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违约责任中的精神损害赔偿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传统上,学界对违约责任中的精神损害赔偿持否定态度,本文从一则典型案例入手,用实证和价值分析的方法,对精神损害赔偿在违约责任中存在的必要性和法理基础作了论述,并对其适用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本文在结构上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从对否定说主要理由的反思和对其他国家(地区)立法、学说及相关判例的考察中,论证了违约责任中应有精神损害赔偿。并对支持精神损害赔偿的传统理论提出质疑,阐释了在违约责任中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机理在于精神利益的损失造成精神损害,论述了在违约中对精神损害进行赔偿的必要性和法律政策基础。在对各种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第二部分提出了违约责任中精神损害赔偿的三大构成要件:损害事实、违反合同的行为、违约行为和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并对当事人主观上是否需要有过失作了探讨。该部分还总结了现有各种精神损害赔偿计算方法,在对其作了相关评述后,提出了对违约责任中精神损害赔偿具体数额进行计算的方案。在第三部分,本文还对违约责任中精神损害赔偿可能出现的滥用作了论述,并提出了相应的法律控制对策。
Traditionally, it is thought that spirit damage is not recoverable in contract. From a typical case, this dissertation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it in reality and reasons of basic theory by applicatting real evidence-analytic method and evaluation-analytic method. Also the dissertation illustrates how to employing spirit damage in liability of breach faith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 resolutions on different situations.
    In order to analyze this problem, the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make conclusion that the liability of breach faith should include spirit damage by reviewing the main reasons about denying the spirit damage in liability of breach faith and studying other countries(areas) 's legislation theories and cases. At the same time, the author oppugns the traditional affirming spirit damage theories, and indicates that the mechanism of compensation of spirit damage is the losing of spirit benefit form the spirit damage, it is necessary to compensate by the law policy.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different situations, the second chapter proposes three composing essential condition of spirit damage in liability of breach faith: the facts the behavior and causality between the facts and behavior. And explain whether the defendant' fault is necessary. This chapter also concludes eight accounting ways of spirit damage. After reviewing them,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appropriate ways of accounting spirit damage' amount in liability of breach faith.
    In the third chapter, the dissertation points out the possibility of abusing spirit damage in liability of breach faith. And address law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control it.
引文
[1] 夏军著:《非理性世界》,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2] 汪丁丁:《走向边缘——经济学家的人文意识》,三联书店2000年版。
    [3] 何宝玉著:《英国合同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 余能斌、马俊驹著:《现代民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 马俊驹、余延满著:《民法原论》,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6] 李双元、温世扬主编:《比较民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7] 陈小君主编:《合同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 佟柔主编:《中国民法学·民法总则》,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
    [9] 王家福主编:《中国民法学·民法债权》,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
    [10] 张新宝著:《中国侵权行为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版。
    [11] 张广兴、韩世远著:《合同法总则》(上)、(下),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2] 杨立新著:《人身权法论》修订版,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
    [13] 杨立新编著:《精神损害赔偿》,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版。
    [14] 叶奕乾、祝蓓里主编:《心理学》修订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5] 叶林著:《违约责任及其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6] 王利明著:《违约责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7] 王利明著:《合同法新论·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8] 王利明著:《民商法研究》第一、二、三、四辑,法律出版社。
    [19] 王利明等编著:《人格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20] 王家福等主编:《人权与二十一世纪》,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21] 关今华著:《精神损害的认定与赔偿》,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年版。
    [22] 夏勇著:《人权概念起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3] 王伯庭著:《民商法理论与实务》(下),吉林人民出版社。
    [24] 房绍坤著:《民商法问题研究与适用》,北京大学出版社。
    [25] [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著:《法和经济学》,张军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6] [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法律的经济分析》(上)、(下),蒋兆康、林毅夫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
    [27] [台]史尚宽著:《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8] [台]王泽鉴著:《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一、二、七辑。
    [29] [台]曾世雄著:《损害赔偿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0] [台]林诚二著:《民法债编总论》,瑞兴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31] [台]黄立著:《民法债编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2] [英]彼得·斯坦、约翰·香德著:《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王献平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33] [英]A·G·盖斯特著:《英国合同法与案例》,张文镇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34] [英]梅英著:《古代法》,王献平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35] [德]弗洛伊德著:《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36] [德]哈耶克著:《致命的自负》,冯克利、胡晋华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7] [加]布莱思·R·柴芬斯著:《公司法》,林华伟、魏昊译,法律出版社。
    [38] [加]克雷斯蒂安·冯·巴尔著:《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张新宝译,法律出版社。
    [39] [德]阿·叔本华著:《人生的智慧》,韦启易翻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0] TORT, EWARD J·KIONKA, WEST PUBLINSHING Co. 1992
    [41] Mastering Tort——A Student's Guide to the Law of Torts, Vincent R Johnson CROLINA ACADEMIC PRESS, 1995
    [1] [德]霍尔斯特·埃曼:《德国法中一般人格权的概念和内涵》,杨阳译,载于《南京大学法律评论》特刊,2000年春。
    [2] [英]纳尔森·厄农常著:《违约与精神损害赔偿》,肖厚国译,载于《民商法论丛》第16卷。
    [3] [日]星野英一:《私法中的人》,王闯译,载于《民商法论丛》第8卷。
    [4] [日]志和一郎:《脏器官移植和民法》,载于《外国法学译丛》1988年1月。
    [5] [英]R·J·文森特:《人权思想》,林地译,载于《外国法译评》1993年第3期。
    [6] [日]真田芳宪:《人的尊严与人权》,鲍荣振译,载于《外国法译评》1993年第2期。
    [7] [日]田中英夫、竹内昭夫著:《私人在法实现中的作用》,李薇译,载于《民商法论丛》第23卷。
    [8] [德]霍尔斯特·埃曼著:《德国民法中的一般人格权制度——论从非道德行为到侵权行为的转变》,邵建东等译,载于《民商法论丛》第23卷。
    [9] [台]薛瑞元:《论因果关系》,载于《月旦法学杂志》2001年第9期。
    [10] 王利明:《惩罚性赔偿研究》,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11] 于敏:《日本侵权行为法中的抚慰金制度研究》,载于《外国法译评》1998年第2期。
    [12] 王全弟、龚佳:《论对法人的非财产损害赔偿》,载于《法学》2002年3月。
    [13] 孟勤国:《判决是法官良知与能力的镜子》,载于《法学评论》2000年第5期。
    [14] 宁红丽:《旅游合同研究》,载于《民商法论丛》第22卷。
    [15] 金勇军:《抚慰金的几个问题——评贾国宇诉北京国际气雾剂有限公司等人身损害赔偿案》,载于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11卷。
    [16] 罗丽:《日本的抚慰金赔偿制度》,载于《外国法译评》2000年第1期。
    [17] 李凌燕:《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人权》,载于《外国法译评》1993年第4期。
    [18] 韩世远:《违约损害赔偿计算之研究》,载于《法学前沿》第2辑,法律出版社。
    [19] 陈现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载于《判解研究》第4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
    [20] 王利明:《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区分标准》,载于《法学》2002年第5期。
    [21] 周利民:《论精神损害及其赔偿的范围》,载于《政法学刊》2001年第2期。
    [22] 刘进田:《人性预设与法律文化》,载于《南京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
    [23] 薛虹:《网络空间的精神权利保护》,载于《著作权》1998年第3期。
    [24] 韦之等:《试论版权中的精神权利》,载于《法律科学》,1989年4月。
    [25] 汪彤:《知识产权侵权中的精神害赔偿》,载于《人民法院报》1997年7月15日。
    [26] 郑成思:《有关作者精神权利的几个理论问题》,载于《中国法学》1990年3月。
    [27] 杨振山、陈健:《平等身份与近现代民法学》,载于《法律科学》1998年第2期。
    [28] 张新宝:《制定民法典完善我国的人格权保护制度》,载于《法律科学》1998年第3期。
    [29] 马俊驹:《现代民法的发展趋势与我国民法典立法典立法体系的构想》,载于《法律科学》1998年第3期。
    
    
    [30] 马俊驹、刘卉:《论法律人格内涵的变迁和人格权的发展》,载于《法学评论》2002年第1期。
    [31] 魏振瀛:《论债与责任的融合与分离》,载于《中国法学》1998年第1期。
    [32] 万刚俊等:《完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几点思考》,载于《人民法院报》2000年5月30日。
    [33] 吴建依:《论精神损害赔偿》,载于《当代法学》2000年第2期。
    [34] 胡春秀:《试论在我国建立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载于《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35] 杨立新、杨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释评》,载于《法学家》2001年第5期。
    [36] 杨立新、孙博:《国外人格权的历史发展》,载于《河北法学》1995年第4期。
    [37] 黄松有:《精神损害赔偿与人格权益的司法保护》,载于《判解研究》2001年第3辑。
    [38] 游素华:《论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确定的若干法律问题》,载于《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39] 崔建远:《海峡两岸合同责任制度的比较研究》,载于《清华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40] 魏殿月:《法人精神损害赔偿若干问题的探讨》,载于《法律学习与研究》1992年1月。
    [41] 曹康:《试论精神损害的民事责任》,载于《法律学习与研究》1986年3月。
    [42] 关今华:《试论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问题》,载于《法学研究》1989年3月。
    [43] 王启庭、王凤红:《对精神损害赔偿的探讨》,载于《中国法学》1990年6月。
    [44] 关今华:《法人人格及其损害赔偿》,载于《法学研究》1991年6月。
    [45] 彭旺明:《精神损害赔偿及数额初探》,载于《法学评论》1988年2月。
    [46] 余延满:《我国民法通则并未规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载于《法学评论》1992年3月。
    [47] 张用江:《也谈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载于《法学研究》1990年3月。
    [48] 杨栋:《外国法院惩罚性赔偿判决的承认与执行》,载于《政治与法律》1998年第5期。
    [49] 余俊臣:《试论现代科技对民法的影响》,载于《法律与社会》2001年2月。
    [50] 王小能、赵英敏:《论人格权的民法保护》,载于《中外法学》2000年5月。
    [51] 史浩敏、许小澜:《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及数额》,载于《法学杂志》1988年第5期。
    [52] 史浩敏:《试论精神损害的物质赔偿》,载于《苏州大学学报》1988年。
    [53] 韩世远:《合同责任的争点与反思》(上)、(下),载于《人民法院报》2001年6月22、23日。
    [54] 于敏:《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与精神损害赔偿》,载于《民商法论丛》第9卷
    [55] 郭明瑞:《关于民法上的因果关系》,载于《法律学习与研究》1987年4月。
    [56] 郑新剑:《“人身”不能作为民事权利客体吗?》,载于《法学评论》1986年6月。
    [57] 陈云生:《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载于《法学研究》1983年1月。
    [58] 胡泽卿:《英美国家关于精神损伤的评估》,载于《法律与医学杂志》1999年1月。
    [59] 崔建远:《民事责任三题》,载于《法学研究》1989年1月。
    [60] 薛虹:《非财产损害刍议》,载于《现代法学》1994年5月。
    [61] 王冠:《论人格权》(上)、(下),载于《政法论坛》1991年3、4月。
    [62] 郑立:《民法通则与公民民事权利主体资格》,载于《中国法学》1986年1月。
    [63] 张良:《浅谈对尸体的法律保护》,载于《中外法学》1994年3月。
    [64] 王启庭:《各国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规定》,载于《比较法研究》1989年2月。
    [65] 王启庭:《略谈精神损害物质赔偿的立法依据》,载于《现代法学》1990年5月。
    [66] 鲍金桥:《各国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实践与启示》,载于《比较法研究》1988年4月。
    [67] 麻昌华、李明、刘引玲:《论民法中的客体利益》,载于《法商研究》1997年2月。
    [68] 邓瑞平:《人身伤亡精神损害赔偿研究》,载于《现代法学》1999年3月。
    [69] 麻昌华:《论精神权利制度》,载于《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2年2月。
    [70] 张新宝:《侵害名誉权的损害后果及其民事救济方式探讨》,载于《法商研究》1997年6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