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的历史与逻辑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创新理论。其内容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部分构成。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理论飞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一方面是为了应对世界发展形势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来的危机与挑战,即我们应当如何在新的世界变革面前继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不动摇,并能够有效地解决和克服各种发展困境和危机,紧紧抓住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另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通过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思想理论建设的话语体系创新,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有效应对当前西方舆论思潮和价值观的渗透和冲击,不断巩固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共识。
     本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放在一个当代世界发展的时空背景下,着重从历史和逻辑两个维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合理性与必然性以及当代实践的合法性与逻辑性进行分析与解读,试图从当代语境的战略视角深入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意蕴和功能作用,并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了思考与建议。一是对为什么要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与作用等进行分析,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二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空背景和实践诉求进行分析,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境遇与作用;三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合理性与必然性进行分析,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立的历史选择和内在规律;四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渊源和基本特性做出分析,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普遍性价值依据及其内在属性;五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意蕴和理论诉求进行分析,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理论立足点;六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方法和实践路径做出分析,阐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方法、载体、举措等。
"The Decision on Some Major Issues concerning Structur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made by the6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16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learly pointed out that the Marxist guiding principle, the common ideal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 patriotism-centered national spirit, a spirit of the times centering on reform and innovation and the socialist concept of honor and disgrace are the basic contents of the system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is system is an organic whole with clear unity and coherence and a well-organized structure. The Marxist guiding principle is the soul of the system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e common ideal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he main theme of the system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e national spirit and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are the quintessence of the system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e socialist concept of honor and disgrace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system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Each society has its system of core values, which has an overriding position in that society's ideology and plays a guiding role in its economic and social progress. A progressive system of social core values such as the system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s a spiritual bond for maintaining social unity and harmony, a spiritual force for promoting all-rou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a spiritual banner for directing social progress, exerting a direct and profound influence over society's vitality, cohesion and creativity. The system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represents the essence of socialist ideology,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piritual banner of the 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t no time should we waver in our conviction about any of them.
     My paper mainly researches the historical rationality and the logical inevitability of the system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analyses the contemporary practice legitimacy and logicality of the system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development space and time background. My paper tries to grasp the connotation and function of the system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give some suggestions about how to build up the system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Firstly, my paper will explain why put forward the system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clarify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system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Secondly, analysis the time and space of background and practical appeal of the system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clarify the function and effect of the system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irdly, analysis historical rationality and the logical inevitability of the system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expound the historical basis and the internal rules of the system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Fourthly, analysis the origin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ystem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expound the intrinsic properties of the system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Fifthly, analysis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system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expoun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theory foothold of the system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Sixthly, analysis the construction methods of the system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expound the route and carrier to build up the system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引文
[1]《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4页。
    [1]《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56页,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8页,
    [1]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49页。
    [1]《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8页。
    [1]《江泽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1页。
    [1]江泽民:《论“二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65页。
    [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3页。
    [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0页。
    [1]《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3页。
    [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79页。
    [2]转引自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页。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页,
    [1]《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21页。
    [2][美]彼得·F·德鲁克:《后资本主义社会》,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年版,“序言”第2页。
    [1]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48页。
    [1][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订版),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200页。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1—292页。
    [1][英]约翰·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2][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秋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第1页。
    [1][德]赫尔穆特·施密特:《全球化与道德重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69—70页。
    [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8页。
    [1]张旭东:《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1][美]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71页。
    [2]郭文亮:《当代国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导论》,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3页。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1页。
    [1]李景源:“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5期。
    [1]转引自高瑞泉:《转折时期的精神转折—“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思潮及其走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549页。
    [1]荆学民:《当代中国社会信仰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5页。
    [2]同上书,第181页。
    [1]袁贵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9页。
    [1]《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学习出版社2001年版,第10页。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3页。
    [1]《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学习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
    [1]唐凯麟:“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深层透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历史观照和现代价值审思”,《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1][德]赫尔穆特·施密特:《全球化与道德重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62页。
    [2]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60页。
    [1]《人民日报重要言论汇编》,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第2页。
    [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1]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08页。
    [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05页。
    [1]《邓小平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
    [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7页。
    [2]《毛泽东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92页。
    [1]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59页。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
    [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2页。
    [1]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57页。
    [2]王伟光:“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十哲学问题”,《理论前沿》2007年第3期。
    [1]侯惠勤:《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磨砺—马克思主义著作精要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8-709页。
    [1]本部分系本人参编著作内容,参见王建润:《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新形势下如何大力弘扬中华文化》,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4贞。
    [2]李景源:“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基础”,《哲学研究》1996年第11期。
    [1]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5页。
    [1]《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7页。
    [1]《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十部学习文件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年版,第39页。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巾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
    本部分内容系本人论文成果,参见林仕尧:“创生与聚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价值观视角”,《唯实》2011年第1期。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1]《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9页。
    [2]《论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摘编》,学习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39页。
    [1]郭广银:《当代中国道德建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92页。
    [1]参见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55页。
    [1]参见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58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2]《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
    [3]《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1095页。
    [1]《邓小平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2页。
    [1]《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年版,第27页。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0页。
    [1]《邓小平义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2]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79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
    [1]转引自何爱国:“人的依赖、独立与自由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观解读”,《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3期。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8页。
    [1]《论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摘编》,学习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1页。
    [1]转引自吴向东:《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9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3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2]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1]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部分。
    [1]《毛泽东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2页。
    [1]《马克思恩格斯论道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65页。
    [1]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1页。
    [2]参见秋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休系”,《求是》2006年第24期。
    [1]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3页。
    [1]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99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2]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一文。
    [1]陈来:《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时代的宗教、伦理与社会思想》,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38页。
    [2]参见《马克思恩格斯论道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63页。
    [1]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49页。
    [1]参见郭文亮等著《当代国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导论》,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7页。
    [1]参见《马克思恩格斯论道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69页。
    [1]参见《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6页。
    [1]参见秋石:“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求是》2009年第11期。
    [2]参见秋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求是》2006年第24期。
    [1]杨明:“中国道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道德与文明》2011年第3期。
    [2]参见杨明:“中国道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道德与文明》2011年第3期。
    [1]参见杨明:“中国道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休系”,《道德与文明》201]年第3期。
    [1]参见杨明:“中国道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道德与文明》2011年第3期。
    [1]参见李景源:“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5期。
    [1]参见王泽应:《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62页。
    [1]参见陈新汉:“论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10期。
    [2]参见万俊人:“信仰危机的‘现代性’根源及其文化解释”,《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1]参见万俊人:“信仰危机的‘现代性’根源及其文化解释”,《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2]同上。
    [1]参见林国标:《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视角》,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8页。
    [2]同上书,第339页。
    [1]陈新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价值哲学的角度看”,《哲学研究》2007年第11期。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8页。
    [1]参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1页。
    [1]参见《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3页。
    [1]《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3页。
    [1]《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页。
    [2]《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7页。
    [1]陈新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价值哲学的角度看”,《哲学研究》2007年第11期。
    [2]陈秉公:“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3期。
    [1]陆树程:“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元问题—基于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的一种理解”,《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8期。
    [2]同上。
    [1]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序”第9页。
    [1]《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年版,第64-65页。
    [2]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序”第9贞。
    [1][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订版),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第5页。
    [1]包心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8期。
    [1]侯惠勤:“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建设理论上的创新”,《新视野》2010年第2期。
    [2]《论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摘编》,学习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7页。
    [1][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秋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第282页。
    *注:内容系本人论文成果。参见林仕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法论探析”,《学海》2011年第2期。
    [1]侯惠勤:《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磨砺—马克思主义著作精要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1][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第281页。
    [1]林仕尧:“创生与聚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价值观视角”,《唯实》2011年第1期。
    [2]袁贵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注:内容系本人论文成果。参见林仕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休系方法论探析”,《学海》2011年第2期。
    [1]转引自高国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理论维度”,《思想理论教育》2007年第1期。
    [1]转引自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25页。
    [1]《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第281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1页。
    [1]转引自郭广银:“德治:政治文明的伦理维度”,《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2]郭广银:“德治:政治文明的伦理维度”,《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1]郭广银:“从道德层面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江海学刊》2005年第4期。
    [1]郭建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构想”,《创新》2009年第3期。
    [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7页。
    [2]《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4页。
    [1]刘吉:《碰撞三十年—改革开放十次思想观念交锋实录》,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50页。
    [1]程恩富:“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研究报告”,《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年第2期。
    [1]参见程恩富:“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研究报告”,《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年第2期。
    [1]严书翰:“继续推进我国社会建设的有利条件和基本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1年第5期。
    [1]参见严书翰:“继续推进我国社会建设的有利条件和基本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1年第5期。
    [1]侯惠勤:“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前线》2009年第4期。
    [1]《论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摘编》,学习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70—71页。
    [1]参见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5-17页。
    [1]刘吉:《碰撞三十年—改革开放十次思想观念交锋实录》,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35页。
    [1]宇文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3年第5期。
    [1]郭广银:“机遇和回应:面对‘全球伦理’思潮”,《齐鲁学刊》2002年第1期。
    [1]《论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摘编》,学习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65页。
    [1]杨明:“国家与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的基本路径”,《红旗文稿》2012年第4期。
    [1]韩震:“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与核心价值观念”,《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1]杨明:“国家与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的基本路径”,《红旗文稿》2012年第4期。
    [1]《论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摘编》,学习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101页。
    [2]盛邦和:《解体与重构—现代中国史学与儒学思想变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4页。
    [1]《论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摘编》,学习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104—105页。
    [1]《论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摘编》,学习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104页。
    [2]高瑞泉:《中国现代精神传统—中国的现代性观念谱系》(增补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74页。
    [1]《论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摘编》,学习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11页。
    [2]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三联书店出版社2008年版,第485贞。
    [1]王勤:“现代化、全球化与文化自觉”,《求是学刊》2001年第6期。
    [2]《论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摘编》,学习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13页。
    [1]费孝通:“文化自觉的思想来源与现实意义”,《文史哲》2003年第3期。
    [2]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上)》,《红旗文稿》2010年第15期。
    [3]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义化的思考(中)》,《红旗文稿》2010年第16期。
    [1]蒋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求是》2012年第2期。
    [2]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0页。
    [1]韩震:“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与核心价值观念”,《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1]参见杨明:“国家与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的基本路径”,《红旗文稿》2012年第4期。参见李德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当代普世价值”,《学术探索》2011年第10期。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版。
    2、《毛泽东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北京,学习出版社2001年版。
    6、《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年版。
    7、《邓小平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江泽民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9、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0、《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2、胡锦涛:《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3、胡锦涛:《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4、《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15、《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6、《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17、《人民日报重要言论汇编》,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
    18、《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1年版。
    19、《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有关重要文献摘编》,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87年版。
    20、《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9年版。
    21、《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年版。
    2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23、《论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摘编》,北京,学习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1、敖带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热问题与冷思考》,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2、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3、陈来:《传统与现代:人文主义的视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4、陈寿灿:《当代中国伦理学若干前沿问题研究》,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年版。
    5、戴木才:《现代政治视域中的“法治”与“德治”》,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戴木才:《中国特色核心价值观的传统、现实与前景》,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7、方东美:《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匡钊译,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8、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9、高瑞泉:《中国现代精神传统(增补本)—中国的现代性观念谱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10、高瑞泉等:《转折时期的精神转折—“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思潮及其走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11、郭广银:《伦理学原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2、郭广银,杨明:《当代中国道德建设》,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3、郭广银,杨明:《应用伦理学的热点探索》,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4、郭广银等:《伦理新论: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道德建设》,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5、郭建宁:《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6、郭强:《新新相映—新资本主义—新社会主义》,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
    17、郭文亮等:《当代国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7、黄凯锋:《变量共生、组合创新与意识形态—多维视野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上海,学林出版社2012年版面。
    18、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19、何萍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0、景海峰:《中国哲学的现代诠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1、荆学民:《当代中国社会信仰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2、李从军:《价值体系的历史选择》,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3、李德顺:《价值论(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4、李建华:《道德情感论—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一种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5、李江涛等:《当代文化发展新趋势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
    26、李向平:《信仰但不认同—当代中国信仰的社会学诠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28、李振纲:《生命的哲学—<庄子>文本的另一种解读》,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
    29、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30、林国标:《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视角》,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1、刘吉:《碰撞三十年—改革开放十次思想观念交锋实录》,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2、刘明君等:《多元文化冲突与主流意识形态建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33、罗国杰:《伦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4、倪志安等:《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5、盛邦和:《解体与重构—现代中国史学与儒学思想变迁》,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6、唐凯麟:《伦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7、万俊人:《寻求普世伦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年版。
    38、王磊:《马克思恩格斯论道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9、王明生等:《思想的力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0、王伟光:《科学发展观基本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1、王永贵等:《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2、王玉樑:《当代中国价值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3、王月清:《中国佛教伦理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4、王泽应:《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5、魏英敏:《当代中国伦理与道德》,北京,昆仑出版社2001年版。
    46、吴向东:《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7、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修订版。
    48、杨清荣:《经济全球化下的儒家伦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9、姚润皋等:《列宁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0、张世保:《西化思潮的源流与评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1、张旭东:《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2、赵馥洁:《价值的历程—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历史演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53、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意识形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4、周昌忠:《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55、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澳]安德鲁·文森特:《现代政治意识形态》,袁久红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美]彼得·F·德鲁克:《后资本主义社会》,傅振焜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年版。
    3、[德]费希特:《伦理学体系》,梁志学、李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4、[德]赫尔穆特·施密特:《全球化与道德重建》,柴方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5、[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刘继译,上海译出版社2008年版。
    6、[法]亨利·柏格森:《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第2版)》,王作虹、成穷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美]雷迅马:《作为意识形态的现代化—社会科学与美国对第三世界政策》,牛可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
    8、[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
    9、[美]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何帆等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
    10、[英]约翰·B·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高銛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
    11、[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版。
    12、[美]约翰·罗默:《社会主义的未来》,余文烈等译,重庆出版社2010年版。
    13、[英]约翰·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郭英剑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英]以赛亚·伯林:《苏联的心灵》,潘永强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
    15、[美]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阎克文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包心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8期。
    2、陈秉公:“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3期。
    3、陈新汉:“论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10期。
    4、陈新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价值哲学的角度看”,《哲学研究》2007年第11期。
    5、程恩富:“今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研究报告”,《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年第2期。
    6、费孝通:“文化自觉的思想来源于现实意义”,《文史哲》2003年第3期。
    7、高国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维度”,《思想理论教育》2007年第1期。
    8、郭广银:“从道德层面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江海学刊》2005年第4期。
    9、郭广银:“德治:政治文明的伦理维度”,《苏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10、郭广银等:“和谐社会与执政道德建设”,《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11、郭广银等:“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党建杂志》2002年第1期。
    12、郭广银:“树立正确政绩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保障”,《群众》2010年第9期。
    13、郭广银:“机遇和回应:面对‘全球伦理’思潮”,《齐鲁学刊》2002年第1期。
    14、郭建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构想”,《创新》2009年第3期。
    15、韩震:“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与核心价值观念”,《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16、何爱国:“人的依赖、独立于自由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观解读”,《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3期。
    17、贺来:“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信念层面的对话”,《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18、侯惠勤等:“准确理解邓小平理论对当代中国价值观建构的意义”,《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19、侯惠勤:“哲学的耻辱与责任—关于“法轮功”一类现象的理论思考”,《南京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20、侯惠勤:“弱化与强化:意识形态的当代走向与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大理论创新”,《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年第6期。
    21、侯惠勤:“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前线》2009年第4期。
    22、侯惠勤:“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建设理论上的创新”,《新视野》2010年第2期。
    23、蒋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求是》2012年第2期。
    24、李德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当代普世价值”,《学术探索》2011年第10期。
    25、李景源:“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版第5期。
    26、李景源等:《价值观和价值导向论要》,《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27、李景源:“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基础”,《哲学研究》1996年第11期。
    28、林仕尧:“创生与聚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价值观视角”,《唯实》2011年第1期。
    29、林仕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法论探析”,《学海》2011年第2期。
    30、陆树程:“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元问题—基于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的种理解”,《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8期。
    31、秋石:“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求是》2012年第1期。
    32、秋石:“认清道德主流,坚定道德信心—再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求是》2012年第4期
    33、秋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求是》2006年第24期。
    34、秋石:“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求是》2009年第11期。
    35、唐凯麟:“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深层透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历史观照和现代价值审思”,《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36、万俊人:“信仰危机的‘现代性’根源及其文化解释”,《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37、王勤:“现代化、全球化与文化自觉”,《求是学刊》2001年第6期。
    38、王伟光:“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哲学问题”,《理论前沿》2007年第3期。
    39、严书翰:“继续推进我国社会建设的有利条件和基本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1年第5期。
    40、杨明:“四维与公民道德建设”,《中国哲学史》1998年第1期。
    41、杨明:“公民道德建设的科学思路”,《群众》2002年第5期。
    42、杨明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与实践研究—以江苏省为例”,《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43、杨明:“国家与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的基本路径”,《红旗文稿》2012年第4期。
    44、杨明等:“国家与公民视野下的核心价值观构建”,《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7期。
    45、杨明:“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根本”,《群众》2007年第5期。
    46、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体系建设”,《道德与文明》2002年第4期。
    47、杨明:“中国传统和谐观的内容特质与时代价值”,《伦理学研究》2008年第2期。
    48、杨明等:“中国道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道德与文明》2011年第3期。
    49、姚介厚:“跨文化交往和世界文明共同进步”,《浙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50、衣俊卿:“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一个新向度”,《哲学研究》2008年12期。
    51、袁贵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52、宇文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3年第5期。
    53、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上)”,《红旗文稿》2010年第15期。
    54、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红旗文稿》2010年第16期。
    55、张晓东:“30年来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交锋的理论历程”,《福建论坛》2008年第10期。
    56、邹广文:“当代文化哲学建构的中国资源”,《学术月刊》2008年第10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