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李鸿章与晚清条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自鸦片战争以后,近代中国在国际关系中出现了一种新的交往模式,即条约关系。在列强的武力胁迫之下,中国被迫订立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李鸿章自1870年出任直隶总督掌管晚清外交以来,中外重大条约交涉几乎都与他有关。在众多的条约交涉活动中,李鸿章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条约思想。
     文章分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的缘起,学术史回顾,并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构建了本文的结构、指出了本文的创新与不足,并对所涉及的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
     正文部分共七章。第一章考察了李鸿章条约活动的思想基因,其中华夷秩序到条约体系的转变是李鸿章条约交涉的时代背景,而传统文化的浸润与近代外交观念的汲取是其条约思想形成的思想因子。传统文化的积淀给予了李鸿章息事怀柔、诚信待人的条约策略合理内核,近代外交理念则为李鸿章条约交涉中实施以理为据提供了斗争手段。两种外交理念的交织不可避免会使李鸿章条约交涉行为及思想打上新旧杂糅的印记。第二章主要探讨了李鸿章对条约关系认同的四个阶段,即19世纪60年代以前的金帛议和,羁縻怀柔;19世纪70年代的羁縻勿绝,恪守条约;19世纪80年代的援例订约,追求平等;19世纪90年代及以后的放弃宗藩,谨守约章。四个阶段体现了李鸿章从传统订约思想到条约公法思想的转变。第三章、第四章则对李鸿章在晚清的主要订约类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考察。第五章探讨了李鸿章以“诚信”为前提、以“力保和局”为目的、以增强国民守约意识为举措的“谨守约章”思想。这一条约思想,深刻体现了李鸿章与清政府对条约体系在近代国际交往中不可抗逆性的接受与调适。第六章主要通过1867年李鸿章所上《筹议修约事宜折》,阐述了李鸿章以自强为基础的修约观。并对李鸿章因国而异的修约原则,徐图缓之的修约方法以及成效甚微的修约实践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阐释。第七章主要涉及复杂局势下李鸿章条约交涉的方略,如以理为据、惟力是视、区别对待、以夷制夷、情感沟通。
     结语部分则结合历史人物评价标准,李鸿章在晚清条约交涉中的地位以及对晚清外交转型的推动等方面对李鸿章的评价进行了再思考,得出了李鸿章条约交涉屈辱是其对条约、公法的过分依赖,对列强本质认识不清的结果,更是时代的局限、国力的孱弱、体制窒碍的结果。
After the Opium War, in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field, a new pattern of communication has merged in modern China which is the treaty relations. Under the threat of the western powers, China was forced into signing a series of unequal treaties. Since his installation into office of Viceroy of Zhili in 1870, Li Hong-chang had taken charge of the foreign policy of late Qing Dynasty and participated in nearly all the major treaty negotiations. Through negotiating on various treaties, Lihong-chang developed his relatively systematic thoughts on treaties.
     This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introduction, body part and conclusion.
     In the part of introduction,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origin of the topic, review of the academic history and constructs the structure of the text based on the current study. The author still points out the innovation and limitation of this study, and makes definition about the core concepts involved in this study.
     The body part is totally divided into seven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explores the thoughts on the activities of Li Hung-chang's treaty negotiations. This part includ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change from Sino-foreign country system to treaty system, and influence of the thoughts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modern diplomatic concept on his thoughts on treaties. One hand education and accumulation accretion of Chinese culture provides Li Hung-chang with the rational nucleus of mollification and honesty of his treaty strategy. On the other hand, the modern diplomatic concepts provides Li Hung-chang with mean of struggles for implementing rational strategy. In this way, the activities and thoughts of Li Hung-chang's treaty negotiations are inevitably marked by mixture of new and old thoughts, because of the two diplomatic concepts wingled at all times.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four stages of the Li Hong-chang's identification with treaty relations, which is pursuing a policy of mollification before 1860's, observing treaty in 1870's, invoking a treaty and seeking the equality in 1880's, abandoning the system of Paying Tribute to China and strictly adhering to the treaty after 1890's. The four stages reflects the change of Li's thoughts from traditional contracts to treaty and public laws.Chapter three and four giv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analysis on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types of making treaties of Li at late Qing Dynasty. In the chapter five, this attempts to investigate Li Hong-chang's thought of "strictly adhering to the treaty" which is base on the sincerity, regarding draw as objective and by the measure of enhancing people's awareness of following treaty. It profoundly reflects that Li Hong-chang and the Qing Dynasty accepted and adjusted of the irreversibility treaty system in moder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hapter six elaborates the understanding of Li Hong-chang about the modified treaty and puts forward his viewpoint of the modified treaty based on self-reliance through the Palace Memorial for the Preparation, Consultation and Revision of Treaties presented by Li Hong-chang in 1867. It also analyzes the reason that Li Hong-chang differences in deal with modified treaty, the slow process of modified treaty and the little results of practice. Chapter seven is mostly involving the strategic planning of Li Hung-chang's treaty negotiations, in complex situation such as which is based on reason and self-interest, dealing with different treaty in different ways, learned from foreigners to compete with foreigners and affective communication each other.
     Combined with the criteria for historical figures, the conclusion made a reconsideration of the evaluation on the thought about Li Hung-chang, which is analyzed from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the position of Li Hung-chang in the treaty negotiations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prime cause of his making the ignominious treaties and the pushing effect on the diplomatic transformation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In author's opinion, the ignominious treaties signed by Li not only are the result of his overreliance on the treaty or public law and failure to grasp the essence of the western powers, but also are the result of limitation of the times, weak national strength, and the institutional obstacles.
引文
①孙志芳:《李鸿章与洋务运动》,转引自龚书铎、李文海主编:《中国历史人物研究辩论》,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266页。
    ②杨晓敏:《论李鸿章的对外交涉》,《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5期。
    ①罗尔纲:《李鸿章评传》,《人文杂志》,1944年3—4期合刊。
    ②刘彦:《中国近时外交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21年。1927年改名《帝国主义压迫中国史》,由上海太平洋书店出版。
    ③萧一山:《清代通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
    ④钱亦石:《中国外交史》,北京:生活出版社,1930年。
    ⑤夏天:《中国外交史及外交问题》,上海:上海光华书局,1932年。
    ⑥李剑农:《中国近代百年政治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
    ⑦刘彦:《被侵害之中国》,上海:太平洋书店,1929年。
    ⑧张延颢:《不平等条约的研究》,上海:光华书局,1928年。
    ①吴昆吾:《不平等条约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
    ②周鲠生:《不平等条约十讲》,上海:太平洋书店,1929年。王纪元:《不平等条约史)),上海:亚细亚书局,1936年。
    ③王绳祖:《中英关系史论丛》,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
    ④王绳祖:《中英关系史论丛》,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56页。
    ⑤此书出版了两卷,第1卷由三联书店1952年出版,第2卷由三联书店1956年出版。
    ⑥凌大珽:《法帝侵华史》,北京:新潮书店,1951年。
    ⑦张雁深:《中法外交关系史考》,台北:史哲研究社,1950年。
    ⑧张雁深:《日本利用所谓“合办事业”侵华的历史》,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
    ⑨吴承明:《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投资》,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
    ⑩佘素:《清季英国侵略西藏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年。
    11胡滨:《十九世纪末叶帝国主义争夺中国权益史》,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
    12(美)威罗贝著,王绍坊译:《外人在华特权和利益》,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
    ①(英)菲利普.约瑟夫著,胡滨译:《列强对华外交》,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
    ②(美)马士、宓亨利著,姚曾廙译:《远东国际关系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年。
    ③岑练英:《中英烟台条约研究——兼及英国对华政策之演变》,珠海:珠海书院中国文学历史研究所,1978年,第125-126页。
    ④苑书义:《李鸿章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2004年经过修改增补了作者和学术界的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将作者1994年发表的《如何为李鸿章立传》一文作为附录收入其中,“是中国大陆出版的第一部有关清末重臣李鸿章生平的学术著作”,对李鸿章的一生进行了多视觉、全方位的客观综述与评判,书中对于李鸿章的评价是“实事求是,不偏不倚”。
    ⑤李守孔:《李鸿章传》,台北:学生书局1978年。
    ⑥雷禄庆:《李鸿章新传》,台北:文海出版社,1983年。
    ⑦霍必烈:《李鸿章传》,台北:国际文化,1990年。
    ⑧窦宗一:《李鸿章年(日)谱》,台北:文海出版社,1981年。
    ①刘功成:《李鸿章与甲午战争》,大连:大连出版社,1994年。
    ②戚其章:《国际法视觉下的甲午战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③郑洁、刘文鹏:《李鸿章的外交之道》,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④董丛林:《李鸿章的外交生涯》,北京:团结出版社,2008年。
    ⑤王玺:《李鸿章与中日改约》,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6年。
    ⑥郑天杰、赵梅卿:《中日甲午海战与李鸿章》台北:华欣文化,1977年。
    ⑦李育民:《中外不平等条约史话》,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⑧李育民:《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2009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再版。
    ⑨李育民:《中国废约史》,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①欧阳跃峰、李玉珍:《李鸿章与近代唯一的平等条约》,《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②高强:《近代中国第一个平等的建交条约——<中日修好条规>》,《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8期。
    ③王玺:《李鸿章与中日订约》,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印,1981年,第194页。
    ④程晶:《清末中国与秘鲁首次建交的原因考察》,《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⑤赵世华、谭秀华:《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前后》,《文史精华》,2003年12月。
    ⑥刘昊:《李鸿章与中巴和好通商条约的签订》,《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1期。
    ①王楠:《中法新约析论》,《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月。
    ②孙志芳:《李鸿章与洋务运动》,转引自龚书铎、李文海主编《中国历史人物研究辩论》,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267页。
    ③吴连海:《李鸿章与马关条约》,《赤峰学院学报(韩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④张凤祥:《李鸿章与中日马关条约》,《内蒙古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
    ⑤蒋廷黻:《中国近代史》,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第76页。
    ⑥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1卷,北京:三联书店,1979年,第27页。
    ①罗珍:《<中俄密约>是不平等条约吗?》,《北方论丛》,1997年第6期。
    ②李欣霏:《李鸿章在<辛丑条约>谈判前滞留在沪原因初探》,《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9月。
    ③安徽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④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①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②苏州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①李浩培:《条约法概论》(附录1),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495页。
    ①周鲠生:《国际法》,下册,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92页。
    ②王纪元编:《不平等条约史》,中国文化服务社印行,民国二十五年四月十日再版。
    ③参见李文海:《“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书系”序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①(荷兰)格老秀斯著,何勤华等译:《战争与和平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93-397页。
    ①周鲠生:《不平等条约十讲》,上海:上海太平洋书店,民国十七年,第10-11页。
    ②高放:《近现代中国不平等条约导论》,见李济深、陈加林主编《国耻录·旧中国与列强不平等条约编释》,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页。
    ③万鄂湘等著:《国际条约法》,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97页。
    ④张振鹍:《论不平等条约——兼析中外旧约章汇编》,《近代史研究》,1983年第5期。
    ⑤侯中军:《不平等条约的概念与近代中国部平等条约》,中国社会科学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年第3期。
    ①《国史本传》,《李鸿章全集·诗文》附录(五),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22页。
    ①(清)梁启超:《李鸿章传》,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年,第19页。
    ②《上曾制帅》,同治元年五月二十二日戍刻,《李鸿章全集·信函》(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92页。
    ③《上曾制帅》,同治元年七月初八日酉刻,《李鸿章全集·信函》(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99页。
    ④《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同治十一年五月十五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五),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07页。
    ①(光绪)《清会典》卷39,《礼部·主客清吏司》;《清会典事例》卷502,《礼部·朝贡》,转引自自李云泉著:《朝贡制度史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143页。
    ①梁元生著,陈同译:《上海道台研究——转变社会中之联系人物,1843—189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8页。
    ②《何桂清又奏美商船为华船碰损索赔无厌片》,咸丰八年戊午十月辛亥日,(清)贾桢等著:《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32,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133页.
    ③《上谕和约已换著通行各省办理》,咸丰十年庚申九月己巳日,(清)贾桢等著:《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67,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2502页。
    ①何芳川:《“华夷秩序”论》,《北京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
    ①《康有为自编年谱》,见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第4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2000年,第112页。
    ②梁启超:《三十自述》,《饮冰室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本,第16页。
    ①薛福成:《论大东大北电报两公司订立合同书》,《庸庵文别集》卷6,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第206页。
    ②郑观应:《易言·论交涉》,见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18页。
    ③马建忠:《巴黎复友人书》,见张岱年主编:中国启蒙思想文库《采西学议:冯桂芬、马建忠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7页。
    ④王韬:《除额外权利》,《弢园文录外编》卷3,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第129页。
    ⑤唐才常:《恭拟密筹大计吁恳代奏折》,《唐才常集》,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54页。
    ①《交涉学第四》,《湘学报》,台北:台湾华联出版社,1966年,第2588页。
    ②《交涉学第三》,《湘学报》,台北:台湾华联出版社,1966年,第2582页。
    ③梁元生著,陈同译:《上海道台研究——转变社会中之联系人物,1843—189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8页。
    ①虽然费正清等西方学者把鸦片战争之后近20年称为“中国对外关系新秩序的第一阶段”,是“条约制度结构得以逐渐形成的初创阶段”(见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五章),但是中国传统的中外关系体制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②梁元生著,陈同译:《上海道台研究——转变社会中之联系人物,1843—189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8页。
    ③《复周筱棠京兆》,光绪十年六月初九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五),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集团,2008年,第404页。
    ④王铁崖编:《中外旧章约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102页。
    ①梁元生著,陈同译:《上海道台研究——转变社会中之联系人物,1843—189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8-39页。
    ②梁元生著,陈同译:《上海道台研究——转变社会中之联系人物,1843—189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40页。
    ①《恭亲王奕新等又奏威妥玛来京探询片》,咸丰十年庚申十二月壬戌,(清)贾桢等著:《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71,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2683页。
    ②《复奏封河回省折》,同治十年十月十七日,《李鸿章全集·奏议》(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23页。
    ③梁元生著,陈同译:《上海道台研究——转变社会中之联系人物,1843—189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63页。
    ①梁元生著,陈同译:《上海道台研究——转变社会中之联系人物,1843—189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63页。
    ②梁元生著,陈同译:《上海道台研究——转变社会中之联系人物,1843—189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66页。
    ③梁元生著,陈同译:《上海道台研究——转变社会中之联系人物,1843—189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66页。
    ④钱实甫:《清代的外交机构》,北京:三联书店,1959年,第173页。
    ⑤梁元生著,陈同译:《上海道台研究——转变社会中之联系人物,1843—189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66页。
    ⑥ Meng. S. M. The Tsungli Yan 78n, Its Organizations and Function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0, p.16
    ①《周易·系辞传》。转引自罗祖基编辑:《孔子思想研究论集》,济南:齐鲁书社,1987年,第81页。
    ②《上曾侍郎》,咸丰八年七月十五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页。
    ①《致郭意诚》,咸丰九年九月初八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3页。
    ②《致刘军门》,同治八年六月初六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2页。
    ③《复徐寿衡侍郎》,咸丰十年闰三月初三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6页。
    ④《复徐寿衡侍郎》,咸丰十年闰三月初三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6页。
    ⑤《筹议海防折》,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初二日,《李鸿章全集·奏议》(六),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59页。
    ⑥《筹议海防折》,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初二日,《李鸿章全集·奏议》(六),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59页。
    ⑦《复徐寿衡侍郎》,同治二年九月二十七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62页。
    ⑧《复徐寿衡侍郎》,咸丰十年闰三月初三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62页。
    ①《复吴制军》,同治九年六月初十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76页。
    ②《复马制军》,同治八年十月初五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2页。
    ③《复张振轩廉访》,同治九年六月初六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73页。
    ④约翰·濮兰德著,张启耀译:《李鸿章传》,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80页。
    ⑤约翰·濮兰德著,张启耀译:《李鸿章传》,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85页。
    ⑥(英)约翰·濮兰德著,张启耀译:《李鸿章传》,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84页。
    ①《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同治十一年五月十五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五),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07页。
    ②《致总理衙门》,同治三年四月二十八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11页。
    ③《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同治四年八月初一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02页。
    ④《礼记·中庸》,见邵士梅注译:中华国学百部之《大学·中庸》,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年版,第36页。
    ①《复四川王山长壬秋闿运》,光绪六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李鸿章全集·信函》(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646页。
    ②转引自何芳川著:《崛起的太平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55页。
    ③《上曾制帅》,同治元年五月初二日,《李文忠公全集·信函》(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88页。
    ④《复四川王山长壬秋闿运》,光绪六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李鸿章全集·信函》(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646页。
    ⑤《复沈中丞》,同治元年三月初二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74页。
    ①(英)约翰·濮兰德著,张启耀译:《李鸿章传》,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84页。
    ②《筹议海防折》,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初三日,《李鸿章全集·奏议》(六),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60页。
    ③《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同治十一年五月十五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五),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07页。
    ④(英)约翰·濮兰德著,张启耀译:《李鸿章传》,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84页。
    ⑤《上曾制帅》,同治元年五月初二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88页。
    ⑥《复曾方伯》,同治元年五月初二日夜,《李鸿章全集·信函》(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90页。
    ①《复曾相》,同治九年六月初五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73页。
    ②《复丁乐山》,同治九年七月初一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83页。
    ③(清)梁启超:《李鸿章传》,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年,第20页。
    ④(英)约翰·濮兰德著,张启耀译:《李鸿章传》,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24页。
    ⑤(英)约翰·濮兰德著,张启耀译:《李鸿章传》,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10页。
    ①薛福成:《赠陈主事序》,丁凤麟、王欣之编:《薛福成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5页。
    ②梁漱冥:《梁漱冥全集》(1),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版,第497页。
    ③《礼记·中庸》,见邵士梅注译:中华国学百部之《大学·中庸》,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年版,第70页。
    ①薛福成著,邓亦兵编选、校点:《庸庵随笔》,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第208页。
    ②薛福成著,邓亦兵编选、校点:《庸庵随笔》,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第208页。
    ③《曾国藩与李鸿章论外交密札》,黄溶:《花随人圣庵摭忆》,民国史料笔记丛刊,上海:上海书店,1998年486-487页。
    ①(清)薛福成著,邓亦兵编选、校点:《庸庵随笔》,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第208页。
    ②《上曾制帅》,同治元年五月初二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88-89页。
    ③(清)曾国藩著:《挺经》,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第87页。
    ④吴永口述,刘治襄记:《庚子西狩丛谈》,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第109-110页。
    ①吴永口述,刘治襄记:《庚子西狩丛谈》,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第109页。
    ②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84页。
    ③孙中山:《上李鸿章书》,《孙中山全集》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6页。
    ①(清)马建忠:《巴黎复友人书》,《采西学议·冯桂芬、马建忠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7页。
    ①(清)薛福成著;邓亦兵编选、校点:《庸庵随笔》,北京:中共中央出版社,1998年,第316页。
    ②(清)薛福成著;丁凤麟,王欣之编:《薛福成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01页。
    ③(清)薛福成著;丁凤麟,王欣之编:《薛福成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97页。
    ④(清)马建忠著:《适可斋记言》,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72页。
    ①《问答节略》,光绪六年九月二十九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九),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91页。
    ②赵焰:《晚清有个李鸿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72页。
    ③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大纲》,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第27页。
    ①《奕訢等又奏美士丁韪良出万国律例呈阅已助款刊行折》,同治三年甲子七月丁卯,(清)文庆、贾桢、宝望等纂辑:《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27,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185页。
    ①《复督办湖北新关税务简用道杨》,光绪三年二月二十八日,上海图书馆馆藏《李鸿章全集》未刊稿。
    ②《论陈主事查办古巴招工》,同治十二年八月初八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570页。
    ①据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统计。
    ②《二十自述》,道光二十二年,《李鸿章全集·诗文》,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69页。
    ③《入都》,道光二十三年,《李鸿章全集·诗文》,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69页。
    ①《复叶植园刺史》,咸丰十年三月十六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4页。
    ②《上曾侍郎》,咸丰九年二月十九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8页。
    ③(清)徐宗亮:《归庐谈往录》卷1,光绪十二年刊本,第20页。
    ④《北援集议》,《皇朝经世文续编》,台北:台北文海出版社,1979年,第2612页。
    ⑤《上曾侍郎》,咸丰八年七月十五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页。
    ①《清圣祖实录》卷151,转引自张云等著:《中国共产党与国防现代化》,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1页。
    ②《贞观政要·安边》,见(唐)吴兢著,陈书凯编译:《贞观政要》,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7年,第285页。
    ③(清)毕沅著:《续资治通鉴》,第2册,北京:团结出版社,1996年,第194页。
    ④欧阳修:《再论王伦事宜札子》,转引自陶晋生著:《宋辽关系史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79页。
    ⑤康有为:《物质救国论》(1905),见谢遐龄编选:《变法以致升平——康有为文选》,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第453页。
    ⑥(英)菲利普·约瑟夫著,胡滨译:《列强对华政策》,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3页。
    ⑦(美)马士著,张汇文等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1卷,上海:上海书店,2000年,第427页。
    ①《桂良等奏英自定条约五十六款逼令应允折》,咸丰八年戊午五月庚寅,(清)贾桢等著:《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26,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966页。
    ②《江宁查抵教堂地基片》,同治五年十月十六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544页。
    ③《复吴仲仙制军》,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三),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72页。
    ④《初到上海复陈防剿事宜折》,同治元年四月十八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页。
    ⑤《何桂清奏利柄必应收回税则不可轻免折》,咸丰八年戊午八月辛未,(清)贾桢等著:《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30,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197页。
    ⑥《上海西兵情形折》,同治元年六月十三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4页。
    ①《奏报近日军情片》,同治元年四月二十九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1页。
    ②《复应宝时》,同时四年七月十二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12页。
    ③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出版社,1957年,第138页。
    ④《上海一口豆石请仍归华商装运片》,同治元年六月十三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1-42页。
    ⑤《请将奉天粮谷准内地商船贩运折》,同治四年四月十四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63页。
    ⑥《北洋豆货上海一口请归华商转运折》,同治三年九月初十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2页。
    ①《复沅帅》,同治元年十月十七日夜,《李鸿章全集·信函》(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59页。
    ①《遵议日本通商事宜片》,同治九年十二月初一日,《李鸿章全集·奏议》(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17页。
    ②《复沈经笙宫保》,同治十二年六月二十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544页。
    ③《妥筹球案折》(光绪六年十月初九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九),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98页。
    ①《遵旨密陈洋人请觐事宜折》,同治十二年四月初三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五),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44页。
    ②《筹议海防折》,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初二日,《李鸿章全集·奏议》(六),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59页。
    ③《致总署条列五事》,同治十年二月二十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92页。
    ④《日本议约完竣折》,同治十年七月二十九日,《李鸿章全集·奏议》(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70页。
    ⑤《请查秘鲁华工》,同治十二年八月初八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安徽教育集团,2008年,第570页。
    ⑥《论秘鲁立约》,同治十二年闰六月十三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安徽教育集团,2008年,第550页。
    ①《筹议修约事宜折》,同治六年十二月初四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三),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66页。
    ②据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统计。
    ③《论越事》,光绪九年九月二十六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五),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99页。
    ④《巴西遣使议约折》(光绪六年六月初六),《李鸿章全集·奏议》(九),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12页。
    ⑤《巴西增删条约折》,光绪七年闰七月初八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九),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39页。
    ①《宴会酬应说话》,《李鸿章全集·译署函稿》卷6,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年,第3056页。
    ②《照覆日本外务卿副岛等公文》,同治十一年五月二十三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五),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29页。
    ③《巴西增删条约折》,光绪七年闰七月初八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九),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39页。
    ④《维也纳条约公法》,见白桂梅、李红云编:《国际法参考资料》,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22页。
    ①(美)惠顿著,丁韪良译:《万国公法》,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第146页。
    ②《复广西提台苏》,光绪十五年七月十三日,《李鸿章全集·信函》(六),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584页。
    ③《答复朝鲜所问事宜折》,光绪七年二月初二日附清单,《李鸿章全集·奏议》(九),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05页。
    ④《复江西督销局前贵州贵西道徐》,同治九年十月二十六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26-127页。
    ⑤《致总署条列五事》,同治十年二月二十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93页。
    ①《桂良等奏连日与各国会议条约万不能动折》,咸丰八年戊午九月辛丑,(清)贾桢等著:《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31,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184页。
    ②《妥筹球案折》(光绪六年十月初九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九),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98页。
    ③赵尔巽等修:《清史稿》卷56,《列传三百十三属国》,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4576页。
    ①《议复张佩纶条陈六事折》,光绪八年十月初五日,《李鸿章全集·奏议》(十),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11页。
    ②义源泽周著:《近代朝鲜开港—以中美日关系为中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208页。
    ③(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6册,北京:中华书局,1936年,第6页。
    ④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614页。
    ①《复何子峨》,光绪四年四月二十九日,《李鸿章全集·信函》(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12页。
    ②《寄译署》,光绪九年五月二十六日申刻,《李鸿章全集·电报》(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67页。
    ③《朝鲜通商》,光绪八年八月二十九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五),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68页。
    ④ John King Faibank, Trade and Diplancy on the China Coast the Opening of Treaty Ports,1842-1854,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4,p462.
    ①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30、31页。
    ①参见李育民著:《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4页。
    ①《上曾制帅》,同治元年四月初二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84页。
    ②《上曾中堂》,同治二年四月初四日夜,《李鸿章全集·信函》(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21页。
    ③张明林著:《外国人点评李鸿章》,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3年,第209页。
    ①《复户部大堂罗》,同治二年三月初四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12页。
    ②《日本使臣森有礼署使郑永宁来直隶督署内晤谈节略》,光绪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三),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40页。
    ①(英)约翰·濮兰德著,张启耀译:《李鸿章传》,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36页。
    ①方伯华:《国际关系格局——理论与现实》,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11页。
    ②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90页。
    ③转引自王开玺著:《清代外交礼仪的交涉与争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页。
    ④丁明楠等编著:《帝国主义侵华史》,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213页。
    ①《致应宝时》,同治三年八月二十二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36页。
    ②《复丁日昌》,同治九年九月二十九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18页。
    ③《致总署议日本换约》,同治九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48页。
    ④《致总署议日本换约》,同治九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48页。
    ⑤《致总署议日本换约》,同治九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48页。
    ①《致总署 议日本换约》,同治九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48页。
    ②《遵议日本通商事宜片》同治九年十二月初一日《李鸿章全集·奏议》(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17页。
    ③《遵议日本通商事宜片》,同治九年十二月初一日,《李鸿章全集·奏议》(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17页。
    ④《遵议日本通商事宜片》,同治九年十二月初一日,《李鸿章全集·奏议》(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17页。
    ⑤高书全等著:《中日关系史》,第2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182页。
    ⑥《致总署 论日本副岛种臣来华换约》,同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九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90页。
    ⑦《致总署 论天津教案》,同治九年九月初九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99页。
    ①《日本换约档》,同治九年九月二十日,《总署收署三口通商大臣成林电》;同治九年十月初一日,《总署致署三口通商大臣成林电》。转引自董丛林著:《李鸿章的外交生涯》,北京:团结出版社,2008年,第20页。
    ②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318页。
    ①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318页。
    ②参见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324页。
    ③李浩培:《条约法概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57页。
    ①王建朗:《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的新视野》(读《国际法视觉下的甲午战争》),《抗日战争研究》,2002年第2期。
    ②(美)泰勒·丹涅特著,姚曾异译:《美国人在东亚》,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96页。转引自李育民著《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73—174页。
    ③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317—324页。
    ①伊文成、马家骏主编:《明治维新史》,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558页。
    ①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145页。
    ② Waff Stewart, "Chinese Bondage in Peru", North Carolina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51. p17。
    ③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965—966页。
    ④《报秘鲁使臣到津》,同治十二年九月初四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576页。
    ①《复秘鲁葛使》,同治十二年九月十六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584页。
    ②《复秘鲁葛使》,同治十二年九月十六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584页。
    ③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965页。
    ④《致总署论秘鲁立约》,同治十二年闰六月十三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551页。
    ⑤《复秘鲁葛使》,同治十二年九月十六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584页。
    ⑥《致总署条议三事》,同治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628页。
    ①《述与葛使辩论各节》,同治十二年十月二十一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607页。
    ②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338页。
    ③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341页。
    ①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340页。
    ②《中国巴西交涉事略》,见王彦威、王亮编:《清季外交史料》(索引),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
    ③《北洋大臣李鸿章奏巴西遣使立约折》,光绪六年六月初六日,《光绪条约》卷6,台北:文海出版社,1914年,第232页。
    ④《北洋大臣李鸿章奏巴西遣使立约折》,光绪六年六月初六日,《光绪条约》卷6,台北:文海出版社,1914年。第233页。
    ①《全权大臣李鸿章奏巴西议约竣事折》,光绪六年八月初一日,《光绪条约》卷6,台北:文海出版社,1914年,第235页。
    ②《巴西增删条约折》,光绪七年闰七月初八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九),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39页。
    ③刘昊:《李鸿章与中巴和好通商条约的签订》,《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1期。
    ①《全权大臣李鸿章奏巴西议约竣事折》,光绪六年八月初一日,《光绪条约》卷6,台北:文海出版社,1914年,第236页。
    ②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第395页。
    ③《全权大臣李鸿章奏巴西议约竣事折》,光绪六年八月初一日,《光绪条约》卷6,台北:文海出版社,1914年,第238页。
    ④《全权大臣李鸿章奏巴西议约竣事折》,光绪六年八月初一日,《光绪条约》卷6,台北:文海出版社,1914年,第238页。
    ⑤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396页。
    ⑥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395—396页。
    ①《中国巴西交涉序略》,王彦威、王亮:《清季外交史料索引》,卷9,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10-11页。
    ②《总理衙门奏派大员与法使会议滇粤通商章程折》,光绪十一年八月初十日,《光绪条约》卷17,台北:文海出版社,1914年,第525页。
    ③《全权大臣李鸿章奏议订滇粤通商章程折》,光绪十二年三月十三日,《光绪条约》卷17,台北:文海出版社,1914年,第528-529页。
    ④《寄镇南关李护抚》,光绪十二年正月二十九日巳刻,《李鸿章全集·电报》(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1页。
    ①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467—468页。
    ②《滇粤边界通商议约折》,光绪十二年三月二十二日,《李鸿章全集·奏议》(十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71页。
    ③《滇粤边界通商议约折》,光绪十二年三月二十二日,《李鸿章全集·奏议》(十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71页。
    ④《全权大臣李鸿章奏议订滇粤通商章程折》,光绪十二年三月十三日,《光绪条约》卷17,文海出版社,1914年,第531页。
    ⑤《全权大臣李鸿章奏议订滇粤通商章程折》,光绪十二年三月十三日,《光绪条约》卷17,台北:文海出版社,1914年,第531页。
    ⑥《勘界大臣邓臣修奏行抵桂边日期附陈关隘大略情形折》,光绪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见王彦威、王亮编:《清季外交史料》卷62,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43页。
    ⑦《致总署酌改法约小注》,光绪十二年三月十三日,《李鸿章全集·信函》(六),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9页。
    ①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05页。
    ②《全权大臣李鸿章奏议订滇粤通商章程折》,光绪十二年三月十三日,《光绪条约》卷17,台北:文海出版社,1914年,第530-531页。
    ③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482页。
    ①《总理衙门奏与刚果国订立专条折》,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十九日,《光绪条约》卷49,台北:文海出版社,1914年,第1555页。
    ②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785页。
    ①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405页。
    ②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405、406页。
    ①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405页。
    ②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406页。
    ③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405页。
    ①《致朝鲜国王》,光绪十二年九月初三日,《李鸿章全集·信函》(六),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93-94页。
    ①其中重庆、宜昌、温州、芜湖、北海五处为领事官驻扎;湖口、沙市、水东三处为税务司分驻;安庆、大通、武穴、陆溪口、岳州、玛斯六处为轮船上下货物。
    ②《复潘琴轩方伯》,光绪元年三月初六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三),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90页。
    ①《论滇案不宜决裂》,光绪元年七月二十四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三),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94页。
    ②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318页。
    ③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98页。
    ①《中英烟台条约》,光绪十二年四月初三日互换,《光绪条约》卷1,台北:文海出版社,1914年,第78页。
    ②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348页。
    ③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349页。
    ①《复兼署云贵制台云南抚台岑》,光绪元年四月初七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三),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15页。
    ②《另议专条》,《光绪条约》卷1,台北:文海出版社,1914年,第85页。
    ③(美)马士、宓亨利著,姚曾廙译:《远东国际关系史》,上海:上海书店,1998年,第325页。
    ①《寄译署》,光绪九年五月二十六日申刻,《李鸿章全集·电报》(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67页。
    ②(美)马士著,张汇文等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2卷,上海:上海书店,2000年,第381页。
    ③《李宝协议》,见拓晓堂著:《中国近代外交内幕》,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
    ①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455页。
    ①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457页。
    ②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468页。
    ③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468页。
    ④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468页。
    ①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1卷,北京:三联书店,1979年,第124页。
    ①《复总署 议朝鲜遣使聘欧》,光绪十四年四月三十日,《李鸿章全集·信函》(六),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67页。
    ②《光绪五年七月初九日复函》,《李鸿章全集·奏议》(八),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36页。
    ③《光绪五年七月初九日复函》,《李鸿章全集·奏议》(八),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36页。
    ④《致朝鲜国王》,光绪十一年三月二十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五),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85页。
    ⑤《办理朝鲜商务折》,光绪十八年闰六月初八日,《李鸿章全集·奏议》(十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60页。
    ⑥《官兵平定朝鲜折》,光绪八年七月二十七日,《李鸿章全集·奏议》(十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75页。
    ⑦《官兵平定朝鲜折》,光绪八年七月二十七日,《李鸿章全集·奏议》(十),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76页。
    ⑧《寄译署并朝鲜袁道》,光绪二十年五月二十日亥刻,《李鸿章全集·电报》(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77页。
    ①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465页。
    ②《全权大臣李鸿章奏与日使商定专条画押互换折》,光绪十一年三月初六日,《光绪条约》卷14,台北:文海出版社,1914年,第461页。
    ③《全权大臣李鸿章奏与日使商定专条画押互换折》,光绪十一年三月初六日,《光绪条约》卷14,台北:文海出版社,1914年,第462页。
    ④《日本议立专条折》,光绪十一年三月初五日,《李鸿章全集·奏议》(十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60页。
    ⑤王如绘:《甲午战争与朝鲜》,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44-46页。
    ⑥《译署来电》,光绪十一年三月初一日申正到,《李鸿章全集·电报》(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509页。
    ①王铁崖著:《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614页。
    ②王铁崖著:《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614页。
    ③王铁崖著:《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615页。
    ①张一磨:《古红梅阁笔记》,上海:上海书店,1998年,第27页。
    ②《寄粤督李》,光绪二十年六月初八日申刻,《李鸿章全集·电报》(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19页。
    ③《酌度倭韩情势预筹办理折》,光绪二十年五月二十七日,《李鸿章全集·奏议》(十五),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71页。
    ①《寄大高殿督办军务处》,光绪二十年十月十九日巳刻发,顾廷龙编:《李鸿章全集·电稿》(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75页。
    ②《授李鸿章为日本议和头等全权大臣敕书》,《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692),第33卷,北京:故宫博物院,1932年,第51页。
    ③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637页。
    ①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5页。
    ②仲芳氏:《庚子纪事》,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第12-14页。
    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部:《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753页。
    ①《列宁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8-279页。
    ②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出版社,1957年,第1005页。
    ①《寄西安行在军机处》,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初二日午刻,《李鸿章全集·电报》(八),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07页。
    ②《寄西安行在军机处》,光绪二十七年正月初四日申刻,《李鸿章全集·电报》(八),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6页。
    ③(美)马士著,张汇文等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3卷,上海:上海书店,2000年,第432页。
    ④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1006—1007页。
    ①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1007页。
    ②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1008页。
    ③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1023页。
    ④胡滨译:《英国蓝皮书有关义和团运动资料选译》,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96-397页。
    ⑤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1007页。
    ①《商定使臣觐见礼节折》,光绪二十七年六月十一日,《李鸿章全集·奏议》(十六),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13页。
    ②《商定使臣觐见礼节折》,光绪二十七年六月十一日,《李鸿章全集·奏议》(十六),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13页。
    ③ Blackhouse and Bland: China under the Empress Dowager, p336.
    ①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650-651页
    ①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650页。
    ②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650页。
    ③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651页
    ④(英)菲利普·约瑟夫著,胡滨译:《列强对华外交》,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156页。
    ⑤(俄)维特著,傅正译:《维特伯爵回忆录》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54页。
    ⑥列宁:《列宁全集》第2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04页。
    ①刘存宽:《国际外交史上的大骗局》,《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2期。
    ②蒋廷黻:《中国近代史》,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第76页。
    ③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1卷,北京:三联书店,1979年,第27页。
    ④罗珍:《<中俄密约>是不平等条约吗?》,《北方论丛》,1997年第6期。
    ⑤林乐知编,蔡尔康译:《李傅相历聘欧美记》,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5页。
    ⑥吴相湘:《晚清宫廷与人物》,台北:文星书店,1965年,第160页。
    ①(苏)鲍里斯·罗曼诺夫著,陶文钊译:《俄国在满洲(1892—1906)》,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73页。
    ②雷禄庆:《李鸿章年谱》,台北:商务印书馆,1977年,第543页。
    ①《署江督张之洞奏今日救急莫如与俄立密约以结强援片》,光绪二十一年六月十八日,见王彦威、王亮编:《清季外交史料》卷116,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35-36页。
    ②《江督刘坤一奏密陈大计联俄拒日以维全局折》,光绪二十一年五月十六日,见王彦威、王亮编:《清季外交史料》卷115,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20页。
    ③《编修黎荣翰等呈文》,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初六日,见故宫博物院选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40,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4页。
    ④《寄译署》,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午刻,《李鸿章全集·电报》(六),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10页。
    ①孙瑞芹译:《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年,第159页。
    ①《驻北京公使绅珂致外交部电》,一八九五年十月二十九日,德国外交部文件,第3659号,转引自Foreign Diplomacy in China,p192.
    ②许同莘编:《许文肃公遗集·电报》卷10,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第626—627页。
    ③《何亨洛致威廉二世》,转引自Foreign Diplomacy in China,p204.
    ④青岛市博物馆等编:《德国侵占胶州湾史料选编(1897-1898)》,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41-142页。
    ①孙瑞芹译:《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年,第127页。
    ②《旨寄宋庆俄船在旅应用物件著时接济电》,光绪二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见王彦威、王亮编:《清季外交史料》卷127,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33页。
    ③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738页。
    ④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738页。
    ⑤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739页。
    ⑥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739页。
    ⑦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739页。
    ①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740页。
    ②青岛市博物馆等编:《德国侵占胶州湾史料选编》,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10页。转引自李育民著:《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49页。
    ③ Schrecker John E Imperialism and Chinese Nationalism:Germany in Shandong Can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 p60.
    ④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615页。
    ⑤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615页。
    ①《专使许景澄致总署俄外部言必须租不冻海口为各师屯地电》,光绪二十四年二月二十三日,见王彦威、王亮编:《清季外交史料》卷130,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第11页。
    ②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第6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3098页。
    ①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第6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3098页。
    ②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第6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3101,3102页。
    ③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第6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3104页。
    ④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第6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3104页。
    ⑤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741页。
    ①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742页。另见《中俄订立旅大租地条约》,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十一日在圣彼得堡互换,《光绪条约》卷46,台北:文海出版社,1914年,第1512-1513页。
    ②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742页。
    ③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742页。
    ④《总理衙门奏展拓香港界址议定专条折》,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十八日,《光绪条约》卷47,台北:文海出版社,1914年,第1529页。
    ①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31页。
    ②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145页。
    ③《总理衙门奏展拓香港界址议定专条折》,《光绪条约》卷47,台北:文海出版社,1914年,第1529页。
    ①《总理衙门奏展拓香港界址议定专条折》,《光绪条约》卷47,台北:文海出版社,1914年,第1529页。
    ②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769页。
    ③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769页。
    ④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769页。
    ⑤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769页。
    ⑥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769页。
    ⑦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769页。
    ①(美)惠顿著,丁韪良译:《万国公法》,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第68-71、77-86页。
    ②《偕丁中丞与英国威使晤谈节略》,光绪元年八月初八日附,《李鸿章全集·信函》(三),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07页。
    ①《偕丁中丞与英国梅正使晤谈节略》,光绪元年八月初七附,《李鸿章全集·信函》(三),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05页。
    ②《偕丁中丞与英国梅正使晤谈节略》,光绪元年八月初七附,《李鸿章全集·信函》(三),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05页。
    ③《偕丁中丞与英国威使晤谈节略》,光绪元年八月初八日附,《李鸿章全集·信函》(三),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07页。
    ④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341页。
    ①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821页。
    ②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821页。
    ③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145页。
    ④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338页
    ①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340页。
    ②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77页。
    ③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340页。
    ④《东方杂志》,第26卷第14号。
    ⑤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340页。
    ⑥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785页。
    ①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340页。
    ①《奕訢等奏明年五月为重修各国条约之限已派章京造册请饬通商大臣咨送能员以备查询折》,同治六年丁卯五月丁卯,(清)文庆、贾桢、宝鋆等纂辑:《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49,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056页。
    ②《奕訢等奏查还陕西教堂请饬速办折》,同治五年丙寅二月丁酉,(清)文庆、贾桢、宝鋆等纂辑:《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39,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646页。
    ③《两广总督耆英广东巡抚黄恩彤奏接见英使申明要约英人危言挟制欲进广东省城业经峻拒折》,道光二十五年乙巳十月庚辰,(清)贾桢等著,齐思和等整理:《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卷74,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2942页。另见李育民:《论清政府的信守条约方针及其变化》,《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2期,第52页。
    ④《钦差大臣耆英奏遵办对英羁縻情形折》,道光二十二年壬寅七月丁未,(清)贾桢等著,齐思和等整理:《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卷57,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2215页。另见李育民:《论清政府的信守条约方针及其变化》,《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2期,第47页。
    ⑤《廷寄》,道光三十年庚戌七月乙卯,(清)贾桢等著:《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2,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49页。另见李育民:《论清政府的信守条约方针及其变化》,《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2期,第47页。
    ⑥《廷寄》,咸丰十年庚申九月乙巳,(清)贾桢等著:《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67,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2503页。另见李育民:《论清政府的信守条约方针及其变化》,《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2期,第62页。
    ①《恳请终制折》,光绪八年三月十一日,《李鸿章全集·奏议》(十),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66页。
    ②《辩驳日使改约折》,同治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李鸿章全集·奏议》(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26页。
    ③《卷首·奏建专祠疏》,《李鸿章全集》,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年,第38页。
    ④《复盛京堂》,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辰刻,《李鸿章全集·电报》(七),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62页。
    ⑤《同治元年十一月初一日寄谕》,《李鸿章全集·奏议》(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37页。
    ⑥《奕訢等奏分界衍期俄使倭良嘎里归咎中国改期四月请饬将军大臣毋得再推诿迟误折》,同治七年戊辰十一月癸未,(清)文庆、贾桢、宝望等纂辑:《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62,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503页。
    ⑦《丹国换约事竣折》,同治三年七月初五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530页。
    ①《复俄国钦差倭良嘎哩》,同治十二年七月二十七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561页。
    ②《寄粤督张香帅》,光绪十一年二月二十七日亥刻,《李鸿章全集·电报》(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504页。
    ③《复四川藩台裕》,光绪二十三年八月二十五日,《李鸿章全集·信函》(八),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58页。
    ④《北洋豆货上海一口请归华商转运折》,同治三年九月初十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575页。
    ⑤《北洋豆货上海一口请归华商转运折》,同治三年九月初十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575页。
    ⑥《光绪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密谕》,《李鸿章全集·奏议》(七),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92页。
    ⑦《复山海关道景》,同治十二年六月初五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539页。
    ⑧温廷敬编:《丁中丞政书·巡护公牍》卷4,参见张磊主编:《丁日昌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33页。
    ⑨《筹议交收伊犁折》,光绪五年十月初二日,《李鸿章全集·奏议》(八),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92页。
    ①《筹议交收伊犁折》,光绪五年十月初二日,《李鸿章全集·奏议》(八),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92页。
    ②《筹议交收伊犁折》,光绪五年十月初二日,《李鸿章全集·奏议》(八),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92页。
    ③《与巴西喀使问答节略》,光绪六年六月初五日,《李鸿章全集·信函》(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560页。
    ④《述副岛商论外交》(同治十二年四月初七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513页。
    ⑤《复潘琴轩方伯》,光绪元年三月初六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三),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90页。
    ⑥《薛焕奏洋务掣肘须在自强中国练兵不可稍缓折》,同治二年癸亥五月庚戍,(清)文庆、贾桢、宝望等纂辑:《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16,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700页。
    ①(清)薛福成:《出使英法意比四国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第579页。
    ②《崇厚奏议覆奕新等英国呈递议论折》,同治五年丙寅三月壬申,(清)文庆、贾桢、宝望等纂辑:《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41,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709页。
    ③《照译英使威妥玛致李鸿章洋文节略》,光绪元年七月二十八日,见王彦威、王亮编:《清季外交史料》卷3,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影印,第9页。
    ④《瑞麟奏议覆修约事宜折》,同治六年丁卯十一月甲子,(清)文庆、贾桢、宝望等纂辑:《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52,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179页。
    ①《总税务司赫德局外旁观论》,同治五年二月十六日,见胡绳著:《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49页。
    ②见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100页。
    ③《筹议海防折》,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初二日,《李鸿章全集·奏议》(六),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59页。
    ④《译署来电》,光绪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七日子正到,《李鸿章全集·电报》(六),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53页。
    ⑤《复招商局黄道》,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辰刻,《李鸿章全集·电报》(六),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99页。
    ⑥《右庶子陈宝琛奏球案日约不宜遽订折》,光绪六年九月二十五日,见王彦威、王亮编:《清季外交史料》卷23,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22页。
    ①《译署来电》,光绪十二年正月初二日申刻到,《李鸿章全集·电报》(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页。
    ②《寄粤督抚张倪并邓钦差李护抚周钦差岑督》,光绪十二年正月初四日戍刻,《李鸿章全集·电报》(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5页。
    ③《寄镇南关邓钦差护抚》,光绪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亥刻,《李鸿章全集·电报》(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9页。
    ④《复广西提台苏》,光绪十五年七月十三日,《李鸿章全集·信函》(六),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584页。
    ⑤《复帮办吉林边防事宜珲春副都统恩》,光绪十五年七月二十一日,《李鸿章全集·信函》(六),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588页。
    ⑥《致总署条列威使辩论数事》,同治十年三月二十九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08页。
    ⑦《附呈吏部主事梁鸣谦说条》,同治六年丁卯十一月,(清)文庆、贾桢、宝望等纂辑: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53,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201页。
    ①《上曾制帅》,同治元年五月初二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88页。
    ①《卷首·国史本传》,《李鸿章全集》,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年,第9页。
    ②《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同治十一年五月十五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五),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07页。
    ③《复陈察院》,同治三年九月十一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39页。
    ④《复朱学院》,同治四年七月十三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13页。
    ①《代奏丁日昌潮州洋务条陈折》,同治五年三月初九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二),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35页。
    ②《酉阳州教案拟结折》,同治八年十二月初二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三),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554页。
    ①《复查川黔教案折》,同治八年十月初三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三),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535页。
    ②《行抵直隶分兵边境折》,同治九年八月初四日,《李鸿章全集·奏议》(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72页。
    ①《复鲍春霆军门》,光绪元年,《李鸿章全集·信函》(三),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43页。
    ②《筹议天津设备事宜折》,同治九年十二月初一日,《李鸿章全集·奏议》(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05页。
    ③《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同治十一年五月十五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五),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07页。
    ①《同治十三年六月中奉上谕》,《李鸿章全集·奏议》(六),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64页。
    ②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31页。
    ③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98页。
    ①《寄译署》,光绪十一年二月十六日酉刻,《李鸿章全集·电报》(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89页。
    ②《寄译署》,光绪十年七月二十四日亥刻,《李鸿章全集·电报》(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94页。
    ③《急即译署》,光绪十年十月二十三日午刻,《李鸿章全集·电报》(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63页。
    ④《张佩纶奏保小悍边当谋自强之计折》,光绪八年正月初十日,《李鸿章全集·奏议》(十),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6页。
    ⑤《张佩纶奏保小悍边当谋自强之计折》,光绪八年正月初十日,《李鸿章全集·奏议》(十),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9页。
    ⑥《寄译署》,光绪十年七月二十六日未刻,《李鸿章全集·电报》(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95页。
    ①《寄译署》,光绪十年八月二十五日申刻,《李鸿章全集·电报》(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18页。
    ②《寄译署》,光绪十年九月十六日亥刻,《李鸿章全集·电报》(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39页。
    ③《寄译署》,光绪十年七月初五日午刻,《李鸿章全集·电报》(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70页。
    ④《寄译署》,光绪十年七月初十日,《李鸿章全集·电报》(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80页。
    ⑤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96-197页。
    ①《请剿团匪以维大局折》,光绪二十六年八月初二日到,《李鸿章全集·奏议》(十六),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09页。
    ②《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同治十一年五月十五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五),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07页。
    ③(清)郑观应:《储将才论》,见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846页。
    ④(清)薛福成:《攻战守具不用之说》,见丁凤麟、王欣之编:《薛福成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03页。
    ⑤(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胡宗泽、赵力涛译:《民族—国家与暴力》,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270页。
    ⑥《会议合同画押折》,光绪二十七年八月初十日,《李鸿章全集·奏议》(十七),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27页。
    ①《奕訢等奏赫德威妥玛各递议论应交沿海督抚大臣妥议密陈折》,同治五年丙寅二月丙午,(清)文庆、贾桢、宝望等纂辑:《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40,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664页。
    ②《奕訢等奏议覆瑞麟等英领事进潮州折》,同治四年乙丑十月丙子,(清)文庆、贾桢、宝鋆等纂辑:《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37,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569页。
    ③《三口通商大臣兵部左侍郎崇厚奏》,同治五年丙寅三月壬申,(清)文庆、贾桢、宝鋆等纂辑:《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41,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709页。
    ④《英桂卞宝第奏台湾七案结五洋人私卖樟脑未有章程英领事吉必勋调兵船开墩索费请照会英使折》,同治七年戊辰十一月辛未,(清)文庆、贾桢、宝望等纂辑:《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62,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505页。
    ⑤《委员查办遵义教案片》,同治八年十二月初二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三),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558页。
    ⑥《凌焕集录通商成案片》,同治十年十月十一日,《李鸿章全集·奏议》(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21页。
    ①《复程伯敷》,同治十年二月十三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88页。
    ②李鸿章撰:《通商约章类纂序》,转引自(日)滨下武志著,高淑娟、孙彬译:《清末海关财政与通商口岸市场圈》,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4页。
    ③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146页。
    ④转引自李育民著:《中国废约史》,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69页。
    ①《崇厚奏议覆奕新等英国呈递议论折》,同治五年丙寅三月甲戌,(清)文庆、贾桢、宝望等纂辑:《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41,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708页。
    ②《请出示保护远人折》,光绪二年七月二十七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七),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56页。
    ③《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奕訢等奏》,《李鸿章全集·奏议》(七),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73页。
    ④《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奕新等奏》,《李鸿章全集·奏议》(七),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73页。
    ①《法国议和定约折》,光绪十一年四月二十七日,《李鸿章全集·奏议》(十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91页。
    ②《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奕新等奏》,《李鸿章全集·奏议》(七),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73页。
    ③《丁宝桢上候补同知直隶州知州薛福成应诏陈言疏》,朱寿明编:《光绪朝东华录》(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总第70页。
    ④《钦差大臣奕新等奏通筹洋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折》,咸丰十年十二月初一日,齐思和等编:《第二次鸦片战争》第5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344页。
    ⑤《钦差大臣两江总督何桂清奏胪陈办理通商机宜八条折》,咸丰九年已未二月壬子,(清)贾桢等著:《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310页。
    ⑥《钦差大臣奕訢等奏通筹洋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折》,咸丰十年十二月初一日,《第二次鸦片战争》,第5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44页。
    ⑦《钦差大臣奕訢等奏通筹洋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折》,咸丰十年十二月初一日,《第二次鸦片战争》,第5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44-345页。
    ①《酌议津海关道章程折》,同治九年十一月初六日,《李鸿章全集·奏议》(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73页。
    ②《酌议津海关道章程折》,同治九年十一月初六日,《李鸿章全集·奏议》(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73页。
    ③《光绪三年五月初七日寄谕》,《李鸿章全集·奏议》(七),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74页。
    ④《谢署通商大臣折》,光绪八年七月二十七日,李鸿章全集·奏议》(十),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77页。
    ⑤(美)芮玛丽著,房德邻、郑师渠等译:《同治中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232页。
    ①李浩培著:《条约法概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366页。
    ②范文澜著:《中国近代史》(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第169页。
    ③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出版社,1957年,第99页。
    ①《筹议修约事宜折》,同治六年十二月初四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三),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65-167页。
    ②《筹议修约事宜折》,同治六年十二月初四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三),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66页。
    ③《筹议修约事宜折》,同治六年十二月初四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三),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66页。
    ④《附清折》,同治六年十二月初四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三),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68页。
    ①《附清折》,同治六年十二月初四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三),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68页。
    ②《附清折》,同治六年十二月初四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三),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68页。
    ③《附清折》,同治六年十二月初四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三),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68页。
    ④《附清折》,同治六年十二月初四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三),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68页。
    ①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106页。
    ②《附清折》,同治六年十二月初四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三),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69页。
    ③《附清折》,同治六年十二月初四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三),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69页。
    ④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出版社,1957年,第54页。
    ⑤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97页。
    ①《奕訢等奏贵州遵义教案请饬查明妥办折》,同治八年己巳九月癸酉,(清)贾桢等著:《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68,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738页。
    ②《陈宝琛奏办理洋务亟宜加意讲求敬陈六条折》,《李鸿章全集·奏议》(九),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90页。
    ③《附清折》,同治六年十二月初四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三),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69页。
    ①《筹议修约事宜折》,同治六年十二月初四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三),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66-167页。
    ②《复应观察》,同治六年十一月十八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570页。
    ③《上曾相》,同治六年九月二十三日夜,《李鸿章全集·信函》(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556页。
    ④《妥筹球案折》,光绪六年十月初九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九),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98页。
    ⑤《上曾相》,同治六年九月二十三日夜,《李鸿章全集·信函》(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557页。
    ①《致刘省三爵帅》,同治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58页。
    ②《复郭中丞》,同治四年六月十九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05页。
    ③《保荐人才片》,同治五年九月初七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530页。
    ④《议复条陈》,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初二日,《李鸿章全集·奏议》(六),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66页。
    ⑤《复醇邸详陈创修铁路本末》,光绪十五年四月二十日,《李鸿章全集·信函》(六),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539页。
    ⑥《附戈登赠言》,光绪六年六月三十日,《李鸿章全集·信函》(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576页。
    ⑦《复醇邸详陈创修铁路本末》,光绪十五年四月二十日,《李鸿章全集·信函》(六),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539页。
    ⑧《查复马建忠参案折》,光绪八年十月十二日,《李鸿章全集·奏议》(十),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18页。
    ①《复郭意城内翰》,光绪元年十二月初四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三),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33页。
    ②《致曾劫刚通候》,同治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630页。
    ③《筹议天津机器局片》,同治九年十月二十六日,《李鸿章全集·奏议》(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28页。
    ④《复总署请用伍廷芳》,光绪三年九月初一日,《李鸿章全集·信函》(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34页。
    ⑤《请设外国语言文字学馆折》,同治二年正月二十二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08页。
    ⑥《驻洋幼童匀拨经费折》,光绪三年九月十九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七),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44页。
    ⑦《筹议购船选将折》,光绪五年十月二十八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七),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510页。
    ⑧《议复梅启照条陈折》,光绪六年十二月十一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九),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59页。
    ①《复陈观察》,同治三年九月十一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39页。
    ②《复许星叔京卿》,同治九年九月二十七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15页。
    ③《上曾中堂》,同治二年三月十七日未刻,《李鸿章全集·信函》(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17页。
    ④《程学启请恤折》,同治三年三月二十一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78页。
    ⑤《续造钢甲快船折》,光绪九年二月初八日,《李鸿章全集·奏议》(十),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58页。
    ⑥《保准将才折》,光绪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李鸿章全集·奏议》(十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89页。
    ⑦《武弁回华教练折》,光绪五年十月二十八日,《李鸿章全集·奏议》(八),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515页。
    ①《创设公司赴英贸易折》,光绪七年六月二十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九),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02页。
    ②《试办织布局折》,光绪八年三月初六日,李鸿章全集·奏议》(十),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63页。
    ③《议复梅启照条陈折》,光绪六年十二月十一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九),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59页。
    ④《致总署论海防筹饷》,光绪元年五月十一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三),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42页。
    ⑤《致总署论海防筹饷》,光绪元年五月十一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三),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41页。
    ⑥《整顿招商局事宜折》,光绪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七),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98页。
    ⑦《上海奏建专祠疏》,《李鸿章全集·奏稿》,卷首,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年,第26页。
    ⑧《奏建专祠疏》,《李鸿章全集·奏稿》,卷首,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年,第18页。
    ①《郭嵩焘请付使馆折》,光绪十七年七月二十二日,《李鸿章全集·奏议》(十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36页。
    ②《致总署 论善后事宜并教务厘务》,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初四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三),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39页。
    ③《筹办铁甲兼请遣使片》,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初二日,《李鸿章全集·奏议》(六),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70页。
    ④《李鸿章奏议复修约事宜折》,同治六年丁卯十二月乙酉,(清)文庆、贾桢、宝鋆等纂辑:《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55,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256页。
    ⑤《请遣使赴秘鲁片》,光绪元年七月初八日,《李鸿章全集·奏议》(六),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42页。
    ①《孟子·公孙丑上》,见孟轲著,邵士梅注译:《孟子》,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年,第48页。
    ②《复户部大堂罗》,同治二年三月初四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12页。
    ③《何子峨来函》,光绪四年四月二十八日,《李鸿章全集·信函》(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06页。
    ④《寄西安行在军机处》,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初七日申刻,《李鸿章全集·电报》(七),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82页。
    ①《与英国威使晤谈节略》,光绪元年七月初三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三),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80页。
    ②《与英国威使晤谈节略》,光绪元年七月初三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三),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80页。
    ③《与英国威使晤谈节略》,光绪元年七月初三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三),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80页。
    ④《议复赫德条陈》,光绪二年四月初二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三),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87页。
    ①(日)信夫清三郎编:《日本外交史》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16页。
    ②《述副岛商论外交》,同治十二年四月初七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513页。
    ③《复沈经笙宫保》,同治十二年六月二十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544页。
    ④《述副岛商论外交》,同治十二年四月初七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513页。
    ①《议复张佩纶靖藩服折》,光绪八年八月二十二日,《李鸿章全集·奏议》(十),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89页。
    ②《妥筹球案折》,光绪六年十月初九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九),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98页。
    ③《北洋大臣批语》,同治十一年五月二十日批,《李鸿章全集·奏议》(五),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31页。
    ④《致总署议办日本改约》,同治十一年五月二十一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52页。
    ⑤《日本使臣来津换约折》,同治十一年十二月二十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五),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99页。
    ⑥《致记名江苏海关道孙》,同治十二年四月初六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512页。
    ⑦《北洋大臣批语》,同治十一年五月二十日批,《李鸿章全集·奏议》(五),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31页。
    ①《日本使臣来津换约折》,同治十一年十二月二十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五),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98页。
    ②《妥筹球案折》,光绪六年十月初九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九),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99页。
    ③《妥筹球案折》,光绪六年十月初九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九),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99页。
    ①《奕訢奏敬陈管见折》,同治八年己巳正月乙亥,(清)文庆、贾桢、宝望等纂辑:《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64,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588页。
    ②《奕訢奏敬陈下情折》,同治七年戊辰十二月辛未,(清)文庆、贾桢、宝望等纂辑:《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63,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586页。
    ③《奕譞奏敬陈管见折》,同治八年乙巳正月乙亥,(清)文庆、贾桢、宝望等纂辑:《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64,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589页。
    ④《复奏刘铭传督办陕西军务折》,同治九年十月初三日,《李鸿章全集·奏议》(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89页。
    ①《复庞宝生总宪》,同治九年九月二十七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15页。
    ②《复刘仲良中丞》,光绪二年九月十四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三),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98页。
    ③《复张幼樵侍讲》,光绪六年八月初六日,《李鸿章全集·信函》(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595页。
    ④《奕譞奏敬陈管见折》,同治八年乙巳正月乙亥,(清)文庆、贾桢、宝鋆等纂辑:《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64,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588页。
    ⑤《马新贻奏议覆维持大局折》,同治八年己巳二月乙巳,(清)文庆、贾桢、宝鋆等纂辑:《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64,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607页。
    ⑥《奕譞奏敬陈管见折》,同治八年乙巳正月乙亥,(清)文庆、贾桢、宝鋆等纂辑:《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64,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589页。
    ⑦《奕訢等奏明年五月为重修各国条约之限已派章京造成请饬通商大臣咨送能员以备查询折》,同治六年丁卯五月丁卯,(清)文庆、贾桢、宝鋆等纂辑:《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49,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056页。
    ①《筹议修约事宜折》,同治六年十二月初四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三),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67-169页。
    ②《巴西议约峻事折》,光绪六年八月初一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九),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44页。
    ③《议复赫德条陈》,光绪二年四月初二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三),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87页。
    ④《复应宝时蒯标》,同治七年九月二十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703页。
    ⑤《复福建抚台王》,同治十二年五月二十五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534页。
    ①《试办织布局折》,光绪八年三月初六日,《李鸿章全集·奏议》(十),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63页。
    ②《同治九年十一月十六日寄谕》,《李鸿章全集·奏议》(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04页。
    ③《代奏丁日昌潮州洋务条陈折,附清单》,同治五年三月初九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37页。
    ④《附呈吏部主事梁鸣谦条说》,同治六年丁卯十一月庚午,(清)文庆、贾桢、宝望等纂辑:《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53,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202页。
    ⑤《筹议天津设备事宜折》,同治九年十二月初一日,《李鸿章全集·奏议》(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05页。
    ⑥(美)兹·布热津斯基著,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大失败:20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179页。
    ①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42页。
    ②《复曾劫刚星使》,光绪五年九月初五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三),合肥:安徽教育 出版社,2008年,第488页。
    ①《巴西议约竣事折》,光绪六年八月初一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九),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45页。
    ②《复孙竹堂观察》,同治十一年十二月二十日夜,《李鸿章全集·信函》(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91页。
    ③(英)戈尔·布思主编,杨立义等译:《萨道义外交实践指南》,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第303页。
    ④《奕訢等又奏大吕宋国来请立约请先告以领事不得用商人充当片》,同治三年甲子四月戊戌,(清)文庆、贾桢、宝鋆等纂辑:《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63,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089页。
    ⑤《致总署论北河碰船》,同治十年二月二十六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97页。
    ⑥《日本议约情形折》,同治十年七月初六日,《李鸿章全集·奏议》(四),合肥:安徽教 育出版社,2008年,第3647页。
    ①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319页。
    ②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340页。
    ③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395页。
    ④《总署奏拟纂通商则例以资信守折》,光绪三年九月二十五日,王彦威、王亮编:《清季外交史料》卷11,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29页。
    ⑤(美)马士著,张汇文等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2卷,上海:上海书店,2000年,第521页。
    ①《复总署议复赫德条陈》,光绪二年四月初二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三),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86页。
    ②《使英郭嵩焘奏请纂成通商则例折》,光绪三年八月二十七日,王彦威、王亮编:《清季外交史料》卷11,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13页。
    ③《直督李鸿章奏与巴西使臣议立通商条约竣事折》,光绪六年八月初六日,见王彦威、王亮编:《清季外交史料》卷22,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224页。
    ④《致总署论巴西改约》,光绪七年闰七月初三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五),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62页。
    ①《直督李鸿章奏与巴西使臣议立通商条约竣事折》,光绪六年八月初六日,王彦威、王亮编:《清季外交史料》卷22,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23-24页。
    ②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937页。
    ③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32页。
    ①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51页。
    ②《德国修约各条似加简明注语》,光绪二年四月二十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97页。
    ③《论法约减税》,光绪十三年四月初一日,《李鸿章全集·信函》(六),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96页。
    ④《致总署议减土货税则》,光绪十二年正月二十五日,《李鸿章全集·信函》(六),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3页。
    ⑤《议复赫德条陈》,光绪二年四月初二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三),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86页。
    ①《与英国威使晤谈节略》,光绪元年七月初三日附,《李鸿章全集·信函》(三),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80页。
    ②《复丁雨生中丞》,光绪元年三月二十五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三),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07页。
    ③《请减出口煤税片》,光绪七年四月二十三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九),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41页。
    ④《论法约减税》,光绪十三年四月初一日,《李鸿章全集·信函》(六),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96页。
    ⑤《全权大臣李鸿章奏议订滇粤通商章程折》,光绪十二年三月十三日,《光绪条约》卷17,台北:文海出版社,1914年,第531页。
    ①《全权大臣李鸿章奏议订滇粤通商章程折》,光绪十二年三月十三日,《光绪条约》卷17,台北:文海出版社,1914年,第532页。
    ②《全权大臣李鸿章奏议订滇粤通商章程折》,光绪十二年三月十三日,《光绪条约》卷十七,台北:文海出版社,1914年,第532页。
    ③《上曾相》,同治六年九月二十三日夜,《李鸿章全集·信函》(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556-557页。
    ①《议南北分办卢汉铁路》,光绪十五年五月初二日,《李鸿章全集·信函》(六),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544页。
    ②《各国换订约章表》,见(清)钱恂著:《中外交涉类要表》、《光绪通商综核表》,甲午四月印行寄存上海醉六堂发兑。
    ①《与威使问答节略》,光绪二年七月十一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三),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58页。
    ②《复刘省三军门》,光绪六年九月十八日,《李鸿章全集·信函》(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622页。
    ③《白齐文滋事撤换片》,同治元年十一月十八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59页。
    ④雷禄庆:《李鸿章新传》,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第488页。
    ⑤金毓黼、田余庆编:《太平天国史料》(下),台北:文海出版社,1976年,第339页。
    ①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44—45页。
    ②《白齐文滋事撤换片》,同治元年十一月十八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59页。
    ③汤志钧主编:《近代上海大事记》,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第193页。
    ④《复丁雨生中丞》,同治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0页。
    ⑤《寄巴黎李使》,光绪十年闰五月十六日申刻,《李鸿章全集·电报》(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78页。
    ⑥《寄李使》,光绪十年闰五月初九日辰刻,《李鸿章全集·电报》(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72页。
    ⑦《潘抚来电》,光绪十年闰五月十日亥刻到,《李鸿章全集·电报》(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76页。
    ⑧《寄译署》,光绪十年五月二十五日戌刻,《李鸿章全集·电报》(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64页。
    ①《寄巴黎李使》,光绪十年闰五月二十二日午刻,《李鸿章全集·电报》(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83页。
    ②《寄译署》,光绪十年七月初九日午刻,《李鸿章全集·电报》(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77页。
    ③《复译署》,光绪二十年六月二十六日辰刻,《李鸿章全集·电报》(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72页。
    ④《寄译署》,光绪二十年六月二十八日午刻,《李鸿章全集·电报》(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79页。
    ⑤《寄译署》,光绪二十年六月二十九日申刻,《李鸿章全集·电报》(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85页。
    ①《查明周家圩港洋人滋事折》,同治元年八月三十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93页。
    ②《复江苏抚台张》,同治十三年四月二十一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三),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3页。
    ③《质讯津案办法折》,同治九年七月初五日,《李鸿章全集·奏议》(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64页。
    ④《质讯津案办法折》,同治九年七月初五日,《李鸿章全集·奏议》(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64页。
    ⑤《质讯津案办法折》,同治九年七月初五日,《李鸿章全集·奏议》(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65页。
    ①《寄西安行在军机处》,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初七日申刻,《李鸿章全集·电报》(七),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82页。
    ②《沈葆桢奏美国旗昌公司并归招商局折》,《李鸿章全集·奏议》(七),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89页。
    ③《漠河金矿章程折》,光绪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李鸿章全集·奏议》(十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93页。
    ④《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同治十一年五月十五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五),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07页。
    ⑤《上曾中堂》,同治元年十二月十五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86页。
    ①《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同治十一年五月十五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五),,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07页。
    ②《复陈筱舫侍御》,同治三年九月十一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38-339页。
    ③《论海防兵单未可轻言战事》,光绪九年五月初四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五),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28页
    ④《复陈察院》,同治三年九月十一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39页。
    ⑤《复张幼樵侍讲》,光绪六年八月初六日,《李鸿章全集·信函》(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594页。
    ⑥《译美前总统幕友杨副将来函》,光绪五年六月十一日,《李鸿章全集·信函》(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55页。
    ⑦《论台湾兵事》,同治十三年五月十一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三),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58页。
    ⑧《复丁稚璜宫保》,光绪六年十一月初五日,《李鸿章全集·信函》(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635页。
    ⑨《复刘省三军门》,光绪六年九月十八日,《李鸿章全集·信函》(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623页。
    ①《议复梅启照条陈折》,光绪六年十二月十一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九),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59页。
    ②《复应宝时蒯标》,同治七年九月二十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703页。
    ③《德国兵清官请给宝星片》,光绪元年六月初六日,《李鸿章全集·奏议》(六),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17页。
    ④《议复张家骧争止铁路片》,光绪六年十二月初一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九),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57页。
    ⑤《海军衙门军机处会奏底》,光绪十五年正月十四日,《李鸿章全集·信函》(六),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94页。
    ⑥《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同治十一年五月十五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五),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07页。
    ⑦《调任直隶折》,同治九年八月初六日,《李鸿章全集·奏议》(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73页。
    ①《筹议天津设备事宜折》,同治九年十二月初一日,《李鸿章全集·奏议》(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05页。
    ②《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同治十一年五月十五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五),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07页。
    ③《行抵直境分兵边界折》,同治九年八月初四日,《李鸿章全集·奏议》(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72页。
    ①《袁保恒奏为外侮欺凌宜求实用迅图挽救披沥密陈者》,《李鸿章全集·奏议》卷(七),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20页。
    ②《复丁雨生中丞》,光绪二年五月二十四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三),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12页。
    ③《复杨礼南学士》,同治九年九月二十七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15页。
    ④《加复孙琴西方伯》,光绪二年闰五月初二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三),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24页。
    ⑤《复苏赓堂河督》,同治十年五月二十七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52页。
    ①《奕新等又奏大吕宋国来请立约请先告以领事不得以商人充当片》,同治三年甲子四月戊戌,(清)文庆、贾桢、宝鋆等纂辑:《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25,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089页。
    ②《奕新等又奏丹使拉斯勒福来京已令回津商办折》,同治二年癸亥三月乙丑,(清)文庆、贾桢、宝望等纂辑:《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15,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660页。
    ①《曾国藩奏议复修约事宜折》,同治六年丁卯十一月壬申,(清)文庆、贾桢、宝望等纂辑:《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54,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660页。
    ②《复总署论越事》,光绪九年九月二十六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五),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99页。
    ③(美)何伟亚著,邓长春译:《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9页。
    ①(美)何伟亚著,邓长春译:《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18页。
    ②(美)马士著,张汇文等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2卷,上海:上海书店,2000年,第7页。
    ③《津海关道陈钦等会详核议日本国照会文稿》,同治十一年五月二十二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五),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30页。
    ④《袁保恒奏为外侮欺凌宜求实用迅图挽救披沥密陈者》,《李鸿章全集·奏议》(七),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20页。
    ⑤《荷兰议约折》,同治二年六月二十九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17-318页。
    ⑥《荷兰议约折》,同治二年六月二十九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18页。
    ①《遵议日本通商事宜片》,同治九年十二月初一日,《李鸿章全集·奏议》(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17页。
    ②《与巴西喀使问答节略》,光绪六年六月初五日,《李鸿章全集·信函》(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559页。
    ③《与巴西喀使问答节略》,光绪六年六月初五日,《李鸿章全集·信函》(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560页。
    ④《总理衙门奏法越兵端已起亟宜通筹边备折》,《李鸿章全集·奏议》(十),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72页。
    ⑤《论越事》,光绪九年九月二十六日,《李鸿章全集·译署信函》(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99页。
    ①《朝鲜通商西国片》,光绪六年九月二十七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九),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90-191页。
    ②《密劝朝鲜通商西国折》,光绪五年七月十四日,《李鸿章全集·奏议》(八),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34页。
    ③《密议朝鲜外交折》,光绪七年十二月初二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九),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540页。
    ④《妥议朝鲜通商章程折》,光绪八年八月二十九日,《李鸿章全集·奏议》(十),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95页。
    ⑤《寄朝鲜袁道》,光绪十三年七月二十六日辰刻,《李鸿章全集·电报》(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40页。
    ⑥《寄朝鲜袁道》,光绪十三年九月二十四日巳刻,《李鸿章全集·电报》(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64页。
    ⑦《汉书·晁错传》曰:“以蛮夷攻蛮夷,中国之利也。”《后汉书·邓训传》云:“议者咸以羌、胡相攻,县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护。”《资治通鉴·汉章帝·章和二年》载:“今幸遭天受,此虏分争,以夷伐夷。”《明史·李材传》亦曰:“给事中唐尧钦等密言:材以夷攻夷,功不可泯。”
    ①中山大学历史系编:《林则徐集·奏稿》(中),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793-797页。
    ②《上曾揆帅》,同治元年闰八月二十一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26页。
    ③董蔡时、单强:《略论李鸿章与对外开放》,见《李鸿章与近代中国经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合肥:1988年10月,第4页。
    ①(日)井上清:《日本的军国主义》第2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49页。
    ②参见唐有东著:《利润与私有制经济问题》,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第205页。
    ③《遵议日本通商事宜片》,同治九年十二月初一,《李鸿章全集·奏议》(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17页。
    ①《致总署议日本换约》,同治九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48页。
    ②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51页。
    ③(英)约翰·濮兰德著,张启耀译:《李鸿章传》,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36页。
    ④《筹议交收伊犁折》,光绪五年十月初二日,《李鸿章全集·奏议》(八),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91页。
    ①《妥筹琉球折》,光绪六年十月初九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九),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99页。
    ②《寄译署》,光绪十一年二月二十七日午刻,《李鸿章全集·电报》(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504页。
    ③《寄译署》,光绪十一年三月十七日酉刻,《李鸿章全集·电报》(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安徽出版集团2008年1月版,第523页。
    ④《与俄国拉使问答节略》,光绪十二年九月初二日,《李鸿章全集·译署函稿》卷18,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年,第3372页。而国家清史编撰委员会编《李鸿章全集·信函》(六),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92页省去此段。
    ①黄遵宪:《人境庐诗草》,北平:文化学社,1930年,第310页。
    ②《国史本传》,《李鸿章全集·诗文》附录(五),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18页。
    ①《筹议修约事宜折》,同治六年十二月初四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三),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66页。
    ②《初到上海覆陈防剿事宜折》,同治元年四月十八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页。
    ③《奏奖外国官弁片》,同治元年十一月十八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62页。
    ④《奏奖外国官弁片》,同治元年十一月十八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62页。
    ⑤《上曾相》,同治元年八月十五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11页。
    ⑥(英)约翰·濮兰德著,张启耀译:《李鸿章传》,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33-134页。
    ⑦《论伊犁及接待美国前总统》,光绪五年闰三月二十六日,《李鸿章全集·信函》(四),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26页。
    ①《议接待美国前总统》,光绪五年闰三月二十一日,《李鸿章全集·信函》(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24页。
    ②《论伊犁及接待美国前总统》,光绪五年闰三月二十六日,《李鸿章全集·信函》(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26页。
    ③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90页。
    ④《复何子峨》,光绪五年四月二十五日,《李鸿章全集·信函》(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36页。
    ⑤《议接待美国前总统》,光绪五年闰三月二十一日,《李鸿章全集·信函》(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24页。
    ⑥《致总署报美国前总统来津》,光绪五年四月初八日,《李鸿章全集·信函》(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31页。
    ⑦《戈登加衔荣宠回国片》,同治三年四月初七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92页。
    ①《裁遣常胜军折》,同治三年五月初二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99页。
    ②《裁遣常胜军折》,同治三年五月初二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99页。
    ③《戈登加衔荣宠回国片》,同治三年四月初七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92页。
    ④《论戈登恐难效用》,光绪六年四月十一日,《李鸿章全集·信函》(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548页。
    ⑤《戈登致英国家电报》,光绪六年六月十五日附,《李鸿章全集·信函》(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565页
    ⑥《报戈登入都》,光绪六年六月十九日,《李鸿章全集·信函》(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567页。
    ⑦《议造铁舰并留戈登》,光绪六年六月十五日,《李鸿章全集·信函》(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564页
    ⑧《述戈登所闻并该提督行止》,光绪六年六月三十日,《李鸿章全集·信函》(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573页。
    ⑨《述戈登回国》,光绪六年七月初四日,《李鸿章全集·信函》(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575页。
    ⑩《述戈登所闻并该提督行止》,光绪六年六月三十日,《李鸿章全集·信函》(四),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573页。
    ①《述戈登所闻并该提督行止》,光绪六年六月三十日,《李鸿章全集·信函》(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573页。
    ②《述戈登回国》,光绪六年七月初四日,《李鸿章全集·信函》(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575页。
    ③《寄法国外部大臣茹费理》,光绪十年四月二十日酉刻,《李鸿章全集·电报》(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53页。
    ④《寄巴黎李使》,光绪十年闰五月二十一日申刻,《李鸿章全集·电报》(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83页。
    ①《致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函》,光绪二十年十月二十一日,《李鸿章全集·电报》(五),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69页。
    ②《致总署密陈伊藤有治国之才》,光绪十一年三月初五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五),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83页。
    ③《第三次问答节略》,光绪二十一年二月二十八日,《李鸿章全集·奏议》(十六),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7页。
    ④《偕与丁抚院同威公使晤谈节略》,光绪元年七月三十日附,《李鸿章全集·信函》(三),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98页。
    ⑤《复译署》,光绪二十一年三月十一日巳刻自马关发,《李鸿章全集·电报》(六),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93页。
    ⑥《复译署》,光绪二十一年三月十四日午刻,《李鸿章全集·电报》(六),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97页。
    ①吴永口述:《庚子西狩丛谈》,刘治襄记,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第106页。
    ②《国史本传》,《李鸿章全集·诗文》附录(五),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22页。
    ③《耆英又奏应行添注各条已另列一册俟璞鼎查盖戳后录呈者》,道光二十三年癸卯七月丁巳,(清)贾桢等著,齐思和等整理:《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卷67,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2683页。
    ④李育民:《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总序),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页。
    ①漆树芬:《经济侵略下之中国》自序,上海:上海光华书局,1928年。
    ②《神道碑铭》,《李鸿章全集·诗文》附录(五),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24页。
    ③《卷首·奏建专祠疏》,《李鸿章全集》,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年,第30页。
    ④(英)约翰·濮兰德著,张启耀译:《李鸿章传》,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77页。
    ⑤(英)约翰·濮兰德著,张启耀译:《李鸿章传》,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68-69页。
    ⑥杨昶等编著:《四书选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61页。
    ⑦李敏:《试论中国近代外交政策的转型》,《丽水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①《裁并通商大臣酌议应办事宜折》,同治九年十月二十六日,《李鸿章全集·奏议》(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08页。
    ②《中英烟台条约》,光绪十二年四月初三日互换,见沈云龙主编:《光绪条约》卷1,台北:文海出版社,1914年,第76页。
    ③《丁日昌议复总理衙门海防原奏条陈》,光绪元年正月十九日,《李鸿章全集·奏议》(六),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30页。
    ④《筹办铁甲兼请遣使片》,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初二日,《李鸿章全集·奏议》(六),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70-171页。
    ①《遵旨密陈洋人请觐事宜折》,同治十二年四月初三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五),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44页。
    ②《遵旨密陈洋人请觐事宜折》,同治十二年四月初三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五),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44页。
    ③《遵旨密陈洋人请觐事宜折》,同治十二年四月初三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五),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44页。
    ④《遵旨密陈洋人请觐事宜折》,同治十二年四月初三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五),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44页。
    ⑤《遵旨密陈洋人请觐事宜折》,同治十二年四月初三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五),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45页。
    ⑥何方川:《华夷秩序论》,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6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7页。
    ②赵焰:《晚清有个李鸿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4页。
    ①参见余宜斌:《晚清政府的自强运动—现代化延误的制度分析》,《南京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②张娟:《器技落差背后的政制弱势》,《前沿》,2009年第2期。
    ③《致总理衙门》,同治三年,《李鸿章全集·信函》(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13页。
    ④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549页。
    ①(清)梁启超:《李鸿章传》,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年,第12页。
    ②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826页。
    ③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2797页。
    ④《复醇邸》,光绪十二年六月十五日,《李鸿章全集·信函》(六),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2页。
    ⑤《遵旨复陈法越事宜密抒愚悃折》,光绪十年四月初四日,《李鸿章全集·奏议》(十),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16页。
    ⑥《复丁雨生中丞》,同治九年七月二十五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90页。
    ⑦《复沈品莲观察》,光绪元年,《李鸿章全集·信函》(三),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42页。
    ①《密议日本争琉球事》,光绪四年五月初九日,《李鸿章全集·信函》(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21页。
    ②《直督李鸿章奏遵旨函劝朝鲜与各国立约通商折》,光绪五年七月二十六日,见王彦威、王亮编:《清季外交史料》卷16,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15-16页。
    ③《致总署论日本图攻台湾》,同治十三年三月二十五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三),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7-28页。
    ④《复总署密议日本争琉球事》,光绪四年五月初九日,《李鸿章全集·信函》(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21页。
    ⑤参见戴逸主编:《中国近代史稿》第2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964页。
    ⑥《寄译署》,光绪二十年六月二十五日,《李文忠公全集·电报》(四),合肥:安徽教育 出版社,2008年,第123页。
    ①故宫博物院选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15,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34页。
    ②日本外务省编:《大日本外交文书》,第27卷第723号附件一,东京:日本国际协会昭和十三年。
    ③(清)郑观应:《公法》,参见王铁崖主编:《国际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81年,第18页。
    ④陈旭麓:《李鸿章:向中国近代化迈出第一步的代表人物》,周军、杨雨润编:《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1页。
    ①林璧属:《从李鸿章外交行为的功过认定看历史人物评价的普遍性法则》,《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第4期。
    ②欧阳跃峰:《也谈历史人物评价的相关理论问题—以李鸿章俄外交活动为例》,《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3期,第131页。
    ③欧阳跃峰:《也谈历史人物评价的相关理论问题—以李鸿章俄外交活动为例》,《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3期,第135页。
    ①梁启超:《李鸿章传》,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年,第6页。
    ②马勇编:《梁启超:中国近代名人传统丛编》,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77页。
    ③马勇编:《梁启超:中国近代名人传统丛编》,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6页。
    ④贾植芳:《近代中国经济社会》,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78页。
    ①曾永玲:《论李鸿章的政治思想》,《松辽学刊》,1993年第3期。
    ②章玉良:《论李鸿章的改革主张与实践》,《湘潭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③孙克复、关捷:《甲午战争人物传》,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60页。
    ④董守义:《晚清巨人传——李鸿章》,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6年,第263页。
    ①刘世华:《李鸿章与中日修好条规的签订》,《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1期。
    ②刘永安:《华夷国际秩序与近代中国对日外交方略之转变》(1870—1894),《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③张振迎:《从1871年中日立约看李鸿章的早期外交思想》,《沧桑》,2008年第6期。
    ④王建朗:《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的新视野》(读《国际法视觉下的甲午战争》),《抗日战争研究》,2002年第2期。王如绘:《近代中日关系与朝鲜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⑤王玺:《李鸿章与中日订约》,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印,1981年,第194页。
    ⑥梁嘉彬:《李鸿章与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近现代史论集》,第11编,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5年。
    [1]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近现代史论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2]王纪元编:《不平等条约史》,中国文化服务社印行,1937年。
    [3]周鲠生:《不平等条约十讲》,上海:上海太平洋书店,1929年。
    [4]孔晃著:《逸周书》,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
    [5]司马迁撰:《史记》,《秦始皇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6]司马光撰:《资治通鉴》,长沙:岳麓书社,2009年。
    [7]欧阳修:《新唐书》之《北狄传·赞》,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8]王溥:《唐会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9]会典馆:《大清会典》光绪朝。
    [10]《明宪宗实录》。
    [11]魏徵等著:《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12]《民国丛书》第二编(31),上海:上海书店,1991年。
    [13]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
    [14]沈云龙编:《光绪条约》,台北:文海出版社,1914年。
    [15]王彦威、王亮:《清季外交史料》,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
    [16]戚其章、王如绘编:《晚清教案纪事》,北京:东方出版社,1990年。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卷、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18]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
    [19]陈志奇编:《中华民国外交史料汇编》(5),台中:新文丰——渤海堂出版,1900年。
    [20]《民国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近代中国史》(二),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
    [21](清)王之春:《清朝柔远记》,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22]吴嘉勋、李华兴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23]沈衍庆:《槐卿遗稿》,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
    [24](清)贾桢等著:《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第1册、第7册、第8册,北京: 中华书局,1979年。
    [25]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编写组:《第二次鸦片战争》第5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
    [26]文庆、贾桢、宝鋆纂辑:《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第2册、第3册、第4册、第5册、第6册、第7册、第8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27]赵尔巽等撰,《清史稿》,本纪19,北京:中华书局1976—1977年点校本。
    [28]近代中国史资料丛刊三编:《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卷56,台北:文海出版社。
    [29]北洋政府陆军部军械司1917年6月28日致清史馆函稿,北洋政府陆军部档案。
    [30]邵士梅注译:中华国学百部之《大学·中庸》,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年。
    [31]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2000年。
    [32]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海关与中法战争》,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33]《大清历朝实录》(德宗)卷236,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
    [34]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5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
    [35]《复督办湖北新关税务简用道杨》,光绪三年二月二十八日,上海图书馆馆藏《李鸿章全集》未刊稿。
    [36]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1卷,北京:三联书店,1979年。
    [37]中国近代史中国史料丛刊第75辑,《春晖草堂笔记》卷1,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
    [38]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沈云龙、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史工业史资料》(上),台北:文海出版社,1956年。
    [39]日本外务省编:《大日本外交文书》第4卷,东京:日本国际协会昭和十三年。
    [40]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41]田涛主编:《清朝条约全集》,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42]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2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2000年。
    [43]陈义杰整理,《翁同龢记》第四册、第五册、第六册,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44]故宫博物院选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
    [45]日本外务省编:《大日本外交文书》,第27卷第723号附件一,东京:日本国际协会昭和十三年。
    [46]中国史学会主编:《中日战争》(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2000年。
    [47]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4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部:《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49]《列宁全集》第22卷、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
    [50]中国史学会主编:《义和团》第2册、第3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51]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义和团史料》(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52]胡滨译:《英国蓝皮书有关义和团运动资料选译》,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53]孙瑞芹译:《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年。
    [54]青岛市博物馆等编:《德国侵占胶州湾史料选编(1897—1898)》,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
    [55]军机处原档编印:《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卷六,台北:文海出版社,1937年。
    [56]金毓黼、田余庆编:《太平天国史料》,台北:文海出版社,1976年。
    [57](清)贾桢等著:《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1册、第6册、第7册,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
    [58]李鸿章撰:《通商约章类纂序》、《通商约章类纂》卷一,台北:台湾华文书局,1968年。
    [59]朱寿明编:《光绪朝东华录》(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60]齐思和等编:《第二次鸦片战争》第4册、第5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
    [61](日)井上清,《日本的军国主义》第二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
    [62](美)惠顿著:《万国公法》,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
    [63]李文海:《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书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64]陈博文:《中俄外交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28年。
    [65]王之相、刘泽荣编译:《故宫俄文史料》,北平,故宫博物院出版,1936年。
    [66]胡滨译:《英国蓝皮书有关义和团运动资料选译》,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6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二),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
    [68]王玺:《李鸿章与中日订约》,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印,1981年。
    [69]朱寰、王恒伟主编:《中国对外条约辞典(1689-1949)》,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
    [70]黄溶:《花随人圣庵摭忆》,民国史料笔记丛刊,上海:上海书店,1998年。
    [71]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近代史资料》,总109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1]上海图书馆馆藏:吴汝纶主编:《李鸿章全集》。
    [2]顾廷龙主编:《李鸿章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3]《李鸿章全集》,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4]《李鸿章全集》点校本,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
    [5]《李鸿章家书》,合肥:黄山书社,1996年。
    [6]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
    [7]《李鸿章传记资料》,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
    [8]梁启超:《李鸿章传》,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年。
    [9]韦息予:《李鸿章》,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5年。
    [10]梁思光:《李鸿章卖国史》,天津:知识出版社,1952年。
    [11]章回:《李鸿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12]苑书义:《李鸿章传》,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13]成小军:《洋务之梦——李鸿章传》,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
    [14](美)刘广京、朱昌主编:《李鸿章评传——中国近代化的开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15]李守孔:《李鸿章传》,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8年。
    [16]雷禄庆:《李鸿章新传》,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
    [17]王尔敏:《淮军志》,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18]霍必烈:《李鸿章传》,台北:幼狮文化,1900年。
    [19]陈淑珠:《李鸿章:晚清政治灵魂人物》,台北:幼狮文化,1900年。
    [20]《孙中山全集》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21]薛福成:《出使英法意比四国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
    [22]中山大学历史系编:《林则徐集·奏稿》(中),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23]薛福成著,邓亦兵编选、校点:《庸庵随笔》,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
    [24]《伍秩庸博士哀思录·附伍朝枢“诔文”》,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未刊本。
    [25]《伍秩庸博士哀思录·附哀启》,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未刊本。
    [26]许同莘编:《许文肃公遗集·电报》卷10,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
    [27]窦宗一:《李鸿章年(日)谱》,香港:香港友联书报发行公司,1968年。
    [28]《曾国藩全集·奏稿》,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
    [29]周盛传:《周武壮公遗书》卷一,光绪三十一年刊。
    [30]丁凤麟、王欣之编:《薛福成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31]遐龄编选:《变法以致升平——康有为文选》,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
    [32]梁漱冥:《梁漱冥全集》,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
    [33]邓正来编:《王铁崖文选》,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
    [34]恽代英:《恽代英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35]卢云昆选编:《社会剧变与规范重建——严复文选》,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36]陈独秀:《独秀文存》,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
    [37]吴嘉勋、李华兴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38]薛福成著,邓亦兵编选、校点:《庸庵随笔》,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
    [39]张一麐:《古红梅阁笔记》,上海:上海书店,1998年。
    [40]仲芳氏:《庚子纪事》,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
    [41]雷禄庆编:《李鸿章年谱》,台北:商务出版社,1977年。
    [42]周立人主编:《二十世纪翁同龢研究》,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
    [43]马勇编:《梁启超:中国近代名人传统丛编》,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
    [44]丁贤俊、喻作凤:《伍廷芳评传》,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45]立德夫人:《李鸿章的生平及其时代》,伦敦:卡塞尔出版社,1903年。
    [46](英)约翰·濮兰德著,张启耀译:《李鸿章传》,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
    [47]威德:《李鸿章与俄国》,上海:上海九州书局,1935年。
    [48]斯佩克特:《李鸿章与淮军》,华盛顿大学1964年版。
    [49]王承仁、刘铁君:《李鸿章思想体系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
    [50]刘彦:《中国近时外交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21年。
    [51]萧一山:《清代通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28年。
    [52]钱亦石:《中国外交史》,北京:生活出版社,1930年。
    [53]杨公道:《李鸿章轶事》,北京:大华书局,1931年。
    [54]凌大珽:《法帝侵华史》,新潮书店,1951年。
    [55]张雁深:《中法外交关系史考》,文哲研究社,1950年。
    [56]张雁深:《日本利用所谓“合办事业”侵华的历史》,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
    [57]吴承明:《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投资》,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
    [58]佘素:《清季英国侵略西藏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年。
    [59]胡滨:《十九世纪末叶帝国主义争夺中国权益史》,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
    [1](美)马士著,张汇文等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1卷、第2卷、第3卷,上海:上海书店,2000年。
    [2]周鲠生:《国际法》,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3]李浩培著:《条约法概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
    [4](荷兰)格老秀斯著,何勤华等译:《战争与和平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5]万鄂湘等著:《国际条约法》,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
    [6]郑洁、刘文鹏:《李鸿章外交之道》,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7]李云泉:《朝贡制度史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
    [8](美)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
    [9](美)费正清著,张沛译:《中国:传统与变迁》,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
    [10]李育民:《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
    [11]李育民:《中国废约史》,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12]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13]梁元生著,陈同译:《上海道台研究——转变社会中之联系人物,1843—189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14]钱实甫:《清代的外交机构》,北京:三联书店,1959年。
    [15]张星娘:《欧化东渐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16]王尔敏:《五口通商变局》,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17](美)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
    [18](美)许倬云:《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
    [19]刘忠民:《中国近代海防思想史论》,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年。
    [20]吴永口述,刘治襄记:《庚子西狩丛谈》,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
    [21]王继平:《淮军集团与晚清湖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22]牛秋实等著:《李鸿章幕府》,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
    [23]黄万机:《黎庶昌评传》,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24]刘崇敬:《向西方学习的探索与反思》,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年。
    [25]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大纲》,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
    [26]林学忠:《从万国公法到公法外交》,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27]王铁崖主编:《国际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81年。
    [28]北京大学亚太研究中心朝鲜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朝鲜学论文集》第1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29]拓晓堂:《中国近代外交内幕》,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
    [30]任茂棠主编:《晚清政治散论》,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31]戴逸主编:《中国近代史稿》,第2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32](德)瓦德西著,王光祁译:《拳乱笔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33](美)何伟亚:《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34]张磊主编:《丁日昌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
    [35]胡绳:《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
    [36]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37](美)芮玛丽著,房德邻、郑师渠等译:《同治中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38]李浩培:《条约法概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
    [39]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
    [40]唐有东:《利润与私有制经济问题》,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
    [41]林乐知编,蔡尔康译《李傅相历聘欧美记》,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
    [42]吴相湘:《晚清宫廷与人物》,台北:文星书店,1965年。
    [43]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4]赵焰:《晚清有个李鸿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45](美)威罗贝著,王绍坊译:《外人在华特权和利益》,三联书店,1957年。
    [46]贾植芳:《近代中国经济社会》,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
    [47](英)奎斯特德著,陈霞飞译:((1857—1860年俄国在远东的扩张》,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
    [48](英)费利摩罗德著,傅兰雅译:《各国交涉公法论》,北京:铅印本,光绪二十
    [49]梁西主编:《国际法》,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
    [50]程晓霞主编:《国际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51]王建朗:《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程》,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52]田涛:《国际法输入与晚清中国》,济南:济南出版社,2001年。
    [53]《中国国际法年刊》,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2年。
    [54]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55]李国祁著:《张之洞的外交政策》,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
    [56]夏天:《中国外交史及外交问题》,上海:上海光华书局,1932年。
    [57]王如绘:《近代中日关系与朝鲜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58]戚其章:《国际法视觉下的甲午战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59]王开玺:《清代外交礼仪的交涉与论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60](英)菲利普·约瑟夫:《列强对华外交》,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
    [61]Waff Stewart, Chinese Bondage in Peru, North Carolina Duke Univ. Press,1951.
    [62]Meng. S. M. The Tsungli Yan 78,Its Organizations and Function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0.
    [63]William Francis Mannix, Memoirs of Li-Hung-Chang,Boston and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23.
    [64]Timothy Richard, Forty-Five Years In China, New York,Frederick A. Stokes Company Publishers,1916.
    [65]Foreign Diplomacy in China\North China Herald April27th 1883.
    [66]W. A. P. Martin:Acyle of Cathay.
    [67]Samuel C. Chu, Kwang-Ching Liu, Li Hung-Chang and China's early Modernization, New York:M. E. Sharpe Inc,1994.
    [68]A. B. Little, Li Hung-Chang, His life and times, New York:Cassell & CO,1903.
    [69]J.O. P. Bland, Li Hung Chang, New York:Henry Holt,1917.
    《东方杂志》、《外交报》、《时务报》、《清议报》、《申报》、《国闻周报》、日本《二六新报》、《时报》、《向导》等。
    [1]杨巍:《李鸿章与烟台条约》,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2]方英:《李鸿章与滇案交涉》,安徽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3]王营:《日本吞并琉球与清代中琉宗藩关系的终结》,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4]王蒙:《1885年中日天津条约谈判始末》,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5]吴艳:《论清政府对日本占领琉球的反应过程》,山东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6]吕蒙:《滇案与烟台条约再研究》,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7]储珩:《李鸿章外交思想与实践》,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8]孙凯:《浅析李鸿章的外交思想》,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9]曹英:《不平等条约与晚清中英贸易冲突》,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10]胡门祥:《晚清中英条约关系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11]牛淑萍:《近代日本修改不平等条约述论》,《史学月刊》,1999年第3期。
    [12]郑则民:《关于不平等条约的若干问题》,《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1期。
    [13]侯中军:《不平等概念与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国社会科学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年第2期。
    [14]侯中军:《不平等条约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之一——条约概念与近代中国的实践》,《人文杂志》,2006年第6期。
    [15]李育民:《论清政府的信守条约方针及其变化》,《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2期。
    [16]李育民:《晚清改进、收回领事裁判权的谋划及努力》,《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1期。
    [17]李育民:《废约史研究30年》,《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2期。
    [18]李育民:《义和团运动队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影响》,《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6期。
    [19]曾永玲:《论李鸿章的政治思想》,《松辽学刊》,1993年第3期。
    [20]章玉良:《论李鸿章的改革主张与实践》,《湘潭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21]杨晓敏:《论李鸿章的对外交涉》,《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5期。
    [22]乔还田:《应全面评价李鸿章》,《北方论丛》,1983年第2期。
    [23]高强:《近代中国第一个平等建交条约—中日修好条规》,《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8期。
    [24]曲晓瑶:《李鸿章与1871年中日首次缔约交涉》,《社会科学辑刊》,1991年第1期。
    [25]程晶:《清末中国与秘鲁首次建交的原因考察》,《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26]赵世华、谭秀华:《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前后》,《文史精华》,2003年12月。
    [27]刘昊:《李鸿章与中巴和好通商条约的签订》,《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1期。
    [28]王楠:《中法新约析论》,《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月。
    [29]张凤祥:《李鸿章与中日马关条约》,《内蒙古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
    [30]罗珍:《<中俄密约>是不平等条约吗?》,《北方论丛》,1997年第6期。
    [31]李欣霏:《李鸿章在<辛丑条约>谈判前滞留在沪原因初探》,《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9月。
    [32]薛小荣:《华夷秩序与中国古代国防》,《人文杂志》2004年第3期。
    [33]喻常森:《论朝贡制度的演变》,《南洋问题研究》2000年第1期。
    [34]熊义民:《略论先秦畿服制与华夷秩序的形成》,《东南亚纵横》,2002年第3期。
    [35]何方川:《华夷秩序论》,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6期。
    [36]柳茂坤:《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历史启示》,《军事历史》,2000年第4期。
    [37]林璧属:《从李鸿章外交行为的功过认定看历史人物评价的普遍性法则》,《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第4期。
    [38]欧阳跃峰:《也谈历史人物评价的相关理论问题—以李鸿章俄外交活动为例》,《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3期。
    [39]余宜斌:《晚清政府的自强运动—现代化延误的制度分析》,《南京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40]张娟:《器技落差背后的政制弱势》,《前沿》,2009年第2期。
    [41]尚红娟:《论近代中国国家主权的缺失》,《历史学研究》,2007年第10期。
    [42]王建朗:《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的新视野》(读《国际法视觉下的甲午战争》),《抗日战争研究》,2002年第2期。
    [43]梁嘉彬:《李鸿章与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近现代史论集》,第11编,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5年出版。
    [44]侯中军:《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及其评判标准探讨》,《历史研究》,2009年第1期。
    [45]吴连海:《李鸿章与马关条约》,《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46]刘永安:《华夷国际秩序与近代中国对日外交方略之转变》(1870——1894),《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47]张振迎:《从1871年中日立约看李鸿章的早期外交思想》,《沧桑》,2008年第6期。
    [48]郑大华:《展示近代中国人民废约斗争的悲壮画卷》,《光明日报》,2006年6月5日。
    [49]张效民:《晚清政府的条约外交》,《历史档案》,2006年第1期。
    [50]高放:《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来龙去脉》,《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51]苏全有:《晚清时期中外条约内容都是不平等的吗?》,《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52]何新华、王小红:《五口通商大臣体制的缺陷》,《历史档案》,2005年第1期。
    [53]王开玺:《戊戌时期清廷觐见礼仪的改革》,《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54]张振鹍:《论不平等条约——兼析中外旧约章汇编》,《近代史研究》,1983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