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清代报人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主要以清代的新闻传播主体——报人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研究方法对清代不同阶段的报人进行整体性的宏观把握与观照,将之置于社会变迁的主题中进行研究。力图揭示传播主体从专制皇权掌控下解放的过程,以及从封建伦理观中游离,走向近代化的心灵轨迹。论证了报人职业群体与社会变迁、社会分工及社会近代化之间的辩证关系,剖视了新旧交替时代报人的生活情态与思想特征。进而对清代报人在中国报业近代化的构建与开拓作用;对其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的作为、贡献及应有的地位等做出准确判断和评定。
This paper regards the social vicissitude, which impels the emersion and evolution of journalists as the mainline of study, diligently promulgates that under different social structure as well as polit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journalists in the very phase of Qing Dynasty and the evolutional track of the history.
     This paper consists of six chapters.
     Chapter is introduction. First, carries out the brief explanation with the status quo of the study, which is related to this paper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Secondly, confesses the content and train of thought in the study of this paper, which is based on explaining the journalists’connotation. Finally, dissects the emphasis, the difficulty, and the innovation of the study in this paper.
     Chapter One is to carry out the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history from the Tang Dynasty to the Ming Dynasty just before Ming Dynasty which shows the emers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journalists. And point out the group of journalists who had independent trade consciousness had not yet formed during Tang Dynasty; the earliest professional journalists in China appeared during Song Dynasty, but the operators of tabloid in Song Dynasty still c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the professional journalists on complete significance; after the middle period of Ming Dynasty, with the publication of legitimate civilian-run Peking carette, the vocational journalists who took newspaper business as jobs just stepped onto the stage of history.
     Chapter Two is to thoroughly analyze the social environment which made the development of newspaper business in the early and middle Qing Dynasty, to believe that the high completion of the thoughts which were controlled by news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developing of postal relay station with the improving of disseminative tools, as well as the prosperity of socio-economy and culture, had constructed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the social condition which made the newspaper business in Qing Dynasty spread out. Afterwards, unfolds all sorts of signs of the actual developing situation of newspaper business and the journalists who converted to the modern times during the early and middle Qing Dynasty.
     Chapter Three is to thoroughly analyze the journalism laws and decrees of the Qing Government, announce the essence of journalistic cases during the early Qing Dynasty,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at before the outside attack, the fundamental reasons of the journalists in Qing Dynasty who could not easily convert to the modern time. Further poses the cultural autocracy and the brutal means to suppress the media in Qing Dynasty were the main obstacles to the journalism, which could convert to the modern times during early and middle Qing Dynasty, they were also the key elements to strangle all of the possibilities that modern journalists could emerge.
     Chapter Four mainly discusses the a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reign journalists who come to China in the early days and the profound influence which was produced towards the Chinese newspaper business by them. Point out that before the colonialist military force was invaded, the missionaries who come to China in the earliest time were not only the unveiling people of Chinese modern journalism, but also established the attention of the style and concept to the thought and culture of Chinese modern newspaper. Subsequent foreigner-run newspaper opened up the path of enterprise-disposition of Chinese newspaper.
     Chapter Five takes the socio-vicissitudes of final stage in Qing Dynasty as the background, analyzes the social historical origin that the new-type journalist gestated and emerg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elements to the socio-vicissitudes and the fission of intellectual stratum in the final stage of Qing Dynasty, and to the rise of new-style media in the transforming time provided a huge survival developing space for the emerging intellectuals, and to the scholars who transformed from traditional socio- role to the new-style professional people and so on, in order to grasp the historical remains and innov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newborn group.
     Chapter Six , regards over a hundred newspaper activists and theorists who were animate in the area of newspaper during Qing Dynasty as major study, divides them into three groups of different but coherent types, emphatically inspects their living conditions, thought characteristics and achievements in the press, tries to outline the social position and evolutional track of professional state as well as the artifice process of the conceptual vicissitude to the journalists.
     In this paper, the "Conclusion" shows that to the macroscopic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puts the new-style journalists in Qing Dynasty on the frame of reference of ancient and western journalists, carries out its characteristics, positions and contributions for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location.
引文
①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年,第 322-323 页。
    ① 邱沛篁等主编:《新闻传播百科全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年,第 252 页。
    ① 戈公振著:《中国报学史》(插图整理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年,第 93 页。
    ② 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年,第 927 页。
    ① “光绪九年六月十四日署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折”,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 年,第 351 页。
    ① [宋]徐天麟撰:《西汉会要》卷六十六,“方域三”之“邸”,光绪年江苏书局雕本。
    ② 戈公振著:《中国报学史》(插图整理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年,第 35 页。
    ③ 曾虚白主编:《中国新闻史》,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84 年,第 66 页。
    ① 朱传誉著:《宋代新闻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67 年,第 1-2 页。
    ② 朱传誉著:《宋代新闻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67 年,第 3 页。
    ③ 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年,第 38 页。
    ④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十一本纪第十一代宗,中华书局,1975 年,第二册,第 312页。
    ⑤ [清]黄本骥编:《历代职官表》附录《历代职官简释》(瞿蜕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第 156 页。
    ①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卷二十六,《邠宁进奏院记》,1973 年铅印本,第 1043-1044 页。
    ② [唐]孙樵:《读开元杂报》,《经纬集》卷三页九至十,光绪壬午(八年)刻本。
    ① [宋]王闢之撰:《渑水燕谈录》卷五,官制,中华书局,1981 年,第 60 页。
    ② [宋]王栐撰:《燕翼诒谋录》卷四:“国初,进奏官循五季旧例,假官至御史大夫?保ㄖ谢?局,1981 年,第 41 页。)
    ③ [宋]王闢之撰:《渑水燕谈录》卷五,官制,中华书局,1981 年,第 60 页。
    ④ 朱传誉著:《宋代新闻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67 年,第 14-15 页。
    ⑤ [元]脱脱等撰:《宋史》志第一百一十四,职官一,中华书局,1977 年,第十二册,第 3781页。
    ⑥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第五十九册,职官二之五一,中华书局,1957 年影印本,第 2397页。
    ①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第一百六十五册,刑法二之四一,中华书局,1957 年影印本,第 6516 页。
    ②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第一百六十五册,刑法二之二九,中华书局,1957 年影印本,第 6510 页。
    ③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第一百六十五册,刑法二之八○,中华书局,1957 年影印本,第 6535 页。
    ④ 朱传誉著:《宋代新闻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67 年,第 19 页。
    ⑤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第五十九册,职官二之四五,中华书局,1957 年影印本,第 2394页。
    ① [宋]王栐撰:《燕翼诒谋录》:“国初,进奏官循五季旧例,假官至御史大夫罟绕剑煜?一统,诸州各置进奏官,专达京师,多至百数,混于皂隶,不复齿于衣冠之列。真宗大中祥符二年三月戊辰,诏诸州进奏官十年以上,补三班奉职,每遇郊祀叙补五人,迄今为例。”(中华书局,1981 年,第 41 页。)又据《宋会要辑稿》第五十九册,职官二之四五:“大中祥符二年三月,诏诸州进奏官十年已上者,并补三班奉职。自令每遇郊祀,叙补五人,如次补之。” (中华书局,1957 年影印本,第 2394 页。)
    ② 朱传誉著:《宋代新闻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67 年,第 48 页。
    ③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七十三,志第四十九职官二,中华书局,1974 年,第六册,第1780 页。
    ①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七十四,志第五十职官三,中华书局,1974 年,第六册,第 1805-1806页。
    ② 尹韵公著:《中国明代新闻传播史》,重庆出版社,1990 年,第 26-27 页。对此,黄卓明的看法不同,他认为明代的朝报和邸报为两种性质不同的报纸,朝报的性质类似南宋的“小报”。(黄卓明:《中国古代报纸探源》,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 年,第 90-91 页。)方汉奇则认为:“明代邸报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异称,主要的一个原因,还是由于当时的官报没有固定的报头,因此在称呼上不免发生歧异。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发自中央的官报只有一家,即邸报,其他的邸抄、邸钞、钞报、阁抄、科抄、朝报、除目、京报等称呼,都只能是它的别名,不可能是性质不同的另外的一类报纸。”(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年,第 131 页。)明史专家商传先生也提出:“明代邸报又作邸抄、塘报。盖明朝各省(以都司为地方行政亦因之)均于京师设有公所,有提塘管理其事,于六科廊传抄诏令章奏,以知朝廷及地方之信息,沿其旧称邸报、邸抄,因有提塘管理其事,故亦称塘报。”其中,“明代邸报又作邸抄”固然与前说不谋而合,但“明代邸报又作塘报”的提法却与新闻史学界普遍认同的“塘报并非邸报”的观点,产生分歧。方汉奇认为:“塘报是一种由下到上,由地方向中央逐级汇报军情的文报,是有关军事信息的重要传播工具。”(同上方著,第 144 页。)尹韵公经过大量的史料论证后提出:“塘报是明代基层组织逐级向上呈报军事消息的一种专业性较强的传播媒介,它以反映军事战况为主,兼及敌我动向、态势、意图以及与军事紧密相关的外交情况等,它在某些地方和某些方面类似于宋代的边报。”(同上尹著,第 155 页。)两位学者一致认为塘报是有别于邸报的另一种传播媒介。而根据清人所著《六部成语注解》中对“塘报”的解释:“由各省驻京提塘武官,官名(此处标点有误)系由各省派来京城驻扎,专为传送公文等事,属兵部统辖,抄录上谕,送往本省者,曰塘报。”([日]内藤乾吉原校:《六部成语注解》,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 年,第 36 页。)这里的塘报显然即系邸报。清承明制,在报业的诸多方面都有所承袭,塘报亦然。《六部成语注解》为当代人注当代事,当更为可信。由此,在明代邸报众多的异称中,塘报恐怕亦为其一。封建官报名称混杂的状态,一直延续至清。“清代的官报,通常被称为邸报。有时也被习惯地别称为邸抄(抄或作钞)、阁抄、科抄、京抄、朝报或京报。几种异称长期并存,互相串用。其中,京报这一称呼,最初用来泛指发自京都的各项文书邸报,清代中叶以后才逐渐地发展成为官报的专用名词。”(同上方著,第 190 页。)
    ①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二百五十三,列传第一百四十一《王应熊》,中华书局,1974 年,第二十一册,第 6530-6531 页。
    ② 对于元代有否邸报,学界还存在争议。但普遍认为是邸报在元代中断。
    ③ 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年,第 99 页。
    ④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第五十九册,职官二之四五,中华书局,1957 年,第 2394 页。
    ⑤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第一百六十五册,刑法二之一七,中华书局,1957 年,第 6504页。
    ①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第一百六十五册,刑法二之三四,中华书局,1957 年,第 6512页。
    ② 朱传誉著:《宋代新闻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67 年,第 74 页。
    ③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第一百六十六册,刑法二之一二五,中华书局,1957 年,第 6558页。
    ④ [宋]赵升撰:《朝野类要》卷四“朝报”,[清]纪昀等编纂:《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1986 年,第 854 册 129 页。
    ①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第一百六十六册,刑法二之一二六,中华书局,1957 年,第 6558页。
    ② [宋]周麟之:《论禁小报》,《海陵集》卷三页二,见韩国钧辑:《海陵丛刻》第四种《海陵集》,民国排印本。
    ③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第一百六十六册,刑法二之一二五,中华书局,1957 年,第 6558页。
    ① [明]沈榜:《宛署杂记》卷十三《铺行》,北京出版社,1961 年,第 96 页。
    ② [明]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第一册《棲北冗言》,崇祯五年三月初一日条,民国二十六年绍兴县修志委员会校刊、排印本。
    ③ 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年,第 153 页。
    ① 罗尔纲:《太平天国革命前的人口压迫问题》,《中国社会经济史集刊》第 8 卷第 1 期。
    ② 李彬著:《唐代文明与新闻传播》,新华出版社,1999 年,第 35 页。
    ③ 楼祖诒著:《中国邮驿发达史》第 9-10 页:商代已开始利用邮驿传递信息。(天一出版社,1975年。)
    ①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篇》分论三“文物的专史”,《中国历史研究法》(外二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年,第 9 页。
    ② 据《清会典》卷五十“兵部”之“车驾清吏司一”载:“车驾清吏司……掌颁天下之马政以裕戎备,凡邮驿皆掌之。”(中华书局影印本,1991 年,第 453 页。)
    ③ 据《清会典事例》(八)卷七〇三“兵部一六二”之“邮政”载:“各省马驿、水驿,其需用马驴车船人夫什物等项,各有额定钱粮,或设驿丞专管,或属州县官兼管,或令武职带管,俱责成各该督抚驿传道稽察整治。”(中华书局影印,1991 年,第 751 页。)
    ④ 据《清会典》卷五一“兵部”载:“定其迟速之限:公文限马上飞递者,日行三百里;其紧急公文,则标明四百里、五百里、六百里,按限驰递。”(中华书局影印本,1991 年,第 466 页。)
    ① 《清会典事例》(八),卷七○,兵部一五九/邮政,中华书局影印,1991 年,第 720 页。
    ② 《大清律例增修彙纂大成》卷二十二,“兵律邮驿”之“递送公文”,光绪二十九年(1903)排印本,第十一本,页二。
    ③ 刘广生、赵梅庄编著:《中国古代邮驿史》,人民邮电出版社,1999 年修订版,第 563 页。
    ④ 臧嵘著:《中国古代驿站与邮传》,商务印书馆,1997 年,第 178 页。
    ⑤ 马戛尔尼原著、刘半农原译、林延清解读:《1793 乾隆英使觐见记》,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 180 页。
    ⑥ [法]佩雷菲特著,王国卿等译:《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 年,第 386-387 页。
    ① 《清会典》卷五一“兵部”,中华书局影印本,1991 年,第 462 页。
    ② 白寿彝著:《中国交通史》,商务印书馆,1998 年,第 187-188 页。
    ③ 刘广生、赵梅庄编著:《中国古代邮驿史》,人民邮电出版社,1999 年修订版,第 578 页。
    ④ 《大清律例增修彙纂大成》卷二十二,“兵律邮驿”之“递送公文”,光绪二十九年(1903)排印本,第十一本,页二。
    ① 《大清律例增修彙纂大成》卷二十二,“兵律邮驿”之“递送公文”之“条例”,光绪二十九年(1903)排印本,第十一本,页三、四。
    ② 《大清律例增修彙纂大成》卷二十二,“兵律邮驿”之“递送公文”之“条例”,光绪二十九年(1903)排印本,第十一本,页三、四。
    ③ 刘文鹏著:《清代驿传及其与疆域形成关系之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第 183页。
    ④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康熙起居注》第三册,中华书局,1984 年,第 2459 页。
    ⑤ 《清实录》(四),《圣祖仁皇帝实录》(一)/卷十七/康熙四年十月至十二月/十一月,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 年,第 251-1 页。
    ① 刘广生、赵梅庄编著:《中国古代邮驿史》,人民邮电出版社,1999 年修订版,第 598 页。
    ② 张宗平、吕永和译:《清末北京志资料》,北京燕山出版社,1994 年,第 401 页。
    ③ 交通、铁道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编纂出版:《交通史邮政编》,1930 年,第 33 页。
    ④ 《重庆重要信局表》,见交通、铁道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编纂出版:《交通史邮政编》,1930年,第 40-41 页。
    ⑤ 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年,第 221 页。
    ① 张树栋、庞多益、郑如斯著:《简明中华印刷通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第 162页。
    ② 张秀民:《清代的木活字》,《张秀民印刷史论文集》,印刷工业出版社,1988 年,第 219 页。
    ③ 张树栋、庞多益、郑如斯著:《简明中华印刷通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第 165页。
    ① 张树栋、庞多益、郑如斯著:《简明中华印刷通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第 165页。
    ② 张秀民:《我国最早的金属活字》,载 1961 年 10 月 14 日《光明日报》。
    ③ 张秀民:《喜读钱存训博士英文本〈纸与印刷〉》,《张秀民印刷史论文集》,印刷工业出版社,1988 年,第 264 页。
    ④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修订本)第十卷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 567 页。
    ⑤ 尹韵公著:《中国明代新闻传播史》,重庆出版社,1990 年,第 132 页。
    ① [清]顾炎武撰:《与公肃甥书》,《亭林文集》卷三;见《顾亭林诗文集》,中华书局,1959 年,第 55 页。
    ② 这一点,从康熙五十三年三月左都御史揆叙奏疏中所言:“各省提塘及刷写报文者”,可以得到印证。([清]蒋良骐撰:《东华录》康熙朝卷二十二,中华书局,1980 年,第 363 页。)
    ③ 雍正以后,官方文献中对有关报纸活动之记载,往往使用“刊刻”“刷印”等字眼。如:雍正六年议准:“嗣后除漏洩密封事件,仍照定例分别议处治罪外,其虽非密封,但未经御览批发之本章,一概严禁,不许刊刻传播。”(《清会典事例》卷一○一七,第十一册,第 208 页。)乾隆三十八年覆准:“各部院衙门,如有奏准及议覆应行发钞事件,该承办衙门,即将原奏钞录钤盖印信,发交值季提塘,按日刊刻颁发。”(《清会典事例》卷六百二十二,兵部八一/绿营处分例九/奏章文册,第 1052-1 页。)乾隆二十一年议准:“各省发递科钞事件,例应责令提塘办理,以杜讹传私钞漏洩之弊煤笮”ǚ扛判薪梗罡魈崽凉璞ǚ浚裾站衫?具结呈科查覈。其应行发钞事件,各提塘亲赴六科钞录,刷印送科查覈,转发各省。所有在京各衙门钞报,总由公报房钞发。仍令六科五城御史严行访察,如有讹传私钞洩漏等弊,交部治罪。”(《清会典事例》卷一О一四,第十一册,第 117 页。)
    ④ 潘贤模:《清初的舆论与钞报——近代中国报史初篇(续)》,《新闻研究资料》,1981 年第 3辑(总第 8 辑),第 257 页。
    ⑤ J.DYER BALL,M.R.A.S.,THINGS CHINESE, P425。
    ⑥ 齐如山:《清末京报琐谈》,台北《报学》杂志第一卷第三期。
    ⑦ 戈公振著:《中国报学史》(插图整理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年,第 49 页。
    ① 1933 年在新疆罗布淖尔汉烽燧遗址中出土公元前一世纪的古纸,1957 年在西安东郊灞桥出土公元前二世纪的古纸。
    ②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修订本)第十卷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 564 页。
    ③ 刘永成:《乾隆苏州元长吴三县“议定纸坊条议章程碑”》,《历史研究》,1958 年第 2 期。
    ④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修订本)第十卷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 565 页。
    ⑤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修订本)第十卷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 218 页。
    ① [法]谢和耐著、耿升译:《中国社会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 397 页。
    ② 姜守鹏著:《明清社会经济结构》,东北师大出版社,1992 年,第 107 页。
    ③ [清]许瑶光修、吴仰贤等纂:光绪《嘉兴府志》卷四,《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⑿,《光绪嘉兴府志》(一),上海书店,1993 年,第 133 页。据清光绪四年(1878)鸳湖书院刻本影印。
    ④ [清]陈 纕、丁元正修,倪师孟、沈彤纂:乾隆《吴江县志》卷四,《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吴江县志》(一),1991 年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民国石印本,第 373 页。
    ⑤ 《清代云南铜厂及产量估计(1705-1811 年)》表,见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丛刊”第四种,中华书局,1962 年,第 349-351 页。
    ⑥ [清]严如煜辑:《三省边防备览》卷九,清道光二年壬午(1822)刊本,第 7 页。
    ⑦ [清]许治修、沈德潜、顾诒禄纂:乾隆《元和县志》卷十,乾隆二十六年(1761)刻本,第7 页。
    ① [清]刘坤一等修,刘铎、赵之谦等纂:光绪《江西通志》卷四九,光绪七年(1881)刻本,第 12 页。
    ② 唐英:《陶事图说二十则》,[清]刘坤一等修,刘铎、赵之谦等纂:光绪《江西通志》卷九三,光绪七年(1881)刻本,第 22 页。
    ③ 龚钺:《景德镇陶歌》,页一,见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 1840-1949》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丛刊”第四种,中华书局,1962 年,第268 页。
    ④ [法]谢和耐著,耿升译:《中国社会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 399 页。
    ⑤ 明清广东省社会经济研究会编:《明清广东省社会经济研究》第 93 页。
    ⑥ 陈铿:《明清福建农村市场试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 年第 4 期。
    ⑦ 张忠民著:《上海:从开发走向开放 1368-1842》,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 年,第 353 页。
    ⑧ 李治亭主编:《清史》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年,第 1036 页。
    ① 李治亭主编:《清史》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年,第 1038-1039 页。
    ② [法]谢和耐著,耿升译:《中国社会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 399 页。
    ③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十卷(修订本)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 666 页。
    ④ [法]谢和耐著,耿升译:《中国社会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 400 页。
    ⑤ [清]刘献廷:《广阳杂记》(下册)卷四,国学保存会刊行“国粹丛书第一集”,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908)排印本,第 16 页。
    ⑥ 范植清:《鸦片战争前汉口镇商业资本的发展》,《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2 年第 2 期。
    ⑦ 《清实录》第十三册,《清高宗实录》(五),卷二四七,第 3577-1 页。
    ⑧ [清]王大同修、李林松纂:[嘉庆]《上海县志序》,清嘉庆十九年(1814)刻本。
    ⑨ 陈学文:《明清江南二大经济中心之一——杭州的商业经济》,“史学丛书系列 7”《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台北)稻禾出版社,1991 年,第 196 页。
    ① [清]周凯纂:《厦门志》卷二,页一,清道光十二年(1832)修、十九年(1839)玉屏书院刻本。
    ② [清]梁章钜著:《退庵随笔?退庵自订年谱》,“笔记小说大观”之一,民国上海进步书局石印本。
    ③ 张仲礼主编:《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年,第 177 页。
    ④ [美]G?W 施坚雅原著、王旭等译:《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城市研究——施坚雅模式》,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年,第 51 页。
    ⑤ 戴逸主编:《简明清史》(上),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 416 页。
    ⑥ [清]伊汤安修,冯应榴、沈啟震纂:嘉庆《嘉兴府志》卷四,《市镇》,嘉庆六年(1801)刻本,第 35 页。
    ⑦ [美]G?W 施坚雅原著、王旭等译:《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城市研究——施坚雅模式》,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年,第 74 页。
    ① 留菴编纂:《中国雕板源流考》,商务印书馆,1918 年,第 19 页。
    ① 《清会典事例》(二),卷一百七十,户部一九/田赋一二/耗羡动支,中华书局影印本,1991年,第 1162 页。
    ② 《清会典事例》(二),卷一百七十,户部一九/田赋一二/耗羡动支,中华书局影印本,1991年,第 1166-1 页。
    ③ 《清会典事例》(二)卷一百七十,户部一九/田赋一二/耗羡动支,中华书局影印本,1991年,第 1170-1 页。
    ④ 《硃批谕旨》第十册,雍正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山东巡抚塞楞额“为请调回塘拨之兵以专责成以实营伍事”,光绪间石印本,第 51 页。
    ⑤ 《硃批谕旨》第三十七册,雍正七年二月二十二日,江南安徽巡抚魏廷珍奏,光绪间石印本,第 78 页。
    ① 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进奏官的任免权收归中央,选一百五十名进奏官。太平兴国九年(984)七月,一百五十个进奏官中,又选出三十人为殿前承旨,各州进奏官名额定为一百二十人。南渡以后,在州镇减少的情况下,仍有八十一人,后再减为六十多人。(朱传誉著:《宋代新闻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67 年,第 14-15 页。)而清代食朝廷俸禄的驻京提塘仅16 人,据《清史稿》载:“驻京提塘官十有六人”,“直隶、山东、山西、河南、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四川、广东各一人,陕甘、新疆一人,云南、贵州一人,漕河一人,由督抚保送本省武进士、举人及守备咨补。”(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一一四,志八十九/职官一,中华书局,1976 年,第十二册,第 3286 页。)又有差官 40 人协助提塘,据《清会典》卷五十二“兵部”(第 470 页)载:“差官四十人。以武举已拣选者充补。由皇华驿,或捷报处,驰交通州、良乡、昌平、顺义、固安各驿,接续飞递。”加上省塘 16 人(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年,第 195 页),不过 72 人。而原设有副提塘之职,实际上早已名不副实,如《清会典事例》(八)卷七○三(兵部一六二/邮政,第 758-1 页)所载:乾隆“五年覆准:各省塘务,向令正副提塘同居办事,近来副提塘一项,有名无实,通行省督抚,嗣后该省副提塘缺出,毋庸拣补。遇本省差遣事出,令正提塘仍照旧例办理。”
    ② 《清会典事例》(一),卷十五,内阁五/职掌,中华书局影印本,1991 年,第 198 页。
    ① 提塘:官名。各省驻京师递送来往公文的官员,称提塘官。清制,直隶、山东、陕西、河南、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四川、广东、陕甘新疆、云贵、漕河等省,派驻京师提塘官共十六人,由各省督抚于本省武进士、武举人及守备中保送咨补,隶属于兵部捷报处,负责递送本省与各部院的来往公文,领送颁给各省官员的敕书、州县印信等。光绪末年,提塘官改隶邮传部。(据:李鹏年、刘子扬、陈锵仪编著:《清代六部成语词典》,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 年,第 48 页。)
    ② 《清会典事例》(八),卷七〇三,兵部一六二/邮政,中华书局影印本,1991 年,第 757-1页。
    ① 《清会典》卷五十二,兵部,中华书局影印本,1991 年,第 470-1 页。
    ② [清]永瑢、纪昀等奉敕撰:《钦定历代职官表》(一),卷二十一,601-414 下,《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601 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年。
    ③ 《清会典事例》(十一),卷一○四二,通政使司/题本,中华书局影印本,1991 年,第 445-2页。
    ④ 《清会典事例》(一),卷十三,内阁三/职掌,中华书局影印本,1991 年,第 166-2 页。
    ① [清]周询:《蜀海丛谈》卷二“奏折”,重庆大公报馆,民国三十七年(1948)排印,第 59、61 页。
    ② [清]王先谦辑:《东华续录》同治朝卷四十五,同治四年四月谕旨,光绪戊戌孟冬文澜书局石印本,第十四函第十三册,第 22 页。
    ③ 昭梿撰:《啸亭杂录》,“清代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1980 年,第 11 页。
    ④ 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年,第 189 页。
    ⑤ [清]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一一五,志九十/职官二,中华书局,1976 年,第十二册,第3307 页。
    ⑥ 红本就是题本。清制,凡有章奏,先经内阁票拟,而后由皇帝用御书批览,再交付内阁謄录发抄,俗谓之红本。
    ① [清]周询:《蜀海丛谈》卷二“奏折”,重庆大公报馆,民国三十七年(1948)排印,第 61页。
    ② [清]托津等奉敕纂:《钦定大清会典》(嘉庆朝)卷二,“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六十四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91 年影印本,第 43 页。
    ③ [清]赵翼撰:《簷曝杂记》卷一《军机处》,“清代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1982 年,页一。
    ① [清]赵翼撰:《簷曝杂记》卷一《军机处》,“清代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1982 年,页三。
    ② [清]托津等奉敕纂:《钦定大清会典》(嘉庆朝)卷二(“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六十四辑, 台湾文海出版社,1991 年影印本,第 43 页):“每日钦奉上谕,由军机处承旨,其应发抄者,皆下于阁。”《清会典事例》(一)卷十五(内阁五/职掌,中华书局影印本,1991 年,第 198-1页):“逐日所降明发谕旨,及应行发钞内外臣工折件,例由内阁传知各衙门通钞。”等记载中,可知清代内阁的发抄活动是逐日进行的,与此相应,邸报的发行活动也是逐日进行的,如“至臣等每日所阅京报,系由坐京提塘抄寄坐省提塘转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五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 年,第 760 页。)这条史料,又进一步证实邸报是日报。
    ③ [清]萧奭著:《永宪录?原序》,“清代史料笔记汇编”第一辑,(香港)龙门书店,1969 年。
    ① [清]蒲松龄著、路大荒整理:《蒲松龄集》二,《聊斋诗集》卷一、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② 苏庵主人:《归莲梦》,春风文艺出版社,1984 年,第 127 页。此书为清雍正、乾隆年间的作 品,以白莲教武装起义斗争为背景。开篇交待:“话说明朝末年,”似说的明朝故事,实则是“借明史演清事”(附录:司马师:《异乡残梦归何处?却伴春鹃带血啼——〈归莲梦〉是怎样写白莲教起义的?》)。
    ③ [清]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三○七,列传九十四/陈宏谋,中华书局,1977 年,第三十五册,第 10558 页。
    ④ 《清实录》(二十五),《高宗纯皇帝实录》(十七)卷一三九,乾隆五十三年七月下,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 年,第 647-648 页。
    ① [法]杜赫德编,郑德弟等译:《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大象出版社,2001 年,第 189-196 页。
    ② 陈宏谋:《刊发三场程式檄》(河南)乾隆十七年(1752)正月,《培远堂偶存稿》卷三十一。
    ③ 据《清会典事例》,乾隆二十一年(1756)议准:“各省发递科钞事件,例应责令提塘办理,以杜讹传私钞漏洩之弊煤笮”ǚ扛判薪梗罡魈崽凉璞ǚ浚裾站衫呓岢士撇?覈。其应行发钞事件,各提塘亲赴六科钞录,刷印送科查覈,转发各省。所有在京各衙门钞报,总由公报房钞发。仍令六科五城御史严行访察,如有讹传私钞洩漏等弊,交部治罪?保ň?一〇一四,第十一册,都察院十七/六科,第 177 页。)乾隆三十八年(1773)覆准:“各部院衙门,如有奏准议覆应行发钞事件,该承办衙门,即将原奏钞录钤盖印信,发交直季提塘,按日刊刻颁发。”(卷七〇三,第八册,兵部一六二/邮政,第 759-1 页。)
    ④ 长白山人:《北京报纸小史》载:清代“宫门钞专载官吏升迁调转,大员请假销假,以及各项谕旨,京内外大员之奏折。此项公文由内阁发表。当年东华门外,设有白本报房一所,该所雇用数十名文贫,由内阁领到宫门钞,众文贫分写数百本,派人送投各衙门、各大员邸第,报费每月一两二钱;但因代价昂贵,中下级官吏及商民等,无力订阅,于是黄皮报房应时而出。”(管翼贤纂辑:《新闻学集成》第 6 辑,中华新闻学院,1943 年,第 280 页。)
    ⑤ 方汉奇:《清代北京的民间报房与京报》,《新闻研究资料》,1990 年第 52 辑。
    ① 方汉奇:《〈清史?报刊表〉中有关古代报纸的几个问题》,《国际新闻界》,2006 年第 6 期。
    ② 潘贤模:《清初的舆论与钞报——近代中国报史初篇(续)》,《新闻研究资料》,1981 年第 3辑(总第 8 辑),第 254-255 页。
    ③ 方汉奇:《清代北京的民间报房与京报》,《新闻研究资料》,1990 年第 52 辑。
    ④ 齐如山:《清末京报琐谈》,台北《报学》杂志第一卷第三期。
    ⑤ 长白山人:《北京报纸小史》载:“黄皮报者,系以白本报作底稿,用活字版排印,其内专刊奏折另印一纸,专刊宫门钞上谕,每日于上午十时前后送达阅户,每月报价约银二钱,其有专阅宫门钞者,其价仅两吊。”(管翼贤纂辑:《新闻学集成》第 6 辑,中华新闻学院,1943年,第 281 页。)
    ⑥ 潘贤模:《清初的舆论与钞报——近代中国报史初篇(续)》,《新闻研究资料》,1981 年第 3辑(总第 8 辑),第 255 页。
    ① 齐如山:《清末京报琐谈》,台北《报学》杂志第一卷第三期。
    ② [日]内藤乾吉原校:《六部成语注解》,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 年,第 1 页“报局规例”。
    ③ [美]白瑞华(BRITTON,ROSWELL,SESSOMS),曾任燕京大学新闻系教授,他于 1935 年 12 月 12日在上海亚洲文会分会举行的文化讲座演讲《中国报纸》时说:“在一八七〇年(清同治九年)的时候,北平有十二家报房,都是私家印刷业。销数不能确定地知道,但是总在一万份以上。”(见胡道静著:《新闻史上的新时代·报坛逸话》,世界书局,1946 年,第 2 页。)
    ① 齐如山:《清末京报琐谈》,台北《报学》杂志第一卷第三期。
    ② 戈公振著:《中国报学史》(插图整理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年,第 48 页。
    ③ 根据乾隆元年方柱臣等“违例将进呈以前题奏章疏预行抄录、分发邸报”一案的记载,方等“朋谋合伙,每月受收各省提塘并东西抄房馈仪银十二两至二三两不等,于是陈受益等为之暗中抄录,方柱臣等为之密封传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乾隆年间整饬书吏史料》之“提督九门步军统领鄂善等为书役等人违例抄录奏章事奏折”,《历史档案》,2000 年第二期。)此处将各省提塘与东西抄房并提,可知东西抄房不是提塘报房,当是民间报房,当时尚处于手抄报纸阶段。又据长白山人在《北京报纸小史》中所言:“当年东华门外,设有白本报房一所,该所雇用数十名文贫,由内阁领到宫门钞,众文贫分写数百本,派人送投各衙门、各大员邸第……”可以推断清初报房《京报》曾经历过手抄的历史。(管翼贤纂辑:《新闻学集成》第6 辑,中华新闻学院,1943 年,第 280 页。)
    ① 方汉奇:《清代北京的民间报房与京报》,《新闻研究资料》,1990 年第 52 辑。
    ② 对于《京报》在清代的合法性,黄卓明认为:清王朝皇帝在指责张芾奏请出版印刷“邸钞”的谕旨(咸丰三年十二月)中,只提到“所有刊发钞报,乃民间私设报房转向递送,与内阁衙门无涉”,并没有对私设报房刊发《京报》提出指责。又如:光绪二十七年(1901)印行的《大清律例增修统纂集成》,在列入刑律盗贼类的“造妖书妖言”条中,规定:“各省抄房,在京探听事件,捏造言语,录报各处者,系官革职,军民仗一百,流三千里。该管官不行查出者,交与该部,按次数分别议处。其在贵近大臣家人子弟,倘有滥交匪类,前项事发者,将家子弟并不行约束之家主,并照例议处治罪。”该书是把顺治三年(1646)颁布的《大清律》、乾隆时修订的《大清律例》和以后各个年代修订的律例统纂集成,其中这一条,就是针对“报房”和《京报》的,但也没有提出要对出版《京报》的“报房”加以取缔,足见《京报》具有一定的合法地位。(黄卓明著:《中国古代报纸探源》,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 年,第 158页。)
    ③ 黄卓明著:《中国古代报纸探源》,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 年,第 91 页。
    ④ [日]内藤乾吉原校:《六部成语注解》,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 年,第 2 页“京报等次”。
    ⑤ [日]内藤乾吉原校:《六部成语注解》,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 年,第 1 页“报局规例”。
    ① [日]内藤乾吉原校:《六部成语注解》,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 年,第 2 页“京报等次”。
    ② 《论京报贵速不贵迟》,光绪八年一月十五日(1882 年 3 月 4 日)《申报》。
    ① 马礼逊嘉庆十八年六月二十八日(1813.7.25)日记,[英]马礼逊夫人编、顾长声译:《马礼逊回忆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第 91 页。
    ② [清]李虹若撰:《朝市丛载》卷七,“时尚”之《看京报》,光绪十三年丁亥(1887)京都秀文斋刊本。
    ③ 黄卓明:《中国古代报纸探源》,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 年,第 101 页。
    ④ 刚毅等:《晋省辑要》,转引自刘广生、赵梅庄编著:《中国古代邮驿史》,人民邮电出版社,1999 年修订版,第 534 页。
    ① 嘉庆十一年《西江政要》,转引自刘广生、赵梅庄编著:《中国古代邮驿史》,人民邮电出版社,1999 年修订版,第 534-535 页。
    ② 上海县知县黎某所发《告示》,光绪十年一月十三日(1884 年 2 月 9 日)《申报》。
    ③ [美]白瑞华(BRITTON,ROSWELL,SESSOMS):1935 年 12 月 12 日在上海亚洲文会分会举行的文化讲座演讲《中国报纸》。(见胡道静:《新闻史上的新时代·报坛逸话》,世界书局,1946 年,第 2 页。)
    ④ 潘贤模:《清初的舆论与钞报——近代中国报史初篇(续)》,《新闻研究资料》,1981 年第 3辑(总第 8 辑),第 258 页。
    ⑤ 《论京报贵速不贵迟》,光绪八年一月十五日(1882 年 3 月 4 日)《申报》。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五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 年,第 760页。
    ② S.WELLS WILLIAMS,LL.D., THE MIDDLE KINGDOM ,P420.
    ③ 卜易:《天津京报房的变迁》,1989 年 8 月 2 日天津《今晚报》。
    ④ 裨治文发表于 1836 年 5 月广州《中国丛报》(英文)的一篇文章,见潘贤模:《清初的舆论与钞报——近代中国报史初篇(续)》,《新闻研究资料》,1981 年第 3 辑(总第 8 辑),第 257-258页。
    ① 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年,第 223-227 页。
    ② 潘贤模:《清初的舆论与钞报——近代中国报史初篇(续)》,《新闻研究资料》,1981 年第 3辑(总第 8 辑),第 262 页。
    ① 方汉奇、谷长岭、冯迈:《近代中国新闻事业史事编年》(二),《新闻研究资料》,1981 年 11月第四辑(总第 9 辑),第 213 页。
    ② 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年,第 228 页。
    ③ [清]王先谦辑:《东华录》顺治朝卷三十,顺治十五年六月,光绪十三年(1887)广百宋斋石印本。
    ④ 《硃批谕旨》第三十四册,雍正六年正月二十二日四川巡抚宪德奏,光绪间石印本,第 81页。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康熙起居注》第三册,中华书局,1984 年,第 2459 页。
    ②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年,第1457-1458 页。
    ③ 姚福申:《关于明代京报的辨析》,《新闻大学》第七期。
    ① [日]内藤乾吉原校:《六部成语注解》,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 年,第 17 页。
    ② [清]永瑢、纪昀等奉敕撰:《钦定历代职官表》(一),卷二十一,601-414 下,《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601 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年。
    ③ [清]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一一四,志八十九,职官一,中华书局,1976 年,第十二册,第 3286 页。
    ① [清]蒋良骐撰:《东华录》康熙朝卷二十二,中华书局,1980 年,第 363 页。
    ② 《清会典事例》(十一),卷一〇一七,都察院二〇/各道,中华书局影印本,1991 年,第 208页。
    ③ [清]梁章钜、朱智撰:《枢垣记略》卷一训谕,“清代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1984 年,第一页。
    ④ 据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省塘是指驻在各省省会的提塘,由兵部在所属车驾司、捷报处两衙门中遴选差官担任,分驻直隶、江南、山东、山西、河南、陕甘、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省省会及黄河运河沿线,共 16 员。担任省塘的,都是高级武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年,第 195 页。)
    ① 转引自苏同炳:《伪造邸报——记明清两代新闻史特出事件》,1969 年 4 月 10-11 日台北《中央日报》。
    ② [清]东鲁古狂生撰:《醉醒石》第一回,上海古籍出版社,1956 年,第 9 页。
    ③ 孙少荆:《成都报界回想录》,原刊于 1919 年 1 月 1 日《川报增刊》。该文此段记载的是嘉庆二十四年前后成都地区《京报》和《纶音捷报》的情况。(见杨光辉等编:“中国近代报刊史料丛书”《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新华出版社,1986 年,第 569 页。)
    ① 戈公振著:《中国报学史》(插图整理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年,第 48 页。
    ② [日]内藤乾吉原校:《六部成语注解》“京报起源”条,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 年,第 1 页。
    ③ 《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汇编》,黄山书社,1998 年,第 886 页。
    ④ 《宫中档雍正朝奏折》第 25 辑,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1979 年,第 406 页。
    ① 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云南道监察御史邹一桂乾隆七年六月初九日议奏事件宜一体发抄折”。
    ② 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福建道监察御史杨开鼎乾隆二十年十二月初四日为请除开设小报房之弊折”。
    ① [清]俞正燮撰:《癸巳存稿》卷十一《麟》,道光二十八年戊申(1848)灵石杨氏刊本。
    ②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年,第 1206页。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编:《俄苏中国学手册》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年,第 79-80 页。罗索欣(1717or1707-1761 年):俄国第一个中国学家和满学家。
    ②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乾隆七年七月二十七日“兵科给事中钟衡为请敕谕督抚整治闽省民俗事奏折”,《历史档案》,2001 年第 2 期。
    ③ [英]马礼逊夫人编、顾长声译:《马礼逊回忆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第 121 页。
    ④ 苏庵主人撰:《归莲梦》,春风文艺出版社,1984 年,第 40-41 页。
    ① 方汉奇:《东瀛访报记》(上),《新闻研究资料》,总第 46 辑,1989 年 6 月。
    ② [清]曹雪芹、高鹗著:《红楼梦》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年,第 1398-1399 页。
    ① 方汉奇:《东瀛访报记》(上),《新闻研究资料》,总第 46 辑,1989 年 6 月。
    ② [清]曹雪芹、高鹗著:《红楼梦》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年,第 1398-1399 页。
    ① 梁启超著:《戊戌政变记》第一篇第二章《新政诏书恭跋》(中华书局,1936 年,第 20 页)载:“我国凡百政务,皆以诏书为凭,而诏书又分两种:一为明谕,下之于内阁,刊之于邸报,臣民共见者也;一为廷寄(亦名交片),下之于军机处,不刊于邸报,民不能共见者也。”又赵翼《詹曝杂记》载:“军机处有廷寄谕旨。凡机事虑漏泄不便发抄者,则军机大臣面承后撰拟进呈,发出即封入纸函,用办理军机处银印钤之,交兵部加封,发驿驰递。其迟速,皆由军机司员判明于函外。曰马上飞递者,不过日行三百里。有紧急则另判日行里数,或四、五百里,或六百里,并有六百里加快者。即此一事,已为前代所未有。机事必颁发而后由部行文,则已传播人口,且驿递迟缓,探事者可雇捷足先驿递而到,自有廷寄之例,始密且速矣。此例自雍正年间始,其格式乃张文和所奏定也。”(“清代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1982 年,第 3 页“廷寄”条。)
    ① 《清实录》第三册《世祖章皇帝实录》卷二十,顺治二年八月至九月,中华书局,1985 年,第 178-1 页。
    ② 《清会典事例》(十一),卷一○一四,都察院十七/六科,中华书局影印本,1991 年,第176-2 页。
    ③ 《清会典事例》(十一),卷一○一七,都察院二○/各道,中华书局影印本,1991 年,第208 页。
    ④ 《清会典事例》(十一),卷一○ 一四,都察院十七/六科,中华书局影印本,1991年,第179-1页。
    ⑤ 《清会典事例》(七),卷六二二,兵部八一/绿营处分例,中华书局影印本,1991年,第1052-1页。
    ① 《钦定六部处分则例》卷九,“本章”之“提塘传抄事件”,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三十四辑,文海出版社,第 255 页。
    ② 《清会典事例》(十一),卷一○四二,通政使司/题本,中华书局影印本,1991 年,第446-447 页。
    ③ [清]梁章钜、朱智撰:《枢垣记略》卷一训谕,“清代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1984 年,第 1 页。
    ④ 《大清律例增修彙纂大成》卷二十三,“刑律贼盗上”之“造妖书妖言”?庑鞫拍辏?903)排印本,第十二本,页十。
    ① 《清会典事例》(七),卷六二二,兵部八一/绿营处分例,中华书局影印本,1991 年,第 1051-2页。
    ② 《钦定六部处分则例》卷九,“本章”之“漏洩本章”,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三十四辑,文海出版社,第 255 页。
    ③ 《硃批谕旨》第三十四册,雍正六年正月二十二日四川巡抚宪德奏,光绪间石印本,第 81-82页。
    ① 《清会典事例》(八),卷七○三,兵部一六二/邮政,中华书局影印本,1991 年,第 757-2页。
    ② 《清会典事例》(十一),卷一○一四,都察院十七/六科,中华书局影印本,1991 年,第 177-1页。
    ① [清]蒋良骐撰:《东华录》康熙朝卷二十二,中华书局,1980 年,第 363 页。
    ② 《清会典事例》(七),卷六二二,兵部八一/绿营处分例,中华书局影印本,1991 年,第 1051-1页。
    ③ [清]萧奭著:《永宪录》卷二下,雍正元年十一月,“清代史料笔记汇编”第一辑,(香港)龙门书店,1969 年,第 174 页。
    ④ 《钦定六部处分则例》卷九,“本章”之“提塘传抄事件”,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三十四辑,文海出版社,第 255 页。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五册,道光二十二年六月二十二日“浙江巡抚刘韵珂等奏报遵旨于要隘盘查为英递送京报之人折”,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 年,第760 页。
    ② 浙江观风整俗使王国栋奏,《硃批谕旨》第十七册,第 49 页,光绪间石印本。
    ③ 后金首领曾千方百计地搜集明京城的邸报,据说,当刊载明王朝组织萨尔浒大战的兵力部署与实施步骤的邸报在京城一出现,后金奸细即用“厚赀”买去,迅速呈送努尔哈赤。由于“逆奴预知,在在设诱,处处设伏”,致使四路大军有“三路兵将肝脑涂地”。(黑龙江日报社新闻志编辑室编著:《东北新闻史(一八九九——一九四九)》,2001 年,第 467 页。)明神宗时,山西道御史冯嘉会在谈论兵法的奏章中,对邸报为后金所利用的情形有生动描述:“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藏于旧地之下。又曰: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皆言示人以不可测也。迩者,我师进剿出揭、发抄,略无秘密,以致逆奴预知,在在设伏,三路败衄,职此之咎。又闻奴酋狡黠异常。不但辽左事机尽为窥瞰,而长安邸报亦用厚赀抄往。盖奸细广布,则传递何难!职愚以为,一应章疏,无干辽事,照常发抄。至于如何用侦探、如何行反间、金白作何笼络、憨酋作何诱饵、与夫战守何策、出奇何术、设伏何所。凡此之类,除具奏外,宜送内阁、兵部、都察院,及兵科各揭帖一本,不必发抄。”(《明神宗实录》卷五八二,页六,《明实录》六十五,第 11065-11066 页。)又据《明熹宗实录》卷九(《明实录》六十六,第 470-471 页)记载,天启元年四月,“巡视中城御史梁之栋缉获通夷提塘官刘保,命鞫之。”刘保乃明朝提塘官,利用职权之便,以邸报送满洲牟利,如载:“磔刘保于市,并诛其子于翰。保父子就讯,各供吐素与李永芳通好,每月传送邸报,逐月报银一百两。又时有书往来,密输情,实谋为不轨。”(第 483 页)对此案,明人王在晋的《三朝辽事实录》卷四所载更为详细:“刘保,辽阳卫人,旧充兵部长班,再跟辽中抚道有年。贯于作奸骫法,通贿卖官,辽阳将领藉为窟穴。爰恃提塘,向与李永芳、贺世贤通好,每月送报至广宁摆拨赤哈,转送张都司,传至李永芳,逐月报银一百两。伊子刘于简供称:亲为父答贺世贤书,内开:宗功到,已知事体停妥,但三岔河兵马不多,此时乘胜前来,谅必无败理。如过三岔,广宁更易,山海愈便,如或取胜,京都何难!目今兵马畏却,调赴不前,大兵速速前来可也。兹韩宗功回辽,忙中草此密报,如有示下另闻。被中城御史梁之栋缉访奏报,刘保凌迟,刘于翰斩首,传示辽东,暴白罪状,于简及家人另议正法。”(民国二十年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用明刻本影印,第28-29 页。)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五册,道光二十二年六月十三日“著两江闽 浙两广各督抚严拿为英人递送京报之汉奸事上谕”,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 年,第 673 页。
    ② 《清实录》第三八册《宣宗成皇帝实录》(六),卷三百七十六,道光二十二年六月下,中华书局,1986 年,P785-2。
    ③ 《清实录》第三八册《宣宗成皇帝实录》(六),卷三百八十二,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上,中华书局,1986 年,P881-2。
    ① 《清实录》第三册《世祖章皇帝实录》卷一三三,顺治十七年三月,中华书局,1985 年,第 1029-2 页。
    ② 史松、林铁钧编:《清史编年》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年,第 586 页,顺治十七年三月十五日(1660 年 4 月 24 日)条。
    ③ 《清会典事例》(十一),卷一○一四,都察院一七/六科,中华书局影印本,1991 年,第 176-2页。
    ④ 《钦定六部处分则例》卷九,“本章”之“提塘传抄事件”,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三十四辑,文海出版社,第 255 页。
    ⑤ 参见朱传誉:《清代压迫舆论研究》,台北《报学》杂志 5 卷 7 期。
    ① [清]王先谦辑:《东华录》康熙朝卷九十七,康熙五十五年三月谕旨。
    ② [清]王先谦辑:《东华录》康熙朝卷一百一,康熙五十七年二月谕旨。
    ③ [清]王先谦辑:《东华录》雍正朝卷五,雍正二年秋七月。
    ① 《清实录》第一О册《高宗纯皇帝实录》(二),卷一百十九,乾隆五年六月下,中华书局,1985 年,第 740-2 页。
    ② 《清实录》第二七册《高宗纯皇帝实录》(十九),卷一四四二,乾隆五十八年十二月上,中华书局,1986 年,第 253 页。
    ① 转引自苏同炳:《伪造邸报——记明清两代由各科自行刊发邸报》,1969 年 4 月 10 日台北《中央日报》。
    ②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年,第1613- 1614 页。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年,第 1318页。
    ② 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步军统领鄂善等乾隆元年四月初十日请将违例预抄题奏章疏人犯交部严审定拟折”。
    ③ 朱传誉:《清代压迫舆论研究》,《先秦唐宋明清传播事业论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 412 页。
    ① [清]王先谦辑:《东华录》雍正朝卷八,雍正四年五月初九日。
    ② [清]王先谦辑:《东华录》雍正朝卷八,雍正四年五月庚戌。
    ③ [清]王先谦辑:《东华续录》乾隆朝卷三十七,乾隆十八年三月。
    ① [清]王先谦辑:《东华续录》乾隆朝卷三十四,乾隆十六年八月。
    ② [清]王先谦辑:《东华续录》乾隆朝卷三十七,乾隆十八年三月。
    ③ 黄卓明著:《中国古代报纸探源》,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 年,第 148 页。
    ① 据《大义觉迷录》第 115 页,曾静供:“弥天重犯为谣言蛊惑,遂戴天,不知天之高,履地,不知地之厚。”第 123 页,曾静供:“弥天重犯本心毫无所为,只为误听谣言,错解经义,故一切大义大分,都至混淆。” 曾静供:“而弥天重犯以误听流言,遂至冒昧上书,……”第138 页,曾静供:“弥天重犯从前错听流言,错解经义,所以陷身禽兽。”(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三十六辑”《大义觉迷录》,文海出版社,1966 年。)
    ① 雍正上谕,《大义觉迷录》第 64-65 页。
    ② 雍正上谕,《大义觉迷录》第 29-30 页。
    ③ 雍正上谕,《大义觉迷录》第 41-42 页。
    ④ 雍正上谕,《大义觉迷录》第 72-73 页。
    ⑤ 雍正上谕,《大义觉迷录》第 75-76 页。
    ⑥ 奉上谕,《大义觉迷录》第 351-352 页。
    ①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十卷(修订本)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 163-164页。
    ① 高翔著:《近代的初曙——18 世纪中国观念变迁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 450 页。
    ② 高翔著:《近代的初曙——18 世纪中国观念变迁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 433 页。
    ③ 朱传誉:《先秦唐宋明清传播事业论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 年,第 75 页。
    ④ 徐培汀、裘正义著:《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重庆出版社,1994 年,第 81 页。
    ① [日]松本君平:《新闻学·序论》,见《新闻文存》,中国新闻出版社,1987 年,第 7 页。
    ① 张昆编著:《简明世界新闻通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 年,第 19 页。
    ② [美]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著,展江、殷文主译:《美国新闻史》,新华出版社,2001 年,第 9 页。
    ① 郑超然、程曼丽、王泰玄著:《外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年,第 9 页。
    ① 张昆编著:《简明世界新闻通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 年,第 16 页。
    ② 费正清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上卷,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年,第 40 页。
    ① [清]王庆云编:《熙朝纪政》卷六,“纪英人入贡”,光绪二十七年(1901)上海天章书局石印。
    ② 钟叔河著:《走向世界: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中华书局,2000 年,第 15 页。
    ① [英]马礼逊夫人编、顾长声译:《马礼逊回忆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第 86 页。
    ② 罗伯特·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嘉庆十二年(1807)来华,在华从事宗教、文化、教育事业近 30 年。道光十四年六月二十四日(1834 年 7 月 30日)病逝广州。学界普遍认为他是基督教新教来华的第一人。
    ③ 麦沾恩著:《中华最早的布道者梁发》第 146 页,《近代史资料》第 39 号(1979.2)。
    ① [英]爱尼斯?安德逊著,费振东译:《英使访华录》,商务印书馆,1963 年。
    ② 马戛尔尼原著、刘半农原译、林延清解读:《1793 乾隆英使觐见记》第 155-166 页载有马戛尔尼所“开具六事”,此略。第 183 页,马戛尔尼自云:“果然者,余此番跋涉之劳,其结果直等一个无字而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年。)
    ③ 嘉庆九年十月十七日(1804 年 11 月 18 日)《给克罗尼的信》,[英]马礼逊夫人编、顾长声译:《马礼逊回忆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第 19 页。
    ④ 吴义雄著:《在宗教与世俗之间: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华南沿海的早期活动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年,第 25 页。
    ⑤ 马戛尔尼原著、刘半农原译、林延清解读:《1793 乾隆英使觐见记》,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 74 页。
    ⑥ 方豪著:《中西交通史》下,岳麓书社,1987 年,第 1008 页。
    ① 萧若瑟著:《天主教传行中国考》,“民国丛书”第一编 11,上海书店,据河北省獻县天主堂1931 年版影印,第 348 页。
    ② 徐宗泽著:《中国天主教传教史概论》,上海土山湾印书馆,1938 年,第 254 页。
    ③ 方豪著:《中西交通史》下,岳麓书社,1987 年,第 1009 页。
    ④ 麦沾恩著:《中华最早的布道者梁发》第 147 页,《近代史资料》第 39 号(1979.2)。
    ⑤ 威廉·米怜(William Milne)(1875-1822):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基督教新教来华的第二位传教士,马礼逊的助手。嘉庆二十年七月一日(1815 年 8 月 5 日)在马六甲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道光二年四月十三日(1822 年 6 月 2 日)在澳门病逝。
    ⑥ William Milne:A Retrospect of the First Ten Years of the Protestant Mission to China,Malacca,1820,P154.
    ① [英]马礼逊夫人编、顾长声译:《马礼逊回忆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第 99 页。
    ② [英]马礼逊夫人编、顾长声译:《马礼逊回忆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第 104 页。
    ③ [英]马礼逊夫人编、顾长声译:《马礼逊回忆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第 99 页。
    ④ [英]马礼逊夫人编、顾长声译:《马礼逊回忆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第 97 页。
    ⑤ [新加坡]卓南生著、张国良译:《新教在马六甲的传教和〈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诞生》,《新闻研究资料》,第 56 期,第 165 页。
    ⑥ William Milne:A Retrospect of the First Ten Years of the Protestant Mission to China,Malacca,1820,P270.
    ① 宁树藩:《〈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评述》,《宁树藩文集》,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 265页。
    ② 麦沾恩著:《中华最早的布道者梁发》第 158 页,《近代史资料》第 39 号(1979.2)。
    ① 戈公振著:《中国报学史》(插图整理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年,第 77 页。
    ②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序,见张之华主编:《中国新闻事业史文选(公元 724 年-1995 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年,第 77 页。
    ③ 戈公振著:《中国报学史》(插图整理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年,第 77 页。
    ④ William Milne:A Retrospect of the First Ten Years of the Protestant Mission to China,Malacca,1820,P277.
    ① William Milne:A Retrospect of the First Ten Years of the Protestant Mission to China,Malacca,1820,P277.
    ① 林乐知(Young John Allen)(1836-1907):美国监理会传教士。在华活动 46 年,结交达官显贵,最后于上海去世。同治七年七月十九日(1868 年 9 月 5 日)在上海创办《中国教会新报》,后改名《万国公报》,该刊为传教士在华所办报刊中发行时间最长、影响最大者。
    ① 雷春雨主编:《近代来粤传教士评传》,百家出版社,2004 年,第 127 页。
    ② 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年,第 268 页。
    ③ 胡太春:《汉学家郭实腊与近代中国最早的新闻传媒》,《新闻春秋》第三期,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 36 页。
    ④ 麦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1796-不详):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作为基督教新教来华的第三位传教士,在中国活动长达 40 多年。道光三年六月(1823 年 7 月),在印度尼西亚的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创办了《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这是第二份中文近代报刊。因办报思想和宣传方式都继承了《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故被视为该刊的姊妹刊。
    ⑤ 《天下新闻》:道光七年(1827)由伦敦布道会传教士纪德(Samual Kidd,1799-1843)创办于马六甲,道光八年(1828)停刊。主要登载欧洲和中国新闻,宗教和道德方面的内容退居次要地位。
    ① 该英文原文刊载于 Chinese Repository,August,1833,P186,译文引自黄时鉴编:《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导言》,《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影印本,中华书局,1997 年,第 12 页。
    ② 该英文原文刊载于 Chinese Repository,August,1833,P187,译文引自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年,第 265 页。
    ① 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年,第 266 页。
    ② 黄时鉴编:《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导言》,《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影印本,中华书局,1997年,第 17 页。
    ① [新加坡]卓南生:《新教在马六甲的传教和〈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诞生》,《新闻研究资料》,1992 年第 1 期。
    ② 该英文原文刊载于 Chinese Repository,August,1833,P186,译文引自黄时鉴编:《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导言》,《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影印本,中华书局,1997 年,第 12 页。
    ③《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序,1833 年 8 月(道光癸巳年六月)《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第一期。
    ① 黄时鉴编:《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导言》,《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影印本,中华书局,1997年,第 13 页。
    ② 该英文原文刊载于 Chinese Repository,August,1833,P186,译文引自黄时鉴编:《东西洋考 每月统记传?导言》,《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影印本,中华书局,1997 年,第 12 页。
    ① 黄时鉴编:《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导言》,《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影印本,中华书局,1997年,第 28-30 页。
    ① 顾长声著:《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年,第 52-53 页。
    ② [美]费正清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年,第 591 页。
    ③ [清]魏源:《英吉利国三》,《海国图志》卷五十三,上海书局,清光绪乙未年石印一百卷本。
    ① 方汉奇著:《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年,第 19 页。
    ② 李提摩太:《给英驻上海领事白利兰的信》,转引自方汉奇著:《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年,第 19 页。
    ③ 傅兰雅书札,1875 年 11 月 22 日(光绪元年十月二十五日),转引自马光仁主编:《上海新闻史》(一八五Ο—一九四九),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年,第 101 页。
    ① [美]费正清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年, 第 591 页。
    ② 费正清著、张沛译:《中国:传统与变迁》,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年,第 297-298 页。
    ③ 李时岳著:《李提摩太》,中华书局,1964 年,第 5 页。
    ④ [英]李提摩太著、李宪堂、侯林莉译:《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年,第 129 页。
    ⑤ 《同文书会章程、职员名单、发起书和司库报告》1887 年(光绪十三),陈白坚《西学东渐是近代中国出版的杠杆》,《出版史料》1987 年第 2 期。
    ⑥ [英]李提摩太著、李宪堂、侯林莉译:《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年,第 198 页。
    ① 朱维铮:《万国公报文选?导言》,钱钟书主编《万国公报文选》,三联书店,1998 年。
    ② [英]李提摩太著、李宪堂、侯林莉译:《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年,第 234 页。
    ③ 范文澜著:《中国近代史》第 1 分册,人民出版社,1953 年,第 308 页。
    ④ 曹聚仁著:《文坛五十年》,东方出版中心,1997 年,第 27 页。
    ⑤ [英]李提摩太著、李宪堂、侯林莉译:《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年,第 203 页。
    ⑥ 王韬:《中东战纪本末序》,1896 年 6 月(光绪二十二年五月)《万国公报》第八十九册。
    ⑦ [英]李提摩太著、李宪堂、侯林莉译:《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年,第 234 页。
    ① 《教会新报》,台湾华文书局影印合订本第 6 本,第 3296 页。
    ② 江文汉:《广学会是怎样的一个机构》,《文史资料选辑》第 43 辑。
    ③ 江文汉:《广学会是怎样的一个机构》,《文史资料选辑》第 43 辑。
    ④ 方汉奇著:《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年,第 24 页。
    ⑤ 王林著:《西学与变法——万国公报研究》,齐鲁书社,2004 年,第 18 页。
    ① 同文书会 1888 年(光绪十四)年会报告。
    ② 沈毓桂:《兴复〈万国公报〉序》,光绪十五年(1889)正月《万国公报》第一册。
    ③ [英]李提摩太著、李宪堂、侯林莉译:《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年,第 202 页。
    ④ [英]李提摩太著、李宪堂、侯林莉译:《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年,第 198 页。
    ⑤ 沈毓桂:《兴复〈万国公报〉序》,光绪十五年(1889)正月《万国公报》第一册。
    ① 熊月之著:《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第 415 页。
    ① 戈公振著:《中国报学史》(插图整理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年,第 81 页。
    ② 范袆:《〈万国公报〉第二百册之祝辞》,1905 年(光绪三十一)9 月《万国公报》第二百册。
    ③ 张育仁著:《自由的历险——中国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年,第 50页。
    ④ 李瞻:《林乐知与〈万国公报〉——清末现代化运动之根源》,《新闻春秋》,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 26 页。
    ⑤ 王林著:《西学与变法——〈万国公报〉研究》,齐鲁书社,2004 年,第 21 页。
    ⑥ 林乐知、蔡尔康:《匡华新策之二》,1899 年(光绪二十五)6 月《万国公报》第一百二十五册。
    ①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第 166 册,刑法二之一二六,中华书局,1957 年,第 6558 页。
    ② 于慎行:《筹边》,《谷山笔麈》卷十一,《明史资料丛刊》第三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 年, 第 91 页。
    ③ [明]西周生撰:《醒世姻缘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年,第 249 页。
    ④ 徐培汀、裘正义著:《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重庆出版社,1994 年,第 73 页。
    ⑤ [明]华阳散人编辑、李昭恂校点:《鸳鸯针》,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 年,第 8 页。
    ① 姚公鹤:《上海报纸小史》,杨光辉等编《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新华出版社,1986 年,第 261 页。
    ② 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年,第 286 页。
    ③ 卓南生著:《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年,第 110 页。关于中国最早的中文日报《香港船头货价纸》的创刊时间,学界的基本定论为 1858 年,主要依据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但新加坡学者卓南生经严格考证,提出该报创刊于 1857 年 11 月 3 日(咸丰七年九月十七日)。
    ④ 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年,第 306 页。
    ① 马光仁主编:《上海新闻史》(一八五Ο—一九四九),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年,第 36 页。
    ② 胡道静:《上海的日报》,《上海通志馆期刊》第二年第一期,第 242 页。
    ③ 马光仁主编:《上海新闻史》(一八五Ο—一九四九),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年,第 40 页。
    ④ 王洪祥等编:《中国新闻史》(古近代部分),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 年,第 111 页。
    ⑤ 方汉奇著:《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年,第 43 页。
    ① 《上海新报》,新式第 85 号,台北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五十九辑。
    ② 胡道静:《上海的日报》,《上海通志馆期刊》第二年第一期,第 242 页。
    ③ 李伯元:《记本报开创以来情形》,见魏绍昌《李伯元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第 455 页。
    ④ 《论本馆作报本意》,1875 年 10 月 11 日(光绪一年九月十三日)《申报》。
    ① 马光仁主编:《上海新闻史》(一八五Ο—一九四九),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年,第 59 页。“报头”之称,见姚公鹤《上海报纸小史》;“报首首论”和“首论”,散见早期的《申报》。
    ① 胡道静著:《报坛逸话》所附《申报六十六年史》,《新闻史上的新时代》,世界书局,1946 年, 第 84 页。
    ② 《本馆条例》,1872 年 4 月 30 日(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申报》。
    ③ 《上海日报之事》,1874 年 5 月 12 日(同治十三年三月二十七日)《申报》。
    ④ 《本馆条例》,1872 年 4 月 30 日(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申报》。
    ⑤ 《论各国新报之设》,1873 年 8 月 18 日(同治十二年闰六月二十六日)《申报》。
    ① 雷瑨:《申报馆之过去状况》,载民国十二年申报馆编《最近之五十年·五十年来之新闻业》,“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九、十辑,文海出版社。
    ② 据美国学者韩南教授的研究成果,中文版的《小人国游记》(A Voyage to Lilliput)即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的《格利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翻译成中文时题为《谈瀛小录》,分四期连载于创刊年农历四月十五至十八日(公历 5 月 21 日-24 日);《瑞普??凡?温克尔》(Rip Van Winkle)选自欧文(Washington Irving)作品集《见闻杂记》,译文题为《一睡七十年》,发表于农历四月二十二日(公历 5 月 28 日);《希腊奴隶的故事》(Story of the Greek Slave)——包括作为导言的一章的一小部分——选自马里亚特(Frederick Marryat)的《听很多故事的把沙》(The Pacha of Many Tales),译文题为《乃苏国奇闻》,分六期发表于农历四月二十五日、五月一日、二日、六日、九日和十日(分别为公历 5 月 31日、6 月 6 日、7 日、11 日、14 日和 15 日)。([美]韩楠竹、徐侠译:《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年,第 131-132 页。)以往认为《申报》于创刊次年在副刊《瀛寰琐记》上连载的英国小说《昕夕闲谈》开了长篇连载小说的先河,显然不妥。
    ③ [美]韩楠竹、徐侠译:《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年,第 142 页。
    ① 潘建国:《由〈申报〉所刊三则小说征文启事看晚清小说观念的演进》,《明清小说研究》,2002年第 1 期。
    ② 《书请撰小说后》,1877 年 11 月 21 日(光绪三年十月十七日)《申报》。
    ③ 《求著时新小说启》,1895 年 5 月 25 日(光绪二十一年五月二日)《申报》。
    ④ 1872 年 5 月 14 日(同治十一年壬申四月八日)《申报》发表第一次征求新闻稿件的启事;1872年 5 月 28 日(同治十一年壬申四月二十二日),刊登《采访新闻启》;《申报》在《本馆告白》中,也曾一再提及希望读者投寄新闻稿件,如 1872 年 5 月 25 日(同治十一年壬申四月十九日)的《申报》。
    ⑤ 《搜访新闻告白》,1875 年 7 月 8 日(光绪元年六月六日)《申报》。
    ⑥ 系指同治十三年,即 1874 年。
    ① 黄式权:《本报最初时代之经过》,载民国十二年申报馆编《最近之五十年·五十年来之新闻业》,“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九、十辑,文海出版社。
    ② 《论新闻纸之益》, 1886 年 8 月 11 日(光绪十二年七月十二日)《申报》。
    ③ 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 323 页。
    ① 马光仁主编:《上海新闻史》(一八五Ο—一九四九),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年,第 62 页。
    ① 徐载平、徐瑞芳:《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新华出版社,1988 年,第 19 页。
    ② 徐载平、徐瑞芳:《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新华出版社,1988 年,第 74 页。
    ③ 《报馆开幕伟人美查事略》,1908 年 3 月 29 日(光绪三十四年二月二十七日)《申报》。
    ④ 郑逸梅著:《书报话旧》,学林出版社,1983 年,第 184 页。
    ① 约翰·加尔文·福开森(John Calvin Ferguson)(1866-1945):原籍加拿大,后入美国籍。美国美以美会派往中国的传教士,后脱离教会。在华活动五十四年,曾任南洋公学校长、中国铁路总公司顾问等职。
    ② 汪汉溪:《新闻事业困难之原因》,新闻报馆辑《新闻报馆三十年纪念册》,民国十一年(1922)排印。
    ③ 赖光临著:《新闻史》,允晨新闻传播丛书 11,(台湾)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84 年,第 52 页。
    ④ 雷瑨:《申报馆之过去状况》,载民国十二年申报馆编《最近之五十年·五十年来之新闻业》,“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九、十辑,文海出版社。
    ⑤ 胡道静:《新闻报四十年》,1948 年 9 月 16 日《报学杂志》第一卷第 2 期。
    ① 胡道静:《新闻报四十年·附录三》,1948 年 9 月 16 日《报学杂志》第一卷第 2 期。
    ② 方汉奇著:《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年,第 43 页。
    ③ 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年,第 329 页。
    ① 戈公振著:(插图整理本)《中国报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年,第 73 页。
    ① 罗兹曼主编:《中国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年,第 320 页。
    ② [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年,第 115 页。
    ① [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年,第 117 页。
    ② 王德昭著:《清代科举制度研究》,中华书局,1984 年,第 62-65 页。
    ③ 刘志琴主编、李长莉著:《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一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年,第 19 页。
    ④ 孙宝瑄著:《忘山庐日记》上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年,第 312 页。
    ⑤ 王戎笙等著:《太平天国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86 年,第 14 页。
    ⑥ 《清史稿·选举七》,《清史稿》卷一百十二、志八十七(第 12 册),中华书局,1976 年,第3233 页。
    ① [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年,第 157 页。
    ② [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年,第 16 页。
    ③ [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年,第 118—119 页。
    ① 杨齐福著:《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人民出版社,2003 年,第 5 页。
    ② 刘海峰著:《科举考试的教育视角》,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年,第 103 页。
    ③ 林绍年:《科场舞弊已有明证请饬部讯办折》,《林文直公奏稿》第 1 卷, 1927 年刻本,第 37-39 页。
    ① 刘志琴主编、李长莉著:《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一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年,第 601-602、606 页。
    ① 据商衍鎏著:《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三联书店,1958 年,第 170 页)载:光绪三十二年(1906),“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各省岁考、科考均一律停止。其以前之举贡生员分别量予出路,缘各省合计举贡人数不下数万人,生员不下数十万人。”可见,其为数确实不少。
    ② 杨齐福著:《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人民出版社,2003 年,第 28 页。
    ① 田中初:《游离中西之间的职业生存——晚清报人蔡尔康述评》,《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 年第 3 期。
    ② 孙玉声:《海上花列传》,《退醒庐笔记》,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八十辑,文海出版社,第 139 页。
    ③ 1902 年 4 月 9 日(光绪二十八年三月初二日)“政务处奏拟经济特科考试章程折”,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第 135 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年。
    ① 应星:《社会支配关系与科场场域的变迁——1895-1913 年的湖南社会》,杨念群主编《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年,第228、237 页。
    ② 孙燕京著:《晚清社会风尚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年,第 106 页。
    ③ 陈训正等纂修:《定海县志?方俗志第十六》,1924 年铅印本。
    ① 孙燕京著:《晚清社会风尚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年,第 86 页。
    ② 孙燕京著:《晚清社会风尚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年,第 86 页。
    ③“中国近代文化史丛书”编委会:《中国近代文化问题》,中华书局,1989 年,第 171 页。
    ④ 王笛:《清末新政与近代学堂的兴起》,《近代史研究》,1987 年第 3 期。
    ① 刘志琴主编、闵杰著:《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二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年,第260、263 页。
    ② 王笛:《清末新政与近代学堂的兴起》,《近代史研究》,1987 年第 3 期。
    ③ 刘志琴主编、李长莉著:《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一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年,第 534 页。
    ④ 《英华书馆重开》,1873 年 2 月 6 日(同治十二年一月九日)《申报》。
    ① 《论西报言中国设立学堂事》,1881 年 9 月 9 日(光绪七年闰七月十六日)《申报》。
    ② [日]实藤惠秀著,谭汝谦、林启彦译:《中国人留学日本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第 36 页。
    ③ 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上册,三联书店,1978 年,第 381页。
    ④ 张之洞著:《劝学篇(下)·游学第二》,《张文襄公全集》卷 203 第 5-6 页,民国二十六年刊成印本。
    ① 史和、姚福申、叶翠娣编:《中国近代报刊名录?前言》,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年。
    ② 吉少甫著:《中国出版简史》,学林出版社,1991 年,第 285 页。
    ③ 王树槐:《清季的广学会》,载林治平编《近代中国与基督教论文集》,(台北)宇宙光出版社,1981 年,第 256 页。
    ④ 邹振环著:《20 世纪上海翻译出版与文化变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年,第 12-13 页。
    ⑤ 《商务五十年——一个出版家的生长及其发展》,《商务印书馆九十五年——我和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1992 年,第 775 页。
    ① 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年,第 649 页。
    ② 方汉奇著:《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年,第 29 页。
    ③ 《本报字数加增》,1877 年 6 月 20 日(光绪三年五月十日)《申报》。
    ④ 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年,第 759、772 页。
    ⑤ 刘志琴主编、李长莉著:《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一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年,第 368 页。
    ⑥ 傅兰雅:《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载张静庐辑注《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群联出版社,1953 年,第 12 页。
    ⑦ 王树槐:《清季的广学会》,载林治平编《近代中国与基督教论文集》,(台北)宇宙光出版社,1981 年,第 240 页。
    ⑧ 李提摩太撰、蔡尔康译:《广学会第十一届年报纪略》,载中国史学会编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戊戌变法》(四),北京:神州国光社,1953 年,第 217 页。
    ① 《大公报序》,1902 年 6 月 17 日(光绪二十八年五月十二日)《大公报》。
    ② 胡汉民:《 近年中国革命报之发达》,杨光辉等编“ 中国近代报刊史料丛书 ”《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新华出版社,1986 年,第 14 页。
    ① 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载中国史学会编“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戊戌变法》(四),北京:神州国光社,1953 年,第 115 页。
    ② 陆丹林:《革命史谭》,载荣孟源、章伯锋主编:《近代稗海》第一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年,第 609 页。
    ③ 皕诲:《基督教文字播道事业谈》,《中国近代出版史料》第 2 编,第 332 页。
    ④ 梁启超:《三十自述》,载中国史学会编“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戊戌变法》(四),北京:神州国光社,1953 年,第 44 页。
    ⑤ 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年,第 28 页。
    ① 《中外杂闻》,1872 年 6 月 14 日(同治十一年五月九日)《申报》。
    ① 马永强著:《文化传播与现代中国文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 152 页。
    ① [美]范约翰:《清心书院滥觞》,载: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年,第 207 页。
    ① 雷瑨:《申报馆之过去状况》,载民国十二年申报馆编《最近之五十年 ·五十年来之新闻业》,“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 ”第九、十辑,文海出版社。
    ② 《岁除论》,1880 年 2 月 8 日(光绪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申报》。
    ③ 据王韬咸丰八年二月二十九日(1858 年 4 月 12 日)日记载:吴门梁清字阆斋,工篆刻,少时曾习武,寓城中,旅食殊艰。姚江周双庚 “卖文来沪,迄无所遇,乃作君平卖卜,谓撤帘沽名而亦无问津者。… …予与壬叔供其旅食,为之谋安砚地,乃与慕君佣书,仅月余即分手。不得已赠以资斧,令作归计。”(方行、汤志钧整理《王韬日记》,中华书局,1987 年,第 6页。)咸丰八年十月二十九日(1858 年 12 月 4 日)日记 载:“ 午后,许伴梅从云间来访,言前岁科试,幸得冠军。云间太守雅重其名,延课二子。今渠二子北归,馆中无事,欲另觅安研所,托予谋之。”(第 51 页)十一月二十日(12 月 24 日)日记载:“ 许伴某复从云间来访,急谋一枝之栖。且愿贬节以求合” 。二十一日日记载:“ 午后,许伴某又至,偕往邓士明处,令其同谒慕君,未知有所遇否也。”(第 57 页)咸丰九年二月六日(1859 年 3 月 10 日)日记载:“ 雨,小异来此将十日矣,所谋安研地,无一就者。”(第 92 页)二月二十一日(3 月 25日)日记载:“ 张浦许小菊来访,言近时家食颇不得意,拟将往游海上,冀有所遇,并托予逢人说项,为之先声。”(第 97 页)
    ① 姚公鹤著:《上海闲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第 128、131 页。
    ① 方汉奇著:《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年,第 63 页。
    ① 张育仁著:《自由的历险——中国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年,第 93页。
    ② 梁启超:《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1901 年 12 月 21 日(光绪二十七年十一月十一日)《清议报》第 100 册,见横滨新民社辑《清议报全编》第一集卷一本馆论说一通论上,第 7 页。
    ① 刘志琴主编、闵杰著:《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二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年,第25、52、59 页。
    ② 根据:史和、姚福申、叶翠娣编:《中国近代报刊名录》,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年。
    ① 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硕士文库 ?历史学卷》(中),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年,第 959 页。
    ② 根据:《晚清小报录》,阿英著《晚清文艺报刊述略》,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 年,第 72-84页。
    ③ 秦绍德著:《上海近代报刊史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年,第 141 页。
    ① 陈力丹著:《世界新闻传播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年,第 18 页。
    ① 李斯颐:《清末 10 年官报活动概貌》,《新闻研究资料》总第五十五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② 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年,第 669 页。
    ③ 方汉奇:《清末的〈京话日报〉》,《方汉奇文集》,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 271-272 页。
    ① 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论“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文学评论》,1985 年第 5 期。
    ② 许纪霖:《近代中国的公共领域:形态、功能与自我理解——以上海为例》,苏智良主编:《上海:近代新文明的形态》,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年,第 72 页。
    ① 王先明:《近代中国绅士阶层的分化》,《社会科学战线》,1987 年第 3 期。
    ② 《求是报》第 4 期《上海道台告示》载有:“ 本年八月,寓沪官绅捐资创设求是报馆及印书公会 ”。
    ① 阿英:《晚清小报录》,《晚清文艺报刊述略》,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 年,第 50 页。
    ① 姚公鹤著:《上海闲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第 127 页。
    ② 雷瑨:《申报馆之过去状况》,载民国十二年申报馆编《最近之五十年 ·五十年来之新闻业》,“ 近代中国史料丛 刊三编” 第九、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23 年。
    ③ 雷瑨:《申报馆之过去状况》,载民国十二年申报馆编《最近之五十年 ·五十年来之新闻业》,“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 ”第九、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23 年。
    ④ 姚福申:《记病鸳词人周忠鋆》,《新闻大学》,1991 年,冬季号。
    ⑤ 陈伯熙著:《上海轶事大观》上集,上海泰东图书局,1924 年,第 63 页。
    ① 张敏:《晚清新型文化人生活研究——以王韬为例》,《史林》,2000 年第 2 期。
    ② 郑逸梅:《南亭亭长》,魏绍昌编《李伯元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第 22 页。
    ③ 包天笑:《在小说林》,《钏影楼回忆录》,山西古籍、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年,第 415 页。
    ④ 包天笑:《时报怀旧记(下)》,《钏影楼回忆录》,山西古籍、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年,第530 页。
    ⑤ 包天笑:《新闻记者开场》,《钏影楼回忆录》,山西古籍、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年,第 406页。
    ① 冯自由著:《革命逸史》第二集,中华书局,1981 年,第 294 页。
    ① 王韬无由通过正途建功立业,所以只能寄望于立言传世,如其所云:“ 人岂必以儿孙传哉!余盖得以空文垂世,使五百年后,姓名犹挂 人齿颊,则胜一孟麦饭多多矣!”( 《瓮牖馀谈 ·钱征跋》,“ 清代笔记丛刊 ”《笔记小说大观》第三辑,上海文明书局民国石印本。)
    ② 孙玉声:《梦畹老人》,《退醒庐笔记》,沈云龙主编 “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 ”第八十辑,文海出版社,第 203-204 页。
    ③ 孙玉声:《高太痴》,《退醒庐笔记》,沈云龙主编 “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 ”第八十辑,文海出版社,第 155 页。
    ④ 王尔敏、陈善伟编:《近代名人手札真迹——盛宣怀珍藏书牍初编》第 8 册,14 之 3,载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编《史料丛刊》第 3 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7 年。
    ⑤ 陈无我著:《老上海三十年见闻录》,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 年,第 162 页。
    ⑥ 章晖、马军:《游离在儒耶之间的蔡尔康》,《档案与史学》,1998 年第 5 期。
    ⑦ 姚福申:《高昌寒食生何桂笙事迹考》,《新闻大学》,1991 年,夏季号。
    ⑧ 严芙孙等著:《民国旧派小说名家小史? 海上漱石生》,魏绍昌编《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上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 年,第 544 页。
    ⑨ 姚福申:《记病怨词人周忠鋆》,《新闻大学》,1991 年,冬季号。
    ① 《同辈回忆录》之六“ 徐枕亚 ”,魏绍昌编《吴趼人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第 24 页。
    ② 姚福申:《记病怨词人周忠鋆》,《新闻大学》,1991 年,冬季号。
    ③ 蒋瑞藻著:《小说考证》“ 海上花第一百七十九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年,第 221 页。
    ④ 《山阴何君桂笙小传》,1894 年 12 月 8 日(光绪二十年十一月十二日)《申报》。
    ⑤ 蔡尔康:《先妣沈太安人行述》,《万国公报》第 92 册,1896 年 9 月(光绪二十二年丙申八月)。
    ⑥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清末之谴责小说》,《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第 282 页。
    ① 孙玉声:《海上花列传》,《退醒庐笔 记》,沈云龙主编 “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 ”第八十辑,文海出版社,第 139 页。
    ② 朱维铮:《弢园文新编 ? 导言》,钱钟书主编《弢园文新编》,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 4 页。
    ③ 《纪〈申报〉前任主笔蔡紫黻》,郑逸梅:《梅庵谈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年,第 118页。
    ① 《同辈回忆录》之五“ 陈伯熙 ”,魏少昌编《吴趼人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第 22 页。
    ②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清末之谴责小说》,《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第 283 页。
    ③ 据载,王韬在墨海书 馆期间,曾以“ 王兰卿 ”名登记受洗为基督徒。([美]柯文:《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 22 页。)其著述中也不乏赞颂西教之辞,如:“ 夫西域远处海隅,敦庞初变,悍厉成风,而耶稣一人,独能使之迁善改过,以范围而约束之,道垂于千百年,教讫于数万里。呜呼!谓非彼土之杰出者哉!”(王韬:《瀛壖杂志》,上?偶霭嫔纾?989 年,第 118 页。)对帮助过他并与他共事多年的传教士麦都思尤怀感敬之情,视作“ 瀚海外一知己 ” 。闻知麦牧师逝世,而“ 潸然出涕 ” ,“ 悲真刻骨,痛欲剜心。”(方行、汤志钧整理:《王韬日记》,中华书局,1987 年,第 16 页。)而公开场合从不言及自己入教之事,甚至对基督教颇有鄙夷之语。如在 1859 年 2 月 27 日(咸丰九年正月二十五日)的一篇日记中写道:“ 瀚观西人教中之书,其理诞妄,其说支离,其词鄙晦,直可投于溷厕,而欲以是训我华民,亦不量之甚矣。”(《王韬日记》第 83 页)王韬对基督教的这种矛盾态度,正反映了他思想的惶惑。
    ④ 章晖、马军:《游离在儒耶之间的蔡尔康》,《档案与史学》,1998 年第 5 期。
    ① 邱菽园:《寄李伯元徵士宝嘉上海寓次》,魏少昌编《李伯元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 51 页。
    ② 方汉奇著:《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年,第 71 页。
    ③ 王韬:《弢园著述总目 ?淞隐漫录》,钱钟书主编《弢园文新编》,三联书店,1998 年,第 375页。
    ④ 李锡奇:《李伯元生平事迹大略》,魏少昌编《李伯元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第 30 页。
    ① 《李伯元生平事迹大略 ·附记》,魏少昌编《李伯元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第 37 页。
    ② 《论游戏报之本意》,《游戏报》第 63 号,1897 年 7 月 28 日,见阿英:《晚清小报录》,阿英著《晚清文艺报刊述略》,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 年,第 61 页。
    ③ 李孝悌著:《清末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年,第 175 页。
    ④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清末之谴责小说》,《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第 282 页。
    ① 雷瑨:《申报馆之过去状况》,载民国十二年申报馆编《最近之五十年 ·五十年来之新闻业》,“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 ”第九、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23 年。
    ② 梁启超:《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清议报全编》第一集,横滨新民社辑印,第 8 页。
    ③ 姚公鹤著:《上海闲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第 128 页。
    ④ 包天笑:《李伯元》,魏少昌编《李伯元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第 27 页。
    ① 朱昌鼎:《中东战纪本末序》,广学会译著《中东战纪本末》“ 初编朱序 ”,上海图书集成局铅印,1896 年。
    ① 《本馆编印绣像小说缘启》,《绣像小说》第一期,1903 年 5 月 27 日(光绪二十九年五月初一日),见阿英:《晚清文学期刊述略》,《晚清文艺报刊述略》第 16 页,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
    ② 《苏州白话报简明章程》,1901 年 10 月 21 日(光绪二十七年九月初十日)《苏州白话报》第一册。
    ③ 魏少昌编:《吴趼人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第 6 页。
    ④ 徐载平、徐瑞芳:《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新华出版社,1988 年,第 17 页。
    ⑤ 黄协埙:《本报最初时代之经过》,载民国十二年申报馆编《最近之五十年 ·五十年来之新闻业》,“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 ”第九、十辑,文海出版社。
    ① 郑逸梅著:《书报话旧》,学林出版社,1983 年,第 207 页。
    ② 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年,第 332 页。
    ③ 马光仁主编:《上海新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年,第 164 页。
    ④ 姚明辉:《近代上海学术文化漫记》,上海市文史馆、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上海地方史料》四,上海社会科学院,1986 年,第 60 页。
    ⑤ 陈伯熙著:《上海轶事大观》下集,上海泰东图书局,1924 年,第 91 页。
    ① 陈无我著:《老上海三十年见闻录》,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 年,第 193 页。
    ② 李伯元:《游戏主人拟举行遴芳会议》,陈无我《老上海三十年见闻录》,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第 214 页。
    ③ 郑逸梅:《南亭亭长》,魏少昌编《李伯元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第 22 页。
    ④ 马光仁主编:《上海新闻史》(一八五Ο —一九四九),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年,第 151 页。
    ⑤ 陈伯熙:《老上海 ·小报之原始》,见平襟亚《上海小报史料》,上海市文史馆、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上海地方史料》五,上海社会科学院,1986 年,第 70 页。
    ① 阿英:《晚清小报录 ·引言补充》,《晚清文艺报刊述略》,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 年,第 50页。
    ② [美] 罗兹? 墨菲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年,第 8 页。
    ③ 包天笑:《集会结社》,《钏影楼回忆录》,山西古籍、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年,第 454 页。
    ④ 孟兆臣著:《中国近代小报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年,第 20-21 页。
    ① 郑观应:《日报上》,《盛世危言全编》卷五,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② 王韬:《与方照轩军门》,《弢园尺牍》,光绪癸巳(十九年)铅印本。
    ③ 王韬:《与方照轩军门》,《弢园尺牍》,光绪癸巳(十九年)铅印本。
    ④ 郑观应:《日报上》,《盛世危言全编》卷五,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⑤ 陈炽:《庸书 ·报馆》,赵树贵、曾丽雅编:《陈炽集》,中华书局,1997 年,第 106 页。
    ⑥ 据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通史》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年,第 470 页):《香港中外新报》和《香港华字日报》已由华人主持报务,但馆主仍为西人。其完全转为由国人主持的报纸,恐怕还是 19 世纪 90 年代中日战争爆发前不久的事。
    ⑦ 赖光临著:《新闻史》,允晨新闻传播丛书 11,台湾:允晨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4 年,第 62 页。
    ⑧ 《中华印务总局告白》,1874 年 5 月 16 日(同治十三年四月一日)《循环日报》。
    ① 关于《汇报》创办人,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等重要新闻史著都认为是容闳;一说则认为筹办该报的主要人物并非容闳,他仅仅是倡立了馆规,在该报创办过程中不居主要地位。(马光仁主编:《上海新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年,第 74-75 页。)
    ② 戈公振著:《中国报学史》(插图整理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年,第 153 页。
    ③ 《论新闻日报馆事》,1874 年 2 月 17 日(同治甲戌正月二十四日)《申报》。
    ④ 《报馆更名》,1874 年 9 月 9 日(同治十三年七月二十九日)《申报》。
    ① 马光仁主编:《上海新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年,第 65、74 页。
    ① 《本报告白》,1876 年 11 月 23 日(光绪二年十月八日)《新报》创刊号。
    ② 《汉口创设昭文新报馆》,1873 年 8 月 13 日(同治十二年闰六月二十一日)《申报》。
    ③ 《记汉口新报改章事》,1873 年 10 月 2 日(同治十二年八月十一日)《申报》。
    ④ 李磊著:《述报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 年,第 60 页。
    ⑤ 李磊著:《述报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 年,第 60 页。
    ① 赖光临著:《新闻史》,允晨新闻传播丛书 11,台湾:允晨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4 年,第 65-66 页。
    ② 李磊著:《述报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 年,第 59 页。
    ③ 李磊著:《述报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 年,第 58-59 页。
    ① 张敏:《晚清新型文化人生活研究——以王韬为例》,《史林》,2000 年第 2 期。
    ② 李磊著:《述报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 年,第 63 页。
    ① 《译辩字林报》,1874 年 8 月 25 日(同治十三年七月十四日)《汇报》。
    ② 《论中外涉讼事》,1874 年 7 月 27 日(同治十三年六月十四日)《汇报》。
    ③ 《工部局论》,1874 年 6 月 29 日(同治十三年五月十六日)《汇报》。
    ④ 李磊著:《述报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 年,第 174 页。
    ⑤ 1891 年(光绪十七),该报因发表一条某政府官员被参的消息,触犯了广东都督李小泉,而被下令封闭。不得已,邝其照等人只得将报馆迁到沙面租界,请一英商出面,改名《中西日报》,继续出版。1900 年(光绪二十六),因刊登义和团打败八国联军的消息,又被租界当局查封。
    ① 方汉奇著:《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年,第 64 页。
    ② 戈公振著:《中国报学史》(插图整理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年,第 153 页。
    ③ 李磊著:《述报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 年,第 59 页。
    ① 张乙庐:《李伯元逸事》,魏绍昌编《李伯元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第 14 页。
    ② 孙玉声著:《退醒庐笔记》,沈云龙主编“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 ”第八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 年,第 133 页。
    ③ 马光仁主编:《上海新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年,第 154 页。
    ④ 马光仁主编:《上海新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年,第 156 页。
    ① 《中国各报存佚表》,《清议报》第 100 册,见横滨新民社辑《清议报全编》第一集卷四,第119 页。
    ① 《发刊词》,1904 年 8 月 16 日(光绪三十年七月六日)《京话日报》。
    ② 梁漱溟:《记彭翼仲先生——清末爱国维新运动一个极有力人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中华书局,1960 年,第 108 页。
    ③ 英敛之:《北京视察识小录》,1907 年 11 月 27 日(光绪三十三年十月二十二日)《大公报》。
    ④ 郑逸梅编著:《南社丛谈》,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年,第 184 页。
    ① 《读〈新闻报〉〈自箴篇〉》,1903 年 6 月 30 日(光绪二十九年闰五月六日)《苏报》,罗家伦主编“ 中华民国史料丛编 ”,(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民国 72 年再版(影印)。
    ② 《论湖南官报之腐败》,1903 年 5 月 26 日(光绪二十九年四月三十日)《苏报》,罗家伦主编“ 中华民国史料丛编 ”,(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民国 72 年再版(影印)。
    ③ 广学会 1898 年 12 月 22 日(光绪二十四年十一月十日)报告。
    ④ 章行严:《苏报案始末记叙》,中国史学会主编“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之《辛亥革命》(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年,第 388 页。
    ⑤ 《演说》, 1905 年 4 月 7 日(光绪三十一年三月三日)《京话日报》。
    ⑥ 《演说》, 1905 年 8 月 11 日(光绪三十一年七月十一日)《京话日报》。
    ⑦ 梁漱溟:《记彭翼仲先生——清末爱国维新运动一个极有力人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中华书局,1960 年,第 123 页。
    ① 梁漱溟:《记彭翼仲先生——清末爱国维新运动一个极有力人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中华书局,1960 年,第 117-118页。
    ② 《演说》,1905 年 4 月 8 日(光绪三十一年三月初四日)《京话日报》第 241 号。
    ③ 《答锦州赵礼南先生来函并谢曾孟二兄》,1902 年 2 月 4 日(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京话日报》。
    ④ 《演说》,1905 年 5 月 2 日(光绪三十一年三月二十八日)《京话日报》第 266 号。
    ⑤ 章行严:《苏报案纪事》,罗家伦主编 “ 中华民国史料丛编 ”,(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民国72 年再版(影印本),第 1 页。
    ① 王学庄:《苏报》,丁守和主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一,人民出版社,1982 年,第 361页。
    ② 郑逸梅:《关于〈苏报〉案》,《书报话旧》,学林出版社,1983 年,第 181 页。
    ① 柳弃疾:《陈蜕庵先生传》,《辛亥人物碑传集》,团结出版社,1991 年,第 56 页。
    ② 方汉奇:《清末的〈京话日报〉》,《方汉奇文集》,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 276 页。
    ① 《金锡侯君年谱叙》,1908 年 6 月 4 日(光绪三十四年五月六日)《大公报》。
    ② 字敷霖,依靠卖建筑材料、承包天主教堂等工程发财。后来,紫竹林天主教堂的产业和对外事务等都由他经营管理。他还投资经营多种工商业。《大公报》主要由他承担办理,主要股东。
    ③ 方豪编录:《英敛之先生日记遗稿》第 242 页,光绪二 十七年三月初八日,沈云龙主编“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三辑 ”,台湾文海出版社。
    ④ 《试金石》,1909 年 7 月 29 日(宣统元年六月十三日)《大公报》。
    ① 据方豪编录:《英敛之先生日记遗稿》第 285 页,光绪二十七年六月二十日(1901 年 8 月 4日)所记 “星期,进堂望弥撒讫,遇樊主教,云:梅先生数日可归,法钦使(指驻华公使鲍渥)亦愿入报馆股,但愿开于京中。” 又据第 293 页,七月七日(8 月 20 日)所记:“ 又见樊主教,云:当速办,现已令梅绘房样。始知欲设堂中,恐大不便。然未遽驳,俟商之津友。” 沈云龙主编 “近代中国史 料丛刊续编第三辑 ”,文海出版社。
    ② 方豪编录:《英敛之先生日记遗稿》第 333 页,光绪二十七年九月二日(1901 年 10 月 13 日)日记。沈云龙主编 “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三辑 ”,文海出版社。
    ③ 方豪编录:《英敛之先生日记遗稿》第 285-286 页,光绪二十七年六月二十日(1901 年 8 月 4日)日记。沈云龙主编“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三辑 ”,文海出版社。
    ④ 方豪编录:《英敛之先生日记遗稿》第 298 页,光绪二十七年七月十四日(1901 年 8 月 27 日)日记。沈云龙主编 “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三辑 ”,文海出版社。
    ⑤ 据方豪编录:《英敛之先生日记遗稿》第 843 页,光绪三十年五月八日(1904 年 6 月 21 日)日记:“ 晚,甚不快,百感纷集,颇思他去。” 第 847 页,五月十六日(6 月 29 日)日记:“ 与内人议去就,予迩来以事故极烦懑,去志颇笃,内人亦以为然。” 第 850 页,五月二十四日(7月 7 日)日记:“ 卧与内人谈去就,近两点睡。”
    ① 1897 年 12 月 16 日(光绪二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申报》刊登诔词《凄动西州》,悼念刚刚去世、已任《申报》出纳 26 年之久的席子眉。从席子眉去世起,席子佩弟承兄业,继任《申报》出纳。
    ② 刘家林著:《中国新闻通史》(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 年,第 91 页。事实上,《申报》易主大致是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底三十三年(1907)初,(英)美查有限公司大班和各董事急于筹集扩充江苏药水厂的资本,愿将《申报》馆产权廉让与人。《申报》馆原来的买办席裕福筹款七万五千元,取得了该馆全部产权。但此事并未公开,仍由《申报》馆的翻译人毕礼纳出面任洋总理。
    ① 光绪十六年(1890)入张之洞幕,先后任武昌自强书院编辑、两湖书院史学斋分教,前后凡七年。
    ② 包天笑:《辛亥革命前后的上海新闻界》,杨光辉等编:《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新华出版社,1986 年,第 152 页。
    ① 罗孝高:《任公轶事》,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年,第 337 页。
    ② 梁启超:《与夫子大人书》,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 432 页。
    ③ 廖梅著:《汪康年:从民权论到文化保守主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第 65 页。
    ④ 梁启超:《创办〈时务报〉原委》,1898 年 8 月 11 日(光绪二十四年六月二十四日)《知新报》第六十六册。
    ① 汪康年:《论设立〈时务日报〉宗旨》,1898 年 5 月 11 日(光绪二十四年闰三月二十一日)《时务日报》第一期。
    ② 梁启超:《创办〈时务报〉原委》,1898 年 8 月 11 日(光绪二十四年六月二十四日)《知新报》第 66 册。
    ③ 曾国藩的次孙,汪康年为其老师。
    ④ 汪康年的堂弟,曾任驻美使馆参赞和檀香山领事。
    ⑤ 汪康年:《论设立〈时务日报〉宗旨》,1898 年 5 月 11 日(光绪二十四年闰三月二十一日)《时务日报》第一期。
    ① 汪康年:《时务日报章程》,1898 年 5 月 11 日(光绪二十四年闰三月二十一日)《时务日报》第一期。
    ② 戈公振著:《中国报学史》(插图整理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年,第 171 页。
    ③ 《创刊例言》,1910 年 11 月 2 日(宣统二年十月初一日)《刍言报》创刊号。
    ④ 戈公振著:《中国报学史》(插图整理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年,第 173 页。
    ⑤ 包天笑:《回忆狄楚青》,《钏影楼回忆录》,山西古籍、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年,第 544 页。
    ① 《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1905 年 6 月 29 日(光绪三十一年五月二十七)《时报》。
    ② 包天笑:《新闻记者开场》,《钏影楼回忆录》,山西古籍、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年,第 405页。
    ③ 光绪三十三年(1907),席裕福购得《申报》产权后,扩大经营了由集成图书局与点石斋、申昌书局及开明书店合组而成的集成图书公司,急需资本投入,经济东挪西补,比较拮据。蔡乃煌于是乘虚而入,提出由南北洋津贴合资筹办,而仍由席裕福出面主持。这对席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1909 年 5 月 31 日(宣统元年四月十三日),席公开签订了产权转移合同。南北洋投入《申报》馆的津贴数额不小,仅宣统二年(1910)九月的《南洋公报》所披露的材料,同年二月的一个月中,江宁财政局垫款就达湘平银一万八千九百余两。
    ④ 光绪三十一年(1905),《中外日报》扩资引进商务印书馆张元济等股份后,张企图对该报施加影响,如曾与伍光建合作构思漫画,对朝政时弊 “ 颇极讽刺之能事 ”之类,汪康年嫌张在编务上掣肘干预,为了摆脱张元济的控制,私下向当时两江总督端方和上海道瑞澄借款若干,两年后赎还了张的股份。蔡乃煌来沪后,则声称此款乃是他的股份。
    ① 据郑逸梅《梅庵谈荟· 报界前辈汪穰卿》(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年,第 113 页):“ 光绪三十四年,以经济不充,由沪道蔡乃煌资助,是为我国报界受政府津贴之始。”《中外日报》自接纳官股后,蔡乃煌派人驻馆监督。因发来稿《金陵十日记》,揭露南京军警的腐败,两江总督端方电责蔡,蔡亲拟一稿令汪照登,内容是承认错误,保证不再发讥评南北洋的言论。汪坚拒:“ 此腕可断,此稿不能照缮 ”。蔡迫汪将报交出,汪只得将报卖与蔡。
    ② 梁启超:《与夫子大人书》,转引自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年,第 432 页。
    ③ 辛亥革命后,《时报》由狄楚青独资经营。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中国新闻年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年为人民日报出版社)。该年鉴从 1983 年起介绍新闻界名人。
    ② 李书城:《学生之竞争》,1903 年 3 月(光绪二十九年二月)《湖北学生界》第 2 期,罗家伦主编“ 中华民国史料丛编 ”《湖北学生界(汉声)》,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1983 年再版(影印),第 175 页。
    ① 光绪十四年(1888),康有为赴京参加顺天乡试,写了上清帝第一书,提出了变法图强的要求,轰动京师,但以布衣上书而不达;二十一年(1895),康有为赴京参加会试,适逢中日谈判《马关条约》,联络各省举人发动“ 公车上书 ”,起草了长达 1. 8 万字的《上今上皇帝书》投递都察院,再次提出变法主张,都察院拒绝接纳,更谈不上代为转奏了,致使第二次上书仍告失败;同年五月六日(5 月 29 日),康有为第三次呈上了长达 1. 3 万多字的《上皇帝书》,补充和发挥了《公车上书》的内容,备陈变法之方,不久,由都察院转呈光绪帝阅。
    ② 据罗家伦主编、黄季陆增订:《国父年谱》上册(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1967 年增订,第 57 页):1894 年 6 月(光绪二十年五月),“ 偕陆皓东至天津,上书李鸿章,陈救国大计,提出‘ 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 四纲,李鸿章不能纳。”
    ③ 宋伯鲁:《奏改时务报为官报摺》,中国史学会主编“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戊戌变法》(二),神州国光社,1953 年,第 349 页。
    ④ 中国之新民:《敬告我同业诸君》,1902 年 10 月 2 日(光绪二十八年九月一日)《新民丛报》第 17 号。
    ⑤ 裘廷梁:《无锡白话报序》,1898 年 5 月 20 日(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初)《时务报》第六十一册。
    ⑥ 吴恒炜:《〈知新报〉缘起》,1897 年 3 月 3 日(光绪二十三年二月一日)《知新报》第 3 册。
    ① 汉民:《〈民报〉之六大主义》,1906 年(光绪三十二年)《民报》第三期,黄季陆主编“ 中华民国史料丛编 ”《民报》第一册,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1983 年再版(影印),第 336、338 页。
    ② 郑贯公:《拒约须急设机关日报议》,1905 年 8 月 12 日-23 日(光绪三十一年七月二日至十三日)《有所谓报》。
    ③ 黄棘:《〈越铎日报〉出世辞》,1912 年 1 月 3 日《越铎日报》创刊号。
    ④ 《中国振兴日报论》,1890 年 11 月 15 日(光绪十六年十月四日)《申报》。
    ⑤ 《告天津各报大主笔》,1906 年 7 月 1 日(光绪三十二年五月十日)《大公报》。
    ① [英]李提摩太:《中国各报馆始末》,杨光辉等编:《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新华出版社,1986 年,第 1、2 页。
    ② 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外二种),中华书局,1992 年,第 28 页。
    ③ 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外二种),中华书局,1992 年,第 28、30 页。
    ① [英]李提摩太著、李宪堂、侯林莉译:《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年,第 242 页。
    ② 《鄂督张饬行全省官销时务报札》,1896 年 9 月 27 日(光绪二十二年八月二十一日)《时务报》第六册。
    ③ 退庐居士:《康有为搆乱始末》,胡思敬:《戊戌履霜录》卷二第 2 页,见沈云龙主编 “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 ”《退庐全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年。
    ④ 梁启超:《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1901 年 12 月 21 日(光绪二十七年十一月十一日)《清议报》第一百册,横滨新民社辑《清议报全编》第一集卷一,第 7 页。
    ⑤ 刘家林著:《中国新闻通史》(上),第 137 页,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 年。
    ⑥ 刘家林著:《中国新闻通史》(上),第 192 页,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 年。
    ①《时务报》第 24 册(光绪二十三年三月三十一日)《本馆告白》:“ 去岁余存之报,前订成三巨册者,计共千份,现已销罄。尚拟再印一千五百份以待购取。至零星之报,则所存已无多,不再发售,惟希鉴之。”《时务报》第 29 册(光绪二十三年五月十一日)《本馆告白》:“ 本馆旧年之报早已销罄,现因本埠各石印局需纸甚多,来源顿阙,以至未能即为补印。约须五月下旬始克补印齐全。承诸君子纷纷函索,本馆一时不克寄出,未免有辜,雅望特为声明,尚希公鉴。”
    ②《时务报》从第七册(光绪二十二年九月初一日)到第十一册(光绪二十二年十月十一日)连续五期刊登《本馆告白》:“ 本馆创办时务报需款甚巨,现已禀道存案。凡本馆所刊之报及书籍,不许他家翻印及改换面目易名刊刻。如有印刻者,当即禀官究理。特此布闻。” 显见有盗印报纸以牟利者。
    ③ 戈公振著:《中国报学史》(插图整理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年,第 185 页。
    ④ 梁启超著:《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第 71-72 页。
    ⑤ 李华川著:《晚清一个外交官的文化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第 108 页。
    ⑥ 陈声暨、王真编:《石遗先生年谱》卷三(第 13 页)、四(第 1-5 页),沈云龙主编:“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 ”,(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年。
    ① 方行编:《樊锥集 ·外一种:毕永年文》,中华书局,1984 年,第 80 页:“ 公法学会章程 ”载:“ 凡各国互立新旧约章,亦须切实考求,庶可援证。会中宜集资购看各报,如英之《泰晤士报》、《国闻报》、《万国公报》、《时务报》、《萃报》、《集成报》,本省之《湘学报》、《湘报》,皆有各国订约换约章程,当集群力以广见闻。又近有《求是报》,详列交涉一门,尤须细译。”原载光绪二十四年闰三月初十日(1898 年 4 月 30 日)《湘报》第四十八号。
    ② 《广西洋务局奉史中丞饬全省阅知新报札》,《知新报》第 15 册。
    ③ 《江西布政司瓮饬全省阅时务知新商务各报札》,《知新报》第 27 册。
    ④ 李伯元著:《南亭笔记》,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年,第 2 页。
    ① [清] 陈梦雷编:鼎文版《古今图书集成》第六十四册 “ 选举典 ” (一)第十七卷 ?学校部彙考十一,鼎文书局影印,第 156 页。
    ② 欧榘甲:《论政变为中国不亡之关系》,中国史学会主编 “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戊戌变法》(三),神州国光社,1953 年,第 156 页。
    ③ 《国粹学报略例》,1905 年 2 月 23 日(光绪三十一年正月二十日)《国粹学报》第一年第一册。
    ④ 据刘斯奋选注:《黄节诗选》附录《黄节年表简编》1905 年条:“ 在沪,倾其产业,与章炳麟、邓实、马叙伦、刘师培、陈去病、诸宗元数人,创办国学保存会,捐所藏书累数千册,搜集明、清间禁书数十种刊行,又办《国粹学报》,以‘ 保种、爱国、存学’ 为宗旨,阐发学术传统,宣传反清思想。” 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 年,第 289 页。
    ⑤ 《浩气长存——缅怀愿为革命倾家荡产的著名报人宛思演》,《武汉文史资料》,2002年第七期。
    ① 其中:广东 37 人,江浙 20 人(江苏 9 人、浙江 11 人),两湖 20 人(湖南 11 人、湖北 9 人),四川 6 人,福建 5 人,安徽 4 人,河北(包括天津)3 人,陕西 2 人,山西、云南、台南各 1人。此外,尚有 6 人侨居海外。应当说明的是:因此项主要考察社会环境对报人的影响,所以对于籍贯与生长地不同的报人,本文选取报人的生长地作为其出自的区域。比如:徐佛苏祖籍浙江,但他出生并成长于湖南,是那里的社会文化环境哺育了他,故将他算作湖南人。
    ① 1833 年 8 月 1 日(道光十三年六月十六日)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在大陆出版的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而在大陆出版的第一家英文近代报刊则是 1827年 11 月 8 日(道光七年十月十九日)创刊于广州的《广州纪录报》(Cant on Regi st er)。
    ② 梁启超:《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1924 年 6 月《清华学报》1 卷 1 期。
    ① 因封建时代女子不参加科举,所以此项统计女子排除在外。对革命派的此项统计亦如此。
    ① 据王元德、刘玉峰所编《文会馆志》(1913 年潍县广文学校印刷所印行),见熊月之著《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第 299 页。
    ② 此数字根据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年)第一辑上册资料统计而来。
    ① 丁韪良:《同文馆记》上篇,1907 年 6 月 19 日(光绪三十三年五月九日)《教育杂志》第 27卷第 4 号。
    ② 吴宣易:《京师同文馆略史》,见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年,第 123- 124 页。
    ③ 《同文馆题名录》,中国史学会主编 “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洋务运动》(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 年,第 86 页。
    ④ 罗家伦主编:“ 中华民国史料丛编”《苏报》,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1983年再版(影印),第 182 页。
    ① 梁启勋:《“ 万木草堂 ”回忆》,见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年,第 240 页。
    ② 秦猛:《说奴隶》,见横滨新民社辑《清议报全编》第一集卷二,第 15 页。
    ③ 陈万雄著:《五四新文化 的源流》,生活 ?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97 年,第 183 页。
    ① 陈万雄著:《五四新文化的源流》,生活 ?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97 年,第 183 页。
    ② 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外二种),中华书局,1992 年,第 28 页。
    ① 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外二种),中华书局,1992 年,第 31 页。
    ② 创办和主持该报的共有四人:严复时任天津水师学堂总办;王修植时为候补道台、天津北洋学堂总办、北洋水师学堂会办,还主持由津海关道筹款开设的天津西学官书局工作;夏曾佑曾任礼部主事;杭辛斋授职内阁中书。
    ③ 马君武:《寄南社同人》,见郑逸梅编著《南社丛谈》,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年,第 317 页。
    ④ 章行严著:《苏报案始末记叙》,中国史学会主编“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辛亥革命》(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年,第 388 页。
    ⑤ 屈新儒著:《关西儒魂——于右任别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年,第 43 页。
    ① 《〈国民日日报〉发刊词》,1903 年 8 月 7 日(光绪二十九年六月十五日)《国民日日报》创刊号。罗家伦主编“ 中华民国史料丛编 ”《国民日日报汇编》第一、二集,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印行,1983 年再版(影印),第 11 页。
    ② 于右任在 1908 年 8 月 27 日《申报》头版发表启事:《民呼日报》,文载:“ 鄙人去岁创办《神州报》,因火后不支退出,未竟初志,今特发起此报,以为民请命为宗旨,大声疾呼,故曰‘ 民呼’ 。辟淫邪而振民气,亦初创神州之志也。… …”
    ③ 《本会录告白》,1900 年 12 月 22 日(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一日)《开智录》改良第 1 期。
    ④ 陈独秀:《开办安徽俗话报的缘故》,1904 年 3 月 31 日(光绪三十年二月十五日)《安徽俗话报》第 1 期。
    ⑤ 白话道人:《〈中国白话报〉发刊词》,1903 年 12 月 19 日(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一日)《中国白话报》第一期。
    ① 王洪祥:《中国近代白话报刊简史》,《郑州大学学报》1990 年第 6 期。
    ② 陈万雄著:《五四新文化的源流》,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97 年,第 160 页。
    ① 方汉奇:《于右任主持时期的〈神州日报〉》,《方汉奇文集》,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254 页。
    ② 李任夫:《回忆梁启超先生》,《文史资料选辑》总第 111 辑,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 年 7 月,第 62 页。
    ① 潘贤模:《清初的舆论与钞报——近代中国报史初篇(续)》,《新闻研究资料》,1981 年第 3辑(总第 8 辑),第 262、258 页。
    ① 尹韵公著:《中国明代新闻传播史》,重庆出版社,1990 年,第 70 页。
    ② 桑兵:《清末民初传播业的民间化与社会变迁》,《近代史研究》,1991 年第 6 期。
    1.柳宗元:《柳河东集》, 1973 年铅印本。
    2.孙樵:《经纬集》,光绪壬午(八年)刻本。
    3.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 年。
    4.徐天麟:《西汉会要》,光绪年江苏书局雕本。
    5.王闢之:《渑水燕谈录》,中华书局,1981 年。
    6.王栐:《燕翼诒谋录》,中华书局,1981 年。
    7.赵升:《朝野类要》,纪昀等编纂《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854 册,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1986 年。
    8.周麟之:《海陵集》,韩国钧辑《海陵丛刻》第四种,民国排印本。
    9.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77 年。
    10.沈榜:《宛署杂记》,北京出版社,1961 年。
    11.于慎行:《谷山笔麈》,《明史资料丛刊》第三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 年。
    12.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民国二十六年绍兴县修志委员会校刊、排印本。
    13.《明神宗实录》,台湾史语所影印本,1962 年。
    14.《明熹宗实录》,台湾史语所影印本,1962 年。
    15.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民国二十年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用明刻本影印。
    16.黄本骥编:《历代职官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
    17.永瑢、纪昀等奉敕撰:《钦定历代职官表》,《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601 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年。
    18.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57 年影印本。
    19.张廷玉等撰:《明史》,中华书局,1974 年。
    20.《清会典》,中华书局影印本,1991 年。
    21.《清会典事例》,中华书局影印本,1991 年。
    22.托津等奉敕纂:《钦定大清会典》,“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台湾文海出版社,1991 年影印本。
    23.《大清律例增修彙纂大成》,光绪二十九年(1903)排印本。
    24.《钦定六部处分则例》,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三十四辑,文海出版社。
    2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康熙起居注》,中华书局,1984 年。
    26.《清实录》,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 年。
    27.蒋良骐撰:《东华录》,中华书局,1980 年。
    28.王先谦辑:《东华录》,光绪十三年(1887)广百宋斋石印本。
    29.《硃批谕旨》,光绪间石印本。
    30. [日]内藤乾吉原校:《六部成语注解》,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 年。
    3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年。
    3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
    3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年间整饬书吏史料》,《历史档案》,2000年第二期。
    34.《大义觉迷录》,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三十六辑,文海出版社,1966 年。
    35.严如煜辑:《三省边防备览》,清道光二年壬午(1822)刊本。
    36.许瑶光修、吴仰贤等纂:光绪《嘉兴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⑿,《光绪嘉兴府志》(一),上海书店,1993 年据清光绪四年(1878)鸳湖书院刻本影印。
    37.陈 纕、丁元正修,倪师孟、沈彤纂:乾隆《吴江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吴江县志》(一),1991 年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民国石印本。
    38.许治修、沈德潜、顾诒禄纂:乾隆《元和县志》,乾隆二十六年(1761)刻本。
    39.刘坤一等修,刘铎、赵之谦等纂:光绪《江西通志》,光绪七年(1881)刻本。
    40.陈训正等纂修:《定海县志?方俗志第十六》,1924 年铅印本。
    41.王大同修、李林松纂:[嘉庆]《上海县志序》,清嘉庆十九年(1814)刻本。
    42.周凯纂:《厦门志》,清道光十二年(1832)修、十九年(1839)玉屏书院刻本。
    43.伊汤安修,冯应榴、沈啟震纂:嘉庆《嘉兴府志》,嘉庆六年(1801)刻本。
    44.刘献廷撰:《广阳杂记》,国学保存会刊行“国粹丛书第一集”,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908)排印本。
    45.梁章钜、朱智撰:《枢垣记略》,“清代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1984年。
    46.梁章钜著:《退庵随笔?退庵自订年谱》,“笔记小说大观”之一,民国上海进步书局石印本。
    47.周询:《蜀海丛谈》,重庆大公报馆,民国三十七年(1948)排印。
    48.昭梿撰:《啸亭杂录》,“清代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1980 年。
    49.赵尔巽等撰:《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 年。
    50.赵翼撰:《簷曝杂记》,“清代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1982 年。
    51.俞正燮撰:《癸巳存稿》,道光二十八年戊申(1848)灵石杨氏刊本。
    52.萧奭著:《永宪录》,“清代史料笔记汇编”第一辑,(香港)龙门书店,1969 年。
    53.王庆云编:《熙朝纪政》,光绪二十七年(1901)上海天章书局石印。
    54.魏源:《海国图志》,上海书局,清光绪乙未年石印一百卷本。
    55.孙宝瑄著:《忘山庐日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年。
    56.张之洞著:《劝学篇》,《张文襄公全集》卷 203,民国二十六年刊成印本。
    57.林绍年:《林文直公奏稿》, 1927 年刻本。
    58.留菴编纂:《中国雕板源流考》,商务印书馆,1918 年。
    59.[英]马戛尔尼原著、刘半农原译、林延清解读:《1793 乾隆英使觐见记》,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年。
    60.[英]马礼逊夫人编、顾长声译:《马礼逊回忆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
    61.William Milne:A Retrospect of the First Ten Years of the Protestant Mission to China,Malacca,1820。
    62.[英]李提摩太著、李宪堂、侯林莉译:《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年。
    63.申报馆编:《最近之五十年》,“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九、十辑,文海出版社,民国十二年。
    64.徐载平、徐瑞芳:《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新华出版社,1988 年。
    65.新闻报馆辑:《新闻报馆三十年纪念册》,民国十一年(1922)排印本。
    66.《商务印书馆九十五年——我和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1992 年。
    67.王韬:《瀛壖杂志》,上?偶霭嫔纾?989 年。
    68.王韬:《弢园尺牍》,光绪癸巳(十九年)铅印本。
    69.钱钟书主编:《弢园文新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年。
    70.方行、汤志钧整理:《王韬日记》,中华书局,1987 年。
    71.陈炽:《庸书·报馆》,赵树贵、曾丽雅编:《陈炽集》,中华书局,1997年。
    72.郑观应:《盛世危言》,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73.孙玉声:《退醒庐笔记》,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八十辑,文海出版社。
    74.陈无我著:《老上海三十年见闻录》,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 年。
    75.魏绍昌编:《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 年。
    76.魏绍昌编:《李伯元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
    77.李伯元著:《南亭笔记》,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年。
    78.魏绍昌编:《吴趼人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
    79.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山西古籍、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年。
    80.《笔记小说大观》,“清代笔记丛刊”,上海文明书局民国石印本。
    81.张宗平、吕永和译:《清末北京志资料》,北京燕山出版社,1994 年。
    82.交通、铁道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编纂出版:《交通史邮政编》,1930年。
    83.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 1840-1949》,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丛刊”,中华书局,1962 年。
    84.张静庐辑注:《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群联出版社,1953 年。
    85.朱有瓛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年。
    86.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年。
    87.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
    88.阿英著:《晚清文艺报刊述略》,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 年。
    89.方汉奇、谷长岭、冯迈编:《近代中国新闻事业史事编年》(二),《新闻研究资料》,1981 年 11 月第四辑(总第 9 辑)。
    90.杨光辉等编:《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新华出版社,1986 年。
    91.张之华主编:《中国新闻事业史文选(公元 724 年-1995 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年。
    92.史和、姚福申、叶翠娣编:《中国近代报刊名录》,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年。
    93.丁守和主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人民出版社,1982 年。
    94.朱彭寿编著:《清代人物大事纪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年。
    95.李春光纂:《清代名人轶事辑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年。
    96.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 年。
    97.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神州国光社,1953 年。
    98.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年。
    99.胡思敬:《戊戌履霜录》,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退庐全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年。
    100.冯自由著:《革命逸史》,中华书局,1981 年。
    101.荣孟源、章伯锋主编:《近代稗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年。
    102.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三联书店,1978年。
    103.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年。
    104.陈声暨、王真编:《石遗先生年谱》,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文海出版社,1966 年。
    105.方行编:《樊锥集·外一种:毕永年文》,中华书局,1984 年。
    106.罗家伦主编、黄季陆:《国父年谱》,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1967 年增订。
    107.章行严:《苏报案纪事》,罗家伦主编“中华民国史料丛编”,(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民国 72 年再版(影印本)。
    108.方豪编录:《英敛之先生日记遗稿》,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三辑,台湾文海出版社。
    109.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
    110.陈伯熙著:《上海轶事大观》,上海泰东图书局,1924 年。
    111.平襟亚:《上海小报史料》,上海市文史馆、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上海地方史料》五,上海社会科学院,1986年。
    112.姚公鹤:《上海闲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
    113.郑逸梅:《梅庵谈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年。
    114.郑逸梅:《书报话旧》,学林出版社,1983 年。
    115.郑逸梅:《南社丛谈》,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年。
    116.曹聚仁著:《文坛五十年》,东方出版中心,1997 年。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万国公报》
    《上海新报》
    《申报》
    《大公报》
    《时务报》
    《清议报》
    《新民丛报》
    《苏报》
    《国民日日报》
    《民报》
    《湖北学生界》
    《国粹学报》
    
    1. [美]费正清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年。
    2.戴逸主编:《简明清史》,人民出版社,2004 年。
    3.李治亭主编:《清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年。
    4.范文澜著:《中国近代史》,人民出版社,1953 年。
    5.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修订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年。
    6. [美]费正清著、张沛译:《中国:传统与变迁》,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
    7.李彬著:《唐代文明与新闻传播》,新华出版社,1999 年。
    8.朱传誉著:《宋代新闻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67 年。
    9.尹韵公著:《中国明代新闻传播史》,重庆出版社,1990 年。
    10.史媛媛:《清代前中期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
    11.黄卓明著:《中国古代报纸探源》,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 年。
    12.方汉奇著:《中国近代报刊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年。
    13.卓南生著:《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年。
    14.秦绍德著:《上海近代报刊史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年。
    15.孟兆臣著:《中国近代小报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年。
    16.戈公振著:《中国报学史》(插图整理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年。
    17.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年。
    18.曾虚白主编:《中国新闻史》,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84 年。
    19.李瞻主编:《中国新闻史》,台湾学生书局,1979 年。
    20.谷长岭著:《中华文化通志?新闻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年。
    21.王洪祥等编:《中国新闻史》(古近代部分),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 年。
    22.刘家林著:《中国新闻通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 年。
    23.赖光临著:《新闻史》,(台湾)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84 年。
    24.吴廷俊:《中国新闻传播史稿》,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年。
    25.徐培汀、裘正义著:《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重庆出版社,1994 年。
    26.倪延年著:《中国古代报刊法制发展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27.胡太春:《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山西教育出版社,1987 年。
    28.黄瑚:《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史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年。
    29.张育仁著:《自由的历险——中国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年。
    30.马光仁主编:《上海新闻史》(一八五Ο—一九四九),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年。
    31.黑龙江日报社新闻志编辑室编著:《东北新闻史》(一八九九——一九
    四九),2001 年。
    32.陈力丹著:《世界新闻传播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年
    33.张昆编著:《简明世界新闻通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 年。
    34.郑超然、程曼丽、王泰玄著:《外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年。
    35.[美]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著,展江、殷文主译:《美国新闻史》,新华出版社,2001 年。
    36.楼祖诒著:《中国邮驿发达史》,天一出版社,1975 年。
    37.刘广生、赵梅庄编著:《中国古代邮驿史》,人民邮电出版社,1999年修订版。
    38.臧嵘著:《中国古代驿站与邮传》,商务印书馆,1997 年。
    39.白寿彝著:《中国交通史》,商务印书馆,1998 年。
    40.方豪著:《中西交通史》,岳麓书社,1987 年。
    41.刘文鹏著:《清代驿传及其与疆域形成关系之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
    42.姜守鹏著:《明清社会经济结构》,东北师大出版社,1992 年。
    43.张树栋、庞多益、郑如斯著:《简明中华印刷通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
    44.张秀民:《张秀民印刷史论文集》,印刷工业出版社,1988 年。
    45.王德昭著:《清代科举制度研究》,中华书局,1984 年。
    46.杨齐福著:《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人民出版社,2003 年。
    47.刘海峰著:《科举考试的教育视角》,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年。
    48.商衍鎏著:《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三联书店,1958 年。
    49.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编:《俄苏中国学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年。
    50.杨大春著:《晚清政府基督教政策初探》,金城出版社,2004 年。
    51.萧若瑟著:《天主教传行中国考》,上海书店据河北省獻县天主堂 1931年版影印。
    52.徐宗泽著:《中国天主教传教史概论》,上海土山湾印书馆,1938 年。
    53.雷春雨主编:《近代来粤传教士评传》,百家出版社,2004 年。
    54.顾长声著:《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年。
    55.顾长声著:《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年。
    56.谭树林著:《马礼逊与中西文化交流》,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 年。
    57.李时岳著:《李提摩太》,中华书局,1964 年。
    58.吴义雄著:《在宗教与世俗之间: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华南沿海的早期活动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年。
    59.史静寰、王立新著:《基督教教育与中国知识分子》,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年。
    60.林治平编:《近代中国与基督教论文集》,(台北)宇宙光出版社,1981年。
    61.[英]爱尼斯?安德逊著,费振东译:《英使访华录》,商务印书馆,1963年。
    62.[法]佩雷菲特著,王国卿等译:《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 年。
    63.[美]罗兹?墨菲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年。
    64.J.DYER BALL,M.R.A.S.,THINGS CHINESE.
    65.S.WELLS WILLIAMS,LL.D., THE MIDDLE KINGDOM.
    66.[法]谢和耐著、耿升译:《中国社会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年。
    67.[美]G?W 施坚雅原著、王旭等译:《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城市研究——施坚雅模式》,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年。
    68.高翔著:《近代的初曙——18 世纪中国观念变迁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年。
    69.钟叔河著:《走向世界: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中华书局,2000 年。
    70.[美]柯文:《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年。
    71.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年
    72.张仲礼主编:《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73.邹振环著:《20 世纪上海翻译出版与文化变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年。
    74.张忠民著:《上海:从开发走向开放 1368-1842》,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 年。
    75.熊月之著:《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年。
    76.罗兹曼主编:《中国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年。
    77.[日]实藤惠秀著,谭汝谦、林启彦译:《中国人留学日本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 年。
    78.刘志琴主编、李长莉著:《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一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年。
    79.刘志琴主编、闵杰著:《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二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年。
    80.李长莉著:《晚清上海社会的变迁——生活与伦理的近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年。
    81.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硕士文库?历史学卷》(中),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年。
    82.孙燕京著:《晚清社会风尚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年。
    83.李孝悌著:《清末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年。
    84.罗福惠著:《辛亥革命时期的精英文化研究》,华中师大出版社,2001年。
    85.马永强著:《文化传播与现代中国文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 年。
    86.陈万雄著:《五四新文化的源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
    87.王林著:《西学与变法——万国公报研究》,齐鲁书社,2004 年。
    88.李磊著:《述报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 年。
    89.卞孝喧、唐文权编:《辛亥人物碑传集》,团结出版社,1991 年。
    90.陈祖声:《新闻界人物》,新华出版社,1983 年。
    91.李文绚著:《风吹枷锁——中国新闻史著名报案》,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年。
    92.廖梅著:《汪康年:从民权论到文化保守主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93.汪诒年:《汪穰卿先生传记》,章伯锋主编《近代稗海》第 12 辑,四川出版社,1988 年。
    94.李华川著:《晚清一个外交官的文化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95.屈新儒著:《关西儒魂——于右任别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年。
    96.徐彻主编:《清代人物传稿》,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 年。
    97.蒋瑞藻著:《小说考证》,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年。
    98.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
    99.[美]韩楠竹、徐侠译:《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100.朱传誉:《报人、报史、报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 年。
    101.[日]松本君平:《新闻学》,见《新闻文存》,中国新闻出版社,1987年。
    102.管翼贤纂辑:《新闻学集成》,中华新闻学院,1943 年。
    103.胡道静著:《新闻史上的新时代》,世界书局,1946 年。
    1.刘永成:《乾隆苏州元长吴三县“议定纸坊条议章程碑”》,《历史研究》,1958 年第 2 期。
    2.陈铿:《明清福建农村市场试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 年第4 期。
    3.范植清:《鸦片战争前汉口镇商业资本的发展》,《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2 年第 2 期。
    4.姚福申:《唐代新闻传播活动考》,《新闻大学》,第 5 期。
    5.姚福申:《关于元代“邸报”的考证》,《新闻大学》,第 12 期。
    6.姚福申:《关于明代京报的辨析》,《新闻大学》,第 7 期。
    7.潘贤模:《清初的舆论与钞报——近代中国报史初篇(续)》,《新闻研究资料》,1981 年第 3 辑(总第 8 辑)。
    8.苏同炳:《伪造邸报——记明清两代由各科自行刊发邸报》,1969 年 4月 10 日(台北)《中央日报》。
    9.齐如山:《清末京报琐谈》,台北《报学》杂志第一卷第三期。
    10.朱传誉:《清代压迫舆论研究》,《先秦唐宋明清传播事业论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 年。
    11.朱传誉:《清代压迫舆论研究》,台北《报学》杂志第 5 卷第 7 期。
    12.方汉奇:《清代北京的民间报房与京报》,《新闻研究资料》,1990 年第 52 辑。
    13.方汉奇:《〈清史?报刊表〉中有关古代报纸的几个问题》,《国际新闻界》,2006 年第 6 期。
    14.方汉奇:《东瀛访报记》(上),《新闻研究资料》,总第 46 辑,1989年 6 月。
    15.倪延年:《论中国清中叶至清末时期的报刊法制》,《新闻春秋》,2003年。
    16.尹韵公:《两百年前的中国新闻传播——两位西方人笔下的清朝邸抄与地方传播业》,《中国记者》,1994 年第 9 期。
    17.尹文涓:《耶稣会士与新教传教士对〈京报〉的节译》,《世界宗教研究》,2005 年第 2 期。
    18.李世愉:《对清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几点看法》,《河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 3 期。
    19.王立新:《晚清政府对基督教和传教士的政策》,《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 3 期。
    20.程曼丽:《略论外报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新闻春秋》,2003 年。
    21.谭树林:《早期来华基督教传教士与近代中外文期刊》,《世界宗教研究》,2002 年第 2 期。
    22.麦沾恩著《:中华最早的布道者梁发》《,近代史资料》第 39 号(1979.2)。
    23. [新加坡]卓南生著、张国良译:《新教在马六甲的传教和〈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诞生》,《新闻研究资料》,第 56 期。
    24.宁树藩:《〈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评述》,《宁树藩文集》,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 年。
    25.宁树藩:《〈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评述》,《新闻大学》,第 5 期。
    26.胡太春:《汉学家郭实腊与近代中国最早的新闻传媒》,《新闻春秋》,2003 年。
    27.黄时鉴:《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导言》,《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影印本,中华书局,1997 年。
    28.杨代春:《〈万国公报〉研究综述》,《湖南大学学报》,2001 年第 3 期。
    29.陈绛:《林乐知与〈中国教会新报〉》,《历史研究》,1986 年第 4 期。
    30.朱维铮:《万国公报文选?导言》,钱钟书主编《万国公报文选》,三联书店,1998 年。
    31.江文汉:《广学会是怎样的一个机构》,《文史资料选辑》,第 43 辑。
    32.李瞻:《林乐知与〈万国公报〉——清末现代化运动之根源》,《新闻春秋》,2003 年。
    33.胡道静:《上海的日报》,《上海通志馆期刊》第二年第一期。
    34.潘建国:《由〈申报〉所刊三则小说征文启事看晚清小说观念的演进》,《明清小说研究》,2002 年第 1 期。
    35.孙恩霖:《早期〈申报〉的新闻搜集者》,《新闻大学》,第 3 期。
    36.胡道静:《新闻报四十年》,1948 年 9 月 16 日《报学杂志》第一卷第2 期。
    37.张敏:《晚清新型文化人生活研究——以王韬为例》,《史林》,2000年第 2 期。
    38.黄旦:《王韬新闻思想试论》,《新闻大学》,1998 年,秋季号。
    39.忻平:《王韬与〈循环日报〉》,《华东师大学报》,1987 年第 6 期。
    40.谢骏:《王韬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新闻大学》,2001 年,夏季号。
    41.周叶飞:《王韬、洪仁玕新闻思想之比较》,《新闻大学》,2001 年,冬季号。
    42.章晖、马军:《游离在儒耶之间的蔡尔康》,《档案与史学》,1998 年第 5 期。
    43.田中初:《游离中西之间的职业生存——晚清报人蔡尔康述评》,《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 年第 3 期。
    44.姚福申:《蔡尔康先生行年考略》,《新闻大学》,1990 年,秋季号。
    45.姚福申:《记病鸳词人周忠鋆》,《新闻大学》,1991 年,冬季号。
    46.姚福申:《高昌寒食生何桂笙事迹考》,《新闻大学》,1991 年,夏季号。
    47.姚福申:《仓山旧主袁祖志轶事钩沉》,《新闻大学》,1991 年。
    48.祝均庙:《李伯元与〈指南报〉》,《新闻大学》,1990 年,冬季号。
    49.王学钧:《李伯元的“艳榜三科”——佚文与传记》,《明清小说研究》,1998 年第 1 期。
    50.丁和根:《跋涉于亦幻亦真的心理夹缝——论李伯元的游戏心态》,《学术月刊》,1999 年第 8 期。
    51.黄士芳:《康有为与〈时务报〉》,《史学月刊》,1995 年第 4 期。
    52.张丽萍等:《对梁启超新闻思想的历史观照与反思》,《社会科学辑刊》,2002 年第 6 期。
    53.史媛媛:《梁启超与中国社会舆论的近代转型》,《郑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 1 期。
    54.蔡国兆:《梁启超新闻思想试析》,《新闻大学》,2000 年,秋季号。
    55.刘虹:《从梁启超的报刊实践看其“善变”与“不变”》,《中国近代史》,2001 年第 1 期。
    56.陈长年:《从〈时务报〉看张之洞与维新派的关系》,《北京大学学报》,1989 年第 2 期。
    57.黄士芳:《汪康年与〈时务报〉》,《新闻与传播研究》,1994 年第 2 期。
    58.李里峰:《汪康年与政治权威的依违离合》,《福建论坛》,2000 年第 2 期。
    59.廖梅:《汪康年与中国近代化思潮的特征》,《复旦学报》,1996 年第 6期。
    60.王鹏:《英敛之和他创办的〈大公报〉》,《文史精华》,2002 年第 12期。
    61.梁漱溟:《记彭翼仲先生——清末爱国维新运动一个极有力人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中华书局,1960 年。
    62.方汉奇:《清末的〈京话日报〉》,《方汉奇文集》,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 年。
    63.王宗义:《白话之先 维新之声——“戊戌维新”中的〈中国官音白话报〉》,《新闻大学》,第 12 期。
    64.马光仁:《陈独秀与〈安徽俗话报〉》,《新闻大学》,第 12 期。
    65.周术槐:《雷铁崖的报刊活动及其社会影响》,《贵州社会科学》,2000年第 3 期。
    66.王中:《从〈民立报〉等报看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办报思想》,《新闻大学》,第 6 期。
    67.方汉奇:《于右任主持时期的〈神州日报〉》,《方汉奇文集》,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 年。
    68.方平:《清末上海民办报刊的兴起与公共领域的体制建构》,《华东师大学报》,2001 年第 2 期。
    69.桑兵:《清末民初传播业的民间化与社会变迁》,《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 6 期。
    70.王洪祥:《中国近代白话报刊简史》,《郑州大学学报》,1990 年第 6 期。
    71.李斯颐:《清末 10 年官报活动概貌》,《新闻研究资料》,1991 年 12月,总第 55 辑。
    72.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文学评论》,1985 年第 5 期。
    73.方晓红:《试析晚清小说期刊》,《新闻春秋》,2003 年。
    74.包礼祥:《近代传播与文学的互动历程》,《社会学研究》,2000 年第 5 期。
    75.姚福申:《文化在报业发展中的作用》,《新闻与传播研究》,1994 年第 2 期。
    76.姚明辉:《近代上海学术文化漫记》,上海市文史馆、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上海地方史料》四,上海社会科学院,1986 年。
    77.梁启超:《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1924 年 6 月《清华学报》1 卷 1期。
    78.梁元生:《近代城市中的文化张力与“视野交融”——清末上海“双视野人”的分析》,《史林》,1997 年第 1 期。
    79.张敏:《沿海地区新士绅群体与中国早期近代化运动》,《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0 年第 3 期。
    80.王先明:《近代中国绅士阶层的分化》,《社会科学战线》,1987 年第 3期。
    81.李五洲:《论近代中国对新闻自由思想的认识偏差》,《新闻大学》,2001年,冬季号。
    82.王建辉:《知识分子群体与近代报刊》,《华中师大学报》,1999 年第 3期。
    83.谢国明:《试论近代中国报人的悲剧》,《新闻学刊》,1989 年第 1 期。
    84.曾宪明:《旧中国民营报人同途殊归现象分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 年第 2 期。
    85.刘磊:《从“落拓文人”到“无冕之王”——中国早期报人社会地位的演进》,《传媒》,2002 年第 7 期。
    86.董秦:《论中国的名记者群现象》,《江苏社会科学》,1997 年 2 期。
    87.闾小波:《20 世纪初中国传播媒介的繁荣与人的现代化》,《新闻与传播研究》,1994 年第 1 期。
    88.陈绛:《西学传播与晚清社会的蜕变》,《复旦学报》,1993 年第 3 期。
    89.易惠莉:《传教士、儒士、与西学东渐》,《学术月刊》,1993 年第 4 期。
    90.张元隆:《上海租界与晚清西学输入》,《中国近代史》,1989 年第 12 期。
    91.葛兆光:《1895 年的中国:思想史上的象征意义》,《中国近代史》,2001 年第 5 期。
    92.许纪霖:《近代中国的公共领域:形态、功能与自我理解——以上海为例》,苏智良主编《上海:近代新文明的形态》,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年。
    93.应星:《社会支配关系与科场场域的变迁——1895-1913 年的湖南社会》,杨念群主编《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年。
    94.王笛:《清末新政与近代学堂的兴起》,《近代史研究》,1987 年第3 期。
    95.[新加坡]卓南生:《早期香港传媒与国家民族意识》,《新闻研究资料》,1991 年 12 月,总第 55 辑。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