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文化软实力与党的对外宣传工作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历史是文化的历史,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进入文化软实力竞争时代,文明“冲突”与文明“共融”的论争此起彼伏。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的崛起令世界瞩目,也引起一些国家的焦虑和担忧,产生了诸如“中国威胁论”等论调。怎样向世界说明中国,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本课题适应这一现实需要而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文化软实力与党的对外宣传研究是一个涵涉面非常广泛的课题,二者各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范畴,但二者之间又有着非常紧密的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全球化条件下,文化软实力与党的对外宣传都面临着全新的形势和问题,二者之间彼此相互借重的关系,超过了其中单方依赖的关系。因此,解决好这一课题,既要立足自身发展,又要有世界眼光,从多角度、多侧面对文化软实力和党的对外宣传及其关系进行认真梳理和探讨,把握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通过提高文化软实力,夯实对外宣传基础,提高对外宣传的文化底蕴。也通过加强对外宣传,塑造中国文化大国形象,掌握对外宣传话语权,促进世界文明对话和交流,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
     论文除导论和结语外,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六个章节。第一部分即第一章,是对文化软实力和党的对外宣传理论体系和范畴进行分析,对现实中存在争议的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一部分还对其相互关系进行了论证,从而,为论文的逻辑展开确定了主线和基调。第二部分即第二章,主要论述了世界进入文化软实力竞争时代的历史必然性及其主要特征,论证了文化软实力竞争对外宣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探讨了文化软实力语境下对外宣传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这一部分奠定了论文展开的主要架构。第三部分包括第三、四、五、六章,内容上照应了前两章提出的问题,并着眼于解决问题。从坚持文化自觉以提升对外宣传中的国家形象、倡行道义准则以掌握对外宣传中的话语权、促进文明对话以扩大文化影响力、构建对外宣传新格局以提高对外传播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文化软实力与党的对外宣传相互促进的一系列观点、对策和建议。
     第一,从广义上对文化软实力和党的对外宣传的概念及其关系做了界定。认为文化软实力是建立在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借鉴其他文明优秀文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基础之上的,以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形式对国内外民众产生潜移默化作用的凝聚力、竞争力和影响力。党的对外宣传是立足自身文化传统,善于运用对外宣传受众的文化思维和习惯,就国内事务和国际事务而进行的对外信息传播和交流活动。目的是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理解、尊重和友谊,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创造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环境。二者的关系是:文化构成了对外宣传的内容、背景、灵魂和源泉。对外宣传又体现、张扬和重塑着文化。文化软实力在对外宣传中发挥效力,扩大影响,对外宣传也因文化软实力而丰富和生动。
     第二,论证了世界进入文化软实力时代的历史必然性。阐述了文化软实力竞争中世界各国的文化战略,指出了文化软实力竞争在对外宣传上体现出的鲜明时代特征,即话语权的争夺性、思想的交互性、意识形态对抗的隐蔽性、价值取向的选择性、道义的至上性、形象的可塑性几个方面,探讨了文化软实力竞争语境下对外宣传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第三,从文化软实力和对外宣传的关系出发,论证了文化自觉和国家形象的关系。认为只有坚持文化自觉,把中华文化发扬光大,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对外宣传的文化底蕴,才能在对外宣传中提升国家形象。
     第四,提出道义准则是对外宣传掌握话语权的关键。认为道义准则作为文化核心价值取向和本质内涵的反映,构成了对外宣传的基础。强调要严格遵循有利于国际行为的道义准则,着力倡导和践行符合时代要求的道义准则与核心价值,在对外宣传中占领道义制高点,掌握文化话语权,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营造有利的国际氛围。
     第五,从认识世界文化多样性出发,提出文明对话与交流是文化发展的动力。认为在对外宣传实践中,必须总结人类文明对话和交流的历史经验,正确把握文明对话和交流的时代特征,积极倡导各种文明长期共存、取长补短、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的理念,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消除文化误解,促进各种文明和谐发展。
     第六,探讨了如何构建对外宣传新格局以提高对外传播水平的问题。认为必须针对新形势下文化软实力竞争对外宣工作提出的新挑战,树立对外宣传新理念,创新对外宣传内容和方法,完善对外宣传的体制和机制,切实提高对外传播能力和水平。
The history of human’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is that of culture. With the steps of globalization, the world is symbolized by the competition of the soft power of culture. The debate between the theory of civilization conflict and the theory of civilization communion has come one and another. As a large developing country, China's rise attracted worldwide attention and caused anxiety and concern in some countries, resulting in such arguments as "China’s threat "and others. How do we tell the world what China is really like has become an urgently important task. For the purpose of conducting the research on this issue, the thesis mean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topic on the soft power of culture and the publicity of the CPC is more of a wide-ranged issue. Both of them have their own theoretical system and scope, but bear very close and mutually reinforcing relationship.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globalization, The soft power of culture and the Publicity of the CPC are facing a new situ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s more mutual-dependence than uni-dependence. Therefore, to solve this issue, it is necessary to base on their own development and also to have a world perspective. And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earnestly sort out and explore their relationship from many angles and sides, locating th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facing us. We should try our uttermost to improve China’s image, gain the media discourse power and advance the dialogue among various civilizations by mutual-promotion of the soft power and the publicity of the CPC, realizing the ideal aim:“Only by cherishing one’s own culture, cherishing other’s culture and cherishing each other’s cultures, can human share the harmony of cultures.”
     Besides the preface and the conclusion, the thesis consists of another three parts including six chapters. The first part, also the First Chapter, provides the analysis and arguments on the theoretical system and the scope of the soft power of culture and the publicity of the CPC, as well as their relationship, putting forward some points of view on some controversial issues. This part lay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thesis’s logical main idea and its background. The second part, also Chapter Two, demonstrates the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of the era of soft power competition and its main features. This part predicts the main structure, by discussing the new requirements, the new situations and problems. The third part is made up of Chapter Three, Chapter Four, Chapter Five and Chapter Six. This part tries to care of the first two chapters, focusing on the solution of the raised issues and problems, by way of bearing cultural consciousness to enhance the national image in the publicity, advocating and practicing moral standards to gain the media discourse power, promoting dialogue among civilizations to expand Chinese cultural influence, and shaping the new deployment of publicity to improve the public communication. The main ideas are as follows:
     Chapter One deals with the definition of the publicity of the CPC and their relations in the broad sense: the soft power of culture is built on the heritag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other culture 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culture. It exerts cohesion, competitiveness and influence on the people home and abroad in the state of material culture, spiritual culture, system culture and behavioral culture. The Publicity of the CPC refers to the activities of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exchange on the domestic affairs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based on its own cultural traditions and the understandable application of foreign victims. For the purpose of enhancing the knowledge, understanding, respect and friendship of China, enhancing China's soft power of culture, creating a favorabl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for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is: culture constitutes the content of external publicity, background, soul and source. Publicity shows, displays and reshapes culture. Cultural soft power exerts its influence in publicity, and thus, publicity becomes abundantly and vividly different.
     Chapter Two demonstrates the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of the era of soft power competition. By illustrating the competition in the world cultural strategy, the thesis points out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reflecting on the publicity, that is, the struggle of the media discourse power, interactive of thinking, the hidden ideological confrontation ,the selectivity of the value orientation, the supremacy of morality and the plasticity of the image, etc.. Besides, th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coming up in the cultural competition also get thorough description.
     Chapter Three argues about the mutual-advanced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awareness and China’image, holding that only by adhering to cultural awareness, and carrying forward the Chinese culture to improve the cultural soft power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publicity, can the national image be enhanced in public communication.
     Chapter Four considers that the moral criterion is the key to the media discourse power, arguing that the moral norms reflect the cultural core values and essential value in forming the basis of the publicity. It illustrates that advocacy and practice of moral norms and core values must be recognized and supported in the international affairs, so as to occupy the moral high ground, grasp the cultural discourse, and create a favorable international atmosphere for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Chapter Five proposes that dialogue among civilizations and the cultural exchange is the drive for cultural development, owing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culture diversity. In the practice of publicity, we must sum up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from the dialogue and exchange of human civilization, grasp the traits of the times and promote the idea of the long-term coexistence of different civilizations, learning from each other, seeking common ground and promoting common development. The elimination of cultural misconceptions and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all civilizations lie in the dialogue and communication.
     Chapter Six discusses how to build a new pattern of the publicity of the CPC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external communication issues. It is emphasized that the new ideas, innovative content and methods as well as perfect institution are vital factors to the solution of the challenges. Only in that way can we improve the publicity effectively and sufficiently.
引文
①汝信主编,《世界文明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第一版,P.3.
    ①汝信主编,《世界文明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第一版,P.2.
    ②〔美〕爱德华·W·萨义德著,李琨译:《文化与帝国主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10月第一版。P.4.
    ①黄晴,文明冲突与文明对话,《环球时报》,2003年6月13日。
    ①涂成林,史晓虎等著,《国家软实力与文化安全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一版。P.7.
    ②张冀,刘中民等:《文化与当代国际政治》,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P.3.
    ③涂成林,史晓虎等著,《国家软实力与文化安全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一版。P.8.
    ①〔德〕哈拉尔德·米勒著,郦红等译:《文明的共存:对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批判》新华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P.3.
    ②〔德〕哈拉尔德·米勒著,郦红等译:《文明的共存:对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批判》新华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P.4.
    ③王辑思:《文明与国际政治——中国学者评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①〔美〕爱德华·W·萨义德著,李琨译:《文化与帝国主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10月第一版。P.15.
    ②〔美〕爱德华·W·萨义德著,李琨译:《文化与帝国主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10月第一版。P.22.
    ①Johan Galtung, Peace Problem: Some Case Studies, Essays in Peace Research, Vol. V Copenhagen: Christian Ejlers, 1980.
    ①王沪宁: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复旦学报》1993,03,P.91-96.
    ①贾春峰著:《文化力》,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第一版。P.10-13.
    ②高珊,《回到粗糙的地面——小仪几本文化研究出版物》,《人民日报》1994,10,25
    ③详见:洪晓楠:文化软实力:语义分析与要素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P.7.他在文章中梳理出文化元素力、文化潜移力、文化吸引力、文化影响力、文化竞争力、文化创造力、文化生产力、文化思维力、文化先导力、文化孵化力、文化和谐力、文化和合力、文化微调力、文化平衡力、文化钝感力、文化形象力、文化破坏力、文化安全力、文化扬弃力、文化凝聚力、文化永恒力等21种。
    ④王超逸主编:《软实力与文化力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P.6.
    ⑤详见:汤一介,《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中华文化定位》一文,2002年
    ②胡淼森:当代中国文化创新与精神现代化——专访王岳川教授,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8,02,P.1-16.
    ③阎学通、徐进:中美软实力比较,《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第1期。P.24.
    ④洪晓楠:文化软实力:语义分析与要素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P.7.
    ⑤洪晓楠:文化软实力:语义分析与要素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P.7-8.
    ⑥郑彪:《大国软实力》,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3月第一版,P.108.
    ①郑彪:《大国软实力》,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3月第一版,P.126.
    ②何增科:《国际社会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做法和经验》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01。P.77.
    ③涂成林史晓虎等著:《国家软实力与文化安全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一版。P.13.
    ①魏恩政张锦:关于文化软实力的几点认识和思考,[J]理论学刊,2009,03。P.13-14.
    ②陈玉刚:《试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软实力的构建》,国际观察,2007,02,P.36-37.
    ③陈玉刚:《试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软实力的构建》,国际观察,2007,02。P.39.
    ④陈玉刚:《试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软实力的构建》,国际观察,2007,02。P.39.
    ⑤童世骏:《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内涵、背景和任务》,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04。
    ⑥唐代兴:《创建文化软实力学的宏观视野与基本思路》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P.7.
    ①详见:郭建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河南日报》,2007,11,21。
    ②详见:门洪华:《中国软实力评估报告》(上、下),《国际观察》2007年第2、3期。
    ③童世骏:《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求是,2008,06。P.14.
    ④详见:骆郁廷:《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战略》,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05。
    ①宁德业,尚久:《前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江西社会科学,2010,04.
    ②肖永明张天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回顾与前瞻,《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P.16.
    ③黄金辉,丁忠毅:国家软实力研究述评,《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④肖永明,张天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回顾与前瞻,《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P.13-14.
    ①黄金辉,丁忠毅:国家软实力研究述评,《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②北京大学中国软实力课题组:软实力在中国的实践之四———文化软实力。载:唐晋主编:《论剑:崛起进程中的中国式软实力(壹)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年6月第一版,P.56.
    ③详见:肖永明,张天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回顾与前瞻》一文。
    ①转引自:王绍光:中央情报局与文化冷战,载《重构我们的世界图景》,《读书》杂志社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P.100
    ②转引自:王绍光:中央情报局与文化冷战,载《重构我们的世界图景》,《读书》杂志社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P.100
    ③毛峰编著:《传播学概论》,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P.77.
    ④“5W”模式是: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③毛峰编著:《传播学概论》,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P.84-85.
    ②莫滕森(Mortenson.S.〉编选,关世杰,胡兴译:《跨文化传播学——东方的视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2
    ①《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182页。
    ②张桂珍:对外宣传向公共外交的转型——从奥运会到世博,当代世界,2010,9。P.39.
    ③张昆:《国家形象传播》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①刘继南、周积华、段鹏等著《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国际关系的新视角》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P.5.
    ②李希光,周庆安主编:《软力量与全球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P.28.
    ③李希光,周庆安主编:《软力量与全球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P.32.
    ①孙英春:《跨文化传播研究与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攀登,2010,2。
    ②张桦:《跨文化传播与提升对外宣传影响力》,中国记者,2009,5。
    ③陈嬿如:《跨文化传播原理在我国对外宣传中的运用》,现代传播,2007,01,P.141-142.
    ④朱建婷:《对外宣传: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路径选择》,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8,04。
    ①刘德斌,“软权力”说的由来与发展,《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2004(4):P.56.
    ②(美)约瑟夫·奈著,何小东,盖玉云等译。《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军事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P..25.
    ③Joseph S.Nye, Bound to Lea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 New York: Basic Books, Inc., Publishers, 1990, P..32-33.
    ④郑志国等译《美国霸权的困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6月出版。这是斯特罗伯·塔尔伯特在该书封面页上的评语。
    ⑤石俊杰,“软权力”理论透视,《重庆大学学报》[J](社会科学版),2009,2,P.109.
    ①〔美〕约瑟夫·奈著,李达飞译《灵巧领导力》(The Powers to Lead),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P.29.
    ②王沪宁:《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第96页。
    ③Akiralriye,“Culture and International History”,in Michael J. Hogan and Thomas G. Paterson(eds),Explaining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P.214-225.
    ①Keohanernyej,“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in the Information Age”[J] ForeignAffairs,1998(Fall)·
    ②[美]加里·哈特:“新的大战略”:《洛杉矶时报》,2004年7月29日。
    ①王沪宁: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实力,《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P.91.
    ②章一平,软实力的内涵与外延,《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11期,P.55-56.
    ①D.保罗·谢弗著,徐春山等译,《文化引导未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P.1.
    ②转引自:詹得雄:软实力的含义以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7,P.39.
    ③转引自:张晓东尹树广:“文明对话”正当其时,人民日报,2010-07-16。
    ④〔美〕萨缪尔·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 1998年3月版,P.230.
    ⑤欧文·哈里斯(OwenHarries):《关于中国问题的争论》,海珊译,《联合早报》星期刊, 2000年2月13日,原载美国《国家利益》季刊,第58期。
    ①王岳川:大国文化安全与新世纪中国文化的世界化,载唐晋主编《大国软实力》,华文出版社, 2009年3月第一版,P.5.
    ②郑必坚:中国和平崛起的新道路[N]。《文汇报》,2004-03-21。
    ①刘德斌:“.软实力”说的由来与发展[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4)
    ②邓显超:近年来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综述,《理论与现代化》,2009年第6期,P.120.
    ③邓显超:近年来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综述,《理论与现代化》,2009年第6期。
    ④刘庆,王利涛:近年国内软力量理论研究综述[J].《国际论坛》,2007,(3).
    ⑤北京大学中国软实力课题组:软实力在中国的实践之四———文化软实力。载:唐晋主编:《论剑:崛起进程中的中国式软实力(壹)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年6月第一版,P.56.
    ⑥参见:邓显超:近年来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综述,《理论与现代化》,2009年第6期,P.120—121.
    ⑦贾海涛:文化软实力:概念考辨与理论探源[J],红旗文稿,2008,(3).
    ①邓显超:近年来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综述,《理论与现代化》,2009年第6期,P.120.
    ②贾海涛:试析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和理论框架[J],岭南学刊,2008(2).
    ③谢弗:《文化引导未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④江宜清:文化与文明,联合早报网,2008-9-16。
    ①李海娟:“软权力”竞争背景下的文化战略[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12)P.52.
    ②转引自:于运全: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任重道远,对外大传播,2007,(01)P.46.
    ③朱兆香:“文化软实力”界说,世纪桥2010,01,P.128.
    ②张立文,挖掘传统文化中的软实力之源,人民论坛》,2007/10·B-11·A,P.76.
    ①毛峰编著,《传播学概论》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2,P.3.
    ②黄泽存著,《新时期对外宣传论稿》,五洲传播出版社,2002年11月第一版,P.165.
    ①详见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魏楚雄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②李彬著:《传播学引论》(增补版),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P.2-3.
    ①黄泽存著,《新时期对外宣传论稿》,五洲传播出版社,2002年11月第一版,P.214.
    ②李良荣著,《宣传学导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P.13.
    ③DrAnne-MarieBrady,Regimenting the Public Mind: The Modernisation of Propaganda in the PRC. International Journal, Vol57, No.4, Autumn 2002.
    ①胡耀亭:《关于对外广播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思考》,载《国际传播论文集》,北京广播出版社,1992年版P.42&43.
    ②沈苏儒著,《对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P.12.
    ③转引自:沈苏儒著,《对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P.12
    ①详见:张昆,略论对外宣传体系,今传媒,2006,1,P.13.
    ①刘继南:《大众传播和国际关系》,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25页。
    ②Boulding K.E.(1959.Nationalimagesandinternationasystems.JournalofConflictResolution3:119一131.(K.W.Deutsch,The nerves of government: Models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and control. NewYork: FreePress,1966)。
    ③参见:李明明,《全球化下中国国家形象塑造》西南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未发表,P.4.
    ④沈苏儒:《对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P.34.
    ⑤张昆:《国家形象传播》,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P.14.
    ①王沪宁: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实力。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P.96.
    ①邓清柯在其文章《世界进入文化软实力时代》,(载《湖南社会科学》,2009,5. P. 149-157.)一文中,论述了世界进入文化软实力时代的历史背景、发展轨迹和发展启示,指出:“纵观整个人类发展史,由于生产力发展形态和水平不同,人类社会分别经历了原始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科技时代和文化软实力时代。”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P.276.
    ②华建等著,《软权力之争:全球化视野中的文化潮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年1月第一版,总序。
    ③Feigenhaum,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al Diplomacy, accessed at http://www.culturalpolicy.org/pdf/globalization. pdf. P.19.
    ④艺衡:《文化主权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一版,P.86.
    ①邓清柯,《世界进入文化软实力时代》,《湖南社会科学》,2009,5. P. 151.
    ②邓清柯,《世界进入文化软实力时代》,《湖南社会科学》,2009,5。P.152.
    ①邓清柯,《世界进入文化软实力时代》,《湖南社会科学》,2009,5.
    ②江西元:《中西文化本源与战略文化特性》,时事出版社,2010年6月版,P.9.
    ③涂成林,史晓虎:《国家软实力与文化安全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10月版,P.64.
    ④张玉国:《国家利益与文化政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8页。
    ①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大抉择——美国站在十字路口》,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P.199-200.
    ②David Rothkopf,“In Praise of Cultural Imerialism?”in Foreign Policy,No.107,Summer 1997,P.39.
    ③详见:胡惠林:论文化冷战与大国文化战略博弈,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03.
    ④详见:涂成林,史晓虎:《国家软实力与文化安全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10月版,P.65.
    ①涂成林,史晓虎:《国家软实力与文化安全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10月版,P.65.
    ②刘怀亮刘悦笛主编:《文化巨无霸——当代美国文化产业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P.13.
    ③孙安民:《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P.61.
    ④David Rothkopf,“In Praise of Cultural Imerialism?”in Foreign Policy,No.107,Summer 1997,P..49
    ①胡惠林:论文化冷战与大国文化战略博弈,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03. P.31-32.
    ①罗伯特·卡根著,肖蓉、魏宏霞译:《天堂与实力:世界新秩序下的美国与欧洲》,新华出版社,2004年5月版,P.85.
    ②姜飞主编:《海外传媒在中国》,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版,P.98.
    ③涂成林,史晓虎:《国家软实力与文化安全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10月版,P.68.
    ①涂成林,史晓虎:《国家软实力与文化安全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10月版,P.68.
    ②涂成林,史晓虎:《国家软实力与文化安全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10月版,P.68-69.
    ③郭灵凤:欧盟对外关系中的文化维度:理念、目标和工具,欧洲研究,2009年第4期,P.76.
    ①详见:涂成林,史晓虎:《国家软实力与文化安全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10月版,P.70
    ②涂成林,史晓虎:《国家软实力与文化安全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10月版,P.69
    ③涂成林,史晓虎:《国家软实力与文化安全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10月版,P.69.
    ④参见:《拉萨暴乱歪曲报道触目惊心西方媒体操守何在?》,中国新闻网,2008年3月25日。
    ①高鉴国:《加拿大多元文化政策评析》,世界民族,1999,04。P.30.
    ②详见:戴晓东:《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与文化安全》现代国际关系,2004,04。
    ①张卫国:《国家利益与文化政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P.207.
    ②刘国强:美英日韩四国文化发展战略简介,国际资料信息,2010,03. P.21.
    ③高析:国际文化产业发展新战略和新趋势,文化月刊,2010,Z1。P.16.
    ①《动漫产业点亮日本经济》,《环球时报》,2005年05月09日。
    ②高析:国际文化产业发展新战略和新趋势,文化月刊,2010,Z1。P.16.
    ③涂成林史晓虎著《国家软实力与文化安全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P.75.
    ④姜飞主编:《海外传媒在中国》,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版,P.234.
    ①引自:祝雨霞,王娟:中俄文化交流浅析,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0,01。
    ②姜立红,白夜昕:俄罗斯何以确立“以文化为导向的现代化”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11。P.40.
    ③曹静娴:解析新时期俄罗斯战略文化,西伯利亚研究,2010,04。P.78.
    ④西方文化打着促进俄罗斯民主化和自由化的幌子争先恐后涌入俄罗斯,自由欧洲电台高峰期仅莫斯科一地就有听众13万人,《纽约时报》、《商业周刊》等西方报刊充斥了俄罗斯的各地报亭。而与此相对应,俄罗斯文化产业遭遇了毁灭性打击,昔日强势的俄罗斯文化随着苏联的解体也已衰弱,彻底沦为了频遭西方国家侵蚀的弱势文化。苏联时期全球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俄罗斯之声”国际广播电台,已由过去70种语言进行对外广播锐减到38种,影响力几乎仅限于俄罗斯和几个独联体国家内。强大的俄罗斯电影产业也是辉煌不再,国内市场被美国好莱坞和西欧的影片所占领,国产电影基本从大众的文化生活中消失了,市场份额已不足3%。详见:涂成林史晓虎著《国家软实力与文化安全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P.77.
    ⑤媒体寡头是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私有化的产物,当时最有代表性的是古辛斯基和别列佐夫斯基,这些传媒寡头以西方资本为依托,不仅攫取了丰厚的利润,而且利用他们掌握的传媒舆论影响力,无视政府的存在对国家政策指手画脚,对政府内外政策的制订和实施产生了严重干扰。详见:涂成林史晓虎著《国家软实力与文化安全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P.78.
    ⑥已有70%的电子传媒,20%的全国报刊传媒以及80%的地方报刊传媒属国家所有。详见:涂成林史晓虎著《国家软实力与文化安全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P.78.
    ①李淑华:普京时期俄新闻检查状况研究,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9,04。P.24.
    ②姜飞主编:《海外传媒在中国》,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版,P.208.
    ④《普京严防“白桦革命”》,《环球时报》,2005年07月22日。
    ①史天经:《普京的“可控民主”与俄国新闻媒体》,《青年记者》,2006年第19期。
    ②曹静娴:解析新时期俄罗斯战略文化,西伯利亚研究,2010,04。P.79.
    ①马勇田:《向印度学习软实力推广》,决策参考,2010,07。P.61.
    ①梁燕君:印度软件业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价格与市场,2010,2010,10。
    ②谢宝富:把印度瑜伽介绍到西方的第一人——著名哲学家辨喜,世界宗教文化,2008,03。
    ③《新形象——以娜姐为榜样瑜伽热再升温》,《北京青年报》,2006年1月6日。
    ④《俄总统健身有术:普京爱柔道梅德韦杰夫练瑜伽》,中国新闻网。http//news.china.com/zh_cn/international/1000/20080416/14789314.html。
    ⑤王建伟主编,《国际关系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第一版,前言。
    ⑥时殷弘主编,《新趋势新格局新规范》,法律出版社,2000年3月第一版,P. 441.
    ⑦时殷弘主编,《新趋势新格局新规范》,法律出版社,2000年3月第一版,P. 440.
    
    ①王多慈崔景明,浅析文化全球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及对策,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4月,P.75.
    ②王逸周,《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安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P.3.
    ①转引:王多慈崔景明,浅析文化全球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及对策,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04.P.75.
    ②转引自:王多慈崔景明,浅析文化全球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及对策,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04.P.75-76.
    ③赵刚,全球化时代的“软权力”与文化安全策略,国际论坛,2004年3月。
    ④〔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著,金寿福译,《世界历史沉思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P.57.
    ①张国祚,关于“话语权”的几点思考,求是,2009,9
    ②张国祚,关于“话语权”的几点思考,求是,2009,9
    ③张国祚,关于“话语权”的几点思考,求是,2009,9
    
    ①季羡林《东方文化史话》。黄山书社,1987年版。
    ②[美]爱德华·伯恩斯等编,罗经国等译,《世界文明史》中文版第一卷,1987年商务印书馆版,P.173.
    
    ①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P.237~238.
    ②李振中,一次思想文化交流的国际盛会,《阿拉伯世界》1998,02,P.45-47.
    ①中共阜阳市委宣传部课题组,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切实维护好意识形态安全,理论建设,2010,03。P.41.
    ②卢新德,文化软实力建设与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P.1-10
    ③唐正繁,中国在全球化国际关系中价值观念和社会理想构建,理论与改革,2006,04,P.81.
    ①匡促联,多元文化的发展与价值观的自觉,云梦学刊,2010,04,P.67-71.
    ②匡促联,多元文化的发展与价值观的自觉,云梦学刊,2010,04,P.67-71.
    ①李德顺,全球化中的价值冲突与我们的战略,加入WTO与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笔谈,2003,01.
    ②转引自:曹鹏飞,全球化·文化·价值观,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3,03,P.63. (原自:杨雪冬,王列:关于全球化与中国研究的对话,全球化与中国[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①Wright, Quincy. 1957.“Design for a Research Project on International Conflict and the Factors Causing Their Aggravation or Amelioration”, Western Political Quarterly, no.10: P.266.
    ②王建伟主编:《国际关系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第一版,P.205.
    ③Tu,Wei-ming. 1978.“Chinese Perception of America”, in Dragon and Eagle, ed. Michel Oksenberg and Robert Oxnam,New York: Basic Books,P.104.
    ④Shambaugh,David.1991. Beautiful Imperialist: China Perceives America, 1972-1990.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⑤详见:王建伟主编:《国际关系学》,第八章,认知和形象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①“国家公关”时代如何塑造国家形象,新华时政,2010,9,10.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9/10/c_12536727.htm
    ②详见:刘兴华,国际道义与中国外交,外交评论,2007,06,P.44.
    ③George F. Kennan,“Morality and Foreign Policy”,Foreign Affairs,Vol.64,No.2 (Winter 1985/86), P.205-218.
    ④奈举例说:“加拿大、荷兰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拥有远大于其军事和经济力量的政治影响力,因为它们将诸如经济援助或维和等富有吸引力的事业融入到它们对国家利益的界定之中。”详见:Joseph S. Nye, Jr., 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 Why the World’s Only Super Power Can’t Go It Alon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p.10.
    ①丁韶彬,国际道义视角下的发展援助,外交评论,2009,04,P.74.
    ②刘兴华,国际道义与中国外交,外交评论,2007,06,P.45.
    ③[德]伊曼努尔·康德:《永久和平论》,何兆武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P.56.
    ④A.H.Feller,“In Defense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Morality”, Annals of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Vol.282,No.3(July 1952).p.81.
    ⑤Brian Barry,“Can States Be Moral? International Morality and the Compliance Problem”, in Anthony Ellis, ed. Ethic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86),p.68.
    ②丁韶彬,国际道义视角下的发展援助,外交评论,2009,04,P.76.
    ①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传播学者评析西方媒体歪曲报道3·14拉萨事件,光明日报,2008,3,28。
    ②[美]尼克松:《1999:不战而胜》,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4页。
    ①转引自:刘国强:美英日韩四国文化发展战略简介,《国际资料信息》2010,03,P.22.
    ①转引自:刘国强:美英日韩四国文化发展战略简介,《国际资料信息》2010,03,P.22.
    ②许冬晖:“美国之音”停播汉语节目深意:攻心工具升级推特或成利器,南方网,2011,2,22。http://news.southcn.com/i/2011-02/22/content_20224350.htm
    ③于炳贵,郝良华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P.45.
    ④王列,杨雪东编译:《全球化与世界》,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P.10.
    ①详见:关世杰:跨文化传播学视角中“龙”与“dragon”的互译问题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关系,对外大传播,2007,10。
    ①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P.230.
    ②张锦文:关于做好和加强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对外宣传的思考,党政干部论坛,2004,03。P.40.
    ①韩源: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国家形象战略框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01。P.100.
    ②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03. P.15.
    ③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03. P.22.
    ①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03. P.22.
    ②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03. P.22.
    ③详见:张冉:哲学论域中的文化自觉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求索,2010,08.P.111.
    ④详见:张冉:哲学论域中的文化自觉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求索,2010,08.P.112-113.
    ①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红旗文稿,2010,15。P.4-5.
    ②龚文库:《从形象说起—关于“对外传播”的对话》,载尹鸿、李彬主编:《全球化与大众传媒—冲突·融合·互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21页。
    ③刘明:《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定位与传播》外文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P.1.
    ④刘小燕:《关于传媒塑造国家形象的思考》,载于《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2期。
    ①刘明:《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定位与传播》外文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P.107.
    ②《落日的辉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P.7.
    ③刘明:《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定位与传播》外文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P.113.
    ④《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P.60.
    ①管文虎主编:《国家形象论》,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P.207-208.
    ②详见:刘明:《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定位与传播》外文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P.130-161.
    ③刘明:《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定位与传播》外文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P.132.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61.P.121.
    ①王玉华:文化自觉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国经济时报,2007,5,21
    ②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青年杂志》第一卷第6号。
    ①王玉华:文化自觉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国经济时报,2007,5,21
    ①韩源: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国家形象战略框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01。P.100.
    ①胡锦涛: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人民日报,2003-08-13。
    ③参阅:张慧彬,论先进文化在当代中国文化中的作用,学习与探索, 2003, 06.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P.212.
    ②转引自: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M〕广州文化出版社, 1989.
    ①于炳贵,郝良华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版,P.58.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P.522-523.
    ③详见:温家宝:《把目光投向中国——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国新闻网:2003年12月12日。http://www.chiannews.com.cn/. 2003年12月12日。
    ④详见:《人民日报》2005年9月16日第1版。
    ①详见:《人民日报》2006年4月24日第1版。
    ②赵启正:努力建设有利于我国的国际舆论环境[J].外交学院学报, 2004,03。P.4.
    ③胡惠林: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走出去”战略思想战线2004,03。P.89.
    ①范玉刚:试析文化产业对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力的战略意义,学习与实践,2006,11.
    ②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0273.htm
    ③王治河主编:《全球化与后现代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第154页。
    ④蔡尚伟,温洪泉:《文化产业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P.7.
    ①叶小文:中国文化拿什么“走出去”,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1,28
    ②刘康:如何打造丰富多彩的中国国家形象,新闻大学,2008,08。P.3.
    ③王淼:中国文化影响力位居世界第七,中国改革报,2009,2,2
    ①刘继南等著,《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国际关系的新视角》,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P.289.
    ②刘康:如何打造丰富多彩的中国国家形象,新闻大学,2008,08。P.5.
    ③居黎东:文化与国家形象、国际影响力,当代世界,2005,12。P.42.
    ①安东尼奥·葛兰西著,葆煦译《狱中杂记》[M]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P.316.
    ②王治河:《福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P.15.
    ③孙春英:跨文化传播研究与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攀登,2010,02。P.23.
    ④赵可金:后危机时期的大国关系集中为话语权的竞争,学习时报,2010,12,27
    ①李希光:话语权视角下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4。P.11.
    ②详见:李希光,李世默,寒竹,张维为,沈逸:谁来定义“真实”?社会观察,2011,01。P.22-25.
    ①李希光:话语权视角下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4。P.11.
    ②李希光,周庆安主编:《软力量与全球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P.119.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第2版,第35页。
    ②沈洪波:全球文化方法与全球国际关系研究,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02.P.87-92.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P.255.
    ②Lesoune,J. F., 1986:103, Theory, Culture & Society 7(2-3), London, 1990. pp. 15.
    ③沈洪波:全球文化方法与全球国际关系研究,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02.P.87-92.
    ④李立锋:多元价值选择与构建当代中国主流价值体系的思考,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4,09
    ⑤杨俊蕾:文化全球化中的民族话语权,天津社会科学,2002,3. P.105-106.
    ⑥[德]赫尔穆特·施密特:《全球化与道德重建》,柴方国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P.62 .
    ②黄金辉丁忠毅:当代国际关系伦理视域中的和谐世界外交理念分析,社会科学研究,2009,6。P.62.
    ①时殷弘:《新趋势·新格局·新规范》,法律出版社,2000年3月第一版,P.408-409.
    ①石斌: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式探索”的几个基本问题,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5期。
    ②张志洲:国际关系学:西方话语体系下的迷误,东方早报,2005年08月12日
    ①黄金辉丁忠毅:当代国际关系伦理视域中的和谐世界外交理念分析,社会科学研究,2009,6。P.65.
    ②胡容容:话语权与文化外交,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05。P.68.
    ③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P.38-43.
    ④刘涛:《中国世纪》新华出版社,2010,10月版,P.69.
    ①刘涛:《中国世纪》新华出版社,2010,10月版,P.67.
    ②程曼丽:让中国声音有效“落地”,人民日报,2008,10,16。
    ①马德普等著:《普遍主义与多元文化》,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年9月第一版,P.286.
    ①李志江:文化多样性与普世价值,河北学刊,2007,01,P.56.
    ②格罗斯:《公民与国家》,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19页。
    ①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是:人离开了城邦,不是野兽就是神。
    ②俞金尧:关于全球史上跨文化交流的评估,北方论丛,2009,01,P.74.
    ①李道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8l页
    ②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53页。
    ③王继平::论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整合,云梦学刊,2008,01。
    ①范中汇: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五十年,新文化史料,1999,06。
    ②涂成林,史啸虎:《国家软实力与文化安全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P.135.
    ①金民卿:《文化全球化与中国大众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P.2-3.
    ②魏武:《别有鲜花满庭香——十六大以来我国对外宣传和对外文化交流工作综述》,新华网,2008年1月21日,http://news.xinhuanet.com。
    ③涂成林,史晓虎:《国家软实力与文化安全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P.136.
    ①涂成林,史晓虎:《国家软实力与文化安全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P.129.
    ②张骥等:《文化与当代国际政治》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05页。
    ③Hohn Tomlinson, Cultural Imperialism,1991.
    ④涂成林,史晓虎:《国家软实力与文化安全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P.130.
    ①季羡林等:《甲申文化宣言》,《中国青年报》,2004,9,8.
    ②张晓明等著编:《2004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04年版,P.75.
    ③转引自:于炳贵,郝良华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P.189.
    
    ②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358页。
    ③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358、359页。
    ①马德普等:《普遍主义与多元文化》人民出版社,2010年9月第一版,第303页。
    ②张黎:浅析全球化背景下的宗教冲突与文明对话来源:中华宗教文化交流网,2010-01-08
    ③爱德华.E·萨义德著,单德兴译《知识分子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4月版,P.3.
    ④当代中国文化创新与精神现代化——专访王岳川教授,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8年第2期。
    ①当代中国文化创新与精神现代化——专访王岳川教授,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8年第2期。
    ①刘继南等著《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国际关系的新视角》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P.404-409.
    ①姚遥:建构认同:新中国对外宣传六十年,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P.93.
    ②杨正泉:深层次的对外宣传,中国出版,2000,11。P.7.
    ①程曼丽:让中国声音有效“落地”,人民日报,2008,10,16。
    ②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一份当代国际传播领域最重要的学术文献:《多种声音,一个世界》,又称《麦克布莱德报告》。
    ③新华社“对外宣传有效性调研”课题组:进一步提高我国媒体对外宣传的有效性之二——对外宣传报道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中国记者,2004,02。
    ①施芳,周晓荷:中国向世界递出“名片”,人民日报,2010,09,27。
    ①杨学锋:《对外宣传工作的哲学思考》,载:蔡帼芬主编《国际传播与对外宣传》,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P.62.
    ②杨学锋:《对外宣传工作的哲学思考》,载:蔡帼芬主编《国际传播与对外宣传》,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P.62.
    ①李长春:努力构建现代传播体系,提高国内国际传播能力。光明日报,2008,12,23。
    ①杨洁篪:努力开拓中国特色公共外交新局面,求是,2011,04。P.43.
    ②赵启正:中国进入了公共外交时代,组织人事报,2010,7,15。
    ①朱虹:公共外交:全球化中外交理念的新发展,学习时报,2006,3,6。
    ②徐海娜:从公共外交到文化自觉——好莱坞:美国公共外交的先行者(上),学习时报,2010,11,08
    ③唐小松:论中国公共外交的两条战线,现代国际关系,2007,08,P.45.
    ④赵启正:加强公共外交,建设国际舆论环境,对外大传播,2007,04。
    ①《对外传播》通讯稿,2010年10月。
    ②吴白乙:提升中国公共外交的现实路径,瞭望,2010,44,P.46.
    ①喻国明:整合力:新技术背景下传媒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新闻前哨,2010,11。
    ②明安香:关于中国国家形象大传播战略的思考,新闻爱好者,2009,01,下半月P.8.
    ①新华社“对外宣传有效性调研”课题组:进一步提高我国媒体对外宣传的有效性之二:对外宣传报道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中国记者,2004,02。P.22.
    ②详见:黄泽存:《新时期对外宣传论稿》五洲传播出版社,2002年版,P.269-272.
    ①赵新利:网络环境下的对外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P.9.
    ①新华社“对外宣传有效性调研”课题组:进一步提高我国媒体对外宣传的有效性之三:提高外宣有效性的五点建议,中国记者,2004,2。P.26.
    ①[美]阿尔温·托夫勒:预测与前提—托夫勒未来对话录[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4.
    ①严文斌:《要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努力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中国记者,2007,12。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论党的宣传工作》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
    5.《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
    6.《邓小平文选》(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7.《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8.《江泽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9.刘云山:扎扎实实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为“十二五”开好局提供有力思想舆论支持,党建,2011,02。
    10.张岱年,方可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1.季羡林:《东方文化史话》。黄山书社,1987年版。
    12.季羡林:《东方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3.赵启正:《向世界说明中国——赵启正演讲谈话录》新世界出版社,2005年版。
    14.李希光周庆安主编《软力量与全球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5.涂成林史啸虎等著《国家软实力与文化安全研究——以广州为例》,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一版。
    16.刘涛:《中国世纪》新华出版社,2010年10月第一版。
    17.江西元:《中西文化本原与战略文化特性》,时事出版社,2010年6月版。
    18.于炳贵郝良华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
    19.汝信主编:《世界文明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第一版。
    20.乔建新著《超越西方——文明的变革》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
    21.艺衡:《文化主权与国家文化软实力》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22.薛启亮周振国刘桂芳编著《宣传工作概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版。
    23.《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国文化书院讲演录第二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12月第一版。
    24.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25.刘康:《文化·传媒·全球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6.张冀,刘中民等:《文化与当代国际政治》,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7.王辑思:《文明与国际政治——中国学者评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8.贾春峰著《文化力》,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第一版。
    29.王超逸主编:《软实力与文化力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
    30.王逸周:《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安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1.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2.郑彪:《大国软实力》,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3月第一版。
    33.唐晋主编:《大国策——软实力大战略》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5月第一版。
    34.唐晋主编:《论剑:崛起进程中的中国式软实力(壹)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年6月版。
    35.童世骏:《文化软实力》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
    36.唐代兴:《文化软实力战略研究》,人民出版社, 2008年版。
    37.毛峰编著:《传播学概论》,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8.张昆:《国家形象传播》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9.刘继南、周积华、段鹏等著《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国际关系的新视角》,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
    40.黄泽存著,《新时期对外宣传论稿》,五洲传播出版社,2002年11月第一版,
    41.李彬著,《传播学引论》(增补版),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
    42.李良荣著,《宣传学导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
    43.沈苏儒著,《对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年版。
    44.华建等著,《软权力之争:全球化视野中的文化潮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
    45.张玉国:《国家利益与文化政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6.刘怀亮刘悦笛主编:《文化巨无霸——当代美国文化产业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7.孙安民:《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48.姜飞主编:《海外传媒在中国》,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版。
    49.戴晓东:《加拿大: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安全》,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年版。
    50.王建伟主编,《国际关系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第一版。
    51.时殷弘主编,《新趋势新格局新规范》,法律出版社,2000年3月第一版。
    52.王列,杨雪东编译:《全球化与世界》,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53.刘明:《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定位与传播》外文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
    54.管文虎主编:《国家形象论》,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5.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56.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广州文化出版社,1989年版。
    57.蔡尚伟,温洪泉:《文化产业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8.王治河主编:《全球化与代性后现》,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9.环球时报策划:《大国新路——中国走向世界的思考》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8月版。
    59.罗康隆著:《文化适应与文化制衡》,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60.金鑫辛伟主编:《世界热点问题报告》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1.林红,王振富著:《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62.赵刚,肖欢著:《国家软实力》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8月第一版。
    63.傅建成编《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中国》,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
    64.王梅芳著:《舆论监督与社会正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
    65.王晓德著《美国文化与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66.任健雄等著《宣传艺术与技巧》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一版。
    67.马德普等著:《普遍主义与多元文化》,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年第一版。
    68.吴建民主编:《交流学十四讲》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
    69.《读书》杂志编:《重构我们的世界图景》三联书店2007年5月第一版。
    70.顾耀铭主编:《我看美国媒体》新华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
    71.刘双,于文秀:《跨文化传播——拆解文化的围墙》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72.吴信训著:《文化传播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73.李道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74.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75.张晓明等编著:《2004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04年版。
    76.陈卞知:《造桥者说——跨文化传播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7.单波,石义彬主编:《跨文化传播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78.陈乐民主编:《西方外交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79.方汉文著:《比较文化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0.王岳川主编:《中国后现代话语》,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1.李希光等著:《妖魔化中国的背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82.赵林著:《中西文化分野的反思》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3.云德著:《文化的视点》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84.曹德本著:《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稳定》,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5.杨科,孙湘瑞著:《现代俄罗斯大众文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86.哈佛燕京学社主编:《全球化与文明对话》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87.陶秀璈:《全球化中的世界经济与文化的互动》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
    88.潘一禾著:《文化与国际关系》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9.刘建明编著:《舆论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0.史仲文著:《中西文明的历史对话》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91.〔美〕杜维明著:《东亚价值与多元现代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92.周鸿铎主编:《文化传播学通论》,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年版。
    93.庄晓东主编:《文化传播:历史、理论与现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94.蔡帼芬等主编:《国际新闻与跨文化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95.高旭东著:《生命之树与知识之树——中西文化专题比较》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96.刘建等著:《印度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97.秦惠彬主编:《伊斯兰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2000第二次印刷。
    98.郭可编著:《当代对外传播》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9.蒋栋元著:《利玛窦与中西文化交流》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00.董小燕著:《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
    101.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02.陈力丹著:《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
    103.马勇等编:《中西文化新认识》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04.〔美〕约瑟夫·奈著,吴晓辉,钱程译:《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105.〔美〕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硬权力与软权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6.〔美〕约瑟夫·奈著,何小东,盖玉云等译。《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军事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
    107.〔美〕约瑟夫·奈著,郑志国等译《美国霸权的困惑——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6月出版。
    108.〔美〕约瑟夫·奈著,李达飞译《灵巧领导力》(The Powers to Lead),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
    109.〔美〕萨缪尔·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110.〔美〕萨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主编,程克雄译《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新华出版社,2002年2月第一版。
    111.〔美〕爱德华·W·萨义德著,李琨译:《文化与帝国主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10月第一版。
    112.〔美〕爱德华·W·萨义德著,王宇振译:《东方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113.〔美〕汉斯·摩根索著,徐昕等译:《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14.〔加〕D.保罗·谢弗著,徐春山等译,《文化引导未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16.〔美〕科亨著,刘满贯等译:《大象和孔雀》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117.〔美〕保罗·肯尼迪著《大国的兴衰》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
    118.〔美〕[哈里哈丁:《美中关系的现状与前景》,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
    119.〔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传播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20.〔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大抉择——美国站在十字路口》,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
    121.罗伯特·卡根著,肖蓉、魏宏霞译:《天堂与实力:世界新秩序下的美国与欧洲》,新华出版社,2004年5月版。
    122.〔英〕理查德·D·刘易斯著,关世杰主译《文化的冲突与共融》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123.〔英〕大卫著,孙兆政等译《意识形态》,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24.〔英〕齐亚乌丁·萨达尔著,马雪峰译《东方主义》,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25.〔德〕哈拉尔德·米勒著,郦红等译:《文明的共存:对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批判》新华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126.德·谢·利哈乔夫著:吴晓都等译,《解读俄罗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7.〔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著,金寿福译,《世界历史沉思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一版。
    128.莫滕森( Mortenson.S.〉编选,关世杰,胡兴译:《跨文化传播学——东方的视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2。
    129.〔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译《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130.〔美〕爱德华·伯恩斯等编,罗经国等译,《世界文明史》中文版第一卷,1987年商务印书馆版。
    131.〔德〕伊曼努尔·康德:《永久和平论》,何兆武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32.〔美〕尼克松:《1999:不战而胜》,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33.〔美〕阿尔温·托夫勒,粟旺、胜德等译:《预测与前提——托夫勒未来对话录》,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4。
    134.〔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黄晓京,彭强译,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135.安东尼奥·葛兰西著,葆煦译《狱中杂记》[M]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36.〔法〕阿芒·马特拉著,陈卫星译,《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思想与战略的历史》,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版。
    137.〔法〕魏柳南著,王宝泉叶寅晶译:《中国的威胁》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3月第一版。
    138.雅斯贝尔斯著,魏楚雄等译,《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139.〔加〕哈罗德·伊尼斯著,何道宽译《帝国与传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40.〔波〕列沃伊塔西克著,邓本中钱树德译《政治宣传心理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第一版。
    142.〔德〕赫尔穆特·施密特:《全球化与道德重建》,柴方国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43.〔美〕E·M·罗杰斯著,殷晓蓉译《传播学史》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145.格罗斯:《公民与国家》,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146.弗朗西斯·福山著《历史的终结》远方出版社,1998年版。
    147.费正清著,傅光明译《观察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
    148.弗雷德里克·杰姆逊著,唐小兵译:《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王沪宁: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复旦学报,1993,03。
    2.王晨:做好建党90周年对外宣传工作充分展示我党良好形象,对外传播,2011,01。
    3.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03。
    4.程曼丽:论中国传媒在世界传播格局中的崛起,国际新闻界,2003,04。
    5.程曼丽:论我国软实力提升中的大众传播策略,对外大传播。2006,10。
    6.关世杰:谈传播学的分支——跨文化交流学,新闻与传播研究,1996,01。
    7.关世杰: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十年回顾与反思,对外大传播。2006,12。
    8.关世杰:试论二十一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5。
    9.汤一介:“文明的冲突”与“文明的共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1。
    10.秦亚青:文化、文明与世界政治——不断深化的研究议程,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11。
    11.郭建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河南日报,2007,11,21。
    12.王岳川:当代传媒中的网络文化与电视批评,北方论丛,2004,05。
    13.王浩雷:关于党和国家形象对外表述的若干问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3。
    14.丁柏铨:论第四媒体的崛起对新闻传播实践与理论的影响,江汉学刊,2002,06。
    15.蔡雯,戴佳:议程设置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与麦库姆斯教授的对话,国际新闻界,2006,02。
    16.刘康:如何打造丰富多彩的中国国家形象?新闻大学,2008,03。
    17.刘康:全球传媒与中国国家形象,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06。
    18.高珊,《回到粗糙的地面——小仪几本文化研究出版物》,人民日报,1994,10,25。
    19.胡淼森:当代中国文化创新与精神现代化——专访王岳川教授,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8年第2期。
    20.张桂珍:对外宣传向公共外交的转型——从奥运会到世博,当代世界,2010,9。
    21.严文斌:要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努力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中国记者,2007,12。
    22.郭树勇:新国际主义与中国软实力外交,国际观察,2007年第2期。
    23.孙英春:跨文化传播研究与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攀登,2010,2。
    24.张桦:跨文化传播与提升对外宣传影响力,中国记者,2009,5。
    25.陈嬿如:跨文化传播原理在我国对外宣传中的运用,现代传播,2007,01。
    26.袁艳: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新拓展,江汉论坛,2004,12。
    27.阎学通:中国软实力有待提高,中国与世界观察,2006,01。
    28.洪晓楠:文化软实力:语义分析与要素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29.魏恩政张锦:关于文化软实力的几点认识和思考,理论学刊,2009,03。
    30.李宗桂,张倩:“三元”并举提升文化软实力.岭南学刊,2008,03。
    31.门洪华:《中国软实力评估报告》(下),国际观察,2007,03。
    32.黄金辉,丁忠毅:国家软实力研究述评,社会科学,2010,05。
    33.肖永明张天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回顾与前瞻,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34.朱建婷:对外宣传: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路径选择,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8,04。
    35.刘德斌,“软权力”说的由来与发展,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4)。
    36.石俊杰,“软权力”理论透视,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37.[美]加里·哈特:“新的大战略”,洛杉矶时报,2004年7月29日。
    38.章一平,软实力的内涵与外延,现代国际关系,2006,11。
    39.詹得雄:软实力的含义以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7。
    40.张晓东尹树广:“文明对话”正当其时,人民日报,2010,07,16。
    41.赵玉娇:交往与对话——文明、宗教冲突的解决途径,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
    42.欧文·哈里斯(OwenHarries):关于中国问题的争论,海珊译,联合早报(星期刊),2000年2月13日,原载美国《国家利益》季刊。
    43.刘明:从大熊猫到姚明:美国视角下的中国形象,中国网,2006,5,9。http://www.china.com.cn/chinese/HIAW/1203660.htm
    44.郑必坚:中国和平崛起的新道路,文汇报,2004,03,21。
    45.邓显超:近年来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综述,理论与现代化,2009,06。
    46.王绍光:中央情报局与文化冷战,载《重构我们的世界图景》,《读书》杂志社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47.刘庆,王利涛:近年国内软力量理论研究综述,国际论坛,2007,03。
    48.贾海涛:文化软实力:概念考辨与理论探源,红旗文稿,2008,03。
    49.贾海涛:试析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和理论框架,岭南学刊,2008,02。
    50.江宜清:文化与文明,联合早报网,2008,9,16。http://www.zaobao.com/special/forum/pages6/forum_lx080916d.shtml
    51.李海娟:“软权力”竞争背景下的文化战略,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12。
    52.于运全: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任重道远,对外大传播,2007,01。
    53.胡耀亭:关于对外广播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思考,载《国际传播论文集》,北京广播出版社,1992年版。
    54.朱兆香:“文化软实力”界说,世纪桥,2010,01。
    55.张立文,挖掘传统文化中的软实力之源,人民论坛,2007/10·B-11·A。
    56.叶小文:中国文化拿什么“走出去”,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1,28。
    57.甘祥满:文明对话,全球化与本土化和谐互动,光明日报,2006,9,26。
    58.钟淑洁:文明对话与世界文化的和谐发展,人民日报,2005,12,22。
    59.戴逸:文明对话与和谐世界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4,26。
    60.张昆:重视国家形象的对外宣传与传播,今传媒,2005,09。
    61.张昆:略论对外宣传体系,今传媒,2006,1。
    62.邓清柯:世界进入文化软实力时代,湖南社会科学,2009,5。
    63.王多慈崔景明:浅析文化全球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及对策,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4月。
    64.张国祚:关于“话语权”的几点思考,求是,2009,9。
    65.赵刚:全球化时代的“软权力”与文化安全策略,国际论坛,2004,3。
    66.李振中:一次思想文化交流的国际盛会,阿拉伯世界,1998,02。
    67.卢新德:文化软实力建设与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
    68.唐正繁:中国在全球化国际关系中价值观念和社会理想构建,理论与改革,2006,04。
    69.匡促联:多元文化的发展与价值观的自觉,云梦学刊,2010,04。
    70.李德顺:全球化中的价值冲突与我们的战略,加入WTO与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笔谈,2003,01。
    71.曹鹏飞:全球化·文化·价值观,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3,03。
    72.刘兴华:国际道义与中国外交,外交评论,2007,06。
    73.丁韶彬:国际道义视角下的发展援助,外交评论,2009,04。
    74.韩源: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国家形象战略框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01。
    75.张冉:哲学论域中的文化自觉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求索,2010,08。
    76.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红旗文稿,2010,15。
    77.刘小燕:关于传媒塑造国家形象的思考,国际新闻界,2002,02。
    78.王玉华:文化自觉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国经济时报,2007,5,21。
    79.丁永刚:西安构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战略思考,理论导刊,2005,07。
    80.孙波:文化软实力及其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科学社会主义,2008,02。
    81.赵启正:努力建设有利于我国的国际舆论环境,外交学院学报, 2004,03。
    82.杨金海: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若干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02。
    83.贡家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思考,探索者学刊2003,01。
    84.贾松青:国学现代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社会科学研究,2006,06。
    85.张慧彬,论先进文化在当代中国文化中的作用,学习与探索, 2003,06。
    86.范玉刚:试析文化产业对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力的战略意义,学习与实践,2006,11。
    87.周正刚:论文化“两区分”理论的形成和贡献,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10。
    88.王淼:中国文化影响力位居世界第七,中国改革报,2009,2,2。
    89.祁述裕:确认识文化产业的GDP,人民日报,2010,11,23。
    90.孙春英:跨文化传播研究与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攀登,2010,02。
    91.赵可金:后危机时期的大国关系集中为话语权的竞争,学习时报,2010,12。
    92.李希光:话语权视角下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4。
    93.沈洪波:全球文化方法与全球国际关系研究,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02。
    94.李立锋:多元价值选择与构建当代中国主流价值体系的思考,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4,09。
    95.杨俊蕾:文化全球化中的民族话语权,天津社会科学,2002,3。
    96.黄金辉丁忠毅:当代国际关系伦理视域中的和谐世界外交理念分析,社会科学研究,2009,06。
    97.石斌: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式探索”的几个基本问题,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05。
    98.张志洲:国际关系学:西方话语体系下的迷误,东方早报,2005年08月12日。
    99.胡容容:话语权与文化外交,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05。
    100.姚遥:建构认同:新中国对外宣传六十年,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01。
    101.乔然:国际文化交流当与时俱进,中国文化报,2002,1,3。
    102.季羡林等:《甲申文化宣言》,《中国青年报》,2004,9,8。
    103.毛少莹:全球化与文化战略时代的来临,南方论丛,2005,01。
    104.沈妍:德国媒体中的中国形象——德国《图片报》对奥运前后的中国报道为例分析,东南传播,2009,01。
    105.周宁:中国文化形象在西方,文艺报,2008,6,19。
    106.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问题与领域,东南学术,2005,01。
    107.罗建华:“传播逆差”背后:话语权的丧失与维护——关于“文化赤字”问题的阅读札记,新闻记者,2006,07。
    108朱步楼:先进文化建设与中西文化交融,光明日报,2000,9,26。
    109.王颖,姜鑫:促进中国获取文化话语权探析,菏泽学院学报,2008,01。
    110.包俊洪:价值观研究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简评,人民日报2008,5,19。
    111.盛波:跨文化交流———寻求一种开放的视角,社会科学报,2002,05,16。
    112.袁艳,单波: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新进展——武汉大学跨文化传播国际学术会议综述,当代传播,2005,02。
    113.李智:论中国文化软权力化的对外传播策略,阴山学刊,2008,06。
    114.姜鹏:我国对外传播之生态环境简析,东南传播,2006,01。
    115.濮端华: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学习胡锦涛对外宣传重要论述,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0,01。
    116.骆正林:对外宣传要尊重海外受众的接受心理,青年记者,2010,3(上)。
    117.濮端华:浅述我党对外宣传思想,军事记者,2010,01。
    118.康润华:德才兼备——新时期外宣工作者的必备素质,对外大传播,2005,06。
    119.乔然:国际文化交流当与时俱进,中国文化报,2002,01,03。
    120.张粉琴:文化走出国门先要了解外国人欣赏需求,新华日报,2007,4,20。
    121.白琨:“中法文化年”对国际文化交流带来的启示,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5,02。
    122.阎静张旺:国际政治的道德追求:基于国际关系规范理论的述评,外交评论,2010,06。
    123.艾斐:文化产业的规范与价值取向,人民日报,2009,11,3。
    124.李春利:文化走出去——国际元素、中国元素一样都不能少,光明日报,2010,3,9。
    125.戴廉:我国摸清文化产业家底——文化根基决定文化影响力,文汇报,2006,6,7。
    126.兰文飞: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影响力,学习时报,2008,8,18。
    127.杨洁篪:努力开拓中国特色公共外交新局面,求是,2011,04。
    128.赵少华:中国文化走出去:左手传统,右手创新,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3,22。
    129.姚晓东:如何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美国媒体国际传播的经验及启示,江海学刊,2010,06。
    130.黄向阳: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认同基础,传承,2008,03。
    131.齐勇锋,蒋多: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内涵和模式探讨,东岳论丛,2010,10。
    132.祁述裕,殷国俊: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和若干建议,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02。
    133.梁岩:我国文化外宣的现实与特点,对外传播,2010,01。
    134.对外传播研究中心舆情室:近年国际涉藏舆论特点与走向,对外传播,2009,03。
    135.岳晓勇:对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理论的初步认识,国际问题研究,2007,04。
    136.刘路:外宣工作中中华文化元素的价值认知与资源开发,理论与改革,2009,05。
    137.常文征:论对外宣传中的价值取向,新闻爱好者,2002,10。
    138.张代会:对外宣传报道中的“度”与“适度,”新闻爱好者,2007,05(下半月)。
    139.申宏磊,雷向晴:谈外宣人才的综合素质——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对外大传播,2005,05。
    140.新华社“对外宣传有效性调研”课题组:进一步提高我国媒体对外宣传的有效性之一、二、三,中国记者,2004,2。
    141.林戊荪:势文化条件下的对外传播,对外大传播,2007,02。
    142.赵新利:网络环境下的对外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143.翟树耀:对外宣传的历史经验及地位,中国记者,1994,10。
    144.梁瑾:新时期做好对外宣传工作的几点思考,2007,12。
    145.周瑾:中国文化元素在对外传播中的应用,青年记者,2008,07(上)。
    146.张锦文:关于做好和加强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对外宣传的思考,党政干部论坛,2004,03。
    147.裴勇:访美归来话外宣,中国宗教,2003,11。
    148.俞正樑:再论中国新外交,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06。
    149.明安香:关于国家形象传播的思考,对外大传播,2007,09。
    150.刘小彪:全球化下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冲突,阿拉伯世界,2002,02。
    151.于朝晖:整合公共外交——国家形象构建的战略沟通新视角国际观察,2008,01。
    152.胡文涛招春袖:英国文化外交: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成功之路,太平洋学报,2010,09。
    153.李国振:在对外交往中提升中国国家软实力的几点思考,当代世界,2010,11。
    154.陈少峰:国际化时代的中国文化表达,人民论坛,2008,03A。
    155.杨牧之:国家“软实力”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大中华文库》编辑出版启示,中国编辑,2007,02。
    156.丁柏铨,王涛:论媒体“软实力”——以另一种视角考察媒体竞争力,新闻传播,2006,12。
    157.国林霞:中国软实力现状分析,当代世界,2007,03。
    158.姚奇志,胡文涛:日本文化外交的观念变革与实践创——以国际形象的建构为中心,日本学刊,2009,05。
    159.方克立:“和而不同”:作为一种文化观的意义和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01。
    160.沈苏儒:开展“软实力”与对外传播的研究,对外大传播,2006,07。
    161.孙平:谈对外传播的一些策略误区,探索与争鸣,2009,10。
    162.张效民,罗建波:中国软实力的评估与发展路径,国际论坛,2008,09。
    163.王宁:“东方主义”反思,外国文学,1996,05。
    163.李海娟:“软权力”竞争背景下的文化战,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12。
    164.彭姝祎:法国对外文化政策的欧洲化与认同问题,欧洲研究2008,01。
    164.周海霞:从跨文化视角看“中德媒体对话”,德国研究,2009,01。
    165.于溪滨:软实力理论的内涵、产生背景及运用,当代世界,2006,09。
    166.刘乃京:文化外交——国家意志的柔性传播,新视野,2002,03。
    167.刘相平:对“软实力”之再认识,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01。
    168.丁志刚:略论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国际政治研究,1999,04。
    169.陈剑峰:中国软实力建设的“和中”要素,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12。
    170.庞中英:国际关系中的软力量及其它——评美国学者约瑟夫·奈的《注定领导》,战略与管理,1997,02。
    171.金正昆,徐庆超:国家形象的塑造:中国外交新课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02。
    172. [美]约瑟夫·奈王缉思(赵明昊译):中国软实力的兴起及其对美国的影响,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06。
    173.谢稚:沟通、理解、宣传、引导——我国媒体在对外传播中提升国家形象的策略,理论月刊,2010,02。
    174.石俊杰:软权力理论透视,重庆大学学报,2009,02。
    175.汪涛,邓劲:国家营销、国家形象与国家软实力,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02。
    176.刘舸:软实力的提升与中国对外文化传播,求索,2010,05。
    177.杨婷: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国际视野,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04中旬。
    178.刘少华,唐洁琼: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国际地位求索,2010,09。
    179.羊绍武,高中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软实力建设,社会科学家,2010,06。
    180.任美慧:国家软实力构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06。
    181.祥耘,胡德才:全球化背景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意义,社科纵横,2010,09。
    182.俞新天:软实力建设与中国对外战略,国际问题研究,2008,02。
    183.吴思:国家的理想形象与金规则,炎黄春秋,2007,01。
    184.宋惠昌:当代中国价值观变革的基本趋势,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10。
    185.李效东:软实力与硬道理,北京交通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03。
    186.崔达:全球化视野中的文明冲突与共存,东方论丛坛,2003,01。
    187.廖宏斌:公共外交:国际经验与启示,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01。
    188.孟晓驷:和谐世界理念与外交大局中的文化交流——近年来我国对外文化工作的回顾和思考,求是,2006,20。
    189.孟晓驷:对外交流中的“文化软实力”,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8,06。
    190.何翔:我国对外传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对外传播,2008,05。
    191.乐黛云:东西文化的和谐诉求,社会科学报,2007,2,8。
    192.沈壮海:文化软实力的中国话语、中国境遇与中国道路,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1。
    193.马德普,常士訚:多元文化存在的不可避免性与人类文化的繁荣,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05。
    194.郭灵凤:欧盟对外关系中的文化维度:理念、目标和工具,欧洲研究,2009年第4期。
    195.曹静娴:解析新时期俄罗斯战略文化,西伯利亚研究,2010,04。
    196.李鉴修:文化软实力与对外宣传,桂海论丛,2011,02。
    1.王旭:《中国对外宣传工作的传播学思考》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刘海燕:《对外宣传与传播策略研究》,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李明明,《全球化下中国国家形象塑造》西南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9。
    4.刘蕾:《新形势下对外宣传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邱世兵:《当前我国对外宣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6.
    6.魏明:《全球信息时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成略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7.高鸿:《跨文化的中国叙事》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8.陈静:《媒介偏见的社会文化根源与控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9.严怡宁:《国家利益视野下的美国涉华舆论》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10.胡文涛:《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的历史轨迹与个案分析》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11.李仲天:《全球传播语境中的国际舆论调控》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12.陈世阳:《国家形象战略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1. Joseph S. Nye,Bound to Lea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 New York: Basic Books, Inc., Publishers,1990.
    2. Keohanernyej,“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in the Information Age”[J] Foreign Affairs, 1998 (Fall)
    3. Akiralriye,“Culture and International History”,in Michael J. Hogan and Thomas G. Paterson(eds),Explaining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4. Dr Anne-Marie Brady,Regimenting the Public Mind: The Modernisation of Propaganda in the PRC. International Journal, Vol57,No.4,Autumn 2002.
    5. Boulding K.E.(1959.National images and international systems.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3:119 - 131.(K. W. Deutsch,The nerves of government: Models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and control. New York: Free Press,1966)
    6. David Rothkopf,“In Praise of Cultural Imperialism?”in Foreign Policy,No.107,Summer 1997.
    7. Tu,Wei-ming. 1978.“Chinese Perception of America”, in Dragon and Eagle, ed. Michel Oksenberg and Robert Oxnam, New York: Basic Books.
    8. Shambaugh, David.1991. Beautiful Imperialist: China Perceives America, 1972-1990.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9. George F. Kennan,“Morality and Foreign Policy”,Foreign Affairs,Vol.64,No.2(Winter 1985/86)
    10. A.H.Feller,“In Defense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Morality”,Annals of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Vol.282,No.3(July 1952)
    11. Brian Barry,“Can States Be Moral? International Morality and the Compliance Problem”,in Anthony Ellis,ed. Ethic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86)
    12. JEAN-MARC F. BLANCHARD:“Harmonious World and China’s Foreign Economic Policy: Features,Implications,and Challenges.”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vol. 13, no. 2, 2008.
    13. SHENG DING :“To Build A“Harmonious World”: China’s Soft Power Wielding in the Global South.”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vol. 13, no. 2, 200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