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西北地区新农村基础设施规划方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之后,中央提出我国社会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科学发展阶段,新农村建设在全国有序开展。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广泛的系统工程,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当前国家的财力、物力不可能把全部问题都解决,因此它需要方方面面的协调发展。因此村庄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也要按地区差异科学分析,分层次、循序渐进的分批制定解决方案。
     论文通过对陕西省米脂县高西沟村和青海省西宁市玉拉村的村庄人居环境现状、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现状的分析,结合国家相关扶持政策和当地文化特色建设适合本地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模式和建设指标。规划设计合理的村庄和庭院基础设施工程支持系统,以期满足广大农民的需要,建立起适合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和大陆高原半干旱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规划模式。
     通过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和大陆高原半干旱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规划方法研究,并结合西北地区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状况,提出了适合西北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水资源优化利用模式、绿色能源综合利用模式、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模式、环境保护和防灾体系共建模式,为实现将农村建设成为良好生态环境、优美生活环境的村落,使农民的生活方式达到“低消费、低污染、低能耗、高质量”的目标,从而推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并通过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分析,提出规划、建设、组织、管理的方法,最终演绎出西北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规划模式。
After Party's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Sixteen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the central government proposed that our society having entered the stage of "Industry nurturing agriculture and cities supporting rural areas", and the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come into an orderly way throughout the country. Since public service foundation in our countryside is can't meet the need and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solved, it's impossible to solve all the problem in the comlation of the national current financial and physical resources are used to the complete questions synchronously, so the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is a widespread project, it needs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all aspects. The village infrastructure's design should also be carried out by scientific analysis, in administrative levels and in an orderly way according to the regional disparity.
     The paper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human environment and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Gaoxigou, Mizhi county, Shannxi Province and Yula, Xining City, Qinghai Province, summarized the construction pattern and target that suit this local countryside associate with the country correlated support policies and the loc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The plan designed reasonable village and the garden support program to satisfy the farmer's needs, and established countryside infrastructure plan pattern that suits the loess plateau gully area and the continental plateau half arid area.
     The paper by the research of countryside infrastructure plan pattern in the loess plateau gully area and the continental plateau half arid area and combined with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human environment conditions in northwest, proposed the pattern of water resources optimization, the green energy utilization, trash resources detoxification processing, th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system altogether construction which suit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 northwest areas, build the countryside into villages with fin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xquisite living conditions, made farmer's life style be "low expense, low pollution, low energy consumption, high quality", thus push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y. And through the problem analysis which discovered in the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proposed new methods of the plan, the construction, the organization and the management, finally deducted the countryside infrastructure planning pattern in northwest areas.
引文
① 黄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法的由来,瞭望新闻周刊,2005年11月20日
    ② 吕东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思考,决策与信息总264期,2006年10月
    ① 以上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5
    ② 资料来源:马晓河,统筹城乡发展与城镇化,http://www.huagn.gov.cn/show.php?id=1106,2006年2月
    ① 资料来源:林毅夫,用九亿农民拉动内需,让中国经济远离通缩,《北京晨报》,2005年8月
    ② 资料来源:方明、邵爱云,新农村建设村庄治理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4月
    ① 资料来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6-02/07/content_4146460.htm, 2006
    ② 资料来源: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05年10月
    ① 资料来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2004年12月
    ② 资料来源:温家宝,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需重视的问题,2006年1月19日
    ① 资料来源:陈秉钊,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居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年3月
    ② 资料来源: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与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3月
    ① 资料来源:杨景平,生态工程学导论,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5月
    ① 资料来源:范志平、曾德慧,生态工程理论基础与构建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1月
    ② 资料来源:顾斌、沈清基,基础设施生态化研究,城市规划学刊,2006年4期
    ① 资料来源:朱跃龙、吴文良,生态农村——未来农村发展的理想模式,生态经济,2005
    ① 资料来源:云正明,农村庭院生态工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年4月
    ② 资料来源:孙佑民,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模式,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37/4114208.html,2006年2月
    ① 资料来源:李文山,韩国新村运动,农业环境与发展,2006年2期
    ② 资料来源:李文山,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农业环境与发展,2006年2期
    ① 资料来源:陈磊,解读日本的造村运动,当代亚太,2006年第6期
    ① 资料来源:刘汉,南张楼的“巴伐利亚”试验,决策与信息,2006年6月
    ① 以上数据来源于:中国西部地区水利发展规划纲要,资料来源:http://digiwater.yculblog.com,2002
    ② 以上数据来源于:中国西部地区水利发展规划纲要,资料来源:http://digiwater.yculblog.com,2002
    ① 资料来源:刘萍、刘国军,小城镇建设与西北地区经济大开发,开发研究,2003年5月
    ② 资料来源:刘慧,新时期西部地区贫困问题研究,地理研究,2001年第4期
    ① 资料来源:张雁冰,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面旗帜—米脂县高西沟村生态环境建设的调查,陕西水利,2003年5月
    ② 资料来源:王慕科,高西沟村50年治山之路,当代陕西,2005年8月
    ① 资料来源:杨柳、刘加平,利用被动式太阳能改善窑居建筑室内热环境,太阳能学报,2003年第5期
    ① 资料来源:云正明,农村庭院生态工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年4月
    ① 资料来源:王恒一,寒冷地区被动太阳房集热墙,太阳能,2005年第2期
    ① 资料来源:刘金生,浅谈太阳能热水器在农村的推广应用,天津农林科技,2006年第3期
    [1] 李祥平、阎增峰、戴天兴编著:《建筑设备与环境控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 方明、邵爱云编著:《新农村建设村庄治理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 金兆森等编著:《村镇规划》,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4] 包景岭等编著:《小城镇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设计》,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5] 袁镜身编著:《当代中国的乡村建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6] 甘师俊等编著:《中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先进实用技术指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7] 杨京平编著:《生态工程学导论》,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8] 云正明编著:《农村庭院生态工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9] 马世俊主编:《中国农业生态工程》,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10] 印开蒲主著:《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11] 石丹林主编:《农村经济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7
    [12] 秦润新主编:《农村城市化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13] 赵桂慎等编著:《经济生态原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14] 刘青松、张咏、郝英群编著:《农村环境保护》,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15] 李健、高沛峻编著:《垃圾处理技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6] 李健、高沛峻编著:《污水处理技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7] 高枕民,李宪法编著:《城市污水土地处理利用设计手册》,中国标准出版社,1991
    [18] 郭培章等编著:《中外节水技术与对策案例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19] 王炳坤编著:《城市规划中的工程规划》,天津大学出版社,1994
    [20] 许业清编著:《供用电技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2
    [21] 延军平等编著:《中国西北生态环境建设与制度创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2] 雨诺·温布拉特、梅林-辛普生~赫勃特主编,朱强、肖钧译:《生态卫生~原则、方法和应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3]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等编著:《小城镇规划标准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4] 吴良镛编著:《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 黄惠:“社会主义新农村”提法的由来,嘹望新闻周刊,2005,(47)
    [2] 宫希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选择,前沿论坛,2005,(22)
    [3] 张文成: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小城镇建设,2005,(11)
    [4] 汪光焘:认真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城市规划学刊,2005,(4)
    [5] 叶齐茂:用村庄规划正确引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2005,(8)
    [6] 回良玉: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监察,2006,(11)
    [7] 王琦,朝气,“三大”生态模式综合利用技术,生态环境,2001
    [8] 韩克武等,“四位一体”生态温室建设技术,农业实用技术,2002
    [9] 王智平、安萍,村落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特征.生态学杂志,1995
    [10] 黄光宇,城乡生态化:走向生态文明的发展之路.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
    [11] 王骏,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及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探索,2006,(3)
    [12] 李水山,韩国新村运动:对环境亲和型农业及新农村建设的借鉴,农业环境与发展,2006,(2)
    [13] 陈磊、曲文俏,解读日本的造村运动,当代亚太,2006,(6)
    [14] 陈磊、曲文俏,日本的造村运动及其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世界农业,2006,(7)
    [15] 魏玉栋,郭安杰,“巴伐利亚试验”的中国模式~对山东省青州市南张楼村中德新农村建设的调查,农村工作调查,2006,(7)
    [16] 刘汉、翟鹏,南张楼村的“巴伐利亚试验”,决策与信息,2006,(6)
    [17] 李宇、董锁成:水资源条件约束下西北农村地区生态经济发展对策,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第12卷,第三期
    [18] 刘萍,刘国军:小城镇建设与西北地区经济大开发,开发与研究,2005,(5)
    [19] 刘国军,西北农村脱贫与生态环境建设,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3,(3)
    [20] 党移山、藏延生、陶国树,庭院生态经济模式及配置应用,生态农业,2006,(2)
    [21] 翁伯奇,黄勤楼等,持续农业的新发展—生态农村的建设,云南环境科学,2000
    [22] 赵思平,颜京松:废水处理与利用生态工程Ⅱ~类型及一些案例,城市环境与生态,2000,第13卷第6期
    [23] 胡平、赵宝义、周晓丽、许守国,翁牛特旗“四位一体”庭院生态经济模式试验示范及效益分析,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6,第29卷第4期
    [24] 王宝贞、王琳、杨鲁豫,污水处理与利用生态系统的研究与工程实践研究,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
    [25] 刘金生,浅谈太阳能热水器在农村的推广应用,天津农林科技,2006,(3)
    [26] 陈鹏,浅议“被动式太阳能建筑”,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第16卷第18期
    [27] 蔡国田、张雷,西藏农村能源消费及环境影响研究,资源开发与利用2006,22(3)
    [28] 黄岳海,被动式太阳房简介,新农业,2002,(5)
    [29] 芦潮、唐汝宁,高寒地区附加阳光间式太阳房的节能分析,节能,2005,(7)
    [30] 王恒一,寒冷地区被动太阳房集热墙,太阳能,2005,(2)
    [31] 何梓年,太阳能热利用与建筑结合技术讲座(五)被动式太阳房,可再生能源,2005,(5)
    [32] 青海省农村牧区能源办公室,青海省东部山区农村能源及用能发展研究,青海科技,2006,(2)
    [33] 陈晓夫、高援朝、任宏琛,我国太阳灶技术进展和应用,可再生能源,2002,(3)
    [34] 顾树华、周泸萍、姚向阳,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系统经济和外部效益评价,农业工程学,1999,第15卷第2期
    [35] 王华,秸秆制气大有作为—江苏徐州农村秸秆制气应用情况调查,城乡建设,
    [36] 刘加平、张继良,黄土高原新窑居,建筑科技,2004,(19)
    [37] 杨柳、刘加平,利用被动式太阳能改善窑居建筑室内热环境,太阳能学报,2003,第24卷第5期
    [38] 尹强,冲突与协调—基于政府事权的城市总体规划体制改革思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50周年院庆专版,2004,第28卷第10期
    [39] 赵敏娟,西北地区农村资源破坏及其产权制度建设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2001,第22卷第6期
    [40] 温晓霞、杨改河、李轶冰,西北地区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及其支撑体系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第26卷第3期
    [41] 朱跃龙,吴文良,霍苗,生态农村——未来农村发展的理想模式,生态经济,2005
    [42] 李勇,雨水积蓄利用的环境效应及研究展望,水土保持研究,2002
    [43] 刘继芬,德国农村沼气利用概况,世界农业,2005
    [44] Wackernagel M,LewanL, Hansson CB,Evaluating the use of natural capital with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pplications in Sweden and subregilns,Ambio, 1999
    [45] Living Planet Report 1999, WWF International, Gland, Switzerland,1998
    [46] DETR, A Better Quality of Life: A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the UK, Department of the Environment, Transport and the Regions, 1999
    [47]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r,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1] 城市规划资料集第11分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 中国西部地区水利发展规划纲要,资料来源:http://digitwater.yculblog.com/
    [3] 西建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宁市湟中县多巴镇玉拉村村庄建设规划说明书》
    [4] 陕西省米脂县高西沟基本状况调查:http://news.xmizhi.net/lyjingdian/gaoxigou/
    [5] 青海省建设厅、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青海三江源工程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青海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