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论文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教育制度在教育的发展与变革中究竟居于
    什么样的地位?对现实教育制度的关注究竟会对教育实践产生什么样的影响?(2)教育制度究竟
    是取决于个人基于自身利益的理性计算,还是取决于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某种客观的“社会”
    力量?把教育制度归结为一种外在于个人教育行为的既定框架会产生什么样的实践后果?(3)教
    育制度的利益背景究竟是属于需要批判和清除的对象,还是要把人们借助于教育制度进行的对教
    育利益的追求公开化、合法化?清除教育制度的利益背景在实践中是可行的吗?(4)现实的教育
    制度变革究竟属于什么性质?导致这种制度变革的内在动力是什么?变革的方向主要表现在哪些
    方面?(5)人们现有的对教育制度的关注主要存在哪些问题?要摆脱现有的研究困境需要一些什
    么样的突破?真正揭示教育制度变革逻辑的理论应当具有什么特性?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论文在对旧制度教育学进行反思性分析的基础上,借鉴新制度经济学的
    分析方法,提出了新制度教育学的分析框架和概念,并以这一分析框架和概念体系去分析教育制
    度的生成与变革,得出了许多有益的结论。全文共分7章。第1章(“经济分析:新制度教育学的
    分析框架”)是方法论部分,强调旧制度教育学的分析框架过于激进,必须用新制度教育学的经济
    分析方法取而代之。第2章(“教育制度:最重要的教育资源”)是全文的总纲,认为教育制度具
    有内生性,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第3、4、5、6章(分别为“自在性教育制度:前制度化教育剖
    析”、“教育的制度化:强制性教育制度的生成”、“强制性教育制度的危机:现代的逆转”和“走
    向后制度化:自主性教育制度的建构”)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考察,既对第2章提出的有关教育制
    度的纲领性见解进行确证,同时也有自己的特殊任务,那就是深入揭示教育制度生成与变革的逻
    辑,为现实的教育制度变革提供实践方向和理论模型。第7章(结语:新制度教育学在中国的前
    景)按计划是对国内制度教育学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向的考察。其中第3章本来已经完成,但由
    于篇幅原因,没有完整提交。而第7章则由于时间仓促,根本来不及动笔,所提交的只是极简单
    的几条思路。
     论文的主要观点包括:(1)教育制度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它降低教育中的交易费用,界定
    教育利益的范围,教育的根本变革有赖于教育制度的变革,对现实教育制度加以关注是我们摆脱
    教育中的计划体制的关键;(2)教育制度具有内生性,产生于个人基于自身利益的理性计算,而
    不是取决于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某种客观的“社会”力量,把教育制度“归结为”一种外在于
    个人教育行为的既定框架,是强制性教育制度(尤其其现代部分)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3)教
    育的利益背景不是需要批判和清除的对象,批判和清除教育制度利益背景的各种努力,要么是出
    于追求另外一种隐藏着的教育利益的动机,要么必然会带进新的教育利益追求,问题的关键是在
    各种教育利益之间取得协调和秩序;(4)教育制度有三种基本形态,它们分别是自在性教育制度、
    强制性教育制度和自主性教育制度,现时代教育制度处于由强制性教育制度向自主性教育制度变
    革的过程中,导致这种制度变革的不是道德理想,也不是精英理性,而是一种基于个人教育利益
    的多元主义的制度博奕;(5)人们现有的对教育制度的批判和干预基本上出于理性自负和道德义
    愤,带有一种强烈的浪漫主义、理想主义和权威主义心态,因而基本上属于旧制度教育学的阵营,
    要摆脱现有的研究困境,必须首先更新思想方法,采用新制度教育学的分析方法,真正从现实的
    人出发考察教育制度问题。
1~眫Thiz
     ~ DOCTORAL D!SSE7~TA1 ION
    
    
    
     ABSTRACT
    
     The main questions this dissertation wants to settle include five aspects: (1) In the process of the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what抯 the position of the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What effects on the
     educational practice will result from the attention paid to the existing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2) What
     do the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depend on, the individual rational calculation based on one抯 own interest
     or some objective 搒ocial ?power independent of one抯 will? What will happen when attributing the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to a vested framework independent of one抯 educational behavior? (3) Does the
     educational interest background need to criticize and eliminate, or should we make public and legitimate
     people抯 pursuit of the educational interest under the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Is it feasible to eliminate
     the background of the educational interest? (4) What抯 the nature of the transformation in the existing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What抯 the inner impetus that brings about the institutional transformation?
     Which aspects are the directions of the transformation? (5) What抯 wrong with the present attentions put
     on the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Which breakthroughs should be made when we want to get rid of the
     existing predicaments in the research? 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eory that really reveals the
     transformation logic of the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In order to answer these questions, based on a reflective analysis of the Old Institutional Pedagogy,
     this paper uses the analytic method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for reference, brings forward an
     analytic framework and a concept system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 Pedagogy to analyze the genera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educes many profitable conclusions. The whole
     paper is divided into seven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揈conomic Analysis: the Analytic Framework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 Pedagogy?, the methodology of the paper, emphasizes the Old Institutional
     Pedagogy must be replaced by the New Institutional Pedagogy because of its radicalness in its analytic
     framework. The second chapter (揈ducational Institutions: the Most Important Educational Resources?,
     the general programme of the paper, holds the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re endogenous, and considers
     them as the most important educational resources. The next four chapters (respectively named
     揈ducational Institutions-in-itself: an Analysis of the Pre-institutionalized Education?
     揑nstitutionalization of the Education: the Generation of the Coercive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揅risis
     of the Coercive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the Reversion in the Modem Times?and 揟owards
     Post-institutionaliz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ree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by means of a historic
     analysis, try hard to reveal the logic of the gene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in order to provider the practical directions and theoretic model, as well as to prove the programmatic
     opinions concerned with the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in the second chapter. The seventh chapter,
     揈pilogue: the Prospects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 Pedagogy in China?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plan, is
     going to review the status in quo and the trend in the future of the Institutional Pedagogy抯 development.
     But as a result of the time, I can only submit several trains of thought now. In addition, the third chapter
     mentioned before has finished already, but not submitted fully here because of the length of the paper.
引文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4.《文化危机与展望——台港学者论中国文化》(下),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年版。
    5.《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6.A·哈耶克著,贾湛、文跃然等译:《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1949),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7.C.J. Hurn著,王国隆、李锦旭、林清财、徐超圣、赵镇洲编译,蔡璧煌总校订:《教育社会学》(原名:The Limities and Possibilities Of Schooling:An Introduction to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五南图书出版公司民国78年版。
    8.C·K·金泽等编著,张杰夫等译:《计算机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春秋出版社1989年版。
    9. Chandler, Alfred. 1977. The Visible Hand: The Managerial Revolution in American Business. Cambridge: Harvard Univ. Press.
    10.D·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11.D·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12.D·P·约翰逊著,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译:《社会学理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
    13.E·弗洛姆著,孙恺详译,王馨钵校:《健全的社会》,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4.E·希尔斯著,傅铿、吕乐译:《论传统》,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5. Featherstone, Mike. 1988. "In Pursuit of the Postmodern: An Introduction." Theory, Culture and Society5(2-3): 195-217.
    16. Foucault, M.: "The eye of power"(1977), in Cordon (ed.)(1980) Power/knowledge, New York:Pantheon.
    17.G. Hitchcock and D. Hughes: Research and the Teacher ----A Qualitative Introduction to School-based Research, Routledge London & New York, 1989.
    18.G·W·霍奇逊:《新制度经济学宣言》,中译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9.Gaston Mialaret、Jean Vial主编,张人杰等译:《现代教育史(1945年至今)》,五南图书出版公司民国82年版。
    20.J. Elliott: Action Research: A Framework of self-evaluation, Cambridge Institute of Ed., 1981.
    21.J.F. Lyotard,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A Report on Knowledge,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84.
    22.K·曼海姆著,李安宅译:《知识社会学》,上海:中华书局,1944年版。
    23.L. Cohen and L Manion: Research Methods in Educmion, Routledge. 1990.
    24.L·布鲁姆、P·赛尔茨内克、D·B·达拉赫著,张杰、钱江洪、杨善华、阎焱译:《社会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5. Lawrence Crem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chool: Progressivism in American Education, 1876-1957,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61.
    26. Mead, Margaret, 1928. Coming of Age in Samoa. New York: Morrow.
    27. Michael Peters, Education and Postmodern Condition, 1995.
    28. Michel Foucault: "The Subject and Power",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9. Ng, Yew-Kwang(1983), Welfare Economics, Macmillan Press LTD.
    30.R.S. Peters(ED)(l973),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ondon.
    31.R·H·科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32.R·P·库佐尔特、E·M·金著:《二十世纪社会思潮》,张向东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3.R·沃斯诺尔等著:《文化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4. Richard Rorty: "Philosophy and Mirror of Natur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9.
    35. S. Kemmis: "Action Research" in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Vol. 1, Ed. by Husen, T. ,1985.
    36.S·E·佛罗斯特著,吴元训等译:《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37.S·拉塞克、G·维迪努著,马胜利、高毅、丛莉、刘玉俐译:《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8. Sen, Amartya K. (1970), Collective Choice and Social Welfare (Ameterdam : North-Holland), p. 59.
    39. Stephen Humble & Helen Simons, From Council to Classroom: an evaluation of the diffusion of the Humanities Curriculum Project, Macmillan Education, London, 1978.
    40. The Basic Writings of Bertrand Russell, edited by Robert E. Egner and Lester E. Denonn 1961, What I Believe.
    41.W·布鲁斯、K·拉斯基著,银温泉译,吴敬琏校:《从马克思到市场:社会主义对经济体制的求索》,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2.W·考夫曼编著,陈鼓应、孟祥森、刘崎译:《存在主义》,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43. Watkins, J. W. N. 1957 1973. Historical Explanation in the Social Sciences. Reprinted in Modes of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ed. J. O'Neil, pp. 166-178. London: Heinemann.
    44.埃里希·弗洛姆著,黄颂杰主编:《弗洛姆著作精选——人性·社会·拯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45.爱德华·W·萨义德著:《东方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46.安东尼·德·雅赛著,陈茅、徐力源、刘春瑞译:《重申自由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47.安东尼·吉登斯著,李康、李猛译,王铭铭校:《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48.班克斯著,林清江译:《教育社会学》,复文图书出版社民国79年版。
    49.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著,高鸿业等译:《经济学》(第12版)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
    50.保罗·朗格让著:《终身教育导论》,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51.彼得·圣吉著,齐若兰译:《第五项修练——共创学习新经验》(上、下),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2.毕淑芝、王义高主编:《当代外国教育思想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53.波林·罗斯诺著,张国清译:《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
    54.伯纳德·巴伯著,顾昕等译:《科学与社会秩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
    55.博伊德(William Boyd)、金(Edmund J King)著,五南编辑部编译:《西洋教育史》,五南图书出版公司民国78年版。
    56.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57.布林·莫利斯著,周国黎译:《宗教人类学》,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
    58.布鲁巴克著,吴元训主译:《教育问题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59.查尔斯·赫梅尔著,王静,赵穗生译:《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为国际教育局写的报告》,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年版。
    60.陈桂生:《“唯物主义教育观”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2)。
    61.陈桂生:《“制度化教育”评议》,《上海教育科研》2000(2)。
    62.陈桂生:《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63.陈进著:《系统分析》,三民书局印行。
    64.陈奎熹著:《教育社会学》,三民书局印行民国69年初版,民国79年增订再版。
    65.陈来著:《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
    
    
    66.陈少明著:《儒学的现代转折》,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67.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68.陈仲庚、张雨新著:《人格心理学》,辽宁出版社1987年版。
    69.大卫·雷·格里芬编,王成兵译:《后现代精神》,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70.戴维·布莱克莱吉、巴里·亨特著,王波等译:《当代教育社会学流派——对教育的社会学解释》,春秋出版社1989年版。
    71.戴维·利明、埃德温·贝尔德著,李培茱、何其敏、金泽译:《神话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72.丹尼尔·贝尔著,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
    73.丹尼斯·C·缪勒著,杨春学等译:《公共选择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74.单世联著:《反抗现代性:从德国到中国》,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75.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著,张志斌译:《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76.邓正来、J·C·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77.迪尔凯姆著,胡伟译:《社会学方法的规则》,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78.丁伟志、陈崧著:《中西体用之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79.董泽芳著:《教育社会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80.杜时忠著:《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81.杜维明著,陈引驰编:《一阳来复》,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82.杜育红著:《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3.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84.恩斯特·卡西尔著:《国家的神话》,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85.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86.樊纲著:《渐进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87.樊纲著:《市场经济与经济效率》,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8.菲力浦·库姆斯著,赵宝恒、李环等译:《世界教育危机——八十年代的观点》,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89.费正清、赖肖尔著,陈仲丹、潘兴明、庞朝阳译:《中国:传统与变革》,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90.冯·贝塔朗菲、A·拉威奥莱特著,张志伟等译:《人的系统观》,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91.冯兴元:《大师眼中的教育观——国民教育发展中的政府与市场角色》,《经济学信息报》1999.10.15。
    92.弗莱德·R·多尔迈著,万俊人译:《主体性的黄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93.弗朗索瓦·佩鲁著,张宁、丰子义译:《新发展观》,华夏出版社1991年版。
    94.弗朗兹·博厄斯著,刘莎、谭晓勤、张卓宏译:《人类学与现代生活》,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95.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著,王明毅等译:《通往奴役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96.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著,邓正来译:《自由秩序原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97.弗洛姆著,杨慧译:《占有或存在》,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
    98.傅殷才著:《制度经济学派》,武汉出版社1996年版。
    99.冈纳·米尔达尔著,陈羽纶、许约翰译:《反潮流:经济学批判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100.高亮华著:《人文主义视野中的技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01.高新民编著:《人自身的宇宙之谜——西方心身学说发展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02.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第1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03.顾明远总主编,李国钧主编:《中国教育大系·历代教育制度考》(上、下卷),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04.顾明远总主编、主编:《中国教育大系·现代教育理论丛编》(上、下卷),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05.顾树森著:《中国历代教育制度》,江苏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106.哈贝马斯著,郭官义、李黎译:《认识与兴趣》,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107.哈罗德·孔茨、西里尔·奥唐奈、海因茨·韦里克著,黄砥石、陶文达译:《管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108.韩庆祥著:《能力本位》,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版。
    109.郝克明主编:《面向21世纪我的教育观》(综合卷)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10.何怀宏著:《世袭社会及其解体——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
    111.何怀宏著:《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112.何清涟著:《现代化的陷阱——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问题》,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
    113.何亚平、张钢著:《文化的基频——科技文化史论稿》,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114.贺来著:《现实生活世界——乌托邦精神的真实根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15.赫伯特·西蒙著,杨砾、徐立译:《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有限理性说》,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116.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教授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117.洪丕熙:《制度教育学——重读〈学会生存〉》,《外国教育资料》1987(6)。
    118.侯钧生:《“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评M·韦伯社会学的价值思想》,《社会学研究》1995(3),第1-7页。
    119.侯钧生:《价值立场与社会学知识的客观性》,《社会学研究》1995(6),第7-12页。
    120.胡劲松:《教育科学的研究范式——批判理性主义的视角》,《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
    121.华东师大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编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122.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资料中心编:《当代国外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123.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编:《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124.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编:《中国现代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125.华勒斯坦等著,刘锋等译:《开放社会科学:重建社会科学报告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126.华勒斯坦等著,刘健芝等编译:《学科·知识·权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127.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28.黄克剑著:《人蕴——一种对马克思的解读》,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129.黄全愈著:《素质教育在美国——留美博士眼里的中美教育》,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30.黄政杰等编译:《学校教育改革》,师大书苑有限公司民国78年版。
    131.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132.霍桂桓:《符号互动论概析》,《国外社会学》1996(4)。
    133.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34.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版。
    135.蒋广学,赵宪章主编:《二十世纪文史哲名著精义》(上、下),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136.教育百科辞典编审委员会主编:《教育百科辞典》,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民国83年版。
    
    
    137.杰·阿基比鲁著,董占顺等译:《教育哲学导论》,春秋出版社1989年版。
    138.靳希斌主编:《市场经济大潮下的教育改革》,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39.景海峰编:《儒家思想与现代化——刘述先新儒学论著辑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
    140.卡尔·波普尔著,陆衡、张群群、杨光明、李少平等译:《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第1、2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41.卡扎米亚斯、马西亚拉斯合著:《教育的传统与变革》,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142.康健:《论个人主义的逻辑及其限度》,《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1998(6)。
    143.康芒斯著:《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144.康永久、吴航:《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冲突与走向》,《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4)。
    145.康永久:《“制度教育学”管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1)。
    146.康永久:《教育本质研究的方法论反思》,《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研究生专辑。
    147.康永久:《教育规律研究的逻辑》,《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1)。
    148.康永久:《真假儿童中心论——与卜玉华、张丽萍商榷》,《上海教育科研》2000(12)。
    149.柯布著,崔载阳译:《新教育的原则及实际》,台湾中华书局印行,民国60年版。
    150.克利福德·格尔兹著,纳日碧力戈等译,王铭铭校:《文化的解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51.孔庆东、摩罗、余杰主编:《审视中学语文教育》,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52.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153.赖得胜著:《教育与收入分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54.劳凯声著:《教育法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55.雷国鼎著:《欧美教育制度》,教育文物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67年第2版。
    156.雷国鼎著:《西洋近代教育制度史》,教育文物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74年初版。
    157.雷克斯·吉普森(Rex Gibson)著,吴根明译:(批判理论与教育》(Critical Theory and Education),师大书苑股份有限公司,民国77年版。
    158.雷蒙·阿隆著,葛智强、胡秉诚、王沪宁译:《社会学主要思潮》,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159.李宝元著:《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60.李国钧、王炳照总主编:《中国教育制度通史》(8卷本),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61.李强著:《自由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62.李书磊著:《村落中的“国家”——文化变迁中的乡村学校》,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63.李维武编:《中国人文精神之阐扬——徐复观新儒学论著辑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版。
    164.李泽厚著:《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165.李宗桂著:《中国文化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66.理查德·D·范斯科德、理查德·J·克拉夫特、约翰·D·哈斯合著,北京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所译:《美国教育基础——社会展望》,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16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6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69.梁漱溟著:《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
    170.列维·布留尔著:《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171.林宝山著:《美国教育制度及改革动向》,五南图书出版公司民国80年版。
    172.林清江著:《教育社会学新论——我国社会与教育关系之研究》,五南图书出版公司民国70年版。
    173.林文达著:《教育经济学》,三民书局民国73年版。
    174.刘军宁等编:《市场逻辑和国家观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
    175.刘军宁等编:《市场社会与公共秩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
    
    
    176.刘军宁著:《保守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77.刘李胜著:《制度文明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
    178.刘绍学著:《理性之剑:重读伏尔泰》,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79.刘伟、李风圣著:《产权通论》,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
    180.刘易斯·科塞等著,杨心恒等译:《社会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81.刘云杉著:《我是一个受教育者——个人在制度化的学校中》,南京师范大学1999年度博士论文。
    182.露丝·本尼迪克著,何锡章、黄欢译:《文化模式》,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183.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184.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85.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论教育》(上、下),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186.卢现祥著:《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年版。
    187.鲁洁主编、吴康宁副主编:《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88.陆有铨著:《躁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育历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89.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古代社会》(上,下)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190.伦斯基著:《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91.罗青主编:《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台湾五四书店有限公司1989年版。
    192.马丁·布伯著,陈维纲译:《我与你》,三联书店1986年版。
    193.马丁·杰伊著,单世联译:《法兰克福学派史(1923-1950)》,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94.马尔科姆·卢瑟福著,陈建波、郁仲莉译:《经济学中的制度:老制度主义和新制度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95.马健生、钟晓云:《美国重建教育运动:一种公共选择的观点》,《外国教育资料》1999(5)。
    196.马克·贝磊著,胡文斌译:《教育全成本核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97.马克·第亚尼编著,滕守尧译:《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98.马克斯·霍克海默著,李小兵等译:《批判理论》,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199.马克斯·舍勒著,艾彦译:《知识社会学问题》,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200.马克斯·韦伯著,于晓、陈维纲等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201.马克斯·韦伯著:《经济与社会》(上、下),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02.马克斯·韦伯著:《社会科学方法论》,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203.马立诚、凌志军著:《交锋——当代中国第三次思想解放实录》,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
    204.迈克·富兰著,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05.曼瑟尔·奥尔森著,陈郁、郭宇峰译:《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06.毛磊,吴传煌、刘录开主编:《中国的平均主义》,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07.毛亚庆:《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创新乏力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
    208.米尔顿·弗里德曼、罗斯·弗里德曼著:《自由选择:个人声明》,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209.米夏埃尔·兰得曼著,张乐天译:《哲学人类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210.米歇尔·福柯著,姬旭升译:《性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11.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212.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规训与惩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213.米歇尔·沃尔德罗普著,陈玲译:《复杂——诞生于秩序与混沌边缘的科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214.莫伟民著:《主体的命运——福柯哲学思想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215.诺贝特·埃利亚斯著,王佩莉译:《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216.欧力同、张伟著:《法兰克福学派研究》,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217.皮亚杰著:《发生认识论原理》,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218.启良著:《新儒学批判》,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219.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民书局有限公司1974年版。
    220.乔·萨托利著,冯克利、阎克文译:《民主新论》,东方出版社1998年第2版。
    221.乔伊斯·阿普尔比、林恩·亨特、玛格丽特·雅各布著,刘北成、薛绚译:《历史的真相》,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222.曲恒昌、曾晓东著:《西方教育经济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23.瞿葆奎主编,陈桂生、丁证霖、张晓鹏、洪祥生选编:《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学文集第3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224.瞿葆奎主编,黄荣昌、喻立森、李一平选编:《教育制度》,教育学文集第14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225.瞿葆奎主编,瞿葆奎、沈剑平选编:《教育与教育学》,教育学文集第1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26.瞿葆奎主编,施良方、唐晓杰、崔允漷选编:《国际教育展望》,教育学文集第25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27.冉云飞著:《沉疴:中国教育的危机与批判》,南方出版社1999年版。
    228.让-弗·利奥塔等著,赵一凡等译:《后现代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229.荣剑、杨逢春著:《民主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30.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系编:《列宁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231.盛宁著:《人文困惑与反思——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批判》,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232.石伟平、周加仙:《伯恩斯坦的社会课程论概述》,《外国教育资料》1999(5)。
    233.石伟平:《M·杨的社会课程论概述》,《外国教育资料》1999(3)。
    234.石中英著:《教育学的文化性格》,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35.史蒂文·卢克斯著,朱红文译:《个人主义:分析与批判》,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版。
    236.思拉恩·埃格特森著,吴经邦等译:《新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237.斯宾诺莎著,温锡增译:《神学政治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238.斯蒂芬·L·埃尔金、卡罗尔·爱德华·索乌坦编,周叶谦译:《新宪政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239.斯特朗著,徐钧尧、委道儒等译:《宗教生活论》,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
    240.宋林飞著:《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41.苏国勋:《理性化的限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42.苏宏章著:《利益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43.孙来祥著:《规范经济学和社会选择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44.孙万鹏著:《改革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45.孙有中、蓝克林、裴雯译:《新旧个人主义——杜威文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246.涂艳国著:《走向自由——教育与人的发展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47.托尔斯顿·胡森主编:《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248.托克维尔著,冯棠译:《旧制度与大革命》,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249.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250.王宾著:《后现代在当代中国的命运:主体性的困惑》,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51.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252.王宏昌、林少宫编译:《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讲演集》(1978/198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7年版。
    253.王景伦著:《毛泽东的理想主义和邓小平的现实主义——美国学者论中国》,时事出版社1996年版。
    254.王丽编:《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55.王铭铭著:《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256.王一兵主编,周满生、王欣副主编:《八十年代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述评》,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57.王岳川、尚水编:《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58.威廉·A·哈维兰著,王铭铭等译:《当代人类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59.韦政通著:《儒家与现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60.邬志辉:《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与制度创新》,《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4)。
    261.吴永军著:《课程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62.希尔斯曼著,曾大鹏译:《美国是如何治理的》,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263.细谷俊夫等著,林本译:《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台湾开明书店印行,民国64年版。
    264.项贤明著:《泛教育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65.萧宗六、贺乐凡主编:《中国教育行政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66.谢立中主编:《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67.谢维和著:《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68.谢选骏著:《神话与民族精神》,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269.休·J·阿诺德、丹尼尔·C·菲尔德曼著:《组织行为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70.徐迅著:《民族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71.薛兆丰:《价格的三个作用》1996年7月10日,www.stevenxue.com。
    272.薛兆丰:《教育问题》,1996年9月17日,www.stevenxue.com。
    273.薛兆丰:《科教应该商业化》,《证券时报·财经周刊》,1999.3.26,www.stevenxue.com。
    274.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和目标》,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275.杨昌勇:《当代西方“新”教育社会学进展评析》,华东师范大学1999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276.杨春时著:《中国文化转型》,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77.杨春学著:《经济人与社会秩序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78.杨东平编:《教育:我们有话要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79.杨国赐著:《系统分析在教育革新上的应用》,水牛图书出版事业有限公司民国76年版。
    280.杨适著:《人的解放——重读马克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81.杨小微:《从复杂科学视角反思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3)。
    282.伊丽莎白·劳伦斯著,纪晓林译:《现代教育的起源和发展》,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283.伊姆雷·拉卡托斯、艾兰·马斯格雷夫著:《批判与知识的增长》,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284.伊万·伊利奇著,吴康宁译:《非学校化社会》,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4(民国83)年版。
    285.殷鼎著:《理解的命运》,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1998年版。
    286.友田泰正编,于仁兰等译:《日本教育社会学》,春秋出版社1989年版。
    287.于建嵘著:《会员制经济》,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版。
    288.于建嵘著:《现代经济分析——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革命》(2000年文稿)。
    289.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90.余英时著:《中国传统思想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91.俞可平著:《社群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92.袁振国著:《论中国教育政策的转变——对我国重点中学平等与效益的个案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93.约翰·S·布鲁巴克著,吴元训主译:《教育问题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94.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295.约翰·杜威著,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96.约翰·怀特著:《再论教育目的》,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297.约翰·基恩著:《公共生活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298.约翰·罗杰斯著,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299.曾天山著:《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生”现象剖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00.曾晓洁、代俊:《当代西方公立学校制度中的“国家观念”与“市场逻辑”》,《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4)。
    301.詹姆斯·M·布坎南著,平新乔、莫扶民译:《自由、市场与国家——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
    302.张博树著:《现代性与制度现代化》,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
    303.张海鹏、臧宏主编:《中国传统文化论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04.张继焦著:《市场化中的非正式制度》,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
    305.张静著:《法团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306.张军著:《“双轨制”经济学:中国的经济改革(1978-1992)》,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07.张君劢、丁文江等著:《科学与人生观》,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08.张克难著:《作为制度的市场和市场背后的制度——公有产权制度与市场经济的亲和》,立信会计出版社1996年版。
    309.张乐天著:《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
    310.张人杰:《西方“学校社会学”研究》(上、下),《外国教育资料》1987(4、5)。
    311.张人杰主编:《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312.张文军:《后现代课程观初探》,《华东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4)。
    313.张五常:《垄断可能是竞争的结果——为微软说几句话》,www.stevenxue.com。
    314.张宇燕:《个人理性与“制度悖论”——对国家兴衰的尝试性探索》,《经济研究》1993(4)。
    315.张宇著:《过渡之路: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316.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317.赵中建编:《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18.赵中建选编:《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90年代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19.郑家栋主编:《道德理想主义的重建——牟宗三新儒学论著辑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
    320.钟启泉编译:《现代教学论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321.仲新、持田荣一等著,雷国鼎、徐南号、刘妮辉合译:《学校制度》,台湾中华书局民国61年版。
    322.周全华著:《“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23.周振华著:《体制变革与经济增长——中国经验与范式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24.朱国宏主编:《社会学视野里的经济现象》,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25.朱建国著:《不与水合作——现代化与伪现代化的文化冲突》,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版。
    
    
    326.朱学勤著:《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327.朱永新、徐亚东主编:《中国教育家展望21世纪》,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28.庄锡昌、孙志民编著:《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构架》,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29.邹进著:《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