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形态与逻辑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着重对媒介文化美学研究在美学与媒介文化关系问题上产生不同观点的理论原因进行初步分析,以期为进一步思考美学与媒介文化的关系提供某种理论帮助。本文认为,在媒介文化美学研究中存在着商品逻辑和符号逻辑两种不同的内在审视路径,而这两种逻辑的分裂则是导致人们在诸如媒介文化美学标准等问题上产生不同观点的深层理论原因。全文分为绪言和正文两个部分。
     绪言部分主要划定媒介文化美学研究的大致范围,指出如何界定媒介文化与美学的关系是媒介文化美学研究的首要问题。这一关系在某些媒介文化美学研究形态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考察。这些研究针对这一关系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理论观点。它们之间的差异所构成的媒介文化美学研究问题,是本文考察和分析的基本对象。最后,初步勾勒出本文写作的基本思路。
     正文部分包括四章。第一章梳理出三种媒介文化美学研究形态,即阿多诺的媒介文化现代美学批判、菲斯克的媒介文化“快感”分析和鲍德里亚的媒介文化“超美学”思考。通过阐述三种形态的具体内容,本文指出它们针对审美艺术活动与媒介文化关系问题作出了各自不同的回答,形成了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的差异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大众媒介及其意识形态性质的判断。三种形态呈现出从媒介商品到媒介文本再到媒介符码技术的变化,从虚假意识形态到中性化意识形态再到意识形态符码化终结的变化。第二,媒介文化的美学评价标准问题。三种形态呈现出从现代美学标准位移到“大众辨识力”的“快感”标准再到美学标准消失的变化。同时,第一方面的判断和第二方面的观点在各种形态中都呈现出一定的因果关系。
     第二章分析三种形态审视意识形态的内在逻辑,由此探寻在媒介意识形态性质判断上差异产生的深层理论原因。基于三种形态对意识形态的界定,本文将分析触角延伸到其各自的主要理论来源之中。经过分析比较,认为三种形态具有两种不同的内在逻辑:商品逻辑和符号逻辑。商品逻辑以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为核心。阿多诺对媒介意识形态的批判由商品逻辑主导。符号逻辑以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关系为核心。菲斯克和鲍德里亚对媒介意识形态的分析论述则由符号逻辑主导。这两种不同的逻辑是导致三种形态媒介意识形态性质判断产生差异的深层理论原因。
     第三章分析三种形态在美学标准问题上的观点差异与两种逻辑之间的关系。由此确认,在美学与媒介文化关系问题上三种形态呈现出差异与分歧,其产生的根本理论原因在于商品逻辑与符号逻辑的不同。经过分析发现,三种形态分别在两种逻辑中揭示了“纯”美学意识形态性质的产生。但是,阿多诺通过商品逻辑论证了现代艺术美学具有作为意识形态而发挥反意识形态功能的可能,从而确立了媒介文化的现代美学标准。而在符号逻辑中,菲斯克完全将这种可能性寄希望于由符号抵抗产生的意义“快感”,从而导致了媒介文化美学标准向“大众辨识力”的“位移”。通过运用符号逻辑“覆盖”商品逻辑,鲍德里亚认为随着后现代社会的全面符码化,意识形态和艺术都成为了“拟像”模型。“拟像”社会中不存在意识形态,美学标准问题也随之消失。
     第四章分析三种形态在媒介意识形态性质判断上各自的不足以及在媒介文化美学评价标准问题上各自的不足,认为这些不足根本上由商品逻辑与符号逻辑的分裂所导致。最后通过提出“机制”概念,对商品逻辑与符号逻辑结合的可能性进行了初步思考。
This thesis, in the hope of providing some theoretical help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esthetics and media culture, is making an attempt to analyze the reasons why there, in the study of media culture aesthetics, exist some different opinions concerning the relationship. The author of this thesis holds that there are two different inner thought paths in the media culture aesthetics study, logic of merchandise and logic of symbol, which are exactly the deep reasons leading to opinion distinctions concerning aesthetic standards in the study of media culture.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preface and the body. There are 4 chapters in the body part.
     The preface mostly deals with the general objects involved in the study of media culture aesthetics and points out the prime task in the study is to def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esthetics and media culture. The relationship has been touched to different degrees in some previous research of media culture aesthetics, from which distinctive theoretical opinions have arisen with regard to the relationship. And the distinction of the opinions has become the question in the course of media culture aesthetics study, which is also the basic object studied and analyzed in this thesis. At the end of the preface, the general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is outlined.
     Chapter one focuses on the three research forms of media culture aesthetics: the modern aesthetic criticism on media culture by Adorno, the general aesthetic analysis of media culture by Fiske, and the postmodern aesthetic thinking on media culture by Baudrillard. By explicating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the three research forms,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y come up with their different answers and thus form distinctive opinions on the relationship of aesthetic art activity and media culture. The exac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opinions can be seen in the following two aspects. The first one is their different judgment about the nature of mass media and its ideology: the three forms change from media merchandise to media text to media code technology, and from false ideology to neutral ideology to the end of ideology code. The second one is the aesthetic standards of media culture: the three forms change from modern aesthetic standards to the popular aesthetic standards of“pleasure”and then to the disappearance of aesthetic standards. In the meanwhile,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first one, in the three forms, somehow leads to the second one naturally.
     Chapter two analyzes the inner logic lying in the three forms when ideology is treated so as to probe into the real theoretical reason resulting in the judgment differences on the nature of ideology. Based on the respective definitions of ideology by the three forms, the analysis of this chapter is done by introducing the main theoretical source of the three forms and the result is that there exists two different inner logics, respectively merchandise logic and symbol logic. Furthermore, the criticism of media ideology by Adorno is dominated by the logic of merchandise, which mostly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se value and the exchange value of the merchandise. On the other hand, the analysis by Fiske and Baudrillard on media ideology is dominated by the logic and symbol, which treats as its c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ignifier and the signified of language symbols. And in addition,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se two logics essentially leads to the judgment difference on the nature of media ideology by Adorno, Fiske and Baudrillard.
     Chapter three is mainly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logics and the opinion difference in the three forms concerning aesthetic standards and thus it is confirmed that the difference or division lying in the three forms arises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esthetics and media culture. And the reason causing the difference is rooted i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logic of merchandise and that of symbol. And through detailed analysis, it is found out that, in the three forms, the ideological nature of aesthetics is respectively revealed by utilizing the two logics. However, Adorno, by the logic of merchandise, proves there is some possibility that modern art aesthetics, as ideology, may serve an anti-ideology function, and therefore the standards of modern aesthetics are established. In contrast, with logic of symbol, Fiske thoroughly passes on this possibility to the meaning“pleasure”generated by the resistance of symbols, and here the aesthetic standards of media culture changes in the direction of popular aesthetics. Besides, Baudrillard, by using the logic of symbol to hide/replace the logic of merchandise, thinks that, with the total symbolization of the post-modern society, both ideology and art have become the“figure”models, which results in the disappearance of aesthetic standards since there doesn’t exist ideology in a“figure”society.
     Chapter Four discusses the defects that exist when Adorno, Fiske and Baudrillard decide the nature of media ideology and set aesthetic standards of media culture, and the defects, in the author’s opinion, are basically caused by the division of merchandise logic and symbol logic. Then at the end of the thesis, the concept“mechanism”is presented and the combination of merchandise logic and symbol logic is suggested as a possibility.
引文
①注:这个领域中的“媒介文化研究”包括狭义的与广义的。基于文化的研究(the study of culture)与文化研究(culture studies)之间的差别(参见《大众文化研究》,陆扬王毅主编,上海三联书店,第275-276页),我们认为:狭义的媒介文化研究是指文化研究中的大众媒介论域,即媒介的文化研究,广义的媒介文化研究是指将大众媒介作为人类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从不同理论视野针对大众媒介展开的多种研究,即文化层面的媒介研究。就广义媒介文化研究与狭义媒介文化研究的关系而言,其中并不存在某种固定的边界。如果将“文化研究”视为是一个学科的称谓,那么文化的媒介研究是包括媒介的文化研究在内的大综合体,媒介的文化研究是这个综合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是,如果我们坚持文化研究具有的反学科化本性,那么这样一种看法也许更为合适:广义的媒介文化研究是网状的集合,这个网状集合中有一个“区域”被称为媒介的文化研究,而该研究的多维触角向广义的媒介文化研究中寻找“连接点”,它是此巨型网络中“节点”密集的一个区域。
    ②参见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丁宁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88页注21。
    ①雷蒙德?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299-300页。
    ②参见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王文斌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78-290页。
    ①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中文版序言,丁宁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0页。
    ②注:参见《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42页。
    ①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若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第14-29页。
    ①参见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王文斌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11-314页。
    ①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梁渠东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48页。
    ②注: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关于文化工业的理论,大体上是在20世纪40年代发展于加利福尼亚。在此之前的1938年,阿多诺为躲避德国纳粹的迫害来到美国纽约,拉扎斯菲尔德为他提供了一个在“广播研究项目”中的职务,主要研究广播音乐的作用。到1941年,洛克菲勒基金会终止了对广播音乐研究子项目的资助。阿多诺迁移到洛杉矶,结束其与拉扎斯菲尔德的合作。1942年,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开始着手撰写《启蒙辩证法》一书,于1947年在荷兰出版发行。
    ③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殷晓容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第129页。
    ④Adono,Culture Industry Reconsidered,The Adono Reader,edited by Brain O’Connor,Black Publisher Ltd,2000。中文版《文化工业再思考》,高丙中译,《文化研究》第1辑,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98-207页。
    ①塞拉?本哈比布《工具理性之批判》,载齐泽克《图绘意识形态》,方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97页。
    ②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王文斌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88页。
    ③Adono,Culture Industry Reconsidered,The Adono Reader,edited by Brain O’Connor,Black Publisher Ltd,2000。中文版《文化工业再思考》,高丙中译,《文化研究》第1辑,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98-207页。
    ④赵勇:《整合与颠覆:大众文化的辩证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9页。
    ⑤Adono,Culture Industry Reconsidered,The Adono Reader,edited by Brain O’Connor,Black Publisher Ltd,2000。中文版《文化工业再思考》,高丙中译,《文化研究》第1辑,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98-207页。
    ①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梁渠东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34页。
    ②杨小滨:《否定的美学-法兰克福学派的文艺理论和文化批评》,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第138页。
    ③Adorno,Aesthetic Theory,translated by C. Lenhardt,edited by Gretel Adorno and Rolf Tiedemann,Routledge & K. Paul,1984,p9-10。中译本《美学理论》,王柯平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1页。
    ①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梁渠东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51页。
    ②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重庆出版社1993,第3页。
    ③高宣扬:《新马克思主义导引》,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86年,第224页。
    ④Adorno,Aesthetic Theory,translated by C. Lenhardt,edited by Gretel Adorno and Rolf Tiedemann,Routledge & K. Paul,1984,p26。中译本《美学理论》,王柯平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1-32页。
    ⑤赵勇:《整合与颠覆:大众文化的辩证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5页。
    ①Adorno,Aesthetic Theory,translated by C. Lenhardt,edited by Gretel Adorno and Rolf Tiedemann,Routledge & K. Paul,1984,p79-80。中译本《美学理论》,王柯平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95-96页。
    ②张亮:《“崩溃的逻辑”的历史建构:阿多诺早中期哲学思想的文本学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89页。
    ①注:在《论流行音乐》(阿多诺:《论流行音乐》,李强译,见文化研究网http://www.culstudies.com)这篇著名的论文中,阿多诺通过严肃音乐与流行音乐两个音乐范畴的比较指出,从类型、形式、细节、结构各个方面流行音乐都是标准化的,“标准化涉及从总体特征到最具体的特点的整个范围”。“标准化和非标准化是描述流行音乐与严肃音乐的不同的主要对比性术语。”他细致分析了严肃音乐与流行音乐在美学层面上的差异。具体有如下内容:流行音乐“最著名的规则就是歌曲的合唱包括三十二小节,音域为一个八度和音和一个音符。”就形式而言,无论流行音乐“形式中包含的动听内容是什么,标准形式突出的是最基本的悦耳的部分。复杂的形式并不能带来理想的效果。这种不容改变的做法可以保证无论形式发生怎样的变形,歌曲总是能把人们带回到同样相似的感受,而根本性的新奇的体验不会产生。”就音高突变、蓝调和弦、音符等细节和音乐的整体结构关系而言,细节的标准化“隐藏在个别效果的表面下”,而结构的标准化是“显形的”。“占据音乐结构战略性地位的细节部分——和声的开始部分或者说歌曲连接处的曲折部分——比其他部分的细节,比如连接处中间的一些小节,更容易被认可和喜爱。不过这种结构上的关系无法干扰到结构系统。细节只是在这种结构关系的有限程度上依附于整体。然而,整体既从未被作为一种音乐经历被突出,整体结构也从不依附于细节。”这种关系使得在流行音乐中“从整体中抽走任何细节都不会影响音乐感。……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构成要素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不会受到影响。……在流行音乐里,位置是绝对的。每一细节都可以被替换,它的作用只像是一部机器的轮齿。”与此相对比,以贝多芬为代表的严肃音乐,其特征为“每一细节的音乐感都来自于每一首乐曲的整体,而这一整体中包含与细节的联系,却不包括对一种音乐模式的突出。”严肃音乐的细节与整体结构处在“动态关系”中,而其“整个结构服从于这一特定乐章的内在需要”。流行音乐与严肃音乐的不同概括起来为“在贝多芬音乐中以及在优秀的严肃音乐中——我们这里不涉及结构像流行音乐一样严谨和机械的不规范的严肃音乐——细节最终包含整体并导致整体的展示,与此同时它又是从整体理念中产生出来的。在流行音乐中,这种关系是偶然的。细节与整体没有关系,整体体现为一种外部结构。这样,整体不受个体的影响,因此在一首音乐中是孤立的、沉静的、不被注意的。同时细节被一种它永远无法影响和改变的音乐手段割裂开,这样细节变得无关紧要。没有被展开的音乐细节就变成一幅它发展可能性的漫画。”
    ②阿多诺:《论流行音乐》,李强译,文化研究网http://www.culstudies.com。
    ①Adorno,How to look at television,The culture industry:selected essays on mass culture,edited by J.M. Bernstein,Routledge,2001。中译本《电视和大众文化模式》,王小婴译,载《外国美学》第9辑,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390页。
    ①菲斯克:《电视文化》,祁阿红张鲲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5页。
    ②菲斯克:《电视文化》,祁阿红张鲲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3页。
    ③注:从社会学角度,菲斯克认为大众(people)不同于群众(the masses),“群众乃是这样一个群体的集聚,他们是异化的、单向度的(one-dimensional),他们的意识是虚假的,而他们与奴役他们的体制之间的关系,如果不是心甘情愿的,也是不知不觉受欺骗、被愚弄的状态。”而大众的行为或生活与群众不同,大众由形形色色的层理(formation)构成。大众“不是一个固定的社会学范畴;它无法成为经验研究的对象,因为它并不是以客观实体的形式存在。大众(the people)、大众的(popular)、大众力量(the popular forces)是一组变动的效忠从属关系,它们跨越了所有社会范畴;而形形色色的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内,可以属于不同的大众层理,并时常在各层理间频繁流动。于是,我用‘大众’这一概念,来指称这一组变动的社会效忠从属关系;相形之下,‘大众的可感觉到的集体性’(people’s felt collectivity),要比那些外部的社会学因素,…更适合于描述这些效忠从属关系。”(见菲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28页。)需要注意,菲斯克定义的“大众”是people。而阿多诺定义的“大众”是mass,类似于菲斯克的“群众”概念。同样,大众文化对于菲斯克来说是popular culture,译为“通俗文化”更为合适。而阿多诺的大众文化则是mass culture。这种差异透露出两者对待大众以及大众文化态度上的根本不同。
    ④菲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32-33页。
    ①菲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33页。
    ②菲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33页。
    ③注:菲斯克在社会学意义上界定的“大众”,到了他的传播学视域中就是“观众”或“受众”。他们共同的特点是“飘浮性”或“流动性”。在社会从属关系中才存在“大众”,而在电视机等大众媒介前才存在“观众”或“受众”。
    ④菲斯克:《电视文化》,祁阿红张鲲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30页。
    ①菲斯克:《电视文化》,祁阿红张鲲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31页。
    ②注:参见菲斯克:《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李彬译注,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5-6页。本书的“美学”条目由约翰?哈特里(John Hartley)撰写,作为菲斯克的合作者,他对美学的界定基本可以等同菲斯克本人的界定。而且,从菲斯克在研究中一系列有关美学的论述看,这种判断是可以成立的。
    ①注:对于菲斯克理解的“美学”,从广义的美学概念出发,本文持下面的看法:我们不得不说菲斯克对“美学”的理解是狭隘的。德国学者沃尔夫冈?韦尔施认为“审美”是一个以家族相似性为特征的语词,其语义构成是相当复杂的。在《重构美学》中,他分析“审美”的语义因素有:感性与升华、感觉和知觉、主观的、协调的、美的、装饰的和形构的、艺术的、符合美学的、情感的、美学的、虚拟的。(参见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若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第14-29页。)对于他分析出的这些语义因素我们可以提出不同意见,但是这一分析至少表明“审美”这个概念的内涵是相当丰富的,开放的。按照这种观点,“快感”本就是“审美”众多语义因素中的一个,美学同样包含着关于“快感”的话语。而“审美”中“艺术的”、“主观的”、“形构的”这些语义因素也基本涵盖了菲斯克所界定的“美学”的要点。但这些同样不能用来代表“审美”概念的丰富内涵。我们更愿意在坚持“审美”概念丰富性意涵的前提下来讨论美学,而不是以偏概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菲斯克围绕大众“抵抗式快感”展开的媒介文化研究仍然是一种媒介文化美学研究。
    ②菲斯克:《电视文化》,祁阿红张鲲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9页。
    ③菲斯克:《电视文化》,祁阿红张鲲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9页。
    ④菲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61页。
    ⑤菲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154页。
    ⑥菲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154页。
    
    ①菲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155页。
    ②菲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156页。
    ③菲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156页。
    ④菲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158页。
    ⑤菲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163页。
    ⑥菲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165页。
    ⑦菲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68页。
    ①菲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66页。
    ②菲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129页。
    ③菲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130页。
    ①菲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128页。
    ①菲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186页。
    ②注:菲斯克在《电视文化》一书中的主要观点之一就是电视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它能给不同的人提供不同的快乐,它的文本及接受方式的特点,使得我们得以积极参与被我称为‘文化’的意义生产过程。”(见菲斯克:《电视文化》,祁阿红张鲲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30页。)
    ③仰海峰:《走向后马克思:从生产之境到符号之境-早期鲍德里亚思想的文本学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9-10页。
    ④注:道格拉斯?凯尔纳是关注鲍德里亚后现代理论的国外学者之一,在其《后现代理论》一书中,他对鲍德里亚思想的总体把握也透露出这三个阶段的大体轮廓,但不是很清晰。参见《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张志斌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
    ①鲍德里亚:《生产之镜》,仰海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第185页。
    ②注:鲍德里亚提出的形象发展四个连续阶段为(1)形象是对根本现实的反映。(2)形象遮蔽和颠倒着根本现实。(3)形象遮蔽着根本现实的缺席。(4)形象与现实没有任何关系:它是它自身的影像。(见《生产之镜》,仰海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第192页。)
    ③鲍德里亚:《生产之镜》,仰海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第192页。
    ④鲍德里亚:《生产之镜》,仰海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第192页。
    ①转引自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张卫东等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98页。
    ②蒂莫西?卢可:《美学生产与文化政治学:波德里亚与当代艺术》,载凯尔纳主编的《波德里亚:批判性的读本》,陈维振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95页。
    ③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命题透露出来的是这样一种观点:媒介形式的构成本身就是人类社会文化的构成。麦克卢汉师承加拿大学者英尼斯(英尼斯和麦克卢汉被誉为加拿大媒介研究的“双子星”。英尼斯的媒介研究要早于麦克卢汉,他主要是从经济史和文明史研究,对不同媒介特性的考察是其研究主要的切入点。他提出“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具体可参见《传播的偏向》与《帝国与传播》两部著作)。他深刻地接受了后者从不同时期主导媒介特性入手探究人类不同时期文化特性的观念与方法。“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物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33页。)麦克卢汉对媒介的这种理解颠覆了传统的媒介观。在传统的传递者——媒介——接受者这一线性模式中,媒介是传递讯息的载体。传者如何将信息内容注入媒介,媒介如何传递这些内容以及接受者如何获取这些内容是传统媒介研究的主要关注对象。媒介本身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似乎只相当于一个“信封”。而在麦克卢汉看来,这种媒介形式与媒介内容的划分是错误的。因为媒介作为人的延伸,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感知比率”和“感知模式”。这也就意味着,媒介形式可以决定性地塑造人们对讯息的解码方式和编码方式。以艺术为例,比如同样的主题,当谱成乐曲诉诸人们的听觉感知系统时,作曲者和听众都会根据听觉系统感知的特点来编码和解码;而当画成图形诉诸人们的视觉感知系统时,画家和观众又会以视觉感知系统来编码和解码。对于麦克卢汉来说,不是人把媒介当成工具来使用,而是媒介塑造着人和人的社会文化。在由媒介形构的人类社会里,一种媒介的内容就是另一种媒介,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没有一种媒介具有孤立的意义和存在,任何一种媒介只有在与其它媒介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自己的意义和存在。”(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56页。)
    ①仰海峰:《生产之镜?中译本序言》,鲍德里亚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第9页。
    ②注:戴阿宝将这种媒介现象称为“讯息配置”,即“技术化媒介中的时空拼贴方式,这一拼贴是任意的、人为的,各讯息之间没有任何的逻辑关系和意义联系,它充分展示了新技术时代媒介的拟真性。媒介的拼贴把讯息内容高度形式化,利用模型的固有形态构造一种模型之间的不确定连接。”(见戴阿宝:《终结的力量-鲍德里亚前期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218页。)
    ③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32页。
    ④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32页。
    ①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32页。
    ②转引自仰海峰:《走向后马克思:从生产之境到符号之境-早期鲍德里亚思想的文本学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233页。
    ③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33-134页。
    ①注:具体可参见张法:《麦克卢汉的媒介哲学与美学》一文,载《媒介哲学》,王岳川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文中,作者从四个方面阐述了麦克卢汉的媒介美学论。在中国的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研究中,这样从美学角度阐释的思路就笔者所见目前还屈指可数。文中所引的是第一个方面的内容。
    ②彭锋:《生活即审美:审美经验和生活艺术?译者前言》,舒斯特曼著,彭锋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页。
    ③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6年,第108页。
    ④凯尔纳贝斯特合著:《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张志斌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第175页。
    ①蒂莫西?卢可:《美学生产与文化政治学:波德里亚与当代艺术》,载凯尔纳主编的《波德里亚:批判性的读本》,陈维振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96页。
    ②蒂莫西?卢可:《美学生产与文化政治学:波德里亚与当代艺术》,载凯尔纳主编的《波德里亚:批判性的读本》,陈维振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96-297页。
    ③转引自凯尔纳主编:《波德里亚:批判性的读本》,陈维振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34页。
    
    ①参见赵勇:《整合与颠覆:大众文化的辩证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4页。
    ②参见赵勇:《整合与颠覆:大众文化的辩证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0页。
    ③季广茂:《意识形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7页。
    ①E?卡西尔:《启蒙哲学》,顾伟铭等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二版,第4页。
    ②E?卡西尔:《启蒙哲学》,顾伟铭等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二版,第4页。
    ③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第二版),孔兆政蒋龙翔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7页。
    ④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第二版),孔兆政蒋龙翔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7页。
    ⑤转引自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第二版),孔兆政蒋龙翔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页。
    ⑥这一部分主要参见了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第二版)第一章中的相关论述。
    ①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页。
    ②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第二版),孔兆政蒋龙翔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页。
    ①仰海峰:《走向后马克思:从生产之境到符号之境-早期鲍德里亚思想的文本学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172页。
    ①注:对马克思与拿破仑在意识形态虚假性确立问题上的差异分析可参见季广茂在《意识形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一书第29-30页的论述。
    
    ①塞拉?本哈比布:《工具理性之批判》,载齐泽克《图绘意识形态》,方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95-98页。
    ②陈振明:《工具理性批判——从韦伯、卢卡奇到法兰克福学派》,载《求是学刊》1996年第4期。
    ③周树华:《异化与理性化:工业社会的两重维度》,载《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①阿多诺:《启蒙辩证法——1944年前言》,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②杨小滨:《否定的美学——法兰克福学派的文艺理论和文化理论》,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18页。
    ③张一兵:《无调式的辩证想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40页。
    ④杨小滨:《否定的美学——法兰克福学派的文艺理论和文化理论》,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20页。
    ①张一兵:《无调式的辩证想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第24页。
    ②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184页。
    ③张亮:《辩证法内部的争论:阿多诺和〈历史与阶级意识〉》,《江海学刊》2001年第5期。
    ④张亮:《辩证法内部的争论:阿多诺和〈历史与阶级意识〉》,《江海学刊》2001年第5期。
    ⑤杰姆逊:《快感:文化与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214页。
    ①塞拉?本哈比布《工具理性之批判》,载齐泽克《图绘意识形态》,方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95-98页。
    ②约翰?B?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高铦等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第107,112,115页。
    ①菲斯克:《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李彬译注,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128,131页。
    ①菲斯克:《传播符号学理论》,张锦华等译,台湾远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第13-14页。
    ①杨击:《传播?文化?社会——英国大众传播理论透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6页。
    ②杨击:《传播?文化?社会——英国大众传播理论透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6-57页。
    
    ①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许亮陆兴华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31页。
    ②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许亮陆兴华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33页。
    ③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03页。
    ④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许亮陆兴华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34页。
    ①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许亮陆兴华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34页。
    ②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许亮陆兴华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35页。
    ③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许亮陆兴华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35页。
    ④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许亮陆兴华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33-34页。
    ⑤霍尔:《“意识形态”再发现——媒体研究中被压抑者的重返》,黄丽玲译,载《文化、社会与媒体:批判性观点》,托尼?本内特等编,陈光兴唐维敏等编译,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第88页。
    ⑥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许亮陆兴华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36页。
    ①巴特:《神话——大众文化诠释》,许蔷蔷、许绮玲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73页。
    ②注:参见《传播符号学》,余志鸿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1页。
    ①仰海峰:《走向后马克思:从生产之境到符号之境-早期鲍德里亚思想的文本学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24页注1。
    ②注:就阿尔都塞式马克思主义是否是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这一问题,目前学界是有不同看法的。在中国学界的阿尔都塞思想研究中,8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刚进入中国时,阿尔都塞一般被作为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得到认识和介绍,这种定位一直到今天依然存在。比如,在俞吾金和陈学明编写的《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西方马克思主义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中,阿尔都塞就在第六章《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得到了详细介绍。作为一本教材,可见这一定位仍是较为主流的。但是,阿尔都塞本人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目前国内学界也对这种定位提出了一些质疑和思考,可以参看张一兵《问题式、症候阅读与意识形态》(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和朱晓慧《哲学是革命的武器》(学林出版社2007年)两书相关部分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在我们看来,尽管阿尔都塞是不是一个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者存在着争议,但是结构主义因素在阿尔都塞式马克思主义中的存在是可以确定无疑的。而且菲斯克(包括霍尔)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结构主义层面上接受了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
    ①菲斯克:《传播符号学理论》,张锦华等译,台湾远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第228页。
    ②阿尔都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一项研究的笔记)》,载齐泽克等著《图绘意识形态》,方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61页。
    ③菲斯克:《传播符号学理论》,张锦华等译,台湾远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第231页。
    ④阿尔都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一项研究的笔记)》,载齐泽克等著《图绘意识形态》,方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61页。
    ⑤阿尔都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一项研究的笔记)》,载齐泽克等著《图绘意识形态》,方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61-162页。
    ⑥阿尔都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一项研究的笔记)》,载齐泽克等著《图绘意识形态》,方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63页。
    ①阿尔都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一项研究的笔记)》,载齐泽克等著《图绘意识形态》,方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63页。
    ②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229-230页。
    ③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230页。
    ①注:阿尔都塞总结马克思的国家理论为(1)国家是强制性的国家机器,(2)国家权力与国家机器必须加以区分,(3)阶级斗争的目标涉及国家权力,(4)为了打碎现存的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无产阶级必须夺取国家权力。一开始就用一个完全不同的无产阶级国家机器取代它,并最终消灭国家,终结国家权力和每一个国家机器。见阿尔都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一项研究的笔记)》,载齐泽克等著《图绘意识形态》,方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44页。
    ②注:还有两项区别为,第一,只有一个强制性的国家机器,但却有多个意识形态国家机器。阿尔都塞列举了作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八个机构:宗教的、教育的、家庭的、法律的、政治的、工会的、通讯的和文化的。第二,国家机器属于公共范畴,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绝大部分属于私人范畴。参见阿尔都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一项研究的笔记)》,载齐泽克等著《图绘意识形态》,方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46-147页。
    ①阿尔都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一项研究的笔记)》,载齐泽克等著《图绘意识形态》,方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34页。
    ②注:这里的“工资”是提供给劳动力用来再生产劳动力的物质手段。阿尔都塞指出,工资的数量不仅仅由“满足生物需要的最低工资保障决定”,还要由“历史的最低需要决定”;不是由“资产阶级所承认的工人阶级的历史需要决定”,而是由“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所强加的历史需要决定”。
    ③阿尔都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一项研究的笔记)》,载齐泽克等著《图绘意识形态》,方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37页。
    ④阿尔都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一项研究的笔记)》,载齐泽克等著《图绘意识形态》,方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37页。
    ①阿尔都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一项研究的笔记)》,载齐泽克等著《图绘意识形态》,方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39页。
    ②张锦华:《传播批判理论》,台湾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第106页。
    ①阿尔都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一项研究的笔记)》,载齐泽克等著《图绘意识形态》,方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48页。
    ②阿尔都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一项研究的笔记)》,载齐泽克等著《图绘意识形态》,方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48页。
    ③阿尔都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一项研究的笔记)》,载齐泽克等著《图绘意识形态》,方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49页。
    ④注:见阿尔都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一项研究的笔记)》,载齐泽克等著《图绘意识形态》,方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81页注6。
    ⑤注:葛兰西对于英国文化研究的影响可以参阅霍尔《文化研究:两种范式》(载《文化研究读本》,罗钢刘象愚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本内特《大众文化与“转向葛兰西”》(载《大众文化研究》,陆扬王毅选编,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和磊的博士论文《葛兰西的领导权与文化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等。
    ①张锦华:《传播批判理论》,台湾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第77页。
    ②菲斯克:《传播符号学理论》,张锦华等译,台湾远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第233-234页。
    
    ①菲斯克:《传播符号学理论》,张锦华等译,台湾远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第232页。
    ②菲斯克:《传播符号学理论》,张锦华等译,台湾远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第232页。
    ①注:在《象征交换与死亡》中,鲍德里亚提出了三种模拟秩序。在鲍氏看来,自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社会中模拟秩序一直存在,但不同的发展阶段又有不同的实现方式。从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的‘古典’时期的主要模式是仿造;工业时代的主要模式是生产;目前这个受代码支配的阶段的主要模式是仿真。这三种模拟秩序对应着价值规律的变化:仿造依赖的是价值的自然规律;生产依赖的是价值的商品规律;仿真依赖的是价值的结构规律。鲍德里亚主要关注的是仿真这种当代的主导模拟秩序。(参见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6年,第67页。仰海峰:《走向后马克思:从生产之境到符号之境-早期鲍德里亚思想的文本学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59页注3。)
    ②鲍德里亚:《生产之镜》,仰海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第201页注2。
    ①鲍德里亚:《符号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总论》,夏小燕译,载《形象的修辞:广告与当代社会理论》,罗兰?巴尔特让?鲍德里亚等著,吴琼等编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3页。
    ②注:具体内容参见鲍德里亚的《符号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总论》,夏小燕译,载《形象的修辞:广告与当代社会理论》,罗兰?巴尔特让?鲍德里亚等著,吴琼等编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3-54页。
    ③鲍德里亚:《生产之镜》,仰海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第35页注1。在仰海峰的博士论文《走向后马克思:从生产之境到符号之境-早期鲍德里亚思想的文本学解读》一书的第二章第四节,他对鲍德里亚的这个换算表进行了十分细致地研究,本文在此多有借鉴。同时,戴阿宝在《终结的力量——鲍德里亚前期思想研究》的上篇第二部分也对此问题进行了讨论,可以参阅。
    ①仰海峰:《走向后马克思:从生产之境到符号之境-早期鲍德里亚思想的文本学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211页。
    ①让?波德里亚(即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6年,第206页。
    ②仰海峰:《生产之镜-中译本序言》,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第10页。
    ③注:鲍德里亚的象征交换理论来自巴塔耶和莫斯对原始社会经济的研究,巴塔耶认为在原始社会中“浪费”占据着主导地位,是一种给予经济。莫斯认为原始社会是一种礼物交换经济,这种经济具有相互回应性和文化象征意味。见仰海峰:《生产之镜-中译本序言》,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第10页。
    ④凯尔纳:《波德里亚:批判性的读本》,陈维振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09页。
    ⑤高宣扬:《让?波德里亚论“拟像”和消费社会》,载《后现代主义哲学讲演录》,冯俊等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556页。
    ①仰海峰:《走向后马克思:从生产之境到符号之境-早期鲍德里亚思想的文本学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132页。
    ②高宣扬:《让?波德里亚论“拟像”和消费社会》,载《后现代主义哲学讲演录》,冯俊等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554页。
    ①鲍德里亚:《符号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总论》,夏小燕译,载《形象的修辞:广告与当代社会理论》,罗兰?巴尔特让?鲍德里亚等著,吴琼等编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4页。
    ②鲍德里亚:《符号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总论》,夏小燕译,载《形象的修辞:广告与当代社会理论》,罗兰?巴尔特让?鲍德里亚等著,吴琼等编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4页。
    ③鲍德里亚:《符号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总论》,夏小燕译,载《形象的修辞:广告与当代社会理论》,罗兰?巴尔特让?鲍德里亚等著,吴琼等编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6页。
    ④鲍德里亚:《符号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总论》,夏小燕译,载《形象的修辞:广告与当代社会理论》,罗兰?巴尔特让?鲍德里亚等著,吴琼等编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5页。
    ⑤鲍德里亚:《符号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总论》,夏小燕译,载《形象的修辞:广告与当代社会理论》,罗兰?巴尔特让?鲍德里亚等著,吴琼等编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6页。
    ⑥菲斯克:《大众经济》,戴从容译,载《大众文化研究》,陆扬王毅选编,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134页。
    ①凯尔纳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张志斌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第149页。
    ②戴阿宝:《终结的力量——鲍德里亚前期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73页注1。
    ③鲍德里亚:《符号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总论》,夏小燕译,载《形象的修辞:广告与当代社会理论》,罗兰?巴尔特让?鲍德里亚等著,吴琼等编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2、63页。
    ①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引言》,马海良译,载《2000年度新译西方文论选》,王逢振主编,漓江出版社2001年,第60页。车槿山在《象征交换与死亡》中译本第13-14页的译文为“劳动力不是一种力,而是一个定义,一个公理,它在劳动过程中的‘真实’操作,它的‘使用价值’只不过是这个定义在代码操作中的重叠。正是在符号层面上,而从来不是能量层面上,存在着基本的暴力。”本文采用了马海良的译法。
    
    ①杰姆逊:《单子生产论》,陈永国译,载《新马克思主义》,王逢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50页。
    ②孙利军:《作为真理性内容的艺术作品——阿多诺审美及文化理论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69页。
    ③马丁?杰:《法兰克福学派的宗师——阿道尔诺(即阿多诺,引者)》胡湘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38页。
    ①吴康:《法兰克福学派的宗师——阿道尔诺(即阿多诺,引者)》译者前言,马丁?杰著,胡湘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1-12页。
    ②吴康:《法兰克福学派的宗师——阿道尔诺(即阿多诺,引者)》译者前言,马丁?杰著,胡湘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2页。
    ③孙斌:《守护夜空的星座——美学问题史中的T?W?阿多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第140页。
    ④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梁渠东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48页。
    ①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梁渠东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2页。
    
    ①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梁渠东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1页。
    ②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梁渠东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1页。
    ③阿多诺:《美学理论》,王柯平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7页。
    ①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王杰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73页。
    ②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梁渠东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74-175页。
    ③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梁渠东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75页。
    ④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梁渠东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76页。
    ①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梁渠东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76-177页。
    ②支宇:《“超美学”:论鲍德里亚后现代美学思想》,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11期。就笔者所见,这是目前国内对鲍德里亚“超美学”理论进行较为详细考察的唯一文章。
    ①罗钢:《消费文化读本》前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27页。
    ②注:对消费社会的考察是鲍德里亚早期研究的组成部分。这时他仍然坚持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与结构主义符号学某种程度上的结合。
    ①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71页。
    ②仰海峰:《走向后马克思:从生产之境到符号之境-早期鲍德里亚思想的文本学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205页。
    ③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09页。
    ④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08页。
    ⑤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12页。
    
    ①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12页。
    ②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13页。
    ①布尔迪厄:《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90-191页。
    ②朱国华:《文学场的逻辑:布迪厄的文学观》,载《文化研究》第四辑,陶东风等主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55页。
    ③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陶东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91页。本文对于布尔迪厄理论的分析对此著作多有借鉴。
    ④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陶东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104页。
    ⑤尤卡?格罗瑙:《趣味社会学》,向建华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3页。
    
    ①尤卡?格罗瑙:《趣味社会学》,向建华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2页。
    ②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陶东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97页。
    ③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陶东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97页。
    ①詹姆逊:《快感:文化与政治》,王逢振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264页。
    ①注:伊格尔顿语,见《审美意识形态》,王杰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72页。
    ①阿多诺:《美学理论》,王柯平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3页。
    ②注:有人将阿多诺的美学理论称为“否定的美学”,比如杨小滨的著作《否定的美学-法兰克福学派的文艺理论和文化批评》(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基于阿多诺否定的辩证哲学与其美学理论运思方式的一致性,这绝对是可以成立的。但基于阿多诺哲学社会学理论中内涵的商品逻辑(从马克思那里借来的政治经济学话语),我们要指出,阿多诺更为希望建立一种唯物主义的,具有马克思主义色彩的哲学和美学理论。如果仅仅认为,阿多诺“否定的美学”就是一种哲学思辨的现代艺术理论。这很容易导致对阿多诺现代美学理论的非马克思主义式的理解。
    ③阿多诺:《美学理论》,王柯平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40页。
    ④Adorno,Aesthetic Theory,translated by C. Lenhardt,edited by Gretel Adorno and Rolf Tiedemann,Routledge & K. Paul,1984,p337。中译本《美学理论》,王柯平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06页。
    ①Adorno,Aesthetic Theory,translated by C. Lenhardt,edited by Gretel Adorno and Rolf Tiedemann,Routledge & K. Paul,1984,p7-8。中译本《美学理论》,王柯平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9页。
    ②杰姆逊:《单子生产论》,陈永国译,载《新马克思主义》,王逢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50页。
    ③Adorno,Aesthetic Theory,translated by C. Lenhardt,edited by Gretel Adorno and Rolf Tiedemann,Routledge & K. Paul,1984,p337-338。中译本《美学理论》,王柯平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07页。
    ④杰姆逊:《单子生产论》,陈永国译,载《新马克思主义》,王逢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38页。
    ⑤见杰姆逊:《单子生产论》,陈永国译,载《新马克思主义》,王逢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38页。
    ①注:参见Adorno,Aesthetic Theory,translated by C. Lenhardt,edited by Gretel Adorno and Rolf Tiedemann,Routledge & K. Paul,1984,p335。引文采用了陈永国在《新马克思主义》一书中对阿多诺《美学理论》该段内容的翻译。见《新马克思主义》,王逢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46页。在王柯平的《美学理论》中译本中,该段译文如下:“发生和融入艺术作品中的那一过程,应当与作品周围的社会过程等同视之。用莱布尼茨的话说,作品是以一种无窗的方式(in a windowless fashion)再现这一过程的。艺术作品中诸要素的外形整体化,遵循的是类似于外部社会法则的那些内在法则。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其人为的虚假性已被排除)之所以出现在艺术中,原因在于艺术劳动是社会劳动,艺术产品是社会产品。艺术生产力在本质上与社会生产力并无差别。就前者而论,差别在于它从根本上厌恶现实社会。艺术作品的所作所为在社会生产中有其潜在的模式。正是这种亲和力或密切关系,决定一件作品是否具有力度,并在其固有的范围之外是否具有效度。”见《美学原理》王柯平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04页。
    ②孙斌:《守护夜空的星座——美学问题史中的T?W?阿多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第359页。
    ③王元骧:《应该怎样理解审美的“无利害性”》,载《文史哲》2005年第2期。
    ①阿多诺:《美学理论》,王柯平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9页。
    ②阿多诺:《美学理论》,王柯平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1页。
    ③杰姆逊:《单子生产论》,陈永国译,载《新马克思主义》,王逢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44-245页。
    ①杰姆逊:《单子生产论》,陈永国译,载《新马克思主义》,王逢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44-245页。
    ①参见阿多诺:《美学理论》,王柯平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07页。
    ①参见《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41-144页。
    ①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361页。
    ①转引自戴阿宝:《终结的力量-鲍德里亚前期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271页。
    ①参见约翰?B?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高铦等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第113-114页。
    ①约翰?B?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高铦等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第115页。
    ②参见伯尔纳?吉安德隆:《阿多诺遭遇凯迪拉克》,陈祥勤译,载《大众文化研究》,陆扬王毅选编,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219-222页。
    ③参见伯尔纳?吉安德隆:《阿多诺遭遇凯迪拉克》,陈祥勤译,载《大众文化研究》,陆扬王毅选编,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221-222页。
    ④霍尔:《“意识形态”再发现——媒体研究中被压抑者的重返》,黄丽玲译,载《文化、社会与媒体:批判性观点》,托尼?本内特等编,陈光兴唐维敏等编译,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第76页。
    ①霍尔:《“意识形态”再发现——媒体研究中被压抑者的重返》,黄丽玲译,载《文化、社会与媒体:批判性观点》,托尼?本内特等编,陈光兴唐维敏等编译,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第90页。
    ①参见萨拉?休恩梅克:《资本主义与编码:对波德里亚第三秩序拟像的批判》,载凯尔纳主编的《波德里亚:批判性的读本》,陈维振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44页。
    ①参见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王文斌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53-155页。
    ①参见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丁宁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68页。
    ①托尼?本内特:《大众文化与“转向葛兰西”》,陆扬译,载《大众文化研究》,陆扬王毅选编,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63页。
    ②托尼?本内特:《大众文化与“转向葛兰西”》,陆扬译,载《大众文化研究》,陆扬王毅选编,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66页。
    ①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丁宁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66-67页。
    ①参见尼古拉斯?加汉姆:《解放?传媒?现代性——关于传媒和社会理论的讨论》,李岚译,新华出版社2005年。第255-256页,第246-248页。
    ①注:杨击在《传播?文化?社会——英国大众传播理论透视》一书中介绍了安德鲁?克里赛尔(Andrew Crisell)对电台广播的研究。本文参阅了他对克里赛尔观点的介绍。请参阅杨击:《传播?文化?社会——英国大众传播理论透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7-145页。Andrew Crisell,Radio Signs,in Paul Marris and Sue Thornham:Media Sstudies:A Reader,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1999,p211-216。
    ②转引自杨击:《传播?文化?社会——英国大众传播理论透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7-145页。
    ①参见菲斯克:《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李彬译注,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92页。
    T.W. Adorno,Aesthetic theory,translated by C. Lenhardt,edited by Gretel Adorno and Rolf Tiedemann,Routledge & K. Paul,1984。
    Max Horkheimer and Theodor W. Adorno,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philosophical fragments,edited by Gunzelin Schmid Noerr,translated by Edmund Jephcott,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Theodor W. Adorno,The culture industry:selected essays on mass culture,edited by J.M. Bernstein,Routledge,2001。
    Theodor W. Adorno,The Adono Reader,edited by Brain O’Connor,Black Publisher Ltd,2000。John Fiske,Understanding popular culture,Unwin Hyman,1989。
    John Fiske,Television culture,Methuen,1987。
    John Fiske and John Hartley,Reading television,Methuen,1978。
    Jean. Baudrillard,The consumer society:myths and structures,Sage Publications,1998。
    Jean. Baudrillard,For a critique of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sign,translated by Charles Levin,Telos Press,1981。
    Jean. Baudrillard,The mirror of production,translated by Mark Poster,Telos Press,1975。
    Jean. Baudrillard,Symbolic exchange and death,translated by Iain Hamilton Grant,with an introduction by Mike Gane,Sage Publications,1993。
    Jean Baudrillard,Jean Baudrillard:selected writings,edited and introduced by Mark Poster,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John Corner,Studying Media:Problems of Theory and Method,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1998。
    Jonathan Bignell,Postmodern Media Culture,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0。
    Joseph Straubhaar and Robert LaRose,Media now:understanding media, culture and technolog,Qi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4。
    Lisa Taylor and Andrew Willis,Media studies:texts,institutions and audiences,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4。
    Kathleen Hall Jamieson and Karlyn Kohrs Campbell,The interplay of influence:news,,advertising, politics,,and the mass media, 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4
    John Vivian,The media of mass communication, 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5。
    Flatley and Jonathan,Modernism and melancholia:Affect and aesthetics in the imagining of alternative modernities,Source: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Volume: 57-10, Section: A,page:4357;
    Supervisor:Fredric R. Jameson,PQDD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1996。
    约翰?B?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高铦等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
    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王文斌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
    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丁宁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
    丹尼?卡拉瓦罗:《文化理论关键词》,张卫东等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奥利弗?博伊德-巴雷特等编:《媒介研究的进路:经典文献读本》,汪凯刘晓红译,新华出版社2004年。
    约翰?费斯克等编撰:《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第二版),李彬译注,新华出版社2004年。
    尼古拉斯?加汉姆:《解放?传媒?现代性——关于传媒和社会理论的讨论》,李岚译,新华出版社2005年。
    托尼?本内特等编:《文化、社会与媒体:批判性观点》,陈光兴唐维敏等编译,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伯杰:《媒介分析技巧》,李德刚何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詹姆斯?罗尔:《媒介、传播、文化-一个全球性的途径》,董洪川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
    戴维?巴特勒:《媒介社会学》,赵伯英、孟春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
    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
    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王杰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象》,华明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
    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方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马海良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
    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
    宗白华:《西方美学名著选译》,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
    黑格尔:《美学》(三卷本),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2年。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下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杨竹山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陶东风主编:《文化研究精粹读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陶东风等译:《文化研究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谢少波、王逢振编:《文化研究访谈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罗钢、王中忱编:《消费文化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罗钢、刘象愚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陆扬王毅选编:《大众文化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
    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媒介》,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
    陆扬王毅:《文化研究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杨击:《传播?文化?社会——英国大众传播理论透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张锦华:《传播批判理论》,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4。
    卢岚兰:《现代媒介文化:批判的基础》,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王君超:《媒介批评——起源??标准?方法》,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
    王岳川:《媒介哲学》,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张咏华:《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肖小穗:《传媒批评——揭开公正中立的面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余志鸿:《传播符号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
    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张旭东、魏文生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
    杨小滨:《否定的美学——法兰克福学派的文艺理论和文化批评》,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霍克海默:《霍克海默集》,曹卫东编选,渠东、付德根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
    阿多诺:《美学理论》,王柯平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马丁?杰伊:《法兰克福学派史》,单世联译,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
    马丁?杰:《法兰克福学派的宗师——阿道尔诺》胡湘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赵勇:《整合与颠覆:大众文化的辩证法-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高宣扬:《新马克思主义导引》,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86年。
    雷蒙德?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
    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2年。
    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张旭东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
    杰姆逊讲演:《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詹姆逊:《詹姆逊文集》(四卷),王逢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詹姆逊:《语言的牢笼/马克思主义与形式》,钱佼汝李自修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
    詹姆逊:《快感:文化与政治》,王逢振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张一兵:《无调式的辩证想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张亮:《“崩溃的逻辑”的历史建构:阿多诺早中期哲学思想的文本学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
    孙斌:《守护夜空的星座——美学问题史中的T?W?阿多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孙利军:《作为真理性内容的艺术作品——阿多诺审美及文化理论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斯图尔特?霍尔:《表征:文化表意与意指实践》,许亮陆兴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
    罗兰?巴特:《流行体系——符号学与服饰符码》,敖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罗兰?巴特:《神话——大众文化诠释》,许蔷蔷许绮玲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
    约翰?菲斯克:《电视文化》,祁阿红张鲲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
    约翰?菲斯克:《传播符号学理论》,张锦华等译,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7年。
    苏特?杰哈利:《广告符码》,马珊珊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迈克尔?舒德森:《广告,艰难的说服》,陈安全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
    
    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凤凰出版集团,译林出版社2006年。
    鲍德里亚:《生产之镜》,仰海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
    波德里亚尔:《完美的罪行》,王为民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
    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仰海峰:《走向后马克思:从生产之镜到符号之镜——早期鲍德里亚思想的文本学读解》,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戴阿宝:《终结的力量——鲍德里亚前期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道格拉斯?凯尔纳编:《波德里亚:批评性的读本》,陈维振、陈明达、王峰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麦克卢汉:《麦克卢汉精粹》,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麦克卢汉:《机器新娘——工业人的民俗》,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
    
    布尔迪厄:《言语意味着什么——语言交换的经济》,褚思真、刘晖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
    布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刘晖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
    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布尔迪厄:《关于电视》,许钧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
    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等译,中央编译出版2004年。
    陶东风、金元浦、高丙中主编:《文化研究》第4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
    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陶东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张意:《文化与符号权力——布尔迪厄的文化社会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冯俊等著:《后现代主义哲学讲演录》,陈喜贵等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
    
    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著:《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张志斌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
    拉康、鲍德里亚等:《视觉文化的奇观》,吴琼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罗兰.巴尔特让.鲍德里亚等:《形象的修辞》,吴琼等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范静哗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鲍曼:《被围困的社会》,郇建立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陈晓明:《后现代主义》,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
    赵一凡等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
    
    季广茂:《意识形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第二版),孔兆政、蒋龙翔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3年。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
    齐泽克、阿多诺等:《图绘意识形态》,方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葛兰西:《狱中札记》,曹雷雨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李梨、郭官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
    Jorge Larrian:《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现代性与第三世界的在场》,戴从容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季广茂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张一兵:《问题式、症候阅读与意识形态》,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
    朱晓慧:《哲学是革命的武器》,学林出版社2007年。
    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西方马克思主义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和磊:《葛兰西的领导权与文化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孟登迎:《意识形态与主体建构: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国家图书馆硕博文库博士论文1999年。
    闫玉刚:《新一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家与媒介文化研究:以道格拉斯?凯尔纳为个案》,国家图书馆硕博文库博士论文2005年。
    习文:《后现代社会的“仿像”与“内爆”——论鲍德里亚的媒介文化观》,国家图书馆硕博文库硕士论文2004年。
    冯芹:《布尔迪厄的媒介文化观》,国家图书馆硕博文库硕士论文2004年。
    王雅洁:《麦克卢汉的媒介文化观》,国家图书馆硕博文库硕士论文2002年。
    刘倩:《费斯克的媒介文化理论》,国家图书馆硕博文库硕士论文2004年。
    
    
    ①注:文化研究的“政治”并不是一般意义上所理解“政治”,约翰?斯道雷指出“文化研究并不是一种政治运动”,“文化研究并不比文学研究、社会学或历史等更加政治化。它的政治是那些学院的和知识分子生活的政治。”“对文化和权力之间的学术性的分析——政治地思考文化——是一项政治工程,而宣称这样的知识工作像是对某种政治运动的表达,则完全是另一回事。”(见《文化研究:一种学术实践的政治,一种作为政治的学术实践》,载《文化研究精粹读本》,陶东风编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93页。)
    ②吴琼编译:《视觉文化的奇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8页。
    ③詹?韦伯:《文化研究与美学:快感与政治》,《文化研究精粹读本》,陶东风编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62页。
    ④陶东风:《文化研究精粹读本-导言》,《文化研究精粹读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9页。
    ①注:可参见道格拉斯?凯尔纳在《批评理论与文化研究:未能达成的接合》(载《文化研究精粹读本》,陶东风编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3-156页。)一文中的相关分析。
    ①尼古拉斯?加恩海姆(即尼古拉斯?加汉姆):《政治经济学与文化研究》,载《文化研究精粹读本》,陶东风编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05页。
    ①参见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丁宁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88页注21。
    ②参见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丁宁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54页注10。
    ①参见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王文斌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78-290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