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北地区的艺术文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艺术是文化领域里一颗灿烂夺目的瑰宝,她以表演或观赏的方式,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和对自由的追求。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段乱世,这一时期的艺术文化就在这艰难的境地里生存、发展。与人们认识相反的是,她发展的速度并没有受到明显地阻滞,特别是在西北地区。书法、雕塑、壁画、音乐、舞蹈、建筑、工艺美术等在这里获得蓬勃发展,特别是雕塑、壁画、音乐和舞蹈的发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发生呢?本文试拟通过对西北地区艺术情况发展的整体脉络进行梳理,希冀从中找到这一地区艺术文化发展的线索、动力,并对艺术文化的继承、创新有所帮助、有所启迪。
Art is a bright eyecatchingtreasure in the cultural domain.Shebrings the wonderful feeling as well as the pursuit of freedom to thepeople by the performance or watching. It is a period of chaos in Wei Jin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But during this period difficultposition, the arts and culture survived and developed. Generally, peopleknew her pace of development has been blocked obviously, especially inthe Northwest territories. But the fact is opposite. Arts obtained thevigorous development, include the calligraphy, the sculpture, the mural,music, the dance, the construction, the industrial art and so on, especiallythe sculptures, murals, music and dance development. What are thereasons leading to the occurrence of this phenomenon? This article hope tofind arts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s the trail and power in the Northwestterritories, through arranging art development's overall situation in theNorthwestern Region, in order to help us to inherit and innovate arts andculture.
引文
1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第3页
    2唐·房玄龄《晋书》卷39《荀勖传》,中华书局,1974,第1154页
    3唐·房玄龄《晋书》卷39《荀勖传》,中华书局,1974,第1154页
    1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第18页
    2明·陶宗仪《书史会要》卷2,《四库全书·子部》第814册,第659页
    3明·陶宗仪《书史会要》卷2,《四库全书·子部》第814册,第659页
    4明·陶宗仪《书史会要》卷2,《四库全书·子部》第814册,第659页
    5明·赵崡《石墨镌华》卷1,《四库全书·史部》第683册,第461页
    6明·赵崡《石墨镌华》卷1,《四库全书·史部》第683册,第461页
    7唐·张怀瓘《书断》卷中,《四库全书·子部》第812册,第59页
    8唐·张怀瓘《书断》卷中,《四库丛书·子部》第812册,第59页
    9清·孙岳颁《御定书画谱》卷22,《四库全书·子部》第820册,第40页
    10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9,卢圣辅《中国书画全书》(一)上海出版社,1992,第90页
    11清·孙岳颁《御定书画谱》卷22,《四库全书·子部》第820册,第40页;张怀瓘《书断》卷中,作“名父之子”,第812册,第60页
    12清·孙岳颁《御定书画谱》卷23,《四库全书·子部》第820册,第52页,第55页
    13清·孙岳颁《御定书画谱》,卷24,第99页
    14清·孙岳颁《御定书画谱》,卷25,第107页
    15清·孙岳颁《御定书画谱》,卷25,第117页
    1康法识(生卒不详),东晋高僧,书法家,北地人(今甘肃庆阳西南),从师竺道潜(法深),潜心义学,擅书艺。《御定书画谱》卷24,《四库全书·子部》第820册,第106页
    2释保志,亦称“宝志”、“保志”。俗称“志公”,本姓朱,金城(兰州)人,享93岁。清·孙岳颁《佩文斋书画谱》卷24,《四库全书·子部》第820册,第109页
    3日·真田但马《中国书法史》,人民美术出版社,第28页
    4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第14页
    5张岱年《魏晋南北朝艺术史》,人民出版社,第107页
    6北齐·魏收《魏书》卷91卷《江式传》,中华书局,1974,第1960页
    7北齐·魏收《魏书》卷91卷《江式传》,中华书局,1974,第1960页
    8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第371页
    9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第371页
    10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第442页
    1王靖宪《中国书法艺术·魏晋南北朝》文物出版社,1996,第255页
    2民国·宋伯鲁《续修陕西通志稿》卷140《金石六》,《西北文献丛书》第九册,兰州古籍出版社,1990,第353页
    3民国·宋伯鲁《续修陕西通志稿》卷140《金石六》,《西北文献丛书》第九册,兰州古籍出版社,1990,第362页
    4民国·宋伯鲁《续修陕西通志稿》卷140,《金石六》,《西北文献丛书》第九册,兰州古籍出版社,1990,第360页
    5赵文深,字德本,南阳宛人,少学楷隶,雅有钟王之则,笔势可观。唐·令狐德棻《周书》卷47《赵文深传》,中华书局,1974,第848—849页
    6唐·令狐德棻《周书》卷41《王褒传》,中华书局,1974,第731页
    7唐·令狐德棻《周书》卷47《赵文深传》,中华书局,1974,第849页
    8徐利明《中国书法风格史》,河南美术出版社,1997.1,第257页
    1金小平《魏晋书法管窥》,《东南文化》,1999年第2期,第68页
    2唐·房玄龄《晋书》卷39《荀勖传》,中华书局,1974,第1154页
    3唐·李延寿《北史》卷21《崔宏传》中华书局,1974,第792页
    4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第134页
    5徐利明《中国书法风格史》,河南美术出版社,1997.1,第257页
    6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第128页
    7同上,第131页
    8《晋阳秋》,晋·孙盛撰,清·湯球輯,黄奭輯補遺
    9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第376页
    10唐长孺《吐鲁番出土文书》(一),第61页
    11唐长孺《吐鲁番出土文书》(一),第35页
    1石坤《敦煌书法艺术》,《寻根》2005.4,第24页
    2熊基权《魏晋以来墓志流变》,《文物春秋》,2003年第5期,第22页
    3石坤《敦煌书法艺术》,《寻根》,2005.4,第25页
    4徐利明《中国书法风格史》,河南美术出版社,1997.1,第234页
    5董文《中国历代书法鉴赏》,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第70页
    6周伟洲等《新出土的四方北朝韦氏墓志考释》,《文博》,2002.2,第65页
    7民国·房伯鲁《续修陕西通志稿》卷140《金石六》,《西北文献丛书》第九册,兰州古籍出版社,1990,第358页
    8民国·房伯鲁《续修陕西通志稿》卷140《金石六》,《西北文献丛书》第九册,兰州古籍出版社,1990,第362页
    9徐利明《中国书法风格史》,河南美术出版社,1997.1,第257页
    1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第296页
    2张芝,字伯英,东汉敦煌人。好书,尤善章草书,又为今草。张怀瓘《书断》卷中,《四库全书·子部》第812册,第54页
    3韦诞(179—253),字仲将,京兆人。三国魏书法家、制墨家。伏膺于张伯英,兼邯郸淳之法。诸书并善,题署尤精。
    4索靖(239—303),字幼安,晋敦煌人,官至征南司马。《宣和书谱》称,索靖少时就有出群之才,与乡梓汜哀、索介、索永等并称为“敦煌五龙”。
    5唐·张怀瓘《书断》卷中,《四库全书·子部》,第812册,第56页
    6《月仪贴》供人写信时参考的文范。魏晋时期,士大夫重视往来的书信,讲究尺牍用语的修辞,力求典雅,以显示文化教养,于是形成了一套范式,也就是尺牍中遵守的礼仪,后来兴盛起来,有了各种类型的文范。泛称“书仪”,《月仪贴》是“书仪”中最早的一种,按目编排,往复各一通,是节候用语,离别思念之情一类的套语。章草书在明元一度复兴,与《月仪帖》流传有关。
    7转自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第114页
    8同上
    9唐·张怀瓘《书断》卷中,《四库全书·子部》第812册,第56页
    10唐·张怀瓘《书断》卷中,《四库全书·子部》第812册,第56页
    11《书画记》卷四,“索靖”《出师颂》卷1条
    12唐·李延寿《北史》卷21《崔宏传》,中华书局,1974,第791页
    1周一良《唐五代书仪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版,1995,第72页
    2王德有、陈战国《中国文化百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第204页
    3京兆杜氏:杜预字元凯,博学多通。杜畿字伯侯,善行草。杜恕字务伯,善行草。明·陶宗仪《书史会要》卷3,《四库全书·子部》第814册,第662页
    4明·陶宗仪《书史会要》补遗续《书史会要》卷3,《四库全书·子部》第814册,第673页
    5同上
    6辛谧,字叔重,陇西狄道人。博学善属文,工草隶书,为时楷法。清·孙岳颁《御定书画谱》卷23,《四库全书·子部》第820册,第55页
    7清·孙岳颁《御定书画谱》卷25,《四库全书·子部》第820册,第117页
    8明·陶宗仪《书史会要》补遗续《书史会要》卷4,《四库全书·子部》第814册,第688页
    9唐·房玄龄《晋书》卷39《荀勖传》,中华书局,1974,第1154页
    10唐·房玄龄《晋书》卷3《武帝纪》,中华书局,1974,第60页
    11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第355页下注:《三国·魏志》卷11《管宁附胡昭传》称“昭善史书,史书之意恐是指令史之书。因为行押书简便,适合于令史所用之故。
    1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第125—127页
    2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第385页
    3徐利明《中国书法风格史》,河南美术出版社1997.1,第131页
    4唐·房玄龄《晋书》卷80《王羲之传》,中华书局,1974,第2092页
    1王伯敏《中国美术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第40页
    2佛传是画释迦牟尼一生的故事画;本生是指释迦牟尼降生以前的故事。
    3王伯敏《中国美术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第46页
    1王伯敏《中国美术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第49—50页
    2炳灵寺位于甘肃永靖县西约50公里黄河北岸小积石山中,十六国时期,鲜卑族乞伏部贵族乞伏炽磐于永康年间(五世纪初)开窟造像。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其地质结构为细黄砂岩,石质硬度近似云冈,易于开凿雕造。西秦统治者崇信佛教,一时内地及西域高僧云集,译经传法活动,十分活跃。西秦时期境内千峰竞秀,景色清幽的小积石山大寺沟一带,便成了当时佛教的一大胜地。炳灵寺现存窟龛183个,造像776躯,壁画仅900平方米。
    3武威天梯山石窟位于武威城东南六十里之祁连山中,为北凉沮渠蒙逊时开凿,隋唐续有兴造。
    4王伯敏《中国美术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第50—51页
    5甘肃武山县水帘洞石窟群处于通向西域的要道上。北朝时佛教颇为兴盛。古代曾建有七寺五台,大都湮没。唯在大佛题记中有北周明帝武成元年(559)纪年。
    6董玉祥、臧志军《甘肃武山水帘洞石窟群》,《文物》1985第5期
    7黄新亚《中国魏晋南北朝艺术史》,人民出版社,1992,第32页
    8龟兹克孜尔千佛洞8有洞窟236个,有壁画者约160余个。受犍陀罗艺术影响极重,甚至有明显罗马艺术风格,内容丰富多彩,早期壁画以佛本生故事为主要题材。
    1张光福《中国美术史》,知识出版社,1982,第146—147页
    2穆舜英《西域艺术》,台北淑馨出版社,1994年,第190页
    3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第102页
    4王伯敏《中国美术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第35页
    1杜少虎《魏晋南北朝墓室壁画绘作风格之嬗变》,《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106页
    2徐琛、张朝晖《中国绘画史》,台北文津出版公司,1996年,第56页
    3黄新亚《中国魏晋南北朝艺术史》,人民出版社,1992,第17—19页
    4林少雄《古冢丹青:河西走廊魏晋墓葬画》,甘肃教育出版社,1999,第34页
    1黄新亚《中国魏晋南北朝艺术史》,人民出版社,1992,第20、21页
    2黄新亚《中国魏晋南北朝艺术史》,人民出版社,1992,第22—23页
    1王伯敏《中国美术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第179页
    2赖永海《中国佛教百科全书·雕塑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第58页
    3程金城《中国西部艺术》,敦煌文艺出版社,2002.1,第209页
    4王子云《中国雕塑艺术史》(上),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第113页
    1王子云《中国雕塑艺术史》(上),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第107页
    2王子云《中国雕塑艺术史》(上),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第106页
    3马建设《青藏民族工艺美术》,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第73页;崔永红著《青海通史》认为雕像成于唐代,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10,第213页。
    1王子云《中国雕塑艺术史》(上),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第165、166页
    2穆舜英《西域艺术》,台北淑馨出版社,1994,第202页
    3同上,第203页
    4穆舜英《西域艺术》,台北淑馨出版社,1994,第203页
    5同上,第202页
    1晋·陈寿《三国志》卷29《魏书·方技传》裴松之注,中华书局,1974,第807页
    2马建设《青藏民族工艺美术》,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第69页
    3穆舜英《西域艺术》台北淑馨出版社,1994,第203页
    4王子云《中国雕塑艺术史》(上),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第91页
    5穆舜英《西域艺术》台北淑馨出版社,1994,第203页
    6郑岩《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论文,2001.5,第43页
    1李清凌《中国文化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第159页
    1萧默《敦煌莫高窟北朝壁画中的建筑》,《考古》,1976年第2期
    2唐·李延寿《北史》卷97《西域传85》,中华书局,1974,第3209页
    3同上,第3229页
    4北齐·魏收《魏书》卷114《释老志》,中华书局,1974,第3032页
    5唐·李延寿《北史》卷93《僭伪附庸》,中华书局,1974,第3066页
    6唐·房玄龄《晋书》卷86《张骏传》,中华书局,1974,第2237页
    7唐·李延寿《北史》卷97《西域传》,中华书局,1974,第3230—3231页
    8章巽《法显传校注》,中华书局,1985.2,第14页
    1穆舜英《西域艺术》,台北淑馨出版社1994,第318页
    2穆舜英《西域艺术》,台北淑馨出版社1994,第321页
    3万新君《西域装饰艺术》,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第313页
    4穆舜英《西域艺术》,台北淑馨出版社1994年,第318页
    5马建设《青藏民族工艺美术》,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第62页
    6明·陶宗仪《书史会要》卷1,《四库全书·子部》第812册,第7页
    7齐东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金银器》,《北方文物》,2000年第1期,第24页
    8万新君《西域装饰艺术》,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4,第313页
    1贾应、祁小山《印度到中国新疆的佛教艺术》,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第184—185页
    2布特列克,维语有佛陀的地方,今皮山县城东藏桂乡北约7公里的沙漠边缘,面积近1平方公里。
    3《武威发现陶奔马》,文汇报,2007.6.20
    4章巽《法显传校注》,中华书局,1985.2,第14页
    1姚小鸥、秦瑞利《铜镜铭文与回文诗》,《寻根》,2006.1,第63页
    2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37《齐纪》胡三省注,中华书局,1974,第4315页
    3唐·魏徵《隋书》卷15《音乐志》,中华书局,1974,第377页
    4唐·魏徵《隋书》卷15《音乐志》,中华书局,1974,第377页
    1唐·魏徵《隋书》卷14《音乐志》,中华书局,1974,第331-332页
    2唐·魏徵《隋书》卷14《音乐志》,中华书局,1974,第332页
    3唐·魏徵《隋书》卷15《音乐志》,中华书局,1974,第359页
    4唐·魏徵《隋书》卷14《音乐志》,中华书局,1974,第332—333页
    5唐·令狐德棻《周书》卷5《帝纪五》,中华书局,1974,第73页,
    6唐·令狐德棻《周书》卷26《长孙绍远传》,中华书局,1974,第430页
    7北齐·魏收《魏书》卷109《乐志》,中华书局,1974,第2828页
    8北齐·魏收《魏书》卷109《乐志》,中华书局,1974,第2828—2829页
    1后晋·刘昫《旧唐书》卷29《音乐志》,中华书局,1974,第1068页
    2唐·魏徵《隋书》卷15《音乐志》,中华书局,1974,第378页
    3唐·魏徵《隋书》卷15《音乐志》,中华书局,1974,第378页
    4唐·房玄龄《晋书》卷126《载记》,中华书局,1974,第3142页
    5后晋·刘昫《旧唐书》卷29《音乐志》,中华书局,1974,第1069页
    6唐·魏徵《隋书》卷15《音乐志》,中华书局,1974,第379页
    7唐·魏徵《隋书》卷15《音乐志》,中华书局,1974,第379页
    8后晋·刘昫《旧唐书》卷29《音乐志》,中华书局,1974,第1069页
    9北齐·魏收《魏书》卷109《乐志》,中华书局,1974,第2828页
    10唐·魏徵《隋书》卷15《音乐志》,中华书局,1974,第378页
    11后晋·刘昫《旧唐书》卷29《音乐志》,中华书局,1974,第1069页
    12常任侠《丝绸之路与西域文化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第86页
    13唐·令狐得棻《周书》卷35《崔猷传》,中华书局,1974,第615页
    14黄新亚《中国魏晋南北朝艺术史》,人民出版社,1992,第136页
    1后晋·刘昫《旧唐书》卷29《音乐志》,中华书局,1974,第1069页
    2唐·魏徵《隋书》卷15《音乐志》,中华书局,1974,第378—380页
    3唐·魏徵《隋书》卷13《音乐志》,中华书局,1974,第305页
    4唐·魏徵《隋书》卷15《音乐志》,中华书局,1974,第378页
    5晋·陈寿《三国志》卷21《魏书·文士传》裴松之注,中华书局,1974,第600页
    6转自吴廷富《甘肃历史名人传》,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第84页
    7唐·房玄龄《晋书》卷86《张轨传》,中华书局,1974,第2234页
    1赵以武《五凉文化述论》,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第53页
    2胡天虹、李秀敏《略论汉魏两晋南北朝宫廷音乐官署的沿革》,《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第44页
    3唐·魏徵《隋书》卷22《五行志》,中华书局,1974,第639页
    4唐·魏徵《隋书》卷14《音乐志》,中华书局,1974,第343页
    5唐·魏徵《隋书》卷25《刑法志》,中华书局,1974,第710页
    6唐·房玄龄《晋书》卷114《苻坚下》,中华书局,1974,第2928页。五将山在今陕西扶凤县西北。公元385年5月,苻坚逃奔五将山,同年7月被姚苌擒获,8月被缢杀于新平佛寺中。
    7李传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歌谣风议与官民互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第134页
    8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4《城西》,《四库丛书·史部》第587册,第40页
    9唐·魏徵《隋书》卷22《五行志》,中华书局,1974,第638页
    1唐·房玄龄《晋书》卷122《吕光载记》,中华书局,1974,第3060页
    2转自侯少芳《由北朝乐府民歌管窥北朝民俗》,《现代语文》,2006年第11期,第26页
    3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22《梁乐府》,《四库全书·集部》第1347册,第212页
    4转自侯少芳《由北朝乐府民歌管窥北朝民俗》,《现代语文》,2006年第11期,第26页
    5魏向东、张承宗《中国风俗通史·魏晋南北朝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11,第584页
    6王先谦合校本《水经注》卷二《河水二》引清人全祖望语云:“阿步干,鲜卑语也。慕容廆思其兄吐谷浑,因作阿干之歌,盖胡俗称其兄曰阿步干。阿干者阿步干之省也。今兰州阿干峪、阿干河、阿干城、阿干堡,金人置阿干县,皆以《阿干之歌》得名。阿干水至今利民,曰溥惠渠。又有沃干岭,亦阿干之转音。”可见《阿干之歌》曾在这一地区广泛流传。这个地区是在吐谷浑的活动范围和影响之内,流传《阿干之歌》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另《阿干之歌》是1948年《伊犁烟云录》作者陈澄之先生在吐谷浑后裔当年生息繁衍过的甘肃省兰州市阿干县镇记录的。袁炳昌,冯光钰《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56—257页
    7唐·李百药《北齐书》卷2《帝纪·神武下》,中华书局,1974,第23页
    1北齐·魏收《魏书》卷103《高车传》,中华书局,1974,第2309页
    2北齐·魏收《魏书》卷103《高车传》,中华书局,1974,第2311页
    3唐·魏徵《隋书》卷13《音乐志》,中华书局,1974,第287页
    4唐·魏徵《隋书》卷13《音乐志》,中华书局,1974,第287页
    5唐·魏徵《隋书》卷14《音乐志》,中华书局,1974,第345页
    6唐·魏徵《隋书》卷15《音乐志》,中华书局,1974,第378页
    7唐·魏徵《隋书》卷15《音乐志》,中华书局,1974,第354页
    1本节各少数民族乐器主要引自《通典》卷144《乐四》中华书局,1984.2,第751—754页
    2纪兰慰、邱久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第111页
    1唐·魏徵《隋书》卷15《音乐志》,中华书局,1974,第378—379页
    2纪兰慰、邱久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第103页
    3宋·欧阳修《新唐书》卷22《礼乐志》,中华书局,1974,第474页
    4后晋·刘昫《旧唐书》卷29《音乐志》,中华书局,1974,第1071页
    5后晋·刘昫《旧唐书》卷29《音乐志》,中华书局,1974,第1066页
    6同上
    7同上
    8唐·魏徵《隋书》卷15《音乐志》,中华书局,1974,第378页
    9后晋·刘昫《旧唐书》卷29《音乐志》,中华书局,1974,第1066页
    10转自田彩仙《气韵生动与魏晋南北朝乐舞》,《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57页
    11唐·魏徵《隋书》卷14《音乐志》,中华书局,1974,第342页
    12后晋·刘昫《旧唐书》卷29《音乐志》,中华书局,1974,第1069页
    13唐·魏徵《隋书》卷15《音乐志》,中华书局,1974,第378—380页
    14后晋·刘昫《旧唐书》卷29《音乐志》,中华书局,1974,第1071页
    1后晋·刘昫《旧唐书》卷29《音乐志》,中华书局,1974,第1071页
    2唐·杜佑《通典》卷146《乐六》,中华书局,1984.2,第762页
    3黄新亚《中国魏晋南北朝艺术史》,人民出版社,1992,第164页
    4唐·杜佑《通典》卷146《乐六》,中华书局,1984.2,第762页
    5同上,卷142《乐二》,中华书局,1984.2,第738页
    6后晋·刘昫《旧唐书》卷29《音乐志》,中华书局,1974,第1059页
    7唐·令狐德棻《周书》卷48《萧传》,中华书局,1974,第864页
    8唐·魏徵《隋书》卷22《五行志》,中华书局,1974,第639页
    9宋·欧阳修《新唐书》卷22《礼乐志》,中华书局,1974,第479页
    10同上
    1纪兰慰、邱久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第102页
    2唐·李延寿《北史》卷99《突厥传》,中华书局,1974,第3289页
    3宋·欧阳修《新唐书》卷211上《西域上》,中华书局,1974,第6235页
    4宋·欧阳修《新唐书》卷221下《西域下》,中华书局,1974,第6243页
    5同上,第6244页
    6阿连出自里河附近的萨尔马提,拂林来自拜占庭,柘枝来自石国,系二女童对舞。软舞中的苏合香,原出自印度,兰陵王原出自中亚。黄新亚《中国魏晋南北朝音乐史》,人民出版社,1992,第164页
    7刘禹锡《观柘枝舞二首》其二
    8梁海燕《舞曲歌辞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5
    9金千秋《古丝绸之路乐舞文化交流史》,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论文,2001.6,第49页
    10唐·李延寿《北史》卷96《吐谷浑传》,中华书局,1974,第3187页
    11唐·李延寿《南史》卷79《吐谷浑传》,中华书局,1974,第1978页
    12唐·李延寿《南史》卷2《宋本纪》,中华书局,1974,第62页
    13南朝梁·沈约《宋书》卷96《列传》,中华书局,1974,第2373页
    1唐·令狐德棻《周书》卷5《武帝纪》,中华书局,1974,第73页
    2唐·魏徵《隋书》卷14《音乐志》,中华书局,1974,第331页
    3同上
    4唐·段安节《乐府杂录·龟兹部》,《四库全书·子部》第839册,第991页
    5唐·杜佑《通典》卷146《乐六》,中华书局,1984.2,第761页
    6钟兴麟《隋唐龟兹戏剧及其美学特征》,《西域研究》,1991
    7后晋·刘昫《旧唐书》卷29《音乐志》,中华书局,1974,第1074页
    8唐·段安节《乐府杂录·鼓架部》,《四库全书·子部》第839册,第991页
    1《中国舞蹈词典》,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第31页
    2宋·欧阳修《新唐书》卷119《武平一传》,中华书局,1974,第4295页
    3任半唐《唐戏弄》(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4后晋·刘昫《旧唐书》卷29《音乐志》,中华书局,1974,第1073页
    5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卷11《乐志》,中华书局,1974,第195页
    6唐·魏徵《隋书》《音乐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7唐·李延寿《北史》卷97《西域传》,中华书局,1974,第3220页
    1唐·杜佑《通典》卷146《乐六》,中华书局,1984.2,第763页
    2唐·魏徵《隋书》卷14《音乐志》,中华书局,1974,第342页
    3唐·杜佑《通典》卷146《乐六》,中华书局,1984.2,第763页
    4唐·魏徵《隋书》卷14《音乐志》,中华书局,1974,第342页
    5唐·令狐德棻《周书》卷7《宣帝纪》,中华书局,1974,第125页
    6马钧,生卒年不详。字德衡,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人。不善言谈,但极富观察思索能力。魏明帝时,改进了织机,大大提高了功效。又发明翻车。他还研制出指南车,改进了连弩及攻城的发石车。他制造的“水转百戏”以水为动力,以机械木轮为传动装置,使木偶可以自动表演,构思十分巧妙。在当时被誉为“天下名巧”。
    7晋·陈寿《三国志》卷29《魏书·方技传》裴松之注,中华书局,1974,第807页,
    1晋·陈寿《三国志》卷9《魏书·夏侯渊传》,中华书局,1974,第271页
    2晋·陈寿《三国志》卷30《乌丸鲜卑东夷传》,中华书局,1974,第840页;田澍《西北开发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3第21页
    3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第61—62页
    4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71《魏纪》,中华书局,1974,第2244页
    5崔永红《青海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9,第73页
    6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3,《续四库全书·史部》第598册,第357页
    7崔永红《青海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9,第80页
    1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二),人民出版社,1982.5,第38页
    2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二),人民出版社,1982.5,第40页
    3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二),人民出版社,1982.5,第41页。
    4田澍《西北开发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3第23页
    5北齐·魏收《魏书》卷38《刁雍传》,中华书局,1974,第868页
    6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二)人民出版社,1982.5,第72页
    7田澍《西北开发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3第173页
    8赵俪生《古代西北屯田开发史》甘肃文化出版社1997,第103—106
    9田澍《西北开发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3第166页
    1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二)人民出版社,1982.5,第79页
    2唐·房玄龄《晋书》卷60《索靖传》,中华书局,1974,第1648页
    3明·陶宗仪《书史会要》卷2,《四库全书》,第814册,第659页
    4明·陶宗仪《书史会要》卷2,《四库全书》,第814册,第659页
    5明·陶宗仪《书史会要》补遗《续书史会要》卷2,第659页
    6唐·房玄龄《晋书》卷39《荀勖传》,中华书局,1974,第1154页
    7索敞,字巨振,燉煌人鯐\助教,专心经籍,尽能传昞之业。凉州平,入国,以儒学见拔为中书博士。北齐·魏收《魏书》卷52《列传》,中华书局,1974,第1162页。
    8刘志,弘农华阴人,本名思,举秀才,拜中书博士《周书》卷36《列传28》,中华书局,1974,第649页
    9金玉杂作:主要包括宫廷、官府所用礼器、祭器、冠戴袍靴、车辇乘舆、旌旗幡幢伞盖、法物仪仗、杂物等
    10北齐·魏收《魏书》卷101《吐谷浑传》,中华书局,1974,第2240页
    11崔永红《青海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9,第157页
    1崔永红《青海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9,第161—162页
    2崔永红《青海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9,第139—142页
    3后晋·刘昫《旧唐书》卷29《音乐志》,,中华书局,1974,第1072页
    4唐·魏徵《隋书》卷15《音乐志》,中华书局,1974,第379页
    5后晋·刘昫《旧唐书》卷29《音乐志》,中华书局,1974,第1069页5
    6唐·魏徵《隋书》卷15《音乐志》,中华书局,1974,第378页
    7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二),人民出版社,1982.5,第78页、第138页
    1国都性质的城市:武威(古称姑臧、凉州、曾做过前凉、后凉等四个王国都城长达108年)。兰州(金城,曾做过西秦国都)。敦煌古称沙州,曾为西凉国都。张掖古称甘州,为北凉国都。酒泉古称福录、肃州为西凉国都。陇南地区也出现五个国都:仇池国立国134年,定都仇池山,一度迁至历城(今西和北);宕昌立国142年,定都宕昌(今宕昌县城);武都国立国34年,定都葭芦(今武都外纳乡);武兴国立国75年,定都五兴(陕西略阳,其绝大部分疆域在今甘肃省境内);阴平国立国103年,定都阴平(今甘肃文县)。高昌国立国181年。鄯善国。乐都,南凉都城。树敦城,吐谷浑(今共和县恰卜恰城南)伏俟城。田澍《西北开发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3第288—290页
    2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二),人民出版社,1982.5,第79页
    3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二),人民出版社,1982.5,第136—137页
    1王伯敏《中国美术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第48页
    2明·陶宗仪《书史会要》补遗《续书史会要》卷2,第659页
    3唐·房玄龄《晋书》卷80《王羲之》,中华书局,1974,第2100页
    1杨仁恺《中国书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第458—459页
    2唐·张怀瓘《书断》卷中,《四库全书·子部》第812册,第56页
    3薛宗正《中国新疆古代社会生活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第117一119页
    1侯宗辉《明清时期西北的艺术文化研究》,西北师大硕士论文,2007.5,第39页
    2后晋·刘咰《旧唐书》卷29《音乐志》,中华书局,1974,第1069页
    1琐罗亚斯德教,南北朝至隋唐时译为“祆教”。主张善恶二元论。认为火、光明、清净、创造、生是善瑞;黑暗、恶浊、不净、破坏、死是恶端。要求教徒通过专门仪式,礼拜“圣火”,“祆”就是“天神”的意思。西域、焉耆、疏勒、于阗等地均信祆教;北魏、北齐、北周皇帝都曾带头奉祀。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12,第454页
    2唐·魏徵《隋书》卷83,中华书局,1974,第1849页
    3唐·李延寿《北史》卷97《西域传》,中华书局,1974,第3234页
    4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98《西戎传》,中华书局,1974,第5289页
    5唐·李延寿《北史》卷97《西域传》,中华书局,1974,第3209页
    6唐·李延寿《北史》卷97《西域传》,中华书局,1974,第3212页
    7唐·李延寿《北史》卷97《西域传》,中华书局,1974,第3216页
    8宋·欧阳修《新唐书》卷211上《西域上》,中华书局,1974,第6235页
    9唐·房玄龄《晋书》卷95《佛图澄传》,中华书局,1974,第406页
    10赵以武《五凉文化述论》,甘肃人民出版社,第73页、第88页
    1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编《中华文化通志》第8典:艺文、美术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第370页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中华书局,1974版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587册
    北齐·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版
    南朝·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版
    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中华书局,1974版
    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4版
    唐·魏徵《隋书》,中华书局,1974版
    唐·李百药《北齐书》,中华书局,1974版
    唐·李延寿《北史》,中华书局,1974版
    唐·令狐德棻《周书》,中华书局,1974版
    唐·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84.2版
    唐·段安节《乐府杂录》,《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839册
    唐·张怀瓘《书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812册,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卢圣辅《中国书画全书》(一)上海出版社,1992版
    后晋·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4版
    宋·欧阳修《新唐书》,中华书局,1974版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74版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347册
    明·赵崡《石墨镌华》,《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683册
    明·陶宗仪《书史会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814册版
    明·陶宗仪《书史会要》补遗续《书史会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814册
    清·孙岳颁《御定书画谱》,《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820册,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续四库全书·史部》第598册
    民国·宋伯鲁《续修陕西通志稿》,《西北文献丛书》第九册,兰州古籍出版社, 1990版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二),人民出版社,1982.5版
    任半唐《唐戏弄》(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版
    魏向东、张承宗《中国风俗通史·魏晋南北朝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版
    袁炳昌,冯光钰《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版
    纪兰慰、邱久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版
    李清凌《中国文化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版
    赵以武《五凉文化述论》,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版
    常任侠《丝绸之路与西域文化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
    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版
    王靖宪《中国书法艺术·魏晋南北朝》文物出版社,1996版
    徐利明《中国书法风格史》,河南美术出版社,1997.1版
    唐长孺《吐鲁番出土文书》(一)
    章巽《法显传校注》,中华书局,1985.2版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董文《中国历代书法鉴赏》,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版
    周一良《唐五代书仪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版,1995版
    王德有、陈战国《中国文化百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版
    王伯敏《中国美术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版
    黄新亚《中国魏晋南北朝艺术史》,人民出版社,1992版
    张光福《中国美术史》,知识出版社,1982版
    穆舜英《西域艺术》,台北淑馨出版社,1994版
    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版
    徐琛、张朝晖《中国绘画史》,台北文津出版公司,1996版
    林少雄《古冢丹青:河西走廊魏晋墓葬画》,甘肃教育出版社,1999版
    赖永海《中国佛教百科全书·雕塑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版
    程金城《中国西部艺术》,敦煌文艺出版社,2002.1版
    王子云《中国雕塑艺术史》(上),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版
    马建设《青藏民族工艺美术》,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版
    万新君《西域装饰艺术》,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版
    贾应、祁小山《印度到中国新疆的佛教艺术》,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版
    吴廷富《甘肃历史名人传》,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版
    《中国舞蹈词典》,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版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12版
    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编《中华文化通志》第8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版
    田澍《西北开发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3版
    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版
    崔永红《青海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9版
    赵俪生《古代西北屯田开发史》甘肃文化出版社,1997版
    杨仁恺《中国书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版
    日·真田但马《中国书法史》,人民美术出版社,
    薛宗正《中国新疆古代社会生活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版
    郑汝中《敦煌壁画乐舞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9版
    韩国磐《魏晋南北朝史纲》人民出版社,1983.4版
    郝毅《西凉乐舞史》,甘肃艺术研究丛书一,甘肃文化艺术研究所,1989.10版
    彭松《中国舞蹈史·秦汉魏晋南北朝部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6版
    史仲文、胡晓林《中华文化大辞海》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8.1版
    蒋菁、管建华、钱茸《中国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版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9版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版
    杨力《中华文化五千年经典》(下)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版
    萧亢达《汉代乐舞百戏艺术研究》,文物出版社,1991.2版
    洪涛《五凉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4版
    余甲方《中国古代音乐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版
    陈兆复《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1版
    黎傑《魏晋南北朝史》香港:乔?霭嫔纾窆?62年6月版
    徐吉军《中国丧葬史》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版
    王元第《张掖历史文化叙论》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7版
    徐琛、张朝晖《中国绘画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12版
    齐陈俊《西北通史》(第二卷)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1版
    孙继南、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3版
    萧兴华《中国音乐史》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国84年版
    曹文柱《中国文化史.魏晋南北朝卷》,中央党校出版社
    孙修身《敦煌与中西交通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9版
    候宗辉《明清时期西北的艺术文化研究》西北师大硕士论文,2007.5?
    杜少虎《魏晋南北朝墓室壁画绘作风格之嬗变》,《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4
    金小平《魏晋书法管窥》,《东南文化》,1999年第2期
    熊基权《魏晋以来墓志流变》,《文物春秋》,2003年第5期
    郑岩《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论文,2001.5
    齐东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金银器》,《北方文物》,2000年第1期
    樋口将一《书论中所见汉魏南北朝时期的书法传授》,中央美术学院硕士论文2005.5
    袁承志《风格与象征—魏晋南北朝莲花图案研究》〉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4.4
    谢焱、李永峰《甘肃玉门关庄魏晋墓葬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5.6
    王磊《龟兹佛教艺术与中原文化》,《美与时代》,2004.5
    何志国《汉晋莲花的装饰特征及性质》,《装饰》,2006.2
    孙彦《汉魏南北朝羽人图像考》,《南方文物》, 2006.1
    段小强、赵学东《嘉峪关壁画墓中的农作图》,《敦煌学辑刊》,2005.2
    郭亮《健陀罗艺术与中国早期佛教艺术》,《丝绸之路》,2003.S1
    贾治安《简述篆刻发展历程》,《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6.1
    孙小峰《麦积山馆藏文物》,《丝绸之路》,2003.7
    戴燕《索靖、陆机交往考》,《中国典籍与文化》,2004.1
    杜少虎《魏晋南北朝墓室壁画绘画风格之演变》,《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4
    段雪莲《魏晋南北朝墓志隶书中非完全隶变构件的特点》,《现代语文》2006.7
    袁晓莉《魏晋南北朝时期麦积山石窟造像艺术研究》,《新东方》,2006.9
    马刚、尹立峰《魏晋时期河西墓室彩绘砖画的艺术特点》,《敦煌研究》2005.3
    张朋川《中国石窟艺术设计一》,《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
    李占卿《走入人间的佛像雕塑》,《理论与创作》,2006.2
    赖荣幸《佛教东渐对画像砖(墓)消亡的影响—兼与张子中先生商榷》,《民族艺术》2003.2
    吴慧平《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家的地理分布于区域划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2
    孙琦《从麦积山看魏晋塑像“秀骨清像”的文化底蕴》,《东南文化》2000.3
    李春运《关于敦煌遗书的书法化倾向》,《敦煌学辑刊》,2002.1
    马刚《南北朝时敦煌壁画中的装饰手法》,《敦煌研究》,2000.3
    
    包佩源《魏晋南北朝书法发展成因探析》,《固原师专报》,2000.1
    丁柏峰《西晋末年人口大迁徙对五凉政权的影响》,《青海师大学报》2004
    周伟洲、贾麦明、穆小军《新出土的四方北朝韦氏墓志考释》,《文博》2000.2
    曾永义《先秦至唐代“戏剧”与“戏剧小戏”剧目考述》,《甘肃社会科学》2004.2
    朱哲《西域木偶的艺术地位》,《当代戏剧》,2003.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