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张溥文学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张溥被张岱称为“江南士林领袖”,他是晚明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政治活动家、学术活动家和文学活动家,是明朝天启、崇祯间引领学术与文学风气转变的重要人物。本文以文学思想史的研究方法为指导,以文学思想为中心视点,首次对其展开综合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一、论述张溥的结社活动及其在晚明时文界的影响。详考张溥的结社活动与结社理论,探究张溥成为复社领袖的过程及根本原因。以张溥的时文编选,尤其是《国表》的编撰为中心,论述张溥及复社在晚明时文革新运动中的意义。
     二、论述张溥的参政意识、人格心态及其文学功能观。详考张溥的政治活动、“复社之狱”的具体内容及其对张溥人格心态的影响。在“三教合一”的晚明,张溥“尊圣贤,禁左道”,坚持儒家的立场,以事功与著述为其人格心态的主要内容,“复社之狱”促使其形成了明哲保身观念,但他始终并未放弃政治活动。这种强烈的现实情怀反映在文学思想上,就是大力弘扬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
     三、论述张溥的学术活动与其文学思想之关系。从“读经者辑儒家、读史者辨世代、读古者通典实、读今者专本朝”等四个方面论述其学术思想的主要内容;从学兼四部的治学规划、急资世用的治学目的、述而后作的治学步骤、集体研究的治学方式等四个方面探讨其学术活动的特点,论述其与晚明群体治学风气的关系,并重点论述其经学观与宗经复古文学思想的内涵。
     四、论述张溥的文学批评观及其文学思想在创作实践中的表现。从作家与作品的关系,道德与事功,才、情、学以及穷而后工等四方面论述张溥对文学创作主体修养的批评;从务归经雅、豪气直上、本于自然等三个方面论述张溥雅正与遒丽并重的风格追求;从“文以世降”与“文章代变”两个角度,结合张溥对历代文学的批评论述其通变的文学史观。并结合其古文创作论述其文学复古思想的演变。
     本文认为:张溥以诗文的社会功能为其文学思想的核心,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宗经载道的教化功能,治国宜民的政治功能,发愤著书的抒情功能。其形成原因在于兴复古学的学术理念、强烈的参政意识及对明末以公安派、竟陵派为代表的疏离社会现实、注重表现内心幽怀的纤仄诗文风格的反驳。张溥鼓吹宗经与有用的文学思想,其缺憾在于忽略文学的艺术形式及审美特性,但张溥强调诗文要有充实的内容与劲健的风格,是有积极意义的。张溥的文学思想,标志着明代以形式主义与个性化为重心的文学潮流的式微,直接开启了清初的经世文风。
Zhang Pu ,who was known as the“Shilin leader in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by Zhang Dai, was a famous social activist, politician, academic and literary organizer of late Ming Dynasty. He was one of the important figures leading academic and literary culture change from the time of Tianqi to Chongzhen of Ming Dynasty.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research method of literature thinking, the thesis puts literature thinking into focus and gives a thorough analysis on this subject for the first time, as follows:
     First, the paper talks with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learned society by Zhang Pu and the impact on literature in late Ming Dynasty and then give a deeper analysis on association theory and the main causes of Zhang Pu as the learned society leader . Next, it elaborat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new campaign during late Ming Dynasty Cultural Revolution , centered on compiling the text, in particular the compilation of“National List”.
     Second,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causes and attitude of Zhang Pu'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personality function of literature through detailed examination of political activity,“the close of learned society”on the specific content and the impact of ZhangPu’s personality psychology. In spite of“Combination of three religions”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ZhangPu respected saints, banned the heretical and insisted on the position of Confucianism, Utilitarianism and wrote for the mind of the main character. In spite of“forbidden of the Society of Classical Learning Restoration”to the formation of the playing safe concept, he has not stopped political activities. Such strong sentiments were reflected in the reality of ideological literature, the literature vigorously promoted social and political functions.
     The third,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Zhang Pu’s literature thoughts and the academic activities. Its academic thinking includes four aspects: the person who read about Confucian classics supported Confucians; the person who studied history could tell wrong from right; the person who learned something about the past could see something through in the past; the person who studied something about nowadays could see the reality of the society. And its academic ideas includes four aspects: encyclopedic scholarship plan, practical purpose of learning, learning step from inherit to innovation and collectively scholarship form .By analy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Zhang Pu’s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its academic activities, on the Late Ming groups with the academic atmosphere, the study focuses on the concept and its literature in the ideological connotations back to the ancients.
     The fourth, the view of literary criticism and literary creative thinking in the practice of performance are explored in the thesis. And then it discusses Zhang Pu’s main accomplishment of the literature criticism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riters and works, moral and merits, learning, as well as the details. He pursuits a mixed-style from the aspect of talent, feeling, learning as well as intelligence, the angle of“text to drop the World”and "The article generation change”, with criticism of the previous literature on the change-of literary history. And he talks about its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back-to ancients”creative thinking.
     The basic viewpoints in this paper are as follows: the core of Zhang Pu’s literary concepts is the social function of poetry,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correctional functions, political functions and lyric functions. The reason is that its form of retro-academic philosophy, a strong sense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retort to the style of poems and essays alienated social reality, which representatives by Gong'an School and Jingling School. Zhang Pu advocated in the literature with useful ideas. Its deficiency was the neglect on literary art forms and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but Zhang Pu stressed that poems should have luxuriant content and bright style, on which has a positive meaning. Zhang Pu’s literary ideas mark the Ming Dynasty to formalism and personality into the focus of literary trend of the decline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direct opening of the world writing style in the beginning of Qing Dynasty.
引文
①张廷玉等《文苑传·张溥》,《明史》卷二八八,第7404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徐汧《春秋三书序》,张溥《春秋三书》卷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③孙承泽《山书·荐故庶常》引御史刘熙祚语。
    ④张廷玉等《文苑传·张溥》,《明史》卷二八八,第7405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⑤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上,第638页,[日]井上进校订本。东方学报第六五册,1993年。
    ⑥如论及《诗经》说:“使学者于诗首先观序,而后辨说,于本诗先观传笺疏,而后集传及诸儒,则古今异同,汉宋曲直,亦过半矣。”见《诗经注疏大全合纂序》,《七录斋近集》卷三。
    ⑦张溥《五经注疏大全合纂序》,《七录斋诗文合集》古文近稿卷二。
    ①《古文五删》包括《文选删》、《广文选删》、《唐文粹删》、《宋文鉴删》、《元文类删》五种,是《文选》等五种总集的选本。国家图书馆等藏有明崇祯刻本。
    ②张采撰《行状》云《历代文典》、《历代文乘》、《崇祯文典》未峻工,而黄道周撰《墓志》时有此三种书名,盖身后由其友人与弟子拾掇成书。今未见。
    ③张溥《古文五删序》,《七录斋近集》卷三。
    ④黄宗羲《思旧录》,《黄宗羲全集》第1册第361页,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⑤见陈子龙、周立勋《七录斋集序》,周锺《七录斋诗文合集序》等。
    ①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总题》,《七录斋近集》卷八,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明崇祯十五年刻本。《明史·文苑传》本传则称之“撷东汉之芳华”。
    ②杨彝《凤基会业序》,《榖园集》,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
    ③顾炎武《日知录集释》卷十九,第841页,黄汝成集释,岳麓书社1996年版
    ①曾肖《复社与文学新探》,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学位论文,2005。曹虹指导。
    ②王恩俊《复社研究》,辽宁大学历史系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赵毅指导。
    ③容肇祖《述复社》,《北大国学周刊》,第1卷第7号,1925年11月(一)。第1卷第8号,1925年第12号(二)。《明末复社领袖张溥》,《读书与出版》,第3卷第5号,1948年5月。
    ④郭松林《复社初探》,《苏州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
    ⑤赵毅《试论复社的宗旨》,《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
    ⑥岳歧《明代复社领袖张溥》,《文史知识》,1989年第6期。
    ⑦符冰、岳歧《复社领袖张溥》,《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6月版。
    ⑧蒋逸雪撰《张谱年谱》,齐鲁书社修订版1982年版。
    ①陈鼓应等主编《明清实学思潮史》,齐鲁书社1989年版。
    ②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09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③翁宏霖《晚明复社领袖张溥及其经世思想研究》,台湾“国立”成功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陈玉女指导。
    ④殷孟伦《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
    ①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第110-111页,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②宋佩韦《明文学史》第176、182页,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国学小丛书本。
    ③钱基博《中国文学史》(下)第900页,中华书局1993年版。按《中国文学史》之明代部分,即商务印书馆印《明代文学史》,万有文库第1集。
    ①张炯、邓绍基、樊峻主编《中国文学通史》第三册第668页,第十八章《明代的诗歌和散文》(上)。华艺出版社1997年版。
    ②廖可斌《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第39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③袁震宇、刘明今《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明代卷)第572-57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④何宗美还发表系列论文,主要从文人结社的角度来研究晚明清初文学。何氏并以此为前期成果,申请主持200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明代文人结社现象与文学流派、文学思潮研究”。
    ①邵清风《张溥文学思想及其成因》,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韩泉欣指导。国家图书馆2006年11月12日最后处理。)
    ②柯昌礼《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中的人物批评》,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曹旭指导。
    ③钟涛《张溥文学思想管窥》,《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2期第77-82页。
    ④孙立《明末清初诗论研究》(修订版),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修订版。
    ⑤李江峰《从〈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看张溥的文学思想》,《唐都学刊》2006年第1期。
    ①曾肖《从〈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看论张溥“知人论世”方法的运用》,《暨南学报》2006年第5期。
    ②朱永平《析张溥〈惜行〉》,《名作欣赏》1989年第2期。
    ③李圣华《晚明诗歌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④《七录斋近集》十六卷,其中卷八、卷九为《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卷十一至十六为
    ①计东《偶更堂诗集序》,《改亭诗文集》文集卷二。
    ②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上,第638页。[日]井上进校订本。东方学报第六五册,1993年。
    ③张岱《石匮书后集》卷五十八《文苑传·张溥》。
    ④纪昀等《春秋三书提要》,《四库全书总目》卷三○,经部春秋类存目一,第249页下,1965年。
    ①纪昀等《礼记注疏合解提要》,《四库全书总目》卷二三,经部礼类存目一,第184页中,1965年。
    ②张溥《社籍序》,《七录斋续刻》卷之三。
    ③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版(最早为民国版),第104页。
    ④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175-177页。
    ⑤曾肖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张溥有超乎常人的刻苦自励的精神”;“其次,张溥心平性厚,孝悌忠信,以诚待人,虚己择友”;“再次,张溥重名节,有气概,才华横溢”;“最后,张溥有兼容并包的胸襟与调和各方面的才干”。见曾肖《复社与文学新探》,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5月,第9-12页。
    ①翁宏霖《晚明复社领袖张溥及其经世思想》,台湾“国立”成功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2006年,第59-63页。
    ②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上,第625页,(日)井上进校订本,《东方学报》京都第65册,1993年。
    ③张溥《龙重孺稿序》,《七录斋续刻》卷三。按《七录斋续刻》从未见相关研究者使用。
    ④张溥《曹穉弢稿序》,《七录斋续刻》卷三。
    ①《忠节杨廷枢传》,《乾隆吴县志》卷五十六。
    ②郑敷教《郑桐庵先生年谱》,郑敷教自记,徐云祥等续编,北京图书馆珍本年谱丛刊本。
    ③陆世仪《复社纪略》,[日]井上进校订本,《东方学报》第624页,京都第六五册,1993。
    ④朱倓《明季社党研究》第163、164页,重庆?商务印书馆,1945年8月版。
    ⑤陆世仪《复社纪略》,[日]井上进校订本,《东方学报》京都第六五册,1993。第624页。
    ⑥沈寿民《万道吉稿序》,《姑山遗集》卷十。四库禁毁书丛刊本。按:计东《上吴梅村祭酒书》曰:“大江以北主应社者,万道吉、刘伯宗、沈眉生。”南社属于“大江以北之应社”,据朱倓《明季南应社考》考出有姓名者十二人,有姓无名者四人,即万应隆、吴应箕、沈寿民、沈士柱、沈寿国、邵璜、王徽、徐贞一、赵初浣、梅朗中、送廷佐、郑汝敏兄弟六人等。曾肖据《嘉庆泾县志》卷十八《万应隆传》又考出万麟、文启元等十六人,共三十二人,其中二十二人名列《复社姓氏录》。(曾肖《复社与文学新探》第20-21页,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6月。)
    ①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二十一,第64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
    ②张溥《宋宗玉稿序》,《七录斋初集》文卷五。
    ③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二十一“孙淳”条云:“至于文社,起天启甲子,合吴郡、金沙、槜李仅十有一人,……分主五经文字之选。”第64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①张溥《五科易经程墨指略序》,《七录斋初集》文卷一。
    ②张溥曰:“应社之始立也,盖其难哉!成于数人之志,而后渐广以天下之意,五年之中,此数人者,度德考行,未尝急于求世之知,而世多予之者,何也?则以其诚也。”此序写于应社成立五年之际,即崇祯元年。《诗经应社序》,《七录斋初集》文卷二。
    ③张溥《宋宗玉稿序》,《七录斋初集》文卷五。
    ④张溥《诗经应社再序代宋澄岚》,《七录斋初集》文卷二。
    ⑤详见张溥《七录斋初集》文卷五,《与宋宗玉》、《与易曦侯》等相关书信及文卷二《易会序》等。。
    ①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上,[日]井上进校订本,《东方学报》京都第六五册,1993。第625页。
    ②张溥《广应社再序》,《七录斋初集》文卷一。
    ③杜登春《社事始末》,丛书集成初编本。
    ①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上,第625页,井上进校订本,《东方学报》京都第65册,1993年。
    ②吴伟业《吴梅村全集》第60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
    ③张溥《五人墓碑记》,《七录斋初集》文卷六。
    ④计东《上吴梅村祭酒书》曰:“迨戊辰,西铭先生至京师,与严子岸定交最欢。子岸归,始大合两浙同社于吴门。”《改亭集》文卷十。
    ①张溥《张受先稿序》,《七录斋初集》文卷二。
    ②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上,第625页,井上进校订本,《东方学报》京都第65册,1993年。
    ③张溥《张受先稿序》,《七录斋初集》文卷二。
    ④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下,第660页,井上进校订本,《东方学报》京都第65册,1993年。
    ①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上,第629页,井上进校订本,《东方学报》京都第65册,1993年。
    ②王家桢《研堂见闻杂记》,中华书局。
    ①《镇洋县志》注引杨彝《复社事实》云:“崇祯初,嘉鱼熊开元宰吴江,进诸生而讲艺,于时孟朴里居,结吴曾?扶九、吴允夏去盈,沈应瑞圣符,肇举复社。”《南疆逸史》卷四十四列传第四十《张拱乾》说:“拱乾,字九临,吴江人。少沈潜好学,为诸生,有名,太仓张溥、张采,松江陈子龙、夏允彝方结应社、几社以招致四方能文士,而吴江独推重吴?、计名、沈应瑞、张孝起及拱乾为之冠。”《乾隆震泽县志》亦曰:“(吴? )等四人创为复社,义取剥穷而复也。太仓张溥举应社以合之。”
    ②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三,第52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③谢国桢据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与陆世仪《复社纪略》所计,去其重复,得参加尹山大会的计有:中州端社、松江几社、莱阳邑社、浙东超社、浙西庄社、黄州质社、浙西闻社、江西则社、历亭社、席社、昆阳社、云簪社、吴门羽社、武林读书社、山左朋大社、商丘雪苑社等,共十六个文社。
    ④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上,第629页,井上进校订本,《东方学报》京都第65册,1993年。
    ⑤张溥《国表序代张受先》,《七录斋初集》文卷三。
    ⑥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上,第636页,井上进校订本,《东方学报》京都第65册,1993年。
    ⑦潘耒《梅花草堂诗集序》,《遂初堂集》卷八32
    ①张溥《国表四选序》,《七录斋别集》卷二。
    ②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上,第637页,井上进校订本,《东方学报》京都第65册,1993年。
    ③徐枋《书故仁寿令顾公殉节逸事》,《居易堂集》卷十五。
    ④黄宗羲《思旧录》,《黄宗羲全集》第1册第361页,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①吴应箕《国门广业社序》,《楼山堂记》卷十七。
    ②吴应箕《留都见闻录》,南京市秦淮区图书馆等编印, 1994年1月版。
    ③夏燮《忠节吴次尾先生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本。
    
    ①陆世仪《复社略》卷上,第638页,井上进校订本,《东方学报》京都第65册,1993年。
    ②朱彝尊《光禄大夫兵部左侍郎杨公神道碑铭》,《曝书亭集》卷七十一。
    ③张岱《闰中秋》,《陶庵梦忆》卷七,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8月版。
    
    ①张溥《云簪社序》,《七录斋初集》卷二。
    ②张溥《杨伯祥稿序》,《七录斋续刻》卷一。
    ①陈子龙《壬申文选凡例》,《陈忠裕公全集》卷三十。《陈子龙文集》,上海文献丛书本。
    ②王昙《春藻堂晏集序》亦详载此事曰:“我郡之有古文辞也,自崇祯壬申舫昉。先是辛未,陈黄门卧子、夏考功彝仲、宋太守尚木、彭司李燕又、杜职方仁趾同上公车,与吴中徐詹事九一、杨孝廉维斗、张庶常天如、吴祭酒骏公、豫章杨太史伯祥、彭城万孝廉年少诸公会于京师,拟集燕台之社,以继七子之迹。会杜职方、张庶常、吴祭酒、杨太史登第,黄门四公报罢归,乃与同里周太学勒卣、徐孝廉闇公、李舍人舒章、顾征君伟南、宋待诏子建、朱郡丞宗远、王文学默公共肆力为古文辞,上溯《三百》,下迄六朝,靡不扬扢。至壬申而集成。吴中姚文毅公为之序,天下所称《几社壬申文选》是也。”见陈子龙《陈子龙自撰年谱》崇祯五年条考证,《陈子龙诗集》附录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新1版。
    ③张溥《娄东应社序》,《七录斋续刻》卷一。
    ④考陆世仪《复社纪略》录尹山大会时,太仓复社成员为18人,井上进根据各本《复社姓氏传略》得93人,张溥作此序时,虎丘大会尚未召开,故娄东入应社者在数十人之间。
    
    ①张溥《娄东应社序》,《七录斋续刻》卷一。
    ②陈函辉《小寒山子集》,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①张溥《席社序》,《七录斋续刻》卷之二。天一阁藏明崇祯刻本。
    ②曾肖《复社与文学新探》第22-23页。案卢德水与张溥共同选定席社之文,卢为天启五年进士,历官户部主事、补吏部、监察御史、督漕运等,当不属席社成员。
    ③陆世仪《复社略》卷上,第638页,井上进校订本,《东方学报》京都第65册,1993年。
    ④张采《刘千之合刻序》,《知畏堂集》文卷三。
    ⑤张溥《确园社稿序》,《七录斋别集》卷二。
    ①杨锺羲《雪桥诗话》卷二《宋牧仲》,引《雪园五哀诗序》。
    ②张溥《江北应社序》,《七录斋诗文合集》古文近稿卷之一。
    ③徐作肃《刘千之文序》,《偶更堂集》。
    
    ①侯方域《送何子归金陵序》,《壮悔堂集》卷十。
    ②李元度《宋牧仲尚书事略》,《国朝先正事略》卷九。
    ③侯方域《雪园六子序》,《侯方域集》卷十。
    ④储大文《雪苑朝宗侯氏集序》,《存砚楼文集》卷十一。
    ①陈际泰《太乙山房文集》十五卷附孝威论一卷陈孝逸论一卷,陈际泰撰附陈士购、陈士骥撰,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第067册,影印中科院藏崇祯六年刻本
    ②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第108页,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版。
    ③龚嘉儁修,李楁纂《光绪杭州府志》文苑二《陆圻传》。
    ④朱倓《明季社党研究》第235-237、252页,重庆商务印书馆,1945年8月版。
    ①杨彝《凤基会业序》,载《谷园集·文》。国家图书馆善本库藏清谭天成抄本。
    ①张溥《广应社序》,《七录斋初集》卷一。
    ②小野和子说:“在《易》里,把初爻和四爻、二爻和五爻、三爻和上爻,成阴和阳的情况,称为‘应’,特别尊尚二爻和五爻是这样之形的情况。取此形之卦中有‘同人’。而‘应社’的‘应’很明显是意识到这‘同人’的。因为张溥不仅引用顾梦麟的话‘同人之道,大在四海’,他自身的文章中从‘同人’引用也是极多的。”《明季党社考》第236页,李庆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③关于应社的命名,学界多取顾湄《杨彝行状》所言,如小野和子引顾湄《杨彝行状》中语:“(杨彝),与三吴名士为文社。就所居之园名应亭,因曰应社。”所以她说:“‘应社’的‘应’,是因为杨彝的别庄的‘应’亭而得名,那里就自然成为应社不时举行文会的场所。但是这命名被认为含有比单是文会场所更深的意义。”实际上,顾湄关于应社命名的说法是错误的。杨彝《凤基会业序》说:“唐市东凤基溇,我居傍之园因之名?史锘?与麟士读书处。竹园交翠,水环其西,亭有水竹居,盖其旧矣。受先于今丙戌避居其中,易名应亭,以应社人文始于此,故名。存亡感慨系之矣!”则应亭原名凤基,应亭之名,乃张采于明亡后避居杨彝住所时为纪念应社集会时所更。
    ④朱熹《周易本义》卷一,第2页,苏勇校注,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①朱熹《周易本义》卷九,第162、163页,苏勇校注,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①《刘伯宗稿序》,《七录斋初集》卷之一。
    
    ①张溥《五经征文序》,载《七录斋初集》卷之一。
    ②张溥《诗经应社序》,《七录斋初集》文卷二。
    
    ①张溥《五人墓碑记》,《七录斋初集》文卷六。
    ②吴伟业《吴梅村全集》第599-60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
    ③吴伟业《吴梅村全集》第599-60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
    ①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上,第629页,[日]井上进校订本,《东方学报》京都第65册,1993年。
    ②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上,第629页,[日]井上进校订本,《东方学报》京都第65册,1993年。
    ③张采《庶常天如张公行状》,《知畏堂集》文卷八。
    ①张溥《程墨表经序》。“读书”一词,在《七录斋集》中出现了109次。
    ②可参考朱倓《明季社党研究》,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的相关论述。
    ③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上,第629页,[日]井上进校订本,《东方学报》京都第65册,1993年。
    ④转引自谢国桢《明末清初的学风》第9页,上海书店2004年版。
    ⑤可参[日]井上进《复社姓氏校录》第544-615页,《东方学报》京都第65册,1993年。
    ①杨彝《凤基会业序》,国家图书馆藏清谭天成抄本。
    ②张岱《石匮书后集》卷五十八,《文苑·张庶常溥》。
    ③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94页,收入《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④八股文异名甚多,褒义类的名称主要有经义、制义、制义、四书文等;中性类名称主要有八股文,八比文,举子业,程文、墨卷、程墨、闱墨、房稿、房书、行卷、行书、社稿等;贬义的名称则主要有时文、时艺、帖括等。参见黄强《八股文与明代文学论稿》第1-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⑤黄强《八股文与明代文学论稿》《引言》第2-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⑥[日]前野直彬编《中国文学史》第193页附横田辉俊撰《八股文》,台湾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0年版。
    ①李贽《童心说》,《李温陵集》卷九,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②袁枚《答戴敬咸进士论时文》说:“无韵之文,始自《尧典》,降而汉、魏,降而六朝,降而八家,再降至时文,而流品极矣!未闻于时文外,有能再倡一体者。”《袁枚全集》第五册第50页,《小仓山房尺牍》卷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③如龚笃清《明代八股文史》分专节讨论了天启、崇祯时的八股文大家:章世纯、金声、项煜、艾南英、黄淳耀、陈子龙,另各辟一节讨论了天启间的文震孟、叶绍袁、谭元春,崇祯间的罗万藻、侯峒曾、刘侗、周延儒。其中大部分是列名复社或与复社有密切关系者。但是,未见讨论复社与晚明八股文运动的关系。
    ④全祖望《明太常寺卿晋秩右都御史茧庵林公逸事状》,《鲒亭集》卷二十六。
    ①梁章钜《制义丛话》卷七。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②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复兴时代》第289-290页,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③张溥《答许子洽书》,《七录斋初集》文卷五。
    ④张溥《答周勒卣》,《七录斋初集》文卷五。
    ⑤张溥《房书艺志序》,《七录斋诗文合集》古文近稿卷一。
    ⑥张溥《林天孙诗稿序》,《七录斋近集》卷七。
    ①《七录斋集》有《易会序》、《易会三编序》,《正雅堂古今书目》著录有《七录斋评选皇明易会》、《七录斋评选易会四编》。《易会序》云:“及受先之临汝,而大士、文止尽其存者以相与,不逾月而道吉、眉生、伯宗、俶子,各以其方之文至,予乃同云子、石香,讫其事而断然行之。”《易会》是张溥在得到众多社友的帮助之下,花了三年时间才编成的。《易会三编序》曰:“易会二选已班斑四方。……二集之选半出于孟朴藏簏,石香、处卿偕余弟无近佐成其政。今之执选者,人犹是也,文则小变。”可见,《易会二编》等虽以七录斋为名,但并非张溥一人之力所选。
    ②杨彝《榖园集》文全一卷,清谭天成抄本。
    ③吴传业《吴梅村全集》第600页,上海出版社1990年版。
    ④陆世仪《复社纪略》,这里列举的诸家房选,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是年,应社之人如张采与刘曙编有《礼质》,周立勋、夏允彝、陈子龙等五人编有《房稿遵业》等。
    ①据《复社纪略》记载,当时文社活动以豫章、莱阳与吴中为三大中心,时张溥、周锺以吴中为中心合天下文社于一家。张溥在这一事件中致信时任临川知县的张采,视艾南英为“与名教悖戾”的“跳梁生事者”,并嘱张采:“弟意如此之人断不容其出头,须作一字与九青,先断其根可也。”吴昌时称“吾党素为名教主”,视艾南英为“门墙一大患”的“叛逆之人”,嘱张采“独摈此叛道负友之小人,使乡党弃之,天下嫉之”,结果张采调停无果,只好离间江西四大家陈际泰、章士纯、罗万藻与艾南英的关系,并函告莱阳宋九青,“于是三吴社长传单各邑共绝之”,“由是社集除其名,金沙、娄东合词布告于同志云”。张溥和他的复社以组织的力量击败了时文名家艾南英,从而扩大了复社时文选本的影响。详见冯小禄《明代诗文论争研究》第393-417页,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版。
    ②《张履祥传》,引自潘光旦:《嘉兴的望族》,第97页,民国丛书本。
    ③罗万藻《张天如易选序》,《此观堂集》卷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④黄宗羲《刘瑞当先生墓志铭》,《南雷集》卷七。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吴铭道《古雪山民诗后》卷二《樵舍镇夜泊》万茂先故居去此而近,得尤与先公手书论复社五集。
    ②张溥《国表序》,《七录斋初集》文卷三。
    ③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上第637页,[日]井上进校订本,《东方学报》京都第65册,1993年。
    ①杜登春《社事始末》,丛书集成初编本。
    ②杜登春《社事始末》,丛书集成初编本。
    ③吴骞《尖阳丛笔》卷七“复社姓氏”条。
    ④罗万藻《止观堂集》卷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92册第395-396页。
    ⑤《国表四集序》最早收入《七录斋别集》,崇祯九年,张溥刊布《七录斋诗文合集》,此文复收入《古文近稿》卷四,题作《国表四选序》。
    
    ①张溥《国表四选序》,《七录斋别集》卷二。
    ②杜登春《社事始末》,丛书集成初编本。
    
    ①张溥《杨顾二子小言序》,《七录斋初集》文卷一。
    ②罗万藻《止观堂集》卷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92册第395-396页。
    
    ①顾大韶《孙扶桑续国表序》,《炳烛斋稿》104-523。
    ②张廷玉等《明史》之《文苑传序》,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张采《知畏堂集》文集卷八,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②程穆衡《娄东耆旧传·吴伟业传》,国家图书馆藏缩微胶卷。
    ③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上,第637页,[日]井上进校订本,《东方学报》京都第65册,1993年。
    ④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上,第638、637页,[日]井上进校订本,《东方学报》京都第65册,1993年。
    ⑤杨士聪《玉堂荟集》卷上,续修四库全书本。
    ①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上,第637页,[日]井上进校订本,《东方学报》京都第65册,1993年。
    ②吴伟业《复社纪事》,载《吴梅村全集》第60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③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上,第637页。[日]井上进校订本,《东方学报》京都第65册,1993年。
    ④据《明史·温体仁传》载:“时魏忠贤遗党,日望体仁翻逆案……体仁阴使侍郎张捷举逆案。”又《明史·周延儒传》载:“体仁与吏部尚书王永光,谋起逆案王之臣、吕纯如等,或谓延儒曰:‘彼将翻逆案,而外归咎于公。’延儒愕然。会帝以之臣问延儒,曰:‘用之臣亦可雪崔呈秀矣。’帝悟而止,体仁益欲倾延儒。”分见张廷玉等《明史》第3493、3490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上,第637页。[日]井上进校订本,《东方学报》京都第65册,1993年。
    ①张溥《寄无近弟》,《七录斋诗文合集》七录斋诗稿卷一。
    ②张溥《寄吕石香兼示沈圣符吴扶九》,《七录斋诗文合集》七录斋诗稿卷一。
    ③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上,第638页。[日]井上进校订本,《东方学报》京都第65册,1993年。
    ④李昱等修,陆心源纂《光绪归安县志》卷四十一,《隐逸?徐行》。
    ①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上,第639页,[日]井上进校订本,《东方学报》京都第65册,1993年。
    ②黄宗羲《黄宗羲全集》卷十,第55页,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③小野和子《明季党社考》第七章《复社运动》主要讨论了“军储说事件”和立乡约两件事,另外,可参见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有关章节,及其附录《明季奴变考》、白寿彝《中国通史》等。相关内容主要见张采《军储说》、《钱侯荣升序》(《知畏堂集》),以及张溥《书军储说后》(《七录斋集》)、陆世仪《复社纪略》等相关记载。
    ④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上,第639页。[日]井上进校订本,《东方学报》京都第65册,1993年。
    ①张鉴《书复社姓氏录后》,《冬青馆甲集》卷五。
    ②程穆衡《娄东耆旧传》卷七《张溥》。
    ③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上,第643页,井上进校订本,《东方学报》京都第65册,1993年。
    ④程穆衡《张溥传》,《娄东耆旧传》卷七,清河一。
    ⑤吴伟业《复社纪事》,《吴梅村全集》卷二十四,第60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⑥杜登春《社事始末》,丛书集成初编本。
    ①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上,第638、639页,井上进校订本,《东方学报》京都第65册,1993年。
    ①周翰《霜猿集校订补注》,孟森校注,上海商务印书馆,1916年8月版。
    ②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上,第642页,井上进校订本,《东方学报》京都第65册,1993年。
    ③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上,第642页,井上进校订本,《东方学报》京都第65册,1993年。
    ④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上,第661页,井上进校订本,《东方学报》京都第65册,1993年。
    ①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上,第639页,井上进校订本,《东方学报》京都第65册,1993年。
    ②吴伟业《复社纪实》,《吴梅村全集》卷二十四,第60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③言李自成等农民叛乱之所以扩大的原因是由于“贪官污吏之朘剥”,而这些贪官污吏多由进士出身。
    ④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下,第649页,井上进校订本,《东方学报》京都第65册,1993年。
    ①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下,第650页,井上进校订本,《东方学报》京都第65册,1993年。
    ①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下,第647页,井上进校订本,《东方学报》京都第65册,1993年。
    ②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下,第648页,井上进校订本,《东方学报》京都第65册,1993年。
    ①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下,第646页,井上进校订本,《东方学报》京都第65册,1993年。
    ②分别见于《七录斋别集》卷一、《七录斋诗文合集》诗稿卷一、卷二。
    ③陈子龙《陈子龙自订年谱》,《陈子龙诗集》第66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新1版。
    ④陈子龙《哭张天如先生二十五韵》,《陈子龙诗集》卷十七,第59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新1版。
    ①侯方域《复张天如书》,《壮悔堂文集》。《尺牍新钞》225页作《答张西铭》,上海书店1988年版。
    ②黄道周《西铭张公墓志铭》,黄思注语,《黄石斋先生文集》卷一一。
    ③关于复社推重侯峒曾事,参王恩俊《复社研究》第133页,辽宁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
    ④张溥《送侯豫瞻北上》,《七录斋诗文合集》诗稿卷三。
    ⑤侯峒曾《侯忠节公全集》卷六《与张西铭书》(崇祯乙亥八年),卷七《答吴大行书》(崇祯丙子九年)。
    ①莫秉清《华亭莫葭士先生遗稿》之《傍秋庵文集》卷二,《侯通政传》。
    ②侯峒曾《侯忠节公全集》卷七,《答吴大行书》(崇祯丙子九年1636)。
    ③侯峒曾《侯忠节公全集》卷七《上南太宰建德郑公书》、《上司寇建德公书》。
    ④[日]宫崎市定《张溥及其时代》,《东洋史研究》第三十三卷三号。但本人不懂日文,无缘知其详。
    ①张廷玉等《明史》周延儒本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陆世仪《复社纪事》卷下,井上进校订本。
    ③吴伟业《吴梅村全集》卷二十四,第60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④文秉《烈皇小识》卷七。
    
    ①吴伟业《吴梅村全集》卷二十四,第61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②夏允彝《门户大略》,《幸存录》卷上。
    ③杜登春《社事始末》,丛书集成初编本。
    ①张采《庶常天如张公行状》,《知畏堂集》文卷八。
    ②张采《祭天如兄文》,《知畏堂集》文卷九。
    ③周翰《霜猿集校订补注》,孟森校注,上海商务印书馆,1916年8月版。
    ④张廷玉等《明史》卷三百八《周延儒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⑤吴伟业《吴梅村全集》卷二十四,第60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①张溥《七录斋诗文合集》诗稿卷一。
    ②杨彝《方、侯事白因怀天如》,《榖园集》诗全一卷,清谭天成抄本。
    ③张溥《七录斋近集》卷二。
    
    ①计六奇《周延儒续记》,《明季北略》卷十九。
    ②张廷玉等《明史》周延儒本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汪楫《崇祯长编》卷一,台湾文献丛刊第270种。
    ④黄宗羲《子刘子行状》,《刘子全书》卷三十九。
    ⑤倪元璐《复张天如书》,《倪文贞文集》卷二十,四库全书本。
    ①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上第643页,井上进校订本,《东方学报》京都第65册1993年。
    ②张溥《和钱牧斋先生九日篇送钱大鹤兵部》,《七录斋近集》卷一。
    ③钱谦益《太仓张氏寿宴序》,《牧斋初学集》卷三十九,四部丛刊本。
    ④钱谦益《题张天如立嗣议》,《牧斋初学集》卷八十四,四部丛刊本。
    ⑤张溥《寿文湛持先生六十序》,《七录斋诗文合集》古文近稿卷四。
    ⑥张溥《题祁世培侍御寓园诸景三十首》,《七录斋近集》卷二。
    
    ①姚希孟《姜少詹燕及》,《文远集》卷二一。
    ②张溥《姚宫端沆瀣集序》,《七录斋诗文合集》古文近稿卷二。
    ③万斯同《明史稿列传》张溥传。
    
    ①徐枋《赠业师郑士敬先生序》,《居易堂集》卷六,四部丛刊三编本。
    ②吴伟业《吴梅村全集》卷二十四,第60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③张鉴《书复社姓氏录后》,《冬青馆甲集》卷六。
    
    ①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下第660页,井上进校订本,《东方学报》京都第65册1993年。
    ②万斯同《明史稿》张溥传。
    ③李清《三垣笔记》附识《补遗》,中华书局1982年5月版。
    ①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下第657-659页,井上进校订本,《东方学报》京都第65册1993年。
    ②李清《三垣笔记》附识《补遗》,中华书局1982年5月版。
    ③蒋逸雪《张溥年谱》第38页,齐鲁书社1982年版。
    ①杜登春《社事始末》,丛书集成初编本。
    ②杜登春认为,此即周之夔之语:“时辛未同年周之夔者,心窃非之,又以《国表》二集选渠文一首,评无褒称,遂奋身作难于考选台中。后具疏特参,以张、王、赵、蔡四友为为四配,以门人吴伟业等七人及两兄一弟为十哲,以复社为欲倾覆宗社,以天如为名号比天。娄东方以庶常忧居,得奉自行回奏之旨,庄烈帝之爱文人消党祸,眷顾实深,诚为末造所难遇。考四配一为赵我完先生自新,余及见之,它不及见,并失其名氏,闻皆古朴宿儒,与西铭讲德论道老友也。十哲者何?吴骏公先生伟业、孙浣心先生以敬、许尧文先生焕、穆苑先先生云桂、周止俶先生肇、吴纯佑先生国杰、金道宾先生达盛,暨八兄来宗先生源、九兄禹疏先生浚、十一弟无近先生王治也。”
    ③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下第664页,井上进校订本,《东方学报》京都第65册1993年。
    ④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下第667页,井上进校订本,《东方学报》京都第65册1993年。
    
    ①张采《具陈复社本末疏》,《知畏堂集》文卷一。
    ②蒋逸雪《张溥年谱》第46-47页,齐鲁书社1982年版。
    ③张采《庶常天如张公行状》,《知畏堂集》文卷八。
    
    ①杜登春《社事始末》,丛书集成初编本。
    ②张采《庶常天如张公行状》,《知畏堂集》文卷八。
    ①吴伟业《孙孝维赠言序》,《吴梅村全集》卷三十五,第75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版。
    ②全祖望《中条陆先生墓表》,《鮚亭集》卷十四,四部丛刊初编本。
    ③张溥《吴日生稿序》,《七录斋近集》卷三,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明刊本。
    
    ①侯方域《四忆堂诗集》卷五。
    ②张溥《古文五删序》,《七录斋近集》卷三。
    ③王志庆《祭张天如文》,《娄水文征》卷三十六。
    ④张采《祭天如兄文》,《知畏堂集》文卷八。
    ⑤杜登春《社事始末》,丛书集成初编本。
    ⑥蒋逸雪《张溥年谱》第52页,齐鲁书社1982年版。
    
    ①张溥《贺常熟杨邑尊荣封序》,《七录斋初集》文卷五。
    ②张溥《姚宫端沆瀣集序》,《七录斋诗文合集》古文近稿卷四。
    ③张溥《姚宫端沆瀣集序》,《七录斋别集》卷一。
    ④张溥《杨顾二子近言序》,《七录斋初集》文卷一。
    ①张溥《姚宫端沆瀣集序》,《七录斋别集》卷一。
    ②班固《离骚序》,转引自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8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③王逸《离骚经章句序》,《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3月版。
    ④张溥《续离骚序》,《七录斋近集》卷三。
    ⑤目前,尚无人论及《汉魏六朝百三家集》的编订与刻印时间,据笔者推测,张溥辑录秦汉六朝遗文的工作自天启年间即已手进行,其最终编定成集并陆续刊行的时间大约始于崇祯九年前后。详见附录《张溥著述考·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⑥张溥《嵇中散集》曰:“马文渊诫其兄子效龙伯高,母效杜季良,足称至慎,善保家门。而薏苡一车,妻孥草索,怨谤之来,非人所意。”《七录斋近集》卷八。
    ⑦张溥《杨顾二子近言序》,《七录斋初集》文卷一。
    ⑧张采《庶常天如张公行状》,《知畏堂集》文卷八。
    ①张溥《挚太常集》,《七录斋近集》卷八。
    ②张溥《张茂先集》,《七录斋近集》卷八。
    ③张溥《陆平原集》,《七录斋近集》卷八。
    ④张溥《谢康乐集》,《七录斋近集》卷九。
    ⑤张溥《马季长集》,《七录斋近集》卷八。
    ①张溥《班兰台集》,《七录斋近集》卷八。
    ②张溥《东方大中集》,《七录斋近集》卷八。
    ③张溥《崔亭伯集》,《七录斋近集》卷八。
    ④张溥《张孟阳景阳集》,《七录斋近集》卷九。
    ⑤张溥《颜光禄集》,《七录斋近集》卷九。
    
    ①杜登春《社事始末》,丛书集成初编本。
    ②张溥《张受先稿序》,《七录斋初集》卷三。
    ③葛芝《故礼部员外郎张先生行状》,《卧龙山人集》卷十。
    ④张溥《刘备据蜀》,《历代史论二编》卷三。
     ①张溥《合刻诸葛武侯岳武穆集序》,《七录斋论略》卷一。
    ①艾南英《天佣子集》之《陈大士近稿序》。
    ②梁章钜《制义丛话》卷七。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③张溥《杨伯祥稿序》,《七录斋续刻》卷一。
    ④朱熹《论语集注》卷七,《四书章句集注》第143页,中华书局1983年10月版。
    ⑤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二一经部礼类三,第170页中,中华书局1965年6月版。
    
    ①张溥《增补举要录序》,《七录斋初集》文卷二。
    ②张溥《后场名山业序》,《七录斋初集》文卷三。
    ③沈鲤《责成正文体疏》,《礼部志稿》卷四十九。
    
    ①张溥《徐文定公农政全书序》,《七录斋近集》卷三。
    ②张溥《刘中垒集》,《七录斋近集》卷八。
    ③张溥《太仓州志序代》,《七录斋初集》卷一。
    
    ①张溥《冏卿徐泰掖留垣奏议序》,《七录斋诗文合集》古文存稿卷二。
    ②张溥《历代名臣奏议序》,《七录斋诗文合集》古文近稿卷一。
    
    ①张溥《司马文园集》,《七录斋近集》卷八。
    ②张溥《扬子云集》,《七录斋近集》卷八。
    ③张溥《江总持集》,《七录斋近集》卷九。
    ①张溥《元文类删序》,《七录斋近集》卷三。
    ②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总题》,《七录斋近集》卷八。
    ③张溥《古文五删序》,《七录斋近集》卷三。
    ④张溥《文选删序》,《七录斋近集》卷三。
    
    ①张溥《广文选删序》,《七录斋近集》卷三。
    ②周立勋《七录斋初集序》,张溥《七录斋初集》卷首。
    ③周锺《七录斋诗文合集序》,张溥《七录斋诗文合集》卷首。
    ④张溥《房稿文始经序》,《七录斋初集》文卷二。
    ⑤张溥《国表序》,《七录斋初集》文卷三。
    ①张溥《皇明经世文编序》,《七录斋近集》卷三。
    ①张溥《礼质序》,《七录斋初集》文卷一。
    
    ①张溥《乐论》,《七录斋论略》卷一。
    ②张溥《乐论》,《七录斋论略》卷一。
    ①张溥《陈后主集》,《七录斋近集》卷九。会序》、《大易文苞序》、《易会三编序》、《徐中明易就序》、《易经注疏大全合纂序》等十余篇与《易经》相关的书序,并有《震卦说》、《艮卦说》、《鼎卦说》等数篇论文。
    ③张溥《何玄子易诂序》,《七录斋别集》卷一。
    ④黄道周《庶常张西铭墓志》,《黄石斋先生文集》卷十一。
    ①在他的文集中,留下了《五科易经程墨指略序》、《易文观通序》、《征刻易会小引》、《易
    ②沈寿民《许孟宏易稿序》,《姑山遗集》文卷九。
    ⑤张溥《与易曦侯书》,《七录斋初集》文卷五。
    ⑥张溥《徐中明易就序》,《七录斋近集》卷三。
    ⑦按今有“无求备斋易经集成本”,但该本无张溥序言,《七录斋集》亦不载。
    ①张溥《大易文苞序》,《七录斋初集》文卷三。
    
    ①张溥《鼎卦说二》,《七录斋论略》卷二。
    ②张溥《鼎卦说》,《七录斋论略》卷二。
    ③张溥《谢光禄集》,《七录斋近集》卷九。
    
    ①徐汧《春秋三书序》,张溥《春秋三书》卷首。
    ②张采《春秋三书序》,张溥《春秋三书》卷首。
    
    ①张溥《行卷大小山序》。《七录斋初集》文卷二。
    ②张溥《林叔开稿序》,《七录斋续刻》卷五。
    ③张溥《越荆璞先生六十序》,《七录斋初集》文卷四。
    ④张溥《杨伯祥稿序》,《七录斋续刻》卷五。
    
    ①张溥《论语注疏大全合纂序》,《七录斋文集》古文近稿卷六。
    ②张溥《论语注疏大全合纂序》,《七录斋文集》古文近稿卷六。
    
    
    
    
    ①张溥《大学注疏大全合纂序》,《七录斋诗文合集》古文近稿卷六。
    ②张溥《论语注疏大全合纂序》,《七录斋诗文合集》古文近稿卷六。
    ③左东岭《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第52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④左东岭《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第53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①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298页,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
    ②张溥《通鉴纪事本末序》,《七录斋近集》卷三。
    ③张采《论略题辞》,《知畏堂集》文卷五。
    ④张溥《历代名臣奏议序》,《七录斋诗文合集》古文近稿卷一。
    ①张溥《古文五删序》,《七录斋近集》卷三。
    ②张溥《古文五删序》,《七录斋近集》卷三。
    ③张采《庶常天如张公行状》称其为未完之本,但《正雅堂书目》、黄道周《墓志》均曾著
    ①张溥关于《春秋》的著作《春秋三书》,其主要内容为《春秋列国论》二十四卷,首东周,次各诸侯国,评论春秋各国的国君及相关历史事件,与史论无异。
    ②《论略》二卷,单独印行。共收入《七录斋初集》论略卷一,《七录斋诗文合集》之《论略》卷一、《馆课》卷一,以及《三皇论》、《殷论》等数篇未入他集的论文。共58篇,其中多数是以事件为类别的有关时事的评论。如备倭、救荒、赋役、诏狱、屯田、治河、盐法、钱楮等。
    ③张溥《宋元纪事本末序》,《七录斋近集》卷三。
    ④张溥《通鉴纪事本末论正序》,《七录斋近集》卷三。
    ①张溥《宋胡致堂先生读史管见序》,《七录斋诗文合集》古文近稿卷一。
    
    ①《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第14册292页,经部,齐鲁书社。
    ②董说《谒于忠肃庙为西铭夫子祈嗣疏》,《丰草庵前集》卷一。
    ①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类书类叙》。
    ②张溥《古文五删序》,《七录斋近集》卷三。
    ③张溥《两汉文选序》,《七录斋诗文合集》古文近稿卷二。
    ④张溥《秦汉文范序》,《秦汉文范》卷首,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
    
    ①张溥《古文五删序》,《七录斋近集》卷五。
    ②张廷玉等《明史》杨嗣昌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张溥《五人墓碑记》,载《七录斋初集》文卷六,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②吴伟业《复社纪事》,《吴梅村全集》卷二十四,第60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①张溥《房稿表经序》,《七录斋初集》卷二。
    ②张溥《余岸少广易序》,《七录斋诗文合集》古文近稿卷一。
    
    ①张溥《增补举要录序》,《七录斋初集》文卷二。
    ②张溥《历代名臣奏议序》,《七录斋诗文合集》古文近稿卷一。
    ①张溥《梁昭明集》,《七录斋近集》卷九。
    ②张溥《叶必泰稿序》,《七录斋诗文合集》古文近稿卷二。
    ③张溥《顾笋庵先生七秩序》,《七录斋诗文合集》古文近稿卷三。
    ④张溥《陶公济海虞社选序》,《七录斋诗文合集》古文近稿卷六。
    ⑤张溥《进士题名碑记》,《七录斋论略》卷二。
    ⑥徐汧《春秋三书序》,《春秋三书》卷首。
    ①张溥《五经注疏大全合纂序》,《七录斋诗文合集》古文近稿卷二。
    
    ①张溥《杨顾二子小言序》,《七录斋初集》文卷一。
    ②张溥《徐中明易就序》,《七录斋近集》卷三。
    ③张采《祭天如兄文》,《知畏堂集》文卷九。
    
    ①张溥《答周勒卣》,《七录斋初集》文卷五,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②张溥《五经征文序》,《七录斋初集》文卷一。
    ③张溥《史绪序》,《七录斋初集》文卷二。
    
    ①张溥《与宋宗玉》,《七录斋初集》文卷五。
    ②张溥《答宋宗玉》,《七录斋初集》文卷五。
    ③张溥《与胡悦之》,《七录斋初集》文卷五。
    ④张溥《答陈大士》,《七录斋初集》文卷五。
    
    ①张溥《与易曦侯》,《七录斋初集》文卷五。
    ②张溥《答陈大士》,《七录斋初集》文卷五。
    
    ①张溥《易会序》,《七录斋初集》文卷二。
    ②张溥《诗经注疏大全合纂序》,《七录斋近集》卷三。
    ①吴山嘉《复社姓氏传略》卷二,第41页。中国书店1990年10月版。
    ②张溥《宋胡致堂先生读史管见序》,《七录斋诗文合集》古文近稿卷一。
    ③张溥《五经注疏大全合纂序》,《七录斋诗文合集》古文近稿卷二。
    ④计东《李侍郎奏疏合编序》,《改亭诗文集》文卷三。
    ⑤戴文和《晚明经世学巨皇明经世文编及其相关问题研究》,台北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4年。
    ①杨彝《凤基会业序》,《榖园集文》,国家图书馆藏清谭天成抄本。
    ②永瑢等《四书大全辨提要》,《四库全书总目》卷三七经部四书类存目。第314页,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①顾炎武《征书启》,《亭林先生补遗十种》之《同志赠言》。
    ②张溥《建学论》曰:“李承芳之论曰:‘近代来,害天下之人心者,莫甚于学宫,坏天下之士习者,莫甚于科举,率天下为恶无纪极,莫甚于学官。’盖已痛哉其言之!而学较之弊,其流日甚,复古者思有以大变之而不能,则亦何道之修,而后可以渐正也?”《七录斋论略》卷一。
    ③张溥《癸酉行卷定本序》说:“所在通达出所为文,示当代绳墨,议论原本先旧,未尝乏绝,可谓非吾党之功哉!嗟乎!不行封建,不可以井田,不修学校,不可以选举,今天下庠序之法坏矣,犹幸有私居之论足以正其是非,传于不坠,不得已而假时文以行之,托飞鸣之言,寓忧闵之志,非四子又谁望焉。”《七录斋别集》卷二。
    ④张溥《寿东眉公先生八十》,《七录斋近集》卷二。
    ①《正雅堂古今书目》,《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289册第142-143页。
    ①《崇祯实录》卷十,江苏国学图书馆1940年影印本。
    ②蒋平阶《东林始末》第62页,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③杜登春《社事始末》,丛书集成初编本本末》,转引自《陈子龙诗集》附录,第729、73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④钱谦益《新刻十三经注疏序》,《牧斋初学集》卷二十八。
    ⑤杜登春《社事始末》,丛书集成初编本。
    ⑥张载《张子语录》卷上,四部丛刊续编本。
    ⑦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论》第144页,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①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集部别集类卷二三《怀麓堂集提要》,第1490页上,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②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三七子部类书类存目一《诗学事类提要》,第1167页下,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③杜登春《社事始末》,丛书集成初编本。
    ④王沄撰《春藻堂燕集序》,转引自《陈子龙诗集》附《陈子龙自订年谱》,载《陈子龙诗集》第67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⑤严可均《全后汉文》卷四。见《后汉书·章帝纪》。又见袁宏《后汉纪》十二,文字有小异。
    
    ①张溥《房书艺志序》,《七录斋诗文合集》古文近稿卷二。
    ②张溥《何玄子易诂序》,《七录斋别集》卷一。
    ③张溥《史书序》,《七录斋近集》卷三。
    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第294页,殷孟伦注,中华书局2007年版。
    ①顾炎武、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十六“三场”。
    ②张溥《陈大士易经会稿序》,《七录斋诗文合集》古文近稿卷六。
    ③张溥《五经注疏大全序》,《七录斋诗文合集》古文近稿卷二。
    ④张溥《余岸少广易序》,《七录斋诗文合集》古文近稿卷一。
    ⑤张溥《五经注疏大全序》,《七录斋诗文合集》古文近稿卷二。
    ⑥张溥《行卷大小山序》,《七录斋初集》文卷二。
    ⑦张溥《房稿表经序》,《七录斋初集》文卷二。
    ⑧张溥《答陈大士》,《七录斋初集》文卷五。
    ①张溥《房稿是正序》,《张太史七录斋初集》文卷一。
    ②吴伟业《与孚社诸子书》,《吴梅村全集》卷五十四,第108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③张溥《礼乐合编序》,《七录斋诗文合集》古文近稿卷二。
    ①张溥《房稿遵业序》,《七录斋初集》文卷一。
    ②张溥《皇明诗经文征序》,《七录斋诗文合集》古文近稿卷三。
    ③张溥《何玄子易诂序》,《七录斋诗文合集》古文近稿卷三。
    ④张溥《皇明诗经文征序》,《七录斋诗文合集》古文近稿卷三。卷一。
    ⑤张溥《答宋宗玉》,《七录斋初集》文卷五。
    ⑥张溥《寄无近弟》,《七录斋诗文合集》诗稿卷一。
    ⑦张溥《五科易经程墨指略序》),《七录斋初集》文
    ⑧张溥《房稿是正序》,《七录斋初集》文卷一。
    ⑨张溥《士品臣品议》,〈七录斋论略〉卷二。
    ⑩张溥《正风俗议》,《七录斋论略》卷二。
    ①张溥《庄叔飞稿序》,《七录斋诗文合集》古文近稿卷三。
    ②张溥《陈大士会稿序》,《七录斋诗文合集》古文近稿卷一。
    ③张溥《征刻易会小引》,《七录斋初集》文卷五。
    ④张溥《程墨表经序》,《七录斋初集》文卷二。
    ⑤张溥《五经注疏大全合纂序》,《七录斋诗文合集》古文近稿卷二。
    ⑥张溥《诗经注疏大全合纂序》,《七录斋近集》卷三。
    ①张溥《论语注疏大全合纂序》,《七录斋诗文合集》古文近稿卷六。
    
    ①张溥《周礼注疏删翼序》,《七录斋近集》卷三。
    ②张溥《顾麟士四书说约序》,《七录斋近集》卷三。
    ①张溥《诗经应社序》,《七录斋初集》文卷二。
    ②杨彝《凤基会业序》,《榖园集》文全一卷,清谭天成抄本。
    ③张溥《房书定本序》,《七录斋续刻》卷一。
    ④张溥《皇明诗经文征序》,《七录斋诗文合集》古文近稿卷三。
    ①张溥《房稿表经序》,《七录斋初集》文卷二。
    
    ①阎若璩《潜邱札记》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张溥《席社序》,《七录斋续刻》卷之二。
    ③张溥《杜征南集题辞》,《七录斋近集》卷八。
    ①桓范《序作》,《全三国文》卷三十七,中华书局影印本。
    ②刘勰《文心雕龙·原道》,范文澜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9月北京第1版。
    ③朱刚《唐宋四大家的道论与文学》第37页,东方出版社1997年10月北京第1版。
    ④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柳河东集》卷三十四。
    ⑤韩愈《答李秀才书》,《昌黎先生集》卷十四。
    ⑥韩愈《答陈生书》,《昌黎先生集》卷十四。
    ①周敦颐《通书·文辞》,《周子通书》卷二十八。
    ②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二程全书》。
    ③朱熹《答吕伯恭》,《朱文公文集》卷三十三,四部丛刊本。
    ④朱熹《朱子语类》卷一三九。
    ⑤王栢《题碧霞山人王公文集后》,《鲁斋集》卷五,金华丛书本。
    ⑥朱熹《朱子语类》卷一三九。
    
    ①张溥《历科文针序》,《七录斋初集》文卷一。
    ②张溥《张孚先稿序》,《七录斋初集》文卷三。
    ③张溥《王文肃课孙稿序》,《七录斋诗文合集》古文近稿卷一。
    ④张溥《程墨表经序》,《七录斋初集》卷二。
    
    ①张溥《杨伯祥稿序》,《七录斋续刻》卷一。
    ②张溥《天下善二集序》,《七录斋初集》卷一。
    
    ①刘勰《文心雕龙·原道》,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②周锺《七录斋诗文合集序》,《七录斋诗文合集》卷首,续修四库全书本。
    ③张溥《征刻易会小引》,《七录斋初集》卷五。
    
    ①张溥《张受先稿序》,《七录斋初集》卷二。
    ②张溥《房稿表经序》,《七录斋初集》文卷二。
    
    ①张溥《程墨表经序》,《七录斋初集》文卷二。
    ②张溥《徐中明易就序》,《七录斋近集》卷三。
    ③张溥《小题觚序》,《七录斋初集》文卷二。
    ①张溥《三科文治序》,《七录斋初集》文卷二。
    ②张溥《房稿是正序》,《七录斋初集》文卷一。
    ③张溥《杨伯母仆太君五十序》,《七录斋初集》文卷四。
    ④张溥《刘伯宗稿序》,《七录斋初集》文卷一。
    ⑤张溥《程楚石近业序》,《七录斋诗文合集》古文近稿卷一。
    
    ①张溥《试牍正风序》,《七录斋初集》卷三。
    ②张溥《孙真公诗稿序》,《七录斋续刻》卷三。
    ③张溥《宋九青诗序》,《七录斋诗文合集》古文近稿卷四。
    ①张溥《宋九青诗序》,《七录斋诗文合集》古文近稿卷四。
    
    ①张溥《顾重光稿序》,《七录斋初集》卷三。
    ②张溥《续离骚序》,《七录斋近集》卷三。
    ③袁宏道《叙小修诗》,《袁宏道集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①刘勰《辨骚》,《文心雕龙》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①张溥《皇明诗经文征序》,《七录斋诗文合集》古文近稿卷三。
    ②张溥《天保治内采薇治外说》,《七录斋论略》卷二。
    ③锺惺《诗归序》,《隐秀轩文》昃集。
    ④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九。
    
    ①张溥《诗经应社序》,《七录斋初集》文卷一。
    ②张溥《诗经应社序》,《七录斋初集》文卷一。
    ③张溥《房稿遵业序》,《七录斋初集》文卷一。
    
    ①张溥《张受先稿序》,《七录斋初集》文卷二。
    ②张溥《程墨表经序》,《七录斋初集》文卷二。
    ③张溥《宋九青诗序》,《七录斋诗文合集》古文近稿卷四。
    
    ①张溥《人文聚序》,《七录斋初集》文卷三。
    ②张溥《程墨大宗序》,《七录斋初集》文卷二。
    ③张溥《人文聚序》,《七录斋初集》文卷三。
    ④张溥《序沈去疑稿》,《七录斋初集》文卷二。
    ①张溥《行卷荴露序》,《七录斋初集》文卷三。
    
    ②张溥《张草臣诗序》,《七录斋初集》文卷一。
    ③张溥《王载微诗稿序》,《七录斋初集》文卷一。
    ①张溥《宋宗玉稿序》,《七录斋初集》文卷一。
    ②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上,第623页,[日]井上进校订本,《东方学报》京都第65册,1993年。
    ③吴伟业《吴梅村全集》卷二十四,第59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④张溥《房稿是正序》,《七录斋初集》文卷一。
    
    ①张溥《宋文鉴序》,《七录斋近集》卷三。
    ②张溥《王仲宣集》,《七录斋近集》卷八。
    ③张溥《崔亭伯集》,《七录斋近集》卷八。
    
    ①张溥《王文宪集》,《七录斋近集》卷九。
    ②张溥《蔡中郎集》,《七录斋近集》卷九。
    
    ①张溥《郭弘农集》,《七录斋近集》卷八。
    ②张溥《颜光禄集》,《七录斋近集》卷九。
    ③张溥《董胶西集》,《七录斋近集》卷八。
    
    ①张溥《沈隐侯集》,《七录斋近集》卷九。
    ②张溥《温侍读集》,《七录斋近集》卷九。
    ③张溥《卢武阳集》,《七录斋近集》卷九。
    
    ①张溥《陆士龙集》,《七录斋近集》卷八。
    ②张溥《祟平原集》,《七录斋近集》卷八。
    ③张溥《潘正叔集》,《七录斋近集》卷九。
    
    ①元好问《论诗绝句》,《遗山先生文集》卷十一,四部丛刊本。
    ②张溥《潘黄门集》,《七录斋近集》卷八。
    ③张溥《魏武帝集》,《七录斋近集》卷九。
    ④张溥《刘公干集》,《七录斋近集》卷九。
    
    ①张溥《隋炀帝集》,《七录斋近集》卷九。
    ②张溥《傅鹑觚集》,《七录斋近集》卷八。
    ③张溥《广应社再序》,《七录齐初集》文卷一。
    
    ①张溥《吴骏公稿序》,《七录斋续刻》卷二。
    ②张溥《程墨表经序》,《七录斋初集》文卷二
    ③张溥《杨伯祥稿序》,《七录斋续刻》卷一。
    ④张溥《行卷荴露序》,《七录斋初集》文卷三
    
    ①张溥《萧竟陵集》,《七录斋近集》卷九。
    ②张溥《邢特进集》,《七录斋近集》卷九。
    ③张溥《马季长集》,《七录斋近集》卷八。
    ④张溥《薛司空集》,《七录斋近集》卷九。
    ⑤张溥《李怀州集》,《七录斋近集》卷九。
    
    ①张溥《刘子骏集》,《七录斋近集》卷八。
    ②张溥《陶靖节集》,《七录斋近集》卷九。
    
    ①张溥《东方大中集》,《七录斋近集》卷八。
    ②张溥《司马文园集》,《七录斋近集》卷八。
    ③张溥《何衡阳集》,《七录斋近集》卷九。
    ①张溥《马季长集》,《七录斋近集》卷八。
    ②张溥《庾度支集》,《七录斋近集》卷九。:
    ③张溥《吴朝请集》,《七录斋近集》卷九。
    ④张溥《丘中郎集》,《七录斋近集》卷九。
    ⑤张溥《何记室集》,《七录斋近集》卷九。
    
    ①张溥《王文宪集》,《七录斋近集》卷九。
    ②袁震宇、刘明今《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明代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①张溥《宋九青诗序》,《七录斋诗文合集》古文近稿卷四。
    ②张溥《华方雷稿序》,《七录斋初集》文卷一。
    
    ①张溥《鲍参军集》,《七录斋近集》卷九。
    ②张溥《司马文园集》,《七录斋近集》卷八。
    ③张华《西京杂记》卷二。
    
    ①张溥《张草臣诗序》,《七录斋初集》文卷一。
    ②张溥《沈铉臣诗草序》,《七录斋诗文合集》古文近稿卷一。
    
    ①张溥《王载微诗稿序》,《七录斋初集》文卷一。
    ②张溥《谢宣城集》,《七录斋近集》卷九。
    ①张溥《刘公干集》,《七录斋近集》卷八。
    ②张溥《古今才臣合一大臣论》,《七录斋诗文合集》馆课卷一。
    ③诸葛亮《戒子书》,《太平御览》卷四百五十九。
    ④张采《大士〈之燕草〉序》,《知畏堂集》文卷二。
    ⑤张溥《王左丞集》,《七录斋近集》卷九。
    ①张溥《隋炀帝集》,《七录斋近集》卷九。
    ②张溥《华方雷稿序》,《七录斋初集》文卷一。
    ③吴伟业《龚芝麓诗序》,《吴梅村全集》卷二十八,第664-66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①卢照邻《释疾文序》,《忧幽子集》卷五。
    ②张溥《沈侍中集》,《七录斋近集》卷九。
    
    ①张溥《卢武阳集》,《七录斋近集》卷九。
    ②张溥《元气堂集序》,《七录斋近集》卷三。
    
    ①张溥《曹汝珍年兄古文稿序》,《七录斋近集》卷三。
    ②张溥《王司空集》,《七录斋近集》卷九。
    ③张溥《偶存草序》,《七录斋近集》卷三。
    ①张溥《孙真公诗稿序》,《七录斋续刻》卷三。
    ②张溥《宋赵清献公文集序》,《七录斋近集》卷三。
    ③张溥撰《房稿和吉言序》,载《七录斋初集》卷之一。
    ④张溥撰《张草臣诗序》,载《七录斋初集》卷之一。
    ⑤张溥《与宋宗玉》,《七录斋初集》文卷五。
    ⑥张溥《房稿遵业序》,《七录斋初集》文卷一。
    ①张溥《房稿和吉序》,《七录斋初集》文卷一。
    ②张溥《张来初稿序》,《七录斋续刻》文卷三。
    ③张溥《苍崖子序》,《七录斋初集》文卷一。
    ④张溥《房书定本序》,《七录斋续刻》文卷一。
    ⑤张溥《许伯赞稿序》,《七录斋初集》文卷二。近稿卷五。
    ⑥张溥《序沈去疑稿》,《七录斋初集》文卷二。
    ⑦张溥《二三场合钞序》,《七录斋诗文合集》古文
    
    ①张溥《徐朱二子合刻序》,《七录斋初集》文卷一。
    ②张溥《顾重光稿序》,《七录斋初集》文卷三。
    ①张溥《唐封翁六十序代》,《七录斋初集》文卷四。
    ②张溥《百三家集总题》,《七录斋近集》卷八。
    ③张溥《褚先生集》,《七录斋近集》卷八。
    ④张溥《蔡翁蔡母六十序》,《古文存稿》卷之二。周锺评语。
    ⑤张溥《贺常熟杨邑尊荣封序》,《古文存稿》卷之四。张采评语。
    ⑥张溥《太仓州志序代》,《七录斋初集》文卷一。张采评语。
    ⑦张溥《国表序》,《古文存稿》卷之一。张采评语。
    ⑧张溥《顾重光稿序》,《古文存稿》卷之一。周锺评语。
    
    ①张溥《王元长集》,《七录斋近集》卷九。
    ②张溥《沈隐侯集》,《七录斋近集》卷九。
    ③张溥《冯曲阳集》,《七录斋近集》卷八。
    ①张溥《任彦升集》,《七录斋近集》卷九。
    ①张溥《孔少府集》,《七录斋近集》卷八。
    ②张溥《徐复生稿序》,《七录斋续刻》卷二。
    ①黄宗羲《思旧录·张溥》,《黄宗羲全集》第一册第361页。
    ②陈贞慧《山阳录·十先生续·张太史溥》,丛书集成续编第28册第611页。
    ③周锺《七录斋诗文合集序》,载《七录斋诗文合集》卷首,续修四库全书本。
    ④李梦阳《驳何氏论文书》,《空同集》卷六十一。
    ⑤李梦阳《再驳何氏论文书》,《空同集》卷六十一
    ①王世贞《艺苑卮言》,《历代诗话续编》本。
    ②艾南英《答陈人中论文书》,《天佣子全集》卷五,临川文献丛书本。
    ③艾南英《答夏彝仲论文书》,《天佣子全集》卷五,临川文献丛书本。。
    ④参本章第三节所论。
    ⑤张溥《孙真公诗稿序》,《七录斋续刻》卷三
    ①张溥《李彝仲稿引》,《七录斋续刻》卷五。
    
    ①张溥《陈思王集》,《七录斋近集》卷八。
    ②张溥《魏武帝集》,《七录斋近集》卷八。
    ③张溥《文选删序》,《七录斋近集》卷三。
    ④张溥《陈孔璋集》,《七录斋近集》卷八。
    ⑤张溥《元气堂集序》,《七录斋近集》卷三。
    
    ①张溥《古文五删序》,《七录斋近集》卷三。
    ②张溥《文选删序》,《七录斋近集》卷三。
    ③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三,历代诗话续编本。
    ④张溥《历代名臣奏议序》,《七录斋诗文合集》古文近稿卷之一。
    ①张溥《历代名臣奏议序》,《七录斋诗文合集》古文近稿卷之一。
    ①张溥《宋文纪序》,《七录斋近集》卷三。
    
    ①张溥《江醴陵集》,《七录斋近集》卷九。
    ②张溥《陆平原集》,《七录斋近集》卷八。
    ③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第五,刘孝标注引《文章传》。
    
    ①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第五,刘孝标引孙绰语。
    ②张溥《陆平原集》,《七录斋近集》卷八。
    ③张溥《孔少府集》,《七录斋近集》卷八。
    ④张溥《贾长沙集》,《七录斋近集》卷八。
    
    ①张溥《冯曲阳集》,《七录斋近集》卷八。
    ②张溥《王谏议集》,《七录斋近集》卷八。
    ③张溥《梁简文帝集》,《七录斋近集》卷九。
    ④张溥《小题觚序》,《七录斋初集》文卷二。
    
    ①张溥《宋九青诗序》,《七录斋诗文合集》古文近稿卷四。
    ②张溥《元气堂集序》,《七录斋近集》卷三。
    ①张溥《韩张甫稿序》,《七录斋续刻》卷一。
    ②张溥《小题觚序》,《七录斋初集》文卷二。
    ③张溥《皇明经世文编序》,《七录斋近集》卷三。
    ④张溥《荀公曾集》《七录斋近集》卷八。
    ⑤张溥《董胶西集》,《七录斋近集》卷八。
    ⑥张溥《张茂先集》,《七录斋近集》卷八。
    
    ①张溥《杜征南集》,《七录斋近集》卷八。
    ②张溥《韩张甫稿序》,《七录斋续刻》卷一。
    
    ①张溥《荀公曾集》,《七录斋近集》卷八。
    ②张溥《张茂先集》,《七录斋近集》卷八。
    ③张溥《束阳平集》,《七录斋近集》卷八。
    ①蒋逸雪《张溥年谱》,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
    ②朱倓《明季社党研究》,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据朱倓引文,仅及张溥《七录斋初集》。
    ③张采《庶常天如张公行状》,《知畏堂集》文卷8,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④张溥《广应社序》,《七录斋初集》文卷一。
    ⑤张溥《征刻易会小引》,《七录斋初集》文卷五。
    
    ①艾南英《四与周介生论文书》,《天佣子全集》卷五,临川文选本。
    ②张溥《答钱彦林》,《七录斋初集》文卷五。
    ③张溥《叙苏长公文集》,《苏长公文集》卷首,明崇祯刻本。
    
    ①张采《天如合稿序》,《知畏堂集》文卷三。
    ②张溥《古文五删序》,《七录斋近集》卷三。
    ③张溥《刘少司马传并赞》,《七录斋诗文合集》古文近稿卷五。
    ①张溥《严印持传》,《七录斋近集》卷七。
    ②杨彝《榖园集》文全一卷,清谭天成抄本。
    ③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上,[日]井上进校订本,《东方学报》京都第65册。
    ④张溥《张受先稿序》,《七录斋初集》文卷二。
    ⑤钱基博《明文学史》,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
    ①张溥《杜征南集》,《七录斋近集》卷八。
    ①褚人获《坚弧集》广集卷三,又见杜文澜《古谣谚》卷七十“明季复社口号”条。
    ②胡介祉《复社行》,《茨村咏史新乐府》卷上,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③转引自孙犁《关于散文创作的答问》,《孙犁文集续编》(二),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④张岱《文苑·张溥》,《石匮书后集》卷五十八,中华书局1959年版。
    ⑤张岱《闰中秋》,《陶庵梦忆》卷七,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8月版。
    ①陈子龙《张天如先生文集序》,《安雅堂稿》卷一。上海文献丛书本。
    ②陈子龙《哭张天如先生二十四首》,《陈子龙诗集》卷十七第59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新1版。
    ③黎遂球《祭张天如文》,《莲须阁集》卷二十五,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①程穆衡《张溥传》,《娄东耆旧传》卷七,清河一。国家图书馆藏微卷。
    ②王与游《祭张天如文》,《娄水文征》卷三十六。
    ③程穆衡《张溥传》,《娄东耆旧传》卷七,清河一。国家图书馆藏微卷。
    
    
    ①张采《具陈复社本末疏》,《知畏堂集》文卷一。
    ②永瑢等《春秋三书提要》,《四库全书总目》卷三○经部春秋类存目一,第249页下,中华书局
    ③永瑢等《礼记注疏合解提要》,《四库全书总目》卷二三经部礼类存目一,中华书局1965年。
    ⑤胡秋元《复社及其人物》第110页,(台湾)学术出版社,1968年版。
    ①钱谦益《太仓张氏寿宴序》,《牧斋初学集》卷三十九。
    ②钱谦益《吴子制义序》,《牧斋有学集文钞补遗》,《钱牧斋全集》第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③陈子龙《张天如先生文集序》,《安雅堂稿》卷一。上海文献丛书本。
    ④黎遂球《祭张天如文》,《莲须阁集》卷二十五。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①徐汧《春秋三书序》,张溥《春秋三书》卷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②孙承泽《荐故庶常》,《山书》卷十七。
    ③姜埰《文风士气疏》,《敬亭集》卷七。
    ④事见张采《庶常天如张公行状》、黄道周《故庶常张西铭墓志铭》、《明史·张溥传》等。
    ①陈子龙《张天如先生文集序》,《安雅堂稿》卷一。《陈子龙文集》,上海文献丛书本。
    ②刘城《追昔游口号》二首,《峄峒诗集》卷十。
    ③周锺《七录斋诗文合集序》,张溥《七录斋诗文合集》卷首。
    ④吴伟业《吴梅村全集》卷五十四,第1087页,李学颖集评标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①吴伟业《吴梅村全集》卷五十四,第19页,李学颖集评标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②归庄《与某侍郎书》,《归玄恭遗》,《归庄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③黄道周《庶常张西铭墓志铭》,《黄石斋先生文集》卷一一。续修四库全书本。
    ④黄道周《哭张西铭二章》,《黄漳浦集》卷四十七。
    ①永瑢等《春秋三书提要》,《四库全书总目》卷三○经部春秋类存目一,第249页下,中华书局1965年。
    ②永瑢等《诗经注疏大全合纂序》,《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经部诗类存目一,第143页上,中华书局1965年。
    ①永瑢等《礼记注疏合解提要》,《四库全书总目》卷二三经部礼类存目一,中华书局1965年。
    ②永瑢等《历代史论二编提要》,《四库全书总目》卷九○史部史评类存目二,第765页上,中华书局1965年。
    ③永瑢等《历代名臣奏议提要》,《四库全书总目》卷五五史部诏令奏议类,第502页上,中华书局1965。
    ④方良《试评张溥的史学研究》,《常熟高专学报》,2001年第9期。
    ①永瑢等《汉魏六朝一百三家集提要》,《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八九,集部总集类四,中华书局1965年。
    ②[清]纪昀等《汉魏六朝一百三家集提要》,《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八十九,第
    
    ①黄中《张天如稿题辞》,《黄寻瀑集》不分卷。
    ②张廷玉等《明史》卷二百八十五,第7037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周锺《七录斋诗文合集序》,张溥《七录斋诗文合集》卷首。
    ①顾公燮《文社之厄》,《丹午笔记》第89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版。
    ②葛芝《故礼部员外郎张先生行状》,《卧龙山人集》卷十。
    ③沈眉公《夏公彝仲传》,《重麟玉册》卷二,载《夏完淳集笺校》第529页,夏完淳,白坚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7月版。
    ④吴伟业《两郡名文序》,《吴梅村全集》卷三十四,第74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⑤吴伟业《致云间同社诸子书》,《吴梅村全集》卷五十四,第108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①张溥《任彦升集》,《七录斋的集》卷九。
    《七录斋集》六卷,张溥著,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七录斋论略》二卷,张溥著,明末崇祯刻本
    《七录斋续刻》六卷,张溥著,明末崇祯刻本
    《七录斋别集》二卷,张溥著,明末崇祯刻本
    《七录斋诗文合集》十六卷,张溥著。续修四库全书影崇祯九年刻本
    《七录斋近集》十六卷,张溥著,崇祯十五年正雅堂刻本
    《历代史论》一编、二编,张溥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春秋三书》,张溥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明崇祯刻本
    《宋史纪事本末论正》,张溥论正,国学基本丛书简编本
    《元史纪事本末论正》,张溥论正,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通鉴纪事本末论正》,张溥论正,丛书集成三编本
    《四书注疏大全合纂》,张溥辑,明末刊本(国图缩微胶卷)
    《诗经注疏大全合纂》,张溥辑,四库存目丛书本
    《易经注疏大全合纂》,张溥辑,无求备斋易经集成本
    《书经注疏大全合纂》,张溥辑,明崇祯舒濂溪刻本
    《庄子》,谭元春评,张溥参正,明末张氏刻本
    《古文五删》,张溥删正,明末段君定刻本
    《秦汉文范》,张溥选评,明末正雅堂刻本
    《苏长公文集》,张溥辑,明末刻本,中华书局图书馆藏
    《史记珍抄》,张溥辑,明末刻本,扬州大学图书馆藏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张溥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张溥著,殷孟伦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
    
    《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刻,中华书局影印本1982年版
    《春秋经传集解》,[晋]杜预集解,四部丛刊本
    《周易本义》,[宋]朱熹,苏勇校注,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版
    《四书章句集注》,[宋]朱熹,中华书局1983年版
    《张子全书》,[宋]张载著,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四库全书总目》,[清]永珞等撰,中华书局1965年版
    《史记》,[汉]司马迁,中华书局1989年版
    《汉书》,[汉]班固,中华书局1982年版
    《后汉书》,[晋]范晔,中华书局1982年版
    《三国志》,[晋]陈寿,中华书局1982年版
    《南史》,[梁]李延寿,中华书局1974年版
    《晋书》,[唐]令狐德棻,中华书局1974年版
    《隋书》,[唐]魏徵等,中华书局1973年版
    《明史》,[清]张廷玉等,中华书局1974年版
    《明史纪事本末》,[清]谷应泰撰,中华书局1977年
    《明神宗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影印
    《明(熹)宗实录》、《崇祯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影印
    《启祯野乘》,[清]邹漪撰,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明季遗闻》,[清]邹漪撰,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崇祯长编》,[清]邓凯等,上海书店,1982年版
    《罪惟录》,[清]查继佐撰,四部丛刊本
    《石匮书后集》,[清]张岱撰,中华书局1959年版
    《明季南略》,[清]计六奇著,中华书局1984年
    《崇祯五十宰相传》,[清]曹溶撰,续修四库全书本
    《复社姓氏传略》,[清]吴山嘉撰,中国书店1990年版
    《嘉庆直隶太仓州志》,[清]王昶等纂修,续修四库全书本
    《康熙吴江县志》,[清]郭琇修,叶燮等纂,清康熙刻本
    《嘉庆松江府志》,[清]宋如林修,孙星衍莫晋纂江苏广陵刻印社1998年版
    《同治苏州府志》,[清]李铭畹谭均培修,冯桂芬纂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日知录集释》,[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岳麓书社1994年版
    《柳南随笔、续笔》,[清]王应奎著,中华书局1997年版
    《三垣笔记》,[清]李清,中华书局1997年版
    《玉堂荟集》,[清]杨士聪,续修四库全书本
    《东华录》,[清]蒋良骐,中华书局1980年版
    《东林与复社》,[清]王耘庄,开明中学生书局本
    《东林始末》,[清]蒋平阶,中国内乱外祸历史丛书本
    《东林本末》,[明]吴应箕,中国内乱外祸历史丛书本
    《社事始末》,[清]杜登春著,丛书集成初编本
    《复社纪略》,[清]陆世仪著,(日)井上进校订,《东方学报》1993年3月版
    《南吴旧话录》,[清]李延昰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吴趋访古录》,[清]姚承绪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清]严可均辑,续修四库全书本
    《皇明诗选》,[明]陈子龙等,上海文献丛书本华东师大出版社1991年版
    《皇明经世文编》,[明]陈子龙等,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明文海》,[清]黄宗羲,中华书局影印本
    《列朝诗集》,[清]钱谦益编,传世藏书本
    《静志居诗话》,[清]朱彝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明诗别裁集》,[清]沈德潜,中华书局1975年版
    《娄东诗派》,[清]汪学金辑,四库未收书辑刊本
    《明诗纪事》,[清]陈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天启崇祯两朝遗诗》,[清]陈济生辑,中华书局本1958年影印
    《娄水文征》,[清]王宝仁等编辑,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影印
    《几社壬申合稿》,[清]杜骐征等撰,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明诗话全编》,吴文治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艺苑言》,[明]王世贞著,历代诗话续编本
    《王阳明全集》,[明]王阳明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空同集》,[明]李梦阳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影印本
    《何大复集》,[明]何景明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李攀龙集》,[明]李攀龙著,李伯齐校点,齐鲁书社1993年版
    《弁州山人四部稿》,[明]王世贞著,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弁州山人续稿》,[明]王世贞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李贽文集》,[明]李贽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震川先生集》,[明]归有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高子遗书》,[明]高攀龙著,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泾皋藏稿》,[明]顾宪成著,四库全书文渊阁本1292
    《顾端文公遗书》,[明]顾宪成著,续修四库全书本
    《袁宏道集笺校》,[明]袁宏道著,钱伯诚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珂雪斋集》,[明]袁中道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江盈科集》,[明]江盈科著,黄仁生辑校,岳麓书社1997年版
    《隐秀轩集》,[明]钟惺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谭元春集》,[明]谭元春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陈眉公集》,[明]陈继儒著,续修四库全书本
    《徐光启集》,[明]徐光启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公槐集》,[明]姚希孟著,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黄石斋先生文集》,[明]黄道周著,续修四库全书本
    《黄漳浦集》,[明]黄道周著,台湾伟文图书出版公司
    《容台集》,[明]董其昌著,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倪文贞公文集》,[明]倪元璐著,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莲须阁集》,[明]黎遂球,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进贤堂集》,[明]黎元宽,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澹宁居文集》《诗集》,[明]马世奇著,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吴忠节公遗集》附年谱,[明]吴麟征,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榆墩集》,[明]徐世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可经堂集》,[明]徐石麒,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赐余堂集》,[明]许重熙著,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知畏堂集》,[明]张采著,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重刻天佣子全集》,[明]艾南英著,清光绪五年梯云书屋重刻本
    《此观堂集》,[明]罗万藻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集192
    《已吾集》,[明]陈际泰,四库禁毁书丛刊集009
    《楼山堂全集》,[明]吴应箕,续修四库全书本
    《峄桐诗文集》,[明]刘城撰,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陈子龙文集》,[明]陈子龙著,上海文献丛书本
    《陈子龙诗集》,[明]陈子龙著,施蛰存、马祖熙标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夏完淳集笺校》,[明]夏完淳著,白坚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九錀集》,[明]宋懋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彭燕又先生文集》《诗集》,[明]彭宾著,清康熙(1722)隆略堂刻本
    《搜遗稿》,[明]彭宾著,四库存目丛书本
    《即山集》,[明]沈承著,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文忠集》,[明]范景文著,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敬日草》《外集》,[明]蒋德璟著,明末崇祯刻本隆武续刻
    《敬亭集》,[明]姜蜾著,四库存目丛书康熙刻本
    《侯忠节公全集》,[明]侯峒曾著,民国22年(1923)铅印本
    《弃草集》,[明]周之夔著,福建丛书本
    《侯方域诗文集》,[清]侯方域著,北京古籍出版社
    《选刻小寒山诗集》,[明]陈函辉撰,明崇祯化玉斋刻本
    《小寒山子集》,[明]陈函辉撰,明崇祯刻本
    《太乙山房文集》,[明]陈际泰撰,明崇祯六年季士奇刻本
    《罗纹山全集》,[清]罗明祖撰,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姑山遗集》,[清]沈寿民,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檗庵别录》,[清]熊开元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谷园集》,[清]杨彝著,国图藏清谭天成抄本
    《进贤堂稿》,[清]黎元宽著,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榆溪诗抄》,[清]徐世溥著,禁毁集119
    《陈士业先生全集》,陈弘绪著,康熙陈玫补修汇印本
    《黄宗羲全集》,[清]黄宗羲著,沈善洪主编,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顾亭林诗文集》,[清]顾炎武著,中华书局1983年第2版
    《钓璜堂存稿》,[清]徐孚远著,民国十五年夏日金山姚氏怀旧堂刊本
    《归庄集》,[清]归庄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新1版
    《桴亭先生集》,[清]陆世仪著,续修四库全书本
    《钝吟杂录》,[清]冯班著,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默庵遗稿》,[清]冯舒著,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浮山文集前编》、《后编》,[清]方以智著,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巢民诗集文集》,[清]冒辟疆著,续修四库全书本
    《琅環文集》,[清]张岱著,岳麓书社1985年版
    《霜猿集》,[清]周翰著,丛书集成新编本
    《丰草庵诗文集》,[清]董说著,续修四库全书本
    《陈迦陵文集》,[清]陈维崧著,四部丛刊本
    《卧龙山人集》,[清]葛芝著,续修四库全书本
    《改亭集》,[清]计东著,续修四库全书本
    《隰西草堂集》,[清]万寿祺著,续修四库全书本
    《白耷山人诗文集》,[清]阎尔梅著,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杨园先生全集》,[清]张履祥著,陈祖武校点,中华书局2002
    《忠介公集》,[清]钱肃乐著,四明丛书本。北京图书馆。
    《抱真堂诗稿》,[清]宋征壁著,清康熙七年刻本
    《林屋文稿》、《诗稿》,[清]宋征舆著,清康熙中九钥楼刻本
    《蓼斋集》,[清]李雯著,清顺治刻本
    《曝书亭集》,[清]朱彝尊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竹垞文集》,[清]朱彝尊著,四部丛刊本
    《钱牧斋全集》,[清]钱谦益著,钱仲联标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牧斋初学集》,[清]钱谦益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牧斋有学集》,[清]钱谦益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吴梅村全集》[清]吴伟业著,李学颖集评标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静惕堂诗集》[清]曹溶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石云居诗集词集》,[清]陈名夏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石云居文集》[清]陈名夏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浮云集》,[清]陈之遴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青箱堂诗文集》,[清]王崇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鲒口亭集》,[清]全祖望著,四部丛刊本
    《居易堂集》,[清]徐枋著,四部丛刊本
    《冬青馆集》,[清]张鉴著,续修四库全书本
    《明季社党研究》,朱倓,上海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
    《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潘光旦著,民国丛书本
    《复社及其人物》,胡秋原,台北学生书局1966年版
    《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谢国桢,中华书局1982年重版
    《明代内阁制度史》,王其榘,中华书局1989年版
    《中国哲学史新编》,冯友兰,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张溥年谱》,蒋逸雪,齐鲁书社1982年版
    《宋明理学史》,侯外庐等编,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明代文学批评研究》,简锦松,台北学生书局1987年版
    《明清实学思潮史》,陈鼓应等主编,齐鲁书社1989年版
    《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变迁与发展》,林聪舜,台湾学生书局1990年版
    《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研究》,陈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明末清初儒学之发展》,李纪祥,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版
    《经学历史》,皮锡瑞著,中华书局1998年版
    《中国古代文人集团与文学风貌》,郭英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清代诗学研究》,张健,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十七世纪江南社会生活》,钱杭等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明代中后期社会变迁研究》,牛建强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版
    《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明代),袁震宇、刘明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宋明理学与文学》,马积高,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晚明士风与文学》,夏咸淳,199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经世思想与文学经世》,林保淳,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版
    《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廖可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明代诗文的演变》,陈书录,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佛教与晚明文学思潮》,黄卓越,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
    《李贽与晚明文学思想》,左东岭,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明代哲学史》,张学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科举文体研究》,汪小洋、孔庆茂著,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柳如是别传》,陈寅恪,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
    《晚明史》,樊树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学、道、政:论儒家知识分子》,(美)杜维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晚明自我观研究》,傅小凡,巴蜀书社2001年版
    《宋明理学研究》,蒙培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左东岭,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儒释道与晚明文学思潮》,周群,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明代诗学》,陈文新,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复古与新变:明代文人心态史》,史小军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何宗美,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明末清初诗论研究》(修订版),孙立,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明末清初的学风》,谢国桢,上海书店2004年重版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
    《明代科举制度考论》,王凯旋,沈阳出版社2005年版
    《八股文与明代文学论稿》,黄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洪业--清初开国史》,(美)魏斐德著,陈苏镇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明季党社考》,(日)小野和子著,李庆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张溥文学思想管窥》,钟涛,《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2期
    《复社的文学思想初探:以钱张吴陈等为对象》,何宗美,《中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2期
    《明代的文人集团》,郭绍虞,《文艺复兴》上卷1948年9月
    《析张溥(惜行)》,朱永平,《名作欣赏》1989年第2期
    《李白诗张溥手批未刊稿》(上),赵九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996.4
    《李白诗张溥手批未刊稿》(下),赵九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6.5
    《浅论明代苏州在野文人风气的演变》,沈骅,《铁道师院学报》1997年第2期
    《论晚明文学思潮的消歇》,宋克夫,《文学评论》2004年第2期
    《明末复社领袖张溥》,容肇祖,《读书与出版》第三卷第五期1948年5月
    《复社初探》,郭松林,《苏州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
    《明末复社的活动》,张建明,《江淮论坛》1988年第l期
    《试论复社的宗旨》,赵毅,东北师范大学报(哲社版)1990年第2期
    《评张溥(五人墓碑记)》,蒋逸雪,《扬州师院学报》1978年第3期
    《反阉党斗争的赞歌一评(五人墓碑记及其它)》,霍松林,《人文杂志》1981.1
    《试评张溥的史学研究》,方良,《常熟高专学报》2001年第5期
    《评晚明社会活动家张溥》,方良,《江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l期
    《复社与晚明学风》,[台湾]刘莞莞,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85年
    《明代文人结社运动之研究--以复社为主》,[韩国]李京圭,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所博士论文1989年
    《论张溥的文学思想及其成因》,邵清风,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中的人物批评》,柯昌礼,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晚明复社领袖张溥及其经世思想研究》,[台湾]翁宏霖,“国立”成功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复社与文学新探》,曾肖,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复社研究》,王恩俊,辽宁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