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广电全媒体发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带来了媒介生态变迁,三网融合、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媒介发展的时代所趋。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下,传统广电媒体的传播方式、盈利模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随着传播渠道的贬值、受众行为模式的变迁以及广告营销方式的转型,传统广电媒体需要向全媒体转型以便更好的适应新的媒介生态环境。广电全媒体是一种独特的媒体形态,其在传播方式、信息秩序、内容生产、服务对象、盈利方式等方面与传统广电媒体都存在显著差异。
     以数字广播电视、IPTV、互联网电视、网络电视台、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等广电新媒体发展为契机,我国广电全媒体的发展总体上经历了起步期(1996年—2002年)、发育期(2003年—2007年)、成长期(2008年至今)等三个时期,目前仍然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从微观层面看,我国广电全媒体发展具有渠道扩张、渠道融合、构建全媒体平台等三个维度,并初步形成了融合式、扩张式、联合式、应用式等四种广电全媒体发展模式。
     从我国广电全媒体发展实践出发,本文从产业链层面、业务组织结构层面和发展层面分析了我国广电全媒体的发展特征。从产业链层面看,传统广电媒体正在经历产业链的纵向分离和横向分解,渠道模式正在向开放平台模式转变。从业务组织结构层面看,广电全媒体将带来业务结构及组织结构的变革,其业务结构可分为内容生产、集成播控和媒体营销三个层次,其组织结构可分为内容生产中心、集成播控中心和营销运营中心三大组织单元。从发展层面看,我国广电全媒体发展具有滞后性、政策性、复杂性和开拓性等特征。
     广电全媒体是个世界性课题。英国的BBC、美国的坦帕新闻中心探索了全媒体运营的不同方向。我国以上海文广、深圳广电为代表的广电媒体也在积极尝试全媒体发展,并积累了初步经验。在分析中西广电全媒体发展个案的基础上,本文从制度层面、产业层面、业务层面,对中西方的广电媒体融合发展进行了比较分析。
     我国广电全媒体在发展过程中遭遇了生存、体制、资源、文化等发展困境,造成这些困境的原因既有宏观层面的,也有微观层面的,既有行业性的,也有广电机构自身的,需要广电媒体认真分析解决。
     结合我国广电媒体发展实际,本文分析了我国广电全媒体发展过程中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并提出我国广电全媒体三个发展方向:区域化门户、产业链平台和差异化竞争。媒体总是存在于特定的生态环境中,环境的特点决定了媒体的诸多特性。本文从外部环境、市场环境、内部环境三个层次分析了我国广电全媒体发展的生态环境,并提出环境优化建议。最后,本文从行业和组织两个层面分析了我国广电全媒体发展的具体策略。行业策略是从宏观行业层面着眼,从监管体系、市场机制、网络建设、平台战略等方面提出行业发展策略,其本质是广电行业如何应对三网融合;组织策略是从媒体组织层面着眼,从内容、平台、资源、机制、品牌等方面提出媒体发展策略。
The new media technologies, such as digital technique and network technique, are changing the media ecology. Media convergence is the general trend of media development.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the communication mode and profit mode of traditional radio and television are encountering great pressure. Along with the devaluation of the communication channels, the transition of audience behavior, and the change of advertising and marketing, the traditional media of radio and television should become the omni-media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new media ecology. The omni-media of radio and television is a unique form of media, which is different with the traditional media in communication mode, information order, content production, service object, and profit mode.
     Taking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radio and television, IPTV, OTT TV, network television, and mobile TV as opportunity,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omni-media of radio and television has experienced three periods:beginning phrase(1996-2002), developing phrase(2003-2007), and promoting phrase(2008to now). At present, it's still in the exploratory stage of development. From the micro perspectiv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omni-media of radio and television would experience three dimensions, which are channel expansion, channel integration, and building all media platform. The developmental patterns of China's omni-media of radio and television have convergence type, expanding type, joint type, and application type.
     From China's media developmental practice, the paper has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omni-media of radio and television from three levels of industry chain, business and organization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 chain, the industry chain is experiencing vertical separation and horizontal decomposition, and channel mode is transforming to platform mo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usiness and organization structure, the omni-media of radio and television will bring three new business structures:content production, integrated multicast, and media marketing, and three new organizational units:content production center, integrated broadcasting center, and marketing cent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omni-media of radio and television is characterized with lag, policy, complexity, and pioneer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media is a common subject in the world. BBC and Tampa News Center have explored the different directions of media operation. In China, SMG and SZMG have been exploring the omni-media development and acquired preliminary experienc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omni-media of radio and television, this paper compar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a convergence from three levels of institution, industry, and oper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mni-media will suffer many practical dilemmas of survive, system, resources and culture. The reasons of dilemmas are very complex, which are from macroeconomic industry and microscopic organization.
     Taking into account of China's media development, the paper has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paths and put forward three development directions of China's omni-media of radio and television, which are the regional portal, the platform of industry chain, and the differentiated competition. Media always exists in some environment,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nvironment determine the features of media. This paper has analyzed developmental environment of media from external, market, and internal levels. Finally, this paper has proposed the developmental strategies of China's omni-media of radio and television from macro and micro perspective. The paper has put forward industry developmental strategies from the regulatory system, market mechanism, network construction, and platform strategy; and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al strategies from the content, platform, resource, mechanism, and brand.
引文
① 王君超:《报纸的未来:消亡还是再生?》,《新闻记者》,2009年第8期。
    ② 于伟:《美国有线和卫星电视用户流失加快宽带互联网替代效应凸显》,《通信信息报》,2011年8月17日第A08版。
    ① 《北京电视开机率三年内从70%下降到30%》,中国网络电视台,http://news.cntv.cn/20110902/107732.shtml
    ② 李燕京:《电视开机率越来越低观看者越来越“老”》,《中国消费者报》,2012年5月23日。
    ① 李辉:《2002-2012:互联网的十年巨变》,IT经理网,http://www.ctocio.com/ccnews/8066.html。
    ② 吴晓芳:《视频网站角逐移动新蓝海盈利模式缺失成行业之困》,《通信信息报》,2013年1月30日。
    ③ 《微博:正在改变世界的创新应用》,光明网,http://theory.gmw.cn/2012-05/30/content_4242014.htm.
    ④ 李铮:《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互借力共赢未来》,《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年5月23日。
    ⑤ 沈浩卿:《拐点之下,传统媒体谋变》,www.chinamedia360.com/newspage/102311/FEC2D2D6F7EBAEAC.html。
    ⑥ 欧阳宏生:《媒介融合视野中的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创新》,中国传媒经济30年峰会演讲。
    ① 王明轩:《即将消亡的电视》,前言,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版。
    ② 胡正荣:《我们需要思考的媒介人》,《即将消亡的电视》序,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③ 新浪科技:《电视产业陷入10年前报纸窘境:网络挤压市场》,http://tech.sina.com.cn/e/2012-06-04/23307217417.shtml。
    ① 刘长乐:《全媒体核心是争取用户》,《中国记者》,2011年5月。
    ② 谷虹、黄升民:《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全媒体”反思与平台化趋势》,《现代传播》,2010年第9期。
    ③ 支庭荣:《西方媒介产业化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4页。
    ① 麦尚文:《全媒体融合模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版。
    ② 易绍华:《电视的活路——数字化背景下电视媒体的网络化生存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③ 黎斌:《电视融合变革——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的转型之路》,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年7月版。
    ① 方世彤:《传统电视的转型之路:社交电视》,《新闻实践》,2012年1月。
    ② 戴仲辉、付玉辉:《2008-2011年中国全媒体研究综述》,《中国传媒科技》,2012年Z1期。
    ③ 戴仲辉、付玉辉:《2008-2011年中国全媒体研究综述》,《中国传媒科技》,2012年Z1期。
    ④ 彭兰:《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个关键变革》,《青年记者》,2009年2月。
    ⑤ 吕道宁:《解读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全媒体模式》,《今传媒》2010年第4期。
    ① 陈少波:《“全媒体”视野下的媒体融合及其运营和盈利模式》,《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年
    10月。
    ② 罗鑫:《什么是“全媒体”》,《中国记者》,2010年3月。
    ③ 杨海鹏:《全媒体光彩亮丽浮出水面》,《中华新闻出版报》,2009年5月7日。
    ④ 刘长乐:《全媒体核心是争取用户》,《中国记者》, 2011年5月。
    ⑤ 赵云龙:《“全媒体时代”受众需求特点及其传播对策探析》,《赤峰学院学报》,2011年5月。
    ⑥ 黄升民、刘珊:《三网融合下的“全媒体营销”建构》,《现代传播》,2011年2月。
    ① 程蔚:《“三次售卖”理论到实践 期刊赢利的第三条路》,《招商周刊》,2004年2月。
    ② 王媛媛:《质疑“全媒体”》,《传媒观察》,2010年6月。
    ③ 谷虹:《信息平台:三网融合的产业制高点》,《国际新闻界》,2012年3月。
    ① 邵培仁:《媒介生态学——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
    ② 崔保国:《媒介是条鱼——理解媒介生态学》,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00/48805/48806/3433631.html。
    ③ 邵培仁:《媒介生态学——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① 邵培仁:《媒介生态学——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4-69页。
    ① 李玮:《从媒介进化的历史看民主传播的未来》,《青年记者》,2009年7月。
    ② 邵培仁:《媒介生态学——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1页。
    ③ 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何道宽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版,287-288页。
    ④ 保罗·莱文森:《思想无羁:技术时代的认识论》,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7页。
    ⑤ 崔林:《媒介进化:沉默的双螺旋》,《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年6月。
    ① 邵培仁:《媒介生态学——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0页。
    ② 崔林:《媒介进化:沉默的双螺旋》,《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年6月。
    ① 宋昭勋:《新闻传播学中convergence一词溯源及内涵》,《现代传播》,2006年2月。
    ② Henry Jenkins:《Convergence Culture》,New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6,P10.
    ① 宋昭勋:《新闻传播学中convergence一词溯源及内涵》,《现代传播》,2006年2月。
    ② 王娟:《媒介的融合与分众化的努力》,《中华新闻报》,2007年6月20日。
    ③ 蔡雯:《新闻传播的变化融合了什么?——从美国新闻传播的变化谈起》,《中国记者》,2005年9月。
    ④ 蔡雯:《从“超级记者”到“超级团队”》,《中国记者》,2007年1月。
    ⑤ 郑保卫、樊亚平、彭艳萍:《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的回顾与前瞻》,《新闻传播》,2008年2月。
    ① 陈浩文:《再论“媒介融合”》,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28/5575331.html.
    ② 丁柏铨:《媒介融合:概念、动因及利弊》,《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11月。
    ③ 蔡雯、王学文:《角度、视野、轨迹:试析有关“媒介融合”的研究》,《国际新闻界》,2009年11月。
    ④ 熊澄宇:《整合传媒:新媒体进行时》,《国际新闻界》,2006年7月。
    ⑤ 孟建、赵元珂:《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国际新闻界》,2006年7月。
    ⑥ 刘颖悟、汪丽:《媒介融合的概念界定与内涵解析》,《传媒》,2012年1月。
    ① 陈国权:《媒介融合质疑》,《中国记者》,2010年7月。
    ② 彭兰:《媒介融合时代的合与分》,《中国记者》,2007年2月。
    ① 闵大洪:《数字时代与数字化传播》,《新闻与写作》,2001年10月。
    ② 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胡泳等译,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1-3页。
    ③ 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胡泳等译,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28-29页。
    ① 李凌凌:《网络传播理论与实务》,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版,第21页。
    ① 谷虹:《信息平台:三网融合的产业制高点》,《国际新闻界》,2012年3月。
    ② 黄升民:《三网融合:构建中国式“媒信产业”新业态》,《现代传播》,2010年第4期。
    ① 朱天、彭泌溢:《试论媒介融合中的加减之道——时代华纳与美国在线“世纪婚姻”终结对我国“三网融合”的启示》,《新闻记者》,2011年7月。
    ② 黄升民、刘珊:《三网融合下的“全媒体营销”建构》,《现代传播》,2011年2月。
    ① 付晓光、田维钢:《媒介融合的前世、今生和未来——美国著名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访谈》,《现代视听》,2011年12月。
    ② 张敬民:《广电的全媒体时代》,《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年12月。
    ③ 罗鑫:《什么是“全媒体”》,《中国记者》,2010年3月。
    ④ 《消费真无热点?》,《中国经济时报》,1999年6月。
    ① 姚君喜、刘春娟:《“全媒体”概念辨析》,《当代传播》,2010年11月。
    ② 罗鑫:《什么是“全媒体”》,《中国记者》,2010年3月。
    ③ 罗鑫:《什么是“全媒体”》,《中国记者》,2010年3月。
    ④ 彭兰:《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个关键变革》,《青年记者》,2009年2月。
    ⑤ 吕道宁:《解读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全媒体模式》,《今传媒》,2010年第4期。
    ⑥ 罗鑫:《什么是“全媒体”》,《中国记者》,2010年3月。
    ① 姚君喜、刘春娟:《“全媒体”概念辨析》,《当代传播》,2010年11月。
    ② 石长顺、唐晓丹:《全媒体语境下电视编辑角色转型与功能拓展》,《中国编辑》,2009年2月。
    ③ 赵允芳:《全媒体时代报业核心竞争力解读》,《传媒观察》,2008年第12期。
    ④ 支庭荣:《网络聚合、社区互动与增值运营》,《新闻与写作》,2009年11月。
    ① 戴维·温伯格:《新数字秩序的革命》,张岩译,中信出版社,2008年11月版,第12-18页。
    ① 胡智锋、周建新:《从“宣传品”、“作品”到“产品”》,《现代传播》,2008年第4期。
    ① 《2013关于新媒体的8个猜想》,《人民日报》,2013年1月10日。
    ② 胡里:《(2012电视半年报》,《综艺报》,2012年第15期。
    ③ 吴自力:《全媒体热潮下的冷思考》,《新闻实践》,2011年1月。
    ① 黄升民:《三网融合:构建中国式“媒信产业”新业态》,《现代传播》,2010年4月。
    ② 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的变化:认识新媒介》,明安香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19--25页。
    ① 吕岩梅、董潇潇:《全媒体——广电媒体发展的方向》,《电视研究》,2011年10月。
    ② 张敬民:《广电的全媒体时代》,《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年12月。
    ③ 欧阳宏生:《媒介融合与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当代传播》,2008年6月。
    ① 彭兰:《如何从全媒体化走向媒介融合》,《新闻与写作》,2009年7月。
    ② 代杨:《数字时代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传媒企业赢利模式探析》,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ea063b01de80d4d8d15a4f5c.html。
    ③ 支庭荣:《网络聚合、社区互动与增值运营》,《新闻与写作》,2009年11月。
    ① 韦聚彬:《电视媒体和新媒体关系的重新审视》,《南方电视学刊》,2012年第5期。
    ② 吴自力:《全媒体热潮下的冷思考》,《新闻实践》,2011年1月。
    ① 庞井君主编:《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7页。
    ① 何霞:《宽带之路有多宽》,《人民邮电报》,2004年5月14日。
    ① 刘滢:《手机:个性化的大众媒体》,人民出版社,2012年7月版,第6页。
    ① 王建磊、沈泽:《网络电视台的发展模式与市场策略分析》,《视听界》,2012年第9期。
    ① 《2012年1月底中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到11390.2万户》,《中国数字电视》,2012年2月。
    ② 庞井君主编:《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96页。
    ② 龙奔:《IP,颠覆电视?》,人民出版社,2012年7月版,第16页。
    ① 龙奔:《IP,颠覆电视?》,人民出版社,2012年7月版,第23页。
    ② 龙奔:《IP,颠覆电视?》,人民出版社,2012年7月版,第105页。
    ③ 龙奔:《IP,颠覆电视?》,人民出版社,2012年7月版,第108页。
    ① 庞井君主编:《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01页。
    ② 庞井君主编:《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36页。
    ③ 张泽京、郭幼竹:《互联网电视:全产业链运营为王》,虎嗅网,http://www.huxiu.com/article/4344/1.html。
    ① 《互联网电视与传统电视正面较量》,《网友世界》,2012年第3期。
    ① 王建磊、沈泽:《网络电视台的发展模式与市场策略分析》,《视听界》,2012年9月。
    ① 庞井君主编:《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90页。
    ① 毛俊玉:《传统媒体:危机中的生机移动互联网改变业态》,《中国文化报》,2013年1月26日。
    ① 范洁、董年初:《手机电视的发展现状与思考》,《广播与电视技术》,2006年第3期。
    ② 《中国网:央视国际权利打造“CCTV奥运手机电视台”》,央视网,http://news.cctv.com/sports/aoyun/other/20080122/105914.shtml.
    ③ 《CMMB已开通频道及频点信息表》,中广互联,http://cmmb.sarft.net/d/34648/。
    ④ 刘滢:《手机:个性化的大众媒体》,人民出版社,2012年7月版,第106页。
    ① 保罗·莱文森:《手机:挡不住的呼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2页。
    ① 陈怡:《视听的旅程—交通工具移动电视概览》,人民出版社,2012年7月,第1页。
    ② 陈怡:《视听的旅程—交通工具移动电视概览》,人民出版社,2012年7月,第13页。
    ① 谷虹:《信息平台:三网融合的产业制高点》,《国际新闻界》,2012年3月。
    ② 谷虹、黄升民:《融合产业没有王者只有盟主》,《现代传播》,2012年4月。
    ① 谷虹、黄升民:《融合产业没有王者只有盟主》,《现代传播》,2012年4月。
    ① 谷虹:《信息平台的概念、结构及三大基本要素》,《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2年5月。
    ① 王勇、张春朗:《“一台两制”:区域性广电传媒的策略选择》,《电视研究》,2011年第3期。
    ① 麦尚文:《全媒体融合模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版,第2页。
    ① 《“客厅之战”打响乐视电视推“平台+内容+终端+应用”》,《东方今报》,2013年5月8日。
    ② 黎瑞刚:《如何为用户创造更好的传媒体验》,在“华语媒体高峰论坛——应接全媒体时代”上的演讲,土豆网,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HzXVFnJye9o/。
    ③ 马为公:《CRI网络电视:以滤镜开放的心态,学习新规律办好新媒体》,《对话:中国网络电视》,2011年4月版。
    ① 麦尚文:《全媒体融合模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版,第118页。
    ① 《<我是歌手>总决赛融合传播全流程揭秘》,腾讯网,http://ent.qq.com/a/20130415/000289.htm.
    ② 麦尚文:《全媒体融合模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版,第137页。
    ① 付晓燕:《新版BBC官网:媒体网站在媒介融合中的角色作用》,《中国记者》,2009年8月。
    ① 付晓燕:《新版BBC官网:媒体网站在媒介融合中的角色作用》,《中国记者》,2009年8月。
    ② 周洋:《BBC iPlayer:以用户体验为核心》,《视听界》,2012年第11期。
    ③ 唐荦:《《BBC的新媒体战略》,《视听界》,2011年3月。
    ① 唐荦:((BBC的新媒体战略》,《视听界》,2011年3月。
    ② 参见《《BBC的节目创新与新媒体发展》,http://www.icntv.tv/archives/3292。
    ③ 蔡雯、郭翠玲:《美国坦帕新闻中心媒介融合的策略与方法》,《中国记者》,2007年9月。
    ④ 毕竟、范旭:《美国报纸的危机与转型》,《当代传播》,2005年5月。
    ① 毕竟、范旭:《美国报纸的危机与转型》,《当代传播》,2005年5月。
    ② 蔡雯:《媒体融合与融合新闻》,人民出版社,2012年7月版,第45页。
    ③ 毕竟、范旭:《美国报纸的危机与转型》,《当代传播》,2005年5月。
    ① 《行业动态》,《视听界》,2012年第4期。
    ② 《百视通“双管齐下”IPTV新模式“再造”成型》,http://tech.qq.com/a/20120628/000210.html。
    ③ 郎朗:《百视通交出首份年报 全媒体布局浮出水面》,《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4月12日。
    ② 肖小蓓:《百视通与印尼电信合作》,《广州日报》,2012年6月13‘日。
    ② 《深圳广电集团全媒体资源解析》,《市场观察》,2012年第2期。
    ① 李红祥:《我国未来传媒规制政策的价值取向》,《新闻界》,2010年第1期。
    ① 李红祥:《我国未来传媒规制政策的价值取向》,《新闻界》,2010年第1期。
    ① 胡正荣:《产业整合与跨世纪变革——美国广播电视业的发展走向》,《国际新闻界》,1999年第4期。
    ② 胡正荣:《产业整合与跨世纪变革——美国广播电视业的发展走向》,《国际新闻界》,1999年第4期。
    ① 黄升民:《中国式的三网融合推动“媒信产业”到来》,《视听界》,2010年6月。
    ① 吴自力:《全媒体热潮下的冷思考》,《新闻实践》,2011年1月。
    ② 张沛:《竞争环境下的美国三网融合》,《人民邮电》,2002年2月20日。
    ① 《“网台联动”或成未来趋势》,《中国电子报》,2012年9月11日。
    ① 周林生:《论中国新媒体发展中的“剪刀差”困境与政策建议》,中国传播学会(CAC)第十届中国传播学大会论文。
    ② 黎斌主编:《电视融合变革》,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年7月版,第107页。
    ① 《淘宝与湖南卫视联姻遇磨合烦恼:如何差异化》,《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6月12日。
    ② 谷虹、黄升民:《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全媒体”反思与平台化趋势》,《现代传播》,2010年第9期。
    ① 《专访崔永元:我要拍案而起》,《南方人物周刊》,2005年9月。
    ① 闫林:《传统电视全媒体战略转型的对策分析》,《中国记者》,2012年2月。
    ② 韦聚彬:《电视媒体和新媒体关系的重新审视》,《南方电视学刊》,2012年10月。
    ③ 黎斌主编:《电视融合变革》,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年7月版,第98页。
    ① 孙进:《中国互联网第四轮上市潮》,《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12月9日。
    ① 黎斌:《电视融合变革》,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年7月,第38页。
    ① 吴自力:《全媒体热潮下的冷思考》,《新闻实践》,2011年1月。
    ① 支庭荣:《网络聚合、社区互动与增值运营》,《新闻与写作》,2009年11月。
    ① 王媛媛:《质疑“全媒体”》,《传媒观察》,2010年6月。
    ① 蔡雯:《“全媒体战略”中的内容生产创新》,《新闻战线》,2013年第1期。
    ① 张鹏:《差异化战略的深层领悟》,《企业改革与管理》,2005年第5期。
    ① 罗以澄、吕尚彬:《中国社会转型下的传媒环境与传媒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页。
    ②《PEST分析模型》,MBA智联百科网,http//wiki.mbalib.com.
    ③ 罗以澄、吕尚彬:《中国社会转型下的传媒环境与传媒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页。
    ① 罗以澄、吕尚彬:《中国社会转型下的传媒环境与传媒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页。
    ② 罗以澄、吕尚彬:《中国社会转型下的传媒环境与传媒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页。
    ③ 罗以澄、吕尚彬:《中国社会转型下的传媒环境与传媒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页。
    ① 《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达4.5亿在线视频成用户规模最大》,《文汇报》,2012年12月8日。
    ①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5年6月版,第138页。
    ① 黄升民:《中国式的三网融合推动“媒信产业”到来》,《视听界》,2010年第3期。
    ① 尹鸿:《广电改革模式探讨:制播分离还是一台两制?》,《中国电视》,2010年第4期。
    ② 尹鸿:《广电改革模式探讨:制播分离还是一台两制?》,《中国电视》,2010年第4期。
    ① 谷虹:《信息平台的概念、结构及三大基本要素》,《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2年5月。
    ① 张邦松:《报纸的救赎》,《经济观察报》,2012年8月3日。
    ① 蔡雯:《“全媒体战略”中的内容生产创新》,《新闻战线》,2013年第1期。
    [1]罗以澄、吕尚彬:《中国社会转型下的传媒环境与传媒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
    [2]邵培仁:《媒介生态学——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
    [3](美)戴维·温伯格:《新数字秩序的革命》,中信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
    [4]Eugene P. Odum & Gary W. Barrett:《生态学基础》(第五版),陆健健王伟王天慧何文珊李秀珍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5]孙旭培:《当代中国新闻改革》,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6]孙旭培:《中国传媒的活动空间》,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7]支庭荣:《大众传播生态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8]支庭荣:《西方媒介产业化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9]麦尚文:《全媒体融合模式研究——中国报业转型的理论逻辑与现实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第1版。
    [10]黎斌:《电视融合变革——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的转型之路》,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
    [11]陈怡:《视听的旅程——交通工具移动电视概览》,人民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
    [12]刘滢:《手机:个性化的大众媒体》,人民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
    [13]龙奔:《IP,颠覆电视?》,人民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
    [14]蔡雯:《媒体融合与融合新闻》,人民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
    [15]王明轩:《即将消亡的电视——网络化与互动视频时代的到来》,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16]许颖:《媒介融合的轨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2月版。
    [17]李凌凌:《网络传播理论与实务》,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18]易绍华:《电视的活路——数字化背景下电视媒体的网络化生存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
    [19]薛留忠:《市场化转型和服务创新:中国广电业的发展与实践》,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20]刘连喜:《新媒体论一-CCTV.COM的第一个十年》,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21]邢建毅:《中国广电业整体转型:理论、路径与方法》,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
    [22]毕一鸣:《世界广播电视发展史——视听传媒的历史变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年7月第1版。
    [23]郭镇之:《中外广播电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2版。
    [24]卢文浩:《中国传媒业的系统竞争研究——一个媒介生态学的视角》,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25]杨凤娇:《中国电视新闻传播格局的变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版。
    [26]吕尚彬:《中国大陆报纸转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27]段永朝:《互联网:碎片化生存》,中信出版社,2009年11月第1版。
    [28]胡正荣、李煜:《社会透镜——新中国媒介变迁六十年》,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
    [29]崔保国:《《2012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4月版。
    [30](美)林文刚:《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何道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31](英)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四版),崔保国李琨泽,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32](美)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何道宽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版12月第1版。
    [33](美)保罗·莱文森:《思想无羁:技术时代的认识论》,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月第1版。
    [34](美)保罗·莱文森:《手机:挡不住的呼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35](美)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的变化:认识新媒介》,明安香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36](加)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37](美)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胡泳等译,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38](英)吉莉安·道尔:《理解传媒经济学》,李颖译,胡正荣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39](美)尼尔·波兹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何道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40](美)大卫·阿什德:《传播生态学》,邵志择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
    [41](美)罗伯特·B·西奥迪尼:《影响力》,张力慧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42]朱金玉巢立明:《中国广播电视业发展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43]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第2版。
    [44]刘阳:《媒介转型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
    [45]张春朗:《区域性广电传媒发展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
    [46]童兵:《技术、制度与媒介变迁:中国传媒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
    [47]李良荣、姚志明:《中国传媒业的战略转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
    [48]唐晓芬:《中国媒介:转型与趋势》,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
    [49]夏陈安、赵瑜:《专业化生存》,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50]任金洲:《中国电视与市场经济对话》,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51]陈兵:《电视品牌建构》,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52]王国珍:《中国传媒生态研究》,学林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53]张国良:《社会转型与媒介生态实证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
    [54]陆地:《解析中国民营电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55]肖赞军、吴信训:《西方传媒业的融合竞争及规制》,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年6月第1版。
    [56]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数字化时代的传媒战略转型》,新华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57]李怀亮主编:《新媒体:竞合与共赢》,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58]庞井君:《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
    [59]王君超:《报纸的未来:消亡还是再生?》,《新闻记者》,2009年第8期。
    [60]欧阳宏生:《媒介融合与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当代传播》,2008年第6期。
    [61]刘长乐:《全媒体核心是争取用户》,《中国记者》,2011年5月。
    [62]谷虹、黄升民:《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全媒体”反思与平台化趋势》,《现代传播》,2010年第9期。
    [63]蔡雯:《新闻传播的变化融合了什么?——从美国新闻传播的变化谈起》,《中国记者》,2005年9月。
    [64]蔡雯:《从“超级记者”到“超级团队”》,《中国记者》,2007年1月。
    [65]蔡雯:《“全媒体战略”中的内容生产创新》,《新闻战线》,2013年第1期。
    [66]蔡雯、王学文:《角度、视野、轨迹:试析有关“媒介融合”的研究》,《国际新闻界》,2009年11月。
    [67]蔡雯、郭翠玲:《美国坦帕新闻中心媒介融合的策略与方法》,《中国记者》,2007年9月。
    [68]黄升民:《三网融合:构建中国式“媒信产业”新业态》,《现代传播》,2010年第4期。
    [69]黄升民、刘珊:《三网融合下的“全媒体营销”建构》,《现代传播》,2011年2月。
    [70]谷虹:《信息平台:三网融合的产业制高点》,《国际新闻界》,2012年3月。
    [71]谷虹、黄升民:《融合产业没有王者只有盟主》,《现代传播》,2012年4月。
    [72]谷虹:《信息平台的概念、结构及三大基本要素》,《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2年5月。
    [73]彭兰:《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个关键变革》,《青年记者》,2009年2月。
    [74]彭兰:《媒介融合时代的合与分》,《中国记者》,2007年2月。
    [75]彭兰:《如何从全媒体化走向媒介融合》,《新闻与写作》,2009年7月。
    [76]吕道宁:《解读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全媒体模式》,《今传媒》,2010年第4期。
    [77]陈少波:《“全媒体”视野下的媒体融合及其运营和盈利模式》,《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年10月。
    [78]罗鑫:《什么是“全媒体”》,《中国记者》,2010年3月。
    [79]王媛媛:《质疑“全媒体”》,《传媒观察》,2010年6月。
    [80]方世彤:《传统电视的转型之路:社交电视》,《新闻实践》,2012年1月。
    [81]李玮:《从媒介进化的历史看民主传播的未来》,《青年记者》,2009年7月.
    [82]崔林:《媒介进化:沉默的双螺旋》,《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年6月。
    [83]宋昭勋:《新闻传播学中convergence一词溯源及内涵》,《现代传播》,2006年2月。
    [84]郑保卫、樊亚平、彭艳萍:《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的回顾与前瞻》,《新闻传播》,2008年2月。
    [85]丁柏铨:《媒介融合:概念、动因及利弊》,《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11月。
    [86]熊澄宇:《整合传媒:新媒体进行时》,《国际新闻界》,2006年7月。
    [87]孟建、赵元珂:《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国际新闻界》,2006年7月。
    [88]刘颖悟、汪丽:《媒介融合的概念界定与内涵解析》,《传媒》,2012年1月。
    [89]陈国权:《媒介融合质疑》,《中国记者》,2010年7月。
    [90]朱天、彭泌溢:《试论媒介融合中的加减之道——时代华纳与美国在线“世纪婚姻”终结对我国“三网融合”的启示》,《新闻记者》,2011年7月。
    [91]付晓光、田维钢:《媒介融合的前世、今生和未来——美国著名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访谈》,《现代视听》,2011年12月。
    [92]张敬民:《广电的全媒体时代》,《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年12月。
    [93]姚君喜、刘春娟:《“全媒体”概念辨析》,《当代传播》,2010年11月。
    [94]支庭荣:《网络聚合、社区互动与增值运营》,《新闻与写作》,2009年11月。
    [95]吴自力:《全媒体热潮下的冷思考》,《新闻实践》,2011年1月。
    [96]王建磊、沈泽:《网络电视台的发展模式与市场策略分析》,《视听界》,2012年第9期。
    [97]范洁、董年初:《手机电视的发展现状与思考》,《广播与电视技术》,2006年第3期。
    [98]王勇、张春朗:《“一台两制”:区域性广电传媒的策略选择》,《电视研究》,2011年第3期。
    [99]闫林:《传统电视全媒体战略转型的对策分析》,《中国记者》,2012年2月。
    [100]韦聚彬:《电视媒体和新媒体关系的重新审视》,《南方电视学刊》,2012年10月。
    [101]付晓燕:《新版BBC官网:媒体网站在媒介融合中的角色作用》,《中国记者》,2009年8月。
    [102]唐荦:((BBC的新媒体战略》,《视听界》,2011年3月。
    [103]周洋:《BBC iPlayer:以用户体验为核心》,《视听界》,2012年第11期。
    [104]毕竟、范旭:《美国报纸的危机与转型》,《当代传播》,2005年5月。
    [105]姜德贤:《CNTV发展环境SWOT分析》,《青年记者》,2010年3月。
    [106]吴刚:《CNTV媒介融合策略与思考》,《新闻前哨》,2010年6月。
    [107]何菲:《凤凰新媒体:另类的传统》,《IT经理世界》,2011年6月20日。
    [108]张春朗、安治民:《强化资本运营助力“百亿集团”》,《声屏世界》,2012年5月。
    [109]李红祥:《我国未来传媒规制政策的价值取向》,《新闻界》,2010年第1期。
    [110]胡正荣:《产业整合与跨世纪变革》,《国际新闻界》,1999年4月。
    [111]郭小平:《欧洲新媒体规制对中国三网融合的启示》,《现代视听》,2010年第4期。
    [112]尹鸿:《广电改革模式探讨:制播分离还是一台两制?》,《中国电视》,2010年第4期。
    [113]李燕京:《电视开机率越来越低观看者越来越“老”》,《中国消费者报》,2012年5月23日。
    [114]李铮:《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互借力共赢未来》,《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年5月23日。
    [115]赵云龙:《“全媒体时代”受众需求特点及其传播对策探析》,《赤峰学院学报》,2011年5月。
    [116]王娟:《媒介的融合与分众化的努力》,《中华新闻报》,2007年6月20日。
    [117]黎瑞刚:《如何为用户创造更好的传媒体验》,在“华语媒体高峰论坛——应接全媒体时代”上的演讲
    [118]周林生:《论中国新媒体发展中的“剪刀差”困境与政策建议》,中国传播学会(CAC)第十届中国传播学大会论文。
    [119]张邦松:《报纸的救赎》,《经济观察报》,2012年8月3日。
    [120]郎朗:《百视通交出首份年报全媒体布局浮出水面》,《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4月12日。
    [121]吕岩梅、董潇潇:《全媒体——广电媒体发展的方向》,《电视研究》,2011年10月。
    [122]August E. Grant, Jeffrey S.(2009):Wilkinson, Understanding media convergence:the state of the fiel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23]Ellen Seiter, (1999):Television and new media audienc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24]Yuan, Elaine (2011):News Consumption Across Multiple media Platforms,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
    [125]Everett M. Rogers (1986):Communication Technology:The New Medial in Society, New York: Free Press.
    [126]Gracie L. Lawson-Borders (2005):Media Organizations and Convergence:Case Studies of Media Convergence Pioneers,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127]Henry Jenkins (2006):Convergence Culture,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28]Lynn, M.Z. and K. Smith (2002/6):The challenges of Media Convergence, public relations society of America.
    [129]Quinn, S (2005):Convergent Journalism:The Fundamentals of Multimedia Reporting, New York:Peter Lang Publishing.
    [130]Dizard, Wilson Jr.(1999):Old Media, New Media:Mass Communications in the Information Age, Longman.
    [131]David Thorburn & Henry Jenbus(2003):Rethinking Media Change:the Aesthetics of Transition, MIT Press.
    [132]Tim Dwyer (2009):Media Convergence, Open University Press.
    [133]Janet Kolodzy (2012):Practicing Convergence Journalism:An Introduction to Cross-Media Storytelling, Routledge.
    [134]Anthony Friedmann (2010):Writing for Visual Media, Focal Press.
    [135]Kenneth C. Killebrew (2004):Managing Media Convergence:Pathways To Journalistic Cooperation, Wiley-Blackwell.
    [136]Philip M. Napoli (2010):Audience Evolution:New Technologie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Media Audience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37]Dwayne Roy Winseck (2011):Dal Yong Jin, The Political Economies of Media: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Global Media Industries, Bloomsbury Academic.
    [138]Hugh Mackay & Tim O'Sullivan (1999):The Media Reader:Continuity and Transformation, SAGE Publications Ltd.
    [139]Scott Gant (2011):We're All Journalists Now: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ress and Reshaping
    of the Law in the Internet Age, Free Press.
    [140]Jennifer Gillan (2010):Television and New Media:Must-Click TV, Routledge.
    [141]Henry Jenkins (2008):Convergence Culture:Where Old and New Media Collide,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42]Elana Levine & Michael Z. Newman (2011):Legitimating Television:Media Convergence and Cultural Status, Routledge.
    [143]Ester Appelgren (2008):Media Convergence and Digital News Services, VDM Verlag.
    [144]Ravi S. Sharma, Margaret Tan & Francis Pereira (2012):Understanding the Interactive Digital Media Marketplace:Frameworks, Platforms, Communities and Issues, Business Science Reference.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