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国际法的人本化与中国的领事保护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领事保护不仅是一项国家权利,也是一项个人权利。晚清的护侨,奠定了中国领事保护的后发型特点。改革开放不仅使得中国向一个民主国家转型,也使得中国向一个国际化国家转型。这种转型就使得中国领事保护的推动因素由晚清的皇帝恩赐转变为国内人权,同时也使得国际人权法对中国产生义务限定和影响。从国际法的人本化来研究中国的领事保护无疑更具典型性。
     从人权的综合推动来看,在国际人权法的义务限定和影响下,中国的人权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尤其是个人人权的发展,主要通过了三个发展阶段:强调集体人权的国际交流、执政理念上的人权保障、执政理念与宪法的共同保障。
     从国际领事法的压力来看,国际人权法向国际法的渗透推动了领事和外交保护法的人本化,这就一方面为中国政府进行领事保护设定了义务,另一方面也为中国保护其海外公民提供了权利。而且,外国的一些先进的领事实践也为中国提供了资源借鉴。这些因素横向促动了中国领事保护的发展。
     从国际人权法对中国的义务限定和影响来看,国际人权法为中国的人权保障设定了义务,从而通过中国国内人权尤其是个人人权来推动其领事保护的发展;从国际领事法的人本化来看,它就更为专门性地为中国的领事保护进行了义务限定,同时也提供了权利工具。尽管国际领事法与中国的领事保护更具直接关联,但它仍然需要通过中介变量也就是中国的个人人权来产生实体性的影响。其中,中国个人人权的发展与其领事保护成一种正相关的关系。所以,国际法的人本化与中国的领事保护只是一种中介相关关系,其影响的程度与速度,主要取决于中国个人人权的发展及其与国际人权标准的接轨。由于中国领事保护和人权的后发型特点,再加上二者的制度化程度还较低,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它们就更具被动性和变动性。因此,在国际人权法的影响下,中国个人人权的发展对其领事保护的推动作用更为明显。中国的领事保护在2004年之前,综合性的人权因素更具主导地位,主要是在《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的框架内,体现为人权因素的综合推动。2004年之后,横向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快速和明显。中国当前的领事保护机制,特别是预防与应急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以及其他领事保护方面的进步,都突出体现在2004——2008年。
     中国的领事保护,应该在撤侨之外,结合国际法的人本化进行更深层次的对策思考。国家和个人都要把握好善意履行义务和善于利用权利这样一个总体原则。
Consular protection is not only a fundamental right of a state but also of national abroad. The 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laid a passive and growing foundation for China's consular protection.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not only made the transition to a democratic country,but also to a country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which made the promoting factors to China's consular protection become into domestic human rights from a gift from a emperor,as well as made China assumed the oblig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law.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umaniza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the study on China's consular protection is no doubt more typica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rights,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rights in China has gone through a long process under the obligation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law,especiall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rights of individuals.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rights in China has mainly gone through three stages,i.e.,China participated gradually i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though stressing collective human rights,governing for the people promoted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the governing idea and the constitution has been promoting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together.
     From the horizontal perspective of international consular law,the infiltration into international law of the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law has been promoting the humanization of the laws of consular and diplomatic protection,which on the one hand,has been seting up some obligations for Chinese government,on the other hand,has been providing Chinese government rights to protect its overseas citizens.Furthermore,the advanced consular practice in western countries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by us.So,these factors have bee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onsular protection together.
     With the foundation of these factors,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onsular protection becomes into a positive correlation to human rights of individuals in China.The humaniza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 is just intermediary correlation to the consular protection of China.The extent and speed of its impact on consular protection of China depends largely o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rights in China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standards.Compared with the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China's consular protection and human rights,based on the passive and growing characteristic and a lower level of institutionalization,is more passive and changeable.As a result,the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law affects China's consular protection more great,and the Chines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human rights have been promoting consular protection more obviously under the obligation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law.Before 2004,the influence on China's consular protection of the factors of huaman rights was dominant.So the human rights promoted comprehensively the development of consular protection mainly in the framework of "Vienna Convention on Consular Relations".From 2004, the direct influence of the horizontal factors has been growing faster and clearer.China's consular protection mechanisms,in particular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he prevention and response mechanism,as well as other advances,are highlighted during 2004——2008.
     We should think more effective measures besides evacu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iza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Our country and individuals must have such a good grasp of general principle which we should not only fulfill ours obligations in good faith,but also be good at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rights of international law.
引文
1 关于领事保护与外交保护,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是一个较难明确区分的问题,特别是在实践中,二者更是交织融合在一起,有的个案中可以看到既有外交保护也有领事保护。因此,许多学者往往将领事保护作为外交保护的初级阶段,或将外交保护作为领事保护的高级阶段。在《中国外交》年鉴中,编者将中国对其海外公民的保护实践都归于领事保护。对于二者详细的辨析将在下文中展开。正因为在实践中更多和更普遍的是领事保护实践,对于中国而言更是如此,而且国际求偿外的外交保护也有领事保护化的趋势,因此,结合中国的特点以及出于理论清晰的考虑,笔者在此文中主要探讨中国的领事保护问题,当然这并不能排除对外交保护的涉及。
    2 万霞:《海外公民保护的困境与出路———领事保护在国际法领域的新动向》,《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5期,第37页。
    3 《罗田广谈新时期中国领事工作》,http://www.zg.org.cn/zcfg/2004-10/14/content_3034444.htm.2008年10月26日。
    4 如2006年所罗门撤侨。
    5 刘国福:《移民法——出入境权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6 联合国大会报告:《国际移民和发展》,A/60/871。
    7 张学刚:《公民海外安全成国际社会难点,危机处理考验政府》,http://news.sina.com.cn/c/2004-04-18/17373140468.shtml.2008年12月8日。
    8 宿景祥:《谁来保障海外中国人的安全》,《时事(大学生版)》,2004年第2期,第32页。
    9 2004年7月,持商务考察签证赴美的中国公民赵燕,被美国官员罗伯特·洛德斯无端残暴殴打,属于典型的侵权事件。
    10 丘立本:《为什么越来越多国家重视侨务?》,《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1月13日。
    11 夏莉萍:《试析近年来中国领事保护机制的新发展》,《国际论坛》,2005年第3期,第28页。
    12 《海外华人、华侨、华裔小史》,《协商论坛》,2007年第4期,第63页。
    13 李小雨:《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商安全问题研究与对策探索》,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1页。
    14 庄国土:《1978年以来中国政府对华侨华人态度和政策的变化》,《南洋问题研究》,2000年第3期,第1页。
    15 刘康:《中国公民不再是海外最安全的外国人》,《羊城晚报》,2007年4月26日。
    16 王逸舟:《中国外交十特色》,《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5期,第15页。
    17 《李肇星说中国开始研究分阶段推动领事保护立法》,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07-03/06/content_5809190.htm.2008年12月5日。
    18 《中国领事保护指南出台幕后:化解中国人海外风险》,http://www·chinanews·com·cn/hr/lsbh/news/2007/11-11/1074140·shtml.2008年12月6日。
    19 《中国领事保护艰难中前行》,http://news.xinhuanet.com/herald/2007-09/17/content_6737383.htm.2008年11月20日。
    20 万霞:《海外公民保护的困境与出路——领事保护在国际法领域的新动向》,《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5期,第37页。
    21 殷敏:《外交保护法律制度及其发展势态》,华东政法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152页。
    22 约翰·杜加尔德:《关于外交保护的第一次报告》,A/CN.4/506。
    23 颜志雄:《日本领事保护制度研究》,外交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1页。
    24 张宪军:《两会观察:护侨力度日增的五年》,http://www.shzgh.org/renda/node7406/node7414/node10380/nodd10381/ula1479100.html.2009年1月3日。
    25 后文有详细的案例。
    26 夏莉萍:《试析近年来中国领事保护机制的新发展》,《国际论坛》2005年第3期,第30页。
    27 X变化到一定程度,Y才发生变化。
    28 X的变化通过干预变量影响Y的变化。
    29 韩永福:《清代前期的华侨政策与红溪惨案》,《历史档案》1992年第4期,第101-102页。
    30 后文中有详细介绍。
    31 2002年,一名澳大利亚籍公民因走私毒品在新加坡被判处死刑,此后3年中,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曾五次请求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对该犯“从轻发落”。参见《新加坡欲绞死澳大利亚毒贩,澳总理5次求情无果》,http://www.china.com.cn/chinese/WISI/1044512.htm,2009年2月26日。
    32 梁淑英:《国家对外国人的保护责任》主题发言,载于《国外中国公民权利保护研讨会》,http://www.humanrights-china.org/china/rqzt/yth/hyjl.htm.2008年12月20日。
    33 西方国际法学者认为国际法人本化是指国际人道法和国际人权法的产生与发展给整个国际法发展带来的影响和变化。中国国际法学者认为国际法人本化,主要是指国际法的理念、价值、原则、规则、规章和制度越来越注重单个人和整个人类的法律地位、各种权利和利益的确立、维护和实现。参见曾令良:《现代国际法的人本化发展趋势》,《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第90页。在下文中,笔者将对国际法的人本化进行一个在本文中的界定。
    34 王逸舟:《重塑国际政治与国际法的关系》,《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4期,第6页。
    35 《国人出国习以为常领事保护面临新挑战》,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05-12/09/content_3897574.htm,2008年9月6日。
    36 《胡锦涛谈我工人遇袭:我们珍惜每个中国公民的生命》,http://www.chinadaily.com.cn/gb/doc/2004-06/12/content_338878.htm.2008年9月10日。
    37 万霞:《海外公民保护的困境与出路——领事保护在国际法领域的新动向》,《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5期,第42页。
    38 《张思之大律师访谈》,http://hnjylaw.fyfz.cn/blog/hnjylaw/index.aspx?blogid=49284.2008年11月20日。
    39 殷敏:《外交保护法律制度及其发展势态》.华东政法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3页。
    40 Theodor Meron,The Humaniza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Leiden: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2006.
    41 Theodor Meron,The Humaniza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Leiden: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2006.P.301.
    42 Antonio Augusto Cancado Trindade:"The Humanization of Consular Law:The Impact of Advisory Opinion No.16(1999)of the Inter-American Court of Human Rights on International Case-law and Practice",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2007,Vol.6,No.1.
    43 曾令良:《现代国际法的人本化发展趋势》,《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第90页。
    44 1982年1月,在美的两个德国公民卡尔·拉格朗和瓦尔特·拉格朗因涉嫌抢劫银行以及谋杀罪在亚里桑那州被捕,其后,两兄弟被判处死刑。尽管在逮捕两兄弟之后,美国执法当局已获知两人的德国身份,但并没有按照1963年《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第36条的规定告知他们有权获得德国领事的帮助,也没有将此案通知给德国领班人员。1999年2月24日,卡尔·拉格朗被执行死刑。1999年3月2日,在瓦尔特·拉格朗将被执行死刑的前一天,德国向国际法院提起针对美国的诉讼。2001年6月27日,国际法院就德国诉美国的拉格朗一案做出判决。
    45 顾婷:《拉格朗案的国际法解读》,《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第75-76页。
    46 何志鹏:《全球化与国际法的人本主义转向》,《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1期,第117-119页。
    47 李龙主编:《人本法律观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34-354页。
    48 李良才:《人权理念对国际法价值取向的人本化改造》,《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第58-63页。
    49 Edwin M.Borchard,The Diplomatic Protection of Citizens Abroad,The Banks Law Publishing Co.New York,1928.
    50 L·T·李:《领事法和领事实践》,傅铸译,商务印书馆,1975年。
    51 Luke.T.Lee,Consular Law and Practice,Second Edition,Clarendon Press,Oxford,1991.
    52 薛典曾:《保护侨民论》,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3页。
    53 “新中国领事实践”编写组:《新中国领事实践》,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
    54 丘日庆主编:《领事法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40-42页。
    55 梁宝山:《实用领事知识》,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236页。
    56 中国前驻亚丁总领事馆经济商务室领事,对于领事保护问题,刘先生给予了笔者许多指教,还推荐了一些在这方面颇有研究的专家。在此深表感谢。
    57 刘功宜编著:《出国人员如何求助——浅说“领事保护”》,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311页。
    58 刘功宜编著:《出国人员如何求助——浅说“领事保护”》,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24页。
    59 张琳:《从布雷亚尔德案看领事通知权》,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
    60 张毓华:《香港居民的国籍冲突与领事保护问题初探》,外交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61 许育红:《领事保护法律制度与中国的实践》,外交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62 黄振宇:《试论以人为本的领事保护工作》,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63 颜志雄:《日本领事保护制度研究》,外交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64 郭德峰:《海外中国公民的安全保护》,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65 马坷:《领事保护与中国公民海外安全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66 李娟娟:《领事保护制度研究》,外交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67 夏莉萍:《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要发达国家领事保护机制变化研究——兼论对中国的启示》,外交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68 Michael K.Addo,"Interim Measures of Protection for Rights under the Vienna Convention on Cosular Relations",EJIL,Vol.10,No.4.(1999).
    69 Sarah.M Ray,"Domesticating International Obligations:How to Ensure U.S.Compliance with the Vienna Convention on Consular Relations",California Law Review,Vol.91(2003).
    70 Ren(?)e Jones-Bos,Monique van Daalen,"Trends and Developments in Consular Services:Th e Dutch Experience",The Hague Journal of Diplomacy,3(2008).
    71 Giorgio Porzio,"Consular Assistance and Protection:An EU Perspective",The Hague Journal of Diplomacy,3(2008).
    72 Ana Mar Fern(?)ndez," Consular Affairs in the EU:Visa Policy as a Catalyst for Integration",The Hague Journal of Diplomacy,3(2008).
    73 夏莉萍:《美英领事保护预警机制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外交评论》,2006年第1期,第70-75页。
    74 夏莉萍:《试析近年来中国领事保护机制的新发展》,《国际论坛》2005年第3期,第28-32页。
    75 夏莉萍:《日本领事保护机制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日本问题研究》,2008年第2期,第46-51页。
    76 夏莉萍:《中国政府在保护海外公民安全方面的制度化变革及原因初探》,《国际论坛》,2009年第1期,第34-40页。
    77 万霞:《海外公民保护的困境与出路——领事保护在国际法领域的新动向》,《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5期,第37-42页。
    78 万霞:《海外中国公民安全问题与国籍国的保护》,《外交评论》,2006年第6期,第99-105页。
    79 沈国放:《坚持以人为本,加强领事保护》,《求是》,2004年第22期,第58-59页。
    80 殷敏:《外交保护与领事保护的比较研究》,《国际商务研究》,2008年第4期,第16-19页。
    81 黄洪江:《中国外交保护与领事保护辨析》,http://www.gqb.gov.cn/news/2007/0511/1/4929.shtml.2008年12月20日。
    82 方伟:《中国公民在非洲的安全与领事保护问题》,《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第43-49页。
    83 张峻峰,刘晓亮:《透过在俄中国公民安全现状看中国领事保护》,2008年第4期,第40-42页。
    84 毛竹青:《试论在美国的中国公民权益受侵犯及其保护》,《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8年第3期,第41-50页。
    85 朱建庚:《中国领事保护法律制度初探》,《中国司法》,第102-103页。
    86 孔小霞:《海外中国国民权益保护的国际法思考》,《兰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第95-99页。
    87 何雪梅:《领事保护问题及其对策探析》,《洛阳理工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57-59页。
    88 曾令良主编:《21世纪初的国际法与中国》,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页。
    89 Antonio Augusto Cancado Trindade,"The Humanization of Consular Law:The Impact of Advisory Opinion No.16(1999) of the Inter-American Court of Human Rights on International Case-law and Practice",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2007,Vol.6,No.1,p.3.
    90 许育红:《领事保护法律制度与中国的实践》,外交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31页。
    91 Ren(?)e Jones-Bos,Monique van Daalen,Trends and Developments in Consular Services:Th e Dutch Experience,The Hague Journal of Diplomacy,3(2008).P.87.
    92 王祯军:《论国际人权法中的国家责任问题》,《法学杂志》,2007年第5期,第151页。
    93 张历历:《外交决策》,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编写说明部分。
    94 李斌编著:《现代国际法学》,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5页。
    9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http://www.fmprc.gov.cn/chn/lsfw/lszl/xgfg/t9783.htm.2008年12月9日。
    96 向洪,张文贤,李开兴主编:《人口科学大辞典》,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46页。
    97 艾伦·艾萨克斯主编:《麦克米伦百科全书》,郭建中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3页。
    98 田源:《移民:传统经济维度中的非传统安全因素》,《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第9期,第73页。
    99 山岸猛:《中国新移民及其主要输出地》,《南洋资料译丛》,2007年4期,第56页。
    100 周南京:《华侨华人问题概论》,载《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总论卷》,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101 李斌编著:《现代国际法学》,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8页。
    102 “新中国领事实践”编写组:《新中国领事实践》,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1页。
    103 李斌编著:《现代国际法学》,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64页。
    104 http://travel.state.gov/about/about_304.html.2009年2月20日。
    105 钱其琛主编:《世界外交大辞典》,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第1215-1216页。
    106 《中国境外领事保护和服务指南(2007年版)》,http://www.fmprc.gov.cn/chn/Isfw/Iszl/t353596.htm.2008年12月28日.
    107 万霞:《海外公民保护的困境与出路——领事保护在国际法领域的新动向》,《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5期,第37页。
    108 《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http://capctown.china-consulate.org/chn/lsbh/xgfg/t213674.htm.2008年8月23日。
    109 殷敏:《外交保护法律制度及其发展势态》,华东政法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33页。
    110 《中国境外领事保护和服务指南(2007年版)》,http://www.fmprc.gov.cn/chn/lsfw/lszl/t353596.htm.2008年12月28日。
    111 《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http://capetown.china-consulate.org/chn/lsbh/xgfg/t213674.htm.2008年8月23日。
    112 《中国境外领事保护和服务指南(2007年版)》,http://www.fmprc.gov.cn/chn/lsfw/lszl/t353596.htm.2008年12月28日。
    113 《中国境外领事保护和服务指南(2003年版)》,http://www.fmprc.gov.cn/chn/lsfw/lszl/t353596.htm.2008年12月28日。
    114 http://www.encyclopedia.com/doc/lEl-consular.html.2008年12月26日。
    115 Consular Protection of U.S.Nationals Abroad,http://www.state.gov/documents/organization/86556.pdf.2008年12月28日。
    116 http://untreaty.un.org/unts/120001_144071/26/3/00021483.pdf.2009年3月3日。
    117 寺泽一、山本草二主编:《国际法基础》,朱奇武等译,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08-309页。
    118 柳炳华:《国际法》下卷,朴国哲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19页。
    119 克利缅科等主编:《国际法辞典》,程晓霞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52页。
    120 阿库斯特:《现代国际法概论》,朱奇武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01页。
    121 王铁崖主编:《中华法学大辞典(国际法学卷)》,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年版,第572页。
    122 二读通过的《外交保护条款草案》及其评注,A/61/10。
    123 饶戈平主编:《国际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2页。
    124 饶戈平主编:《国际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7页。
    125 《非居住国公民个人人权宣言》,http://www.un.org/chinese/hr/issue/docs/84.PDF.2008年12月29日。
    126 齐建华:《中国外交的宪法原则》,《外交评论》,2005年第5期,第40页。
    127 杨泽伟:《主权论——国际法上的主权问题及其发展趋势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3页。
    128 杨泽伟:《主权论——国际法上的主权问题及其发展趋势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
    129 李斌编著:《现代国际法学》,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7页。
    130 李娟娟:《领事保护制度研究》,外交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7页。
    131 万霞:《海外中国公民安全问题与国籍国的保护》,《外交评论》,2006年第6期,第101页。
    132 伊恩·布朗利:《国际公法原理》,曾令良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6页。
    133 劳特派特修订:《奥本海国际法》上卷第二分册,王铁崖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73页。
    134 Barry E.Carter,et.al.International Law.Apsen Publisher,2003.p.743.
    135 《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http://capetown.china-consulate.org/chn/lsbh/xgfg/t213674.htm.2008年8月23日。
    136 《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http://capetown.china-consulate.org/chn/lsbh/xgfg/t213674.htm.2008年8月23日。
    137 《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http://capetown.china-consulate.org/chn/lsbh/xgfg/t213674.htm.2008年8月23日。
    138 丘日庆主编:《领事法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41-42页。
    139 梁淑英:《论外交保护的条件》,载马呈元等著:《国际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2页。
    140 梁西主编:《国际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5页。
    141 王铁崖、田如萱编:《国际法资料选编》,法律出版社,1982年版,第762页。
    142 Shea,Donald R.The Calvo Clause,University of Minneseta Press Minneapolis,1955,pp.17-19.
    143 阿库斯特:《现代国际法概论》,汪暄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04页。
    144 梁淑英:《论外交保护的条件》,载马呈元等著:《国际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1页。
    145 《联合国宪章》,http://www.un.org/chinese/aboutun/charter/preamble.htm.2009年1月10日。
    146 《世界人权宣言》,http://www.un.org/chinese/hr/issue/udhr.htm.2009年1月10日。
    147 《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http://www.un.org/chinese/hr/issue/esc.htm.2009年1月10日。
    148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http://www.un.org/chinese/hr/issue/ccpr.htm.2009年1月10日。
    149 阿·菲德罗斯等著:《国际法》下册,李浩培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34-435页。
    150 王利民:《外国人法律地位制度的法理思考》,《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第92页。
    151 《非居住国公民个人人权宣言》,http://www.un.org/chinese/hr/issue/docs/84.PDF.2008年12月29日。
    152 杨培栋:《外交保护制度研究》,外交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39页。
    153 梁淑英:《论外交保护的条件》,载马呈元等著:《国际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3页
    154 《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http://capetown.china-consulate.org/chn/lsbh/xgfg/t213674.htm.2008年8月23日。
    155 杰克·唐纳利:《普遍人权的理论与实践》,王浦劬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页。
    156 许育红:《领事保护法律制度与中国的实践》,外交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32页。
    157 《企业和个人:海外遇事怎么办》,《世界知识》,2008年第17期,第27页。
    158 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24-125页。
    159 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等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60页。
    160 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2-25页。
    161 白桂梅等:《国际法上的人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5页。
    162 李步云主编:《人权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16页。
    163 周鲠生:《国际法》上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85页。
    164 殷敏:《外交保护法律制度及其发展势态》,华东政法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26页。
    165 E.de Vattel,The Law of Nations or the Principles of Natural Law Applied to the Conduct and to the Affairs of Nations and Sovereigns,Washington 1916,voL.Ⅲ.P.136.
    166 转引自殷敏:《外交保护法律制度及其发展势态》,华东政法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26页。
    167 张劲:《论对跨国公司的外交保护》,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9年,第10页。
    168 黄涧秋:《论外交保护中的用尽当地救济规则》,《江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第45页。
    169 梁西:《国际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13页。
    170 《国家对国际不法行为的责任》,A/RES/56/83。
    171 陈卫东:《国际法学》,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7页。
    172 王华:《国际法律责任问题研究》,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37页。
    173 《国家对国际不法行为的责任》,A/RES/56/83。
    174 赵建文:《国际法上的国家责任》,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6页。
    175 赵建文:《国际法上的国家责任》,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10页。
    176 《国家责任》,A/55/10。
    177 《国家责任》,A/55/10。
    178 赵建文:《国际法上的国家责任》,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5页。
    179 赫斯特·汉纳姆:《世界人权宣言在国内法与国际法上的地位》,《北大国际法与比较法评论(第2卷第2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8页。.
    180 万霞:《海外中国公民安全问题与国籍国的保护》,《外交评论》,2006年第6期,第103页。
    181 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Law Commission,New York:United Nations,1957,Vol.Ⅱ,p.112.
    182 夏林华:《伤害外国人的国家责任有关问题研究》,《河北法学》,2008年第5期,第85页。
    183 赵建文:《国际法上的国家责任》,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5页。
    184 赵建文:《国际法上的国家责任》,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6页。
    185 《国家对国际不法行为的责任》,A/RES/56/83。
    186 《国家对国际不法行为的责任》,A/RES/56/83。
    187 《国家对国际不法行为的责任》,A/RES/56/83。
    188 《国家对国际不法行为的责任》,A/RES/56/83。
    189 《国家对国际不法行为的责任》,A/RES/56/83。
    190 赵建文:《国际法上的国家责任》,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4页。
    191 朱文奇主编:《国际法学原理与案例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3页。
    192 张新军:《外交保护的实体权利和程序问题》,《中外法学》,2008年第1期,第137页。
    193 梁淑英:《论外交保护的条件》,载马呈元等著:《国际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1-251页。
    194 高智华:《论外交保护制度》,《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第23-24页。
    195 高智华:《论外交保护制度》,《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第24页。
    196 黄瑶:《国际法关键词》,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56页。
    197 殷敏:《外交保护法律制度及其发展势态》,华东政法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65页。
    198 寺泽一、山本草二主编:《国际法基础》,朱奇武等译,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08-309页。
    199 李寿平:《现代国际责任法律制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1页。
    200 《国家对国际不法行为的责任》,A/RES/56/83。
    201 李寿平:《现代国际责任法律制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1-202页。
    202 二读通过的《外交保护条款草案》及其评注,A/61/10。
    203 江国青主编:《国际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10页。
    204 刘功宜编著:《出国人员如何求助——浅说“领事保护”》,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第24页。
    205 颜志雄:《日本领事保护制度研究》,外交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8页。
    206 梁宝山:《实用领事知识》,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235页。
    207 梁宝山:《实用领事知识》,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236页。
    208 向党:《中国涉外警务》,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9页。
    209 许育红:《领事保护法律制度与中国的实践》,外交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22页。
    210 许育红:《领事保护法律制度与中国的实践》,外交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24页。
    211 许育红:《领事保护法律制度与中国的实践》,外交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22页。
    212 黄洪江:《中国外交保护与领事保护辨析》,http://www.gqb.gov.cn/news/2007/0511/1/4929.shtml.2008年12月20日。
    213 殷敏:《外交保护与领事保护的比较研究》,《国际商务研究》,2008年第4期,第41-42页。
    214 殷敏:《外交保护与领事保护的比较研究》,《国际商务研究》,2008年第4期,第42页。
    215 黄涧秋:《论外交保护中的用尽当地救济规则》,《江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第44页。
    216 《国家对国际不法行为的责任条款草案案文》,A/56/10。
    217 《国家对国际不法行为的责任条款草案案文》,A/56/10。
    218 《国家对国际不法行为的责任条款草案案文》,A/56/10。
    219 饶戈平主编:《国际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1页。
    220 托马斯·伯根索尔,肖恩·墨菲:《国际公法》,黎作恒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11页。
    221 张新军:《外交保护的实体权利和程序问题》,《中外法学》,2008年第1期,第137页。
    222 二读通过的《外交保护条款草案》及其评注,A/61/10。
    223 杨培栋:《外交保护制度研究》,外交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13页。
    224 杨培栋:《外交保护制度研究》,外交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38页。
    225 二读通过的《外交保护条款草案》及其评注,A/61/10。
    226 二读通过的《外交保护条款草案》及其评注,A/61/10。
    227 《中国的护侨意识及其机制建设》,http://portal.jnu.edu.cn/publish/publish/XmlFile/2970/W_7343_50632.html.200年12月22日。
    228 颜清湟:《清朝对华侨看法的变化》,《南洋资料译丛》,1984年第3期,第79-89页。
    229 李安山:《清朝政府对非洲华侨政策探析》,载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编:《中国与非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15页。
    230 廖赤阳:《晚清“护侨”政策的实施及评价》,《华侨大学学报》,1984年,第103-107页。
    231 《大清律例全集》,卷20。
    232 苑焕乔:《清末政府向南非输出劳务述论》,《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第46页。
    233 《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67。
    234 廖赤阳:《晚清“护侨”政策的实施及评价》,《华侨大学学报》,1984年,第103页。
    235 罗金财:《浅谈1860年以后晚清政府外交护侨的表现》,《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年专刊,第39页。
    236 陈晓燕、杨艳琼:《秘鲁华工案与晚清海外华人政策》,《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7期,第39页。
    237 转引自桑艳东:《契约华工在南非(1904—1910)》,《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1年第1期,第56页。
    238 庄国土:《清朝政府对待华工出国的政策》,《南洋问题研究》,1985年第3期,第91页。
    239 罗金财:《浅谈1860年以后晚清政府外交护侨的表现》,《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年专刊,第38页。
    240 张步先:《从总理衙门到外务部》,《山西师大学报》,1998年第3期,第70页。
    241 罗金财:《浅谈1860年以后晚清政府外交护侨的表现》,《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年专刊,第38页。
    242 张步先:《从总理衙门到外务部》,《山西师大学报》,1998年第3期,第69页。
    243 任云仙:《清代海外领事制度论略》,《中州学刊》,2002年第5期,第106页。
    244 颜清湟:《出国华工与清朝官员》,粟明鲜等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69页。
    245 任云仙:《清代海外领事制度论略》,《中州学刊》,2002年第5期,第108页。
    246 许肇琳:《略论清代后期的设领护侨政策》,《八桂侨史》,1995年第1期,第5页。
    247 庄国土:《对晚清在南洋设立领事馆的反思》,《厦门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第85页。
    248 邱建章:《论晚清政府的护侨政策》,《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第40页。
    249 廖赤阳:《晚清“护侨”政策的实施及评价》,《华侨大学学报》,1984年,第106-107页。
    250 《清史稿·兵志七·海军》。
    251 《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1辑(1),51-52,《大清会典事例》,795,转引自万晓宏:《浅论清政府对海外华侨政策之演变》,《八桂侨刊》,2001年第1期,第11页。
    252 郑德华、张小莹:《黄遵宪的侨务思想和活动(1882—1885)》,《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4年第2期,第58页。
    253 梁碧莹:《艰难的外交——晚清中国驻美公使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01页。
    254 冀满红:《论晚清政府对东南亚华侨的保护政策》,《东南亚研究》,2006年第2期,第54页。
    255 王颖丽、孙红旗、张文德:《刘玉麟与晚清侨务在南非的开展》,《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第94页。
    256 梁伯华:《近代中国外交的巨变:外交制度与中外关系变化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9-20页,转引自张效民、徐春峰:《晚消外交变化的观念因素》,《国际政治科学》2006年第2期,第31页。
    257 张效民、徐春峰:《晚清外交变化的观念因素》,《国际政治科学》2006年第2期,第57页。
    258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39。
    259 张效民、徐春峰:《晚清外交变化的观念因素》,《国际政治科学》2006年第2期,第57页。
    260 L C.Y Hs(u|¨),China's Entrance into theFamily of Nation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0,p·128.转引自张卫明:《晚清公法外交述论》,《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第1期,第63页。
    261 罗金财:《浅谈1860年以后晚清政府外交护侨的表现》,《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年专刊,第39页。
    262 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一辑(三),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72页。
    263 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一辑(三),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75页。
    264 陈晓燕、杨艳琼:《秘鲁华工案与晚清海外华人政策》,《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7期,第39页。
    265 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一辑(三),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24页。
    266 张卫明:《晚清公法外交述论》,《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第1期,第60页。
    267 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一辑(三),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44页。
    268 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一辑(三),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77页。
    269 《清季外交史料》,清季外交史料编纂处铅印本,民国二十年,卷4,第17-18页。
    270 袁丁:《同光年间清政府对遣使设领态度的转变》,《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4年第2期,第64页。
    271 程显芳:《近代公民观念的产生及影响》,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11页。
    272 齐延平:《国家的人权保障责任与国家人权机构的建立》,《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3期,第4页。
    273 齐延平:《国家的人权保障责任与国家人权机构的建立》,《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3期,第4页。
    274 颜清湟:《清朝对华侨看法的变化》,《南洋资料译丛》,1984年第3期,第79-89页。
    275 庄国土:《中国封建政府的华侨政策》,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331-338页。
    276 许肇琳:《略论清代后期的设领护侨政策》,《八桂侨史》,1995年第1期,第8页。
    277 李念庆:《清末变法修律的历史动因分析及现代反思》,《淮阴工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28页。
    278 马建红:《钦定宪法大纲:清末宪政观的制度载体》,《湖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第84页。
    279 马建红:《钦定宪法大纲:清末宪政观的制度载体》,《湖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第84页。
    280 冯江峰:《清末民初人权思想的肇始与嬗变》,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46页。
    281 马建红:《钦定宪法大纲:清末宪政观的制度载体》,《湖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第84页。
    282 徐显明:《世界人权的发展与中国人权的进步》,《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年第2期,第34页。
    283 齐延平:《国家的人权保障责任与国家人权机构的建立》,《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3期,第4页。
    284 王在邦、邱桂荣:《21世纪世界人权面临的挑战》,《现代国际关系》,1998年第11期,第3页。
    285 齐延平:《国家的人权保障责任与国家人权机构的建立》,《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3期,第4页。
    286 孙世彦:《论国际人权法下国家的义务》,《法学评论》,2001年第2期,第91页。
    287 罗艳华:《中国外交战略调整中的“人权问题”》,《国际政治研究》,2001年第1期,第22页。
    288 焦世新在《中国融入国际人权两公约的进程与美国的对华政策》(《复旦学报》2007年第4期第133页) 一文中,这对加入国际人权两公约的国家有两方面的义务:一是程序性义务,国家要按照公约的规定,向公约的监督机构定期提交本国的人权报告,接受国际监督;二是实体性义务,一旦决定加入国际人权两公约,国家就有义务将这些人权保护机制所规定的各项实体权利加以实施,将国际人权规范融入国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体系之中,贯穿于国内的司法治理和社会治理之中去。
    289 班文战:《国际人权法在中国人权法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政法论坛》,2005年第3期,第89页。
    290 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的角度看》,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后记。
    291 罗艳华:《中国参与国际人权合作的历程与展望》,《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第1期,第16页。
    292 张晓玲:《世界人权宣言与中国的人权观》,《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8年第3期,第57页。
    293 许崇德主编:《宪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3-154页。
    294 李峰:《中华人民共和国四部宪法比较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55页。
    295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4-147页。
    296 罗艳华:《中国参与国际人权合作的历程与展望》,《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第1期,第17页。
    297 李志永:《国际制度的国内影响》,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32页。
    298 李志永:《国际制度的国内影响》,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32页。
    299 罗晶:《当代中国人权意识研究》,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18页。
    300 王在邦、邱桂荣:《21世纪世界人权面临的挑战》,《现代国际关系》,1998年第11期,第3页。
    301 李峰:《中华人民共和国四部宪法比较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55页。
    302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5页。
    303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人权状况》(1991年),第1页。
    304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人权状况》(1991年),第3页。
    305 沈雅梅:《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国际人权政策及其演变》,外交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12页。
    306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人权状况》(1991年),第55页。
    307 李海星:《普遍的人权与人权的普遍》,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124页。
    308 高广温、王成福主编:《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治国决策述要》,红旗出版社,2001年版,第547页。
    309 高广温、王成福主编:《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治国决策述要》,红旗出版社,2001年版,第552页。
    310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0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2001年。
    311 许育红:《领事保护法律制度与中国的实践》,外交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36页。
    3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政策研究室编:《中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第842-843页。
    313 《中国领事保护指南2000年版》,http://www.fmprc.gov.cn/chn/lsfw/xgfg/t9780.htm.2008年12月19日。
    314 《中国领事保护指南2000年版》,http://www.fmprc.gov.cn/chn/lsfw/xgfg/t9780.htm.2008年12月19日。
    315 《直播实录:专家解读《中国领事保护和协助指南》,http://world.people.com.cn/GB/1030/6165722.html.2008年12月28日。
    316 沈雅梅:《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国际人权政策及其演变》,外交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32页。
    317 钟瑞友:《从白皮书到入宪:中国人权事业的展开与抉择》,《河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第12页。
    318 李步云:《探索法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9页。
    319 刘功宜编著:《出国人员如何求助——浅说“领事保护”》,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247页。
    320 罗晶:《当代中国人权意识研究》,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18页。
    321 李学保:《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外交观念变革的历史路径及经验启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第29页。
    322 侯英华:《入世后的中国人权发展问题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4页。
    323 钟瑞友:《从白皮书到入宪:中国人权事业的展开与抉择》,《河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第13页。
    324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0-281页。
    325 罗晶:《当代中国人权意识研究》,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13页。
    326 王世洲:《国际人权标准与我国刑法人身权保护的发展方向》,《法学家》2006年第2期,第81页。
    327 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讨会上的讲话》,载《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研究出版社,2003年版,第16页。
    328 资中筠:《“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求真务实”兼及“西化”问题》,《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第10期,第71页。
    329 涂小雨、赵雄:《科学发展观的人权诠释》,《新疆社科论坛》,2008年第2期,第25页。
    330 韩庆祥:《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两种人权观的区别》,《人权》,2006年第5期,第9-10页。
    331 资中筠:《“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求真务实”兼及“西化”问题》,《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第10期,第71页。
    332 汪习根:《对话与超越:全球化时代中国人权法治的发展路径》,《武汉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第398页。
    333 资中筠:《“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求真务实”兼及“西化”问题》,《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第10期,第72页。
    334 徐显明:《世界人权的发展与中国人权的进步》,《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年第2期,第35页。
    335 张千帆:《从“人民主权”到“人权”》,《政法论坛》,2005年第2期,第8页。
    336 姚建宗著:《法治的生态环境》,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71页。
    337 班文战:《国际人权法在中国人权法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政法论坛》,2005年第3期,第89页。
    338 《李肇星:中国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http://www.cctv.com/news/china/20040306/100832.shtml.2009年1月28日。
    339 姚建宗:《法治的生态环境》,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71页。
    340 张历历:《“外交为民”——中国外交理念的新发展》,http://www.fmprc.gov.cn/ce/cgkhb/chn/xnyfgk/t140912.htm,2009年2月16日。
    341 《杨洁篪:中国对外建设和谐世界,对内主张外交为民》,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07/05-19/938925.shtml,2009年2月16日。
    342 《胡锦涛谈我工人遇袭:我们珍惜每个中国公民的生命》,http://www.chinadaily.com.cn/gb/doc/2004-06/12/content_338878.htm.2008年9月10日。
    343 朱建庚:《中国领事保护法律制度初探》,《中国司法》,第103页。
    344 《首批5万本“中国领事保护和协助指南”开始免费向出境中国公民发放》,http://zzwb.zynews.com/html/2007-08/22/content_294202.htm.2009年3月1日。
    345 《外交部推出2008年插图版中国领事保护和协助指南》,http://news.163.com/08/0630/17/4FN137HN000120GU.html.2009年2月19日。
    346 《中国领事保护和协助指南2008年插图版和专题宣传折页发行》,http://www.amb-chine.fr/chn/xnyfgk/t477402.htm.2009年2月19日。
    347 《广东省2008中国领事保护和协助指南推介暨“海外安全宣传月”活动取得圆满成功》,http://www.gdfao.gd.gov.cn/gdws/200808080004.htm.2009年3月2日。
    348 《外交部和中国银联建议出境游客尽量用卡支付》,http://bankl.jrj.com.cn/news/2008-08-01/000003893292.html.2009年4月3日。
    349 大沼保昭:《人权、国家与文明》,王志安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75页。
    350 周永坤:《论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人权保障》,《法治论丛》,2008年第3期,第14页。
    351 骆伟锋:《人权全球化与中国人权观的思考》,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39页。
    352 骆伟锋:《人权全球化与中国人权观的思考》,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38-39页。
    353 王俊生,文雅:《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进程及特点分析》,《南京师大学报》,2008年第3期,第51页。
    354 朱振:《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法学——访张文显教授》,《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1期,第261页。
    355 拉西特,斯塔尔:《世界政治》,王玉珍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
    356 朱景文:《关于法律与全球化的几个问题》,载胡元梓、薛晓源主编:《全球化与中国》,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9页。
    357 邓杰,,张照东主编:《国际法》,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9页。
    358 李斌编著:《现代国际法学》,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4页。
    359 李斌编著:《现代国际法学》,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5-27页。
    360 贾少学:《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93-95页。
    361 “新中国领事实践”编写组:《新中国领事实践》,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25页。
    362 刘淑君:《国际法学》,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1页。
    363 万霞:《海外公民保护的困境与出路——领事保护在国际法领域的新动向》,《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5期,第37页。
    364 殷敏:《外交保护法律制度及其发展势态》,华东政法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152页。
    365 徐崇利:《中国的国家定位与应对WTO的基本战略》,《现代法学》,2006年第6期,第5页。
    366 Human Security,有些地方也将之翻译为“人类安全”。
    367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1994,New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p.22.
    368 刘志军:《论人类安全的理念渊源》,《国际问题论坛》,2005年夏季号,第82页。
    369 关信平、郭瑜:《人类安全:分析框架及应对措施》,《学海》,2008年第1期,第197页。
    370 保罗·埃文斯:《人的安全与东亚:回顾与展望》,《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6期,第46页。
    371 张春:《人类安全观:内涵及国际政治意义》,《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4期,第12页。
    372 张爱宁:《国际人权法的晚近发展及未来趋势》,《当代法学》,2008年第6期,第60页。
    373 Sadako Ogata,"Human Seeurity:A Refugee Perspective," Keynote Speech at the Ministerial Meeting on Human Security Issues of"Lesoen Process" Group of Governments,Bergen,Norway,May 1999,http://www.unhcr.ch/refworld/unher/hrrspeech/19990519.htm.
    374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http://www.globalsolutions.org/programs/intl_instit/UN_ref/R2P.pdf.2008年12月26日。
    375 《2005年世界首脑会议成果》,A/RES/60/1。
    376 张爱宁:《国际人权法的晚近发展及未来趋势》,《当代法学》,2008年第6期,第61页。
    377 李斌:《评析保护责任》,《政治与法律》2006年第3期,第73页。
    378 张爱宁:《国际人权法的晚近发展及未来趋势》,《当代法学》,2008年第6期,第61页。
    379 李寿平:《“保护的责任”与现代国际法律秩序》,《政法论坛》,2006年第3期,第102页。
    380 万霞:《海外公民保护的困境与出路——领事保护在国际法领域的新动向》,《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5期,第40页。
    381 万霞:《海外公民保护的困境与出路——领事保护在国际法领域的新动向》,《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5期,第40页。
    382 夏莉萍:《日本领事保护机制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日本问题研究》,2008年第2期,第50页。
    383 《“现代雇佣军”——美国黑水公司》,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5/content_6941740.htm.2009年3月2日。
    384 尹生:《欧盟公民的生现代国际法的发展》,《江汉论坛》,2004年第8期,第120页。
    385 顾百忠:《欧盟公民权利意识的发展》,《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第13页。
    386 万霞:《海外公民保护的困境与出路——领事保护在国际法领域的新动向》,《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5期,第40页。
    387 殷敏:《外交保护与领事保护的比较研究》,《国际商务研究》,2008年第4期,第19页。
    388 http://www.encyclopedia.com/doc/IEI-consular.html.2008年12月26日。
    389 丘日庆主编:《领事法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11页。
    390 《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http://capetown.china-consulate.org/chn/lsbh/xgfg/t213674.htm.2008年8月23日。
    391 《东盟:领事协助合作的弦外之音》,http://www.chinadaily.com.cn/hqzx/2007-07/31/content_6005965.htm.2009年2月20日。
    392 《东盟:领事协助合作的弦外之音》,http://www.chinadaily.com.cn/hqzx/2007-07/31/content_6005965.htm.2009年2月20日。
    393 万霞:《海外公民保护的困境与出路——领事保护在国际法领域的新动向》,《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5期,第41页。
    394 《创造“预防文化”——访联合国助理秘书长达尼洛》,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464/1239/189916.html.2009年2月21日。
    395 许育红:《领事保护法律制度与中国的实践》,外交学院在职研究生学位论文,2003年,第31页。
    396 辛崇阳:《保护在外本国民的国际法制度及我国的对策》,http://www.cuplfil.com/show.php?ArticleID=651.2008年11月23日。
    397 万霞:《海外公民保护的困境与出路——领事保护在国际法领域的新动向》,《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5期,第42页。
    398 Theodor Meron,The Humaniza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Leiden: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2006.P.247.
    399 黄涧秋:《论外交保护中的用尽当地救济规则》,《江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第44页。
    400 《国家对国际不法行为的责任条款草案案文》,A/56/10。
    401 《国家对国际不法行为的责任条款草案案文》,A/56/10。
    402 《国家对国际不法行为的责任条款草案案文》,A/56/10。
    403 张新军:《外交保护的实体权利和程序问题》,《中外法学》,2008年第1期,第137页。
    404 曾令良:《现代国际法的人本化发展趋势》,《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第93页。
    405 姜德安:《外交保护制度的主要问题剖析》,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4页。
    406 詹宁斯、瓦茨修订:《奥本海国际法》第一卷第一分册,王铁崖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332页。
    407 詹宁斯、瓦茨修订:《奥本海国际法》第一卷第一分册,王铁崖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487页。
    408 朱文奇主编:《国际法学原理与案例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3页。
    409 Permanent Court of International Justice,Series,A,No.2.
    410 二读通过的《外交保护条款草案》及其评注,A/61/10。
    411 黄涧秋:《论海外公民权益的外交保护》,《南昌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第95页。
    412 二读通过的《外交保护条款草案》及其评注,A/61/10。
    413 二读通过的《外交保护条款草案》及其评注,A/61/10。
    414 二读通过的《外交保护条款草案》及其评注,A/61/10。
    415 二读通过的《外交保护条款草案》及其评注,A/61/10。
    416 曾令良:《现代国际法的人本化发展趋势》,《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第94页。
    417 二读通过的‘外交保护条款草案》及其评注,A/61/10。
    418 二读通过的《外交保护条款草案》及其评注,A/61/10。
    419 Theodor Meron,The Humaniza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Leiden: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2006,p.301.
    420 一读通过的《外交保护条款草案》及其评注,A/59/10。
    421 黄涧秋:《论海外公民权益的外交保护》,《南昌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第96页。
    422 一读通过的《外交保护条款草案》及其评注,A/59/10。
    423 曾令良:《现代国际法的人本化发展趋势》,《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第94页。
    424 一读通过的《外交保护条款草案》及其评注,A/59/10。
    425 Antonio Augusto Cancado Trindade,"The Humanization of Consular Law:The Impact of Advisory Opinion No.16(1999) of the Inter-American Court of Human Rights on International Case-law and Practice",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2007,Vol.6,No.1,p.3.
    426 Theodor Meron,The Humaniza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Leiden: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2006,p.302.
    427 《彭兴庭:从“外交为国”走向“外交为民”》,http://nbweekly.oeeee.com/Print/Article/26,14,1989,0.shtml.2009年2月27日。
    428 王红,万吉琼:《我国新外交的为民意识初探》,《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第44页。
    429 黄克锵:《领事保护不会“干涉内政”》,《世界日报》,2007年08月25日。
    430 黄克锵:《体现“以人为本”的侨民保护》,http://www.fjql.org/fjrzhw/d143.htm.2009年2月26日。
    431 《委内瑞拉华文报纸为中国“外交为民”理念叫好》,http://www.chinanews.com.cn/news/2004year/2004-07-21/26/462720.shtml.2009年2月26日。
    432 刘功宜编著:《出国人员如何求助——浅说“领事保护”》,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第247页
    433 高艳萍:《中国外交实践中的人本思想》,《职业时空》,2008年第11期,第153页。
    434 张历历;《“外交为民”——中国外交理念的新发展》,http://www.fmprc.gov.cn/ce/cgkhb/chn/xnyfgk/t140912.htm,2009年2月16日。
    435 《对“外交为民”的期许》,http://www.oushinet.com/news/8586.htm.2008年12月19日。
    436 《李肇星:把外交为民的理念变成领事保护行动》,http://www.southcn.com/news/china/china05/20071h/07dt/200703060725.htm.2009年2月27日。
    437 夏莉萍:《试析近年来中国领事保护机制的新发展》,《国际论坛》2005年第3期,第30页。
    438 《中国外交呈现越来越浓重的“外交为民”色彩》,http://news.sina.com.cn/c/2004-06-04/07522713026s.shtml.2009年2月27日。
    439 《中国外交呈现越来越浓重的“外交为民”色彩》,http://news.sina.com.cn/c/2004-06-04/07522713026s.shtml.2009年2月27日。
    440 黄克锵:《体现“以人为本”的侨民保护》,http://www.fjql.org/fjrzhw/d143.htm.2009年2月26日。
    441 刘思:《由费伊挨打说起》,《新闻爱好者》1994年第7期,第46页。
    442 李云:《铁案还是冤案?——女佣案与菲新关系》,《世界知识》1995年第8期,第10-11页。
    443 《中国外交风格发生温和转变》,http://news.sina.com.cn/c/2005-04-26/17196499473.shtml.2009年2月27日。
    444 张宪军:《两会观察:护侨力度日增的五年》,http://www.shzgh.org/renda/node7406/node7414/node10380/node10381/ula1479100.htmL2009年4月22日。
    445 梁宝山:《实用领事知识》,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第65页。
    446 http://travel.state.gov/about/about_304.html.2009年2月19日。
    447 梁宝山:《实用领事知识》,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第65页。
    448 梁宝山:《实用领事知识》,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66页。
    449 http://www.gdfao.gd.gov.cn/wsjg/zncs/200704100003.htm.2009年3月20日。
    450 梁宝山:《实用领事知识》,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66页。
    451 笔者对刘功宜领事的请教。
    452 《中国在全球共设86个领事保护机构保护5000万侨民》,http://news.163.com/05/1127/14/4ROUAHR2000120GU.html.2009年2月15日。
    453 石洪涛:《中国将建立五项机制保护海外公民安全——专访外交部领事司副司长魏苇》,《中国青年报》,2005年12月28日。
    454 《中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第369页。
    455 《中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第368页。
    456 《中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第360页。
    457 《驻新使馆开辟领事信箱引导侨胞加强自我保护》,http://www.china.com.cn/chinese/ChineseCommunity/1010699.htm.2009年2月15日。
    458 夏莉萍:《美英领事保护预警机制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外交评论》,2006年第1期,第71-73页。
    459 沈国放:《坚持以人为本,加强领事保护》,《求是》,2004年第22期,第59页。
    460 《中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第368页。
    461 石洪涛:《中国将建立五项机制保护海外公民安全——专访外交部领事司副司长魏苇》,《中国青年报》,2005年12月28日。
    462 夏莉萍:《中国政府在保护海外公民安全方面的制度化变革及原因初探》,《国际论坛》,2009年第1期,第35页。
    463 夏莉萍:《中国政府在保护海外公民安全方面的制度化变革及原因初探》,《国际论坛》,2009年第1期,第35页。
    464 夏莉萍:《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要发达国家领事保护机制变化研究——兼论对中国的启示》,外交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88页。
    465 夏莉萍:《试析近年来中国领事保护机制的新发展》,《国际论坛》2005年第3期,第28页。
    466 http://www.fmprc.gov.cn/chn/wjb/zzjg/Iss/default.htm.2009年2月12日。
    467 夏莉萍:《中国政府在保护海外公民安全方面的制度化变革及原因初探》,《国际论坛》,2009年第1期,第34页。
    468 王强:《美国危机管理对我国的启示》,《武警学院学报,2005年第8期,第88页。
    469 逯惠艳:《试论公共危机预防》,《行政与法》,2006年第12期,第45页。
    470 万霞:《海外公民保护的困境与出路——领事保护在国际法领域的新动向》,《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5期,第42页。
    471 《中国使出领事保护“三板斧”应对涉外危机》,http://www.china.com.cn/chinesc/ChineseCommunity/723949.htm.2009年2月16日。
    472 《广东省涉外突发事件应急预案》,http://www.gdemo.gov.cn/yasz/fiya/zxya/shaqlya/200808/P020081204563854721133.doc.2009年2月21日。
    473 《浙江省涉外突发事件应急预案》,http://www.zj.xinhuanet.com/zjgov/2006-06/16/content_7281938.htm.2009年2月25日。
    474 《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处置涉外突发事件应急预案》,http://www.tj.gov.cn/zwgh/wjgz/wbjwj/200811/t20081110_75882.htm.2009年3月3日。
    475 《明溪县涉外突发事件应急预案》,http://fjmx.gov.cn/UploadFiles/200651883523163.doc.2009年3月6日。
    476 《应对突发事件,中国建立公民出境游安全预警机制》,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06-04/26/content_4476016.htm.2009年3月5日。
    477 科兰:《大使馆和外交官》,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第30页。
    478 笔者对刘功宜领事的请教。
    479 夏莉萍:《试析近年来中国领事保护机制的新发展》,《国际论坛》2005年第3期,第30页。
    480 《中国境外领事保护和服务指南2003年版》,http://www.chinanews.com.cn/n/2003-05-12/26/302236.html.2008年12月10日。
    481 逯惠艳:《试论公共危机预防》,《行政与法》,2006年第12期,第47页。
    482 “新中国领事实践”编写组:《新中国领事实践》,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136页。
    483 刘功宜编著:《出国人员如何求助——浅说“领事保护”》,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30页。
    484 《中国境外领事保护和服务指南(2007年版)》,http://www.fmprc.gov.cn/chn/lsfw/lszl/t353596.htm.2008年12月28日。
    485 夏莉萍:《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要发达国家领事保护机制变化研究——兼论对中国的启示》,外交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188页。
    486 饶戈平主编:《国际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7页。
    487 B·森:《外交人员国际法与实践指南》,周晓林等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年版,第248页。
    488 詹宁斯,瓦茨修订:《奥本海国际法》第一卷第二分册,王铁崖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294页。
    489 《领事因保护本国人而产生》,http://www.china.com.cn/intemational/txt/2007-07/16/content_8530494,htm.2009 年2月23.8530494.htm.2009年2月23日。
    490 《中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版,第368页,2005年版,第360页,2006年版,第354-355页。
    491 “新中国领事实践”编写组:《新中国领事实践》,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130页。
    492 许育红:《领事保护法律制度与中国的实践》,外交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22-23页。
    493 《外交部领事司负责人:积极维护港胞在海外的权益》,http://www.china.com.cn/overseas/txt/2007-07/01/content_8462418.htm.2009年2月25日。
    494 《中国对港澳台同胞提供领事保护,包括在未建交国》,http://news.qq.com/a/20060428/001917.htm.2009年2月25日。
    495 《中国驻纽约副总领事:去年领事保护案件明显增多》,http://www.china.com.cn/chinesc/ChineseCommunity/751854.htm.2009年2月25日。
    496 《港人海外安危,牵动中南海》http://paper.wenweipo.com/2008/03/13/CH0803130011.htm.2009年3月10日。
    497 强晓云:《试论国际移民与国家形象的关联性》,《社会科学》,2008年第7期,第63-64页。
    498 纪硕鸣:《中国领事保护大改观》,http://blog.ifeng.com/article/74233.html.2009年4月22日。
    499 《美强行遣返中国非法移民致使两胎儿夭折腹中》,http://news.sina.com.cn/c/2006-02-10/12138172618s.shtml.2009年4月22日。
    500 《江針星案,中领馆与美交涉》,http://paper.wenwcipo.com/2006/02/11/CH0602110007.htm.2009年4月23日。
    501 商汉:《中国领事保护出现“所罗门模式”》,http://news.ifeng.com/phoenixtv/83934540116000768/20060429/788094.shtml.2009年2月25日。
    502 吴前进:《国家关系中的华侨华人和华族》,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372页。
    503 《黎以冲突继续升级,第二批华人坐着军舰撤离》,http://news.sina.com.cn/c/2006-07-20/122610484990.shtml.2009年4月22日。
    504 劳特派特修订:《奥本海国际法》上卷第二分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76页。
    505 梁宝山:《实用领事知识》,世界知识出版杜,2001年版,第46页。
    506 许育红:《领事保护法律制度与中国的实践》,外交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2页。
    507 《重视华人安全,外交部领事代表团与南非侨胞座谈》,http://www.chinaqw.com.cn/hqhr/hrdt/200703/13/64812.shtml.2009年2月24日。
    508 《宁波商人开“镖局”,欲为海外巾国人提供保护》,http://news.163.com/41015/3/1204EVFK0001124T.html.2009年2月23日。
    509 《走近南非华人社会》,http://www.fjql.org/cgzn/jyzt/y93.htm.2009年2月24日。
    510 李莎等:《三国四馆,16名外交官助力撤侨》,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8644678&pageno=2.2009年4月22日。
    511 http://www.fmprc.gov.cn/chn/lsfw/lszl/P020060814506604228489.pdf.2009年2月18日。
    512 夏莉萍:《中国政府在保护海外公民安全方面的制度化变革及原因初探》,《国际论坛》,2009年第1期,第36页。
    513 袁晔:《外长首次派遣特使,中南开展警务合作》,《参考消息》,2004年9月9日。
    514 李晗:《所罗门撤侨行动纪实》,《世界知识》,2006年第10期,第42页。
    515 《外交保护条款草案》,A/CN.4/567。
    516 杨培栋:《外交保护制度研究》,外交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43-44页。
    517 许育红:《领事保护法律制度与中国的实践》,外交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38页。
    518 王小东:《敢于使用力量才是和平崛起的基本保障》http://www.yannan.cn/data/detail.php?id=4905,2007年10月26日。
    519 《2008中国人海外安全报告:军舰护航属重大壮举》,http://news.ifeng.com/mil/2/200901/0108_340_959083.shtml.2009年,3月2日。
    520 张睿壮:《从“对日新思维”看中国的国民性和外交哲学》,《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12期,第27页。
    521 《黎巴嫩撤侨“进行时”》,http://news.sohu.com/20060718/n244315065.shtml.2009年4月22日。
    522 《美国在黎巴嫩侨民登上中国邮轮东方皇后号撤离》,http://news.sohu.com/20060719/n244343766.shtml.2009年4月22日。
    523 《黎以冲突继续升级,第二批华人坐着军舰撤离》,http://news.sina.com.cn/c/2006-07-20/122610484990.shtml.2009年4月21日。
    524 王军敏:《关于制止、惩治海盗罪的国际法规则》,《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年第4期,第56页。
    525 田源:《索马里海盗严重威胁巾国航运权益》,《解放军报》,2008年12月26日。
    526 《2008中国人海外安全报告:军舰护航属重大壮举》,http://news.ifeng.com/mil/2/200901/0108_340_959083.shtml.2009年,3月2日。
    527 《外交部:中国派军舰出海索马里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外交政策》,http://www.chinadaily.com.cn/hqgj/2008-12/23/content_7333753.htm.2009年3月1日。
    528 《中国领事保护“三板斧”应对涉外危机》,http://www.china.com.cn/chinese/ChineseCommunity/723949.htm.2009年2月25日。
    529 《境外“领事保护”存在尴尬》,http://news.sohu.com/20041025/n222673668.shtml.2008年11月25日。
    530 《领事保护“三板斧”应对涉外危机》,http://www.china.com.cn/chinese/ChineseCommunity/723949.htm.2009年2月25日。
    531 夏莉萍:《中国政府在保护海外公民安全方面的制度化变革及原因初探》,《国际论坛》,2009年第1期,第36页。
    532 新浪网综合报道,http://news.sina.com.cn/w/2007-07-21/082612245018s.shtml.2009年4月22日。
    533 《潘基文对塔利班武装释放韩国人质表示欢迎》,http://news.sina.com.cn/w/2007-08-30/073513775528.shtml.2009年4月22日。
    534 《韩政府计划就人质事件索赔》,http://news.wenweipo.com/2007/08/30/IN0708300068.htm,2009年4月16日。
    535 《韩国政府要向教会和人质索赔》,http://news.sina.com.cn/w/2007-09-02/041012491660s.shtml.2009年4月16日。
    536 《韩国政府要求教会偿还人质事件经费》,http://news.sina.com.cn/w/2007-10-15/124712730050s.shtml.2009年4月22日。
    537 《韩政府向被解救国民索赔引发国家个人责任讨论》,http://news.china.com/zh_cn/international/1000/20070906/14323957.html.2009年3月16日。
    538 吴建友:《美派遣军舰从黎巴嫩大批撤侨》,http://www.gmw.cn/content/2006-07/20/content_452497.htm.2009年4月22日。
    539 《外交部领事司负责人就中国自黎巴嫩撤侨接受采访》,http://www.gov.cn/gzdt/2006-07/26/eontent_346017.htm.2009年4月22日。
    540 “新中国领事实践”编写组:《新中国领事实践》,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33页。
    541 夏莉萍:《中国政府在保护海外公民安全方面的制度化变革及原因初探》,《国际论坛》,2009年第1期,第38页。
    542 Avena and Other Mexican Nationals(Mexico v.United States of America),Provisional Measures,2003 1.C.J(Feb5).
    543 《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http://capetown.china-consulate.org/chn/lsbh/xgfg/t213674.htm.2009年4月23日。
    544 Martin Scheinin,"The ICJ and the Individual",International Community Law Review,9(2007).P.128.
    545 邵沙平主编:《国际法院新近案例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444页。
    546 Avena and Other Mexican Nationals(Mexico v.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4 I.C.J(Judgment Mar 31).
    547 Curtis A.Bradley,"ENFORCING THE AVENA DECISION IN U.S.COURTS",Harvard Journal of Law & Public Policy,Vol.30.P.123.
    548 张琳:《从布雷亚尔德案看领事通知权》,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第68页。
    549 张琳:《从布雷亚尔德案看领事通知权》,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第68页。
    550 《中领事向南非警方通报涉侨案件,吁加强侨民保护》,http://news.sina.com.cn/c/2008-09-12/095214440662s.shtml.2009年12月12日。
    551 颜清湟:《出国华工与清朝官员》,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223-224页。
    552 《东方杂志》,第5卷,官制草案,第11页。
    553 《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第73卷,故宫博物院文献馆,1932年,第12页。
    554 季金华:《挑战与回应:全球化视野下的国家主权》,《河北法学》,2008年第2期,第145页。
    555 齐建华:《中国外交的宪法原则》,《外交评论》,2005年第5期,第38页。
    556 吴文梅:《华侨国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研究》,外交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8页。
    557 李娟娟:《领事保护制度研究》,外交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36页。
    558 颜志雄:《日本领事保护制度研究》,外交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44页。
    559 葛军:《你享受哪些领事保护与服务》,《世界知识》,2003年第13期,第54页。
    560 B·森:《外交人员国际法与实践指南》,周晓林等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年版,第421页。
    561 何德功:《日本:保护海外国民重在预防》,http://news.sina.com.cn/w/2004-06-03/09412704875s.shtml.2009年1月8日。
    562 《中西外交部举行磋商,就侨民领事保护问题达共识》,http://www.gqb.gov.cn/news/2007/0604/1/5260.shtml.2009年2月23日。
    563 《领事立法专家研讨论证会在京举办》,http://www.sz-qb.com/newscontent/14360525/2008-01-30-14-33-56.asp.2009年2月23日。
    564 刘功宜编著:《出国人员如何求助——浅说“领事保护”》,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28页。
    565 科兰:《大使馆和外交官》,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第226页。
    566 夏莉萍:《试析近年来中国领事保护机制的新发展》,《国际论坛》2005年第3期,第31页。
    567 肖刚:《克服“外交缺陷”:体现巾国外交先进性的几点思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第59页。
    568 《外交部领事司长:05年中国领事保护重在制度建设》,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4-12/17/content_2349812.htm.2009年2月23日。
    569 颜志雄:《日本领事保护制度研究》,外交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42页。
    570 《中国试行领事保护新政》,《风凰周刊》,2006年第6期。
    571 “外交部领事司长:05年中国领事保护重在制度建设”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4-12/17/content_2349812.htm.2009年2月23日。
    572 颜志雄:《日本领事保护制度研究》,外交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31页。
    573 夏莉萍:《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要发达国家领事保护机制变化研究——兼论对中国的启示》,外交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86页。
    574 王铁崖:《国际法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575 叶自成:《从贾谊的民众主义看国际关系主体的重新定位》,《外交评论》,2008年第1期,第45页。
    576 崔以闻:《余江月桂勇往直前80高龄再出发》,载美国《世界日报》,2002年3月10日。
    577 孔秉德、尹晓煌主编,余宁平等译:《美籍华人与中美关系》,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135页。
    578 张潇剑:《全球化与国际法》,《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第78页。
    579 夏莉萍:《中国领事保护机制在实践中日臻完善》,http://legaldaily.com.cn/misc/2007-01/12/content_513613.htm.2009年2月28日。
    580 吕伟雄,郑建民:《“怨侨”事件是谁惹的祸》,http://qwgzyj.gqb.gov.cn/135/865.shtml.2008年11月25日。
    581 《你在纽约安全吗?数字背后的华人安全状况调查》,http://news.sina.com.cn/o/2007-06-18/111112044100s.shtml.2009年2月26日。
    582 《你在纽约安全吗?数字背后的华人安全状况调查》,http://news.sina.com.cn/o/2007-06-18/111112004104s.shtml.2009年2月26日。
    583 何德功:《日本:保护海外国民晕在预防》,http://news.sina.com.cn/w/2004-06-03/09412704875s.shtml.2009年1月8日。
    584 石洪涛:《美国的海外公民安全对策》,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4-06/23/eontent_1541106.htm.2009年3月1日。
    585 吕伟雄,郑建民:《“怨侨”事件是谁惹的祸》,http://qwgzyj.gqb.gov.cn/135/865.shtml.2008年11月25日。
    586 二读通过的《外交保护条款草案》及其评注,A/61/10。
    587 耿学飞:《中国民间对日索赔的国际法分析》,外交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3页。
    588 张爱宁编著:《国际法原理与案例解析》,人民法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178-179页。
    589 赵德芹,高凡夫:《建国后对日索赔长期搁置的原因探析》,《长白学刊》,2007年第6期,第127页。
    590 王剑华:《论对日索取民间战争赔偿的出路与意义》,《唐都学刊》,2006年第3期,第105页。
    591 《人民日报》,1992年3月12日。
    592 管建强:《论对日民间索偿的法律依据》,《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第19页。
    593 张新军:《外交保护的实体权利和程序问题》,《中外法学》,2008年第1期,第158页。
    594 管建强:《中国民间战争受害者对日索偿的法律基础》,华东政法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332页。
    595 新美隆:《对于花冈事件的和解研究》,载《专修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月报》,2001年9月20日,第459号,第51页。转引自管建强:《中国民间战争受害者对日索偿的法律基础》,华东政法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310页。
    596 Mohamed Bennouna,Preliminary Report on Diplomatic Protection,A/CN/4/484.转引自余劲松:《公司的外交保护》,《政法论坛》,2008年第1期,第104页。
    597 I.C.J.Reports,1970,p.246.
    598 沃尔夫刚·格拉夫·魏智通主编:《国际法》,吴越等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750页。
    599 梁晓君:《外交谈判战略浅析》,《国际政治研究》,2008年第2期,第120页。
    600 杨光斌等:《中国国内政治经济与对外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
    601 端木正:《国际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6页。
    602 徐崇利:《“体系外国家”心态与中国国际法理论的贫困》,《政法论坛》,2006年第5期,第33页。
    603 胡鞍钢、门洪华:《入世五年:中国应进一步对外开放》,《开放导报》,2007年第1期,总第72页。
    604 高岚君:《中国国际法价值观析论》,《法学评论》,2005年第2期,第77-78页。
    605 王林彬:《国际司法程序价值论》,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162页。
    606 王林彬:《国际司法程序价值论》,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165-166页。
    607 曾令良主编:《21世纪初的国际法与中国》,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3页。
    608 曾令良主编:《21世纪初的国际法与中国》,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7页。
    609 邵沙平主编:《国际法院新近案例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562页。
    610 邵沙平主编:《国际法院新近案例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565页。
    611 马克斯·韦伯:《学术政治》,冯克利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57页。
    612 苏晓宏:《变动世界中的国际司法》,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142页。
    613 杨丽艳:《五十年新中国在国际法领域里的实践与发展》,《社会科学家》,1999年增刊,第68页。
    614 保罗·埃文斯:《人的安全与东亚:回顾与展望》,《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6期,第45-46页。
    615 关信平,郭瑜:《“人类安全”:概念分析、国际发展及其埘我国的意义》,《学习与实践》,2007年第5期,第105页。
    616 李莎等:《三国四馆,16名外交官助力撤侨》,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8644678&pageno=2.2009年4月22日。
    617 《应立法保护海外华人安全》,http://www.stnn.ec/ed_china/200708/t20070827_605541.html.2009年4月21日。
    618 何志鹏:《人的回归:个人国际法上地位之审视》,《法学评论》,2006年第3期,第58页。
    619 何志鹏:《人的回归:个人国际法上地位之审视》,《法学评论》,2006年第3期,第58页。
    620 李定一:《中美早期外交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84页。
    [1]约翰·杜加尔德:《关于外交保护的第一次报告》,A/CN.4/506。
    [2]《起草委员会暂时通过的条款草案》,A/55/10supp-3。
    [3]《国家责任》,A/55/10。
    [4]《国家对国际不法行为的责任条款草案案文》,A/56/10。
    [5]《国家对国际不法行为的责任》,A/RES/56/83。
    [6]《一个更安全的世界:我们的共同责任》,A/59/565。
    [7]《大自由:实现人人共享的发展、安全和人权》,A/59/2005。
    [8]一读通过的《外交保护条款草案》及其评注,A/59/10。
    [9]《国际移民和发展》,A/60/871。
    [10]《2005年世界首脑会议成果》,A/RES/60/1。
    [11]二读通过的《外交保护条款草案》及其评注,A/61/10。
    [12]1945年《联合国宪章》。
    [13]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
    [14]1961年《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
    [15]1963年《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
    [16]1966年《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17]1966年《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
    [18]1984年《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
    [19]1985年《非居住国公民个人人权宣言》。
    [1]阿·菲德罗斯等著:《国际法》,李浩培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2]B·森:《外交人员国际法与实践指南》,周晓林等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年版。
    [3]白桂梅等:《国际法上的人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曹云华:《变异与保持》,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版。
    [5]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一辑(三),中华书局,1985年版。
    [6]陈卫东:《国际法学》,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陈钟浩:《外交行政制度研究》,独立出版社,1942年版。
    [8]邓成明,杨松才主编:《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若干问题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9]邓杰,张照东主编:《国际法》,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端木正主编:《国际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1]戈尔-布思主编:《萨道义外交实践指南》,杨立义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12]格·童金:《国际法原论》,尹玉海译,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年。
    [13]古祖雪等:《国际法学专论》,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4]韩德培,李龙主编:《人权的理论与实践》,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5]汉斯·摩根索:《国际纵横策论》,卢明华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
    [16]贺其治:《国家责任法及案例浅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7]胡元梓,薛晓源主编:《全球化与中国》,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18]黄德明:《现代外交特权与豁免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黄瑶:《国际法关键词》,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0]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21]江国青主编:《国际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2]杰克·唐纳利:《普遍人权的理论与实践》,王浦劬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3]金正昆:《外交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4]科兰:《大使馆和外交官》,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
    [25]克利缅科等主编:《国际法辞典》,程晓霞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6]孔秉德、尹晓煌主编:《美籍华人与中美关系》,余宁平等译,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27]拉西特,斯塔尔:《世界政治》,王玉珍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28]劳特派特修订:《奥本海国际法》上卷第二分册,王铁崖等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29]李斌编著:《现代国际法学》,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0]李步云:《探索法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1]李步云主编:《人权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2]李定一:《中美早期外交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3]李浩培:《国籍问题的比较研究》,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34]李龙主编:《人本法律观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35]李明欢:《当代海外华人社团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6]李寿平:《现代国际责任法律制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7]梁宝山:《实用领事知识》,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
    [38]梁碧莹:《艰难的外交——晚清中国驻美公使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39]梁淑英主编:《外国人在华待遇》,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0]梁淑英主编:《国际法教学案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1]梁西主编:《国际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2]廖小健、刘权、温北炎、庄礼伟:《全球化时代的华人经济》,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版。
    [43]刘功宜编著:《出国人员如何求助——浅说“领事保护”》,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44]刘国福:《移民法——出入境权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45]刘连泰:《国际人权宪章与我国宪法的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46]刘淑君:《国际法学》,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7]柳炳华:《国际法》,朴国哲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8]鲁毅等:《外交学概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49]路易斯·亨金:《国际法:政治与价值》,张乃根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0]L·T·李:《领事法和领事实践》,傅铸译,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51]罗伯特·基欧汉,海伦·米尔纳主编:《国际化与国内政治》,姜鹏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2]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门洪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3]罗艳华:《东方人看人权——东亚国家人权观透视》,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54]罗艳华:《国际关系中的主权与人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5]M·阿库斯特:《现代国际法概论》,汪暄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56]马呈元等著:《国际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7]马克斯·韦伯:《学术政治》,冯克利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
    [58]毛起雄、林晓东:《中国侨务政策概述》,中国华侨出版社,1992年版。
    [59]莫纪宏:《国际人权公约与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
    [60]钱其琛主编:《世界外交大辞典》,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
    [61]丘日庆主编:《领事法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62]饶戈平主编:《国际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3]邵沙平主编:《国际法院新近案例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64]寺泽一、山本草二主编:《国际法基础》,朱奇武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65]谭世贵主编:《国际人权公约与中国法制建设》,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6]托马斯·伯根索尔、肖恩·墨菲:《国际公法》,黎作恒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67]托马斯·弗莱纳:《人权是什么?》,谢鹏程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68]王赓武:《中国与海外华人》,香港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69]王家福等编:《人权与21世纪》,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70]王铁崖、田如萱编:《国际法资料选编》,法律出版社,1982年版。
    [71]王铁崖:《国际法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2]王铁崖主编:《中华法学大辞典(国际法学卷)》,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年版。
    [73]王勇:《条约在中国适用之基本理论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4]文森特:《人权与国际关系》,凌迪等译,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
    [75]沃尔夫刚·格拉夫·魏智通主编:《国际法》,吴越等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76]吴前进:《国家关系中的华侨华人和华族》,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77]夏勇:《人权概念起源——权利的历史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8]向党:《中国涉外警务》,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9]向洪,张文贤,李开兴主编:《人口科学大辞典》,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80]“新中国领事实践”编写组:《新中国领事实践》,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
    [81]徐显明主编:《国际人权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82]许崇德主编:《宪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3]薛典曾:《保护侨民论》,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84]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85]阎学通、孙学峰:《国际关系实用研究方法》,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86]颜清湟:《出国华工与清朝官员》,粟明鲜等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0年版。
    [87]杨光斌等:《中国国内政治经济与对外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8]杨泽伟:《宏观国际法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9]杨泽伟:《主权论——国际法上的主权问题及其发展趋势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0]姚建宗:《法治的生态环境》,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91]伊恩·布朗利:《国际公法原理》,曾令良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92]余潇枫、潘一禾、王江丽:《非传统安全概论》,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93]詹姆斯·多尔蒂:《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阎学通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94]曾令良主编:《21世纪初的国际法与中国》,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5]张爱宁编著:《国际法原理与案例解析》,人民法院出版社,1991年版。
    [96]张历历:《外交决策》,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
    [97]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政策研究司编:《中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2007年版。
    [98]周鲠生:《国际法》,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99]周洪钧:《国际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0]周南京主编:《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总论卷》,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版。
    [101]周聿峨:《东南亚华文教育》,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02]周忠海主编:《国际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3]朱迪斯·戈尔茨坦,罗伯特·基欧汉主编:《观念与外交政策》,刘东国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4]朱锋:《人权与国际关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5]朱文奇主编:《国际法学原理与案例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6]庄国土:《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07]庄国土:《中国封建政府的华侨政策》,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08]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的角度看》,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班文战:《国际人权法在中国人权法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政法论坛》,2005年第3期。
    [2]保罗·埃文斯:《人的安全与东亚:回顾与展望》,《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6期。
    [3]陈晓燕、杨艳琼:《秘鲁华工案与晚清海外华人政策》,《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7期。
    [4]邓大鸣:《人权的国际保护与国内保护关系辨析》,《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5]丁兰:《国际责任制度探析》,《山西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6]方伟:《中国公民在非洲的安全与领事保护问题》,《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7]高岚君:《中国国际法价值观析论》,《法学评论》,2005年第2期。
    [8]高艳萍:《中国外交实践中的人本思想》,《职业时空》,2008年第11期。
    [9]高智华:《论外交保护制度》,《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10]葛军:《你享受哪些领事保护与服务》,《世界知识》,2003年第13期。
    [11]顾百忠:《欧盟公民权利意识的发展》,《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12]顾婷:《拉格朗案的国际法解读》,《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13]管建强:《论对日民间索偿的法律依据》,《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14]《海外华人、华侨、华裔小史》,《协商论坛》,2007年第4期。
    [15]韩庆祥:《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两种人权观的区别》,《人权》,2006年第5期。
    [16]何雪梅:《领事保护问题及其对策探析》,《洛阳理工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17]何志鹏:《全球化与国际法的人本主义转向》,《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1期。
    [18]何志鹏:《人的回归:个人国际法上地位之审视》,《法学评论》,2006年第3期。
    [19]赫斯特·汉纳姆:《世界人权宣言在国内法与国际法上的地位》,《北大国际法与比较法评论(第2卷第2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0]胡鞍钢、门洪华:《入世五年:中国应进一步对外开放》,《开放导报》,2007年第1期。
    [21]黄德明:《中国和平发展中外交职能调整的前沿法律问题》,《法学评论》,2006年第2期。
    [22]黄涧秋:《论外交保护制度中的公司国籍规则》,《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23]黄涧秋:《论海外公民权益的外交保护》,《南昌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24]黄涧秋:《论外交保护中的用尽当地救济规则》,《江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25]冀满红:《论晚清政府对东南亚华侨的保护政策》,《东南亚研究》,2006年第2期。
    [26]焦世新在《中国融入国际人权两公约的进程与美国的对华政策》,《复旦学报》,2007年第4期。
    [27]孔小霞:《海外中国国民权益保护的国际法思考》,《兰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28]李安山:《清朝政府对非洲华侨政策探析》,载于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编:《中国与非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9]李斌:《评析保护责任》,《政治与法律》2006年第3期。
    [30]李晗:《所罗门撤侨行动纪实》,《世界知识》,2006年第10期。
    [31]李良才:《人权理念对国际法价值取向的人本化改造》,《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9 年第1期。
    [32]李念庆:《清末变法修律的历史动因分析及现代反思》,《淮阴工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33]李寿平:《“保护的责任”与现代国际法律秩序》,《政法论坛》,2006年第3期。
    [34]李学保:《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外交观念变革的历史路径及经验启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35]梁晓君:《外交谈判战略浅析》,《国际政治研究》,2008年第2期。
    [36]廖赤阳:《晚清“护侨”政策的实施及评价》,《华侨大学学报》,1984年,
    [37]刘志军:《论人类安全的理念渊源》,《国际问题论坛》,2005年夏季号,第82页。
    [38]逯惠艳:《试论公共危机预防》,《行政与法》,2006年第12期。
    [39]罗金财:《浅谈1860年以后晚清政府外交护侨的表现》,《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年专刊。
    [40]罗艳华:《中国参与国际人权合作的历程与展望》,《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第1期。
    [41]罗艳华:《中国外交战略调整中的“人权问题”》,《国际政治研究》,2001年第1期。
    [42]马建红:《钦定宪法大纲:清末宪政观的制度载体》,《湖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43]毛竹青:《试论在美国的中国公民权益受侵犯及其保护》,《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8年第3期。
    [44]齐建华:《中国外交的宪法原则》,《外交评论》,2005年第5期。
    [45]齐延平:《国家的人权保障责任与国家人权机构的建立》,《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3期。
    [46]《企业和个人:海外遇事怎么办》,《世界知识》,2008年第17期。
    [47]邱建章:《论晚清政府的护侨政策》,《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48]任云仙:《清代海外领事制度论略》,《中州学刊》,2002年第5期。
    [49]桑艳东:《契约华工在南非(1904—1910)》,《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1年第1期。
    [50]山岸猛:《中国新移民及其主要输出地》,《南洋资料译丛》,2007年4期。
    [51]沈国放:《坚持以人为本,加强领事保护》,《求是》,2004年第22期。
    [52]石洪涛:《中国将建立五项机制保护海外公民安全——专访外交部领事司副司长魏苇》,《中国青年报》,2005年12月28日。
    [53]宋杰:《国家权利,国家义务与人权保障》,《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7年第6期。
    [54]宿景祥:《谁来保障海外中国人的安全》,《时事(大学生版)》,2004年第2期。
    [55]孙世彦:《论国际人权法下国家的义务》,《法学评论》,2001年第2期。
    [56]唐贤兴:《国际法与主权国家的外交:全球化时代的新发展》,《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57]田源:《移民:传统经济维度中的非传统安全因素》,《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第9期。
    [58]涂小雨、赵雄:《科学发展观的人权诠释》,《新疆社科论坛》,2008年第2期。
    [59]万霞:《海外公民保护的困境与出路——领事保护在国际法领域的新动向》,《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5期。
    [60]万霞:《海外中国公民安全问题与国籍国的保护》,《外交评论》,2006年第6期。
    [61]万晓宏:《浅论清政府对海外华侨政策之演变》,《八桂侨刊》,2001年第1期。
    [62]汪习根:《对话与超越:全球化时代中国人权法治的发展路径》,《武汉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63]王红,万吉琼:《我国新外交的为民意识初探》,《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64]王剑华:《论对日索取民间战争赔偿的出路与意义》,《唐都学刊》,2006年第3期。
    [65]王俊生,文雅:《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进程及特点分析》,《南京师大学报》,2008年第3期。
    [66]王利民:《外国人法律地位制度的法理思考》,《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67]王迁:《卡尔沃主义论》,《西北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68]王强:《美国危机管理对我国的启示》,《武警学院学报》,2005年第8期。
    [69]王世洲:《国际人权标准与我国刑法人身权保护的发展方向》,《法学家》2006年第2期。
    [70]王逸舟:《中国外交十特色》,《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5期。
    [71]王逸舟:《重塑国际政治与国际法的关系》,《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4期,第6页。
    [72]王颖丽、孙红旗、张文德:《刘玉麟与晚清侨务在南非的开展》,《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73]王在邦、邱桂荣:《21世纪世界人权面临的挑战》,《现代国际关系》,1998年第11期。
    [74]王祯军:《论国际人权法中的国家责任问题》,《法学杂志》,2007年第5期。
    [75]夏莉萍:《美英领事保护预警机制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外交评论》,2006年第1期。
    [76]夏莉萍:《日本领事保护机制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日本问题研究》,2008年第2期。
    [77]夏莉萍:《试析近年来中国领事保护机制的新发展》,《国际论坛》,2005年第3期。
    [78]夏莉萍:《中国政府在保护海外公民安全方面的制度化变革及原因初探》,《国际论坛》,2009年第1期。
    [79]夏林华:《伤害外国人的国家责任有关问题研究》,《河北法学》,2008年第5期。
    [80]肖刚:《克服“外交缺陷":体现中国外交先进性的几点思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81]信平、郭瑜:《“人类安全":概念分析、国际发展及其对我国的意义》,《学习与实践》,2007年第5期。
    [82]徐崇利:《“体系外国家"心态与中国国际法理论的贫困》,《政法论坛》,2006年第5期。
    [83]徐崇利:《中国的国家定位与应对WTO的基本战略》,《现代法学》,2006年第6期。
    [84]徐显明:《世界人权的发展与中国人权的进步》,《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年第2期。
    [85]许肇琳:《略论清代后期的设领护侨政策》,《八桂侨史》,1995年第1期。
    [86]颜清湟:《清朝对华侨看法的变化》,《南洋资料译丛》,1984年第3期。
    [87]杨丽艳:《五十年新中国在国际法领域里的实践与发展》,《社会科学家》,1999年增刊。
    [88]叶自成:《从贾谊的民众主义看国际关系主体的重新定位》,《外交评论》,2008年第1期。
    [89]殷敏:《外交保护与领事保护的比较研究》,《国际商务研究》,2008年第4期。
    [90]尹生:《欧盟公民的生现代国际法的发展》,《江汉论坛》,2004年第8期。
    [91]余劲松:《公司的外交保护》,《政法论坛》,2008年第1期。
    [92]袁丁:《同光年间清政府对遣使设领态度的转变》,《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4年第2期。
    [93]苑焕乔:《清末政府向南非输出劳务述论》,《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94]曾令良:《现代国际法的人本化发展趋势》,《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95]张爱宁:《国际人权法的晚近发展及未来趋势》,《当代法学》,2008年第6期。
    [96]张步先:《从总理衙门到外务部》,《山西师大学报》,1998年第3期。
    [97]张春:《人类安全观:内涵及国际政治意义》,《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4期。
    [98]张峻峰,刘晓亮:《透过在俄中国公民安全现状看中国领事保护》,2008年第4期。
    [99]张千帆:《从“人民主权”到“人权”》,《政法论坛》,2005年第2期。
    [100]张睿壮:《从“对日新思维”看中国的国民性和外交哲学》,《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12期。
    [101]张卫明:《晚清公法外交述论》,《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第1期。
    [102]张潇剑:《全球化与国际法》,《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103]张晓玲:《世界人权宣言与中国的人权观》,《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8年第3期。
    [104]张效民、徐春峰:《晚清外交变化的观念因素》,《国际政治科学》2006年第2期。
    [105]张新军:《外交保护的实体权利和程序问题》,《中外法学》,2008年第1期。
    [106]赵德芹、高凡夫:《建国后对日索赔长期搁置的原因探析》,《长白学刊》,2007年第6期。
    [107]郑德华、张小莹:《黄遵宪的侨务思想和活动(1882—1885)》,《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4年第2期。
    [108]钟瑞友:《从白皮书到入宪:中国人权事业的展开与抉择》,《河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109]周永坤:《论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人权保障》,《法治论丛》,2008年第3期。
    [110]朱建庚:《中国领事保护法律制度初探》,《中国司法》,
    [111]朱振:《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法学——访张文显教授》,《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1期。
    [112]庄国土:《1978年以来中国政府对华侨华人态度和政策的变化》,《南洋问题研究》,2000年第3期。
    [113]庄国土:《对晚清在南洋设立领事馆的反思》,《厦门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114]庄国土:《清朝政府对待华工出国的政策》,《南洋问题研究》,1985年第3期。
    [115]资中筠:《“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求真务实”兼及“西化”问题》,《社会科 学论坛》,2004年第10期。
    [1]陈宵:《试论双重国籍下的外交保护制度及对我国的借鉴》,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2]程显芳:《近代公民观念的产生及影响》,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3]冯江峰:《清末民初人权思想的肇始与嬗变》,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4]耿学飞:《中国民间对日索赔的国际法分析》,外交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5]管建强:《中国民间战争受害者对日索偿的法律基础》,华东政法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6]郭德峰:《海外中国公民的安全保护》,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7]侯英华:《入世后的中国人权发展问题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8]黄振宇:《试论以人为本的领事保护工作》,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9]贾少学:《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10]姜德安:《外交保护制度的主要问题剖析》,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11]李峰:《中华人民共和国四部宪法比较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12]李海星:《普遍的人权与人权的普遍》,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13]李娟娟:《领事保护制度研究》,外交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4]李小雨:《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商安全问题研究与对策探索》,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5]李志永:《国际制度的国内影响》,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16]刘亚军:《欧洲宪政中的人权保护》,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7]罗晶:《当代中国人权意识研究》,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18]骆伟锋:《人权全球化与中国人权观的思考》,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9]马坷:《领事保护与中国公民海外安全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20]沈雅梅:《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国际人权政策及其演变》,外交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21]苏晓宏:《变动世界中的国际司法》,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22]王华:《国际法律责任问题研究》,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23]王林彬:《国际司法程序价值论》,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24]吴文梅:《华侨国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研究》,外交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25]夏莉萍:《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要发达国家领事保护机制变化研究——兼论对中国的启示》,外交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26]许育红:《领事保护法律制度与中国的实践》,外交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27]颜志雄:《日本领事保护制度研究》,外交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28]杨培栋:《外交保护制度研究》,外交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29]殷敏:《外交保护法律制度及其发展势态》,华东政法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30]张劲:《论对跨国公司的外交保护》,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9年。
    [31]张琳:《从布雷亚尔德案看领事通知权》,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
    [32]张毓华:《香港居民的国籍冲突与领事保护问题初探》,外交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33]赵建文:《国际法上的国家责任》,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1]崔以闻:《余江月桂勇往直前80高龄再出发》,《世界日报》,2002年3月10日。
    [2]黄克锵:《领事保护不会“干涉内政”》,《世界日报》,2007年08月25日。
    [3]刘康:《中国公民不再是海外最安全的外国人》,《羊城晚报》,2007年4月26日。
    [4]丘立本:《为什么越来越多国家重视侨务?》,《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1月13日。
    [5]袁晔:《外长首次派遣特使,中南开展警务合作》,《参考消息》,2004年9月9日。
    [6]《2008年:“危机外交”凸显中国智慧》,《侨报》2008年12月29日。
    [1]Amerasinghe(2004),Local Remedies in International Law,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Borchard,Edwin M.(1928),The Diplomatic Protection of Citizens Abroad,New York:The Banks Law Publishing Co.
    [3]Denza(2004),Diplomatic Law:A Commentary on the Vienna Convention on Diplomatic Relation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Gauss,C.E.(1921),A Notarial Manual for Consular Officers,Washington: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5]Janis,Mark.W.(1992),International Court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Dordeeht:Martinus Ninjhoff Pulisher.
    [6]Lee,Luke.T.(1991),Consular Law and Practice,Oxford:Clarendon Press.
    [7]Meron,Theodor(2006),The Humaniza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Leiden: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
    [8]Permanent Court of International Justice,Series,A,No.2.
    [9]Shea,Donald R.(1955),The Calvo Clause,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eta Press.
    [10]Stuart,Graham H.(1936),American Diplomatic and Consular Practice,NewYork:D.Appleton-Century Company.
    [11]Tiburcio(2001),The Human Rights of Aliens under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The Hague:Marthinus Nijhoff.
    [12]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1994),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1994,New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3]Vattel,E.de.(1916),The Law of Nations or the Principles of Natural Law Applied to the Conduct and to the Affairs of Nations and Sovereigns,Washington.
    [1]Addo,Michael K.(1999),“Interim Measures of Protection for Rights under the Vienna Convention on Cosular Relations”,EJIL,Vol.10,No.4.
    [2]Borchard,Edwin M.(1913),“Basic Elements of Diplomatic Protection of Citizens Abroad”,The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Vol.7,No.3.
    [3]DUAN,Jielong(2007),“Statement on Diplomatic Protection,InternationalLiability for Injurious Consequences Arising out of Acts not Prohibited by International Law”,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Vol.6,No.1.
    [4]Fern(?)ndez,Ana Mar.(2008),“Consular Affairs in the EU:Visa Policy as a Catalyst for Integration”,Th e Hague Journal of Diplomacy,Ho.3.
    [5]Forcese,Craig(2006),“The Capacity to Protect:Diplomatic Protection of DualNationals in the ‘War on Terror’”,The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Vol.17,No.2.
    [6]Jones-Bos,Ren(?)e and Daalen,Monique van.(2008),“Trends and Developments in Consular Services:Th e Dutch Experience”,The Hague Journal of Diplomacy,N0.3.
    [7]Legro,Jeffrey W.(1997),“Which Norms Matter?Revisiting the‘Failure’of Internationalism”,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51,No.1.
    [8]Leigh,Guy I.F.(1971),“Nationality and Diplomatic Protection”,The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Quarterly,Vol.20,No.3.
    [9]Lillich,R.B.(1975),“The Diplomatic Protection of Nationals Abroad:An Elementary Principle of International Law Under Attack”,The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Vol.69,No.2.
    [10]Porzio,Giorgio(2008),“Consular Assistance and Protection:An EU Perspective”,The Hague Journal of Diplomacy,NO.3.
    [11]Ray,Sarah.M.(2003),“Domesticating International Obligations:How to Ensure U.S.Compliance with the Vienna Convention on Consular Relations”,California Law Review,Vol.91:1729.
    [12]Scheinin,Martin (2007),“Th e ICJ and the Individual”,International Community Law Review,No.9.
    [13]Trindade,Antonio Augusto Cancado(2007),“The Humanization of Consular Law:The Impact of Advisory Opinion No.16(1999)of the Inter-American Court of Human Rights on International Case-law and Practice”,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Vol.6,No.1.
    [14]Warbrick,Colin(2002),“Diplomatic Representations and Diplomatic Protection”,The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Quarterly,Vol.51,No.3.
    [15]Woodliffe,J.C.(1969),“Consular Relations Act 1968”,The Modern Law Review,Vol.32,No.1.
    [1]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网站:http://www.gqb.gov.cn
    [2]联合国网站:http://www.un.org
    [3]美国国务院网站:http://www.state.gov
    [4]欧盟委员会网站:http://ec.europa.eu
    [5]日本外务省网站:http://www.mofa.go.jp
    [6]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网站:http://translaw.whu.edu.cn
    [7]英国外交部网站:http://www.fco.gov.uk
    [8]中国人权网:http://www.humanrights-china.org
    [9]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网站:http://www.cuplfil.com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http://www.fmprc.gov.c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