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岭南古典园林风格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岭南古典园林风格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课题。但是就目前国内的研究现状而言,最突出的“症结”在于:一方面存世的园林和文字性资料很少,散篇和建筑学科的论著居多,而运用跨学科的系统科学方法,涵盖叠山、理水、植物配置三大要素的全面研究成果仍然相当匮乏。另一方面,学界前辈及后续学者先后提出了岭南古典园林“畅朗轻盈”和“绚丽多姿”风格特征的诸多观点,然而也缺乏统一认识。因此,本文通过岭南古典园林的风格特征及具体表现形式的系统分析,其目的是构建岭南古典园林风格的全面系统研究框架,显示出重大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
     岭南古典园林的建筑、叠山、理水和植物配置是其风格特征的四个具体表现形式。“畅朗轻盈”和“绚丽多姿”风格特征的二重统一性在四个方面均有突出表现。第二章中,通过基于明清、近代岭南园林与同期的巴洛克、洛可可、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等西方设计艺术的频繁交流而进行的横向对比研究,以及岭南园林风格的发展演变的三个历史阶段:南越王朝园林、南汉王朝园林和明清近代园林的纵向对比研究。指出:岭南古典园林建筑为解决亚热带湿热气候和受到商业经济和意识的影响,一方面具有畅朗轻盈的体型、简单规整的紧凑型平面布局和科学合理装饰的实用主义倾向。另一方面,由于发达的民间工艺和外来文化影响,又表现出不拘一格、组合灵活的庭园空间布局、通透玲珑、灵活变化的立面造型和异彩纷呈、绚丽多姿的建筑装饰。
     第三章中,通过岭南与北方、江南园林在叠山的石材、代表作品、服务对象、结构类型、假山规模、布局手法、洞窟技术等对比研究,以及岭南叠山技术中常见的“石谱”类型、成熟的工艺流程和塑山技法的分析,指出:岭南古典园林叠山一方面表现出材料运用和结构原理的科学性,并与建筑居住空间构成紧密关系。另一方面由于纹饰的审美传统、英石材料的特性、连镶带贴塑山的技术发展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表现出玲珑通透、新奇多姿的表现主义倾向,更深刻地认识其风格特征。
     第四章中,岭南古典园林的理水通过与北方、江南园林在理水规模与池岸、理水文化、水体构筑形态、理水原则、山水关系和水乡文化的影响等对比研究分析,一方面体现出适应庭园边界与面积要求的几何形状聚合式、环水式平面布局、利用水体达到降温作用和房水相伴、亲水建筑的营建,另一方面又表现出注重活水引用、盛行的水上活动、水边植物景观的配置和以水为财、活泼多姿的南国水乡“水文化”特征。
     第五章中,岭南园林的植物配置通过与北方、江南园林植物配置的选材、配置文化等的对比研究,以及植物配置中独特的组织形式与观赏方式分析,指出:岭南园林的植物配置一方面表现出重利实惠的理念、注重地方树种、岭南佳果和香花植物栽植的实用主义的特征,另一方面又显现出四季葱郁、花馨色艳、果丰延绵、外来树种和水边以及棕榈科植物繁多、此起彼落、热闹非凡的热带、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植物景观风貌和绚丽多姿的南国风光。
     第六章,综上,明清代岭南园林与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鼎峙成为三大地方风格之一。从宏观的环境因素看,岭南古典园林风格的形成,离不开其自然、社会和人文环境因素的影响。岭南的三大文化体系和四大文化特征呈现出明显的二重统一性倾向。从微观的环境因素看,明清代岭南古典园林风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其表现出来的“娱于园”取代“隐于园”的功能倾向和“壶中”、“芥子”的思想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其风格的最终形成。通过现存粤中四大名园的综合性案例研究,揭示了:岭南古典园林风格,不同于北方皇家园林“端庄典雅,雍容华贵”和江南私家园林“怡情写意,隐逸超脱”的意匠指归,充分体现了“求真而传神,求实而写意”的审美风格和艺术精神,它是“畅朗轻盈”和“绚丽多姿”二重性风格特征的完整统一体。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不可分割、和谐统一。
The study of Lingnan classical garden styles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scientific researchsubject. Currently the most outstanding problems in such national study are that the existingwritten information on gardening is scarce while scattered articles and construction sciencepublications are plentiful on the one hand, studies on interdisciplinary and systematicscientific application methods for the layout of the three major components, like rockformation, water bodies and plants are rather inadequate. On the other hand, the old and newgeneration scholars have come up with numerous standpoints successively regarding the stylecharacteristics of Lingnan classical garden, but the views are quite different. Therefore, bymeans of the systemic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esentation of Lingnan classicalgarden styles, this text is aimed at setting up a systematic study framework of Lingnan’sclassical garden styles, demonstrating its great academic value and guiding significance.
     Buildings, Rockeries, Water bodies and Plants are the four keynote presentations ofLingnan classical gardens, which embody the unity of the dual nature, i.e.‘simple andcompact’ and ‘colorful and diversified’. In Chapter2, by means of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Lingnan gardens built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the western design arts at the sameperiod, including Baroque, Rococo, Industrial Art Movement and Art Nouveau Movement,along with the three historic stages that Lingnan gardens style’s development experienced: i.e.Nanyue Dynasty, Nanhan Dynasty,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is text states that Lingnanclassical gardens style is influenced by the warm wet climate of the subtropical zone and thelocal economy and commercial concept. The whole garden looks simple and compact, thedecoration is scientific and practical. Being influenced by folk handcrafts and foreign cultures,it is not limited to one type but diversified. The garden spatial arrangement is quite reasonable,the fa ade modeling diversified, and the decoration rich and colorful.
     In Chapter3, by comparing Lingnan gardens with the structures and sizes of therockeries, the grottos as well as the major gardens in the north of China and the lower reachesof Changjiang River, and by mean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adopted technological process,stones and man-made rocks used in Lingnan gardens, this text states that the utilization ofrockeries in Lingnan gardens and the structure principle are more scientific, in favor ofcreating a harmonious living space. By virtue of its beautiful emblazonry, unique property ofYing stone (a kind of stone produced in Yingde Coun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plus the excellent inlay technique and foreign culture influences, Lingnan gardens demonstrates itsunique style characteristics.
     In Chapter4, by comparing the water bodies of Lingnan classical gardens with the scales,the forms and principl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 bodies and rockeries, the cultureinfluence and so on in the north of China and the lower reaches of Changjiang River, the textstates that Lingnan classical gardens have a perfect geometrical shape fitting the boundariesand floor space. The whole garden is surrounded by water that is used to cool down the air inthe garden, and perfectly matching with the buildings around. I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water activities, waterside plants landscaping, highligh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Culture in southern China
     In chapter5, by comparing the plants of Lingnan classical gardens with the plants andculture in the north of China and the lower reaches of Changjiang River, the text states that onthe one hand, Lingnan classical gardens plant local trees and flowers, following thepragmatist method, on the other hand, in the gardens, exotic trees, palms, tropical andsubtropical trees are also planted.
     In Chapter6, in conclusion, Lingnan classical gardens built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contend with Royal gardens in the north of China and private gardens in the lower reaches ofChangjiang River, representing one of the three major styles in China. At macro level, theformation of Lingna classical garden style is influenced by the nature, society and culturalenvironment. The three cultural systems and four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in Lingnan areademonstrate the unity of dual nature. At the micro level, the style of Lingnan classical gardenswas shaped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t stresses the entertainment function of the gardens.The study of the four famous Lingnan classical gardens reveals that differing from Royalgardens and gardens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Changjiang River, Lingnan classical gardensfully embody the looking for truth and art concept, demonstrating the unity of dual nature,which are inseparable and united.
引文
[1]夏昌世《园林述要》北京: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2]曾昭奋《莫伯治文集》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
    [3]夏昌世,莫伯治,曾昭奋整理《岭南庭园》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4]陆琦《岭南造园审美》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5]陆琦《岭南园林艺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6]刘庭风《广东园林》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7]刘庭风《广州园林》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8]周琳洁《广东近代园林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9]陈泽泓《岭南建筑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
    [10]李允鉌《华夏意匠》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第305页
    [11]李允鉌《华夏意匠》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第305页
    [12]唐孝祥《近代岭南建筑美学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第57页
    [13]冯葒《园林美学》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第60页
    [14]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第526页
    [15]唐孝祥《近代岭南建筑美学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第22页
    [1]汤国华《岭南湿热气候与传统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1页
    [2]陆琦《岭南造园与审美》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170页
    [3]陆琦《岭南造园与审美》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152页
    [4]陆琦《岭南造园与审美》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53页
    [5]陆琦《岭南造园与审美》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162页
    [6]曾昭奋《莫伯治文集》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年,第71页
    [7]陆元鼎、魏彦钧《广东民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258页
    [8]陆琦《岭南造园与审美》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80页
    [9]吴庆洲《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333页
    [10]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年,第306页
    [11]陆琦《岭南造园与审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150页
    [12]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年,第27页
    [13]陆琦《岭南造园与审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169页
    [14]曾昭奋《莫伯治文集》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年,第305页
    [15]周琳洁《广东近代园林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第421页
    [16]陆琦《岭南造园与审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168页
    [17]李允鉌《华夏意匠》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第171页
    [18]曾昭奋《莫伯治文集》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5,第70页
    [19]李丽妹《传统岭南庭园建筑渗透性研究》中央美术学院硕士论文,2010
    [20]李允鉌《华夏意匠》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第130页
    [21]陆琦《岭南造园与审美》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67页
    [22]广州市文化局《广州秦代考古三大发现》广州:广州出版社,1999,第86页
    [23]李公明《广东美术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第124页
    [24]陆琦《岭南造园与审美》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66页
    [25]陈泽泓《岭南建筑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第23页
    [26]陆琦《岭南造园与审美》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171页
    [27]陆琦《岭南造园与审美》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67页
    [28]吴庆洲《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239页
    [29]罗汉强、梁莲英《余荫山房》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第40页
    [30]黄淼章《陈家祠》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第54页
    [31]黄淼章《陈家祠》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第61页
    [32]陆琦《岭南造园与审美》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182页
    [33]舒翔《顺德清晖园》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第68页
    [34]陆琦《岭南造园与审美》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193页
    [35]黄淼章《陈家祠》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第69页
    [36]曾昭奋《莫伯治文集》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5年,第100页
    [37]黄淼章《陈家祠》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第73页
    [38]曾昭奋《莫伯治文集》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5年,第98页
    [39]黄淼章《陈家祠》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第80页
    [40]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第10页
    [41]吴庆洲《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316页
    [42]陆琦《岭南造园与审美》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115页
    [42]曾昭奋《莫伯治集》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第242页
    [43]倪建林《中西设计艺术比较》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第192页
    [44]孟宪军《从岭南园林看中外文化交流》,暨南大学硕士论文,第11页
    [45]周加胜《南汉国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第95页
    [46]夏昌世《园林述要》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第67页
    [47]孟宪军《从岭南园林看中外文化交流》,暨南大学硕士论文,第12页
    [48]唐孝祥《近代岭南建筑美学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第58页
    [49]陈志华《中国造园艺术在欧洲的影响》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第85、91页
    [50]陈志华《中国造园艺术在欧洲的影响》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第65页
    [51]久野健、辻惟雄、永井信一《日本美术简史》株式会社东京堂出版,2000,第110页
    [52]王毅《中国园林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第181页
    [53]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第587页
    [54]唐孝祥《近代岭南建筑美学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第57页
    [55]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1864-1996》深圳:新世纪出版社,1995,第53页
    [56]陆元鼎《岭南人文·性格·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31页
    [57]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1864-1996》深圳:新世纪出版社,1995,第54页
    [58]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1864-1996》深圳:新世纪出版社,1995,第58页
    [59]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1864-1996》深圳:新世纪出版社,1995,第69页
    [60]李公明《广东美术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第428页
    [61]莫伯治《岭南庭园概说》《莫伯治文集》广州:广东技术出版社,2004年,第304页
    [62]莫伯治《广州行商园林》《莫伯治文集》广州:广东技术出版社,2004年,第340页
    [63]林琳《港澳与珠江三角洲地域建筑——广东骑楼》北京:科技出版社,2006,第43页
    [64]陈志华《外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第201页
    [65]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1864-1996》新世纪出版社,1995,第69页
    [66]刘刚《外国玻璃艺术》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第48页
    [67]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1864-1996》新世纪出版社,1995,第38页
    [68]李允鉌《华夏意匠》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第209页
    [69]罗汉强、梁莲英《余荫山房》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第83页
    [1]马次航、邓其生《岭南石景风韵》《广东园林》1984,第9期,第15页
    [2]广州市文化局编《广州秦汉考古三大发现》广州:广州出版社,1999,第84页
    [3]陈泽泓《岭南建筑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第472页
    [4]陈泽泓《南汉兴王府建设及其在岭南建筑史上的地位》《岭南文史》2001第四期第10页
    [5]赖展将《中国英德石》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第94页
    [6]陈泽泓《宋明岭南园林简说》《广东园林》2002年第一期第13页
    [7]周琳洁《广东近代园林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第23页
    [8]陈泽泓《宋明岭南园林简说》《广东园林》2002年第一期第13页
    [9]陈泽泓《岭南建筑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第475页
    [10]周琳洁《广东近代园林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第268页
    [11]民国版《番禺县续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第732页
    [12]陆琦《岭南造园与审美》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22页
    [13]周琳洁《广东近代园林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第299页
    [14]周琳洁《广东近代园林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第330-332页
    [15]陆琦《岭南园林艺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181页
    [16]周琳洁《广东近代园林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第324页
    [17]周琳洁《广东近代园林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第311页
    [18]周琳洁《广东近代园林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第348页
    [19]周琳洁《广东近代园林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第341页
    [20]陈志华《中国造园艺术在欧洲的影响》北京: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第135页
    [2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第335页
    [22]曾昭奋《莫伯治文集》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第114页
    [23]曾昭奋《莫伯治文集》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第117页
    [24]陆琦《岭南造园与审美》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203页
    [25]马次航、邓其生《岭南石景风韵》《广东园林》1984,9月,第9-10页
    [26]陈志华《中国造园艺术在欧洲的影响》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第23页
    [27]曾昭奋《莫伯治文集》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第302页
    [28] F.Gutheim,F.Ll.Wright on Architecture Duell,Sloan&Pearce.1941,P.126
    [29]项秉仁《赖特》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第46页
    [30]倪建林《中西设计艺术比较》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第194页
    [31]曾昭奋《莫伯治文集》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第114页
    [32]马次航、邓其生《岭南石景风韵》《广东园林》1984,9月,第10页
    [33]项秉仁《赖特》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第49页
    [34]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第35页
    [35]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第36页
    [36]陆琦《岭南造园与审美》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199页
    [37]马次航、邓其生《岭南石景风韵》《广东园林》1984第9期,第2、10、15页
    [38]王劲韬《中国皇家园林叠山理论与技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第56-57页
    [39]毛培琳、朱志红《中国园林假山》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第27页
    [40]王劲韬《中国皇家园林叠山理论与技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第42页
    [41]王劲韬《中国皇家园林叠山理论与技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第55页
    [4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第351页
    [43]毛培琳、朱志红《中国园林假山》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第15页
    [44]陈从周《扬州园林》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第17页
    [45]曾昭奋《莫伯治文集》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第114页
    [46]曾昭奋《莫伯治文集》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第115页
    [47]陆琦《岭南造园与审美》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197页
    [48]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第526页
    [49]陆琦《岭南造园与审美》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196页
    [50]王劲韬《中国皇家园林叠山理论与技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第215页
    [51]杨鸿勋《江南园林论》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第27页
    [52]陆琦《岭南造园与审美》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199页
    [53]广州市文化局编《广州秦代考古三大发现》广州:广州出版社,1999,第86页
    [54]王劲韬《中国皇家园林叠山理论与技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第227页
    [55]王劲韬《中国皇家园林叠山理论与技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第231页
    [56]舒翔《顺德清晖园》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第46页
    [57]孟兆桢等《园林工程》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第229页
    [58]王劲韬《中国皇家园林叠山理论与技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第267页
    [59]孟兆桢等《园林工程》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第230页
    [60]曾昭奋《莫伯治文集》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第109页
    [61]曾昭奋《莫伯治文集》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第114页
    [62]马次航、邓其生《岭南石景风韵》《广东园林》,1984第9期,第9页
    [63]曾昭奋《莫伯治文集》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第115页
    [64]毛培琳、朱志红《中国园林假山》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第59页
    [65]夏昌世、莫伯治《岭南庭园.》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第227页
    [66]夏昌世、莫伯治《岭南庭园.》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第228页
    [67]夏昌世、莫伯治《岭南庭园.》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第225页
    [68]曾昭奋《莫伯治文集》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第118页
    [1]曹劲《先秦两汉岭南建筑研究》北京:科技出版社,2009,第113页
    [2]李勤德《试论岭南文化的原生型态》《岭峤春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第21页
    [3]曹劲《先秦两汉岭南建筑研究》北京:科技出版社,2009,第135页
    [4]吴庆洲《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381页
    [5]曹劲《先秦两汉岭南建筑研究》北京:科技出版社,2009,第190页
    [6]曹劲《先秦两汉岭南建筑研究》北京:科技出版社,2009,第196页
    [7]广州市文化局《广州秦汉考古三大发现》广州:广州出版社,1999,第16页
    [8]曹劲《先秦两汉岭南建筑研究》北京:科技出版社,2009,第209页
    [9]广州市文化局《广州秦汉考古三大发现》广州:广州出版社,1999,第84页
    [10]曹劲《先秦两汉岭南建筑研究》北京:科技出版社,2009,第214页
    [11]杨鸿勋《宫殿考古通论》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第300页
    [12]曹劲《先秦两汉岭南建筑研究》北京:科技出版社,2009,第212页
    [13]曹劲《先秦两汉岭南建筑研究》北京:科技出版社,2009,第208、222页
    [14]王劲韬《中国园林叠山理论与技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版社,第161页
    [15]吴凌云《南越宫苑》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第36页
    [16]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第184页
    [17]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第186页
    [18]高宁硕士论文《南汉时期兴王府城形态结构初步研究》第37页
    [19]高宁《南汉时期兴王府城形态结构初步研究》,暨南大学硕士论文,第60页
    [20](清)仇巨川《羊城古钞》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卷2第144页
    [21](宋)方信孺《南海百咏》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页
    [22](元)陈大震《南海志》南海志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附录二第125页,
    [23](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卷89,第2846页
    [24](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卷89,第2839页
    [25](宋)方信孺《南海百咏》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1页
    [26]周霞《广州城市形态演进》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33页
    [27]陈泽泓《岭南建筑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第474页
    [28]周霞《广州城市形态演进》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40页
    [29]陈泽泓《岭南建筑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第475页
    [30]陈泽泓《宋明岭南园林简说》,《广东园林》2002年第1期第14页
    [31]陆琦《岭南园林艺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第34页
    [32]吴庆洲《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389页
    [33]周霞《广州城市形态演进》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46页
    [34]朱光文《岭南水乡》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第13、16页
    [35]屈大均《广东新语》北京:中华出版社.1985,卷17第471页
    [36]陆琦《岭南造园与审美》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13页
    [37]周琳洁《广东近代园林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第49页
    [38]曾昭奋《莫伯治文集》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第337页
    [39]民国版《番禺县续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第731页
    [40]周琳洁《广东近代园林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第324页
    [41]陆琦《岭南园林艺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第19页
    [42]周琳洁《广东近代园林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第376页
    [43]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第436页
    [44]李早《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现代启思》《中国园林》2004年第33页
    [45]叶蔚标《佛山梁园》,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2年,第107页
    [46]广州市荔湾区文化局、广州美术馆《海山仙馆》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第14页
    [47]杨鸿勋《江南园林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第64页
    [48]苏州民族建筑学会编著《苏州古典营造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第228页
    [49]陆琦《岭南园林艺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第110页
    [50]潘谷西《中国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第228页
    [51]马湘泳、虞孝感等《太湖地区乡村地理》科技出版社,1990年,第8页
    [52]周学鹰、马晓《中国江南水乡建筑文化》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第122页
    [53]唐茂松《吴文化资源研究与开发——论吴文化的“水”性》,《吴文化资源研究与开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第152-162页
    [54]王铎《中国古代园苑与文化》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第251、255页
    [55]冯江《祖先之翼——明清广州府的开垦、聚族而居于宗族祠堂的衍变》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第89页
    [56]冯江《祖先之翼——明清广州府的开垦、聚族而居于宗族祠堂的衍变》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第90、99页
    [57]冯江《祖先之翼——明清广州府的开垦、聚族而居于宗族祠堂的衍变》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第107页
    [58]陆元鼎、魏彦钧《广东民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第23页
    [59]舒翔《顺德清晖园》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第46页
    [60]冯江《祖先之翼——明清广州府的开垦、聚族而居于宗族祠堂的衍变》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第101页
    [61]王建玲《梁园》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第6页
    [62]杨宏烈《广州古典园林理水造景的特色》《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2000年第15卷第3期第36页
    [63]冯江《祖先之翼——明清广州府的开垦、聚族而居于宗族祠堂的衍变》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第98页
    [64]民国版《番禺县续志》卷四十,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第732页
    [65]杨宏烈《广州古典园林理水造景的特色》《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2000年第15卷第3期第36页
    [66]杨宏烈《广州古典园林理水造景的特色》《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2000年第15卷第3期第38页
    [67]陆琦《岭南造园与审美》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17页
    [68]方信孺《南海百咏》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国民国25年,第11页
    [69]陆元鼎《岭南人文·性格·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24页
    [70]陆琦《岭南园林艺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第19、53页
    [71]王红星《东莞可园》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第101页
    [72]宗白华等《中国园林艺概观》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第420页
    [73]杨宏烈《广州古典园林理水造景的特色》,《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第15卷第3期第38页
    [74]谭光营、陈国平《浅析岭南名园的造园艺术》《热带林业》2003年第2期
    [75]李公明《广东美术史》广州:广东出版社,1993,第63页
    [76]陆琦《岭南造园与审美》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219页
    [77]程建军《风水与建筑》北京:全国百佳出版社,2010,第92页
    [78]中国水利文学艺术协会《中华水文化概论》河南:黄河水利出版社,2008,第219页
    [79]程建军《风水与建筑》北京:全国百佳出版社,2010,第94页
    [80]冯江《祖先之翼——明清广州府的开垦、聚族而居于宗族祠堂的衍变》第101页
    [81]曾昭奋《莫伯治文集》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第63页
    [82]曾昭奋《莫伯治文集》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第63页
    [83]刘管平《庭园水局的构景艺术略考》《中国园林艺术概观》江苏人民出版社,1985,第232页
    [84]陆琦《岭南造园与审美》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220页
    [1]广东森林编委会《广东森林》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年,第34页
    [2]广东省博物馆内部资料
    [3]何清谷《三辅黄图校释》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5年,第208页
    [4]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1页
    [5]佟裕哲《陕西古代景园建筑》陕西科技出版社,1998年,第40页
    [6]吴凌云《南越宫苑》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0页
    [7](汉)杨孚,吴永章辑佚校注《异物志辑佚校注》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第3页
    [8]屈大均《广东新语》北京:中华出版社,1985,第636页
    [9]路平《广州风物》广东科技出版社,1990年,第404页
    [10]段公路《北户录》上章执徐吴兴陆氏十万卷楼重雕,光绪六年,卷三第10页
    [11]刘应麟《南汉春秋》清道光7年含章书屋刻本,卷十第88页
    [12]王象之《舆地纪胜》北京:中华书局,1992,第2850页
    [13]方信孺《南海百咏》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国民国25年,第11页
    [14]方信孺《南海百咏》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国民国25年,第13页
    [15]谢晓蓉学位论文《岭南园林植物景观研究》第14页
    [16]周琳洁《广东近代园林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第99-100页
    [17]卢文骢《海山仙馆》《南方建筑》1997年
    [18]谢晓蓉学位论文《岭南园林植物景观研究》第25页
    [19]周琳洁《广东近代园林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第152页
    [20]周琳洁《广东近代园林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第111页
    [21]可园博物馆内部资料
    [22]叶蔚标、韩健《佛山梁园》广州:华南理工出版社,2011,第5页
    [23]付真海、薛春泉、刘应竹《广东省古树名木普查分析》《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第20卷第5期第92页
    [24]周琳洁《广东近代园林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第82页
    [25]广东森林编委会《广东森林》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年,第6页
    [26]谢晓蓉学位论文《岭南园林植物景观研究》第6页
    [27]广东省植物研究所《广东植被》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第4页
    [28]广东森林编委会《广东森林》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年,第16页
    [29]广东省植物研究所《广东植被》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第46页
    [30]广东省植物研究所《广东植被》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第73页
    [31]广东省植物研究所《广东植被》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第169页
    [32]广东省植物研究所《广东植被》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第194页
    [33]冯广平、包琰、赵建成、赵志军《北京皇家园林树木文化图考》北京:科技出版社,2012,第133页
    [34]徐德嘉《古典园林植物配置》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第153页
    [35]陆元鼎《岭南人文·性格·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42页
    [36]陆琦《岭南造园与审美》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49页
    [37]民国版《番禺县续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第283页
    [38]路平《广州风物》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1,第386页
    [39]路平《广州风物》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1,第405页
    [40]谢晓蓉学位论文《岭南园林植物景观研究》第15页
    [41]屈大均《广东新语》北京:中华出版社,1985,卷25第614页
    [42]曾昭奋《莫伯治文集》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第123页
    [43]谢晓蓉学位论文《岭南园林植物景观研究》第17页
    [44]屈大均《广东新语》北京:中华出版社,1985,卷25第652页
    [45]谢晓蓉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岭南园林植物景观研究》第17页
    [46]曾昭奋《莫伯治文集》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第126页
    [47]周琳洁《广东近代园林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第416页
    [48]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第62页
    [49]杨鸿勋《宫殿考古通论》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第300页
    [50]冯广平、包琰、赵建成、赵志军《北京皇家园林树木文化图考》北京:科技出版社,2012,第5页
    [51]徐德嘉《古典园林植物景观配置》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第101页
    [52]曾昭奋《莫伯治文集》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第78页
    [53]朱万章《广东绘画》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第111页
    [54]王红星《东莞可园》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第56页
    [55]王建玲《梁园》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第9页
    [56]王建玲《梁园》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第22页
    [57]舒翔《顺德清晖园》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第44页
    [58]周琳洁《广东近代园林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第86页
    [59]曾昭奋《莫伯治文集》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第126页
    [60]曾昭奋《莫伯治文集》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第131页
    [61]谢晓蓉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岭南园林植物景观研究》第21页
    [62]曾昭奋《莫伯治文集》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第128页
    [63]曾昭奋《莫伯治文集》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第129页
    [64]曾昭奋《莫伯治文集》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第125页
    [65]庄雪影《园林树木学》(华南本)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第24页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第334页
    [2]唐孝祥《近代岭南建筑美学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第90页
    [3]陆琦《岭南造园与审美》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42页
    [4]陆琦《岭南造园与审美》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42页
    [5]孟宪军暨南大学硕士论文《从岭南园林看中外文化交流》2001,第11页
    [6]陆琦《岭南造园与审美》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49、51页
    [7]陆元鼎《岭南人文·性格·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42页
    [8]唐孝祥《近代岭南建筑美学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第90页
    [9]陆琦《岭南造园与审美》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57页
    [10]张铁文《可园》内部资料,1995,第10页
    [11]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56页
    [12]曾昭奋《莫伯治文集》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第68页
    [13]陆琦《岭南造园与审美》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79页
    [14]李公明《广东美术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第417页
    [15]陆琦《岭南造园与审美》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85页
    [16]乔望舒《从园林风格看明清时期岭南地区士商互动现象》《佛山梁园》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第103页
    [17]陆琦《岭南造园审美》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79页
    [18]陆琦《岭南造园审美》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64页
    [19]李公明《广东美术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第51页
    [20]陆琦《岭南造园审美》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62页
    [21]唐孝祥《近代岭南建筑美学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第22页
    [2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第334页
    [23]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第335页
    [24]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第335页
    [25]陆琦《岭南园林艺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第111页
    [26]陈泽泓《岭南建筑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第475页
    [27]曾昭奋《莫伯治文集》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第58页
    [28]周琳洁《广东近代园林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第19页
    [29]王毅《中国园林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第165页
    [30]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第526页
    [31]曾昭奋《莫伯治文集》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第48页
    [32]王毅《中国园林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第173页
    [33]陆琦《岭南园林艺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第199页
    [34]唐孝祥《近代岭南建筑美学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第54页
    [35]潘谷西《中国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第228页
    [36]曾昭奋《莫伯治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第71页
    [37]曾昭奋《莫伯治文集》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第47页
    [38]夏昌世《园林述要》北京: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第67、56页
    [39]唐孝祥《近代岭南建筑美学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第181页
    [40]冯葒《园林美学》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第78页
    [41]夏昌世《园林述要》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第67页
    [42]曾昭奋《莫伯治文集》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第58页
    [43]曾昭奋《莫伯治集》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第243页
    [44]陆琦《岭南造园与审美》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115页
    [45]唐孝祥《近代岭南建筑美学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第37页
    [46]刘庭风《广州园林》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第1页
    [47]李公明《广东美术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第51页
    [48]陆琦《岭南造园与审美》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67页
    [49]陆琦《岭南造园与审美》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83页
    [50]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105页
    [51]唐孝祥《近代岭南建筑美学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第17页
    [52]唐孝祥《近代岭南建筑美学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第17页
    [53]周琳洁《广东近代园林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第19页
    [54]曾昭奋《莫伯治文集》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第48页
    [55]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105页
    [56]冯葒《园林美学》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第41页
    [57]潘谷西《中国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第228页
    [58]陆琦《岭南造园与审美》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68页
    [59]曾昭奋《莫伯治文集》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5,第298页
    [60]周琳洁《广东近代园林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第31页
    [61]舒翔《顺德清晖园》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第46页
    [62]周琳洁《广东近代园林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第96页
    [63]罗汉强、梁莲英《余荫山房》广州:华南理工出版社,2011,第139页
    [64]陆琦《岭南造园与审美》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136页
    [65]曾昭奋《莫伯治文集》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年,第88页
    [66]周琳洁《近代岭南园林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第69页
    [67]王红星《东莞可园》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第3页
    [68]王红星《东莞可园》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第7页
    [69]周琳洁《近代岭南园林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第37页
    [70]周琳洁《近代岭南园林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第45页
    [71]周琳洁《广东近代园林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第45页
    [72]周琳洁《广东近代园林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第44页
    [1]中国地方志集成编辑指导委员会.中国地方志集成广东府县志辑光绪广州府志[M].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1990
    [2]明戴璟,张岳等.嘉靖广东通志初稿[M].济南:齐鲁书社出版,1996
    [3](清)阮元,李默校点.广东通志·前事略[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
    [4](汉)司马迁,韩兆琦主译.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8
    [5](汉)刘安、李英健、李克主编.淮南子(精华本)[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9
    [6]何清谷.三辅黄图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5
    [7](宋)王象之.舆地纪胜[M].北京:中华书局,1992
    [8]屈大均.广东新语(上)(下)[M].中华出版社,1985
    [0]四川大学图书馆.中国野史集成续编编委会.南汉丛录[M].成都:巴蜀出版社,2000
    [10](明)陆绍珩,德高,剑智,史卫东,凌彬注译.透悟心机——白话醉古堂剑扫[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11](清)仇巨川,陈宪猷校注.羊城古钞[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12](宋)欧阳修,徐无黨注.新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3](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14]吴长元,五国故事(乾隆版),剑光阁钞本开雕
    [15](清)吴任臣,徐敏霞,周莹校对.十国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6](宋)方信孺,王云五编.南海百咏[M].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国民国25年
    [17](唐)段公路.北户录[M].上章执徐吴兴陆氏十万卷楼重雕,光绪6年
    [18](晋)嵇含.南方草木状[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
    [19]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南方草木状考补[M],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
    [20](清)陈淏子.花镜[M].北京:中华书局,1956
    [21](南宋)戴凯之.钦定四库全书.竹谱[M].乾隆46年
    [22](唐)刘恂,鲁迅校勘.岒表录异[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
    [23](宋)程大昌,黄永年点校.雍録[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4](汉)杨孚,吴永章辑佚核注.异物志辑佚校注[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
    [25](北魏)郦道元,李岫岩编译.水经注[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6](明)曹昭撰,王佐补,新增格古要论[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7
    [27](清)周寿昌,思益堂日札[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8]王云五,丛书集成岩棲幽事[M],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25年
    [29](清)李伯元.南亭四话[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30]计成.园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31](清)李斗.扬州画舫录[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2](清)钱泳.履园丛活[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3](明)文震亨,汪有源,胡天寿译.(图版)长物志[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34](清)刘应麟.南汉春秋[M].含章书屋刻本,清道光7年
    [35]番禺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民国版)番禺县续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36]番禺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番禺县志(同治版)[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37]南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海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0
    [38](清)阮元,李默校点,广东通志前事略[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
    [1]夏昌世,莫伯治,曾昭奋整理.岭南庭园[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陆琦.岭南造园与审美[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陆琦.岭南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刘庭风.广州园林[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5]刘庭风.广东园林[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6]周琳洁.广东近代园林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7]黄淼章.陈家祠[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8]广州市文化局.广州秦汉考古三大发现[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9
    [9]刘管平.岭南古典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10]胡巧利.光孝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11]吴凌云,陈伟汉.南越宫苑[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12]王建玲.梁园[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
    [13]舒翔,卢应斌,梁景裕.顺德清晖园[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14]林瑞平.樟林塘西[M].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7
    [15]朱光文.岭南水乡[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16]赖展将.英石[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17]贾祥云.中国英德石[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18]广东省植物研究所.广东植被[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
    [19]薜聪贤.景观植物实用图鉴[M].云南科技出版社,1999
    [20]邓莉兰.常见树木——南方[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21]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南方草木状考补[M].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
    [22]广东森林编委会.广东森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
    [23]吴凌云.南越宫苑[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
    [24]杨鸿勋.宫殿考古通论[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
    [25]庄雪影.园林树木学(华南本)[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26]曹劲.先秦两汉岭南建筑研究[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9
    [27]罗汉强,梁莲英.余荫山房[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28]王红星.东莞可园[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29]叶蔚标.佛山梁园[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30]广州市荔湾区文化局.广州美术馆.海山仙馆[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
    [31]曾昭奋,莫伯治集[M].广州:南华理工出版社,1994
    [32]曾昭奋,莫伯治文集[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
    [33]张健人,黄继烨.开平立园[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34]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广州植物志[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55
    [35]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广东植物志[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87
    [36]张铁文.可园[M].可园内部资料,1995
    [37]陆元鼎.粤东庭园.圆明园(3)[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38]达亮.潮洲开元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39]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东古村落[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40]王缺.华南行道树[M].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1]夏世昌.园林述要[M].广州:华南理工出版社,1995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苏州民族建筑学会.苏州古典营造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彭一刚.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5]陈志华.中国造园艺术在欧洲的影响[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6]汪菊渊.中国古代园林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7]杨鸿勋.江南园林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8]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9]童寯.江南园林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10]王毅.中国园林文化史[M].上海:广海人民出版社,2004
    [11]胡洁,孙筱祥.移天缩地清代皇家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品工业出版社,2011
    [12]周学鹰,马晓.中国江南水乡建筑文化[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13]孟兆祯.孟兆祯文集——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
    [14]孟兆祯,毛培琳,黄庆喜,梁伊任.园林工程[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15]毛培林,朱志红.中国园林假山[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6]朱志红.假山工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17]杨至德.园林工程[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18]孙俭争.古建筑假山[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9]方惠.叠石造山的理论与技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0]郑奇,方惠.叠石造法[M].苏州:江苏美术出版社,1999
    [21]贾祥云.中国太湖石[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2]徐德嘉.古典园林植物景观配置[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23]冯广平,包琰,赵建城,赵志军等.北京皇家园林树木文化图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4]王劲韬.中国园林叠山理论与技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版社,2011
    [25]佟裕哲.陕西古代景园建筑[M].陕西科技出版社,1998
    [26]童寯.江南园林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27]李敏.华夏园林意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1]刘圣宜,宋德华.岭南近代对外文化交流史[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2]李时权.岭南文化[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3]龚伯洪.广府文化源流[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陈泽泓.广府文化[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
    [5]黄佛颐编,仇江,郑力民.迟以武点注.广州城坊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
    [6]徐续.岭南古今录[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7]陈荆鸿.岭南名胜记略[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8]广州博物馆编.广州历史文化图册[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9]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珍品图录[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10]徐俊鸣,郭培忠,徐晓梅..广州史话[M].广海:广海人民出版社,1984
    [11]张荣芳,黄淼章.南越国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
    [12]路平.广州风物[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1
    [13]中国水利文学艺术协会.中华水文化概论[M].河南:黄河水利出版社,2008
    [14]林明体.岭南民间百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15]胡振鹏,蓸国庆.南方地区文物保护与水环境治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16]李国荣,林伟森.清代广州十三行纪略[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17]叶春生,施爱东.广东民俗大典[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8]黄树森.广州九章·岭南经·中国梦·世界观[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9
    [19]刘明倩,刘志伟.18-19世纪羊城风物.英国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藏广州外销画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20]广州艺术博物院.18-19世纪羊城风物——英国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藏广州外销画[M].广州术博物院内部资料,2003
    [21]冯树铁,沈正邦译.(美)享特.广州番鬼录旧中国杂记[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22]陆琦,唐孝祥.岭南建筑文化论丛[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23]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岭峤春秋——岭南文化论文集[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24]李公明.广东美术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25]梁基永.西关风情[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26]中荔.十三行[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27]蔡易安.清代广式家具[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28]朱万章.广东绘画[M].广州沙东人民出版社,2007
    [29]杨式挺.岭南文物考古论文集[M].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8
    [30]刘刚.外国玻璃艺术[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1]吴庆洲.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M].北京:中国建设工业出版社,2003
    [2]陆元鼎.岭南人文.性格.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汤国华.岭南湿热气候与传统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唐孝祥.近代岭南建筑美学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5]陆琦.广东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6]陆天鼎,魏彦钧.广东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7]陈泽泓.岭南建筑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8]周霞.广州城市形态演进[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9]冯江.祖先之翼——明清广州府的开垦.聚族而居与宗族祠堂的衍变[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10]刘晖.珠江三角洲城市边缘传统聚落的城市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11]李允鉌.华夏意匠[M].北京:中国建设工业出版社,1985
    [12]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3]冯荭.园林美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14]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5]冯江,刘虹.中国建筑文化之西渐[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
    [16]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17]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1864-1996[M].新世纪出版社,1995
    [18]倪建林.中西设计艺术比较[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19][挪]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刘念雄译.巴洛克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0]项秉仁.赖特[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1]久野健,迁惟雄.永井信一编.蔡敦达译.日本美术简史[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22]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3]程建军.风水与建筑[M].北京:全国百佳出版社,2010
    [24]林琳.港澳与珠三角洲地域建筑广东骑楼[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6
    [25]陈志华.外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唐孝祥,郭焕宇.试论近代岭南庭园的美学特征[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5.(2)
    [2]陈泽泓.宋明岭南园林简说.广东园林[J].2001(1)
    [3]陈泽泓.南汉兴王府建设及其在岭南建筑史上的地位[J].岭南文史2001(4)
    [4]刘管平.广东可园——独特的风格.中国园林艺术概观[J].1987
    [5]周加胜.南汉园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6]李丽妹.传统岭南庭园建筑渗透性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
    [7]孟宪军.从岭南园林看中外文化交流[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8]冷瑞华.岭南建筑庭园环境水文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5
    [9]谢晓蓉.岭南园林植物景观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0]彭丹.论清代广州十三行商人对岭南文化的贡献[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1]陆琦.岭南传统园林造园特色[J].华中建筑.1999(4)
    [12]叶铭和.岭南明清私家园林植物配置艺术及其根源浅析——以佛山梁园为例[J].湖南林业科技.2005(3)
    [13]陆琦.粤中四名园.建筑人[J].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刊.1999(7)
    [14]周胜利.东莞可园植物配置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第25期
    [15]杨宏烈.广州古典园林理水造景的特色[J].广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15卷第3
    [16]谢丽.岭南古典园林植物诗话[J].风景园林.2009(12)
    [17]吴大荣,瞿燕.浅谈岭南园林植物特色[J].中国园林.2003(7)
    [18]高宁.南汉时期兴王府城形态结构初步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9]李早.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现代启思[J].中国园林.2004(10)
    [20]谭光营,陈国平.浅析岭南名园的造园艺术[J].热带林业.2003(2)
    [21]谢晓蓉,董丽.浅谈岭南晚清四大古典园林植物景观[J].中国园林.2004(10)
    [22]李敏.论岭南造园艺术[J].广东园林.1993(3)
    [23]马次航,邓其生.岭南石景风韵[J].广东园林,1984(9)
    [24]陆元鼎,魏彦钧.粤中四庭园中国园林史的研究成果论文集(第一辑)[J].1981
    [25]孟丹.岭南园林与岭南文化[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7
    [26]王雪虹.粤中园林石景[J].中国园林史的研究成果论文集(1).1981
    [27]肖毅强.岭南园林发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