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晋商、移民与戏曲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山西是一个戏曲大省,境内有五十多个戏曲剧种;而且山西在明清时期曾经发生过两次影响比较大的事件:一个是明初的洪桐大槐树移民,另一个是驰名中外的明清晋商;那么,这么影响大的两次事件是否都与明清的山西戏曲有些关联呢?于是,本文大胆地引入移民的视角,想以明清晋商和移民的视角来探讨山西戏曲在明清时代发展繁盛的原因以及传播流布的轨迹。
     第一章,本章详细论述了明清晋商、移民与戏曲传播的关系。明清的晋商与移民不仅为山西戏曲的对外传播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与语言基础,而且成为明清时期戏曲传播的重要途径。依靠这两种途径,不仅风行全国的昆山腔与弋阳腔得以传入了山西地区,而且山西的地方戏曲也凭借这两种途径传向了全国各地。
     第二章,本章详细论述了明清晋商、移民与戏曲班社的关系。不仅用甘肃乐善堡戏班的实例证明了明初的洪洞大槐树移民中确实包含有山西戏班以及艺人,而且还用诸多的实例证明了出现于明清时期的商业移民确实促进了山西戏班的对外传播与发展。另外,本章还专设一节,详细论述晋中商人与晋剧班社的关系:富甲一方的晋商在获得丰厚的物质利益之后,不仅不惜重金、投资组建山西戏班,而且投资兴办了山西戏曲科班以及广泛组建票社,他们为山西戏曲班社的建立、发展与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三章,本章详细论述了明清晋商、移民与戏曲艺人的关系。他们三者不仅有着共同的特征——流动性与思乡情,而且他们三者经常处于角色互换的状态:不仅不少晋商由于爱好戏曲而走上了弃商从艺的道路,也有不少戏曲艺人在积累到一定资财后走上了弃艺从商的道路,他们都为山西戏曲的对外传播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第四章,本章详细论述了明清晋商、移民与戏曲舞台的关系。不仅论述了寓居外地的晋商与会馆戏台,而且论述了祖居山西的晋商与宅院戏台;另外,本章专设一节,探讨了遍布全国的关帝庙戏台;这些戏台不仅为我国的戏曲艺术研究留下了许多活的宝贵资料,也为我国的建筑文化留下了许多珍贵璀璨的历史文物。
     第五章,本章详细论述了明清晋商、移民与戏曲剧目的关系。这些众多的戏曲剧目不仅反映了晋商与移民的真实历史与思想感情,而且反映了他们的宗教信仰与道德诉求。在这些丰富的戏曲剧目中,不仅出现了众多反映晋商的戏曲剧目,也出现了一些反映移民历史与移民背景的戏曲剧目,通过对这些剧目展开研究,我们仿佛可以想象到当时声势浩大的移民运动与晋商崛起的历史风云。此外,由于关羽是山西解州人,而明清之际的晋商、移民与戏曲艺人又都把关羽作为自己的乡土神与保护神,所以本章专列一节,详细探讨关戏剧目的题材来源、发展演变与演出禁忌,从而对“关戏”剧目与关戏演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研究。
     此外,笔者还多次深入山西省临县碛口镇李家山村以及山西省祁县贾令镇谷恋村,调查采访当地的民间艺人,了解当时的戏曲生存状况,也为本文的论述找到一些具体的实例进行论证。山西戏曲过去的辉煌带给了我们今天太多的思考,关于如何在当今时代改革与发展戏曲艺术,笔者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Shanxi is a big province in opera, which has more than50operas;and Shanxi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had occurred two relativelylarge impact events: one is the early Ming Hongtong large-tree-migration;another is the famous Ming and Qing merchants. But are there anyrelations between these two events and Shanxi opera during the Ming andQing Dynasties? While this essay boldly leads in immigration view, toexplore the prosperous development causes and spread trajectory ofShanxi opera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from the view of themerchants and immigration.
     In the first chapter, it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ng andQing merchants, immigration and the dissemination of Shanxi opera, themerchants and immigrants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not onlylaid a solid economic foundation for external dissemination anddevelopment of Shanxi traditional opera, but also became an importantchannel 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Relying onthese two kinds of ways, not only Kunshan and Yiyang could beintroduced into Shanxi area, but also the Shanxi local opera couldapproach to all parts of the country.
     In the second chapter, it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ng and Qing merchants, immigration and troupes, with the example of GansuFort Leshan theatrical troupe testified that Ming Dynasty HongdongHuaishu immigration contained Shanxi theatrical troupe and actors.Furthermore, with many examples shows that business migrationappeared in the Ming Qing period promoted the spread and developmentof the Shanxi theatrical troupe. In addition, this chapter also dedicates asection, expound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merchant of Jinzhong andJinju troupe. After the merchants got rich, they invested a lot in theestablishment of Shanxi Opera Troupe, training classes and clubs, thuscontributed greatly to establish, development and dissemination of theirShanxi troupes.
     In the third chapter, it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of Shanximerchants, immigration and opera artists. They had commoncharacteristics: mobility and homesickness, and they could ofteninterchange roles. There were many merchants who loved drama gave upbusiness to play opera, and some artists became businessmen after theyaccumulated to a certain assets. They both made outstandingcontributions to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hanxiopera.
     In the fourth chapter, it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hanximerchants, immigration and the opera stages. It illustrates the merchantslived outside Shanxi and the chamber stage, and the ancestral home of Shanxi merchants and their house stage. In addition, this chapterdiscusses the Guan Yu Temple stage throughout China. These stages notonly left a lot of valuable data for study of drama arts in China also leftmany precious historical relics in China Architectural culture.
     In the fifth chapter, it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ng andQing merchants, immigration and Opera plays. Many of these traditionalopera plays reflected the real history and feelings of merchants andmigration, it also mirrored their religious beliefs and moral appeal. Inthese abundant Opera plays, there were many to describe the merchants,the history and background of the migration.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seworks, we could imagine how great the Emigration Movement and risingof Shanxi merchants. In addition, because Guan Yu was born in Haizhouof Shanxi, the Ming and Qing merchants, immigration and opera artistsregarded Guan Yu as the local gods and protection, so in this chapter alsodevotes a section, a detailed discussion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dramasources, development and performance of taboo, which gives moreunderstanding and further research on " Guan play" drama and theater.
     In addition, the author paid a visit to Lijiashan,Qikouzhen,Linxian and Gulian, Jia Lingzhen, Qixian of Shanxi, andinvestigated local folk artists, to understand the Gulian drama survivalcondition at that time. It also gives a concrete example to demonstratethis article. The past glory of Gulian make us think more about today, how to reform and develop opera in current era, the author puts forwardsome special opinion too.
引文
1刘文峰《山陕商人与梆子戏》,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第175页。
    2转引自张正明、赵云旗《山西历代人口统计》,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7—37页。
    1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三《滦阳续录五》,转引自安介生《山西移民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66页。
    1(民国)仇曾祜《新修太谷县志》序,转引自安介生《山西移民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
    368页。
    2(民国)《太谷县志》卷五《乡贤传》,转引自安介生《山西移民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
    369页。
    3(嘉庆)《介休县志》(孝义卷),转引自安介生《山西移民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71页。
    4(嘉庆)《介休县志》(孝义卷),转引自安介生《山西移民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71页。
    1《清圣祖实录》(卷一三九),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版,转引自安介生《山西移民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66页。
    2《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西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1997年版,第47页。
    3孔尚任《平阳竹枝词》,摘自蒲县柏山庙石碑,转引自《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西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1997年版,第47页。
    1《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西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1997年版,第47页。
    2《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西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1997年版,第291页。
    1(清)张廷玉等:《明史太祖本纪》卷三,中华书局,1997年,第49页。2(明)胡广等:《明太祖实录》第五册,卷二百二十,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校印,1961年,第3227页。
    3(明)胡广等:《明太祖实录》第五册,卷二百三十六,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校印,1961年,第3445页。
    4(明)胡广等:《明太祖实录》第五册,卷二百八十五,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校印,1961年版。
    1《中国戏曲志山西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10页。
    2《中国戏曲志山西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10页。
    3(明)胡广等:《明太祖实录》第五册,卷一百四十,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校印,1961年。
    4张青《洪洞古大槐树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10月,第121页。
    5山东沾化县《王氏族谱》,转引自朱振华、孙桂芸《明清时期山西移民对戏曲艺术的影响》,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6月,第104页。
    6河北束鹿县《孟氏祖茔》石碑,转引自朱振华、孙桂芸《明清时期山西移民对戏曲艺术的影响》,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6月,第104页。
    7(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北京现代出版社,1991年版,转引自朱振华、孙桂芸《明清时期山西移民对戏曲艺术的影响》,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6月,第104页
    8(雍正)余世堂修,蔡行仁纂:《洪洞县志》,雍正八年刻本。
    1安介生《山西移民史序》,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2吴瑞娟《人口迁徙在明清晋商发展中的作用》,菏泽学院学报,第32卷第1期,第74页。
    1刘文峰《山陕商人与梆子戏》,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169页。
    2弘治年间《徽州府志》卷二《食货一》
    1吴闰青《塞上戏剧异闻》,转引自《山陕商人与梆子戏》,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176页。
    2刘文峰《山陕商人与梆子戏》,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170页。
    3《平阳府志》,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4(清)《清圣祖实录》,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版。
    5葛剑雄、曹树基、吴松弟:《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一卷,第75页。
    1朱振华、孙桂芸《明清时期山西移民对戏曲艺术的影响》,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6月,第105页。
    1张林雨《晋昆考》,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
    1清宣统三年丁宝铨刊本《霜红龛集》,卷16,《两汉书人姓名韵叙》,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影印版第457页。
    2傅山,五言古诗《莲鲧从登岱岳谒圣林归信手写此较之》,转引自张林雨:《晋昆考》,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版,第6页。
    3顺治二年(1645年)洪洞上张村元代舞台题壁,转引自张林雨:《晋昆考》,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版,第6页。
    1丁宝铨刻《霜红龛集》,卷40第1140-1141页。
    2《李渔全集乔复生王再来二姬合传》,第1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10月版第95页。
    3《李渔全集乔复生王再来二姬合传》,第1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10月版第95页。
    4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三,1989年10月齐鲁书社版,孔尚任《桃花扇》传奇小识第1602页。
    1明,徐复祚《红梨记窥醉》(曲子之会),转引自张林雨:《晋昆考》,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版,第8页。
    2乾隆十七年(1752年),蒲县柏山东岳庙碑文,转引自张林雨:《晋昆考》,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版,第8页。
    1(清)李斗《扬州画舫录》,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07页。
    1(明)嘉靖三十三年,郑晓《擒剿倭寇疏》,转引自《太原戏剧史》,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73页。
    2(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于若瀛《扬州府志序》,转引自《太原戏剧史》,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73页。
    3张正明张舒《晋商兴衰史》,山西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第16页。
    4(明)万历年间,邓原岳《闽中无锡曲》,转引自《太原戏剧史》,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74页。
    1徐扶明《〈红楼梦〉与戏曲比较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1张岱《陶庵梦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40页。
    2转引自张林雨《晋昆考》,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版,第7页。
    1(清)李调元《剧话》,转引自朱一玄《明清小说资料选编》,齐鲁书社,1990年版。
    2(清)李声振《百戏竹枝词·弋阳腔》,转引自徐海荣《中国社会文库中国娱乐大典》,2000年版。
    3(清)李声振《百戏竹枝词·吴音》,转引自徐海荣《中国社会文库中国娱乐大典》,2000年版。
    1余丛《戏曲声腔剧种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版,第21页。
    2《中国戏曲志山西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11页。
    3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转引自《中国戏曲志山西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11页。
    1《山西剧种概说》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61页。
    1冯天瑜《中华文化辞典》,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文化传播”条。
    1(民国)《洪洞县志》卷一五《艺文志上》,转引自安介生《山西移民史》,1999年版第316页。
    2乔逢辰《惠远桥记》,转引自(民国)《洪洞县志》卷五一《艺文志上》。
    3清·严长明《秦云撷英小谱》,转引自寒声《寒声文集》第二卷上,山西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47页。
    1寒声《寒声文集》第二卷上,山西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50页。
    1《中国戏曲志山西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83页。
    2刘文峰《山陕商人与梆子戏》,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3张庚《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年版。
    1(清)焦循《花部农谭》,转引自孙克强《中国历代文论选》(下),2006年版第186页。
    1安介生《山西移民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60页。
    1《中国戏曲志内蒙古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2000年版,第81页。
    1《寒声文集》(第二卷下),山西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43页。
    2《中国戏曲志山西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83页。
    1(清)纳兰常安《行国风土论》,转引自张正明张舒《晋商兴衰史》,山西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第152页。
    1《中国戏曲志内蒙古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2000年版,第80页。
    1《中国戏曲志河北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页。
    2张明亮《晋商会馆》,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68页。
    3《中国戏曲志山西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640页。
    1张明亮《晋商会馆》,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73页。
    1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5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7页。
    2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5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8页。
    3(清)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转引自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5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8页。
    4(清)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转引自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5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8页。
    5(清)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转引自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5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8页。
    6转引自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5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1页。
    7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5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1页。
    1(清)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
    2(清)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
    3《元史五行志》,转引自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5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78页。
    1《中国戏曲志山西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10页。
    2《张小山小令序》,转引自《中国戏曲志山西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10页。
    3光绪十八年《山西通志·风土记》,转引自《中国戏曲志山西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10页。
    1《中国戏曲志甘肃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5年版,第12页。
    2《中国戏曲志甘肃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5年版,第12页。
    1《中国戏曲志甘肃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5年版,第12页。
    2《中国戏曲志甘肃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5年版,第13页。
    1(清)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
    2(清)张廷玉《明史》卷一二五《常遇春传》,中华书局。
    1《中国戏曲志四川卷》,中国ISBN中心,1995年版,第56页。
    2《中国戏曲志四川卷》,中国ISBN中心,1995年版,第57页。
    3(清)陆箕永《绵竹竹枝词》,转引自《中国戏曲志四川卷》,中国ISBN中心,1995年版,第58页。
    4《中国戏曲志甘肃卷》,中国ISBN中心,1995年版,第12页。
    1(清)吴长元《燕兰小谱》,明文书局1985年版。
    1《张家口文史资料》第二十辑(梨园谈往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张家口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97版第288页。
    1安介生《山西移民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83页。
    2《中国戏曲志内蒙古卷》,中国ISBN中心,1994年版,第10页。
    1《中国戏曲志河北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2000年版,第425页。
    2陈志明、王维贤《立言画刊》,京剧资料选编2005年版。
    1《中国戏曲志辽宁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4年版,第246页。
    1阎爱英.《晋商史料全览·晋中卷》[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4页。
    2郭士星《晋商对山西戏曲文化的贡献》,山西区域社会史研讨会论文集,2003年版第168页。
    1《中国戏曲志·山西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450页。
    2阎爱英.《晋商史料全览·晋中卷》[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63页。
    1《中国戏曲志·山西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451页。
    1阎爱英.《晋商史料全览·晋中卷》[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66页。
    1《中国戏曲志·山西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450页。
    2王易风《山右戏曲杂记》,北岳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88页-90页
    3王易风《山右戏曲杂记》,北岳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88页-90页
    1郭士星《晋商对山西戏曲文化的贡献》,山西区域社会史研讨会论文集,第173页。
    1阎爱英.《晋商史料全览·晋中卷》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3页。
    2常赞春《常子襄行年资记》,转引自阎爱英.《晋商史料全览·晋中卷》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3页。
    1阎爱英.《晋商史料全览·晋中卷》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4页。
    1郭士星《论晋商对山西戏曲文化的贡献》,山西区域社会史研讨会论文集,2003年版第171页。
    2转引自阎爱英.《晋商史料全览·晋中卷》,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0页。
    1阎爱英.《晋商史料全览·晋中卷》,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6页。
    1乾隆二十一年(1756)《重修黑龙庙碑记》
    1《西园见闻录》卷65《兵部14》,转引自张正明、张舒《晋商兴衰史》,山西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第16页。
    2《明经世文编》卷64《马端肃公奏疏三》,转引自张正明、张舒《晋商兴衰史》,山西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第16页。
    3张四维《条麓堂集》卷28,转引自张正明、张舒《晋商兴衰史》,山西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第16页。
    4(道光年间)《太原县志》,转引自安介生《山西移民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74页。
    5(光绪)《寿阳县志》卷八《人物志下》
    6张次溪《北京梨园金石文字录》,引自安介生《山西移民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74页。
    1孙桥乡何官屯墓碑书,引自安介生《山西移民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12页。
    2(清)康熙三十九年赵官屯墓碑书,引自安介生《山西移民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12页。
    1(民国)《归化县志》,转引自《中国戏曲志内蒙古卷》,中国ISBN中心,1994年版,第10页。
    1阎爱英.《晋商史料全览·晋中卷》[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8页。
    2阎爱英.《晋商史料全览·晋中卷》[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9页。
    3(清)康基田《晋乘搜略》,郭春梅等点校,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34页。
    1《中国戏曲志·山西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649页。
    2《中国戏曲志·山西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649页。
    3《中国戏曲志·山西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649页.
    4《中国戏曲志·山西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652页.
    1《中国戏曲志·山西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668页.
    1王永年、刘巨才、段树人《晋剧百年史话》,三晋出版社2009年版,第123页.
    1《晋剧百年史话》,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24页.
    2《中国戏曲志·山西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651页。
    1《中国戏曲志·内蒙古卷》(大事年表)中国ISBN中心1994年版第35页。
    1《中国戏曲志·内蒙古卷》中国ISBN中心1994年版第510页。
    1《中国戏曲志·内蒙古卷》中国ISBN中心1994年版第516页。
    1《中国戏曲志·内蒙古卷》(大事年表)中国ISBN中心1994年版第528页。
    1《晋剧百年史话》,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北京画报·戏剧特号》,转引自《中国戏曲志·内蒙古卷》中国ISBN中心1994年版,第508页。
    1《立言画刊》,转引自《中国戏曲志·北京卷》中国ISBN中心1999年版,第1155页。
    2《中国戏曲志·北京卷·人物传》,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9年版,第1155页。
    1《中国戏曲志·北京卷·人物传》,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9年版,第1170页。
    1(清)光绪《新修清水河厅志》
    1《中国戏曲志·内蒙古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4年版,第80页。
    2《中国戏曲志·内蒙古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4年版,第83页。
    3《魏书·刑罚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54页。
    4(万历)李维祯纂修:《山西通志》,崇祯二年刻本。
    1山西戏剧研究所《晋商会馆》,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87页。
    2(清)光绪十一年《津门杂记》
    1《中国戏曲志·河南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11页。
    2《中国戏曲志·河南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11页。
    1《歧路灯》,转引自李延年《歧路灯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2(清)乾隆年间《郾城县志》
    3《中国戏曲志·河南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500页。
    4转引自张正明、张舒《晋商兴衰史》,山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13页。
    1(清)乾隆年间《上海县志》
    1《中国戏曲志·山东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4年版,第579页。
    2《潞安府志》卷一《天文志·地理三》
    3(万历)李维祯纂修:《山西通志》,崇祯二年刻本。
    4《中国戏曲志·山东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4年版,第580页。
    1《明太祖实录》卷223,转引自《中国戏曲志·山东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4年版,第586页。
    2《明太祖实录》卷197,转引自《中国戏曲志·山东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4年版,第586页。
    3李弼臣《旧米市街太汾公所碑》,转引自《中国戏曲志·山东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4年版,第586页。
    1安介生《山西移民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63页。
    2《万历武功录·俺答列传》,转引自《中国戏曲志·内蒙古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4年版第424页。
    1《中国戏曲志·辽宁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4年版,第3页。
    2张廷玉《明史·兵制》,中华书局。
    1刘文炳:《徐沟县民生志·商史》,转引自张正明:《中国晋商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2页。
    1(美)罗比·尤恩森《宋氏三姐妹》,转引自葛贤慧《商路漫漫五百年-晋商与传统文化》,山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1《中国戏曲志·辽宁卷综述篇》,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4年版,第5页。
    1转引自郑土有《关公信仰》,学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6页。
    1《中国戏曲志·河南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11页。
    1《关帝志·祀典》,转引自朱宁虹《宗教信仰》,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年版。
    2(清)嘉庆版《关帝圣迹图志全集》,转引自柴泽俊《解州关帝庙》,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
    1《中国戏曲志·山西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612页。
    1王日根《乡土之恋——明清会馆与社会变迁》,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
    2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
    3王日根《乡土之恋——明清会馆与社会变迁》,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62页。
    1山西平遥会馆《建修戏台罩棚碑记》碑文,转引自《中国戏曲志北京卷》,中国ISBN中心,1999年版,第886页。
    2(清)顾禄《桐桥倚悼录》卷六,转引自钱玉林、黄丽丽《中华古代文化辞典》,齐鲁书社1996年版。
    3荣浪《山西会馆》,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版,第89页。
    1清康熙六年《创立三晋会馆序》碑刻
    2陵邑附城镇创修会馆碑刻
    3(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转引自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1王治心《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1谢肇猘《五杂俎》卷十五“事部”
    1阎玉庭《山西戏曲剧目汇编》,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65页。
    1转引自张正明、张舒《晋商兴衰史》,山西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
    1孙丽萍《天下晋商——明清山西商人五百年》,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9页。
    1(光绪)《永济县志》卷13《耆寿》)
    2(民国)《榆次县志》卷18《单行录》
    3转引自张正明、张舒《晋商兴衰史》,山西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第131页。
    1(美)E.A罗斯《THE CHANGING SHINESE》(《变化中的中国》),转引自张正民《明清晋商及民风》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五《侫幸盘荒》
    1(唐)赵璘《因话录》卷一,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年版。
    1《中国戏曲志·山西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138页。
    2茆耕茹校订《江苏高淳目连戏两头红台本》,施合郑基金会1997年版。
    1张四维文,转引自(日)寺田隆信《山西商人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中国戏曲志·甘肃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5年版第121页。
    1《中国戏曲志·宁夏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6年版第80页。
    1《明太祖实录》卷一九三,转引自阎玉庭《山西戏曲剧目汇编》,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65页。
    3张正明、张舒《晋商兴衰史》,山西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第14页。
    1安介生《山西移民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11页。
    2《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转引自田福生《关羽传》,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
    3《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转引自田福生《关羽传》,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
    1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李士彪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版。
    2张耒《明道杂志》,转引自张学忠《古代笔记小说选读》,广州市花城出版社1981年版,第165页。
    1潘镜芙、陈墨香《梨园外史》,宝文堂书店1989年版。
    1、《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1959年版。
    2、《明史》,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版。
    3、《清史稿》,中华书局点校本1977年版。
    4、(明)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华书局点校本1959年版。
    5、(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中华书局点校本1959年版。
    6、(清)李渔:《闲情偶记》,单锦珩点校,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7、(清)傅山:《霜红龛集》,山西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8、(清)徐昆:《柳崖外编》,吉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9、(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上、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10、(万历)李维祯纂修:《山西通志》,崇祯二年刻本。
    11、(万历)杨守介纂修:《怀仁县志》,万历二十九年刻本。
    12、(万历)杨维岳纂修:《忻州志》,万历三十六年刻本。
    13、(崇祯)刘以守纂修:《山阴县志》,崇祯二年刻本。
    14、(康熙)王嘉谟纂修:《徐沟县志》,康熙五十一年刻本。
    15、(康熙)宋起凤:《灵邱县志》,康熙二十三年刻本。
    16、(康熙)周三进纂修:《五台县志》,康熙二十六年刻本。
    17、(康熙)王绶修,康乃心纂:《重修平遥县志》,康熙四十五年刻本。
    18、(乾隆)费淳、沈树声纂修:《太原府志》,乾隆四十八年刻本。
    19、(乾隆)桂敬顺纂修:《浑源州志》,乾隆二十八年刻本。
    20、(光绪)王轩等纂修:《山西通志》(共22册),单仁等点校,中华书局1990年版。
    21、(道光)黎中辅纂修:《大同县志》,道光是年刻本。
    22、(雍正)余世堂修,蔡行仁纂:《洪洞县志》,雍正八年刻本。
    23、(民国)孙奂仑、贺椿寿修,韩垌纂:《洪洞县志》,民国五年铅印本。
    24、(乾隆)巫慧修,王居正纂:《蒲县志》,乾隆十八年刻本。
    25、(光绪)托克托欢修,曹和钧、罗良桂纂:《蒲县续志》,光绪六年刻本。
    26、(康熙)刘修,孔尚任纂:《平阳府志》,康熙四十七年刻本。27、(雍正)徐三俊修,陈献可纂:《临汾县志》,雍正八年刻本。28、(乾隆)李居颐纂修:《翼城县志》,乾隆二年刻本。
    29、(光绪)王耀章、龚履坦纂修:《翼城县志》,嘉靖二十七年刻本。
    30、《清徐县志》,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31、《阳曲县志》,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32、《太原市北城区志》,中华书局2002年版。
    33、《娄烦县志》,中华书局1999年版。
    34、《右玉县志》,中华书局1999年版。
    35、《左云县志》,中华书局1999年版。
    36、《大同市志》,中华书局2000年版。
    37、《中国戏曲志·山西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
    38、《中国戏曲志·河南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版。
    39、《中国戏曲志·陕西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5年版。
    40、《中国戏曲志·湖北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3年版。
    41、《中国戏曲志·湖南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0年版。
    42、《中国戏曲志·安徽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3年版。
    43、《中国戏曲志·福建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版。
    44、《中国戏曲志·青海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8年版。
    45、《中国戏曲志·新疆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5年版。
    46、《中国戏曲志·北京卷》(上、下),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9年版。
    47、《中国戏曲志·西藏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版。
    48、《中国戏曲志·云南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4年版。
    49、《中国戏曲志·贵州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9年版。
    50、《中国戏曲志·天津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
    51、《中国戏曲志·河北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3年版。
    52、《中国戏曲志·辽宁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4年版。
    53、《中国戏曲志·广西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5年版。
    54、《中国戏曲志·宁夏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6年版。
    55、《中国戏曲志·内蒙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4年版。
    56、《中国戏曲志·甘肃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5年版。
    57、《中国戏曲志·山东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4年版。
    58、《中国戏曲志·黑龙江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4年版。
    59、《中国戏曲志·广东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3年版。
    60、《中国戏曲志·浙江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7年版。
    61、《中国戏曲志·海南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8年版。
    62、《中国戏曲志·吉林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3年版。
    63、《中国戏曲志·江西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8年版。
    64、《中国戏曲志·四川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5年版。
    65、《中国戏曲志·上海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6年版。
    66、《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西卷》(上、下),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7年版。
    张正民,张舒.《晋商兴衰史》[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10.
    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五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安介生﹒《山西移民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
    范玉春.《移民与中国文化》[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10.
    张正民.《明清晋商及民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葛贤慧.《商路漫漫五百年——晋商与传统文化》[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10.
    张实龙.《甬商、徽商、晋商文化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赵尚文.《梨园夜话》[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
    太原市艺术研究所.《太原戏剧史》[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段建宏.《戏台与社会——明清山西戏台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金登才.《清代花部戏研究》[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王星荣.《蒲剧散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
    杜波,行乐贤,李恩泽.《蒲州梆子剧目辞典》[M]﹒临汾:宝文堂书店,1989.
    周妙中.《清代戏曲史》[M]﹒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墨遗萍.《蒲剧史魂》[M]﹒太原:山西省文化局戏剧工作研究室,1981.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山西省文化厅戏剧工作研究室.《梆子声腔剧种学术讨论会文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
    山西省戏剧研究所.《晋剧百年史话》[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
    李近义.《泽州戏曲史话》[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
    李艳.《明清道教与戏剧研究》[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
    叶长海.《中国戏剧学史稿》[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乔新华.《为什么是洪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荣浪.《山西会馆》[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
    张正明孙丽萍白雷.《中国晋商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黄鉴辉.《明清山西商人研究》[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4.
    梁小民.《小民话晋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刘文峰.《山陕商人与梆子戏考轮》[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
    王日根.《乡土之链——明清会馆与社会变迁》[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寒声.《寒声文集》(第二卷)[M]﹒太原:山西出版传媒集团·三晋出版社,2010.
    游汝杰.《地方戏曲音韵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张正明.《明清晋商及民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太原市艺术研究所.《太原戏剧史》[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孟繁树.《中国版式变化体戏曲源流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李中华.《明清文学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常静之.《论梆子腔》[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行乐贤李恩泽.《蒲剧简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
    韩德英赵再生.《豫剧源流考论》[M]﹒郑州:中国民族音乐集成河南省编辑办公室,1984-1985.
    陈其田.《山西票庄考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卫聚贤.《山西票号史》[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宋光祖.《折子戏赏析》[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
    张青.《洪洞大槐树移民考》[M]﹒太原:中国地方志,2003.
    (日).寺田隆信《山西商人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
    王尚义.《晋商商贸活动的历史地理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张正明赵云旗.《山西历代人口统计》[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车文明.《中国古戏台调查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1.
    阎爱英.《晋商史料全览·临汾卷》[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
    阎爱英.《晋商史料全览·长治卷》[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
    阎爱英.《晋商史料全览·运城卷》[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
    阎爱英.《晋商史料全览·太原卷》[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
    阎爱英.《晋商史料全览·阳泉卷》[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
    阎爱英.《晋商史料全览·晋中卷》[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
    阎爱英.《晋商史料全览·大同卷》[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
    阎爱英.《晋商史料全览·吕梁卷》[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
    阎爱英.《晋商史料全览·忻州卷》[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
    阎爱英.《晋商史料全览·晋城卷》[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
    阎爱英.《晋商史料全览·朔州卷》[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
    [1].王强.乾隆时期的山陕会馆戏台[J].周华斌、朱联群主编《中国剧场史论》(下卷),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2].郭士星.论晋商对山西戏曲文化的贡献[J].三晋戏剧,2003,3-4.
    [3].刘文峰.山陕商贾与梆子戏的关系[J].中华戏曲,1987,3.
    [4].刘文峰.中国传统戏曲与民俗[J].戏友,1997,2-3.
    [5].李文虎王能长.昆曲入晋考[J].戏友,1992,2.
    [6].王云.明清时期山东的山陕商人[J].东岳论丛,2003,24-2.
    [7].王云李泉.聊城山陕会馆戏楼墨记及其史料价值[J].文献季刊,2004,1-1.
    [8].阎玉庭.浅析梆子戏与中国传统文化[J].谢玉辉主编《缀华集·戏剧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3-4.
    [9].宋伦.明清工商会馆的产生及其社会整合作用——以山陕会馆为例[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3,10-5.
    [10].宋伦.论明清山陕会馆的创立及其特点——以工商会馆为例[J].晋阳学刊,2004,1.
    [11].刘建生武芳梅.论晋商与山西戏曲的关系[J].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1.
    [12].沈琨.铁马冰河入梦来——话说晋商与山西梆子戏[J].黄河,2000,6.
    [13].宋俊华.山陕会馆与秦腔传播[J].文艺研究,2006,2.
    [14].刘文峰.明清山陕商人与儒家文化[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0-4.
    [15].刘建生王云爱.山西会馆考略[J].中国地方志·三晋史志文化,2003,3-4.
    [16].丁双双魏子任.华夏文化[J].华夏文化,2006,6-25.
    [17].朱振华孙桂芸.明清时期山西移民对戏曲艺术的影响[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6.
    [18].吴瑞娟.人口迁徙在明清晋商发展中的作用[J].菏泽学院学报,2010,32-1.
    [1].Anselin.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LISA(Research Paper9331). Morgantown, wv:Reg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West VirginiaUniversity,1994.
    [2].Maicus Berliant and Thus Ten Raa. A Foundation of LocationTheory:Consumer Preferences and Dimand[J].Journal of EconomicTheory,198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