监,下注云‘三泉县同’。”见王明清《挥麈录·前录》卷四。
    ② 王存《进元丰九域志表》对此有明确揭示:“国朝以来,州县废置与夫镇戍城堡之名,山泽虞衡之利,前书所略,则谨志之。至于道里广轮之数昔,人罕得其详,今则一州之内首序州封,次及旁郡,彼此互举,弗相混淆”。王文楚、魏嵩山点校《元丰九域志》上册卷首。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
    ③ 今本《舆地纪胜》中所记政区仅限于南宋政权绍兴和议之后的疆域,但据李勇先、李裕民先生推测,王象之《舆地纪胜》原稿有“西北诸郡”部分。见李勇先《<舆地纪胜>研究》,巴蜀书社1998年出版;李裕民:《舆地纪胜续编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查陈振孙《直斋书录觯题》卷八还有这样一段题记:“王象之撰纪胜,逐州为卷,图,逐路为卷。其搜求亦勤矣,至西蜀诸郡尤详”。同时,陈振孙又说“舆地纪胜二百卷,知江宁县金华王象之撰。盖以诸郡图经节其要略,而山川景物、碑刻诗咏,初无所遗。行在宫阙、官寺,实冠其首。关河版图之未复者,犹不与焉”。这说明陈振孙所见之《舆地纪胜》,“西北诸郡”部分即已散佚
    ① 关于唐代四川、特别是山南西道对唐王朝的的政治意义,最新研究可参见周尚兵《唐山南西道在国家安全体系中的战略地位》,《史学月刊》2005年第7期。
    ② 关于北宋四川政区的变迁,《元丰九域志》卷七《成都府》条下有简要说明:“干德三年平两川,并为西川路;开賓六年分峡路;咸平四年分益、梓、利、夔四路;嘉佑四年以益州路为成都府路”。
    ③ 参见贾大泉《宋代四川经济述论》,四川省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郁越祖:《关于宋代建置镇的几个历史地理问题》(《历史地理》第6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林文勋:《宋代四川商品经济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
    ④ 王成祖:《中国地理学史》第5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出版;郭声波:《唐宋地理志由地志向胜览的演变》。《四川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① 王象之:《舆地纪胜序》。《舆地纪胜》卷首。中华书局1992年影印本。
    ② 陈振孙:《直斋书录觯题》卷八:“王象之撰纪胜,逐州为卷,图,逐路为卷。其搜求亦勤矣,至西蜀诸郡尤详”。同时,陈振孙又说“舆地纪胜二百卷,知江宁县金华王象之撰。盖以诸郡图经节其要略,而山川景物、碑刻诗咏,初无所遗。行在宫阙、官寺,实冠其首。闗河版图之未复者,犹不与焉”。这说明陈振孙所见之《舆地纪胜》,“西北诸郡”即已散佚。
    ③ 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四五《成都府路·简州·风俗形胜》。
    ④ 王象之:《舆地纪胜》卷174,《夔州路·涪州·风俗形胜》。
    ⑤ 王象之:《舆地纪胜》卷179,《夔州路·梁山军·风俗形胜》
    ① 王象之:《舆地纪胜》卷183,《利州路·兴元府》。第4679页。中华书局1992年出版
    ② 王象之:《舆地纪胜》卷183,《利州路·兴元府》。第4679页。中华书局1992年出版
    ③ 范子长的《皇朝郡县志》也是一部后来亡佚的南宋地理总志著作。据李勇先先生考证,《皇朝郡县志》一书至迟成书于光宗末年的绍熙五年(1194),南宋、元、明曾广泛地被地志文献所摘引,大约在明末清初战乱中亡佚。见李勇先《范子长及其<皇朝郡县志>》,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宋代文化研究》第11辑,北京,线装书局2002年出版。
    ④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汉译本第五卷,第一分册,科学出版社1976出版。第27—28页。
    ① 慧立、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
    ① 陈寅恪《隋唐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出版;《隋唐制度渊源略稿》,中华书局1963年出版。
    ② 《旧唐书》卷十八《宣宗下》,《唐会要》卷九十七《吐蕃》
    ③ 《新唐书》卷二百一十六《吐蕃》。
    ① 《全唐诗》卷一九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② 《全唐诗》卷一九八,岑参:《经火山》
    ③ 《全唐诗》卷一九九,岑参:《火山云歌送别》
    ④ 郑獬《郧溪集》卷八《赐于阗国王诏》为知制诰郑獬代替宋仁宗起草的外交诏书,反映了北宋王朝与于阗国的友好往来:“今于阗距京师万余里,在疏勒之西,而王以忠勇继世,用惠爱以抚其国人,境内咸乂,以谓夫方贡之礼,久而不讲,思所以觌中国之盛,以修旧职,故遣其酋豪,奉其賓玉、珠玑,与夫奇畜驵骏之马,连属乎道涂,背葱岭、越流沙,译十数国,踰再歳而乃至。可谓勤矣。朕嘉王之诚款。不忘世见之仪,委挚而载来。朕亦思王之享中国之赐也”。
    ⑤ 韩驹:《陵阳集》卷二《《送许少卿出守邠州》
    ① 李复:《潏水集》卷三《答李忱承议书》
    ② 李复:《潏水集》卷三(回王漕书)
    ③ 按唐德宗南奔梁州走的是骆谷道,而非斜谷路,此系李复误记。
    ④ 李复:《潏水集》卷四《答李成季书》
    ⑤ 李复:《潏水集》卷十一《温泉行》
    ① 李复:《潏水集》卷六《冯翊行记》
    ② 李复:《潏水集》卷六《冯翊行记》
    ③ 如隋炀帝时裴矩深入西域归来进《西域图记》,“帝大悦,赐物五百,叚每日引至御座,顾问西方之事”(《旧唐书》卷六十三《裴矩传》);初唐韦机出使突厥、羁留西域间,“录所经诸国风俗物产,名为《西征记》。及还,太宗问蕃中事,机因奏所撰书。太宗大悦,擢拜朝散大夫累迁至殿中监”(《旧唐书》卷一八五《韦机传》)。
    ④ 《旧唐书》卷六十三《裴矩传》
    ① 季羡林:《玄奘与<大唐西域记>——校注<大唐西域记>前言》,载季羡林等:《大唐西域记校注》第111页。中华书局2000年出版。季羡林先生所意译者,来自《大正大藏经》卷五十。
    ② 《旧唐书》卷一八五《韦机传》
    ③ 见日本学者足立喜六译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东京,昭和十七年出版),转引自季羡林《玄奘与<大唐西域记>——校注<大唐西域记>前言》,载季羡林等:《大唐西域记校注》第101页。中华书局2000年出版。
    ① 学术界关于玄奘西行的起程时间一直存在争议,主要有贞观元年与贞观三年两种观点,详见周连宽《大唐西域记史地研究丛稿·玄奘西游的起程年代及其年岁问题》。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第1—8页。本文取后一种观点。
    ② “印度”一词即首见于《大唐西域记》一书。此前汉唐史书文献中一直称之为“天竺”、“身毒”。
    ③ 玄奘、辩机:《大唐西域记》卷第一《阿耆尼国》,季羡林等校注本,中华书局2000年出版,第48页
    ④ 玄奘、辩机:《大唐西域记》卷第一《屈支国》,季羡林等校注本,中华书局2000年出版,第54页
    ⑤ 玄奘、辩机:《大唐西域记》卷第一《跋禄迦国》。季羡林等校注本,中华书局2000年出版,第66-67页
    ① 苏北海:《西域历史地理》。新疆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第93页。
    ② 西藏文物管理委员会《西藏吉隆县境内发现(大唐天竺使出铭),《考古》1994年第7期。霍巍《从考古材料看吐蕃与中亚和西亚的古代交通》,《中国藏学》1995年第4期;郭声波:《<大唐天竺使之铭>之文献学研识》。《中国藏学》2005年第2期。
    ③ 霍巍:《<大唐天竺使出铭>及其相关问题研究》,《东方学报》第66册,1994年。
    ① 《新唐书》卷164《崔衍传附崔伦传》。
    ① 《全唐文》卷七一六,刘元鼎:《使吐蕃经见纪略》。中华书局1998年影印出版。
    ① 即今之拉萨河。
    ② 《册府元龟》卷五百六十《国史部·地理》。按《册府元龟》这段文字略有讹误,唐宣宗只有“大中”一个年号,这里的“太和八年”应为“大中八年”(公元854年)。
    ③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六《吐蕃传》。
    ① 《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一《西域传·吐谷浑》。
    ② 按《西州行记》又称作《王延德纪行》,《宋史·高昌传》等只是节录,王明清《挥麈录·前录》卷四辑存最为完整。
    ② 郑刚中:《北山集》卷十三《西征道里记》
    ① 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五册,中华书局1977年出版,第57页。
    ② 新疆文物普查办公室、博乐自治州文物普查队:《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文物普查资料》,刊《新疆文物》1990年第1期。
    ① 详见杨正泰《中国历史地理要籍介绍》。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第153-156页。
    ② 张星琅编注:《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五册《<丘处机及长春真人西游记>》,中华书局1978年9月出版。第71-72页,
    ③ 张星烺编注:《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五册第六章《辽、金与中亚之交通·欧洲著作家之记载》,中华书局1978年9月出版,第22页。
    ④ The Regions of the World, A Persian Georgraphy, Translated and Explained by.. Minorsky. Oxford, 1937, P372。
    ① 王继平、杨富学《唐宋时代回鹘社会的发展与转型》,《新疆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② 根据游记,马可·波罗来中国路线为首先自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经过沙漠先赴不花剌城(今阿富汗阿姆河昔乌浒城),然后跟随蒙古使臣东北行,一年后至蒙古草原谒见大汗忽必烈。如此则行程必经过新疆北部和今内蒙古西部。大约于公元1289年,,马可·波罗又从大都出发作中国西南之行,经过涿州、太原府、西安府、关中平原、过秦岭山地、经汉中至成都,考察川西土番(吐蕃)风情后赴云南。
    ③ 向达先生曾著有《唐代记载南诏诸书考略》,收入其《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一书。据向先生考证,自汉武通西南夷以后,除了《史记》、二《汉书》有《西南夷列传》外,“其以西南的人著书专记西南如云南的历史者,只有成都杨终的《牢哀传》。此书仅《后汉书·西南夷传》章怀太子注引一条,述牢哀夷九隆氏自禁高至扈栗凡八代名称,余俱不传。常氏后,《太平御览》所引书有《永昌记》、《永昌郡传》和《南中八郡志》。《艺文类聚》也引《南中八郡志》,《永昌郡传》则于永昌郡外,还提到云南东部的朱提、建宁、兴古三郡,都是东汉至蜀汉所建之郡,齐以后始废。故永昌郡传当为此间作品。与《牢哀传》同为记述云南的最古文献”。参见《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第139页。
    ① 张国滏:《中国古方志考》。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第641—711页。
    ② 蒙文通:《华西大学图书馆四川方志目录序》。现藏四川大学图书馆。
    ③ 比如唐以前云南带有地志性质的文献仅仅有汉晋时期的《南中志》和‘哀牢传》、《永昌郡传》等几部,且至宋代即已散佚。详见陆韧《云南地方的古代历史记载与史学》,《史学史研究》2004年第3期;西南文化大省四川现在所知的先唐地方史志著作也只有西汉杨雄《蜀王本纪》、和托名三国谯周《益部耆旧记》、《三巴记》等数部。
    ④ 《四库全书·益部谈资提要》曾说:“蜀中地志,以扬雄《蜀王本纪》、谯周《三巴记》、李克《益州记》为最古。其书虽不尽传,而大要亦多杂载事迹取备掌故,至自唐以后,见于列史艺文志者,如杜光庭《续成都记》,赵抃《成都古今集记》及宋代所修潼川、临邛、忠州、垫江、夔州诸图志,今俱散佚无存”。这也反映了清人对唐宋西南地志文献增多的认识观点。只是唐宋四川方志至清时已经亡佚殆尽。
    ⑤ 《云南风俗记》不见载《唐书·艺文志》,宋王尧臣等《崇文总目》卷四、明谢肇淛《滇录》卷八《文略》题录有“唐李克《云南风俗记》一卷”。似为唐云南地理类佚书。
    ① 方国瑜先生考证樊绰所著《蛮书》初名应为《云南志》,但清修《四库全书》收录此书时却认为应以《蛮书》为是,并对此加以考辨,指出“《新唐书·艺文志》着于录,《宋史·艺文志》则有绰所撰《云南志十卷》而不称《蛮书》;永乐大典又题作《云南史记》,名目错异。今考司马光《通鉴考异》、程大昌《禹贡图》、蔡沈《书集传》所引《蛮书》之文并与是编相同,则《新唐书》志为可信”。应该说《四库全书》的考证论据更充分一些,说明樊绰著作初传时即冠名为《蛮书》,至宋方有异名。故本文仍以《蛮书》称之。
    ②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百《经籍考》
    ③ 陆韧:《云南地方的古代历史记载与史学》,《史学史研究》2004年第3期
    ④ 分别见《四库全书提要》中的“《蛮书》”、“《北户录》条”。
    ① 《四库全书提要·地理类八·益部方物略记》。
    ② 孔繁礼:《桂海虞衡志·点校说明》,见《范成大笔记六种》第73页。中华书局2002年出版。
    ①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至道元年八月癸巳条。
    ②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六十七,神宗熙宁八年八月庚寅条注引。
    ③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十注引。
    ④ 方国瑜先生认为《云南买马记》作者就是杨佐本人,见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二卷第245页,《杨佐(云南买马记)识记》。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但需要指出的是《云南买马记》这篇重要文献的作者并非杨佐,而是北宋眉山人宋如愚,《宋史·艺文志》载宋如愚着有《剑南须知》,《云南买马记》乃其中一篇。方国瑜先生的这一错误最早为刘复生先生所发现,见刘复生《“云南八国”辨析》——兼谈北宋与大理国的关系》(《四川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所见甚是。就笔者所见,反证史料除刘先生所指出的《宋史·艺文志》外,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六十七,神宗熙宁八年八月庚寅条注引《云南买马记》时也特地注有“宋如愚《剑南须知》有云南买马记,可证此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百○五《经籍考·剑南须知十卷》也引李焘话云:“宋如愚撰。第一第二卷但编集旧史,弃取或不伦;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凡四卷,尽出唐樊绰蛮书;第七卷以下乃如愚自为之文,及所画计策耳。如熙宁买马事,诚西南要害,异时或可补国史之阙云”。都可证实《云南买马记》当确为宋如愚《剑南须知》之其中一篇。
    ① 刘恂:《岭表录异》卷下。
    ② 方国瑜:《<西洱河风土记>·概说》,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二卷,第216页,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所出版。
    ③ 《新唐书》卷二二二《南蛮传》。
    ④ 关于《三辅黄图》的成书年代,历史文献记载颇有分歧,一说在汉末曹魏时期,一说不会早于唐肃宗之后,何清谷先生《《三辅黄图校注》(三秦出版社1995年出版)持前说,并对此作了深入考证,今从之。
    ⑤ 文献题录的韦述有关唐两京著述分别有《两京记》与《两京新记》,是一书异名还是各有所指,记载往往语焉未详。笔者再三对比分析,认为系同书异名,原书名应为《两京新记》。
    ① 赵希弁:《郡斋读书后志》卷二
    ②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百六《经籍考》》
    ③ (日)妹尾达彦:《韦述的<两京新记>与八世纪前叶的长安》,载荣新江主编《唐研究》第9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③ 司马光:《传家集》卷六十八《河南志序》
    ④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七十《地理类三·长安志》
    ⑤ 黄永年:《雍录点校前言》。刊黄永年点校本《雍录》卷道。中华书局2002年出版,第2页。
    ① 扈仲荣等编《成都文类》卷三十二,卢求:《成都记序》
    ② 扈仲荣等编《成都文类》卷三十二,卢求:《成都记序》
    ① 王应麟:《玉海》卷十五《地理书·熙宁成都古今集记》
    ② (明)周复俊:《全蜀艺文志》巻二十九
    ③ 按《成都记》作者应为卢求,袁说有误。
    ④ 袁说友:《东塘集》卷一八《成都志序》
    ⑤ 袁说友:《东塘集》卷一八《成都志序》
    ⑥ 袁说友:《东塘集》卷一八《成都志序》
    ① 袁说友:《东塘集》卷一八《成都文类序》
    ② 陈振孙:《直斋书录觯题》卷八
    ③ 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十月,蒙古阔端部攻入成都,南宋四川制置副使丁敲战死,蒙古军焚毁成都城,唐宋西南繁华都会迅速残破不堪,时人吴昌裔形容浩劫后的成都为“昔之通都大邑今为瓦砾之场;昔之沃壤奥区,今为膏血之野。青烟弥路,白骨成丘”。见《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
    ④ 宋敏求:《长安志》卷首,赵彦若:《长安志原序》
    ① 此文南宋扈仲荣等编《成都文类》卷二八题为《东园记》,作者为李良臣;明人杨慎等收入《全蜀艺文志》卷三四,作《钤辖厅东园记》,作者为杨天惠。虽作者有出入,但皆为宋人所作无疑。元代费著撰《岁华纪丽谱》也窜入此文部分文字,后人不察,皆以为费著所作,实误。
    ①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序》。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卷首。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
    ② 乐史:《太平寰宇记序》。见《宋本太平寰域记》卷首。中华书局2000年影印出版。
    ③ 乐史:《太平寰宇记序》。见《来本太平寰宇记》卷首。中华书局2000年影印出版.
    ① 王存等:《元丰九域志·序》。王文楚、魏嵩山点校《元丰九域志》上册卷首。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
    ② 王成祖:《中国地理学史》第5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出版。
    ③ 陈藻:《乐轩集》卷八《地理之疑》
    ④ 王象之:《舆地纪胜序》。影印本《舆地纪胜》卷首。中华书局1992出版。
    ① 吕午:《方舆胜览序》.刊施和金点校《方舆胜览》卷首。中华书局2003出版
    ② 李发先:《游宦纪闻·跋》,见张世南《游宦纪闻.》第95页,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
    ③ 倪朴:《倪石陵书·上太守郑敷文书》。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④ 《新唐书·范传正传》载范氏“褐衣时,游西边,着《西陲要略》三卷”;关于张载青年时的“游边”,司马光在其悼念张载诗中曾有“先生负材气,弱冠游穷边。麻衣揖钜公,决策期万全。谓言叛羌背,坐可执而鞭”。见司马光《传家集》卷五《张子厚先生哀辞》。另据《邵氏闻见录》卷十三载,“未开熙河前,关中士人多言其(唃厮啰)利害,虽张横渠先生之贤,少时亦欲结客以取”。可知张载“游穷边”,实际上是欲赴唃厮啰谋取事功。
    ① 《旧唐书》卷一百三十八《贾耽传》
    ② 陆贽:《陆宣公翰苑集》卷八《贾耽东都留守制》。四部丛刊本。
    ③ 《旧唐书》卷一百二十五《张镒传》
    ① 《新唐书》卷166,《贾耽传》。
    ② 《旧唐书》卷一百三十八《贾耽传》
    ③ 《旧唐书》卷一百三十八《贾耽传》
    ④ 《旧唐书》卷一百三十八《贾耽传》
    ⑤ 元稹:《元氏长庆集》卷三十五《进西北边图状》
    ① 元稹:《元氏长庆集》卷三十五《进西北边图经状》
    ② 倪朴:《倪石陵书》卷六《上太守郑敷文书》)
    ③ 《管子》卷十《地图第二十七》
    ④ 王应麟《玉海》卷十《地理·地理图》
    ① 尹洙:《河南集》卷二十三《按地图》
    ② 苏颂:《苏魏公文集》卷六十七《送施龙图赴延安序》
    ③ 曾公亮:《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七《边防·河东路·麟府路·废垒》:卷十八《边防·陕西路……》
    ① 范仲淹:《范文正集·补编》卷一《《再议攻守疏》》
    ② 蔡襄:《端明集》卷十九《论地形胜负》
    ③ 蔡襄:《端明集》卷十九《乞择泾原、邠宁两路帅臣》
    ④ 蔡襄:《端明集》卷十九《论不利攻战》
    ① 《全唐诗》卷二百二十七,杜甫:《严公厅宴同咏蜀道画图得空字》。
    ② 《新唐书·艺文志》、《通志·艺文略》作十七卷,但《宋史·艺文志》、曹学俭《蜀中广记》卷九十六、雍正《陕西通志·经籍志》作二十卷。
    ③ 《新唐书》卷一百八十《李德裕传》
    ④ 《新唐书》卷一百八十《李德裕传》
    ⑤ 李德裕:《会昌一品集》卷一八《进西南备边录状》
    ⑥ 阎苍舒《兴元志》一书,《宋史》卷二百○四《艺文志》、王应麟《玉海》卷一百四十二《阵法》、《通鉴地理通释》卷十一《八阵图》均有题录和引用。此书直到清初仍然传世,顾炎武《肇域志·陕西省》商州条中之谷道部分就引自《兴元志》,此后则再不见有引录,盖清初以后失传无存。
    ① (美)谢弗(Schafer,E.H):《唐代的外来文明》第十九章《书籍》,吴玉贵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597页。
    ② 见日本学者足立喜六译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东京,昭和十七年出版),转引自季羡林《玄奘与<大唐西域记>——校注<大唐西域记>前言》,载季羡林等:《大唐西域记校注》第101页。中华书局2000年出版。
    ③ “印度”一词即首见于《大唐西域记》一书。此前汉唐史书文献中一直称之为“天竺”、“身毒”。
    ④ 王玄策《中天竺国行记》唐以后即散佚,岑仲勉认为是书即唐释道世《法苑珠林》中所引录的《王玄策行传》,见氏着著《中外史地考证》,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第301-302页。
    ⑤ 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十二《大流沙以东行程》。季羡林等:《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出版。第1030页。
    ① 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十二附辨机《记赞》。季羡林等:《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出版。第1050页。
    ② 唐锡仁、杨文衡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地学卷》第七章。科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372页。
    ① 此书已佚,今有张崇要辑《临海水土异物志辑校》,农业出版社1981年出版。
    ② 嵇含《南方草木状》由于隋、唐目录文献均无载,首次收录见于《宋史·艺文志》,所以一般认为系宋代人伪作。但清四库馆臣认为“其书凡分草木果竹四类,共八十种,叙述典雅,非唐以后人所能伪,不得以始见宋志疑之……宋以后花谱地志援引者,多其字句”(《四库全书·地理类·南方草木状提要》),还是肯定是书成于魏晋。
    ① 罗桂环:《宋代的“鸟兽草木之学”》。《自然科学史研究》2001年第2期。
    ② 《禽经》旧本题春秋师旷撰、晋张华注。但《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两《唐书·艺文志》宋(崇文总目)皆不着录。其引用最早自陆佃《埤雅》始,故现代多认为是宋人假托之作。
    ③ 罗桂环:《宋代的“鸟兽草木之学”》。《自然科学史研究》2001年第2期。
    ④ 当代中国地理学史著作都多少注意到唐宋学者对西部自然地理的考察活动,如王成祖着《中国地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82年出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地学史组集体编写的《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科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以及近年唐锡仁、杨文衡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地学卷》第六、七章(科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等都论述了唐代寻找河源、《大唐西域记》对新疆冰川记述等,但限于二书皆为全国通史性著作,对唐宋时期西部地理学的考察论述只是点到为止,未展开深入讨论
    ⑤ 竺可祯:《中国近五千年以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1972年第1期
    ① 近年来研究唐代气候变迁的主要论文有满志敏:《唐代气候冷暖分期及各期气候冷暖特征的研究》,《历史地理》第8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满志敏:《关于唐代气候冷暖问题的讨论》,《第四纪研究》1998年1期;费杰、侯甬坚、刘晓东、安芷生、王苏民:《基于黄土高原南部地区历史文献记录的唐代气候冷暖波动特征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第4期;吴宏歧、党安荣:《隋唐时期气候冷暖特征与气候波动》,《第四纪研究》1998年第2期;蓝勇:《唐代气候变化与唐代历史兴衰》,《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第1期。
    ② 蓝勇:《唐代气候变化与唐代历史兴衰》,《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第1期。
    ③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
    ④ 《方舆胜览》卷五六《成都府路·威州》。
    ⑤ 《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陇右道下》。
    ⑥ 《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陇右道下》
    ⑦ 《全唐诗》卷二百二十二。
    ① 《全唐诗》卷三三二。
    ② 杜佑:《通典》卷一九○《边防·吐蕃》
    ③ 《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三《剑南道·嶲州》
    ④ 樊绰:《蛮书》卷二《山川江源第二》。
    ⑤ 《太平广记》卷一百四十《秦城芭蕉》
    ① 《太平广记》卷一百四十《秦城芭蕉》
    ② 《资治通鉴》卷二三○,德宗兴元元年三月
    ③ 《全唐诗》卷二百,《送蒲秀才擢第归蜀》
    ④ 《全唐诗》卷二百,《江上春叹》。
    ⑤ 芮挺章:《国秀集》巻上;《全唐诗》卷九十九。
    ⑥ 满志敏:《唐代气候冷暖分期及各期气候冷暖特征的研究》,《历史地理》第8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⑦ 《东雅堂昌黎集注》巻四;《全唐诗》卷三三九。
    ① 《全唐诗》巻三百;王建:《王司马集》巻五
    ② 《全唐诗》卷三百四十;《东雅堂昌黎集注》巻五
    ③ 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一《春雪》
    ④ 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二十六《和刘郎中望终南山秋雪》
    ⑤ 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二十六《春寒》
    ⑥ 《全唐诗》卷五○五
    ① 张方平:《乐全集》卷三《秦州晚宴即席示诸宾僚》
    ② 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七十八《牂牁·土俗物产》
    ③ 韩亿于宋真宗祥符五年知洋州(今陕西洋县),后其子韩缜熙宁年间也曾任洋州知州。洋州人建亭袭美堂纪念之。后毁于南宋初兵火。南宋绍兴二十一年,知洋州宋莘重建袭美堂,摭拾韩氏父子在洋州遗诗作刻石碑彰其功德。此诗即其中之一。诗碑现藏洋县博物馆。诗收录于嘉庆《续修汉南郡志》卷二十二《艺文》。陈显远编选《汉中碑石》(三秦出版社1996年出版)也收录了此诗碑。
    ④ 李复:《潏水集》卷六《夔州药记》
    ⑤ 范成大:《吴船录》卷下。
    ⑥ 黄庭坚:《山谷集·山谷简尺》卷上。
    ⑦ 黄庭坚:《山谷别集》巻十三《答李材书》
    ⑧ 黄庭坚:《山谷别集》巻十五《与王泸州书十七》
    ⑨ 黄庭坚:《山谷别集》巻二十《与翊道通判书三》
    ⑩ 洪刍:《老圃集》卷下《雪》。
    ① 冯时行:《缙云集》卷三《阻雪》
    ②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
    ③ 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二
    ④ 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五十《陇右道一·仪州》
    ⑤ 苏轼:《东坡全集》卷一《九月二十日微雪怀子由弟二首》
    ① 寇准:《忠愍集》卷中《长安书事》。历史地理学术界曾根据苏轼有“关中岂无梅”的诗句推断北宋关中已无梅花生长的可能,气候已经趋向寒冷,现在看来并不确切,寇准的诗句表明,关中至少在宋真宗时期仍然有梅花生长。
    ② 庄季裕:《鸡肋编》卷中
    ③ 庄季裕:《鸡肋编》卷上
    ④ 《宋史》卷四百九十《高昌传》
    ① 刘祁:《归潜志》卷一三《附录》。
    ② 张政烺编注《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五册》认为,《北使记》所云“回纥国”应该是花刺子模,即《辽史》中的“回回国”。中华书局1978年出版,第27页。
    ③ 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杂》。孔繁礼点校《范成大笔记六种》。中华书局2002年出版。
    ④ 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四《广右风气》
    ⑤ 李复:《涌水集》卷六《夔州药记》。
    ⑥ 范成大:《吴船录》卷下。孔繁礼点校《范成大笔记六种》。中华书局2002年出版。
    ① 范成大:《吴船录》卷上。孔繁礼点校《范成大笔记六种》。中华书局2002年出版。
    ② 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杂》。孔繁礼点校《范成大笔记六种》。中华书局2002年出版。
    ③ 夔峰积雪现象在唐诗中也偶有出现,卢纶《送夔州班使君》诗中有“万岭岷峨雪,千家橘柚川”诗句(《全唐诗》卷二七六),但系赠别友人而作,多半出于文学想象,并非写实。
    ④ 明·曹学俭《蜀中广记》卷五十七引宋肇《诗序》。
    ⑤ 韦骧:《钱塘集》卷七《奉节道中望群山有雪》
    ⑥ 王十朋:《梅溪集·后集》卷十三《十月九日雪》
    ⑦ 王十朋:《梅溪集·后集》卷十四《右水仙花》。
    ① 陆游:《渭南文集》卷四十七《入蜀记》。
    ② 陆游:《剑南诗稿》卷二《雪中卧病在告戏作》
    ③ 陆游:《剑南诗稿》卷三《偶忆万州戏作短歌》
    ④ 陆游:《剑南诗稿》卷十五《夜行》诗自注
    ⑤ 陆游:《剑南诗稿》卷十五《秋雨渐凉有怀兴元》
    ⑥ 陆游:《剑南诗稿》卷五十九《十月暄甚人多疾十六日风雨作寒气候方少正作短歌以记之》
    ① 胡道静校注:《梦溪笔谈校证》。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出版。近年来一些自然科学史学者认为沈括所记载陕北发现的“古竹”实际上并非竹类化石,而是一种直角介属(Orth Dceras)头足类动物的化石。参见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地学史组集体编《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科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唐锡仁、杨文衡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地学卷》第六章,第309页。
    ② 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四。
    ① 《大唐西域记》卷一《凌山及大清池》。季羡林等校注本,P67,中华书局2000年出版。
    ② 《大唐西域记》卷十二《葱岭》。季羡林等校注本,P964,中华书局2000年出版。
    ③ 《经行记笺注》。中华书局1963出版。
    ④ 唐锡仁、杨文衡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地学卷》第六章,第309页。
    ⑤ 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第七篇《论游记》,北京,生活·学习·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出版,第196页。
    ① 范成大:《吴船录》卷上。
    ② 王仲荦:《敦煌石室地志残卷考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出版
    ③ 高居诲出使于阗归宋所作行程记,自宋着录开始即异名纷出,分别有《于阗记》、《居诲西使记》、《使于阗记》、《居诲行程记》等,其实内容都大体相同。本文采《使于阗记》称之。
    ④ 《全唐文》卷八百五十,高居诲:《于阗记》。《新五代史》卷七十四《于阗》
    ① 艾冲:《毛乌素沙漠起源的新探索》。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发中心编《统万城遗址综合研究》;三秦出版社2003年出版。
    ② 《全唐诗》卷二八二
    ③ 《全唐诗》卷二八二《盐州过胡儿饮马泉》
    ④ 《全唐诗》卷二九○
    ⑤ 《全唐诗》卷六百三,许浑《夏州道中》
    ① 程大昌:《演繁录》卷一《陷河》。《演繁录》此处所援引沈括与王延德的记述,前者不见于今本《梦溪笔谈》,可能系《笔谈》佚文;后者较《使于阗记》稍详,盖为程氏所见早期版本,保留着《使于阗记》较多的原始面貌,可以辑校今本,值得重视。
    ② 庄季裕:《鸡肋编》卷上
    ③ 周密:《癸辛杂识·续集》卷上
    ④ 周密:《癸辛杂识·续集》卷上
    ⑤ 张政烺编注、朱杰勤校订《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五册,P98。中华书局1978年出版。
    ① 张政烺编注、朱杰勤校订《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五册,中华书局1978年出版。第102页注。
    ② 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四
    ③ 《全唐诗》卷四七三
    ④ 祝穆:《方舆胜览》卷二十九《峡州》
    ① 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四十三《三游洞序》
    ② 陆游:《入蜀记》卷四
    ③ 陆游:《入蜀记》卷四
    ④ 方健:《论地理学家范成大》,《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年第4期:张学忠、易军:《范成大及其地理诗》,《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① 李约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第五卷。中国科学出版社1976年出版。
    ② 楼钥:《攻媿集》卷八三《祭周通判去非》有“再仕峤南,备历崎岖”之句,说明周去非曾两宦岭南。
    ① 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一《桂林岩洞》。杨武泉校注本,P16。中华书局1999年出版。
    ② 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五《南中岩洞》。王瑞来点校本,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第P316-317页。
    ③ 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四《广南西路·容州》
    ④ 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四《广南西路·容州》
    ⑤ 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五《南中岩洞》。王瑞来点校本,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第317页。
    ① 《山海经·五藏山经》已提到岩溶现象。魏晋时期的《抱朴子·内篇》、《神农本草经》、《宜都山川记》等曾涉及岩溶地貌的记载。
    ② 唐锡仁、杨文衡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地学卷》第五章第231页。科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③ 唐锡仁、杨文衡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地学卷》第五章第361页。科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① 《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一《吐谷浑传》
    ②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六上《吐蕃上》
    ③ 《旧唐书》卷卷一百九十六下《吐蕃下》
    ④ 《全唐文》卷七一六收有刘元鼎两篇佚文,其中之一就是《使吐蕃所经见记略》全文。见1998年中华书局影印版《全唐文》第八册,第730—736页。
    ⑤ 杜佑:《通典》卷一百九十六《四夷传第三·西域序略》
    ① 杜佑:《通典》卷一百七十四《州郡四·雍州风俗》
    ② 唐锡仁、杨文衡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地学卷》第五章第297页。科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① 王应麟:《玉海》卷十《地理·地理图》
    ② 李复《潏水集》卷四《答李成季书》云:“《河源图》,昨据降酋所说画之,亦恐未然。唐贞观年,命李靖等攻吐谷浑,侯君集与江夏王道宗趣南路登汉哭山,过乌海,北望积石山,观河源之所出。后长庆二年,刘全(元)鼎往西蕃会盟,往来渡黄河。上流在洪济西南二千余里,其水极浅狭,春可涉。其南三百余里,有三山形如鏊,河源在其间。水甚清泠,经匪水会多成大河,色遂赤。旧史所载如此,今降酋只(言)青唐,河南,人恐未是”。
    ③ 欧阳忞:《舆地广记》卷十六《陕西秦凤路下·积石军》
    ④ 曹婉如《华夷图与禹迹图的几个问题》,《科学史集刊》1963第6期
    ⑤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百二十二《舆地考》
    ① 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上册,中华书局1987年出版。第146页。
    ② 谭其骧:《论丁文江所谓徐霞客地理上之重要发现》,载竺可桢等参编《地理学家徐霞客》,商务印书馆,民国37年(1948)出版。今又收入《长水粹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P346-357。
    ③ 辛德勇:《徐霞客史事二题》,收入氏著《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中华书局1996年出版。
    ① 蓝勇:《长江正源探索历史是非考辨》,《历史研究》2005年第1期。
    ② 樊绰:《蛮书》卷二《山川江源第二》
    ③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三《嶲州·会川》
    ④ 梁载言其人与《十道志》,唐代文献有简短记载。《旧唐书》卷一百九十《梁载言传》:“梁载言,博州聊城人,历凤阁舍人,专知制诰。撰《具员故事》十卷、《十道志》十六卷,并传于时。中宗时为怀州刺史”。但《旧唐书》记载有误,《十道志》的梁载言应是懿宗时人,与武后时梁载言不是一人,因为《十道志》有开元至大历间内容。
    ⑤ 《太平御览》卷一百六十六《剑南道·嶲州》
    ⑥ 蓝勇:《长江正源探索历史是非考辨》,《历史研究》2005年第1期。
    ① 《太平寰宇记卷》八一《剑南西道十·松州》。
    ② 郭声波《沈括<守令图>与荣县(守令图)关系探源》,《四川大学学报》2002年3期。
    ③ 黄震《黄氏日抄》卷六十七《读文集九·范石湖文·吴船录》。
    ④ 全祖望:《鲒琦亭集外编·江源辨》卷四十八。
    ⑤ 潜说友:《淳临安志》卷七十五《寺观一·宫观》
    ⑥ 唐锡仁、杨文衡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地学卷》,科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P363…364
    ⑦ 曹婉如《华夷图与禹迹图的几个问题》,《科学史集刊》1963年第6期
    ① 《汉书·地理志》对汉水地理记载相对错乱模糊,故清人全祖望批评说“班志与汉、沔一派最为茫然”,见全祖望《汉书地理志稽疑》卷四。
    ② 刘国元、吕叔桐:《嶓冢汉源考辨》,《中国史研究》1985年第1期。
    ③ 刘国元、吕叔桐:《嶓冢汉源考辨》,《中国史研究》1985年第1期。
    ① 孙贻让:《周礼正义》卷六三。
    ② 刘国元、吕叔桐:《嶓冢汉源考辨》,《中国史研究》1985年第1期。
    ③ 郑樵:《通志》卷四十《地理略第一》。
    ④ 关于北魏置嶓冢县,《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三《山南西道一·兴元府·西县》引《周地图记》记载比较具体:“后魏宣武正始中,分沔阳县地置嶓冢县,属华阳郡。开皇三年罢郡,置白马镇于古诸葛城,县理不改。大业二年,改嶓冢县为西隅,以县西南有诸葛所立西乐城以名之”。
    ⑤ 《史记·夏本记》张守节《正义》注引《括地记》。
    ⑥ 《史记·夏本记》张守节《正义》注引《括地记》。
    ⑦ 清代疑古之风盛行,学者在解注《禹贡》汉源问题甚有争议,阎若璩、胡渭等力主汉中嶓冢汉源说,钱坫、徐松等则坚持陇西氐道说,而且双方皆有实地考察的依据,反映了汉源问题实乃中国经学史上一大公案。
    ①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二《山南道三·兴元府·南郑县》
    ②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二《山南道三·兴元府·金牛县》
    ③ 《旧唐书》卷三九《地理志》
    ④ 《全唐诗》卷一九八,岑参:《与鲜于庶子自梓州成都少尹自褒城同行至利州道中作》。
    ⑤ 元稹《元氏长庆集》卷十七
    ⑥ 《全唐诗》卷三三二,羊士谔:《赴资阳经嶓冢山》
    ⑦ 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三三《山南西道一·兴元府·三泉县》
    ⑧ 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三三《山南西道一·兴元府·三泉县》
    ⑧ 毛晃:《禹贡指南》卷一《冀州》
    ⑨ 张方平:《乐全集》卷三《嶓冢》
    ⑩ 王存等:《元丰九域志》卷八《利州路·三泉县》
    ① 欧阳忞《舆地广记》卷三十二《利州·西县》。李勇先、王小红校点本。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P948。
    ② 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八三《利州路·兴元府·景物上》。中华书局1992年年影印本。
    ③ 程大昌:《禹贡山川地理图》卷下
    ④ 程大昌:《禹贡山川地理图》卷上。
    ① 程大昌:《演繁露》卷十六《嶓冢》
    ① 陆游:《渭南文集》卷十六《成都府江渎庙碑》
    ② 陆游:《剑南诗稿》卷十四《十月二十六日夜梦行南郑道中既觉恍然揽笔作此诗时且五鼓矣》
    ③ 陆游:《剑南诗稿》卷三十四《怀旧》。
    ④ 祝穆:《方舆胜览》卷六十六《兴元·南郑县》引玉堂闲话云:“兴元之巴州,其路险峻,三日而達于山顶,其绝高处,谓之孤云、两角,去天一握,淮阴庙在焉”。
    ⑤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汉江工作队:《汉江流域地理调查报告》,科学出版社1957年出版;六十年代,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师生为撰写《汉中专区地理志》,曾对汉水正源作过野外考察,提出一种新的观点,认为大巴山北坡五丁关——陈家大梁一带的石钟沟从河长到水量方面都具有汉江正源的特征,但这一观点并没有被学术界普遍接受。参见杨起超主编《陕西省汉中地区地理志》第五章《水文与水利》,第97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
    ① 樊绰:《蛮书》卷二《山川江源第二》。
    ② 此句当作“南(至)郎郭部落”,即唐所置郎郭羁縻州,向达、赵吕甫校改皆误,详见郭声波师《唐代黎属羁縻州研究》,《历史地理》第18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出版。
    ③ 樊绰:《蛮书》卷二《山川江源第二》。
    ④ 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上册第169—171页。中华书局1987年出版。
    ① 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上册第169—171页。中华书局1987年出版。
    ② 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一《地理门·灵渠》:“湘水之源,本北出湖南;融江本南入广西。其间地势最高者,静江府之兴安县也。昔始皇帝南戌五岭,史禄于湘源上流漓水一派凿渠,踰兴安而南注于融,以便于运饷。,盖北水南流,北舟踰岭可以为难矣。禄之凿渠也,于上流砂碛中迭石作铧觜,锐其前逆,分湘水为两,依山筑堤为溜渠,巧激十里,而至平陆,遂凿渠遗山,曲凡行六十里,乃至融江而俱南。今桂水名漓者,言离湘之一派而来也。曰“湘”曰“漓”,往往行人于此销魂”。
    ① 《史记·夏本经》张守节《史记正义》引《括地志》
    ② 此条为今本《初学记》所佚,这里自《记纂渊海》卷七引。
    ③ 《元和郡县志》卷七《陕州》条:“底柱山,俗名三门山,在县东北五十里黄河中。《禹贡》曰: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又东至于底柱,河水分流包山,山见水中,若柱然也”;卷十四《河中府·龙门县》条:“黄河北去县二十五里,即龙门口也。《禹贡》曰:浮于积石,至于龙门。注曰:龙门山在河东之西界,大禹导河积石,疏决龙门,即斯处也”。
    ④ 吕温:《吕衡州集》卷九《刘渝公政会》;(宋)李昉等:《文苑英华》卷七百七十六
    ⑤ 司空图:《司空表圣文集》卷二《太原王公同州修堰记》)
    ⑥ 杨杰:《无为集》卷二(导河积石赋):
    ⑦ 刘攽:《彭城集》卷十一《观陕西图三首》
    ①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一
    ② 陆游:《渭南文集》卷十六《成都府江渎庙碑》)
    ③ 蓝勇:《长江正源探索历史是非考辨》,《历史研究》2005年第1期。
    ④ 陆游:《渭南文集》卷十六《成都府江渎庙碑》
    ⑤ 顾颉刚:《禹贡注释》。侯仁之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科学出版社1959年出版。
    ① 朱熹:《晦庵集》卷七十二《九江彭蠡辨》
    ② 陆游:《渭南文集》卷十四《吕居仁集序》
    ③ 陈梧桐:《黄河传》。北京出版社1996年出版。
    ① 王玉进:《古代甘肃河西石油的发现和应用》,《中国科技史料》1992年第2期。
    ② 今本《博物志》无此条,《后汉书》转引的这一段可能系《博物志》佚文。按班彪与张华同为西晋人,他看到的《博物志》当为全帙。
    ③ 《水经注》卷三《河水》
    ① 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图志》卷四十《陇右道下·玉门县》
    ② 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
    ③ 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五十二《陇右道三·肃州》
    ④ 杨彦龄:《杨公笔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四《杂志一》
    ② 陕西延长县在近代早期石油勘探的开采情况,最近石宝珩先生《延长汕矿的早期勘探与开采简述》一文有详尽的介绍,文载《中国科技史杂志》2006年第1期。
    ③ 《清史稿·食货·矿政》:“石油则陕西延长,甘肃玉门,新疆库尔喀喇乌苏。硫磺则山西阳曲,奉天辽阳、锦州。雄黄则湖南慈利。或官办,或商办,或官商合办。或用土法,或用西法”。
    ④ 李约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汉译本)第五册,科学出版社1976年出版;唐锡仁、杨文衡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地学卷》(科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① 姚宽:《西溪丛语》卷下
    ② 闻人军:《姚宽及其〈西溪丛语〉中的科技史料》。载徐规主编《宋史研究集刊》,浙江省社联《探索》杂志增刊,1988年出版。
    ③ 周宏伟:《中国古代非知名游记的地理学价值管窥》。《湖南师大学报》2002年第2期。
    ④ 冯家升等:《维吾尔族史料简编》上册。民族出版社1981出版。P73-74
    ① 《旧唐书》卷四十一《地理四·剑南道》:“隋临卭郡之依政县,武德元年割雅州之依政、临卭、蒲江、火井五县,置卭州于依政县”。
    ② 杨雄:《扬子云集》卷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博物志》卷二《异产》
    ④ 常璩:《华阳国志》卷三
    ⑤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二《剱南道·邛州·临邛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 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五《剱南西道四·邛州》引《十道记》
    ① 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九《山南西道七·蓬州》
    ② 王存:《元丰九域志》卷八《下蓬州咸安郡军事治蓬池县》
    ③ 祝穆:《方舆胜览》卷六十三《遂宁府》
    ④ 关于长宁军与淯井监的来历,欧阳忞《舆地广记》卷三十一《梓州路》载:“长宁军,盖汉犍为郡之汉阳县地。唐置羁縻长宁等二州,隶泸州都督府。皇朝置清井监,属泸州。熙宁八年,夷人献纳十州地以属焉,政和四年改置长宁军”。
    ⑤ 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六六《潼川府路·长宁军》
    ⑥ 宋代有关西部地区的煤炭生产与使用的文献记录,几乎全部集中在西北陕西路,西南地区绝少记载。这一方面固然是由于西南地区地下煤炭储藏量本来就少,同时也由于西南地区气候偏暖,薪材富裕,尚未对煤炭产生大的需求。而且宋代蜀民利用当地竹资源丰富的优势,发明了以“竹炭”用于冶炼的技术。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对此有真实记载:“北方多石炭,南方多木炭,而蜀又有竹炭,烧巨竹为之,易然、无烟、耐久,亦奇物。邛州出铁烹炼,利于竹炭。皆用牛车载以入城。予亲见之”。这种“竹炭”的燃烧功效应该优于一般石炭。
    ⑦ 郦道元:《水经注》卷二《河水注》
    ① (日)宫琦市定:《宋代的石炭和铁》。《东方学》(日)第13辑。
    ② 参见许惠民:《北宋时期煤炭的开发利用》,刊《中国史研究》1987年第2期;王曾瑜:《辽宋金的煤炭生产》,载《李埏先生八十寿辰学术纪念文集》,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
    ③ 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上。
    ④ 王昶:《金石萃编》卷一三六,张缗:《游玉华山记》。
    ⑤ 朱弁《曲洧旧闻》卷四
    ⑥ 《宋会要辑稿》食货四二之一二;
    ⑦ 《宋会要辑稿》食货四八之一五、一六;
    ⑧ 庄季裕《鸡肋编》卷上
    ⑨ 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四《杂志一》
    ① 《新唐书》卷五十四《食货志》
    ② 章如愚:《山堂群书考索·后集》卷五十七《财赋门·茶盐类》
    ③ 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一
    ④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五十五。熙宁七年八月丙戍条
    ① 李敬洵:《唐代四川经济》第六章《盐业》。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出版。第152—153页.
    ① 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二《益州·土产》
    ② 宋敏求《唐会要》卷八十七《转运盐铁总叙》所载元和五年宪宗诏书中提到“使峡内煎盐五监,先属盐铁使,今宜各属度支,便委山南西道两税使兼知粜卖峡内盐”的税收的调整,可见三峡一带盐井至少在五处以上。
    ③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十四《蜀中官盐》。徐规点校本,上册第300页。中华书局2000年出版。
    ① 贾大泉:《宋代四川经济述论》第131—132页。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出版。
    ② 《宋史全文》卷二十六上《宋孝宗五》。
    ③ 苏轼:《东坡全集卷一百0四《志林四十六条·井河》。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点校的《东坡志林·仇池笔记》对此条有详细的注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出版。
    ①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上《作咸·井盐》
    ② 苏轼记载的“卓筒井”工艺过程,中外学者尽管理解类似,但解释准确程度却出入较大。笔者以为张绵鹏博士的解释较为准确。参见氏著《宋代商品供给研究》第289页。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③ 贾大泉:《宋代四川经济述论》第八章《盐井和盐政》。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129页。
    ④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译本)第一卷第二册。科学出版社1976年出版。第551页。
    ⑤ 胡渭:《禹贡锥指》卷六引
    ⑥ 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四七《成都府路·雅州·景物上》
    ⑦ 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三十四《梓州·石镜县》
    ① 何业恒:《中国珍稀兽类的的历史变迁》,湖南克己出版社1993出版。
    ② 文焕然、何业恒:《中国珍稀动物历史变迁的初步研究》,《湖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年第2期。
    ③ 蓝勇:《历史时期西南经济开发与生态变迁》,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
    ④ 刘正刚:《明末清初西部虎患考述》,《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第4期
    ① 孙光宪:《北梦琐言·逸文》卷四
    ② 黄休复《茅亭客话》卷一
    ③ 《太平广记》卷四百三十三《王行言》
    ④ 《太平广记》卷427《费忠》:
    ① 蓝勇:《历史时期西南虎分布变迁研究》。《贵州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第2期。
    ② 《旧五代史》卷一百十一《周书·太祖纪》
    ③ 《太平广记》卷二百八十九《袄妄二·明思远》。
    ④ 王溥:《唐会要》卷六十七《留守》
    ⑤ 曹志红:《唐宋时期黄土高原的兽类与生态环境初步探讨》,《历史地理》第二十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
    ① 当然也有例外,《太平广记》卷二百八十九《明思远》条中,道士明思远就因妄言以法术退虎,结果反被老虎吃掉。但这正如黄永年先生所言,是唐代佛教编造的攻击道教的故事。参见黄永年:《唐代佛教为什幺会战胜道教?》,《文史知识》1987年第5期。
    ② 文焕然、何业恒:《我国长臂猿的地理分布与变迁》,《地理知识》1980年第11期。
    ① 陆佃:《埤雅》卷四《猨》
    ② 罗愿:《尔雅翼》卷二十《猨》
    ③ 乐史《太平寰宇记》卷八十三《剑南东道二·绵州·巴西县》
    ④ 乐史《太平寰宇记》卷八十三《剑南东道二·绵州·陇安县》
    ⑤ 张元干:《芦川归来集》卷九《深谷戏猿图》
    ⑥ 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七百九十一《四夷部十二·朱提》
    ⑦ 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九《剱南西道八·戎州》
    ⑧ 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七《沔水》
    ① 《全唐诗》卷七三六注
    ② 晚唐诗人许浑在三峡也曾有放猿回归山林之举,其《丁卯诗集》眷下有《放猿》诗记载此事:“殷勤觧金锁,昨夜雨凄凄。山浅忆巫峡,水寒思建溪。远寻红树宿,深向白云啼。好觅来时路,烟萝莫共迷”。
    ③ 范缜:《东斋记事》卷五
    ④ 宋祁:景文集》卷四十七《益州方物略记》。
    ⑤ 文同:《丹渊集》卷十七
    ① 宋人叶梦得曾对“狨座”作过考证,《石林燕语》卷八载:“从官狨座,唐制。初不见本朝。太平兴国中始禁工商庶人许乘乌漆素鞍,不得用狨毛暖座。天禧中始诏两省五品宗室将军以上,许乘狨毛暖座,余悉禁。则太平兴国以前虽工商庶人皆得乘,天禧以前庶官亦皆得乘也”。李心传《旧闻证误》卷四也谓“故事:两制以上,方乘狨座,余不预也。大观中,童贯新得幸。以泰宁军承宣使副礼部尚书郑允中使辽国,遂俱乘狨座繇是为例”。南宋韩世忠抗金战功卓著,宋高宗就曾“赐世忠带笏狨座以宠之”。见熊克《中兴小记》卷十三绍兴二年七月己巳条。
    ② 郑兴裔:《郑忠肃奏议遗集》巷下《狨座》。
    ③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六上《吐蕃上》
    ④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六上《吐蕃上》
    ⑤ 《唐六典》卷七十二《马》
    ⑥ 罗愿《尔雅翼》卷二十一《牦》
    ⑦ 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六十三《麝裂脐狨牦牛断尾》
    ⑧ 王仲荦:《〈贞元十道录〉剑南道残卷考释》。载王仲荦着、郑秀宜整理《敦煌石室地志残卷考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出版。
    ⑨ 乐史:《太平寰宇记》卷八十一《剑南西道十·悉州》
    ① 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三十九《貘屏赞》
    ② 陆佃《埤雅》卷四
    ③ 罗愿《尔雅翼》卷十八《貘》
    ④ 罗愿《尔雅翼》卷十八《貘》
    ① 元稹:《元氏长庆集》卷二十一《酬乐天得微之诗知通州事因成四首》。
    ② 元稹:《元氏长庆集》眷四《巴蛇三首并序》
    ③ 张鷟:《朝野佥载》卷五
    ④ 生物学家赵尔宓先生认为,元稹在骆谷所见“褰鼻蛇”是在秦巴山区已经消失了的一种尖吻蝮蛇,有剧毒。见赵尔宓:《古代对蛇的认识》,《动物学杂志》1980年第4期。
    ⑤ 北宋唐慎微《《政和证类本草》卷二十二就明确说“白花蛇……一名褰鼻蛇”;(明)朱(木肃)《普济方》卷四百二十六《鱼虫部》也谓“白花蛇,一名褰鼻蛇。”
    ⑥ 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十三《白花蛇》
    ① 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四三四
    ② 元稹:《元氏长庆集》卷四《蛒蜂三首并序》
    ③ 元稹:《元氏长庆集》卷四《蜘蛛三首并序》
    ④ 元稹:《元氏长庆集》卷四《蚁子三首并序》
    ⑤ 元稹:《元氏长庆集》卷四《蟆子三首并序》
    ⑥ 元稹:《元氏长庆集》卷四《浮尘子三首并序》
    ①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九
    ② 陆佃:《埤雅》卷四《犀》
    ③ 罗愿:《尔雅翼》卷十八《犀》
    ① 罗愿:《尔雅翼》卷十八《兕》
    ② 耿德铭、张兴水:《浦缥人文化及其考古学意义》,《考古与文物》1991年第1期;蓝勇:《历史时期野生印度犀分布变迁研究》。见氏著《古代交通生态与实地考察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500—506页。
    ③ 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二
    ④ 樊绰:《蛮书》卷七《物产第七》
    ① 蓝勇:《历史时期西南经济开发与生态变迁》第121页,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
    ② 罗愿:《尔雅翼》卷十八《象》
    ③ 广西师范大学生物系编:《动物学》第五章《灵长类动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
    ① 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五《经略司买马》
    ② 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九《蛮马》
    ③ 宋祁:《景文集》卷四十七《羚羊赞并序》。对藏羚羊,唐宋史书地志大多记载的是剑州土贡、土产中的羚羊角,而缺乏对其生物学外形的描述,宋祁之《序》,当为亲见后所载,殊为珍贵。
    ④ 樊绰:《蛮书》卷七《云南管内物产》。
    ①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二《剑南道中》
    ② 《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六《白居易传》)
    ③ 蓝勇:《历史时期西南地区荔枝种植分布研究》。《古代交通生态与实地考察研究》第420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
    ① 刘恂:《岭表录异》卷中。
    ② 范成大:《吴船录》。孔繁礼点校:《范成大笔记六种》。中华书局2002年出版。
    ③ 周宏伟:《南宋两种长江游记的自然地理学价值》。《自然科学史研究》1990年第3期。
    ① 邓渼:《演繁露原序》。见程大昌《演繁露》卷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陆佃:《埤雅》卷四《猴》
    ③ 宋祁:《景文集》卷四十七
    ④ 罗愿:《尔雅翼》卷十八《象》
    ⑤ 陆佃:《埤雅》卷四《猨》
    ① 罗愿:《尔雅翼》卷二十《玃》
    ② 元稹:《元氏长庆集》卷四《巴蛇三首》
    ① 李玉尚、曹树基:《18—19世纪云南的鼠疫流行与社会变迁》,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编《自然灾害与中国社会历史结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② 唐宋不少学者在精通经史同时,很重视对医学知识的掌握,如唐人陆贽、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宋人苏轼、沈括、李复、陆游、范成大等皆对中医学有较深的兴趣与造诣,有的还有医书流传后世.。如唐代名相陆贽著有《陆氏集验方》、刘禹锡有《传信方》、宋人整理苏轼、沈括二人的医学著述《苏沈良方》。陆游终生对医学兴趣不减,曾多方搜集医方,据他自己说“予宦逰四方,所获(方书)亦以百计。择其尤可传者,号《陆氏续集验方》,刻之江西仓司”。见《剑南诗稿》卷二十七《跋续集验方》。《剑南诗稿》中有不少诗作亦提及到医学知识。此外,宋人一般家庭也很重视舆地、医书类收藏,以至有“图经、本草,人家不可缺”的说法,见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一。中华书局,1982年校点本。
    ① 杜佑:《通典》五十五《告礼》;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八八《祈禳》。
    ② 冯汉镛《瘴气的文献研究》(《中华医史杂志》1981年第1期)认为瘴绝大多数情况下指的是南方热带病。包括疟疾、痢疾、温病、脚气、沙虱病、中毒、喉科病、痈疽等。文焕然等则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说:“从自然环境来说,瘴气是热带森林气候的表现之一,其特点是云雾多,湿度大,闷热。这种环境,枯枝落叶多,土壤中含腐植酸等也较多,微生物繁殖生长迅速饮食稍不注注意,易生疾病”。参见文焕然等《中国历史时期植物与动物变迁研究》,(重庆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79页。
    ③ 近年来研究历史时期瘴气、瘴病问题较有代表性的论着主要有冯汉镛:《瘴气的文献研究》,《中华医史杂志》1981年第1期;龚胜生:《2000年来中国瘴病的分布变迁的初步研究》,地理学报1993年第4期;范家伟:《六朝时期人口迁移与瘴气病》,《汉学研究》第16卷第1期;左鹏:《宋元时期的瘴疾与文化变迁》,《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张文:《地域偏见和种族歧视:中国古代瘴气候与瘴病的文化学解读》,《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
    ④ 这一观点在近几年来似有后来居上的态势,以左鹏《宋元时期的瘴疾与文化变迁》(《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张文《地域偏见和种族歧视:中国古代瘴气候与瘴病的文化学解读》(《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最具代表性。
    ① 宋赵汝愚《宋名臣奏议》卷四十三,邢恕:《上神宗答诏论彗星上三说九宜》
    ② 《后汉书·杨终传》
    ③ 《后汉书·南蛮传》
    ④ 龚胜生:《2000年来中国瘴病的分布变迁的初步研究》,《地理学报》1993年第4期;《中国疫灾的时空分布变迁规律》,《地理学报》2003年第6期;梅莉、晏昌贵、龚胜生:《明清时期中国瘴病分布与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2期。
    ⑤ 《新唐书》卷一百八十《李德裕传》
    ⑥ 《太平御览》卷一百六十六《剑南西道七·黎州·汉源县》
    ⑦ 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七《剑南西道六·黎州》
    ① 李石:《方舟集》卷四
    ② 乐史:《太平寰宇记》卷八十八《剑南东道七·泸州》
    ③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十三,真宗大中祥符七年秋七月甲辰
    ④ 文彦博:《潞公文集》卷十五《乞早罢兵招安夷人》
    ⑤ 祝穆:《方舆胜览》卷五十五《雅州》
    ⑥ 戴叔伦:《渐至涪州先寄王员外使君纵》,《全唐诗》卷二百七十三
    ⑦ 元稹:《元氏长庆集》卷卷二十一《瘴塞》
    ⑧ 元稹:《元氏长庆集》卷卷二十一《酬乐天寄生衣》
    ⑨ 李复:《潏水集》卷六《夔州药记》。
    ⑩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八十九《灸例第六》
    11 樊绰:《蛮书》卷二《山川江源第二》
    ① 樊绰:《蛮书》卷二《山川江源第二》
    ② 樊绰:《蛮书》卷五《六睑第五》
    ③ 《太平御览》卷七百七十一《朱提》
    ④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七十九《四夷八·南蛮四·滇国》:“泸水一名若水,出旄牛徼外朱提,至僰道入江,在今巂州南,时有瘴气”。
    ⑤ 柳宗元出于朋友情义,请求与刘禹锡调换播州刺史事,见《新唐书》卷一百六十八《柳宗元传》:“元和十年,徙柳州刺史。时刘禹锡贬播州,宗元曰,播非人所居,而禹锡亲在堂,吾不忍其穷无辞以白其大人,如不往,便为母子永诀。即具奏,欲以柳州授禹锡,而自往播。会大臣亦为禹锡,请因改连州”。
    ⑥ 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三
    ⑦ 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四《瘴地》
    ⑧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六十七《岭南道十一·容州》
    ① 祝穆:《方舆胜览》卷四十二《容州》
    ② 沈辽:《云巢编》眷八《东上阁门使康州刺史陶公传》
    ③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天圣元年四月丁巳条。
    ④ 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四《瘴地》
    ⑤ 邹浩:《道乡集》卷三十六《铭张明墓》
    ⑥ 罗愿:《新安志》卷十《定数》
    ⑦ 李延寿:《北史》卷二《魏本纪第二》
    ⑧ 杜佑:《通典》卷一百九十《边防·吐蕃》;《唐会要》卷九十七《吐蕃》;《文献通考》三百三十四《四裔考》
    ① 樊有升、鲍虎欣:《偃师颜真卿撰并书郭虑已墓志》,《文物》2000年第10期。
    ② 见郭声波:《唐弱水西山羁縻州及保宁都护府考》,载《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4期。
    ③ 林冠群:《由地理环境论析唐代吐蕃向外发展与对外关系》,载台北西藏研究委员会编《唐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出版;左鹏:《汉唐时期的瘴与瘴意象》,荣新江等主编《唐研究》第八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于赓哲:《疾病与唐蕃战争》,《历史研究》2004年第5期;
    ④ 20世纪五十年代,任乃强先生曾在秦岭南子午道及宁陕县一带考实地察,发现那里居民地甲病发病率仍然极高,以至于“几于人人都长喉瘤”。后来,他在注释《华阳国志》时作了披露。见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第5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
    ⑤ 魏如恕:《中国瘿病简介》,《中华医史杂志》1983年第3期;龚胜生:《2000年来中国地甲病的分布变迁》,《地理学报》1999年第4期
    ⑥ 龚胜生:《2000年来中国地甲病的分布变迁》,《地理学报》1999年第4期
    ① 陆佃:《埤雅》卷十五《海藻》
    ② 乐史:《太平寰宇记》卷八十四《剑南东道·龙州》
    ③ 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二
    ④ 范成大:《吴船录》卷下;孔繁礼
    ⑤ 黄震:《黄氏日抄》卷六十七引《吴船录》
    ① 郭印文集宋以后已经亡佚,此诗见明周俊复《全蜀艺文志》卷十六。
    ② 范成大:《石湖诗集》眷十五《大丫隘》。
    ③ 范成大:《石湖诗集》卷十六《昭君台》自注
    ④ 范成大:《石湖诗集》卷十六《昭君台》诗
    ⑤ 陆游:《剑南诗稿》卷二《将赴官夔府书怀》》
    ⑥ 陆游:《剑南诗稿》卷二《蹋碛》
    ⑦ 如宋代豫西山区的汝州为瘿病高发区,这里的女性因而普遍自卑,梅尧臣《汝瘿和王仲仪》诗中有“不惟羞把镜,仍亦愁吊影”(《宛陵集》卷二十七)的描写。不过,陆游所说三峡地区““行人十有八九瘿,见惯何曾羞顾影”的情形很可能仅仅指男性而言,妇女天性爱美,罹患瘿病后仍然是害羞自卑的,三峡女性也不例外,所以陆游又有诗句写她们“但愁瘿累累,把镜羞自照”。见陆游《剑南诗稿》卷二《将赴官夔府书怀》》
    ⑧ 范成大:《石湖诗集》卷十六《夔州竹枝歌九首》
    ⑨ 龚胜生:《2000年来中国地甲病的分布变迁》,《地理学报》1999年第4期。
    ⑩ 王禹偁:《小畜集》卷八《硖石县旅舍》
    ① 梅尧臣:《宛陵集》卷二十七《和王仲仪咏瘿二十韵》
    ② 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六三
    ③ 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卷三《汝瘿答仲仪》,四部丛刊本
    ④ 刘球:《两溪文集》卷一七《南岐瘿者说》
    ⑤ 张华《博物志》卷一载:“山居之民多瘿肿疾瘿,由于饮泉之不流者。今荆南诸山郡东多此疾肿,由于践土之无卤者。今江外诸山县偏多此病也。卢氏曰不然也。在山南人有之。北人及具楚无此病。盖南出黑水,水土然也。今处不流泉之界者,固无此病也”。“山南”在中国古代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历史地理术语,一般指秦岭以南、巴山以北汉水上游地区。唐代在这一地区设置山南道即是沿用这一地名。
    ① 《太平广记》卷二百二十《刁俊朝》。
    ② 陈造:《江湖长翁集》眷十五《次韵言懐》
    ③ 苏老泉:《三泉龙洞偶题》石刻,现藏宁强县文化馆。
    ④ 王沂:《伊滨集》卷五《七言古诗·沔阳驿》。此两句诗虽有袭用前引陆游《剑南诗稿》卷二《蹋碛》之嫌,但所描写的陕南瘿病景观则是真实的,因为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陕南勉县、宁强等县仍然是地甲病高发地区。由此推测,在医学落后的宋元时期,陕南多瘿病是很自然的现象。
    ① 《原本广韵》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如《后汉书·李固传》载李固言“南州水土温暑,加以瘴气,致死亡者十必四五”;《后汉书·杨终传》则说“南方署湿,障毒互生”。其实说的都是同一个意思。
    ③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校释》卷十一《疟病诸候·山瘴疟候》,南京中医学院古医史文献教研室校注。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年出版。。
    ④ 参见孙思邈原著、宋林亿等校正《备急千金要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王焘:《外台秘要方》卷一《诸论伤寒八家合一十六首》
    ② 刘恂:《岭表录异》卷下
    ③ 耿贯一主编:《流行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年出版
    ④ 刘恂:《岭表录异》卷下
    ⑤ 张介宾《景岳全书》卷十四,章杰:《岭表十说》。
    ① 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四《风土门·瘴》
    ② 黄震:《黄氏日抄》卷六十七《范石湖文》
    ③ 这种瘴岚之气应该就是宋人张杲所说的“诸溪毒岚瘴鬼邪之气”(《医说》卷五)。是一种有毒气体。
    ④ 程林辑佚:《圣济总录纂要》卷五《瘴气》
    ① 这里应该指出,程林将两广划分到东南地域是并不确切的,与宋人基本的西南地域概念相悖。
    ② 参见文焕然等《中国历史时期植物与动物变迁研究》P79。重庆出版社1995年出版。
    ③ 金强、陈文源:《瘴说》,《东南亚纵横》2003年第7期
    ④ 程林辑佚:《圣济总录纂要》卷五《瘴气》
    ①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七十六,熙宁九年壬子条
    ②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出版。
    ③ 祝穆:《方舆胜览》卷三十四《广东路·广东转运提举广南市舶置司》
    ④ 冯汉镛:《瘴气的文献研究》,《中华医史杂志》1981年第1期
    ⑤ 《太平御览》卷一百六十六《剑南西道七·黎州·汉源县》
    ⑥ 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四《瘴》
    ⑦ 段公路《北户录》:卷一《鹦鹉瘴》
    ① 罗愿撰《尔雅翼》卷十四《释鸟·鹦鹉》。
    ② 王十朋:《梅溪先生文集·后集》卷十四《食薏苡粥》
    ③ 李石:《方舟集》卷四
    ④ 《太平御览》卷一百六十六《剑南西道七·黎州·汉源县》
    ⑤ 邹浩:《道乡集》卷三十六《铭张明墓》
    ⑥ 王焘:《外台秘要方》卷五《山瘴疟方一十九首》
    ① (隋)巢元方:《巢氏诸病源候总论卷十一《山瘴疟候》。南京中医学院校注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3年出版。
    ② 苏轼、沈括:《苏沈良方》卷二《治瘴》
    ③ 赵汝愚《宋名臣奏议》卷四十三,邢恕:《上神宗答诏论彗星上三说九宜》
    ④ 胡国龄主编《传染病诊疗精粹》,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出版,第608页。
    ① 全诗见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三。新丰即唐关内道新丰县(今西安市临潼县),当为白氏根据流传于关中地区的真实故事进行文学加工采摭入诗。
    ② 《旧唐书》卷二百十二《南诏传》
    ③ 《全唐诗》卷五一八,雍陶:《哀蜀人为南蛮俘虏五章》。
    ④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
    ⑤ 《全唐诗》卷五一,宋之问:《至端州驿见杜五审言沈三佺期阎五朝隐王二无竞题壁慨然成咏》
    ⑥ 《旧唐书》卷六十九《卢祖尚传》
    ⑦ 《旧唐书》卷五十《刑法志》
    ⑧ 《新唐书》卷一百六十八《韦执宜传》
    ⑨ 范成大《骖鸾録》记载自己从家乡吴郡出发赴桂林广南西路制置使任,与亲人临别时情景:“二十八日,陆行,发余杭。与吴之兄弟妹侄及亲戚(?)送者别。皆曰:君今过岭入厉土,何从数得安否问,此别是非常时比。或曰:君纵归,恐染瘴,必老且病矣,亦有御瘴药否?其言悲焉,泣且遮道,不肯令肩舆遂行。又新与老乳母作生死诀,一段凄怆”。这一面悲戚情景在宋代送行亲人赴岭南时很有代表性。
    ① 胡宿:《文恭集》卷八《奏议·论征蛮》
    ② 罗愿:《新安志》卷十《定数》
    ③ 此段记载见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四《仕有五瘴说》。梅挚的《瘴说》在北宋流传甚广,影响颇大,直到北宋末南宋初,还常被人们津津乐道,邹浩《道乡集》卷十一、赵善璙《自警编》卷七等都有大同小异的记录。
    ① 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四
    ② 范成大:《骖鸾录》。《范成大笔记六种》。孔繁礼点校。中华书局2002年出版。
    ③ 详见拙作:《唐宋士大夫与西南、岭南地区的移风易俗》,《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① 《新唐书》卷一五七《陆贽传》
    ② 陆游:《剑南诗稿》卷二十七《跋续集验方》。
    ③ 李复:《潏水集》卷六《夔州药记》
    ① 《宋史》卷二四九《范质传附范旻传》)
    ② 《后汉书》卷五十四《马援传》
    ① 除章杰《《岭表十说》外,以上医书名俱见《宋史》卷二0七《艺文志》,但三部医书(文)均已亡佚。其中李璆其人《宋史》卷三百七十七有传,载其登政和进士,绍兴四年以集英殿修撰知吉州,后累迁徽猷阁直学士、四川安抚制置使。《瘴疟论》(明张介宾《景岳全书》作《大梁李侍诏瘴疟论》)应该著于四川任上;而章杰《宋史》无传,其人生平事迹零星见载于南宋能克《中兴小记》、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张纲《华阳集》等,沉浮于南宋初建炎、绍兴地方政坛。《岭表十说》的成书年代,现在已经很难确考,《宋会要辑稿》卷一六四《刑法》一之三六有绍兴四年“四月二十四日,前广南东路转运判官章杰言……”的记事,由此推测章杰担任岭南地方官也在绍兴初年,其仕宦年代大致与李璆前后同时。《瘴疟论》与《岭表十说》部分内容保存在元初僧医继洪《岭南卫生方》和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卷十三。内容主要为北方人初至南方应注意事项。
    ② 宋祁:《景文集》卷六《九日药市作》
    ③ 郭声波:《唐宋时代川东盛产“药子”之迷》。《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第4期。
    ④ 《隋书》卷六十三《樊子盖传》
    ① 杨亿:《武夷新集》卷五《秘阁王校理知栁州》
    ② 司马光:《传家集》卷二《薏苡》
    ③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八十九《灸例第六》
    ④ 马永卿:《元城语录解》卷上
    ⑤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
    ⑥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卷十四引
    ① 此段文字不见于四库全书本《巢氏诸病源候总论》,引自前揭金强、陈文源:《瘴说》。
    ② 王焘《外台秘要方》卷《山瘴疟方一十九首》
    ③ 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四《瘴》
    ④ 苏轼、沈括:《苏沈良方》卷三《木香丸》
    ① 巢元方《巢氏诸病源候总论》卷三十一《瘿瘤》
    ② 《全唐文》卷六0七
    ③ 王十朋:《梅溪集·后集》卷十二《题卧龙山观音泉呈行可元章》
    ④ 范成大:《吴船录》卷下
    ⑤ 黄震:《黄氏日抄》卷六十七引范成大《吴船录》佚文。
    ⑥ 范成大:《吴船录》卷下
    ① 唐慎微《政和重修证类本草》卷九
    ② 陆佃《埤雅》卷十五
    ③ 罗愿:《尔雅翼》卷六《释草》
    ④ 张杲《医说》卷五《井锡镇瘿》
    ⑤ 张杲《医说》卷五《井锡镇瘿》
    ① 安介生:《略论中国历史民族地理学》。《历史地理》第二十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281页。
    ① 中国历史民族地理学是伴随着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诞生而起步的,谭其骧先生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先后发表了《记五胡元魏时之丁零》、《羯考》、《播州杨保考》等是早期历史民族地理的发轫之作;史念海先生出版于1991年的《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上册第三章《历史民族地理》(山西人民出版社)则是最早的关于中国古代历史民族地理的系统概论性学术著作。对西南地区历史民族地理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则要首推方国瑜先生《中国西南地理地理考释》上、下册(中华书局1987年出版)方某著研究重点是古代云南、贵州政区、地名、民族迁徙等,由于云贵高原是我国自古以来多民族聚居区,所以方著也可以被视为研究西南地区民族地理集大成的著作。但相对说来,对历史时期民族地理认识的研究成果还是甚为稀少。
    ① 第五类资料系郭声波师提示。
    ② 《旧唐书》卷九十一《张柬之传》
    ③ 高适:《高常侍集》卷八《李云南征蛮诗并序》
    ① 梁建方《西洱河风土记》一文大约北宋时尚传世,《唐会要》卷九八、《通典》卷一八七、《太平御览》卷七九0均有节录,但以《册府元龟》卷九百六十《外臣部·土风第二·松外蛮》条节录内容较为完整,本文所引即出自《册府元龟》。
    ② 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九百六十《外臣部·土风第二·松外蛮》
    ③ 《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二《南蛮》
    ① 《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二《南蛮》
    ② 方国瑜:《〈云南别录〉佚文概说》。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二卷,第225—226页。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① 方国瑜:《〈云南记〉佚文概说》。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二卷,第221页。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② 节录袁滋《云南记》内容较多的是晚唐樊绰《蛮书》,所录者主要是册封异牟寻的盛大仪式场面,见《蛮书》卷十《南蛮疆界接连诸蕃夷国名第十》。《新唐书》卷五十八《艺文志》题录有“袁滋《云南记》五卷”。而南宋郑樵《通志》卷六十六《艺文略·地理》条仅仅题录为“《云南记》一卷,袁滋撰”。可见南宋时袁滋《云南记》已经散佚严重。宋以后虽然一些书目文献仍然时有《云南记》书名的出现,但常常是误将樊绰《蛮书》混为一谈,所指已非袁书。
    ③ 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九百五十三《木部二》
    ④ 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九百五十八《木部七》
    ⑤ 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九百六十二《竹部一》
    ⑥ 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九百六十六《果部三》
    ⑦ 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九百七十三《果部十》
    ⑧ 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九百七十一《果部八》
    ⑨ 徐云虔两次出使南诏,一次在唐僖宗干符五年七月,据《唐会要》卷九十九《南诏蛮》,“邕州节度使辛谠奏南诏遣使段琷宝等四人通和,诏令答使许之。至(干符)五年七月,谠遣从事徐云叟(虔)通和。凡水陆四十七程至善阑府,遇骠信游猎,尚去云南一十六程,叙好而还,进《南诏录》三卷”。另一次是在僖宗中和年间(882—885),据宋王溥《五代会要》卷三十《南诏蛮》所载:“后唐同光三年闰十一 月,魏王继岌奏遣使赍书招谕南诏蛮。时初平蜀川,乃募曾使南诏者。有秦州副使徐蔼请(使)云南苴咩城路,且云唐中和年,僖宗在蜀,命嗣王龟年使云南,蔼季父为副使,蔼为判官。时不到(阳)苴咩城,私达善阐,回约为甥舅,许降安化公主。云南使来迎公主。使次,报收复长安,黄巢东走,乃托以他岁而止”。方国瑜先生认为《五代会要》所提徐蔼季父应该就是徐云虔。如此,则徐氏尝两度出使南诏。
    ①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百《经籍考》
    ②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六十六《蛮书》
    ③ 陆韧:《云南地方的古代历史记载与史学》,《史学史研究》2004年第3期
    ④ 《四库全书提要·地理类八·北户录》
    ① 叶廷硅:《海録碎事》卷四《北户》
    ② 《四库全书提要·地理类八·岭表录异》。
    ③ 刘恂:《岭表录异》卷上。
    ④ 刘恂:《岭表录异》卷上。
    ⑤ 刘恂:《岭表录异》卷中。
    ⑥ 刘恂:《岭表录异》卷下
    ① 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器》:“蛮弩,诸洞猩及西南诸蕃其造作略同,以硬木为弓,桩甚短,似中国猎人射生弩,但差大耳。猩人弩,又名偏架弩,无箭槽,编架而射也。药箭,化外诸蛮所用弩,虽小弱而以毒药濡箭锋,中者立死。药以蛇毒草为之”。
    ② 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器》
    ③ 王士性:《桂海志续序》。载(清)汪森编:《粤西文载》卷五十二
    ① 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十《蛮俗门》
    ② 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十《獠俗》。
    ③ 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三《猺人》。
    ①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庆历三年九月乙丑条载:“蛮猺者,居山谷间。其山自衡州常宁县属于桂阳、郴、连、贺、韶四州,环纡千余里,蛮居其中,不事赋役,谓之猺人”。
    ② 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三《猺人》。
    ③ 参见拙作:《唐宋士大夫与西南、岭南地区的移风易俗》。《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①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至道元年八月癸巳条。
    ②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六十七,神宗熙宁八年八月庚寅条注引。
    ③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十注引。
    ④ 关于《云南买马记》的作者考辨,详见本文第二章注释。
    ① 吴儆:《竹洲集》卷十《邕州化外诸国土俗记》
    ② 吴儆《竹洲集》卷一有《论邕州化外诸国》,其中说自杞本是一蕞尔小国,只因与宋朝市马,“以是国益富,拓地数千里,服属化外诸蛮,至羁縻州境上……今邕州西至横山,边备日弛,戍卒日耗,异时为边患者,必此蛮也”。呼吁朝廷加强边备,警惕“蛮人”侵扰。
    ③ 《旧唐书》卷一九六《吐蕃上》
    ④ 扈仲荣等编《成都文类》卷二十七,范善《分弓亭记》
    ⑤ 陆游《渭南文集》卷十四《范待制诗集序》
    ① 《旧唐书》卷一九七《西南蛮·东女国》
    ② 周维衍:《隋唐两女国——两〈唐书·东女国传〉辩证》,《历史地理》第8期,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① 经过近几十年来民族及历史地理学者的考证,基本上已经厘清隋唐时期我国西部实际上存在两个东女国,即葱岭南东女国和川藏间东女国。葱岭南东女国据王小甫先生考证即大羊同国,在今西藏高原西北包括今天阿里地区北部和拉达克在内的这片地区,即藏文史料中的Zhang zhuang stod。参见王小甫着《唐·土蕃·大食政治关系史》第23—2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旧唐书》、《太平寰宇记》等唐宋史籍所记载的是川藏间东女国,不过这个川藏间的东女国所处地理位置,目前仍然在探讨之中,有认为在今西藏昌都地区者,有认为在今四川甘孜地区者,郭声波师在对隋唐宋有关文献详细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考证出唐代这一东女国的地理位置应该就在今四川金川、丹巴县之间的大金川地区,大约在唐贞观年间从西藏昌都地区迁徙而来。这一考证及其结论令人信服,是近年来国内东女国研究的新突破。详见郭声波《唐代弱水西山羁縻部族探考》,载《中国藏学》2002年第3期。
    ② 郭声波:《唐代弱水西山羁縻部族探考》,载《中国藏学》2002年第3期。
    ③ 见《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七十九《南蛮四》、《太平广记》卷四百八十一《东女国》。但皆为转录唐代文献,其中《太平广记·东女国》条明确说来源于唐传奇《神异录》,所反映的仍然是唐代的史实而非宋代,可以推断东女国在唐贞元以后已经渐渐淡出历史舞台。
    ① 刘复生教授穷多年之力撰著出版的《僰国与泸夷——民族迁徙、冲突与融合》一书(巴蜀书社2000年出版),运用考古资料与历史文献相结合的方法,对古代错综复杂的“泸夷”问题作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其中对宋代“泸夷”、乌蛮、僚人分布变迁的考证分析尤其令人折服,是研究古代川西南少数民族历史地理的重要成果,对笔者本节论文的写作也很有启发意义。但由于刘著重点是研究宋代泸州、宜宾地区“泸夷”问题,对宋代虚恨蛮、马湖夷、沙平夷等涉及不多。
    ②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边防二》卷十九。徐规点校本,中华书局2000年出版。
    ③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边防三》卷二十。徐规点校本,中华书局2000年出版。
    ④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附录一《〈建炎以来朝野杂记〉拾遗》。徐规点校本,中华书局2000年出版。
    ⑤ 《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卷十二、卷十三、卷十四诸条,汝企和点校本,中华书局1995年出版
    ⑥ 尤中:《中国西南的古代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
    ①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六十七,神宗熙宁八年八月庚寅条注引。
    ②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二十四,绍兴八年十有二月辛巳条
    ③ 《宋史》卷四百九十六《蛮夷四·西南诸夷》
    ④ 《宋史》卷四百九十六《蛮夷四·西南诸夷》
    ⑤ 吴玉贵《突厥汗国与了隋唐关系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P122-123)发现,自汉代以来,西域的西界虽然说法不一,但是一般都是将东界定在敦煌,可是《隋书·食货志中》记载,炀帝“又与西域之地置西海、鄯善、且末等郡”。将位于青海省境内的西海郡(青海湖西岸)与鄯善等一起列作为西域之地,这实在是应该引起足以重视的一个现象。从隋唐载籍来看,将吐谷浑称作“西域”并不是偶然现象。吴玉贵认为是“由于吐谷浑统治了西域东南部的结果,在隋代至唐初,将吐谷浑之地也看成了西域的一部分,甚至等同于西域。……而造成这一观念转变的主要原因,就是吐谷浑统治下的西域地区与其它吐谷浑辖地不断接近的结果”。并在注释中指出二《唐书》将吐谷浑列入《西域传》主要是出于一种思想定势,并无什么道理。
    ① 《旧唐书》卷三十八《地理志》
    ② 《旧唐书》卷三十八《地理志》
    ③ 《旧唐书》卷三十八《地理志》
    ④ 《旧唐书》卷一百二十五《张镒传》
    ⑤ 据程民生先生研究,宋代严格的西北地理概念是专指河北、河东、陕西三路,习称西北三路。但至北宋末与南宋,有时则泛指北方地区。除了西北三路外,还包括京东、京西甚至淮南西北部。见氏著《宋代地域文化·序言》。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
    ① 《宋史》卷四九三《吐蕃传》
    ② 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十三
    ③ 《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六
    ① 李延寿:《北史》卷九十九《突厥传》
    ② 魏征等:《隋书》卷八十四《突厥传》
    ③ 魏征等:《隋书》卷八十四《西突厥传》
    ① 张泽咸:《汉晋唐时期农业》(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710页。
    ① 现代学者认为,西藏地区主要由于地形高山的阻隔,缺乏与内地的交往,它在秦汉六朝时期的社会人文状况,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资料。参见张泽咸:《汉晋唐时期农业》第九章《青藏高原区农牧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712页。
    ② 唐代吐蕃的资料主要是两唐书《吐蕃传》,但所记内容相当有限,且加杂着不少神话传说成份。上世纪五十年代,王忠先生《新唐书吐著传笺证》(科学出版社1958年出版)一书利用若干藏文资料和一定的考古资料对《新唐书·吐蕃传》作了增订、补充,纠正了某些纪事的错误。王尧先生近年辑录的《吐蕃简牍综录》(文物出版社1986年出版)、《吐蕃金石录》(文物出版社1982年出版)及与陈践译注的《敦煌吐蕃文选》若干藏文吐蕃文献都是研究唐代吐蕃的重要新资料。
    ③ 杜佑:《通典》卷一九0《边防·吐蕃》
    ④ 杜佑:《通典》卷一九0《边防·吐蕃》
    ① 参见王忠《新唐书吐蕃传笺证》译引,科学出版社1958年出版。
    ② 杜佑:《通典》卷一九0《边防六·西戎二·大羊同》
    ③ 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八十五《大羊同国》:“贞观末,为吐蕃所灭,分其部众,散置隙地”。
    ① 季羡林等:《大唐西域记校注》卷四《婆罗吸摩补罗国》。中华书局2000年出版。
    ② 笔者近来从这一视角对唐宋西南、岭南民族文化认同作了初步探讨,详见拙作:《地理体验与唐宋“蛮夷”文化观念的转变》,《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③ 《新唐书》卷一百六十八《柳宗元传》
    ① 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九《寄杨五桂州谭》
    ② 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十九《送严大夫赴桂州》
    ③ 《东雅堂昌黎集》注卷十《送桂州严大夫》
    ④ 范成大:《骖鸾录》。孔繁礼点校《范成大笔记六种》。中华书局2002年出版。
    ⑤ 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一《新制布裘》
    ⑥ 《太平广记》卷一百六十五《夏侯孜》:“夏侯孜为左拾遗,尝着绿桂管布衫朝谒。开成中,文宗无忌讳,好文,问孜衫何太麙涩,具以桂布为对:‘此布厚可以敌寒’。他日上问宰臣:‘朕察拾遗夏侯孜,必贞介之士。宰臣具以密行今之颜冉’。上嗟叹久之,亦效着桂管布。满朝皆仿效之,此布为之贵也”。
    ⑦ 冯山:《安岳集》卷五《谢梓漕李琮献甫寄余甘》
    ① 蓝勇:《杨玉环食荔产地考》认为,唐朝进贡宫廷所食新鲜荔枝来自代剑南道涪州,即今重庆涪陵。刊《史学月刊》1988年第5期。
    ② 范纯仁:《范忠宣集》卷三《以眉州绿荔枝寄吴仲庶有诗次韵》
    ③ 曾巩:《元丰类稿》卷三十五《福州拟贡荔枝状并荔枝录》
    ④ 李攸:《宋朝事实类苑》卷六十二《南海啖槟榔》。
    ⑤ 范成大:《骖鸾录》。孔繁礼点校《范成大笔记六种》。中华书局2002年出版
    ⑥ 范成大:《石湖诗集》卷十六《巴蜀人好食生蒜,臭不可近。顷在峤南,其人好食槟榔,合蛎灰扶留藤, 一名萎藤,食之辄昏然,已而醒快,三物合和,唾如脓血,可厌。今来蜀道,又为食蒜者所熏,戏题》
    ① 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一
    ② 苏轼流贬岭南间,对荔枝、龙眼两种亚热带水果颇为嗜好,并且生动形象地进一步区分了二者的口感差异:“本朝闽越之人,高荔子而下龙眼,吾为评之:荔子如蝤蛑大蟹、斫雪流膏,一嘬可饱;龙眼如食蟛 石蟹嚼啮久之,了无所得,然酒阑口爽餍饱之余,则咂啄之味。石蟹有时而胜蝤蛑也”。此段文字为苏轼佚文,见《古今图书集成》第一二七九卷;《记纂渊海》卷九十二。若非长期体验,当不会有如此贴切的比喻。
    ① 王慎之、王子今:《唐代三峡竹枝词:一种文学现象的历史地理学考察》。载唐晓峰等主编《九州》第2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出版。
    ① 按《穆护》(《牧护》)本来是唐乐府诗的一种诗牌,但对其来源,唐宋学者解释歧义纷出,明人方以智对此颇有研究,其著《通雅》卷二十九《乐曲》说:“《穆护煞》,西曲也。乐府有《穆护沙》,升庵曰,隋朝曲也。与《水调》、河传同时,皆隋开汴河时作,其声犯角,至今讹沙为煞云。智见唐有大秦穆护袄僧二千余人,今以曲名,盖西方之音。如伊州曲、梁州曲也。墨庄漫录曰:苏阴和尚作穆护歌,又地里风水家亦有穆护歌,皆以六言为句,而用侧韵。从天音轩。黄鲁直云,黔南、巴、僰闲赛神者,皆歌穆护,其畧云:听唱商人穆护,四海五湖曾去。因问穆护之名,父老云,盖木瓠耳,曲木状,如瓠,击之以节歌耳。西溪丛语曰:刘梦得刺夔州有牧护诗,以赛神,唐乐府有牧护曲者,其始起火袄穆护,而苏溪作歌,正谓旁门小道,以为戏也”。黄庭坚在黔东所闻之《牧护歌》显然并不属于乐府诗,而是黔东夷人民歌。
    ② 狄仁杰:《请罢百姓西戍(?)勒等四镇疏》。姚铉:《唐文粹》卷二十七
    ① 张伟然先生在《唐人心目中的文化区域地理意象》(载李孝聪主编《唐代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出版)一文中曾对唐人理想的中华文化空间范围作了颇有意义的考察,认为在西南疆域,成都平原西北边缘的西山(岭)是一华夷文化的重要分界线;但他认为西北方向以“塞”(陇山)为夏狄分界,则似失之过近。
    ② 《旧唐书》卷一百三十八《贾耽传》
    ③ 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一百二十九《册疏勒国王文》
    ④ 陈子昂:《陈拾遗集》卷九《谏雅州讨生羌书》
    ⑤ 《新唐书》卷一百八十《李德裕传》
    ① 杜佑:《通典》卷一百七十一《州郡》
    ② 杜佑:《通典》卷一百八十五《边防》
    ③ 唐人对张骞通西域少有称颂,唐诗中往往视其为乘槎访星的神话人物。晚唐诗人甚至对张骞的事功出现否定思潮,如邵谒《览张骞传》诗云:“采药不得根,寻河不得源。此时虚白首,徒感武皇恩。桑田未闻改,日月曾几昏。仙骨若求得,垄头无新坟。不见杜陵草,至今空自繁”。见《全唐诗》卷六0五。
    ④ 文同:《丹渊集》卷十三《张骞冢祠(一曰灾冢)》
    ⑤ 李弥逊:《筠溪集》卷九《议古·张骞使月氏》
    ① 范祖禹:《唐鉴》卷二十一《懿宗》
    ① 吕陶《净德集》卷十四《成都新建各武堂记》
    ① 唐王朝这道抚慰南诏上层的诏书保存在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五十七《与南诏清平官书》中,其中明确提到郑回(蛮利)的名子。其文如下:“勅南诏清平官叚诺突、李附览爨、何栋、尹辅首、段谷普、李异傍、郑蛮利等:段史倚至,知异牟寻丧逝,朕以义重,君臣情深,轸悼卿等,哀慕所切,当何可任。又知合劝继业,抚人输诚,奉教蒸黎,咸乂封部获安,皆是卿等同竭忠谋,佐成休绩,永言及此,嘉慰良深。勉终令图,以嗣遐瞩。今遣谏议大夫、兼御史中丞段平仲持节,册命合劝,想当悉之。卿等各有少信物,具如别录,至宜领也。春寒,卿等各得平安好,遣书指不多及”。
    ① 姚铉:《唐文粹》卷四十九
    ② 李昉等:《文苑英华》卷三百六十四,陈黯:《华心》
    ③ 曾巩:《元丰类稿》卷二十五《蜀转运判官制》
    ④ 安国楼博士对宋王朝“重北轻南”的民族政策有较为详细的论述,详见其《宋朝周边民族政策研究》第二章《宋朝边疆政策的特点及其对边区社会发展的影响》。台湾文津出版社1997年出版。
    ⑤ 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0四《广南西路》
    ⑥ 《宋史》卷四九六《蛮夷传》
    ① 苏轼:《东坡全集》卷四十
    ② 苏轼《王者不治夷狄论》:“论曰:夷狄不可以中国之治治也。求其大治,必至于大乱。先王知其然,是故以不治治之。治之以不治者,乃所以深治之也”。见《东坡全集》卷四十。苏轼的这一民族观念来源于东汉何休《春秋公羊传注疏》,并将其发展成系统的理论,在宋代有很大影响。
    ③ 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卷七十六《易童子问第一》
    ④ 周必大:《文忠集》卷一百五十九《东宫故事三》
    ⑤ 章如愚:《山堂群书考索·续集》卷四十八《舆地门·诸路》
    ① 清四库馆臣对章如愚《山堂群书考索》有很高评价:“宋自南渡以后,迂儒尊性命而薄事功,文士尚议论而尠考证。如愚是编,独以考索为名,言必有征,事必有据,博采诸家而折衷以己意,不但淹通掌故,亦颇以经世为心。在讲学之家,尚有实际”。见《四库全书·子部·羣书考索提要》.
    ② 对历史时期西南区域与地理观念的定位,学术界近来讨论渐趋深入,参见黎小龙《周秦两汉西南民族地理观念的形成与嬗变》。《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
    ① 关于唐代关中的衰落与建都历史结束的原因,拙作《论北宋定都汴京》一文有较详细的论证,文载《中国史研究》1988年第2期。
    ① 《东雅堂昌黎集注》卷三十七《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
    ② 萧关的具体地望,古代文献记载不一,最近刘树友《萧关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第3期)对此有较为深入的考察,认为萧关故址应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蒿店乡蒿店至三关口之间,可备一说。
    ③ 《陈拾遗集》卷九《谏灵驾入京书》
    ① 《旧唐书》卷四十九《食货志下》
    ② 王之道《相山集》卷二十三《通济渠记》
    ③ 《资治通鉴》卷二三二,贞元二年四月甲申条载:“关中仓廪竭,禁军或自脱巾呼于道曰:‘拘吾于军而不给粮,吾罪人也’!上忧之甚。会韩滉运米三万斛至陕,李泌即奏之。上喜,遽至东宫,谓太子曰:‘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范祖禹《唐鉴》卷十四所载相同
    ④ 《宋史》卷二九二《丁度传》
    ① 《旧唐书》卷二十《昭宗纪》
    ② 《旧唐书》卷二十《昭宗纪》
    ③ 《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四
    ④ 《新唐书》卷一八三《朱朴传》
    ① 朱朴的迁都之议在后世也有一定影响,除了南宋初郑樵《通志》中的引证外,南章定《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卷四、清《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三均对朱氏建言迁都有所载述。
    ② 关于北宋建都开封后出现的一系列危机及窘境,请参见拙作《论北宋定都汴京》一文,《中国史研究》1988年第2期。
    ③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开宝九年二月癸卯条
    ①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开宝九年二月癸夘条载:“上生于洛阳,乐其土风,尝有迁都之意。始议西幸,起居郎李符上书陈八难曰:‘京邑凋弊,一难也;宫阙不完,二难也;郊庙未修,三难也;百官不备,四难也;畿内民困,五难也;军食不充,六难也;壁垒未设,七难也;千乗万骑,盛暑从行,八难也’。上不从,既毕祀事,尚欲留居之,群臣莫敢谏。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李怀忠乘间言曰:‘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若遽迁都,臣实未见其便’。上亦弗从。晋王又从容言迁都非便。上曰:‘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王叩头切谏,上曰:‘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王又言在德不在险,上不答。王出。上顾左右曰:‘晋王之言固善,今姑从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②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七,景德元年闰九月癸酉条。
    ③ 据《宋史》卷二八一《寇准传》,澶渊之盟后,王钦若曾指责寇准力促真宗“亲征”是冒险“孤注一掷”。考察当时仓促应战的危急形势,王氏之言并非没有道理。
    ④ 秦观:《淮海集》卷十三《进策·安都》。
    ① 《宋史》卷三一四《范仲淹传》
    ②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六《河南省》
    ③ 《宋史》卷三一二《韩琦传》
    ④ 郑樵:《通志》卷四十一《都邑略·都邑序》
    ⑤⑤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六《河南省》
    ⑥ 钱穆:《国史大纲》第六编。中华民国三十年国立编译馆出版。
    ⑦ 参见拙作:《论北宋定都汴京》,《中国史研究》1988年第2期。
    ① 《宋史》卷四百四十七《唐重传》。
    ② 宗泽:《宗忠简集》卷一《乞都长安疏》
    ①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建炎元年秋七月乙巳条。
    ② 李纲:《梁溪集》卷五十八《议巡幸》
    ③ 李纲:《梁溪集》卷七十八《奉诏条具边防利害奏状》
    ④ 《宋史》卷四0四《汪若海传》
    ⑤ 张守:《昆陵集》卷一《赐陕西宣抚处置使张浚诏》
    ① 卫博:《定庵类稿》卷二《谢除醴泉观使表》
    ② 《宋史》卷三百九十五《陆游传》。
    ③ 陆游:《剑南诗稿》卷三《山南行》
    ④ 陆游:《剑南诗稿》卷二十七《醉题》
    ⑤ 陆游:《剑南诗稿》卷三十四《感事》
    ⑥ 杜甫《秋兴八首》中有“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之句。见《全唐诗》卷二三0
    ⑦ 洪迈:《容斋随笔·续笔》卷十《贼臣迁都》
    ① 马端临所引朱子的这段言论,见南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三
    ② 《文献通考》卷三百二十二《舆地考八·古雍州·永兴军》。
    ③ 关于南北朝时期之梁、益政区的演变及历史地位,李文才博士《南北朝时期益梁政区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出版)有详细准确的论述。
    ① 《唐六典》卷三
    ② 《新唐书》卷一五八《严震传》
    ③ 陆贽:《陆宣公翰苑集》卷四《改梁州为兴元府升洋州为望州诏》
    ④ 关于唐剑南道政区的变化,《旧唐书》卷四川十一《地理志》载:“至德二年十月,驾回西京,改蜀郡为成都府,长史为尹。又分为剑南东川、西川,各置节度使。广德元年,黄门侍郎严武为成都尹,复并东西川为一节度。自崔宁镇蜀后分为西川自后不改”
    ⑤ 周麟之:《海陵集》卷十七《王彦差知金州》
    ⑥ 参见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唐代政治史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出版。
    ⑦ 《战国策·秦策》
    ① 周尚兵:《山南道在唐代政权安全体系中的战略地位》,《史学月刊》2005年第7期
    ② 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一百二十《选将》
    ③ 元稹:《元氏长庆集·补遗》卷五《授乌重胤山南西道节度使制》。
    ④ 《旧唐书》卷一百一十七《严震传》。
    ⑤ 刘禹锡:《刘宾客文集》卷八《山南西道新修驿路记》
    ① 刘禹锡:《山南西道节度使厅壁记》,《全唐文》卷六0六。
    ① 文同:《丹渊集》卷三十四《奏为乞修兴元府城及添兵状》
    ② 文同:《丹渊集》卷三十四《奏为乞修洋州城并添兵状》
    ③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五,庆历三年十一月辛巳条:“初,光化军贼邵兴帅其党趋蜀,遇华、商等州提举捉贼,上官珙杀之。又败兴元府兵于饶风岭,军校赵明以众降,自州北循山而西,捉贼使臣陈曙等领兵追击兴于壻水,其党皆就擒”。谏官欧阳修曾为此上书,谏议审慎择将,以“威令”约束军队。
    ① 苏辙:《栾城集》卷二十八《李括知洋州》
    ②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十八建功立业炎三年十月戊戌条;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三十三《炎兴下帙》、朱熹:《张忠献公浚行状》(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五十五记载略同。
    ③ 楼钥:《攻媿集》卷三十五《知兴元府宇文价知襄阳府》
    ④ 楼钥:《攻媿集》卷三十五《显谟阁待制知江宁府章森焕章阁直学士知兴元府》
    ⑤ 楼钥:《攻媿集》卷三十八《李大卞知洋州》
    ⑥ 《宋史》卷三百九十三《黄裳传》。
    ① 陆游:《剑南诗稿》卷三《山南行》云:“古来历历兴亡处,举目山川尚如故。将军坛上冷云低,丞相祠前春日暮”。说明汉中楚汉、三国时留下的古迹是南宋时初来汉中者必先凭吊之处。
    ② 吕颐浩:《忠穆集》卷七《送张德远宣抚川陕二首》
    ③ 辛弃疾:《稼轩词》卷二《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
    ④ 参见拙作:《汉水流域与诸葛亮的政治军事战略》。《成都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⑤ 详参胡昭曦、邹重华主编:《宋蒙(元关系史)》。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第158—159页。
    ① 郭允蹈:《蜀鉴》卷七《高崇文讨刘辟》
    ②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陈子昂传》
    ③ 杜甫:《为阆州王使君进论巴蜀安危表》,《全唐文》卷三十五。
    ④ 蓝勇先生从唐区域地理角度认为,唐代长江上游在地域空间上首先是作为朝廷大后方而存在,“当关中平原政治核心区受到动乱影响,中央政治受到破坏威胁时,蜀中成为避难的重要基地”。见蓝勇《唐代长江上游地域空间的三大地位》,载李孝聪主编《唐代地域结构与动作空间》。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出版。
    ⑤ 杜佑:《通典》卷一百七十六《州郡六·益州·风俗》
    ⑥ 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卷十四
    ⑦ 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十二《长恨歌》
    ① 《旧唐书》卷四十一《地理志》
    ② 《旧唐书》卷四十一《地理志》
    ③ 周尚兵:《山南道在唐代政权安全体系中的战略地位》,《史学月刊》2005年第7期。
    ④ 《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七,元和元年春正月甲申条。
    ⑤ 《旧唐书》卷十四《顺宗纪》
    ⑥ 《旧唐书·武元衡传》说高崇文在蜀平乱后,“理军有法,而不知州县之政”,因而很快由武元衡入蜀代替。
    ⑦ 《全唐诗》卷二百三十,杜甫:《诸将五首》。P2512。
    ⑧ (宋)扈仲荣等编:《成都文类》卷二十三《成都记序》。
    ① 陈子昂:《陈拾遗集》卷八《上蜀中军事》
    ② 杜甫:《为阆州王使君进论巴蜀安危表》。《全唐文》卷三五。
    ① 吕陶:《净德集》卷十四《成都新建各武堂记》。
    ② 李攸:《宋朝事实类苑》卷一。
    ③ 宋太祖曾对近臣说过这样一段推心置腹的话:“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主用心常须谨此”。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二,淳化二年八月丁亥条、《隆平集》卷七、《东都事略》卷五十七、《太平治迹统类》卷三《太宗圣政》。
    ④ 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九《利夔路置帅维蜀之险》
    ⑤ 楼钥:《攻媿集》卷三十六《成都提刑杨王休本路运判知阆州续耆成都路提刑》
    ⑥ 文同:《丹渊集》卷三十三《成都新尹赵龙图先状》
    ① 楼钥:《攻媿集》卷四十二〈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不允不得再有陈请诏〉
    ② 《全唐诗》卷一百九十八,岑参:《入剑门作寄杜杨二郎中时二公并为杜元帅判官》
    ③ 陆游:《剑南诗稿》卷三《剑门关》
    ④ 《全蜀艺文志》卷三十,张唐英:《蜀梼杌序》。
    ① 《全蜀艺文志》卷四十四,李埴:《鱼复扞关铭并序》
    ② 关于唐宋时期内地对西南地区地理的考察与认知,参见拙作《论唐宋时期对西南地区自然地理的考察及意义》。《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① 《旧唐书》卷九十一《张柬之传》。
    ② 《旧唐书》卷三十八《地理志》
    ③ 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三
    ④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七《南诏蛮传》
    ⑤ 张九龄:《曲江集》卷十二
    ① 《资治通鉴》二百三十三,贞元三年八月戊申条。
    ② 《旧唐书》卷一百四十《韦皋传》
    ③ 《旧唐书》卷一百四十《韦皋传》
    ④ 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二卷第224页。徐文德:《〈云南记〉佚文后记》。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⑤ 关于唐朝六次遣使云南册封南诏的考证,详参徐文德:《〈云南记〉佚文后记》。载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二卷第224页。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① 权德舆:《权载之文集》卷四十四《中书门下贺云南军破吐蕃剑山保定城表》
    ② 权德舆:《权载之文集》卷三十六。
    ③ 权德舆:《权载之文集》卷四《送袁中丞持节册南诏五韵》
    ④ 清代学者考据之风甚盛,对“宋挥玉斧”之事虽然也不乏怀疑者,但主流学者还是肯定其有,并在著作 中予以引用。如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卷四《宋纪》:“(王)全斌既平蜀,欲秉胜取云南,以图献。帝鉴唐之祸,以玉斧画大渡以西曰:此外非吾有也”;毕沅《续资治通鉴》也有基本相同的记载。
    ① 周辉:《清波杂志·别志》卷一
    ②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0五,绍兴六年九月癸巳条。
    ③ 郭允蹈:《蜀鉴》卷十《西南夷始末下》
    ④ 《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九,后梁乾化四年十一月乙巳。
    ① 《宋史》卷三五三《宇文常传》
    ②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眷二百六十七,熙宁八年八月庚寅条注。
    ③ 《宋会要辑稿·蕃夷》二五之一六
    ④ 《宋会要辑稿·蕃夷》二五之一六
    ① 曾巩:《元丰类稿》卷二十五《蜀转运判官制》
    ① 详参阙维民:《历史地理学的观念:叙述、复原、构想》,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② 张伟然所著《湖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八瘴《湖北历史时期的感觉文化区》对湖北历史感觉文化区的概念、感觉文化区的演变、文化地域的空间构成及湖北文化地域的归属与整合作了有开拓意义的探讨;左鹏《原型空间初论——以白居易的江州诗为例》(《历史地理》第十八辑)、《唐诗曲江意象的变迁》(《历史地理》第十九辑)、《论唐诗中的江南意象的变迁》(《江汉论坛》2004年第3期)对唐诗中的某些特定意义的区域感觉意象作了有益的研究;潘晟《感觉与事实之间——宋人诗文所记汉水下游河流景观及其解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则从诗文记载的感性认识揭示研究宋代汉水河流景观的地理学意义。也不失为一个有效方法。关于唐诗所反映的地理意象,近来张伟然《唐人心目中的文化区域及地理意象》(载李孝聪主编《唐代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出版)对唐人的南北东西文化区地理感知有较为全面的探讨,给人启发,但遗憾的是对西北、西南地理意象的分析用墨较少,有美中不足之感。
    ① 刘树友:《萧关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第3期。
    ① 《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六,王维:《使至塞上》
    ① 《全唐诗》卷一九九,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② 此外在唐人看来,陇右道的秦州(今甘肃天水市)也是边塞,边城氛围浓厚。杜甫曾流寓秦州同谷(今甘肃成县),对秦州边城地理有亲身经历,《秦州杂诗二十首》说:“州图领同谷,驿道出流沙。降虏兼千帐,居人有万家”;“鼓角缘边郡,川原欲夜时。秋听殷地发,风散入云悲”;“城上胡笳奏,山边汉节归”;“云气接昆崘,涔涔塞雨繁。羌童看渭水,使客向河源。”“萧萧古塞冷,漠漠秋云低。”“地僻秋将尽,山高客未归。塞云多断续,边日少光辉。警急烽常报,传闻檄屡飞”。见《全唐诗》卷二二五。
    ③ 《全唐诗》卷五五八,薛能:《柘枝词三首》
    ④ 《全唐诗》卷五0四,郑巢:《送灵溪李侍郎》
    ⑤ 《全唐诗》郑五四九,趙嘏:《送韦处士归省朔方》。
    ⑥ 据笔者所见,目前只有李智君先生《诗性空间:唐代西北边塞诗意象地理研究》(《宁夏杜会科学》2004年第6期)涉及这一问题。但李文重在分析边塞外诗的文学地理意象分野,与笔者立意与审视角度有所不同。
    ① 《全唐诗》卷一九九,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② 《全唐诗》卷一六三。
    ③ 《全唐诗》卷七十九,骆宾王:《边城落日》。
    ① 《全唐诗》卷一四三,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② 张藉:《张司业集》卷二《塞上曲》
    ③ 杜甫:《后出塞五首》。仇兆鳌:《杜诗详注》卷四。
    ④ 《全唐诗》卷二七八,卢纶《从军行》
    ⑤ 《全唐诗》卷一九九
    ① 《全唐诗》卷五四八,薛逢:《送灵州田尚书》
    ② 《全唐诗》卷四六九
    ③ 《全唐诗》卷五十,杨炯:《从军行》
    ④ 《全唐诗》卷一四0,王昌龄《从军行二首》
    ① 《全唐诗》卷三十六
    ② 王昌龄:《塞下曲四首》。
    ③ 《全唐诗》卷二八三,李益:《塞下曲》
    ④ 《全唐诗》卷六九四,王毅《长城》
    ⑤ 常建:《常建诗》卷三:《塞下曲四首》
    ⑥ 王建:《王司马集》卷二《饮马长城窟》
    ⑦ 《全唐诗》卷一五六,王翰:《饮马长城窟行》
    ⑧ 《全唐诗》卷五0八,孔温业:《饮马长城窟行》
    ⑨ 《全唐诗》卷七四六,陈陶:《陇西行四首》
    ⑩ 《全唐诗》卷五一五,朱余庆《长城》
    ① (宋)李昉等:《文苑英华》卷一九七,王昌龄:《出塞》
    ② 《全唐诗》卷一四三,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③ 《全唐诗》卷六七四,胡曾《玉门关》
    ④ 《全唐诗》卷五九九
    ⑤ 《全唐诗》卷七一七,曹松:《巳亥岁二首》
    ⑥ 唐诗中对伊州(今新疆哈密)的咏唱基本上是指中晚唐流传社会的《伊州曲》而言,而非城市实体。如“老去将何散老愁,新教小玉唱伊州”(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二五《伊州》);“求守管弦声款逐,侧商调里唱伊州”(王建:《宫词一百首》,全唐诗卷三0二):“钿蝉金(?)皆零落,一曲伊州泪万行”(温庭筠:《赠弹筝人》,《文苑英华》卷二百十二);“公子邀欢月满楼,双成揭调唱伊州”(高骈《赠歌者二 首》,《全唐诗》卷五九八)。与《凉州曲》一样,为悲伤凄凉音调的代表。
    ① 慧立、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一。孙毓棠、谢方点校本。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第11页。
    ② 《全唐诗》卷三八六,张藉:《凉州词三首》
    ③ 《全唐诗》卷四一九,元稹:《西凉伎》
    ① 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四《西凉伎》
    ② 《全唐诗》卷一五六,王翰:《凉州词二首》
    ③ 《全唐诗》卷一九九,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④ 孟浩然:《孟浩然集》卷四《凉州词二首》
    ⑤ 《全唐诗》卷一九九,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⑥ 《全唐诗》卷四一九,元稹:《西凉伎》
    ① 张藉:《张司业集》卷二《陇头行》
    ② 《全唐诗》卷二九八,王建:《凉州行》
    ③ 《全唐诗》卷二十七,耿纬《凉州词》
    ④ 《全唐诗》卷二五七,柳中庸:《凉州曲二首》
    ⑤ 《全唐诗》卷八六八,刘景复:《梦为吴泰伯作胜儿歌》:
    ⑥ 《全唐诗》卷二五三,王之涣:《凉州词二首》
    ⑦ 《全唐诗》卷四六八,刘言史《《牧马泉》》
    ⑧ 唐诗中有《凉州曲》与《梁州曲》两种诗题常常互见并存,其题咏对象均为陇右道凉州,而非山南西道梁州。南宋学者洪迈已有考辨,《容斋随笔》卷十四《大曲伊凉》说:“今乐府所传大曲,皆出于唐而以州名者五:伊、凉、熙、石、渭也。《凉州》今转为《梁州》,唐人已多误用,其实从西凉府来也。凡此诸曲,唯伊凉最著。唐诗词称之极多。聊纪十数联,以资谈助”。凉、梁音同,常常误传。唐玄宗时曾改梁州州名,《新唐书》卷三十九《地理志》载:“开元十三年,改梁州为褒州。依旧都督府。二十年,又为梁州。天宝元年,改为汉中郡”。
    ⑨ 苏鹗:《杜阳杂编》卷中
    ① 《全唐诗》卷四二,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此诗一说作者为钱起。
    ② 《全唐诗》卷一九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③ 杜甫:《后出塞五首》。仇兆鳌:《杜诗详注》卷四。
    ④ 《全唐诗》卷一九九
    ① 《旧唐书》卷一二0《郭子仪传》
    ② 《全唐诗》卷二三0,杜甫:《秋兴八首》
    ③ 《全唐诗》卷一
    ④ 《全唐诗》卷五一0,张祜《入潼关》
    ⑤ 《全唐诗》卷五二八,许浑:《行次潼关题驿后轩》
    ⑥ 《全唐诗》卷五二一,杜牧:《长安杂题长句六首》
    ① 《全唐诗》卷七七,骆宾王《帝京篇》
    ② 《全唐诗》卷五十一,一说为沈佺期诗。
    ③ 《全唐诗》卷七三,《奉和圣制春台望应制》
    ④ 《全唐诗》卷四九二,殷尧藩:《帝京二首》
    ⑤ 《全唐诗》卷五四十二,陈上美:《咸阳有怀》
    ① 《全唐诗》卷四十一,卢照邻:《长安古意》
    ② 《全唐诗》卷七七,骆宾王《帝京篇》
    ③ 李商隐:《李义山诗集》卷下《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
    ④ 《全唐诗》五0八,袁不约:《长安夜游》
    ⑤ 《全唐诗》卷三百四十四,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⑥ 《全唐诗》卷四七九,
    ① 《全唐诗》卷三七四,孟郊:《登科后》
    ② 《全唐诗》卷三四八,陈羽:《长安卧病秋夜言怀》
    ③ 《全唐诗》卷五四八,薛逢:《长安夜雨》
    ④ 仇兆鳌:《杜诗详注》卷四。
    ⑤ 《全唐诗》卷五八六,刘沧:《长安冬夜书情》
    ⑥ 王禹偁:《小畜集》卷二十《商于驿记后序》
    ① 邵雍:《击壤集》卷十五《秦川吟二首》
    ② 寇准:《忠愍集》卷中《春日长安故苑有怀》
    ③ 周辉:《清波杂志》卷十一;(清)潘永因编《宋稗类钞》卷二十说“(惠)崇到长安,有‘人游曲江少,草入未央深’之句,为时所称”。
    ④ 李复:《潏水集》卷九《曲江》
    ⑤ 张礼:《游城南记》。史念海、曹尔琴校注本。三秦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42页。
    ① 张方平:《乐全集》卷三《过长安至岐山作》
    ② 苏舜钦:《苏学士集》卷六《独游辋川》
    ③ 郑刚中:《北山集》卷十三《西征道里记》
    ④ 苏辙:《栾城》卷二《次韵子瞻题长安王氏中隐堂五首》
    ⑤ 寇准:《忠愍集》卷中《长安春望感怀》
    ⑥ 寇准:《忠愍集》卷下《长安春日》
    ⑦ 苏舜欽:《苏学士集》卷一《兴庆池》
    ⑧ 范纯仁:《范忠宣集》卷三《次韵韩侍中游兴庆池》
    ⑨ 范纯仁:《范忠宣集》卷三《和韩侍中初夏游兴庆池》
    ① 刘敞:《公是集》卷二十一《兴庆池送客》
    ② 刘攽:《彭城集》卷十五《答仲冯宿兴庆池作》
    ③ 范祖禹:《范太史集》卷一《长安》
    ④ 刘敞《公是集》卷二十一《观陕西图二首》
    ⑤ 刘攽《彭城集》卷十一《题陕西图三首》
    ① 苏舜钦:《苏学士集》卷六《览含元殿基,因想昔时朝会之盛,且感其兴废之故》
    ② 《全唐诗》卷六0六,林宽:《终南山》
    ① 《全唐诗》卷三三六,韩愈:《南山诗》
    ② 《全唐诗》卷三三六,韩愈:《南山诗》
    ③ 《全唐诗》卷三四四,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④ 《全唐诗》卷七十四,苏颋:《敬和崔尚书大明朝堂雨后望终南山见示之作》
    ① 《全唐诗》卷五四二,李景:《望终南山》
    ② 当然唐代有关终南山诗作有的是向往“真隐”,而赋予了终南山深深的“禅意”,如钱起《钱仲文集》卷二《杪秋南山西峰题準上人兰若》诗:“向山看霁色,步步豁幽性。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石门有余好,霞残月欲映。上诣远公庐,孤峰悬一径。云里隔窗火,松下闻山磬。客到两忘言,猿心与禅定”。
    ③ 孟浩然:《孟浩然集》卷四《越中送张少府归秦中》
    ④ 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十五《初贬官过望秦岭》
    ⑤ 《全唐诗》卷二九三。此外《全唐诗》卷二0六在天宝诗人李嘉祐名下也收有此诗,显系一诗重收。但揆之李嘉祐生平,似并没有贬迁湘南之事,而司空曙则有“尝流寓长沙,迁谪江右”(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三《司空曙》)的经历,因此此诗为司空曙所作更有可能。
    ⑥ 《全唐诗》卷三四九,欧阳詹:《题秦岭》
    ⑦ 《全唐诗》卷三四九,欧阳詹:《自南山却赴京师石臼岭头即事寄严仆射》
    ⑧ 《全唐诗》卷四七七,李涉:《再宿武关》(一作《从秦城回再题武关》)
    ⑨ 《全唐诗》卷五百八十一
    ① 如刘攽《终南山》诗:“终南际沧海,千里张屏风。落月沉山西,朝阳生岭东”(《彭城集》卷十七),纯粹只是一些风景描绘,并无多大意义。
    ② 王禹偁:《小畜集》卷二十二《乞赐终南山人种放孝赠表》
    ③ 杨亿:《武夷新集》卷一《秘阁赐燕送右谏议大夫种放得假归终南山应制》
    ④ 王禹偁:《小畜集》卷三《酬种放征君》
    ⑤ 文同:《丹(?)集》卷十五《北楼晚晴望秦岭》
    ⑥ 程公许:《沧洲尘缶编》卷十《自七曲祠下乘马至上亭二首》
    ⑦ 陆游:《剑南诗稿》卷五《观长安城图》
    ⑧ 陆游:《剑南诗稿》卷四《金错刀行》
    ① 汪元量:《湖山类稿》卷三《秦岭》
    ② 汪元量:《湖山类稿》卷三《终南山馆》
    ③ 如杜甫诗“暮景巴蜀僻,春风江汉清”(《全唐诗》卷二二七《送李卿晔》)、“江山有巴蜀,棟宇自齊梁”(《全唐诗》卷二二七《上兜率寺》);白居易诗中也有“去春尔西征,从事巴蜀间”(《全唐诗》卷四三三《寄行简》
    ① (清)王琦:《李太白集注》卷三十一,魏颢:《李翰林集序》,
    ② 《孟子·公孙丑章句下》:“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③ 楼钥:《攻媿集》卷三《送王粹中教授入蜀》
    ① 《全唐诗》卷二一八,杜甫:《成都府》
    ② 《全唐诗》卷二九三。司空曙:《送柳震入蜀》
    ③ 《全唐诗》卷二二九,杜甫:《怀锦水居止二首》
    ④ 《全唐诗》卷三八二,张藉:《成都曲》
    ⑤ (宋)李昉等:《文苑英华》卷二百六十八
    ⑥ 《全唐诗》卷三八六,张藉:《送蜀客》
    ⑦ 《全唐诗》卷五七五,温庭筠:《锦城曲》
    ① 《全唐诗卷三十九》,陈子良:《入蜀秋夜宿江渚》
    ② 《全唐诗》卷五一九,李远:《送人入蜀》
    ③ 《全唐诗》卷六0三,许棠《送友人游蜀》
    ④ 《全唐诗》卷二五五,田澄《成都为客作》
    ⑤ 刘禹锡:(刘宾客文集·外集)卷三<令狐相公见示题洋州崔侍郎宅双木瓜花顷接侍郎同舍陪宴树下吟(?)来什辄成和章》
    ⑥ 《全唐诗》卷五一0,张祜:《送蜀客》
    ⑦ 《全唐诗,卷二一八,杜甫:《成都府》
    ⑧ 《全唐诗》卷二二七,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⑨ 李白:《李太白文集》卷六《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
    ⑩ 李白:《李太白文集》卷六《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
    ① 宋祁:《景文集》卷十五《成都》
    ② 宋祁:《景文集》卷十五《岁稔务间因羡成都繁富》
    ③ 陈师道:《后山集》卷十五《代谢西川提点刑狱表》
    ④ 笔者曾对唐宋“蜀道诗”从地理学价值与文学史意义方面作过一些探讨,参见拙作:《唐宋诗所反映的蜀道历史地理》,载《文博》1994年第2期;《论唐宋蜀道诗的文化史意义》,载《成都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二文现均收入拙著《汉水上游与蜀道历史地理研究》一书,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
    ⑤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山南道·兴元府·长举县》:“青泥岭·在县西北五十三里,接溪,山东即今通路也。悬崖万仞,山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为青泥岭”。可见青泥岭是蜀道上著名险地,说明李白以此作为蜀道标志有一定现实依据。
    ① 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上《李白十三首》
    ② 《全唐诗》卷二一八,杜甫:《木皮岭》
    ③ 《全唐诗》卷二一八,杜甫:《飞仙岭》
    ④ 《全唐诗》卷三四九,欧阳詹:《自南山却赴京师石臼岭头即事寄严仆射》
    ⑤ 《全唐诗》卷三九,张文琮:《蜀道难》
    ⑥ 柳宗元曾作《兴州江运记》记载歌颂兴州刺史严砺“刋山导江”疏通嘉陵道事,见《柳河东集》卷二十六。宋代雷简夫疏通青泥岭事,见《新修白水路记》刻石,今收入陈显远主编《汉中碑石》,三秦出版社1996年出版。
    ⑦ 张方平:《乐全集》卷三《青泥岭》
    ① 陆游:《剑南诗稿》卷三《木瓜铺短歌》
    ② 陆游:《剑南诗稿》卷三《自阆复还汉中次益昌》
    ③ 《全唐诗》卷四一,岑参:《送梓州高参军还京》
    ④ 《全唐诗》卷八六,张说:《过蜀道山》
    ⑤ 《全唐诗》卷三四九,欧阳詹:《题秦岭》
    ⑥ 《文苑英华》卷二九八,薛逢:《题白马驿》
    ⑦ 石介:《徂徕集》卷四《蜀道中念亲有作》
    ⑧ 陆游:《剑南诗稿》卷三《自阆复还汉中次益昌》
    ⑨ 陆游:《剑南诗稿》卷三《三泉驿舍》
    ① 《全唐诗》卷一九八,岑参:《过梁州奉赠张尚书大夫公》
    ② 《全唐诗》卷一九八,岑参:《与鲜于庶子自梓州成都少尹自褒城同行至利州道中作》
    ③ 姚合:《姚少监诗集》卷三《金州书事寄山中旧友》
    ④ 《全唐诗》卷二七0,戎昱:《汉上题韦氏庄》
    ⑤ 《全唐诗》卷六七二,唐彦谦《兴元沈氏庄》
    ⑥ 文同:《丹渊集》卷三十四《奏为乞修兴元府城及添兵状》
    ⑦ 此诗保存在陕西洋县广博馆的宋代《昌黎公洋川诗碑》石刻。也见于雍正《陕西通志》卷九十七《艺文十三》和陈显远编《汉中碑石》(三秦出版社1996年出版),为北京大学中文系主编的《全宋诗》所失收。据《宋史》本传,韩亿知洋州大约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此诗当作于洋州任上。
    ① 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八三《利州路·兴元府》;祝穆:《方舆胜览》卷六十六《利州东路·兴元府》
    ② 陆游:《剑南诗稿》卷三《山南行》
    ③ 姚合:《姚少监诗集》卷一《送殷尧藩侍御游山南》
    ④ 刘禹锡:《刘宾客文集·外集》卷三《和令狐相公晚泛汉江书怀寄洋州崔侍郎阆州高舍人二曹长》
    ⑤ 姚合:《姚少监诗集》卷三《金州书事寄山中旧友》
    ⑥ 《全唐诗》卷二00,岑参:《梁州陪赵行军龙冈寺北庭泛舟宴王侍御》
    ⑦ 姚合:《姚少监诗》卷一《送殷尧藩侍御游山南》
    ① 黔中道,《旧唐书·地理志》云开元二十一年置,有误。《元和郡县图志》作开元二十六年置,辖施、黔、辰、夷、思、播、巫、矩等十八州(矩州等已于开元中降为羁縻州,开元末实有十五正州)。此据郭声波师提示。
    ② 《全唐诗》卷二七一,窦群:《自京将赴黔南》
    ③ 《全唐诗》卷五一八,雍陶:《入蛮界不许有悲泣之声》
    ④ 《全唐诗》卷四一九,元稹:《蛮子朝》
    ⑤ 《全唐诗》卷四二六,白居易:《新丰折臂翁》。
    ⑥ 《全唐诗》卷一九六,刘湾:《云南曲》
    ⑦ 《全唐诗》卷五二五,杜牧《蛮中醉》
    ① 《全唐诗》卷五四十0,李商隐:《昭州》
    ② 《全唐诗》卷二九三,司空曙:《送庞判官赴黔中》
    ③ 《全唐诗》卷六七八,许彬:《黔中书事》
    ④ 《全唐诗》卷三二三,权德舆《送黔中裵中丞阁老赴任》
    ⑤ 《全唐诗》卷二0六,李嘉佑:《送上官侍御赴黔中》
    ⑥ 《全唐诗》卷一三五,綦毋潜《送崔员外黔中监选》
    ⑦ 《全唐诗》卷三五九,刘禹锡:《送义舟师却还黔南》
    ⑨ 《全唐诗》卷四四一,白居易:《送萧处士逰黔南》。
    ⑨ 《全唐诗》卷五八七,李频:《将赴黔州先寄本府中丞》
    ⑩ 《全唐诗》卷一三五,綦毋潜《送崔员外黔中监选》
    11 《全唐诗》卷五二五,杜牧《蛮中醉》
    12 《全唐诗》卷二七一,窦群《黔中书事》
    ① 范成大:《骖鸾录》。见《范成大笔记六种》,孔繁礼点校本。中华书局2002年出版。第60页。
    ② 《全唐诗》卷五十三,宋之问:《始安秋日》
    ③ 杜甫有“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全唐诗卷二二六《寄杨五桂州谭》》),韩愈有“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全唐诗》卷三四四《送桂州严大夫》),白居易有“桂林无瘴气,柏署有清风”(《全唐诗》卷四四二)。唐人对桂州地理评价前后不一,中唐以后趋向感觉良好,这一现象是张伟然先生首先发现的,参见张著《唐人心目中的文化区域及地理现象》,载李孝聪主编《唐代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318—319页。
    ④ 《全唐诗》卷二七二,张叔卿:《流桂州》
    ⑤ 《全唐诗》四七三。李渤:《南溪诗序》
    ⑥ 《全唐诗,卷三七七,孟郊:《赠黔府王中丞楚》
    ⑦ 《全唐诗卷七三二,高力士:《巫州荠菜》
    ① 《全唐诗》卷三五九,刘禹锡:《送义舟师却还黔南并引》
    ① 贺次君:《括地志辑校》卷四,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第245—252页
    ② 《新唐书》卷四三《地理志》
    ① 这方面的论证参见第六章第四节《唐诗中的滇、黔、桂地理文化感知》。
    ② 余靖:《武溪集》眷六《浔州新成州学记》。
    ③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十六《征榷考三·盐铁》。
    ① 元稹:《元氏长庆集》卷三十五《进西北边图经状》、《进西北边图状》
    ②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序》。贺次君点校本,中华书局
    ③ 《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咸通三年春二月条载:咸通三年春,“南诏复寇,安南经略使王宽数来告急,朝廷以前湖南观察使蔡袭代之”。另据《蛮书》卷四,樊绰自己于“咸通三年春三月四日,奉本使尚书蔡袭手示,密委臣单骑及健步二十已下人深入贼帅朱道古营寨,三月八日入贼重围之中”。可知《蛮书》确为唐对南诏用兵事所作。
    ① 参见拙作:《地理体验与唐宋“蛮夷”文化观念的转变——以西南、岭南民族地区为考察中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② 近年对瘴文化地理的研究渐趋深化,范家伟、左鹏、张文诸学者都给予不同角度的研究。
    ③ 《大唐西域记》卷一《凌山及大清池》。季羡林等校注本,P67,中华书局2000年出版。
    ① 贺次君:《括地志辑存》卷一,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
    ② 《史记》卷二九《河渠书》正义引《括地志》:“大江……西北自新繁县界流来,二江并在益州成都县界。杜预益州记云,二江者,郫江、流江也。风俗通云,秦昭王使李冰为蜀守,开成都县两江,溉田万顷。神须取女二人以为妇,冰自以为女,与神婚,径至祠,劝神酒。酒杯澹澹,因厉声责之,因忽不见。良久有两苍牛斗于江岸,有闲輙还流江,谓官属曰,吾斗疲极,不当相助耶。南向腰中,正白者,我绶也。主薄刺杀北面者,江神遂死”。
    ③ 贺次君:《括地志辑存》卷一,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
    ④ 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四
    ⑤ 李昉等编《太平广记》三百九十九《仙池》;卷四二六《黎州白鹭》条;卷三九七《圣钟山》。
    ① 宋祁:《益部方物略记·序》。文渊阁四库全书
    ② 苏轼:《东坡全集》卷二《周公庙》
    ③ 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三
    ④ 周南:《山房集》卷五《岭表录异》
    ① (美)姜斐德:《宋代景观艺术中的政治隐情》。唐晓峰、辛德勇、李孝聪主编《九州》第二辑,商务印书馆1999年出版,第193页。
    ① 《新唐书》卷164《崔衍传附崔伦传》。
    ② 《全唐文》卷七一六《使吐蕃经见事略》
    ③ 陆游:《剑南诗稿》卷二十五《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作“遗民泪尽边尘里”。
    ④ 袁滋:《云南记》佚文。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二卷,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223页。
    ⑤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六十七,熙宁八年八月庚寅条注引宋如愚《剑南须知》。
    ⑥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陇右道·庭州》
    ① 《旧唐书》卷六五《高士廉传》)
    ②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二,嘉佑五年十二月壬申条
    ③ 度正:《性善堂稿》卷六《条奏便民五事》
    ④ 如《史记·化殖列传》:“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而公刘适邠,太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治镐。故其民犹有先王之遗风,好稼穑,殖五毅,地重,重为邪”。
    ① 李昭玘:《乐静集》卷十三《谢永兴路提刑到任表》
    ② 李昭玘:《乐静集》卷十三《永兴提刑谢到任》
    ③ 黄庶:《伐檀集》卷下《送兴平孙隐之新州都序》
    ④ 夏竦《文庄集》卷十九《答杜侍郎书》
    ⑤ 李纲:《梁溪集》卷一四四《御戎论》
    ⑥ 石介:《徂徕集》卷九《记永康军老人说》
    ① 左鹏:《宋元时期的瘴疾与文化变迁》,《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② 《新唐书》卷二二二《南蛮·南不獠》
    ③ 《太平寰宇记》卷一六七《岭南道十一·容州》
    ④ 另外笔者《地理体验与唐宋“蛮夷”文化观念的转变》(《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也对唐宋学者西南瘴气认识作了分析,可参考。
    ⑤ 鲍绍霖:《民族形象与文化交流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1994年第4期
    ⑥ 张文:《地域偏见和族群歧视:中国古代瘴气卢瘴病的文化学解读》,《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历史时期中国传统族群形象及其变迁》,中国民族史学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
    ⑦ 杜佑:《通典》卷一八七《边防三·南蛮·獠》
    ① 杜佑:《通典》卷一八七《边防三·南蛮·东谢蛮》
    ② 《太平御览》卷七八九《施蛮》
    ③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0,庆厯四年六月戊午条,富弼语。
    ④ 详见拙作:《地理体验与唐宋“蛮夷”文化观念的转变》(《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⑤ 《宋史》卷四九五《蛮夷·抚水蛮》
    ⑥ 《宋史》卷四九三《蛮夷·西南溪峒诸蛮上》
    ⑦ 周煇:《清波杂志》卷十二《牂牁》。 刘永翔校注本。中华书局限于994年版,第500—501页。
    ① 杜佑:《通典》卷一七四《雍州风俗》;欧阳忞:《舆地广记》卷十六《陕西秦凤路下·积石军》。
    ① 详见拙作:《地理体验与唐宋“蛮夷”文化观念的转变》(《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② 《新唐书》卷二二二《南蛮传·赞曰》
    ③ 章如愚:《山堂群书考索·续集》卷四十八《舆地门·诸路》
    ④ 如清代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六《河南省》中就这样评论河南(开封)政治地理特点:“河南者,古所称四战之地也。当取天下之日。河南在所必争;及天下既定,而守在河南,则岌岌焉,有必亡之势矣”。正是对北宋定都汴京历史教训的总结。
    ① 王士性:《桂海志续序》。载(清)汪森编《粤西文载》卷五十二
    《尚书今古文注疏》,孙星衍撰,陈抗、盛冬铃点校,中华书局 1986年出版。
    《穆天子传汇校集释》,王贻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年出版。
    《山海校注》,袁珂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年出版。
    《春秋左传注》,杨伯峻著,中华书局 1981年出版。
    (汉)《楚辞章句》,王逸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汉)《史记》,司马迁撰,中华书局 1959年标点本。
    (汉)《汉书》,班固撰,中华书局 1959年标点本。
    (晋)《华阳国志》,常璩撰,国学基本丛书本,商务印书馆 1958年重印。
    (北魏)《水经注》,郦道元撰,王国维点校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年出版。
    (北魏)《魏书》,魏收撰,中华书局 1959年标点本。
    (唐)《北史》,李延寿撰,中华书局 1974年标点本。
    (唐)《隋书》,魏征等撰,中华书局 1975年出版。
    (唐)《括地志》,李泰撰,,贺次君辑校,中华书局 1980年出版。
    (唐)《元和郡县图志》,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中华书局 1983年出版。
    (唐)樊绰《蛮书》,向达校注本,中华书局 1962年出版;赵吕甫《云南志校释》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885年出版;木芹《云南志补注》,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5年出版。
    (唐)《朝野佥载》,张蔫撰,标点本,中华书局 1979年出版。
    (唐)《大唐新语》,刘肃撰,标点本,中华书局 1984年出版。
    (唐)《唐国史补》,李肇撰,标点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1957年出版;
    (唐)《因话录》,赵磷撰,标点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1957年出版;
    (唐)《酉阳杂俎》,段成式撰,中华书局 1982年出版。
    (唐)《北梦琐言》,孙光宪撰,标点本,中华书局 1981年出版。
    (唐)《岭表录异》,刘恂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唐)《唐六典》,李林甫等撰,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出版。
    (唐)《通典》,杜佑撰,王文锦点校,中华书局 1988年出版。
    (五代)《旧唐书》,刘昫撰,中华书局 1959年标点本。
    (宋)《新唐书》,欧阳修、宋祁撰,中华书局 1975年标点本
    (清)《全唐文》,董诰等编,中华书局 1995年影印本。
    (宋)《唐文粹》,姚铉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全唐诗》,曹寅、彭定求等编,中华书局 1995年标点本。
    (宋)《唐会要》,王溥撰,中华书局 1998年标点本。
    (宋)《册府元龟》,王欽若、杨亿等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文苑英华》,李昉等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中华书局 1998年标点本。
    (清)《全唐诗》,中华书局 1996年标点本。
    (唐)《大唐西域记》,玄奘撰,季羡林等校注,中华书局 2000年出版。
    (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慧立、彦惊撰,标点本,中华书局 1980年出版。
    (唐)《李太白集》,李白撰,点校本,中华书局 1962年出版。
    (唐)《王子安集》,王勃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唐)《陈拾遗集》,陈子昂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唐)《张燕公集》,张说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唐)《高常侍集》,高适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唐)《孟浩然集》,孟浩然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唐)《储光羲诗集》,储光羲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杜诗详注》,仇兆鳌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唐)《毘陵集》,独孤及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唐)《华阳集》,顾况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唐)《翰苑集》,陆贽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东雅堂韩昌黎集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唐)《柳河东集》,柳宗元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唐)《刘宾客文集》,刘禹锡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唐)《张司业集》,张籍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唐)《欧阳行周文集》,欧阳詹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唐)《孟东野诗集》,孟郊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唐)《王司马集》,王建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唐)《沈下贤集》,沈亚之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唐)《会昌一品集》,李德裕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唐)《白氏长庆集》,白居易撰,点校本,中华书局 1962年出版。
    (唐)《元氏长庆集》,元稹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唐)《姚少监诗集》,姚合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唐)《温飞卿诗集笺注》,温庭筠撰,明代曾益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唐)《丁夘诗集》,许浑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唐)《孙可之集》,孙樵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唐)《浣花集》,韦庄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唐)《法苑珠林》,释道世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隋)巢元方:《巢氏诸病源候总论卷十一《山瘴疟候》。南京中医学院校注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3年出版。
    (唐)《备急千金要方》。孙思邈原著、宋林亿等校正,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唐)《外台秘要方》,王焘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日)《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圆仁撰,顾承甫、何泉达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出版。。
    (宋)《太平广记》,标点本,中华书局 2004年出版。
    (宋)《太平御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元)《宋史》,脱脱等撰,中华书局 1984年标点本。
    (宋)《通志》,郑樵撰,中华书局 1984年标点本。
    (清)《宋会要辑稿》,徐松辑,中华书局 2003年标影印本。
    (宋)《续资治通鉴长编》,李焘撰,中华书局 1985年标点本。
    (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李心传撰,中华书局 1988年影印本。
    (宋)《建炎以来朝野杂记》,李心传撰,徐规点校,中华书局 2000年出版。
    (宋)《皇宋中兴两朝圣政》,金华丛书本。浙江省图书馆藏书。
    (宋)《续编两朝纲目备要》,汝企和点校,中华书局 1995年出版
    (宋)《东都事略》,曾巩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太平寰宇记》,乐史撰,光绪八年金陵书局本。中华书局 2001年影印出版。
    (宋)《宋本太平寰宇记》(日本国宫内厅书陵部藏本),乐史撰,中华书局事 2000年影印出版。
    (宋)(元丰九域志),王存撰,王文楚、魏蒿山点校。中华书局 1984年出版。
    (宋)《舆地广记》,欧阳忞撰,李勇先、王小红点校,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3年出版。
    (宋)《舆地纪胜》,王象之撰,中华书局 1992年影印本。
    (宋)《舆地纪胜》,王象之撰,李勇先点校,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5年出版。
    (宋)《方舆胜览》,祝穆撰,祝洙增订,施和金点校,中华书局 2003年出版。
    (宋)《武经总要》,曾公亮、丁度等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山堂群书考索》,章如愚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成都文类》,扈仲檗等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黄氏日抄》,黄震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梦溪笔谈》,沈括撰,胡道静校注,上海出版公司 1962年出版。
    (宋)《涑水纪闻》,司马光撰,邓广铭、张希清点校,中华书局 1989年出版。
    (宋)《东坡志林》,苏轼撰,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点校注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3年出版。
    (宋《埤雅》,陆佃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尔雅翼》,罗愿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东轩笔录》,魏泰撰,李裕民点校,中华书局 1983年出版。
    (宋)《游城南记》,张礼撰,史念海、曹尔琴校注,三秦出版社 2003年出版。
    (宋)《邵氏闻见后录》,邵博撰,刘德权,李剑雄点校,中华书局 1983年出版。
    (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年出版。
    (宋)《游宦纪闻》,张世南撰,崔文印点校,中华书局 1981年出版。
    (宋)《西溪丛语》,姚宽撰,中华书局 1993年出版。
    (宋)《挥麈录》,王明清撰,1961年出版。
    (宋)《老学庵笔记》,陆游撰,李剑雄、刘德权点校,中华书局 1979年出版。
    (宋)《雍录》,程大昌撰,黄永年点校,三秦出版社 2002年出版。
    (宋)《桂海虞衡志》,范成大撰,孔繁礼校注《范成大笔记六种》,中华书局 200年出版。
    (宋)《岭外代答》,周去非撰,杨武泉点校,中华书局 2000年出版。
    (宋)《清波杂志》,周烽撰,刘永翔校注,中华书局 1994年出版。
    (宋)《鸡肋编》,庄绰撰,萧鲁阳点校,中华书局 1983年出版。
    (宋)《鹤林玉露》,罗大经撰,王瑞来点校,中华书局 1983年出版。
    (宋)《齐东野语》,周密撰,张茂鹏点校,中华书局 1983年出版。
    (宋)《癸辛杂识》,周密撰,吴企明点校,中华书局 1988年出版。
    (宋)《蜀梼杌》,张唐英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蜀鑑》,郭允蹈撰,巴蜀书社 1984年影印出版。
    (宋)《咸平集》,田锡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乖崖集》,张詠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忠愍集》,冠準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小畜集》,王禹偁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武夷新集》,杨亿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宋元宪集》,宋庠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景文集》,宋祁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武溪集》,余靖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范文正集》,范仲淹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河南集》,尹洙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徂徕集》,石介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苏学士集》,苏舜钦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伐檀集》,黄庶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华阳集》,王珪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传家集》,司马光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公是集》,刘敞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彭城集,刘攽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丹渊集》,文同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郧溪集》,郑獬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浄德集》,吕陶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钱塘集》,韦骧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元丰类稿》,曾巩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无为集》,杨杰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范太史集》,范祖禹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潞公集》,文彦博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击壤集》,邵雍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欧阳文忠公集》,欧阳修撰,中华书局 1978年标点本。
    (宋)《乐全集》,张方平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范忠宣集》,范纯仁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嘉祐集》,苏洵撰,曾枣庄点校本。中华书局 1998年出版。
    (宋)《东坡全集》,苏轼撰,孔繁礼点校本。中华书局 1992年出版。
    (宋)《栾城集》,苏辙撰,中华书局 1998年标点本。
    (宋)《山谷集》,黄庭坚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山谷简尺》,黄庭坚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后山集》,陈师道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淮海集》,秦观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潏水集》,李复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乐静集》,李昭玘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道乡集》,邹浩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跨鳌集》,李新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庄简集》,李光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梁溪集》,李纲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忠穆集》,吕颐浩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紫微集》,张嵲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卢溪文集》,王庭珪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鸿庆居士集》,孙觌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芦川归来集》,张元干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北山集》,郑刚中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斐然集》,胡寅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缙云文集》冯时行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汉滨集》,王之望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漈遗稿》,郑樵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晦庵集》,朱熹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止斋文集》,陈傅良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梅溪集》,王十朋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攻媿集》,楼钥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云庄集》,刘爚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九华集》,员兴宗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剑南诗稿》,陆游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渭南文集》,陆游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陆放翁全集》,陆游撰,上海书店1986年影响出版。
    (宋)《江湖长翁集》,陈造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鹤林集》,吴泳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可斋杂稿》,李曾伯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湖山類稿》,汪元量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历代地理指掌图》,税安礼绘,四川大学图书馆藏本。
    (元)《唐才子传》,辛文房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蜀中广记》,曹学俭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全蜀艺文志》,杨慎编,刘琳、曾枣庄等点校,巴蜀书社 2003年出版。
    (明)《景岳全书》,张介宾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图书编》,章潢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徐霞客游记》,徐宏祖撰,朱惠荣校注,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5年出版。
    (明)《广志绎》,王士性撰,点校本,中华书局 1981年出版。
    (明)《王岳游草》,王士性撰,安雅堂本。
    (清)《日知录》,顾炎武撰,标点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出版。
    (清)《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中华书局 1957年影印出版。
    (清)《汉唐地理书钞》,王谟辑,中华书局 1961年出版。
    《中国古方志考》,张国淦撰,中华书局 1962出版。
    《汉唐方志辑佚》,刘纬毅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7年出版。
    《全宋文》(五十册),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巴蜀书社出版。
    《五代艺文考》,张兴武撰,巴蜀书社 2003年出版。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地学组:《中国地理学史》,科学出版社 1984年出版。
    唐锡仁、杨文衡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地学卷》,科学出版社 2000年出版。
    王成祖:中国地理学史》,商务印书馆 1982年出版;
    杨吾杨:《地理学思想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年6月出版;
    鞠继武:《中国地理学发展史》,江苏教育出版社 1987年出版;
    赵荣:《地理学思想史纲》,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年出版。
    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上、下册)》,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2出版。
    邹逸麟主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科学出版社 2001年出版。
    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出版。
    顾颉刚、章巽、谭其骧编校《中国历史地理集》(古代部分),地图出版社 1955年版。
    中国历史地图集编辑组编辑:《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上海·中华地图学社 1975年出版。
    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北京三联书店 1983出版。陈寅恪:《隋唐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年出版;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稿》,中华书局 1963年出版。
    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出版。
    侯甬坚:《区域历史地理的空间发展过程》,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年出版。
    侯甬坚:《历史地理学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出版。
    阙维民:《历史地理学的观念:叙述、复原、构想》,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0年出版。
    童书业:《童书业历史地理论集》,童教英整理,中华书局 2004年出版。
    王仲荦著、郑宜秀整理:《敦煌石室地志残卷考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出版。
    费琅:《阿拉伯波斯突厥人东方文献辑注》,中华书局 1989年出版。
    冯承钧译:《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商务印书馆 1995年出版。
    张星烺编注:《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中华书局 1978年出版。
    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商务印书馆 2002年出版。
    刘文俊主编、黄药瑟译:《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一卷),中华书局 1992年出版。
    (美)谢弗(Schafer,E.H):《唐代的外来文明》,吴玉贵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年出版。
    (美)理查德·哈特向:《地理学性质的透视》(Richard Hartshome: Perspetive on the Nature of Geography)中译本,商务印书馆 1963年出版。
    (美)普雷斯顿·詹姆斯《地理学思想史》,李旭旦译,商务印书馆 1982年出版。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1975—1990年出版。
    美国国家研究院地学、环境与资源委员会地球科学与资源局重新发现地理学委员会编,黄润华译:《重新发现地理学:与科学玫社会的新联系》第三章《地理学的视角·地理认识论》,学苑出版社 2002年出版。
    (美)《地理学与地理学家》,R·J 约翰斯顿著,唐晓峰等译,商务印书馆 1999年出版。
    周连宽:《大唐西域记史地研究丛稿》,中华书局 1984年出版。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中华书局 1959年出版。
    苏北海:《西域历史地理》。新疆大学出版社 1988年出版。
    辛德勇:《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中华书局 1996年出版。
    邓少琴:《邓少琴西南民族史地论集》(上、下册),巴蜀书社科院001年出版。
    郭声波师:《四川历史农业地理》,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3年出版。
    蓝勇:《历史时期西南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云南教育出版社 1992年出版。
    蓝勇:《古代交通生态与实地考察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9年出版。
    马敏:《西部开发的历史审视》,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2年出版。
    李孝聪主编:《唐代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年出版。
    李浩:《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出版。
    李浩:《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中华书局 2002年出版。
    吴玉贵:《突厥汗国与唐关系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出版。
    王小甫:《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年出版。
    林梅村:《汉唐西域与中国文明,文物出版社 1998年出版。
    蔡鸿生:《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中华书局 1998年出版。
    余太山:《塞种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年出版。
    余太山:《西域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3年出版。
    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上、下册),中华书局 1987年出版
    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云南大学出版社 1998年出版。
    方国瑜:《云南史料目录概说》,中华书局 1984年出版。
    陈世松、贾大泉主编《四川通史》第一、二、三、四册,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3年出版。
    李敬洵:《唐代四川经济》,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8年出版。
    贾大泉:《宋代四川经济述论》,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5年出版。
    程民生:《宋代地域经济》,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2年出版。
    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7年出版。
    刘复生:《僰国与泸夷——民族迁徙、冲突与融合》,巴蜀书社 2000年出版。
    方铁:《西南边疆民族史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3年出版。
    林超民主编:《西南考古文献》,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1年出版。
    周伟洲:《西北民族史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5年出版。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发中心编《统万城遗址综合研究》,三秦出版社 2004年出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