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民事证明责任分配制度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民事证明责任分配制度是“民事诉讼的脊梁”,也是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重点。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渐进,民事诉讼的证明责任分配已成为司法体制改革的焦点。我国的民事证明责任在理论上缺乏创新;立法方面乏善可陈,主要靠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来指导审判实践;司法实践上又存在诸多弊端。因此,在当前司法体制改革的背景下,研究民事证明责任的分配制度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只有正确认识证明责任的应有内涵,才能更好的建构证明责任的分配制度。因此,本文通过界定证明责任的内涵,认为把证明责任和举证责任作严格区分的理论,未采用证明责任双重含义说的主流学说,然后以此内涵为理论基础,重新对证明责任分配的含义作出了界定。在明确了证明责任分配的含义之后,又运用比较分析、历史分析等研究方法,在比较和借鉴外国关于民事证明责任分配学说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我国民事证明责任分配立法和司法实践的成果和不足,最后,本文按从抽象到具体的顺序,从民事证明责任分配的基础性概念的重建、民事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原则:公平原则和诚信原则的确立及参考德国学说建立和完善具体制度、民事证明责任分配的司法裁量分配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制度的完善等五个方面,对完善我国的民事证明责任分配制度提出了作者的一些见解。其中,对具体制度的建立上,考虑到我国民事实体立法比较滞后的现实,主张以参考产生在规范说之前并为其奠定了一定理论基础的基础事实说为主,来建立我国民事证明责任分配的具体制度。
The civil burden of proof is the core of civil litigation and an emphasis of the researchingof civil procedure law. Sin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uilding of the legal system, the distribution of civil burden of proof definitely becomes the focus of the judicialreform. Our distribution of civil burden of proof is lack of innovation in theory and nearlyfree of in legislation. So it is almost rely on the judicial interpretaion in judicialctions.And there are many malpractices in judicial actions too. Therefore the research onthe distribution of civil burden of proof proves itself meaningful and significant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on the background of judicial reform.
     Only after realize the real meaning of the civil burden of proof we can better establish the distribution of it. This thesis try to give a new definition about the meaning of the civil burden of proof, and advocates to make the differatiation strictly between the civil burden of proof and production burden.So this thesis doesn't adopt the dominative idea which considers the civil burden of proof have a dual nature. After the redefinition of the civil burden of proof, this thesis takes advantage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historical analysis andetc, specifically analyzes the achievements and shorts of the legislation and practice of our distribution of civil burden of proof. At last this thesis give some suggestions from abstract to specific to improve and perfect our distribution system through five points:theredefinition of the basic conception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general principl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pecific rules take the theory of Germany as a base, the application of distribution of discretion and the perfiction of other relative rules. According to our straggly civil law, this thesis doesn't agree with the dominative idea which take the normentheorie as a base while instead of the grundlagentheorie which was brought up before normentheorie in the establishement of specific rules.
引文
[1]陈卫东、谢佑平主编:《证据法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79页
    [2]柴发邦.《民事诉讼法学》(修订本).[M].法律出版社,1987年,第219页
    [3]柴发邦.《民事诉讼法新编》[M].法律出版社,1992年,第223页
    [4]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59页
    [5]姜远志.《民事诉讼证明责任研究》.[D].湘潭大学,2004年年硕士学位论文
    [6]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93页
    [7]肖建国.《论民事举证责任分配的价值蕴涵》[J],法律科学,2002(3),第105页
    [8]Rosenberg, Die Beweislast 5. Auf 1.1965, S.98f转引自陈刚.《证明责任法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85页
    [9][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M].王亚新、刘荣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39页
    [10]章武生主编.《民事诉讼法新论》[M].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229页
    [11]李汉昌.《统一的诉讼举证责任》[J],法学研究,2005年,第104页
    [12][德]汉.普维庭.《现代证明责任问题》[M].吴越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296-333页
    [13]李自卫.《论民事举证责任分配》http://www.lunwennet.com/thesis/2006/11530.html
    [14]李浩.《民事举证责任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20-140页
    [15]California Evidence Code§500(1965)
    [16]张卫平主编.《民事诉讼法必读资料》[M]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383页
    [17]欧阳华.《民事诉讼证明责任及其分配》[D].湘潭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18]毕玉谦.《民事证据法判例实务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210页
    [19](美)E.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09页
    [20]梁慧星:《从近代民法到现代民法—20世纪民法回顾》,载于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7卷,法律出版社1997年,第228-254页
    [21](日)谷口安平著:《程序的止义与诉讼》,王亚新、刘荣军译,[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J版,第6页
    [22]李浩.《民事举证责任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20-140页
    [23]陈刚.《证明责任法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88-256页
    [24]张卫平主编.《民事诉讼法必读资料》[M]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383页
    [25]李国光主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理解与适用》,[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第48页。
    [26]李国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理解与适用.[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第38-41页
    [27]李浩.《民事证据的若干问题——兼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司法解释>》,《法学研究》2002年第7期
    [28]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曹建明.在公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载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编:《民事诉讼证据司法解释及相关法律规范》,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19页
    [29]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起草说明》,载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编:《民事诉讼证据司法解释及相关法律规范》,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34页
    [30]李国光主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理解与适用》.[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01-105页
    [31]何旺翔.《浅析证明责任理论》.http://www.148com.com/html/2297/370602.html
    [32]何旺翔.《浅析证明责任理论》.http://www.148com.com/html/2297/370602.html
    [33]吕立秋.行政诉讼举证责任[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2页
    [34]李强.《证明责任特征与性质新探》http://club.topsage.com/thread-1798394-1-1.html
    [35]段厚省.《证明评价影响因素分析》[M].法律出版社2009年,第110页
    [36]段厚省.《证明评价影响因素分析》[M].法律出版社2009年,第114页
    [37]梁慧星著:《从近代民法到现代民法——20世纪民法回顾》载于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7卷
    [38]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解释》[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78页
    [39]史尚宽.《债法总论》[M].荣泰印书馆,1978:第319页
    [40]刘金友主编.《证据法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80页
    [41]李浩.《民事证明责任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3,第153页
    [42]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61页
    [43]韩红俊.《释明义务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6页
    [44]李沫.《民事诉讼中释明权探析》.[D].湘潭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45]江伟.《民事诉讼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5页
    [46]黄松有主编:《民事诉讼证据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第65页
    [47]张卫平.《民事诉讼:关键词展开》,[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2页
    [48]傅郁林.《转型中的中国民事诉讼制度》,载自高鸿钧主编:《清华法治论衡》第6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5页
    [49][美]盖多·卡拉布雷西,菲利普·伯比特.徐品飞,张玉华,肖逸尔译.《悲剧性选择——对稀缺资源进行悲剧性分配时社会所遭遇到的冲突》[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页
    [50]王亚新等.《法律程序运作的实证分析》,[M]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42页
    [1]李汉昌、刘田玉.《统一的诉讼举证责任》.[J],法学研究,2005,(182)5:20-23
    [2]李浩.《民事证据的若干问题——兼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司法解释>[J]法学研究2002年,146(4):7-11
    [1]陈卫东、谢佑平主编:《证据法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79
    [2]柴发邦.《民事诉讼法新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2:223
    [3]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00:159
    [4][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M].王亚新、刘荣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239
    [5](德)汉.普维庭.《现代证明责任问题》。[M].吴越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296-333
    [6]李浩.《民事举证责任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120-140页
    [7]毕玉谦.《民事证据法判例实务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210
    [8](美)E.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109
    [9]陈刚.《证明责任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88-256
    [10]李国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理解与适用》,[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48
    [11]吕立秋.行政诉讼举证责任[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12
    [12]叶自强.《举证责任及其分配标准》[M].民商法论丛(第七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7
    [13]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解释》.[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78
    [14]刘金友土编.《证据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人学出版社,2001:80
    [15]江伟土编.《民事诉讼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61
    [16]黄松有主编,《民事诉讼证据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65
    [17]张卫平.《民事诉讼:关键词展开》,[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72
    [18]傅郁林.《转型中的中国民事诉讼制度》,载自高鸿钧主编:《清华法治论衡》第6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85
    [19]王亚新等.《法律程序运作的实证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42
    [20]章武生主编.《民事诉讼法新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229
    [21]段厚省.《证明评价影响因素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110
    [22]韩红俊.《释明义务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6
    [23][美]盖多·卡拉布雷西,菲利普·伯比特.徐品飞,张玉华,肖逸尔译.《悲剧性选择——对稀缺资源进行悲剧性分配时社会所遭遇到的冲突》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
    [24]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93
    [25]张卫平主编.《民事诉讼法必读资料》[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383
    [1]梁慧星.从近代民法到现代民法—20世纪民法回顾》,见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7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228-254
    [1]姜远志.《民事诉讼证明责任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04
    [2]欧阳华.《民事诉讼证明责任及其分配》[D].湘潭:湘潭大学,2005
    [3]李沫.《民事诉讼中释明权探析》.[D].湘潭:湘潭大学,2005
    [1]何旺翔.《浅析证明责任理论》.中律网法律论文诉讼法证据制度2008-03-24
    [2]李强.《证明责任特征与性质新探》.大家论坛论文资源2010-5-24
    [3]李自卫.《论民事举证责任分配》,论文网免费论文民法论文正文2006-12-1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