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个案研究、访谈、问卷调查以及数理统计法,以“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互动理论”和“社会运行动力机制理论”为分析框架,分析了两者的系统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相互需求、互动的动力机制及变化、互动的形式、互动的原则、互动的内容以及互动的方法。结论如下:
     1、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系统主要由大学体育、社区体育、政府和社会四个相互影响和作用的部分构成。其中包含三个反馈回路关系。
     2、社区体育对大学体育的需求在于体育活动组织和指导保障、经济资助保障、活动设施保障、增加体育群体影响力;大学体育对社区体育的需求体现为获得资金收入、提高人才培养、加强互惠互动;二者的共同需求体现为都需要获得体育发展资金支持、都需要改善经济;对促进体育知识内化为个体体育能力的需求,双方是一致的;体育文化氛围的积极影响作用,对大学体育和社区体育都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3、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的动力机制、控制机制和保障机制分别表现为动力主体、动力传导的媒介、动力的开发与转化。二者互动的动力主体中,个体层次包括大学体育人才、社区体育人口;群体层次包括大学体育和社区体育;社会层次包括政府管理和社会力量。动力传导媒介物包括利益媒介、文化媒介和信息媒介。动力开发要求动力主体需要保持一定限度范围、具有正确方向。动力的转化包括给其余各社会运行机制供给动力过程。
     4、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形式包括合作互动、竞争互动和弱互动,三种互动形式在物质技术层、组织制度层和价值观念层三个层次发生作用。
     5、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的原则包括以群众体育联赛为组织形式原则,以宣传为提高影响的途径原则,以体育兴趣培养为根本保障原则,以兼顾公益与市场为目标原则。
     6、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的内容包括体育知识的传播、体育技能的传授、体育比赛的组织、运动训练的参与、体育需求的开发、体育项目的拓展、体育设施的完善、体育文化的传播、体育服务的引入以及体育运营的加强十个方面。
     7、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方法包括:加强群体交流,引导群体目标;增加群体活动,培养体育兴趣;增进群体感情和规范,提高凝聚力;提高单项训练和比赛水平,促进体育群体规模;完善网络平台,加深互动交流;加强实体平台建设,惠及老年人群;加强组织建设,提高组织能力;运用适宜管理策略,提高管理水平。
This study regard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University Sport and Community Sport as its main object. It put to use the ways of Literature Review, Case Study, Interviewing, Questionnaire,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o have a survey. It takes " Science-technology-economic-social interaction theory " and " Social mechanism of operation power theory as the analysis frame, analyz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University Sport and Community Sport system relations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interaction demands, interactive mechanism and change, interactive forms, interactive principle, interactive content and interactive method. It aims at give a theory and practice advice fo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University Sport and Community Sport. The main points as below:
     1.The system of reaction between University Sport and Community Sport include University Sports, Community Sports, Government and Society, and there are three main feedback circles reaction in it.
     2. The needs of Community Sports to University Sports include sports organization and guidance, economy aims, infrastructure provides, assistance activities increase sports group influence; the needs of university sports to the Community Sports is to obtain boost funding, qualified students training, improve the win-win interaction; the common needs include the need obtaining funds for sports development support, require improving the sports economy; the sports knowledge becoming individual sports capacity; and the positive effect of sports culture atmosphere.
     3. University Sports and community Sports interactive dynamic mechanism, control mechanism and guarantee mechanism are shown as dynamic body, power transmission medium, dynamic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Individual levels dynamic body including University Sports students and teachers, Community Sports population; its group levels including University Sports and Community Sports; the social level includes government and social departments. The dynamic transmission media including benefits medium. culture media and information media.
     4. The form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University Sports and Community Sports including cooperative interaction, competitive interaction and shadow interaction, the three interaction forms make in body in the material-technology, the system and organization layer and the value-ideal layer.
     5. The principle of interaction between University Sports and Community Sports includes organize game by mass sports league principle, improve the effect by promote principles, guarantee the activity by develop interest in sports principle and, balance the public interest and market as the goal principle.
     6. The content system of interaction between University Sports and community Sports includes spread sports knowledge, pass physical skills, organize sports game, partake sports training, develop sports participation demands, develop sports items, improve sports facilities, promote sports culture, introduce sports service and strengthen sport market.
     7. The method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University Sports and Community Sports include guide the group goals by strengthening the group communication; cultivate sports interest by increasing the group activities; improve the cohesion by enhancing group feeling and norms; promote sports population size by improving individual level of training and match; enhance mutual interaction by perfecting network platform; benefit the elderly population by strengthening the entity platform construction; improve the organization capacity by strengthening the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improve the management level by taking appropriate management strategy.
引文
[1]董进霞,钟秉枢.新世纪我国高校体育工作的目标定位.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4):508-510
    [2]韩桂凤.现代教学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5
    [3]钟义信.社会动力学与信息化理论.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3-10
    [4]埃哈尔.费埃德伯格.张月等译,权利与规则—组织行动的动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67
    [5]钟义信.社会动力学与信息化理论。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35)
    [6]樊炳有.社区体育理论框架体系探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24-25
    [7]杨贵仁等.中国学校体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5,8
    [8]彭庆文.大学体育概念新释.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06).
    [9]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版)2009:5
    [10]赵悌尊.社区康复医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4):1-2
    [11]社会工作概论,251
    [12]黄燕飞等.中美社区体育的管理体制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04(9):37-38
    [13]王凯珍等.社区体育指导.南昌:江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34-35
    [14]王凯珍.社会转型与中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体育大学,2004
    [15]马国泉等.新时期新名词大辞典.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1128
    [16]萧浩辉.决策科学辞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11
    [17]任海等.论体育资源配置模式-社会经济条件变革下的中国体育改革(一).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6(2):1-5
    [18]谢英,区域体育资源研究-N论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7-33
    [19]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37-38
    [20]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4-26
    [2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16
    [2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38,124
    [23]王蓓,张丽勇.大学体育在学生社会化和社会关系中的目标定位.浙江体育科学,2006(6):58-60
    [24]宋强.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实践与课程建设思考.体育科学研究,2011(4):75-78
    [25]杨文斌.“理解教学”教育观对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启示[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9
    [26]都菊英.“阳光体育”语境下高校公共体育课改革的思考.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5).
    [27]陆静斐.大学体育:能否从“鸡肋”变成“香饽饽”,in文汇报2003.
    [28]潘绍伟.我心目中理想的大学体育.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7-10
    [29]赵世杰.网络教育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高等教育,2005.:126-129
    [30]夏晓勤.论大学体育的文化本位.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2):19-21.
    [31]李卫国.论后奥运时期我国高校体育文化发展.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5):89-91
    [32]贾颖华.吴蕴瑞体育普及化思想的提出和实践.兰台世界,2010(21):27-28.
    [33]付强等.大学生运动会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影响的探究.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38-40+37.
    [34]李巧灵等.析高校体育资源的概念及定义.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84-86.
    [35]谢英.区域体育资源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体育学院,2003
    [36]张艳丽.大学体育助升青年的人格魅力,in黑龙江日报2009.
    [37]刘波.德国体育俱乐部体制与学校体育关系的研究.体育与科学,2008(1):88-93.
    [38]王会寨.北京奥运会媒介服务研究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3
    [39]陆淳.英国大学体育教育探究.体育文化导刊,2009(10):156-158.
    [40]陈志坚等.户外运动教学体系的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6):106-108.
    [41]廖军.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运动的隐性冲突及对接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07(1):66-68
    [42]西宗凤.高校体育赛事对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影响_以安徽省十所高校为例.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1):89-91.
    [43]张建新等.基于经营理念的研究型大学体育课程建设.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4):66-68.
    [44]杨亚琴等.客户关系管理理念在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中的应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0):1335-1336.
    [45]彭庆文.论新时期大学体育的基本属性_现代大学职能的分析视角.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
    [46]乔仁波等.现代大学三大职能与大学体育的发展.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76-78.
    [47]崔树林.“三区联动”体育运作模式探索.体育文化导刊,2009(11):82-84.
    [48]缪建东.生活体育_社区教育新视角.体育与科学,2011.32(2):103-106.
    [49]田彤.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是促进社区体育和谐发展的落脚点.体育与科学,2006(7):287-290.
    [50]卢元镇等.体育与小区文化发展研究_以广州市中海康城花园小区为例.体育文化导刊,2008(9):第15-17.
    [51]潘建华等.三峡库区社区体育与经济发展相关分析.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8-10.
    [52]钟振新.城市体育文化创新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09(7):8-11.
    [53]陈晓英等.我国南方六城市社区群众体育活动选择内容的调查分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19-121.
    [54]徐估.小康社会珠江三角洲城镇居民休闲体育模式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体育学院,2008
    [55]周进国.社会分层与社区体育发展.体育文化导刊,2011(9):34-37.
    [56]杜熙茹.社会转型期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的休闲特征与发展趋势.体育学刊,2010(3):33-36.
    [57]周涛等.加快城乡结合部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体育与科学,2011(2):60-64+73.
    [58]党挺.西安市农民工体育锻炼状况及影响成因分析.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3):50-53.
    [59]招乐辉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我国弱势群体健身问题.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4):17-19.
    [60]陈新生等.城市社区休闲体育公共服务的现状与对策.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1):29-33.
    [61]王凯珍等,北京市第2次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4):1-5+31.
    [62]唐立成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志愿者人力资源开发问题与对策研究_以天津市城市社区为例.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8).
    [63]焦敬伟.上海市社区群众性体育健身团队的调查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6):65-68.
    [64]董春华等.上海市社区体育俱乐部建设现状研究.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21-24.
    [65]刘昀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增强农村社区凝聚力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11(7):136-139.
    [66]肖建国.河北省城市社区体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3):365-372.
    [67]苟清华等.成都市社区体育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10):27-29.
    [68]王凯珍等.大众体育孕育和发展的生态观_基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参与式调查分析思考.体育文化导刊,2005(7):52-55.
    [69]彭长锦.当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4):28-32
    [70]李丰祥等.基于WSR思想的城市社区体育空间建设研究.体育科学,2006(6):43-46.
    [71]钟天朗等.上海市社区体育培训运作现状及对策研究.中国体育科技,2011(1):130-136
    [72]任大方。对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基层组织发展停滞现象的研究_以社区居民日常参与的体育活动组织为.中国体育科技,2007.43(3):41-46.
    [73]郑国华.理性选择与社区体育行为.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9):1164-1167.
    [74]王士娟.地方政府在社区体育发展中的责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南理工大学,2011
    [75]徐凤琴等.群众性健身团体在社区稳定中的作用及发展.体育学刊,2007(8):32-35.
    [76]刘国永.我国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经营模式选择及政策建议.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1-4.
    [77]陆前安.社区体育俱乐部与政府_市场_社区关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体育学院,2010
    [78]汪流等.社区草根体育组织:生存境遇及未来发展.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2):17-21.
    [79]刘建中.协同学与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形成与发展机制.体育学刊,2009(8):40-43.
    [80]谷晨.日本学校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状况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09(3):157-158.
    [81]李加奎.日本社区体育分析.体育文化导刊.2010(2):149-151.
    [82]王青等.上海社区体育服务平台构建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11-18.
    [83]钱伟良.日美社区体育中心建设的比较研究_兼谈对我国社区体育中心建设的启示.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2):37-49.
    [84]林显鹏等.国外社区体育中心的建设与经营管理研究_兼论我国体育场馆建设与发展思路.体育科学,2005.25(12):12-16.
    [85]杨桦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演进与思考.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6):721-726.
    [86]张枝梅等.构建体育生活化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理论探析.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4):17-20+36.
    [87]宫晓丽.社区体育生态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9):1182-1184.
    [88]宋杰等.城市社区体育健身环境评价体系的构建.中国体育科技,2005(4):99-102.
    [89]宋杰.对城市社区健身环境评价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0):1328-1330.
    [90]王国红等.城市社区体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_以上海市为例.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2):29-32.
    [91]张纳新.依托学校体育构建新型社区体育体系的研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6):107-111.
    [92]刘庆青.社区体育发展的动力机制探讨.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3):46-49.
    [93]冯火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方政府社会体育政策执行研究_以沈阳市为例.体育文化导刊,2006(11):15-17.
    [94]李骁天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对学校开放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12):88-93.
    [95]李朝晖,丛湖平.社区体育建设的方法论与机制创新.体育学刊,2007(4):22-25.
    [96]陈暘.基于GIS的社区体育服务设施布局优化研究.经济地理,2010(8):1254-1258.
    [97]肖建波等.社会体育新闻的传播趋势及发展策略.新闻爱好者,2011(14):82-83.
    [98]蔡志霞.民族传统体育在西部城镇化建设中的发展对策.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8):31-33页.
    [99]吕立功,关于城市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问题的探讨.体育与科学,2007(6):34-37+31.
    [100]宋杰等.对当前社区体育设施配置若干问题的思考.体育与科学,2007(5):49-52.
    [101]邱宗忠等.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动力机制构建要素分析.体育与科学,2011(5):54-56.
    [102]刘玉兰等.公共投入对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影响.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6): 36-38+47.
    [103]陶林等.也谈为什么“12年体育课我们教不会学生什么”.体育学刊,2007.14(6).
    [104]向绍举.成都市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现状及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师范大学,2010
    [105]黄健等.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构建研究.体育与科学,2010(5):94-96.
    [106]蒋艳杰等.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联动模式的构建.中国成人教育,2008(12):176-177.
    [107]王程。和谐视野下我国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融合与发展.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58-61.
    [108]张洪潭.试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关联互动.体育与科学,2004(5):64-68.
    [109]刘兆林等.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关系研究.湖北体育科技,2009(3):288-290.
    [110]黄健等.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构建研究.体育与科学,2010(5):94-96.
    [111]马卫平等.当前对学校体育认识的误区.体育学刊,2011(1):75-78.
    [112]伟从群吕.社区体育实地调查与分析_学校与社区共建体育俱乐部研究之四.体育文化导刊,2007(7):68-70.
    [113]陈峰.城市社区体育与高校学校体育的互动研究.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44-147
    [114]骆映.论学校体育资源的社会共享。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8):1094-1095
    [115]刘小平等.资源配置理论下我国高校体育资源及其社会共享探讨.体育与科学,2007(3):94-96.
    [116]李金平.新时代和谐体育的构建_学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研究.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7).
    [117]毛振明,李骁天,王凯珍.城市社区与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中外对比[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6):504-509.
    [118]张纳新.社会公平视野下合理配置社区体育资源研究.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180-182+185.
    [119]常丹.呼和浩特市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资源共享协调发展与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120]张一弛.南京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可行性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南大学,2009
    [121]任海,王凯珍,肖淑红,赵书祥,陈国强.体育资源利用的改革与体育资源配置改革的法规平台—论社会经济条件变革下的中国体育改革(四).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17)2
    [122]卢闻君.高校体育资源的配置和开发研究.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85-88.
    [123]程慎玲.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10(4):96-99.
    [124]李娟等.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体育学刊,2005(3):95-97.
    [125]李骁天,王凯珍,李璟圆.我国城市社区与学校体育设施共享理论构建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4):83-87+98.
    [126]徐莉姝等.构建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模式的研究.继续教育研究,2008(7): 96-97.
    [127]张晓林.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大学,2007
    [128]王世景.高校武术与社区武术互动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师范大学,2007.
    [129]高凯.山东省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互动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7
    [130]唐立.永州市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互动发展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首大学,2010
    [131]John R. Schermerhorn Jr. etc.刘丽娟等译.组织行为学(8).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74-75
    [132]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北京:中国邮电出版社:97-102
    [133]马国泉,张品兴,高聚成.新时期新名词大辞典.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1128.
    [134]John R. Schermerhorn Jr. etc.刘丽娟等译.组织行为学(8).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0
    [135]韩丹.论我国体育基本上还属于公益事业.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6.
    [136]秦椿林.体育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26-227
    [137]徐估.小康社会珠江三角洲城镇居民休闲体育模式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体育学院,2008.
    [138]秦椿林.体育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18-127
    [139]钱国英,徐立清,应雄.高等教育转型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2007:14-16
    [140]John R. Schermerhorn Jr. etc.刘丽娟等译.组织行为学(8).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9
    [141]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56-257
    [142]秦椿林.体育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6-47
    [143]秦椿林,苗治文,张春萍.当代中国体育性质与结构的再审视.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1):1441-1443.
    [144](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萧琛等译.经济学(18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116-117
    [145]张宏,吕树庭,刘江南.深圳市组建全民健身市场网络的研究.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1):11-14.
    [146]尚文化.权演论—永恒的社会动力学.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154
    [147]埃哈尔.费埃德伯格,张月等译.权利与规则—组织行动的动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36-140
    [148]记者.体育彩票销售:牡丹江—牡丹江晨报.2012年5月30日,A15
    [149]埃哈尔.费埃德伯格,张月等译.权利与规则—组织行动的动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39
    [150](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萧琛等译.经济学(18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4
    [151](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萧琛等译.经济学(18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257-266
    [152]尚文化.权演论—永恒的社会动力学.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16-30
    [153]尚文化.权演论—永恒的社会动力学.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66-67
    [154]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84-286
    [155]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86-287
    [156](美)约翰.J.麦休尼斯.社会学(11版).风笑天等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74-92
    [157]John R. Schermerhorn Jr. etc.组织行为学(8).刘丽娟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43-46
    [158]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07-334
    [159]秦椿林,张瑞林.体育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74-277
    [160]W.理查德(迪克).斯科特,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第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88-93
    [161]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调研组,全民健身服务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群众体育的新形式.体育文化导刊,2004(1):第3-8页.
    [162](美)约翰.J.麦休尼斯.社会学(1 1版)风笑天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597
    [163]辛利.关于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探讨.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2):12-13.
    [164]梁晓龙.当代中国体育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之九—体育与现代生活方式以及现代体育的成因.体育文化导刊,2004(1):8.
    [165]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88
    [166]埃哈尔.费埃德伯格,权利与规则—组织行动的动力.张月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3
    [167]沈建华等.社区体育发展新模式—学区体育.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
    [168]埃哈尔.费埃德伯格,权利与规则—组织行动的动力.张月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79,313,315
    [169]埃哈尔.费埃德伯格,张月等译.权利与规则—组织行动的动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60,258
    [170]埃哈尔.费埃德伯格,权利与规则—组织行动的动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83
    [171]刘会成.黑龙江滑雪消费市场成熟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师范大学,2007
    [172]袁祖社.公共性的价值信念及其文化理想.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01):
    [173]贾仁安.系统动力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76
    [174]黄希庭.运动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11
    [175]王旭光.我国地方体育社团的现状、面临问题和发展对策研究—基于建设多元化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视角.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4):302-305
    [176]黄亚玲.中国体育社团的发展—历史进程、使命与改革.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55-158
    [177]钟天朗.体育服务业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4-10
    [178]戴维.迈尔斯.侯玉波等译.社会心理学.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9
    [179]黄希庭.运动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49-350
    [180]理查德.考克斯.运动心理学—概念与应用.张力为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93-95
    [181]W.理查德(迪克).斯科特,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第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61
    [182]John R. Schermerhorn Jr. etc.组织行为学(8).刘丽娟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9
    [183]W.理查德(迪克).斯科特,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第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00,187
    [184]尚文化.权演论—永恒的社会动力学。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42
    [185]尚文化.权演论—永恒的社会动力学.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66
    [186]John R. Schermerhorn Jr. etc.组织行为学(8).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322
    [187]John R. Schermerhorn Jr. etc.组织行为学(8).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64-169
    [188]John R. Schermerhorn Jr. etc.组织行为学(8).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24-234
    [189]W.理查德(迪克).斯科特,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第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62-63
    [190]张宏,吕树庭,刘江南,深圳市组建全民健身市场网络的研究.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1):11-14.
    [191]黄文伟.市场机制引入与远程高等教育公益性的法律保障.中国远程教育,2007(8):18-2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