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延安时期党的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与贡献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从文化学角度看,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潮与20世纪20、30年代风靡全国的“中国化”思潮有着历史的承接性,“中国化”思潮是中西文化碰撞中,国人不断文化反思的结果,是文化自觉的产物。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潮最先是在文化层面成熟继而推进到政治层面中去的,也就是说,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经历了一个文化层面的探索阶段,这又以“新启蒙运动”为代表,党的理论工作者在这一运动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他们从文化层面探索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思路。
     1937年后,大批参加“新启蒙运动”的理论工作者奔赴延安,把在文化层面业已成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火种”带了过去,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政治层面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路产生共鸣,文化与政治有机结合共同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帷幕从此拉开。自此以后,党的理论工作者从方法论层面不断丰富、完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思路,在此基础上不断翻译、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不断用马克思主义整理、改造、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了对中国国情的深入研究,这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需要的“三要件”:外源性理论、内生性理论和社会现实日益具备。
     以1938年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的报告为标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得以成熟并正式确立,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探索与政治探索有机融合的产物。为巩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扩大其影响力,深化其理论性,在毛泽东倡议下,党的理论工作者积极投身“三民主义”论战,主导并推动了“学术中国化”运动和“民族形式”的大讨论,对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错误思想进行了有力回击,确保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科学、顺利发展。得益于这一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路被运用到边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实践中去,实现了由认识到实践的第一次飞跃。在边区实践基础上又随即产生了由新实践到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作为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核心思想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于1940年被毛泽东提出,党的理论工作者对这一理论的形成做出了极大贡献。以这一理论的形成为开端,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始进入飞跃阶段。
     1942年整风运动的开始可以说是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飞跃的正式开始。在运动初期,党的理论工作者由于自身和外部的原因,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主体性创作地位受到一定冲击,经过“王实味事件”和知识分子改造运动,党的理论工作者大都完成了适时性的转变,而后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投入到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飞跃的历史进程中去,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以宣传、研究毛泽东为手段在党内外竖立毛泽东的权威,并提出“毛泽东思想”的多种表述,为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概念的确立提供了借鉴,他们对“毛泽东思想”内涵的深入理解,对“毛泽东思想”内容的科学把握和深入研究都为实现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飞跃做出了重要贡献。文章最后一章对理论工作者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地位做出浅显分析,力求突出他们地位的变化,找准他们在这一事件中的历史定位,并对他们的作用从五大方面进行了评析。
Learn from the cultural point of view, the Yan'an period of the sinofication of Marxism and the trend of thought in the 20th Century 20, 30 swept the country, "The sinofication" has a history of the thought of undertaking. " The sinofication " is thought the collis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people continue to reflect on the results of culture, is the product of cultural consciousness. Yan'an period of the sinofication of Marxism is the first thought in the cultural level and then push them to mature in to the political level, that is, the Yan'an period of the sinofication of Marxism first experienced a cultural level of exploration stage, which again the "new enlightenment Campaign " as the representative. The CPC's theorists in this campaign played a leading role, they explored the cultural dimension of the sinofication of Marxism 's development ideas.
     1937, a large number of participating in the "new enlightenment" of CPC's theorists rushed to the Yan'an, in the cultural level has been mature the sinofication of Marxism "fire" with the past, and with Mao Zedong as the polit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ideas of the sinofication of Marxism, Resonate with the beginning of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politics to promote of development the sinofication of Marxism 's great course during Yan'an period. Since then, The CPC's theorists from the methodology level to constantly enrich and improve the sinofication of Marxism 's development ideas, on the basis of the translation, publicity, research of Marxism, the Marxism collate, transform and upgrad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focus on "theory with practice," to strengthen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of China's in-depth study. In this way, the sinofication of Marxism by the needs of the "three elements": Exogenous theory, theory of endogenous and social realities of the increasingly have.
     Mao Zedong in 1938 to the Six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sixth of the report for signs of the sinofication of Marxism to establish official thinking, it is the sinofication of Marxism to explore cultural and political exploration of organic integration of the product. For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sinofication of Marxism's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and expand its influence and deepen its theoretical, in Mao Zedong's initiative, The CPC's theorists actively join the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 polemics, led and promoted the " the sinofication of academic " campaign and " Minzuxingshi "big discussion, the anti-" the sinofication of Marxism "wrong thinking of an effective response to ensure that the Marxist ideology of China's smooth development. Benefit from this idea, thinking of the sinofication of Marxism was to use the border area of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practice, achieved by understanding to practice the first leap. In the border area on the basis of practice and immediately produced by the new practice to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second leap, as the Yan'an period of the sinofication of Marxism the core of the new democratic theory in 1940 by Mao Zedong, The CPC's theorists on this The theory has mad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formation of this theory for the beginning of the Yan'an period of the sinofication of Marxism leap into the starting stage.
     1942 rectification campaign can be said to be the beginning of the Yan'an period of the sinofication of Marxism to achieve leap in the official start. In the early campaign, The CPC’s theorists because of their own and external reasons, The sinofication of Marxism in the creation of the position of the main subject to certain shocks, after "Wang Shiwei incident," a reform movement and intellectuals, most of The CPC’s theorists The timely completion of the changes, and then to a new attitude into the promotion of the sinofication of Marxism leap to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for the formation of Mao Zedong Thought and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heir advocacy, research Mao Zedong and outside the party as a means of establishing the authority of Mao Zedong and the "Mao Zedong Thought," a variety of interpretations, the Chinese Communists for seven "Mao Zedong Thought" to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providing a draw, "Mao Zedong Thought," meaning the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Mao Zedong Thought" grasp the scientific content and in-depth studie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sinofication of Marxism by the Chinese-Marxist leap made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he article last chapter makes the simple analysis to theorist's in the sinofication of Marxism status, makes every effort to highlight their status the change, looks for them in this event's historical localization, and has carried on the evaluation to their function from five big aspects.
引文
1《毛泽东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第 618 页。
    2《毛泽东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845 页。
    1 杨奎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页。
    2 郭德宏,“近十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述评”,《党史研究与教学》,2004 年第 4期,第 53 页。
    1 张静如、鲁振祥,“抗日战争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人民日报》1995 年 7 月 25 日。
    2 王浩斌,“抗日战争与马克思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 年 11月,第 121 页。
    3 王浩斌,“抗日战争与马克思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 年 11月,第 119 页。
    1 龚育之,“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重要问题”,《上海党史与党建》2006 年 12 月号,第 12 页。
    2 杨凤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理论创新的标准与重大创新成果”,《教学与研究》2007 年 4 月,第24 页。
    3 肖浩辉,“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湖南社会科学》2006 年第 1 期,第 37 页。
    4 何一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92 页。
     1 王海军,“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政论坛》2001 年 6 月,第 11 页。
    2 龚育之,“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重要问题”,《上海党史与党建》2006 年 12 月,第 11 页。
    1 王海军,“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特点比较”,《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 3 期,第 48 页。
    1 何一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34 页。
    2 柳国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4 页。
    3 转引自赵立彬,《民族立场与现代追求:20 世纪 20—40 年代的全盘西化思潮》,三联书店 2005 年版绪论第 1 页。
    1 张立慧,“抗日时期的“中国化”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郑州大学学报》2006 年 11 月,第 38 页。
    2 欧阳军喜,“论抗日战争时期的 ‘学术中国化’运动”,《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2007 年第 3 期,第 69页。
     1 张静如,“关于‘中国化’”,《党史研究与教学》2006 年第 5 期,第 73 页。
     1 徐松林,“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求实》2006 年 8 月,第 11 页。
    2 徐松林,“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求实》2006 年 8 月,第 12 页。
    3 龚庆先,“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武汉大学学报》2006 年 5 月第 3 期。
    1 康振海,“论艾思奇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实化思想”,《河北学刊》1992 年 1 月。
    2 张玉玲,“论李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中州学刊》2006 年 7 月,第 186 页。
    3 刘友红,“‘李达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专题研讨综述”,《武汉大学学报》2004 年 9 月,第 5 期,第538 页。
    1 李泽华,“论延安时期张如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与贡献”,《党史文苑》2007 年 4 月。
    2 康振海,“论艾思奇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实化思想”,《河北学刊》1992 年 1 月。
    3 刘友红,“‘李达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专题研讨综述”,《武汉大学学报》2004 年 9 月,第 5 期。
    1《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465 页。
    2《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9 年版(缩印本),第 1467 页。
    1 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反思·对话·文化自觉》,群言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32 页。
    2 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反思·对话·文化自觉》,群言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473 页。
    3 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反思·对话·文化自觉》,群言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477 页。
    1 何炳松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文化建设》第 1 卷第 4 期,1935 年 1 月 10 日,第 3 页。
    2 封海清,“从文化自卑到文化自觉”,《云南社会科学》2006 年第 5 期,第 34 页。
    3 转引自:封海清,“从文化自卑到文化自觉”,《云南社会科学》2006 年第 5 期,第 34 页。
    4 封海清,“从文化自卑到文化自觉”,《云南社会科学》2006 年第 5 期,第 35 页。
     1 张静如,“关于‘中国化’”,《党史研究与教学》2006 年第 5 期,第 74 页。
     1 张静如,“关于‘中国化’”,《党史研究与教学》2006 年第 5 期,第 74 页。
    2 张素民,“新‘中国化’之创造”,《复兴月刊》第 1 卷第 10 期,第 1 页。
     1 王新命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 2 集第 6 册,第 36 页。
    1 王新命等,“我们的总答复”,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 2 集第 6 册,第 37 页。
    2 陈立夫,“民族复兴与读书运动”,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 2 集第 6 册,第 49页。
    3 王新命等,“我们的总答复”,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 2 集第 6 册,第 38 页。
    1 叶青,“资本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讨论”,《文化建设》,第 1 卷第 7 期,1935 年 4 月,第 76 页。
    2 李立中,“资本主义文化的可能性?”,《文化建设》第 2 卷第 4 期, 1935 年 11 月,第 38 页。
    3 李立中,“资本主义文化的可能性?”,《文化建设》第 2 卷第 4 期, 1935 年 11 月,第 38 页。
    4 何炳松,“中国本位文化建设座谈会”,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 2 集第 6 册,
     第 177 页。
    1 张素民,“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问题”,《文化建设》第 1 卷第 6 期,1935 年 3 月,第 63 页。
    2 嵇文甫,“漫谈学术中国化”,《理论与现实》第 1 卷第 4 期,1939 年 7 月,第 69 页。
    1 叶永烈,《陈伯达传》上,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72 页。
    2 王锟、周爱祖,“新启蒙运动”,《甘肃理论学刊》,2004 年 5 月,第 110 页。
    3 李慎之,“不能忘记的新启蒙”,《炎黄春秋》2003 年第 3 期,第 14 页。
    4 王锟、周爱祖,“新启蒙运动”,《甘肃理论学刊》,2004 年 5 月,第 112 页。
    1 李慎之,“不能忘记的新启蒙”,《炎黄春秋》2003 年第 3 期,第 15 页。
    2 艾思奇,“廿二年来之中国哲学思潮”,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 2 集第 1 册,第 7 页。
    3 艾思奇,“廿二年来之中国哲学思潮”,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 2 集第 1 册,第 7 页。
    1 陈伯达,“论五四新文化运动”,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 2 集第 1 册,第 38 页。
    2 艾思奇,“中国目前的文化运动”,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 2 集第 1 册,第 8页。
    3 艾思奇,“中国目前的文化运动”,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 2 集第 1 册,第 8页。
    4 艾思奇,“什么是新启蒙运动”,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 2 集第 1 册,第 20 页。
    5 何干之,“新启蒙运动与哲学家”,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 2 集第 1 册,第 26页。
    6 陈伯达,“论五四新文化运动”,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 2 集第 1 册,第 39 页。
    7 陈伯达,“论五四新文化运动”,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 2 集第 1 册,第 39 页。
    8 陈伯达,“论五四新文化运动”,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 2 集第 1 册,第 39 页。
    1 陈伯达,“论五四新文化运动”,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 2 集第 1 册,第 39 页。
    2 转引自:陈伯达,“论五四新文化运动”,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 2 集第 1 册,第 44 页。
    3 陈伯达,“论五四新文化运动”,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 2 集第 1 册,第 44 页。
    4 转引自:陈伯达,“论五四新文化运动”,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 2 集第 1 册,第 46 页。
    1 陈伯达,“论五四新文化运动”,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 2 集第 1 册,第 46 页。
    2 陈伯达,“论五四新文化运动”,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 2 集第 1 册,第 49 页。
    3 陈伯达,“论五四新文化运动”,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 2 集第 1 册,第 49 页。
    4 艾思奇,“中国目前的文化运动”,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 2 集第 1 册,第 8页。
    5 艾思奇,“中国目前的文化运动”,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 2 集第 1 册,第 9页。
    6 艾思奇,“什么是新启蒙运动”,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 2 集第 1 册,第 19 页。
    1 艾思奇,“中国目前的文化运动”,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 2 集第 1 册,第 9页。
    2 艾思奇,“中国目前的文化运动”,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 2 集第 1 册,第 9页。
    3 艾思奇,“谈思想文化问题”,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 2 集第 1 册,第 18 页。
    4 陈伯达,“哲学的国防动员”,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 2 集第 1 册,第 29 页。
    1 陈伯达,“思想无罪”,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 2 集第 6 册,第 29 页。
    2 陈伯达,“思想无罪”,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 2 集第 6 册,第 30 页。
    3 张申府,“五四运动与新启蒙运动”,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 2 集第 6 册,第31 页。
    1 艾思奇,“廿二年来之中国哲学思潮”,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 2 集第 1 册,第 3 页。
    2 艾思奇,“廿二年来之中国哲学思潮”,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 2 集第 1 册,第 6 页。
    3 艾思奇,“中国目前的文化运动”,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 2 集第 1 册,第 9页。
    4 艾思奇,“论思想文化问题”,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 2 集第 1 册,第 16 页。
    1 陈伯达,“哲学的国防动员”,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 2 集第 1 册,第 28 页。
    2 陈伯达,“哲学的国防动员”,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 2 集第 1 册,第 28 页。
    3 陈伯达,“哲学的国防动员”,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 2 集第 1 册,第 29 页。
    1 胡绳,“理性主义”,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 2 集第 1 册,第 24 页。
    2 艾思奇,“什么是新启蒙运动”,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 2 集第 1 册,第 19 页。
    3 艾思奇,“谈思想文化问题”,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 2 集第 1 册,第 17 页。
    4 所谓思想的自由,就是说,应该废止思想上外来的权威,思想应该从外来的权威独立起来。一切关于思想的外来镣铐(物质的镣铐,)都不应存在。所谓自由的思想,就是说:应该唤起每人的自觉,每人都应当思想,都应当对于所遇到的任何事物从事批判,每人都应当重新估值一切,都应当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精神的镣铐,)从事发现自己的真理。(见陈伯达,“思想的自由和自由的思想”,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 2 集第 1 册,第 30 页)
    1 陈伯达,“论新启蒙运动”,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 2 集第 1 册,第 32 页。
    2 陈伯达,“论新启蒙运动”,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 2 集第 1 册,第 32 页。
    3 陈伯达,“哲学的国防动员”,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 2 集第 1 册,第 28 页。
    4 艾思奇,“目前中国文化界的动向”,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 2 集第 1 册,第12 页。
    5 陈伯达,“哲学的国防动员”,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 2 集第 1 册,第 28 页。
    6 李慎之,“不能忘记的新启蒙运动”,《炎黄春秋》2003 年第 3 期,第 12 页。
    1 陈伯达,“哲学的国防动员”,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 2 集第 1 册,第 28 页。
    2 艾思奇,“中国目前的文化运动”,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 2 集第 1 册,第 9页。
    3 转引自:欧阳军喜,“论新启蒙运动”,《安徽史学》,2007 年第 3 期,第 57 页。
    4《何干之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421 页。
    5 欧阳军喜,“论新启蒙运动”,《安徽史学》,2007 年第 3 期,第 57 页。
    1 艾思奇,“目前中国文化界的动向”,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 2 集第 1 册,第11 页。
    2 李达,“文化运动在北平”,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 2 集第 6 册,第 26 页。
    3 陈伯达,“思想的自由与自由的思想”,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 2 集第 1 册,第 34 页。
    4 陈伯达,“思想的自由与自由的思想”,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 2 集第 1 册,第 36 页。
    1 陈伯达,“思想的自由与自由的思想”,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 2 集第 1 册,第 35 页。
    2 陈伯达,“思想的自由与自由的思想”,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 2 集第 1 册,第 36 页。
    3 艾思奇、吴清友等,“‘新启蒙运动’座谈”,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 2 集第 6册,第 22 页。
    4 艾思奇,“目前中国文化界的动向”,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 2 集第 1 册,第12 页。
    5 艾思奇、吴清友,“‘新启蒙运动座谈’”,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 2 集第 6 册,第 23 页。
     1 何干之,“新启蒙运动与哲学家”,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 2 集第 1 册,第 27页。
    2 张申府,“五四运动与新启蒙运动”,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 2 集第 6 册,第31 页。
     1 欧阳军喜,“论新启蒙运动”,《安徽史学》2007 年第 3 期,第 61 页。
    1 张远新,吴素霞,“试论延安时期党的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与贡献”,《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 年第 4 期,第 44 页。
    1 转引自:张远新,吴素霞,“试论延安时期党的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与贡献”,《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 年第 4 期,第 45 页。
    2 转引自:张远新,吴素霞,“试论延安时期党的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与贡献”,《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 年第 4 期,第 45 页。
    3 转引自:张远新,吴素霞,“试论延安时期党的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与贡献”,《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 年第 4 期,第 45 页。
    4《艾思奇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387 页。
    5《艾思奇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388 页。
    1《毛泽东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534 页。
    2《柳湜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发行 1987 年版,第 851 页。
    1《艾思奇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486 页。
    2《艾思奇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486 页。
    3《艾思奇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477 页。
    4《艾思奇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486 页。
    5《艾思奇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485 页。
    1《艾思奇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482 页。
    2《艾思奇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485 页。
    3《艾思奇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482 页。
    4《艾思奇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484 页。
    5 转引自:张远新,吴素霞,“试论延安时期党的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与贡献”,《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 年第 4 期,第 45 页。
     1《艾思奇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483 页。
    2《艾思奇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481 页。
    3《艾思奇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480 页。
    4《艾思奇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480 页。
    1《艾思奇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484 页。
    2《艾思奇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453 页。
    3 转引自:彭八生,“浅论艾思奇早期的主要哲学活动及思想”,《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4 年 4 月,第 70页。
     1《艾思奇全书》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492 页。
    1 李维汉,“中央研究院的研究工作和整风运动”,温济泽等,《延安中央研究院回忆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第 6 页。
    1 指党的领导人和党的理论工作者群体。在 1942 年以前,主要分为两大主体:一是党的主要领导人群体,如毛泽东、刘少奇、张闻天、王稼祥等,二是党的理论工作者群体,如哲学方面的艾思奇、胡绳、陈伯达、李达;史学领域的郭沫若、翦伯赞、侯外庐、吕振羽;文学方面的周扬、柳湜;经济学领域的薛暮桥、孙冶方等。
    2 徐松林,“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求实》2006.8,第 10 页。
    3 徐松林,“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求实》2006.8,第 10 页。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453 页。
    1 叶永烈,《陈伯达传》上,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68 页。
    2 [美]舒衡哲,《中国启蒙运动——知识分子与五四遗产》,新星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277 页。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书信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27 页
     1 康振海,“论艾思奇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实化思想”,《河北学刊》1992.1,第 24 页。
    1 陈伯达,“墨子哲学思想”,《解放》第 82 期,1939 年 7 月 8 日,第 21 页。
    2 陈伯达,“孔子的哲学思想”,《解放》第 69 期,1939 年 4 月 15 日,第 20 页。
    3 陈伯达,“中国古代哲学的开端”,《解放》第 62 期,1939 年 2 月 25 日,第 27 页。
    4 陈伯达,“孔子的哲学思想”,《解放》第 69 期,1939 年 4 月 15 日,第 24 页。
    5 陈伯达,“老子的哲学思想”,《解放》第 63·64 期,1939 年 3 月 4 日,第 29 页。
    6 陈伯达,“老子的哲学思想”,《解放》第 63·64 期,1939 年 3 月 4 日,第 29 页。
    7 陈伯达,“孔子的哲学思想”,《解放》第 69 期,1939 年 4 月 15 日,第 24 页。
    8 陈伯达,“老子的哲学思想”,《解放》第 63·64 期,1939 年 3 月 4 日,第 29 页。
     1 陈伯达,“孔子的哲学思想”,《解放》第 69 期,1939 年 4 月 15 日,第 24 页。
    2 陈伯达,“墨子哲学思想”,《解放》第 104 期,1940 年 1 月十三日,第 25 页。
     1 陈伯达,“中国古代哲学的开端”,《解放》第 62 期,1939 年 2 月 25 日,第 28 页。
    2 陈伯达,“孔子的哲学思想”,《解放》第 69 期,1939 年 4 月 15 日,第 24 页。
     1《何干之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67 页。
    2《何干之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7 页。
    1《何干之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1 页。
    2 转引自:《何干之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8 页。
    3《何干之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20 页。
    4《李达文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488 页。
    5 张玉玲,“论李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中州学刊》2006.7 第 4 期,第 186 页。
    1《李达文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495 页。
    2 张玉玲,“论李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中州学刊》2006.7 第 4 期,第 186 页。
    3《何干之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141 页。
    4《何干之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95 页。
    5《何干之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147 页。
    6《何干之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147 页。
    7《何干之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154 页。
    8《何干之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140 页。
     1《毛泽东哲学批注集》,中央文献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209 页。
    1《毛泽东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689 页。
    2 吴克坚,“实行孙中山先生的革命遗教”,《群众》第 13 期,1938 年 4 月 5 日,第 227 页。
    1《艾思奇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389 页
    2《艾思奇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389 页
    3《艾思奇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401 页
    4《艾思奇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402 页
    5《艾思奇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404 页
    6《艾思奇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402 页
    1 编者按:“孙中山先生关于民族革命统一战线思想的发展”,《解放》第 33 期,1938 年 4 月 1 日,第 5页。
    2 陈伯达,“孙中山先生关于民族革命统一战线思想的发展”,《解放》第 33 期,1938 年 4 月 1 日,第 5页。
    1 欧阳军喜,“论抗日战争时期的“学术中国化”运动“,《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2007 年第 3 期,第 69页。
    2 潘梓年,“新阶段学术运动的任务”,《理论与现实》第 2 期,1939 年 4 月 15 日,第 1 页。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185、177 页。
    4 张希贤,“延安时期毛泽东掀起的四次“攻书”活动”,《百年潮》2005 年第 11 期
    5 潘梓年,“新阶段学术运动的任务”,《理论与现实》第 2 期,1939 年 4 月 15 日,第 1 页。
    1 潘梓年,“新阶段学术运动的任务”,《理论与现实》第 2 期,1939 年 4 月 15 日,第 4 页。
    2 潘梓年,“新阶段学术运动的任务”,《理论与现实》第 2 期,1939 年 4 月 15 日,第 4 页。
    3 嵇文甫,“漫谈学术中国化”,《理论与现实》第 4 期,1939 年 10 月 25 日,第 72 页。
    4 嵇文甫,“漫谈学术中国化”,《理论与现实》第 4 期,1939 年 10 月 25 日,第 72 页。
    5 欧阳军喜,“论抗日战争时期的“学术中国化”运动”,《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2007 年第 3 期,第 70页。
    1 潘梓年,“新阶段学术运动的任务”,《理论与现实》第 2 期,1939 年 4 月 15 日,第 5 页。
    2 嵇文甫,“漫谈学术中国化”,《理论与现实》第 4 期,1939 年 10 月 25 日,第 67 页。
    1 嵇文甫,“漫谈学术中国化”,《理论与现实》第 4 期,1939 年 10 月 25 日,第 67 页。
    2 嵇文甫,“漫谈学术中国化”,《理论与现实》第 4 期,1939 年 10 月 25 日,第 71 页。
    3 嵇文甫,“漫谈学术中国化”,《理论与现实》第 4 期,1939 年 10 月 25 日,第 68 页。
    4 潘菽,“学术中国化的问题发端”,《读书月报》第 1 卷第 3 期,1939 年 4 月 1 日,第 114 页。
    5 嵇文甫,“漫谈学术中国化”,《理论与现实》第 4 期,1939 年 10 月 25 日,第 67 页。
    6 嵇文甫,“漫谈学术中国化”,《理论与现实》第 4 期,1939 年 10 月 25 日,第 68 页。
    7 嵇文甫,“漫谈学术中国化”,《理论与现实》第 4 期,1939 年 10 月 25 日,第 68 页。
    8 嵇文甫,“漫谈学术中国化”,《理论与现实》第 4 期,1939 年 10 月 25 日,第 69 页。
    1《柳湜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7 年版,第 851 页。
    2《柳湜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7 年版,第 851 页。
    3《柳湜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7 年版,第 853 页。
     1 茅盾,“论如何学习文学的民族形式”,《中国文化》第 1 卷第 5 期,1940 年 7 月,第 2 页。
     1 郭沫若,“‘民族形式’商兑”,《大公报》1940 年 6 月 9 日,第 2 版。
    2 郭沫若,“‘民族形式’商兑”,《大公报》1940 年 6 月 9 日,第 2 版。
    3 罗蓀,“谈文学的民族形式”,《读书月报》第 2 卷第 2 期,1940 年 4 月,第 78 页。
    4 周扬,“对旧形式利用在文学上的一个看法”,《中国文化》创刊号,1940 年 2 月 15 日,第 34 页。
    5 周扬,“对旧形式利用在文学上的一个看法”,《中国文化》创刊号,1940 年 2 月 15 日,第 39 页。
    1 齐同,“当前文艺运动的几个重要问题”,《读书月报》第 1 卷第 5 期,1939 年 6 月 1 日,第 216 页。
    2 周扬,“对旧形式利用在文学上的一个看法”,《中国文化》创刊号,1940 年 2 月 15 日,第 39 页。
    3 周扬,“对旧形式利用在文学上的一个看法”,《中国文化》创刊号,1940 年 2 月 15 日,第 39 页。
    4 周扬,“对旧形式利用在文学上的一个看法”,《中国文化》创刊号,1940 年 2 月 15 日,第 39 页。
    5 罗蓀,“谈文学的民族形式”,《读书月报》第 2 卷第 2 期,1940 年 4 月 1 日,第 78 页。
    6 罗蓀,“谈文学的民族形式”,《读书月报》第 2 卷第 2 期,1940 年 4 月 1 日,第 80 页。
    7 周扬,“对旧形式利用在文学上的一个看法”,《中国文化》创刊号,1940 年 2 月 15 日,第 38 页。
    8 周扬,“对旧形式利用在文学上的一个看法”,《中国文化》创刊号,1940 年 2 月 15 日,第 38 页。
    1 周扬,“对旧形式利用在文学上的一个看法”,《中国文化》创刊号,1940 年 2 月 15 日,第 35 页。
    2 齐同,“当前文艺运动的几个重要问题”,《读书月报》第 1 卷第 5 期,1939 年 6 月 1 日,第 216 页。
    3 周扬,“对旧形式利用在文学上的一个看法”,《中国文化》创刊号,1940 年 2 月 15 日,第 36 页。
    4 周扬,“对旧形式利用在文学上的一个看法”,《中国文化》创刊号,1940 年 2 月 15 日,第 36 页。
    5 罗蓀,“谈文学的民族形式”,《读书月报》第 2 卷第 2 期,1940 年 4 月 1 日,第 78 页。
    6 罗蓀,“谈文学的民族形式”,《读书月报》第 2 卷第 2 期,1940 年 4 月 1 日,第 80 页。
    7 罗蓀,“谈文学的民族形式”,《读书月报》第 2 卷第 2 期,1940 年 4 月 1 日,第 79 页。
    8 罗蓀,“谈文学的民族形式”,《读书月报》第 2 卷第 2 期,1940 年 4 月 1 日,第 79 页。
     1 罗蓀,“谈文学的民族形式”,《读书月报》第 2 卷第 2 期,1940 年 4 月 1 日,第 79 页。
    2 罗蓀,“谈文学的民族形式”,《读书月报》第 2 卷第 2 期,1940 年 4 月 1 日,第 79 页。
    3 罗蓀,“谈文学的民族形式”,《读书月报》第 2 卷第 2 期,1940 年 4 月 1 日,第 81 页。
    4 罗蓀,“谈文学的民族形式”,《读书月报》第 2 卷第 2 期,1940 年 4 月 1 日,第 80 页。
    1 周扬,“对旧形式利用在文学上的一个看法”,《中国文化》创刊号,1940 年 2 月 15 日,第 35 页。
    2 周扬,“对旧形式利用在文学上的一个看法”,《中国文化》创刊号,1940 年 2 月 15 日,第 35 页。
    3 罗蓀,“谈文学的民族形式”,《读书月报》第 2 卷第 2 期,1938 年 5 月,第 79 页。
    4 罗蓀,“谈文学的民族形式”,《读书月报》第 2 卷第 2 期,1940 年 4 月 1 日,第 80 页。
    5 罗蓀,“谈文学的民族形式”,《读书月报》第 2 卷第 2 期,1940 年 4 月 1 日,第 78 页。
    6 罗蓀,“谈文学的民族形式”,《读书月报》第 2 卷第 2 期,1940 年 4 月 1 日,第 80 页。
    7《胡风全集》第2卷,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767 页。
    1《胡风全集》第2卷,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767 页。
    2 茅盾,“论如何学习文学的民族形式”,《中国文化》第 1 卷第 5 期,1940 年 7 月 25 日,第 2 页。
    3 茅盾,“论如何学习文学的民族形式”,《中国文化》第 1 卷第 5 期,1940 年 7 月 25 日,第 6 页。
    4 茅盾,“论如何学习文学的民族形式”,《中国文化》第 1 卷第 5 期,1940 年 7 月 25 日,第 5 页。
    5 罗蓀,“谈文学的民族形式”,《读书月报》第 2 卷第 2 期,1940 年 4 月 1 日,第 79 页。
    6 罗蓀,“谈文学的民族形式”,《读书月报》第 2 卷第 2 期,1940 年 4 月 1 日,第 81 页。
    1 周扬,“对旧形式利用在文学上的一个看法”,《中国文化》创刊号,1940 年 2 月 15 日,第 39 页。
    2 齐同,“当前文艺运动的几个重要问题”,《读书月报》第 1 卷第 5 期,1939 年 6 月 1 日,第 216 页。
    3 周扬,“对旧形式利用在文学上的一个看法”,《中国文化》创刊号,1940 年 2 月 15 日,第 39 页。
    4 周扬,“对旧形式利用在文学上的一个看法”,《中国文化》创刊号,1940 年 2 月 15 日,第 39 页。
    5 周扬,“对旧形式利用在文学上的一个看法”,《中国文化》创刊号,1940 年 2 月 15 日,第 39 页。
    6 胡蛮,“鲁迅对于民族的文化和艺术底意见”,《中国文化》创刊号,1940 年 2 月 15 日,第 63 页。
    1“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运动,服从于抗战建国的政治目的。这是抗战建国的一种重要的斗争武器。这武器在抗战第一阶段,以配合军事抗战为主,现在则以配合政治抗战为主了。其目的,是要在文化上、思想意识上,动员全国人民为抗战建国而奋斗,建立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以最后巩固新中国。”(见洛甫,“抗战以来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运动与今后任务”,《解放》第 103 期,1940 年 4月 10 日,第 6 页)
    2 胡蛮,“鲁迅对于民族的文化和艺术底意见”,《中国文化》创刊号,1940 年 2 月 15 日,第 63 页。
    3 胡蛮,“鲁迅对于民族的文化和艺术底意见”,《中国文化》创刊号,1940 年 2 月 15 日,第 63 页。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373 页。
    2《艾思奇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590 页。
    3《艾思奇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594 页。
    4《艾思奇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597 页。
    5《艾思奇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597 页。
    6《艾思奇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597 页。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373 页。
    8《艾思奇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595 页。
    1《艾思奇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596 页。
    2《艾思奇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596 页。
    3《艾思奇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596 页。
    4《艾思奇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596 页。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374 页。
    6《艾思奇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597 页。
    7《艾思奇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592 页。
    1 张静如、鲁振祥,“抗日战争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人民日报》1995.07.25,第 9 版
    2《毛泽东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534 页。
    1 转引自:霍志宏、钱竹梅,“延安时期的干部学习运动”,《中华魂》2004 年 05 期,第 46 页。
    2 转引自:霍志宏、钱竹梅,“延安时期的干部学习运动”,《中华魂》2004 年 05 期,第 46 页。
    3 霍志宏、钱竹梅,“延安时期的干部学习运动”,《中华魂》2004 年 05 期,第 46 页。
    1《毛泽东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865 页。
    2《毛泽东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866 页。
    3《毛泽东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877 页。
     1《毛泽东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866 页。
    1《艾思奇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705 页。
    2 陈伯达,“介绍窃国大盗袁世凯”,《解放日报》,1945 年 11 月 18 日,第 4 版。
    3 陈伯达,“介绍窃国大盗袁世凯”,《解放日报》,1945 年 11 月 18 日,第 4 版。
    1《艾思奇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704 页。
    1 张如心,“论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家”,《共产党人》第 16 期,1941 年 3 月,第 47 页。
    2 陈伯达,“评《中国之命运》”,《解放日报》1943 年 7 月 21 日,第 3 版。
    3 转引自:张远新、吴素霞,“试论延安时期党的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与贡献”,《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 年第 4 期,第 47 页。
    4《邓拓文集》第 1 卷,北京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42 页。
    5 吕振羽,“国共两党和中国之命运”,《解放日报》1943 年 8 月 7 日,第 4 版。
    6《邓拓文集》第 1 卷,北京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44 页。
    1《邓拓文集》第 1 卷,北京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45 页。
    2 陈伯达,“评《中国之命运》”,《解放日报》1943 年 7 月 21 日,第 3 版。
    3 续范亭,“感言”,《解放日报》1943 年 8 月 16 日,第 1 版。
    1 斯诺等,《早年毛泽东》,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45 页。
    2 斯诺等,《早年毛泽东》,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50 页。
    3 斯诺等,《早年毛泽东》,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64 页。
    1 斯诺等,《早年毛泽东》,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62 页。
    2 斯诺等,《早年毛泽东》,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47 页。
    3 斯诺等,《早年毛泽东》,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79 页。
    1《何干之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401 页
    1 陈伯达,“哲学的国防动员”,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 2 集第 1 册,第 27 页。
    2 艾思奇,“廿二年来之中国哲学思潮”,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 2 集第 1 册,第 6 页。
    3 艾思奇,“目前中国文化界的动向”,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 2 集第 1 册,第12 页。
    4 转引自:《何干之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409 页。
    5 刘雪明编译:“美国学者评陈伯达”,《福建党史月刊》1990.08,第 25 页。
    6《艾思奇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387 页。
    1 转引自:张静如,“关于‘中国化’”,《党史研究与教学》2006 年第 5 期,第 74 页。
    2 陈伯达,“哲学的国防动员”,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 2 集,第 1 册),第 28页。
    3 [美]R·F·怀利,《毛泽东主义的出现:毛泽东、陈伯达与中国理论的探寻,1935——1945 年》,转引自:张远新,吴素霞,“试论延安时期党的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与贡献”,《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 年第 4 期,第 45 页。
    4《艾思奇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388 页。
    5 和培元,“论新哲学的特性与新哲学的中国化”,《中国文化》第 3 卷第 2、3 期,1941 年 8 月 20 日,第35 页
    6《艾思奇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483 页。
    1《艾思奇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552 页。
    2《艾思奇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484 页。
    3《艾思奇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482 页。
    4 杨松,“关于马列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中国文化》第 1 卷第 5 期,1940 年 7 月 25 日,第 15 页
    5《艾思奇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480 页。
    1 杨松,“关于马列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中国文化》第 1 卷第 5 期,1940 年 7 月 25 日,第 15 页
    2《艾思奇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480 页。
    3《艾思奇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480 页。
    4 刘有红,“‘李达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专题研讨综述”,《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 年 9月,第 534 页。第 57 卷,第 5 期。
    5 艾思奇,《论中国的特殊性》,《艾思奇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481 页。
    1 这十一项概括为: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美术)、翻译马恩列斯书籍、翻译西欧启蒙运动著作、翻译外国文学著作、在自然科学家中传播马列主义、彻底批判各种错误思想、进一步做好马列主义通俗化和大众化。
    2《艾思奇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453 页。
    3《艾思奇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453 页。
     1《艾思奇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454 页。
    1 徐松林,“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求实》2006.8,第 11 页。
    2 刘有红,“‘李达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专题研讨综述”,《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 年 9月,第 535 页。第 57 卷,第 5 期。
    1 转引自:刘有红编写:“‘李达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专题研讨综述”,《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 年 9 月,第 536 页。第 57 卷,第 5 期。
    2 彭八生,“浅论艾思奇早期的主要哲学活动及思想”,《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4.4,第 15 卷第 2 期,第69 页。
    3 毕国明,“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学术探索》,2003 年第 1 期,第 44 页。
    1 转引自:彭八生,“浅论艾思奇早期的主要哲学活动及思想”,《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4.4,第 15 卷第
    2 期,第 69 页。
    2 彭八生,“浅论艾思奇早期的主要哲学活动及思想”,《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4.4,第 15 卷第 2 期,第70 页。
    3 毕国明,“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学术探索》,2003 年第 1 期,第 44 页。
    4 张玉玲,“论李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中州学刊》,2006 年 7 月,第 4 期,第 186 页。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哲学批注集》,1988 年版第 209 页。
    2《柳湜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7 年版,第 629 页。
    3 张玉玲,“论李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中州学刊》,2006 年 7 月,第 4 期,第 186 页。
    1“哲学漫谈”,《胡绳全书》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93 页。
    2“新哲学的人生观”,《胡绳全书》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3 页。
    3“新哲学的人生观”,《胡绳全书》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4 页。
    4“辨证法唯物论入门”,《胡绳全书》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61 页。
     1“辨证法唯物论入门”,《胡绳全书》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62 页。
    2“辨证法唯物论入门”,《胡绳全书》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62 页。
    3“辨证法唯物论入门”,《胡绳全书》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62 页。
     1 郭建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解读”,《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 年第 1 期,第 36 页。
    1 陈伯达,“墨子哲学思想”,《解放》第 104 期,1940 年 4 月 17 日,第 25 页。
    2 陈伯达,“墨子哲学思想”,《解放》第 104 期,1940 年 4 月 17 日,第 25 页。
    3 何一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41 页。
    1 张翼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与冲突”,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 年第 1期,第 9 页。
    2 张翼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与冲突”,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 年第 1期,第 9 页。
    3 [美]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命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年版,郑大华、任菁译,第 292 页、第323 页。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书信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27 页
    2 刘雪明编译:“美国学者评陈伯达”,《福建党史月刊》1990.08,第 25 页。
    3 刘雪明编译:“美国学者评陈伯达”,《福建党史月刊》1990.08,第 25 页。
    4 [韩]宋荣培,《中国社会思想史——儒家思想、儒家式社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年版,第 287 页。
    5 [韩]宋荣培,《中国社会思想史——儒家思想、儒家式社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年版,第 418 页。
     1《胡风全集》第 2 卷,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716 页。
    1 转引自:欧阳军喜,“论抗日战争时期的‘学术中国化’运动“,《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2007 年第 3期,第 73 页。
    2 郭沫若,“‘民族形式’商兑”,《大公报》1940 年 6 月 9 日,第 2 版。
    3 张远新,“论延安时期张闻天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与贡献”,《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 年第 7 期,第 89 页。
    1 郭若平,“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学理探源——对‘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有益成果的吸收“,《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2003 年第 4 期,第 51 页。
     1 郭若平,“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学理探源——对‘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有益成果的吸收”,《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2003 年第 4 期,第 52 页。
    2 郭若平,“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学理探源——对‘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有益成果的吸收”,《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2003 年第 4 期,第 52 页。
     1 石仲泉,“毛泽东同志对调查研究理论的贡献”,《人民日报》1983 年 3 月 23 日,第 5 版。
     1 何一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84 页。
    1《艾思奇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484 页。
    2《艾思奇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485 页。
    3《艾思奇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486 页。
    4《艾思奇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592 页。
     1《艾思奇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592 页。
    2《艾思奇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592 页。
    
    [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2]《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
    [3]《毛泽东哲学批注集》,中国共产党中央文献出版社 1988 年版。
    [4]《毛泽东文集》第一卷——第五卷,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5]《艾思奇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
    [6]《胡绳文集》(1935—1948),重庆出版社 1990 年版。
    [7]《柳湜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1987 年版。
    [8]《何干之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 年版。
    [9]《胡乔木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1992 年版。
    [10]《邓拓文集》第一卷,北京出版社 1986 年版。
    [11]《张申府文集》第一卷,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12]《谢觉哉文集》,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
    [13]《张闻天选集》,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
    [14]《吴玉章文集》,重庆出版社 1987 年版。
    [15]《胡风全集》第二卷、第三卷,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
    [16]《艾思奇全书》第二卷、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17]《胡绳全书》第一卷、第四卷,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
    [18]《周扬文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 年版。
    [19]《李达文集》第一、二、三卷,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
    [20]《罗蓀文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4 年版。
    [21]《蔡尚思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22]《薛暮桥学术论文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1992 年版。
    [23]《钱俊瑞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24]《孙冶方全集》第一集,山西经济出版社 1998 年版。
    [25]《杨献珍文集》下,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
    [26]《蒋南翔文集》上集,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27]《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四卷,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
    [28]《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二集,第三集,1982 年编。
    [29]《中国共产党党史参考资料》四、五、六册,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
    [30]《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续集第十三、十五、十八册,1984 年编。
    [31]《薛暮桥回忆录》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1]《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
    [2]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第二卷、第三卷,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3]杨奎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
    [4]何萍、李维武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论》,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
    [5]庄福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理论成果》,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
    [6]曾乐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其历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年版。
    [7]张希贤 编著,《中国向何处去?》,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
    [8]冯建辉,《从陈独秀到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六任领袖新视角》,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8 年版。
    [9]张希贤,《毛泽东在延安》,警察教育出版社 1993 年版。
    [10]宋景明,《李达传记》,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
    [11]王必胜,《邓拓评传》,群众出版社 1986 年版。
    [12]杨苏,《艾思奇传》,云南教育出版社 2002 年版。
    [13]叶永烈,《陈伯达传》,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9 年版。
    [14]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群言出版社 2005 年版。
    [15]郑大华,《民国思想史论》,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16]杨菲蓉、江传月等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概论》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17]何继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18]汪青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19][[美]舒衡哲,《中国启蒙运动——知识分子与五四遗产》,新星出版社2007 年版。
    [20][韩]宋荣培,《中国社会思想史——儒家思想、儒家式社会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21]许全兴,《毛泽东与孔夫子》,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22]何一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23]吴介民,《延安马列学院回忆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 年版。
    [24]温济泽,《延安中央研究院回忆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年版。
    [25][美]阿里夫·德里克,《革命与历史》,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26]斯诺等著,《早年毛泽东》,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27][美]斯图尔特·R·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2005年版。
    [28][美]马克·塞尔登,《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年版。
    [29]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中国共产党党史资料出版社 1986 年版。
    [30]王顺生,《“毛泽东思想概论”疑难解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31]温济泽等,《王实味冤案平反纪实》,群众出版社 1993 年版。
    [32]曾德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程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33]田克勤,《中国新民主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年版。
    [34]魏晓东,《契诃与奇迹——中西文化碰撞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明出版社 2000 年版。
    [35]刘建勋,《延安文艺史论稿》,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2 年版。
    [36]王培元,《抗战时期的延安鲁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37]马汉儒,《哲学大众化第一人:艾思奇哲学思想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
    [38]卢国英,《智慧之路——一代哲人艾思奇》,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39]冯崇义,《国魂,在国难中挣扎——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40]邓加荣,《孙冶方传》,山西经济出版社 1998 年版。
    [1]张远新、吴素霞,《试论延安时期党的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与贡献》,《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 年第 4 期。
    [2]郭若平,《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学理探源》,《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2003年第 4 期。
    [3]张静如,《关于“中国化”》,《党史研究与教学》2006 年第 5 期。
    [4]欧阳军喜,《论抗日战争时期的“学术中国化”运动》,《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2007 年第 3 期。
    [5]王海军,《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特点比较》,《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 年第 3 期。
    [6]张立慧,《抗战时期的“中国化”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郑州大学学报》2006 年 11 月第 6 期。
    [7]张品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反思》,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 2006年硕士论文。
    [8]陈亚杰,《20 世纪 30 年代新启蒙运动研究综述》,《党史研究资料》2004年第 3 期。
    [9]阎润鱼,《比较视野下的新启蒙运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 年第 6期。
    [10]肖东波,《延安时期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认识》,《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 年第 1 期。
    [11] 李泽华,《论延安时期张如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与贡献》,《党史文苑》2007 年 4 月。
    [12]王浩斌,《抗日战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 年 11 月第 6 期。
    [13]袁辉初,《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 年第2 期。
    [14]丘守娟,《延安整风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北京社会科学》1999 年 4 月。
    [15]徐敦楷、张瑞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体系的构建及意义》,《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 年第 1 期。
    [1]《解放日报》1941 年——1946 年
    [2]《大公报》1935 年——1942 年
    [3]《理论与现实》1939 年——1941 年
    [4]《解放周刊》第一集至第七集
    [5]《群众》第 3 卷至第十三卷
    [6]《中国文化》第一、二、三卷
    [7]《读书月报》1939 年——1941 年
    [8]《共产党人》1940 年——1941 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