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揭穿荒诞  诞生希望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试图阐明女作家斯妤的荒诞小说创作,借鉴于西方存在主义哲学与西方荒诞派文学对于人类存在荒诞性的理论与技法,表现的是哲学意义层次的荒诞主题,以书写人的“生存荒诞”、现实的荒诞为主旨,主要反映当代人对于生存的荒诞感,描绘人生的苦痛与无意义,以及孤独、焦虑的情绪,揭示人性异化的丑陋,汲取了加缪存在主义的面对荒诞反抗荒诞的积极人生态度。斯妤的创作经历了由审美向审丑的转变,其目的是一致的,小说中具体表现为无论“审丑”、“揭露”,还是“反抗”,都仍是作家对美的追寻方式,在使人们意识到现实荒诞、精神苦痛之后,于作品深处暗示着美丽精神家园的重建,通过“幻想”达到回归人性纯真的生存理想。
     斯妤的荒诞小说,虽借鉴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但决不是它的中式翻版,而是有选择地吸收其理论与技法,使之与汉语创作相整合,既有以虚构故事描绘真实故事(非传统现实主义)、变形夸张手法、卡夫卡式冷峻的叙事话语,又有中国传统文学的鲜明的人物形象、清晰的故事情节线索、流畅优美的语言,较好地体现当代中国作家们进行的“现代主义”本土化,“用汉语写作外语技法”的探索。
This writing attempts to explain Ms Su Yu's work of absurdity genre and how Western existentialism and absurdity literature is employed as a creation theory and a source of writing techniques, combined with Albert Camus's existentialistic anti-absurdity attitude, in presenting the theme of absurdity on a philosophic level, in revealing the absurdity of human existence and reality, in reflecting the modern human absurdity, in depicting the agonies and meaningless of life as well as the human complex of loneliness and anxiety, and alienation of human nature. Su Yu's work exhibits a thematic shift from aesthetic judgment to the judgment of unaesthetic, with a constant focus, whether "judgment of the un-aesthetic " , " exposure " or " rebellion " as depicted in her work, are all. the author's pursuit of aesthetic beauty, which implies deep down beneath the surface of the work, with awareness of the absurdity of the reality and the spiritual agonies, the reconstruction of human spiritual realm and re-at
    tainment, through "imagination", of the return to pure human nature survival ideal.
    Su Yu's creation, drawing on the Western modernism, more than merely a copy version in Chinese, is an integral blending with Chinese creation, by means of selective employment of the Modernist's theories and techniques. This, accomplished in her work, with fictitious stories of truth( non-conventional realism ), decomposition, hyperbole , Kafka's cold narration, distinct character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 clear plot, smooth and beautiful language, very well illustrates the experiment and
    
    
    exploration that a number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 have been making in " vernacularizing modernism " and "writing Chinese with non-vernacular techniques".
引文
[1][2][5] 斯妤《爱情是风·盘旋路》,第130-134页,《斯妤文集》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8年1月版。
    [3] 转引自秦晋《思索与焦虑——斯妤小说漫议》,《光明日报》1998年,7,16,(6)。
    [4][12] 斯妤《橄榄树·在自传的题目下》,第78-85页,《斯妤文集》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8年1月版。
    [6][21] 斯妤《爱情是风·裂变与再生》,第36-38页,《斯妤文集》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8年1月版。
    [7] 斯妤《橄榄树·永远的冰心》,第237页,《斯妤文集》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8年1月版。
    [8][9] 钱理群 吴晓东《文学的归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略>之五》,《海南师院学报》1997,1,第64页。
    [10][20][29][38] 斯妤《爱情是风·答问》,第124-129页,《斯妤文集》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8年1月版。
    [11][26] 斯妤《爱情是风·人对于人只是一种表面》,第7-9页,《斯好文集》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8年1月版。
    [13] 斯妤《橄榄树·追忆尴尬青春》,第33-38页,《斯妤文集》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8年1月版。
    [14] 斯妤《橄榄树·心的形式》第21页,《斯妤文集》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8年1月版。
    [15][17] 斯妤《橄榄树·橄榄树》,第43-48页,《斯妤文集》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8年1月版。
    [16] 斯妤《橄榄树·心灵速写》,第59页,《斯妤文集》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8年1月版。
    [18] 斯妤《橄榄树·除夕》,第56页,《斯妤文集》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8年1月版。
    
    
    [19] 杨鹏《斯妤小说:一种新素质》 《光明日报》1995,12,6,(7)。
    [22] 沈亚丹《中国当代诗歌荒诞意识的表现形式》《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1904,4,第34页。
    [23] 《荒诞·怪诞·滑稽》,第5页,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转引自李运抟《新时期小说的变形艺术》,《文学评论》1996,4,(106)。
    [24] 吴义勤《遥望废墟中的家园——斯妤小说论》,《当代文坛》1996,6,第13页。
    [25][28] 周政保《影子是重要的——关于斯妤的长篇小说<竖琴的影子>》,《小说评论》1999,1,第81页。
    [27] 斯妤《爱情是风·幻想者》,第6页,《斯妤文集》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8年1月版。
    [30] 斯妤《一种方式》,《作家》1995,3,第26页。
    [31] 斯妤《爱情是风·给梦一把梯子》,第144页,《斯妤文集》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8年1月版。
    [32] 李虹《梦中的醒者——斯妤小说的都市存在》,《作家》1996,11。
    [33] 布勒东《超现实主义宣言》转引自李虹《梦中的醒者——斯妤小说的都市存在》,《作家》1996,11,第79-80页。
    [34] 许鹏远《西方荒诞派文学对我国新时期荒诞小说的影响》,《青海师专学报》1996,1,第29-32页。
    [35] 别林斯基语转引自方正《从<子夜>看矛盾的左拉影响与独创性》,《社会科学家》1996,5,第58页。
    [36] 斯妤《爱情是风·感觉与经历》,第16页,《斯妤文集》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8年1月版。
    [37] 斯妤《爱情是风·女性散文及其他》,第93页,《斯妤文集》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8年1月版。
    
    
    (1) 王克千 欧力同等《现代西方哲学流派》,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版。
    (2) 车铭洲《现代西方哲学源流》,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3) 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9月版。
    (4) 徐崇温主编《存在主义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5) 李钧《存在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版。
    (6) 赵维之等编《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3月版。
    (7) 沈志明等译《萨特戏剧集》(上、下),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8年版。
    (8) 廖星桥《法国现当代文学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10月版。
    (9) 张清华《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6月版。
    (10) 朱栋霖等《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
    (11) 王达敏《新时期小说的非现实性描写》,《文艺评论》1997,5,第31-40页。
    (12) 钱理群 吴晓东《文学的归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略>之五》,《海南师院学报》1997,1,第64-70页。
    (13) 魏天祥《九十年代文艺新变化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5月版。
    (14) 王菊延《中国当代小说镜像》,人民日报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15) 王光明《女性文学:告别1995——中国第三阶段的女性主义文学》,《天津社会科学》1996,6,第69-74。
    (16) 傅翔《私人档案·三言两语——当前小说创作点评》,《文艺评论》(哈尔滨),1997,1,第45-57页。
    (17) 李彬《荒诞:对人生的一种解读——近几年小说创作中荒诞现象的回顾与审视》,《当代文坛》,1989,3,第20-23页。
    (18) 许鹏远《西方荒诞派文学对我国新时期荒诞小说的影响》,《青海师专学报》1996,1,第29-32页。
    (19) 朱向前《长篇小说:新文学的风向标 现代主义的突围》,《文艺报》(京)
    
    1999,3,2,(2)。
    (20) 李运抟《新时期小说的变形艺术》,《文学评论》1996,4,第102-109页。
    (21) 韩雪临《荒诞意识与彻底现实主义》,《小说评论》1997,4,第43-48页。
    (22) 吴义勤《遥望废墟中的家园——斯妤小说论》,《当代文坛》1996,6,第12-15页。
    (23) 周政保《影子是重要的——关于斯妤的长篇小说<竖琴的影子>》,《小说评论》1999,1,第78-81页。
    (24) 徐晓红《生存的梦魇——斯妤梦非梦解读》,《名作欣赏》1999,4,第85-88页。
    (25) 杜珂《现实与梦幻的纠缠——解读梦非梦》,《名作欣赏》1999,4,第89-91页。
    (26) 李正西《斯妤论》,《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合肥)1996,2,第36-39页。
    (27) 李东芳《寻梦旅人——斯妤散文读解》,《当代文坛》,1996,3,40-42页
    (28) 高原新《在人的延线上放大人自身——斯妤幻想写实小说手法初探》,《作家》1996,11,第75-76页。
    (29) 杨鹏《幻象里的真实——从斯妤近作看一种新的小说空间》,《作家》 1996,11,第77-78页。
    (30) 李虹《梦中的醒者——斯妤小说的都市生存》,《作家》1996,11,第79-80页。
    (31) 张颐武《幻想的“状态”》,《作家》1995,8,第24-26页。
    (32) 荒林《一种女性写作:在荒诞中反抗荒诞——斯妤散文“荒诞系列”及其它》,《中外散文比较与展望——94中外散文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第345-351页,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