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陶寺文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陶寺文化是指以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为代表的一类文化遗存。陶寺文化遗址主要分布于晋南地区的临汾盆地,汾水下游和浍河流域是其分布的中心区域。陶寺文化早期主要继承了庙底沟二期文化,在形成的过程中也融合了其它文化的一些因素。其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500~公元前1900年,前后延续了大约600年的时间。按照其文化面貌可以分为三期五段,早、中、晚三期大约各持续了200年。陶寺文化早、中期文化面貌比较一致,晚期可以分为两个地方类型,即南部的陶寺类型和北部的侯村类型。随着夏人的逐渐兴起并向北进行军事扩张,陶寺文化逐渐被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取代,最终消失。陶寺文化应属于尧舜的文化遗存,具体的说,早中期是唐尧,晚期是虞舜,陶寺文化的聚落中心也伴随着统治者的改变而经历了由北向南转移的过程。陶寺文化对于探索我国古代文明和国家的起源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陶寺遗址的微观聚落形态和陶寺文化宏观聚落形态的考察表明,陶寺社会阶层分化严重,王者的雏形很可能已经出现,礼制初步形成,已进入了属于早期国家形态的邦国阶段,这一时期,文明社会初步形成。
Taosi culture was one type of the heritage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aosi remains in Xiangfen, Shanxi province. Taosi culture heritage was located at the Linfen basin in the South of Shanxi province, the key district was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Fenshui and the Huihe valley. Early Taosi culture developed from the Miaodigou II Culture, and the later culture combined some elements else. The absolute date was from the 2500BC TO 1900BC, which lasted about 600 years. According to its culture features, it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 including five stages. The early,middle and the late periods were lasted about 200 years seperately. The early and the middle periods were similar in the culture features, but the late period c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local types: the Taosi culture in the south and the Houcun culture in the north. A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Xia nation and the military expansion to the south, the Taosi culture was insteaded by the type of Dongxiafeng which was a part of Erlitou culuture and disappeared at last. Taosi culture pertained to the remains of Yao-Shun. Specifically, the early and Medium term of it belonged to Tangyao culture , and the late period belonged to Yu Shun. Along with different rulers, the center of the Taosi culture's settlement moved from north to south. Taosi culture played a key role in exploring Chinese ancient cultureand the country's origin and history. The studying of the micro-pattern and macro-pattern settlements at Taosi site showed that the society was seriously stratified, the embryonic kings had possibly arisen,the ritual system had been initially formed, and the early state had appeared, since then the civilization had been initially formed.
引文
[1]a.贾兰坡:《西侯度文化遗存》,《贸兰坡旧石器时代考古论文选》,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17-41页。
    b.贾兰坡、王建:《西侯度-山西更新世早期古文化遗址》,文物出版社,1978年。
    [2]临汾行署文化局、丁村文化工作站《丁村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80:01地点发掘报告》,《史前研究》,1984年2期,第57-68页。
    [3]张文君:《山西吉县柿子滩旧石器遗址试掘记》,《考古与文物》 1990年第1期,第1-5页。
    [4]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翼城枣园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调查报告》,《文物季刊》1992年第2期,第7-15页。
    [5]a.李济:《西阴村史前的遗存》,《李济文集》卷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69-184页。
    b.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西阴村史前遗存第二次发掘》,《三晋考古》第二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62页。
    [6]苏秉琦:《迎接中国考古学的新世纪》,《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36-251页。
    [1]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晋南五县古代人类文化遗址初步调查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9期,第53-56页。
    [2]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晋南地区新石器时代和商代遗址的调查与试掘》,《考古》1962年第9期,第459-464页。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等:《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0年第1期,第18-31页。
    [4]a.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山西分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06年,第810-1020页。
    b.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新绛县古堆、白村遗址调查》,《文物季刊》1994年第2期,第19-28页。
    [5]高炜:《晋西南与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汾河湾-丁村文化与晋文化考古学术研讨会文集》,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6年,第115页。
    [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等:《山西曲沃县方城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8年第4期,第289-294页。
    [1]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山西曲沃东许遗址调查、发掘报告》,《三晋考古》第二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20-244页。
    [2]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襄汾县丁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1年第10期,第882-891页。
    [3]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翼城南石遗址调查、试掘报告》,《三晋考古》第二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45-258页。
    [4]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洪洞侯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试掘报告》,《三晋考古》第二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92-219页。
    [5]山西省临汾行署文化局等:《山西临汾下靳村陶寺文化墓地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9年第4期,第459-486页。
    [6]张岱海:《陶寺文化与龙山时代》,《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第245-251页。
    [7]徐殿魁:《龙山文化陶寺类型初探》,《中原文物》1982年第2期,第20-25页。
    [8]高炜、张岱海、高天麟:《陶寺遗址的发掘与夏文化的探讨》,《中国考古学会第四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3年,第25-33页。
    [9]高炜、高天麟、张岱海:《关于陶寺墓地的几个问题》,《考古》1983年第6期,第531-536页。
    [10]李民:《尧舜时代与陶寺遗址》,《史前研究》1985年第4期,第34-38页。
    [11]高天麟、张岱海、高炜:《龙山文化陶寺类型的年代与分期》,《史前研究》1984年第3期,第22-31页。
    [12]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陶寺遗址陶窑发掘简报》,《文物季刊》,1999年第2期,第3-10页。
    [1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等:《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Ⅱ区居住址1999-2000年发掘简报》,《考古》2003年第3期,第3-17页。
    [1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等:《山西襄汾县陶寺城址祭祀区大型建筑基址2003年发掘简报》,《考古》2004年第7期,第9-24页。
    [1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等:《山西襄汾陶寺城址2002年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5年第3期,第307-346页。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等:《陶寺城址发现陶寺文化中期墓葬》,《考古》2003年第9期,第3-6页。
    [2]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组、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1980-1989)》,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27-30页。
    [3]山西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山西襄汾县丁村曲舌头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2年第4期,第29-40页。
    [4]张岱海:《陶寺文化与龙山时代》,《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第245-251页。
    [5]卜工:《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几个问题》,《文物》1990年第2期,第38-47页。
    [6]高天麟、张岱海、高炜:《龙山文化陶寺类型的年代与分期》,《史前研究》1984年第3期,第22-31页。
    [7]何弩:《陶寺文化谱系研究综述》,《考古学集刊·16》,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51-177页。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等:《1978-1980年山西襄汾陶寺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83年第1期,第30-42页。
    [2]何弩、严志斌:《黄河流域史前最大城址进一步探明》,《中国文物报》2002年2月8日。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等:《山西襄汾县陶寺城址祭祀区大型建筑基址2003年发掘简报》,《考古》2004年第7期,第24页。
    [4]李健民:《陶寺遗址出土的朱书“文”字扁壶》,《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第1期,第27-29页。
    [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等:《1978-1980年山西襄汾陶寺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83年第1期,第30-42页。
    [1]a.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等:《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0年第1期,第18-31页。
    b.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等:《1978-1980年山西襄汾陶寺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83年第1期,第30-42页。
    c.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等:《陶寺遗址1983-1984年Ⅲ区居住址发掘的主要收获》,《考古》1986年第9期,第773-781页。
    d.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陶寺遗址陶窑发掘简报》,《文物季刊》,1999年第2期,第3-10页。
    e.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等:《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Ⅱ区居住址1999-2000年发掘简报》,《考古》2003年第3期,第3-17页。
    f.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等:《山西襄汾陶寺城址2002年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5年第3期,第307-346页。
    h.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等:《山西襄汾县陶寺城址祭祀区大型建筑基址2003年发掘简报》,《考古》2004年第7期,第9-24页。
    i.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等:《山西襄汾县陶寺中期城址大型建筑ⅡFJT1基址2004-2005年发掘简报》,《考古》2007年第4期,第3-21页。
    [2]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襄汾县丁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1年第10期,第882-891页。
    [3]山西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山西襄汾县丁村曲舌头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2年第4期,第29-40页。
    [4]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山西曲沃东许遗址调查、发掘报告》,《三晋考古》第二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20-244页。
    [5]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洪洞侯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试掘报告》,《三晋考古》第二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92-219页。
    [6]高炜:《关于陶寺遗存族属的再思考(节选)-〈手铲释天书〉编者访谈录节录》,《襄汾陶寺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364页。
    [7]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晋南五县古代人类文化遗址初步调查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9期,53-56。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等:《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0年第1期,第18-31页。
    [2]高炜、高天麟、张岱海:《关于陶寺墓地的几个问题》,《考古》1983年第6期,第531-536页。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等:《1978-1980年山西襄汾陶寺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83年第1期,第30-42页。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等:《陶寺遗址1983-1984年Ⅲ区居住址发掘的主要收获》,《考古》1986年第9期,第773-781页。
    [2]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陶寺遗址陶窑发掘简报》,《文物季刊》,1999年第2期,第3-10页。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等:《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Ⅱ区居住址1999-2000年发掘简报》,《考古》2003年第3期,第3-17页。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等:《山西襄汾陶寺城址2002年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5年第3期,第307-346页。
    [2]a.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等:《山西襄汾县陶寺城址祭祀区大型建筑基址2003年发掘简报》,《考古》2004年第7期,第9-24页。
    b.中国社会科学院开故研究所山西队等:《山西襄汾县陶寺中期城址大型建筑Ⅱ FJT1基址2004-2005年发掘简报》,《考古》2007年第4期,第3-21页。
    [1]学晋:《丁村新石器时代遗存与陶寺类型龙山文化的关系》,《考古》1993年第1期,第52-59页。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等:《山西曲沃县方城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8年第4期,第289-294页。
    [2]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翼城南石遗址调查、试掘报告》,《三晋考古》第二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45-258页。
    [1]a.靳考古队:《山西临汾下靳墓地发掘简报》,《文物》1998年第12期,第4-13页。
    b.山西省临汾行署文化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山西临汾下靳村陶寺文化墓地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9年第4期,第459-486页。
    [2]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翼城开化遗址调查》,《文物世界》1996年第1期,第54-57页。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晋南考古调查报考》,《考古学集刊·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1-51页。
    [4]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翼城县开化遗址调查》,《文物季刊》1996年第1期,第54-57页。
    [1]a.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塔儿山南麓古遗址调查简报》,《文物季刊》1992年第3期,第17-22页。
    b.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襄汾、曲沃、闻喜、侯马三县一市考古调查报告》,《文物季刊》1993年第3期,第1-8页。
    [2]侯马市博物馆:《山西侯马市古文化遗址调查报告》,《文物季刊》1992年第1期,第6-7页。
    [3]杨富斗:《山西襄汾县发现的两处遗址》,《考古》1959年第1期,第107页。
    [1]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新绛县古堆、白村遗址调查》,《文物季刊》1994年第2期,第19-28页。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碳十四年代数据集1965-1991》,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33-52页。
    [1]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洪洞侯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试掘报告》,《三晋考古》第二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92-219页。
    [2]王晓毅、翟少冬:《洪洞侯村新石器时代遗存分析》,《山西省考古学会论文集(三)》,山西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231-236页。
    [1]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洪洞侯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试掘报告》,《三晋考古》第二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92-219页。
    [2]同上。
    [3]同上。
    [1]栾丰实、方辉、靳桂云:《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136-140页。
    [2]同上,第150-151页
    [1]高炜:《晋西南与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汾河湾--丁村文化与晋文化考古学术研讨会文集》,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6年,第115页。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第二工作队等:《2002年山西襄汾陶寺城址发掘》,《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第5期,2003年1月,第40-49页。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等:《1978-1980年山西襄汾陶寺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83年第1期,第30-42页。
    [4]高炜、高天麟、张岱海:《关于陶寺墓地的几个问题》,《考古》,1983年第6期,第531-536页。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第二工作队等:《2002年山西襄汾陶寺城址发掘》,《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第5期,2003年1月,第40-49页。
    [2]何弩:《陶寺城址宫殿区发现的陶板功能试析-陶寺文化的陶瓦》,《中原文明化进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265-276页。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等:《山西襄汾县陶寺城址发现陶寺文化大型建筑基址》,《考古》2004年第2期,第3-6页。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等:《山西襄汾县陶寺城址发现陶寺文化中期大型夯土建筑基址》,《考古》2008年第3期,第3-6页。
    [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等:《山西襄汾县陶寺城址祭祀区大型建筑基址2003年发掘简报》,《考古》2004年第7期,第9-24页。
    [6]马世之:《五帝时代的城址与中原早期文明》,《中州学刊》2006年第3期,第170页。
    [1]何弩:《陶寺文化谱系研究综述》,《考古学集刊·16》,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69-173页。
    [1]梁星彭、严志斌:《山西襄汾陶寺文化城址》,《2001年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24-27页。
    [2]高江涛:《陶寺遗址聚落形态的初步考察》,《中原文物》,2007年第3期,第15页。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第二工作队等:《2002年山西襄汾陶寺城址发掘》,《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第5期,2003年1月,第40-49页。
    [4]何弩《陶寺文化遗址-走出尧舜禹“传说时代”的探索》,《中国文化遗产》2004年第1期,第61页。
    [5]梁星彭、严志斌:《山西襄汾陶寺文化城址》,《2001年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24-27页。
    [1]a.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山西分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06年,第810-1020页。
    b.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新绛县古堆、白村遗址调查》,《文物季刊》1994年第2期,第19-28页。
    [1]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山西实习组、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翼城曲沃考古勘察记》,《考古学研究(一)》,文物出版社,1992年,第200-215页。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晋南考古调查报告》,《考古学集刊·6》,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45页。
    [3]高江涛:《陶寺遗址聚落形态的初步考察》,《中原文物》,2007年第3期,第15页。
    [1]张文君、高青山:《晋西南三县市古文化遗址的调查》,《考古与文物》,1987年第4期,第3-16页。
    [2]国家省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山西分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06年,第852页。
    [1]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翼城南石遗址调查、试掘报告》,《三晋考古》第二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45页。
    [1]何弩:《陶寺文化谱系研究综述》,《考古学集刊·16》,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74页。
    [1]徐殿魁:《龙山文化陶寺类型初探》,《中原文物》1982年第2期,第20-25页。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晋南考古调查报考》,《考古学集刊·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1-51页。
    [3]何弩:《陶寺文化谱系研究综述》,《考古学集刊·16》,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62-169页。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等:《陶寺遗址1983-1984年Ⅲ区居住址发掘的主要收状》,《考古》1986年第9期,第773-781页。
    [5]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等:《垣曲古城东关》,科学出版社,2001年。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山西垣曲丰村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考古学集刊·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27-60页。
    [1]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年。
    [2]董琦:《陶寺遗存与陶寺文化》,《华夏考古》1998年第1期,第30-38页。
    [3]田建文、薛新民、杨林中:《晋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新认识》,《文物季刊》1992年第2期,第35-44页。
    [4]]何弩:《陶寺文化谱系研究综述》,《考古学集刊·16》,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69-173页。
    [5]李伯谦:《东下冯类型的初步分析》,《中原文物》1981年第1期,第25-29页。
    [6]罗新、田建文:《陶寺文化再研究》,《中原文物》,1991年第2期,第17-21页。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山西襄汾县大柴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7年第7期,第586-596页。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夏县东下冯》,文物出版社,1988年。
    [3]张国硕:《从夏族北上晋南看夏族的起源》,《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1期,第101-105页。
    [1]a.高炜、张岱海、高天麟:《陶寺遗址的发掘与夏文化的探索》,《中国考古学会第四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25-33页。
    b.黄石林:《再论夏文化问题-关于陶寺龙山文化的探讨》,《华夏文明》第一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77-105页。
    [2]a.邹衡:《关于探讨夏文化的条件问题》,《华夏文明》第一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75-177页。
    b.李民:《尧舜时代与陶寺遗址》,《史前研究》1985年第4期,第34-38页。
    c.王文清:《陶寺遗存可能是陶唐氏文化遗存》,《华夏文明》第一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06-123页。
    d.许宏、安也致:《陶寺类型为有虞氏遗存论》,《考古与文物》1991年第6期,第34-39页。
    [3]刘绪:《简论陶寺类型不是夏文化-兼谈二里头文化的性质》,《史前研究》1990-1991年辑刊,第181-185页。
    [1]摩尔根.古代社会.三联书店,1957年。
    [2]许顺湛:《五帝时代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5页。
    [3]谭其骧:《西汉以前的黄河下游河道》,《历史地理》创刊号,1981年第1期,第48-64页。
    [1]董琦:《有唐考辨》,《虞夏时期的中原》,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249-262页。
    [2]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商周组等:《晋豫鄂三省考古调查简报》,《文物》1982年第7期,第2-4页。
    [3]北京大学考古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1992年天马-曲村遗址墓葬发掘报告》,《文物》1993年第3期,第11-30页。
    [4]邹衡:《晋始封地考略》,《尽心集-庆祝张政烺先生八十寿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215-221页。
    [1]解希恭、陶富海:《尧文化五题》,《临汾日报》,2004年12月9日。
    [2]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地图出版社,1982年,第46-47页。
    [3]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四册》,地图出版社,1982年,第46-47页。
    [4]卫斯:《关于“尧都平阳”历史地掣的再探讨-兼与王尚义先生商榷》,《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第1期,第146-151页。
    [1]王文清:《陶寺遗存可能是陶唐氏文化遗存》,《华夏文明》第一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06-123页。
    [2]解希恭、陶富海:《尧文化五题》,《临汾日报》,2004年12月9日。
    [3]何弩:《陶寺遗址扁壶朱书“文字”新探》,《中国文物报》,2003年11月28日。
    [4]李民:《尧舜时代与陶寺遗址》,《史前研究》1985年第4期,第34-38页。
    [5]高炜:《晋西南与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汾河湾-丁村文化与晋文化考古学术研讨会文集》,山两高校联合出版社,1996年,第115页。
    [6]高炜、高天麟、张岱海:《关于陶寺墓地的几个问题》,《考古》,1983年第6期,第531-536页。
    [7]同上。
    [1]王晓毅、丁金龙:《也淡尧舜禅让与篡夺》,《中国文物报》,2004年5月7日。
    [2]梁星彭、严志斌:《陶寺城址的发现及其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研究的学术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第3期,2002年1月,第60-63页。
    [3]何驽、严志斌、宋建忠:《襄汾陶寺城址发现显现暴力色彩》,《中图文物报》,2003年1月31日。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第二工作队等:《2002年山西襄汾陶寺城址发掘》,《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第5期,2003年1月,第40-49页。
    [2]何驽、严志斌、宋建忠:《襄汾陶寺城址发现显现暴力色彩》,《中国文物报》,2003年1月31日。
    [3]何驽、严志斌、王晓毅:《山西襄汾陶寺城址发现大型史前观象祭祀与宫殿遗迹》,《中国文物报》,2004年2月20日。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第二工作队等:《2002年山西襄汾陶寺城址发掘》,《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第5期,2003年1月,第40-49页。
    [5]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地图出版社,1982年,第46-47页。
    [1]王克林:《晋西南龙山文化与有虞氏-虞舜部族起源的探索》,《文物世界》2002年第1期,第20-23页。
    [2]马世之《虞舜的王都与帝都》,《中原文物》2006年第1期,第24-25页。
    [3]马世之《虞舜的王都与帝都》,《中原文物》2008年第1期,第24-27页。
    [4]李红日、张凤霞:《虞舜居于蒲坂即帝位于平阳考》,《普阳学刊》2004年第5期,第105-106页。
    [1]高炜、张岱海、高天麟:《陶寺遗址的发掘与夏文化的探索》,《中国考古学会第四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25-33页。
    [2]王克林:《晋西南龙山文化与有虞氏-虞舜部族起源的探索》,《文物世界》2002年第1期,第20-23页。
    [3]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等:《垣曲古城东关》,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516页。
    [1]张馄、姜宁:《论陶寺文化和三里桥文化的族属》,《文物世界》2005年第6期,第15-18页。
    1、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11月。
    2、班固:《汉书》,中华书局,2005年3月。
    3、郦道元撰,陈桥驿点校:《水经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9月。
    4、郝懿行撰:《尔雅义疏》,北京市中国书店,1982年9月。
    5、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1月。
    6、袁坷:《山海经校注》,山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
    7、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2月。
    8、钱穆:《史记地名考》,商务印书馆,2001年7月。
    9、摩尔根:《古代社会》,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
    10、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地图出版社,1982-1988年。
    11、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广西示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
    12、解希恭:《襄汾陶寺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
    13、栾丰实、方辉、靳桂云:《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文物出版社,2002年10月。
    14、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山西分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06年12月。
    1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碳十四年代数据集1965-1991》,文物出版社,1992年3月。
    16、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年6月。
    17、田昌五:《华夏文明》第一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7月。
    18、钱耀鹏:《中国史前城址与文明起源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
    19、许顺湛:《五帝时代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2月。
    20、董琦:《虞夏时期的中原》,科学出版社,2000年10月。
    21、江林昌:《中国上古文明考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
    22、中国考古学会等:《汾河湾--丁村文化与晋文化考古学术研讨会文集》,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6年6月。
    23、苏秉琦:《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9月
    24、国家文物局等:《晋中考古》,文物出版社,1999年1月。
    25、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等:《垣曲古城东关》,科学出版社,2001年9月。
    26、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组等:《天马——曲村(1980—1989)》,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
    27、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庙底沟与三里桥》,科学出版社,1959年9月。
    2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夏县东下冯》,文物出版社,1988年11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