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谁有资格引发法院对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是行政诉讼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世界各国的行政诉讼都对此做了资格限制,要求只有具有原告资格的起诉才能真正引发司法审查,所以行政诉讼原告资格是一个非常有意义和实用价值的研究课题。然而,原告资格又是一个非常复杂有时甚至难以用理论进行概括和分析的论题。由于原告资格与实践联系是那么密切,且它集中体现了行政权与司法权、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以及行政诉讼的目的与价值取向。因而,它更容易随着这些因素的变迁而变化。自我国行政诉讼制度建立以来,原告资格问题一直是理论上争论不休,实践中把握不一的一个问题,这一状况的存在,一方面使我国行政诉讼的诉权保护范围显得不够明确,另一方面也使行政诉讼制度的特有功能难以得到正常发挥。因而,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行政诉讼原告资格问题,极为必要。
     本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为行政诉讼原告资格概述。本章从概念分析入手,首先分析了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概念、本质及内在价值,在此基础上通过探讨行政诉讼原告资格与行政诉讼目的的关系,通过比较原告资格与受案范围、原告、起诉条件、受理条件、原告地位的区别与联系,更进一步揭示了行政诉讼原告资格概念的本质属性与特征。本文认为,行政诉讼原告资格是指在行政诉讼中,享有诉讼实施权,成为适格原告应具备的条件,而实质性条件是诉讼主体诉诸行政诉讼所应具有的足够利益,这就为本文确立以诉之利益作为原告资格的基本标准奠定了前提。(这是本文的创新点之一)
     第二章为我国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现状。本章在追溯我国原告资格标准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对“合法权益”标准和“利害关系”标准进行了理性的分析,在归纳有关我国原告资格法律规定的过程中,也对现有的法律规范进行了合理的分析与解释,得出我国现有的行政诉讼原告资格制度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本文认为,我国原告制度存在的一切问题都应归因于我们正在使用“实体标准”来判断原告资格。它导致了行政相对人诉权保护范围狭窄,导致了起诉过程中的实体审查,导致了判决无法生成权利,导致了公益诉讼无法启动。(对问题的症结作此归纳本文尚属首次)
     第三章为域外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比较研究。通过考察美、英、日、法和我国台湾地区的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理论和实践,得出了可资借鉴的三条经验。其中最宝贵的一条是,西方各国在由“权利”标准向“利益”标准转轨的过程中,纷纷以“诉之利益”作为原告资格的基本标准。
     第四章为完善我国行政诉讼原告资格制度。确立了以诉之利益为原告资格的基本标准,视诉讼类型的不同而具体的原告条件各异,并辅之以行政诉讼判例制度为适当补充的原告资格制度的基本框架。(本章绝大部分观点是创新观点)本文认为,既然“权利”标准必然要走向“利益”标准,那么利益的考量就是问题的关键,而行政诉讼诉之利益,又是当事人诉诸行政诉讼所具有的利益及构成司法救济的必要性,所以应以诉之利益作为原告资格的基本标准。本文认为,以诉之利益作为原告资格标准的理由是:诉之利益标准能克服传统标准在起诉过程中进行实体审查的弊端;诉之利益标准促成了司法生成权利的实现,扩大了原告资格范围;将诉之利益导入行政诉讼,能有效地实现保护公共利益的行政诉讼目的,使更多主体将拥有公益诉讼原告资格;诉之利益的内涵、特性、构成要件与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确定因素存在着天然的契合关系。有无诉之利益的关键就是对诉之利益的判断,本文认为应该从利益因素、诉之利益的生成因素、诉之利益的时空要素、适合法院司法审查的要素等四个诉之利益构成要件来判断。诉之利益理论是以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为基础的。本文认为,司法独立原则是诉之利益理论真正发挥作用的必要前提;而行政判例制度的构建是防止法官滥用此理论进行司法腐败和维护法制统一的重要保证。不同诉讼类型下的诉之利益的具体要求使得原告资格的判断更易于把握。
The qualification of plaintiff to claim judicial review to is a very key problem of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in many countries has limited the qualification, requiring the prosecution only with plaintiffs qualification to start justice review. Therefore, it is a valuable subject to research on. However, plaintiffs qualification is also a very complicated and even difficult one that sometimes cannot b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with relative theories. Because it has a close relation with plaintiff's qualification and practice and embodies a concentrated reflection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executive power and judicial power, individual interests and social's, and even the purpose and value orientation of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It is apt to change with those factors. Since the system of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was established in China, plaintiff's qualification has been to debate endlessly in theory, and not reached a census in practice. Therefore, it is extremely essential for further research.
    Chapter one: A summary of plaintiff's qualification of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This chapter analyses the concept, essence and inherent value of plaintiffs qualification of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at first. And then, the author probes into the relation between plaintiff's qualification of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and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purpose, compares plaintiff's qualification and scope of accepting cases, plaintiff, condition of claim, the condition of acceptance and plaintiff's status.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plaintiff's qualification of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means that enjoying the lawsuit and implements right in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is the condition that the plaintiff should possess, and the substantive condition is interests that the subject of the right of action should possess. This has established the basic standard which regards interests as plaintiff's qualification and established the prerequisite for this paper. (This is one of the innovations in this paper)
    Chapter tw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laintiffs qualification standard of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of our country. This chapter traces back to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qualification standard of the plaintiff in our country, analyzing rationally two standards -"lawful beneficial interest" and "stake". During the process of summing up the legal provisions of qualification of plaintiff in our country, the author also carries on rational analysis and explanation to existing legal norms, draw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five respects of plaintiff's qualification system of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in our country.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all problems that exist in the system of plaintiff of our country should be due to the use of "entity's standard" to judge plaintiffs qualification. It has caused the fact that more private people in administration have no right of claiming and judicial review of entity. The judgment is unable to produce the right; the public benefit litigation is unable to start. (It is the first time that this paper sums up the crux to the problems)
    Chapter three: The comparative research of plaintiffs qualification of overseas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Through investigating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plaintiffs qualifications of U.S.A., Great Britain, Japan, France and Taiwan of China, the author has drawn three pieces of experience that we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One of the most valuable is that the western countries establish the basic standard taking "interests of claim" as plaintiff's qualification one after another, during the transition from "Rights" standard towards "Interests" standard.
    Chapter four: Perfect plaintiff's qualification system of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in our country. The author establishes the basic frame of system of plaintiff's qualification: the basic standard is taking interests of claim as plaintiffs qualification; the concrete plaintiff's term changes depending on different modes of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precedent system of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is supplemented properly. (Most views in this chapter are innovative ones.) Since the standard "Right" must be moved towards the standard "Interests", weighing the interests is the key to the problem. And if the private party wants to be relieved by justices, the interests of claim are necessary. So we should regard interests of claim as the basic standard of plaintiffs qualification. The reason for taking interests of claim as plaintiffs
    qualification standard is as follows. It overcomes the drawback that the entity review in the course of prosecuting; it facilitated the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to turn in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right, it has expanded the scope of plaintiff's qualification ; channeling interests into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can realize the purpose of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to protect public interests effectively; there are natur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intension, characteristic, forming important document of the interests of claim and the definite factor of plaintiff's qualification of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The keys of the interests of claim are judgments to the interests; the author thinks it should be judged from four factors: the interests' factor, formulation factor, space-time key element, suitability for judicial review. The theory of interests of claim is based on the judge's discretional right. The judicial independence principle is the prerequisite that the theory of interests really function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of administrative legal precedent is to prevent the judge from abusing this theory and carrying on the judicial corruption and safeguarding the important insurance with unified legal system. It is easy to make a judgment of plaintiff's qualification when interests have specific demand in different mode of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引文
① 本部分主要参考了杨海坤、章志远.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研究述评.行政诉讼法专题研究述评.北京:中国民法出版社,2006年版.第112-126页.
    ② 隆及之、李季.关于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探讨.政法论坛,1993年第3期.
    ③ 许崇德、皮纯协主编.新中国行政法学研究综述.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第667页.
    ④ 杨海坤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2年版,第235页.
    ⑤ 孔祥俊.行政行为的可诉性、原告资格与司法审查.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112页.
    ⑥ 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1页.
    ⑦ 夏锦文、高新华.我国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演进.法商研究,2001年第1期.
    ① 吴偕林.行政诉讼原告资格新论.行政法学研究,1993年第4期.
    ② 高家伟.论行政诉讼原告资格》.法商研究.1997年第1期.
    ③ 隆及之、李季.关于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探讨》.政法论坛,1993年第4期.
    ① 张尚鷟主编.走出低谷的中国行政法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37页.
    ② 周虞.行政诉讼的原告应包括非行政管理相对人.人民司法.1993年第3期.
    ③ 隆及之、李季.关于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探讨.政法论坛,1993年第4期.
    ④ 崔巍.谈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界定.行政法学研究,1993年第3期.
    ⑤ 杨寅、吴偕林.中国行政诉讼制度研究.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58页.
    ⑥ 王万华.行政诉讼原告资格.行政法学研究,1997年第2期.
    ① 胡建淼主编.行政诉讼法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83页.
    ② 沈岿.行政诉讼原告资格:司法裁量的空间与限度.中外法学,2004年第2期.
    ③ 江必新.中国行政诉讼制度之发胜—行政诉讼司法解释解读.北京:金城出版社,2001年版.第249页.
    ④ 孔祥俊.行政行为可诉性、原告资格与司法审查.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135页.
    ⑤ 杨寅、吴偕林.中国行政诉讼制度研究.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59页.
    ① 侯勇.重构我国行政诉讼原告资格制度的思考.行政法学研究,2004年第4期.
    ① [日]中村英郎著.新民事诉讼法讲义(陈刚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54页.
    ② 姜明安主编,行政诉讼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89-91页;邹荣著.行政诉讼的原告资格研究学术讨论会综述.法学.1998年第7期:第61-63页.
    ① 高家伟.论行政诉讼原告资格.法商研究,1997年第1期:第63-64页.
    ② 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第334页.
    ③ 沈岿著.行政诉讼原告资格:司法裁量的空间与限度.中外法学,2004年第2期:第175-196页.
    ① 黄金荣.行政诉讼中的原告资格及其认定问题研究.诉讼法学,2000年第3期:第43页.
    ① 马怀德.行政诉讼原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67页.
    ① 高家伟.论行政诉讼原告资格.法商研究,1997年第1期:第63页.
    ① 杨建华主编.民事诉讼法论文选辑.西南图书出版公司,1983年版.第240页.
    ② 肖建华著.中国民事诉讼法判解与法理—当事人问题研析.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4-16页.
    ③ 肖建华著.中国民事诉讼法判解与法理—当事人问题研析.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4页.
    ④ 常怡主编.比较民事诉讼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5页.
    ① 薛刚凌.行政诉权研究.北京:华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16—18页.
    ② 薛刚凌.行政诉权研究.北京:华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16—18页.
    ① 夏锦义、高新华著.我国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演进.法商研究,2001年第1期:第100-105页.
    ① 应松年主编.行政诉讼法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第42页.
    ① 沈岿著.行政诉讼原告资格:司法裁量的空间与限度.中外法学.2004年第2期:第175-196页.
    ① 心松年主编.行政诉讼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修订2版.第108页.
    ② 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版.第341页.
    ③ 罗豪才主编.行政诉讼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97-298页.
    ④ 江必新.中国行政诉讼制度之发展.行政诉讼司法解释解读.北京:金城出版社,2001年版.第249页.
    ① 陈兴良.社会危害性理论—一个反思性检.法学研究,2000年第1期:第13页.
    ② 高新华.行政诉讼原告论.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5页.
    ③ 参见丁丽红.关于扩大行政诉讼对合法权益保护范围的思考.行政法学研究,1999年第1期:第56页.
    ④ 参见周汉华.行政诉讼原告资格审查.中国法学.1991年第6期:第111页.
    ⑤ 参见姜明安、沈岿等.中国宪政之路.润物无声.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73页.
    ⑥ 参见王清军环境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再认识.当代法学,2002年第5期.案情大致如下:第三人中山陵园管理局经过被告南京市规划局的批准,在紫金山上建设观景台.原告东南大学教师施建辉、顾大松认为第三人建设的观景台“损害了自己的优美环境享受权”或“破坏了其亨受自然景观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请求撤销被告的规划许可行为.
    ① 参见马怀德.行政诉讼原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53页.
    ② 郑松菊、胡奕飞诉浙江省乐济市民政局婚姻登记案”.案情大致如下:胡加招与张明娣第一次亲自到民政局申请办理结婚证时,未带齐法定的证明文件(胡加招的离婚证以及双方的婚检证明)。次日,胡加招的堂兄携离婚证前往民政局代办了胡加招与张明娣的结婚证,婚检证明仍未办理。不久,胡加招死广,张明娣与死者家属发生遗产继承纠纷,张明娣提起民事诉讼。民事诉讼尚未审结,死者的母亲以及与前妻所生之子向另一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认为民政局的行为违反了法定程序,请求法院撤销已经颁发的结婚证. “加拿大华人田某某申请撤销共父亲与郑某某结婚登记案”。具体案情为:加拿大籍华人田某某对北京市某区民政局为其父亲与郑某某办理结婚登记行为不服,并要求行政赔偿,向某区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川诉称,其父亲患有法定的禁婚疾病,不符合法定结婚条件.被告某区民政局为其父亲与郑某某办理结婚登记于续,免收了婚前健康检查证明,程序严重违法.同时,被告的结婚登记行为给原告造成经济损失。为此,向法院起诉,要求依法确认被告某区民政局颁发结婚证的行政行为违法,判令被告撤销结婚登记,并承担违法行政责任,限期恢复财产,并赔偿损失人民币11万元。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某区民政局辩称,原告不是行政相对人,不具备诉讼主体资格.被告作为婚姻登记管理部门,在对登记人的婚姻状况等有关证明进行核实后,认为登记人具备民事行为能力,并系自愿结婚,故其行为并无违法之处.另外,根据婚姻法的规定,原告不得干涉其父的婚姻,原告没有要求撤销该登记的权利。某区法院以原告田某某不具有行政诉讼原告资格为由,驳回原告田某某的起诉.
    ① 王名扬.美国行政法.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616-618页.
    ① [英]丹宁著.法律的训诫(杨订捞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第121页.
    ② 孔样俊.WTO法律的国内适用.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286页.
    ③ 参见王名扬.英国行政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利,1987年版.第202-203页.
    ① [日]盐野宏.行政法(杨建顺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36页.
    ① 该部分主要参考王名扬.外国行政诉讼制度.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1年版.王名扬.美国行政法.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
    ① 参见吴庚.行政争讼法.台北:台湾三民书局,1999年修订版.第102页.
    ② 伯纳德·施瓦茨.行政法(吴微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19页.
    ③ [英]丹宁勋爵.法律的训诫(杨百揆等译).北京:群众出版社,1998年版.第96页.
    ① [日]室井力.日本现代行政法(吴微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42页.
    ② 董炯.国家、公民、行政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4页.
    ① [日]山木户克己.诉的利益之法构造——诉的利益备忘录.转引自[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王亚新、刘荣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2页.
    ① 赵正群.行政判例研究.法学研究.2003年第1期:第107—112页.
    ② 赵正群.行政判例研究.法学研究,2003年第1期:第234页.
    ① 左卫民.诉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73页.
    ② 邵明.论诉的利益.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第118页.
    ③ [日]山木户克己..诉的利益之法构造—诉的利益备忘录.吉川追悼文集(下).转引自[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① [日]三月章.日本民事诉讼.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61页。
    ① 程燎原、王人博.权利及其救济.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15-348页.
    ① 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7-258页.
    ① 肖永红.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认定.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4期:第103页.
    ② [日]谷口安平著,王亚新.程序的正义与诉讼(刘荣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9页.
    ① [美]理查德B·斯图尔特著.美国行政法的重构(沈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2年5月版.第102页.
    ① 应松年.行政诉讼法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修订第二版.第94页.
    ② 马怀德.行政法制度建构与判例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96页.
    ③ 周红.行政诉讼中的诉之利益理论.行政法学研究,2003年第一期,第19页.
    ① 马怀德主编.行政诉讼原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8—179页.
    ① 王利明.论中国判例制度的创建.判解研究.2000年第1辑:第13页.
    [1] 最高人民法院《行政诉讼法》培训班编:《行政诉讼专题讲座》,人民法院出版社,1989年版。
    [2] 应松年主编:《行政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 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编:《人民法院案例选》(行政卷下),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4] 王彦:《行政诉讼当事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
    [5] 应松年主编:《行政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修订2版。
    [6] 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版。
    [7] 罗豪才主编:《行政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 江必新:《中国行政诉讼制度之发展—行政诉讼司法解释解读》,金城出版社,2001年版。
    [9] 孔样俊:《WTO法律的国内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
    [10] 王名扬:《英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2] [日]盐野宏:《行政法》,杨建顺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3] 王名扬:《外国行政诉讼制度》,人民法院出版社,1991年版。
    [14] 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
    [15] 肖建华:《民事诉讼当事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6] 普钦斯基:《美国民事诉讼法》,江伟、刘家辉译,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17] 孙宁华:《行政诉讼法学》,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18] 薛刚凌:《行政诉权研究》,华文出版社,1999年版。
    [19] 章剑生:《行政诉讼法基本理论》,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版。
    [20] 姜明安:《行政诉讼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1] 马怀德主编:《行政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2] [日]三月章:《日本民事诉讼法》,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版。
    [23] 陈荣宗,林庆苗:《民事诉讼法》,三民书局,1996年版。
    [24] 翁岳生主编:《行政法》,翰芦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版。
    [25] [日]室井力主编:《日本现代行政法》,吴徵译,中国政法出版社,1995 年版。
    [26] 法治斌:《人权保障与司法审查》,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版。
    [27] [英]丹宁著:《法律的训诫》,杨百捞等译,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
    [28] [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9] 张彩风:《英国法制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0] 江伟、邵明、陈刚著:《民事诉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31] 张卫平:《程序公正实现中的冲突与平衡》,成都出版社,1993年版。
    [32] 梁慧星:《民法解释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3] 应松年:《行政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修订第二版。
    [34] 马怀德:《行政法制度建构与判例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5] 高新华:《行政诉讼原告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 陈兴良:《社会危害性理论—一个反思性检讨》,载《法学研究>》,2000年第1期。
    [2] 高新华:《行政诉讼原告资格内涵之辨析》,载《江汉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3] 刘峥:《试论设定行政诉讼原告资格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互动逻辑关系》,载于《法制与社会发展》,1998年第4期。
    [4] 郑永强,贾怀廷:《论论行政诉讼的原告资格》,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5期。
    [5] 高家伟:《论行政诉讼原告资格》,载《法商研究》,1997年第1期。
    [6] 杨寅:《行政诉讼原告资格新说》,载《法学》,2002年第5期。
    [7] 姚金菊:《行政诉讼的宏观考察》,载《辽宁大学学报》,2005年第9期。
    [8] 赵正群:《行政判例研究》,载《法学研究》,2003年第1期。
    [9] 肖永红:《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认定》,载《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4期。
    [10] 沈岿:《行政诉讼原告资格:司法裁量的空间和限度》,载《中外法学》,2004年第4期。
    [11] 周红:《行政诉讼中的诉之利益理论》,载《行政法学研究》,2003年第一期。
    [12] 宋波、陈兴生:《刍议行政诉讼中的诉之利益》,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13] 王利明:《论中国判例制度的创建》,载《判解研究》,2000年第1辑。
    [14] 黄金荣: 《行政诉讼中的原告资格及其认定问题研究》,载《诉讼法学研究》(第二卷),2002年第一版。
    [15] 夏锦义、高新华:《我国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演进》,载《法商研究》,2001年第1期。
    [16] 李晨清:《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利害关系要件分析》,载《行政法学研究》,2004年第1期。
    [17] 李杰、王颖:《行政诉讼原告的主体资格》,载《人民司法》,2002年第9期。
    [18] 李蕊:《行政诉讼中原告资格问题探讨》,载《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19] 左翠莲:《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研究》,载《行政与法》,2003年第5期。
    [20] 胡锦光、王丛虎:《论行政诉讼原告资格》,载陈光中、江伟主编:《诉讼法论丛》(第4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21] 杨春华:《浅议我国行政诉讼的原告资格》,载《兰州学刊》,2002年第2期。
    [22] 王万华:《行政诉讼原告资格》,载《行政法研究》,1997年第2期。
    [23] 朱剑锋:《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认定与思考》,载《当代法学》,2000年第4期。
    [24] 沈福俊:《论对我国行政诉讼原告资格制度的认识及其发展》,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25] 章剑生:《论行政诉讼中原告资格的认定及其相关问题》,载《杭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7期。
    [26] 张旭勇:《“法律上利害关系新表述”—利害关系人原告资格生成模式探析》,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27] 江必新:《关于行政诉讼的原告资格问题》,载《人民法院报》,2000年5月11日。
    [28] 张树义:《行政主体研究》,载《中国法学》,2000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