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民国时期的外国文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一门学科的发展与成熟离不开对其学术史的追溯。相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界对自身学术史的梳理工作明显是缓慢而滞后的。从现有的、为数不多的外国文学学术史论著可以看出,民国时期的外国文学研究并没有进入有些学者的学术视野。有的将其从外国文学学术史中一笔抹杀,有的将其作为附件并入该时期的翻译活动中。对于外国文学这门学科来说,这样的学术史显然是不完整的,还有待于完善。
     基于此,本文将民国时期的外国文学研究作为独立的考察对象,以若干重要文学期刊——《新青年》、《小说月报》、《现代》、《西洋文学》、《民族文学》、《时与潮文艺》为经线,以中国现代社会的话语嬗变为纬线,在经纬交织中呈现民国时期外国文学研究的总体风貌,及其在中国百年外国文学学术史上的地位与意义。
     本论文的主体部分由六章构成:第一章主要以梁启超、林纾、王国维为例,梳理外国文学研究在晚清的原初状态,以此作为引入本论题的铺垫。在晚清科学救国的国家话语下,梁启超在《清议报》上以日本政治小说为依托,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标志着外国文学作为话语对象在中国学界的首次登场,这预示着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不可避免地带有社会功利色彩。王国维在《教育世界》上撰写的外国作家传记,既代表了中国百年外国文学学术史中的传记研究模式,也体现了独立于国家话语之外的个人美学话语在外国文学研究中的运用。民国时期的外国文学研究与其有着精神血脉上的延续,尤以民初孙毓修《欧美小说丛谈》最为明显。
     第二章分析一九一○年代中后期,在启蒙思想话语下,《新青年》对于民国时期外国文学研究的理论意义。从陈独秀的《现代欧洲文艺史谭》、胡适的《易卜生主义》、周作人的《人的文学》等文章可以看出,《新青年》将外国文学作为批评话语,在外国文学中寻求思想革命与文学革命的的突破点。由此,进化文学史观、写实主义、欧洲中心主义成为民国时期外国文学研究的主调。其中,周作人倡导“人”的文学观念,使外国文学研究话语从晚清时期的“国家”话语向“人”的话语转变。由此,俄国文学与弱小民族文学研究,因为“人”的话语获得生机。所以,本章认为,《新青年》在一定程度上是民国时期外国文学研究的理论策源地。
     第三章主要以《小说月报》为例,梳理一九二○年代外国文学研究的概貌。在文学革命话语下,《小说月报》直承《新青年》的衣钵,成为继《新青年》之后该时段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重要阵地。《小说月报》将俄国文学与弱小民族文学作为文学“为人生”的主要支撑,进一步落实了“人”的话语在外国文学研究中的运用。由此,形成了以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为中心、以俄国与弱小民族为代表的被压迫民族文学为主导的外国文学研究模式。此种研究模式代表着一九二○年代中国主流学界的外国文学观,成为建国后外国文学研究的优良传统,毛泽东称为之“鲁迅方向”。同时,对于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现实主义式”的认识也在这里埋下了伏笔。
     第四章主要以《文学》、《现代》等刊物为例,梳理在多元话语并置下,一九三○年代外国文学研究的概貌。随着民族矛盾的激化,中国文学界的话语由“文学革命”转向“革命文学”,外国文学研究的总体环境与西方人道主义传统发生断裂,战后新兴文学与尖端文学构建了此时外国文学研究的秩序。其中,《拓荒者》、《萌芽》等左翼刊物将苏联、日本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与此相对,李健吾之于福楼拜、叶公超之于艾略特等经典作家研究的出现,则显示了一九三○年代革命阶级视角之外,学理层面上外国文学研究的实绩。《现代》这份具有左翼与自由主义双重视角的“非同人”刊物,以“现代”意识绘制了世界文学的图景。此外,《文学》关于“文学遗产”的争论,使莎士比亚成为研究热点。
     第五章主要以《西洋文学》、《民族文学》等刊物为例,梳理在解放区、沦陷区、国统区的不同话语背景下,一九四○年代外国文学研究的概貌。周立波在解放区鲁迅艺术学院的外国文学讲稿,预示了出《讲话》精神的要领;《西洋文学》在沦陷区的刊发,成为战争年代处于孤岛上人们重要的精神慰藉;国统区的《战国策》、《民族文学》力主战时文化重建,以叔本华、尼采学说为主要话语,倾力易卜生、歌德等的研究,则凸显了国统区另类的外国文学研究;《时与潮文艺》展示了学院派研究的特征,是此时段外国文学研究成果最为丰富而集中的一个刊物。
     第六章主要从总体上分析民国学人对外国文学研究探讨。在民国文学期刊刊载的论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民国学者不但对外国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等有着独到的见解,并且能够高屋建瓴地对外国文学研究本体进行理性的判断和思考。九二○年代,茅盾与郭沫若关于外国文学介绍与研究的争论,使外国文学研究的合法地位得以确立。一九三○至一九四○年代,“怎样研究西洋文学”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总的看来,此时的外国文学研究不仅仅只是停留在普及外国文学常识的启蒙阶段,而且已经进入了学术研究的层面。
Viewing from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perspective, we think that a discipline cannot develop well and become mature without the track of its academic history. Compared with the studies in Chinese ancient and modern literature, the track of the academic history of foreign literature lags behind. Considering the current but few academic history works of foreign literature concerned in China, we find that the studies of foreign literature in Republic are neglected by scholars. Some scholars totally negate it from the academic history of foreign literature. Others classify it as a part of translation of foreign literature. Obviously, the treatment of academic history is incomplete for the discipline of foreign literature and need to be improved.
     In view of the above-mentioned reasons, the dissertation takes the foreign literature research in Republic for consideration, treating some important literature periodicals, such as "New Youth","Novel Monthly","Modern","Foreign Literature","National Literature","Time and Tide Literature", as longitude, and the change of discourse in China modern society as latitude. The dissertation will draw an overall style of foreign literature in Republic with the help of the two lines and shows its statu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Chinese foreign literature research in these hundred years. The body of the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six chapters:
     Chapter One, mainly considering Liang Qichao, Lin Shu and Wang Guowei, makes an overview of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which paves a way for latter discussion. Under the national discourse of saving the nation through scienc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Liang Qichao publishesapanese political novels in "Qingyi Newspaper" and broadcasts he ideology of political reform, which marks the debut of foreign literature as a subject of discourse in China, and it also indicates that the Chinese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are inevitably influenced by social utilitarianism. Wang Guowei's papers of foreign writers' biography published in the "Education World" not only represent biographical research mode of China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in the past century, but reflects the first appearance of the individual aesthetic discourse in the study of foreign literature which is beyond the national discourse. The introduction and research of foreign literature in Republic has a close connection in its spirit and blood with the studie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Sun Yuxiu's "European and American novels" of the early Republic is the case in point.
     Chapter Two takes "New Youth"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oretical meaning of the foreign literature study in Republican period."New Youth", taking foreign literature as a critical discourse, tries to seek a breakthrough point for the ideological revolution and literary revolution, which can be found easily in the papers published on it from Chen Duxiu's "Modern European Literature History", Hu Shi's "Ibsen" and Zhou Zuoren's "Human Literature". Thus the evolution of literary history, realism and Euro-centrism become main tune in that period. Among them, Zhou Zuoren's literary concept of "human" makes the great turn for foreign literature discourse from national discourse to man's discourse. The study of Russian literature and the literature of small and weak nations gain vitality because of humanitarian discourse. Therefore, the chapter holds that to some extent the "New Youth" is the theoretical source of foreign literature in Republican period.
     Chapter Three, taking "Novel Monthly" as an example, makes an overview of the foreign literature study of1920s. In the discourse of literary revolution,"Novels Monthly", imitating "New Youth" directly, becomes an important battle field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foreign literature of that period."Novel Monthly" regards Russian literature and literature of small and weak nations as its main support of "literature for life", puts the humanitarian discourse into practice in the study of foreign literature, and thus forms its center of19th century realism and its foreign literature study mode which pays special attention to Russian literature and the literature of small and weak nations. This research mode represents the concept of foreign literature study among Chinese scholars in the1920s, and also becomes the fine tradition of introduction and research of foreign literature in new China which is called "Lu Xun Direction" by Mao Zedong.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foreshadows the "realism" understanding of modern literature in twentieth century.
     Chapter Four, mainly taking "Literature" and "Modern" as examples, makes an overview of foreign literature research in the1930s. With the intensification of national conflict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Chinese literary discourse shifts from the "literary revolution" to "revolutionary literature". The total environment of foreign literature study divides from western humanitarian tradition, and new literature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and the top literature build the order of foreign literature study. Among these, left-wing publications, such as "Pioneer" and "sprout", take the world proletarian literature of the Soviet Union and Japan as their main research targets. In contrast, the researches of classic writers, such as Ye Gongchao's study of T. S. Eliot and Li Jianwu's study of Flaubert, suggest the achievements of foreign literature research in academic level, which are beyond the revolutionary and class perspectives in1930s. The magazine "Modern" which has double perspectives of left-wing and liberalism draws a picture of world literature. In addition, the debate about "literary heritage" in the magazine "Literature" makes Shakespeare research a hot topic.
     Chapter Five, mainly taking "Western Literature" and "National Literature" as examples, tries to summarize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under liberated districts, the enemy occupied areas and Kuomintang-rule areas respectively in1940s. Zhou Libo's lecture of foreign literature in Lu Xun Art College of liberated districts indicates the spirit of Mao Zedong's "Speech in Yanan Forum on Literature and Art". The publication of "Western Literature" become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piritual comforts in enemy occupied area. The two magazines,"The Warring States" and "National Literature", strongly advocate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in the wartime. They take Schopenhauer's and Nietzsche's theory as the main discourse, and make endeavor research on Ibsen and Goethe, which highlights the different foreign literature research in Kuomintang-rule areas, while the magazine "Time and Tide Literature"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chool academic research, and becomes the richest and concentrated publication of that time.
     Chapter Six mainly analyzes the whole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of the scholars in Republican period. In literary journal papers published in Republican period, we can find that the scholars of that age not only have a unique perspective on foreign writers, works and literary phenomenon, but have rational thinking and judgment on the ontology of foreign literature study from a commanding height. The debate of the introduction and research of foreign literature between Mao Dun and Guo Moruo in1920s has legalized the status of foreign literature study. The discussion of "How to Study Western Literature" in1930-1940s arouses the great attention among great scholars. In general,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at that time not only stay in the stage of Enlightenment of introducing the common sense of foreign literature, but have entered the academic research level.
引文
① 戈宝权:《对纪念五四运动70周年的几点希望》,《世界文学》,第3期,1989年。
    ① 吴元迈:《吴元迈文集》,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第524-525页。
    ② 卞之琳等:《十年来的外国文学翻译和研究工作》,《文学评论》,第5期,1959年。
    ③ 冯至:《继承和发扬“五四“以来翻译界的优良传统》,《世界文学》,第4期,1959年。
    ① 袁可嘉:《五四运动后四十年来关于亚非各国文学的介绍和研究》,《北京大学学报》,第2期,1959年。
    ② 胡平:《禅机1957苦难的祭坛》上卷,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4年,第34页。
    ① 陈众议:《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经典作家作品系列”总序》,《东吴学术》,第2期,2011年。
    ② 林精华:《中国的外国文学史建构之困境:对1917--1950年代文学史观再考察》,《外国文学研究》,第1期,2012年。
    ① 王建开:《五四以来我国英美文学作品译介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3页。
    ② 谢天振、查明建主编:《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1898-1949)》,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4页。
    ③ 本文指的不是外国文学翻译的历史,也不是去探究翻译的技术层面。
    ① 张开沅编:《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82页。
    ② 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1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6页。
    ① 阿英:《<史料·索引>》序例,见刘运峰编:《1917-1927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56页。
    ① 胡适:《<新青年>重印题辞》,见胡适:《胡适全集》第22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第513页。
    ② 陈平原:《思想史视野中的文学——《新青年》研究(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年,第3期。
    ③ 施蛰存:《(现代>杂忆》,见施蛰存:《沙上的脚迹》,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8页。
    ① 何辉斌:《20世纪浙江外国文学研究史》,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13页。
    ① 马克思:《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页。
    ② 罗志田:《近代读书人的思想世界与治学取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6页。
    ③ 王德威:《19、20世纪中文小说新论》,台北:麦田出版社,1998年,第23-42页。
    ① 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见陈平原、夏晓红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1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21页。
    ② 中国古代小说类型主要有三类:志人、志怪、讲史,或可分为言情小说、英雄小说、历史小说、讽刺小说、神魔小说、侠义小说等。进入20世纪后,由于受西方文学的影响,在小说类型方面又增添了政治小说、科学小说、侦探小说和教育小说,这四种小说类型都是古代小说中所未有的。
    ③ 迪斯累理(Benjamin Disraeli,1804-1881).
    ④ 李顿(Lord Bulwer-Lytton,1803-1873).
    ① 新小说报社:《中国惟一之文学报<新小说>》,《新民丛报》,1902年,第14号,见黄霖:《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下,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3页。
    ② 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见邬国平:《中国文论选·近代卷》下,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302-303页。
    ③ 梁启超:《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新民丛报》,第1号,1902年2月,见候宜杰选注:《梁启超文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73-73页。
    ④ 同上,第74页。
    ① 在《论小说和群治的关系》中,梁启超认为:“吾中国人状元宰相之思想何自来乎?小说也。吾中国人才子佳人思想何自来乎?小说也。吾中国人江湖盗贼之思想何自来乎?小说也。吾中国人妖巫狐鬼之思想何自来乎?小说也。”见候宜杰选注:《梁启超文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83页。
    ② 1903年,上海大宣书局出版了普希金的《上尉的女儿》,该作由戢翼晕翻译。当时的译名为《俄国情史》,还有一译名为《花心喋梦录》。译作前有《俄国情史斯密士玛丽传》。
    ③ 戈宝权:《中外文学因缘——戈宝权比较文学论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2年,第264页。
    ④ 鲁迅:《摩罗诗力说》,见吴晓明编:《鲁迅文选》,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年,第13页。
    ⑤ 杨世骥认为:“周桂笙的翻译工作在质量方面虽赶不上林纾,但有三事使我们不能念怀于他:第一他是最早能虚心接受西洋文学特长的,他不像林纾一样,要说迭更司的小说好,必说其有似我国的太史公,而周桂笙却是能爽直地承认欧美文学本身的优点的。第二,他翻译的小说虽不多,但大抵都是以浅近的文言和白话为工具,中国最早用白话介绍西洋文学的人,恐怕要算他了。第三,他的翻译工作,在当日实抱着一种输入新文化的企图,虽然没有什么成绩表现,他的一番壮志是值得表彰的。”杨世骥:《记周桂笙:中国最早介绍西洋文学的人》,《新中华》,第1卷第1期,1943年。
    ⑥ 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32页。
    ⑦ 张正吾选注:《中国近代文学作品系列·文论卷》,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369页。
    ① 鲁迅:《<月界旅行>辨言》,见《鲁迅文集》第7卷,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44-445页。
    ② 张正吾选注:《中国近代文学作品系列·文论卷》,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411页。
    ③ 俞大姻:《李查生和他的作品》,《学生杂志》,第21卷第6期,1941年。该作包括李查生的生平、李查生以前的小说、李查生的作品、李查生的艺术和影响四个部分。
    ① 俞大姻:《李查生和他的作品》,《学生杂志》,第21卷第6期,1941年。
    ② 同上。
    ③ 俞大姻认为,在各种文学体裁中,小说是最小的老弟。英诗在十四世纪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里已经表现了具体的结晶。戏剧在伊丽莎白时代,由于莎士比亚及其他作家的杰作,已得了不朽的光彩。散文和随笔,在十八世纪上半段,已经暴露了强大的力量。小说是最复杂而又最能表现人生的一种,——迟至十八世纪中才出世。
    ④ 丁文江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58页。
    ⑤ 夏晓虹教授写道:“自《清议报》创刊,梁译《佳人奇遇》即开始在‘政治小说’栏连载:全36册,又续刊《经国美谈》,到69册全部载完,该栏目即撤销。由于《清议报》的文学栏目只有‘政治小说’与‘诗辞随录’,并只出刊一百期,因此日本政治小说在梁启超主办的《清议报》上,的确是获得了殊荣地位。”夏晓虹:《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上海:中华书局,2006年,第201页。
    ⑥ 梁启超:《传播文明三利器》,见易鑫鼎编:《梁启超选集》下,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第569页。
    ① 茅盾:《文学作品有主义与无主义的讨论——复周赞襄》,《小说月报》,第13卷第2期,1922年,见茅盾:《茅盾全集》第1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第157-158页。
    ② 郑伯奇:《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影印本》,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第2页。
    ③ 乔冠华:《方生未死之间》,《中原》,第1卷第2期,1944年。署名于潮。
    ① 施蛰存:《现代美国文学专号导言》,《现代》,第5卷第6期,1934年。
    ② 本节为了论述集中,仅以林纾译作的序跋为分析个案。由于林纾不审西文,更没有出国留学的机会,所以他的译作是以“侍二、三君子为余口述其词,余耳受而笔追之,声已笔止”的方式完成。见林纾:《孝女耐尔传·序》,见钱谷融编:《林琴南书话》,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77页。
    ③ 这是林薇以马泰来《林纾翻译作品全目》为基础参以其他资料整理出来的数字,见林薇:《百年沉浮——林纾研究综述》,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86-95页。
    ① 杨联芬:《晚晴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11页。
    ② 胡颂平编:《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3年,第280页。
    ③ 周作人:《林琴南与罗振玉》,《语丝》,第3号,1924年12月,署名开明,见陈子善编:《周作人集外文(上集)1904-1925》,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年,第623-624页。
    ④ 陈子展:《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87页。
    ⑤ 黄念然:《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史·文论卷》,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第105页。
    ⑥ 福柯:《话语的秩序》,见阿兰·谢里登:《求真意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60页。
    ⑦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第171页。
    ⑧ 邹振环:《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6年,第123页。
    ① 林薇:《百年沉浮——林纾研究综述》,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20页。
    ② 薛绥之:《林纾研究资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15-216页。
    ③ 对于林纾运用文言文翻译外国小说,胡适这样写道:“平心而论,林纾用古文做翻译小的实验,总算是很有成绩的了。古文不曾做过长篇的小说,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一百多种长篇小说,还使许多学他的人也用古文译了许多长篇小说。”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06-110页。
    ④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见龚海燕编:《海上文学百家文库:蔡元培、陈独秀、胡适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342页。
    ⑤ 吴宓:《马勒尔白逝世三百周年纪念》,《学衡》,第65卷,1931年。
    ⑥ 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1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页。“义法”是清代桐城派创始人方苞对于中国传统文论的概括。由于桐城派处于中国古典散文发展的最后阶段,它主要对其之前散文创作进行归纳总结,以应用于具体的创作实践。
    ⑦ 林治金等编:《中国古代文章学辞典》,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1页。
    ① 林纾:《深谷美人·叙》,见钱谷融编:《林琴南书话》,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12页。
    ② 林纾:《不如归·序》,同上,第93页。
    ③ 林纾:《黑奴吁天录·跋》,见钱谷融编:《林琴南书话》,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页。
    ④ 邹振环:《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6年,第146页。
    ⑤ 薛绥之:《林纾研究资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57页。
    ⑥ 林纾:《滑稽外史·短评》,见林薇:《论林纾对近代小说理论的贡献》,《中国社会科学》,1987年第6期。
    ⑦ 林纾:《孝女耐尔传·序》,见钱谷融编:《林琴南书话》,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77页。
    ⑧ 薛绥之:《林纾研究资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78-179页。
    ① 薛绥之:《林纾研究资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29页。
    ② 施蛰存:《文艺百话》,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03页。
    ③ 林纾:《洪罕女郎传·跋语》,见钱谷融编:《林琴南书话》,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0页。
    ④ 林纾:《<黑奴吁天录>例言》,同上,第4页。
    ⑤ 林纾:《<撒克逊劫后英雄略>序》,同上,第34页。
    ① 林纾:《<块肉余生述>前编序》、《块肉余生述》前编,见钱谷融编:《林琴南书话》,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83-85页。
    ② 伏脉即今人所言的铺垫、伏笔。林纾说:“伏笔即付脉”。
    ③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见鲁迅:《鲁迅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221页。
    ④ 胡适:《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见姜义华编:《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06页。
    ⑤ 应时(1887-1942),字溥泉,浙江吴兴(今湖州市)人。
    ⑥ 1903年,马君武在日本写的《法兰西文学说例》这篇短文所说的“文学”实际上指的是各种文体(其中也包括部分文学体裁)、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还不完全是一回事。马君武将法兰西文学分为散文与诗词两类,又将散文分为记事、辩论、学说、戏剧、书牍五种。其中,记事包括历史、小说(或稗史)、谩言、报章四种。马君武认为:“小说者,其所记之事。为描写之与事实使读之者有甚深之趣益,甚高之理想,而终不可不归本于道德。费纳龙所著之《退累马克》,沙头不里昂所著之《流血者记》,皆小说之杰出者也。小说中之所谓历史小说者,缀拾遗事,而引伸变换之。英人司各脱最长此技。谩言者,亦小说之类,而特荒唐 无稽,惟小儿最乐读之。卑娄尔氏著谩言最有名。……戏剧之文,用诗歌者多,用散文者少。而亦常有用散文者,若法国著名之戏剧(家)Moliere及Besumarchais之是也。戏剧之文,分为三类:曰悲剧,曰狂剧,曰小狂剧。”贵公(马君武):《法兰西说例》,《新民丛报》,第33号,1903年,见莫世详编:《马君武集—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文库》,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65-166页。
    ① 虚白:《欧洲各国文学的观念》,《真美善》,第6卷第4、5期,1930年。
    ② 叶公超:《再论艾略特的诗》,《北平晨报·文艺》,第13期,1937年。
    ③ 该译本采用文言文、德文对照的形式,收录包括歌德、席勒、海涅等十位诗人的十一首诗。止文前有徐建生的《<德诗汉译>序》和应时的《<德诗汉译>自序》,书末另附《德诗源流》、《诗入姓字居里表及本诗所选书目》、《勘误表》。在《德诗源流》中,应时认为:“德人有诗以来,家法各承一系。华实奇正,旨趣不齐,意林广狭,词海深浅,固因智识为流别,时缘时代为后先,世界文学之公例,其阶级如是也。质家之诗直笔朴辞,止于事理;文家则灵思隽语,穷究事理者也。此构实镜,观察最真,彼设玄想,范围最广。凝重活波,皆然殊科。文家者流不暇顾及事理,隐语寓言,乘兴而往,驰骋于幽冥怪异之途,以图寄神祗鬼妖;为其惊人之语,得意之作,一若地狱天堂果有其事,而身如其境焉。此在古代自易措词,及今视之,不能容于科学之世界,诵其言,咏其声者,宁不使人搁笔哉!文化愈进,诗境愈真,粉饰藻缋之资久已无稽见屏,欲其体物切情,又有枯窘之状态,束诸窄塞之途,而作诗之道难矣。况乎诗人之旨所以启迪化源,宣扬国风,邮传世务,非徒陶冶性情,吟风弄月已也。及知文丽用寡,尽失诗人之本意,欲其博物洽闻,有补于世,故质家尚焉。德之古诗大都昭告神明与夫儿女英雄之谈,寄托诙谐,假藉讽喻,要不离乎灵感诡迹,抒其沉寂幽眇之思,托义于比兴,非是者,持论不根,无以资诵习焉:如神主降灾,祝福求福,蛙鼠搆怨,蚊蚁剧战之类,皆其特点也。今之诗人,恒因他国之轶事,世界之异闻,著为弦歌,期于感发心志,故咏史必详,文主以谏,或抒下情,或宣上德。诗人之本意盖不悖于四始六义,而与古之作诗以证事,而非引事以明诗者,其指归正相反也。此今诗之特点也。近世作者,盛于“今时”第三期,而仍以戈德、翕雷二氏为最著。此二世者,初不同道,戈德为质诗,翕雷则文家派。翕雷天才爽逸,鼓吹自由,少壮盛气溢于行间,甚为后生小子所爱重,盖其臭味同相投也。阅历世道多所倾踬,始稍稍知事理,辍笔乃不复作,埋首伏案,潜研历史哲学,如是者五年,再作韵语。遂一变故态,粹然为质家之言。故其平生截为先后两派,终翕雷之身与戈德异出而同归,以成今文第三期之盛。今之诗人莫不奉为圭臬焉。应时:《德诗源流》,见应时:《德诗汉译》,上海:世界书局,1939年,附录。
    ④ 王育颐编:《中国古代文学词典》第4卷,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393页。
    ⑤ 周作人:《欧洲文学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0页。
    ① 莎士比(莎士比亚)、倍根(培根)、白衣龙(拜伦)、斯提逢孙(斯蒂文森)、格代(歌德)、希尔列尔(席勒)、海别尔(黑贝尔)、脱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
    ② 王国维:《论近年之学术界》,见姜东赋选注:《王国维文选》,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51页。
    ① 袁进:《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96页。
    ②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7集,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4页。
    ③ 王国维:《王国维文选》,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版,第112页。
    ④ 王国维:《奏定经学科大学文学章程书后》,见《王国维遗书》第5册,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
    ⑤ 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评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4页。
    ① 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评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25页。
    ② 王国维:《国学丛刊序》,见周锡山:《王国维集》第2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325页。
    ③ 王国维:《王国维文集》,北京:线装书局,2009年,第94页。
    ④ 王国维:《莎士比传》,见周锡山编:《王国维集》第2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8页。
    ⑤ 王国维:《英国小说家斯提逢孙传》,见同上,第19页。
    ① 王国维:《英国诗人白龙衣小传》,见周锡山:《王国维集》第2册,中国社科出版社,2008年,第11页。
    ② 王国维:《莎士比传》,见同上,第7-8页。
    ③ 王国维:《脱尔斯泰传》,见同上,第42页。
    ① 王国维:《脱尔斯泰传》,见周锡山:《王国维集》第2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49页。
    ② 《最后一页》,《小说月报》,第12卷第6号,1921年6月10日。
    ③ 王晓路:《事实·学理·洞察力——对外国文学传记式研究模式的质疑》,《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3期。
    ④ 1920年,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这样写道:“有林纾者,译小说百数十种,风行於时,然所译本率皆欧洲第二三流作者:纾治桐城派古文,每译一书,辄‘因文见道’,於新思想无与焉。”薛绥之:《林纾研 究资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08页。其中“因文见道”表明,林纾确实在为梁启超的小说界革命摇旗呐喊。在林纾的译作中,西方经典作品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林纾不愿承认自己是桐城派,基于当时舆论称其为“桐城谬种”,梁启超却随声附和。显然,梁启超对林纾的评论有失公允。
    ① 盛澄华:《试说大学外国语文学系的途径》,《周论》,第1卷第6期,1948年。
    ① 周为筠:《杂志民国:刊物里的时代风云》,北京:金城出版社,2009年,第5页。
    ② 汪原放:《回忆亚东图书馆》,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年,第32页。
    ③ 陈独秀:《敬告青年》,《新青年》,第1卷第1号,1915年。
    ① 针对这个专号的发行,《新青年》第4卷4号就已经发表了《本社特别启事(易卜生专号)》:“易卜生(H.Ibsen)为欧洲近代第一文豪,其著作久已风行世界,独吾国尚无译本,本社先拟以六月份之《新青年》为《易卜生专号》,其中材料专以易卜生为主体,除拟登载易卜生所著名剧《娜拉》(A Doll’s House)全本及《易卜生传》,之外尚拟征关于易卜生之著作以为介绍易卜生进入中国之纪念。”
    ② 唐小兵:《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页。
    ① 陈独秀:《现代欧洲文艺史谭》,《青年杂志》,第1卷第3号,1915年。该文根据法国文学史家乔治·贝利西埃的《当代文学运动》的观点和材料撰写而成。
    ① 胡适:《陈独秀与文学革命》,见《胡适文集》第12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1998年,第35页。
    ② 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见张燕瑾编:《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选·通论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122页。
    ① 王德威:《写实主义小说的虚构:茅盾,老舍,沈从文》,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82页。
    ② 汤哲声编:《黄人评传·作品选》,上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第44页。
    ① 李叔同祖籍浙江平湖,1880年10月23日生于天津,幼名成蹊,学名文涛,字叔同。1905年东渡扶桑,1906年组织春柳社,并以李息霜之名登台演出。丰子恺语曾这样描述李叔同:“由翩翩公子一变而为留学生,又变而为教师,三变而为道人,四变而为和尚。每做一种人,都做得十分像样。好比全能的优伶:起青衣像个青衣,起老生像个老生,起大面又像个大面”。李叔同具有出众的艺术才华,擅长诗文、音乐、绘画、金石、书法等。他在《艺术谈》一文中称“文学美术者,文明之花”、“艺术一部,乃表现人类性灵艺术之活泼”。基于对艺术的较高体认,李叔同用诗意的语言对欧洲各时期文学的整体风格与审美内涵作出了较为准确而简练地艺术概括。作者认为古典主义文学之“环伟卓绝,磅礴大宇”、浪漫主义文学之“热烈直挚之诗风”、写实主义与自然主义文学之“更尚精致之描写,及确实之诗才”、现代主义文学之“反动力”(反传统)等,其中洋溢着作为艺术家的李叔同所具有的敏锐的艺术感悟力与激越的抒情气质。在作家、作品的评论方面,李叔同对“诗风”、“诗才”钟情有加,他例举了包括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司各特、拜伦、雪莱、济慈、丁尼生等在内的二十余位近代英国诗人,并对其进行了精准的艺术定位。如称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的《抒情诗集》为“真挚文学之先驱”、“近世诗界之祖”,称丁尼生是“十九世纪集大成之诗家”。称华兹华斯“作品不炫奇异,然清新高远,热情奔放为其特长”。这在评价狄更斯和萨克雷时,作者指出“前者善于描写市街之光景及下民之状态,后者善以轻妙之语调描写上流绅士社会之表里,共于小说界放一异彩”。些使该文充满浓郁的艺术气息,极具李叔同的个人色彩。可以说,这将是一部个性化较强的文学史论著。
    ② 李叔同:《近世欧洲文学之概观》,《白阳》,创刊号,1913年,署名息霜。
    ① 茅盾:《新文学研究者的责任与努力》,载《茅盾全集》第1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第66-67页。
    ② 茅盾:《新旧文学平议之评议》,见茅盾:《茅盾文艺杂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第12页。
    ③ 沈雁冰:《欧洲大战与文学:为欧战十年纪念而作》,《小说月报》,第15卷第8号,1924年。
    ④ 沈雁冰:《文学上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写实主义》,《学生杂志》,第7卷第9期,1920年。
    ① 沈雁冰:《文学上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写实主义》,《学生杂志》,第7卷第9期,1920年。
    ② 同上。
    ① 茅盾:《西洋文学通论》,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第1页。
    ② 同上,第8页。
    ③ 从前的文学批评家解释文学思潮的变迁,有“两个H,四个R”之说。所谓“两个H”便指的是Hebrism (希伯来主义)和希腊主义Helenism,"四个R”就是Renaissance(文艺复兴) Reformation (宗教改革)、Rationalism(合理主义),Revolution(法兰西革命)而言。尤其是“二希”,很被重视为欧洲文艺史的两大动脉,然而我们现在却不能不说像这样的迂回曲折的解释是徒费了力气。当然我们并否认“文艺复兴”的高潮是立脚于“希腊精神”的追索,然而并不是那时候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半夜里从梦中醒来,忽然想起要追求“希腊主义”;也不是因为一千四百五十三年君士坦丁堡——这个保留着古代希腊文化的最后的文库——被土耳其人攻占,在那里的希腊的学者逃亡到意大利,带来了希腊的文学知识,因而遂引起了“文艺复兴”这巨潮的。而是因为在中世纪的漫漫长夜里,生产手段有了新的进步,在僧侣和贵族的两重“神权”的硬壳下,早孕起新的社会阶级,要求着新的社会组织,而又恰好觉得古代希腊的社会组织有几分合于他们的僮憬,所以便燃起了“研究希腊”的热情来了。毕竟文学的潮流不是半空中掉下来的,也不是在梦中拾得的,而是从那个深深地作成了人类生活一切变动之源的社会生产方法的底层爆发出来的上层的装饰。茅盾:《西洋文学通论》,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第8页。
    ④ 茅盾:《西洋文学通论》,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第13页。
    ⑤ 同上,第7页。
    ① 茅盾这样写道:我们不妨用数目字来表示一个大概。从原始人的“战歌”到初期氏族社会的“颂歌”,这中间所经过的时期,少说也有五千年光景;再从初期氏族社会的“颂歌”到农业社会雏形国的那些“史诗”的前身——神话和传说,这中间的时日,就恐怕要得四千多年;从希腊、罗马到中世纪的“骑士文学”,也有两千多年;以后就不同了,“骑士文学”占的时代差不多一千年,“文艺复兴”却只有二百多年,“古典主义”是一百多年,“浪漫主义”仅只有半世纪光景,“自然主义”还要少些,“自然主义”以后的什么什么主义,和它们的前辈相比,正可以或是方生方灭的浪尖儿,现在正当勃兴的“新写实主义”,我们还不能算它的命有多少长,或者有较长的寿命也难说。茅盾:《西洋文学通论》,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第7页。
    ② 茅盾:《西洋文学通论》,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第7-8页。
    ③ 同上,第197页。
    ④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18页
    ①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新青年》,第2卷5号,1917年。
    ②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新青年》,第4卷第4号,1918年。
    ③ 同上。
    ④ 龚海燕编:《海上文学百家文库:蔡元培、陈独秀、胡适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395页。
    ① 钱玄同:《桐城谬种选学妖孽》,《新青年》,第2卷6号,1917年。
    ② 林纾:《译林·序》,《清议报》,1901年,见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64页。
    ③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34集,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72页。
    ④ 孙郁:《苦境:中国文化怪杰心录》,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87页。
    ① 如胡先骗这样写道:“胡君创白话诗与白话文理由有二:一以过去之文字为死文字,现在白话文重所用之文字为活文字。用活文字所作之文学为活文学,用死文字所作之文学为死文学。而以希腊、拉丁文以比中国古文,以英、德、法文比之中国白话,以自创白话之乔塞至于英国文学,路德之创德国文学。以不相类之事,相提并论,以图眩世欺人,而自圆其说,予诚无法以谅胡君之过矣。希腊拉丁之于英德法,外国文也。……夫今日之类英德意文固异于乔塞、路德、但丁时之英德意文也,乔路但时之英德意文,与今日之英德意文较,则与中国之周秦古文,与今日之文字较相若,而非希腊拉丁语英德意文较之比也。”胡先骗:《评<尝试集>》,《学衡》,第1期,1922年。
    ② 胡先骗:《评胡适<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学衡》,第18期,1923年。
    ③ 胡先骗:《文学之标准》,见张大为编:《胡先骗文存》上卷,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5年,第275页。
    ④ 吴宓:《希腊文学史》,《学衡》,第13期,1923年。
    ⑤ 吴宓这样写道:“吾以荷马史诗比之中国文章,窃谓其与弹词最相近似。试举其相同之点。弹词所叙者多为 英雄儿女,其内容资料与荷马史诗同,一也。弹词虽盛行,而其作者之名多不传,二也。弹词之长短,本可自由伸缩,有一续二续三续者。有既详其祖并叙其孙,亲故重叠,支裔流衍,溯源寻底,其长至不可究诘,而通常则断其一部为一书者,此正如荷马史诗未作成以前。史诗之材料,为人传诵,前后一贯,各相攀连钩挂,又有所谓Epic Cycles者,将荷马史诗亦统入其中,为一小部焉,三也。弹词不以写本流传,而以歌者之奏技而流传。歌者亦此为专业,父子师弟相传,虽亦自备脚本,而奏技时,则专恃记忆纯熟而背诵recite之。此均与荷马时代之歌者bard同,四也。业弹词者,漂泊流转,登门奏技,且多盲。其奏技常于富人之庭,且以夜,主人之戚友坐而听焉。此均与荷马时代歌者奏技之情形同,五也。弹词之歌者,只用一种极简单而凄楚之乐器,弹琵琶以自佐,与荷马时代歌者之用筝Cithara者同,六也。弹词之音调甚简单,虽曰弹唱,无殊背诵。不以歌声之清脆靡曼为其所擅长,而以叙说故事绘影传神为主。Story-teller自始至末,同一音调,句法除说白外,亦只七字句与十字句两种,与荷马史诗之六节音律,通体如一者同,七也。弹词意义虽浅近,而其文字确非常之俗语,自为以体,专用于弹词,间亦学位古奥,以资藻包饰。凡此皆与荷马史诗之文字同,八也。弹词中写一事,常有一定之语句,每次重叠用之,与荷马史诗同;又其譬喻亦用眼前常见之事物,九也。弹词中人物各自发言,此终彼继,由歌者代述之,Speeches而无如章回体小说中之详细问答Dialogue,此亦荷马史诗同,十也。弹词开端,常漫叙史事,或祝颂神佛与皇帝,此与荷马之Invocation相近,再者概括全书,与荷马同,十一也。弹词中之故事及人物虽简陋质朴,然写离合悲欢,人情天理,实能感动听者,虽绩学而有阅历之人,亦常为之欷歔流涕,故弹词亦自有其佳处长处,与荷马史诗同,十二也。总之,以其大体精神及作成之法论之,弹词与荷马史诗极相类似。故窃意若欲译《伊里亚》及《奥德西》为吾国文,则当译之为弹词矣。”吴宓:《希腊文学史》,《学衡》,第13期,1923年。
    ① 1922年,理查生与欧文合著《世界文学史》。1924年,《学衡》第28至第30期连载吴宓翻译该著的前三章。
    ② 吴宓译:《世界文学史》,《学衡》,第29期,1924年。
    ③ 梅铁山主编:《梅光迪文存》,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98页。
    ① 梅铁山主编:《梅光迪文存》,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33页。
    ② 梅光迪:《我们这一代的任务》,见《中国学生留美月报》,第12卷第3期,1917年。
    ③ 梅铁山主编:《梅光迪文存》,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98页。
    ④ 《选课课程纲要:近世欧美文学纲要》,《师范教育》,第2期,1922年。该纲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本科目每星期一小时,半学年十八小时毕事。本学程教学的宗旨:(甲)简括的说明,所以展进成近代欧美文学之原因。(乙)简括的说明近代欧美文学之趋势。(丙)简括的籀论中国文学在近代欧美文学中占何位置及其应行改良之点。本学程讨论的方法:(甲)多述简明的理论,力避琐碎的事实,务使从未读过西洋文学之血神个,对于近代欧美文学可得一清晰之概念。(乙)先从古代希腊文学述起,以为近代欧美文学之引线。导言:时代的范围(古达中世近代的划分)、疆域的范围(以英法德美等国文学为主间以中国文学比较之):第一章文学之起源及其展进:谣舞、文学的四个形式(甲描写、乙表现、丙诗歌、丁散文)、文学的展进;第二章文艺复兴时代:西洋新文艺之发生、中世纪三大制度之消亡(甲封建制度、乙学究制度、丙寺院制度)、科学与智识之义、发现新地、印刷术发明、自由精神之产出、宗教与文学之分离、评论的精神、知识之义、官能上之快乐;第三章亚里斯多德之诗说:模仿人生(甲代表的、乙普遍的)、假托、适合、悲剧中之主人翁、美术之目的、文字;第四章古学派之文学:时代、价值、界说、古学派之特质(模仿希腊罗马文学、亚里斯多德之诗说及近世西洋文学评论之产出、偏重理智与轻视感情、中和主义之人生观、少数之文学);第五章浪漫主义之大概:引论(甲范围、乙时代、丙疆域)、界说、浪漫主义发生之原因;第六章浪漫派之自然主义:天才、个性、文学标准之破坏、返真归璞;第七章浪漫派与自然界:黄金时代、自然生活、自然界之兴趣、自然界之美性、逃世思想、理想之美人、象征主义、神秘主义;第八章浪漫派与近世民族主义:民族之个性、进化论;第九章浪漫派与近世大同主义:人道主义、和平运动、大同之无望;第十章浪漫派之超人主义:德国、法国、尼采;第十一章近世西洋之小说:导言、浪漫派之起源、写实派之起源、两派同一之宗旨、两派之优劣;第十二章结论:西洋文学与中国文学、中国文学与改良之商榷。”《近世欧美文学趋势》是1920年梅光迪为南京高等师范第一届暑期学校授课所撰写。该作被收录在《梅光迪文存》里,于2011年4月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并与梅光迪《文学概论讲义》、《中国文学在现在西洋之情形》等结集为《文学演讲集》,于同年6月由海豚出版社出版。本人也撰写了《论梅光迪<近世欧美文学趋势>的研究特色与史料价值》一文,对该讲义进行了集中而详细的分析。
    ① 它们分别是法国的拉法耶特的《人权宣言》、拉马尔克的《动物哲学》和傅里叶的社会主义。
    ② 陈独秀:《法兰西人与近代文明》,《新青年》,第1卷第1号,1915年。
    ① 陈独秀:《现代欧洲文艺史谭》,《青年杂志》,第1卷第3号,1915年。
    ② 陈独秀:《现代欧洲文艺史谭》,《青年杂志》,第1卷第3号,1915年。
    ③ 赵家璧:《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影印本,2003年,第14页。
    ④ 针对这个专号的发行,《新青年》第4卷4号就已经发表了《本社特别启事(易卜生专号)》:“易卜生(H.Ibsen)为欧洲近代第一文豪,其著作久已风行世界,独吾国尚无译本,本社先拟以六月份之《新青年》为《易卜生 专号》,其中材料专以易卜生为主体,除拟登载易卜生所著名剧《娜拉》(A Doll's House)全本及《易卜生传》,之外尚拟征关于易卜生之著作以为介绍易卜生进入中国之纪念。”
    ① 胡适:《易卜生主义》,《新青年》,第4卷第6号,1918年。
    ② 同上。
    ③ 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见《胡适文集》第2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166-168页。
    ④ 胡适:《易卜生主义》,《新青年》,第4卷第6号,1918年。
    ① 在《易卜生主义》中胡适介绍过来的易卜生的剧作和“娜拉”形象更是风行一时:“影响非常之大,许多学校都上演过。在‘五四’运动高潮中,译介易卜生作品和宣扬易卜生主义更蔚成风气。易卜生在当时中国引起巨大的波澜,青年人狂热地喜爱他,也几乎没有一个报刊不谈论他。‘五四’时期许多新文学作者也都曾经从仿效易卜生写‘问题小说’和‘问题剧’入手,而转向关注与反映社会现实人生的。”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1页。
    ②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第2卷第6号,1917年。
    ③ 胡适:《论译戏剧——答T·F·C等》,《新青年》,第6卷3号,1919年。
    ④ 茅盾:《谈谈<傀儡之家>》,《文学周报》,第176号,1925年。
    ⑤ 鲁迅:《<奔流>编校后记》,见《鲁迅文集·集外诗文选》,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12页。
    ⑥ 同上。
    ⑦ 郭沫若:《<娜拉>的答案》,《妇女之路》,第33期,1942年。
    ① 胡先骗:《欧美新文学最近之趋势》,《东方杂志》,第17卷18期,1920年。
    ② 龚翰熊:《西方文学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28页。
    ① 胡愈之:《都介涅夫》,《东方杂志》,第17卷第4号,1920年。
    ② 李何林:《李何林全集》第4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14页。
    ① 舒芜:《串味读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杜,1995年,第52页。
    ② “第一次是在十五世纪,于是出现了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两个结果。第二次成了法国大革命,第三次大约便是欧战以后将来的未知事件了。”
    ③ 周作人:《人的文学》,《新青年》,第5卷第6号,1918年。
    ① 同上。
    ② 本论文的论述重点是民国时期的文学期刊史料,但周作人的这两部著作在外国文学学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本论文在此作为个案加以论述,特此说明。
    ③ 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645-646页。
    ① 吴学昭:《吴宓与陈寅恪》,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7-28页。
    ② 金克木:《金克木小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74页。
    ③ 马君武:《欧洲文学丛谈》,见莫世祥编:《马君武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13页。
    ④ 同上,第214页。
    ⑤ 周作人:《欧洲文学史》,长沙:岳麓书社,2010年,第55页。
    ① 周作人:《近代欧洲文学史》,北京:团结出版社,2007年,第3页。
    ② 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一书中曾提出过这样一种文学观: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学发展史是一条载道与言志两方互相争斗、此消彼长的河流。载道期过后,言志期紧跟而上,两者的作用和价值个不相同,难分高下,可正是他们的合力推动了这条河流的变迁与前进。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7-18页。
    ① 施蛰存曾这样回忆:“第二年,我到上海进上海大学,读中国文学系。陈望道老师将修辞学,沈雁冰老师将西洋文学史,俞平伯老师将诗词,田汉老师将欧洲浪漫主义文学,这些课程都对我有相当影响。西洋文学史的教材是周作人编的《欧洲文学史》,这部书的内容,实在只讲了希腊、罗马部分,我以为不足,就自己去找英文本的欧洲各国文学史看。”施蛰存:《我治什么“学”》,见施蛰存:《北山四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261页。
    ② 许振鸾:《欧洲近代文学鸟瞰》,《安徽教育》,第2卷第11期,1931年。
    ③ 鲁迅:《“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萌芽》,第1卷第3期,1930年。
    ① 如伍蠡甫在《怎样研究西洋文学》认为:“教师一大部分工作都在说出西洋文学思潮之迁变,作家受着思潮的影响,呈露在作品里的某种某种意识。……这两种相反的思想,完全基于相反的两种人类的本性,它们一盛一衰,一胜一败,循环往复的斗争着,形成了欧洲文明的历史。至于盛衰胜败是由何决定的呢?这循环往复的动力是从何处来的呢?”伍蠡甫:《怎样研究西洋文学》,《出版周刊》,第188-189期,1936年。显然,伍蠡甫不满意此种忽视外在社会环境因素,而偏重主观的解释。在他看来,此种倾向主要是没有弄清西洋文学研究的目的。
    ② 郁达夫:《现代散文导论》,见蔡元培:《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论集》,长沙:岳麓书社,2011年,第175页。
    ① 周作人:《人的文学》,《新青年》,第5卷6号,1918年。
    ① 周作人:《人的文学》,《新青年》,第5卷6号,1918年。
    ② 周作人:《平民文学》,《每周评论》,第5号,1919年。
    ① 周作人:《卖火柴的女儿》译后记,《新青年》,第6卷第1号,1919年。
    ② 鲁迅;《<三浦右卫门的最后>译者附记》,《新青年》,第9卷第3号,1921年。
    ③ 周作人译:《陀思妥耶夫斯基之小说》,《新青年》,第4卷第1号,1918年。
    ① 方孝岳:《我之改良文学观》,《新青年》,第3卷2号,1917年。
    ①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第2卷第6号,1917年。
    ② 同上。
    ③ “即以散文而论,我们的古文家至多比得上英国的倍根(Bacon)和法国的孟太恩(Montaene),至于像柏拉图(Plato)的“主客体”,赫胥黎(Huxley)等的科学文字,包士威尔(Boswell)和莫烈(Morley)等的长篇传记,弥儿(Mill)、弗林克令(Franklin)、吉朋(Giddon)等的“自传”,太恩(Taine)和白克儿(Bukle)等的史论;……都是中国从不曾梦见过的体裁。”
    ①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新青年》,第4卷4号,1918年。
    ② 胡适:《论短篇小说》,《新青年》,第4卷5号,1918年。
    ① 施蛰存:《从亚伦坡到海敏威》,见施蛰存:《北山散文集》,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第463页。
    ② 同上,第464页。
    ③ 胡适:《文学进化论与戏剧改良》,《新青年》,第5卷4号,1918年。
    ④ 胡适:《论译书寄陈独秀》,见胡适:《胡适留学日记》下,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69页。
    ⑤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新青年》,第4卷5号,1918年。该文在结尾指出翻译外国文学名著的办法:
    ① 梁启超:《欧游心影录》,见易鑫鼎编:《梁启超选集》下卷,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第424页。
    ② 吴康演讲、李伟涛记录:《现阶段的世界文学》,《狂潮》,第1卷第6期,1938年。
    ① 据统计,1921年到1923年,全国出现大小文学社团40余个,出版文艺刊物50多种。而到1925年,文学社团和相应刊物激增到100多个。其中,著名的如1921年1月,文学研究会成立,同月,革新后的《小说月报》第12卷第1号出版;1923年《文学旬刊》创刊;1921年6月,创造社成立,其后《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相继创办;还有浅草社和《浅草》、语丝社和《语丝》、未名社和《未名》、沉钟社和《沉钟》等。
    ① 陈平原:《思想史视野中的文学——《新青年》研究(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年,第3期。
    ② 孙毓修(1871-1922),字星如,号留庵,江苏无锡人,清末目录学家、藏书家、图书馆学家。
    ③ 柳和城:《孙毓修评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24页。
    ④ 希腊三大奇书即《破船之舟子ship-wcked sailor》指《遭难水手的故事》或《沉舟记》、《伊律亚特Iliad》指《伊利亚特》、《乌地绥0dyssey》指《奥德塞》;孝素之名作《坎推倍利诗Canterbury》指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二万磅之奇赌》指凡尔纳的《八十日环游世界》:《耶稣诞日赋》指狄更斯的《圣诞欢歌》;《金刚钻带》指18世纪法国小说家vizetelly的《Story of Diamond Necklace》;《旁卑之末日》指英国作家Iord Lytton 的《The Last Day of Pompeil》;《红种之人杰》指美国小说家Fenimore Cooper的《The Last of Mohieans》;《无声之革命》指美国Soldier Author General Lewis Wallace刘易斯·华莱士《Ben-Hur》(《本·赫尔》);《猎帽记》指都德的Alphonce Daudet《达哈士孔的达达兰Tartarine of Tarascon》;《汉第自传》指爱尔兰小说家Samuel Lover的《Handy Andy》。
    ① 此单行本比在《小说月报》上刊载的文章多出3篇:生鸳死鸯即雨果的《海上劳工》the toilers of the sea、《兹律额斯朝之舞台及优人》、《覆水记》即李辞Charles Reades 《The Cloister and The Hearth)).
    ② 昌分:《中国人写的第一部世界文学文学史》,《社会科学报》,1990年3月22日。
    ③ 柳和城:《孙毓修和<欧美小伙丛谈>》,《出版史料》,2004年第3期。
    ① 刘易斯·华莱士“以批茶夫人Mrs.Pestow之黑奴吁天录Uncle Tom's Cabin为最。至今万众流传,必能与黑奴吁天录并有千古矣。乃以其百战余生与一弱女子争著作之荣名。当年雄杰之意态何在。”孙毓修称其代表作《本·赫尔》为“美国说部之不朽者”。
    ② 孙毓修:《猎帽记》,见孙毓修:《欧美小说丛谈》,上海:商务印书馆,1916年,第161页。
    ③ 孙毓修:《英国十七世纪间之小说家》,同上,第16-17页。
    ④ 孙毓修:《沙士比之戏曲》,同上,第97页。
    ⑤ 孙毓修:《沙罗》,同上,第53页。
    ⑥ 同上,第52页。
    ⑦ 孙毓修:《迭更斯司各特二家之批评》,同上,第24-25页。
    ① 孙毓修:《英国十七世纪间之小说家》,见孙毓修:《欧美小说丛谈》,商务印书馆,1916年,第21页。
    ② 同上,第18页。
    ③ 孙毓修:《希腊拉丁三大奇书》,同上,第1页。
    ④ 孙毓修:《斯拖活夫人》,同上,第41页。
    ⑤ 同上。
    ⑥ 裕德龄(1886-1944):美籍华人作家,其代表作《御香飘渺录》(《慈禧后私生活实录》)、《瀛台泣血记》等在海外广为流传。同时她是晚清为数极少的受过西方教育、且能操多国语言的女性,也是慈禧的贴身翻译与御前女官。
    ⑦ 孙毓修:《德林郡主》,见孙毓修:《欧美小说丛谈》,上海:商务印书馆,1916年,第43页。
    ① 孙毓修:《德林郡主》,见孙毓修:《欧美小说丛谈》,上海:商务印书馆,1916年,第45页。
    ② 柳和城这样写道:“不知为什么,《丛谈》却设一篇专谈中国人“德林郡主”(即撰写《御香飘渺录》等清宫秘闻的德龄公主)。不写但丁、薄伽丘、大仲马、巴尔扎克、歌德、托尔斯泰和普希金,却把这样一位东方人列人其中,无论如何是不合适的。”见柳和城:《孙毓修与<欧美小说丛谈>》,《出版史料》,第3期,2004年。
    ③ 孙毓修:《欧美小说丛谈》,上海:商务印书馆,1916年,前言。
    ④ 孙毓修:《寓言》,同上,第71-72页。
    ① 孙毓修:《寓言》,见孙毓修:《欧美小说丛谈》,上海:商务印书馆,1916年,第72页。
    ② 同上。
    ③ 同上,第74页。
    ④ 同上。
    ⑤ 孙毓修:《神怪小说之著者及其杰作》,见孙毓修:《欧美小说丛谈》,商务印书馆,1916年,第62页。
    ⑥ 斯威夫特的《格列夫游记》直刺人性,并对人性产生质疑。而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该作是儿童文学,这大多源于孙毓修。
    ⑦ 孙毓修:《神怪小说之著者及其杰作》,见孙毓修:《欧美小说丛谈》,商务印书馆,1916年,第54页。
    ⑧ 同上。
    ⑨ 《丛谈》中孙毓修多次表述了此观点。在《神怪小说》中:“神怪小说之有专书,始于第十六世纪。意大利之北有古城威匿斯者Venice者。山平水远,风光秀媚。富商达官,多居于是。繁华富丽中甲于欧洲。作小说者皆话始于此。”在《彭·琼生》中认为威尼斯是中古之时欧洲社会的中心,“有钱者来此话跻,有文化者来此寻题,而一时之富人常为文人揶揄之资料,此实富人之不幸也。斯德拉巴罗拉之神话,谓四海之神相誓不娶富商之女。莎士比之曲谓犹太富商欲割债客之肉。凡此不朽之作,类皆威匿斯富人之小史也。”
    ⑩ 孙毓修:《神怪小说之著者极其杰作》,见《欧美小说丛谈》,上海:商务印书馆,1916年,第55页。
    "Straparola(1480-1557):一位纪录传说故事的作家,不过他记录的故事都比较雷同。
    12 孙毓修:《神怪小说之著者极其杰作》,见孙毓修《欧美小说丛谈》,商务印书馆,1916年,第55页。
    ① 孙毓修在《旁卑之末日》中认为“罗马为历史之渊薮,历史为小说之材料,故欧美作家莫不搜题于此。”
    ② 孙毓修:《神怪小说》,见《欧美小说丛谈》,上海:商务印书馆,1916年,第38页。
    ③ 孙毓修:《神怪小说之著者极其杰作》,见《欧美小说丛谈》,上海:商务印书馆,1916年,第55页。
    ④ 同上,第56页。
    ⑤ 同上,第56、54页。1909年,孙毓修曾在国文部主编《童话》丛书,并参照《泰西五十轶事》等编写《无猫国》、《大拇指》等儿童读物的经历相关,由此深知创作童话的不易。
    ⑥ 孙毓修:《神怪小说之著者极其杰作》,见《欧美小说丛谈》,上海:商务印书馆,1916年,第65页。
    ⑦ 同上。
    ⑧ 孙重点介绍《块肉余生述》的故事后说:“迭更司每一摇笔,则一时社会上之人物之魂魄,自奔赴腕下,如符篆之役使鬼物焉。尝有画师,写迭更司著书之画,于其背面,作云烟著蔚之状。中有种种之男女,老者、少者、俊者、丑者;容则醉饱者、饥寒者;冠则大冠者、小冠者;衣则新者、旧者;其状则各忧其所忧,喜其所喜,得意于其所得意,失望于其所失望,是皆迭更司小说中之主人也。是即世界众生之行乐图。无古无今,悉为此老写尽矣。呜呼!”孙毓修所描绘的场景即巴斯的名画《狄更斯的梦》,展示狄更斯对现实的观察与反思;《英国十七世纪间之小说家》:“英文Story一字,为纪事书之总称,不徒概说部也。其事则乌有,其文则甚长者,谓之Novel,如《红楼梦》一类之书是矣。为此书者,皆古之伤心人,别有怀抱,乃虚造一古来所未有人,力所不能之境,以畅其志。江阴老儒作《野臾曝言》,奇则奇矣,而中无所托,故不见重于世。盖Novel者,出乎人之意外,又入乎人之意中者也。”这两例表明孙毓修具有广阔的学术视野,并非限于一孔之见。
    ① 孙毓修:《霍桑》,见孙毓修:《欧美小说丛谈》,上海:商务印书馆,1916年,第45-46页。
    ② 孙毓修:《寓言》,同上,第72-73页。
    ③ 陈平原:《小说史: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235页。
    ④ 鲁迅:《序跋文选》,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5页。
    ⑤ 孙毓修:《欧文》,见孙毓修:《欧美小说丛谈》,上海:商务印书馆,1916年,第49页。
    ① 这样的闲来之笔,在《丛谈》多次出现。孙毓修谈到本·琼生时,对中西墓志铭进行比较:“呜呼,希有之彭琼生0 Rare Ben Jonson寥寥数言,足概生平,胜于我国谀墓之文累百行而不休者多矣。”表明孙毓修对西方简约文风的赞扬。
    ② 孙毓修:《二万镑之奇赌》,见孙毓修:《欧美小说丛谈》,上海:商务印书馆,1916年,第104页。
    ③ 同上,第104-105页。
    ④ 孙毓修:《海底漫游录》,同上,第153-154页。
    ⑤ 孙毓修:《兹律额斯朝之舞台及优人》,同上,第103-104页。
    ① 梁启超企图通过“小说界革命”达到“改良群治”和“开启民智”的目的,“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第1号,1902年11月14日。
    ② 伍蠡甫:《怎样研究西洋文学》,《出版周刊》,第189期,1936年。
    ③ 柳无忌:《西洋文学的研究》,见柳无忌:《西洋文学研究》,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5年,第5页。
    ④ 孙毓修:《耶稣诞日赋》,见孙毓修:《欧美小说丛谈》,上海:商务印书馆,1916年,第122页。
    ① 孙毓修在《沙罗》中写道:“美之文学莫不取材于英兰,受其感化。”
    ② 孙毓修:《斯托活夫人》,见孙毓修:《欧美小说丛谈》,上海:商务印书馆,1916年,第43页。孙毓修可以说是最早对美国文学史进行初步梳理的研究者。
    ③ 同上,第43页。
    ④ 孙毓修:《欧文》,见孙毓修:《欧美小说丛谈》,上海:商务印书馆,1916年,第49页。
    ① 孙毓修:《沙士比之戏曲》,见孙毓修:《欧美小说丛谈》,上海:商务印书馆,1916年,第82、87页。
    ② 孙毓修:《英国十七世纪间之小说家》,同上,第18页。
    ③ 同上。
    ④ 孙毓修:《英国奇人约翰生》,同上,第36页。
    ⑤ 孙毓修:《霍桑》,同上,第46页。
    ⑥ 孙毓修:《司各德迭更司二家之批评》,同上,第29-30页。
    ⑦ 这些读物“记事简明,议论正大,阅之足以增长见识,坚定志气”。
    ① 在论述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概况及其分期时,孙毓修这样写道:“论其戏曲。可分为三大类。一笑剧。二历史剧。三悲剧。而以纪年的眼光论之。则其成书之次第。约可分之为四期。芬尼伐尔Furnivall首创其说。今皆从之。”孙毓修能较早转述国外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中西文化与文学的激烈碰撞期,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顺应时代潮流,促进自身知识结构更新的趋势。
    ② 关于《丛谈》中的比较研究方法的运用详见柳和城的《孙毓修和<欧美小说丛谈>》与袁荻涌的《孙毓修和他的<欧美小说丛谈>》。故本文不再赘述。
    ① 沈雁冰、郑振铎:《民国文学期刊<小说月报>影印本》,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1年,第1页。
    ② 谢菊归纳了《小说月报》译介外国文学的五种方式:设立消息栏目,构筑想象“现代”的空间;关注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情况,凸显文学的世界性;以作家的生、卒年为纪念,集中介绍进现代著名的作家作家作品;以专号和号外的形式,对国别文学做大规模的研究性的译介;推出现代世界文学专号,初步建立起世界文学的观念。
    ① 茅盾:《一年来的感想与明年的计划》,《小说月报》,12卷12号,1921年。
    ② 此时正值泰戈尔欲来华访问,后虽因疾病和天气原因,泰戈尔推迟了访华日期,但《小说月报》还是按原计划在“文学家研究”栏刊出关于泰戈尔研究的相关论文,“印度诗人太戈尔来华的事,已经确定。他在中国的时间,约有七八九等三个月。我们拟于本报八月号,出一关于太戈尔的专号。内容包括传记,论文集译丛等。大家如果肯以什么稿件帮助我们,我们是很感谢,很欢迎的。收稿的截止期是六月底。”《最后一页》,《小说月报》,第14卷第5号,1923年。
    ③ 《小说月报》第13卷第3号刊载屠格涅夫研究,包括谢六逸的《屠格涅夫传略》、耿济之《猎人日记研究》,第13卷第4号刊载包以尔研究,包括(脑威)卡特着沈则民译《包以尔传》与《包以而著作中的人物》、沈雁冰《包以尔的人生观》;第13卷第5号刊载法朗士研究,包括陈小航《法朗士传》与《法朗士著作编目》、陈小航译《布兰兑斯的法朗斯论》;第13卷第6号刊载霍普德曼研究,包括希真的《霍普德曼传》、《霍普德曼的自然主义作品》、《霍普德曼的象征主义作品》以及希真译《霍普德曼与尼采哲学》(选自2“AntonHellmann”)。
    ④ 茅盾:《沈雁冰致周作人》,见李玉珍:《文学研究会资料》,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第656页。
    ⑤ 茅盾:《致周作人》,见孙中田:《茅盾书信集》,上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第26页。
    ⑥ 王砥之致沈雁冰:《怎样提高民众的文学鉴赏力?》,《小说月报》,第13卷第8号,1922年,见李玉珍:《文学 研究会资料》,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第233页。
    ① 孙伏园认为,当时的中国“教育不发达,一般人没有常识,没有研究学问的兴味。”记者:《编辑闲话三则》,《晨报副刊》,1922年11月11日。孙伏园并没有因此放弃对读者的启蒙,“读者虽当此知识饥荒的时代,而从前浮躁的性习还没有完全去掉,冷静细密的头脑还没有锻炼成功,他们不愿意看灌输知识的东西,但倘我们认为必要,我们尽可以用了好的方法从事灌输,他们不愿意看译述的东西,但倘我们认为必要,我们尽可以在译笔上格外讲究,使不愿意的,也渐渐愿意。所以总括一句,本刊今后的方针,就是一面认清材料的价值,设法弥补上述三个缺点:一面纠正读者眼光,使他们对于知识有一种热烈的爱好,正如对于艺术有一种热烈的爱好一样。”记者:《一九二一年之最后一天》,《晨报副刊》,1921年。
    ② 李玉珍:《文学研究会资料》,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第476页。
    ③ 茅盾:《致马鸿轩》,《小说月报》,第13卷第11期,1922年,见孙中田:《茅盾书信集》,上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第80-81页。
    ④ 李玉珍:《文学研究会资料》,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第478页。
    ① 郑振铎:《俄国文学史略》,《小说月报》,第14卷第5-9期,1923年。该着共十四章,依次为:绪言、启源、普希金与李门托夫、歌郭里、屠格涅夫与龚察洛夫、杜思退益夫斯基与托尔斯泰、尼克拉莎大与其同时代作家、戏剧文学、民众小说家、政论作家与讽刺作家、文艺评论、柴霍甫与安特列夫、迎尔询与其他、劳农俄国的新作家。王统照称该作是“近来论俄国文学最好的小册”。
    ② 《文学大纲》包括《世界的古籍》、《荷马》、《圣经的故事》、《希腊的神话》、《东方的圣经》、《印度的史诗》、《希腊语罗马》、《中世纪的欧洲文学》、《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文学》、《十七世纪的英国文学》、《十七世纪的法国文学》、《十八世纪的英国文学》、《十八世纪的法国文学》、《十八世纪的德国文学》、《十八世纪的南欧与北欧》、《十八世纪的英国诗歌》、《十九世纪的英国小说》、《十九世纪的英国批评家及其他》、《十九世纪的法国小说》、《十九世纪的法国诗歌》、《十九世纪的法国戏剧与批评》、《十九世纪的德俄文学》、《十九世纪的俄国文学》、《十九世纪的波兰文学》、《十九世纪的斯坎德那维亚文学》、《十九世纪的南欧文学》、《十九世纪的荷兰与比利时》、《爱尔兰的文艺复兴》、《美国的文学》。
    ③ “《文学大纲》连在本报上登载了好几年,颇受到一半读者的欢迎。现在单行本第一册已出版,全书亦可在明年四月内出全。明年本报正月号拟登一篇《现代的文坛》,这乃是《文学大纲》的总结束。”《最后一页》,《小说月报,第17卷第12号,1926年。
    ④ 包括郑振铎《俄国文学的起源时代》、耿济之《俄国四大文学家合传》、郭绍虞《俄国美论及其文艺》、张闻天《论尔斯泰的文艺观》、周作人《文学上的俄国与中国》、沈泽民《俄国的叙事诗歌》、沈雁冰《近代俄国文学家三十人合传》、耿济之《俄国乡村文学家伯得洛柏夫洛斯基》、耿济之《阿里鲍甫略传》、鲁迅《阿尔志跋绥夫》、静观《兹腊证夫斯基略传》、胡根天《俄罗斯的美术——绘画怎样发达》、沈泽民《克鲁泡特金的俄国文学论》、明心《俄国文艺家录》、(俄)沙洛维甫著耿济之译《十九世纪俄国文学的背景》、(日)升曙梦著陈望道译《近代俄罗斯文学的主潮》、(英)约翰科尔诺斯著周建人译《菲陀尔梭罗古勃》、(俄)克鲁泡特金著沈泽民译《俄国底批评文学》、(英)拉哀脱著沈泽民译《俄国的农民歌》、(日)白鸟省吾著夏丐尊译《俄国底诗坛》、(日)西川勉著夏丐尊译《俄国底童话》、(日)升曙梦著灵光译《俄罗斯文学里话尔斯泰的地位》、(俄)克鲁泡特金著夏丐尊译《阿蒲罗摩夫主义》。
    ⑤ 贺其颖:《苏俄与弱小民族》,《晨报副刊》,1923年11月8日。
    ① 郑振铎与沈雁冰《法国文学对于欧洲文学的影响》、胡梦华《法文之起源与法国文学之发展》、王靖《法国战时的几个文学家》、刘延陵《十九世纪法国文学概观》、王统照《大战前与大战中的法国戏剧》、君彦《法国近代诗概观》、佩蘅《巴尔札克的作风》、俊仁《文学批评家圣佩韦评传》、雁冰《佛罗贝尔》、明心《法国文艺家录》、佛利柴著耿济之译《中产阶级胜利时代的法国文学》、谢六逸译《法兰西近代文学》(译自日本《近代文艺十二讲》)、G. L. Straccheg著希孟《法国的浪漫运动》、相马御风著汪馥泉译《法国的自然主义文艺》、L. Lewishlon著胡愈之译《近代法国写实派戏剧》、sturm(史笃姆)著闻天译《波特莱尔研究》、刺外西原著沈泽民译述《罗曼罗兰传》。
    ② 茅盾:《纪念佛罗贝尔的百年生日》,《小说月报》,第21卷第12号,1921年。
    ③ 愈之:《近代法国文学概况》,《东方杂志》,第18卷第3号,1922年。
    ④ 编者:《最后一页》,《小说月报》,第12卷第8号,1921年。
    ⑤ 沈雁冰:《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小说月报》,第13卷第7期,1922年。
    ① 茅盾:《曹拉主义的危险性》。茅盾在该文中茅盾特别强调:科学观察与客观描写的态度、无私无我的要求、决定论的观念是左拉创作的主要特征。
    ② 谢位鼎:《莫泊三研究》,《小说月报》,第15卷第2号,1924年。
    ③ 梅铁山:《梅光迪文存》,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96页。
    ④ 同上,第92-93页。
    ⑤ 胡先骗:《欧美新文学最近之趋势》,《解放与改造》,第2卷15号,1921年。
    ① 胡先骊: 《欧美新文学最近之趋势》, 《解放与改造》,第2卷15号,1921年。
    ② 茅盾:《<欧美新文学最近之趋势>书后》,《东方杂志》,第17卷第18号,1921年。
    ③ 同上。
    ④ 吴宓:《写实主义之流弊》,《中华新报》,1921年10月22日。
    ⑤ 茅盾:《“写实主义之流弊”?——请教吴宓君,黑幕派与礼拜六派是什么东西!》,《文学旬刊》,第54期,1921年。
    ⑥ 茅盾:《我走过的道路》,《茅盾全集》第3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243-247页。
    ⑦ 叶公超在《新月》上发表的论文不多,仅有创刊号上的《写实小说的命运》、《牛津字典的贡献》(第1卷第7期),《墙上的一点痕迹》(第4卷第1期),《论翻译和文字的改造》(第4卷第6期)。
    ① 叶公超:《写实小说的命运》,《新月》,创刊号,1928年。
    ① 叶公超:《写实小说的命运》,《新月》,创刊号,1928年。
    ① 叶公超:《写实小说的命运》,《新月》,创刊号,1928年。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④ 叶公超:《墙上的一点迹痕》,《新月》,第4卷第1期,1932年。
    ① 叶公超:《“现代”的“评传”》,《新月》,第4卷第3期,1932年。
    ② 萧乾:《鉴赏的脚注——评<诗的意象><天堂的乳汁>》,见傅光明编:《萧乾文集》第9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39页。2005年,本人的硕士论文《试论<海浪>的诗化性》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展开论述。
    ③ 茅盾:《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载《茅盾全集》第3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150-151页。
    ④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第2卷6号,1917年。
    ⑤ 陈独秀:《通信·答张永言》,《新青年》,第1卷4号,1915年。
    ①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第2卷6号,1917年。
    ② 安敏成:《现实主义的限制:革命时代的中国小说》,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6页。
    ③ 同上,第29页。
    ④ 同上,第26页。
    ⑤ 茅盾:《改革宣言》,《小说月报》,第12卷第1期,1921年。
    ⑥ 茅盾:《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小说月报》,第13卷第7期,1922年。
    ① 茅盾:《社会背景与创作》,《小说月报》,第12卷第7期,1921年。
    ② 茅盾:《新文学研究者的责任与努力》,《小说月报》,第12卷第2号,1922年。
    ③ 拜伦专辑包括西谛《诗人拜伦的百年祭》、樊仲云的《诗人拜伦的百年纪念》、王统照的《拜伦的思想及其诗歌的评论》、徐志摩的《拜伦》、沈雁冰的《拜伦百年纪念》、诵虞的《拜伦年谱》张闻天译《勃兰兑斯的拜伦论》、R.H.Bowles着顾彭年译《拜伦在诗坛上的位置》、小泉八云作陈镈译《评拜伦》、R.H.Bowles着顾彭年译《拜伦的个性》、甘乃光的《拜伦的浪漫性》、子贻的《日记中的拜伦》、耿济之《拜伦对于俄国文学的影响》、本村鹰太郎着仲云译《拜伦的快乐主义》、Long著赵景深译《拜伦评传》等论文。
    ④ 郑振铎:《卷首语》,《小说月报》,第15卷第4号,1924年。
    ⑤ 倪正芳:《拜伦与中国》,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5页。
    ⑥ 鲁迅:《坟·摩罗诗力说》,《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81-82页。
    ① 茅盾:《拜伦百年纪念》,《小说月报》,第15卷第4期,1924年。
    ② 济之:《俄国四大文学家合传》,《小说月报》,第12卷号外,1921年。
    ③ 郑振铎:《阿尔志跋绥夫与沙宁》,《小说月报》,第15卷第5号,1924年。
    ④ 沈雁冰:《陀思妥以夫斯基的思想》,《小说月报》,第13卷第1号,1922年。
    ① 沈泽民:《王尔德评传》,《小说月报》,第12卷第5期,1921年。
    ② 茅盾:《俄国近代文学杂谈》,《小说月报》,第11卷第1-2期,1920年1-2月。
    ③ 鲁迅:《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第243-244页。
    ④ 周作人:《文学上的俄国和中国》,《小说月报》,第12期号外,1921年。1920年11月8日,周作人曾到北京师范学校发表讲演,讲演内容后来经过整理先后发表在当月15日、16日的《晨报·副刊》、11月19日《民国日报·觉悟》。1921年1月1日刊登在《新青年》第8卷5号,1921年9月又在《小说月报》第12期号外“俄国文学研究”上刊载。
    ① 周作人:《文学上的俄国和中国》,《小说月报》,第12期号外,1921年。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④ 李开中:《文学家的责任》,《文学旬刊》,第8期,1921年。
    ① 周作人:《文学上的俄国与中国》,《小说月报》,第12卷号外,1921年。
    ② 沈雁冰:《俄国近代文学杂谈》,《小说月报》,第11卷第1号,1920年。
    ③ 当时的学者给予关于弱小民族文学以一定的关注。如周作人:“那时我的知趣乃至所谓大陆文学,或是弱小民族文学,不过借英文做个居中传话的媒婆而已……俄国不算弱小,其是正是专制与革命对抗的时候,中国人自然就引为同病的朋友,弱小民族盖是后起的名称,实在我们所喜欢的乃是被压迫的民族之文学耳。”周作人:《瓜豆集·东京的书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71页。鲁迅这样写道:“也不是自己想创作,注重的倒是在介绍,在翻译,而尤其注重于短篇,特别是被压迫的民族中的作者的作品。因为那时正盛行着排满论,有些青年,都引那叫喊和反抗的作者为同调的。因为所求的作品是叫喊和反抗,势必至于倾向了东欧,因此所看的俄国、波兰以及巴尔干诸小国作家的东西就特别多。”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见《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511页。周作人也认为:“总括一句,旨在标举‘弱小民族文学‘——确切地说,是“抵抗压迫,求自由解放的民族”文学。见周作人:《周作人回忆录》,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20页。
    ④ 陈子善编:《施蛰存七十年文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822页。
    ① 茅盾:《被损害民族的文学背景的缩图》,《小说月报》,第12卷第10期,1921年。
    ② 李何林:《近20年中国文艺思潮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94页。
    ③ 茅盾:《小说月报·通信栏》,《小说月报》,第13卷第4期,1922年。
    ④ 沈雁冰:《被损害的民族文学号》,《小说月报》,第12卷第10期,1921年。
    ① 沈雁冰:《一年来的感想与明年的计划》,《小说月报》,第12卷第12号,1922年。
    ② 茅盾:《波兰文学泰斗显克微支》,《小说月报》,第12卷第2期,1921年。
    ③ 鲁迅:《鲁迅文集·集外诗文选》,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30页
    ④ 胡先骗:《欧美新文学最近之趋势》,《东方杂志》,17卷18期,1920年。
    ① 编者:《最后一页》,《小说月报》,第16卷2期,1925年。
    ② 郑振铎:《<希腊神话与英雄传说>原叙》,1934年9月,见龚翰熊:《西方文学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05页。
    ③ 杨晋雄:《新术语浅译:弱小民族》,《青年界》,第10卷第1期,1936年。
    ④ 胡愈之:《现世界的弱小民族及其概况》,《文学》,第2卷第5号,1934年5月。署名化鲁。
    ① 胡愈之:《现世界的弱小民族及其概况》,《文学》,第2卷第5号,1934年5月。
    ② 弱小民族文学专号,《矛盾》,第3卷3、4合刊,1934年。
    ③ 该刊物刊载国外的外国文学研究论文主要有:(荷兰)韩铁斯(Haantjes)作赵景深译《现代荷兰文学<在英国伦敦大学讲演>》、(德)巴特斯著段可情译《德国短命女作家碧萝芙的小说》、高须芳次郎著谢六逸译《日本文学的特质》、John Corruthers著赵景深译《英美小说之过去与现在》、(瑞典)Erik Axel Karlfeldt著汪倜然译《论路威士及其作品》、海维西作赵景深译《匈牙利大诗人裴都菲》、(德)威尔赫谟·孔辙著段可情译《赫尔曼黑塞评传》、Edward Shank作李赞华译《班奈德》、(英)戈斯著韦丛芜译《文学史作法论》、荻原朔太郎著孙俍工译《象征》、横川有策著高明译《现代英国文艺思潮》、郁达夫《歌德以后的德国文学举目》、横川有策著高明译《现代英国文艺思潮》(续)、科恩著芳草译《大战以后的美国文学》、Dr.V.Bugiel著南海冯六译《显克微支论》等。这份刊物可以让人们看到当时文坛上左翼文艺运动以外的“别一面”。唐沅编:《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汇编》第三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第1679页。
    ① 杨昌溪:《土耳其新文学概论》,《现代文学评论》,第1卷第2期,1931年。
    ② 周扬:《巴西文学概观》,《现代文学评论》,第2卷1、2合刊,1931年。
    ③ 蘅子:《献纳之辞》,《黄钟》,第1卷第1号,1932年10月。
    ④ 《蔷薇的小说》(今译《玫瑰三部曲》)包括《快乐》(今译《欢乐》)、《牺牲》、《死的胜利》)
    ① 白桦:《法西斯蒂文豪唐南遮及其代表作<死的胜利>》,《黄钟》,第1卷第19期,1933年。
    ② 茅盾:《意大利现代第一文家邓南遮》,《东方杂志》,第17卷第19期,1920年。
    ③ “他是个诗人,是小说家,戏曲家,雄辩家,古物学家,兼是政治家;他新近更加上两块招牌,便是好手的飞行家和好军人。”茅盾:《意大利现代第一文家邓南遮》,《东方杂志》,第17卷第19期,1920年。
    ④ 茅盾:《意大利现代第一文家邓南遮》,《东方杂志》,第17卷第19期,1920年。
    ⑤ 周扬:《非常时期的文学研究纲领》,《读书生活》,第3卷第7期,1936年。
    ① 作者认为“以前因为泰戈尔来华、显克微支同雷芒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使读者看到点波兰近代文学,但除开这奴才的同狭义的爱国主义者的作品之外,如果没有几个进步的翻译家(其中大多数是世界语学者)的介绍,我们简直没有跟进步的弱小民族文学接触的机会。”
    ② 梅雨:《国防文学与弱小民族文学》,《生活知识》,第1卷第11期,1936年。
    ③ 同上。
    ④ 同上。
    ⑤ 同上。
    ⑥ 同上。
    ⑦ 同上。
    ⑧ 同上。
    ⑨ 其作品《重归故乡》与巴比塞《炮火》齐名。
    ① 梅雨:《国防文学与弱小民族文学》,《生活知识》,第1卷第11期,1936年。
    ② 梅雨:《国防文学与弱小民族文学》,《生活知识》,第1卷第11期,1936年。。
    ③ John Chamblain著汪倜然译:《美国黑人文学底启源》,《真美善》,6卷1号,1930年5月。
    ④ 杨昌溪:《黑人文学中的民族意识之表现》,《橄榄月刊》,第16期,1931年8月10日。
    ⑤ 同上。
    ⑥ 1929年,茅盾在《近代文学面面观》的序文中,认为“介绍弱小民族文学是个人的癖性。此册内所述,除德奥外,皆为小民族。但德奥在大战后,亦不复能厕于威焰逼人的‘列强’之列,则亦几已可以视为小民族了。茅盾:《近代文学面面观》序,上海:上海世界书局,1929年。
    ① 郑伯奇:《两栖集》,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第88页。
    ② 茅盾:《改革宣言》,《小说月报》,第12卷第1期,1921年。
    ① 田汉:《新罗曼主义及其他——复黄日葵兄一封长信》,《少年中国》第1卷第12期,1920年6月。该文与宋春舫的《近世浪漫派戏剧之沿革》并称为“五四”时期介绍、提倡现代主义戏剧之双壁。田汉认为:“所谓新罗曼主义,便是想要从眼睛看得到的物的世界,去窥破眼睛看不到的灵的世界:由感觉所能接触的世界,去探知超感觉的世界的一种努力。”由此出发,田汉对新罗曼主义的特点作了这样的归纳:“我以为原始的罗曼主义重直觉,重主观,重情绪,有类女性。极端的自然主义,重研究,重客观,重知识,有类男性。新罗曼主义者所取的由肉的世界窥破灵的世界,由刹那顷看出永劫,即‘求真理’的手段,谓与重研究,宁重直觉;与重客观,宁重主观;与重知识,宁重情绪。”新罗曼主义,是以旧罗曼主义为母,自然主义为父产生的宁馨儿啊!拜伦的《雅典娜女郎》与叶芝的《白鸟之歌》认为两者意蕴不同:“前者肉踊血沸,”“如在目前”,而后者“在全体看来,只是歌欲脱情思的烦恼,而如海上的白鸥一般,人悠闲禅悦之境的心情”。
    ② 关于什么是表象主义,谢六逸认为:“泰西文学思潮,在实写主义(Realism)之后,因为神秘的倾向和近代人心病的现象相结合,别产一派新主义,就是表象主义(Symbolism)。”谢六逸:《文学上的表象主义是什么》,《小说月报》,第11卷第5-6号,1920年。
    ③ 茅盾:《致傅东华》1920年1月,见《茅盾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第6-7页。
    ④ 雁冰:《为新文学研究者进一解》,《改造》,第3卷第1期,1920年。
    ⑤ 雁冰:《我们现在可以提倡表象主义的文学幺?》,《小说月报》,第11卷第2号,1920年。
    ① 雁冰:《我们现在可以提倡表象主义的文学幺?》, 《小说月报》,第11卷第2号,1920年。
    ② 雁冰:《我们现在可以提倡表象主义的文学幺?》,《小说月报》,第11卷第2号,1920年。
    ③ 茅盾:《近代文学的反流——爱尔兰的新文学》(续),《东方杂志》,第17卷7号,1920年。
    ④ 沈雁冰:《文学上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写实主义》,《学生杂志》,第7卷第9期,1920年。
    ⑤ 茅盾:《新文学研究者的责任和努力》,《小说月报》,第12卷第2号,1921年。
    ⑥ 沈雁冰:《文学上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写实主义》,《学生杂志》,第7卷第9期,1920年。
    ⑦ 茅盾:《<欧美新文学最近之趋势>书后》,《东方杂志》,第17卷第18号,1920年。
    ⑧ 李玉珍:《文学研究会资料》,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第184页。
    ① 胡适:《胡适的日记》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56-157页。
    ② 《最后一页》:《小说月报》,第12卷第8期,1921年,见《茅盾全集》第1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第328页。
    ③ 茅盾:《文学上各种新派兴起的原因》,《时事新报》,1922年,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1辑,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年。据王欣荣考证该文是1922年茅盾在宁波开班暑期教师讲习所时的演讲稿。
    ① 茅盾:《文学上各种新派兴起的原因》,《时事新报》,1922年,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1辑,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年,第180页。
    ② 同上,第180页。
    ③ 同上,第182页。
    ④ 同上。
    ⑤ 同上。
    ⑥ 茅盾:《论无产阶级艺术》,《文学周报》第172、173、175、196期,1925年,见李玉珍等编:《文学研究会资料(上)》,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
    ⑦ 茅盾:《文学上各种新派兴起的原因》,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1辑,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年,第142页。
    ① 茅盾:《文学上各种新派兴起的原因》,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1辑,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年,第143页。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④ 茅盾:《西洋文学通论》,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第374页。
    ⑤ 同上,第330页。
    ① 许振鸾:《欧洲近代文学鸟瞰》,《安徽教育》,第2卷第11期,1931年。
    ② 同上。
    ③ 未来派:利用同时立时(Simultanism)和写实主义的方法,主体派和象征派的形式,旋律的,力学的,打倒下意识的美,而主张机械话科学化的美。对于现实,本能,压力,杀戮,斗争充满了活联的情绪:表现派:主观的热情,客观的冷静,批判现代,讽刺现代,追求新的生存意义,战争的否定与咀咒;父子之间即新旧两时代之争的象征;踏踏主义:反对理智,反对观念,否定一切过去即成的艺术,完全是感觉的和精神上的“自我”的表现有虚无主义的倾向:新兴文学:咀咒战争,永久和平的渴望,反资本主义社会,反个人主义,充满了阶级性,世界观和唯物史观的情调,描写一般人不能达到的物质生活的水准:写实主义:明确的,冷静的,重视事实,观察事实;再明确的,冷静的将它描写出来。为着热爱真理,避免自己的主观的偏见。福楼拜、莫泊桑、柴霍夫;自然主义:立脚在自然科学的机械观之上,来观察,解剖,分析,评价人生。题材是性的主题及资产阶级的生活。易卜生、左拉;象征派:在内容上是阐明内在的世界和从事精神观察的一种精神主义;所以有点形而上学的及神秘的倾向。在技巧上是要零化形学而使之脱离修词学的和外形的束缚;唯美派:使感觉锐敏,尽可能的接受周围刹那间所起伏的激刺,以经营个人每刹那间的美化生活。因此憎恶自然,排斥功利主义的人生观而主张艺术至上及官能的满足;古典主义:在描写情趣上是崇尚礼貌,优雅鲜明,有序和道德。在题材上是个人的信仰,个性的专重,观念及事实的总和。在文艺上模拟希腊罗马文学并摄取其美丽的词句来丰富文学的内容。浪漫主义:在描写情趣上是神秘,渴望,爱美,反抗悲观等。在题材上是个人重于社会的现实的生活,中世纪时代的传说轶事等。在文体上是用破格的,色彩的,暗喻的来表现作中观念。
    ④ 许振鸾:《欧洲近代文学鸟瞰》,《安徽教育》,第2卷第11期,1931年。
    ① (苏联)柯根著杨心秋、雷鸣蛰译:《世界文学史纲》,读书生活书店,1936年。
    ② 瞿秋白这样写道:“俄国文学的伟大产生这文学评论的伟大,——引导着人类的文化进程,和人生的目的。”见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文学篇》第2卷,上海:上海文学出版社,1986年,第234页。
    ③ 萧乾:《萧乾致胡适》,见胡适:《胡适来往书信选》,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470页。
    ① 萧乾:《尤利西斯·译本序》,见詹姆斯·乔伊斯著尤利西斯》,南京:译林出版社,1994年,第4、26页。
    ② 茅盾:《杂谈文艺现象》,《青年文艺》,新1卷第2期,1944年。
    ③ 陈敬容:《波特莱尔与猫》,《文汇报》,1946年12月19日。
    ④ 林焕平:《波特莱尔不宜赞美》,《文汇报》,1946年12月28日。
    ⑤ 李白凤:《从波特莱尔的诗谈起》,《文汇报》,1947年1月10日。
    ⑥ 同上。
    ⑦ 同上。
    ⑧ 覃子豪:《消灭歇斯特里的情绪》,《文汇报》,1947年2月9日。
    ① 茅盾:《夜读偶记》,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79年,第124页。
    ② 王欣荣:《<文学上各种新派兴起的原因>考评》,中国现代文学丛刊编辑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1辑,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年,第192-193页。
    ① 孙晋三:《从卡夫卡说起》,《时与潮文艺》,第4卷第3期,1944年。
    ② 戴望舒:《<恶之花>掇英》,见戴望舒:《丁香空结雨中愁》,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12年,第127页。
    ① 艾晓明:《中国左翼文学思潮探源》,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20页。
    ① 马良春、张大明编:《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资料选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95-196页。
    ② 1927年11月,国际无产阶级大会在莫斯科召开,十一个国家的三十多名革命作家组成世界革命文学国际局,并出版机关刊物《世界革命文学》。1931年,改为《国际文学》,鲁迅、茅盾、郭沫若等被聘为该刊特约撰稿人。
    ③ 孙中田:《茅盾研究资料》上,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第67页。
    ④ 茅盾:《答“国际文学”社问》,见孙中田编:《茅盾研究资料》上,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第66-67页。茅盾的回答:“在‘十月革命’之后,中国只是对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高尔基等作家充满热情,而对‘十月革命’之后的苏俄文学还没有触及,茅盾自己在那时候是一个‘自然主义’与旧写实主义的倾向者。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茅盾虽然对布尔乔亚的文学理论有过‘相当的研究’,但他竭力脱下这个旧外套,而竭力从‘十月革命’及其文学中获得工作的精神和方向。中国青年已经从‘十月革命’认识了自己的使命,从苏联伟大丰富的文学收获了认识了文学工作的方向了。”
    ⑤ 《答国际文学社问》,见鲁迅:《鲁迅文集》,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页。鲁迅的回答:“..我觉得现在的将建设的,还是先前的将战斗的——如《铁甲列车》,《毁灭》,《铁流》等——于我有兴趣,并且有益。我看苏维埃文学,是大半因为想介绍给中国,而对于中国,现在也还是战斗的作品更为重要。三,我在中国,看不见资本主义各国之所谓“文化”;我单知道他们和他们的奴才们,在中国正在用力学和化学的方式,还有电气机械,以拷问革命者,并且用飞机和炸弹以屠杀革命群众。”
    ⑥ 茅盾:《中国苏维埃革命和普罗文学之建设》,《文学导报》,第1卷第8号,1931年,见上海文艺出版社编:《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第19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408页。
    ① 《北斗》在1931年9月创刊,1932年7月终刊,共出八期。创刊号开辟“世界文学名著选译”栏目,刊载隋洛文译里琪亚·绥甫林娜的《肥料》(创刊号、第一卷第二期)、易嘉译卢那察尔斯基的《被解放的堂·吉诃德》(第一卷第三、四期,第二卷三、四期)。在“批评与介绍”栏目中,刊载穆木天译巴比塞著的《左拉的作品及其遗范》(第一卷第二期)等。
    ② 马良春、张大明编:《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资料选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92页。
    ③ 同上,第134页。
    ① 马良春、张大明编:《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资料选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37-138页。
    ② 李标晶:《茅盾传》,北京:团结出版社,1990年,第137页。
    ③ 鲁迅等:《高尔基的四十年创作生活——我们的庆祝》,《文化月报》,第1卷第1期,1932年,见倪墨炎:《鲁迅的社会活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47-351页。
    ① 刘宏权主编:《中国百年期刊发刊词600篇》下册,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6年,第68页。
    ② 陈建华:《苏联早期文学思想与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见倪瑞琴编:《论中苏文学发展进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31页。
    ③ 王建开:《五四以来我国英美文学作品译介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16页。
    ① 鲁迅:《三闲书屋校印书籍》,鲁迅:《鲁迅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446页。
    ② 鲁迅:《二心集·关于翻译的通信》,见同上第4卷,第385页。
    ③ 瞿秋白:《论翻译》,文木编:《瞿秋白文集》,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第83-84页。
    ④ 马良春,张大明编:《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资料选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92页。
    ① 周扬:《非常时期的文学研究纲领》,《读书生活》,第3卷第7期,1936年。
    ② 周扬:《抗战时期的文学》,《自由中国》,创刊号,1938年。
    ③ 周立波:《周立波文集》第5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459页。
    ④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第833页。
    ⑤ 王任叔:《小林多喜二底“蟹工船”》,《现代小说》,第3卷第4期,1930年。
    ① 叶渭渠:《蟹工船·译序》,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序言。
    ② 若沁:《关于<蟹工船>》,《拓荒者》,第1期,1930年。
    ③ 同上。
    ④ 同上。
    ⑤ 同上。
    ⑥ 沈端先:《小林多喜二的“一九二八·三·一五”》,《拓荒者》,第4期,1930年。
    ① 若沁:《关于<蟹工船>》,《拓荒者》,第1期,1930年。
    ② 同上。
    ③ 陈建华:《二十世纪中俄文学关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21页。
    ④ 沈端先:《小林多喜二的“一九二八·三·一五”》,《拓荒者》,第4期,1930年。
    ① 沈端先:《一九二九年日本文坛》,《大众文艺》,第2卷第3期,1930年。
    ② 王任叔:《小林多喜二底“蟹工船”》,《现代小说》,第3卷第4期,1930年。
    ① 王任叔:《小林多喜二底“蟹工船”》,《现代小说》,第3卷第4期,1930年。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④ 《文艺研究》,创刊号,1930年。
    ① 茅盾:《文学青年如何修养》,《文学》,第2卷第4号,1934年。
    ② 茅盾:《文学的遗产》,《文学》,第2卷第1号,1934年。
    ③ 茅盾:《我们该怎样接受遗产》,《文学》,第2卷第1号,1934年。
    ④ 勃生:《从“文学遗产”到“世界文库”》,《杂文》,第2期,1935年。作者认为:“何况在目前,介绍外国的东西比搬玩自家的古董急于万倍呢!郑先生忽视了现阶段的需要。这里还有一个疑问, 《世界文库》为什么不替读者的便利上想一想作为丛书出版呢?像《唐吉可德》那样的大著作,弄成碎片(分期发表)塞进读者的脑里去不但无益,而且是有害的。读者未必高兴看近于五马分尸的‘遗产’吧”。
    ① 韦韬:《茅盾杂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第957页。
    ① 茅盾认为:“《神曲》的人物主要是帝王、主教,但《十日谈》的人物主要的却是商人、手艺人(这是他们第一次在文艺上登场)。《神曲》是宗教的,象征的,而《十日谈》是现在的,写实的;《神曲》宣扬“禁欲主义”,而《十日谈》极端抨击“禁欲主义”;《神曲》虽然也指摘教皇和教会,但其根本精神则是赞崇宗教,反之,《十日谈》则以为僧侣和修道士们是最坏的坏人,常是讪笑的资料。《神曲》是“梦的故事”,是象征的,幻想的,两眼向着天上的,而《十日谈》则是现实的描写,人间丑恶诈伪的剥露,是注视着活人的社会的;而且,《神曲》是中世纪贵族文化之“回光返照”,而《十日谈》则是代替了贵族文化的新兴工商业“市民”文化之“第一道光线”。
    ② 茅盾:《世界文学名著杂谈》,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第107页。
    ③ 同上。
    ④ 同上,第119页。
    ⑤ 同上,第127页。
    ⑥ 穆木天:《这是历史的问题》,《申报自由谈》,1934年。
    ① 茅盾:《世界文学名著杂谈》,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第280-281页。
    ② 同上,第286-287页。
    ① 茅盾:《世界文学名著杂谈》,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第263-264页。
    ① 孟式钧:《现实主义的基础》,《杂文》,第2号,1935年。
    ② 茅盾:《世界文学名著杂谈》,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第369页。
    ③ 同上。
    ④ 同上,第310-311页。
    ⑤ 邓恭三:《略论<世界文库>的宗旨选例及其它》,《国闻周报》,第13卷第1期,1936年。
    ⑥ 卫茂平:《德语文学汉译史考辨:晚清和民国时期》,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91-92页。
    ① 茅盾:《世界文学名著杂谈》,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第385页。
    ② 何宝骥:《世界社会主义思想通鉴》,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12页。
    ③ 日丹诺夫:《日丹诺夫论文学与艺术》,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7-8页。
    ④ 一九三○年代,周立波相继在报刊上发表如下论文:1935年1月14日《申报自由谈》《美国市民的嘲笑者的马克特温》、1935年4月12日《申报自由谈》《俄国文学中的死》、1935年5月6日《申报自由谈》《詹姆斯乔伊斯》、1935年5月23日《申报自由谈》《现代艺术的悲观性》、1935年7月29日《申报自由谈》《葡萄牙最伟大的诗人卡摩因一生的颠沛》、1936年4月24日《申报文艺专刊》《“太初有为”——读哥德的<浮士德>有感》、1935年6月4日《时事新报青光》《诗人马查多的六十诞辰》、1935年6月11日《时事新报》副刊《青光》《一个古巴的半中国诗人及其作品》、1935年6月14日《时事新报青光》《纪念普式庚》、1935年7月26日《时事新报青光》《萧伯讷不老——为纪念他的生辰作》、1935年8月24日《时事新报青光》《最近的波兰文学》、1935年9月1日《时事新报青光》《悼巴比塞》、1936年6月30日《时事新报》《西班牙文学近况》、1935年10月28-29日《时事新报》副刊《青光》《中亚诗人沙德内丁·艾尼》、1935年8月8日《大晚报》第六版《马克吐温的读者》、1936年2月23日《大晚报火炬》《纪念罗曼罗兰七十岁生辰》、1935年10月20日《生活知识》第1卷第2期《纪念巴比塞》、1935年11月20日《生活知识》第1卷第4期《纪念托尔斯泰》、1936年3月24日《每周文学》第27期上《多勃洛留波夫诞生百年纪念》、1936年6月25日《光明》第1卷第2期《一个巨人的死》、1937年5月《光明》第2卷第10期《西班牙的法西斯文化》、1937年2月1日《现世界》第1卷第12期《普式庚的百年祭》。
    ① 周立波:《俄国文学中的死》,见周立波:《周立波文集》第5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169页。
    ② 周立波:《“泰初有为”——读<浮士德>有感》,同上,第184页。
    ③ 周立波:《纪念高尔基》,同上,第309页。
    ④ 周立波:《“泰初有为”——读<浮士德>有感》,同上,第183页。
    ⑤ 周立波:《詹姆斯·乔伊斯》,同上,第197-198页。
    ⑥ 周立波:《詹姆斯·乔伊斯》,同上,第198页。
    ① 周立波:《詹姆斯·乔伊斯》,见周立波:《周立波文集》第5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198页。
    ② 同上,第197页。
    ③ 周立波:《现代艺术的悲剧性》,同上,第173页。
    ④ 周立波:《“泰初有为”——读<浮士德>有感》,同上,第183页。
    ① 徐志摩:《汉姆雷德与留学生》,《晨报副刊》,1925年10月26日。
    ② 周扬:《十五年来的苏联文学》,《文学》,第1卷第3期,1933年,署名起应。
    ③ 戴望舒:《诗人玛耶阔夫司基的死》,《小说月报》,第21卷第12期,1930年。
    ① 戴望舒:《诗人玛耶阔夫司基的死》,《小说月报》,第21卷第12期,1930年。
    ① 书屋编辑部:《在政治与学术之间游走》,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14页。
    ① 叶公超:《文学·艺术·永不退休》,见陈子善编:《叶公超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第265-266页。
    ② 叶公超:《深夜怀友》,同上,第173页。
    ③ 叶公超:《读书评》,同上,第47页。
    ④ 同上,第112页。
    ① 陈子善编:《叶公超批评文集》,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年,第114-116页。
    ② 叶公超:《艾略特的诗》,《清华学报》,第9卷第2期,1934年。
    ③ 同上。
    ④ 同上。
    ⑤ 陈子善编:《叶公超批评文集》,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年,第117页。
    ⑥ 同上,第120页。
    ① 叶公超:《艾略特的诗》,《清华学报》,第9卷第2期,1934年。
    ② 赵萝蕤:《艾略特与<荒原>》,《时事新报》,1940年。
    ③ 同上。
    ④ 同上。
    ⑤ 陈西滢:《文学批评的一个新基础》,《国立武汉大学文哲季刊》,第1卷第1期,1930年。署名滢
    ① 张沅长:《Practical Crit icism:A Study of Literary Judgment之评介》,《国立武汉大学文哲季刊》,第2卷第1期,1933年。
    ② 叶公超:《<美国诗抄>、<现代英美代表诗人选>》,《新月》,第2卷第2期,1929年。
    ③ 叶公超:《欧洲文学小史》,《大公报·文学副刊》,第166期,1931年3月16日。
    ④ 叶公超:《曹葆华译<科学与诗>序》,《科学与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
    ⑤ 《论福楼拜的人生观》,《文学季刊》,第1卷第4期,1934年;《福楼拜文学形体一致观》,《文学季刊》第2卷第1期,1935年;《<包法利夫人>的时代意义》,《文艺复兴》,第4卷第1期,1947年。
    ⑥ 李健吾:《福楼拜评传·序》,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
    ⑦ 吴达元:《福楼拜评传》,《清华学报》,第11卷第4期,1936年。
    ① 吴达元:《福楼拜评传》,《清华学报》,第11卷第4期,1936年。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④ 同上。
    ⑤ 同上。
    ⑥ 吴达元认为:“关于批评,普通有两种方法:(一)主观的:批评根据个人的鉴赏力,判定一部作品的好坏。(二)客观的:批评家虚心探寻作者主观的艺术观念,判定他的作品是否完成了他自己的理想。两种方法都有好处和坏处,李先生在他的《评传》里面,两种方法都兼用,这是一个聪明的办法,因此《评传》给我们对福楼拜的观念比较准确。我们可以想象得出,客观的批评比较主观吃力得多,主观的批评可以任批评家信口开河,说作品好坏;至于客观的批评则非有根据不能轻易随便说话。”
    ⑦ 吴达元:《福楼拜评传》,《清华学报》,第11卷第4期,1936年。
    ① 吴达元:《福楼拜评传》,《清华学报》,第11卷第4期,1936年。
    ① 吴达元:《福楼拜评传》,《清华学报》,第11卷第4期,1936年。
    ② 教育部编:《全国专科以上学校教员专题研究概览》,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
    ③ 勃生:《从“文学遗产”到“世界文库”》,《杂文》第2期,1935年。
    ④ 孙毓修:《莎士比亚之戏曲》,《小说月报》,第4卷第8期,1913年。
    ① 孙毓修:《莎士比亚之戏曲》,《小说月报》,第4卷第8期,1913年。
    ② 《太平洋》在1917年的第1卷第5、6、8号,1918年的第1卷第9号刊登该文。
    ③ 东润:《莎氏乐府谈》,《太平洋》,第1卷第5号,1917年。
    ④ 同上。
    ⑤ 同上。
    ⑥ 茅盾:《近代文学体系的研究》,《茅盾全集》第3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第450-452页。
    ① 克夫译:《莎士比亚的宇宙观与艺术》,《时事类编》,第4卷第17期,1937年。
    ② 郑伯奇译:《<哈姆雷特>源流考》,《中原》,第1卷第2期,1943年。
    ③ 张沅长:《莎学》,《国立武汉大学文哲季刊》,第2卷第2号,1931年。
    ④ 马贯亭:《励学》,《莎士比亚年谱》,第7期,1936年。
    ⑤ 梁实秋:《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戏剧时代》,第1卷第3期,1937年。
    ⑥ 教育部编:《全国专科以上学校教员专题研究概览》,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
    ① 梁实秋:《莎士比亚研究之现阶段》,《东方杂志》,第33卷第7号,1936年。
    ② 《莎士比亚之谜》,《三六九画报》,第9卷第7-9期,1941年。
    ③ 陈西滢:《独身主义的萧士比亚兄妹》,《现代评论》,第1卷第10期,1925年。
    ④ 味茗:《莎士比亚与现实主义》,《文史》,第1卷第3期,1934年。
    ⑤ 大下晋平:《莎士比亚底<汉姆莱脱>》,《文艺》,第3期,1936年。
    ⑥ 梁实秋:《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戏剧时代》,第1卷第3期,1937年。
    ⑦ 陈铨:《莎士比亚的贡献》,《青年杂志》,第1卷第2期,1948年。
    ① 梁实秋:《莎士比亚:三十三年十一月在中央大学演讲稿》,《文史杂志》,第4卷第11-12期,1944年。
    ② 梁实秋:《略谈莎士比亚作品里的鬼》,《论语》,第92期,1936年。
    ③ 李子骏:《莎士比亚悲剧之实质》,《刁斗》,第1期,1934年。
    ① 梁实秋:《略谈莎士比亚作品里的鬼》,《论语》,第92期,1936年。
    ② 梁实秋译:《莎士比亚论金钱》,《学文》,第1卷第2期,1934年。
    ③ 梁实秋:《关于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的版本》、《关于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关于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时代的剧院》、《关于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的阶级性》,《自由评论》,第4期、第7-9期,1935年。
    ④ 梁实秋:《莎士比亚与劳动阶级》,《自由评论》,第16期,1935年。该文主要是读者魏詠声与梁实秋之间的书信往来,讨论“莎士比亚讥笑劳动阶级了没有”。
    ① 袁昌英:《沙斯比亚的幽默》,《国立武汉大学文哲季刊》,1935年。作者曾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为我国第一位获得英国文学硕士学位的女性。
    ② 宗白华:《莎士比亚的艺术》,《戏剧时代》,第1卷第3期,1937年。该文是中央大学教授宗白华先生在中央电台的特约演讲稿。
    ③ 梁实秋:《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戏剧时代》,第1卷第3期,1937年。作者在国立戏剧学校的演讲词,由王平陵先生笔录。
    ④ 胡愈之:《托尔斯泰的莎士比亚论》,《东方杂志》,第2号,1920年。
    ⑤ 顾良:《莎士比亚研究》,《大众知识》,第1卷第9期,1937年。
    ① 梁实秋:《莎士比亚是诗人还是戏剧家?》,《文学》,第1卷第2期,1937年。
    ② 东润:《莎氏乐府谈》,《太平洋》,第1卷第5号,1917年。
    ③ 赵景深:《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文艺春秋》,第2卷第2期,1946年。
    ④ 季信:《莎士比亚与易卜生》,《现代》,第2期,1940年。与此相关的论文还有:1934年,费鉴照在《文艺月刊》第6卷第4期撰写《济慈与莎士比亚》;同年,汪梧封在《光华大学半月刊》第3卷第4期撰写《莎士比亚与莫里哀》等。
    ① 孙大雨:《莎翁悲剧<黎琊王>底最初版本写作年代与故事来源》,《中山文化季刊》,第1卷第4期,1943年。
    ② 梁实秋:《哈姆雷特之问题》,《文艺月刊》,第5卷第1期,1934年。
    ③ 同上。
    ④ 梁实秋:《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戏剧时代》,第1卷第3期,1937年。
    ① 梁实秋:《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戏剧时代》,第1卷第3期,1937年。
    ② 朱生豪:《傻子在莎士比亚中的地位》,《青年周报》,第12、13期,1938年。
    ③ 朱无掛:《莎翁的生物学观》,《中法大学月刊》,第4卷第1期,1933年。
    ④ 贞一:《莎士比亚与变态心理学》,《清华周刊》,第44卷第8期,1936年。
    ⑤ 直到1943年,中国学界才出现第一篇研究莎氏十四行诗的论文,即梁宗岱在《民族文学》第1卷第2期发表的《莎士比亚的商籁》
    ⑥ 1932年,余上沅在《翻译莎士比亚》(《新月》,第3卷第5-6期,)一文中,这样写道:“中国研究莎士比 亚的人并不见得少,而至今还没有一个翻译全集的计划——这还不应该惭愧吗?”1935年,徐云生在《研究莎士比亚的伴侣》(《文学季刊》,第2卷第2期)的结尾,这样写道:“固然,我们不能希望像西洋学者的研究莎学包罗巨细,不过我们至少对于莎剧本身也应有番刻苦的努力,即就翻译莎剧一事论,别的国家早已做到,然而回顾我国到现在才译出了几本,而且还不能令人满意,岂不是我国学术界一大可怜之事?”从作者急切而又焦虑的言辞中,我们可以感知:莎士比亚作品的翻译缺乏整体规划的意识。① 程光炜:《大众媒介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186页。② 据施蛰存回忆,“从《拓荒者》到《前锋月刊》,两个刊物的兴衰,使现代书局在名誉上和经济上都受到损害。淞沪战争结束以后,张静庐急于要办一个文艺刊物,借以复兴书局的地位和营业。他理想中有三个原则(一)不再出左翼刊物,(二)不再出国民党御用刊物,(三)争取时间,在上海一切文艺刊物都因战事而停刊的真空期间,出版一个刊物。”见施蛰存:《我和现代书局》,《北山散文集(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24页。
    ③ 施蛰存:《<现代>的始末》,《出版史料》,第3期,1984年。
    ④ 《现代》第一、二卷由施蛰存主编,从第三卷起,由施蛰存、杜衡合编。出至1934年11月11日第6卷第1期,休刊四个月。1935年现代书局因受国民党控制,故第6卷第2期“革新号”由汪馥泉编辑,出自第6卷第4期停刊。关于《现代》杂志事实上我一人独立只编了第一卷和第二卷,后来现代书局老板要我和杜衡合编《现代》杂志,根据当时情况,我感到杜衡的加入,会使《现代》发生变化,造成被动的不利局面。可张静庐是《现代》杂志的老板,杜衡是我的老朋友,我都不便拒绝,只能从第三卷开始合编,我请他负责小说创作和杂文的编选工作。起初几期没有显著改变,因为我同杜衡有一个私下协定,坚持《现代》杂志的‘创刊宣言’原则,但后来变化就越加明显,编至第五卷后面临各种困境,销路下降,于是我逐渐有所放弃编务,让杜衡独自主持,编至第六卷。”见施蛰存:《往事随想·施蛰存》,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4页。
    ① 施蛰存:《创刊宣言》,《现代》,第1卷第1期,1934年。
    ② 施蛰存、戴望舒、杜衡当初都曾加入过C、Y(中国共产主义共青团),后被捕,被营救后才知道政治漩涡的险恶,从此不敢再直接涉足革命。
    ③ 施蛰存:《创刊宣言》,《现代》,第1卷第1期,1934年。
    ④ 施蛰存这样回忆:“现代书局老板的想法要使《现代》杂志与政治没有任何瓜葛及没有风险,我则主张不能成为政治党派的小集团式的同仁帮派杂志,我特别强调‘不是同人杂志’,《现代》是一本‘普通的文学杂志’。”林祥编:《世纪老人的话——施蛰存卷》,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43页。
    ⑤ 施蛰存:《最后一个老朋友——彭雪峰》,见施蛰存:《沙上的脚迹》,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29页。施蛰存也坦言曾“接受了日本人的观念”“在日本文艺界,似乎这一切五光十色的文艺新流派,只要是反传统的,都是新兴文学。……用日本文艺界的话说,都是‘新兴’,都是‘尖端’,共同的是创作方法或批评标准的推陈出新,各别的是思想倾向和社会意义的差异。”
    ⑥ 施蛰存:《<现代>杂忆》,见施蛰存:《沙上的脚迹》,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8页。
    ① 茅盾:《影印本<小说月报>序》,见茅盾:《茅盾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446页。
    ② (英)赫克思莱施蛰存译《新的浪漫主义》、(日)阿部知二作高明译《英美新兴诗派》、(美)勃克小延译《东方、西方与小说》、(意)Luigi Pirandello著赵景深译《近代意大利小说之趋势》、(英)Hugh Walpole作赵景深译《近代英国小说之趋势》、Milton Waldman著赵家璧译《近代美国小说之趋势》、VReni作张露薇译《苏联的幽默文学》、(德)Jacob Wassermann作赵家璧译《近代德国小说之趋势》、(美)巴伯特·陶逸志女士施蛰存译《诗歌往哪里去?》、(法)高列里作戴望舒译《叶赛宁与俄国意象诗派》、高明《未来派的诗》、穆木天《心镜主义的文学》、静华《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上的现实主义》、傅平《现代爱沙尼亚文艺鸟瞰》、周起应《文学的真实性》、(德)Richard Lewinsohn《苏俄的艺术的转换》、(苏)华希里可夫斯基著森堡译《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论》、钱杏屯《关于<母亲>》、周起应《关于“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之否定》、(日)川口浩作穆木天译《关于文学史的方法诸问题》、高明《一九三三年的欧美文坛》、(法)莫隆徐霞村译《艺术中一致与分歧》、(英)V. S. Pritchett作赵家璧译《近代西班牙小说之趋势》、文逸译《写实主义之发展》、郭建英《巴尔扎克的恋爱》、(英)詹姆士陈汉希译《一个值得拿生命来供献的信仰》等。③ 周扬:《文学的真实性》,《现代》,第3卷第1期,1933年。署名周起应。周扬在该文中认为:“只有站在革命阶级的立场,把握住唯物辩证法的方法,从万花绮乱的现象中,找出必然的,本质的东西,即运动的根本法则,是到现实的最正确的认识之路,到文学的真实性的最高峰之路。”可见,周扬认为文学的真实性与作家的阶级立场密切相关,并得出”愈是贯彻着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党派性的文学,就愈是有客观的真实性的文学”的结论。
    ④ 该文是根据苏联公漠学院(即共产主义学院,公漠是Conunism的音译)出版的《文学遗产》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学问题的5封书信材料整理译出。
    ① 瞿秋白:《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上的现实主义》,《现代》,第2卷第6期,1932年。
    ① 瞿秋白:《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上的现实主义》,《现代》,第2卷第6期,1932年。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④ 周扬:《关于“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现代》,第4卷第1期,1933年。
    ⑤ 王秋雯:《日丹诺夫和日丹诺夫主义》,见何宝骥:《世界社会主义思想通鉴》,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12页。
    ① 周扬:《关于“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现代》,第4卷第1期,1933年。
    ① 施蛰存:《编辑座谈》,《现代》,第1卷第1期,1932年。
    ② 《为中国文坛擦亮“现代”的火花一答新加坡作家刘慧娟问》,新加坡《联合早报》,1992年8月20。
    ③ 林祥编:《世纪老人的话:施蛰存卷》,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57页。
    ④ 李欧梵:《上海摩登——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0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144页。
    ⑤ 施蛰存:《沙上的脚迹》,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59、165页。
    ① 施蛰存:《编后记》,《现代》,第5卷第2期,1934年6月1日,第374-375页.
    ② 施蛰存:《沙上的脚迹》,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55页、第27页。
    ③ 虚白:《我的美国文学观》,《真美善》,第3卷第1期,1928年。
    ④ 萧乾:《奥尼尔及其<白朗大神>》,见《萧乾选集》第4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91页。
    ① 施蛰存:《现代美国文学专号导言》,《现代》,第5卷第6期,1934年。
    ① 施蛰存:《现代美国文学专号导言》,《现代》,第5卷第6期,1934年。
    ① 1936年,赵家壁又将该文作为专著《新传统》的总论,该著主要对德莱赛、安德森、福克纳、海明威、帕索斯、赛珍珠六位作家进行集中论述。
    ② 施蛰存:《现代美国文学专号导言》,《现代》,第5卷第6期,1934年。
    ① 邵洵美:《一个人的谈话》,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第193-194页
    ② 朱复:《现代美国诗概论》,《国闻周报》,第13卷第14期,1936年。
    ① 瓦塞曼:《近代德国小说之趋势》,《现代》,第5卷第22期,1934年。
    ① 施蛰存:《为中国文化擦亮“现代”的火花——答新家坡作家刘慧娟问》,施蛰存:《沙上的脚迹》,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78页。
    ② 1931年4月28日,左联执委会通过决议开出叶灵凤,罪名是“半年多以来,完全放弃了联盟的工作,等于脱离了联盟”、“他竟己屈服于反动势力,向国民党写‘悔过书’,并且实际的为国民党民族主义运动奔跑,道地的做走狗”、“已成为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之卑污的敌人了”。李广宇著:《叶灵凤传》,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85页。可见,《现代》以文学为本位的宽广胸怀。
    ③ 叶灵凤:《作为短篇小说家的海敏威》,《现代》,第5卷第6期,1934年。
    ① 叶灵凤:《作为短篇小说家的海敏威》,《现代》,第5卷第6期,1934年。
    ② 赵家璧:《美国小说之成长》,《现代》,第5卷第6期,1934年。
    ③ 凌昌言:《福尔克奈——一个新作风的尝试者》,《现代》,第5卷第6期,1934年。
    ① 杜衡:《帕索斯的思想和作风》,《现代》,第5卷第6期,1934年。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④ 高明:《一九三三年的欧美文坛》,同上。
    ① 杜衡:《帕索斯的思想与作风》,同上。
    ② 《编辑座谈》,《现代》,第1卷第4期,第601页。
    ③ 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64页。
    ① 玄明:《巴黎文艺逸话》,《现代》,第1卷第1期,1934年。
    ② 施蛰存著:《施蛰存学术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66页。
    ③ 爱伦堡:《论超现实主义》,《译文》,第1卷第4期,1934年。
    ① 徐迺翔:《中国新文艺大系理论史料集·导言》,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6年版,第4页。
    ② 一九四○年代,解放区的外国文学研究期刊较少。所以,本文暂以周立波在鲁迅艺术学院的外国文学讲稿为分析个案,特此说明。
    ① 何其芳:《论文学上的民族形式》,《文艺战线》,第1卷第5期,1939年11月16日。
    ②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06-707页。
    ③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见王钟陵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文精粹(文学史方法论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35页。
    ①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见王钟陵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文精粹(文学史方法论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43页。
    ② 同上,第144页。
    ③ 同上,第144页。
    ④ 同上,第140页。
    ⑤ 江文汉:《参拜延安圣地》,见朱鸿昭编:《众说纷纭话延安》,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36页。
    ① 周立波:《司汤达和他的<贾司陶的女主持)》,见周立波:《周立波鲁艺讲稿》,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第9-16页。
    ② 周立波:《作为艺术家的托尔斯泰》,见同上,第92-101页。
    ③ 周立波:《<一个秋夜>的讨论提纲》,见同上,第125页。
    ① 周立波:《司汤达和他的<贾司陶的女主持)》,见周立波:《周立波鲁艺讲稿》,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第15页。
    ② 同上。
    ③ 陈涌:《我的悼念》,见《周立波研究资料》,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42页。
    ④ 袁可嘉:《“人的文学”与“人民的文学”》,《大公报·星期文艺》,1947年7月6日,见《半个世纪的脚印·袁可嘉诗文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第131页。
    ⑤ 周立波:《安娜·卡列尼娜》,见周立波:《周立波鲁艺讲稿》,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第108页。
    ① 茅盾:《近年来介绍的外国文学——国际反法西斯文学的轮廓》,《文哨》,第1卷第1号,1945年。该文最初发表于1945年5月4日《文哨》“创刊特大号”,为《现代翻译小说选》序文,后收入《茅盾文艺杂论集》时改为现题。
    ② 鲁迅:《祝中俄文字之交》,《文学月报》,第5、6号合刊,1932年。
    ③ 何其芳:《论文学教育》,《解放日报》,1942年10月16-17日。
    ④ 夏衍:《乳母与教师——关于俄罗斯文学》,《时代文学》第1卷第4期,1941年9月。在该文中,夏衍这样写道:“十九世纪俄罗斯文艺真实而严肃地表现了该国的社会和集团的深刻的经济悲慌与思想苦闷,这一切现象正和二十世纪初叶的中国又了一脉的相通,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里面尽管少有托尔斯泰笔下的忏悔贵族,但是果戈理小说中的愚蠢而吝啬的地主,屠格涅夫作品中的虚无、苦闷而又勇敢可爱的知识分子,不也就是我们民族里面的某一部分活生生的写照么?可悲的是中国比俄罗斯有了更惨重的负担,与微博的恩赉,中国有了绵延若干世纪的异族征服和灭绝思想和智慧的专制主义,而中国却没有了一个短暂的时间,可以让我从容地接受西欧的科学和民主!樱桃园的丁丁伐木声音未曾消失,洛伯兴还没有真正兴起,而海禁大开,中国人一觉醒来,身上已经加上了一幅殖民地奴隶的镣铐了,在这时候,我们又从俄罗斯的赤脚汉,工人、农民、高尔基和维拉菲莫维支、法捷耶夫笔下的营销获得了我们的同感和启示。世界上两个接壤得最辽阔的国家,世界上两个最伟大的民族,他们在文化上是有这样深根于社会底层的不可分的关系!1927年以后,我们从《铁流》,从《毁灭》,从《静静的顿河》得到了多少的营养,得到了多少的启示,那是用“天文学的数字”,也无法来形容它的浩大于深刻吧!”。
    ⑤ 胡风:《A·P契诃夫断片》,《中原》,第2卷第1期,1945年。
    ① 阳翰笙:《关于契诃夫的戏剧创作》,《中原》,第2卷第1期,1945年。
    ② 艾芜:《略谈果戈理的描写人物》,《青年文艺》,第1卷第1期,1942年。
    ③ 周钢鸣的《关于<欧根·奥尼金>的几个问题》,《诗创作》,第15期,1942年。
    ④ 王西彦:《论屠格涅夫的罗亭》,《时与潮文艺》,第5卷第1期,1945年;王西彦:《论罗亭》,《文艺春秋》,第7卷第3期,1948年。
    ⑤ 郭沫若:《向普希金看齐!》,见罗果夫、戈宝权编:《普希金文集》,时代书报出版社,1947年。
    ⑥ 司马文森:《向<静静的顿河>学些什么》,《艺丛》,第1卷第2期,1943年。
    ⑦ 荃麟:《对于安东·柴霍夫的认识》,《文艺青年》,第1卷第6期,1944年。
    ⑧ 芦蕻:《从奥布洛莫夫、罗亭论中国知识分子的几种病态生活》,《中原》,第2卷第2期,1945年。
    ⑨ 杨骚:《普式庚给我们的教训——纪念普式庚的百年忌》,《光明》,第2卷第5期,1937年。
    ⑩ 同上。
    11 周钢鸣:《关于<欧根·奥尼金>的几个问题》,《诗创作》,第15期,1942年。
    ① 周钢鸣:《关于<欧根·奥尼金>的几个问题》,《诗创作》,第15期,1942年。
    ② 同上。
    ③ 荃麟:《对于安东·柴霍夫的认识》,《文艺青年》,第1卷第6期,1944年。
    ④ 同上。
    ⑤ 胡风:《A·P契诃夫断片》,《中原》,第2卷第1期,1945年。
    ⑥ 同上。
    ① 芦蕻:《从奥布洛莫夫、罗亭论中国知识分子的几种病态生活》,《中原》,第2卷第2期,1945年。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④ 同上。
    ⑤ 王西彦:《论罗亭》,《文艺春秋》,第7卷第3期,1948年。
    ① 王西彦:《论罗亭》,《文艺春秋》,第7卷第3期,1948年。
    ② “在或种场合中,有人要嗤笑知识分子,便不假思索地加人以这样一个帽子:‘罗亭呀!’”胡依凡:《屠格涅夫的<罗亭>》,《申报自由谈》,1935年5月30日。
    ③ 王西彦:《论罗亭》,《文艺春秋》,第7卷第3期,1948年。
    ④ 宋祥瑞编:《杨晦文学论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80页。
    ⑤ 这一时期,关于罗曼罗兰的研究主要有胡晓的《礼赞罗曼·罗兰》、严杰人的《呼吸英雄的气息》、萧军的《大勇者的精神》、胡风的《向罗曼·罗兰致敬》、茅盾的《永恒的纪念和景仰》、闻家驷的《罗曼·罗兰的思想、艺术与人格》、王元化的《关于<约翰·克利斯多夫>》、戈宝权的《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多夫>》、杨晦的《罗曼·罗兰的道路》、邵荃麟的《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的道路》等文章。
    ⑥ 杨晦:《杨晦文学论集·罗曼·罗兰的道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236-240页。
    ⑦ 焦菊隐:《焦菊隐文集》(第二卷),《关于<哈姆雷特>》,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第167-168页。1942年,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雷特》在中国第一次公演。焦菊隐在指导四川国立剧院第五届毕业生时,有这样一段文字说明:哈姆雷特的性格,对于生活在抗战中的我们,是一面镜子,是一个教训。对于最后胜利没有信心,意志不集中,力量不集中的人们,是一个刺激,一个讽刺,一个人,或是一个民族,只有意志而没有行动,一定会灭亡:而意志不坚,自己把自己放在进退维谷危机中的人也一定失败。
    ① 曹树钧:《余上沅与莎士比亚》,《余上沅研究专集》,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303页。
    ② 王瑶主编:《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18页。
    ③ 蒋光慈:《十月革命与俄罗斯》,在1926、1927年的《创造月刊》上连载,未完,1927年作者将全文以专著形式,题名为《俄罗斯文学》,由上海创造社出版社出版。
    ① 贾植芳:《中外文学关系史资料汇编(1898-1937)》,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857页。
    ② 鲁迅:《三闲集·序言》,《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6页。
    ③ 鲁迅:《革命文学》,《鲁迅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418-419页。
    ① 司马文森在《向<静静的顿河>学些什么》中写道:“在苏联革命文学兴盛时,其幼稚成分,也和今日的中国差不了多少,他们单纯地歌颂着革命,公式地让作品拖了一条革命的尾巴,或是带着纠责心情来检讨自己的失败。在这些作品中,看来革命的成功是太容易了,或者是公式地说:不错,革命也会遭受了打击失败过,但是最终他是会成功的。这种观念化的结论在苏联大革命初期的作品中,和我们现在的作品中都存在着。读了《静静的顿河》后,第一个使我深感兴趣的就是这部作品已经脱离了或多或少的公式化和概念化了。”
    ②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65页。
    ③ 张庚:《论边区剧运动和戏剧的技术教育》,《解放日报》,1942年9月11-12日。
    ④ 张新编:《中国文论选·现代卷》下,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651页。
    ① 徐迺翔:《中国新文艺大系(1937-1949)》理论史料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6年,第414页。
    ② 同上,第411页。
    ③ 陈实、黄秋耘译《搏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代序”第1-3页。
    ④ 聂绀弩:《谈简爱》,《萌芽》第1卷第1期,1946年7月。
    ⑤ 冯至:《从右派分子窃取的一种“武器”谈起》、《略论欧洲资产阶级文学里的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对于<约翰·克里斯多夫>的一些意见》,收入《诗与遗产》,北京:作家出版社,1963年。
    ⑥ 荃麟:《修正主义文艺思想一例——论<苔华集>及其作者的思想》,《文艺报》,第1期,1958年。
    ① 陈占元:《两部法国文学史》,《文学杂志》,第2卷第7期,1947年。
    ① 《西洋文学》1940年9月1日创刊号。
    ② 张联芝:《五十五年前的一次尝试》,《读书》,1995年12月。
    ① Edith Wharton著、廖思齐译:《近代小说趋势》,《西洋文学》
    ② 张联芝:《五十五年前的一次尝试》,《读书》,1995年12月。
    ③ 吴兴华:《菲尼根的醒来》,《西洋文学》,第2期,1940年。
    ① H. S. Gorman《乔伊斯研究》,1939年。
    ② 《西洋文学》,第4期,1940年。
    ① 潘家洵:《从易卜生到萧伯讷麦利生:问题剧本的起源》,《西洋文学》,第1期,1940年。
    ② 潘家洵:《以各阶级间之不平等为题材的作品》,《西洋文学》,第2期,1940年。
    ① 潘家洵:《以各阶级间之不平等为题材的作品》,《西洋文学》,第2期,1940年。
    ② 潘家洵:《萧伯纳的巴布勒上尉和华仑夫人的职业》,《西洋文学》,第3期,1940年
    ③ 1940年4月,《战国策》创刊于昆明,1941年7月终刊,共出17期。1941年12月,又在重庆《大公报》开辟《战国副刊》,于1942年7月停刊,共出31期。《民族文学》于1943年7月创刊,1944年1月终刊,共出5期。
    ① 编者:《本刊启事(代发刊词)》,《战国策》,第2期,1940年。
    ② 陈铨:《“五四”运动与狂飙运动》,《民族文学》,第1卷第3期,1943年。
    ③ 编者:《本刊启事(代发刊词)》,《战国策》,第2期,1940年。
    ④ 陈铨:《民族文学运动》,《民族文学》,第1期,1943年,见温儒敏编:《时代之波——战国策派文化论著辑要》,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第377页。
    ⑤ 同上,第398页。
    ① 陈铨:《民族运动与文学运动》,见温儒敏:《时代之波——战国策派文化论著辑要》,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第339-400页。
    ② 同上,第372页。
    ③ 同上,第376-377页。
    ④ 吴瑞麟:《巴雷的平等观念》,《民族文学》,第1卷第4期,1943年。该文署名吴瑞麟,为陈铨母亲的姓名。巴雷(Barrie)是英国二十世纪初作家,代表作《可钦佩的克莱敦》。
    ① 陈铨:《欧洲文学的四个阶段》,《大公报·战国副刊》,第6期,1942年。该文收入《文学批评的新动向》中改名为《文学与时代》。
    ② 陈铨:《戏剧与人生》,大东书局,1947年,第73页。
    ③ 陈铨:《欧洲文学的四个阶段》,《大公报·战国副刊》,第6期,1942年。
    ① 陈铨:《欧洲文学的四个阶段》,《大公报·战国副刊》,第6期,1942年1月。
    ① 陈铨:《寂寞的易卜生》,《战国策》,第4期,1940年。署名唐密。
    ① 陈铨:《寂寞的易卜生》,《战国策》,第4期,1940年。署名唐密。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④ 陈铨:《第三阶段的易卜生》,《民族文学》,第1卷第4期,1943年。署名唐密。
    ① 陈铨:《第三阶段的易卜生》,《民族文学》,第1卷第4期,1943年。署名唐密。
    ② 洪钟:《“战国”派文艺的改装》,《群众》,第9卷第23、24期,1944年。
    ③ 同上。
    ④ 陈铨:《狂飙时代的德国文学》,《战国策》,第13期,1940年。
    ① 陈铨:《狂飙时代的德国文学》,《战国策》,第13期,1940年。
    ① 陈铨:《民族文学运动试论》,见徐迺翔编:《中国新文艺大系(1937-1949)理论史料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第591页。
    ② 陈铨:《浮士德的精神》,《战国策》,第1期,1940年。
    ③ 林同济认为:西方人的人生观是力的人生观;西方文化是力的文化;而力的组织,自文艺复兴以来,就愈演愈显著地以民族为单位,国家为单位;到了20世纪,国与国的“力的大拼”已成为时代的中心现实;在日本全面侵略急转直下的关头,中国唯一的出路是“组织国立,抢救自己”。林同济:《思想检讨报告》,见《天地之间——林同济文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05页。
    ④ 陈铨在《论英雄崇拜》中毫不吝啬对所谓英雄的夸奖,并对英雄与群众的关系作了这样的比喻:“英雄是群众意志的代表,也是唤醒群众意志的先知,群众要没有英雄,就像一群的绵羊,没有牧人,他们虽然有生存的意志,然而不一定能够得着最适当生存的机会;他们到的地方,不一定有良好的青草,他们的四周,说不定还有凶恶的虎狼,要侵害他们。”陈铨:《论英雄崇拜》,《战国策》,第4期,1940年。
    ⑤ 陈铨:《狂飙时代的德国文学》,《战国策》,第13期,1940年。
    ⑥ 洪钟:《“战国”派文艺的改装》,《群众》,第9卷第23、24期,1944年。
    ① 贺麟:《英雄崇拜与人格教育》,见温儒敏编:《时代之波——战国策派文化论著辑要》,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第302页。
    ② 徐仲年:《创刊辞》,《法国文学》,第1卷第1期,1945年。
    ① 柳无忌:《西洋文学研究》,上海: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5年。该著是作者在1932年至1946年在国内任教期间撰写的西方文学专题研究的十六篇论文,包括《西洋的研究》、《西洋文学与东方头脑》、《西洋戏剧的发展阶段》、《希腊悲剧中的人生观》、《莎士比亚的该撒大将》、《柯立奇的诗》、《吉卜龄的诗》、《欧战与英国诗人》、《现代英国文学背景》、《现代英国小说的趋势》、《巴比塞的战争小说》、《三部战争小说》、《二十世纪的灵魂》、《少年歌德与新中国》、《蒲伯与讽刺的艺术》、《亚诺特论文学与人生》
    ② 孟繁华:《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第3部,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123页。
    ① 孙晋三:《发刊词》,《时与潮文艺》,第1卷第1期,1943年。
    ② 方重写作《乔叟和他的康妥波雷故事》的主要目的是“以为我国文艺界借镜”。在该文中,作者讲述了产生乔叟的时代:“在六百年的英国社会不安定,政治没有上轨道,学术不算昌明,文字还在借用大陆上的法文和已经了失了生机的拉丁文;可是,那时出了一位文人乔叟,体会人生,由黑暗里打开光明,由纷乱中清出条理,握起一支灵动的笔杆,谱成数千万言的长诗,绘画一时生活动态,于是勘定了数百年文字的基础,指出了一个伟大民族文风的定向。”在现今的中国,社会政治文物思想各方面处于极度的波动期,“象盲马一般,需要一个善骑的人来驾驭。所以这时代似乎期待着天才的降临。”
    ③ 陈麟瑞:《叶芝的诗》,《时与潮文艺》,第3卷第1期,1944年。陈麟瑞把叶芝的创作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青年时期的“梦”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叶芝沉浸在爱尔兰民族的“神仙想象”中,恍恍忽忽离开了现实,创造出很多“现实与想象的事物不分,各种知觉官能也混合在一处”的“模糊”的诗;二是叶芝抛弃“梦境”,走到现实中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它的诗遭到了视文学为消遣品的人的遗弃、得到了“有智阶级”的欢迎;三是“梦”与现实相融合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达到了他诗歌艺术的最高峰。在这里,论者肯定了叶芝对纯粹抽象和纯粹现实的超越后,所达到的既植根于现实,又以丰富的象征蕴涵深刻诗意的创作。从而认为伟大的艺术“不靠一时勃起的灵魂,亦不靠铿锵的音符,更不靠偷巧的排比,那都容易陷入虚浮。诗人之伟大由是由他所感的深且多,全由时间所限定的经验而来的。”
    ① 桥本政尾著李春霖译《关于战争文学的问题》、盛澄华《忆纪德》、(英)史屈谦作戴镏龄译《麦考莱传》、(俄)布加郭夫著吴奚真译《托尔斯泰出走与死的真相》、纪德作盛澄华译《忆王尔德》、《伦敦泰晤士报》载吴景荣译《泛论美国小说》、(苏)梅泰洛夫作诸侯译《德国的反法西斯文学》、(苏)洛克托夫作李葳译《反纳粹的德国作家》、(美)格莱登作吴茗译《美国晚近文艺思潮汛论》、(匈)凯士特勒作焦菊隐译《小说作家的三大危机》、(英)史屈莱夫著孙家新节述《苏联文学二十五年》、纪德《悼保罗·华莱里》、罗塞尔《华莱里小论》等。其中,,日本桥本政尾的《关于战争文学的问题》同样的,在《关于战争文学的问题》中,作家否定了战争文学“是一种非技巧地,坦率地创造‘自然’的艺术”。而认为对于“有关国家存亡、民族安危”的战争文学,作家更应该具备发现蕴涵伟大艺术价值材料的能力;凯士特勒在《小说作家的三大危机》中指出,小说家将面临的三大危机:第一,不关心“外边那些呻吟、狂笑、悲鸣,和战争的怒吼”,“抛弃蔷薇红色的作品”;第二,作家不再是一个小说家,而成为了报道的记者;第三,作家看到的是“现实的片断”,产生“毫无性欲成分的爱情,不流汗的劳动,消化畅快者的忧郁”。
    ② 作者俞大姻,,浙江绍兴人,外国文学研究专家。1931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1933年福英国牛津大学留学,1936年获硕士学位,回国后,任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49年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英语教研究主任。1966年含冤去世,著有《现代英国文学的新源流》等。见任继愈主编:《中国文化大典》,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762页。除了在《时与潮文艺》中发表外国文学研究论文外,俞大姻还在《学生杂志》的“欧美小说名著讲座”专栏撰写《海洋小说家斯摩拉特》、《李查生和他的小说》等文章。如作者抓住了认为康拉德创作的重要特色,“大自然对于斯氏的引诱力,不仅限于海洋,利用自然——甚至超自然来加重情节或情绪的厚度,是斯氏的特长”等。中央大学教授徐仲年、范存忠、商章孙等也在此栏目发表论文。
    ① 俞大姻:《文学里的女性自我表现》,《时与潮文艺》,第4卷第4期,1944年。
    ② 同上。
    ③ 俞大姻:《妇女与文艺》,《时与潮文艺》,第2卷第4期,1943年。
    ① 心理学家Pruette女士让这三百四十七位女子让指出对于人类贡献最大的女性,得出的结果不是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不是法国女英雄贞德……而是英国十九世纪小说家乔治·艾略特。
    ② 俞大姻:《妇女与文艺》,《时与潮文艺》,第2卷第4期,1943年。
    ③ 同上。
    ④ 俞大姻:《妇女与文艺》,《时与潮文艺》,第2卷第4期,1943年。
    ① 吴景荣:《奥斯登(Jane Austen)恋爱观:从“劝导”讲起》,《时与潮文艺》,第1卷第2期,1943年。
    ① 吴景荣:《奥斯登(Jane Austen)恋爱观:从“劝导”讲起》,《时与潮文艺》,第1卷第2期,1943年。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④ 柳无忌也认为:“维多利亚正统的新叛徒,如劳伦斯、乔哀斯,吴尔芙夫人……可称为心理分析派”。他们的创作:“要废除时间与形式……小说没有了时间性,于是也没有形式、动作与布局。唯一重要的就是……表现人物……来回游动的下意识,那股滚滚不尽的紊杂无章的意识之流。”柳无忌:《近代英国小说的趋势》,见柳无忌:《西洋文学研究》,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5年,第158-160页。
    ⑤ 吴景荣:《奥斯登(Jane Austen)恋爱观:从“劝导”讲起》,《时与潮文艺》,第1卷第2期,1943年。
    ① 吴景荣:《奥斯登(Jane Austen)恋爱观:从“劝导”讲起》,《时与潮文艺》,第1卷第2期,1943年。
    ① 吴景荣:《奥斯登(Jane Austen)恋爱观:从“劝导”讲起》,《时与潮文艺》,第1卷第2期,1943年。
    ② 俞大姻:《曼殊斐尔论》,《时与潮文艺》,第5卷第3期,1946年。
    ③ 陈瘦竹(1909-1990),江苏无锡人。193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外文系,之后到南京国里编译馆任编辑。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武汉加入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1940年到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任教,潜心研究戏剧理论。先后在《学生杂志》、《时与潮文艺》、《文艺先锋》等刊物发表《萧伯纳及其<康蒂妲>》、《论<威尼斯商人>的布局》、《新浪漫派剧作家罗当斯》、《戏剧鬼才安德列夫》、《法国浪漫运动与雨果<欧那尼>》、《法国古典悲剧与<熙德>》、《象征派剧作家梅特林》、《世态戏剧杰作“巴瓦列先生的女婿”》、《高尔斯华绥及其<争强>》、《自然主义名剧:高尔基的“下层”》、《莎士比亚及其<麦克白>》、《窝狄浦斯王》、《希腊悲剧大家:攸里比德斯和他的杰作“美狄亚”》、陈瘦竹《希腊戏剧艺术渊源与竞赛》、《希腊戏剧艺术之演员与观众》、《希腊戏剧艺术剧场与布局篇》等论文。
    ④ 陈瘦竹:《法国古典悲剧与<熙德>》,《时与潮文艺》,第5卷第5期,1946年。英国剧作家在其《编剧术》的二十章《死胡同主题及其他》开明宗义地说:“所谓死胡同主题,顾名思义,系指毫无出路而言,则其问题不能解决者,或一切解决方法均不惬人意不合情理者,即是死胡同主题。”
    ① 陈瘦竹:《法国古典悲剧与<熙德>》,《时与潮文艺》,第5卷第5期,1946年。
    ② 同上。
    ③ 陈瘦竹:《象征派剧作家梅特林克》,《时与潮文艺》,第4卷第2期,1944年。
    ① 陈瘦竹:《法国古典悲剧与<熙德>》,《时与潮文艺》,第5卷第5期,1946年。
    每同上。
    ② 陈瘦竹:《法国浪漫运动与雨果<欧那尼>》,《时与潮文艺》,第5卷第2期,1945年。
    ① 陈瘦竹:《法国古典悲剧与<熙德>》,《时与潮文艺》,第5卷第5期,1946年。
    ② 同上。
    ① 陈瘦竹:《法国浪漫运动与雨果<欧那尼>》,《时与潮文艺》,第5卷第2期,1945年。
    ② 同上。
    ③ 徐仲年是法国文学研究专家,他还创办刊物《法国文学》、《世界文学》等刊物。
    ④ 徐仲年:《四十年来的法国文学》,《时与潮文艺》,第1卷第2、3期,1943年。
    ⑤ 徐仲年:《纳粹铁蹄下的法国文学》,《时与潮文艺》,第2卷第1期,1943年。
    ⑥ 徐仲年:《巴黎解放前后的法国文学》,《时与潮文艺》,第4卷第5期,1945年。
    ① 吴达元:《<法兰西文学史>序》,《时与潮文艺》,第5卷第5期,1946年。文末作者这样写道:“在本书写作的过程中,作者受到很多朋友的鼓励和指导。现在又承李书华先生接受这部文学史作中法教育基金委员会的丛书之一。作者应当向他们表示无限的敬意,特别感谢朱自清先生细心润饰本书的文字。本书献给霍守华先生。没有他,作者没有受大学教育与出国研究的机会;没有他,作者不会认识法国文学,更不会写这部《法国文学史》。”
    ② 吴达元:《<法兰西文学史>序》,《时与潮文艺》,第5卷第5期,1946年。
    ① 吴达元:《<法兰西文学史>序》,《时与潮文艺》,第5卷第5期,1946年。
    ① 孙晋三编:《美国当代小说专号》,《时与潮文艺》,第3卷第2期,1943年。
    ① 孙晋三编:《美国当代小说专号引言》,《时与潮文艺》,第3卷第2期,1943年。
    ② 同上
    ① 孙晋三编:《美国当代小说专号引言》,《时与潮文艺》,第3卷第2期,1943年。
    ① 孙晋三编:《美国当代小说专号引言》,《时与潮文艺》,第3卷第2期,1943年。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④ 孙晋三:《最近来渝的海明威先生》,《文艺月刊·战时特刊》,第5卷第1期,1941年。
    ① 孙晋三编:《美国当代小说专号引言》,《时与潮文艺》,第3卷第2期,1943年。
    ② 同上。
    ③ 孙晋三:《编者按》,《时与潮文艺》,第1卷第1期,1943年。
    ① 孙晋三:《从卡夫卡说起》,《时与潮文艺》,第4卷3期,1944年。
    ② 英国《新写作》编者莱曼也在《欧洲新写作》中也说:“凡知道十五年来英国青年作家所读而深受影响的是些什么书的人,一定会知道卡夫卡在他们中间所生的震荡。他的《堡》和《审判》译本在英的出版,其轰动写作界相同于里尔克的诗的译本的问世。”作者认为,卡夫卡是“目前英国前进小说家的楷模。吴尔夫夫人的最后一一部遗作《幕间》,就是卡夫卡型的。……这种作风现已成为一时风尚,对最近的英美文坛,正发生着重大的作用。”
    ③ 孙晋三:《从卡夫卡说起》,《时与潮文艺》,第4卷3期,1944年。
    ④ 同上。
    ⑤ 王蔚:《中国对卡夫卡作品的译介(1979-2004)》,见卫茂平:《阐释与补阙:德语现代文学与中德文学关系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年,402-403页。
    ① 九篇论文:《安德列·纪德》、《<地粮>译序》、《试论纪德》、《<新法兰西评论>与法国现代文学》、《普卢及其<往事追踪录>》、《纪德的艺术与思想的演进》、《纪德的文艺观》、《介绍一九四七年诺贝尔文学奖金得主纪德》,以及两个附录:《纪德作品年表》、《纪德书简》。
    ② 盛澄华:《试论纪德》,《时与潮文艺》,第4卷第5、6期,1945年。
    ③ 同上。
    ④ 1930年,张若名在法国里昂大学通过答辩获法国文学博士学位的论文《纪德的态度》中,认为纪德:“有象征派的神秘,而没有象征派的虚幻;他在写实的地方,能真切如画,然而却有一种深刻的诗意流露于其间,又绝非写实派的文字所可比拟。他怀抱着无边的孤独与不可排解的悲哀,这确实带有一点浪漫派的色彩;然而表现在文字里,他却又能表现得恰好,紧严,而又具有古典派的风度。所以说,他的艺术是在是融汇法国一切过去的文艺思潮,然后独自创出来的一种特殊风格。”张若名:《纪德的态度》,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第90页。
    ⑤ 赵瑞霟:《斯丹达尔及其<红与黑>》,《时与潮文艺》,第4卷第3期,1944年。
    ① 赵瑞霟:《斯丹达尔及其<红与黑>》,《时与潮文艺》,第4卷第3期,1944年。
    ② 同上。
    ① 赵瑞霟:《斯丹达尔及其<红与黑>》,《时与潮文艺》,第4卷第3期,1944年。
    ① 陈子展:《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167页。
    ② 冯平:《梦罗浮馆词集·序》,《南社从刻》第21集,广陵书社,1996年,第31页。
    ① 鲁迅:《域外小说集·序》,见鲁迅:《译文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14页。
    ② 《域外小说集》所选译的作品,均为短篇小说。所选的作者除了美国的爱伦·坡和英、法的王尔德、莫泊桑,大多是东欧、北欧的作家,如安徒生、显克微支、契诃夫、迦尔洵、安德列夫等,这些作家的作品代表了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欧洲一流的短篇小说。这些小说以主观表现和抒情化叙事见长,常常以诗化的意境和语言来表达个体的生命体验。因为这种艺术表现方式往往没有清晰完整的情节,甚至没有故事,只有不连贯的生活场景、人物的主观感觉和想象,或是某些融汇了人物情绪的景象等等。所以对于看惯了惊奇曲折的故事内容的中国读者们来说,超出了他们的审美能力,自然也就不受欢迎了。
    ③ 沈雁冰:《“小说新潮”栏预告》,《小说月报》,第10卷第12期,1919年。
    ① 《本月刊特别启事》,《小说月报》,第11卷第12期,1920年。
    ② 《改革宣言》,《小说月报》,第12卷第1期,1921年。
    ③ 《文学旬刊》是文学研究会另一主要刊物,茅盾在发表于此的一篇文章里写道:“《小说月报》一向是兼重介绍西洋文学与提高创作,它和本旬刊(笔者注:指《文学旬刊》)同一宗旨,同一精神,然而战略不同。本旬刊是短小精悍的冲锋队,……它的手段是批评,指摘,把社会从醉梦中唤醒来;《小说月报》是兵站,它把西洋的文学杰作翻译过来,介绍西洋文学原理,西洋文学近状,专为那已经觉悟的人作进一步的研究用的。”沈雁冰:《读(小说月报)第十三卷第六号》,《时事新报·文学旬刊》,第40期,1922年。
    ④ 记者:《小说新潮栏宣言》,《小说月报》,第11卷第1期,1920年。该文最初以冰为署名、以《我对于介绍西洋文学的意见》为题,发表于1920年1月1日《时事新报·学灯》。
    ① 记者:《小说新潮栏宣言》,《小说月报》,第11卷第1期,1920年。
    ② 沈雁冰:《我对于介绍西洋文学的意见》,《时事新报·学灯》,第2期,1920年。
    ③ 沈雁冰:《新文学研究者的责任与努力》,《小说月报》,第12卷第2号,1921年。
    ④ 记者:《小说新潮栏宣言》,《小说月报》,第11卷第1期,1920年。
    ⑤ 同上。
    ① 记者:《小说新潮栏宣言》,《小说月报》,第11卷第1期,1920年。
    ② 茅盾曾说:“在当时,大家有这样的想法,既要借鉴于西洋,就必须穷本溯源,不能尝一脔而辄止。我从前治中国文学,就曾穷本溯源一番过来,现在即把线装书束之高阁了,转而借鉴于欧洲,自当从希腊、罗马开始,横贯十九世纪,直到‘世纪末’……因而也给了我一个机会对十九世纪以前的欧洲文学作一番系统的研究。这就是我当年从事于希腊神话、北欧神话之研究的原因,从事于希腊、罗马文学之研究,从事于骑士文学的研究,从事于文艺复兴时代文艺之研究的原因。”茅盾:《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载《茅盾全集》(第3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50页。茅盾之所以关心神话,和他做学问喜欢穷本溯源直接相关。他说:“二十二三岁时,为要才从头研究欧洲文学的发展,故而研究希腊的两大史诗;又因两大史诗实即希腊神话之艺术化,故而又研究希腊神话。”茅盾:《神话研究》,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③ 记者:《小说新潮栏宣言》,《小说月报》,第11卷第1期,1920年。
    ④ 茅盾:《对于系统的经挤的介绍西洋文学的意见》,《小说月报》,第12卷第1号,1921年。
    ① 高卓认为:“不同的文学家有不同的人格、思想、文章格调,和人生哲学:这种统须在他们的作品中搜求。”由此,“先介绍作品,后介绍作家”。
    ② 茅盾认为介绍文学,其性质是普遍的,不是专给少数的研究文学进化的人去看的。现在要去研究古典派浪漫派著作的人,除非是研究文学进化的人,然而他们应该懂一国外国文了。周作人在《小说月报》二号内通信里所论,千真万确。介绍文学与研究文学、研究文学与研究文学进化是两回事,而高卓所犯的错误是“颠颠倒倒要把研究文学进化的人们应取的手续加之于介绍文学者身上了。”
    ③ 沈雁冰:《(对于介绍外国文学的我见)底我的批评》,《民国日报·觉悟》,1921年10月9日,署名冯虚。
    ④ 同上。
    ⑤ 我国文学之名,始于孔门设科,然意平列。盖以六艺为文,笃物为学。后世虽有文学之科目,然性质与今 略殊。汉魏以下,始以工辞者为文学家。见于史则称文苑,始与今日世界所称文学者相合,叙艺文者,并容小说传奇(如《水浒》《琵琶》)。兹列欧美各国文学界说于后,以供参考。以广义言,则能以言语表出思想感情者,皆为文学。然注重在动读者之感情,必当使寻常皆可会解,是名纯文学。而欲动人感情,其文词不可不美。期待文学虽与人之知意上皆有关系,而大端在美,所以美文学亦为美术之一。惟各国国民之性情思想,各因习惯,其语言之形式亦异于各国文学,各有特色。以外形分,则有散文韵文之别,而抒情诗、叙事诗、剧诗等(以上皆于我国风骚及传奇小说为近)。于希腊时代,亦随外形为区别,而今则全从性质上分类。要之我国文学,注重在体格辞藻,故所谓高文者,往往不易碎解,若稍通俗随时,则不甚许以文学之价值,故文学之影响于社会者甚少,此则与欧美诸国相异之点也。以源流研究文学者曰文学史。或以种族,或以国俗,或以时代,种类甚多,颇有益于文学。而我国则仅有文论、文评、及文苑传而已。见钟少华编:《词语的知惠—清末百科辞书条目选》,贵州:贵州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50页。
    ① 吴宓:《荷马之史诗·附识》,见《学衡》,第13期,1923年。
    ② 金东雷:《英国文学史纲》,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3页。
    ③ 朱自清:《欧洲文学的渊源》,《益世报·文学周刊》,第15期,1946年11月16日。该文如下:“研究任何一国文学,我们要有‘史的意识’,要穷究它的根源,它的传统或‘社会的遗产’。有了‘史的意识’,我们才知道区区一花一果都承受着悠久年代的风雨滋润与晴光涵煦,也才知道一个文学从古至今有它的联续融贯的生命。在这篇短文里,我们想让读者对于欧洲文学有这么一点‘史的意识’,意在启蒙,我们只想画一个轮廓。所以不辞粗陋。”朱自清认为西方文化起源于希腊,称《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西方诗的源泉”,希腊悲剧是“一个完美的典型,后来的欧洲文学不由得不跟着它走”,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奠定了所谓“古典”的理想,它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中世纪到现代的作家或批评家。罗马文学处处模仿希腊文学,罗曼人的 法律观念特别浓厚,在文艺上奠定了所谓的“古典”的规律。欧洲人以为文章要有“义法”,得力于罗马人的居多。罗马时期,作为希伯来文化结晶的耶稣教传入欧洲,它“纪元二三世纪以前,欧洲的文化主要的是希腊罗马的文化;纪元三四世纪以后,它主要的是耶教的文化;一直到十三世纪以后文艺复兴时代,这两种本来相仇视的文化就开始合流了。复兴后的古典文化不复是希腊罗马时代那样的,而是吸收了耶教文化进去使内容跟家深广的。”十六七世纪,对于古典的不完全不正确的知解反成为文学的桎梏,作家们都深信必须遵从规律,模仿古人,信任知识和常识,不能凭情感和想象自由发泄。结果就有了“新古典”期,在朱自清看来,“新古典”实在是“假古典”,是对自然加以不自然的歪曲,因为他们模仿的是拉丁古典而不是希腊古典,所谓“取乎法中,仅得其下”。到了十八世纪后半叶,文艺复兴的真精神又重新焕发了,成为所谓“浪漫运动”。“浪漫运动”是一种“反抗”,就是反抗假古典派的规律;它也是一种“还原”,就是还原到中世纪传奇故事与民歌多表现的深挚的情感与丰富的想象,再进一步还原到希腊古典的自由与和谐。英国批评家佩特说浪漫运动是“浮士德与海伦的结婚”。如果从历史的连续性看,作者认为浪漫运动可以说是文艺复兴的顶点,所以有人称它是“第二文艺复兴”。第一是重情感与想象而轻理智与常识,第二是富于极端的唯我的色彩,理想高二事实不能凑合,于是悲观的色彩也很浓厚。第三是崇拜自然,想由自然而进到自然的秘奥,于是采取所谓“泛神观”。在这几个特色上,卢梭开其风气,被称为是“浪漫运动的祖宗”。歌德《浮士德》表现出近代人的人生观,人生要在继续的“活动”中实现,作者认为歌德是“把浪漫诗人的热情与古典诗人的静穆铸于一炉,所以他在欧洲文化上是一个集大成者。”浪漫运动在十九世纪后叶激起一个强烈的反动,就是写实主义。他所标的宗旨是“不动感情”,重“冷静的客观”,“搜集证据来”。在表面上这些信条恰针对浪漫主义而走到相反的极端,其实它和浪漫主义还是同出于一个祖宗,就是文艺复兴运动所要复兴的是希腊精神,不过浪漫运动侧重自由表现的一方面,而写实主义则侧重科学的客观态度一方面。
    ① 周作人:《翻译文学书的讨论》,《小说月报》,第12卷第2号,1921年。
    ② 同上。
    ③ 1921年2月10日,该信刊登在《小说月报》第12卷第2号的通信栏。
    ① 茅盾:《新文学研究者的责任与努力》,《小说月报》,第12卷第2期,1921年。
    ② 郑振铎:《盲目的翻译家》,《时事新报·文学旬刊》,第3期,1921年。
    ③ 彰军编:《郑振铎作品精选》,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09页。
    ④ 万良浚:《通信》,《小说月报》,第13卷第7期,1922。
    ⑤ 李玉珍:《文学研究会资料》,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第597页。
    ⑥ 郭沫若:《论文学的研究与介绍》,《时事新报·学灯》,1922年7月27日,见李玉珍:《文学研究会资料》,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第600页。
    ⑦ 茅盾:《介绍外国文学的目的》,见王训昭:《郭沫若研究资料》中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403页。
    ① 郭沫若:《论文学的研究与介绍》,《时事新报·学灯》,1922年7月27日,见李玉珍:《文学研究会资料》,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第598页。
    ② 茅盾:《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的目的》,《文学旬刊》,第45期,1922年,见李玉珍:《文学研究会资料》,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第595页。
    ③ 茅盾:《译文学书方法的讨论》,《小说月报》,第12卷第4期,1921年。
    ① 茅盾:《新文学研究者的责任与努力》,《小说月报》,第12卷第2期,1921年。
    ② 沈雁冰:《现在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东方杂志》,第17卷第1号,1920年。
    ③ 茅盾:《致傅东华》,1920年1月,见茅盾:《茅盾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6-7页。
    ④ 沈雁冰:《对于系统的经济的介绍西洋文学底意见》,《时事新报·学灯》,第2卷第4期,1920年。
    ① 施蛰存:《施蛰存学术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97-298页。
    ② 王奇生:《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80页。
    ③ 正如高路兹(Elizabeth Grosz)在《城市-身体》一文中所谓的“相互定义”指出,“原来作为一个地域或都城成品(product)的个人,也会反过来具体改变这个城市的空间象征。换言之,个人身体与城市空间,不是谁生产谁或谁反映谁的问题,而是他们彼此的相互定义(mutually defining)。"
    ④ 傅东华:《四十年来之英国诗坛》,《晨报副刊》,1922年5月2日。
    ⑤ 杨武能:《翻译、接受与再创造的循环——文学翻译段想之一》,《中国翻译》,第6期,1987年。
    ⑥ 余光中:《作者、学者、译者》,《外国文学研究》,第1期,1995年。
    ① 罗易:《谈外国文学之先决条件》,《改造》,第1号,1920年。
    ② 同上。
    ③ 梅铁山编:《梅光迪文存》,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95页。
    ① 瞿世英:《希腊文学研究》,《改造》,第4卷第5号,1922年。
    ② 张采真:《怎样研究西洋文学》,见华北文艺社编:《文学研究》,1935年,第129页。该文集收入孙席珍的《怎样研究文学》,郑振铎、汪倜然的《怎样研究中国文学》,邱韵铎、张采真的《怎样研究西洋文学》,鲁迅、茅盾的《怎样创作》、谢六逸的《怎样做小说》,熊佛西的《怎样编剧》,郁达夫的《怎样批评》等12篇论文。
    ① 张采真:《怎样研究西洋文学》,见华北文艺社编:《文学研究》,1935年,第132页。
    ② 同上,第135页。
    ③ 高昌南:《怎样研究西洋文学》,《读书顾问》,第3期,1934年。
    ① 柳无忌: 《西洋文学与东方头脑》,见《西洋文学研究》,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5年,第9页。
    ② 同上,第10页。
    ③ 同上,第14页。
    ① 关于这一点,柳无忌以小泉八云在《文学的解释》中的观点为证,“我渴望能给你们这个观念,在西洋,存在着一种对于女性的热情,虽然由于阶级与文化而有程度上的差别,但却虔诚得象一种宗教的热情。这是千真万确的;不懂得这一点,等于不懂得西洋文学。”小泉八云在《不能克服的困难——西洋文学上的一个“谜”》,、《不能克服的困难——西洋文学上的一个“谜”》、《西方生活与研究西方文学的关系》、《研究西洋文学的难关》等文章中认为,崇拜女性是一种世俗艺术和浪漫化的宗教,这种信仰的来源并不属于罗马或希腊底文明,却是属于古代北方民族底生活。它不是建立在真理上,它是一种种族的情操或种族的信仰。“这并不从任何肉感的观念中发源的,却是发源于一种很古的迷信观念。这一片谦卑的土地,差不多是一切最高的感情,最高信仰和最高艺术底发源地。”
    ② 柳无忌:《西洋文学与东方头脑》,见《西洋文学研究》,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5年,第15页。
    ③ 同上,第15页,第18页。
    ④ 邱韵铎:《怎样研究西洋文学》,《读书月刊》,第1卷第1期,1930年。
    ① 余秋楠:《中国学生对于研究西洋文学应有的认识》,《暨大文学院集刊》,第1期,1931年。
    ② 高昌南:《怎样研究西洋文学》,《读书顾问》,第3期,1934年。
    ③ 梁实秋:《怎样研究英美文学》,《出版周刊》,第204号,1936年。
    ① 柳无忌:《西洋文学的研究》,见柳无忌:《西洋文学研究》,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5年,第34页。
    ② 范存忠:《谈谈我国大学里的外国文学课程》,《国风》,创刊号,1932年。
    ① 范存忠:《谈谈我国大学里的外国文学课程》,《国风》,创刊号,1932年。
    ② 同上。
    ③ 伍蠡甫:《怎样研究西洋文学》,《出版周刊》,第188-189期,1936年。
    ① 伍蠡甫:《怎样研究西洋文学》,《出版周刊》,第188-189期,1936年。
    ① 伍蠡甫:《怎样研究西洋文学》,《出版周刊》,第188-189期,1936年。
    ② 梁实秋:《论外国语文系及其课程》,《高等教育季刊》,第1卷第3期,1941年。
    ① 梁实秋:《论外国语文系及其课程》,《高等教育季刊》,第1卷第3期,1941年。
    ② 同上。
    ③ 盛澄华:《试说大学外国语文学系的途径》,《周论》,第1卷第6期,1948年。
    ① 盛澄华:《试说大学外国语文学系的途径》,《周论》,第1卷第6期,1948年。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④ 同上。
    ⑤ 闻一多:《调整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外国语文学二系机构刍议》,《国文月刊》,第36期,1948年。该文是朱自清先生在整理闻一多先生遗稿的基础上联缀而成。
    ⑥ 同上。
    ① 梁实秋:《论外国语文系及其课程》,《高等教育季刊》,第3期,1941年。
    ① 同上。
    ② 1927年11月1日,《真美善》杂志在上海创刊,由真美善书店编辑发行,共出版48期,1931年7月终刊,曾朴、曾虚白父子主编。在这本刊物中,曾氏父子对外国文学的研究格外引人注目。如曾朴的《论法兰西悲剧源流——希腊悲剧原始》、《谈谈法国骑士文学》,曾虚白的《巴尔萨克主张文学的卫生法》、《王尔德的散文诗》、《我的美国文学观》、《法国浪漫运动的女先驱》、《欧洲各国文学的观念》,曾氏父子合写的《介绍新俄无产阶级的两位伟大作家》以及苏雪林的《梅脱灵克的青鸟》、崔万秋的《日本近代两大女作家》、沈来秋的《托马斯曼的生平与作品》等另外,《真善美》又特辟“女作家专号”与“法国浪漫运动百年纪念号”。在译著方面,主要有格拉孙奈著虚白译的《欧那尼研究》、姜伯伦著王倜然译的《美国黑人文学底起源》以及拉鲁著病夫译的《法国今日的小说》等。
    ① 曾朴:《编者的一点小意见》,《真美善》,第1卷第1期,1927年。
    ② 曾朴曾经在与读者的通信中说:“你勉励我信任文学,我可以忠实地和你说,我不但忠实地信任文学的高尚,我看着文学,就是我的生命,就是我的宗教,……”病夫:《编者一个忠实的答复·答彭思先生》,《真美善》1卷4号,1927年。
    ① 曾虚白:《欧洲各国文学的观念》上,《真美善》,第6卷第4期,1930年。
    ② 王船山在研究整理古代典籍《尚书》时,重新对文与质及其关系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作出了新的阐释。他先是从人类文明进化的角度来研究文质关系,认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依次经历了“禽兽”、“夷”、“夏”这样一个发展阶段,“文随着人性的发展而发展,又反过来对人性起巨大的反作用”。是否有“文”或“文”之高低是区别人与禽兽、区别文明人与野蛮人的唯一标志。换句话说,“文”是人的本质特征、文明人的本质特征或“中夏”人的本质特征的感性显现,它主要表现为一定的物质生活和与之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道德伦理观念。其次,文为“皇极”(《诗广传》卷三,《论小雅·天保》),或将它与“礼”对举,说:“盖文与礼,一皆神化所显之迹,阴阳、刚柔、仁义自然之秩叙,倚于一事一物而正其性命也。”(《张子正蒙注·中正篇》)王船山这里所说的“文‘第一层意思,近似于席勒的人与自然状态相对举的文明状态或道德状态,第二层含义近似于康德《实践理性批判》中所说的“实践理性’或《判断力批判》中合目的论所说的“人的目的”,社会伦理哲学意味还非常浓厚。见陶水平:《王夫之诗学的文质观与情采观》,《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第20卷第1期,2000年。
    ③ 曾虚白:《欧洲各国文学的观念》上,《真美善》,第6卷第4期,1930年。
    ④ 同上。
    ⑤ 关于文学艺术的本质,学界通常划分为两种:一种是艺术而艺术,一种是为人生而艺术。对此,林语堂:‘我却以为只有两种,一为为艺术而艺术,一为为饭碗而艺术。不管你存意为人生不为人生,艺术总跳不出人生的。文学凡是真的,都是反映人生,以人生为题材,要紧是成艺术不成艺术,成文学不成文学。这里,他考察文艺的出发点是:凡是文艺都离不开人生,跳不出仁恒,文艺与人生血肉相连,融为一体。沈永宝编:《林语堂批评文集》,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年,第202页。
    ① 曾虚白:《欧洲各国文学的观念》上,《真美善》,第6卷第4期,1930年。
    ① 曾虚白:《欧洲各国文学的观念》上,《真美善》,第6卷第4期,1930年。
    ① 曾虚白:《欧洲各国文学的观念》上,《真美善》,第6卷第4期,1930年
    ① 曾虚白:《欧洲各国文学的观念》上,《真美善》,第6卷第4期,1930年。
    ① 曾虚白:《欧洲各国文学的观念》下,《真美善》,第6卷第4期,1930年。。
    ② 但丁·加百利·罗塞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1828-1882):出生于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意大利裔的罗塞蒂家族。
    ③ 曾虚白:《欧洲各国文学的观念》上,《真美善》,第6卷第4期,1930年。
    ④ 同上。
    ⑤ 曾虚白:《欧洲各国文学的观念》下,《真美善》,第6卷第4期,1930年。
    ① 曾虚白:《欧洲各国文学的观念》下,《真美善》,第6卷第4期,1930年。
    ② 同上。
    ③ 曾虚白:《欧洲各国文学的观念》上,《真美善》,第6卷第4期,1930年。
    ① 曾虚白:《欧洲各国文学的观念》下,《真美善》,第6卷第4期,1930年。
    ① 曾虚白:《欧洲各国文学的观念》下,《真美善》,第6卷第4期,1930年。
    ② 同上
    ① 成仿吾1923年发表的《写实主义与庸俗主义》,他借助法国哲学家居友的理论,第一次将写实主义文学区分为“真实主义”与“庸俗主义文学”两个概念,指出真实主义在观察现实时,要“捉住内部的生命”,而庸俗主义则是“观察不出乎外面的色彩,表现不出乎部分的形骸”;另一篇是穆木天在1926年《写实主义论》,他继承成仿吾的观点,首次把巴尔扎克与左拉进行比较,结论是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体现了现实主义的真精神,而左拉的小说“简直不是文学,是科学的记录,于是宣告了写实主义的灭亡”。穆木天对左拉的评价欠公正,但对两者的区分与褒贬却有意义。有评论者认为:穆木天标志中国作家对西方现实主义文学开始有了切实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标志了中国理论界对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两种文学创作方法的区别有所认识。
    ②曾虚白:《欧洲各国文学的观念》下,《真美善》,第6卷第4期,1930年。
    ③同上。
    ① 曾虚白:《欧洲各国文学的观念》下,《真美善》,第6卷第4期,1930年。
    ② 同上
    卞之琳等:《十年来的外国文学翻译和研究工作》,《文学评论》,第5期,1959年。
    ① 陈众议编:《当代中国外国文学研究(1949-2009)》,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91页。
    ② 刘增杰:《云起云飞: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研究透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304页。
    ③ 赵景深:《逐臭集:答残月谈世界文学史》,《老实话》,1933年。原文大概:对于余慕陶先生的学识,早就知道是不凡的,例如他在《大众文艺》上做过一篇文章,谈到美国的新兴文学,以为只有辛克莱、贾克伦敦,哥尔德等四人。这样多么痛快,什么新群众的一些作家,都不妨一笔勾销。残月说,“赵景深老哥如看过这一本‘像样’的大作的话,总可以心照吧。”似乎在说起“不宣”。其实我虽是滥好人,人家用了我的著作的大半部,总不能默默无言,所以也就“宣”了一下:“余慕陶的《世界文学史》一字不易的拿剪刀来剪赵景深的《中国文学小史》以及别的书。”(见最近的徽音月刊拙作《中国文学史书目解题》)。但是,话又说回来,余先生究竟是可感谢的,他能下顾到我那本“像样”的小书,十年前的旧著,我是在几到万分的荣幸。再过十年二十年,我的书一定会被淘汰,而余先生的大著竟流传下去,使我的一点点文艺私见得附余先生的骥尾而传世,那就尤其感到荣幸了!感谢之余,谨将二书雷同(不敢说是人家偷我的,将来人家也不妨说我是偷他的)之处,表列如下(表从略)。表写完后,再附好评一个,替自己的著作吹嘘一下:“拙著与辛克莱专家唯物史观的世界文学史‘英雄所见略同’,足见本书之价值”。
    ④周骏章:《金东雷:<英国文学史纲>》,《宇宙风》,第63期,1938年。原文大概:题字的是两位名流,蔡元培和蒋梦麟。作者认为,序文所言似通非通。第一篇说:不但中国人须读此书,“尤其是英国人,应当买来读读,可以使他们明了研究英国人内心生活及文学价值的学者,中国是大有人在!”这简直是无耻的狂呓!作者看来,“恐怕英国人买这本书来读,要把大有人在的中国学术界,看得一文不值。第二篇说:金先生为“为一般爱好英国文学的人”而作此书;“在这爱好英国文学的队伍里头,站在高高一端的有专攻英文学的学者,站在矮的一端的有初学英语的学生,而站在矮的一端的朋友们”捧读金先生的“史纲”,尤为适宜。作者怀疑,站在矮的一端的人,完全盲从此书,将来是否有“长高的可能”。本书错误百出,文学流畅,因此文字虽然流畅,也只得光彩毫无了。我们认为内容(里)第一,文字(表)其次。该文指出《英国文学史纲》的错误:译名错误、引证错误、叙事错误。如金先生遇见自己不懂的名词,就胡乱译音,敷衍了事。耶稣在最后的晚餐时所用的“圣杯”(Holy Grail)严格地说,应译为“圣盘”,被金先生译为“圣·葛来儿”。本书依据的参考书,有许多不足为凭。并且在注解中所列的英文书籍似乎,有十分之九他尚未披阅;而他所 浏览的只是几步文学史而已。以上所述,只是触目惊心的大错,其他讹误,矛盾和遗漏之处,更馔难数。
    ① 瞿秋白:《俄罗斯名家短篇小说集·序》,新中国杂志社,1920年,见《瞿秋白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 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248-249页。
    ① 周扬:《非常时期的文学研究纲领》,《读书生活》,第3卷第7期,1936年。
    ② 钱林森:《法国作家与中国》,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552页。此观点仍适用于现在。
    ③ 1932年4月11日,吴宓在清华大学纪念周上,曾作题为《外国文学系课程编制大旨》的讲演,强调学生应贯通中西学问,他说:“本系学生毕业后,其任教员,或作高深之研究者,固有其人。而若个人目的在 于(1)创造中国之新文学,以西洋文学为源泉为圭臬,或(2)编译书籍,以西洋之文明精神极其思想介绍传布于中国,又或(3)以西文著述,而传布中国之文明精神或文艺思想于西洋,则中国文学史学之知识修养均不可不丰厚。故本系注重与中国文学系联络共济。”齐家莹编:《清华人文学科年谱》,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17页。
    ① 漫铎:《世界文学发展的鸟瞰》,《平沙·河南民国日报特刊之二》,第7期,1932年。
    《北斗》
    《创造周报》
    《法国文学》
    《黄钟》
    《国立武汉大学文哲季刊》
    《抗战文艺》
    《萌芽》
    《民族文学》
    《清华学报》
    《时与潮文艺》
    《世界文学》
    《世界文学季刊》
    《狮吼》
    《拓荒者》
    《文学》
    《西洋文学》
    《现代》
    《现代文学评论》
    《小说月报》
    《新青年》
    《新月》
    《学衡》
    《学生杂志》
    《战国策》
    《真善美》
    《中原》
    艾晓明:《中国左翼文学思潮探源》,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
    安敏成:《现实主义的限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
    北京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文学理论·世界文学·中国文学),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1992年。
    布尔迪厄著,刘晖译:《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
    蔡元培:《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论集》,长沙:岳麓书社,2011年。
    陈福康:《郑振铎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
    陈建功:《百年中文文学期刊图典》,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
    陈建华:《二十世纪中俄文学关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陈建华:《中国俄苏文学研究史论》,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
    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陈平原:《作为学科的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陈铨:《中德文学研究》,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
    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
    陈众议:《塞万提斯学术史研究》,上海:译林出版社,2011年。
    陈众议编:《当代中国外国文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陈子善编:《施蛰存七十年文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
    陈子善编:《叶公超批评文集》,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年
    陈子善编:《周作人集外文1904-1925》,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年。
    陈占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转型》,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程光炜主编:《大众媒介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戴望舒:《丁香空结雨中愁》,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12年。
    戴燕:《文学史的权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丁尔纲:《茅盾:翰墨人生八十秋》,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
    丁亚平:《一个批评家的批评历程》,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
    董丽敏:《革新时期的<小说月报>研究》,桂林:广西师大出社,2006年。
    范伯群:《1898-1949中外文学比较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
    范劲:《德语文学符码和现代中国作家的自我问题》,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范智红:《世变缘常:四十年代小说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方长安:《选择·接受·转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
    方壁等:《西洋文学讲座》,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
    费正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冯至:《冯至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年。
    福柯著,谢强译:《知识考古学》,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
    高玉:《话语视角的文学问题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戈宝权:《戈宝权比较文学论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2年。
    葛桂录:《中英文学关系编年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
    龚海燕编:《海上文学百家文库:蔡元培、陈独秀、胡适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年。
    龚翰熊:《西方文学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韩晗:《寻找失踪的民国杂志》,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年。
    韩一宇:《清末民初汉译法国文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何辉斌等:《20世纪浙江外国文学研究史》,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
    贺桂梅:《批评的增长与危机》,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
    候宜杰:《梁启超文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
    胡适:《胡适留学日记》,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
    胡适:《胡适学术文集》,上海:中华书局,1993年。
    胡先骗:《胡先骗文存》,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5年。
    黄念然:《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史·文论卷》,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
    季剑青:《北平的大学教育与文学生产1928-1937》,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季进:《陈铨:异邦的借镜》,北京:文津出版社,2005年。
    季进编:《李欧梵论中国现代文学》,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
    贾植芳:《中外文学关系史资料汇编》,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李玉珍等编:《文学研究会资料》,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
    姜义华:《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教育部编:《全国专科以上学校教员专题研究概览》,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
    教育部编:《全国专科以上学校要览》,南京:正中书局,1942年。
    金观涛:《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
    金理:《从兰社到<现代>》,上海:东方出版社,2007年。
    孔慧怡:《翻译·文学·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雷蒙·威廉斯著,刘建基译:《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
    李春林:《鲁迅与外国文学关系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李凤吾:《中国现代文学大事记》,长春: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1981年
    李今:《三四十年代苏俄汉译文学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李静:《<新青年>杂志话语研究》,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年。
    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0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
    李叔同:《李叔同全集》,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年。
    李喜所:《近代中国的留学生》,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李杨:《文学史写作中的现代性问题》,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
    李玉珍:《文学研究会资料》,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
    李振声编:《梁宗岱批评文集》,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年。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第1页。
    林薇:《百年沉浮——林纾研究综述》,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0年。
    林伟明:《中国左翼文学思潮》,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林祥主编:《世纪老人的话:施蛰存卷》,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
    刘登阁:《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刘禾:《跨语际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
    刘宏权主编:《中国百年期刊发刊词600篇》,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6年。
    刘增人:《中国现代文学期刊史论》,北京: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
    柳和城:《孙毓修评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柳珊:《1910-1920年间的<小说月报>研究》,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年。
    柳无忌:《西洋文学研究》,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5年。
    鲁迅:《鲁迅文集》第7卷,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
    鲁迅:《译文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罗岗:《危机时刻的文化想象》,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
    罗岗编:《梅光迪文录》,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
    罗志田:《近代读书人的思想世界与治学取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马良春编:《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资料选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
    毛庆耆:《中国文艺理论百年教程》,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茅盾:《茅盾全集》第1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
    茅盾:《茅盾文艺杂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
    茅盾:《世界文学名著杂谈》,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
    茅盾:《西洋文学讲座》,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
    茅盾:《西洋文学通论》,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
    梅铁山编:《梅光迪文存》,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孟昭毅:《中国翻译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倪正芳:《拜伦与中国》,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钱谷融编:《林琴南书话》,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钱林森:《法国作家与中国》,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
    商金林编:《朱光潜批评文集》,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年。
    沈卫威:《“学衡派”谱系:历史与叙事》,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
    沈卫威:《回眸“学衡派”》,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
    沈卫威:《吴宓与<学衡>》,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
    沈永宝编:《林语堂批评文集》,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年。
    施蛰存:《北山散文集(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施蛰存:《北山四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
    施蛰存:《沙上的脚迹》,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
    施蛰存:《施蛰存序跋》,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
    施蛰存:《施蛰存学术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施蛰存:《往事随想·施蛰存》,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
    施蛰存:《文艺百话》,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时萌:《曾朴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书目文献出版社:《小说月报索引1921-1931》,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年。
    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
    舒允中:《内线号手:七月派的战时文学活动》,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
    宋炳辉:《弱势民族文学在中国》,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宋祥瑞编:《杨晦文学论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苏云峰:《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1911-1929》,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
    孙郁:《苦境:中国文化怪杰心录》,长春: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
    孙郁:《在民国》,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
    孙毓修:《欧美小说丛谈》,上海:商务印书馆,1916年。
    孙中田:《茅盾书信集》,上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
    唐沅等编:《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汇编》,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
    王德威:《写实主义小说的虚构》,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
    王光和著:《西方文化影响下的胡适文学思想》,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年。
    王济民:《晚清民初的科学思潮和文学的科学批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王建开:《五四以来我国英美文学作品译介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
    王锦厚:《五四新文学与外国文学》,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年。
    王奇生:《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
    王泉根主编:《多维视野中的吴宓》,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年。
    王友贵:《翻译西方与东方:中国六位翻译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
    王钟陵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文精粹(文学史方法论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卫茂平:《德语文学汉译史考辨》,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温儒敏:《文学史的视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温儒敏编:《战国策派文化论著辑要》,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
    吴俊:《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新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吴晓明编:《鲁迅文选》,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年,第310页。
    吴元迈:《吴元迈文集》,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
    夏晓虹:《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上海:中华书局,2006年。
    谢天振、查明建主编:《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徐樊庸:《文艺思潮小史》,上海:三联书店,1948年。
    徐静波编:《梁实秋批评文集》,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年。
    徐懋庸:《文艺思潮小史》,上海:生活书店,1948年。
    徐迺翔:《中国新文艺大系(1937-1949)》理论史料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6年。
    徐志啸:《近代中外文学关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许怀中:《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史论》,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7年。
    许纪霖:《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史论》,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
    许钧:《20世纪法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
    薛其林:《民国时期学术研究方法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薛绥之:《林纾研究资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
    颜湘茹:《层叠的现代<现代>杂志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年。
    杨联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期刊与思潮》,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年。
    杨晓明:《梁启超文论的现代性阐释》,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
    杨扬:《茅盾早期文学思想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杨扬编:《周作人批评文集》,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年。
    杨义编:《二十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
    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评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叶隽:《现代学术视野中的留德学人》,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
    叶隽:《德语文学研究与现代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易升运:《西学东渐与自由意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易鑫鼎编:《梁启超选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
    尹康庄:《20世纪中国文学主流话语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袁荻涌:《二十世纪初中外文学关系研究》,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编:《外国文学研究60年》,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
    张大明:《三十年代左翼文艺思潮选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
    张大明:《西方文学思潮在现代中国的传播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年。
    张燕瑾编:《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张一兵:《问题式、症候阅读与意识形态:关于阿尔都塞的一种文本学解读》,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
    张正吾选注:《中国近代文学作品系列·文论卷》,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2年。
    张志庆:《欧美文学史论》,上海:科学出版社,2002年。
    赵淳:《话语实践与文化立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郑春:《留学背景与中国现代文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
    郑振铎:《文学大纲》,上海: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8年。
    周葱秀:《中国近现代文化期刊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周立波:《三十年代文学评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
    周立波:《周立波鲁艺讲稿》,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
    周棉:《中国留学生人辞典》,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周为筠:《杂志民国:刊物里的时代风云》,北京:金城出版社,2009年
    周锡山编:《王国维集》第2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周作人:《近世欧洲文学史》,北京:团结出版社,2007年。
    周作人:《欧洲文学史》,长沙:岳麓书社,2010年。
    周作人:《知堂回想录》,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周作人:《知堂序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朱德发:《现代文学史书写的理论探索》,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
    庄钟庆:《茅盾的文论历程》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
    邹振环:《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6年。
    卞之琳等:《十年来的外国文学翻译和研究工作》,《文学评论》,第5期,1959年。
    巴彦:《三十年代的大型文学杂志——<现代>月刊》,《新文学史史料》,第5期,1990年。
    陈众议:《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经典作家作品系列”总序》,《东吴学术》,第2期,2011年。
    昌分:《中国人写的第一部世界文学文学史》,《社会科学报》,1990年3月22日。
    曹万生:《1930年代清华新诗学家的新批评引入与实践》,《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第11期,2005年。
    冯至:《从浮士德里的“人造人”略论歌德的自然哲学》,《哲学评论》,第10卷第6期,1947年。
    冯至:《浮士德里的鬼》,《学术季刊·文哲号》,第1卷第3期,1943年。
    冯至:《继承和发扬“五四”以来翻译界的优良传统》,《世界文学》,第4期,1959年。
    管兴平:《<现代>的现代品格》,《福建论坛》,第5期,2005年。
    管兴平:《<现代>的编辑策略》,《湖南大学学报》,第6期,2005年
    戈宝权:《对纪念五四运动70周年的几点希望》,《世界文学》,第3期,1989年。
    葛红兵:《论“文学进化”》,《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第4期,1996年。
    葛桂录:《论王国维的西方文学家传记》,《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第4期,2001年。
    贺其颖:《苏俄与弱小民族》,《晨报副刊》,1923年11月8日。
    何辉炳:《论茅盾的进化论文学观》,《汉语言文学研究》,第9期,2010年。
    季进:《论陈铨对“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学”的建构》,《江苏大学学报》,第3期,2007年。
    刘卫国:《“巴尔扎克难题”与中国左翼文学批评中的世界观论述》,《文学评论》,第2期,2008年。
    罗念生:《怎样研究希腊文学》,《商务印书馆出版周刊》,第223-224期,1936年。
    罗念生:《希腊神话》,《宇宙风》,第20期,1936年。
    罗念生:《埃斯库罗斯》,《宇宙风》,第23期,1940年。
    林精华:《中国的外国文学史建构之困境》,《外国文学研究》,第1期,2012年。
    林薇:《论林纾对近代小说理论的贡献》,《中国社会科学》,第6期,1987年
    李欧梵:《寻求现代性》,《文艺报》,1989年4月29日。
    柳和城:《孙毓修和<欧美小伙丛谈>》,《出版史料》,2004年第3期。
    刘增杰:《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研究的综合考察》,《河北学刊》,第11期,2011年。
    南帆:《个案与历史氛围》,《上海文学》,第11期,1995年。
    彭敏:《1930年代我国高校文科教师》,《中国图书评论》,第10期,2011年。
    宋炳辉:《弱小民族文学的译介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中国比较文学》,第4期,2002年。
    王健开:《翻译史研究的史料拓展:意义和方法》,《上海翻译》,第2期,2007年。
    王晓路:《事实·学理·洞察力——对外国文学传记式研究模式的质疑》,《外国文学研究》,第3期,2005年。
    倪文宙:《欧洲近百年史上之文学与文学家》,《小说月报》第13-14期,1941年。
    闻家驷:《波德莱尔——几种颜色不同的爱》,《学文月刊》,第1卷第?期,1934年。
    吴鼎第:《文艺影响与世界文学观》,《学术界》,第1卷第3期,1943年。
    吴晓东:《现代“诗化小说”探索》,《文学评论》,第1期,1997年。
    吴岳添:《被遗忘的了法朗士》,《世界图书》,第3期,1981年。
    王友贵:《鲁迅的翻译模式与翻译政治》,《山东外语教学》,第2期,2003年。
    袁荻涌:《茅盾早期对西方文学的研究与介绍》,《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2002年。
    杨迎平:《论施蛰存的现代编辑思想及《现代》的现代性》,《文艺理论研究》,第1期,2009年。
    杨武能:《翻译、接受与再创造的循环》,《中国翻译》,第6期,1987年。
    余光中:《作者、学者、译者》,《外国文学研究》,第1期,1995年
    袁可嘉:《五四运动后四十年来关于亚非各国文学的介绍和研究》,《北京大学学报》第2期,1959年。
    赵京华:《普罗文学的政治性和世界性》,《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刊》,2009年。
    赵凌河:《叶公超的文学思想与“新批评”理论》,《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第5期,2009年。
    张洁宇:《“荒原”与“古城”——30年代北平诗坛对<荒原>的接受和借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3期,2000年。
    诸葛瑾:《十八世纪前之法国戏剧》,《学术界》,第2卷第5期,1943年。
    左文:《论左联期刊的翻译作品》,《中国文学》,第2期,2005年。
    陈婧:《论新时期外国文学史范式的建构与转型》,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3年。
    陈菊:《<时与潮文艺>与抗战时期的文学翻译》,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高志强:《<小说月报>(1921-1931)翻译文学初探》,北京语言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刘波:《20世纪上半叶中国民间文艺学基本话语的嬗变》,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卢玉玲:《文学翻译与世界文学地图的重溯——“十七年”英美文学翻译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王炜:《现代视野下的经典选择:1919-1999年的汉语外国文学史研究》,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温华:《外国文学研究话语的转型(1978-2000)——以五家学术期刊为讨论中心》, 华东师范大学大学博士论文,2013年。
    朱云生:《清末民初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杨朔镔:《中国“世界文学史”写作的滥觞》,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