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媒介形态与故事建构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二十世纪中后期以来,媒介已成为人类文化与信息传播的一个重要维度。世界各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媒介作出理论发掘,使得媒介对于人类文化的建构性价值逐渐得到澄清,媒介已成为一种新兴的理论方法和研究视角。从媒介这一特定角度,论文分别探讨了口头形态、书面形态、戏剧形态、影视形态和网络形态等五种介质的《白蛇传》,涉及近200个异文,其论述重心是故事讲述者、故事时间和故事空间等三个维度的媒介形态与故事建构的关系。
     通过这样的讨论,可以形成几个初步结论:
     第一,人类叙事有一条媒介叙事的线索。人类起初以音义结合的口语为媒介材料来叙事,后来以讲述者的表演为媒介来辅助叙事,直到图像符号和文字出现,人类有了更为自由、丰富的叙事媒介。从此,人类叙事的媒介主要以语言、表演、图像三种元素为核心,构成媒介叙事的基本方式。而新媒介时代,人类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综合传统叙事媒介,实现了媒介叙事的互动性和虚拟性。
     第二,厘清了“人”作为特殊媒介的人类学性质。口头媒介的弱主体性,虚拟平台上“数字人”的出现,都是人的媒介性的深刻表现。《自蛇传》的口头讲述者将自身融入白蛇故事,兼容讲述者、白蛇、青蛇、许仙、法海等多种角色,不同角色之间的转换与表演,实际上显示出讲述者的人类学存在。以此为基础,口头媒介所关涉的人的身份这一特性即弱主体性也得到发掘。因此,不同的口头讲述者在传承《白蛇传》时,各自的成长历程所积淀下来的叙事姿态和文化个性、审美选择都在故事的传承中显现出来,这既是讲述主体的自觉表达,也是口头媒介所赋予的弱主体性的反映。同时,从口头媒介发掘出来的特殊媒介“人”在其他媒介形态中也获得了相对独立的表达方式,书面媒介中“人”的媒介身份被隐藏,但仍然存在。到了表演媒介和网络媒介之后,“人”作为表演者,成为这些媒介创造“人”这种特殊媒介的基本模式。不过,表演媒介和网络媒介在表现“人”这种媒介时,有着根本性的差异。表演媒介中的“人”是以现实的人为基础,在艺术空间和技术手段的整合下创造艺术形象,传播艺术理念,实现娱乐效果。网络媒介中的“人”是以现实的人为募仿对象,依赖数字技术虚拟出近似于人的数字图形,其功能、表现、形象与现实的人非常接近,并在网络平台上由技术控制完成预设的相关任务。当代影视媒介已运用“数字人技术”,但其主体是现实的表演者。“人”的数字化媒介表达,从观念到实践都突破了传统表演者的内涵,于是,网络故事中数字人的目标已由意义传播转向娱乐互动,时间、空间的纯粹性超越,带来了“人”这种媒介的消解性表达。显然,这种消解,只是一种象征,更深层次的寓意是虚拟世界给人类提出的严肃课题:虚拟社会将给人类带来什么?
     第三,人类已经创造出复杂而全新的叙事方式——网络媒介叙事。在网络媒介强大的兼容功能对媒介综合的后面,也表现出单个媒介因素独立显现的可能性与抗争性。不同媒介的叙事,既反映了故事需要不断重述的内在规律,也体现了讲述者与接受者依赖于叙事方式的故事活动特征。媒介的综合性趋势以及虚拟性转型,对故事的传承将产生重要影响。在当代网络媒介正强势地包容和改变其他媒介形态时,鉴于虚拟性媒介的交互原则,可能导致故事娱乐性的片面发展,这是我们特别需要警惕的技术化陷阱。
     第四,媒介形态与故事建构具有必然关系。对现代《白蛇传》的多种媒介形态与故事的讲述者、故事时间和故事空间的关系讨论,可以发现,媒介因素在故事建构、传播与演变的过程中具有积极价值,同时,也反证了故事对媒介因素存在一定的选择性。不同形态的白蛇故事传承着大致相同的故事母题,这种传承包含着显著的情节变化,不同媒介因其不同的表现与表达方式,影响了具有相近母题的故事传承,也影响到故事的形塑原则。情节增删、主题选择、人物塑造、背景设置都受到媒介因素的制约或强化,在一些艺术媒介中故事的形象化特征被扩大,如影视媒介;一些艺术媒介则突出了故事的想象性,如语言媒介;还有一些艺术媒介将现实性取消而突出故事的虚拟性,这些不同表现以潜在的方式渗入故事之中,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故事的呈现与传播。这些关系表明了媒介形态与故事建构存在着内在关联。另一个层次上,从传播层面考虑,也就是传播媒介传播故事的过程与故事存在内在关联,口耳相承的传播、文字与印刷的传播、影视传播的多维信息播放与传输、网络传播的虚拟扩展、全球互动以及游戏娱乐等多种传播显然对故事的生存和延续、变异都具有深刻影响,外在传播同时以相对的内在功能作用于故事,而且越是进入当代网络媒介之中,全新的传播与故事之间也越来越具有内在的互动关系,如游戏形态的故事,这种传播媒介使故事在玩家的关注与参与中得到传承,而且,可以将故事作为一种知识谱系来加以认识和理解,本质上,网络传播媒介已经改变了故事的内在结构与原初意义了。
Since the mid and late part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medium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dimension of the human culture and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Various countries scholars make the theory excavation from the different angle to the medium. The medium has become one emerging theory method and the research angle of view. The paper has discussed "the Tale of the White Snake" from five medium: the oral shape, the written shape, the play shape,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shape and the network shape. The paper involves nearly 200 unusual characters. The elaboration center of gravity is the medium shape and the story construction relations, the medium shape mainly based on the story relater, the story time and the story space dimension.
     Through such discussion, may form several preliminary conclusions:
     First, the humanity has a medium narrative clue narrative. The humanity at first narrates the pronunciation and meaning union's spoken language as the medium material. Afterward the humanity was auxiliary relater's performance as the medium narrates. After the image mark and the writing appear, the humanity had freely, the rich narrative medium. Henceforth, humanity's narrative medium mainly take the language, the performance, the image three kind of elements as a core, constituted the medium narrative basic mode. The new medium time, the humanity through the synthesis tradition narrative medium, has realized medium narrative interactive and hypothesized.
     Second, in the medium shape, the paper has promulgated the profound influence in the hypothesized platform "the digital person". The oral relater of "Tale of the White Snake" integrates oneself the white snake story, compatible relater, Bai She, eurypholis major, Xu Xian, ocean of the law and so on many kinds of roles. Between the different role's transformation and the performance, in fact demonstrate relater's anthropology existence. Take this as the foundation, oral medium concern relation's person's status this characteristic namely weak independent obtains the excavation. The special medium which excavates from the oral medium "the human" has also obtained the relatively independent turn of expression in other medium shape, in written medium "human" the medium status is hidden, but still existed. After performance medium and network medium, "the human" takes the performer, becomes these medium creation "the human" this kind of special medium fundamental mode. However, performance medium and network medium when performance "human" this kind of medium, has the fundamental difference. Performs in the medium "the human" is by the reality artificial foundation, creates the artistic image in the artistic space and under technological means' conformity, the dissemination art idea, realizes the entertainment effect. In the network medium "the human" is artificial solicits by the reality imitates the object, relies on the digital technique hypothesized approximate Yu Ren digital graph, its function, the performance, the image and the reality person is close, and completes the preinstall in the network platform by the technical control the related duty. "human" the digitized medium expresses, broke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performer's connotation from the idea to the practice. Therefore, in the network story the digital person's goal changed the entertainment interaction by the significance dissemination, the time, spatial pure surmounting, has brought "the human" this kind of medium resolution expression. Obviously, this advantage dispels, is only one kind of symbol, more implications are the hypothesized world the serious topic which proposed to the humanity: What will the hypothesized society bring to the humanity?
     Third, the humanity already created complex and the brand-new narrative way. It is the network medium narrates. Different medium narration, also had reflected the inherent laws about story needing to iterate unceasingly, also manifests the relater and the receiver relies on the narrative way. The medium comprehensive tendency as well as the hypothesized reforming, will have the material effect to the story inheritance. The hypothesized medium's interactive principle, possibly causes the story entertaining one-sided development. This is the technologizing trap which we need to be vigilant specially.
     Fourth, the medium shape have inevitably the relations with the story construction. During the story construction, the dissemination and in the evolution process, the medium factor has the positive value. At the same time, the story has certain selectivity to the medium factor. Different shape's Bai She the story is inheriting approximately the same story female topic, this kind of inheritance is containing the remarkable plot change, the different medium affected had the story inheritance which the close mother wrote, also affected the story shape to model the principle. The plot additions and deletions, the subject choice, the characterization, the background establishment receive the medium factor the restriction or the strengthening. In another level, considered from the dissemination stratification plane, is also the vector dissemination story process and the story existence intrinsic connection. The mouth ear succeeds one another the dissemination, the writing and the printing dissemination,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dissemination's multi-dimensional information broadcast and the transmission, the network dissemination's hypothesized expansion, the global interaction as well as the game entertainment and so on many kinds of dissemination obviously to the story survival and the extension, the variation have the profound influence. Essentially, the network vector already changed the story intrinsic structure and the primary significance.
引文
年改称为奥斯卡金像奖。
    [1](A)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M].北京:华夏出版社,明安香译,2000
    [2](E)大卫·麦克奎恩.理解电视[M].北京:华夏出版社,苗棣.赵长军.李黎丹译.2003
    [3]截止2007年,全球的电视用户超过10亿,我国拥有3.6亿;全球电视机超过14亿,我国拥有4亿。我国的电视用户及电视机数量均占全球总量的1/3左右。我国有线电视用户数量已经高达1.3亿左右,并且每年还将以数百万的数量在增长,预计到2009年我国的有线电视用户数量将达1.5亿以上。全球数字电视产业规模不断升温。财经周刊2005-11-06
    [4]根据CNNIC、iResearch等调查的数据推断,2005年,中国拥有网络用户的数量是1.15亿,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而截止2007年这一数字将增长到大约1.90亿,预测到2008年将超过2.1亿用户,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网络应用市场。据英国广播公司消息,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预测,全球网民数量将在今年达到6亿5千5百万,这占世界人口的十分之一,而该数字在去年为5亿人。预计2002年的该增长率接近30%。7月2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的宽带用户第一次超过了拨号用户数量,拨号用户数已经呈现略微下降的趋势。报告显示,中国宽带上网用户人数为5300万人,同半年前的调查相比,宽带上网用户人数半年增加了1020万人,增长率为23.8%,和上年同期相比增长71.0%。宽带上网用户首次超过了拨 号上网用户人数,并首次超过了网民的一半,达到51%。拨号上网用户人数为4950万人,同半年前的调查相比,拨号上网用户人数半年减少290万人,增长率为-5.5%,和上年同期相比下降4.0%。见李志国.宽带用户首次超过拨号用户,窄带还能活多久[N].中国计算机报2005.08.02
    [1](A)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M].北京:华夏出版社,明安香译,2000
    [1]《柏拉图全集·伊安篇》讲苏格拉底(Σωκρατη(?),前469年—前399年)与以弗所的著名吟诵诗人伊安关于诗的一次对话。伊安认为他具有全希腊最优秀的吟诵荷马作品的能力,这是一种技艺。而苏格拉底则认为,这不是一种技艺,而是一种源于神的灵感。在此以“苏格拉底”的名义,或者说,与苏格拉底一道,将史诗的传承与播布归因于诗的灵感,归因于这种灵感所具有“赫刺克勒斯石”的传递能量。参见柏拉图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王晓朝译,2002
    [2]亚里士多德认为媒介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箫乐和竖琴乐——这一切实际上是摹仿,只是有三点差别,即摹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的方式不同。有一些人(或凭艺术,或靠经验),用颜色和姿态来制造形象,摹仿许多事物,而另一些人,则用声音来摹仿”。参见亚里士多德全集·第1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3]亚里士多德.贺拉斯.诗学.诗艺[M].北京:罗念生,杨周翰译,人民文学出版,1962
    [1]狄德罗.狄德罗美学论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张冠尧译,1984
    [2]伍蠡甫.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3]莱辛.拉奥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朱光潜译,1979
    [1](英)雪莱.诗辩[A].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下卷)[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2]费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韦德·巴斯金謴,伦敦方塔纳出版社,1974
    [1]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北京:汤溯.范光棣译,三联书店,1986
    [2]奥古斯丁.忏悔录[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3
    [1]张寅德.叙述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P2
    [1]阿多诺、霍克海默,启蒙辩证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渠敬东,曹卫东译.2003
    [2]陈翔.媒介整合社会:建构媒介功能新理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4
    [3]叶潮.超越媒体:一个“整合型媒体”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风云历程[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阿多诺、霍克海默,启蒙辩证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渠敬东,曹卫东译.2003
    [3]哈罗德·伊尼斯.帝国与传播·译者序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何道宽译,2003
    [1]M.Mcluhan.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s of Man.New York:New American Library.1964P23
    [2]Joseph.Straubhaar.Media Now:Understanding Media,Culture,and Technonogy.Thomson Learning.2004
    [3]徐桂权.传播图景中的制度——由伊尼斯的媒介理论谈起[J].国际新闻界.2004.3
    [4]Neil Postman.What is Media Ecology?http://www.media-ecology.org.2001.03.05
    [5](美)大卫·阿什德.传播生态学——控制的文化范式[M].北京:华夏出版社,邵志择译,2003
    [6]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
    [1]章辉美.传媒与社会变迁[J].江汉论坛.2004.3
    [2]No Sence of Place:The impact of electronic media on social behaviour.New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P4-5
    [3]《无地之感》(1985)
    [1]Lamia(拉弥亚):希腊神话中的人首蛇身女怪,上半身是美丽的女人,下半身为蛇身。拉弥亚原本是利比亚一位美丽的女王,宙斯爱上她并赋予她任意消除或更换眼睛的魔力。宙斯之妻赫拉得知后十分嫉妒,杀死了拉弥亚的所有子女。痛苦疯狂的拉弥亚为了报仇,把所有她能找到的儿童都吃掉或者吸食他们的血。还有一些故事说,尽管拉弥亚的第一批子女被赫拉杀死,但她还有另一些被称为拉弥亚伊(Lamiae)的后代,这些后代是半人半蛇的吸血怪,四足,前足为爪,后足为蹄,被拉弥亚伊咬到的人只有用拉弥亚的吼声才能治愈。也有一些传说将拉弥亚伊当成半羊半马怪。这一故事中的美女蛇与印度夜叉精怪的、欧洲传统中的吸血精怪可能到后期有影响关系。
    [2]丁乃通.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60页.
    [1]陈建宪.女人与蛇——东西方蛇女故事研究[J].民间文学论坛,1987,(3)
    [2]陈勤建.白蛇形象中心结构的民俗渊源及其潜在动力[A].白蛇传论文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第62-78页
    [3]裴香玉.白蛇故事试探.[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4.
    [1]王骧.白蛇传传说故事探源[A].民间文学论文选[C].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2
    [2]王莉.试论《白蛇传》的衍变[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4
    [3]陈毅勤.文艺作品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再论《白蛇传》故事的演变[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4.1陈毅勤.从《西湖三塔记》到《白蛇传》[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3.
    [4]陈云发.蛇妖·蛇精·蛇仙——试论白蛇形象从邪魅到人格美的升华.当代戏剧,1994
    [5]李丽丹.从“色诱”到“殉情”——冯梦龙对《白蛇传》的情节与主题思想发展的贡献[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4
    [1]王立、刘莹莹.试论白蛇传故事的嬗变[J].辽东学院学报,2005.
    [2]程蔷.一个闪烁着近代民主思想光华的妇女形象——白娘子形象论析[J],民间文学论坛,1984(3),第27-34页程蔷.试论白娘子形人类艺术多种古代文化因素[A].中国古典文学论丛(4)[C].北京:人民文学版社,1986
    [3]龚浩群.从蛇妖到蛇仙——“美女蛇”故事解析[J].高等函授学报2000.6
    [4]白蛇传论文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5]张郁.继承发展的优秀成果——简记川剧《白蛇传》[J].戏曲艺术.1988
    [6]杨泽新.川剧《金山寺》的技与艺[J].中国电视戏曲.1997
    [1]贾芝.从《白蛇传》的演变看民间文学的整理改编问题[J].烟台大学学报.1988.1
    [1]陈培仲.略谈婺剧《白蛇前传》的成就与意义[J].戏曲艺术.1988.3:沈仁杰.白蛇传试论[N].上海:解放日报.1952.5.31;张庚.关于白蛇传故事改编[N].文艺报.1952.第23期,P11-13:谈《金钵记》[N].戏曲报,第5卷第6期,(1951年11月)第6页;戴不凡.评《金钵记》[N].人民日报.1952.9.12;李刚谈“白蛇传”[M]北京:通俗文艺出版社,1956;赵家欣.对几个地方剧团演出白蛇传的意见[N].光明日报。1953.12.7;钱杏邮.论许仙的改变[N].文艺报.1952.第23号:陈度竹.论田汉的戏剧创作[M].上海:1961.P94
    [2]刘锡诚.白蛇传传说:美女蛇故事的流传、变化与异文《文景》2007—2
    [3]The Presence of the word:Some Prolegomena for Cultural and Religious History,1967,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1]Walter J.Ong.Orality and Literacy:The Technologizing of the Word,1982,reprinted,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1
    [2]Brain Stock.The Implications of Literary:Written Languge and Models of Interpretation in the Eleventh and Twelfth Centuries.1983,John.Miles Foley.The Theory of oral Compositio:History and Methodology,1988,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曹聚仁.文坛五十年[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
    [2]马永强:文化传播与新文学的萌芽[J].《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5期
    [3]袁进.中国文学观念的近代变迁[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4]向燕南、匡长福.鸳鸯蝴蝶派言情小说集粹[M].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1993
    [1]王一川.文学理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108-141
    [2]龙呤.智圣东方朔(网上连载)[J]《文学报》,2000年3月2日
    [1]伊尼斯.帝国的传播[M].华夏出版社,2001
    [1]伊尼斯.帝国的传播[M].华夏出版社,2001
    [2]鲜益.民间文学:口头性与文本性的诗学比较——以彝族史诗为例[J].民间文化论坛.2003.5
    [1]鲜益.民间文学:口头性与文本性的诗学比较——以彝族史诗为例[J].民间文化论坛.2003.5
    [2]梅罗维茨.传播学[C].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林静.人类开始说话始于20万年前[N].光明日报,2003.2.14
    [1]黑格尔美学[M].商务印书馆,1990
    [2]弗雷泽.金枝[M].北京:民间文艺出版社,1979
    [1]黑格尔美学[M].商务印书馆,1990
    [1](A)大卫·宁.当代西方修辞学:批评模式与方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常昌富译,1998,P262-263
    [1]王青.从历史性书面叙事到表演性口头叙事(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5
    [1](E)杰克·古迪.从口头到书面:故事讲述中的人类学突破[J].民族文学研究,户晓辉译,2002.3
    [2](A)埃里克.哈夫洛克.口承__书写等式:一个现代心智的程式[J].民俗研究,巴莫曲布嫫译,2003.4
    [1]王岳川.艺术本体论,上海三联书店,1994,第146。
    [2]王岳川.艺术本体论,上海三联书店,1994,第145-192。
    [1]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第136页。
    [2]丁乃通.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宋.李昉.太平广记卷第四百五十八·李黄.
    [4]宋.洪迈.夷坚志支戊卷第二·孙知县妻.
    [1]丁乃通.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第44页。
    [1]芬兰历史地理学派:运用历史方法与地理志方法追溯一个故事的生活史和产生的起源地的民间文学研究方法,由芬兰学者提出.
    [1]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孟慧英等译,1983
    [2](G)艾伯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C].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8.
    [1]R·斯科尔斯.凯洛格.叙事的本质[M].牛津大学出版社,英文版
    [1]郭江平.超文档的数据库模型[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0.11
    [1]杨德仁.顾君忠网络游戏体系结构的研究与应用综述[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7.3
    [1]张寅德.叙述学研究[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1]张寅德.叙述学研究[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2]同②。
    [3]经典叙事学对书面媒介故事讲述者的讨论,以托多洛夫为代表。
    [1](A)詹姆斯·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法)雅克·德里达.书写与差异[M].北京:三联书店,2001
    [1]阿多诺.启蒙辩证法阿多诺.启蒙辩证法
    [1]张恨水.白蛇传[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
    [2]李碧华.青蛇[M].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3。
    [3]李锐.人间[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1]蒋勋.舞动白蛇[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沈尧.清代昆曲舞台的奇葩——《雷锋塔》传奇[A].沈达人.颜长珂.古典戏曲十讲[C].北京:中华书局.1986.第253-257页。
    [2]谭正璧.谭录.弹词叙录[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第47页。
    [3]田汉.田汉戏曲选(下).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第206-264页。
    [1]张庚.郭汉诚.中国戏曲通史[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
    [1]罗·伯戈因.电影叙述者:非人称叙事的逻辑学和语用学[J].世界电影,王义国译,1991.3
    [1]伊尼斯.帝国的传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何道宽译,2003,P25
    [1]黑格尔.美学[M].商务印书馆.1990
    [2]就电影叙事理论而言,大体上分析,主要有四大理论形态:一是以麦茨为代表的“句法学”叙事理论,重视对电影句子、段落的结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电影结构“大组合段”理
    [1]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
    [1]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
    [2]同上。
    [1]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1]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迈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金吾伦,刘钢译,2000
    [1]杰拉尔·日奈特.叙事界限[J]外国文学评论,王文融译,1985.5
    [2]刘恒.伏羲伏羲.《北京文学》1985.3
    [1]乔治·布鲁斯东.从小说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高俊千译.1981.
    [2]狄德罗.狄德罗美学论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张冠尧译,1984
    [3]王行之.老舍论剧[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
    [4]林黎胜.影像本体论:作为创作的电影[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5]基·科亨.电影叙事与语言[J].世界电影,1985.3
    [1]马塞尔·马尔丹.电影语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
    [2]阿·塔尔科夫斯基.论电影形象[J].电影艺术译丛,罗慧生译,1980.5
    [3]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4]同上.
    [5]爱德华·默里.十部经典影片的回顾[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张婉晔等译,1986.
    [1]巴赞.电影是什么[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4][5]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1]杨新敏.电视剧叙事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1]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周贻白戏剧论文选[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
    [1]杨新敏.电视剧叙事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1]杨新敏.电视剧叙事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1]William Gibson,Mona Lisa Overdrive(New York:Bantam Books,1998
    [1]杜骏飞.网络传播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P43.
    [2]雷蒙·贝卢尔.影片分析[J].世界电影.1988.1.
    [3]让·米特里.论一般影像[J].世界电影,1988.3.
    [1]杨新敏.电视剧叙事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2]马塞尔·马尔丹.电影语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
    [1]杨新敏.电视剧叙事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2]同上。
    [3]刘立行.电影理论与批评[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7。
    [1]迈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金吾伦.刘钢译.2000。
    [2]同上。
    [1]柏拉图对话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这些镜头又分为四种插入:与叙事主线无关而导演却希望观众也看到的镜头,这个镜头可能是来自次要情节里的发展,而之所以安排是提醒还有别的故事正在发展;主观的插入镜头,这是一个角色的短暂凝想、回忆甚至梦幻的镜头插入;故事转移镜头,如在逃亡段落中,支配性的画面是男女主角穷途末路的情状,而在其中偶而插入一个追捕他们的警探的镜头,即是转移插入;解释性的插入镜头。在一个角色拆信动作的中景或全景里,插入一个信纸被翻开的特写即属此类。
    [1]朱狄.当代西方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狄更斯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1]杨新敏.电视剧叙事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2]尤列涅夫.爱森斯坦论文选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魏边实等译,1962
    [1]杨新敏.电视剧叙事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2]乔治·布鲁斯东.从小说到电影·序[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高俊千译.1981.
    [1]JuliaKristeva,TheRevolutioninPoeticLanguage.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84
    [2]巴赫金《巴赫金全集》(共六卷)钱中文主编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年:1998
    [3]索绪尔.索绪尔第三次普通语言学教程[M].屠永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梦花馆主《白蛇传前后集》.中国书店1988年3月第一版
    [1]张培宣.四小名旦[Z].http://big5.china.com.cn/culture/zhuanti/zgjj/2007-09/20/content_8919349.htm
    [1]赵清阁.白蛇传[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56
    [1]张恨水.白蛇传[M].上海:通俗出版社,1955
    [1]孙蓉蓉.白蛇传[C].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2]李碧华.青蛇[M].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5
    [3]李锐.人间[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1 James Notopoulos.Parataxis in Homer,1949
    2 M.Mcluhan.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s of Man.New York:New American Library.1964P23
    3 Joseph Straubhaar.Media Now:Understanding Media,Culture,and Technonogy.Thomson Learning.2004
    4 No Sence of Place:The impact of electronic media on social behaviour.New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5 The Presence of the word:Some Prolegomena for Cultural and Religious History,1967,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6 Walter J.Ong.Orality and Literacy:The Technologizing of the Word,1982,reprinted,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1
    7 Werner H.Kelber.The Oral and the Written Gospel:The Hermeneutics of Speaking and Writing in the Synoptic Tradition,Mark,Paul and Q,1983,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8 Brain Stock.The Implications of Literary:Written Languge and Models of Interpretation in the Eleventh and Twelfth Centuries.1983,John.Miles Foley.The Theory of oral Compositio:History and Methodology,1988,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9 Richard Bauman,Verbal Art As Performance.Waveland Press,Inc,1977.
    10 G.S.Kirk.The Songs of Homer,1962
    1(A)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M].北京:华夏出版社,明安香译,2000
    2(E)大卫·麦克奎恩.理解电视[M].北京:华夏出版社,苗棣.赵长军等译.2003
    3 亚里士多德全集·第1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4 亚里士多德.贺拉斯.诗学.诗艺[M].北京:罗念生等译,人民文学出版,1962
    5 狄德罗.狄德罗美学论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张冠尧译,1984
    6 伍蠡甫.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7 莱辛.拉奥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朱光潜译,1979
    8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沈阳教育出版社,1988
    9(德)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朱光潜译,1997
    10(美)杜威.艺术即经验[M].北京:商务印书馆,高建平译,2005
    11(英)雪莱.诗辩[A].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下卷)[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12 费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伦敦:方塔纳出版社,1974
    13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北京:汤溯.范光棣译,三联书店,1986
    14 奥古斯丁.忏悔录[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3
    15 张寅德.叙述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P2
    16 阿多诺、霍克海默,启蒙辩证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渠敬东等译.2003
    17 叶潮.超越媒体:一个“整合型媒体”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风云历程[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8 汤林森 文化帝国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9 哈罗德·伊尼斯.帝国与传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何道宽译,2003
    20[美]大卫·阿什德.传播生态学——控制的文化范式[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21 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
    22 丁乃通.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3 白蛇传论文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4 民间文学论文选[C].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2
    25 中国古典文学论丛(4)[C].北京:人民文学版社,1986
    26 白蛇传论文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7李刚谈”白蛇传”[M]北京:通俗文艺出版社,1956
    28 曹聚仁.文坛五十年[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
    29 袁进.中国文学观念的近代变迁[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30 向燕南、匡长福。鸳鸯蝴蝶派言情小说集粹[M].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1993
    31 王一川.文学理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32 宋.李昉.太平广记卷.
    33 宋.洪迈.夷坚志.
    34 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孟慧英等译,1983
    35(G)艾伯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6 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C].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8.
    37(A)大卫·宁.当代西方修辞学:批评模式与方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常昌富译,1998
    38 杨威.中国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文化透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9(A)阿尔伯特·贝茨·洛德.故事的歌手[M].北京:中华书局.尹虎彬译,2004
    40(A)约翰·迈尔斯·弗里.口头诗学:帕里一洛德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朝戈金译,2000
    41 王岳川.艺术本体论,上海三联书店,1994,第145-192。
    42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第136页。
    43 钟敬文:民俗文化学,中华书局,1996,第235页。
    44 顾颉刚.民俗学论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45 R·斯科尔斯.凯洛格.叙事的本质[M].牛津大学出版社,2003
    46 张寅德.叙述学研究[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47(A)詹姆斯·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8(法)雅克·德里达.书写与差异[M].北京:三联书店,2001
    49 张恨水.白蛇传[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
    50 李碧华.青蛇[M].
    51 李锐.人间[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52 蒋勋.舞动白蛇[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3 谭正璧.谭录.弹词叙录[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第47页.
    54 田汉.田汉戏曲选(下).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第206-264页.
    55 张庚、郭汉诚.中国戏曲通史[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
    56 伊尼斯.帝国的传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何道宽译,2003,P25
    57 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58 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59 罗钢.叙事学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60 迈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金吾伦,刘钢译,2000
    61 刘恒.伏羲伏羲.北京文学.1985.3
    66 乔治·布鲁斯东.从小说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高俊千译.1981.
    67 王行之.老舍论剧[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
    68 林黎胜.影像本体论:作为创作的电影[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69 爱德华·默里.十部经典影片的回顾[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张婉晔等译,1986
    70 巴赞.电影是什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71 杨新敏.电视剧叙事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72 周贻白戏剧论文选[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
    73 杜骏飞.网络媒介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4 马塞尔·马尔丹.电影语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P8
    75 刘立行.电影理论与批评[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7
    76 朱狄.当代西方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77 狄更斯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78 尤列涅夫.爱森斯坦论文选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魏边实等译,1962.
    79 乔治·布鲁斯东.从小说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高俊千译.1981.
    1 樊昌志.媒介生态位[J].湘潭大学学报2003.6
    2 佘文斌.网络传播探制[J].理论传播2004.3
    3 李明伟.新媒介形态与新尺度[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4 廖健春.网络文学[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2
    5 李凤亮.文学人类学批评[J].南京社会科学2004.3
    6 王列生.文艺人类学[J].社会科学战线2004.4
    7 庄锡华.总结时代的文学理论[J].江苏社会科学2004.4
    8 泓峻.修辞论视角[J].兰州大学学报2004.4
    9 王先霈.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J].文艺研究2004.2
    10 叶青.互联网与文学未来[J].江西社会科学2003.12
    11 宋家宏.网络文学与民间文学[J].云南文艺评论2003.4
    12 姜英.网络文学的文体学创新[J].中南大学学报2003.5
    13 欧阳友权等.网络文学笔谈[J].中南大学学报2003.5
    14 于德山.中国网络叙述学[J].社会科学战线2004.1
    15 王本朝.文学传播与中国现代文学[J].贵州社会科学2004.1
    16 张宏.现代叙事中的个体言说[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4.2
    17 于文秀.批判性的大众媒介理论[J].天津社会科学2004.3
    18 欧阳友权.网络叙事(上)[J].文艺理论研究2004.3
    19 童庆炳.再谈文化诗学[J].学术研究2004.3
    20 谢新州.媒介依赖理论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实证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2
    21 鲍德里亚媒介理论[J].外国文学评论2004.2
    22 媒介整合社会[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4
    23 韦路.媒介是讯息还是权力[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24 大众文化时代的未来[J].烟台大学学报2003.4
    25 人民重新出发[J].文艺报2004.01.31
    26 楚地古典神话的悲剧性[J].郧阳师范专科学校2003.5
    27 现代传媒时代文学的异变[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5
    28 媒体时代文艺的生存状况论[J].三峡大学学报2003.5
    29 网络文学的生产与消费[J].社会科学论坛2003.9
    30 网络文学的交互性/超文本性[J].天津社会科学2003.5
    31 民间故事类型研究的方法论[J].思想战线2003.5
    32 欧阳斌.2003年文坛热词[J].重庆日报2004.02.03
    33 刘守华.黑暗传中的盘古神话[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6
    34 欧阳友权.网络文学的后现代文学转移[J].山峡大学学报2004.3
    35 习传进.文学人类学[J].天津社会科学2004.2
    36 王菊丽.叙事研究的全体化[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4.2
    37 农村小说的反思[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2
    38 黄永林.20世纪文学对民间语言的运用[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4.2
    39 孙景尧.文学与副文学[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3
    40 陈泳超.钟敬文思想研究[J].民俗研究.2004.1
    41 平措.<格萨尔>的书面化[J].西藏大学学报2004.2
    42 曹顺庆.重释文学性[J].湖南社会科学2004.1
    43 卢伟.文学语言的语料库方法[J].文艺报2004.03.25
    44 李国文.想象力到哪里去了[J].文学自由谈2004.1
    45 孔明安.鲍德里亚的大众媒体批判理论[J].南京大学学报2004.2
    46 周春妮.试析网络传媒的优势及发展趋向[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3
    47 李芳.网络传播与受众心理的建构[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4.1
    48 张楠.从媒介现实到受众现实[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1
    49 孔德明.产业变革中的媒介社会化[J].传媒2004.3
    50 江岩.德国传媒业进入萧条期[J].传媒2004.3
    51 樊亚平.论全球化媒体对公共领域的冲击[J].兰州大学学报2004.1
    52 张开.提高媒介传播效果途径新探[J].现代传播2004.1
    53 张杨.关于媒介功能的一种文化视角[J].现代传播2004.1
    54 张骏德.上涨传媒结构变化及趋势[J].新闻记者2004.3
    55 鲁海曦.从千龙网看网络生存空间的转变[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2
    56 葛小娟.手机:第五媒体[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2
    57 邵培仁.媒介产业管理发展的十大趋势[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2
    58 陈惟金.论大众传媒与当代审美文化的特征[J].青年思想家2004.1
    59 彭宁.大众传播媒介的对话意识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4.9
    60 周志平.媒介产业的多元化经营[J].当代传播2004.4
    61 袁嶶佳.网络传播的社会控制分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5
    62(意)卡童蒂.在文本分析与接受研究之间协商程序[J].世界电影2004.2
    63 任学文.媒体信息的多重开发[J].新闻学苑2004.3
    64 郑晓欢.传媒的小众化趋向与大众拓展[J].新闻学苑2004.3
    65 荀洁.以社会性别理论考察网站中的女性频道[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2
    66 何国平.论媒介公信力的生成与维系[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2
    67 周小普.大众传播的平民化、人际化追求[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7
    68 吴东英.香港报刊语言的语化的表现形式和功能[J].当代语言学2004.3
    69 孔繁玲.建立网络媒体国际监管体系的设想[J].行政论坛2004.3
    70 欧阳友权.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J].桂海论丛2004.3
    71 刘年辉.试论全球化语境中的受众[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
    72 许加彪.传播哲学与间接先行者:论杜威对传播学研究的贡献[J].新闻大学2004.1
    73 网络传播学科发展研究报告[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1
    74 彭泰权.试论媒介的组织文化[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4.3
    75 李春媚.四大媒体特征论[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
    76 陈杰.千龙:东方生存模式分析[J].湖南大众传媒职院学报2004.1
    77 方兴东.博客与传统媒体的问题和对策[J].湖南大众传媒职院学报2004.2
    78 论新兴电子媒体对受众心理的影响[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院学报2004.2
    79 闵惠泉.对话意义的诠释:大众传播[J].现代传播2004.2
    80 王德胜.大众传播与当代艺术状况[J].现代传播2004.2
    81 臧海群.审美经验与文化研究中的“闻听人”:大众传播[J].新闻大学2004.1
    82 丁和根.大众传媒话语分析的理论和方法[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1
    83 王颖吉.媒体共谋与足球神话的诞生[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1
    84 李蕾.受众:大众媒介推动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桥梁[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1
    85 王国珍.女性受众与传媒中的女性形象[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4.3
    86 陈力丹.近年来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概述[J].政治学院学报2004.3
    87 陈蓉.试论新闻网络的经营模式[J].电视研究2004.3
    88 徐耀魁.传播学的发展[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3.1
    89 刘芳.流言的传播与控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4.1
    90 陈先元.作为媒介的世界遗产[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4.3
    91 于文秀.批判性的大众媒介理论[J].天津社会科学2004.3
    92 卢山冰.传播学理论百年回眸[J].西北大学学报2004.3
    93 周莉.如何看待媒介权力异化[J].党政干部论坛2004.5
    94 刘华宾.媒介产业发展研究面临新课题[J].电视研究2004.4
    95 陆小华.数字媒体观与传媒运行模式变革[J].电视研究2004.2
    96 阳美燕.媒介营销时代的舆论传播[J].湖南大学学报2004.3
    97 蔡祺.女性主义媒介研究初探[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3
    98 戴双宝.鲍德里亚媒介理论的若干问题[J].外国文学评论2004.2
    99 陈翔.媒介整合社会:建构媒介功能新理论[J].西南民族大学2004.4
    100 殷俊.第五媒体:社会学视角的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2004.4
    101 陈雪虎.走向媒介文化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2
    102 沈国芳.中国传媒应对变化中的受众心态[J].湖南社会科学2004.2
    103 张玉.论网络传播十大特征[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
    104 金春郊.试述“把关人”在网络传播中的地位[J].孝感学院学报2004.2
    105 陆道夫.多伦多传播学派媒介初探[J].学术论坛2004.2
    106 付玉辉.试论宽带对传播的影响[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1
    107 曾耀农.罗宾斯媒介理论及在中国的传播[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1
    108 章辉美.传媒与社会变迁[J].江汉论坛2004.3
    109 李岗.媒介即讯息与沃尔夫假说[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1
    110 张兰菊.大众文化的更新与传媒责任[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1
    111 王一川.大众媒介与审美现代性的生成[J].学术论坛2004.2、
    112 芮必锋.人际传播:表演艺术-欧文-戈夫曼的传播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4.4
    113 佘文斌.网络传播的控制方式[J].理论观察2004.3
    114 贺建平.鲍德里亚传播学思想解读[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3.6
    115 刘水平.作为媒介文化的大众文化[J].云梦学刊2004.4
    116 李明伟.媒介分析理论的宏大观照[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2
    117 郑智斌等.网络传播与传统新闻传播互动论[J].南昌大学学报2004.3
    118 郭斌斌等.网络时代:媒介传播及传播类型的统合与嬗变[J].东方论坛2004.3
    119 周海英.博客的传播学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4.7
    120 许舒等.网络BBS与媒介批评[J].大连民族学院2004.4
    121 张艳秋.加拿大媒介素养教育透析[J].现代传播2004.3
    122 陈文敏.短信文化与传播诉求[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
    123 刘晔骁.传播效果:假设性效果观的理论[J].吉首大学学报2002.5
    124 蔡文彬.网上信息传播的潜在危机及应付策略[J].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2002.5
    125 李磊明.研究受众选择行为 提高媒体况争力[J].电视研究2002.10
    126 肖海峰.四大媒介竞争格局分析[J].广播电视信息2002.10
    127 陈菡蓉.中国媒介调查现状与发展[J].广播电视信息2002.10
    128 陈吉利.试论媒介的信息传播功能及特性[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2.4
    129 肖燕雄.传媒受控论[J].求索2002.5
    130 向淑君.网络媒体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三峡大学学报2002.5
    131 杨艳珊.伊莱休-卡茨:在背景中考察媒介效果[J].现代传播2002.5
    132 蔡雯.细分化市场中的媒介定位策略[J].新闻世界2002.10
    133 欧阳友权.网络的文学栖居与诗性祛魅[J].东方丛刊2002.3
    134 李衍柱.数字化时代与文学艺术笔谈[J].山东文学2002.10
    135 摄影文学导刊[J].文艺报.2002.11-1\15\22\29;12.13
    136 欧阳友权.论网络文学的精神取向[J].文艺研究2002.5
    137 高万云.文学语言的哲学思考[J].天津社会科学2002.5
    138 蔡志诚.色彩语言的审美作用[J].语文知识2002.10
    139 郁敏.从语言特征寻找文学意义文体学的一种阐释模式[J].重庆教学报2002.5
    140 尹虎彬.20世纪史诗学述评[J].民族文学研究2002.3
    141 普罗普.神奇故事的结构研究与历史研究[J].民俗研究,贾放译,2002.3
    142 古迪.从口头到书面:故事讲述史的人类学突破[J].民族文学研究2002.3
    143 唐湘.<俄狄浦斯王>编剧法新探[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2.4
    144 肖锋.象形文字与中国古代文论[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5
    145 张晓平.文字引导下的图像阅读[J].当代文坛2002.5
    146 钱旭初.大众文化时代的文学样式:网络文学论[J].江苏社会科学2002.6
    147 陈斯华.从网络文学看网络媒体对传统文学文本的改写[J].山东大学学报2002.6
    148 王新萍.网络文学的界定及其特征[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11
    149 严锋.超文本和跨媒体的文学:网络文学[J].中国比较文学2002.4
    150 傅学敏.中国现代戏剧文学的诗学领域[J].戏剧文学2002.10
    151 徐志强.论画面感对摄影文学的制约[J].江汉论坛2002.10
    152 尤游.提升与超越:电视剧<让爱作主>与原小说的对比阅读[J].当代文坛2002.5
    153 马晓颖.<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他创作手记[J].电影艺术2002.6
    154 盘剑.走向泛文学:论中国电视剧的文学化生存[J].文学评论2002.6
    155 徐海龙.戏剧场的消失和转化:三种电视戏曲模型巡视[J].
    156 黄鸣奋.系统仿真:数码时代的艺术走向[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3
    157 姜玢.20世纪30年代上海电影院与社会文化[J].学术月刊2002.11
    158 周亚祥.信息传播中的语言符号概念[J].抚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2
    159 郭光华.论网络交往中”沉默的螺旋”假说的局限[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6
    160 胡泳.媒体变革:公众的角度[J].读书2002.12
    161 覃信源.传统媒体如何应对互联网挑战[J].广西广播电视研究2002.3
    162 丁和根.论大众传播研究的符号学方法[J].新闻大学2002冬
    163 傅腾霄.关于摄影文学基本特征的反思[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2.6
    164 成东方.徐珂.关于摄影文学煌对话[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2.6
    165 盖生.摄影文学的经典化取向[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2.6
    166 何希凡.新时期中国文学与影视文学的互动及其未来卡向[J].四川师院学报2002.6
    167 叶坚.试论广播剧文学剧本创作的视觉效应[J].视听纵横2002.6
    168 刘秀梅.语言艺术与影视艺术的审美整合[J].学习与探索2002.6
    169 阎景娟.影视剧的文学性与文学的电影性[J].中国电视2002.11
    170 张蓝.动画创作与观众心理.中国电视2002.12
    171 路遥.评<雍正王朝>的叙事策略[J].晋阳学刊2002.6
    172 赵志立.网络传播条件下的“使用与满足”:一种新的受众观[J].当代传播2003.1
    174 李其.中国通俗思想与传播[J].经济观察报2003.2.24B11版
    175 姜涛.关于城市传媒对城市人群社会化的功能与途径分析[J].社会科学2003.1
    176 张楠.对网络媒体受众的一些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2.4
    177 张永璟.深入认识网络文学的真实面目[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6
    178 何志钧.摄影文学的背后:摄影文学的审美解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2.4
    179 庄伟杰.摄影文学:徜徉于图像与文学之间的边缘文体[J].华中农大学学报2002.4
    180 范伯群.俗文学的内涵及雅俗文学之界[J].江苏大学学报2002.4
    181 朱国华.口传文学:作为元叙事的符号权力[J].求是学刊2003.1
    182 欧阳友权.互联网对文学惯例的挑战[J].中南理工大学学报2002.4
    183 蔚蓝.论新闻媒介与文学的互动关系[J].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2.6
    184 曹文心.古希腊与中国先秦叙事文学的比较研究[J].淮北煤炭学院学报2002.6
    185 王锤陵.文学民间源流论的形成及其失误[J].学术研究2002.12
    186 胡芝风.戏曲眼神表演规律研究[J].戏剧丛刊2002.6
    187 郭亚琼.新时期实验戏剧颠覆文学语言的策略分析[J].贵州大学学报2002.4
    188 波特等.叙事事件的重新诠释:电视叙事结构分析[J].世界电影2002.6
    189 陈林侠.论影像叙事策略中的张力结构[J].戏剧2002.4
    190 金丹元.论当代后影像文本中的几种叙事类型[J].戏剧艺术2002.6
    191 张仲年.对电视剧本性的再认识[J].戏剧艺术2002.6
    192 冯果.试析电影演员的四种表演状态[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
    191 储小旵.网络语言与传统语言之比较[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2003.6
    192 马大康.媒介变革与语言诗意危机[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6
    193 李磊明.叙事媒体转换:叙事学研究的理论空白[J].电视研究2003.12
    194 孟令霞.非言语交际手段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6
    195 陈建娜.戏剧时间的叙事学分析[J].戏剧艺术2003.6
    196 秦俊香.从改编的要素看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的条件[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6
    197 邱昊.浅谈意旬修辞在电视文学的动用.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5
    198 金莉.论童话叙事的空间结构艺术[J].学术探索2003.12
    199 赵伟杰.浮妯网面的数字化文学:论网络文学的现状[J].鞍山师院学报2003.5
    200 管宁.当代大众传媒与大众文艺[J].江汉论坛2003.12
    201 焦恒生等.民间口头文学评议[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3.4
    202 胡遂生等.崇高与悲壮\理想与抗争:论楚地古典神话的悲剧性[J].郧阳师专学报2003.5
    203 张时民等.媒体 叙事.本体:电影.小说文本比较论[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6
    204 张会军.由数字技术引起的关于电影制作的观念[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6
    205 张静.试论网络语言的传播[J].江西社会科学2003.12
    206 黄导俊.口碑传播的基本研究倾向[J].浙江大学学报2004.1
    207 王力.中国博客:草根传媒的胜利[J].人物2004.1
    208 贺晓兰.受众行为习惯对媒体网络的影响[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4.1
    209 宋家宏.网络文学:现代社会中的民间文学[J].云南文艺评论2003.4
    210 顾祖钊.宋丽丽.鲁枢元.摄影文学[J].中国艺术报2004.2.20
    211 钱绿怡.电影的未来:融入第四媒体[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3.4
    212 王昕.论电视戏说剧的民间故事特性[J].当代电影2004.1
    213 江逐浪.隐身的说话人:中国影视剧与民间讲唱文学的关联[J].2004.1
    214 金芝.戏曲电视剧的创作思维:再探戏曲与电视的融合[J].2003.4
    215 周鸿铎.传播效果研究的两种基本方法及其相互关系[J].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4.4
    216 胡昌容.短信媒体及其文化冲击[J].成都大学学报2004.4
    217 刘自力.新媒体带来的美学思考[J].文史哲2004.5
    1 时宏宇.虚拟图像带来的新的审美性[J].东方论坛2004.4
    2 魏天真.网络语境中文学写作的异质性[J].江汉论坛2004.9
    3 蔡宇.论网络文学的两个基本特点[J].理论观察2004.4
    4 李青春.文学理论的中介性与合法性[J].汕头大学学报2004.4
    5 欧阳友权.话语平权的新民间文化[J].社会科学辑刊2004.5
    6 杨新敏.网络文学:与谁交流?交流什么?[J].社会科学辑刊2004.5
    7 黄鸣奋.比较文学视野中的网络文学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04.5
    8 王岳川.网络文化的价值定位与未来导向[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4.5
    9 张春生.网络文学:无纸空间的自由书写[J].天津社会科学2004.5
    10 欧阳友权.网络文学研究的前沿问题[N].文艺报2004.9.30
    11 董馨.文学性探究与文学理论的建构[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5
    12 孟方.摄影文学与诗画相融的中国画[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2004.1
    13 朱志荣.电子媒介必然会推动文学的发展[J].求是学刊2004.5
    14 姚文放.语方媒介与文学存在的理由[J].求是学刊2004.5
    15 杨守森.数字化时代与诗意创造[J].求是学刊2004.5
    16 王汉成.是文学还是文学性的网络游戏[J].求是学刊2004.5
    17 刘月新.传播方式与文学活动[J].三峡大学学报2004.4
    18 金惠敏.图像资本与文学的当前危机[J].中国社会科学2004.5
    19 郑龙云.文学活动的审美传播特性[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5
    20 李相银.文化消费时代的文学处境与写作策略刍议[J].学术论坛2004.5
    21 李秀云.流行短信的言语阐释[J].青年学研究2003.3
    22 夏秀.走向边缘化的文学[J].东方论坛2004.4
    23 何茂国.叙事伦理:伦理批评新道路[J].浙江学刊2004.5
    24 侯文学.巫儿-神女-上仙:道教女仙瑶姬形象[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4.5
    25 曹萌.文学传播学的创建与中国古代文学传播[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4.5
    26 武春野.民间文化与发生时期的现代文学[J].山东社会科学2004.9
    27 王龙洋.消费朝代的文学走向[J].创作评谭2004.2
    28 欧阳友权.数字化语境中的文学嬗变[J].理论与创作2004.3
    29 斯炎伟.媒体行为与当代文艺运作[J].社会科学战线2004.5
    30 朱忠元等.大众文化时代的文学地图[J].社会科学纵横2004.4
    31 张凌江.影视文艺创以运作听英雄人物[N].文艺报.2004/09.30
    32 张爱华等.“e”时代的文学艺术:理论与实践[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2
    33 胡炼.论通俗文学对文学与生活传统美学关系的消解[J].湖北成教学院学报2004.1
    34 张莉.网络文学的话语诉求及其价值取向[J].许昌学院学报2004.4
    35 李青春.谈谈文学理论的转型[J].新疆大学学报2004.3
    36 欧阳友权.互联网对文学性的技术祛魅[J].吉首大学学报2004.3
    37 张明.阅读活动:作为文学本体存在之维[J].新疆社会科学2004.3
    38 翟应增.论艺术语言产生时联想的作用[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4.4
    39 陈玲玲.隐喻在诗性语言中的特殊价值[J].广西社会科学2004.8
    40 龚宏.语言瘣力与文学文本的开放性[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3
    41 余尚清.论文学语言的张力美[J].平顶山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3
    42 王培基.文学作品中语言变异现象的调查与简析[J].青海社会科学2004.4
    43 欧阳友权.论网络文学的“粗口秀”叙事[J].曲靖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4
    44 雷淑娟.节律:文学语言的形式律与内容律[J].修辞学习2004.4
    45 蒋登科.文学语言与汉语的国粹性.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4.4
    46 李旺梅.方言成分在文学作品中的出现方式及相关问题[J].吉首大学学报2004.4
    47 杜英.身体叙事在中国的演变[J].南京工业职院学报2004.4
    48 挣扎在雅与俗之间:当代文学的一种困境[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4.4
    49 陆杰.“西方语言”与现代汉语的写作[J].韶关学院学报2004.5
    50 欧阳友权.学院派眼中的网络文学[J].中华读书报2004.9.22
    51 张清民.博客文学现象批判[J].中文自学指导2004.4
    52 董馨.图像文化与人的发展:兼论文学理论的建构理想[J].佛山科技学院学报2004.4
    53 金元浦.文学理论的越界问题[J].河北学刊2004.4
    54 童庆炳.文学理论的边界:从当前文学图书印数谈起[J].江西社会科学2004.6
    55 陈雪虎.自主性和现实性的兼顾与并存[J].江西社会科学2004.6
    56 廖健君.网络文学:在大众文化中“狂欢”[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6
    57 刘秀珍.网络文学情感表达形式[J].理论与创作2004.2
    58 符有明.论网络文学写作的变革性特征[J].聊城大学学报2004.3
    59 陶东风.日常生的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5
    60 聂庆璞.网络文学的文本特征[J].中南大学学报2004.3
    61 罗怀.试论网络文学审美的特殊性[J].中南大学学报2004.3
    62 郑宗荣.论网络文学的互动性[J].重庆三峡学报2004.4
    63 李凤亮.相遇·对话·创生:文学人类学在20世纪[J].2004.6
    64 王列生.论文艺人类学的学科目标、知识边界及理论框架[J]社会科学战线2004.4
    65 唐小林.消费时代的文学与文化研究[J].2004.7.29
    66 章刚国.六朝批评家论文学语言的造型赋色之美[J].德州学院学报2004.3
    67 马莹.谈语言尽境:简炼美[J].佳木斯大学学报2004.3
    68 朱承平.论对偶语言艺术的三大特性[J].求索2004.6
    69 向怀林等.电影和文学在交叉和分离中的互动[J].中州学刊2004.4
    70 查一路.小说的叙事风格与电影的表现空间[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4.4
    71 白松.艺术语言的超越性[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4
    72 杨中举.泛互文性:网络文学的美学特征[J].当代文坛2004.2
    73 邓莹彬.通俗文学·大众文学·商业文学[J].当代文坛2004.2
    74 姜英.超文本网络文学及其审美[J].三峡大学学报2004.3
    75 罗运魁.网络文学作为文学活动的当代境遇[J].2004.3
    76 欧阳友权.网络叙事的指涉方式[J].文艺理论研究2004.3
    77 乔世华.评审美复合论:论摄影文学[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2
    78 陈钢.论文学视野中的文学人类学[J].社会科学论坛2004.4
    79 习传进.文学人类学的哲学思考[J].天津社会科学2004.2
    80 何清.论文学活动的话语蕴藉特征[J].达县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4
    81 王薇薇.从中西文学语言的比较体会美学信息的转换[J].克山师范专科学校2004.3
    82 张立群.网络诗歌的大众文化特征分析[J].河北社会科学2004.1
    83 谢向红.网络诗歌的优势与面临的挑战[J].河北社会科学2004.1
    84 周林妹.摄影文学:摄影与文学的互动交融[J].丽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1
    85 袁枚华.电子传媒语境中文学的困境与再生[J].零陵学院学报2004.2
    86 文军等.网络文学的文化价值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2
    87 刘旭光.契机还是陷阱:论网络对于文学的意义[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1
    88 孙苏.影视的霸权与文学煌悲哀[J].浙江广播报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
    89 李春青.在消费文化面前文艺学何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2
    90 傅纪辉.文学消费:新时代带来的新的文学观念[J].贵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1
    91 姚鹤鸣.法兰克福学派文艺技术化批判的批判[J].学习与探索2004.2
    92 周春林.略论艺术语言的意象思维[J].思茅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1
    93 隋桂家等.关于大型文学语言语料库的构建[J].外语电化教学2004.2
    94 刘来春.谈文学语言的陌生化[J].云梦学刊2004.2
    95 阎关雨.创造性思维:从文学母本到歌剧剧本[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2
    96 高兴梅.话剧中话语角色的类型及其在言语交际的转换[J].盐城学院学报2004.1
    97 林舟.网络文学的自由神话[J].长城2003.6
    98 严晓蓉.现代传媒时代文学的异变[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5
    99 王红春.媒体时代文艺的生存状况论略[J].三峡大学学报2003.5
    100 杜军.网络文学的产生与消费辩析[J].社会科学论坛2003.9
    101 汤爱丽.论网络文学的交互性[J].天津社会科学2003.5
    102 于洋.解构的文本:简析网络文学的超文本性[J].天津社会科学2003.5
    103 王富仁.摄影文学:文学领域中的高科技[J].中国艺术报2003.11.21第2版
    104 殷俊卿.谈文学语言的“溢恶”[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5
    105 胡经之.言不尽意:语言的困惑与文学理论的拓展[J].深圳大学学报2003.5
    106 张旭.论音乐剧的基石:剧本[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3.5
    107 柳盛林.论二人转文学创作之五要[J].剧作家2003.5
    108 王维国.假面舞会上的真实表演:关于网络文学的思考[J].当代人2003.12
    109 袁枚华.网络文学:个体价值的张杨与社会何时何地的虚们[J].佳木斯大学学报2003.5
    110 叶青.论互联网时代文学观念的变迁[J].江西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
    111 胡龙烽.摄影文学的社会化背景与理论展望[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3.5
    112 管宁.传媒视野中的当代大众文学[J].浙江学刊2003.6
    113 王轻鸿.文化人类学批评的当代转型[J].社会科学2003.11
    114 柯秀经.网络文学的审美特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5
    115 王咏梅.论开成文学语言风格多样性的内语境机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3.5
    116 王敏.试论文学言语意义的多层面解读[J].阴山学刊2003.5
    117 王卫强.前景化与文学语言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2003.5
    118 叶从容.论短信文学的基本特征[J].广州大学学报2004.4
    119 柏定国.论摄影文学的产业化前景[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3
    120 欧阳友权.网络文学前沿问题笔谈(中)[J].中南大学学报2004.3
    121 金振邦.网络文学的新媒体艺术特征[J].中文自学指导2004.3
    122 赵宪章.超文性戏仿文本解读[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3
    123 罗之桂.网络写作的特征及其对传统写作的理论变革[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4.3
    124 赵亚珉.论读者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与作用[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2
    125 罗香妹.超文本文学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J].中南大学学报2004.2
    126 江尚权.浅论作家言语风格的主观性[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4.3
    127 刘玉秀.关于电视文学的几点思考[J].理论界2004.3
    128 蒋原伦.西方神话与叙事艺术[J].外国文学评论2004.2
    129 盛英.国内网络与文学研究综述[J].当代文坛2004.2
    129 杨虹.商业时代文学生产的制约要素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3
    130 杨柳.图像化的冲击与纯文学价值的消解[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3
    131 彭松乔.数字化时代汉语文学的艺术感觉与思维[J].学术论坛2004.3
    132 岳澈.当代文学作品中超常语言形式及其语用价值[J].学术论坛2004.3
    133 钱少青.论网络文学的特点及相关问题.河海大学学报2004.3
    134 姚文放.文本.话语.主体:文学传统与交互世界[J].社会科学2004.10
    135 欧阳友权.网络文学的学科形态建设[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4
    136 杨春时.论文学语言的主体间性[J].厦门大学学报2004.
    137 赵亮.论民间的三种形式[J].当代文坛2004.5
    138 欧阳友权.论网络文学的自由表征[J].东方丛刊2004.2
    139 林舟.大众传播与当代文学批评的空间构成[J].南方文坛2004.4
    140 吴炫.数字化网络与文学命运[J].文学理论与批评2004.4
    141 阎真.互联网与后文学时代[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4
    142 费勇.大众传播与文学功能的重新审视[J].文艺争鸣2004.4
    143 李易珈.数字化与电子表演的生存:由电影<西蒙妮>想到的[J].艺术2004.2
    144 李自芬.网络文学与文学本质[J].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6
    145 朱存明,陈钢.百年文学人类学研究范式的审美视域[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5
    146 陈钢.文学视野中的文学人类学[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4.6
    147 陈伯海.中国文学传统中的文学性问题探源[J].红河学院学报2004.5
    148 韩彬.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期刊杂志研究综述[J].德州学院学学报2004.5
    149 阎真、欧阳.首届网络文学与数字文化学术研讨会[J].理论与创作\文学评论2004.3
    150 隋彬.网络文学:析解与创造[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4.6
    151 江冰.后文学与网络文化[J].文艺报2004.12.21
    152 蓝爱国.塞博广场上的数字民间:网络文学民间文化路径[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5
    153 梁晓声.张艺谋与中国电影[J].艺术评论2004.10
    154 陈勇华.实现电影摄影造型表意的桥梁[J].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
    155 姜涛.文学的内外:有别于方法[J].郑州大学学报2004.2
    156 黄会林.谢晋电影创作论[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1
    157 杨桦.试论戏曲电视剧叙事艺术—兼与舞台戏曲之比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1
    158 曹顺庆等.重释文学性:论文学性与文学理论的悖谬处境[J].湖南社会科学2004.1
    159 杨春时.论文学的多重本质[J].学术研究2004.1
    160 程世波.重复叙事的意义:以民间童话为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1
    161 蔡翔.当代文学研究的当代特征[J].苏州大学学报2004.1
    162 王本朝.文学传播与中国现代文学[J].贵州社会科学2004.1
    163 周星.中国电视剧创作述评[J].文艺争鸣2004.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