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形式的生成—关于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形式课題研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艺术设计的全部教学活动,从整体而言都具有为学生成为职业设计师打基础的性质,而设计基础课程就是基础中的基础。进一步而言,形式课题在设计基础中又具有核心的价值,其教学内容和训练方式反映了多元发展的形式规则及表现手法,是多学科交叉与知识综合的体现和演化,呈示出实验性、多样性和戏剧性。形式课题的设计与作业编排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使学生形成对形式语言敏锐的感受性,把握多元的形式语法,和进行有效形式表达的路径,进而生成一种作为个人专业素质的“形式感”。
     论文对与形式课题的教学资源与相关原理知识和具体课题设计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讨论。从学理层面对相关学科知识进行了描述,阐释了“形式”与“形式美”的差异及形式的意义。着重分析比较了国内外院校具有借鉴意义的相关形式课题教学与课题设计方法。论文围绕形式课题的教学目标,从视觉体验、现代形式范型、后现代形式范型、数理形式四个方面,展开对形式训练的方法及课题设计途径的探讨:
     视觉体验的创造性意味着敏锐地感受到有规律性的形式元素,从普通视象与一般事物中剥离出形式语汇的方法,以及赋予视觉对象以表现性形式的方法。
     现代形式范型建立在现代主义艺术形式的基础上,以单项要素作为表现方式的切入点,进行纯粹性和极致化的演绎。如以点、线、面、体为基本结构,以形态、空间、线条、光影、色彩、肌理为基本内容,进行系统性与发散式的课题设计。现代形式范型突出了对形式独立价值的认识,超越了古典形式指向“和谐”的终极目标,形成以纯粹要素为基本线索的形式构成法则。
     后现代形式范型建立在后现代主义艺术形式的基础上,以多元拼贴与视觉狂欢为形式语法和表现特征,在开放性和互动参与的形式游戏中,解构形式规则的模式化和固定化,以多种修辞手法和媒介进行观念、装置、影像、虚拟、行为、涂鸦及综合材料表现,在不断超越、不确定性中形成新的语法规则。
     数理形式建立在理性的逻辑构成关系之上,或通过几何方法获得的形式秩序如比例、对称、均衡的和谐形式,或演化出分形、拓扑、螺旋型等图式结构,或以数码技术与特定的程序为基础,生成混沌、多曲面、折叠等非线性数码形式,拓展了形式秩序的内涵,演绎了形式语言的外延。
     通过对形式课题教学内容和设计方法的分析,论文从设计基础教学实践出发,针对形式课题的教学目标、作业方法、原理解读等,设计编排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课题和作业练习。在此基础上,论文论证了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和课题设计的核心,是围绕着形式的训练,“形式感”的培养在于一系列明确有效的课题设计和训练方式的实现。
Of the whole art education, art design is the basis for a student to grow up to be a professional designerwhile the course of fundamentals of design is the foundation of art design. Furthermore, the knowledge andmethods of form training course that evolve from interdisciplinary and comprehensive theories reflectmultiple development of form rules and means of manifestation and display experimentalism, pluralism anddramaticism. These bestow form training course core value in fundamentals of design. The design andassignment of form training course are essential to the fulfillment of training purpose. Pertinent practicehelps students perceive the subtle language of form, understand grammar of the language, follow the meansof expression effectively, and consequently possess the “sense of form” as their own capabilities.
     This paper studies systematically on the training resources, relevant theories and practical trainingmethods of form training course. It elaborates the difference and meaning of form and “harmonious form”,analyzes and compares related form training courses used i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chools. Focusingon the goals of form training,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design and methods of from training in four aspectsrespectively:visual experience, modern form model, post-modern form and mathematical form.
     The innovation of visual experience means subtle sensation of logic of form, ways to extract formlanguage from ordinary visual objects, and methods for giving manifestation process to visual objects.
     Modern form models construct on the basis of modern art form. They make use of single-elementmanifestation to a pure and extreme extent. For example, it takes points, lines, surfaces and body as basicstructure; shape, space, line, shadow, color and texture as basic content to design training topicssystematically and divergently. Modern form models highlight understanding on independent value offorms, surpass the ultimate goal of harmony in classic models, and make construction principles to comeinto being with pure elements as basic clues.
     Post-modern form models build on post-modernism art forms, characterized by their form grammarand manifestation means by use of multiple collage and visual revelries. In open and interactive form games,the standardization of deconstruction of form brings new grammar in an uncertain self evolution process inwhich conceptions, devices, fictions and behaviors, graffiti and compound materials are produced inmultiple rhetoric ways and media.
     Mathematical form has rigorous logics, or obtains orders in harmonious form like proportion,symmetry and balance by geometry tools, or evolves into diagrammatic form like fractal, topology andspiral, or produces chaotic, multi-surface and wrapped nonlinear digital form. It broadens the connotationand denotation of form language.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raining practice on fundamentals of design,, designs a series of trainingsubjects and assignments focused on the goals, methods and principles on form training course by analysison training course topics and methods. It states and proves that form training course should focus onpractices on form, and the cultivation of “sense of form” comes from a series of clear and effective designon training topics and methods.
引文
1赵宪章.张辉.王雄.西方形式美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58
    2[美]雷内·韦勒克.批评的概念[M].张今言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54
    1[德]阿多诺.美学理论[M].王珂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246
    2[英]赫伯特·里德.工业艺术的历史与理论[A].张楠译.李砚祖编著.外国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8
    3[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滕守尧.朱疆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14
    1瓦迪斯瓦夫·塔塔尔凯维奇,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塔塔尔凯维奇在国际美学界的声誉和影响主要来自于其《美学史》(三卷)和《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这两部著作。他对美学中的诸多概念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和理论阐释,包括“美”、“形式”、“创造性”、“模仿”、“美感经验”等,对欧美各国的艺术史研究和美学教育产生过较为重要的影响。
    2[波]瓦迪斯瓦夫·塔塔尔凯维奇.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M].刘文谭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227
    1夏征农主编.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981
    2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S].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588
    3张宪荣主编.现代设计辞典[Z].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205
    4徐恒醇.设计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71
    1诸葛铠.艺术设计学十讲[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92
    1赵茂生.装饰图案[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
    2陈南.图案设计教学[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4
    3辛华泉.形态构成学[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
    1刘万勇.西方形式主义溯源[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6.11
    2刘万勇.西方形式主义溯源[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6.168-169
    3方珊.形式主义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33
    1夏征农主编.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44
    2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4
    1李醒尘.西方美学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95
    1[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芬·贝斯特.后现代理论[M].张志斌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5
    2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80
    1参见腾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224
    1[法]罗兰·巴特.罗兰巴特随笔集[M].怀宇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353
    2此处关于功能三分法的观点参考了徐恒醇的论著.徐恒醇.设计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61-64
    1[美]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有机建筑语言[A].项秉仁译.李砚祖编煮.外国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20
    2转引自包林.设计的视野[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3.63
    3转引自徐恒醇.设计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58
    4转引自朱铭奚传绩.设计艺术教育大事典[S].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3
    1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1858
    1[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严蓓雯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34、36
    1[美]赫伯特·A.西蒙.人工科学[M].武夷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2[美]斯蒂芬·贝利菲利普·加纳.20世纪风格与设计[M].罗筠筠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496
    3[英]雷切尔·库珀.迈克·普瑞斯.何谓设计[A].游万来宋同正译.李砚祖编著.外国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57-59
    4贡布里希.艺术与人文科学:贡布里希文选[C].范景中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9.86
    5[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M].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372
    6贡布里希.艺术与人文科学:贡布里希文选[C].范景中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9.87
    1[美]斯蒂芬·贝利菲利普·加纳.20世纪风格与设计[M].罗筠筠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475
    1课题内容选自宗明明.德国现代设计教育理念与实践[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9.
    1[英]戴维·布莱姆斯顿.产品概念构思[M].陈苏宁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12
    本小节内容综合了作者本人的听课笔记和王建良主编的《中法服装设计主题教学丛书》
    1[美]埃伦·勒普顿.珍妮弗·科尔·菲利普斯.图形设计新元素[M].张翠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9
    45[美]伊利莎白·迪勒.黛安·路易斯.金·史卡比亚.库珀联盟-建筑师的教育[M].341
    46[Switzerland]Marc Angelil.INCHOATE.[M].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Zurich
    47本小节内容综合了作者本人的听课笔记和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嘉木教育》对葛明课程的介绍
    1选自[美]鲁斯·斯特劳斯·盖纳.伊莱恩·皮尔·科汉.美术,另一种学习的语言[M].尹少淳译编.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49[英]E·H·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M].林夕.李本正.范景中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105
    50同上,178
    51[英]E·H·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M].林夕.李本正.范景中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101
    52同上,218
    53[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滕守尧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56
    54[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101
    57[瑞士]海因里希·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M].潘耀昌译.北京:中国大学出版社.2004.271
    58同上,269
    59同上,26
    60[英]摩伊·凯特莉.少儿绘画辅导探索[M].刘迎朗刘勉怡译编.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6
    61同上,21
    62[英]摩伊·凯特莉.少儿绘画辅导探索[M].刘迎朗刘勉怡译编.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104
    63[美]贝蒂·艾德华.像艺术家一样思考[M].张索娃译.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8.231
    64[意]达·芬奇.达芬奇笔记[M].张谦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9
    65[意]列奥纳多·达·芬奇.芬奇论绘画[M].戴勉编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217.228
    66同上,232
    67同上,155
    68同上,47
    69[意]列奥纳多·达·芬奇.芬奇论绘画[M].戴勉编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217.44
    70[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滕守尧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409
    71同上,24
    7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16
    73[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滕守尧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398
    74现代艺术大师论艺术[西]毕加索等著[M].常宁生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93
    1[法]罗兰·巴特.显义与晦义[M].怀宇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323
    1[法]弗朗西斯·蓬热.采取实物的立场[M].徐爽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5.35
    1[法]阿兰·罗伯-格里耶.快照集为了一种新小说[M].余中先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15.5.47
    1[英]克莱夫·贝尔.艺术[M].薛华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4
    2[英]克莱夫·贝尔.艺术[M].薛华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9.107.
    3同上,126.
    1[德]瓦尔特·赫斯.欧洲现代画派画论[M].宗白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9
    1[英]弗兰克·惠特弗徳.包豪斯[M].林鹤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71
    2[俄]瓦西里·康定斯基.艺术中的精神[M].李政文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130
    1同上,130
    2同上,131
    3[英]弗兰克·惠特弗徳.包豪斯[M].林鹤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114
    1现代主义大师论艺术[M].常宁生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70
    2同上,171
    3转引自辛华泉.形态构成[M].杭州:中国美术出版社.2001.6
    1[美]大卫·艾奥尔.斯蒂芬·彭塔克.设计基础[A].李斌译.设计教育研究[C].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142
    2[美]奥拓·G·奥克威尔克.罗伯特·E·斯廷森.菲利普·R·威格.艺术基础:理论与实践[M].毕宏宝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2
    3[美]玛乔里·艾略特·贝弗林.艺术设计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1[美]玛丽·斯图亚特.美国设计专业基础课目完全教程[M].于冬玲.赵国庆.虞琦华等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1
    1顾大庆.设计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2.10
    2顾大庆.设计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2.17
    1[法]德卢西奥·迈耶.视觉美学[M].李玮.周水涛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11
    1[奥]爱德华·汉斯里克.论音乐的美[M].杨业治译.北京: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50
    2[俄]瓦西里·康定斯基.艺术中的精神[M].李政文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瑞士]约翰内斯·伊顿.色彩艺术[M].杜定宇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2
    1[俄]瓦西里·康定斯基.艺术中的精神[M].李政文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4-5
    1转引自邬烈炎.视觉体验[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122
    1[法]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M].陈志华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4
    1夏征农主编.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2162
    2剑桥年度主题讲座曾以“空间”为主题,从多方面论述了不同领域的空间课题研究
    1[英]查尔斯·詹克斯.后现代建筑语言[M].李大夏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78
    2[美]柯林·罗.罗伯特·斯拉茨基.透明性[M].金秋野.王又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24-25
    1[英]安德鲁·本尼特.尼古拉·罗伊尔.关键词:文学、批评与理论导论[M].李永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42
    2[英]C·詹克斯.什么是后现代主义[M].李大夏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0
    3[美]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M].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61
    1[俄]M·巴赫金.巴赫金文论选[M].佟景韩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05
    1同上.239
    2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82
    1[德]马丁·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D].孙周兴编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899
    2赵一凡等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选[D].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318
    1[法]让·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M].车槿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105
    1[英]C·詹克斯.什么是后现代主义[M].李大夏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1
    2[美]R·文丘里.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M].周卜颐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360
    1赵一凡等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选[D].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775
    1[英]C·詹克斯.什么是后现代主义[M].李大夏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1
    1[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奇观[M].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6
    1[美]柯林·罗.弗瑞德·科特.拼贴城市[M].童明译.李德华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42
    2汪民安主编.文化研究关键词[D].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140
    1[美]查尔斯·詹克斯.卡尔·克罗普夫.当代建筑的理论和宣言[D].周玉鹏.雄一.张鹏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83
    124[德]赫尔曼·外尔.对称[M].冯承天.陆继宗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14
    125[英]E·H·贡布里希.秩序感[M].杨思梁.徐一维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262
    1李惠.从不刻意到不可思议[J].焦东雨译:产品设计杂志.2008.6(52):78
    1朱锷.消解设计的界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4
    1[英]C·詹克斯.解构:不在场的愉悦[C].陈同滨译.见:从现代向后现代的路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89
    1转引自[美]肯尼斯·弗兰姆普顿.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M].张钦楠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353
    2转引自李建军.从先锋派到先锋文化[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136
    1[英]塞西尔·巴尔蒙德.异规[M].李寒松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226
    1[英]塞西尔·巴尔蒙德.深层结构[A].杨峰译.马卫东主编.塞西尔·巴尔蒙德[C].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21
    1[英]冯玮.透视前后的空间体验与建构[M].李开然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8
    1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扎哈·哈迪德的作品与思想[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37
    [法]罗兰·巴特.S/Z.[M].屠友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55
    1[法]罗兰·巴特.写作的零度.[M].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52
    2[法]罗兰·巴特.罗兰·巴特随笔选.[M].怀宇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229-230
    1[法]罗兰·巴特.S/Z.[M].屠友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55
    1[英]雷金纳德·史金斯·布林德尔.新音乐:1945年以来的先锋派.[M].黄枕宇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84
    1、Jeannine·Fiedier,Peter·Feierabend. Bauhaus.
    2、Brandon·Taylor. Collage—the making of modern Art.Thames&Hudson.2004.
    3、Christopher Wilk. Modernism—designing a new world. V&A Publications.2006.
    4、David Raizman. History of Modern Design.Laurence King Publishing.2003.
    5、Doris Schattschneider. M·C·Escher.Thames&Hudson.2001.
    6、Martin Hammer&Christina Lodder.Constructing Modernity—The Art&Careerof Naum Gabo.Yale University Press.New Haven&London2000.
    7、AA architecture projects collection&portfolio.2009.
    8、Marc·Angelil. Inchoate—an experiment in Architectural Education.Swiss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Zurich,2003.9、 Dan Hoffman Architecture studio: Cranbrook Academy of Art.Rizzoli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Inc.2004.
    10、Borja Ferrater. Synchronizing Geometry.Actar.2006.
    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腾守尧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腾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波]瓦迪斯瓦夫·塔塔尔凯维奇.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M].刘文谭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4、[德]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M].潘耀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德]沃尔夫林.意大利和德国的形式感[M].张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英]克莱夫贝尔.艺术[M].薛华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7、[美]H·H·阿纳森.西方现代艺术史[M].邹德侬,巴竹师,刘珽译,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8、[英]B·鲍桑葵.美学史[M].张今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9、[英]W C·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M].李珩译.张今校.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0、[美]罗伯特威廉姆斯.艺术理论—从荷马到鲍德里亚(第2版)[M].许春阳,汪瑞,王晓鑫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1、[美]乔纳森费恩伯格.一九四零年以来的艺术—艺术生存的策略[M].王春辰,丁亚雷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2、[美]大卫瑞兹曼.现代设计史[M].[澳]王栩宁,[澳]若斓荙昂,刘世敏,李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3、[德]恩斯特·卡西尔.人文科学的逻辑[M].关子尹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14、[法]莫里斯·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M].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5、[法]吉尔德勒兹.哲学与权力的谈判—德勒兹访谈录[M].刘汉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6、[法]吉尔德勒兹.福柯褶子[M].于奇智杨洁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17、[美]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M].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8、[美]约翰拉塞尔.现代艺术的意义[M].常宁生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9、[英]尼古斯·斯坦戈斯.现代艺术观念[M].侯瀚如译.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88.
    20、[德]瓦尔特赫斯.欧洲现代画派画论[M].宗白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1、[英]弗兰西斯弗兰契娜,查尔斯哈里森.现代艺术与现代主义[M].张坚,王晓文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
    22、[法]莫里斯梅庞蒂.眼与心[M].杨大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3、[德]赫尔曼外尔.对称[M].冯承天,陆继宗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24、[美]斯蒂芬·贝斯特,道格拉斯·科尔纳.后现代的转向[M].陈刚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5、[美]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M].马季方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26、[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M].张志诚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27、[美]佐亚科库尔,梁硕恩.1985年以来的当代艺术理论[M].王春辰,何积惠,李亮亮等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28、[美]辛西娅弗里兰.西方艺术新论[M].黄继谦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29、[美]戴维科廷顿.走近现代艺术[M].朱扬明译.北京:外语教学和研究出版社,2008.
    30、[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严蓓雯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31、[英]丹尼卡拉瓦罗.文化理论关键词[M].张卫东,张生,赵顺宏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32、[意]列奥纳多达芬奇.芬奇论绘画[M].戴勉编译.朱龙华校.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
    33、[西]毕加索等.现代艺术大师论艺术[C].常宁生等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4、[英]阿瑟·米勒.爱因斯坦·毕加索[M].方在庆伍梅红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6.
    35、[英]罗杰弗莱.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M].沈语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6、[意]达·芬奇.达·芬奇笔记[M].张谦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
    37、[美]内森·黑尔.艺术与自然中的抽象[M].沈揆一胡知凡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38、[英]H·奥斯本.20世纪艺术中的抽象与技巧[M].阎嘉黄欢译.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88.
    39、[俄]瓦西里康定斯基.艺术中的精神[M].李政文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40、[美]布洛克.现代艺术哲学[M].腾守尧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41、[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腾守尧朱疆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42、[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刘大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43、[英]肖恩·库比特.数字美学[M].赵文书王玉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44、[德]库尔特·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原理[M].黎炜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45、[英]贡布里希.秩序感[M].杨思梁徐一维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
    46、[英]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M].林夕等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
    47、[美]阿恩海姆等.艺术的心理世界[M].周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8、[美]H·加德纳.艺术·心理·创造力[M].齐东海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9、[美]阿瑟·D·艾夫兰.艺术与认知[M].智玉琴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
    50、[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视觉文化导论[M].倪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51、[英]马尔科姆·巴纳德.理解视觉文化的方法[M].常宁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2、[美]米歇尔.图像理论[M].陈永国胡文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3、[法]福柯等.激进的美学锋芒[M].周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4、[美]史蒂芬·梅尔维尔.视觉与文本[M].郁火星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
    55、[德]托马斯·史密斯.建筑形式逻辑概念[M].肖毅强译,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2003.
    56、[美]阿恩海姆.建筑形式的视觉动力[M].宁海林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57、[美]肯尼斯·弗兰姆普顿.建构文化研究[M].王骏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58、[英]帕多瓦.比例:科学·哲学·建筑[M].周玉鹏,刘耀辉译.申祖烈校.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2005.
    59、[英]塞西尔·巴尔蒙德.异规[M].李寒松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60、[希]安东尼·C·安东尼亚德斯.建筑诗学—设计理论[M].周玉鹏,张鹏,刘耀辉译.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2006.
    61、[英]查尔斯詹克斯.后现代建筑语言[M].李大复摘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62、[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M].张钦南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2004.
    63、[美]柯林罗,罗伯特斯拉茨基.透明性[M].金秋野,王又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64、[法]勒柯布西耶.模度[M].张春彦,邵雪梅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65、[荷]亚历山大仲尼斯,利恩勒费夫儿.古典主义建筑—秩序的美学[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66、[英]冯炜.透视前后的空间体验与建构[M].李开然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67、[日]小林克弘.建筑构成手法[M].陈志华,王小顿译.许东亮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68、[美]约翰·海杜克.库珀联盟—建筑师的教育[M].库珀联盟·钱尼建筑学院教材
    69、[美]程大锦.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M].刘从红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70、[美]约翰赫斯科特.设计,无处不在[M].丁珏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71、[美]维克多泰勒,查尔斯温奎斯特.后现代主义百科全书[Z].章燕,李自修等译.刘象愚校.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72、[法]马赛尔·马尔丹.电影语言[M].何振淦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73、[美]苏珊·桑塔格.论摄影[M].黄灿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74、[英]特奥多安德烈特克.生命的曲线[M].周秋麟,陈品建,戴聪腾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75、[美]伦纳德史莱因.艺术与物理家—时空和光的艺术观与物理观[M].暴承宁,吴伯泽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76、[英]弗兰克斯彭茨等编.空间[C].马光亭,章绍增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77、[英]特列沃兰姆,贾宁布里奥编.色彩[C].刘国彬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78、[英]K里德伯斯编.时间[C].章绍增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79、[英]温迪普兰.科学与艺术中的结构[C].曹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80、[奥]爱德华·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M].杨业治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
    81、[法]罗兰·巴特.明室—摄影纵横谈[M].赵克非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82、[法]罗兰·巴特.S/Z[M].屠友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83、[法]罗兰·巴特.恋人絮语:一个解构主义的文本[M].汪耀进,武佩荣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84、[法]罗兰巴特.写作的零度[M].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85、[法]罗兰巴特.埃菲尔铁塔[M].李幼蒸译.安德莱马尔丁摄影.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86、[法]阿兰罗伯-格里耶.快照集为了一种新小说[M].余中先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
    87、[美]迈克尔斯莱恩.文学作品的多重解读[M].赵炎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8、[美]罗杰凯密恩.听音乐[M].王美珠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8.
    89、[英]安德鲁本尼特,尼古拉罗伊尔.关键词:文字、批评与理论导论[M].汪正龙,李永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90、[美]阿瑟·艾夫兰.西方艺术教育史[M].邢莉,常宁生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91、[英]弗兰克·惠特福德.包豪斯[M].林鹤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92、[美]布朗科赞尼克.艺术创造与艺术教育,马壮寰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93、[美]约翰塔巴克.几何学[M].张红梅,刘献军译.胡作玄校.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94、[加]伊凡斯彼得生.数学与艺术—无穷的碎片[M].袁震东,林磊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95、[美]西奥妮帕帕斯.数学的奇妙[M].陈以鸿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
    96、[瑞士]约翰·伊顿.设计与形态[M].朱国勤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97、[瑞士]约翰内斯伊顿,色彩艺术[M].杜定宇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
    98、[法]德卢西奥·迈耶.视觉美学[M].李玮周水涛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
    99、[英]艾伦·派普斯.艺术与设计基础[M].欧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100、[美]费希尔,泽兰斯基.三维创造动力学[M].潘耀昌,钟鸣,倪凌云等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101、[美]玛乔里·艾略特·贝弗林.艺术设计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102、[美]大卫·劳尔,潘塔克.设计基础[M].李小霞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
    103、[美]舍尔·伯林纳德.设计原理基础教程[M].周飞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104、[美]伊拉姆.设计几何学[M].李乐山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105、[美]玛丽·斯图亚特.美国设计专业基础科目完全教程[M].王冬玲等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106、[美]帕特里克·弗兰克.视觉艺术原理[M].陈蕾俞钰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107、[英]索斯马兹.视觉形态设计基础[M].莫天伟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108、[英]A·克里斯蒂.图案设计—形式装饰研究导论[M].毕斐殷凌之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09、[美]蒂尔塞勒,克劳迪亚贝迪.当代素描新概念训练教程[M].赵琦,何积惠、周燕琼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110、[英]摩伊凯特莉.少儿绘画辅导探索[M].刘迎朗,刘勉怡译编.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111、[美]鲁斯斯特劳斯·盖纳,伊莱恩·皮尔·科汉.美术,另一种语言[M].尹少淳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112、[英]克里斯米德尔顿,卢克赫里奥特.即时图形设计[M].王树良,张玉花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113、[美]埃伦勒普顿,珍妮弗科尔菲利普斯.图形设计新元素[M].张翠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114、[美]贝蒂·艾德华.像艺术家一样思考[M].张索娃译.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6.
    115、凌继尧,徐恒醇.西方美学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16、周宪.20世纪西方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17、夏基松.现代西方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18、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19、王岳川.当代西方最新文论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120、赵宪章,张辉,王雄.西方形式美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21、刘万勇.西方形式主义溯源[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6.
    122、方珊.形式主义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
    123、汪正龙.西方形式美学问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124、高宣扬.后现代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25、岛子.后现代主义艺术系谱[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126、王治河主编.后现代主义辞典[Z].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127、赵一凡,张中载,李德恩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S].北京:外语教学和研究出版社,2006.
    128、汪民安主编.文化研究关键词[S].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129、李砚祖编著.外国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上下[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30、徐恒醇.设计符号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31、陈瑞林,吕富珣.俄罗斯先锋派艺术[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1.
    132、罗一平.破碎的逻格斯[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
    133、刘七一.立体主义绘画简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34、周宪.走向创造的境界[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35、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36、赵江洪.设计心理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137、吴振奎,吴昊.数学中的美[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
    138、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139、王柯平.美育的游戏[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
    140、汪民安.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141、戴吾三,刘兵编.艺术与科学读本[C].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142、高字民.从影像到拟像—图像时代视觉审美范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43、李乐山.工业设计思想基础(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144、沈克宁.建筑现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145、史永高.材料呈现:19和20世纪西方建筑中材料的建造—空间双重性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146、朱雷.空间操作:现代建筑空间设计教学研究的基础与反思[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147、刘先觉编.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148、邬烈炎.视觉体验[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149、曹方.视觉传达设计原理[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150、邬烈炎.艺术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2001
    151、邬烈炎主编.设计教育研究[J].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4-2008
    152、邬烈炎.来自自然的形式[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
    153、邬烈炎.来自建筑的形式[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4.
    154、邬烈炎.来自观念的形式[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4.
    155、胡宏述.基本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56、贾倍思.型和现代主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57、顾大庆.设计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158、顾大庆,柏庭卫.建筑设计入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159、任军.当代建筑的科学之维[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160、周至禹.形式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61、周至禹.设计基础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62、王忠义许江.从素描走向设计[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163、辛华泉.形态构成学[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
    164、董豫赣.极少主义:绘画雕塑文学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65、徐曙玉,边国恩编.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166、诸葛凯.设计艺术十讲[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167、陈超萃.设计中的认知科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168、丁沃沃.概念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69、崔鹏飞.直接发生—空间训练基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70、刘松茯,李静薇.扎哈哈迪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171、同济大学建筑系设计基础教研室编.建筑形态设计基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172、邱志杰.给我一个面具[M].北京: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73、邱志杰.自由的有限性[M].北京: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74、邱志杰.重要的是现场[M].北京: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75、左靖,董冰峰.另类的表述者:他们的行为、舞蹈和录像[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
    176、王静,崔君霞.跨界:当代艺术的跨领域实践者及其思考[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
    177、王建良主编.英雄的品质—中法服装设计教学丛书[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178、王建良主编.中国餐饮—中法服装设计教学丛书[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179、王建良主编.桃花坞年画与丝绸[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180、《建筑师》编辑部编.从现代向后现代的路上(Ⅰ)(Ⅱ)[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181、世界建筑导报2004:01/02.No94/95.建筑联盟(AA)建筑教育专辑[J].世界建筑导报社.
    182、《建筑与都市》中文版编辑部编.塞西尔·巴尔蒙德[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183、顾大庆.中国的“鲍扎”建筑教育历史沿革—移植、本土化和抵抗[J].建筑师2007(2)
    184、顾大庆.论我国建筑设计基础教学观念的演变[J].新建筑,1992(1)
    185、顾大庆.作为研究的设计教学及对中国建筑教育发展的意义[J].时代建筑,2007(3)
    186、顾大庆.空间、建构和设计—建构作为一种设计的工作方法[J].建筑师,2006(1)
    187、顾大庆.图房、工作坊和设计实验室—设计工作室制度以及设计教学法的沿革[J].建筑师,2001(4)
    188、顾大庆.建筑设计教师的学术素质极其发展策略[J].建筑学报.2001(2)
    189、赵冬,朱亦民.现代建筑形式语言的5个基本范型[J].世界建筑.2009(6)
    190、贾倍思.针对建筑学生的设计行为和心理的研究[J].时代建筑.2007(3)
    191、虞刚.图解[J].世界建筑.2005(5)
    192、虞刚.凝视折叠[J].建筑师.2003(12)
    193、邬烈炎.关于国外课程的引进与不成功的“本土化”——以图案、素描、构成课程为例[J].设计教育研究.2005(2)
    194、夏燕靖.图案教学的历史寻绎[J].设计教育研究.2007(5)
    195、李立新.突异的过程:“三大构成”与中国设计基础教学[J].设计教育研究.2007(5)
    196、李京涛.建筑是有意味的建造?[J].建筑师.2003(12)
    197、李滨泉,莫天伟.建筑表皮的拓扑剖分[J].华中建筑.2008(10)
    198、屠曙光.论几何分形自相似性对涉及形态的作用及意义[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6)
    199、王立明,龚恺.解读格雷戈林恩[J].建筑师.2006(8)
    200、陆邵明,王伯伟.空间蒙太奇[J].世界建筑.2005(7)
    201、王列生.知识增长的四种方式[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7)
    202、中央美术学院基础课教学专辑.美术研究.2001增刊
    203、《建筑师》空间专辑.105.2003/10.
    204、《建筑师》表皮专辑.110.2004/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