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的疾病与医疗卫生体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明清时期,徽州地区发生的疾病几乎覆盖了包括内科、外科、眼科、妇科、儿科与传染病等在内的各类疾病范畴,这说明徽州地区的自然环境并没有其独特的医疗环境特质。然而,与毗邻的江南地区相较而言,徽州地区瘟疫的规模、次数都要少得多。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徽州社会拥有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体系。从时间的纵向来看,大致经历了地方政府医政、宗族医疗卫生体系、社会医疗体系三个阶段。
     唐宋至明初时期,在中央政府的鼓励与政策要求的双重作用下,地方政府积极建立并完善医政制度,健全医疗组织,大力开展医疗救助与保障活动,成为这一时期徽州医疗体系中无可替代的核心,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明中叶开始,商业与宗族社会成为徽州社会的基本要素,表现在医疗卫生体系方面即以“族医”体制为核心、以宗族医疗救助与保障为特色的宗族医疗卫生体系。这一体系是明清数百年间徽州地区最重要也最具特色的医疗卫生体系,既是宗族生命延续与身体健康的坚强保障,也是徽商辉煌、宗族发达与文化昌盛的重要基石。太平天国的战乱严重破坏了徽州的社会系统,商人开始在地方社会发挥主导性的作用,组建了以新安屯溪公济局与徽宁医疗寄宿所为标志的社会医疗体系。在这两个组织中,医疗救助是其主要的职责,从这一点来看,可以将它们看作是现代医院的雏形。
     明清徽州医疗卫生体系的变迁既是社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也能从某个侧面来反映徽州社会变迁的过程与本质。这二者在互动中保证了徽州社会在经历了重大的危机之后依然能够实现整个社会的平稳运行。在徽州社会依次起主导作用的组织——地方政府、宗族与商会在其作为社会的主要力量时,都积极主动地建立合理的医疗卫生体系;在它们力量受到削弱后,则通过各种方式促使其他组织发挥作用来完成这个义务。正是在社会各阶层、各组织的共同努力和重视下,徽州才得以一直有足够的能力面对疾病这个社会痼疾。而这一点,正是徽州地区良好医疗卫生环境形成的根本原因。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disease which had happened in Huizhou region nearly covered various of diseases such as internal medicine, surgery, ophthalmology, gynecology, pediatrics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etc. It indicated that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f Huizhou didn’t have 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dical environment. However, compared with adjacent south areas of the Yangtze River, the scale and the freqency of epidemic in Huizhou is far smaller. The main reason for this is that Huizhou has a relative better medical and health care system.
     From the longitudinal view, it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including local government medical affairs, religious medical and health system and social health care system. From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to the beginning of Ming Dynasty, the local government set up and improved the medical affairs and medical organizations actively, and developed the medical saving and protections activities with the help of central government and some policies, which gradually came into the vital core of the medical system in Huizhou and played quite a significant role at that time. From the middle of Ming Dynasty, business and religion became the essential elements of Huizhou. Reflected in medical and health system, namely, it was cored by native doctors and featured by native saving and protection. The system wa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outstanding medical and health system during hundreds of years in Huizhou area. It is guarantee of offspring and healthy as well as the important base for the glory of the Hui merchants, the growth of relig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Battle of Taiping Heaven badly destroyed the social system of Huizhou. Merchants started to play the leading role in local parts. At that time, they established social medical system which marked by Xin’an Tunxi bureau and Huining medical shelters. Between these two organizations, medical saving was the major responsibility.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we could consider that they were the first shape of modern hospitals.
     The change of medical and health system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s the necessary effect of the adjusting. From some certain aspect, it also reflected the process and essence of sociaty change. It guaranteed the whole society’s stable development after experiencing the vital crisis through interactive action. As the main social and leading power, the local government, clan and business organizations positively set up reasonable medical and health system. Even when their strength was decreased, they also tried possible ways to have other organizations to fulfill the duty. It is the endeavor and regard of different strums and organizations in the society who made Huizhou have enough ability to try healing the social diseases, which we believe is the fundamental reason of good medical and health care environment.
引文
①[美]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程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第5页。
    ②吴锡平:《疾病也是生命的一部分》,《环球时报生命周刊》,2004年12月21日,第23版。
    ③关于医疗社会史研究的兴起参见余新忠《关注生命——海峡两岸兴起疾病医疗社会史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3期;杜正胜《作为社会史的医疗史——并介绍“疾病、医疗与文化”研讨小组的成果》,《新史学》(台北),1995年第1期。
    ①连玉明、武建忠主编《中国国力报告》,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年,第38页。
    ②胡光宇:《新健康革命》,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1页。
    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http://shs.ndrc.gov.cn/yg/,2008年10月14日。
    ①唐力行:《徽州学研究的对象、价值、内容与方法》,《史林》,1999年第3期。
    ②[美]威廉·科克汉姆(Cockerham,W.C. ):《医学社会学》,杨辉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143页;[美]H·P·恰范特等:《医学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4页。
    ③转引自胡继春主编《医学社会学》,华中科技出版社,2005年,第15页。
    ④故事的详细情节可参见《史记》卷105《扁鹊仓公列传》。
    ⑤[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第4版),赵旭东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95页。
    ①孟彦弘等:《〈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评介》,《中国史研究动态》,2006年第3期。
    ②邱仲麟:《明代北京的瘟疫与帝国医疗体系的应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004年第2分。
    ③熊秉真:《新安幼医刍议——歙县许氏之例》,“比较视野下的地域社会研究——徽州与江南的文化认同与地方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
    ④邱仲麟:《不孝之孝——唐以来割股疗亲现象的社会史初探》,《新史学》(台北),1995年第1期;邱仲麟:《人药与血气——“割股”疗亲现象的医疗观念》,《新史学》(台北),1999年第4期。
    ⑤萧璠:《汉宋间文献所见古代中国南方的地理环境与地方病及其影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93年第1分。
    ⑥张嘉哲:《明清江南的医学集团——“吴中医派”与“新安医学”》,载熊月之、熊秉真主编《明清以来江南社会与文化论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256-267页。
    ⑦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一项医疗社会史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①余新忠等:《瘟疫下的社会拯救——中国近世重大疫情与社会反映研究》,中国书店,2004年。
    ②曹树基、李玉尚:《鼠疫:战争与和平——中国的环境与社会变迁(1230-1960)》,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
    ③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④王振忠:《徽州文书所见种痘及相关习俗》,《民俗研究》,2000年第1期。
    ⑤王振忠:《清代徽州民间的灾害、信仰及相关习俗——以婺源县浙源乡孝悌村文书〈应酬便览〉为中心》,《清史研究》,2001年第2期。
    ⑥载陈锋主编《明清以来长江流域社会发展史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75-707页。
    ①孔潮丽:《1588-1589年瘟疫流行与徽州社会》,《安徽史学》,2002年第4期。
    ②吴媛媛:《明清时期徽州的灾害及其社会应对》,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③唐力行、王健:《多元与差异:苏州与徽州民间信仰比较》,《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④谢高潮:《浅谈同治初年苏浙皖的疫灾》,《历史教学问题》,1996年第2期;余新忠:《咸同之际江南瘟疫探略——兼论战争与瘟疫的关系》,《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5期。
    ⑤唐力行:《徽州宗族社会》,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47-255页。
    ⑥唐力行、徐茂明:《明清以来徽州与苏州社会保障的比较研究》,《江海学刊》,2004年第3期。
    ⑦唐力行:《从碑刻看明清以来苏州社会的变迁——兼与徽州社会比较》,《历史研究》,2000年第1期;唐力行:《重构乡村基层社会生活的实态——一个值得深入考察的徽州古村落宅坦》,《中国农史》,2002年第4期;唐力行:《国家民众间的徽州乡绅与基层社会控制》,《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⑧赵华富:《徽州宗族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常建华:《明代宗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卞利:《明清徽州社会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⑨唐力行:《徽州宗族社会》,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40页。
    ⑩赵华富:《徽州宗族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98-401、408页。
    ①关于新安医学研究的学术回顾,管见所及,牛淑平《新安医学研究概述》一文较为详细,载张其成国学网站, www.zhangqicheng.com,2008年6月12日。其他文章有张夏清:《安徽新安医学研究现状与思考》,《中医药管理杂志》,1997年第6期;童光东、刘惠玲:《新安医学研究缘起与价值取向》,《中医文献杂志》,1997年第3期。
    ②关于其详情可以参考王乐匋:《新安医籍考》,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章丽华、胡唯庆:《〈新安医籍考〉医籍补遗》,《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杜勇:《〈新安医籍考〉考订》,《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③洪芳度:《新安医学史略》(内部),歙县卫生局、歙县中医医院,1990年。
    ④李济仁:《新安名医考》,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
    ⑤李济仁:《大医精要——新安医学研究》,华夏出版社,1999年1月。
    ⑥王乐匋:《新安医籍考》,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⑦张玉才:《新安医学》,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①刘时觉:《明清时期徽州商业的繁荣和新安医学的崛起》,《中华医史杂志》,1987年第1期。
    ②童光东、王乐匋、许业诚:《浅谈儒医在繁荣新安医学中的重要作用》,《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9年第3期。
    ③李艳、李梢:《徽商与新安医学的文化成因初探》,《中医教育》,1996年第2期。
    ④李洪涛、刘培雷:《浅论新安医学及其发展兴盛的历史动因》,《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9年第1期。
    ⑤牛淑萍:《试析新安医学昌盛原因》,《中医药临床杂志》,1989年第2期。
    ⑥童光东、王乐匋、许业诚:《论明清徽州商医融合现象》,《中医药临床杂志》,1989年第4期。
    ⑦童光东:《徽商流寓与新安医学交流》,《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3年第3期。
    ⑧童光东、刘惠玲:《明清时期新安药店及其医药学作用》,《中华医史杂志》,1995年第1期。
    ⑨张玉才:《明清时期徽人在扬州的医事活动及影响》,《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年第9期。
    ⑩童光东:《明清时期徽版医籍及其历史作用》,《中华医史杂志》,1989年第4期;《明清时期徽版医籍刻印及其影响》,《中华医史杂志》,1990年第4期。
    ①朱未来:《古徽版医籍刻印业与新安医派的形成》,《大学图书情报学刊》,1995年第1期。
    ②张玉才、徐谦德:《新安医学的儒学传统》,《上海中医药杂志》,1998年7期。
    ③张玉才、汪涛:《试论儒学对新安医学的影响》,《’98国际徽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503-512页。
    ④汪银辉:《朱熹理学与新安医学》,《’98国际徽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513-517页。
    ⑤黄熙、黄孝周:《程朱理学与新安医学之探讨》,《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⑥童光东:《论新安医家家族链是新安医学发展的重要形式》,《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0年第2期。
    ⑦许霞、张玉才:《试述徽州宗族新安医学普及、传播中的作用》,《中医药导报》,2007年第7期。
    ⑧谢林沪:《新安医学的传承方式及代表人物》,《江淮文史》,2001年第3期。
    ⑨项长生:《新安吴氏医学世家——兼谈吴楚〈集验录〉》,《中华医史杂志》,1983年第3期。
    ⑩张莉、姚素琴:《新安名医吴昆家世考辨》,《中华医史杂志》,2000年第3期。11项长生:《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医学组织——“宅仁医会”》,《中医杂志》,1981年第2期。12刘时觉:《试论新安医学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中医药信息》,1987年第6期。
    ①陈爱中:《婺源古代医家述评》,《徽州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②侯林毅、杨永弘、闫慧敏:《浅谈新安医学对痘疹防治的贡献》,《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③方利山:《新安儒医济世救民举隅》,《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年第3期。
    ④[美]威廉·科克汉姆著:《医学社会学》,杨辉、张拓红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
    ⑤[美]H·P·恰范特、蔡勇美、[中]刘宗秀、阮芳赋:《医学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⑥胡继春主编《医学社会学》,华中科技出版社,2005年。
    ⑦[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第4版,赵旭东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⑧[美]威廉·科克汉姆著:《医学社会学》,杨辉、张拓红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12页。
    ①《徽商便览·缘起》。
    ②弘治《徽州府志》卷2《食货一》。
    ③何警吾主编:《徽州地区简志》,黄山书社,1989年,第62-63页。
    ④何警吾主编:《徽州地区简志》,黄山书社,1989年,第64页。
    ①何警吾主编:《徽州地区简志》,黄山书社,1989年,第66-67页。
    ②淳熙《新安志》卷9《牧守》。
    ③淳熙《新安志》卷9《牧守》。
    ④顺治《歙县志》卷1《舆地·风俗》。
    ⑤康熙《休宁县志》卷7《汪伟奏疏》。
    ⑥《太函集》卷7《新都太守济南高公奏最序》。
    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32《江南二十》。
    ①弘治《徽州府志》卷2《食货一》。
    ②《歙事闲谭》卷6《明季县中运米情形》。
    ③康熙《徽州府志》卷8《蠲赈》。
    ①《歙事闲谭》卷18《歙风俗礼教考》。
    ②《歙事闲谭》卷18《歙风俗礼教考》。
    ③康熙《休宁县志》卷1《风俗》。
    ④同治《祁门县志》卷5《风俗》。
    ⑤光绪《婺源县志》卷3《风俗》。
    
    ①《黟县乡土地理·物产》。
    ②乾隆《绩溪县志》卷1《风俗》。
    ③民国《歙县志》卷9《人物·义行》。
    ④《歙县新馆鲍氏著存堂宗谱》卷2《人物》。
    ⑤同治《黟县三志》卷7《人物志·尚义》。
    ①关于徽州民众的日常饮食的详细介绍,可以参考邵之惠、洪璟、张脉贤著《徽菜》,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8-21页;卞利著《徽州民俗》,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70-76页。
    ②参见朱永春著:《徽州建筑》,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24-134页。
    ①侯幼彬、李婉贞编:《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第198-199页。
    ②李晓玲:《徽州明代民居的室内空间与环境》,载北京工艺美术学院主编《装饰艺术文萃》,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6年,第179页。
    ③《太函集》卷1《黄氏建友于堂序》。
    ④[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宣统三年(1911)安徽印刷局铅印本,《官箴书集成》第10册,黄山书社,1997年,影印本,第581页。
    ①[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宣统三年(1911)安徽印刷局铅印本,《官箴书集成》第10册,黄山书社,1997年,影印本,第588-589页。
    ②《歙事闲谭》第7册载方西畴《新安竹枝词》。
    ③载《歙事闲谭》第8册录程且硕《春帆纪程》。
    ④《寄园寄所寄》卷11。
    ⑤康熙《休宁县志》卷1《风俗》。
    ①嘉庆《黟县志》卷3《风俗》。
    ②张海鹏、王廷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黄山书社,1985年,前言页。
    ③康熙《徽州府志》卷2《风俗》。
    ④万历《歙志·序五》。
    ⑤康熙《黟县志》卷1《风俗》。
    ⑥康熙《休宁县志》卷1《风俗》。
    ⑦《二刻拍案惊奇》卷37。
    ⑧蔡羽《辽阳海神传》。
    ①《寄园寄所寄》卷11引《讱庵偶笔》。
    ②王乐匋:《新安医籍考》,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第686、690页。
    ③徐学林著《徽州刻书》,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9-60、169-172页。
    ①《歙事闲谭》卷6《为黄山寄远方游客书》。
    ②马伯英:《中国医学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44-445页。
    ③《歙县志》卷11《人物志·烈女》。
    ④《黟县四志》卷14《杂志·文录》。
    ⑤《歙县志》卷8《人物志·武林》。
    ⑥《歙县志》卷9《人物志·义行》。
    ⑦《医说》卷4《人肉治羸疾》。
    ⑧关于割股疗亲与医疗、社会观念的研究,可以参考:邱仲麟《不孝之孝——唐以来割股疗亲现象的社会史初探》,《新史学》(台北)第6卷第1期,1995年3月;《人药与血气——“割股”疗亲现象中的医疗观念》,《新史学》(台北)第10卷第4期,1999年12月。其中详细叙述割股疗亲的动机、内涵、行动及其救护,进而剖析割股与国家政令、儒家孝道伦理的关系,以及割股疗亲与医学常识诸如人部药、血气观念等诸问题的相互影响。另外马伯英《中国医学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45-454页)中对割股疗亲在历史上的变迁、民众心理也有着精辟的分析。
    ①民国《歙县志》卷11《人物志·烈女》。
    ②民国《歙县志》卷11《人物志·烈女》。
    ③民国《歙县志》卷8《人物志·孝友》。
    ④民国《歙县志》卷8《人物志·孝友》。
    ⑤民国《歙县志》卷8《人物志·孝友》。
    ⑥民国《歙县志》卷8《人物志·孝友》。
    ⑦民国《歙县志》卷8《人物志·武林》。
    ⑧道光《休宁县志》卷15《人物志·乡善》。
    ⑨道光《休宁县志》卷15《人物志·乡善》。
    ⑩道光《休宁县志》卷15《人物志·乡善》。
    11民囯《重修婺源县志》卷33《人物七》。
    12民囯《重修婺源县志》卷36《人物九》。
    ①王乐匋:《新安医籍考》,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第484-487页。
    ②王乐匋:《新安医籍考》,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第484-485页。
    ③民国《重修婺源县志》,民国十四年(1925)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西府县志辑”,第28册,第208页上。
    ④民国《歙县志》卷8《人物志·孝友》。
    ⑤注:其详细数据参见论文第三章第一节。
    ①《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04-2010年)》,转引自中国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编《中国医药卫生改革与发展相关文件汇编2004年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年,第64页。
    ②休宁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休宁县志》,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453-454页。
    ③歙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歙县志》,中华书局,1995年,第554页。
    ①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一项医疗社会史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①《痘诀余义·论疫》。
    ②《太函集》卷61《明故舒母章孺人墓表》。
    ③《太函集》卷32《许母汪儒人传》。
    ④王振忠:《徽州文书所见种痘及相关习俗》,《民俗研究》,2000年第1期。
    ⑤[清]詹元相:《畏斋日记》,第197-201页。
    ⑥举一例证明:《太函集》卷31《世医吴洋吴桥传》中记载了一案:“里人郑元俊,少年而病咳血,就桥诊之。桥曰:’足下六脉沉数无神,此瘵征也,春至作矣,仆不能为役,请择良医任之。’其人讳疾而憾直言,交遂绝。尝从稠人中观杂剧,则故昵新医,相与高谈以侘桥庞锶嗽唬骸似溱世丝淙耍佑嗥    ①胡适:《四十自述》,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5-67页。
    ②《太函集》卷31《世医吴洋吴桥传》。
    ③《太函集》卷31《世医吴洋吴桥传》。
    
    ①《太函集》卷31《世医吴洋吴桥传》。
    ②《太函集》卷31《世医吴洋吴桥传》。
    ③《太函集》卷31《世医吴洋吴桥传》。
    ④《太函集》卷49《明故节妇墓志铭》。
    ⑤《太函集》卷40《共程传》。
    ⑥《太函集》卷32《汪深源传》。
    ①谢观主编《中国医学大辞典》,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第689-690页。
    ②其相关文章如下:朱德明《古代浙江医政机构考述》,《中华医史杂志》,1998年第1期;曹丽《试论清末卫生行政机构》,《中华医史杂志》,2001年第2期;张黎明、王威《香港医院管理考察》,《军医进修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文庠《试述清代医政的嬗变》,《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至于关于医政机构如太医院的文章著作则不可数,不一一赘述。
    ③弘治《徽州府志》卷4《职制·郡县官署》。
    ④注:开元元年(713),改医药博士为医学博士,见《新唐书》卷49下《百官志·外官》。
    ⑤《新唐书》卷49下《百官志·外官》。
    ①王振国主编《中国古代医学教育与考试制度研究》,齐鲁书社,2006年,第196-310页。
    ②民国《歙县志》卷2《营建志·公署》。
    ③弘治《徽州府志》卷4《职制·郡县官署》,卷5《公署·郡县公署》。
    ④程敏政:《篁墩文集》卷26《赠无锡医学训科施君克文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452页。
    ⑤程敏政:《篁墩文集》卷26《赠无锡医学训科施君克文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452-453页。
    ⑥《明史》卷75《职官志·医学》;弘治《徽州府志》卷4《职制·郡县官署》。
    ⑦民国《歙县志》卷2《营建志·公署》。
    ⑧《清史稿》卷116《职官志·医学》;道光《徽州府志》卷7《职官志》。
    ⑨弘治《徽州府志》卷5《公署·郡县公署》。
    ⑩弘治《徽州府志》卷2《地理·古迹》。
    11弘治《徽州府志》卷5《公署·郡县公署》。
    
    ①民国《歙县志》卷2《营建志·公署》。
    ②民国《歙县志》卷2《营建志·公署》。
    ③弘治《徽州府志》卷5《公署·郡县公署》。
    ④道光《休宁县志》卷2《营建·廨署》。
    ⑤弘治《徽州府志》卷5《公署·郡县公署》。
    ⑥弘治《徽州府志》卷5《公署·郡县公署》;道光《徽州府志》卷3《营建志·公署》。
    ⑦弘治《徽州府志》卷5《公署·郡县公署》。
    ⑧嘉庆《绩溪县志》卷2《建置志·公署》。
    ⑨弘治《徽州府志》卷5《公署·郡县公署》;嘉庆《黟县志》卷9《政事·公署》。
    ⑩弘治《徽州府志》卷2《地理·古迹》。
    11弘治《徽州府志》卷5《祀典·祠庙》。
    12道光《徽州府志》卷7《职官志·郡职官》。
    ①程敏政:《篁墩文集》卷66《送程医官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443页。
    
    ①李济仁主编《新安名医考》,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第97页。
    ②张玉才:《新安医学》,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2-43页。
    ①《太函集》卷9《海阳计对》。
    ②《太函集》卷65《婺源县万令君生祠碑》。
    ③程守信:《商便奇方》,郑金生主编《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第8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
    ④万芳等:《商便奇方·校后记》,郑金生主编《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第8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第333-363页。
    
    ①弘治《徽州府志》卷2《食货·户口》。
    ②《东维子文集》卷24《两浙转运司书吏何君墓志铭》。
    ①转引于刘国柱:《中国医学史话》,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第88页。
    ②民国《重修婺源县志》卷5《建置》。
    ③弘治《徽州府志》卷5《恤政·仓局》。
    ④《元史》卷96《食货志·惠民药局》。
    ⑤弘治《徽州府志》卷4《职制·郡县官署》。
    ⑥《元史续编》卷5。
    ⑦《明史》卷74《职官志·太医院》。
    ⑧《明会典》卷79《礼部三十八·恤孤贫》。
    ⑨民国《歙县志》卷3《恤政志·院局》。
    ⑩民国《歙县志》卷3《恤政志·院局》。
    11道光《休宁县志》卷6《恤政》。
    
    ①嘉庆《绩溪县志》卷4《院局义冢》。
    ②同治《祁门县志》卷14《食货志·恤政局》。
    ③民国《婺源县志》卷5《建置》。
    ④嘉庆《黟县志》卷9《政事·公署》。
    ⑤民国《歙县志》卷3《恤政志》。
    ⑥民国《歙县志》卷3《恤政志》。
    
    ①民国《歙县志》卷3《恤政志》。
    ②道光《休宁县志》卷6《恤政》。
    ①嘉庆《绩溪县志》卷4《院局义冢》。
    ②同治《祁门县志》卷14《食货志·恤政局》。
    ③嘉庆《黟县志》卷11《政事·养济》;同治《黟县三志》卷11《政事·义冢》;民国《黟县四志》卷11《政事志·义冢》。
    ④民国《婺源县志》卷11《食货七·恤政》。
    ⑤民国《婺源县志》卷5《建置二·公署》。
    ①汪道昆:《副墨》卷3《竦塘黄氏义规记》。
    ②蒙思明:《元代社会阶级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45页。
    ③《墙东类稿·三皇殿讲堂记》。
    ④《元史》卷103《刑法志·学规》。
    ⑤《皇明制书·大明令·户令》。
    ⑥《大明律》卷4《人户以籍为定》。
    ①程敏政:《篁墩文集》卷35《奉送张公之任徽州府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614-615页。
    ②《皇明诏令》卷2《正礼义风俗诏》。
    ③[英]崔瑞德、[美]牟复礼编《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466-467页。
    ④汪道昆:《副墨》卷3《竦塘黄氏义规记》。
    ①万历《歙志·风土》,转引自张海鹏、王廷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黄山书社,1985年,第23-24页。
    ②Leung,Angela Ki Che,“Organized Medicine in Ming-Qing China:State and Private Institutions in the Lower Yangzi Region”,Late Imprrial China,vol.8,1981,p.134-166.
    ③蒋竹山:《晚明江南祁彪佳家族的日常生活史——以医病关系为例的探讨》,载逊、杨剑龙主编《都市、帝国与先知》,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第181-212页。
    ①常建华:《明代宗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77-88页。
    ②唐力行:《徽州宗族社会》,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14-255页。
    ③《程典》卷19《宗法典》。
    ④《文溪莫氏宗谱》卷1《宗仪九篇·睦族》。
    ⑤《太函集》卷31《世医吴洋吴桥传》。
    ⑥《太函集》卷39《丁海仙传》。
    ①《赤水玄珠·序四》。
    
    ①《太函集》卷31《世医吴洋吴桥传》。
    ②《太函集》卷33《吴平仲传》。
    
    ①《太函集》卷31《世医吴洋吴桥传》。
    ②《太函集》卷31《世医吴洋吴桥传》。
    
    ①光绪《婺源县志》卷28《人物·孝友》。
    ②《绩溪县南关惇叙堂许氏宗谱》卷8《家政》。
    ③《光绪己丑年王氏重修宗谱》卷1《家规·家族第七·卹茕苦》。
    ④《碧山李氏宗派谱·家训》。
    ⑤棠樾鲍氏敦本堂《公议体源户规条》(石刻现存敦本堂墙壁)。
    
    ①歙县《方氏族谱》卷7《家训》。
    ②《程典》卷19《宗法志》。
    ①《畏斋日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资料》第四辑,中华书局,1983年,第198、247、263页。
    ②绩溪《华阳邵氏宗谱》卷18《新增祠规》。
    ③嘉庆《绩溪县志》卷10《方伎》。
    ④光绪《婺源县志》卷33《人物·义行》。
    ①《歙事闲谭》卷7《许静夫示儿诗》。
    ②道光《安徽通志》卷196《义行》。
    ③《畏斋日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资料》第四辑,中华书局,1983年,第227-228、269页。
    ①《休宁西门汪氏宗谱》卷6《挥佥新公墓志铭》。
    ②《休宁率东程氏家谱》。
    ③民国《歙县志》卷9《人物·义行》。
    ④康熙《徽州府志》卷2《舆地志·风俗》。
    ⑤民国《歙县志》卷1《舆地志·风土》。
    ⑥《清华东园胡氏眛贤总谱》卷3《士大夫家养生丧祭说》。
    ⑦《程典》卷20《风俗志》。
    ⑧休宁《茗洲吴氏家典》卷5。
    ①收入《绩溪公墓简章》,收藏在安徽省绩溪县档案馆,转引自《胡适文集》(欧阳哲生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94页。
    ②江登云:《橙阳散志》,《风俗志·游神》,清乾隆四十年(1775)修嘉庆十四年(1809)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27册。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徽州千年契约文书》,清·民国编第1卷,第170页。
    ①《本村演目连对联》,刘伯山主编《徽州文书》第1辑第9册,第241-242页。
    ②休宁《茗洲吴氏家典》卷1《家规十八条》。
    ③《清华东园胡氏眛贤总谱》卷3《士大夫家养生丧祭说》。
    ④《光绪己丑年王氏重修宗谱》卷1《家规·家声第十一·禁僧道》。
    ⑤《珰溪金氏族谱》卷18《陈俗》。
    ⑥《光绪己丑年王氏重修宗谱》卷1《家规·家声第十一·别男女》。
    ①唐力行:《徽州宗族社会》,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67页。
    ②舒育玲、胡时滨:《天人合一的理想境地:宏村》,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2页。
    ③《锦谷程氏宗谱》卷4《凡例·立永禁》。
    ④《锦谷程氏宗谱》卷4《规条》。
    ①《汪氏义门支谱》卷10《家训·禁盗伐》。
    ②《锦谷程氏宗谱》卷4《规条》。
    ③《汪氏湖山墓祠记·公议善后条规》。
    ④《鹤山李氏宗谱》卷末《家典》。
    ⑤赵华富:《徽州宗族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01页。
    ⑥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11。
    ①《绩溪璜上程承启堂世系谱》卷首《家礼杂议》。
    ②《潭渡孝里黄氏族谱》卷4《家训》。
    ③光绪《婺源乡土志·婺源风俗》。
    ④《汪氏统宗谱》卷168。
    ⑤唐力行:《明清徽商心理研究》,载汤明檖、黄启臣主编《纪念粱方仲教授学术讨论会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268-291页。
    ⑥《赤水玄珠·医旨绪馀·程涓序》。
    ①[清]程国彭:《医学心悟·饶兆熊序》。
    ②[清]江之兰:《医津一筏·张潮序》。
    ③[清]吴人驹:《医宗承启·非白老人自叙》。
    ④[明]昊崐:《素问吴注·鹤皋山人传》,转引于王乐匋《新安医籍考》(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第20页。
    ⑤[清]卢云乘:《伤寒医验·自序》,转引于《新安医籍考》第134页。
    ⑥光绪《婺源县志》卷13《人物·孝友》。
    ⑦道光《婺源县志》卷18《人物·文苑》。
    ⑧新安医学“在以地区命名之中医学派中,堪称首富”(余瀛鳌:《新安医籍丛刊·综合类·一》,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王乐匋《新安医籍考》就考证出405医家撰著的835部医籍;张玉才《新安医学》(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中统计的新安医家达到了819名。而在童光东《明清时期徽版医籍刻印及其影响》(《中华中医药杂志》,1990年第4期)一文以当时的数据就称“从现有资料所知徽版医籍占该时期出版医书总数的八分之一。”这些数据足以表明新安地区医学之发达。
    
    ①民国《歙县志》卷3《恤政志·院局》。
    ②《太函集》卷66《彭令君遗爱碑》。
    ③《太函集》卷65《海阳荒政碑》。
    ④《太函集》卷65《婺源县万令君生祠碑》。
    ⑤[清]程知《伤寒经注·梁士潾序》,转引于《新安医籍考》第101-102页。
    ①卞利:《明清徽州乡(村)规民约论纲》,《中国农史》,2004年第4期。
    ②李文治:《明代宗族制的体现形式及其基层政权作用》,《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1期。
    ③常建华:《明代徽州的宗族乡约化》,《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3期。
    ④雍正[歙县]《岩镇志草》贞集《艺文志下·岩镇乡约序》。
    ⑤隆庆《(祁门)文堂陈氏乡约家法》,转引于卞利《明清时期徽州的乡约简论》,《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第11期。
    
    ①唐力行:《徽州宗族社会》,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14-255页。
    ②汪道昆:《副墨》卷3《竦塘黄氏义规记》。
    ③梁其姿:《明代社会中的医药》,载《法国汉学》第6辑,中华书局,2002年,第345-361页。
    ①常建华:《明代宗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02-305页。
    ①张玉才:《新安医学》,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2页。
    ①民国《重修婺源县志》卷49《人物十四·方伎》。
    ②民国《重修婺源县志》卷49《人物十四·方伎》。
    ③同治《祁门县志》卷33《人物志·方伎》。
    ④《太函集》卷52《明故太学生吴用良墓志铭》。
    ⑤《歙事闲谭》卷11《吴薗次许仲荣先生诔》。
    ⑥嘉庆《黟县志》卷7《人物·尚义》。
    ⑦同治《黟县三志》卷7《人物志·尚义传》。
    ⑧光绪《婺源县志》卷33《人物·义行》。
    ⑨光绪《婺源县志》卷33《人物·义行》。
    ⑩同治《黟县三志》卷7《人物志·尚义》。
    11《汪氏谱乘·光禄寺少卿汪公事实》。
    
    ①《扬州画舫录》卷16《蜀冈录》。
    ②《歙事闲谭》卷7《许静夫示儿诗》。
    ③何警吾主编:《徽州地区简志》,黄山书社,1989年,第67页。
    ①光绪《婺源县志》卷34《人物·义行》。
    ②光绪《婺源县志》卷39《人物·质行》。
    ③民国《歙县志》卷9《人物·义行》。
    ④光绪《婺源县志》卷34《人物·义行》。
    ⑤光绪《婺源县志》卷35《人物·义行》。
    ⑥光绪《婺源县志》卷34《人物·义行》。
    ①嘉庆七年(1802)昭文县为梅园公所卜建存仁堂给示勒石碑,转引自苏州博物馆、江苏师范学院历史系、南京大学明清史研究室合编《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49页。
    ②范金民:《清代徽州商帮的慈善设施》,载周绍泉、赵华富主编《’98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04页。
    ①转引自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88-489页。
    ②关于江南地区的善会研究可参考[日]夫马进:《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游子安:《善与人同:明清以来的慈善与教化》,中华书局,2005年。
    ①方光禄:《徽州社会转型时期的社区救济——〈新安屯溪公济局徵信录〉初探》,《黄山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②弘治《休宁县志》卷5《镇市》。
    ③康熙《休宁县志》卷1《坊市》。
    ④《清史稿》卷66《志四十一·地理六》。
    ⑤[清]戴启文:《新安游草》卷上《抵屯溪》。
    ①《安徽建设月刊》第三卷第三、四号《道路与商务》。
    ②参见邹怡《明清以来徽州茶业及相关问题研究》第四章《屯溪地位的确立——来自茶业周边产业的证据》,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第141-170页。
    ③《新安屯溪公济局征信录·禀呈》。
    ④《新安屯溪公济局征信录·禀呈》。
    ⑤《新安屯溪公济局征信录·禀呈》。
    ⑥《新安屯溪公济局征信录·禀呈》。
    ⑦《新安屯溪公济局征信录·禀呈》。
    ⑧《新安屯溪公济局征信录·禀呈》。
    ①《新安屯溪公济局征信录·禀呈》。
    ②《新安屯溪公济局征信录·捐启》。
    ③《新安屯溪公济局征信录·捐启》;《新安屯溪公济局征信录·禀呈》。
    ④《新安屯溪公济局征信录·告示》。
    ①《新安屯溪公济局征信录·捐数》。
    ②《新安屯溪公济局征信录·捐数》。
    ③《新安屯溪公济局征信录·禀呈》。
    ④[日]夫马进著:《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伍跃、杨文信、张学峰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501-506页。
    ⑤《新安屯溪公济局征信录·捐启》。
    ⑥《新安屯溪公济局征信录·告示》。
    ⑦民国《重修婺源县志》卷49《人物十四·方伎》。
    ①《新安屯溪公济局征信录·告示》。
    ②《新安屯溪公济局征信录·禀呈》。
    ③《新安屯溪公济局征信录·禀呈》。
    
    ①《新安屯溪公济局征信录·禀呈》。
    ②《新安屯溪公济局征信录·禀呈》。
    ③《新安屯溪公济局征信录·禀呈》。
    ④《新安屯溪公济局征信录·禀呈》。
    
    ①《新安屯溪公济局征信录·告示》。
    ②《新安屯溪公济局征信录·咨文》。
    ③《新安屯溪公济局征信录·公启》。
    ④《新安屯溪公济局征信录·公启》。
    ①《新安屯溪公济局征信录·呈》。
    ②《新安屯溪公济局征信录·公济局条规》。
    ①《新安屯溪公济局征信录·支款》。
    ①汪敦生:《同德仁——安徽黄山著名药店》,载孔令仁、李德征主编《中国老字号玖药业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56-258页;陈安生:《屯溪“同德仁”国药号》,黄山市徽州文化研究所《徽州文化研究》(第三辑),黄山书社,2004年。
    ②何峰:《村落构建艺术的奇葩:石家村》,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81页;秋香、毛新红:《屯溪徽商老字号名录》,黄山市徽州文化研究所《徽州文化研究》(第三辑),黄山书社,2004年,第487-514页。
    ③邵鹤泉、程霍然:《种德堂国药店的创业和经营管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景德镇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景德镇文史资料第1辑》,第133-134页。
    ④张赞臣主编《中医喉科集成》,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第645页。
    ⑤伊广谦等编《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年,第55页。
    ⑥[清]丁甘仁撰:《丁甘仁先生家传珍方》,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第21页。
    ⑦彭怀仁主编《中医方剂大辞典》第九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年,第420页。
    ⑧杨思澍主编《新编中成药应用指南》,学苑出版社,1993年,第452页;程兆盛等主编:《现代中成药》,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第232页。
    ①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主编《中药制剂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年,第301页。
    ②彭怀仁主编《中医方剂大辞典》第一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第982页;刘树三主编《中国常用中成药大全》,哈尔滨出版社,1990年,第17页;谢观主编《中华医学大辞典》,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第84页。
    ③张民庆主编《中医皮肤美容方剂大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年,第261页。
    ④[清]谢元庆等编《良方集腋》,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第57页。
    ⑤朱中彦:《南昌县解放前的民间医药》,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南昌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南昌县文史资料第1辑》,南昌县印刷厂印刷,1986年,第86页。
    ⑥[清]曾国藩:《曾国藩日记》上册,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292页。
    
    ①民国《重修婺源县志》卷42《义行八》。
    ②民国《重修婺源县志》卷42《义行八》。
    ③《新安屯溪公济局征信录·禀呈》。
    ①《新安屯溪公济局征信录·罚款》。
    ②《徽宁医治寄宿所征信录·徽宁医治寄宿所序》,上海图书馆藏民国六年(1917)版本(下同)。
    
    ①《徽宁医治寄宿所征信录·徽宁医治寄宿所序》。
    ②《徽宁医治寄宿所征信录·徽宁医治寄宿所序》。
    ③《徽宁医治寄宿所征信录·同人序文附刊医治寄宿所开幕缘起》。
    ④《徽宁医治寄宿所征信录·徽宁医治寄宿所序》。
    
    ①《徽宁医治寄宿所征信录·宣言书汪莲石宣言书》。
    ②《徽宁医治寄宿所征信录·同人序文附刊医治寄宿所开幕缘起》
    ③《徽宁医治寄宿所征信录·告示》。
    
    ①《徽宁医治寄宿所征信录·章程试办简章二十二条》。
    ②《徽宁医治寄宿所征信录·章程试办简章二十二条》;《徽宁医治寄宿所征信录·规则附录规则十六条》。
    
    ①《徽宁医治寄宿所征信录·章程试办简章二十二条》;《徽宁医治寄宿所征信录·规则附录规则十六条》。
    ②《徽宁医治寄宿所征信录·章程试办简章二十二条》;《徽宁医治寄宿所征信录·规则附录规则十六条》。
    ③《徽宁医治寄宿所征信录·章程试办简章二十二条》;《徽宁医治寄宿所征信录·规则附录规则十六条》。
    ①《徽宁医治寄宿所征信录·职员》。
    ②安徽省图书馆《安徽文献书目》,安徽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344页(注:书中将余芝芹作“余之芹”);潘茂:《异花没骨朝露香:漫谈常州画派》,《龙城春秋》,1999年第1期;姜斌:《旧时上海商业中的帮口》,《民国春秋》,1994年第5期;唐力行主编《国家、地方、民众的互动与社会变迁》,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55页。
    ③《申报》,1912年2月5日。
    ④《申报》,1923年11月16日。
    ①周斌:《汪宽也与祥泰布庄》,朱世良等著《徽商史话》,黄山书社,1992年,第94页。
    ②安徽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东至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合编《许世英》,中国文史出版社,1989年,第133页。
    ③嘉庆《绩溪县志》卷10《人物志》。
    ④邵之惠、洪璟、张脉贤:《徽菜》,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87-193页。
    ①徐颂德:《六十年前的小东门》,政协上海市南市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上海市南市区志编纂委员会编《南市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内部资料,1990年,第176页。
    ①范金民:《清代徽州商帮的慈善设施——以江南为中心》,《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4期。
    ①唐力行等著:《苏州与徽州——16-20世纪两地互动与社会变迁的比较研究》,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4-5页。
    1. [宋]罗愿撰:《新安志》,宋淳熙二年修,清光绪十四年重刊本影印,“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234号。
    2. [明]彭泽修、汪舜民纂:《徽州府志》,明弘治十五年(1502)刻本,“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第21册,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
    3. [明]何东序修:《徽州府志》,明嘉靖45年(1566)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4. [清]丁廷楗等修:《徽州府志》,清康熙38年(1699)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5. [清]马步蟾纂修:《徽州府志》,清道光七年(1827)刻本,“中国地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 235号,“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第48-50册。
    6.石柱国、楼文修、许承尧纂:民国《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1927)歙县旅沪同乡会铅印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第51册。
    7. [明]程敏政修:《休宁县志》,弘治4年(1491)刻本,“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29册史部·地理类,书目文献出版社。
    8. [明]李乔岱纂修:《休宁县志》,明万历35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9. [清]廖腾煃修,汪晋徵等纂:《休宁县志》,康熙三十二年(1693)刻本,“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90号。
    10. [清]何应松修、方崇鼎纂:《休宁县志》,清道光三年(1823)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第52册。
    11. [清]清恺修、席存泰纂:《绩溪县志》,传抄清嘉庆十五年(1810)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第54册。
    12. [清]周溶修、汪韵珊纂:《祁门县志》,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第55册。
    13. [清]吴甸华修、程汝翼、俞正燮纂:嘉靖《黟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第 56册。
    14. [清]吕子珏修、詹锡龄纂:道光《黟县续志》,清同治十年(1817)据同治五年刻本重刻,“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第56册。
    15. [清]谢永泰修、程鸿诏等纂:《黟县三志》,清同治十年(1817)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第57册。
    16. [清]吴克俊、许复修,程寿保、舒斯笏纂:《黟县四志》,民国十二年(1923)黟县藜照堂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第58册。
    17. [清]葛韵芬、汪峰青:《重修婺源县志》,民国十四年(1925)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西府县志辑”,第27、28册。
    18. [清]江登云:《橙阳散志》,清乾隆四十年(1775)修嘉庆十四年(1809)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27册。
    19.何警吾主编:《徽州地区简志》,黄山书社,1989年。
    20.祁门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祁门县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
    21.黟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黟县志》,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
    22.休宁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休宁县志》,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
    23.歙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歙县志》,中华书局,1995年。
    24.婺源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婺源县志》,档案出版社,1993年。
    25.绩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绩溪县志》,黄山书社,1998年。
    26.胡昭璧主编(绩溪)《龙井春秋》,2001年,电脑排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27. [清]应宝时等修:《上海县志》,上海南园志局,清同治11年(1872)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28. [清]黄臣槐等纂修:(歙县)《潭渡孝里黄氏族谱》,清雍正9年(1731)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29. [清]许登瀛纂修:(歙县)《重修古歙东门许氏宗谱》,清乾隆10年(1745)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30. [清]项天瑞纂修:(歙县)《桂溪项氏墓图》,清乾隆26年(1761)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31.叶希明纂修:(歙县)《新州叶氏家乘》,民国14年(1925)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32.周德炽总修:(歙县)《周邦头周氏族谱正宗》,民国19年(1930)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藏。
    33. [清]许文源等纂修:《绩溪县南关惇叙堂[许氏]宗谱》,清光绪15年(1889)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藏。
    34. [清]程步云等纂修:(歙县)《绩溪璜上程承启堂世系谱》,清宣统3年(1911)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藏。
    35. [清]高美佩总理:(绩溪)《梁安高氏宗谱》,清光绪3年(1877)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藏。
    36.汪廷尚等主修:(歙县)《汪氏义门支谱》,民国7年(1918)石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37. [清]郑道选修:(祁门)《锦营郑氏宗谱》,清道光元年(1821)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藏。
    38.李世禄等纂修:(黟县)《鹤山李氏宗谱》,民国6年(1917)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藏。
    39. (祁门)《碧山李氏宗派谱》,民国钞本,上海图书馆藏。
    40. [清]汪燧年纂修:(休宁)《西门汪氏九承奉长房支谱》,清钞本,上海图书馆藏。
    41. [明]金瑶纂修:(休宁)《璫溪金氏族谱》,明隆庆2年(1568)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42. [清]王全芝等纂修:(婺源)《龙池王氏续修宗谱》,清道光26年(1846)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藏。
    43. [清]李振苏等纂修:(婺源)《槐溪王氏支谱》,清咸丰6年(1856)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藏。
    44. [清]江赓纂修:(婺源)《萧江家乘》,清道光30年(1850)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45. [清]汪松泰等纂修:(婺源)《汪氏湖山墓祠纪》,清道光27年(1847)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46.胡上林等纂修:(婺源)《清华东园胡氏眛贤总谱》,民国5年(1916)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藏。
    47. [清]程希贤主修:(绩溪)《锦谷程氏宗谱》,清光绪30年(1904)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藏。
    48. [清]王森财等主修:(祁门)《光绪己丑年王氏重修宗谱》,清光绪15年(1889)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藏。
    49. (绩溪)《文溪莫氏宗谱》,民国28年(1939)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藏。
    50. [清]詹大衡等纂修:(婺源)《庆源詹氏宗谱》,清乾隆50年(1785)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藏。
    51.钱文德等主修:(歙县)《吴越钱氏七修流光宗谱》,民国3年(1914)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藏。
    52. [清]吴翟辑撰:《茗洲吴氏家典》,刘梦芙点校本,黄山书社,2006年。
    53.《新安屯溪公济局征信录》,屯溪公济局辑,民国3年(1914)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54.《徽宁医治寄宿所征信录》,徽宁医治寄宿所辑,民国5年(1916)石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55. [明]一奎:《赤水玄珠》,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年。
    56. [明]一奎:《赤水玄珠全集》,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年。
    57. [明]吴昆:《医方考》,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
    58. [明]徐春圃:《古今医统大全》,《新安医籍丛刊·古今医统大全·上》,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
    59. [清]许豫和:《怡堂散记》,《新安医籍丛刊·综合类一》,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
    60. [清]许豫和:《热辨》,《新安医籍丛刊·综合类一》,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
    61. [清]许豫和:《散记续编》,《新安医籍丛刊·综合类一》,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
    62. [清]许豫和:《治验》,《新安医籍丛刊·综合类一》,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
    63. [清]吴楚:《医验录·初集》,《新安医籍丛刊·医案医话类二》,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
    64. [清]程杏轩:《医述》,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
    65.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66. [清]江之兰:《医津一筏》,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
    67. [清]吴人驹:《医宗承启》,上海图书馆藏。
    68. [清]郑梅涧:《重楼玉钥》,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
    69.王珏欣、周绍泉主编:《徽州千年契约文书》,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年。
    70.刘伯山主编:《徽州文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71. [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宣统三年(1911)安徽印刷局铅印本,《官箴书集成》第10册,黄山书社,1997年,影印本。
    72.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73. [明]汪道昆撰:《太函集》,徽学研究资料辑刊,黄山书社,2004年。
    74. [明]称敏政:《篁墩文集》,四库明人文集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75.许承尧:《歙事闲谭》,黄山书社,2000年。
    76. [清]汪必昌:《聊复集》,《新安医籍丛刊·综合类一》,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
    77. [清]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155册,齐鲁书社,1997年。
    78. [清]俞正燮:《癸巳类稿》,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
    79.张培恒等主编:《全明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80. [清]詹元相:《畏斋日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资料》第四辑,中华书局,1983年。
    81. [清]陈舜系《乱离见闻录》,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编《明史资料丛刊》第三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
    82. [清]高孝本:《绩溪杂感诗》,同治八年(1869)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83.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
    84. [元]杨维桢:《东维子文集》,上海书店,1989年。
    85.黄苇、夏林根编:《近代上海地区经济史料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86.陈智超著:《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馆藏明代徽州方氏亲友手札七百通考释》,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
    87. [清]段玉裁、鲍桂星等撰薛贞芳主编何庆善审订:《清代徽人年谱合刊》,黄山书社,2006年。
    88.张海鹏、王廷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黄山书社,1985年。
    89.苏州博物馆、江苏师范学院历史系、南京大学明清史研究室合编《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
    90.郑金生主编《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第8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
    91.阙真等选注《元明清文言小说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4年。
    92.《安徽建设月刊》,上海图书馆藏。
    93.张赞臣主编《中医喉科集成》,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
    94.伊广谦等编《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年。
    95. [清]丁甘仁撰:《丁甘仁先生家传珍方》,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
    96. [清]谢元庆等编《良方集腋》,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
    97. [清]曾国藩:《曾国藩日记》上册,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1. [美]H·P·恰范特、蔡勇美、[中]刘宗秀、阮芳赋:《医学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2. [美]霍普金斯(Hopkins,D.R.):《天国之花:瘟疫的文化史》,沈跃明,蒋广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 [美]斯特拉森,[美]斯图瓦德著:《人类学的四个讲座——谣言·想象·身体·历史》,梁永佳等译,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年。
    4. [美]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程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
    5. [美]威廉·科克汉姆(Cockerham,W.C.):《医学社会学》,杨辉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
    6. [日]夫马进著:《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伍跃、杨文信、张学峰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
    7. [日]小汉正子《上海的公共性与国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8.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第4版),赵旭东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9. [英]崔瑞德、[美]牟复礼编《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10. [英]伊恩珍尼佛·格雷恩:《天花的历史》,徐珊、赵育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
    11.《江淮论坛》编辑部:《徽商研究论文集》,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
    12.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徽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
    13.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编:《徽学》(第二卷),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
    14.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编:《徽学》(第三卷),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
    15.安徽省图书馆《安徽文献书目》,安徽人民出版社,1961年。
    16.安徽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东至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合编《许世英》,中国文史出版社,1989年。
    17.卞利:《明清徽州社会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
    18.曹树基、李玉尚著:《鼠疫:战争与和平——中国的环境与社会变迁(1230-1960)》,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
    19.常建华:《明代宗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20.陈邦贤:《中国医学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
    21.陈锋主编《明清以来长江流域社会发展史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
    22.陈乐平:《出入“命门”——中国医学文化学导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1年。
    23.陈乐平:《医俗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
    24.程兆盛等主编:《现代中成药》,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
    25.冯贤亮:《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26.何峰:《村落构建艺术的奇葩:石家村》,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
    27.洪芳度:《新安医学史略》(内部),安徽省歙县印刷厂,1990年。
    28.胡继春主编《医学社会学》,华中科技出版社,2005年。
    29.黄山市徽州文化研究院编《徽州文化研究》,黄山书社,2004年。
    30.蒋竹山:《晚明江南祁彪佳家族的日常生活史——以医病关系为例的探讨》,载逊、杨剑龙主编《都市、帝国与先知》,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
    31.李长莉、左玉河主编《近代中国的城市与乡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32.李济仁:《大医精要——新安医学研究》,华夏出版社,1999年1月。
    33.李济仁主编《新安名医考》,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
    34.李建民主编《生命与医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
    35.李经纬、林绍庚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古代卷》,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年。
    36.李琳琦:《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37.梁庚尧、刘淑芬主编:《城市与乡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
    38.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39.廖育群:《医者意也:认识中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40.刘国柱:《中国医学史话》,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
    41.刘淼主编:《徽州社会经济史研究译文集》,黄山书社,1988年。
    42.刘树三主编《中国常用中成药大全》,哈尔滨出版社,1990年。
    43.马伯英、高晞、洪中立:《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中外医学跨文化传通》,文化出版社,1993年。
    44.蒙思明:《元代社会阶级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45.彭怀仁主编《中医方剂大辞典》第一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
    46.彭怀仁主编《中医方剂大辞典》第九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年。
    47.邵之惠、洪璟、张脉贤:《徽菜》,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
    48.施福康主编《上海社会大观》,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49.舒育玲、胡时滨:《天人合一的理想境地:宏村》,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
    50.唐力行:《徽州宗族社会》,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
    51.唐力行:《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
    52.唐力行等著:《苏州与徽州——16-20世纪两地互动与社会变迁的比较研究》,商务印书馆,2007年。
    53.唐力行主编:《国家、地方、民众的互动与社会变迁》,商务印书馆,2004年。
    54.王乐匋:《新安医籍考》,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55.王振国主编《中国古代医学教育与考试制度研究》,齐鲁书社,2006年。
    56.王振忠:《徽州社会文化史探微:新发现的16-20世纪民间档案文书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
    57.谢观主编《中国医学大辞典》,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58.谢国桢:《明清笔记谈丛》,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
    59.熊月之、熊秉真主编《明清以来江南社会与文化论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
    60.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61.杨思澍主编《新编中成药应用指南》,学苑出版社,1993年。
    62.杨正泰:《明代驿站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63.游子安:《善与人同:明清以来的慈善与教化》,中华书局,2005年。
    64.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一项医疗社会史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65.余新忠等著:《瘟疫下的社会拯救——中国近世重大疫情与社会反映研究》,中国书店,2004年。
    66.张大庆:《中国近代疾病社会史(1912-1937)》,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
    67.张嘉凤:《历史、医疗与社会》,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4年。
    68.张民庆主编《中医皮肤美容方剂大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年。
    69.张玉才:《新安医学》,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
    70.赵华富:《徽州宗族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
    71.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主编《中药制剂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年。
    72.周绍泉、赵华富主编:《’98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
    73.朱世良等著:《徽商史话》,黄山书社,1992年。
    74.朱万曙、卞利主编:《戏曲·民俗·徽文化论集》,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
    1.卞利:《明清徽州乡(村)规民约论纲》,《中国农史》,2004年第4期。
    2.卞利:《明清时期徽州的乡约简论》,《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第11期。
    3.曹丽:《试论清末卫生行政机构》,《中华医史杂志》,2001年第2期。
    4.曹树基:《鼠疫流行与华北社会的变迁(1580-1644)》,《历史研究》1997年第1期。
    5.常建华:《明代徽州的宗族乡约化》,《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3期。
    6.陈爱中:《婺源古代医家述评》,《徽州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7.杜勇:《〈新安医籍考〉考订》,《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8.杜正胜:《医疗、社会与文化——另类医疗史的思考》,《新史学》(台北),1997年第4期。
    9.杜正胜:《作为社会史的医疗史——并介绍“疾病、医疗与文化”研讨小组的成果》,《新史学》(台北),1995年第1期。
    10.范金民:《清代徽州商帮的慈善设施——以江南为中心》,《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4期。
    11.方光禄:《徽州社会转型时期的社区救济——〈新安屯溪公济局徵信录〉初探》,《黄山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12.方利山:《新安儒医济世救民举隅》,《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年第3期。
    13.高勇:《清朝天花的防治和影响》,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14.侯林毅、杨永弘、闫慧敏:《浅谈新安医学对痘疹防治的贡献》,《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15.黄熙、黄孝周:《程朱理学与新安医学之探讨》,《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16.姜斌:《旧时上海商业中的帮口》,《民国春秋》,1994年第5期。
    17.蒋竹山:《晚明江南祁彪佳家族的日常生活史——以医病关系为例的探讨》,载逊、杨剑龙主编《都市、帝国与先知》,上海三联书店,2006.7,第181-212页。
    18.金仕起:《古代医者的角色——兼论其身份与地位》,《新史学》(台北),1995年第1期。
    19.孔潮丽:《1588-1589年瘟疫流行与徽州社会》,《安徽史学》,2002年第4期。
    20.李国林:《民国时期上海慈善组织研究(1912—1937)》,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博士论文,2004年。
    21.李洪涛、刘培雷:《浅论新安医学及其发展兴盛的历史动因》,《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9年第
    1期。
    22.李建民:《一个新领域的摸索——记史语所“生命医疗史研究室”的缘起》,《古今论衡》,1998年创刊号。
    23.李文治:《明代宗族制的体现形式及其基层政权作用》,《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1期。
    24.李艳、李梢:《徽商与新安医学的文化成因初探》,《中医教育》,1996年第2期。
    25.梁其姿:《明代社会中的医药》,载《法国汉学》第6辑,中华书局,2002年,第345-361页。
    26.梁其姿:《明清预防天花措施之演变》,《国史释论》,台北:食货出版社,1987年,第239-253页。
    27.刘时觉:《明清时期徽州商业的繁荣和新安医学的崛起》,《中华医史杂志》,1987年第1期。
    28.刘时觉:《试论新安医学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中医药信息》,1987年第6期。
    29.孟彦弘等:《〈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评介》,《中国史研究动态》,2006年第3期。
    30.牛淑平:《试析新安医学昌盛原因》,《中医药临床杂志》,1989年第2期。
    31.牛淑萍:《新安医学研究概述》,www.zhangqicheng.com,2008年6月12日。
    32.潘茂:《异花没骨朝露香:漫谈常州画派》,《龙城春秋》,1999年第1期。
    33.邱仲麟:《明代北京的瘟疫与帝国医疗体系的应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5本第2分,2004年6月。
    34.邱仲麟:《人药与血气——“割股”疗亲现象的医疗观念》,《新史学》(台北),1999年第4期。
    35.邵鹤泉、程霍然:《种德堂国药店的创业和经营管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景德镇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景德镇文史资料第1辑》,第133-134页。
    36.盛部:《近代上海基督教慈善活动刍议》,《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37.唐力行、王健:《多元与差异:苏州与徽州民间信仰比较》,《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38.唐力行、徐茂明:《明清以来徽州与苏州社会保障的比较研究》,《江海学刊》,2004年第3期。
    39.唐力行:《从碑刻看明清以来苏州社会的变迁——兼与徽州社会比较》,《历史研究》,2000年第1期。
    40.唐力行:《国家民众间的徽州乡绅与基层社会控制》,《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41.唐力行:《徽州学研究的对象、价值、内容与方法》,《史林》,1999年第3期。
    42.唐力行:《明清徽商心理研究》,载汤明檖,黄启臣主编《纪念粱方仲教授学术讨论会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268-291页。
    43.唐力行:《明清徽州的家庭与家族结构》,《历史研究》,1991年第1期。
    44.唐力行:《重构乡村基层社会生活的实态——一个值得深入考察的徽州古村落宅坦》,《中国农史》,2002年第4期。
    45.童光东、刘惠玲:《明清时期新安药店及其医药学作用》,《中华医史杂志》,1995年第1期。
    46.童光东、刘惠玲:《新安医学研究缘起与价值取向》,《中医文献杂志》,1997年第3期。
    47.童光东、王乐匋、许业诚:《论明清徽州商医融合现象》,《中医药临床杂志》,1989年第4期。
    48.童光东、王乐匋、许业诚:《浅谈儒医在繁荣新安医学中的重要作用》,《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9年第3期。
    49.童光东:《徽商流寓与新安医学交流》,《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3年第3期。
    50.童光东:《论新安医家家族链是新安医学发展的重要形式》,《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0年第2期。
    51.童光东:《明清时期徽版医籍及其历史作用》,《中华医史杂志》,1989年第4期。
    52.汪敦生:《同德仁——安徽黄山著名药店》,载孔令仁、李德征主编《中国老字号玖药业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56-258页。
    53.汪银辉:《朱熹理学与新安医学》,《’98国际徽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513-517页。
    54.王乐匋:《谈新安医学》,《徽州学丛刊》,1985年第1辑。
    55.王振忠:《徽州文书所见种痘及相关习俗》,《民俗研究》,2000年第1期。
    56.王振忠:《清代徽州民间的灾害、信仰及相关习俗——以婺源县浙源乡孝悌村文书〈应酬便览〉为中心》,《清史研究》2001年第2期。
    57.王振忠:《清代前期徽州民间的日常生活——以婺源民间日用类书〈目录十六条〉为例》,载陈锋主编《明清以来长江流域社会发展史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75-707页。
    58.文庠:《试述清代医政的嬗变》,《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59.吴锡平:《疾病也是生命的一部分》,《环球时报生命周刊》,2004年12月21日,第23版。
    60.吴媛媛:《明清时期徽州的灾害及其社会应对》,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61.项长生:《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医学组织——“宅仁医会”》,《中医杂志》,1981年第2期。
    62.项长生:《新安吴氏医学世家——兼谈吴楚〈集验录〉》,《中华医史杂志》,1983年第3期。
    63.谢高潮:《浅谈同治初年苏浙皖的疫灾》,《历史教学问题》,1996年第2期。
    64.谢林沪:《新安医学的传承方式及代表人物》,《江淮文史》,2001年第3期。
    65.熊秉真:《新安幼医刍议——歙县许氏之例》,“比较视野下的地域社会研究——徽州与江南的文化认同与地方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
    66.徐颂德:《六十年前的小东门》,政协上海市南市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上海市南市区志编纂委员会编《南市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内部资料,1990年,第174-179页。
    67.许霞、张玉才:《试述徽州宗族在新安医学普及与传播中的作用》,《中医药导报》,2007年第7期。
    68.余新忠:《20世纪以来明清疾疫史研究述评》,《中国史研究动态》,2002年第10期。
    69.余新忠:《关注生命——海峡两岸兴起疾病医疗社会史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3期。
    70.余新忠:《清代江南种痘事业探论》,《清史研究》,2003年第2期。
    71.余新忠:《咸同之际江南瘟疫探略——兼论战争与瘟疫的关系》,《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5期。
    72.余新忠:《中国疾病、医疗史探索的过去、现实与可能》,《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
    73.张华:《社会文化视野下的疾病医疗史研究》,《中华读书报》,2006年11月15日。
    74.张嘉凤:《清初的避痘与查痘制度》,《汉学研究》,1996年第1期。
    75.张嘉哲:《明清江南的医学集团——“吴中医派”与“新安医学”》,熊月之、熊秉真主编《明清以来江南社会与文化论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
    76.张莉、姚素琴:《新安名医吴昆家世考辨》,《中华医史杂志》,2000年第3期。
    77.张黎明、王威:《香港医院管理考察》,《军医进修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78.张礼恒:《略论民国时期上海的慈善事业》,《民国档案》,1996年第3期。
    79.张夏清:《安徽新安医学研究现状与思考》,《中医药管理杂志》,1997年第6期。
    80.张玉才、汪涛:《试论儒学对新安医学的影响》,《’98国际徽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503-512页。
    81.张玉才、徐谦德:《新安医学的儒学传统》,《上海中医药杂志》,1998年7期。
    82.张玉才:《“新安医学”纵横谈》,《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7年第2期。
    83.张玉才:《明清时期徽人在扬州的医事活动及影响》,《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年第9期。
    84.章丽华、胡唯庆:《〈新安医籍考〉医籍补遗》,《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85.郑日新:《新安郑氏喉科医学述略》,《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86.周秋光、曾桂林:《中国近代城市与慈善事业》,载李长莉、左玉河主编《近代中国的城市与乡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508-509页。
    87.朱德明:《古代浙江医政机构考述》,《中华医史杂志》,1998年第1期。
    88.朱未来:《古徽版医籍刻印业与新安医派的形成》,《大学图书情报学刊》,1995年第1期。
    89.朱中彦:《南昌县解放前的民间医药》,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南昌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南昌县文史资料第1辑》,南昌县印刷厂印刷,1986年,第84-88页。
    90.邹怡:《明清以来徽州茶业及相关问题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