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历史、族性、生命意识:何处为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标志着满族作家朱春雨长篇小说创作成就巅峰的《血菩提》一书中,作家选取了满族的一支——巴拉峪人的生存和历史作为创作蓝本,为读者奉献出一部精彩的“族性言说”,文本中浸透了浓厚的“生命意识”。本文分绪论、第一章、第二章、结语四部分对《血菩提》进行研究。绪论部分交代作家创作轨迹与中国少数族群文学的现代性建构之间的关系以及《血菩提》的研究现状,第一章以“历史”和“族性”为切入点考察作家对“历史”、“族性”的看法,第二章更进一步,分析文本叙述背后的“生命意识”,结语部分总结全文,指出《血菩提》的成功对少数族群作家文学创作带来的有益思考。
In the river novel blood pipal which indicated the peak artistic achievement of the Manchu author Zhu-chunyu, the writer selected the living history of Balayu people of the Manchu as original version of creation, and offered readers a brilliant book of expressing the ethnic characteristic. The text imbued strong life consciousness. The paper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introduction, the first section, the second section and conclusion. The introduction expla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reation trace of the author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modern ethnic literature, as well as the present research situation of this novel. The first section used the history and ethnic-characteristic as the study point, to inspect the view point of the author about these two points; Future more, in the second section, the paper analyzed the life consciousness behind the narration of the text. In conclusion, the paper pointed out that the success of the blood pipal brought out the beneficial thinking to the creation of ethnic literature.
引文
[1] 李鸿然:《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论》,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4出版,第4页。
    [2] 王联主编:《世界民族主义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第7页.
    [3] 关于这个问题,据笔者所知,在中国当代少数族群评论界姚新勇先生率先提出质疑,并在数篇文章中对此进行了论述,参见《追求的轨迹与困惑——“少数民族文学”建构的反思》,民族文学研究 2004年第1期,第15-24页;姚新勇,毛毳:《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民族叙事——以《红河谷》为例》,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总第111期等文章。
    [4][7] 姚新勇:《追求的轨迹与困惑——“少数民族文学”建构的反思》,民族文学研究 2004年第1期,第15-24页。附:第一阶段中社会主义性的少数民族文学的建构,开始于50年代并在50年代完成建构。至于说它继续延续,则一直到七十年代末。
    [5] 少数族群作家文学在以汉族文学为主体的文学史的书写中(在这种书写中汉族文学通常就是中国文学的代名词)不是被忽略,就是被简单粗暴地当作中国文学的一部分不做进一步的划分与鉴别(例如回族作家张承志、霍达,藏族作家扎西达娃、阿来等等)。
    [6] 参见姚新勇:《追求的轨迹与困惑——“少数民族文学”建构的反思》,民族文学研究 2004年第1期。
    [8][9] 关纪新:《打造全向度的民族文学理论平台——既往民族文学理论建设的得失探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12期
    [10] 朱春雨:《血菩提》,北京:作家出版社,1989年出版,第445页。
    [11] 王天军在《远游者的壮丽回归》中就把朱春雨的文学创作分为两个时期。
    [12] 朱春雨:《大业千秋》,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77年出版,版权页。
    [13] 资料引资科学健身网,民族百科知识版块,见:http://cnpes.com/Article/baike/minzu/200607/13226.html
    [14] 朱春雨:《血菩提》,北京:作家出版社,1989年出版,第27页。
    [15] 朱春雨:《血菩提》,北京:作家出版社,1989年出版,第28页。
    [16] 刘大先:《文化寻根·族性审视·历史反思——论朱春雨长篇小说〈血菩提〉的意蕴》,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4期,第103页。
    [17] 刘大先:《文化寻根·族性审视·历史反思——论朱春雨长篇小说〈血菩提〉的意蕴》,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4期,第106页。
    [18] 王宏刚:《满族与萨满教》,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第2页。
    [19] 朱春雨:《血菩提》,北京:作家出版社,1989年出版,第445页。
    [20] 舒也:《新历史小说:从突围到迷遁》,《文艺研究》,1997年第6期,第66页。
    [21] 朱春雨:《血菩提》,北京:作家出版社,1989年出版,第445页。
    [22] 朱春雨:《血菩提》,北京:作家出版社,1989年出版,第411-412页。
    [23] 朱春雨:《血菩提》,北京:作家出版社,1989年出版,第187页。
    [24] 朱春雨:《血菩提》,北京:作家出版社,1989年出版,第228页。
    [25] 鲍明:《满族文化模式——满族社会组织和观念体系研究》,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年出版,第26-27页。
    [26] 朱春雨:《血菩提》,北京:作家出版社,1989年出版,第10-11页。
    [27] 张杰、张丹卉:《清代东北边疆的满族》: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年出版,第414-417页。
    [28] 朱春雨:《血菩提》,北京:作家出版社,1989年出版,第205页。
    [29] 朱春雨:《血菩提》,北京:作家出版社,1989年出版,第71页。
    [30] 相关论述见孟慧英:《尘封的偶像》,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出版,第1-5页。
    [31] 王宏刚:《满族与萨满教》,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第6页。
    [32] 孟慧英:《尘封的偶像》,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出版,第41-42页。
    [33] 朱春雨:《血菩提》,北京:作家出版社,1989年出版,第23页。
    [34] 朱春雨:《血菩提》,北京:作家出版社,1989年出版,第33页。
    [35] 朱春雨:《血菩提》,北京:作家出版社,1989年出版,第34页。
    [36] 朱春雨:《血菩提》,北京:作家出版社,1989年出版,第37页。
    [37] 朱春雨:《血菩提》,北京:作家出版社,1989年出版,第1页。
    [38] 朱春雨:《血菩提》,北京:作家出版社,1989年出版,第87页。
    [39] 朱春雨:《血菩提》,北京:作家出版社,1989年出版,第444页。
    [40] 朱春雨:《血菩提》,北京:作家出版社,1989年出版,第107页。
    [41] 朱春雨:《血菩提》,北京:作家出版社,1989年出版,第350页。
    [42] 朱春雨:《血菩提》,北京:作家出版社,1989年出版,第348页。
    [43] 朱春雨:《血菩提》,北京:作家出版社,1989年出版,第119页。
    [44] 朱春雨:《血菩提》,北京:作家出版社,1989年出版,第256-257页。
    [45] 【澳】佛洛依德:《论创造力与无意识》,孙恺祥译,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年出版,第183页。
    [46] 相关论述见:孟慧英:《尘封的偶像》,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出版,第237-276页。
    [47] 关于“紫气东来”的论述见:http://www.3320.net/blib/c/read/5/2238/1668.htm 关于“施琅是民族英雄还是汉奸”的论述见:http://bbs.tiexue.net/post_1180045_1.html
    [48][49] 相关论述见:关纪新:《少数民族作家与民族文化传统的关联》,《民族文学研究》,1994年第1期,第27-34页。
    [50] 相关论述见:姚新勇:《文化身份建构的欲求与审思》,《读书》,2002年第11期;罗义华:《文化的乖离与重构——全球化语境中的民族文学创作主体性批判》,《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2期。
    [51] 冉云飞:《通往可能之路——与作家阿米谈话录》,见 http://blog.donews.com/yanshui/articles/126312.aspx
    [1] 朱春雨:《血菩提》,北京:作家出版社,1989年
    [2] 朱春雨:《山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3] 朱春雨:《在人海里:道德见闻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4] 朱春雨:《陪乐》,北京:华艺出版社,1993年
    [5] 朱春雨:《莫斯科笔记》,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6年
    [6] 朱春雨:《橄榄》,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
    [7] 朱春雨:《绿荫》,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2年
    [8] 朱春雨:《沧桑小户》,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9] 朱春雨:《亚细亚瀑布》,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10] 朱春雨:《白鹤浦》,花山文艺出版社,1984年
    [11] 陈建功、赵大年:《皇城根》,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年
    [12] 赵大年:《紫墙》,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
    [13] 赵大年:《公主的女儿》,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年
    [14] 叶广芩:《谁翻乐府凄凉曲》,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
    [15] 叶广芩:《采桑子》,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9年
    [16] 老舍:《正红旗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17] 关纪新、王科选编:《当代满族短篇小说选》,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年
    [18] 马拉沁夫、吉狄马加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经典文库·短篇小说卷》,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19] 马拉沁夫、吉狄马加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经典文库·中篇小说卷》,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20] 马拉沁夫、吉狄马加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经典文库·散文报告文学卷》,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21] 乔良等:《新历史小说选》,王彪选评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
    [22] 马拉沁夫、吉狄马加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经典文库·理论评论卷》,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23] 关纪新、朝戈金:《多重选择的世界——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理论描述》,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
    [24] 关纪新编:《满族现代文学家艺术家传略》,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
    [25] 路地、关纪新:《当代满族作家论》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
    [26] 赵志忠:《民族文学论稿》,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年
    [27] 李鸿然:《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论》,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
    [28] 赵志忠:《满学论稿》,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年
    [29] 孟慧英:《尘封的偶像》,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30] 赵展:《满族文化与宗教研究》,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3年
    [31] 徐其超、罗布江村主编:《族群记忆与多元创造——新时期四川少数民族文学》,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2001年
    [32] 刘中民、左彩金、骆素青:《民族主义与当代国际政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
    [33]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
    [34] 王联主编:《世界民族主义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35] 王宏刚:《满族与萨满教》,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
    [36] 【澳】佛洛依德:《论创造力与无意识》,孙恺祥译,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年
    [37] 鲍明:《满族文化模式——满族社会组织和观念体系研究》,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年
    [38] 特·赛音巴雅尔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史》,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9年
    [39] 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
    [40] 巴特·穆尔—吉尔伯特等编撰:《后殖民批评》,杨乃乔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41] 罗钢、刘象愚编:《后殖民文化研究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42] 【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
    [43] 【美】爱德华·W·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
    [44] 【英】厄内斯特·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45] 【英】埃里·凯杜里:《民族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46] 【英】安东尼·D·史密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47]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方文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
    [48] 关纪新:《20世纪中华各民族文学关系谫论》,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1期
    [49] 关纪新:《论旗人作家老舍》,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50] 关纪新:《打造全向度的民族文学理论平台——既往民族文学理论建设的得失探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12期
    [51] 关纪新:《兴替由来岂瞬间——评台湾女作家林佩芬的长篇小说〈努尔哈赤〉》,满族研究,2001年第4期
    [52] 关纪新:《老舍,一位十分“民间艺术化”的大文豪》,民间文化,1999年第1期
    [53] 关纪新:《满学研究的里程碑——读学术新著〈满族文化史〉》,满族研究,1999年第4期
    [54] 姚新勇:《萎靡的当代民族文学批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8期
    [55] 姚新勇:《“民族”前途何所之——关于〈现代中国的民族主义〉的几点看法》,南方文坛,2004年第4期
    [56] 姚新勇:《追求的轨迹与困惑——“少数民族文学性”建构的反思》,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1期
    [57] 姚新勇,毛毳:《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民族叙事——以《红河谷》为例》,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总第111期
    [58] 姚新勇:《文化身份建构的欲求与审思》,《读书》,2002年第11期
    [59] 何振邦:《推开沉重的历史之门——读朱春雨的长篇力作〈血菩提〉》,民族文学研究,1990年1期
    [60] 王天军:《远游者的壮丽回归》,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优秀硕士论文
    [61] 王炜:《〈一日长于百年〉与〈血菩提〉之比较》,学术交流,2005年11期
    [62] 金华:《论叶广岑系列家族小说》,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63] 马国栋:《文化意蕴·双重视角·民族身份——试析叶广岑中篇小说〈梦也何曾到谢桥〉》,
    [64] 民族文学研究 2003年4期
    [65] 马国栋:《略论老舍作品中的满族文化气质》,满族研究,2004年第1期
    [66] 李子云:《梦外人的清醒》,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4期
    [67] 康艳梅:《时代的暴风雨来了——读叶广芩的〈采桑子〉》,小说评论,2000年5期
    [68] 畅广元:《关于〈黄连厚朴〉和〈狗熊淑娟〉——致叶广岑》,小说评论,1997年5期
    [69] 朝戈金:《少数民族文学概论》,中国民族,2006年第6期
    [70] 金海燕:《〈满族研究〉创刊20周年纪念座谈会综述》,满族研究,2006年第1期
    [71] 马跃:《试述满族民歌中蕴涵的民族性格》,学术交流,2006年第1期
    [72] 刘大先:《文化寻根·族性审视·历史反思——论朱春雨长篇小说〈血菩提〉的意蕴》,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4期
    [73] 刘大先:《民族情结与国家关怀——满族学者关纪新与他的满族文学研究》,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74] 刘大先:《20世纪满族文学的写影——评路地、关纪新主编的〈当代满族作家论〉》,满族研究,2005年第3期
    [75] 罗义华:《文化的乖离与重构——全球化语境中的民族文学创作主体性批判》,《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2期
    [76] 姜小莉:《萨满教对满族社会伦理观的影响》,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77] 姜小莉:《试论满族家祭与萨满教的关系》,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78] 张杰:《清文化与满族精神——纪念满族入关360周年》,满族研究,2005年第1期
    [79] 栾凡:《清前期的满族民族意识与满汉文化交融》,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1期
    [80] 吕景利:《浅谈满族萨满跳神所呈现的艺术特征》,长春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81] 赵志忠:《满族与京剧》,满族研究,2004年第1期
    [82] 吴健玲:《眷恋中的突围——评满族作家叶广芩的家族系列小说》,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83] 路地:《当代满族文学简述》,丹东师专学报,200年第1期
    [84] 张丹:《浅谈汉文化对满族语言文化兴衰的影响》,黑龙江史志,2002年第2期
    [85] 严革:《满族民俗民风的诗意记忆——读〈正红旗下〉》,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