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近代体育思想的转变与发展(1918-1920)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欧战以后及新文化运动时期(1918-1920年),是众多思想交汇的“十字路口”。在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下,湖南近代的体育思想产生了重大变化。
     欧战结束,人们开始反思战争于人类之不良影响,认识到战争给人类造成的巨大灾难,于是清末民初所流行的军国民主义思潮与“尚武”思想开始遭到时人的质疑,军国民体育也随着“尚武”思潮的消退逐渐被否定。人们认为,体育是人的生活手段,自然因人要生活然后才要体育,所以重视体育的首要目的是生活上的满足。但军国民体育的结果,恰恰与“生活上的满足”这个目的背道而驰,故而反对军国民体育。加上实用主义、自然体育思想的传入,也引起了中国体育界对于兵操、竞技体育的反思。
     五四运动的爆发及新文化运动的飞速发展,又使传统国技性质的体育定位成为讨论的话题。如何看待静坐、武术等传统体育项目也成为时人关注的热点。伴随运动中新思潮的涌现,反帝反封建任务的提出,科学和民主的提倡,马列主义理论介绍到中国,促进了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一些民主主义人士开始用近代科学观点来研究和提倡体育。故在学校体育与妇女体育等方面,日趋体现出民主、平等、科学等发展态势。
     此时,体育的时代特点展现为更加注重“人的体育”、“生活的体育”、“互助的体育”;从人本主义出发,考虑健全个人意义。然而,在近代体育兴起并发展的过程中,还有一部分守旧分子借“新武术”和“静坐”等传统体育极力推销“国粹”,以抵制新文化运动,抵制近代体育在中国的发展,从而出现关于“国粹”体育的大争论。这场争论引发出对于体育更深层次的思考,即如何处理好传统体育与近代体育之间的关系。在当代,仍不可忽视传统体育有其精华之处,只要科学合理的利用,便能有助于人们强身健体。
     体育的本质是崇尚生命,体育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肯定人生的价值和生命存在的意义。体育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After European War and in the period of New Culture Movement time (1918-1920), was the intersection that numerous thoughts connected. Under each kind of social ideological trend's impact, Hunan modern times' sports thought had had the tremendous change.
     The European War ended, people started to reconsider the adverse effect about the humanity by the war, and realized that the huge disaster which created to the humanity from the war, therefore The armed forces nationalism ideological trend and the thought of "esteems martial arts" which were popular At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years of the Republic started to encounter person's questioned, the armed forces national physical culture also were denied gradually along with the thought of "esteems martial arts" dissipated. The people believed that sports is a method of person's life, human needs to live before wants the sports, so the most important goal of sports is life satisfaction. But the result of armed forces national physical culture ran counter with the goal above, therefore armed forces national physical culture must be opposed. In addition the pragmatism and natural sports thought introduced, also had caused the reflection about the military drill and athletics sports by Chinese world of sport.
     May 4th Movement of 1919 eruption and New Culture Movement's swift development, also caused the discussion's topic about the localization of the nature of traditional sports. The hot spots which how to regard traditional sports such as Rest-sitting, Martial Arts and so on also to become focal point which the people pay attention to. Some democracy public figures started to study and advocate sports with the modern scientific viewpoint after further understanding sports followed by new ideological trend emergences with May 4th Movement, Anti-imperialism and feudalism duty statements, the science and the democracy advocate, and Marxism-Leninism introductions. Therefore in school sports and woman sports aspects and so on, related democracy, equality and science tendencies manifested day by day.
     At that time, the sports' characteristics development to even more pay great attention to "person's sports", "life sports", "cooperation sports". Embarks from humanism, considered that improves individual significance. However, also some parts of conservative members proposed National Essence vigorously by many excuses such as New Martial Arts, Rest-sitting and so on in modern sports starting and developing process, to resist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and modern sports in China's development, thus appeared about the big argument about National Essence sports. This argument initiated ponder about the sports in deeper level, namely to how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sports and the modern sports. In present age, we can't neglected the essences about traditional sports, so long as be used reasonable, they can be helpful for people's healthy.
     Sports essence is advocates the life, why can the sports exist and develop is that it has affirmed life value and life significance. The final goal of sports development is promote person's full scale development and impel the human society the progress.
引文
[1]体育院、系教材编审委员会,《中国近代体育史》编写组编:《中国近代体育史》,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年,23页。
    [2]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223-224页。
    [3]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国体育史学会编:《中国近代体育史》,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年,109页。
    [4]黄醒:《学校应否废止兵操》,《体育周报》第46期第3页。
    [1]毛泽东:《体育之研究》,《新青年》第3卷2号。
    [2]毛泽东:《体育之研究》,《新青年》第3卷2号。
    [3]《人生的体育学会宣言》,《体育周报》第60期174页。
    [1]《社告》,《体育周报》,第36期,第2页。
    [1]例如。吴志青的《国术理论概要》,万籁声的《武术汇宗》,徐哲东的《国技论略》(民国丛书第一编50,上海书店)都是对于体育单项的叙述,而非总体性的论著。
    [2]参见《中国体育史参考资料》第一辑,人民体育出版社,1957年版。
    [3]谷世权,杨文清:《中国体育史》,北京体院体育理论教研室体育史教学组,1981年。
    [1]参见王俊奇:《现代二十家体育思想论稿》,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年。
    [2]例如傅砚农,吴丽华:《“军国民思潮”主导学校体育的社会背景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05年6月;
    向常水:《清末民初湖南的军国民教育思潮》,《湖湘论坛》,2001年第2期;
    冯玉龙:《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对于学校体育的影响》,《体育文化导刊》,2005年第07期:
    张立新,张辉:《清末民初军国民教育思想对武术发展的影响》。《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3月;
    吕凤英:《近代中国军国民主义教育思想改造学生身体的兑变过程(1902-1949)》,田立体育学院体育研究所2004年度硕士论文.
    [3]参见冯玉龙。《<大公报>与近代中国体育研究》,苏州大学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史学,2006年硕士论文。
    [4]例如赵歆:《军国民教育思潮对武术发展过程的影响》,《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年8月;
    王玉立:《中国近代女子体育的兴起与发展》,《山东体育科技》,2004年第2期;
    邢其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现代学校体育的影响》,《体育文化导刊》,2005年6月。
    [5]例如王玉立:《蔡元培的妇女体育思想》,《中国体育科技》,2002年第3期;
    吴庆华:《强国之道 教育为本——徐一冰体育思想述评》,《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11月;
    何叙:《鲁迅的体育思想》,《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11月。
    [1]参阅陈晴:《清末民初新式体育的传入与嬗变》。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史2007年度博上论文。
    [2]毛泽东:《体育之研究》,《新青年》第3卷2号
    [3]《他是谁?》,《体育周报》周年纪念特刊号,1920年1月5日。
    [1]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人物志》(下),湖南出版社,1995年,第549页。
    [2]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人物志》(下),湖南出版社,1995年,第261页。
    [1]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体育志》,湖南出版社,1995年,第18页。
    [1]郑大华:《民国思想家论》,中华书局,2006年,第350页。
    [2]伧父:《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东方杂志》13卷10号,1916年10月。
    [3]《大战终结后国民之觉悟》,《东方杂志》1919年1月15日,16卷1号。
    [4]《大战损害之最近统计》,《东方杂志》1919年3月10日,17卷5号。
    [5]《战费之推测》,《每周评论》1919年第10期。
    [6]《战后之国际联盟》,《东方杂志》1919年1月15日,16卷1号。
    [1]吕达,刘立德主编:《舒新城教育论著选)(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4页。
    [2]《战后之战备》,《体育周报》第1期,第2页。
    [3]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三卷),中华书局,1984年,第223页。
    [4]《东报论中国之内乱》,《大公报》,1918年9月16日。
    [5]赤:《阀救世军》,《每周评论》 1918年,第2期。
    [6]《大战终结后国民之觉悟》,《东方杂志》1919年1月15日,16卷1号。
    [7]郑大华:《民国思想家论》,中华书局,2006年,第351页。
    [8]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第269页。
    [9]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第273页。
    [10]《战后之战备》,《体育周报》第1期,第2页。
    11 《战后之战备》,《体育周报》第1期,第3页。
    12 此“三种时代”之提法参阅:《八年来之社会状况》,《东办杂志》1919年12月15日,16卷12号。
    [1]《八年来之社会状况》.《东方杂志》1919年12月15日,16卷12号。
    [2]《新文化之内容》,《东方杂志》,1920年10月lO日,17卷19号。
    [3]罗志田主编,《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上).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5页·
    [4]吕达,刘立德主编:《舒新城教育论著选》(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991页。
    [5]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下册),人民i}i版社,1997年,第961页,
    [6]参见郑大华:《民国思想家论》,中华书局,2006年,第353页。“东办救世论”,即认为两办文化已出现严重危机,只有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的儒家文化才能解救其弊,从而使西方文化获得新生。
    [7]粱启超:《在中国公学之演说》,《东方杂志》,17卷6号。
    [8]郑大华:《民国思想家论》,中华书局,2006年,第353页。
    [1]《新欧洲文明思潮之归趋及基础》,《东方杂志》,16卷5号。
    [2]转引自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国体育史学会编:《中国近代体育史》,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年,170页。
    [3]郑大华:《民国思想家论》,中华书局,2006年,第19页。
    [1]《理科救国》,《东方杂志》,1920年3月25日,17卷6号。
    [2]《理科救国》,《东方杂志》,1920年3月25日,17卷6号。
    [3]《中国体操学校校长徐一冰征求体育家意见启》,《体育周报》第13期,第9页.
    [4]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国体育史学会编:《中国近代体育史》,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116页.
    [5]涂纪亮:《从古典实用主义到新实用主义》,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页。
    [6]涂纪亮:《从古典实用主义到新实用主义》,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页。
    [1]杨寿堪,王成兵著:《实用主义在中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前言第1页。
    [2]杨寿堪,王成兵著:《实用主义在中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前言第10页。
    [3]涂纪亮:《从古典实用主义到新实用主义》,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5页。
    [4]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国体育史学会编:《中国近代体育史》,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115页。
    [5]涂纪亮:《从古典实用主义到新实用主义》,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16页。
    [6]涂纪亮:《从古典实用主义到新实用主义》,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62页。
    [1]参阅:《体育之进行与改造》,《教育丛书》第68种,商务印书馆,1925年,第25页。所谓“设计模仿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模仿事先“设计”好的一些职业动作(如打猎、捕鱼、伐木等等),以此替代体育活动。这种教学法的弊病是显而易见的。为迎合学生对职业动作的好奇心理和模拟兴趣,必然忽视动作对身体是否有良好作用,更不能培养儿童的运动技能和意志品质:为顾及动作的职业性顾序,就不能顾及有益于健康的合理的动作程序;为避免动作的呆板、枯燥,就一味地追求教材的新异变幻,致使在课堂上形成一种无纪律的嬉戏状况,总之,它不是根据儿童身体的生理特征,有计划地施以体育锻炼,因为不能有效地增进儿童的健康.这种教学法,实际上就是实用主义“设计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上的运用。所谓“分组教学法”,就是上体育课时,教师让学生根据各自的爱好,选择一种运动或游戏,然后把选择相同运动或游戏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分组自行活动。这样的教学,“教员不过是一个旁观者”,他“不再自居于教师的地位了,不能拿教师的态度去对付儿童了”,而是“自居为年长的儿童,同他们一块儿玩耍”。
    [2]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国体育史学会编:《中国近代体育史》,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88页。
    [3]杨寿堪,王成兵著:《实用主义在中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前言第33页。
    [1]野人:《说什么体育》,《体育周报》,第57期,第120页。
    [2]陈奎生:《郝伯阳体育谈》,《体育周报》,第41期,第7页。
    [3]沈仲九:《我的体育观》,《体育周报》,周年纪念特刊号,第31页。
    [4]昌兀生:《人的体育》,《体育周报》,第13期,第3页。
    [5]昌兀生:《人的体育》,《体育周报》,第13期,第4页。
    [6]昌兀生:《人的体育》,《体育周报》,第21期,第5页。
    [7]昌兀生:《人的体育》,《体育周报》,第21期,第5页。
    [8]黄醒:《办体育周报做什么?》,《体育周报》,第18期,第3页。
    [9]昌兀生:《人的体育》,《体育周报》第22期,第7页。
    [10]黄醒:《在我现在所得的知识上觉得体育似乎是这样的解释》,《体育周报》,第35期,第2页。
    [1]黄醒:《在我现在所得的知识上觉得体育似乎是这样的解释》,《体育周报》,第35期,第2页。
    [2]《今日之教育方针》,《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5页。
    [3]《恽代英日记》,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1919年2月9日篇。
    [4]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第248页。
    [5]《体育周报》涵盖不少关于介绍生理、卫生、医疗、保健等内容的文章,且关于家庭劳动、儿童育养均有涉及,其内容的覆盖面体现出了时代特点。
    [6]郭希汾编辑:《中国体育史》,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31年,序言。
    [7]王鉴武:《体育的归宿在哪里?》,《体育周报》,第56期,第109页。
    [1]野人:《说什么体育》,《体育周报》,第57期,第120页。
    [2]沈玄庐:《人生的一个大问题》,《体育周报》周年纪念特刊号,第7页,此外,《体育周报》执笔者发表不少文章说明体育与劳作之间的密切联系,譬如未醒的《作工》表示要研究劳工代体育的法子,既得之后。便按时按地从事工作,以代每日的运动(第45期,第10页);
    牛的《劳动与体育》表示“劳动工作是最有价值的体育”(第38期,第8页)等等.
    [3]参阅郑登云:《中国近代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24页。“工读主义教育”称“工学”、“工读”。是“五四”时期一种有影响的教育思潮.这种教育思潮注意了做工和求学相结合,并且对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参加提倡工读运动的人,也是很复杂的,有早期的共产主义 知识分子,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也有空想社会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
    [4]黄醒:《范静生先生的体操谈话》,《体育周报》,第29期,第3页。
    [5]王鉴武:《体育的归宿在哪里?》,《体育周报》,第56期,第108页。
    [6]高叔平编:《蔡元培全集》(第三卷),中华书局,1984年,第333页。
    [7]W.S.:《学校体育》,《体育周报》,第27期,第3页。
    [8]参阅《体操上的旧主义》,《体育周报》,第52期,第61页。典琦把“机械的”和“竞争的”二者作为“体操中的旧主义”,认为这样的体育处处讲究严重的规律。使人趣味索然,便是机械主义的结果:而且处处教人争胜,养成这些少年的虚荣心和倾轧心等不良的性质,便是竞争主义的结果。
    [1]黄醒:《竞争!宣战!》,《体育周报》,第43期,第8页。
    [2]《张士一先生演讲体育问题》,《体育周报》,第49期,第15页.
    [3]黄醒:《在我现在所得的知识上觉得体育似乎要是这样的解释》,《体育周报》,第35期,第3页。
    [4]野人:《说什么体育》,《体育周报》,第57期,第119页。
    [1]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三卷),中华书局,1984年,第4页。
    [2]郑大华:《民国思想家论》,中华书局,2006年,第323页。
    [3]粱启超:《新民说》,中华书局,1936年,第110页。
    [4]曾业英编:《蔡松坡集》(军国民篇),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5页。
    [5]惠蜀:《体育哲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54页。
    [6]黄醒:《学校应否废止兵操》,《体育周报》,第46期,第3页。
    [7]《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44页。
    [1]郑登云:《中国近代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99页。
    [2]颜绍泸,周西宽著:《体育运动史》,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第344页。
    [3]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第1066页。
    [1]参阅郑登云:《中国近代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69页。学部成立后,于1906年3月25日奏准宣示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2]郑登云:《中国近代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83页。
    [3]郑登云:《中田近代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97页。
    [4]参阅陈学恂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223页。袁世凯在《教育纲要》的总纲中申明教育宗旨:“注重道德、实利、尚武,并运之以实用以命令颁布。”
    [5]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第251页。
    [6]根据《湖南近百年大事记述》,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17页记载:1904年,全国留日学生3000余人,湖南有800余人,占四分之一强,1910年,湖南211名公费留学生中,赴日的占200名。
    [7]向常水在2001年第2期《湖湘论坛》发表的《清末民初湖南的军国民教育思潮》一文中表示,1911年,焦达峰派人在长沙太平街贾太傅祠创办“湖南体育会”,以训练革命人才,武昌首义之后,湖南事先起来相应,与军国民主义的宣传关系相当紧密。
    [1]彭大成:《湖湘文化与毛泽东》,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78页。
    [2]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湖南出版社,1990年,第646页。
    [3]陈独秀:《欢迎湖南人的精神》,《体育周报》,特刊第一号,第3页。
    [1]郑大华,《民田思想家论》,中华书局,2006年,第390页。
    [2]《东方杂志》,1920年9月25日,17卷18号,第111页。
    [3]朱剑凡:《军国民体育的结果》,《体育周报》,第29期,第2页。
    [4]朱剑凡:《军国民体育的结果》,《体育周报》,第29期,第2页。
    [5]朱剑凡:《军国民体育的结果》,《体育周报》,第29期,第2页。
    [6]朱剑凡:《军国民体育的结果》,《体育周报》,第29期,第2页。
    [7]朱剑凡:《军国民体育的结果》,《体育周报》,第29期,第3页。
    [8]吕达,刘立德主编:《舒新城敦育论著选》(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502页。
    [1]吕达。刘立德主编:《舒新城教育论著选》(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494页。
    [2]赤:《问救世军》,《每周评论》,1918年第2期。
    [3]《湖南善后问题》,《东方杂志》1920年7月25日,17卷14号。
    [4]王星拱:《去兵》,《新青年》,1918年。5卷6期,作者王星拱首先谈及去兵之后,何以无内乱:首先从法1.1方面而言.。乱民充国,法律无效,此内乱之原也。今既去兵,即是铲除乱民之种子”,便无内乱也:其次从政治上看,“各省无兵,不得独立,中央无兵,不得讨伐”,也难再乱;最后从经济上讲,我国贫瘠,中央经常军费,却每年需一千余万,南北战争.中央战费至三万万,西南战费,至一万五千万,各省战费,亦约二万万,如此之钜教若不用在军事,而去兴教育、造人才、办工业,“知识高则不肯为非法,生计裕则不必为非法”,如此则无内乱.其后又谈到去兵之后。何以无外患:其一于公理而言,协约国战胜,为公理战胜强权之明证。“自此以后,竞杀主义消灭,互助主义实行……中国有何外患之可言乎?”;其二从均势上看,在德国强权主义盛行时代。中国尚可存在於均势之下。而在协约田公理主义盛行时代。中国更能处于均势之下了,因而不必担心外患.其三从实力上看,“教育发达实业振兴之国家,有实力在。不畏灭亡”,所以不惧外患,而因注重发展实力。
    [5]傅斯年:《去兵》,《新潮》,1919年,1卷1期。这三点具体包括:一是兵和政治的新潮流的冲突,政治的新潮流指民主(Democracy),经过几十年的试验,再加上一战的教训,傅斯年认为民主总算完全胜利,政治不是依靠兵力而行,“用兵力抵抗Denccracy——在现在真不‘时髦'了,”既然政治上一切设施必须靠著民意的向背,又何苦还留着这作为民意民权的妨害物武力?二是兵和社会的新潮流冲突,社会的新潮流,即上文说的Democracy的支配,社会的新潮流是要通过破除社会里各种阶级和劳动报酬均等两条道路做到的。从前者看。兵却专门制造阶级;从后者看,兵却不效劳而索最大报酬,因而”在现在社会的潮流底下,不许有兵:有了兵,便是古时的社会。”三是兵和教育的新潮流冲突,新教育的趋向为“因人设教”。兵的训练却只有一条法子:新教育的趋向教人注重“发展”。兵的训练却专心“收敛”:新教育是自动的,兵的训练是强制的。
    [1]傅斯年:《去兵》,《新潮》1919年1月1日,1卷1期.
    [2]《一九一九年南北议和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第186、224页。
    [3]《由“湖南革命政府”召集“湖南人民宪法会议”制定“湖南宪法”以建设“新湖南”之建议》《大公报》 1920年10月5日-6日。
    [4]毛泽东此时期在《大公报》上发表一系列关于湖南自治的文章,如:1920年9月6日、7日发表《湖南受中田之曩以及历史及现状证明之》,9月30日发表《“湘人治湘”与“湘人自治》,10月30日发表《“全自治”与“半自治”》等等。
    [5]《各省区现有兵敷一览表》.《大公报》1919年2月15日.
    [7]蒋介石:《别录》,《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36),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编印,1984年,第33页。
    [7]参阅冯筏才:《“军阀政治”的个案考察:卢永祥与一九二○年代的浙江废督裁兵运动》,原文刊于《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报》(台北),第十九期,2002年5月.
    [8]参阅冯筱才:《“军阀政治”的个案考察,卢永祥与一九二○年代的浙江废督裁兵运动》,原文刊于《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报》(台北),第十九期,2002年5月。
    [1]陈炯明,《赞成唐继尧废督裁兵之通电》,香港华字日报,1920年6月30日。转引自陈炯明研究中心网(www.chen-jiongming.com).
    [2]陈炯明:《赞成唐继尧废督裁兵之通电》,香港华字日报,1920年6月30日,转引自陈炯明研究中心网(www.chen-jiongming.com).
    [3]蒋介石:《莉录》,《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36),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编印,1984年,第33页。
    [4]傅斯年:《去兵》,《新潮》1919年1月1日,1卷1期。
    [5]傅斯年:《去兵》,《新潮》1919年1月1日,1卷1期。
    [6]《裁兵?发财?》,《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73页。
    [1]据《每周评论》1919年第4期《参战军改为国防军》载:第一师已招成,驻北苑,师长陈文运。第二师正在招募,驻保定,师长曲同丰,第三师由四十七混成旅改编,驻津浦北段,师长马良,第四师尚未招,师长拟吴光新,尚未定。以上属靳系,均名国防军.第一旅奉军改编,驻洛阳,旅长合肥宋某。第二旅已编成,驻廊房,旅长合肥宋某。第三旅正在招募,驻南苑或鲁县.旅长宿县褚某。第四旅正在招募,驻洛阳,旅长合肥张鼎熏以上属徐系。亦称国防军,或改称边防军。参战军训练处。将改称征兵局。局长为合肥人赵理泰。各师的旅长,已定为丁锦等六人,其余团营长以卞的兵官,都要用那参战处所办军官教导团的学生。各军需官,都要用那参战处所办军需学校的学生。
    [2]《国防军的各种消息》,《每周评论》1919年第8期。
    [3]《国防军的各种消息》,《每周评论》1919年第8期。
    [4]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国体育史学会编:《中国近代体育史》,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53页。
    [1]赵尔巽、柯劭忞等编:《兵三·防军、陆军》,《清史稿》卷一百三十二·志一百七,中华书局,1998年。
    [2]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国体育史学会编:《中国近代体育史》,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110页。
    [3]张宝琛:《学校应否废止兵操》,《体育周报》,第46期,第6页。
    [4]黄醒:《学校应否废止兵操》,《体育周报》,第46期,第5页。
    [5]黄醒,《学校应否废止兵操》,《体育周报》,第46期,第5页。
    [6]蒋孝贤:《学校应否废止兵操》,《体育周报》,第46期,第9页。
    [7]张彩珊:《对于“学校应否废止兵操”的意见(二)》,《体育周报》,第50期,第34页。
    [1]颜绍泸,周西宽著:《体育运动史》,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第397页。
    [2]黄醒:《学校应否废止兵操》,《体育周报》,第46期,第3页。
    [3]黄醒:《学校应否废止兵操》,《体育周报》,第46期,第4页。
    [4]黄醒:《学校应否废止兵操》,《体育周报》,第46期,第4页。
    [5]黄醒:《学校应否废止兵操》,《体育周报》,第46期,第5页。
    [6]杨润馀:《尽管方大方点吧》,《体育周报》,第51期,第47页。
    [7]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体育志》,湖南出版社,1995年,第1页。
    [8]张中侯:《对于“学校应否废止兵操”的意见(一)》,《体育周报》,第50期,第32页。
    [9]张中侯:《对于“学校应否废止兵操”的意见(一)》,《体育周报》,第50期,第32页。
    [10]蒋孝贤:《学校应否废止兵操》,《体育周报》,第46期,第9页。
    [1]蒋孝贤:《学校应否废止兵操》,《体育周报》,第46期,第9页。
    [2]毛泽东:《体育之研究》,《新青年》1917年,3卷2号。
    [3]黄醒:《学校应否废止兵操》,《体育周报》,第46期,第3页。
    [4]黄醒:《学校应否废止兵操》,《体育周报》,第46期,第3页。
    [5]陈奎生:《体育杂谈》,《体育周报》,第36期,第7页。
    [6]张宝琛:《学校应否废止兵操》,《体育周报》,第46期,第7页。
    [7]陈奎生:《体育杂谈》,《体育周报》,第36期,第7页。
    [8]张中侯:《对于“学校应否废止兵操”的意见(一)》,《体育周报》,第50期,第33页。
    [9]黄醒:《学校应否废止兵操》,《体育周报》,第46期,第5页。
    [10]黄醒:《学校应否废止兵操》,《体育周报》,第46期,第5页。
    11 张彩珊在《对于“学校应否废止兵操”的意见(二)》,《体育周报》,第50期-第35页,详细分析,凡人在青年时期,性情都非常活跃,行为举止难免有过失之处,但教育者,常常取“威化”的态度,使其觉悟,增长其自治能力,兵式体操则不同,一举一动,都用压力.都用专制;夺其活泼机能,拘绳守墨,麻木不仁;久而久之,养成一种奴隶性,贻害青年。
    [1]张彩珊:《对于“学校应否废止兵操”的意见(二)》,《体育周报》,第50期,第34页。
    [2]黄醒:《学校应否废止兵操》,《体育周报》,第46期,第4页。
    [3]黄醒:《学校应否废止兵操》,《体育周报》,第46期,第4页。
    [4]黄醒:《学校应否废止兵操》,《体育周报》,第46期,第4页。
    [5]黄醒:《学校应否废止兵操》,《体育周报》,第46期,第4页。
    [6]黄醒:《学校应否废止兵操》,《体育周报》,第46期,第4页。
    [7]张中侯:《对于“学校应否废止兵操”的意见(一)》,《体育周报》,第50期,第33页。
    [1]黄醒:《学校应否废止兵操》,《体育周报》,第46期,第5页。
    [2]张宝琛:《学校应否废止兵操》,《体育周报》,第46期,第5页。
    [3]张宝琛:《学校应否废止兵操》,《体育周报》,第46期,第5页。
    [4]张宝琛:《学校应否废止兵操》,《体育周报》,第46期,第5页。
    [5]张宝琛:《学校应否废止兵操》,《体育周报》,第46期,第6页。
    [6]张宝琛:《学校应否废止兵操》,《体育周报》,第46期,第6页。
    [7]张宝琛:《学校应否废止兵操》,《体育周报》,第46期,第6页。
    [1]黄醒:《学校应否废止兵操》,《体育周报》,第46期,第5页。
    [2]张宝琛:《学校应否废止兵操》,《体育周报》,第46期,第7页。
    [3]张宝琛:《学校应否废止兵操》,《体育周报》,第46期,第7页。
    [4]蒋掌贤:《学校应否废止兵操》,《体育周报》,第46期,第9页。
    [5]黄醒:《学校应否废止兵操》,《体育周报》,第46期,第5页。
    [6]张宝琛:《学校应否废止兵操》,《体育周报》,第46期,第6页。
    [7]体育院、系教材编审委员会,中国近代体育史编写组编:《中国近代体育史》,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年,第86页。
    [8]张宝琛:《学校应否废止兵操》,《体育周报》,第46期,第6页。
    [9]张宝琛:《学校应否废止兵操》,《体育周报》,第46期,第7页。
    [10]蒋孝贤:《学校应否废止兵操》,《体育周报》,第46期,第8页。
    [1]张宝琛:《学校应否废止兵操》,《体育周报》,第46期,第7页。
    [2]颜绍泸,周西宽著:《体育运动史》,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第397页。
    [3]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体育志》,湖南出版社,1995年,第1页。
    [4]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国体育史学会编:《中国近代体育史》,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114页。
    [5]体育院、系教材编审委员会,《中国近代体育史》编写组编:《中国近代体育史》,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年,35页。
    [6]体育院、系教材编审委员会,《中国近代体育史》编写组编:《中国近代体育史》,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年,35页。
    [1]博苏:《妇女体育》,《体育周报》第6期,第3页。
    [2]昌兀生:《体育杂谈》,《大公报》1918年10月28日。
    [1]昌兀生:《体育杂谈》.《大公报》,1918年11月30日。
    [2]博苏:《妇女体育》,《体育周报》第6期,第2页。
    [3]博苏:《妇女体育》,《体育周报》第6期,第2页。
    [4]博苏:《妇女体育》,《体育周报》第6期,第2页。
    [5]博苏:《妇女体育》,《体育周报》第6期,第2页。
    [6]博苏:《妇女体育》,《体育周报》第6期,第2页。
    [7]博苏:《妇女体育》,《体育周报》第6期,第2页。
    [8]博苏:《妇女体育》,《体育周报》第6期,第3页。
    [9]博苏:《妇女体育》,《体育周报》第6期,第3页。
    [10]博苏:《妇女体育》,《体育周报》第6期,第3页。
    [1]日本寺田勇吉原著,张怀译:《女子与体育》,《体育周报》第8期,第4页。
    [2]日本寺田勇吉原著,张怀译:《女子与体育》,《体育周报》第8期,第4页。
    [3]日本寺田勇吉原著,张怀译:《女子与体育》,《体育周报》第8期,第4页。
    [4]博苏:《妇女体育》,《体育周报》第6期,第3页。
    [5]博苏:《妇女体育》,《体育周报》第6期,第3页。
    [6]铮子女士:《妇女今后之觉悟》,《大公报》,1919年9月27日。
    [7]记者:《妇女解放与体育》,《体育周报》第56期,第117页。
    [8]汉声:《最黑暗的川广女界》,《大公报》,1919年10月26日。
    [9]黄醒:《女师范生对于体育的修养》,《体育周报》第48期,第6页。
    [1]黄醒:《脚的解放之必要》,《体育周报》第37期,第4页。
    [2]黄醒在《脚的解放之必要》,《体育周报》第37期,第5页中列举3点,说明“脚”对于人身的重要性。其一,“脚”让人能直立行走;其二,“脚”的组织细胞负着全身各组织的细胞;其三,“脚”担当了体重及行进之责任,分出“手”来做事。
    [3]黄醒:《脚的解放之必要》,《体育周报》第37期,第6页。
    [4]黄醒:《脚的解放之必要》,《体育周报》第37期,第6页。
    [5]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第802页。
    [6]黄醒:《女师范生对于体育的修养》,《体育周报》第48期,第6页。
    [7]素心女士:《女子体育之根本问题》,《体育周报》第22期,第3页。
    [8]黄醒:《女师范生对于体育的修养》,《体育周报》第48期,第6页。
    [9]《女子体育如何(一)》,《体育周报》第45期,第11页。
    [10]黄醒:《女师范生对于体育的修养》,《体育周报》第48期,第6页。
    [1]粱启超:《人权与女权》1922年11月6日;载于吴囊勋,李华兴编:《粱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804页。
    [2]陈友琴:《女子教育之革新》,《大公报》,1919年11月14日。
    [3]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第369页。
    [4]陈友琴:《女子教育之革新》,《大公报》,1919年11月14日。
    [5]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第243页。
    [6]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第243页。
    [7]陈友琴:《女子教育之革新》,《大公报》,1919年11月15日。
    [8]陈友琴:《女子教育之革新》,《大公报》,1919年11月15日。
    [9]陈友琴:《女子教育之革新》,《大公报》,1919年11月15日。
    [1]陈友琴:《女子教育之革新》,《大公报》,1919年11月15日。
    [2]陈友琴:《女子教育之革新》,《大公报》,1919年11月14日。
    [3]陈友琴:《女子教育之革新》,《大公报》,1919年11月15日。
    [4]陈友琴:《女子教育之革新》,《大公报》,1919年11月15日。
    [5]陈友琴:《女子教育之革新》,《大公报》,1919年11月15日。
    [6]陈友琴:《女子教育之革新》,《大公报》,1919年11月15日。
    [7]陈友琴:《女子教育之革新》,《大公报》,1919年11月15日。
    [8]据陈友琴在《女子教育之革新》,《大公报》,1919年11月15日所建议:中学以上,则一律改编为分科制及选科制,使男女同处一校,各就其个性所近,以选择学科,自由研究,如此,既省经费,又符新教育之趋势。
    [9]陈友琴:《女子教育之革新》,《大公报》,1919年11月17日。
    [10]陈友琴:《女子教育之革新》,《大公报》,1919年11月17日。
    [1]陈友琴:《女子教育之革新》,《大公报》,1919年11月17日。
    [2]陈友琴:《女子教育之革新》,《大公报》,1919年11月17日。
    [3]亚文:《上海厚生纱厂在湖南招女工的“章程”的研究》,《体育周报》,1920年1月29日。
    [1]参阅惠蜀:《体育哲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57页。在本世纪20年代,一些垄断组织的心理学家发现工问休息和体育锻炼有利于消除公认的劳动疲劳,可以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从这时起,西方许多田家企业都相继编定了在工间休息时实施的生产操,一些大的垄断组织甚至把体操指导者作为企业的编制人员使用。
    [2]畅吾:《上海厚生纺纱厂试用湖南女工问题》,《湖南日报》,转引自《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308页。
    [3]亚文:《上海厚生纱厂在湖南招女工的“章程”的研究》,《体育周报》,1920年1月29日。
    [4]柏荣:《再论上海厚生纱厂试用湖南女工问题》,《体育周报》,1920年1月30日。
    [5]黄醒在《纱厂中女子作工的体育问题》,《体育周报》1920年2月1日中认为:工作时间长短要根据工作者身体元气,工作时环境,工作中的休息,食物养分等等方面分析,才能得到适当的结果。
    [1]《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360页。
    [2]A.C.《女子体育当如何》,《体育周报》,特刊第一号,第51页。
    [3]博苏:《妇女体育》,《体育周报》第6期,第3页。
    [4]王玉立:《中国近代女子体育的兴起与发展》,《山东体育科技》,2004年第2期。
    [1]陈奎生:《儿童体育》,《体育周报》第10期,第3页。
    [2]陈奎生:《儿童体育》,《体育周报》第10期,第3页。
    [3]陈奎生:《儿童体育》,《体育周报》第10期,第3页。
    [4]陈奎生:《儿童体育》,《体育周报》第10期,第4页。
    [5]本观点出自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年,第140页。
    [6]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年,第145页。
    [7]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年,第147页。
    [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年,第50页。
    [2]吕达.刘立德主编:《舒新城教育论著选》(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356页。
    [3]陈奎生在《儿童体育》,《体育周报》第10期,第4页中,把本段时期定义为“儿童期”,儿童体育所讨论的内容则是围绕本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笔者根据时人观点,所展开的儿童体育讨论也采取此种阶段划分。
    [4]陈奎生:《儿童体育》,《体育周报》第10期,第4页。
    [5]吕达,刘立德主编:《舒新城教育论著选)(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847页。
    [6]陈奎生:《儿童体育》,《体育周报》第10期,第4页。
    [7]陈奎生:《儿童体育》,《体育周报》第10期,第4页。
    [1]陈奎生:《儿童体育》,《体育周报》第10期,第4页。
    [2]陈奎生:《儿童体育》,《体育周报》第10期,第4页。
    [3]陈奎生:《儿童体育》,《体育周报》第10期,第4页。
    [4]陈奎生:《儿童体育》,《体育周报》第12期,第2页。
    [5]参阅陈奎生:《儿童体育》,《体育周报》第12期,第2页,游戏运动包括:多教授组织的,如分组竞球之类;仿效的,如效鸟之飞、鱼之跃、猿之攀缘、蟹之横行、风摆树枝、摇橹伐木等。
    [6]吕达,刘立德主编:《舒新城教育论著选》(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356页。
    [7]Henry S.Curtis原著,王长平,穆海鹏译:《游戏教育》,《体育周报》,第53期,第71页。
    [8]Henry S.Curtis原著,王长平.穆海鹏译:《游戏教育》,《体育周报》,第53期,第71页。
    [1]陈奎生:《儿童体育》,《体育周报》第12期,第2页。
    [2]陈奎生:《儿童体育》,《体育周报》第12期,第2页。
    [3]陈奎生:《儿童体育》,《体育周报》第12期,第2页。
    [4]陈奎生:《儿童体育》,《体育周报》第12期,第2页。
    [5]陈奎生在《儿童体育》,《体育周报》第12期.第3页中将之总结为六点内容,包括儿童衣服鞋帽、饮食、居住、桌椅、作业休息与睡眠、疾病预防与医治等方面,于细节处注意儿童生理养护,促其身体壮健。
    [6]陈奎生:《儿童体育》,《体育周报》第12期,第2页。
    [7]陈奎生:《儿童体育》,《体育周报》第12期,第4页。
    [8]许屏之:《运动与儿童心理发展》,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43页。
    [9]黄醒:《通信》,《体育周报》第17期,第8页。
    [1]林昭音:《儿童游戏和自动教育》,《大公报》,1920年4月19日。
    [2]林昭音:《儿童游戏和自动教育》,《大公报》,1920年4月19日。
    [3]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三卷,中华书局,1984年,第173页。
    [4]林昭音:《儿童游戏和自动教育》,《大公报》,1920年4月19日。
    [5]王玖:《通信》,《体育周报》第19期,第7页。
    [6]王玖在《通信》,《体育周报》第19期,第6-7页中提到,师范生学到的运动方法包括:“兵式”学到营教练;“普通”中的什么各个连续应用器械;“国技”中的新练、大练、刀棍:“竞技”中的足球、篮球、网球、队球、奏跑、奏跳等;舞蹈中的行进、跳舞、方的、圆的、环的、列的等等。
    [7]第四次全国教育会联合会议决《今后我国教育之注重点》,《大公报》,1918年12月27日。
    [8]《体育周报》多篇文章刊载有关儿童问题的讨论,譬如第49期第3页舒新城的《儿童研究》(连载篇);第11页王长平,穆海鹏翻译的《游戏教育》(连载篇);第13页陆祺霈有关《体操教授的经验谈》;第58期第139页须家桢的《科学游戏》等等,都是时人关于儿童体育教育的意见及讨论。
    [9]《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0页。
    [1]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体育志》,湖南出版社,1995年,第77页。
    [2]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体育志》,湖南出版社,1995年,第80页。
    [3]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体育志》,湖南出版社,1995年,第81页。
    [4]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体育志》,湖南出版社,1995年,第82页。
    [5]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体育志》,湖南出版社,1995年,第83-85页。
    [1]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体育志》,湖南出版社,1995年,第88页。
    [2]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体育志》,湖南出版社,1995年,第109页。
    [3]蔡元培:《在爱国女校之演说》,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三卷,中华书局,1984年,第8页。
    [4]苏竞存:《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01页。
    [5]颜绍泸,周西宽著:《体育运动史》,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第354页。
    [6]中国体育史学会编:《中国近代体育史》,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113-114页。
    [7]颜绍泸,周西宽著:《体育运动史》,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第354页。
    [1]吴小山;《对于学校运动会之商榷》,《体育周报》,第15期,第2页。
    [2]吴小山;《对于学校运动会之商榷》,《体育周报》,第15期,第2页。
    [3]吴小山;《对于学校运动会之商榷》,《体育周报》,第15期,第2页。
    [4]吴小山;《对于学校运动会之商榷》,《体育周报》,第15期,第2页。
    [5]吴小山;《对于学校运动会之商榷》,《体育周报》,第15期,第3页。
    [6]吴小山;《对于学校运动会之商榷》,《体育周报》,第15期,第3页。
    [7]吴小山;《对于学校运动会之商榷》,《体育周报》,第15期,第3页。
    [8]吴小山;《对于学校运动会之商榷》,《体育周报》,第15期,第3页。
    [1]黄醒:《女子体育如何(二)》,《体育周报》第45期,第11页。
    [2]黄醒:《女子体育如何(二)》,《体育周报》第45期,第11页。
    [3]吴小山:《对于学校运动会之商榷》,《体育周报》,第15期,第3页。
    [4]吴小山:《对于学校运动会之商榷》,《体育周报》,第15期,第3页。
    [5]譬如黄醒在《女师范生对于体育的修养》,《体育周报》,第48期,第9页中认为与其一年两次的正式办运动会,不如分作无数次的非正式运动会,一月一次,三星期一次,就是每星期一次都可以。总之时间宜短,节目宜少,运动宜普通.王小峯在《分等运动会》,《体育周报》第43期,第6页认为,欲收平时运动之效果,必自实行分等运动会……分等运动会,乃籍以补救运动会之不足,而为普及运动会之无上妙法。
    [6]W.S.:《学校体育》,《体育周报》,第27期,第2页。
    [7]参阅W.S.:《学校体育》,《体育周报》,第27期,第2页,“共通的注意”即保全一般的身体健康,相对于生病的预防的方法;“特别的注意”包含两方面内容,一为防止传染,二为补救虚弱。
    [8]W.S.:《学校体育》,《体育周报》,第27期,第3页。
    [1]W.S.:《学校体育》,《体育周报》,第27期,第3页。
    [2]W.S.:《学校体育》,《体育周报》,第27期,第3页。
    [3]日本医学士吉田章信原著,南昌黑罗子译:《运动生理学》,《体育周报》,第50期,第27页。
    [4]鲁也参:《日本学校体育发达变迁记》,《体育周报》,第32期,第6页。
    [5]参阅体育院、系教材编审委员会,《中国近代体育史》编写组编:《中国近代体育史》,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年,第23页。
    [1]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三卷,中华书局,1984年,第474页。
    [2]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三卷,中华书局,1984年,第475页。
    [3]野人:《张士一先生之<改革竞技运动>》,《体育周报》第58期,第132页。
    [4]野人:《张士一先生之<改革竞技运动>》,《体育周报》第58期,第132页。
    [5]野人:《张士一先生之<改革竞技运动>》,《体育周报》第58期,第132页。
    [6]参阅野人:《张士一先生之<改革竞技运动>》,《体育周报》第58期,第132页。
    [7]牛:《拟长沙今秋适宜的联合运动会办法》,《体育周报》第40期,第5页。
    [8]惠蜀:《体育哲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77页。
    [1]惠蜀:《体育哲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78页。
    [2]东荪:《竞争》,《体育周报》第39期,第3页。
    [3]吴小山:《对于学校运动会之商榷》,《体育周报》,第15期,第3页。
    [1]颜绍泸,周西宽著:《体育运动史》,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第339页。
    [2]参阅何宗旺:《蒋维乔思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度中国近现代史博士学位论文。
    [3]蒋维乔:《因是子静坐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15年,第11页。
    [1]参阅何宗旺:《蒋维乔思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度中国近现代史博士学位论文。
    [2]中国体育史学会编:《中国近代体育史》.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132页。
    [3]毓莹:《辟“静坐”》,《体育周报》特刊第一号,第109页。
    [4]一诃:《体育卮言》,《体育周报》第7期,第3页。
    [5]衍仁:《禅那中的体育》,《体育周报》第7期.第2页。
    [6]综观1920年度《体育周报》内容,可知至1920年,提倡“静坐”的湖南“同善社”,遍布18省,就连偏僻的小县差不多都有它的分社。当时教育界也有不少人积极提倡“静坐”,大学讲师、学生,大都积极效法,而且有的学校把“静坐”编入课程。大学学生还组织起静坐会。耒阳县还以教育会长为首,联合多人组织起“中外卫生会”,主要研究中国人静坐养生的方法及外国人操练的方法,该会会员以教育界人士居多。
    [7]毓莹:《辟“静坐”》,《体育周报》特刊第一号,第109页。
    [8]蒋维乔:《因是子静坐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15年,第2页。
    [1]毓莹:《辟“静坐”》,《体育周报》特刊第一号,第110页。
    [2]毓莹:《辟“静坐”》,《体育周报》特刊第一号,第111页。
    [3]毓莹:《辟“静坐”》,《体育周报》特刊第一号,第113页。
    [4]毓莹:《辟“静坐”》,《体育周报》特刊第一号,第113页。
    [5]载莹:《辟“静坐”》,《体育周报》特刊第一号,第114页。
    [6]参阅载莹:《辟“静坐”》,《体育周报》特刊第一号,第114页中所述,有一个老兄,有最重的信心,也有持久的恒心,无论如何,总不间断……打了一年多的坐,他的胃病依旧要发,并不见得较好。
    [7]载莹:《辟“静坐”》,《体育周报》特刊第一号,第115页。
    [8]载莹:《辟“静坐”》,《体育周报》特刊第一号,第115页。
    [9]载莹:《辟“静坐”》,《体育周报》特刊第一号,第115页。
    [1]毓莹:《辟“静坐”》,《体育周报》特刊第一号,第115页。
    [2]毓莹:《辟“静坐《,《体育周报》特刊第一号,第116页。
    [3]毓莹:《辟“静坐”》,《体育周报》特刊第一号,第116页。
    [4]万籁声:《武术汇宗》,民国丛书第一编50,上海书店,第26l页。
    [5]毓莹:《辟“静坐”》,《体育周报》特刊第一号,第116页。
    [6]毓莹:《辟“静坐”》,《体育周报》特刊第一号,第116页。
    [7]黄醒:《我的静坐观》,《体育周报》第52期,第51页。
    [8]黄醒:《我的静坐观》,《体育周报》第52期,第51页。
    [1]衍仁:《禅那中的体育》,《体育周报》第9期,第3页。
    [2]参阅衍仁:《禅那中的体育》,《体育周报》第9期,第3页中详细解说禅那之利益:行人入禅,首曰安身,次曰正脚,半枷全枷,即使足部筋肉紧张也。次曰宽衣,次曰安手,所谓以左掌置右手上,当心而安,即使手部筋肉紧张也。次曰正身,所谓挺动其身作七八反竟,即正身端直,令脊相对,即使躯部筋肉紧张也。次曰正头颈,所谓令鼻与脐相对,即使头部筋骨紧张也。全身骨肉一时紧张,则血脉之流行,自然迅速;加以解宽衣带,令彼循环无阻,尤善法也。前云正身蛸直,令脊相对:又云令鼻与脐相对,脊既不曲不从,胸部自能扩大;鼻既与脐相对,脊骨自能树立;胸部既扩大矣,然后可以深调呼吸,故其次复曰开口吐胸中秽气,所谓开口放气,自恣而出尽,闭口鼻中纳清气,于是者三。
    [3]黄醒:《为什么提倡静的体育》,《体育周报》第10期,第2页。
    [4]黄醒:《为什么提倡静的体育》,《体育周报》第10期,第2页。
    [5]黄醒:《为什么提倡静的体育》,《体育周报》第10期,第2页。
    [6]黄醒:《为什么提倡静的体育》,《体育周报》第10期,第2页。
    [1]黄醒:《为什么提倡静的体育》,《体育周报》第10期,第3页。
    [2]黄醒:《为什么提倡静的体育》,《体育周报》第10期,第3页。
    [3]参阅黄醒:《为什么提倡静的体育》,《体育周报》第10期,第3页。
    [4]黄醒:《为什么提倡静的体育(续)》,《体育周报》第11期,第2页。
    [5]黄醒:《为什么提倡静的体育(续)》,《体育周报》第11期,第2页。
    [1]参阅《民国七年全国教育联合会议决案》,《体育周报》第5期,第17-18页。其中“推广体育计划案”提出四项具体计划:对于体育上之设施事项:对于体育上之改进事项;提倡武术以发展国人特殊之运动;实施各项讲演及地方法以力求体育之普及。
    [2]黄醒:《为什么提倡静的体育(续)》,《体育周报》第11期,第2页。
    [3]黄醒:《为什么提倡静的体育(续)》,《体育周报》第11期,第3页。
    [4]黄醒:《为什么提倡静的体育(续)》,《体育周报》第11期,第3页。
    [5]黄醒:《为什么提倡静的体育(续)》,《体育周报》第11期,第3页。
    [1]黄醒:《我的静坐观》,《体育周报》第51期,第37页。
    [2]参阅黄醒:《我的静坐观》,《体育周报》第51期,第38页中论述:呼吸深长的时候,除血液循环的量增加,血行随之旺盛以外,深长的呼吸影响消化机能也很大,这一呼一息的时候,横隔膜一上一下,腹部的肠、胃因受横隔膜压迫的刺激,旺盛其消化机能。
    [3]黄醒:《我的静坐观》,《体育周报》第51期,第38页。
    [4]黄醒:《我的静坐观》,《体育周报》第51期,第38页。
    [5]黄醒:《我的静坐观》,《体育周报》第52期,第52页。
    [6]黄醒:《我的静坐观》,《体育周报》第52期,第52页。
    [1]黄醒:《我的静坐观》,《体育周报》第52期,第52页。
    [2]黄醒:《我的静坐观》,《体育周报》第52期。第52页。
    [3]参阅何宗旺:《蒋维乔思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度中国近现代史博士学位论文。
    [4]蒋维乔:《因是子静坐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15年,第6页。
    [5]毛泽东:《体育之研究》,《新青年》3卷2号。1917年4月1日。
    [6]彭大成:《湖湘文化与毛泽东》,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15页。
    [7]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湖南出版社,1990年,第69页。
    [8]参阅何宗旺:《蒋雏乔思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度中国近现代史博士学位论文论述,蒋维乔从青年时期习练体操和辛亥革命以来提倡身体卫生这一事实,就知其非反对体育。正如他在《青年之人生观》中曾说:“游戏包括体操在内,为最益运动,向者学校中捧体操攻克,隔日一次,或隔数日一次,殊失体育平均发展之意,今则每日有十五分钟体操,实于卫生量为有益”。
    [1]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国体育史学会编:《中国近代体育史》,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135页。
    [2]惠蜀:《体育哲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36页。
    [3]精武体育会:《精武本纪》,五洲出版社,2000年,序言。
    [4]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国体育史学会编:《中国近代体育史》,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136页。
    [1]万籁声:《武术汇宗》,民国丛书第一犏50,上海书店.1996年,第5页。
    [2]万籁声:《武术汇宗》,民国丛书第一编50,上海书店,1996年,第5页。
    [3]万籁声:《武术汇宗》,民国丛书第一编50,上海书店,1996年,第4页。
    [4]万籁声:《武术汇宗》,民国丛书第一编50,上海书店,1996年,第5页。
    [5]万籁声:《武术汇宗》,民国丛书第一编50,上海书店。1996年,第5页。
    [6]参阅体育院、系教材编审委员会,中国近代体育史编写组编:《中国近代体育史》,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年,第15页。
    [1]参阅万籁声:《武术汇宗》,民国丛书第一编50,上海书店,1996年。
    [2]参阅吴志青:《国术理论概要》,民国丛书第一编50,上海书店,1996年,第30、34、38页。“生理之锻炼”为武术之正则,因锻炼身心而后运用精巧,变化无穷,体用兼备:“自卫之需要”为武术之价值,因无论是个人成团体,或国家要有自卫的能力,才能够生存:“革命之发源”为武术之效能,促动有为民族而奋斗历史的同胞,在帝国主义铁蹄下,在危急存亡之时。努力继续固有的戒律及精神。
    [3]中国体育史学会编:《中国近代体育史》,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136页.另,这一变化还集中体现在北京体育研究社“里教育部请定武术教材文”中,1919年度的《体育周报》以连载的形式刊载了该文,以示响应。
    [4]《北京武术体育会简章》,《体育周报》第12期,第11页。
    [5]参阅庞延录:《柔道、击剑、太极拳、新武术四者之价值》,《体育周报》第16期,第7页。如柔软运动的目的,在发达身体,保持健康,完全个机关之机能,矫正一切不正之技势:器械的运动,在使强壮体力,轻捷身体,养成活泼勇敢之气概,盖人体发育,本于自然,取各种适宜之运动,使各部调和发育,以完成其天赋之模形,实为人生当尽之义务也。
    [6]庞延录:《柔道、击剑、太极拳、新武术四者之价值》,《体育周报》第16期,第8页。
    [7]庞廷录:《柔道、击剑、太极拳、新武术四者之价值》,《体育周报》第16期,第8页。
    [1]《武术教材》,《体育周报》第35期,第6页。
    [2]《武术教材》,《体育周报》第35期,第6页。
    [3]《武术教材》,《体育周报》第35期,第6页。
    [4]《武术教材》,《体育周报》第35期,第6页。
    [1]《武术教材》,《体育周报》第35期,第5页。
    [2]黄醒:《讲求体育果为“增进”体力者乎》,《体育周报》第30期,第2页。
    [3]马良:《中华北方武术体育五十余年纪略》,《体育与卫生》3卷3期,1924年9月。转引自张立新,张辉;《清末民初军国民教育思想对武术发展的影响》,《西安体育学院学报》第21卷第2期,2004年3月。
    [4]庞延录:《柔道、击剑、太极掌、新武术四者之价值》,《体育周报》第16期,第8页。.
    [5]面伊见思:《体育研究社略史》,《体育丛刊》(创刊号),1924年,第12-15页。转引自张立新,张辉:《清末民初军国民教育思想对武术发展的影响》,《西安体育学院学报》第21卷第2期,2004年3月·
    [1]中国体育史学会编:《中国近代体育史》,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172页。
    [2]鲁迅:《随感录三十七》,《新青年》5卷5号,1918年11月15日。
    [3]参阅陈铁生:《驳<新青年>五卷五号<随感录>第三十七条》一文,载于《新青年》6卷2号,1919年2月15日。
    [4]鲁迅:《拳术与拳匪》,《新青年》 6卷2号,1919年2月15日。
    [5]鲁迅:《随感录三十三》,《新青年》5卷14号,1918年10月15日。
    [1]鲁迅:《随感录三十三》,《新青年》5卷4号,1918年10月15日。
    [2]中国体育史学会编:《中国近代体育史》,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174页。
    [3]颜绍泸,周西宽著:《体育运动史》,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第403页。
    [4]颜绍泸,周西宽著:《体育运动史》,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第55页。
    [1]参阅郑大华:《民国思想家论》,中华书局,2006年,第116-117页。
    [2]毛泽东:《反对党八股》,《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40页。
    [3]罗志田主编:《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上),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0页。
    [4]罗志田主编:《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上),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0页。
    [1]颤绍泸,周西宽著:《体育运动史》,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第338页。
    [1]惠蜀:《体育哲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43页。
    [2]吴嘉勋,李华兴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842页。
    [1]陈独秀:《欢迎湖南人底精神》,《体育周报》,周年纪念特刊号,第4页。
    [2]参阅《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4页。青年之于人生幸福问题,应有五种观念:一曰毕生幸福,悉于青年时代造其因:二曰幸福内容,以强健之身体正当之职业称实之名誉为最要,而发财不与焉;三曰不以个人幸福损害国家社会;四曰自身幸福。应以自力造之,不可依赖他人;五曰不以现在暂时之幸福,易将来永久之痛苦.情能识此五者,则幸福之追求,未尝非青年正当之信仰。
    [3]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第1060页。
    [4]惠蜀:《体育哲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30页。
    [5]吕达,刘立德主编:《舒新城教育论著选》(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68I页。思想界紊乱的表现有:在政治上有倡无政府主义者,有倡政党政治者,有倡法西斯主义者,有倡苏维埃组织者;在经济上有主张共产主义者,有主张国家社会主义者,有主张吉尔特主义者,有主张集产主义者:文艺上则更有所为人生之艺术、艺术之艺术,及革命的文学、文学的文学之争,教育在此混乱潮流中,也时而趋重民治主义,时而趋重国家主义,时而主张军国民主义,时而主张大同主义。
    [1]郑大华:《民国思想家论》,中华书局,2006年,第379页。
    [2]惠蜀:《体育哲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27页。
    [3]《新旧思想之折衷》,《东方杂志》16卷9号,1919年9月15日。
    《体育周报》
    《大公报》(长沙)
    《东方杂志》
    《新青年》
    《新潮》
    《每周评论》
    《湘江评论》
    《湖南省志》《湖南省志·体育志》
    《湖南省志·教育志》
    《湖南省志·文化事业志》
    《湖南省志·人物志》
    《长沙市志》《长沙市志·教育 科技 卫生 体育志》
    《长沙市志·文化事业志》
    郭希汾《中国体育史》民国丛书第一编50,上海书店
    吴志青《国术理论概要》民国丛书第一编50,上海书店
    万籁声《武术汇宗》民国丛书第一编50,上海书店
    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中、下),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
    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人民出版社,1986-1987。
    《教育丛书》,商务印书馆,1925年。
    《一九一九年南北议和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
    赵尔巽、柯劭忞等编:《清史稿》卷一百三十二,中华书局,1998年。
    《恽代英文集》,人民出版社,1984年。
    《蔡松坡集》,(《军国民篇》),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蔡元培全集》,第三卷,中华书局,1984年。
    《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
    《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
    《毛泽东早期文稿 1912.6—1920.11》,湖南出版社,1990年。
    《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编印,1984年。
    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国体育史学会编:《中国近代体育史》,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年。
    体育院、系教材编审委员会,中国近代体育史编写组编:《中国近代体育史》,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年。
    精武体育会:《精武本纪》,五洲出版社,2000年。
    惠蜀:《体育哲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年。
    颜绍沪,周西宽:《体育运动史》,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
    苏竞存:《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杨寿堪,王成兵:《实用主义在中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涂纪亮:《从古典主义到新实用主义》,人民出版社,2006年。
    《湖南近百年大事记述》,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
    郑大华:《民国思想家论》,中华书局,2006年。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1997年。
    彭大成:《湖湘文化与毛泽东》,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罗志田:《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
    许之屏:《运动与儿童心理发展》,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郑登云编著:《中国近代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吕达,刘立德主编:《舒新城教育论著选》(上、下),人民教育出版社。
    梁启超:《新民说》,中华书局,1936年。
    蒋维乔:《因是子静坐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15年。
    向常水:《清末民初湖南的军国民教育思潮》,《湖湘论坛》,2001年第2期。
    王玉立:《中国近代女子体育的兴起与发展》,《山东体育科技》,2004年第2期。
    何宗旺:《蒋维乔思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度中国近现代史博士学位 论文。
    张立新,张辉:《清末民初军国民教育思想对武术发展的影响》,《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3月。
    陈晴:《清末民初新式体育的传入与嬗变》,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度教育史博士学位论文。
    冯筱才:《“军阀政治''的个案考察:卢永祥与一九二○年代的浙江废督裁兵运动》,原文刊于《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报》(台北),第十九期,2002年5月。
    陈炯明研究中心网www.chen-jiongming.co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