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清代善书的刊刻与传播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文摘要:从20世纪20年代起,善书引起了国内外很多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并从思想史、宗教史、社会史等不同的角度对善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出现了一系列深具影响的论著。然时至今日,关于清代善书的出版史尚无系统的论著。本文在梳理七百多种善书的基础上,尝试运用文献学和文化传播学的方法,对清代善书刊刻与流通做出初步的考察。首先,在前人研究成果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清代善书进行系统的清理,根据编撰形式及内容将其分为十一类,并对不同类型善书的特点进行归纳和总结,提出清代刊刻的善书有多样化发展的特点。其次,对中国传统四大刻书系统以及清代善堂善会刻印善书的情况分别进行了考察,提出坊刻系统对于清代善书刊刻做出了最为重要的贡献。同时,从区域空间分布的角度出发,对北京、苏州、上海、南京、广州等地的书坊善书刊刻,分别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再次,从清代交通网络的拓展,以及邮驿系统发达的背景下,指出在善书编纂、刻印及销售善书的过程中,编著者和书商非常注重多种方式劝人多读、多刻、多施善书。各种类型的善书也不再局限于一地,而通过善书流通处、善堂善会、寺庙、科场等多种途径,在全国范围内得以广泛流通。笔者尝试对多种不同的“善书流通法”进行了整理和总结。最后,本文在对清代善书的阅读实况进行初步考察的基础上,指出除传统士人外,清代还构成了儿童和女性两个特殊的阅读群体。儿童早年阅读善书的经历往往影响到后日善书的创作,而女性更是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善书的创作与刊刻,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推动了清代善书的传播。善书中所宣扬的积善累德、因果报应思想,以及对善堂善会规章、制度的总结,推动了社会救济活动的开展以及传统慈善事业的建设。清代善书的传播,在社会教化和稳定社会秩序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Abstract:From the 1920s, morality books attract more and more scholars'attention. They researched from views of the history of thought, religion, society, and so on. So much works with profound influence have been written, but the research on morality books in the Qing dynas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ublishing is infrequent until now. So on the base of compiling the information of more than seven hundred morality books, I tried to use the method of philology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o do the primary research on the printing and communication of morality books. Firstly, I sorted data of morality books and divided them into eleven kinds. Then I also concluded the different characters of them according to the way of compilation and the content and I brought forward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ity books'diversification has been the general trend in the Qing Dynasty. Then I turned my eyes on the publishing of morality books through the four main printing systems, the charity associations and charity halls. In this part I particularly emphasized on the commercial publishing houses and analyzed them separately in the different book carving centers, for example Beijing, Shanghai, Suzhou, Guangzhou, Nanjing etc. And then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aggrandizement of the traffic ne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ost in Qing Dynasty, I pointed out that the authors and the booksellers spared no pains to advise the people to read and buy morality books.
     All kinds of morality books had broken the limit of region and circulated in many different areas. The morality books also gave many useful advices to the people of different careers to distribute morality book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situations. And I also tried to analyze and reorganize different kinds of advices. In the last part I choose three special groups and try to find how morality books establish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ir lives. The experience of reading morality books in the early time always influenced the writing and the female also promoted the writing and printing of morality books directly or indirectly. In the end I also concern one of the influences of morality books in the Qing Dynasty, which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ality books and charity. The thought persuading people to do good and comeuppance in the morality books, and the summary of the constructing the charity organization work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arity activities in Qing Dynasty. The communication of morality book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on civil-moral education and keeping social stability.
引文
1.(日)吉冈义丰著,余万居译,《中国民间宗教概说》“原书序”,台北:华宇出版社,1985年,第5页。
    2.(日)酒井忠夫:《中国善书の研究》,东京:国书刊行会,1960年,第1页,第437页。
    3(美)包筠雅(Cyrthia Brokaw):《明末清初的善书与社会意识形态变迁的关系》,《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第16期,1993年,第32页。
    4游子安:《劝化金箴:清代善书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9-21页。
    5同善社辑:《珍本善书》,上海大众书局,民国间(1912-1949)刻本,二百五十册。
    1(明)杨继盛:《杨椒山家训十九条》,清光绪二年(1876)刻本,一册。
    2(明)杨继盛:《传家宝书》,三种,清咸丰三年(1853)重刻本,一册。
    3(明)杨继盛:《杨忠愍公传家宝训全集》,清道光十八年(1838)上海晚桂堂刻本,一册。
    4(清)陈宏谋编,刘肇绅摘: 《五种遗规摘抄》,清同治七年(1868)湖北崇文书局刻本,八册。
    5(清)刘山英辑:《信心应验录》,十卷,清嘉庆六年(1801)净念堂刻本,五册。
    6(清)佚名辑:《增订问心集》,不分卷,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重刻本,一册。
    7(宋)澹痴尊者传授,(清)俞大文重编:《慈恩玉历汇录》,五卷.清咸丰七年(1R57)太原王氏刻本.三册
    8相关论文主要有:《中国宝卷文献的几个问题》,《文献》,1998年第1期;《明清民间宗教与甘肃的念卷和宝卷》,《敦煌研究》,1999年第4期:《中国宝卷的渊源》,《敦煌研究》,2001年第2期;《中国宝卷研究的世纪回顾》,《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中国宝卷的形成及其演唱形态》,《敦煌研究》2003年第2期:《清及近现代吴方言区民间宣卷和宝卷概况》,《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9车锡伦:《中国宝卷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车锡伦“自序”。
    10(清)佚名:《重刊辟邪归正消灾延寿立愿宝卷》,清同治八年(1869)苏州元妙观得见斋刻本,一册。
    11(清)佚名:《孚佑帝君纯阳祖师三世因果说》,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上海翼化堂刻本,一册。
    1(日)泽田瑞穗:《宝卷の研究》,东京:国书刊行会,1963年。
    2(日)泽田瑞穗:《增补宝卷の研究》,东京:国书刊行会,1975年。
    3傅惜华:《宝卷总录》,巴黎大学北京汉学研究所,1951年。
    4张希舜:《宝卷初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5李世瑜:《宝卷综录》,中华书局,1961年。
    6胡士莹:《弹词宝卷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7陈永峰、车锡伦:《靖江宝卷研究》,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8(明)方学渐:《迩训》,清光绪九年(1883)安徽铅印本,三册。
    9同上,方学渐序。
    10.游子安:《劝化金箴:清代善书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6页。3
    1(美)包筠雅(Cynthia Brokaw)著,林正贞、张林译,赵世瑜校:《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中译本前言”第2页。
    2(清)好德书斋编:《平旦钟声》,二卷,卷首一卷,清光绪十三年(1887)崇明文藻斋铅印本,一册.“善书之效用”。
    1(日)橘朴:《支那思想研究》第二章第一节“通俗道教の经典——太上感应篇解说”,东京:日本评论社,1936年。
    2(日)吉冈义丰:《太上感應篇の作者にっぃて》,《宗教研究》第127期,1951年。
    3(日)吉冈义丰:《中国民众の伦理书功过格》,《书经研究》第127号,1951.10。
    4(日)吉冈义丰:《道教の研究》,第二章《感应篇と功过格》,法藏馆,1952年。
    5(日)酒井忠夫:《功过格的研究》,收入刘俊文主编,许洋主等译《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七卷:思想宗教),中华书局,1993年,第497-542页。
    6(日)酒井忠夫:《中国善书の研究》,东京:国书刊行会,1960年。
    7(日)酒井忠夫:《增补中国善书の研究上》,东京:国书刊行会,1999年;《增补中国善书の研究下》,东京:国书刊行会,2000年。
    8(日)酒井忠夫:《明末清初の社会にぉけゐ大众的读书人と善书·清言》,收入《道教の综合研究》,东京:国书刊行会,1980年。
    9(日)酒井忠夫:《近现代中国にぉけゐ善书と新生活运动》,《宗教社会史研究》2,1985年。
    10(日)奥崎裕司:《中国乡绅地主の研究》,东京:汲古书院,1978年。
    1(日)奥崎裕司:《中国明代の下层民众の生き方——善书にめらた-侧面》,《专修史学》13号,1981年。
    2(日)奥崎裕司:《明末清初の利殖规范——功过格の-侧面》,《佐久间重男教授退休纪念中国史·陶瓷论文集》,东京:燎原,1983年。
    3(日)奥崎裕司:《清末の善书にぉける民众の生き方——ァヘニ战争カらまて》,《中国近现代史论集——田中正美先生推官纪念》,国书刊行会,1984年。
    4(日)奥崎裕司:《功过格の“孝”规范》,收入秋月观暎《道教と宗教文化》,东京:平河,1987年。
    5(日)奥崎裕司:《中国近世の“民众法”——善书的世界》,《中国社会と文化》第3号,1988年。
    6(日)小演正子,<最近の中國善堂史研究につぃて>,《歷史學研究》,第721號,1999年。
    7(日)清水泰次:《明代に于け宗教融合と功过格》,《史潮》六卷三号,1936年。
    8(日)龙泽俊亮:《满洲の街村信仰》(1940年刊),东京:第一书房,1982年重刊。
    9(日)宫川尚志:《近世善书の耻七罪との观念》,见《中国宗教史研究》第一卷,京都:同朋舍,1983年。
    10 Wolfram Eberhard, Guilt and Sin in Traditional Chin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and Losangeles 1967.4。
    11(美)包筠雅(Cynthia J. Brokaw)著,杜正贞、张林译,赵世瑜校:《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浙江人民出版社版,1999年。
    1贺箭村辑:《中国善书大辞典》,上海明善书局,1934-1935年,参见游子安:《劝化金箴:清代善书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一书附录。
    2袁啸波:《民间劝善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3唐大潮:《劝善书注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4陈霞:《道教劝善书研究》,巴蜀书社,1999年。
    5游子安:《清代善书与社会变迁》,香港中文大学,1994年。
    6游子安:《劝化金箴:清代善书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
    1游子安:《善与人同——明清以来的慈善与教化》,中华书局,2005年。
    2游子安:《明末清初功过格的盛行及善书所反映的江南社会》,《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4期。
    3王汎森:《晚明清初思想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4吴震:《“证人社”与明季江南士绅的思想动向》,《中华文史论丛》2008年1月,总第八十九辑。
    1吴震:《明末清初道教思想溯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2吴震:《明末清初劝善运动思想研究》,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9年。
    3王振忠:《清民国时期的善书与徽州社会》,未刊稿。由作者提供,特此鸣谢!
    4汪家熔:《善书:古代秩序的规范》,《出版科学》,2007年第4期。
    1王月清:《中国佛教劝善书初探》,《佛学研究》,1999年第8期。
    2安荣:《道教劝善书的伦理思想及其教育方法》,《中国道教》,2006年第3期。
    3丁常云:《道教劝善书与现代精神文明》,《中国道教》,1998年第4期。
    4乐爱国:《试析道教劝善书中的生态伦理思想》,《伦理学研究》,2004年第1期。
    5陈霞:《道教善书的动物保护思想初探》,《中国道教》,2004年第6期。
    6段玉明:《论道教善书的当代价值》,《宗教学研究》,2006年第3期
    7常建华:《论<圣谕广训>与清代孝治》,《南开史学》,1988年第1期。
    8王尔敏:《清廷<圣谕广训>之颁行及民间之宣讲拾遗》,收入《近代文化生态及其变迁》,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
    1王有英:《清前期社会教化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2周振鹤:《圣谕广训:集解与研究》,上海书店,2006年。
    3雷伟平:《<圣谕广训>传播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4游子安:《从宣讲圣谕到说善书——近代劝善方式之传承》,《文化遗产》,2008年第2期。
    5陶德民:《明清“圣谕”对日本的影响》,北京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编《日本学》,2006年第1辑(总第五辑)。
    6李刚:《<文昌帝君阴骘文>的伦理观浅析》,《中国道教》,1996年第4期。
    7李桂红:《文昌帝君劝善思想浅析》,《中国道教》,2002年第5期。
    1段玉明:《<太上感应篇>:宗教文本与社会互动的典范》,《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2沈亦军:《试论<阴骘文>的德福观》,王兴平、黄枝生、耿薰编《中华文昌文化:国际文昌学术研究论文集》,巴蜀书社,2004年。
    3姜生:《道教善书思想对明清商业伦理的影响——以<太上感应篇集注>为例》,《理论月刊》,2004年第11期。
    5何江涛:《<太上感应篇>、<玉真先生语录>劝善思想之比较》,《宜宾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4周波:《道教劝善书的和谐理念——以<关圣帝君觉世真经>为例》,《南方论刊》,2007年第8期。
    6陈芷烨:《明清社会劝善书及功过格的历史作用及价值——以<太上感应篇>、<太微仙君功过格>、<文昌帝君阴(?)文>为例》,《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7陈霞:《<十戒功过格>及其伦理思想特色》,《宗教学研究·道教研究》,1996年第4期。
    8马丽:《浅谈明末清初的功过格与不费钱功德例》,《苏州职业大学学报》第15卷,2004年第1期。
    9王公伟:《<自知录>与晚明“三教合一”思潮》,《佛教文化》,2005年第6期。
    10赵园:《<人谱>与儒家道德伦理秩序的建构》,《河北学刊》,2006年第1期。
    11 Liu Ts'un-yan, "Yuan Huang and His'Four Admonitions'", Journal of the Oriental Society of Australia Vol.5,No1 & No2, pp108-132(柳存仁:《袁黄及其“四训”》,《澳大利亚东方社会研究杂志》,第5卷第1和第2号(1967.11),pp108-132。
    1肖群忠:《<了凡四训>的民间伦理思想研究》,《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1卷,2004年第1期。
    2段玉明:《<玉历至宝钞>:究系谁家之善书》,《宗教学研究》,2004年第2期。
    3王卡、汪桂平:《从<关圣大帝返性图>看关帝信仰与道教的关系》,《关羽、关公和关圣》(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关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4方广韵、周齐所提交论文《介绍清咸丰刻本<武帝明圣经>》,同上。
    5万晴川:《“敬惜字纸”的民俗信仰——论《桂宫梯》和《青云梯》,《内江师范学院学报》,第21卷第3期,2006年。
    6惠清楼:《<得一录>版本考论》,《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1 Mary Backus. Rankin, Elite Activism and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Zhejiang Province,1865-1911.,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pp.98-131。
    2 William T. Rowe, Hankow:Conflict and Community in a Chinese City,1796-1895.,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chapter 3-4, pp.91-156.
    3梁其姿:《十七、十八世纪长江下游之育婴堂》,收入曹永和主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1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刊行,1984年。
    4梁其姿:《明末清初民间慈善活动的兴起——以江浙地区为例》,《食货月刊》第15卷第7、8期,1986年。
    5梁其姿:《清代慈善机构与官僚层的关系》,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第66期,1988年。
    6梁其姿:《清代惜字会》,《新史学》第5卷第2期,1994年。
    7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台北:联经出版社,1997年。
    8(日)夫马进著,伍跃、杨文信、张学锋译:《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
    1王卫平:《论中国古代慈善事业的思想基础》,《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王卫平、马丽:《袁黄劝善思想与明清江南地区的慈善事业》,《安徽史学》,2006年第5期;曾桂林、王卫平:《日美及港澳台地区近五十年来对中国慈善事业史的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8年第2期;葛慧烨、王卫平:《儒、佛、道思想与中国传统慈善事业》,《文化学刊》,2007年第5期。
    2马丽:《明末的劝善思想和慈善事业》,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3赖进兴:《晚清江南士绅的慈善事业及其教化观念——以余治(1809-1874)为中心》,台湾国立成功大学历中系。.硕士论文,2005年。
    4万晴川:《明清小说与善书》,《中国典籍与文化》,2009年第1期。
    1段江丽:《善书与明清小说中的果报观》,《明清小说研究》,2002年第1期。 1(清)保光编:《最乐编》,四卷八种,(清)保光编,清道光六年(1826)长白德启自新堂德心斋重刻本,四册,卷三“自新堂语录”。
    2(清)瑞五堂主人:《几希录续刻》,民国十六年(1927)重镌木活字本,四册,孟薪主人“武帝觉世经序”。
    3(清)于觉世:《太上感应篇赘言》,清光绪二十年(1894)苏城临顿路南首毛上珍印刷所铅印本,一册,于觉世序。
    1杨联陞:《中国文化中“报”、“保”、“包”之意义》,转引自游子安:《善与人同:明清以来的慈善与教化》,中华书局,2005年,第20页。
    1印光“感应篇直讲序”,1928年,《印光法师文钞全集·续编》卷下,转引自游子安《善与人同——明清以来的慈善与教化》,中华书局,2005年,第35页。
    2(清)惠栋、姚学塽注,陈廷经合刊:《太上感应篇合钞》,二卷,清咸丰五年(1855)苏州刻本,一册。
    3(清)惠栋笺注,俞樾缵义,姚学塽注,佚名合刊:《太上感应篇集传》,四卷,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刻本,二册,俞樾序。
    4同上,于觉世“感应篇赘言自序”
    5(清)惠栋笺注,姚学块注,陈廷经合刊: 《太上感应篇合钞》,二卷,清咸丰五年(1855)苏城古市巷汤淑芳斋刻本,一册,陈廷经序。
    6同上,俞樾序。
    7 (清)王仁俊:《感应篇儒义》,六卷,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刻本,一册,王启元序。
    8(清)华绍洛辑:《太上感应篇集说通释》,四卷,道光二十二年(1842)新会庐悠远堂刻本,四册,王千仞序。
    1游子安:《善与人同——明清以来的慈善与教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6-37页。
    2(清)佚名:《感应篇直讲》,清同治十三年(1874)茹溪曹连庄重刻本,一册,黄体端序。
    3(清)佚名:《感应篇直讲》,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根据同治元年重刊本重刻,一册,佚名跋。
    4(明)颜正辑注:《丹桂籍》,四卷,清道光十年(1830)刻本,六册。
    5(清)洪德元辑:《文昌帝君阴骘文劝戒编》,四卷,清雍正间(1723-1735)松岳斋刻本,二册。
    6(清)佚名:《阴骘文敷言》,二卷,清道光十五年(1835)河南重刻本,二册。
    7(清)周梦颜:《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三卷,清光绪七年(1881)刻本,三册。
    8(明)颜正辑注, (清)黄正元参订: 《阴骘文直解》,清同治十二年(1873)河南刻本,一册。
    9(清)佚名:《阴骘文说证汇纂》,八卷,卷末一卷,清光绪十年(1884)浙江重刻本,八册。
    10(明)颜正原辑,(清)佚名节录:《文昌帝君阴骘文注案》,四卷,清光绪二十年(1894)仪征文盛斋刻本,四册(存三册)。
    11(清)赵如升辑注,吴铨重校:《文昌帝君阴骘文像注》,四卷,清雍正九年(1731)桐溪育德堂刻本。
    12(清)费丹旭绘图,许光清集证:《阴骘文图证》,;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海昌蒋光煦别下斋刻本,二册。
    13(清)黄正元:《阴骘文图说》,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重刻本,四册。
    14(清)金锡龄注证:《文昌帝君阴骘文图说》,清光绪元年(1875)刻本,四册。
    15(明)颜正注,(清)黄正元纂辑,吴友如绘图;《阴骘果报图注》,清光绪十七年(1891)点石斋石印本,一册。
    16(清)陈元骏等编,冯劝删订:《阴骘文注证新编》,四卷,民国九年(1920)冯氏堂刊本,杭州武林印书馆代印,二册。
    17(清)马锡康辑:《阴骘文诗全卷》,清康熙三十四年(1908)守拙轩刻本,一册。
    18(清)彭定求辑,阎永和增辑:《阴骘文注》一卷,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成都二仙庵刻本,一册。
    19(清)高筠辑:《阴骘文试帖诗合刻》,二卷,清(1644-1911)刻本,一册。
    20(清)黄正元:《阴骘文图说》,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重刻本,四册,凡例。
    21(明)颜正注,(清)庄载豪增补,李士芳重订:《丹桂籍图说》,清光绪四年(1878)上海上洋十万卷楼刻本,四 册,沈松龄序。
    1(明)颜正注,(清)王定柱重订:《增订丹桂籍》,十二卷,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云南重刻本,十二册,佚名“颜廷表先生传”。
    2同上,佚名“颜廷表先生传。
    3同上,王修玉序。
    4同上,佚名“颜廷表先生传”。
    5同上,王修玉“颜云麓先生传”。
    6同上,王修玉“颜云麓先生传”。
    7(明)颜正注,(清)王定柱重订:《增订丹桂籍》,十二卷,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云南重刻本,十二册,吴昌祺序。
    8同上,吴昌祺序。
    9同上,吴昌祺序。
    10(清)甘雨施重订: 《文昌帝君圣迹全书》,二十八卷,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重刻本,十册。
    11 (清)郑功杏等编:《立命全书》,八卷,清嘉庆十四年(1809)重刻本,四册。
    1(清)沈起潜、沈树兰:《青云梯》,一卷,续集一卷,清光绪六年(1880)金山刘炳文、吴传霖刻本,二册。
    2(清)刘山英辑:《信心应验录》,十卷,清嘉庆六年(1801)净念堂刻本,五册。
    3(清)吴引孙辑:《有福读书堂丛刻》,二编八种,清光绪间(1875-1908)扬州仪征吴氏刻本,十四册。
    4(明)颜廷表原辑,(清)王定柱重订:《增订丹桂籍》,十二卷,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云南重刻本,十二册,吴昌祺序。
    5(明)颜正辑注,颜文瑞增补,颜章敬校补:《丹桂籍注案》.四卷.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刻本,颜章敬“凡例”。收入《藏外道书》第12册,巴蜀书社,1992年
    6《增订丹桂籍》,十二卷,(明)颜廷表原辑,(清)王定柱重订.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云南(三牌坊萃锦斋书铺)重刻本,十二册,王定柱序
    7(明)颜正辑注,颜文瑞增补,颜章敬校补:《丹桂籍注案》,四卷.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刻本.许缵曾序收入《藏外道书》第12册,巴蜀书社,1992年。
    8《怡性堂善通四种》,(清)题怡性堂主人编,清同治九年(1870)姑苏元妙观得见斋重新刻太.四册.“文昌帝君阴骘文”。
    9《文昌帝君阴骘文注案》,四卷,佚名撰,清光绪二十年(1894)仪征文盛斋刻本,封面即题签“丹桂籍”,四册;《阴骘文图说》,(清)黄正元纂辑,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重刻本,四册,牌记即题“绘像丹桂籍二编”
    1周广业、崔应榴辑《关帝事迹征信编》卷30《书略》“觉世篇注证”条,第29页,转引自游子安《善与人同:明清以来的慈善与教化》,中华书局,2005年,第30页。
    2(清)佚名编:《观世经果报图证》,二卷,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上海书局石印本,二册,陆润库序。
    3(清)悟真子:《三圣经直讲》,清同治二年(1863)刻本,一册,悟真子序。
    1同上。
    2 (清)刘体恕辑:《文帝全书》,三十二卷,附“群真著述”一卷,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重刻本,二十册。
    3(清)甘雨施重订: 《文昌帝君圣迹全书》,二十八卷,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重刻本,十册,板存黔省贡院兴隆街孔天成铺内。
    4(清)霞谷道人纂辑:《关圣帝君全书》,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刻本,十册。
    5(清)周汇淙纂辑: 《吕祖全书》,二十卷,清光绪十九年(1893)上海鸿宝书局石印本,六册。
    6(清)徐谦:《武帝宝翰考》,十卷,卷首一卷,卷末一卷,清咸丰十年(1860)刻本,十册,“例言”。
    7同上。
    8同上。
    9(清)佚名辑:《功过格》,清光绪元年(1875)海昌碧云天坛刻本,一册,“文昌帝君功过格序”。
    10游子安:《善与人同:明清以来的慈善与教化》,中华书局,2005年,第42页。
    11袁啸波:《民间劝善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太上感应篇》。
    1(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卷三“对俗”,清(1644-1911)刻本,一册。
    2袁啸波:《民间劝善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太上感应篇》。
    1(清)徐心阱、蔡静庵辑:《立命功过格》,四卷,卷首一卷,清乾隆十三年(1748)刻本,一册。
    2(清)佚名:《汇纂功过格》,十二卷,清康熙间(1662-1722)介休刘氏重刻本,十六册,“凡例”。
    3(清)徐心(?)、蔡静庵辑:《立命功过格》,四卷,卷首一卷,清乾隆十三年(1748)刻本,一册,“例言”。
    1(清)佚名: 《公门不费钱功德录》,一卷,清光绪六年(1880)福山王氏刻本,一册。
    2同上。
    3(清)张承燮辑:《女儿书辑八种》,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胶州太湖张氏刻本,三册。
    4(清)清河居士: 《清河居士论乡会试不费钱功德》,清(1644-1911)刻本,一册。
    5(清)甘峻卿(题再生居士)辑:《不费钱功德录》,三卷,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津逮楼重刻本,三册。
    6(清)佚名:《功过格集释》,一卷,清(1644-1911)豫恕堂刻本,一册。
    7(清)唐翼修辑:《启蒙入圣善过格全部总解》,清同治十三年(1874)内江唐氏刻本,一册,此处引文均出于此。
    1 (清)王命岳编: 《太上感应篇引经征事》,四卷,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宛平汪养纯重刻本,二册.许岩光“原序”。
    2(清)黄正元辑,雷仁育评点,毛金兰增补:《太上感应篇图说》,清同治八年(1896)同善堂重刻本,六册,
    1同上。
    2(清)朱日丰重辑: 《太上感应篇图说》,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刻本,六册,朱日丰“重刻太上感应篇图说自序”。
    3(清)朱日丰辑,铁珊增辑:《增订太上感应篇图说》,清同治十三年(1874)兰州官署刻本,六册
    4(清)佚名编,诸玉衡校,周民重编:《太上感应篇图说》,清道光十二年(1832)重刻本,十六册,姚大成序:“厥后许鹤沙宫允为图说,关中张氏为论断,石城马氏复以岁久漫漶重加绣梓”。
    5同上。
    6(清)书带草堂主人辑,郑定国增辑,李淦绘图:《感应篇图说》,清光绪十五年(1898)花好月圆人寿堂刻本,六册。
    7(清)黄正元辑,方云瞻绘图:《重镌阴骘文图说》,清道光二十四年(1845)朐阳朱古愚刻本,四册,黄正元书“文昌帝君序”。
    8同上,黄正元“阴骘文图说凡例”。
    9(清)黄正元辑,方云瞻绘图:《重镌阴骘文图说》,清道光二十四年(1845)朐阳朱古愚刻本,四册。
    1(清)赵氏辑注,吴铨重校:《文昌帝君阴骘文像注》,四卷,清雍正九年(1731)桐溪育德堂刻本.吴铨“自序”
    2同上。
    3(清)黄正元辑,吴友如绘图:《阴骘果报图注》,民国十一年(1922)北京慎独山房据清光绪十七年(1891)点石斋石印本,一册。
    4(明)颜正注,(清)李士芳重订:《丹桂籍图说》,清光绪四年(1878)上海上洋十万卷楼刻本,四册,沈嵩龄序。
    5 (清)沈维基编:《文昌帝君觉世鸿文图说》,四卷,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武林竹简斋石印本,一册,陈宏谋
    1(清)佚名:《关帝宝训像注》,四卷,清咸丰二年(1852)刻本,四册,彭希涑序。
    2(清)佚名辑:《三圣经增注图说》,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上海文瑞楼石印本,一册。
    3(清)佚名辑:《三圣经灵验图注》,三卷,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上海宏大纸号石印本,一册。
    4就笔者的查阅情况来看,图说劝善书在清代共有77次刻印记录,而图注本“三圣经”的刻印记录就有40次。
    5(清)佚名编:《忠弟孝义图说》,四卷,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金陵江楚编译官书局石印本,二册,陈季同序。
    6(明)涂时相撰,刘烓、孙绍和等绘图:《养正图读》,清光绪三年(1905)刻本,一册。
    7(清)慎三生撰,李棠绘图:《养正图说初编》,一卷,清光绪三十年(1904)学务处排印局石印本,一册。
    8(清)佚名编:《忠弟孝义图说》,四卷,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金陵江楚编译官书局石印本,二册。
    9(明)涂时相撰,刘烓、孙绍和等绘图:《养正图读》,清光绪三年(1905)刻本,一册,(氽口)饴老人序。
    10(清)佚名辑: 《二十四孝图说》,一卷,清光绪间(1875-1908)石印本,一册。
    11(清)佚名辑:《前后二十四孝图说》,清光绪十九年(1893)石印本,一册。
    1(清)王应照:《绘图二十四孝锡类编》,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石印本,一册。
    2(清)孙半吾原辑,孙应科补辑,周小斩绘图:《四十八孝图说》,清光绪十六年(1890)重刻本,一册。
    3(清)俞葆真编,俞仰山绘:《百孝图说》,四卷,清同治十年(1871)河间俞氏刻本,四册。
    4(清)胡文炳编:《二百册孝图》,四卷,清光绪五年(1879)兰石斋刻本,四册。
    5(清)余治编:《新刻学堂日记故事图说》,清同治七年(1868)苏城刻本,一册,吴云序。
    6同上,余治识
    7(清)寄云山人编:《江南铁泪图新编》,清同治九年(1870)苏城元妙观得见斋刻本,二册,引文。
    8(清)田子琳绘: 《河南奇荒铁泪图》,清(1644-1911)刻本,一册。
    9(清)徐谦(鹤洞子)辑:《拯婴图说集证》,一卷,清光绪间(1875-1908),一册,“观音大士戒溺女训案歌图缘始”。
    1(宋)澹痴道人授,(清)佚名增辑:《重刊石印玉历至宝钞》,清宣统元年(1909)年刻本,一册,“重刻玉历至宝钞序”。
    2同上。
    3(明)邹迪光编:《劝戒图说》,收入《故宫珍本丛刊》第476册“子部·杂家”,海南出版社,2003年。
    4《皇明制书·教民榜文》卷八,《史部政书》第46册,收入《古籍珍本丛书》,北京:北京图书馆辑印,第290页上栏。
    5李孝悌:《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65页。
    6 (清)江灵中:《圣谕灵征》,八卷,清咸丰六年(1856)刻本,八册,“恭录钦定学政全书讲约事例”。
    7同上。
    1(清)赵如升辑,吴铨校:《文昌帝君阴骘文像注》,四卷,清雍正九年(1831)桐溪裕德堂刻本.四册.昊铨“白序”。
    2同上。
    1(清)余治:《得一录》,八卷,清光绪十二年(1886)长沙宝善堂重刻本,八册,“宣讲乡约新订规条”。
    2(清)调元善社:《宣讲博闻录》,不分卷,清光绪十四年(1888)刻本,八册,调元善社序。
    3(清)余治:《得一录》,八卷,清光绪十二年(1886)长沙宝善堂重刻本,八册,“宣讲乡约新订规条”。
    4同上。
    5同上,“会讲广义”。
    6同上。
    7(清)陈秉直辑:《上谕合律乡约全书》,清(1644-1911)抄本,一册,许三礼“六谕集解序”。
    1同上
    2同上,“谕解”。
    3(清)陈秉直辑:《上谕合律乡约全书》,清(1644-1911)抄本,一册,陈秉直“序”。
    4(清)夏炘绎,谭廷献校:《圣谕十六条》(《圣谕十六条附律易解》),清同治七年(1868)浙江书局刻本,一册。
    5(清)庄跛仙辑,佚名重订:《全图宣讲拾遗》,六卷,清末民初(1851-1927)上海宏大善书局刻本,二册。
    6(清)严大经编:《圣谕广训通俗》,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刻本,一册,严大经跋。
    7(清)陈崇砥绎:《圣训绎谣》,清同治元年(1862)刻本,一册。
    8(清)庄跛仙辑,佚名重订:《全图宣讲拾遗》,六卷,清末民初(1851-1927)上海宏大善书局刻本,二册,蒋岸登序。
    1同上
    2王尔敏:《近代文化生态及其变迁》,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8页脚注1。
    3(清)秦赞尧:《乡约要谈》,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江阴报婴局木活字本,二册,见牌记。
    4(清)戴奎:《宣讲引证》,十三卷,清光绪元年(1875)闽省宣讲总局刻本,十三册,戴奎序。
    5(清)陈秉直:《上谕合律乡约全书》,清(1644-1911)抄本,一册,礼部覆文。
    6(清)周汉重订:《善恶案证》,十二卷,清光绪三十年(1904)长沙重刻本,十二册,周汉“序”。
    1(清)檤真氏编,(清)冯智庵、叶永言、霍海天撰:《宣讲余言》,四卷,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羊城翼化堂刻本,四册,(道木)真氏“宣讲余言后”。
    2(清)庄跛仙:《宣讲拾遗》,六卷首一卷,清光绪十九年(1893)重刻本,六册,庄跛仙“序”。
    3(清)奉赞尧:《乡约要谈》,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江阴保婴局木活字本,二册,秦赞尧“序”。
    4(清)佚名辑,吴梓民校点:《宣讲集要》,清光绪二十三年(1906)吴经元堂刻本,十六册,吴梓民序。
    5(清)许维邦:《关圣帝君觉世真经俗解》,四卷,清光绪六年(1880)刻本,四册。
    6董建辉:《明清乡约:理论演进与实践发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34页。
    1游子安:《善与人同:明清以来的慈善与教化》,中华书局,2005年,第206页。
    2(清)佚名撰,李厚杰原校,李时品重校:《天律圣典》,十四卷,清同治十年(1871)北京天华馆石印本,十六册,“先师孔子序”。
    3同上。
    4(清)佚名撰,李厚杰原校,李时品重校:《天律圣典》,十四卷,清同治十年(1871)北京天华馆石印本,十六册,凡例。
    1(清)湖南聚善堂诸善士辑:《晨钟暮鼓醒迷纂要》,四卷,清光绪十年(1884)汉镇永宁巷内滑石街祝启新老善书局重刻本,四册,“重刊醒迷纂要跋”。
    2(英)王斯福著,赵旭东译:《帝国的隐喻:中国民间宗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
    3(清)湖南聚堂诸善士辑:《晨钟暮鼓醒迷纂要》,四卷,清光绪十年(1884)汉镇永宁巷内滑石街祝启新老善书局重刻本,四册,“文昌帝君醒迷(?)要说”
    4(清)云南迤西公善堂诸生编:《返性图》,十卷,卷末一卷,清光绪四年(1878)刻本,十册,“灵佑帝君序”。
    1(清)屈成霖编:《习是编》,两卷,清咸丰间(1851-1861)番禺许氏衍祥堂刻本,四册,许应(金荣)序。
    2(清)史典辑,蒋岳增纂:《增补愿体广类集》,清同治六年(1687)刻本,夏鼎新重刊序,转引自游子安《劝化金箴:清代善书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7页。
    3(明)高道淳辑, (清)许宝善增订: 《最乐编》,六卷,清同治二年(1863)重刻本,一册,袁秉直序。
    4同上,孙如仅序。
    5游子安:《劝化金箴:清代善书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7页。
    6(明)郑文兆:《见闻日录》,不分卷,清(1644-1911)刻本,二册,郑文兆序。
    7(清)石成金纂辑:《家宝全集》,四集三十二卷,清(1644-1911)刻本,三十二册,见牌记。
    8(清)石成金纂辑:《重刻传家宝俚言》,十卷,清光绪十四年(1888)北京延茂退思补过斋重刻本,一册。
    1(清)石天基纂辑:《重刻添补传家宝》,清(1644-1911)刻本,三十二册。2(清)石成金纂辑:《传家宝训》,清嘉庆十一年(1806)刻本,二册。3(清)石成金纂辑,李承煦节录,《传家宝训钞》,清同治三年(1864)刻本,一册。
    8 (清)屈成霖编:《习是编》,二卷,是书清代至少经过清道光四年(1824)、咸丰间、光绪间三次刻本。9 (清)席启图辑:《畜德录》,二十卷,是书至少经过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嘉庆十一年(1806)、清同治六年(1867)等三刻.
    10 (清)史(?)臣原辑,李仲麟重辑:《新增愿体广类集》,三卷,清嘉庆十八年(1813)刻本,三册。11 (清)史(?)臣原辑,牟允中参补:《庸行编》,清康熙三十年(1691)澹宁堂刻本,七册,牟允中自序。12 (清)史(?)臣原辑,李仲麟重订,严春渊增补:《新增愿体集》,四卷,清光绪元年(1875)嘉兴刻本,二册,李仲麟原序。
    13同上,严嘉荣重镌序。
    14 (清)史(?)臣原辑,李仲麟重订:《新增愿体广类集》,三卷,清嘉庆十八年(1813)刻本,三册。15 (清)史(?)臣原辑,李仲麟重订,陈兰芝增补:《愿体广类集》,二卷,清光绪二十年(1894)湖北崇文书局刻本,四册,观曾氏“愿体集书后”。
    16 (清)李仲麟原辑,陈兰芝增补,欧阳镇重订,胡文光重订:《愿体集》,四卷,清光绪五年(1879)重刻本,四46
    1(清)李仲麟原辑,严春渊重辑:《新增愿体集》,四卷,清光绪元年(1875)嘉兴刻本,二册,李贞木序。
    2(清)谢宗亮编:《循环鉴》,四卷,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二册,陈起荣序。
    3(清)黄正元辑:《阴骘文图说》,清嘉庆十九年(1814)刻本,四册,黄正元序。
    4(清)何思永编,朱潮增辑:《身世绳规》,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山阴何思永刻本,四册,朱潮跋。
    5(清)邹祖堂辑:《人生必读书》,十二卷,清同治五年(1866)仁和周氏雪堂重刻本,八册,李嘉端序。
    6(清)梁恭辰编:《劝戒录》,九录五十四卷,(清)梁恭辰撰,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上海顺成书局石印本,八册,梁恭辰自序。
    7同上,梁恭辰序。
    1同上,佚名“重刻劝戒录引言”。
    2同上,梁恭辰序。
    3(清)郑官应辑:《救灾福报》,民国二十四年(1935)木活字本,一册,吴兆元序。
    4(清)佚名:《教子训女醒迷回心》,清宣统二年(1910)河南省彰德府刻本,一册,“治家教子歌”。
    5同上,“醒迷回心”。
    6(清)佚名:《劝戒洋烟歌全本》,清宣统二年(1910)刻本,一册。
    7(清)佚名:《劝戒贪淫洋烟赌博》,清光绪间(1875-1908)小码头文成堂重刻本,一册.
    8(清)莲城公善社编:《觉世新新集》,八卷,清光绪十四年(1888)宁波许氏重刻本,八册。
    9(清)佚名:《劝戒洋烟》,清末(1851-1911)杭州文汇斋刻本,一册。
    10(清)佚名:《劝善歌》,一卷,清光绪二十四年(1896)浙江藩署刻本,一册。
    1(清)余治辑:《得一录》,十六卷,清光绪十一年(1885)宝善堂刻本,两册,吴云序。
    2同上,余治“后跋”。
    3《丁氏宗谱》,清光绪七年五月十二日直隶总督李鸿章片奏,转引自卞孝萱《丁氏八千卷楼兴废考——<丁氏家谱>资料的发掘利用》,《文献》,2004年第2期。
    4翁福清:《杭州乡邦文化的功臣——丁丙》,浙江省博物馆编《东方博物》第14辑,2005年。
    5(清)丁丙辑:《乐善录》,十卷,首一卷,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钱塘丁氏刻本,八册,丁立中跋。
    6(清)兴善堂同人编:《惜字公志》,清光绪十六年(1890)刻本,一册。
    7(清)吴陈琰:《放生会约》,一卷,清道光间(1821-1850)世楷堂刻本,一册。
    8(清)马万选辑:《笔谏》,八卷,清光绪九年(1883)京口万氏刻本,十册,马万选序。
    1同上,杨履泰序。
    2同上,马万选序。
    3(清)邹祖堂辑:《人生必读书》,十二卷,清同治五年(1866)仁和周氏雪堂重刻本,八册,和亭序。
    4(清)题卧松子辑:《乐生集》,十卷,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宝康斋刻本,四册。
    5(清)深山居士(王崇实)辑: 《暗室灯》,两卷,清嘉庆间(1796-1820)浙江戒兢堂刻本,二册。
    6(清)孙念劬辑:《全人矩镬》,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同治七年(1868)强恕堂刻本,四册。
    7(清)邹祖堂辑:《人生必读书》,十二卷,清同治五年(1866)仁和周氏雪堂重刻本,八册。
    8(清)李承福编:《同善录》,十卷,卷首一卷,卷末一卷,清光绪五年(1879)上海果育堂重刻本,十册,例言。
    9同上。
    1同上。
    2同上。
    3(清)吴引孙辑:《有福读书堂丛刻》,二编八种,(清)吴引孙辑,清光绪间(1875一1908)扬州仪征吴氏刻本,十四册,吴引孙跋。
    1(清)唐彪编:《人生必读书》,十二卷,清康熙间(1662-1722)刻本,一册,“谢名”篇。
    2戚福伟:《中国古代书坊研究》,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40-41页。
    3孙殿起辑:《琉璃厂小志》,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01页。
    1(清)李承福,饶志仁重编:《琼瑶合编》,清同治四年(1865)刻本,六册,饶志仁序。
    2(宋)澹痴道人授,(清)佚名增辑:《重刊石印玉历至宝钞》,清宣统元年(1909)刻本,一册,佚名“重刻玉历至宝钞序”。
    3(清)冯太史原辑,谢汉云重订,陆鸿增辑:《不可录》,二卷,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上海点石斋石印本,二册,黄祖荫序。
    1(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四“经籍会通四”,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8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2同上。
    3(清)徐谦辑:《关帝觉世真经本证训案阐化编》,十六卷卷首一卷,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刻本,八册,徐谦序。
    4戚福伟:《中国古代书坊研究》,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259-260页。
    1邱崇丙:《民国时期图书出版调查》,载《出版史研究》第2辑,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年。
    1朱联保编撰、曹予庭校订:《近现代上海出版业印象记》,上海:学林出版社,1993年,第255页。
    2游子安:《善与人同:明清以来的慈善与教化》,中华书局,2005年,第78页。
    1同善社编:《西山先生答客问》,一卷,附“介绍入同善社说明书”,民国间(1912-1949)上海宏大善书局石印本,一册。
    2转引自叶瑞宝:“苏州书坊刻书考”,江苏省出版史志编辑部编《江苏出版史志》,1992年第3期。
    3张秀民著,韩琦增订:《中国印刷史》(上),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60页。
    4(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四“经籍会通”,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8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5同上,第95页。
    6苏州历史博物馆等合编:《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31页,“陕西会馆碑记”。
    1孙殿起、雷梦水:“书肆变迁记”,《琉璃厂小志》第三章,北京出版社,1962年。
    1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编:《广东书坊录》,《广东出版史料》第三辑,1992年6月。
    2(清)檤真氏编,冯智庵、叶永言、霍海天撰:《宣讲余言》,四卷,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羊城翼化堂刻本,四册,王凤梧序。
    1(清)题慎独斋主人编:《毋不敬编》,初编三卷,续编三卷,清同治十二年(1873)长沙书局重刊本,二册。
    2张秀民编,韩琦增订:《中国印刷史》(上),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46-247页。
    3江澄波、杜信孚、杜永康:《江苏刻书》,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
    4叶树声、余敏辉:《明清江南私人刻书史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
    5韩载铎:《小说书坊录》,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
    6魏隐儒:《中国古籍印刷史》,印刷工业出版社,1988年。
    7戚福伟:《中国古代书坊研究》,商务印书馆,2007年。
    1魏隐儒:《中国古籍印刷史》,印刷工业出版社,1988年,第171页。
    2徐有富:《试论李光明庄的刻书事业》,《江苏出版史志》,1991年第3期。
    3(清)程允升撰:《幼学琼林》,四卷,卷首一卷,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南京李光明庄刻本,二册。
    1(清)徐楷评,沈叔眉选:《目耕斋二刻》,清道光十一年(1831)南京李光明庄刻本,六册。
    2(清)徐楷评,沈叔眉选:《目耕斋初刻》,清道光十八年(1838)南京李光明庄刻本,六册。
    3(清)朱梓、冷昌言编:《宋元明诗钞三百首》,二卷,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南京李光明庄刻本,六册。
    4(宋)朱熹注:《四书集注》,民国间金陵李氏状元阁刻本,六册。
    5(清)贺兴思:《三字经注解备要》,民国间(1912-1949)李光明庄刻本,一册。
    6汤濂著:《金陵百咏》,一卷,民国十三年(1924)刻本,一册。
    7(清)王相增注,李石园绘图:《增订广日记故事详注》,二卷,清李光明庄刻本,二册。
    1徐雁:《<李光明书庄价目>》,《故纸犹香》,书海出版社,2004年,第39页。
    1(清)李天锡辑:《增订敬信录》“重镌增订敬信录序”,收入《三益集》(三种,续集三种),清嘉庆道光间(1796-1850)安邑李天赐刻本,十二册。
    2同上,尹继善序。
    1(清)李承福编:《同善录》,十卷,卷首一卷,卷末一卷,清光绪五年(1879)上海翼化堂善书局重刻本,十册.
    2(清)周鼎臣原辑,郭浣溪增补,李实甫绘图:《敬信录图说》,清嘉庆十一年(1806)刻本,一册,“郭浣溪先生增订敬信录图说原序”。
    3(清)李天锡辑:《增订敬信录》李天赐序,收入《三益集》(三种,续集三种),清嘉庆道光间(1796-1850)安邑李天赐刻本,十二册。
    4王兴平:《文昌文化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与影响》,《中国道教》,2002年第3期。
    5(清)袁栋:《书隐丛说》,十九卷,清乾隆间(1736-1795)刻本,六册。
    1(清)爱新觉罗福临(顺治帝):《御制劝善要言》,清顺治十二年(1658)刻本,一册,“御制劝善要言序”。
    2(清)周鼎臣:《增订敬信录》,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书带草堂刻本,一册,尹继善“序”。
    3(清)朱日(?)辑,铁珊增辑《增订太上感应篇图说》,清同治十三年(1874)兰州官署刻本,十册。
    4(清)(?)治:《学堂日记故事图说》,清同治十三年(1874)温州府学署刻本,一册。
    5(清)盛隆《人范须知》,二卷,清同治二年(1863)武昌道署原刻本,兰册。
    6(清)佚名原辑,铁珊增辑: 《安乐箴铭》,清光绪十三年(1887)甘凉道署刻本,一册。
    (清)铁珊:《良言琐记》,二卷,并补遗一卷清光绪五年(1879)甘凉道署刻本,三册。
    1 (清)鲍源深奏:“请购刊经史疏”,见陈弢:《同治中兴京外奏议约编》卷五,清光绪元年(1875)箧剑囊琴之室刻本,四册。
    2同上。
    3《穆宗实录》卷二0二,“六年五月”,见于《明实录》,明内府辑,民国二十九年(1940)长兴梁鸿志影印本。
    4《清朝续文献统考》卷二七三,《经籍考》十七。
    5梅宪华:《晚清的官书局》,《出版史料》,1989年3、4期合刊。
    6(清)丁日昌奏:“设立苏省书局疏”,转引自《江苏图书印刷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0页。
    7周振鹤:“官书局书目汇编”,收入《晚清营业书目》,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100页。
    8同上,第64页。
    1(清)陈宏谋:《五种遗规》,清乾隆八年(1743)南昌李安民汇文堂刻本,八册。
    2(清)陈宏谋编,刘肇绅摘录:《五种遗规摘抄》,清同治七年(1868)湖北崇文书局刻本,八册,刘大懿序“在官法戒录”。
    3肖东发:《中国图书出版印刷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45-247页。
    4(清)张海鹏辑:《借月山房汇抄》,民国九年(1920)上海博古斋影印本,一百二十册,张海鹏序。
    1(清)张之洞:“劝刻书说”,收入《书目答问二种》,三联书店,1998年。
    2(清)叶德辉:《书林清话》,中华书局,1957年,卷1。
    3(清)李承福辑,饶志仁重编:《琼瑶合编》,清同治四年(1865)刻本,六册,李承福“桂杏联芳谱卷后自记”。
    4同上。
    5同上。
    6(清)余治编:《新刻学堂日记故事图说》,清同治七年(1868)苏城刻本,一册,吴云序。
    7(清)彭启丰辑,沈惇复重校: 《远色编》,两卷,清道光十八年(1838)重刻本,一册,高廷兰跋。
    8(清)深山居士辑:《暗窒灯》,两卷,清同治二年(1863)刻本,一册,项尔康“重镌暗室灯序”。
    9(清)魏彭年等编:《晨钟录》,一卷,清光绪三年(1877)据道光二十年项尔康本重刻,一册。
    10(清)彭启丰辑,沈惇复重校: 《远色编》,两卷,清道光十八年(1838)重刻本,一册。
    11(清)顾湘舟编,游士凤绘图,孔继尧重临,严寅篆,顾阮校勘:《文昌化书像注》,四卷,清道光三年(1823)刻本,四册,彭希郑“重刊文昌化书序”。
    1(清)双全、王麟书、顾兰生、林廷杰纂修:《中国地方志辑成·江西府县辑》,《同治广丰县志》卷八“人物志·儒林·徐谦”,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1995年。
    2同上。
    3(清)徐谦:《悟学楼诗存》,三十四卷,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四香草堂刻本,八册,法式善“悟雪楼诗初集原序”。
    4同上,汪廷珍“悟雪楼诗二集原序”。
    5(清)王真勤编:《蟾宫第一枝绣像全书》,四卷,清光绪三年(1877)姑苏吴温恒刻本,四册。
    6(清)李承福辑:《同善录》,十卷,卷首一卷,卷末一卷,清光绪五年(1879)上海翼化堂善书局重刻本,十册。
    7(清)徐谦编: 《物犹如此》,十四卷,民国二十四年(1935)上海书局重刻本,四册,“物犹如此重刊序”。
    1(清)徐谦辑,吴郡后学增订:《桂杏联芳谱》.六卷.清道光二十年(1840)吴县吉市巷汤晋苑刻本,五册,佚名序。
    2肖东发:《中国图书出版印刷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75-277页。
    3(清)李承福辑,饶志仁重编:《琼瑶合编》,清同治四年(1865)刻本,六册,徐谦《桂宫梯》“例言”。
    1同上,饶志仁序。
    2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页。
    3(清)余治辑:《得一录》,八卷,清光绪十二年(1886)宝善堂重刻本,八册,卷六“同善会章程·枫泾同善会规条”。
    4同上,卷六“同善会章程·会讲广义”。
    1天津地方志编辑委员会编:《天津通志·出版志》,2001年,第一章第四节“社团刻”。
    2(清)王炳燮:《毋自欺室文集》,清光绪十一年(1885)津河广仁堂刻本,四册。
    3(清)陆世仪:《陆桴亭先生文集》,清光绪九年(1883)津河广仁堂刻本,六册。
    4(清)姚文然:《虚直选文集》,清光绪间(1875-1908)津河广仁堂刻本,六册。
    5(清)张英:《聪训斋语》,清光绪所八年(1882)津河广仁堂刻本,一册。
    6(清)朱用纯:《愧讷集》,清光绪八年(1882)津河广仁堂刻本,四册。
    7(清)朱用纯:《柏庐外集》,清光绪八年(1882)津河广仁堂刻本,四册。
    8(清)佚名:《先哲格言》,清光绪间(1875-1908)津河广仁堂刻本,一册。
    9(明)吕坤:《四礼翼》,清光绪八年(1882)津河广仁堂刻本,一册。
    10(清)王检心:《闇修记》,清光绪二年(1876)津河广仁堂刻本,四册。
    11(明)吕坤著,(清)陈宏谋评:《吕子节录》,清光绪九年(1883)津河广仁堂刻本,二册。
    12(清)龙炳垣辑:清光绪十年(1884)津河广仁堂刻本,一册。
    13(清)万斛泉:《童蒙须知韵语》,清光绪七年(1881)津河广仁堂刻本,一册。
    14(清)彭定求:《明贤蒙正录》,清光绪八年(1882)津河广仁堂刻本,一册。
    15(清)蕉轩氏:《广三字经》,清光绪九年(1883)津河广仁堂刻本,一册。
    16(清)方宗诚:《教女彝训》,清光绪九年(1883)津河广仁堂刻本,一册。
    17(清)蓝鼎元撰:《女学》,清光绪九年(1883)津河广仁堂刻本,二册。
    18(宋)陈(?):《农书》,清光绪间(1875-1908)津河广仁堂刻本,一册。
    19(清)佚名:《蚕桑实济》,清光绪八年(1882)津河广仁堂刻本,二册。
    20(宋)秦观:《蚕书》,清光绪间(1875-1908)津河广仁堂刻本,一册。
    1 (清)黄正元辑,雷仁育评点,须江毛金兰增补: 《太上感应篇图说》,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刻本,八册。
    2(清)铁珊纂辑:《良言琐记》,二卷,并补遗一卷,清光绪五年(1879)刻本,三册。
    3(清)钱潮:《赐福灵书》,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刻本,二册,钱潮“自序”。
    4(明)颜正注,(清)王定柱重订:《增订丹桂籍》,十二卷,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云南(三牌坊萃锦斋书铺)重刻本,十二册,“阴骘文读法八则”。
    1(清)吴思善:《修省良规》,八卷,卷首一卷,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重刻本,四册。
    2同上,“心农居士看书说”。
    3(清)寇守信:《箴铭辑要类编》,清光绪七年(1881)年刻本,四册,寇守信“后跋”。
    4(清)石成金:《传家宝》,四集,光绪二十一年(1895)上海书局石印本,十六册,左必番序。
    5(清)潘成云辑,金锡龄校:《阴骘文注证》,民国十四年(1925)佛学推行社铅印本,一册,辛善长跋。
    1(清)佚名撰,李厚杰原校,李时品重校:《天律圣典》,十四卷,清同治十年(1871)北京天华馆石印本,十六册,“天律必读”。
    2同上。
    3同上。
    4同上。
    5(清)题燕山嘉荫堂选辑:《警信获报录详序》,清同治五年(1860)刻本,一册,“规律五条”。
    6(清)金缨辑:《格言联璧》,一卷,清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一册,“惠吉”类。
    1(清)周道祖:《看破世界》不分卷,清宣统二年(1910)刻本,一册,蛟川味素子序。
    2(清)沈松编:《字米双惜录》,一卷,清同治六年(1867)刻本,一册,“文昌帝君劝传惜字律例歌”。
    3同上,“惜字功例”及“不惜字罪例”。
    4(清)佚名:《感应篇直讲》,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根据同治元年重刊本重刻,一册,“感应篇读法纂要”。
    5(清)佚名编:《当头棒》,不分卷,清末(1851-1911)活字印本,一册。
    1(清)佚名编:《一心普度合编》,四卷,清同治十年(1871)苏州得见斋刻本,二册,“孚佑帝君(慈恩玉历)序”。
    2(清)王崇实辑:《暗室灯》,清光绪二年(1876)浙省杭城大街弼教坊玛瑙经房刻本, 一册,潘心庵“阻施善书辨”。
    3(清)李承福辑,饶志仁重订:《琼瑶合编》,清同治四年(1865)刻本,六册,“阻刻善书获罪痛自改悔仍得福报”。
    4(清)佚名辑,德清老人增辑:《救劫金箴》,十一卷,清光绪二十年(1894)天津济生社刻本,八册,“流通善书说”。
    1(清)佚名编:《指迷宝录》,四集四卷,卷末一卷,清光绪七年(1881)刻本,五册,金惠吉“指迷宝录征验录”。
    2(清)王淣潧注:《太上感应篇注证合编》,八卷,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滋德堂重刻本,八册,“太上感应篇灵验”。
    3(宋)澹痴道人授,(清)佚名增辑:《重刊石印玉历至宝钞》,清宣统元年(1909)北京刻本,一册,佚名“重刻玉历至宝钞序”。
    4(清)金锡龄注:《文昌帝君阴骘文图说》,清光绪元年(1875)刻本,四册。
    1 (清)荫南居士原辑,秦荣光重订:《活世新编》,一卷,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上海重刻本,一册。
    2(清)王寿昌:《浅言》,六卷,清光绪六年(1880)世德堂药室刻本,六册。
    1(清)吴思善:《修省良规》,八卷,卷首一卷,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重刻本,四册。
    2(明)杨继盛:《杨椒山家训》,清道光十八年(1838)上海晚桂堂刻本,十册,陈君选序。
    1同上,陈君选序。
    2(清)张鼎年注:《梓潼文昌帝君阴骘文》,一卷,清光绪元年(1875)重刻本,一册。
    1(清)徐谦辑:《关帝觉世真经本证训案阐化编》,十六卷卷首一卷,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刻本,八册。
    2(清)佚名编:《惺心编》,不分卷,清(1644-1911)刻本,一册。
    3(清)佚名编:《司命灶君劝善文》,清光绪九年(1883)聚文斋重刻本,一册。
    4(清)伙名编:《济世慈航》,清宣统三年(1911)上海宏大善书局石印本。
    5(清)叶德辉:《书林清话》,中华书局,1957年,第152页。
    6(清)敦灵等编:《照心宝鉴》二卷,附《卫济真诠》四卷,民国四年(1915)杨梅竹斜街宏文斋刻字铺刻本,四册。
    1(清)韦文渊辑:《天律文案类编》,六十六卷,清光绪十五年(1889)刻本,八册。
    2(清)华绍洛辑:《太上感应篇集说通释》,四卷,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新会庐悠远堂刻本,四册。
    3(清)郑功杏、龚振玉等编:《立命全书》,八卷,清嘉庆十四年(1809)重刻本,四册。
    4(清)湖南聚善堂诸善士辑:《晨钟暮鼓醒迷纂要》,四卷,清光绪十年(1884)汉镇永宁巷内滑石街祝启新老善书局重刻本,四册。
    5(清)佚名:《三茅真君宣化度世宝卷》,清光绪三年(1877)苏州元妙观得见斋重刻本,一册。
    1(清)觉非子编:《玉历金方合编》,四卷,清同治五年(1866)浙乍葛氏刻本,四册。
    2(清)徐启英:《惜谷宝卷》,清咸丰八年(1858)苏州得见斋刻本,一册。
    3(清)题知安道人编:《如响录》,一卷,清光绪间(1875-1908)李光明庄刻本,一册。
    1同上。
    2(清)潘成云辑,金锡龄校:《阴骘文注证》,民国十四年(1925)佛学推行社铅印本,一册,辛善长序。
    3同上。
    4同上。
    5万晴川:《明清小说序跋的广告艺术》,《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6(清)郑功杏、龚振玉等编:《立命全书》,八卷,清嘉庆十四年(1809)重刻本,四册,郑功杏序。
    7(清)张鼎年注:《梓潼文昌帝君阴骘文》,一卷,清光绪元年(1875)重刻本,一册,史悠谱“重刻阴骘文序”。
    8(清)邹祖堂辑:《人生必读书》,十二卷,清同治五年(1866)仁和周氏雪堂重刻本,八册,岳昭垲“重刊人生必读书序”。
    1(清)于觉世撰,多龄增补:《太上感应篇赘言》,一卷,清光绪十八年(1892)重刻本,四册,宦海间人“重刻感应篇赘言跋”。
    2曹之:《古书凡例考略》,《编辑之友》,1997年第4期。
    3(清)朱溶辑,朱国荣续编,杨际春重订:《感应篇经史摘典养正评注》,八卷,卷首一卷,清光绪十四年(1888)淮南书局刻本,民国十四年(1925)补刻本,十册。
    4(清)李承福辑,饶志仁重编:《琼瑶合编》,清同治四年(1865)刻本,六册,李承福“桂查联芳谱例言”。
    1(清)湖南积庆坛辑:《救劫回生》,四卷,清光绪二十年(1894)重刻本,四册,“凡例”。
    2王海刚:《明代书业广告述略》,《中国出版》,2008年第8期。
    3(清)杨子侨编:《宣讲醒世编》,六卷,清宣统元年(1909)山东登州府石印本,六册,“营口成文厚书局发兑新出石印各种善书目录”。
    4(清)孙念劬辑:《全人矩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同治七年(1868)强恕堂刻本,存二册。
    5(清)石成金纂辑:《传家宝》,四集,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上海书局石印本,十六册,“本斋未刻嗣出书目”。
    1游子安:《劝善金箴:清代善书的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9-30页。
    2(清)云南公善堂诸生辑:《返性图》,十卷,清同治十三年(1874)苏州重刻本,十册,吴和安跋。
    3(清)云南公善堂诸生辑:《返性图》,十卷,清同治九年(1870)宁波重刻本,十册。
    4(清)云南公善堂诸生辑:《返性图》,十卷,清同治十三年(1874)苏州重刻本,十册,吴和安跋。
    5同上。
    6(清)云南公善堂诸生原辑,洗心觉民校订:《返性图辑要宝录》,二卷,清光绪二年(1876)文奇斋重刻本,二册。
    7(清)云南公善堂诸生辑:《返性图》,十卷,卷末一卷,清光绪四年(1878)北京刻本,十册。
    8(清)梁恭辰:《劝戒录》,九录五十四卷,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上海顺成书局石印本,八册,梁恭辰“劝戒续录”序。
    9同上,梁恭辰“劝戒三录序”。
    10同上,佚名“重刻劝戒录引言”。
    11同上,梁恭辰“劝戒八录”序。
    1(清)梁恭辰:《劝戒近录》,六卷,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刻本,二册。
    2(清)梁延年:《圣谕像解》,二十卷,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石印本,十册。
    1(清)周汉重订:《善恶案证》,十二卷,清光绪三十年(1904)长沙重刻本,十二册,周汉序。
    2(清)徐谦:《桂宫梯正续全书》,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杭州刻本,六册,姚诚“续辑桂宫梯书后”。
    3同上,“续辑桂宫梯印送姓氏”。
    4(清)徐谦辑,吴郡后学增订:《惜字福禄全书》,六卷,续一卷,清咸丰十年(1860)刻本,二册,见附录。
    5(清)刘山英:《信心应验录》,十卷,清嘉庆六年(1801)净念堂刻本,五册,见书末附录。
    6(清)宋梅:《寡过编》,一卷,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杭州重刻本,一册,见书末附录。
    7(清)邹祖堂:《人生必读书》,十二卷,附开蒙必读一卷及蚕桑事宜一卷,清同治十年(1871)重刻本,十册,见书末附录。
    8(清)佚名:《立生急要篇》,四卷,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汉镇愿善堂刻本,四册,见书末附录。
    9(清)孙念劬:《全人矩矮》,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同治七年(1868)强恕堂刻本,四册,存二册,“印送善信”。
    1(清)王崇实辑:《暗室灯》,清光绪二年(1876)浙省杭城大街弼教坊玛瑙经房刻本,一册。
    2(清)章履占辑:《感善梯航》,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杭州刻本,一册,“普劝流通六法”。
    3同上。
    4(清)于觉世:《太上感应篇赘言》,清光绪二十年(1894)苏州铅印本,一册,“宝鉴流通”十则。
    5同上。
    6(清)佚名辑:《寿世编》,清光绪十七年(1891)罗店镇集贤街蔡聚芳斋重刻本,一册,“宝鉴流通(八则)”。
    7(清)吴思善:《修省良规》,八卷,卷首一卷,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刻本,四册,“宝卷流通(十三)则”。
    1同上。
    2同上。
    3(清)佚名:《关圣帝君明圣经》,清光绪八年(1880)刻本,三册。
    1(清)潘成云辑,金锡龄校:《阴骘文注证》,民国十四年(1925)佛学推行社铅印本,一册。
    1(清)汤自铭:《人鉴》,三卷,清同治十三年(1874)肇庆府城东门街同文堂书坊重刻本,二册,“流通”。
    1 (清)佚名辑,李时品重校:《天律圣典》,十四卷,清同治十年(1871)北京天华馆石印本,十六册,“天律流通赏罚条例”。
    2(清)甘峻卿(题再生居士)辑:《不费钱功德录》,三卷,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津逮楼重刻本,三册,佚名序。
    3(清)王崇实辑:《暗室灯》,清光绪二年(1876)浙省杭城大街弼教坊玛瑙经房刻本,一册,“善书流通十四法”。
    1游子安:《劝化金箴:清代善书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35页。
    2(清)调元善社辑:《宣讲博闻录》,不分卷,清光绪十四年(1888)刻本,八册,见封面。
    1上海位中善堂辑:《上海位中善堂征信录》,清宣统元年(1909)上海华兴书局铅印本,一册。
    2(日)夫马进著,伍跃、杨文信、张学锋译:《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637页。
    3(清)题安道人撰,卧云山人校订:《如响录》,清同治九年(1870)藏珍阁重刻本,一册,卧云山人序。
    4(清)潘成云辑,金锡龄校:《阴骘文注证》,民国十四年(1925)佛学推行社铅印本,一册,辛善长跋。
    5(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四”,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8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6同上。
    7(清)刘山英:《信心应验录》,十卷,清嘉庆六年(1801)净念堂刻本,五册,刘山英“三刻信心应验录”序。
    1(清)张杏初原辑,张益龄选刻:《克复要言》,清同治七年(1868)世美堂重刻本,一册,“戒淫规约”。
    2(清)佚名:《棘闱夺命录举业琐言合编》,清咸丰三年(1853)重刻本,一册,张复修“科名宝筏文行合编序”。
    3(清)孙念劬:《全人矩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同治七年(1868)强恕堂刻本,存二册,见书末“印送善信”。
    4(清)甘俊卿:《不费钱功德录》,三卷,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津逮楼重刻本,三册,“不费钱功德例凡例”。
    5(清)周鼎臣:《增订敬信录》,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书带草堂刻本,一册,“感应篇读法纂要”。
    6(清)佚名,李时品重校:《天律圣典》,十四卷,清同治十年(1871)北京天华馆石印本,十六册,“天律流通赏罚条例”。
    1(清)佚名:《感应篇直讲》,清光绪十一年(1885)根据同治元年本重刻,一册,“感应篇直讲法”。
    2(清)余治:《庶几堂今乐》,清光绪六年(1880)苏州得见斋书坊刻本,十册,“引古”。
    3(清)余治:《庶几堂今乐》,二集,清光绪六年(1880)苏州得见斋书坊刻本,十册,余治“自序”。
    4(清)余治:《余莲村善士遗言》,一卷,清光绪间(1875-1908)刻本,一册。
    5同上。
    6(清)余治:《庶几堂今乐》,二集,清光绪六年(1880)苏州得见斋书坊刻本,十册,余治“自序”。
    7(清)余治:《庶几堂今乐》,清光绪六年(1880)苏州得见斋书坊,十册,“庶几堂善戏图说”。
    1(清)刘山英原辑,吕洪逵增辑:《续增信心应验录》,五卷,清光绪八年(1882)刻本,五册,“梦征备录”及“补录大士降笔偈言”。
    2(清)刘山英原辑,吕洪逵增辑:《续增信心应验录》,五卷,清光绪八年(1882)刻本,五册,刘山英“信心应验录叙”。
    3同上。
    4同上。
    5同上。
    6同上。
    1同上,刘粲“继承父志序”。
    2(清)燕山嘉荫堂:《敬信获报录详序》,一卷,清同治五年(1860)苏城漱艺斋刻本,一册,佚名序。
    3同上
    4同上。
    5五汎森:《明末清初儒学的宗教化——以许三礼的告天之学为例》,《日谱与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以颜李学派为主的讨论》,收入《晚明清初思想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吴震:《晚明心学与宗教趋向》,《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6 Liu Ts'un-yan, Selected Papers From the Hall of Harmonious Wind, Leiden:E.J. Brill.1976。
    7(清)王命岳:《太上感应篇引经征事》,四卷,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宛平汪养纯重刻本,二册,许岩光“原序。
    8(清)唐翼修:《人生必读书》,十二卷,清康熙间(1662-1722)刻本,一册,“治家上篇”。
    1(清)佚名辑,唐翼修重订:《启蒙入圣善过格全部总解》,清同治十三年(1874)内江唐氏刻本,一册,“凡例二十七条”。
    2(清)余治:《余莲村善士遗言》,一卷,清光绪间(1875-1908)刻本,一册。
    3(清)陆旦明:《桂苑功过格》,而是八卷,卷首一卷,卷末一卷,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陆氏重刻本,八册,“心涵论君家传”。
    4(清)余治:《得一录》,十六卷,清光绪十一年(1885)长沙宝善堂刻本,两册,“义学章程”。
    5同上。
    6(清)沈湛:《补斋百一贻安录》,不分卷,民国十五年(1926)刻本,一册,“先入第八十四”。
    1(清)吴引孙:《有福读书堂丛刻》,二编八种,清光绪间(1875-1908)扬州仪征吴氏刻本,十四册,“家训纪要”。
    2(清)惠栋注:《太上感应篇注》,二卷,清咸丰五年(1855)重刻本,一册,朱珪序。
    3(清)黄正元:《音质果报图注》,清须十七年(1891)点石斋石印本,一册,洪均序。
    4(清)睫巢:《益智阴骘文》,清光绪十七年(1891)稿本,七册,睫巢序。
    5(清)悟真子:《三圣经直讲》,清同治二年(1863)刻本,一册,悟真子序。
    6(清)袁润卿(题邵南食德堂主人):《新刻身世辑要》,五卷,附经验良方一卷,清光绪十六年(1890)刻本,四册,袁润卿“叙”。
    7(清)马锡康,《阴骘文诗全卷》,清康熙三十四年(1708)守拙轩刻本,一册,马锡康“阴骘文诗叙”。
    8(清)许维邦:《关圣帝君觉世真经俗解》,四卷,清光绪六年(1880),四册,许维邦序。
    1(清)王寿昌:《浅言》,六卷,清光绪六年(1880)世德堂药室刻本,六册,陈宗海序。
    2(明)兴献皇后蒋氏:《女训》,明嘉靖九年(1530)内府刻本,一册,“女训后序”。
    1(清)潘遵祁辑:《闺门必读》,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一册,潘遵祁“温氏母训序”。
    2同上,“温氏母训原序”。
    3(明)沈鲤裁订,冯珂纂辑,徐昌祚增辑:《男训女训约言》,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刻本,十册庄履丰“男训女训约言序”。
    4(清)蓝鼎元:《女学》,四卷,清康熙五十六年(1777)刻本,三册,蓝鼎元“女学自序”。
    5(清)陈弘谋:《五种遗规》,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上海文来书局石印本,四册,陈弘谋“教女遗规序”。
    1(清)严衡辑,方应时补注:《闺门必读》,清光绪间(1875-1908)刻本,一册。
    2(清)潘遵祁:《闺门必读》,清同治十三年(1874)陶漱艺斋刻本,一册。
    3(清)吴芙注:《女诫七篇注释》,清(1644-1911)抄本,一册,“女诫注释题辞”。
    4(明)吕坤编:《宗约歌》一卷,附《闺戒》一卷,清康熙十八年(1679)重刻本,一册,抱独居士“闺戒引”。
    1(清)张承燮:《女儿书辑八种》,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胶州太湖张氏刻本,三册,张承燮“张氏母训叙”。
    2(清)戴翊清注:《治家格言绎义》,收入吴引孙辑《有福读书堂丛刻》,二编八种,清光绪间(1875-1908)扬州仪征吴氏刻本,十四册,戴翊清序。
    3(清)戴翊清注:《治家格言绎义》,清宣统元年(1909)无锡大文斋印刷所石印本,一册,惜分阴轩主人序。
    4(清)戴翊清注:《治家格言绎义》,收入吴引孙辑《有福读书堂丛刻》,二编八种,清光绪间(1875-1908)扬州仪征吴氏刻本,十四册,戴翊清序。
    5(清)刘光洙、刘光泗辑:《续晨钟录》,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存古斋刻本,十二册,刘光洙“纪言”
    6同上,刘光泗“小序”。
    7(清)佚名:《重刊辟邪归正消灾延寿立愿宝卷》,清同治八年(1869)苏州刻本一册,赵定邦序。
    1修慧居士重刊:《善与人同》,页17下,转引自王振忠:《清民国时期的善书与徽州社会》,未刊稿。
    2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55页。
    3同上,第184页。
    1(清)余治:《江南铁泪图新编》,一卷,清同治九年(1870)刻本,一册。
    2同上,“劝捐浅说”。
    3(清)余治:《江南铁泪图》,清咸丰间(1851-1861)刻本,一册。
    1(清)佚名辑,张炳辰增订:《拯婴汇编》,清同治四年(1865)张炳辰刻本,六册,黄鸣珂序。
    2顾志兴:《浙江出版史研究》,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76-277页。
    3(清)俞樾、顾浩:《丁君松生家传》,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刻本,一册。
    4同上。
    1 (清)丁士涵:《丁氏宗谱》,二十四卷,总目一卷,卷首一卷,清光绪十四年(1888)刻本,十册。
    2顾志兴:《浙江出版史研究》,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278页。
    3同上,第278页。
    4(清)丁立中:《先考松生府君年谱》,清光绪间(1875-1908)刻本,二册。
    1(清)丁丙:《乐善录》,十卷,首一卷,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钱塘丁氏刻本,八册,俞樾序。
    2同上,丁立中跋。
    3(清)题新安玉生氏:《劝惜字纸良法》,一卷,清道光十七年(1837)新安刻本,一册。
    4(清)兴善堂同人:《惜字公志》,清光绪十六年(1890)刻本,一册。
    1(清)石成金原辑,王志藻重订:《家宝摘要》,不分卷,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合州刻本,一册,“传家宝功券叙”。
    2(清)佚名辑,德清老人增释:《救劫金箴》,十一卷,清光绪二十年(1894)天津济生社刻本,八册,“乡绅金箴”。
    3(清)李迪光:《身世准绳》,两卷,清同治四年(1865)重刻本,两册,“报应”。
    1(清)宋楚望:《公门果报录》,清光绪十九年(1893)江西书局重刻本,一册。
    安荣:《道教劝善书中的伦理思想及其教育方法》,《中国道教》,2006年第3期。
    (日)奥崎裕司:《中国乡绅地主の研究》,东京:汲古书院,1978年。
    卞孝萱《丁氏八千卷楼兴废考——<丁氏家谱>资料的发掘利用》,《文献》2004年4月第2期。
    蔡懋堂:《台湾现行的善书》,《台湾风物》24卷第4期,1974年12月。
    常建华:《论<圣谕广训>与清代孝治》,《南开史学》,1988年第1期。
    车锡伦:《中国宝卷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车锡伦:《中国宝卷文献的几个问题》,《文献》,1998年第1期。
    车锡伦:《明清民间宗教与甘肃的念卷和宝卷》,《敦煌研究》,1999年第4期。
    车锡伦:《中国宝卷的渊源》,《敦煌研究》,2001年第2期。
    车锡伦:《中国宝卷的形成及其演唱形态》,《敦煌研究》2003年第2期。
    车锡伦:《清及近现代吴方言区民间宣卷和宝卷概况》,《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陈永峰、车锡伦:《靖江宝卷研究》,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陈霞:《<十戒功过格>及其伦理思想特色》,《宗教学研究·道教研究》,1996年第4期。
    陈霞:《佛教劝善书略谈》,《佛教研究》,1997年第2期。
    陈霞:《道教劝善书研究》,巴蜀书社,1999年。
    陈兆南:《清代台湾的善书与善堂》,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编《本土历史心理学研究》,1992年。
    陈芷烨:《明清社会劝善书及功过格的历史作用及价值——以<太上感应篇>、<太微仙君功过格>、<文昌帝君阴骘文>为例》,《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清)程允升撰:《幼学琼林》,四卷,卷首一卷,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南京李光明庄刻本,二册。
    曹之:《古书凡例考略》,《编辑之友》,1997年第4期。
    (美)包筠雅(Cynthia Brokaw):《明末清初的善书与社会意识形态变迁的关系》,《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第16期,1993年。
    (美)包筠雅(Cynthia Brokaw)著,林正贞、张林译,赵世瑜校:《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清)丁立中:《先考松生府君年谱》,清光绪间(1875-1908)刻本,二册。
    (清)丁士涵:《丁氏宗谱》,二十四卷,总目一卷,卷首一卷,清光绪十四年(1888)刻本,十册。
    董建辉:《明清乡约:理论演进与实践发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
    段江丽:《善书与明清小说中的果报观》,《明清小说研究》,2002年第1期。
    段玉明:《论道教善书的当代价值》,《宗教学研究》,2006年第3期。
    段玉明:《<太上感应篇>:宗教文本与社会互动的典范》,《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段玉明:《<玉历至宝钞>:究系谁家之善书》,《宗教学研究》,2004年第2期。
    方广韵、周齐所提交论文《介绍清咸丰刻本<武帝明圣经>》,《关羽、关公和关圣》(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关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日)夫马进著,伍跃、杨文信、张学锋译:《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
    傅惜华:《宝卷总录》,巴黎大学北京汉学研究所,1951年。
    葛慧烨、王卫平:《儒、佛、道思想与中国传统慈善事业》,《文化学刊》,2007年第5期。
    顾志兴:《浙江出版史研究》,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
    韩载铎:《小说书坊录》,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
    何江涛:《<太上感应篇>、<玉真先生语录>劝善思想之比较》,《宜宾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何忠林:《吴门历代刻书考》,《江苏出版史志》,1993年第3期。
    (清)贺兴思:《三字经注解备要》,民国间(1912-1949)李光明庄刻本,一册。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8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胡士莹:《弹词宝卷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惠清楼:《<得一录>版本考论》,《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日)吉冈义丰:《道教の研究》,第二章《感应篇と功过格》,法藏馆,1952年。
    (日)吉冈义丰著,余万居译:《中国民间宗教概说》,台北:华宇出版社,1985年。
    姜生:《道教善书思想对明清商业伦理的影响——以<太上感应篇集注>为例》,《理论月刊》,2004年第11期。
    江澄波、杜信孚、杜永康编:《江苏刻书》,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
    (日)酒井忠夫:《功过格的研究》,载刘俊文主编,许洋主等译《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七卷:思想宗教),中华书局,1993年。
    (日)酒井忠夫:《增补中国善书の研究》(上),东京:国书刊行会,1999年。
    (日)酒井忠夫:《增补中国善书の研究》(下),东京:国书刊行会,2000年。
    赖进兴:《晚清江南士绅的慈善事业及其教化观念——以余治(1809-1874)为中心》,台湾国立成功大学历史系,硕士论文,2005年。
    乐爱国:《试析道教劝善书中的生态伦理思想》,《伦理学研究》,2004年第1期。
    雷伟平:《<圣谕广训>传播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李刚:《<文昌帝君阴骘文>的伦理观浅析》,《中国道教》,1996年第4期。
    李桂红:《文昌帝君劝善思想浅析》,《中国道教》,2002年第5期。
    李孝悌:《从中国传统士庶文化的关系看二十世纪的新动向》,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9期,1990年。
    李为香:《明末清初善书风行现象解析》,《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李世瑜:《宝卷综录》,中华书局,1961年。
    李艳:《辅教风化劝善于戏——道教劝善书与元明清戏曲初探》,《宗教学研究》,2004年第1期。
    梁其姿:《十七、十八世纪长江下游之育婴堂》,载曹永和主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1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刊行,1984年。
    梁其姿:《明末清初民间慈善活动的兴起——以江浙地区为例》,《食货月刊》第15卷第7、8期,1986年。
    梁其姿:《清代慈善机构与官僚层的关系》,《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1988年第66期。
    梁其姿:《清代惜字会》,《新史学》第5卷第2期,1994年。
    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林汉章:《清代台湾的善书事业》,《台湾史研究暨史料发掘研讨会论文集》,1987年。
    刘光裕:《明清是中国古代出版的鼎盛时期》,《出版史料》2008年第3期。
    柳存仁(Liu Ts'un-yan), "Yuan Huang and His'Four Admonitions'", Journal of the Oriental Society of Australia, Vol.5, No1 & No2,1967.11。
    柳存仁(Liu Ts'un-yan),Selected Papers From the Hall of Harmonious Wind,Leiden:E. J.Brill,1976。
    马丽:《浅谈明末清初的功过格与不费钱功德例》,《苏州职业大学学报》第15卷,2004年第1期。
    马丽:《明末劝善思想和慈善事业》,苏州大学,硕十论文,2005年。
    梅宪华:《晚清的官书局》,《出版史料》,1989年3、4期合刊。
    缪咏禾:《明代出版史稿》,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
    Mary Backus. Rankin, Elite Activism and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Zhejiang Province,1865-1911.,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戚福伟:《中国古代书坊研究》,商务印书馆,2007年。
    卿希泰、李刚:《试论道教劝善书》,《世界宗教研究》,1985年第4期。
    上海位中善堂辑:《上海位中善堂征信录》,清宣统元年(1909)上海华兴书局铅印本,一册。
    沈亦军:《试论<阴骘文>的德福观》,王兴平、黄枝生、耿熏编《中华文昌文化:国际文昌学术研究论文集》,巴蜀书社,2004年。
    宋光宇:《关于善书的研究及其展望》,《新史学》第5卷第4期,1994年12月。
    宋光宇:《众善奉行,诸恶莫作——台湾善书的研究及其展望》,《台湾文献》,1995年。
    (清)双全、王麟书、顾兰生、林廷杰纂修:《同治广丰县志》,《中国地方志辑成·江西府县辑》,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1995年。
    苏州历史博物馆等合编:《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
    孙殿起辑:《琉璃厂小志》,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
    汤濂著:《金陵百咏》,一卷,民国十三年(1924)刻本,一册。
    唐大潮:《劝善书注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陶德民:《明清“圣谕”对日本的影响》,北京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编《日本学》,2006年第1辑(总第5辑)。
    同善社辑:《珍本善书》,上海大众书局,民国间(1912-1949)刻本,二百五十册。
    万晴川:《明清小说序跋的广告艺术》,《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万晴川:《明清小说与善书》,《中国典籍与文化》,2009年第1期。
    万晴川:《“敬惜字纸”的民俗信仰——论<桂宫梯>和<青云梯>》,《内江师范学院学报》第21卷,2006年第3期。
    汪家熔:《善书:古代秩序的规范》,《出版科学》2007年第4期。
    工尔敏:《近代文化生态及其变迁》,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
    王沉森:《晚明清初思想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王志宇:《台湾鸾书的收集、分析与研究》,转录自《“与名家对谈”经典讲座》,2005年11月21日。
    王海刚:《明代书业广告述略》,《中国出版》,2008年第8期。
    王公伟:《<自知录>与晚明“三教合一”思潮》,《佛教文化》,2005年第6期。
    王卡、汪桂平:《从<关圣大帝返性图>看关帝信仰与道教的关系》,《关羽、关公和关圣》 (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关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王凌皓:《明清劝善书的社会教化思想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英)王斯福著,赵旭东译:《帝国的隐喻:中国民间宗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
    王卫平:《论中国古代慈善事业的思想基础》,《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王卫平、黄鸿山:《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与慈善事业:以明清时期为重点的考察》,群言出版社,2005年。
    王卫平、马丽:《袁黄劝善思想与明清江南地区的慈善事业》,《安徽史学》,2006年第5期。
    王兴平:《文昌文化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和影响》,《中国道教》,2002年第3期。
    王月清:《中国佛教劝善书初探》,《佛学研究》,1999年第8期。
    王有英:《清前期社会教化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魏隐儒:《中国古籍印刷史》, 印刷工业出版社,1988年。
    翁福清:《杭州乡邦文化的功臣——丁丙》,《东方博物》第14辑,1999年。
    吴震:《“证人社”与明季江南士绅的思想动向》,《中华文史论丛》第89辑,2008年第1期。
    吴震:《明末清初道教思想溯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吴震:《晚明心学与宗教趋向》,《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Wolfram Eberhard, Guilt and Sin in Traditional Chin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and Losangeles,1967。
    William T. Rowe, Hankow:Conflict and Community in a Chinese City,1796-1895.,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肖群忠:《<了凡四训>的民间伦理思想研究》,《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1卷,2004年第1期。
    (清)谢肇淛:《五杂俎》,《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13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肖东发:《中国图书出版印刷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徐有富:《试论李光明庄的刻书事业》,《江苏出版史志》,1991年第3期。
    徐雁:《<李光明书庄价目>》,载《故纸犹香》,书海出版社,2004年
    (清)徐楷评,沈叔眉选:《目耕斋初刻》,清道光十八年(1838)南京李光明庄刻本,六册。
    (清)徐楷评,沈叔眉选:《目耕斋二刻》,清道光十一年(1831)南京李光明庄刻本,六册。
    (清)徐谦:《悟学楼诗存》,三十四卷,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四香草堂刻本,八册。
    (清)叶德辉:《书林清话》,中华书局,1957年。
    叶万忠:《苏州历史上的刻书和藏书》,《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编《古籍论丛》,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
    叶瑞宝:《苏州书坊刻书考》,《江苏出版史志》,1992年第3期。
    叶树声、余敏辉:《明清江南私人刻书史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
    游子安:《清代善书与社会变迁》,香港中文大学,博士论文,1994年。
    游子安:《明末清初功过格的盛行及善书所反映的江南社会》,《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4期。
    游子安:《劝善金箴:清代善书的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
    游子安:《善与人同:明清以来的慈善与教化》,中华书局,2005年。
    (清)俞樾、顾浩:《丁君松生家传》,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刻本,一册。
    (清)袁栋:《书隐丛说》,十九卷,清乾隆间(1736-1795)刻本,六册。
    袁啸波:《民间劝善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日)泽田瑞穗:《宝卷の研究》,东京:国书刊行会,1963年。
    (日)泽田瑞穗:《增补宝卷の研究》,东京:国书刊行会,1975年。
    曾桂林、王卫平:《日美及港澳台地区近五十年来对中国慈善事业史的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8年第2期。
    (清)张海鹏辑:《借月山房汇抄》,民国九年(1920)上海博古斋影印本,一百二十册。
    张秀民著,韩琦增订:《中国印刷史》(上、下),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
    张希舜:《宝卷初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清)张之洞:《书目答问二种》,三联书店,1998年。
    张之杰:《民间的善书》,《宗教世界》第33期,1987年。
    赵园:《<人谱>与儒家道德伦理秩序的建构》,《河北学刊》,2006年第l期。
    郑喜夫:《清代台湾善书初探》,《台湾文献》第33卷第2期,1982年9月。
    郑喜夫:《补话清代善书》,《圣理月刊》第43期,1982年。
    郑喜夫:《关圣帝君善书在台湾》,《台湾文献》第34卷第3期,1983年。
    郑志明:《中国善书与宗教》,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
    郑志明:《台湾民间的宗教现象》,台北大道文化出版社,1996年。
    周振鹤:《晚清营业书目》,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
    周振鹤:《圣谕广训:集解与研究》,上海书店,2006年
    周波:《道教劝善书的和谐理念——以<关圣帝君觉世真经>为例》,《南方论刊》,2007年第8期。
    (清)朱梓、冷昌言编:《宋元明诗钞三百首》,二卷,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南京李光明庄刻本,六册。
    (宋)朱熹注:《四书集注》,民国间(1912-1949)金陵李氏状元阁刻本,六册。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