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欧洲的劳动力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就业问题是我国日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这一问题解决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还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欧洲各国劳动力政策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劳动力政策体系,特别是在劳动力保护和劳动力培训等方面,都已经形成了相对系统的政策目标和政策体系,这些对我国劳动力政策的完善有积极的意义。本文通过系统考察欧洲各国从工业革命以以来的劳动力政策的变迁过程,在明确其影响变量的基础上,分析欧洲各国在劳动力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结构性因素对政府政策工具和政策偏好的影响,全面探讨政府在劳动力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分析中国改革开放后社会变迁情况下劳动力资源配置应该采取的有效手段。
     为了更好地理解劳动力政策,本文选取了生产力变迁、社会结构变迁和社会价值观念变迁作为分析的基本变量。生产力变迁在影响劳动力政策的变量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它不仅是社会结构变迁的先导,也是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推动力量,并最终影响了劳动力政策的形成;社会结构变迁对劳动力政策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无论是产业结构、就业结构还是社会的政治结构都直接推动和影响了欧洲各国劳动力政策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价值观念作为劳动力政策制定的理论出发点,确定了各国劳动力政策的政策偏好以及各国劳动力政策的最终价值目标。这三个基本变量之间的互动最终使欧洲各国形成了相对完备的劳动力政策体系。
     欧洲各国的劳动力政策从工业革命以来经历了一个从萌芽到系统再到逐步完备的过程,工业革命时期,劳动力资源配置还没有成为欧洲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欧洲各国也并没有出现系统的政策理论和政策体系,但是很多学者已经关注到了劳动力工作和生活中的贫困现象,从维护公正的角度向政府提出了关注劳动力状况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的大量集中带来了各国工业的迅速发展,资本密集型工业需要大量熟练的劳动力,城市化和产业化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地区来到了工业城市,但是由于缺乏管理,这些劳动力的流动的自发行为出现了很多问题,欧洲各国政府开始关注这些问题。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劳动力的工作状况和生活状况影响了劳动动力再生产,各国政府通过保险政策和限制使用童工等劳动力保护政策等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由于二战之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带来的痛苦,整个社会都要求政府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在劳动力资源管理和配置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以防止二战前大规模失业现象的发生,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和充分就业成为二战后各国经济和劳动力政策的主导思想,因此各国政府在二战之后都把“充分就业”作为其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建立了劳动力政策的专门性的管理机构,制定了一系列劳动力保障政策,这些都成为福利国家政策的基础;进入20世纪70年代之后,以石油危机为导火索,整个西方经济进入了长期的低增长状态,出现了经济发展不景气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滞涨”状态,各国劳动力政策也出现了相应的调整;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欧洲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各国劳动力政策的大的结构性因素,社会民主党以“第三条道路”理论为指导,提出了社会民主主义的发展道路,从福利到工作、提高劳动力流动的积极性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以及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成为各国政策调整的方向。
     劳动力政策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变迁与完善的过程,欧洲各国劳动力政策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最终形成了相对完备的政策框架体系,涉及到了劳动力保护,就业促进,劳资关系和劳动力市场等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各个方面,这些政策在欧洲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起到了保障劳动力供给、解决失业问题的作用,完备政策体系的建立是劳动力政策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劳动力市场政策改革现阶段正在走向深化,建立系统完备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体系是当前我国劳动力政策发展的目标。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oblems in our country, this problem not only affect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affects the stability of the society. The labor policies in European countries have a long-term development, and have formed a systematic policy structure, especially in the aspects of labor protection and labor training, had formed a systematic policy objectives, study these labor policies in European country will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labor policies in China. In this article, I studied the process of labor policies in European countries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clarified the impact variables of labor policies in European countries, on the basis, analyzes the structural factors and its impact on policy tools and policy preferences in labor policy-making process of the European countries. Discusses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the process of allocation of labor resources, and then analyzes which kind of policies of allocation of labor resources should be taken in China.
     To understand the labor policy clearly, this article selects the changes of productivity, changes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changes of social values as the basic variables. The changes of productivity played a fundamental role in the in the variables that affect the labor policies, it is not only the forerunner of the social structure changes, the driving force of social values, and ultimately affect the formation of labor policy; the changes of social structure has a direct impact on the labor policy formatio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structure of employment and political structure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labor policies in European countries; the changes of social values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labor policy, affects the preferences of the policy, as well as the ultimate value of the labor policy objectiv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se three basic variables formed a system of labor policy in the European countries.
     The development of labor policies in European count i(?)≡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had a long process, In the period of Industrial Revolution. the allocation of labor resources was not a important issue in European countries, and the government have not form a systematic policy theory and policy system, but many scholars have-been concerned about the poverty of the labor force, they promoted the government to consider the living condition of the workers from the aspect of the social justice; In the period of The Second Industrial Revolution, the concentration of capital made the industry developed rapidly, capital-intensive industries need a large number of skilled labor force,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attracted a lot of labor immigrant from the agricultural areas to the city. However, due to lack of management, the labor mobile spontaneously, European governments began to pay attention to these issues. Labor working and living conditions affect the reproduction of labor, governments formed insurance policies and restrictions on the use of child labor and other labor protection policie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because of the pain caused by the economic crisis before World War Ⅱ, the government should solve the problem of unemployment, and play a more importent role in labor resource management. The demand management of Keynesianism and full employment policy become the dominant ideology of labor policies. Governments used the "full employment" as its social policy objectives after World War Ⅱ, established management institutions of the labor policy, and developed a series of labor protect policies, these have become the basis of the welfare state;
     After the1970s oil crisis, the economy of western countries had entered a long period of low growth, the emergence of "stagflation" made European countries adjusted labor policy accordingly; During the1990s, 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economic globalization became the most important structural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labor policy, british Labour Party established the "third way" theory, and guided the development of European countries, the "from welfare to work" and the active labor market policies became a theoretical guideline of the adjustments to the labor policy.
     The development of Labor policies in European countries changes step by step, and experiences a long-term process, then forms a relatively complete policy framework ultimately. It's involving to the labor protection, employment promotion, labor relations and labor market policies which concern all the aspects of the labor (?)y and demand. In different stag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European countries these policies have protected the supply of labor and solved the unemployment problem.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mprehensive policy system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labor market policy reforms in China is toward deepening, establish a comprehensive system of labor market policies is the most important goal of labor policy development.
引文
① 《社会发展理论——发展中国家视角》[M]严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5页
    《政府:一不公正社会不可或缺的角色——关于政府再分配能正当性的思考》[J]周光辉,殷冬水《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4)
    ①张广柱的《劳动力经济学》(1989),黄河的《劳动力经济学》(1989),冯兰端的《论中国劳动力市场》(1991),何王强的《劳动力调节论》(1992),夏永祥的《市场经济与劳动力资源配置》(1993),潘公胜的《劳动力市场论》(1994),苏术厚的《中国劳动力市场研究》(1996),王珏的《劳动力资本论》(1999),张兴茂的《劳动力产权论》(2002),王美艳的《劳动力流动的政治经济学》(2003),张建武的《宏观劳功 力配置》(2006),黎煦的《中国劳动力市场变迁的产权经济分析》(2006)等等。
    ①陈吉元的《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1993),郭犹焕的《中国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1995).罗小凡的《劳动力转化与人口流动》(1997),龚维斌的《劳功力外出就业与农村社会变迁》(1998),温锐的《劳动力的流动与农村社会经济变迁》(2001),王奋宇的《中国城市劳动力流动:从业模式·职业生涯·新移民》(2001),朱农的《中国劳动力流动与“三农”问题》(2005),赵建国、苗莉的《城市就业问题研究》(2005),消华大学社会学系主编的《农民工:社会融入与就业:以政府、企业和民间伙伴关系为视角》(2008)等等。
    ②主要著作有:阮加的《价格变功中的需求变动与就业变功》(2007),于晓燕的《国际贸易·工资·就业》(2007),潘光军的《中国就业问题的宏观经济研究》(2006),张车伟的《劳动供求关系变化与就业政策》(2006),夏杰长的《增长、就业与公共政策》(2005)等。
    主要著作有:陈凌的《德国劳动力场与就业政策研究》(2000),沈琴琴的《德国劳动力市场》(1998),曾虹文的《香港劳动力场透视》(1997),董克用的《欧盟一体化过程中的的劳动力市场与社会保障政策中欧比较研究》(1998),田禾的《东业劳动力跨国流动》(2002):杨燕绥的《劳动与社会保障立法国际比较研究》(2001),裘元伦.罗红波主编的《中国与欧洲联盟就业政策比较》(1998),庄启东主编的《国际比较与我国对策: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2004).孔德威的《劳动就业政策的国际比较研究》(2008),沈全水《失业的出路:瑞典就业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2000)等。
    主要著作有:What works among active labor market policies: evidence from OECD countries' experiences. John P. Martin (2001), Unemployment and labor market rigidities: Europe versus North America. Stephen Nickell (1997), Changing Labor Markets and Early Career Outcomes:Labor Market Entry in Europe over the Past Decade. Markus Gangel (2000), Labor Market Institutions and Unemployment Dynamics in Transition Economics. Pietro Garibaldi and Zuzana Brixiova (1998), Assessment of Possible Migration Pressure and its Labor Market Impact Following EU Enlargement to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Thomas K. Bauer and Klaus F. Zimmermann (1999), Unemployment in Britain: A European Success Story. Christopher A. Pissarides (2003)
    ① An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English Poor Law,1750-1850,George R. Boye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② The evolution of the British Welfare State: a history of social policy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Derek Fraser, Macmillan.1973
    ① Welfare-to-Work:New Labour And The US Experience, Andreas Cebulla, Ashgate Publishing. Ltd.,2005
    ② Labour Law and Industrial Relations in Germany, Manfred Weiss. Marlene Schmidt,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2008
    ③ Monetary Policy and the German Unemployment Problem in Macroeconomic Models: Theory and Evidence, Jan Gottschalk, Springer.2005
    ④ Union Wage Bargaining and Economic Growth, Jorg Lingens, Springer,2011. Optimizing the German Workforce:Labor Administration from Bismarck to the Economic Miracle, David Meskill, Berghahn Books.2010. Collective Bargaining and Wage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Germany. France. The Netherlands. Sweden and the United Kingdom, Roger Blanpain. Thomas Blanke. Edgar Rose,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2005
    ⑤ Changing Labour Markets. Welfare Policies and Citizenship, Jorgen Goul Andersen, The Policy Press,2002
    ⑥ British Labour and Higher Education,1945 to 2000: Ideologies. Policies and Practice, Richard Taylor. Tom Steele,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2011
    ① The Origin of the Welfare State in England and Germany,1850-1914:Social Policies Compared, E. P. Hennoc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② Social Democracy and Labour Market Policy:Developments in Britain and Germany, Knut Roder, Taylor & Francis,2003
    ③ The labour market under new Labour: the state of working Britain 2003, Richard Dickens. Paul Gregg. Jonathan Wadsworth, Palgrave Macmillan,2003
    ① Welfare For The Unemployed In Britain And Germany: Who Benefits?. Frances McGinnity, Edward Elgar Publishing,2004
    ② Full employment in Britain in the 1990s: lessons from other industrial nations, Peter Robinson, Brookfield. Vt.. USA,1991. Converging Worlds of Welfare?: British and German Social Policy in the 21st Century, Jochen Clase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
    ①代表著作有萨尔·D·霍夫曼(美)的《劳动力市场经济学》(1989), Greg O'Leary(澳)的《劳动力资源与经济发展》(1998)和R·施托伯格(德)的《劳功社会学》(1985)等。
    ①《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理论流派研究》[M]罗文东主编,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14-116页
    ② Labour Market Policy and Unemployment: Impact and Process Evaluations in Selected European Countries, Jaap Koning. Hugh Mosley, Hdward Elgar Publishing,2001
    ① The Evaluation of Active Labour Market Policies: Measures.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 and Benchmarking, Jaap Koning, Edward Elgar Publishing,2007
    ② Labour Market Policy and Unemployment: Impact and Process Evaluations in Selected European Countries, Jaap Koning. Hugh Mosley, Edward Elgar Publishing,2001
    'Active Labour Market Policies Around The World: Coping With The Consequences Of Globalization, Peter Auer. Omit Efendioglu. Janine Leschke,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2005. What can active labour market policy do? Richard Jackman, Centre for Economic Performanc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1995. The OECD jobs strategy: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active labour market policies.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1996. Implementing the OECD jobs strategy:member countries' experience, OECD,1997.
    ④ Active Labour Market Policies in the Oecd and in Selected Transition Economies, Hartmut Lehmann,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s, World Bank Publications,1995
    ①《历史研究(下册)》[M](英)汤因比著,曹未风,徐孝通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404页
    ①《公共决策》[M](美)詹姆斯·E·安德森,唐亮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3页
    ②与“社会政策”概念密切相关联的是“公共政策(Public Policy)”,西方管理学学者认为公共政策的外延更宽泛一些,它包括了政府的一切活动和策略,如运输、人口、移民、国防等等;而社会政策则只是包括了政府所提供社会服务部分,主要是指社会保险、社会救济、教育政策、住房政策等等。但在社会政策日渐突破政府的“行政传统”的情况下,就很难再确定“公共政策”与“社会政策”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了。事实上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具有类同的发展趋向,它们都涉及到经济资源、社会资源的再分配,涉及到社会地位、权力和社会关系的调整。
    ③ 《公共政策分析》[M]陈庆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第2页
    ① 《理解社会政策》[M](英)迈克尔·希尔著,刘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5页
    ②《政策》[M](英)科尔巴奇著,张毅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12页
    ①《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M](英)迈克尔·希尔著,赵成根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页
    ②《公共决策》[M](美)詹姆斯·E·安德森著,唐亮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154-159页
    ① 《理解社会政策》[M](英)迈克尔·希尔著,刘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年版,第22页
    ② 《公共政策经典》[M](美)沙夫里茨等编,彭云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78页
    ③《驾驭经济——英国与法国国家干预的政治学》[M](美)彼得·霍尔著,刘骥,刘娟风,叶静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76页
    彭云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总序
    ②《理解公共政策(第十二版)》[M](美)托马斯·R·戴伊著,谢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5页
    《公共政策经典》[M](美)沙夫里茨等编,彭云望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83页
    ②《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M](英)迈克尔·希尔著,赵成根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①《理解公共政策(第十二版)》[M](美)托马斯·R·戴伊著,谢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页
    ②对这些分析模型的介绍有很多,例如托马斯·R·戴伊《理解公共政策》,迈克尔·希尔的《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邓恩的《公共政策分析导论》,陈庆云的《公共政策分析》,谢明的《公共政策分析》等,本文只选择其中几个模型来介绍。
    ①《公共政策分析》[M]陈庆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第128页
    ②《驾驭经济——英国与法国国家干预的政治学》[M](美)彼得·霍尔著,刘骥,刘娟凤,叶静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3页
    ① 《公共政策分析》[M]陈庆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6年版,第123页
    ②《政治的集团基础》[M](美)厄尔·莱瑟姆,纽约自由出版社1956年版,第239页
    ③《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美)戴维·伊斯顿,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7页
    ④《公共决策》[M](美)詹姆斯·E·安德森,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3页
    ①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美]道格拉斯·c·诺斯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28页
    ①《现代劳动经济学》[M](美)罗伯特·伊兰伯格,罗伯特·史密斯著,刘昕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②《劳动力市场经济学》[M](英)大卫·桑普斯福特,泽弗里斯·桑纳托斯著,王询译,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③《宏观经济管理》[M]王飞,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56页
    ①《经济学(微观)》[M](美)哈伯德,奥布赖恩著,张军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427页
    ②转引自《劳动经济学》[M](美)理查德·B·弗里曼,刘东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7页
    ③《德国的劳动力市场》[J]顾俊礼,《欧洲》,1994年第5期
    ① 《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M](英)李嘉图,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①《内生增长力量》[M](美)菲利普·阿吉翁,彼得·豪伊特,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②《经济发展理论》[M](美)约毖夫·熊彼特著,何畏,易家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③《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延究报告》[M]李宝恒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70-171页
    ①《不平等和异质性》[M](美)彼特·布劳著,王春光,谢圣赞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页
    ② Structural Anthropology.Levi Strauss.New York: Basic Books,1963.P77
    ②《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现代化理论》[M](日)富永健一著,董兴华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6-17页
    ① 《不平等和异质性》[Ml(美)彼特·布劳著,王春光,谢圣赞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8页
    ②《西力社会学史》[M]刘玉安主编,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28页
    ③《社会学研究中“社会结构”的涵义辨析》[J]郑杭生,《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第6期
    ①《价值体系的历史选择》[M]李从军,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①《理解经济变迁的过程》[J](美)道格拉斯·C·诺思著,胡志敏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年第1期
    ②《剑桥欧洲经济史 第六卷工业革命及其以后的经济发展:收入、人口及技术变迁》[M](英)H·J·哈巴库克,M·M·波斯坦主编,王春法,张伟,赵海波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63页
    ①《危机中的福利国家》[M]经济介作与发展组织秘书处,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9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13页
    ②《工作的终结》[M](美)杰里米·里夫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7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00页
    ① 《德国史纲》[M]孙炳辉,郑寅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②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简史》[M]樊亢,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46-348页
    ③《德国劳动力市场》[M]沈琴琴,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1-102页
    ①《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M](美)道格拉斯·C·诺思著,厉以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57页
    ②《列宁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11页
    ③《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92页
    ① 《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36页
    ②《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88页
    ③《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历史的视角》[M]高德步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0-142页
    ① 《世界近现代史》[M](美)帕尔默·科尔顿,孙福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570页
    ①《潘思选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59-326页
    ② 《英国文化模式溯源》[M]钱乘旦,陈晓律,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92页
    ③在研究政治保守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二者尽管有着不同的研究角度但是其在政府责任、政府规模和社会政策方而有着极为相似之处,特别是柏克与斯密,刘军宁认为作为辉格党人的柏克的经济思想与经济自由主义的创始人业当·斯密极其相似。在与柏克讨论政治经济学的有关话题时,斯密发现.在未经事先沟通的情况下,柏克就与斯密的经济主张完全吻合。这件事一直被后人传为佳话.例如,柏克和斯密都反对通过立法来限制谷物贸易,认为任何类似于“统购统销”的作法只会加剧谷物的短缺和穷人的贫困。真正的保守主义者都是由市场经济最虔诚的信奉者,因为市场经济产生自由和繁荣。自由主义的根本使命是减少和约束国家对市场经济和私人领域的介入,对国家与政府的权力加以必要的约束。参见《保守主义》[M]刘军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12页
    ①《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M](丹麦)考斯塔·艾斯平-安德森著,郑秉文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4页
    ②《保守主义》[M]刘军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3-104页
    ①《国富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起因的研究》[Ml(英)亚当·斯密著,谢祖钧译,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1页
    ②《国富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起因的研究》[M](英)亚当·斯密著,谢祖钧译,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6页
    ①《国富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起因的研究》[M](英)亚当·斯密著,谢祖钧译,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页
    ① 《试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济贫法的调整》[J]卢海生,《历史教学问题》,2007年第4期
    ②《英国经济》[M]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92页
    ③《剑桥欧洲经济史第七卷 工业经济:资本、劳动力和企业(上册)》[M](英)H·J·哈巴库克,M·M·波斯坦主编,王春法,张伟,赵海波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3页
    ① 《英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历史变迁与核心争论》[J]刘继同,《国外社会科学》2003第3期
    ②有学者认为尽管当时欧洲普遍存在政教合一的制度,在基层,教区与行政边界一致,教会组织行使着许。多行政权利,但宗教机构与国家在根源上是完全不同的.这种区别在近代史上着国家权力机构的发展明显化,因此小能认为封建时代宗教机构举办的济贫院代表着当时的国家干预。从福利制度的角度石,国家干预最初主要就是表现为政府提供的福利如何取代宗教机构的作用。
    ③《剑桥欧洲经济史 第七卷 工业经济:资本、劳动力和企业(上册)》[M](英)H·J·哈巴库克,M·M·波斯坦主编,王春法,张伟,赵海波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83页
    ④《国富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起因的研究》[M](英)业当·斯密著,谢祖钧译,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⑤《分配正义与社会保障》[M]江行福,上海:上海则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7页
    ① 《国富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起因的研究》[M](英)业当·斯密著:谢祖钧译,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②《德意志史(中文版)》[M](德)迪特尔·拉夫,波思1987年版,第110页
    ③《德国近现代史——它的历史和文化》[M](美)科佩尔·S·平森,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253-255页
    ④《瑞典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M]丁建定,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第27页
    ①《世界劳动立法》[M]任扶善,北京:中国劳功出版社1991年版,第37页
    ②《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70页
    ③《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历史的视角》[M]高德步,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2-103页
    ① 《资本主义兴衰史(修订本)》[M]樊亢主编,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第68页
    ②《迈向强权国家—1830年-1914年德国工业化与政治发展研究》[M]邢来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16页
    ③《德国劳动力市场》[M]沈琴琴,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12页
    ① The Old Poor Law: 1795-1834,J D.Marshall.Macmillan,London.1968.P25-45
    ②《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M](美)梅欧,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26页
    ①《工作的终结》[Ml(美)杰里米·里夫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72页
    ① 《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M]李工真,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3页
    ② 《主要工业国家近现代经济史》fM]穆良平.成都:两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8页
    ③ 《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史》[Ml吴友法,黄正柏,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7页
    ④ 《主要工业国家近现代经济史》[M]穆良平,重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6页
    ①《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M](美)道格拉斯·C·诺斯著,厉以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73页
    ②产业结构即产业间的关系卡构成,反映一个国家产业之间晕的比例关系及其质的规定性。产业结构包括两个方而的内容:一是各产业间在省产规模上的比例关系,即产业间的相互协调、平衡发展问题,如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物质牛产部门与非物质生产部门之间,生产资料产业与消费资料产业之间,基础设施与制造业以及基础产业与加工工业之间的协调发展:一是各产业间以投入产出为基本内容的相互劳动的关联关系,从中可以考察一定产业结构状态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产业间的较关系反映产业结构量的内容,产业间的关联关系则反映产业结构质的特点。《体制转换·结构变迁与就业》[M]陈秋华等著,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339页。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们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投资结构、劳动力流向、技术进步和国际市场需求等。在影响产业结构的众多因素中,技术进步是最活跃的因素,在其它因素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往往起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的变化》[M]张寿,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88年版,第30页
    ①《迈向强权国家——1830年-1914年德国工业化与政治发展研究》[M]邢来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1页
    ①《体制转换·结构变迁与就业》[M]陈秋华等著,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341页
    ②《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史》[Ml吴友法,黄正柏,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1-152页
    ① 《增长与波动》[M](美)阿瑟·刘易斯,北京:华夏出版社1983年版,第206页
    ②《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历史的视角》[M]高德步著,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5页
    ①《城乡统筹就业的决策支持研究》[M]刘泽双著,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第91页
    ①《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史》[M]吴友法,黄正柏,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1页
    ②《英国工党简史》[Ml(英)亨利·佩林著,江南造船厂业余学校英语翻译小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①《英国劳功法和社会保障法》林嘉《外国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M]王益英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0页
    ②《世界近代史(下册)》[M]王荣堂,姜德昌,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641页
    ① 《自由主义》[M]霍布豪斯,北京:向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80-83页
    ② 《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M]丁建定,杨凤娟,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第211页
    ③《帝国主义》[M]霍布森,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60-73页
    ① 《德国历史学派的兴衰述评》[J]魏建,《经济科学》,1999年第2期
    ② 《社会保障概论》[M]夏淑梅,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页
    ③《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M]李工真,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7页
    ④《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历史的视角》[M]高德步著,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0-51页
    ⑤《德意志史》[M]张载杨等译,丁建弘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64贝
    ①《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M]李工真,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7页
    ② 《德意志史》[M]张载杨等译,丁建弘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65-166页
    ③ 《各国社会保险与福利》 [M]赵立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45-246页
    ④《德意志史》[M]张载杨等译,丁建弘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00页
    ⑤《德意志社会与经济史》[M]弗里德里希·吕格特,海德堡出版社1979年版,第529页
    ① 《试论近代晚期欧洲的社会保障制度》[J]丁建定,《史学月刊》,1997年第4期
    ②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ritish Welfare State. J.R.Hay.1800-1975.Arnold,1978,P61
    ①《从济贫到社会保险:英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1870-1914)》[M]丁建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5页
    ②《从济贫到社会保险:英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1870-1914)》[M]丁建定,北京: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6-207页
    ①《德国史纲》[M]孙炳辉,郑寅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73页
    ②《简论德意志第二帝国社会保障制度》[J]桂莉,《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9月
    ③《浅论近代德国社会保险立法》[J]韦红,刑来顺.《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③ 《德国精神》fMl邢来顺.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32页
    ④《德国资本上义发展史》[M]吴友法,行正柏,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5页
    ⑤《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史》[Ml吴友法,黄正柏,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6页
    ① 《法国法律发达史》[M]何勤华,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31页
    ② 《瑞典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M]建定,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第31页
    ①中国劳资纠纷网《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德国劳动法的发展》梁枫
    ①《政治经济学百科全书(上卷)》[M菲利普·安东尼·奥哈拉主编,郭庆旺.刘晓路,彭月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31页。
    ② 《比铰福利制度——变革时期的斯堪的纳维亚模式》[M](丹麦)本特·格雷夫主编,许耀桐译,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第162页
    ③允分就业这一概念始于凯恩斯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按照凯恩斯的定义,充分就业就是“在 某一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接受这种工资的人都能够得到工作”。凯恩斯把失业分为“自愿性失业”和“非自愿性失业”两种。按照凯恩斯的思想,只要解决了“非自愿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就算达到了充分就业。《火业论:中外火业问题研究》[M]胡学勤,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8页。斯蒂格利茨认为,所谓充分就业.是指凡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参加工作者,都可以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允分就业并不是人人都有工作,而足指将失业率维持在一个较低的合理的限度之内。衡量充分就业的指标是失业率,也就足一个社会中劳动力处于失业犬态的人数与全社会劳动力人数的比率。《经济学(下)》[M](美)斯蒂格利茨,姚开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33页。塔克认为允分就业并不意味着“失业率为零”,因为不管经济形势好,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都一直存在,因此充分就业是指经济在失业率等于季节性失业率、摩擦性失业率以及结构性失业率之和的情况运行,允分就业被定义为不包括周期性失业率的现实失业率。《现代宏观经济学》[M](美)欧文·B·塔克著,秦熠群译,北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第131-133页
    ②《驾驭经济——英国与法国国家干预的政治学》[M](美)彼得·霍尔著,刘骥,刘娟凤.叶静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7-58页
    《经济政策和充分就业》[Ml(英)汉森,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57页
    ② British social policy since 1945, Howard Glennerster.2000.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Oxford. P4
    ③《瑞典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M]丁建定,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第76页
    ①《失业的出路:瑞典就业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M]沈全水,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版,第27页
    ②《瑞典失业和劳动市场的灵活性》[M]斯坦丁,日内瓦:国际劳工组织1988年版,第14页
    ③《德国劳动力市场》[M]沈琴琴,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70-171页
    ② British social policy since 1945.Howard Glennerster.2000.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Oxford. P4
    ①《二十世纪的英国经济——“英国病”研究》[M]罗志如,厉以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34-235页
    ②《现代宏现经济学指南》[M](英)布赖恩·斯诺登,霍华德·文,彼得·温纳齐克,苏剑译,北京:向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4页
    ③《现代宏观经济学指南》[M](英)布赖恩·斯诺登,霍华德·文,彼得·温纳奇克.苏剑译,北京:I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5页
    ③根据西方经济学的观点,存在四种不同类型的失业:季节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季节性失业是对劳动需求季节性失业的变化随天气条件变化而产生的失业,而就业的季节性波动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季节性失业也足不可避免的。摩擦性失业是指具有市场所需技能的劳动者在换工作、初次进入劳动市场或者重新进入劳动力市场时,由于正常的寻找工作的时间而引起的失业。结构星盒失业是由于劳动者的技能与现有工作机会所需技能不匹配而导致的失业,结构性失业是一种长期的甚至水久的现象。周期性失业是在衰退期也就是经济循环过程中由于工作的缺乏而引起的失业。经济学家无法说出某一特定时间点,季节性失业、摩擦性失业以及结构性失业在劳动力中所占的百分数。《现代宏观经济学》[M](美)欧文·B·塔克著,秦熠群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第131-133页
    ①《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重译本)》[M](英)约翰·梅纳德·凯思斯,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①《凯恩斯主义的发展和演变》[M]胡代光,厉以宁,袁东明,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12页
    ① Can industry survive the welfare state? Scott.B,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82.60(5).P70-84.
    ①《福利国家向何处去》[J]周弘,《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Sir William Beveridge. Full Employment in a Free Society.1945,P25.
    ①《联邦德国的发展道路——社会市场经济的实践》[M]朱正圻,林树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4-35页
    ②《国民经济学基础》欧肯,第61-62页,转引自《弗莱堡经济学派研究》[M]左大培,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07-108页
    ③《弗莱堡经济学派研究》[M]左大培,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34-35页
    ④《德国弗莱堡学派研究——兼评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J]颜鹏飞,程传阁,崔孟修,《经济评论》,1998年第2期
    ①德国在二战后确立经济制度时存在四种选择。一是社会民主党和工会国有北和国家计划管理为基础的民主社会主义;二是基督教民主联盟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基督教社会主义:三是自由民主党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四是美国古领当局主张建立以美国模式为基础的自由资本主义制度。但是最终在德国赞同国家计划管理和各种社会主义观点的理念占据了上风,最终了接受“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参见《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考察》[M]张洋荣主编.成都:成都科技大学版社1992年版,第5-7页
    ②《资本主义反对资本主义》[M](法)米歇尔·阿尔贝尔,杨祖功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98—99页
    《资本主义反对资本主义》[M](法)米歇尔·阿尔贝尔,场祖功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82页
    ③《社会市场经济》[M](德)维利克劳斯,张仲福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5年版,第13-14页
    ④《西欧经济与政治概论》[M]李琮,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73页
    ①《来自竞争的繁荣》[M](德)路德维希·艾哈德,北京:京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11页
    ②《来自竞争的繁荣》[M](德)路德维希·艾哈德,北京:京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11页
    ③《德国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M]肖捷,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2年版,第4页
    ③《当代西方经济学概论(第三版)》[M]胡希宁著,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第377页
    ①《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史》[M]吴友法,黄正柏主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69页
    ② 《危机中的福利国家》[M]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秘书处,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89页
    《经济政策和充分就业》[M](英)汉森,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43页
    ① 《二十世纪的英国经济——“英国病”研究》[M]罗志如,厉以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56页
    ②《历史比较中的社会福利国家模式》[M]高怀鹏,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版,第27-28页
    ① British Politics since 1945. Peter Dorev,Blackwell Publishers,1995.P1
    ①《瑞典学派》[M]丁冰,武汉:武汉出版社1996年版,第142页
    ②《瑞典经济——面临八十年代的瑞典工业》[M](瑞典)马茨·哈尔伐森,徐炘喜,陈凤沼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10页
    ①《福利国家论析》[M]顾俊礼主编,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第221-222页
    ①《经济政策和充分就业》[M](英)汉森,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63页
    ②《英国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J]颜莹舫,《社会》,2004年第4期
    ①《资本主义管理大词典》[M]喻世友主编,武汉:中国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69页
    ②《市场经济体制宏观调控的国际比较》[M]林兆木,慕海平,黄志凌,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第130-131页
    ①《斯堪的纳维亚民主社会主义研究》[M]向文华,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8-144页
    ②《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考察》[M]张泽荣,成都:成都利技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2-103页
    ①《德国劳动力市场》[M]沈秦琴,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72页
    ①An Ecnomic History of Sweden. Lars Magnusson. New York.2000.P254
    ② 《当代英国瑞典社会保障制度》[M]孙炳耀,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23-225页
    ③ 《英德两国职业教育比较》[M]黄日强,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8年版,第121-124页
    ① 《外国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M]王益英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2页
    ②《世界劳动第一集》[M]劳动部国际合作司、中国劳动科学研究院国际劳工研究所,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6年版,第188页
    ③《外国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M]王益英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0页
    ① 《当代德国社会保障制度》[M]和春宙,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61页
    ①《战后60年就业培训政策的变迁》[J]裴戌,石伟平,《职业技术教育》2006,30
    ①《国外促进就业立法概况》马永堂《中国劳动》2005年第4期:《德国失业保险和劳动力市场情况的观察与思考》陶芳侯《财贸研究》2001年第1期:《德国劳动市场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以就业服务政策为重点》熊明宝,王蓓《经济评论》1999年第3期,该文将《联邦促进就业法》(AFG)(译作“就业服务法”):《德国失业保障及其对我国的借鉴》公峰涛,王乃和《国际经贸研究》1996年第4期:《德国就业促进法概况》[德]汉欧力《德国研究》1996年第4期:《德国就业促进法概况》刘青文《法学杂志》1997年第2期
    ②《外国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M]王益英,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0页
    ③《德国就业促进法概况》[J](德)汉欧力,《德国研究》1996年第4期
    ① 《劳资谈判》[M]郑桥,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②《劳资谈判》[M]郑桥,北京:中国上人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③《欧洲劳资关系——传统与转变》[M](荷)约里斯·范·鲁塞弗尔达特、耶勒·菲瑟主编,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
    ①《比较福利制度——变革时期的斯堪的纳维亚模式》[M](丹麦)本峙·格雷夫主编,许(?)羽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第64页
    ②《瑞典劳动关系中的合作主义》[J]闻效仪,《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0年4月
    ③《劳动关系学》[M]常凯,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第72月
    ④《瑞典劳动关系中的合作主义》[J]闻效仪,《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0年4月
    1《劳资谈判》[M]]郑桥,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年版,第21-23页
    ①《全球视野下的产业与劳动关系发展》[M]沈琴琴,杨伟国主编,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年版,第125页
    ②《劳动法新论》[M]黄越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4-75页
    ③也被译作《集体合同法》,参见《全球视野下的产业与劳动关系发展》[M]沈琴琴,杨伟国主编,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年版,第120页
    ①《德国的劳功力市场》[J]顾俊礼,《欧洲》,1994年第5期
    ②《联邦德国瑞典经济体制考察》[M]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编,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6年版,第78页
    ① Social Welfare in Sweden. Karl J. Hojer.Stocklom. 1949.P44
    ①《国际与比较雇佣关系》[M](美)班柏著,赵曙明,李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0-181页
    ②《劳动经济学》[M](美)理查德·B·弗里曼,刘东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221页
    ① 《欧洲劳资关系——传统与转变》[M](荷)约里斯·范·鲁塞弗尔达特、耶勒·菲瑟主编,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50-51
    ②《英国劳资关系调整机构的变迁》[M](英)琳达·狄更斯,聂尔伦,英中协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
    ③《劳动经济学》[M](美)理查德·B·弗里曼,刘东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01页
    ① 《民主社会主义模式比较研究》[M]曹长盛,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86-187页
    ①《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M](丹麦)考斯塔·艾斯平-安德森,郑秉文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60-161页
    ①《工作的终结》[M](美)杰里米·里夫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73页
    ②《各国农业劳功力转移问题研究》[M]戎殿新,司马军编,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69页
    ①《第四次浪潮》[M](美)约翰·托夫勒,北京:花龄出版社1997年版,第88-90页
    ②《当代英国经济——医治“英国病”的调整与改革》[M]于维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3页
    ① 《20世纪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M]张泽森,田锡文著,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5年版,第46-47页
    ①《危机中的福利国家》[M]经济合作与发展植织秘书处,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5页
    ① 《重塑英国:布莱尔与“第三条道路”》[M]王振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7页
    ②《危机中的自由经济》[J]米尔顿·弗里德曼,《世界经济译丛》,1982年第2期
    ① Britain's Ecnomic Problem:Too Few Producers? Bacon.R and Eltis.W, London:Macmillan.1978.P32
    ②《西欧“福利国家”而而观》[M]黄素庵,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第204页
    ①《从福特主义到后福特主义》[J]张世鹏,《欧洲》,1996年第5期
    ②《米尔顿·弗里德曼论通货膨胀》[M](美)米尔顿·弗里德曼,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89-90页
    ①《全球化陷阱——对民主和福利的进攻》[M](德)彼得·马丁著,张世鹏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54页
    ②《全球经济自由化的危机》[M](美)理查德·隆沃思著,应小端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01页
    ①《应用经济学(第七版)》[M](英)艾伦·格里菲思,斯图尔特·沃尔主编,许光建,刘长祥,顾海乒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58年版,第196页
    ② 《国有企业之路 英国》[M]陈宝明,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9页
    ①Privatization and Regulation. Sawyer.M.C, The UK Economy,Oxford.1997
    ② The New Industrial Policy-Privatization and Comeptition.Mildand Bank Review,1994
    ③《国有企业之路 法国》[M]杨开佭,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95页
    ④《西欧国有企业管理》[M](英)帕里听著,张冀湘,鲁奇译,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94页
    ①毛锐认为英国撒切尔政府的私有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阶段是1979-1983年j的尝试性阶段,第二阶段是1984-1987年的私有化大发展阶段.第三阶段是1987-1990年的私有化大发展阶段,《撒切尔政府私有化政策研究》[Ml毛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8-93
    ① State Power and Ideology in Britain: Mrs.Thatcher's Privatization Programme.J.Wolfe.Political Studies.199 1,P243
    ②《英国国有企业私有化探析》[J]赵雪梅,《经济评论》,1999年第4期
    ①《公共部门与私有化》[M](法)阿尔(?)·比扎凯,张新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88页
    ②《德国企业与企业制研究》[M]张燕喜,北京:中国劳功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年版,第166页
    ①《撒切尔政府私有化政策研究》[M]毛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8-93页
    ②《20世纪末英国保守党执政期间的私有化政策》杨国彪《中国经济技术发展优秀论文集(上册)》 [M]彭建国,段翔宇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第1003页
    ③《国有企业之路法国》[M]杨开锋,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96页
    ① 《经济学前沿问题》[M](德)K·F·齐默尔曼,申其辉等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版.第267页
    ①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Europe in an Era of Interdcpcndence.Hall.P157
    ②《联邦德国的发展道路——社会市场经济的实践》[M]朱正圻,林树众,北京:中国礼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28页
    ①《世界经济大事典》[M]游光中,冯宗容,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第141页
    ②《产业政策与经济增长》[M]汪同三,齐建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284-185页
    ③《法国市场经济体制》[M]何自力,郑子彬,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41页
    ①《世界经济大事典》[M]游光中,冯宗容,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第141页
    ②《当代英国经济——医治“英国病”的调整与改革》[M]于维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78-179页
    ①《国有企业之路 英国》[M]陈宝明,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49页
    ②《当代英国经济——医治“英国病”的调整与改革》[M]于维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73-175页
    ③《联邦德国的发展道路——社会市场经济的实践》[M]朱正圻,林树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61页
    《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Ml(丹麦)考斯塔·艾斯平-安德森著,郑秉文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38页
    《外国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M]王益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0页
    ①《联邦德国的发展道路——社会市场经济的实践》[M]朱正圻,林树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32-333页
    ②《法国劳动就业政策而面观》[J]丽泉,《法国研究》,2005年第2期
    ③《失业的出路:瑞典就业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M]沈全水,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版,第87页
    ①《欧盟职业培训政策与实践》[M]李新功,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266页
    《失业的出路:瑞典就业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M]:全水,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版,第65页
    《国家与市场:撒切尔主义研究》[M]王皖强著,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02-204页
    ① The Post-unification German Labor Market.Holger Bonin.Klaus F. Zimmermann.lZA Discussion Paper No.185,2000
    ①《英国经济》[M]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79页
    ②《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M](丹麦)考斯塔·艾斯平-安德森著,郑秉文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80页
    ①《全球视野下的产业与劳动关系发展》[M]沈琴琴,杨伟国主编,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2010年版,第108页
    ② 《英国劳资关系调整机构的变迁》[M](英)琳达·狄更斯,聂尔伦编著,英中协会译,北京:北京大出版社2007年版,第29页
    《英国劳资关系调整机构的变迁》[M](英)琳达·狄更斯,聂尔论编著,英中协会译,北京:北京大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③《欧洲劳资关系—传统与转变》[M](荷)约里斯·范·鲁塞弗尔达特、耶勒·菲瑟主编,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60页
    ①《撒切尔政府的劳资立法及其影响》[J]吕楠,《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9年第2期
    ②《试论撒切尔政府的英国工会改革》[J]毛锐.《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①《全球视野下的产业与劳动关系发展》[M]沈琴琴,杨伟国主编,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2010年版,第106页
    ②《欧洲劳资关系-传统与转变》[M](荷)约里斯·范·鲁塞弗尔达特、耶勒·菲瑟主编,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227页
    ① Employee Participation in Sweden, Olof Lind. Employee Relations. Vol.1. No.1.1997.P13
    ③《北欧式民主》[M](月麦)福尔默·威斯蒂,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年版,第285页
    ①《国际与比较雇佣关系》[M](美)班柏著,赵曙明,李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0页
    西方就业论在这一时期从凯恩斯主义转向货币主义供给学派,但是由于就业理论在经济学研究中已经有了清晰明确的分析,因此本文不对其单独介绍,具体内容可参见:厉以宁:《西方就业理论的演变》,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高鸿业,吴易风:《现代西方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赵履宽,杨体仁:《劳动经济学》,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8年版;袁志刚:《失业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等。
    ①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美)月尼尔·贝尔,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第535-536页
    ①《欧洲模式:全球欧洲,社会欧洲》[M](英)安东尼·吉登斯,帕德里克·戴蒙德,罗杰·里德主编,沈晓雷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贝
    ②《全球化与政治理》[M](德)乌·贝克等著,王学尔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第19页
    ① The European Employment strategy:labor market regulation and new govemace. Ashisgbo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P92-93
    ① Employment and Social Policy since Maasitichit:Standing up to the Europcan Monetary Union. Jenson.J. Pochet.P. Navovic Institute for European Studies,P4
    ② Beyond the Community Method:Why the Open Method of Coordination Was Introduced to EU Policy-making. Schafer.A. European Integration onlines Papers,8(13).1-19.
    ③ What does the Amsterdam Treaty mean for the Employment.Employment&Social affairs.European Com-mission.1997
    ①《欧盟国家传统工业区改造中的就业政策及其启示》[M]杨雪,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26页
    ② 《略论论90年代“欧盟就业战略”》[J]丁纯,《世界经济文汇.》,2001年第6期
    ③《欧盟就业政策的发展趋势及对中国的启示》[J]I王雅梅花,《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④《国际与比较雇佣关系》[M](美)班柏著,赵曙明,李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2-174
    ①《欧盟社会政策与欧洲一体化》[M]田德文,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80贞
    ① Employment in the EU and in the Member State:Joint report 2000.European Commission 2000.P49
    ①《1999-2000年欧洲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4页
    ②《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M](英)安东尼·吉登斯,郑戈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7页
    ③《第三条道路及其批评》[M](英)安东尼·吉登斯,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①《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M](英)安东尼·吉登斯,郑戈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2页
    ②《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M](英)安东尼·吉登斯,郑戈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3-104页
    ③《第三条道路及具批评》[M](英)安东尼·吉登斯,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①《新英国——我对一个年轻国家的展望》[M](英)托尼·布莱尔,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第40页
    ②《新英国——我对一个年轻国家的展望》[M](英)托尼·布莱尔,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第46页
    ③《新英国——我对一个年轻国家的展望》[M](英)托尼·布莱尔,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第49页
    ④《新英国——我对一个年轻国家的展望》[M](英)托尼·布莱尔,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第133页
    ⑤《华盛顿邮报》1998年9月27日。
    《新英国——我对一个年轻国家的展望》M](英)托尼·布莱尔,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第40页
    ①《人力投资》[M](美)舒尔茨,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2页
    ②《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M]舒尔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31页
    ①《家庭论》[M]贝克尔,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394页,第407页
    ②《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M]舒尔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118页
    ① 《欧洲模式:全球欧洲,社会欧洲》[M](英)安东尼·吉登斯,帕德里克·戴蒙德,罗杰·里德主编,沈晓雷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1页
    ② Labour market policies in times of crisis, Sandrine Cazes, Shcr Verick, Caroline Heuer,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Economic and Labour Market Analysis Department. Geneva, Employment working paper, No.35,2009
    ①《福利国家的比较政治经济学》[M](英)托马斯·亚诺斯基,亚历山大·M·希克斯著,徐崇温主编,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3年版,第67-69页
    ② Active Labour Market Programs:A Review of the Evidence from Evaluations, Amit Dar, Tzannatos, The World Bank,1999.9
    ③ The Evaluationg of Active Labour Market Measures for the Long-term Uemployment.Nigel Meager C.E., Intenational Labour Market Organization:Employment and Training Papers.1997,16
    ④What works among active labour market policies:evidence from OECD coutries'experiences.John P.Martin. OECD Economic Studies.No.30,2000/1
    ①《社会变迁中的欧盟劳动就业政策》[J]余建年,《武汉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Unemployment in Theory and Practice.Lange.T. Cheltenham:Edwand Elgar.1998.P184-185
    ①《超越左和右:激进政治的未来》[M](英)安东尼·吉登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8页
    ③《英国提升青年就业能力的政策演进、特征及启示》[J]罗恩立,《理论界》,2010年第5期
    ① Weifare-to-Work and the New Deal.Richard Layard,Published by Centre for Economic Performanc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January 2001
    ② Welfare-to-Work Programmes in the UK and Lessons for Other Countries, Asghar Zaidi, European Centre for social Welfare policy and research, Policy Brief October 2009
    ①《英国提升青年就业能力的政策演进、特征及启示》[J]罗思立,《理论界》,2010年第5期
    ② Employment and training programmes for the unemployed. Edward Beale.Economic policy and statistics section, Research paper 05/61.House of Commons Library,2005
    ① Long-term unemployment and the employability gap:priorities for renewing Britain's New Deal,Colin Lindsay,Journal of European Industrial Training,2002.26.P415
    ①《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M]丁建定,杨丽娟,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第182-184页
    ① New deal for lone parents,Labour Market Trends. 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Sep 2003.P 431
    ② Labour Market Policy and Welfare Refom:Meeting distribution and efficiency objectives,Richard Blundell.De Economist. Leiden.Jun 2004.P233-236
    ① "Employment First":Activating the British Welfare State,D. Finn.B. Schulte.2000
    ②《当代欧洲政党政治——选举向度下的西欧社会民主党研究》[M]郇庆治,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0-34页
    ①《中国经济转型期就业制度研究》[M]郜风涛,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2页
    ②《现代·田园·持续:纪念中德合作举办市长研讨会20周年》[M]中国市长协会编,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第302-309页
    ① Germany: Community Support Framework 1994-99.Europen Commission.Brussels,1995.P3
    ① Journal of the Federal Institute For Vocational Training,Offprint,2001.4
    ②《德法促进失业青年职业培训和就业的经验及其借鉴意义》[J]孙连越,《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 年第16期
    ①《德国“哈茨改革”及其绩效评估》[J]杨伟国,格哈德·伊林,陈立坤,《欧洲研究》,2007年第3期
    ②《哈茨改革能否扭转德国劳动力市场的颓势(上)》[J]蔡和平《中国劳动》,2007年第1期
    ①Fixing the leak: Unemployment incidence before and after the 2006 reform of unemployment benefits in Germany,Stephan Dlugosz.Gesine Stephan, Ralf A. Wilke, IAB-Discussion Paper 25/2009
    ②蔡和平:《哈茨改革能否扭转德国劳动力市场的颓势(上)》,《中国劳动》,2007.01
    ①朱玲:《促进就业:德国劳动力市场改革》,《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3期
    ② Institutional Choices and Labour Market Policy: A British-Swedish Comparison, Desmond S. King and Bo Rothstein,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1993.P147
    ①《失业的出路:瑞典就业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M]沈全水,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版,第44页
    ②《欧洲劳资关系——传统与转变》[M](荷)约里斯·范·鲁塞弗尔达特、耶勒·菲瑟主编,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226页
    《北欧就业政策的经验及借鉴》[J]杨叙,《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②《瑞典的终身学习和员工培训》[J](英)格帕森,余祖光译,《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第21期
    ③《全球视野下的劳动力市场政策》[M]沈琴琴,杨伟国,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版,第104-107页
    ① Fairness at work, from http://www.dti.gov.uk/ed fairness/index.htm
    ② Employment Relations Act 1999, from http://www.dti.gov.uk/er/erbill.htm
    ③ Is there a third way for the Party-Union Relationship?The Industrial Relations Project of New Labor.Chris Howell.paper for the political studies Association-UK 50th Annual Conference.London.April.2000,P10-13
    ① Fairness at work, from http://www.dti.gov.uk/ed fairness/index.htm
    ②《二战后英国劳资关系立法分析》[J]吕楠,《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6期
    ③《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劳资关系研究》[M]陈恕祥,杨培雷.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54页
    ①《德国利益代表的双轨制:结构与当前发展》莱茵哈特·巴恩米勒,《劳动关系比较研究——中国、韩国、德国/欧洲》[J](德)鲁道夫·特劳普·梅茨,张俊华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版.第102页
    ②《国际与比较雇佣关系》[M](美)班柏著,赵曙明,李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8页
    ① The German Model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at the Crossroads: Past. Prsent and Future. Heinz Tuselmann, Arne Heise,Industrial Relations Journal.2003,31
    ①《国家与比较雇佣关系》[M](美)班柏著.赵曙明,李诚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8页
    国际劳工办公室(Interational Labor Office, ILO)在1999年将青年就业中的青年一词定义为“从离开学校最低年龄开始算起一直到25岁的年轻人”,之所以将25岁作为青年这一定义的上限,是因为该组织认为超过25岁的“成年人”大部分已经文成了学业并且进入了劳动力市场:而青年定义的年龄下限,即离开学校的最低年龄,则因国家而异,在大多数OECD国家之中,这一年龄通常是16到18岁。
    ③ Young People and the Great Recession, David N.F. Bell, David G. Blanchflowcr.IZA Discussion Paper No. 5674, April 2011
    ④ Off to a good start? Youth labour market transitions in OECD countries. OECD Employment Outlook,2008
    ① Who Is Hit Hardest during a Financial Crisis? The Vulnerability of Young Men and Women to Unemployment in an Economic Downturn, Sher Verick,IZA DP No.4359,August 2009
    ① Rising Youth Unemployment During The Crisis:I low to Prevent Negative Long-term Consequences on a Generation?. Scarpetta.S..A. Sonnet and T. Manfredi (2010).OECD Social. Employment and Migration Working Papers. No.106
    ② The Youth Labor Market Problem:Its Natur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P3.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and NBER.
    ①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Crises on Youth Unemployment Rate. Misbah Tanveer Choudhry. Enrico Marelli and Marcello Signorelli
    ② Young People and the Great Recession, David N.F. Bell, David G. Blanchflower, IZA Discussion Paper No. 5674, April 2011
    ① Youth Unemployment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David N.F. Bell, David G. Blanchflower.IZA Discussion Paper No.5673.April 2011
    ① Global Employment Trends 2011:The challenge of a jobs recovery.International Labor Office. Geneva,2011.1 P29
    ① OECD (2009c). Jobs for Youth:United States. OECD Publishing. Paris.
    ②Rising Youth Unemployment During The Crisis:How to Prevent Negative Long-term Consequences on a Generation?. Scarpetta.S.,A. Sonnet and T. Manfredi (2010),OECD Social. Employment and Migration Working Papers.No.106
    ③ OECD (2008a). Jobs for Youth:Netherlands. OECD Publishing, Paris.
    ① Rising Youth Unemployment During The Crisis: How to Prevent Negative Long-term Consequences on a Generation?. Scarpetta.S..A. Sonnet and T. Manfredi (2010).OECD Social. Employment and Migration Working Papers.No.106
    ② OECD (2009c). Jobs for Youth: France. OECD Publishing, Paris.
    ③ OECD (2009b). Jobs for Youth: Australia. OECD Publishing. Paris.
    ① OECD (2009c), Jobs for Youth:France. OECD Publishing, Paris.
    ② Rising Youth Unemployment During The Crisis:I low to Prevent Negative Long-term Consequences on a Generation?, Scarpetta,S.,A. Sonnet and T. Manfredi (2010),OECD Social,Employment and Migration Working Papers, No.106
    ① Global employment trends for youth: special issue on the impact of the global economic crisis on youth. International Labor Office. Geneva,2010,P43
    ① OECD(2010),Jobs for Youth:Denmark,OECD Publishing,Paris.
    ① Michael C. Burda/Jennifer Hunt, "What Explains the German Labor Market Miracle in the Great Recession?", SFB 649 Discussion Paper 2011-031.
    ①《德国福利国家的自我校正》[J]杨解朴,《欧洲研究》,2008.4
    ① Michael C. Burda/Jennifer Hunt, "What Explains the German Labor Market Miracle in the Great Recession?' SFB 649 Discussion Paper 2011-031.
    ②《德国劳动关系的调整路径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沈琴琴,《生产力研究》,2009.19
    ② Karl Brenke/Ulf Rinne/Klaus F. Zimmermann, "Short-Time Work: The German Answer to the Great Recession", IZA Discussion Paper No.5780, June 2011.
    ① Michael C. Burda/Jennifer Hunt, " What Explains the German Labor Market Miracle in the Great Recession?",
    ② 《金融危机中避免失业减少裁员之策——德国的对策》[J](德)沃尔夫冈·多依普勒、王倩,《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6
    ② Karl Brenke/Ulf Rinne/Klaus F. Zimmermann, "Short-Time Work: The German Answer to the Great Recession".
    ③ Annual Report,2009. Federal Employment Agency
    ① Bundesagentur fur Arbeit, Annual Report 2009.
    ① Karl Brenke/Ulf Rinne/Klaus F. Zimmcrmann. "Short-Timc Work:The German Answer to the Great Recession".
    ② Bundesagentur fur Arbeit. Annual Report 2009.
    ③ Michael C. Burda/Jennifer Hunt, "What Explains the German Labor Market Miracle in the Great Recession?"
    ④Michael C. Burda/Jennifer Hunt, "What Explains the German Labor Market Miracle in the Great Recession?"
    ①《金融危机中避免失业减少裁员之策——德国的对策》[J](德)沃尔夫冈·多依普勒、王倩,《中国劳动美系学院学报》,2009.6
    ① Joachim Moller, Ulrich Wahvei "Crisis Analysis and Recommendations—The German Labour Market Miracle on the Test Block." IAB Forum Spezial 2009
    《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M](英)米切尔·希尔著.赵成根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第59页
    ②《现代社会结构的研究》[M](德)曼海姆著,张旅平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226页
    ① 《结构主义的视野——经济与社会的变迁》[M](瑞典)汤姆·R·伯思斯等著,周长城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8页
    ① 《理解公共政策》[M](美)托马斯·R·戴伊著,谢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6页
    ①《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北京: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10页
    《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M](英)米切尔·希尔著.赵成根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第48页
    ②《世界银行发展报告20年回顾》程漱兰等编,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48页
    《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自由主义》[M]霍布豪斯,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帝国主义》[M]霍布森,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社会发展理论——发展中国家视角》[M]严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历史研究(下册)》[M](英)汤因比著,曹未风,徐孝通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公共政策分析》[M]陈庆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理解社会政策》[M](英)迈克尔·希尔著,刘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政策》[M](英)科尔巴奇著,张毅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M](英)迈克尔·希尔著,赵成根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公共决策》[M](美)詹姆斯·E·安德森著,唐亮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公共政策经典》[M](美)沙夫里茨等编,彭云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驾驭经济——英国与法国国家干预的政治学》[M](美)彼得·霍尔著,刘骥,刘娟凤,叶静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理解公共政策(第十二版)》[M](美)托马斯·R·戴伊著,谢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美)戴维·伊斯顿,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政治的集团基础》[M](美)厄尔·莱瑟姆,纽约自由出版社1956年版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美)道格拉斯·C·诺斯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现代劳动经济学》[M](美)罗伯特·伊兰伯格,罗伯特·史密斯著,刘昕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劳动力市场经济学》[M](英)大卫·桑普斯福特,泽弗里斯·桑纳托斯著,王询已,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5年版
    《宏观经济管理》[M]王飞,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经济学(微观)》[M](美)哈伯德,奥布赖恩著,张军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的变化》[M]张寿生,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88年版
    《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M](英)李嘉图,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内生增长力量》[M](美)菲利普·阿吉翁,彼得·豪伊特,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经济发展理论》[M](美)约瑟夫·熊彼特著,何畏,易家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研究报告》[M]李宝恒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增长与波动》[M](美)阿瑟·刘易斯,北京:华夏出版社1983年版
    《不平等和异质性》[M](美)彼特·布劳著,工春光,谢圣赞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现代化理论》[M](日)富永健著,董兴华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西方社会学史》[M]刘玉安主编,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价值体系的历史选择》[M]李从军,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剑桥欧洲经济史·第六卷·工业革命及其以后的经济发展:收入、人口及技术变迁》[M]
    (英)H·J·哈巴库克,M·M·波斯坦主编,干春法,张伟,赵海波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剑桥欧洲经济史·第七卷·工业经济:资本、劳动力和企业(上册)》[M](英)H·J·哈
    巴库克,M·M·波斯坦主编,王春法,张伟,赵海波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主要工业国家近现代经济史》[M]穆良平,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简史》[M]樊亢,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世界近现代史》[M](美)帕尔默·科尔顿,孙福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历史的视角》[M]高德步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世界近代史(下册)》[M]王荣堂,姜德昌,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
    《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的变化》[M]张寿,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88年版
    《体制转换·结构变迁与就业》[M]陈秋华等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英国经济》[M]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国富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起因的研究》[M](英)业当·斯密著,谢祖钧译,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从济贫到社会保险:英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1870-1914)》丁建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英国工党简史》[M](英)亨利·佩林著,江南造船厂业余学校英语翻译小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二十世纪的英国经济——“英国病”研究》[M]罗志如,厉以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重译本)》[M](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凯恩斯主义的发展和演变》[M]胡代光,厉以宁,袁东明,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德国史纲》[M]孙炳辉,郑寅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德意志史(中文版)》[M](德)迪特尔·拉夫,波恩1987年版
    《德国近现代史——它的历史和义化》[M](美)利佩尔·S·平森,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M]李工真,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德国资本义发展史》[M]吴友法,黄正柏,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德国劳动力市场》[M]沈琴琴,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德国史纲》[M]孙炳辉,郑寅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迈向强权国家——1830年-1914年德国工业化与政治发展研究》[M]邢来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联邦德国的发展道路——社会市场经济的实践》[M]朱正圻,林树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德国精神》[M]邢来顺,武汉:长汀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法国法律发达史》[M]何勤华,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德国——从统一到分裂再到统一》[M]吴有法,邢来顺,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版
    《二十世纪德国经济史》[M](德)卡尔·哈达赫,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考察》[M]张洋荣主编,成都:成都科技大学版社1992年版
    《社会市场经济》[M](德)维利克劳斯,张仲福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5年版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M]顾俊礼,武汉:武汉出版社1994年版
    《西欧经济与政治概论》[M]李琮,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德意志史》[M]张载杨等译,丁建弘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各国社会保险与福利》[M]赵立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德意志社会与经济史》[M]弗里德里希·吕格特,海德堡出版社1979年版
    《当代德国社会保障制度》[M]和春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德国社会发展研究》[M]马桂琪,黎家勇,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德国市场经济体制》[M]张清华,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考察》[M]张泽荣,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瑞典失业和劳动市场的灵活性》[M]坦丁,日内瓦:国际劳工组织1988年版
    《失业的出路:瑞典就业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M]沈全水,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版
    《瑞典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M]丁建定,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
    《分配正义与社会保障》[M]汪行福,上海:L海则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世界劳动立法》[M]任扶善,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
    《资本卞义兴衰史(修订本)》[M]樊亢主编,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
    《危机中的福利国家》[M]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秘书处,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工作的终结》[M](美)杰里米·里夫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
    《当代英国瑞典社会保障制度》[M]孙炳耀,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社会保障概论》[M]夏淑梅,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潘恩选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英国文化模式溯源》[M]钱乘旦,陈晓律,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M](丹麦)考斯塔·艾斯平-安德森著,郑秉文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保守主义》[M]刘军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国富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起因的研究》[M](英)业当·斯密著,谢祖钧译,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M](美)梅欧,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城乡统筹就业的决策支持研究》[M]刘汗双著,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外国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M]王益英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理论流派研究》[M]罗文东主编,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失业论:中外失业问题研究》[M]胡学勤,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世界劳动第一集》[M]劳动部国际合作司、中国劳动科学研究院国际劳工研究所,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6年版
    《经济学(下)》[M](美)斯蒂格利茨,姚开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现代宏观经济学》[M](美)欧文·B·塔克著,秦熠群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经济政策和充分就业》[M](英)汉森,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英德两国职业教育比较》[M]黄日强,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8年版
    《劳资谈判》[M]郑桥,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年版
    《欧洲劳资关系——传统与转变》[M](荷)约里斯·范·鲁塞弗尔达特、耶勒.菲瑟主编,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
    《比较福利制度——变革时期的斯堪的纳维业模式》[M](丹麦)本特·格雷夫主编,许耀桐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
    《劳动关系学》[M]常凯,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
    《劳动法新论》[M]黄越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联邦德国瑞典经济体制考察》[M]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编,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6年版
    《国际与比较雇佣关系》[M](美)班柏著,赵曙明,李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德国利益代表的双轨制:结构与当前发展》莱茵哈特·巴恩米勒《劳动关系比较研究——中国、韩国、德国/欧洲》[M](德)鲁道夫·特劳普-梅茨,张俊华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劳动经济学》[M](美)理查德·B·弗里曼,刘东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英国劳资关系调整机构的变迁》[M](英)琳达·狄更斯,聂尔伦,英中协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民主社会主义模式比较研究》[M]曹长盛,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全球视野下的产业与劳动关系发展》[M]沈琴琴,杨伟国主编,,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年版
    《历史比较中的社会福利国家模式》[M]高怀鹏,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版
    《瑞典学派》[M]丁冰,武汉:武汉出版社1996年版
    《瑞典经济——面临八十年代的瑞典工业》[M](瑞典)马茨·哈尔伐森,徐圻喜,陈风沼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福利国家论析》[M]顾俊礼主编,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资本主义管理大词典》[M]喻世友主编,武汉:中国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市场经济体制宏观调控的国际比较》[M]林兆木,慕海平,黄志凌,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
    《斯堪的纳维亚民主社会主义研究》[M]向文华,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现代宏观经济学指南》[M](英)布赖恩·斯诺登,霍华德·文,彼得·温纳齐克,苏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弗莱堡经济学派研究》[M]左大培,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来自竞争的繁荣》[M](德)路德维希·艾哈德,北京:京华出版社2000年版
    《德国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M]肖捷,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2年版
    《当代西方经济学概论(第三版)》[M]胡希宁著,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
    《政治经济学百科全书(上卷)》[M]菲利普·安东尼·奥哈拉主编,郭庆旺,刘晓路,彭月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美)丹尼尔·贝尔,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
    《20世纪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M]张泽森,田锡文著,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5年版
    《第四次浪潮》[M](美)约翰·托夫勒,北京:花龄出版社1997年版
    《当代英国经济——医治“英国病”的调整与改革》[M]于维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米尔顿·弗里德曼论通货膨胀》[M](美)米尔顿·弗里德曼,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全球化陷阱——对民主和福利的进攻》[M](德)彼得·马丁著,张出鹏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全球经济自由化的危机》[M](美)理查德·隆沃思著,应小端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重塑英国:布莱尔与“第三条道路”》[M]王振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西欧“福利国家”而面观》[M]黄素庵,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
    《欧盟职业培训政策与实践》[M李新功,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国家与市场:撒切尔主义研究》[M]工皖强著,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世界工会概况》[M]郑桥,佘云霞,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北欧式民主》[M](丹麦)福尔默·威斯蒂,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应用经济学(第七版)》[M](英)艾伦·格里菲思,斯图尔特·沃尔主编,许光建,刘长祥,顾海兵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国有企业之路·英国》[M]陈宝明,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国有企业之路·法国》[M]杨开锋,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西欧国有企业管理》[M](英)帕里斯著,张冀湘,鲁奇译,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公共部门与私有化》[M](法)阿尔芒·比扎凯,张新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德国企业与企业制度研究》[M]张燕喜,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年版
    《撒切尔政府私有化政策研究》[M]毛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经济技术发展优秀论文集(上册)》[M]彭建国,段翔宇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
    《经济学前沿问题》[M](德)K·F·齐默尔曼,中其辉等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版
    《世界经济大事典》[M]游光中,冯宗容,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
    《产业政策与经济增长》[M]汪同三,齐建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法国市场经济体制》[M]何自力,郑子彬,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日美欧中小企业理论与政策》[M]李玉潭,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现代西方经济学》[M]高鸿业,吴易风,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失业经济学》[M]袁志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西方就业理论的演变》[M]厉以宁,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劳动经济学》[M]赵履宽,杨体仁,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8年版
    《欧洲模式:全球欧洲,社会欧洲》[M](英)安东尼·吉登斯,帕德里克·戴蒙德,罗杰·里德主编,沈晓雷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全球化与政治》[M](德)乌·贝克等著,王学东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M]张世鹏,殷叙彝,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伪黎明——全球资本主义的幻象》[M](英)约翰·格雷著,张敦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欧盟国家传统工业区改造中的就业政策及其启示》[M]杨雪,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欧盟社会政策与欧洲一体化》[M]田德文,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999-2000年欧洲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福利国家的比较政治经济学》[M](英)托马斯·亚诺斯基,亚历山大·M·希克斯著,徐崇温主编,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年版
    《超越左和右:激进政治的未来》[M](英)安东尼·吉登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M]丁建定,杨丽娟,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
    《当代欧洲政党政治——选举向度下的西欧社会民主党研究》[M]郇庆治,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现代·田园·持续:纪念中德合作举办市长研讨会20周年》[M]中国市长协会编,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经济转型期就业制度研究》[M]郜风涛,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M](英)安东尼·吉登斯,郑戈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三条道路及其批评》[M](英)安尔尼·吉登斯,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新英国——我对一个年轻国家的展望》[M](英)托尼·布莱尔,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
    《人力投资》[M](美)舒尔茨,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M]舒尔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家庭论》[M]贝克尔,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资本主义模式》[M](英)戴维·柯茨,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政治与市场》[M](美)查尔斯·林德布洛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新政府干预论》[M]陈东琪,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经济法基本理论与专题研究》,[M]王全兴,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政府经济学》[M]黄新华,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经贸法比较研究论文集》[M]程家瑞,东吴大学法学学院1998年版
    《管制与市场》[M]丹尼尔·F·史普博,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新自由主义——宏观经济的蜕变》[M]李任初,台湾: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中国就业的改革发展》[M]张小建主编,北京:中国社会劳动保障出版社2008年版
    《劳动就业法律问题研究》[M]林嘉,杨飞,林海权,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
    《撒切尔政府的劳资立法及其影响》[J]吕楠,《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9年第2期
    《试论撒切尔政府的英国工会改革》[J]毛锐,《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现代社会民主主义:共同的基础和争论的问题》[J](德)托马斯·迈尔《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3年第1期
    《西方国家劳动就业政策的变革》[J]王伟,孔德威,《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略论90年代“欧盟就业战略”》[J]丁纯,《世界经济文工》2001年第6期
    《欧盟就业政策的发展趋势及对中国的启示》[J]王雅梅,《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全新的欧洲就业战略:数量还是质量》[J]Thomas Coutrot《中国劳动保障》2003年10期
    《英国提升青年就业能力的政策演进、特征及启示》[J]罗恩立,《理论界》2010年第5期
    《北欧就业政策的经验及借鉴》[J]杨叙,《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瑞典的终身学习和员工培训》[J][英]格帕森,余祖光译,《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第21期
    《从福特主义到后福特主义》[J]张世鹏,《欧洲》1996年第5期
    《法国劳动就业政策而而观》[J]丽泉,《法国研究》2005年第2期
    《危机中的自由经济》[J]米尔顿·弗里德曼,《世界经济译丛》1982年第2期
    《关于瑞典学派对西方经济学理论贡献的思考》[J]赵雁,《税务与经济》2002年第6期
    《弗莱堡学派的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及启示》[J]刘国芬,《经济师》2006年第7期
    《德国弗莱堡学派研究——兼评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J]颜鹏飞,程传阁,崔孟修《经济评论》1998年第2期
    《我国反垄断立法的框架》[J]王晓哗《法学研究》1996年第4期
    《政府:一个公正社会不可或缺的角色——关于政府再分配职能正当性的思考》[J]周光辉, 殷冬水《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4)
    《德国的劳动力市场》[J]顾俊礼,《欧洲》,1994年第5期
    《社会学研究中“社会结构”的涵义辨析》[J]郑杭生,《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第6期
    《理解经济变迁的过程》[J](美)道格拉斯·c·诺思著,胡志敏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年第1期
    《试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济贫法的调整》[J]卢海生,《历史教学问题》,2007年第4期
    《英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历史变迁与核心争论》[J]刘继同,《国外社会科学》2003第3期
    《论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政府的济贫问题》[J]尹虹,《历史研究》2003年第3期
    《英国工业革命期间的社会立法》[J]赵虹,《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11月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福利制度的过渡性特点》[J]曹婉莉,《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7月
    《英国早期失业法令及其动因》[J]蔡玉辉,《学海》2007年第6期
    《简论德意志第二帝国社会保障制度》[J]桂莉,《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9月
    《浅论近代德国社会保险立法》[J]韦红,刑来顺,《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德国历史学派的兴衰述评》[J]魏建,《经济科学》1999年第2期
    《试论近代晚期欧洲的社会保障制度》[J]丁建定,《史学月刊》1997年第4期
    《关于就业与失业问题的理论政策研究》[J]孙祖芳,《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战后60年就业培训政策的变迁》[J]裴戌,石伟平,《职业技术教育》2006.30
    《国外促进就业法立法概况》[J]马永堂,《中国劳动》2005年第4期
    《德国失业保险和劳动力市场情况的观察与思考》[J]陶芳侯,《财贸研究》2001年第1期
    《德国劳动市场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以就业服务政策为重点》[J]熊明宝,王蓓,《经济评论》1999年第3期
    《德国失业保障及其对我国的借鉴》[J]公峰涛,工乃和,《国际经贸研究》1996年第4期
    《德国就业促进法概况》[J](德)汉欧力,《德国研究》1996年第4期
    《德国就业促进法概况》[J]刘青文,《法学杂志》1997年第2期
    《瑞典劳动关系中的合作主义》[J]闻效仪,《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0年4月
    《英国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J]颜莹舫,《社会》2004年第4期
    《福利国家向何处去》[J]周弘,《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德国的劳动力市场》[J]顾俊礼,《欧洲》1994年第5期
    《英国国有企业私有化探析》[J]赵雪梅,《经济评论》1999年第4期
    《社会变迁中的欧盟劳动就业政策》[J]余建年,《武汉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德法促进失业青年职业培训和就业的经验及其借鉴意义》[J]孙连越,《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年第16期
    《德国“哈茨改革”及其绩效评估》[J]杨伟国,格哈德·伊林,陈立坤,《欧洲研究》2007年第3期
    《哈茨改革能否扭转德国劳动力市场的颓势(上)》[J]蔡和平《中国劳动》2007年第1期
    《促进就业:德国劳动力市场改革》[J]朱玲《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3期
    《二战后英国劳资关系立法分析》[J]吕楠,《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6期
    《德国劳动关系的调整路径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沈琴琴《牛产力研究》No.19.2009
    1.Structural Anthropology,Levi Strauss, New York: Basic Books,1963
    2.The Old Poor Law:1795-1834, J.D.Marshall,Macmillan,London,1968
    3.The Development of the British Welfare State, J.R.Hay,1800-1975,Arnold,1978
    4.British social policy since 1945,Howard Glennerster,2000,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Oxford.
    5.An Ecnomic History of Sweden, Lars Magnusson, New York,2000
    6.Social Welfare in Sweden, Karl J. Hojer,Stocklom,1949,
    7.British Politics since 1945, Peter Dorey,Blackwell Publishers,1995.
    8.Can industry survive the welfare state? Scott.B,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82
    9.Sir William Beveridge,Full Employment in a Free Society,1945
    10.Britain's Ecnomic Problem:Too Few Producers? Bacon.R,Eltis.W.London,Macmillan,1978
    11.The Post-unification German Labour Market,Holger Bonin,Klaus F. Zimmerman,IZA Discus sion Paper No.185,2000
    12.Employee Participation in Sweden,Olof Lind, Employee Relations, Vol.1, No.1,1997,
    13.Privatization and Regulation, Sawyer,M.C, The UK Economy,Oxford,1997
    14.The New Industrial Policy-Privatization and Comeptition,Mildand Bank Review,1994
    15.State Power and ldeology in Britain:Mrs.Thatcher's Privatization Programme,J.Wolfe,Politi cal Studies,1991
    16.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Europe in an Era of Interdependence,Hall,P157
    17.What does the Amsterdam Treaty mean for the Employment,Employment&Social affairs,European Com-mission,1997
    18.Taking Stock of Five Years of the European Employment Srategy, European Commission, Brussels,2002.
    19.AlternativeApproachesto Governance in the EU:EU Social Policy and the European Employment Strategy, James S.Mosher,David M.Trubek,Journal of Common Market Studies,Voi41(1),2003
    20.European Commission,Introduction,http://ec.europa.eu/employment_social/employment_st rategy/index_en.htm.
    21.Employment in the EU and in the Member State:Joint report 2000,European Commission 2000
    22.Labour market policies in times of crisis,Sandrine Cazes,Sher Verick,CarolineHeuer,lntern ational Labour Office, Economic and Labour Market Analysis Department. Geneva,Employ ment working paper,2009
    23.Active Labour Market Programs:A Review of the Evidence from Evaluations,Amit Dar,Tzannatos,The World Bank,1999
    24.The Evaluationg of Active Labour Market Measures for the Long-term Uem-ployment,Ni gel Meager C.E.,Intenational Labour Market Organization:Employme-nt and Training Papers, 1997
    25. What works among active labour market policies:evidence from OECD coutries'experi ences.John P.Martin. OECD Economic Studies.2000
    26.Unemployment in Theory and Practice,Lange,T. Cheltenham:Edward Elgar,1998
    27.Welfare-to-Work and the New Deal,Richard Layard,Published by Centre for Economic Performanc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January 2001
    28.Employment and training programmes for the unemployed, Edward Beale,Economic policy and statistics section,Research paper 05/61,House of Commons Library,2005
    29. Long-term unemployment and the employability gap:priorities for renewing Britain's New Deal,Colin Lindsay,Journal of European Industrial Training,2002.26,P415
    30. New deal for lone parents,Labour Market Trends, 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Sep 2003
    31. Labour Market Policy and Welfare Reform:Meeting distribution and efficiency objectives,Richard Blundell,De Economist. Leiden,Jun 2004
    32. " Employment First":Activating the British Welfare State,D. Finn,B. Schulte,2000
    33. Germany:Community Support Framework 1994-99,Europen Commission,Brussels,1995
    34. Journal of the Federal Institute For Vocational Training,Offprint,2001.4
    35. Fixing the leak: Unemployment incidence before and after the 2006 reform of unem ployment benefits in Germany,Stephan Dlugosz,Gesine Stephan, Ralf A. Wilke, IAB-Discussi on Paper 25/2009
    36. Institutional Choices and Labour Market Policy: A British-Swedish Comparison, Desmon d S. King and Bo Rothstein,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1993
    37. Fairness at work, from http://www.dti.gov.uk/ed fairness/index.htm
    38. Employment Relations Act 1999, from http://www.dti.gov.uk/er/erbill.htm
    39. Is there a third way for the Party-Union Relationship?The Industrial Relations Project of New Labor,Chris Howell,paper for the political studies Association-UK 50th Annual Conf erence,London,April,2000
    40. The German Model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at the Crossroads:Past, Prsent and Future, Heinz Tuselmann, Arne Heise,lndustrial Relations Journal,2003
    41. Joachim Moller, Ulrich Walwei "Crisis Analysis and Recommendations—The German La bour Market Miracle on the Test Block," IAB Forum Spezial 2009
    42. Bundesagentur fur Arbeit, Annual Report 2008,2009,2010,2011
    43. Global employment trends for youth:special issue on the impact of the global econ omic crisis on youth. International Labor Office. Geneva,2010,P43
    44. OECD (2010), Jobs for Youth:Denmark, Netherlands,France, OECD Publishing, Paris.
    45. Rising Youth Unemployment During The Crisis:How to Prevent Negative Long-term C onsequences on a Generation?, Scarpetta,S.,A. Sonnet and T. Manfredi (2010),OECD Soci al,Employment and Migration Working Papers, No.106
    46. Global Employment Trends 2011:The challenge of a jobs recovery.International Labo r Office. Geneva,2011.1 P29
    47. Youth Unemployment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David N.F. Bell, David G. Blan chflower, IZA Discussion Paper No.5673,April 2011
    48. Young People and the Great Recession, David N.F. Bell, David G. Blanchflower, IZA Discussion Paper No.5674, April 2011
    49.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Crises on Youth Unemployment Rate, Misbah Tanveer Choudh ry, Enrico Marelli and Marcello Signorelli
    50. The Youth Labor Market Problem:Its Natur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P3,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and NBER.
    51. Who Is Hit Hardest during a Financial Crisis? The Vulnerability of Young Men and W omen to Unemployment in an Economic Downturn, Sher Verick, IZA DP No.4359,August 2009
    52. Young People and the Great Recession, David N.F. Bell, David G. Blanchflower, IZA Discussion Paper No.5674, April 2011
    53. Off to a good start? Youth labour market transitions in OECD countries, OECD Emplo yment Outlook,200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