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神秀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神秀是我国唐代著名的高僧,他是禅宗五祖弘忍的大弟子,被武周和唐王朝最高统治者尊为“三帝国师,两京法主”。他不但是北宗禅的开创者,也一度被僧俗两界尊称为“禅宗六祖”。他继承并创新了自达摩至弘忍以来的禅学理论,对慧能及其以后的禅学有重大的影响,当然,由于禅宗南北宗的分歧,一千三百多年来,他和慧能一直是被研究和讨论的主要对象。可以说,神秀是中国禅宗史、佛教史,乃至思想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通过全面、系统地阅读、整理与神秀相关的文献,并借助于前人的研究成果,运用文献研究、文化史研究、思想史研究等方法,对神秀的生平、著述、思想以及其所开创的北宗进行整合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横向对比的方法,将神秀与其同时代的佛教诸宗,进行了初步论述。
     具体来说,本文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
     首先,将对神秀的研究分为三个时期,即早期的研究、传统的研究、近现代的研究,对神秀研究的历史作了比较详细的回顾,并找出了每个时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在对前人研究成果回顾和综述的基础上,对选题的意义进行了阐述,初步界定了论文研究的内容,选取了与之相关的研究方法,力图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神秀。
     第二章:神秀生平
     首先,简单的考述了神秀的年代,主要是神秀一生中比较重要的几个年份,即文献记述中有分歧的生年、礼师年、应诏入京年。然后对神秀的一生分为几个时期,即对神秀出家参游、学习东山之法、潜为白衣、玉泉弘法、最终成为两京法主、三帝国师以及圆寂后的殊荣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其中,对在禅宗史研究中比较敏感的问题,比如神秀得法的“理法说”,慧能得法的“袈裟说”,神秀与慧能没有同学的可能以及神秀潜为白衣的原因,进行了阐述。
     第三章:神秀的著述
     本章主要对神秀的著作、语录、对话、诗偈进行了简略的考证。著作方面认定《观心论》、《大乘无生方便门》、《秀和尚劝善文》、《秀禅师七礼》应是神秀之作,而《圆明论》、《大华严经疏》和《妙理圆成观》则不是大通神秀之作品。对《楞伽师资记》、《宗镜录》所记神秀之语录以及诸多文献中神秀与弟子的对话,也进行了分析。神秀的诗偈主要见《六祖坛经》及敦煌写本以及《景德传灯录》之中,通过考证,否定了这些诗偈为神秀所作的可能性。
     第四章:神秀的禅学思想
     首先对神秀禅学思想的渊源,即菩提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的禅学思想进行了论述,然后,对神秀对净土宗、唯识宗、天台宗、华严宗等佛教诸宗思想的融通,进行了对比的研究,并对神秀对中国固有传统的儒、道文化的吸收进行了阐释。总结出了重戒律、坐禅、礼佛、念佛、指事问义、方便通经等为神秀禅的风格。又对神秀的禅学思想,尤其是《观心论》和《大乘无生方便门》中神秀关于佛义的言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述,最后,对神秀的五方便禅法,即总彰佛体、开智慧门、显不思议、明诸法正性、了无异门分别进行了阐释。
     第五章:神秀与北宗
     神秀是禅宗北宗的开创者,北宗一直延续了几百年,本章对北宗的由来、北宗的兴衰、北宗在日本、吐蕃、朝鲜的传承、北宗的性质、北宗与南宗的关系(南北宗的论战,南、北宗的调和)、北宗与其他佛教宗派的融合等进行了研究。
     第六章:结语
     这一部分主要是对以上几章,即神秀生平、著述、神秀的禅学思想以及神秀与北宗的归纳与总结。
Shenxiu was an eminent monk in Tang Dynasty, he was the chief disciple of Hongren, Zen Buddhism the fifth. He was passed as "the imperial tutor of three emperors and suzerains of two capitals" by the highest ruler of the Wuzhu and Tang Dynasty. Not only was he the inaugurator of northern zen sect, but also he was honored as the Zen Buddhism the sixth by both the religious and the secular world. He inherited and innovated the Buddhist theory from Damo to Hongren, and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Huineng and the subsequent zen buddhism. He and Huineng had always been the major research object for many years because of the divergences of northern and southern zen sect. Shenxiu was a remarkable person in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zen buddhism, Buddhism and thought. An entire and systematic collecting and reading had been made in this paper on documents on Shenxiu and by means of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and using research method of document and the cultural history and thought history, the primary research of this paper concentrates mainly on life and works and thought of Shenxiu and the northern zen sect he opened. On the basis, with methods for lateral correlation Shenxiu and the great Buddhists in Shenxiu's Era had been discussed.
     To be specific, the paper includes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Exordium.
     First, this part divides the stages about study on Shenxiu into three periods:the early research, traditional research, latter-day and modern research. This part gives a more detailed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Shenxiu and find the deficiencies. On the basis,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paper has been presented and the content of the paper has been defined and the related research methods have been chosen to research Shenxiu completely, thoroughly and deeply.
     The second part:the life of Shenxiu.
     First, this part makes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Shenxiu's ages which were relatively important in his life. That is:the year of birth of Shenxiu which has divergences in documents, the year of hayashi and entering the court by obeying the imperial edict.The life of Shenxiu was divided into several periods:the period Shenxiu became a monk, studied dongshan-zen and resumed his secular life,and he became the imperial tutor of three emperors and suzerains of two capitals and the honors that he acquired after death. Sensitivity questions on the history of zen buddhism have been discussed,,for example, the possibility that Shenxiu and Huineng were not schoolfellows and the reason why Shenxiu resumed his secular life.
     The third part:the works of Shenxiu.
     This part makes a textual study on his works, quotation, conversation and the poems illustrating zen. It is firmly believed that Shenxiu finished《Guan xin lun》《Da cheng wu sheng fang bian men》,《Xiu he shang quan shan wen》,《Xiu chan shi qi li》, but《Yuan ming lun》is not his works. His quotation in《Leng qie shi zi ji》and《The summary about the ultimate of zen and other sects》and his conversation with his disciples in many documents have been textual researched. His poems illustrating zen mainly includedand
     The fourth part:Shenxiu's ideas on zen.
     First, historical origin of Shenxiu's ideas on zen,that is, ideas on zen of damo, Huike, Sengcan, Daoxin, Hongren have been discussed. A comparative study on combination of ideas on zen of pure land sect and the Insight Sect and Tiantai Sect and Hua-yan sect and explains the cultural absorp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Shenxiu's zen style are summarized, and it included Stress on religious discipline, religious meditations, buddha-worship, pray to Buddha. This part makes an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n Shenxiu's ideas on zen, especially his conversation on buddlisn in《Guan xin lun》,《Da cheng wu sheng fang bian men》.Finally this part discusses Shenxiu's ideas on zen.
     The fifth chapter:Shenxiu and northern zen sect.
     Shenxiu was the founder of northern zen sect, and northern zen sect lasted hundreds of years. This part makes a study on origin of northern zen sec, the rise and fall of northern zen sect, the Inherit in Japan, ancient Tibet,Korean,the nature of northern zen sect, the relations between northern zen sect and southern zen sect and combination of northern zen sect and other buddhism factions.
     The sixth part:conclusion.
     This part is asummsry of the former parts. Shenxiu's history life,his,Zenbuddhism,and Shenxiu and Northern school of Chan are summed up bridfly.
引文
[1]宋之问:《为洛下诸僧请法事迎秀禅师表》,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五册,卷二百四十,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717页。
    [1]张说:《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四册,卷二百三十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607页。
    [2]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石家庄:河北省佛教协会,2005年5月,第1290页。(下引《大正新修大藏经》出版社版次与此同)。
    [3]杜胐:《传法宝记》,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75页。
    [4]杜胐:《传法宝记》,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81页。
    [5]杜胐:《传法宝记》,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81页。
    [1]杜胐:《传法宝记》,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81页。
    [2]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86页。
    [3]杜胐:《传法宝记》,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82页。
    [4]杜胐:《传法宝记》,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82页。
    [5]独孤沛:《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7月,第27-34页。
    [6]独孤沛:《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7月,第30页。
    [1]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51页。
    [1]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二,《大正新修大藏经》,诸宗部五,第402页。
    [2]宗密:《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63册,石家庄:河北省佛教协会,2006年5月,第31页。(下引《大藏新纂卍续藏经》出版社版次与此同)。
    [3]宗密:《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63册,第33页。
    [4]宗密:《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63册,第35页。
    [5]静、筠:《祖堂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01页。
    [1]《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四十一·神秀》。
    [2]李昉:《太平广记》卷第九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9月,第645页。
    [1]契嵩:《传法正宗定祖图》,《大正新修大藏经》,史部传三,第769页。
    [2]契嵩:《传法正宗记》卷第六,《大正新修大藏经》,史部传三,第749页。
    [3]参见绍昙:《五家正宗赞》,《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78册;宗鉴:《释门正统》,《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75册:了升、如祐:《禅门诸祖偈赞》,《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66册。
    [4]志磐:《佛祖统纪》卷第三十九,《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一,第369页。
    [5]张说:《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四册,卷二百三十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607页:杜胐:《传法宝记》,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80页;《历代法宝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三,第184页;《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四十一·神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月,第5109页: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90页。
    [6]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90页。
    [7]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八,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77页。
    [1]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八,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74页。
    [2]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八,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76页。
    [3]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八,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72页。
    [4]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八,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78页。
    [5]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八,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78页。
    [1]祖绣:《隆兴编年通论》卷十五,《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75册,第182页。
    [2]慧洪:《林间录》卷上,《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87册,第249页。
    [3]法宏、道谦:《禅宗杂毒海》,《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65册,第58页。
    [4]参见熙仲:《历代释氏资鉴》,《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76册;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76册;觉岸:释氏稽古略》,《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76册;昙畺:《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77册。
    [5]祖绣:《降兴编年通论》卷第十四,《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75册,第178页。
    [1]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65页。
    [2]法应集、普会续集:《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65册,第512页。
    [3]参见心泰:《佛法金汤编》,《大藏新纂形续藏经》,第87册。
    [4]参见如卺:《禅宗正脉》,《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85册。
    [5]参见德清:《八十八祖道影传赞》,《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86册。
    [6]参见瞿汝稷:《指月录》,《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83册。
    [1]朱时恩:《佛祖纲目》,《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85册,第560页。
    [2]参见吴侗、道忞《禅灯世谱》,《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86册。
    [3]参见黎眉:《教外别传》,《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84册。
    [4]参见通容:《五灯严统》,《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80册。
    [5]参见朱棣:《神僧传》卷第七,《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二,第993页。
    [1]参见徐世昌:《祖庭指南》,《大藏新纂卍藏经》,第87册;《高僧摘要》,《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87册;悟进:《佛祖宗派世谱》,《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86册;纪阴:《宗统编年》,《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86册;超永:《五灯全书》,《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81册;超溟、明贯:《万法归心录》,《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65册;净符:《宗门拈古汇集》,《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66册;弘储表、南潜评:《南岳单传记》,《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86册;果性:《佛祖正传古今捷录》,《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86册。
    [2]参见清世宗:《御选语录》,《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68册。
    [3]参见戒显:《列祖提纲录叙》,《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64册,第1页。
    [1]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8月,第370页。
    [2]周叔迦:《周叔迦佛学论著集》(上),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1月,第193页。
    [3]印顺:《中国禅宗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111页。
    [4]任继愈:《佛教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07页。
    [5]高令印:《中国禅学通史》,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7月,第206页。
    [1]洪修平:《中国禅学思想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136页。
    [2]葛兆光:《中国禅思想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18页。
    [3]杨曾文:《唐五代禅宗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5月,第95页。
    [4]罗香林:《旧唐书僧神秀传疏证》,《禅宗史实考辩》,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张漫涛:《现代佛教学术研究丛刊》,第四册,1979年,第249页。
    [5]印顺:《中国禅宗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148页。
    [6]杨曾文:《唐五代禅宗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5月,第92页。
    [1]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第105页。
    [2]任继愈:《佛教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07页。
    [3]杨曾文:《唐五代禅宗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5月,第93页。
    [4]高令印:《中国禅学通史》,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7月,第206页。
    [5]姜义华:《胡适学术文集·中国佛教史》,中华书局,1997年12月,第122页。
    [6]印顺:《中国禅宗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110页。
    [7]中村·元:《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台北:天华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5月,第332页。
    [8]范文澜:《唐代佛教》,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4月,第156页。
    [9]杜胐:《传法宝记》,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80页
    [1]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第105页。
    [2]John R. Mcrae, The Northern School and the Formation of Early Ch'an
    Buddhism, (Honoluli;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86,)pp.48-50.
    [3]马克瑞,即麦可瑞,余威德写为麦可瑞,龚隽写为马克瑞,英文为John R. Mcrae。本文在引用时,保留原文。
    [4]印顺:《中国禅宗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111页。
    [5]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第107页。
    [6]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8月,第215页。
    [1]杨曾文:《唐五代禅宗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5月,第104页。
    [2]洪修平:《中国禅学思想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137页。
    [3]吴立民:《禅宗宗派源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8月,第99页。
    [4]潘桂明:《中国禅宗思想历程》,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11月,第76页。
    [5]余威德:《唐代北宗禅发展研究——以玉泉寺神秀为主》,台湾:慈济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所,硕士论文,2004年7月,第29页。
    [6]高令印:《中国禅学通史》,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7月,第208页
    [1]杨曾文:《唐五代禅宗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5月,第111页。
    [2]杨曾文:《日本学者对中国禅宗文献的研究和整理》,《世界宗教研究》,1987年第1期,第118页。
    [3]印顺:《中国禅宗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111页。
    [4]洪修平:《中国禅学思想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137页。
    [5]潘桂明:《中国禅宗思想历程》,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11月,第76页
    [6]吴立民:《禅宗宗派源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8月,第99页。
    [7]余威德:《唐代北宗禅发展研究——以玉泉寺神秀为主》,台湾:慈济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所,硕士论文,2004年7月,第32页。
    [8]姜义华:《胡适学术文集·中国佛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12月,第125页。
    [1]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第107页。
    [2]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第110页。
    [3]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第112页。
    [4]吴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8月,第216页。
    [5]刘楚华:《神秀和尚示语试释》,《敦煌学》第二十五辑,台北:乐学书局有限公司,2004年9月,第493-515页。
    [6]汪娟:《敦煌礼忏文研究》,台北: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9月,第374-376页。
    [7]朱凤玉:《敦煌劝善类白话诗歌初探》,《敦煌学》,第二十六辑,台北:乐学书局有限公司,2005年12月,第87页。
    [1]义天:《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卷第一,《大正新修大藏经》,目录部,第1166页。
    [2]余威德:《唐代北宗禅发展研究——以玉泉寺神秀为主》,台湾,慈济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所,硕士论文,2004年7月,第34页。
    [3]转引龚隽:《禅史钩沉——以问题为中心的思想史论述》,北京:生活·读书·三联书店,2006年8月,第128页。
    [4]高令印:《中国禅学通史》,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7月,第211页。
    [5]周叔迦:《周叔迦佛学论著集》(上),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1月,第193页。
    [1]姜义华:《胡适学术文集·中国佛学史》,北京:中华世局,1997年12月,第125页。
    [2]蒋维乔:《中国佛教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4月,第167页。
    [3]汤用彤:《汤用彤全集》第二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第197页。
    [4]吴立民:《禅宗宗派源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8月,第96页。
    [5]潘桂明:《中国禅宗思想历程》,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12月,第88页。
    [6]范文澜:《唐代佛教》,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4月,第68页。
    [7]宗舜、文正义:《论禅宗与念佛——以四祖至六祖为中心》,《中国禅学》,2002年第1卷。
    [8]杨维中:《从南宗与北宗心性思想的差别看禅宗的正式形成》,《中国禅学》,2002年第1卷。
    [9]杨维中:《隋唐佛教心性论的四种范式及其比较研究》,《哲学门》第二卷,(2001),第1册,第46页。
    [1]伍先林:《神秀的禅法思想》,《佛学研究》,1999年,第161页。
    [2]张松辉:《论渐修与顿悟的同异》,宗教学研究,2002年,第3期。
    [3]李华华:《清净心的殊途同归——神秀与慧能的心性论》,《江淮论坛》,2006年第1期。
    [4]朱金高:《慧能、神秀修养方法的会通与融合》,《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8期。
    [5]杨惠南:《道信与神秀之禅法的比较——兼论惠能所批判之看心、看净的禅法》,《台大哲学论评》(第十一期),1988年1月。
    [6]印顺:《中国禅宗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254页。
    [7]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8月,第219页。
    [1]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8月,第310页。
    [1]葛兆光:《中国禅思想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97页。
    [2]忽滑谷快天:《中国禅学思想史》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第134页。
    [3]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12月,第270页。
    [4]转引龚隽:《禅史钩沉——以问题为中心的思想史论述》,北京:生活·读书·三联书店,2006年8月,第129页。
    [1]转引龚隽:《禅史钩沉——以问题为中心的思想史论述》,北京:生活·读书·三联书店,2006年8月,第131页。
    [2]转引龚隽:《禅史钩沉——以问题为中心的思想史论述》,北京:生活·读书·三联书店,2006年8月,第132页。
    [3]转引龚隽:《禅史钩沉——以问题为中心的思想史论述》,北京:生活·读书·三联书店,2006年8月,第132页。
    [1]转引龚隽:《禅史钩沉——以问题为中心的思想史论述》,北京:生活·读书·三联书店,2006年8月,第136页。
    [2]转引龚隽:《禅史钩沉——以问题为中心的思想史论述》,北京:生活·读书·三联书店,2006年8月,第137页。
    [3]洪修平:《中国禅学思想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142页。
    [4]罗香林:《旧唐书僧神秀传疏证》,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四册,《禅宗史实考辨》,禅学
    专集之四,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第290页。
    [1]方立天:《论南顿北渐》,《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1期。
    [2]任继愈:《佛教小辞典》,上海: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07页。
    [3]任继愈:《神秀北宗禅法》,《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2期。
    [1]温玉成:《禅宗北宗初探》,《世界宗教研究》,1983年第2期。
    [1]葛兆光:《中国禅思想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1995年12月,第225页。
    [2]袁德领:《法如神秀与北宗禅的肇始》,《敦煌研究》,2001年第1期。
    [3]余威德:《唐代北宗禅发展研究——以玉泉寺神秀为主》,台湾:慈济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所,硕士论文,2004年7月,第87页。
    [4]葛兆光:《中国禅思想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88页。
    [5]温玉成:《禅宗北宗初探》,《世界宗教研究》,1983年第2期。
    [1]何劲松:《韩国佛教史》上卷,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3月,第283-287页。
    [2]王振江:《论中国神秀与朝鲜知讷佛教思想的特点及其关联》,《东疆学刊》,2008年4月第25卷第2期。
    [3]温玉成:《禅宗北宗续探》,《世界宗教研究》,1985年第2期;朱丽霞:《8-9世纪流传于吐蕃的禅宗派别考——兼论宁玛派与禅宗的思想渊源》,《西藏研究》,2004年第2期。
    [4]张亚莎:《吐蕃时期的禅宗传承》,《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1]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二:,《大正新修大藏经》,诸宗部五,第402页。
    [2]宗密:《中华三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大唐新纂卍续藏经》,第63册,第35页。
    [1]静、筠:《祖堂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01页。
    [2]李昉:《太平广记》卷九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9月,第645页。
    [1]李邕:《大照禅师塔铭》,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五册,卷二百六十二,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957页。
    [2]神秀:《观心论》,《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71页。
    [1]张说:《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四册,卷二百三十一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607页。
    [2]张说:《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四册,卷二百三十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607页。
    [3]杜胐:《传法宝记》,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80页。
    [1]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90页。
    [2]宋之问:《为洛下诸僧请法事迎秀禅师表》,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五册,卷二百四十,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717页。
    [3]李昉:《太平广记》,卷第九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9月,第645页。
    [4]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八,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78页。
    [5]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496页。
    [6]参见本文第一章,第一节。
    [1]释道诚:《释氏要览》卷上:,《大正新修大藏经》,事汇部下,第266页。
    [1]释道诚:《释氏要览》卷上,《大正新修大藏经》,事汇部下,第272页。
    [2]张说:《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四册,卷二百三十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608页。
    [3]杜胐:《传法宝记》,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80页。
    [1]参见本文第一章,第一节。
    [2]杜胐:《传法宝记》,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80页。
    [1]印顺:《中国禅宗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148页。
    [2]印顺:《中国禅宗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150页。
    [3]王维:《六祖能禅师碑铭》,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六册,卷三百二十七,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3695页。
    [4]刘澄:《南阳和尚问答杂徵义》,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7月,第110页。
    [1]《历代法宝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三,第182页。
    [2]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之下,《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9册,第532页。
    [3]法海:《六祖大师缘起外记》,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33页。
    [4]刘禹锡:《曹溪六祖大鉴禅师第二碑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册,卷六百一十,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6900页。
    [5]释道元:《景德传灯录》,成都:成都古籍书店,2000年1月,第68-71页。
    [6]《曹溪大师传》,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19页。
    [1]契嵩:《传法正宗记》卷第六,《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三,第747页。
    [2]契嵩:《传法正宗记》卷第六,《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三,第746页。
    [3]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八,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72页。
    [4]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八,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73页。
    [5]静、筠:《祖堂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第87页。
    [6]法才:《光孝寺瘗发塔记》,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八册,卷九百十二,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2393页。
    [1]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4页。
    [2]印顺:《中国禅宗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142页,第57页
    [3]弘忍卒年有三说:咸亨五年,上元元年,上元二年,《神会和尚禅话录》记弘忍卒于上元年而月:玄赜、
    净觉记弘忍卒于咸亨五年二月。上元元年二月也是咸亨五年二月,因为咸亨五年八月改元。上元二年的“二”。当为上元元年之“元”的笔抄之误。
    [1]姜义华:《胡适学术文集·中国佛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12月,第358页。
    [1]杜胐:《传法宝记》,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80页。
    [2]张说:《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四册,卷二百三十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607页。
    [3]独孤沛:《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7月,第31页。
    [1]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7页。
    [2]印顺:《中国禅宗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169页。
    [3]印顺:《中国禅宗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170页。
    [4]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八,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79页。
    [5]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453页。
    [1]张说:《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四册,卷二百三十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607页。
    [2]杜胐:《传法宝记》,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80页。
    [3]《历代法宝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三,第184页。
    [4]《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四十一·神秀》。
    [5]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吉逸部,第1290页。
    [6]志磬:《佛祖统纪》卷第三十九,《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一,第369页。
    [7]祖绣:《隆兴编年通论》卷第十四,《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75页,第178页。
    [1]参见本文第一章第一节。
    [2]宋之问:《为洛下诸僧请法事迎秀禅师表》,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五册,卷二百四十,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第2717页。
    [3]武则天于垂拱四年五月,加尊号“圣母神皇”,以后称“神皇”。革唐命后,改国号周,加尊号“圣神皇帝”、“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天册金轮圣神皇帝”,久视年停金轮等尊号。久视前,即诏神秀前,武则天尊号中均有“圣神皇帝”字。见《旧唐书》卷六,《本纪第六·则天皇后》。
    [1]宋之问:《为洛下诸僧请法事迎秀禅师表》,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五册,卷二百四十,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第2717页。
    [2]宋之问:《为洛下诸僧请法事迎秀禅师表》,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五册,卷二百四十,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第2717页。
    [3]宋之问:《为洛下诸僧请法事迎秀禅师表》,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五册,卷二百四十,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第2717页。
    [4]杜胐:《传法宝记》,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80页
    [1]净觉:《楞伽师资记序》,陈尚君:《全唐文补编》卷三一,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9月,第367页。
    [2]李昉:《太平广记》卷第九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9月,第645页。
    [3]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497页。
    [4]《旧唐书》卷六,《本纪第六·则天皇后》。
    [1]杜胐:《传法宝记》,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80页。
    [2]张说:《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四册,卷二百三十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608页。
    [3]《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四十一·神秀》。
    [4]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八,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79页。
    [5]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四,成都:成都古籍书店,2000年1月,第58页。
    [6]道宣:《广弘明集》卷第二十八,《启福篇》,《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四,第328页。
    [7]《通典》卷七《食货》七,《历代盛衰户口》。
    [1]《隋书》卷二四,《志第十九·食货》。
    [2]《隋书》卷四,《帝纪第四·炀帝下》。
    [3]杜胐:《传法宝记》,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80页.
    [1]释道诚:《释氏要览》卷上,《大正新修大藏经》,事汇部下,第260页。
    [2]释道诚:《释氏要览》卷上,《大正新修大藏经》,事汇部下,第260页。
    [3]道宣:《大唐内典录》卷第五《皇朝传译佛经录》第十八,《大正新修大藏经》,目录部,第280页。
    [4]《旧唐书》,卷七九,《列传第二十九·傅奕》。
    [5]参见《通典》卷七《食货》七,《历代盛衰户口》。
    [1]道宣:《广弘明集》卷——《辩惑篇》第二之七《唐太史令傅弈(上废省佛僧表)》,《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四,第160页。
    [2]杜胐:《传法宝记》,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80页。
    [3]张说:《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四册,卷二百三十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608页。
    [4]释道诚:《释氏要览》卷上,《大正新修大藏经》,事汇部下,第272页。
    [5]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90页。
    [1]张说:《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四册,卷二百三十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608页。
    [2]杜胐:《传法宝记》,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80页。
    [3]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第105页。
    [4]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496页。
    [5]杜胐:《传法宝记》,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80页。
    [6]张说:《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四册,卷二百三十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608页。
    [7]关于武德九年唐高祖下的《沙汰僧道诏》,《新唐书》、《资治通鉴》记为四月,见《新唐书》卷一,《本纪第一·高祖皇帝》、《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一唐纪七。《旧唐书》记为五月,见《旧唐书》卷一,《本纪第一·高祖》。
    [1]唐高祖:《沙汰僧道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一册,卷三,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2页。
    [2]《新唐书》卷一,《本纪第一·高祖皇帝》。
    [3]《旧唐书》卷一,《本纪第一·高祖》。
    [4]杜胐:《传法宝记》,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81页。
    [5]释道元:《景德传灯录》,成都:成都古籍书店,2000年1月,第38页。
    [1]道宣:《续高僧传》卷第十六,《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二,第552页。
    [2]道宣:《续高僧传》卷第十六,《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二,第552页。
    [3]道宣:《续高僧传》卷第十六,《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二,第552页。
    [4]杜胐:《传法宝记》,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81页。
    [5]杜胐:《传法宝记》,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78页。
    [6]李知非:《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序》,陈尚君:《全唐文补编》卷三一,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9月,第366页。
    [7]道宣:《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二,第606页。
    [8]《历代法宝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三,第181页。
    [1]《历代法宝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三,第182页。
    [2]杜胐:《传法宝记》,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80页。
    [3]印顺:《中国禅宗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148页。
    [4]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453页。
    [1]张说:《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四册,卷二百三十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607页。
    [2]杜胐:《传法宝记》,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80页。
    [3]《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四十一·神秀》。
    [4]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八,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77页。
    [5]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四,成都:成都古籍书店,2000年1月,第58页。
    [6]普济:《五灯会元》卷第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10月,第72页。
    [1]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90页。
    [2]张说:《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四册,卷二百三十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607页。
    [3]杜胐:《传法宝记》,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80页。
    [4]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90页。
    [1]张说:《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四册,卷二百三十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607页。
    [2]杜胐:《传法宝记》,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80页。
    [3]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八,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72页。
    [1]杜胐:《传法宝记》,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79页。
    [2]杜胐:《传法宝记》,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79页。
    [3]转引印顺:《中国禅宗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63页。
    [4]温玉成:《读(禅宗大师法如碑)书后》,《世界宗教研究》,1981年,第1期。
    [1]杜胐:《传法宝记》,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79页。
    [2]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89页。
    [3]宋儋:《大唐嵩山会善寺故大德道安禅师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七册,卷三百九十六,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4555页。
    [1]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9页。
    [2]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9页。
    [3]日本学者石井修道认为有十四种;宇井伯寿认为有近二十种;柳田圣山认为有十一种;杨曾文认为有近三十种。
    [4]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成都:成都古籍书店,2000年1月,第590页。
    [5]书处厚:《兴福寺内道场供奉大德大义禅师碑铭》,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二册,卷七百十五,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8144页。
    [1]参见姜义华:《胡适学术文集·中国佛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12月,第353页。
    [2]印顺:《中国禅宗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215页。
    [3]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51页。
    [1]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5页。
    [1]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9-14页。
    [2]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2页。
    [3]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2页。
    [1]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68页。
    [2]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65页。
    [3]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5页。
    [1]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5页。
    [2]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5页。
    [3]《历代法宝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三,第184页。
    [1]《历代法宝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三,第182页。
    [2]杜胐:《传法宝记》,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79页。
    [1]独孤沛:《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7月,第34页。
    [2]独孤沛:《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7月,第27页。
    [3]独孤沛:《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7月,第43页。
    [3]独孤沛:《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7月,第29页。
    [4]独孤沛:《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7月,第32页。
    [1]独孤沛:《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7月,第32页。
    [2]独孤沛:《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7月,第29页。
    [3]独孤沛:《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7月,第17页。
    [4]独孤沛:《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7月,第30页。
    [1]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90页。
    [2]《旧唐书》卷第一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四十一·神秀》。
    [3]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八,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72页。
    [4]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四,成都:成都古籍书店,2000年1月,第58页。
    [1]普济:《五灯会元》卷第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10月,第72页。
    [2]张说:《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四册,卷二百三十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607页。
    [3]张说:《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四册,卷二百三十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607页。
    [4]印顺:《中国禅宗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162页。
    [1]王维:《六祖能禅师碑铭》,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六册,卷三百二十七,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3695页。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之下,《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9册,第532页;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33页。
    [2]《历代法宝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三,第182页。
    [3]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5页。
    [4]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91页。
    [5]参见《唐中岳沙门释(?)如行状》,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二十二册,卷九百九十七,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5564页。
    [6]杜胐:《传法宝记》,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80页。
    [7]印顺:《中国禅宗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162页。
    [1]转引余威德:《唐代北宗禅发展研究——以玉泉神秀为中心》,台湾:慈济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7月,第22页。
    [2]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第105页,注5。
    [3]参见余威德:《唐代北宗禅发展研究——以玉泉神秀为中心》,台湾:慈济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7月,第22-23页。
    [4]杜胐:《传法宝记》,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80页。
    [1]《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九,唐纪十五。
    [2]《资治通签》卷第一百九十九,唐纪十五。
    [3]《新唐书》卷四,《本纪第四·则天皇后》。
    [4]慧立:《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第九,《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二,第270页。
    [5]《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唐纪十六。
    [1]道宣:《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丁,《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四,第387页。
    [2]《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唐纪十六。
    [3]《新唐书》卷三,《本纪第三·高宗皇帝》。
    [4]《旧唐书》卷四,《本纪第四·高宗上》。
    [5]道宣:《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丁,《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四,第392页。
    [6]道宣:《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丙,《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四,第386页。
    [7]彦惊:《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四,第455页。
    [1]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411页。
    [2]彦悰:《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四,第455页。
    [1]彦惊:《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四,第455页。
    [2]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411页。
    [3]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411页。
    [4]道宣:《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丁,《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四,第393页。
    [1]《资治通鉴别》卷二百一,唐纪十七。
    [2]志磐:《佛祖统纪》卷三第十九,《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一,第368页。
    [3]《旧唐书》卷五,《本纪第五·高宗下》。
    [4]《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三,《列传第一百三十三·武承嗣》。
    [5]志磐:《佛祖统纪》卷第三十九,《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一,第368页。
    [6]《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唐纪十八。
    [7]《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唐纪十八。
    [1]杜胐:《传法宝记》,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80页。
    [2]张说:《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四册,卷二百三十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607页。
    [3]道宣:《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五,《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二,第599页。
    [1]道宣:《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二,第603页。
    [2]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八,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83页。
    [3]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五,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90页。
    [4]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615页。
    [5]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八,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83页。
    [6]杜胐:《传法宝记》,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80页。
    [1]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八,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77页。
    [2]张说:《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四册,卷二百三十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607页。
    [3]宋之问:《为洛下诸僧请法事迎秀禅师表》,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五册,卷二百四十,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717页。
    [4]《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唐纪二十。
    [5]《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五,《列传第五十·苏环》。
    [6]《资治通鉴》卷二0五《唐纪》二—《武则天》。
    [1]《旧唐书》卷八十九,《列传第三十九·狄仁杰》。
    [2]《资治通鉴》卷二0五《唐纪》二一《武则天》。
    [3]宋之问:《为洛下诸僧请法事迎秀禅师表》,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五册,卷二百四十,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717页。
    [4]《旧唐书》卷六,《本纪第六·则天皇后》。
    [5]杜胐:《传法宝记》,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80页。
    [6]张说:《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四册,卷二百三十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607页。
    [1]杜胐:《传法宝记》,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80页。
    [2]张说:《唐玉泉寺大通禅帅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四册,卷二百三十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607页。
    [3]净觉:《楞迦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90页。
    [4]张说:《唐玉泉寺大通禅帅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四册,卷二百三十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607页。
    [5]杜胐:《传法宝记》,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80页。
    [1]《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四十一·神秀》。
    [2]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八,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77页。
    [3]《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四十一·神秀》。
    [4]杜胐:《传法宝记》,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80页。
    [5]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90页。
    [6]杜胐:《传法宝记》,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80页。
    [7]李防:《太平广记》卷第九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9月,第645页。
    [1]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90页。
    [2]释道诚:《释氏要览》卷上,《大正新修大藏经》,事汇部下,第262页。
    [3]释道诚:《释氏要览》卷上,《大正新修大藏经》,事汇部下,第260页。
    [4]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卷第十二,《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一,第584页。
    [5]《曹溪大师传》,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25页。
    [6]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八,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74页。
    [1]《曹溪大师传》,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25页。
    [2]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八,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74页。
    [3]李邕:《大照禅师塔铭》,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五册,卷二百六十二,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957页。
    [4]净觉:《楞伽师资记序》,陈尚君:《全唐文补编》卷三一,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9月,第367页。
    [5]净觉:《楞伽师资记序》,陈尚君:《全唐文补编》卷三一,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9月,第367页。
    [1]张说:《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四册,卷二百三十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607页。
    [2]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90页。
    [3]杜胐:《传法宝记》,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80页。
    [4]《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四十一·神秀》。
    [5]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八,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78页。
    [6]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三,成都:成都古籍书店,2000年1月,第58页。
    [1]《唐会要》卷四十八。
    [2]张说:《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四册,卷二百三十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607页。
    [3]程鸿诏:《唐两京城坊考校补正》卷五,徐松:《唐两京城防考》,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8月,第216页。
    [4]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90页。
    [5]张说:《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四册,卷二百三十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607页。
    [1]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八,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78页。
    [2]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三,成都:成都古籍书店,2000年1月,第37页。
    [3]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三,成都:成都古籍书店,2000年1月,第39页。
    [4]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三,成都:成都古籍书店,2000年1月,第41页。
    [5]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三,成都:成都古籍书店,2000年1月,第42页。
    [6]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三,成都:成都古籍书店,2000年1月,第44页。
    [7]柳宗元:《曹溪第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册,卷五百八十七,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6690页。
    [8]张说:《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四册,卷二百三十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607页。
    [1]李邕:《大照禅师塔铭》,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五册,卷二百六十二,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957页。
    [2]张说:《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四册,卷二百三十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607页。
    [3]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90页。
    [4]张说:《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四册,卷二百三十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607页。
    [5]张说:《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四册,卷二百三十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607页。
    [6]《仪礼·士虞礼》,杨天宇:《仪礼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7月,第686页。
    [1]张说:《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四册,卷二百三十一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607页。
    [2]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八,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77页。
    [3]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四,成都:成都古籍书店,2000年1月,第58页。
    [4]杜胐:《传法宝记》,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80页。
    [5]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90页。
    [6]杜胐:《传法宝记》,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80页。
    [7]张说:《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四册,卷二百三十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607页。
    [8]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90页。
    [1]《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四十一·神秀》。
    [2]张说:《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四册,卷二百三十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607页。
    [3]张说:《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四册,卷二百三十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607页
    [4]李邕:《嵩岳寺碑》,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五册,卷二百六十三,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972页。
    [5]杜胐:《传法宝记》,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83页。
    [1]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八,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78页。
    [2]张说:《谢赐御书大通禅师碑额状》,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四册,卷二百二十四,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539页。
    [3]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90页。
    [4]祖绣:《隆兴编年通论》卷第十四,《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75册,第180页。
    [1]条原寿雄、田中良昭:《敦煌佛典与禅》(讲座敦煌8),东京:大东出版社,昭和五五年二月,第175页。
    [1]参见http://zhihai.heshang.net/Article/wzzz/fswz/200801/45790.asp.
    [2]参见http://zhihai.heshang.net/Article/wzzz/fswz/200801/45790.asp.
    [3]参见本文第一章第一节。
    [4]参见本文第一章第一节。
    [5]参见本文第一章第一节。
    [6]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90页。
    [1]杨曾文:《禅宗文献研究在日本》,《佛典研究续编》,台北:华宇出版社,1985年6月,第13页。
    [2]神秀:《观心论》,《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73页。
    [3]余威德:《唐代北宗禅发展研究——以玉泉寺神秀为主》,台湾:慈济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所,硕士论文,2004年7月,第29页。
    [4]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85页。
    [1]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86页。
    [2]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89页。
    [3]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90页。
    [4]《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四十一·神秀》。
    [5]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五,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08页。
    [1]神秀:《秀和尚劝善文》,朱风玉:《敦煌劝善类白话诗歌初探》,《敦煌学》,第二十六辑,台北:乐学书局有限公司,2005年12月,第87页。
    [2]神秀:《观心论》,《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70-1271页。
    [3]神秀:《秀和尚劝善文》,朱凤玉:《敦煌劝善类白话诗歌初探》,《敦煌学》,第二十六辑,台北:乐学书局有限公司,2005年12月,第87页。
    [4]神秀:《秀禅师七礼》,汪娟:《敦煌礼忏文研究》,台北: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9月,第376页。
    [5]神秀:《第二门破相论》,《大正新修大藏经》,诸宗部五,第367页。
    [1]神秀:《秀和尚劝善文》,朱凤玉:《敦煌劝善类白话诗歌初探》,《敦煌学》,第二十六辑,台北:乐学书局有限公司,2005年12月,第87页。
    [2]神秀:《观心论》,《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72页。
    [3]神秀:《观心论》,《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72页。
    [4]神秀:《秀和尚劝善文》,朱风玉:《敦煌劝善类白话诗歌初探》,《敦煌学》,第二十六辑,台北:乐学书局有限公司,2005年12月,第87页。
    [5]神秀:《秀禅师七礼》,汪娟:《敦煌礼忏文研究》,台北: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9月,第376页。
    [1]神秀:《观心论》,《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71页。]
    [2]神秀:《秀和尚劝善文》,朱风玉:《敦煌劝善类白话诗歌初探》,《敦煌学》,第二十六辑,台北:乐学书局有限公司,2005年12月,第87页。
    [3]神秀:《秀禅师七礼》,汪娟:《敦煌礼忏文研究》,台北: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9月,第375页。
    [4]神秀:《观心论》,《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71页。
    [5]神秀:《观心论》,《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71页。
    [1]条原寿雄、田中良昭:《敦煌佛典与禅》(讲座敦煌8),东京:大东出版社,昭和五五年二月,第328页。
    [1]参见本文第一章第一节。
    [2]参见本文第一章第一节。
    [3]参见本文第一章第一节。
    [4]参见本文第一章第一节。
    [5]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第107页。
    [6]宗密:《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63册,第35页。
    [1]条原寿雄、田中良昭:《敦煌佛典与禅》(讲座敦煌8),东京:大东出版社,昭和五五年二月,第328页。
    [2]神秀:《大乘五方便北宗》,第三号本第一部,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90-210页。
    [3]宋之问:《为洛下诸僧请法事迎秀禅师表》,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五册,卷二百四十,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717页。
    [1]李邕:《大照禅师碑铭》,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五册,卷二百六十二,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958页。
    [2]严挺之:《大智禅师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五册,卷二百八十,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3171页。
    [3]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88页。
    [4]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90页。
    [1]神秀:《秀和尚劝善文》,朱凤玉:《敦煌劝善类白话诗歌初探》,《敦煌学》,第二十六辑,台北:乐学书局有限公司,2005年12月,第87页。
    [2]神秀:《大乘无生方便门》,第二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68页。
    [3]神秀:《秀和尚劝善文》,朱凤玉:《敦煌劝善类白话诗歌初探》,《敦煌学》,第二十六辑,台北:乐学书局有限公司,2005年12月,第87页。
    [4]神秀:《大乘五方便 北宗 (后半)》,第三号本第二部,铃木大拙:《铃木大拙文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216页。
    [5]神秀:《秀和尚劝善文》,朱凤玉:《敦煌劝善类白话诗歌初探》,《敦煌学》,第二十六辑,台北:乐学书局有限公司,2005年12月,第87页。
    [6]神秀:《大乘五方便 北宗 (伦敦本)》,第四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文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235页。
    [1]神秀:《大乘五方便 北宗 (伦敦本)》,第四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文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228页。
    [2]神秀:《秀和尚劝善文》,朱凤玉:《敦煌劝善类白话诗歌初探》,《敦煌学》,第二十六辑,台北:乐学书局有限公司,2005年12月,第87页。
    [3]神秀:《大乘五方便 北宗 (伦敦本)》,第四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文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221页。
    [4]神秀:《秀和尚劝善文》,朱凤玉:《敦煌劝善类白话诗歌初探》,《敦煌学》,第二十六辑,台北:乐学书局有限公司,2005年12月,第87页。
    [5]神秀:《大乘无生方便门》,第二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文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69页。
    [6]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90页。
    [7]神秀:《大乘五方便北宗》第三号本第一部,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92页。
    [8]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90页。
    [1]神秀:《大乘五方便 北宗 (后半)》,第三号本第二部,铃木大拙:《铃木大拙文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218页。
    [2]条原寿雄、田中良昭:《敦煌佛典与禅》(讲座敦煌8),东京:大东出版社,昭和五五年二月,第329页。
    [3]神秀:《秀和尚劝善文》,朱凤玉:《敦煌劝善类白话诗歌初探》,《敦煌学》,第二十六辑,台北:乐学书局有限公司,2005年12月,第87页。
    [1]条原寿雄、田中良昭:《敦煌佛典与禅》(讲座敦煌8),东京:大东出版社,昭和五五年二月,第312页。
    [2]条原寿雄、田中良昭:《敦煌佛典与禅》(讲座敦煌8),东京:大东出版社,昭和五五年二月,第312页。
    [3]陆长远:《唐故灵泉寺元林禅师神道碑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九册,卷五百十,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5974页。
    [4]陆长远:《唐故灵泉寺元林禅师神道碑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九册,卷五百十,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5974页。
    [1]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47页。
    [2]神秀:《秀禅师七礼》,汪娟:《敦煌礼忏文研究》,台北: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9月,第375页。
    [3]条原寿雄、田中良昭:《敦煌佛典与禅》(讲座敦煌8),东京:大东出版社,昭和五五年二月,第344页。
    [1]条原寿雄、田中良昭:《敦煌佛典与禅》(讲座敦煌8),东京:大东出版社,昭和五五年二月,第346页。
    [2]转引自余威德:《唐代北宗禅发展研究——以玉泉寺神秀为主》,台湾:慈济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所,硕士论文,2004年7月,第33页。
    [3]义天:《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大正新修大藏经》,目录部,第1166页。
    [1]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五,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02页。
    [1]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90页。
    [2]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8月,第216页。
    [3]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第110页。
    [4]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第112页。
    [5]延寿:《宗镜录》卷第九十八,《大正新修大藏经》,诸宗部五,第943页。
    [1]余威德:《唐代北宗禅发展研究——以玉泉寺神秀为主》,台湾:慈济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所,硕士论文,2004年7月,第34页。
    [2l神秀:《第二门破相论》,《大正新修大藏经》,诸宗部五,第366页。
    [3]神秀:《第二门破相论》,《大正新修大藏经》,诸宗部五,第367页。
    [1]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八,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88页;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四,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60页;普济:《五灯会元》卷第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10月,第74页。
    [2]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八,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90页;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四,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61页;普济:《五灯会元》卷第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10月,第75页。
    [3]李邕:《大照禅师塔铭》,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五册,卷二百六十二,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957页。
    [4]陆海:《大唐空寂寺故大福和上碑》,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七册,卷三百六十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4142页。
    [1]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52-54页。
    [1]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四,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73页;普济:《五灯会元》卷第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10月,第84页。
    [2]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四,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77页;普济:《五灯会元》卷第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10月,第89页。
    [3]李昉:《太平广记》卷第九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9月,第645页;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496页。
    [4]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90页。
    [5]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1页;邓文宽:《六祖坛经》,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第22页。
    [1]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4页。
    [2]任继愈:《敦煌(坛经>写本跋》,《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63页。
    [3]胡适:《所谓‘六祖呈心偈’的演变》,姜义华:《胡适学术文集·中国佛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12月,第300页;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89页。
    [4]胡适:《所谓‘六祖呈心偈’的演变》,姜义华:《胡适学术文集·中国佛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12月,第300页。
    [5]宗宝:《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新修大藏经》诸宗部五,第349页。
    [6]州适:《所谓‘六祖呈心偈’的演变》,姜义华:《胡适学术文集·中国佛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12月,第300页;郭朋:《隋唐佛教》,济南:齐鲁书社出版社,1980年3月,第525页:胡京国:《慧能嗣法‘偈’辨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8年第2期,第67页:简德彬:《释南禅三偈》,《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5期,第128页:简德彬:《南禅三偈再释》,《船山学刊》,2000年第4期,第101页;任继愈:《敦煌(坛经)写本跋》,《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63页。
    [1]胡京国:《慧能嗣法‘偈’辨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8年第2期,第67页。
    [2]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敦煌文献》(7),上海古籍出版社,天津市艺术博物馆,1998年12月,第305页。
    [3]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1页;邓文宽:《六祖坛经》,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第22页;静、筠禅师僧编:《祖堂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第81页。
    [4]杨曾文先生认为,该本为惠昕本系统的《坛经》之一。见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84页。
    [5]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88页。
    [6]宗宝:《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新修大藏经》,诸宗部五,第348页。
    [7]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敦煌文献》(7),上海古籍出版社,天津市艺术博物馆,1998年12月,第305页。
    [1]对神秀和慧能诗偈,从佛教意义研究的文章有:陈寅恪:《禅宗六祖传法偈之分析》,《会明馆从稿二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7月,第187-192页:郭朋:《隋唐佛教》,济南:齐鲁书社出版社,1980年3月,第525页;胡京国:《慧能嗣法‘偈’辨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8年第2期,第67页;简德彬:《释南禅三偈》,《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5期,第128页;简德彬:《南禅三偈再释》,《船山学刊》,2000年第4期,第101页;黄乐:《是否‘本来无一物?》,《读书》,2001年12期;高山杉:《菩提树,芭焦树》,《读书》,2001年9月;曾文广:《时时勤拂拭》,《思维与智慧》,2005年第1期;吴强:《清净佛性与本来无一物——惠能‘得法偈’一辩》,《五台山研究》,2001年第3期。周叔迦:《八宗概要·禅宗》,《周叔迦佛学论著集》上集,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1月,第385页等;张锡厚:《全敦煌诗》卷一五六,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6月,第58403页。另有任继愈:《敦煌<坛经>写本跋》,《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63-371页;胡适:《所谓“六祖呈心偈”的演变》,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中国佛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12月,第299-301页。李润生:《神秀、慧能偈颂辨解》,《<六祖坛经>研究》(第3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123页。对诗偈的演变作了探讨。
    [2]胡适在《菏泽大师神会传》一文中说:“南宗的急先锋,北宗的毁灭者,新禅学的建立者,《坛经》的作者,——这是我们的神会。”见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中国佛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12月,第358页。
    [3]任继愈:《敦煌(坛经)写本跋》,《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67页。
    [1]李志军:《慧能三偈是非百年》,麻天祥主编:《佛学百年》,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243页。
    [2]张说:《与度门禅众表》,陈尚君:《全唐文补编》卷三十二,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9月,第381页。
    [3]杜胐:《传法宝记》,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80页。
    [4]张说:《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四册,卷二百三十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608页。
    [5]详细考证见本文第二章,第一节。
    [6]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四,成都:成都古籍书店,2000年1月,第58页。
    [1]神秀:《第二门破相论》,《大正新修大藏经》,诸宗部五,第366页。
    [2]神秀:《观心论》,《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73页。
    [3]神秀:《观心论》,《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71页。
    [4]神秀:《观心论》,《大正新修大藏论》,古逸部,第1271页。
    [5]神秀:《观心论》,《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73页。
    [6]神秀:《观心论》,《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73页。
    [7]独孤沛:《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7月,第30页。
    [1]参见张说:《与度门禅众表》,陈尚君:《全唐文补编》卷三十二,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9月,第381页。
    [1]宋之问:《为洛下诸僧请法事迎秀禅师表》,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五册,卷二百四十,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717页。
    [2]张说:《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四册,卷二百三十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607页。
    [3]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89页。
    [4]杜胐:《传法宝记》,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75页。
    [5]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51页。
    [1]杨勇校笺:《洛阳伽蓝记校笺》卷一,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2月,第13页。
    [2]昙琳:《菩提达磨大师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序》,《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63册,第1页。
    [3]杜胐:《传法宝记》,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75页。
    [4]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85页。
    [1]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三,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35页。
    [2]道宣:《续高僧传》卷第十六,《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二,第551页。
    [3]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二,《大正新修大藏经》,诸宗部五,第403页。
    [4]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三,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34页。
    [5]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85页。
    [1]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85页。
    [2]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85页。
    [3]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85页。
    [1]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85页。
    [2]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85页。
    [3]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卷上,《大正新修大藏经》,经集部一,第540页。
    [1]道宣:《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二, 第596页。
    [2]求那跋陀罗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四,《大正新修大藏经》,经集部三,第510页。
    [3]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85页。
    [4]求那跋陀罗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四,《大正新修大藏经》,经集部三,第510页。
    [1]神秀:《秀禅师七礼》,汪娟:《敦煌礼忏文研究》,台北: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9月,第374页。
    [2]高振农校释:《大乘起信论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4月,第16页。
    [3]神秀:《第二门破相论》,《大正新修大藏经》,诸宗部五,第369页。
    [1]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85页。
    [2]道宣:《续高僧传》卷第十六,《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二,第552页。
    [3]道宣:《续高僧传》卷第十六,《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二,第552页。
    [4]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86页。
    [5]道宣:《续高僧传》卷第十六,《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二,第552页。
    [1]道宣:《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五,《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二,第666页。
    [2]道宣:《续高僧传》卷第十六,《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二,第552页。
    [3]道宣:《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五,《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二,第666页。
    [4]道宣:《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一,《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二,第606页。
    [5]道宣:《续高僧传》卷第十一,《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二,第510页。
    [1]《唐中岳沙门释(?)如行状》,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二十二册,卷九百九十七,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5564页。
    [2]张说:《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四册,卷二百三十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607页。
    [3]道宣:《续高僧传》卷第三十五,《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二,第666页。
    [4]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86页。
    [5]惠命传见于道宣《续高僧传》卷第十七,《详玄赋》载于《广弘明集》卷二十九。
    [1]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86页。
    [2]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86页。
    [3]独孤及:《舒州山谷寺觉寂塔隋故镜智禅师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七册,卷三百九十,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4480页。
    [1]《历代法宝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三,第181页。
    [2]契嵩:《传法正宗记》卷第六,《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三,第745页。
    [3]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三,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38页。
    [4]《历代法宝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三,第181页。
    [5]杜胐:《传法宝记》,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78页。
    [1]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三十,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640页。
    [2]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三十,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641页。
    [3]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三十,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641页。
    [1]杜胐:《传法宝记》,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81页。
    [2]道宣:《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二,第606页。
    [3]《历代法宝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三,第182页。
    [4]契嵩:《传法正宗记》卷第六,《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三,第746页。
    [5]道宣:《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二,第606页。
    [6]《历代法宝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三,第181页。
    [1]道宣:《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二,第606页。
    [2]道宣:《续高僧传》卷第十七,《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二,第570页。
    [3]道宣:《续高僧传》卷第十七,《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二,第570页。
    [4]道宣:《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五,《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二,第599页。
    [5]道宣:《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二,第603页。
    [6]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87页。
    [7]道宣:《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二,第600页。
    [9]道宣:《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二,第603页。
    [1]印顺:《中国禅宗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43页。
    [2]道宣:《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二,第606页。
    [3]历代法宝记》,《大正新修大藏经》, 史传部三,第181页。
    [4]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三,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42页。
    [5]杜胐:《传法宝记》,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78页。
    [6]道宣:《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五,《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二,第600页。
    [7]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1286页。
    [1]道宣:《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一,第606页。
    [2]刘澄:《南阳和尚问答杂徵义》,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7月,第107页。
    [3]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三,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42页。
    f4]契嵩:《传法正宗记》卷第六,《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三,第746页。
    [1]道宣:《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二,第603页。
    [2]湛然:《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二之二,《大正新修大藏经》,诸宗部三,第184页。
    [3]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86页。
    [4]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87页。
    [1]曼陀罗仙译:《文殊师利所说摩河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上,《大正新修大藏经》,般若部四,第728页。
    [2]曼陀罗仙译:《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上,《大正新修大藏经》,般若部四,第728页。
    [1]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87页。
    [2]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87页。
    [1]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87页。
    [2]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87页。
    [3]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87页。
    [1]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88页。
    [2]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89页。
    [1]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88页。
    [2]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88页。
    [3]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89页。
    [1]洪修平:《中国禅学思想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87页。
    [2]高令印:《中国禅学通史》,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7月,第185页。
    [3]净觉:《楞伽师资记》作“蕲州东山”,赞宁的《宋高僧传》作“东山”:《历代法宝记》作“凭茂山”《六祖坛经》作“凭墓山”;刘澄:《南阳和尚问答杂徵义》作“冯墓山”;契嵩:《传法正宗记》、道元:《景德传灯录》作“破头山”。
    [4]高令印:“道信是东山法门的开创者,其禅法体现了东山法门的基本内容。”见高令印:《中国禅学通史》,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7月,第176页;潘桂明说:“道信住黄梅西北的破头山即双峰山。其弟子弘忍住冯茂山,在双峰山之东,是为‘东山’,其禅法号‘东山法门。’这一‘东山法门’形式上以‘东山’命名,实际上是以道信禅法为基础,包括了道信、弘忍两代禅师的禅法。”见潘桂明:《中国禅宗思想历程》,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11月,第45页。
    [5]李知非:《注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序》,陈尚君:《全唐文补编》卷三一,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9月,第366页。
    [6]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89页。
    [7]参见印顺:《中国禅宗史》,南昌:江西大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58-59页。
    [8]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89页。
    [1]弘忍:《最上乘论》,《大正新修大藏经》,诸宗部五,第379页。
    [2]敦煌写本的《修心要论》,全名是《蕲州忍和尚导凡趣圣悟解脱宗修心要论》,日本大谷大学图书馆所藏的策子本名为《西天竺国沙门菩提达摩禅师观门法大乘法论》,朝鲜安心寺1570年的刊本名为《最上乘论》,陈垣在1931年出版的《敦煌劫余录》中把北京图书馆所藏缺题目的北宇04抄本《修心要论》拟题为《一乘显白心论》,概因文中有“此论显一乘为宗”字样之故。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经》诸宗部五中的题为《最上乘论》。《修心要论》的敦煌写本有多种,分别收藏于北京图书馆、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院、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编号分别为:北宇O4:S2669、S3558、S4064;P3434、P3559、P3777。见杨曾文:《唐五代禅宗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5月,第83-84页。
    [3]延寿:《宗镜录》卷第九十七,《大正新修大藏经》,诸宗部五,第940页。
    [4]弘忍:《最上乘论》,《大正新修大藏经》,诸宗部五,第377页。
    [1]弘忍:《最上乘论》,《大正新修大藏经》,诸宗部五,第377页。
    [2]弘忍:《最上乘论》,《大正新修大藏经》,诸宗部五,第377页。
    [3]弘忍:《最上乘论》,《大正新修大藏经》,诸宗部五,第377页。
    [1]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8页。
    [2]弘忍:《最上乘论》,《大正新修大藏经》,诸宗部五,第377页。
    [3]弘忍:《最上乘论》,《大正新修大藏经》,诸宗部五,第378页。
    [1]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90页。
    [2]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89页。
    [3]杜胐:《传法宝记》,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79页。
    [1]弘忍:《最上乘论》,《大正新修大藏经》,诸宗部五,第378页。
    [2]弘忍:《最上乘论》,《大正新修大藏经》,诸宗部五,第378页。
    [3]弘忍:《最上乘论》,《大正新修大藏经》,诸宗部五,第379页。
    [4]杜胐:《传法宝记》,杨曾文:《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81页。
    [1]神秀:《大通和尚七礼文》,汪娟:《敦煌礼忏文研究》,台北: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9月,第374-376页。
    [2]神秀:《观心论》,《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73页。
    (3]神秀:《秀和尚劝善文》,朱凤玉:《敦煌劝善类白话诗歌初探》,《敦煌学》第二十六辑,台北:乐学书局有限公司,2005年12月,第87页。
    [1]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四,《大正新修大藏经》,涅槃部全宝积部下,第508页。
    [2]道世:《法苑珠林》卷第四十二,《大正新修大藏经》,事汇部上,第616页。
    [1]道绰生于公元562年,善导圆寂于公元681年。
    [2]神秀:《秀和尚劝善文》,朱凤玉:《敦煌劝善类白话诗歌初探》,《敦煌学》第二十六辑,台北:乐学书局有限公司,2005年12月,第87页。
    [3]神秀:《大乘无生方便月》,第二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68页。
    [4]神秀:《秀禅师七礼》,汪娟:《敦煌礼忏文研究》,台北: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9月,第374-376页。
    [1]昙鸾:《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卷上,《大正新修大藏经》,论疏部一,第827页。
    [2]善导:《观无量寿佛经疏》卷第四,《大正新修大藏经》,经疏部五,第271页。
    [3]善导:《观无量寿佛经疏》卷第四,《大正新修大藏经》,经疏部五,第271页。
    [4]善导:《观无量寿佛经疏》卷第四,《大正新修大藏经》,经疏部五,第272页。
    [5]神秀:《观心论》,《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73页。
    [1]神秀:《秀和尚劝善文》,朱凤玉:《敦煌劝善类白话诗歌初探》,《敦煌学》,第二十六辑,台北:乐学书局有限公司,2005年12月,第87页。
    [2]佛驮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二十五《十地品》,《大正新修大藏经》,华严部上,第558页。
    [1]慧远:《大乘义章》卷第三,《大正新修大藏经》,论疏部五,第525页。
    [2]慧远:《大乘义章》卷第三,《大正新修大藏经》,论疏部五,第530页。
    [3]圆测:《解深密经疏》卷三,《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21册,第240页。
    [1]玄奘译:《成唯识论》卷九,《大正新修大藏经》,瑜伽部下,第48页。
    [2]不空译:《大乘密严经》卷下,《大正新修大藏经》,经集部三,第747页。
    [3]玄奘译:《成唯识论》卷三,《大正新修大藏经》,瑜伽部下,第48页。
    [4]求那跋陀罗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四,《大正新修大藏经》,经集部三,第510页。
    [1]《大乘止观法门》在唐末已佚,宋代咸平六年(《佛祖统记》卷二十五《山教典志》记为咸平三年,而卷四十四则记为咸平六年,由“日本国沙门寂照”带入中国。圣严法师考证为慧思亲撰,“由其口述口传,到他的弟子,甚或是再传弟子之时,始被写成。”参见圣严:《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载《现代佛教学术从刊58》,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
    [2]关于《大乘起信论》成书时间有三种记载:《历代法宝记》卷十一记为梁太清四年(550);《开元释教录》卷六记为梁承圣二年(553);智恺:《大乘起信论序》记为梁承圣三年(554)。
    [3]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五,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90页。
    [4]慧思:《诸法无净三昧法门》卷下,《大正新修大藏经》,第636页。
    [1]慧思:《大乘止观法门》卷第一,《大正新修藏经》,诸宗部三,第642页。
    [2]神秀:《观心论》,《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73页。
    [3]神秀:《第二门破相论》,《大正新修大藏经》,诸宗部五,第366页。
    [4]神秀:《北宗五方便》第一号本,铃小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62页。
    [1]智顗:《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八上,《大正新修大藏经》,论疏部一,第778页。
    [2]慧思:《大乘止观法门》卷第一,《大正新修大藏经》,诸宗部三,第646页。
    [3]慧思:《大乘止观法门》卷第二,《大正新修大藏经》,诸宗部三,第647页。
    [1]智顗:《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五下,《大正新修大藏经》,论疏部一,第743页。
    [2]智顗:《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五下,《大正新修大藏经》,论疏部一,第743页。
    [3]智顗:《摩诃止观》卷第五上,《大正新修大藏经》,诸宗部三,第54页。
    [3]智顗:《摩诃止观》卷第一下,《大正新修大藏经》,诸宗部三,第10页。
    [4]智顗:《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二上,《大正新修大藏经》,经疏部二,第21页。
    [5]神秀:《第二门破相论》,《大正新修大藏经》,诸宗部五,第367页。
    [1]智顗:《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大正新修大藏经》,诸宗部三,第462页。
    [2]智顗:《观音义疏》卷下,《大正新修大藏经》,经疏部二,第931页。
    [3]智顗:《摩诃止观》卷第三上,《大正新修大藏经》,诸宗部三,第22页。
    [1]智顗:《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一上,《大正新修大藏经》,诸宗部三,第476页。
    [2]慧思:《诸法无净三昧法门》卷上,《大正新修大藏经》,诸宗部三,第629页。
    [1]神秀:《大乘无生方便门》,第二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73页。
    [2]慧思:《受菩萨戒仪》,《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59册,第351页。
    [3]神秀:《大乘无生方便门》,第二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67页。
    [1]慧思:《受菩萨戒仪》,《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59册,第351页。
    [2]神秀:《大乘无生方便门》,第二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67页。
    [3]慧思:《受菩萨戒仪》,《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59册,第351页。
    [1]慧思:《受菩萨戒仪》,《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59册,第351页。
    [2]神秀:《大乘无生方便门》,第二号本,铃木大拙校:《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68页。
    [3]慧思:《受菩萨戒仪》,《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59册,第352页。
    [1]神秀:《大乘无生方便门》,第二号本,铃木大拙校:《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68页。
    [1]印顺:《中国禅宗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121页。
    [2]魏道儒:《中国华严宗通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7月,第113页。
    [3]杜顺:《华严五教止观》,《大正新修大藏经》,诸宗部二,第509页。
    [4]法藏:《华严遊心法界记》,《大正新修大藏经》,诸宗部二,第642页。
    [5]杜顺:《华严五教止观》,《大正新修大藏经》,诸宗部二,第509页。
    [1]法藏:《华严遊心法界记》,《大正新修大藏经》,诸宗部二,第642页。
    [2]神秀:《北宗五方便》第一号本,铃木大拙校:《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53页。
    [3]神秀:《大乘五方便 北宗》第三号本第一部,铃木大拙校:《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212页。
    [4]印顺:《华严五教止观》,《大正新修大藏经》,诸宗部二,第511页。
    [1]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90页。
    [2]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86页。
    [3]杜胐:《传法宝记》,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80页。
    [4]张说:《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四册,卷二百三十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607页。
    [5]《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四十一·神秀》。
    [6]赞宁:《唐洛京天宫寺惠秀传》,《宋高僧传》卷第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496页。
    [7]赞宁:《唐荆州当阳山度门寺神秀传》,《宋高僧传》卷第八,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76页。
    [8]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四,成都:成都古籍书店,2000年1月,第40页。
    [9]普济:《五灯会元》卷第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10月,第71页。
    [1]神秀:《大乘无生方便门》,第二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72页。
    [2]神秀:《大乘五方便 北宗》第三一号本第一部,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203页。
    [3]印顺:《中国禅宗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61页。
    [4]弘忍:《最上乘论》,《大正新修大藏经》,诸宗部五,第378页。
    [1]《道德经》四十八章,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5月,第250页。
    [2]《道德经》四章,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5月,第75页。
    [3]《道德经》十四章,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5月,第114页。
    [4l《道德经》四十二章,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5月,第232页。
    [5]《道德经》六十五章,陈鼓应:《老了注译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5月,第312贞。
    [6]袁宏:《后汉记》卷第十《孝明皇帝纪下》,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6月,第187页。
    [7]范晔:《后汉书》卷三十下,《列传二十下·襄楷》,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5月,第1082页。
    [8]《牟子理惑论》,僧祜:《弘明集》卷第一,《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四,第4页。
    [1]神秀:《大乘无生方便门》,第二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72页。
    [2]神秀:《大乘无生方便门》,第二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68页。
    [3]《庄子·刻意》,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5月,第393页。
    [4]荀悦:《申鉴·俗嫌》卷第三,《诸子集成》第八册,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12月,第17页。
    [5]鸠摩罗什译:《坐禅三昧法门经》,《乾降大藏经》,第108册,此土著述,第208页。
    [1]神秀:《观心论》,《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73页。
    [2]《庄子·外物》,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5月,第725页。
    [1]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496页。
    [2]杜胐:《传法宝记》,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80页。
    [3]张说:《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四册,卷二百三十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607页。
    [4]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90页。
    [5]智顗:《菩萨戒义疏》卷上,《大正新修大藏经》,论疏部一,第568页。
    [6]高毓婷:《北宗神秀菩萨戒研究》,[EB/OL].http://www.yinshun,org.tw/93thesis/93-02.doc, 2005-1-11.
    [7]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86页。
    [1]梁武帝的《制旨本》为参照其它诸本,所以此处不列入比较。至于其它五本的内容,参见《大正新修大藏经》,论疏部一,第568-569页。
    [2]智顗:《菩萨戒义疏》卷上,《大正新修大藏经》,论疏部一,第568页。
    [3]智顗:《菩萨戒义疏》卷上,《大正新修大藏经》,论疏部一,第568页。
    [1]智顗:《菩萨戒义疏》卷上,《大正新修大藏经》,论疏部一,第568页。
    [2]智顗:《菩萨戒义疏》卷上,《大正新修大藏经》,论疏部一,第569页。
    [1]智顗:《菩萨戒义疏》卷上,《大正新修大藏经》,论疏部一,第569页。
    [2]神秀:《大乘无生方便门》,第二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68页。
    [1]参见高毓婷:《北宗神秀菩萨戒研究》,[EB/OL].http://www.yinshun.org.tw/93thesis/93 02.doc, 2005-1-11.
    [2]神秀:《观心论》,《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71页。
    [3]玄奘译:《瑜伽师地论》卷第四十,《大正新修大藏经》,中观部全瑜伽部下,第511页。
    [4]玄奘译:《瑜伽师地论》卷第四十,《大正新修大藏经》,中观部全瑜伽部下,第511页。
    [1]神秀:《观心论》,《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71页。
    [2]神秀:《大乘无生方便门》,第二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68页。
    [3]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53页。
    [4]神秀:《大乘五方便 北宗 (后半)》,第三号本第二部,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216页。
    [5]神秀:《北宗五方便》,第一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65页。
    [6]神秀:《大乘无生方便门》,第二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68页。
    [1]神秀:《秀禅师七礼》,汪娟:《敦煌礼忏文研究》,台北: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9月,第376页。
    [2]神秀:《大乘无生方便门》,第二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68页。
    [3]神秀:《大乘无生方便门》,第二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67页。
    [4]神秀:《观心论》,《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71页。
    [5]神秀:《大乘无生方便门》,第二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83页。
    [6]神秀:《大乘五方便 北宗 (后半)》,第三号本第二部,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217页。
    [6]神秀:《大乘五方便 北宗 (伦敦本)》,第四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235页。
    [7]神秀:《观心论》,《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71页。
    [1]神秀:《观心论》,《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71页。
    [2]神秀:《秀和尚劝善文》,朱凤玉:《敦煌劝善类白话诗歌初探》,《敦煌学》,第二十六辑,台北:乐学书局有限公司,2005年12月,第87页。
    [3]神秀:《大乘无生方便门》,第二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68页。
    [1]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52-54页。
    [2]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90页。
    [3]《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四十一·神秀》
    [1]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497页。
    [2]李昉:《太平广记》卷第九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9月,第645页。
    [3]神秀:《秀和尚劝善文》,朱凤玉:《敦煌劝善类白话诗歌初探》,《敦煌学》,第二十六辑,台北:乐学书局有限公司,2005年12月,第87页。
    [4]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90页。
    [5]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卷上,《弟子品第三》,《大正新修大藏经》,经集部一,第539页。
    [6]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第十七,《大正新修大藏经》,释经论部上,第180页。
    [7]求那跋陀罗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一,《大正新修大藏经》,经集部三,第484页。
    [1]神秀:《大乘五方便 北宗 (后半)》,第三号本第二部,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215页。
    [2]神秀:《大乘无生方便门》,第二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68页。
    [3]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第七,《大正新修大藏经》,释经论部上,第111页。
    [4]玄奘译:《阿比达磨大昆婆沙论》卷第三十九,《大正新修大藏经》,毘坛部二,第204页。
    [5]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88页。
    [6]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89页。
    [1]玄奘译:《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大正新修大藏经》,中观部全瑜伽部下,第450页。
    [2]达摩流支译:《佛说宝雨经》卷第八,《大正新修大藏经》,经集部三,第315-319页。
    [3]神秀:《大乘无生方便门》,第二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82页。
    [4]神秀:《大乘五方便 北宗》,第三号本第一部,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200页。
    [5]神秀:《大乘五方便 北宗》,第三号本第一部,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202页。
    [1]神秀:《大乘无生方便门》,第二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83页。
    [2]神秀:《观心论》,《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71页。
    [3]神秀:《北宗五方便》,第一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65页。
    [4]神秀:《北宗五方便》,第一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63页。
    [5]神秀:《秀禅师七礼》,汪娟:《敦煌礼忏文研究》,台北: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9月,第374-376页。
    [6]神秀:《秀和尚劝善文》,朱凤玉:《敦煌劝善类白话诗歌初探》,《敦煌学》,第二十六辑,台北:乐学书局有限公司,2005年12月,第87页。
    [7]神秀:《大乘五方便北宗》第三号本第一部,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99页。
    [1]神秀:《大乘无生方便门》,第二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80页。
    [2]神秀:《观心论》,《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72页。
    [3]杜胐:《传法宝记》,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81页。
    [4]道宣:《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二,第606页。
    [5]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87页。
    [1]《历代法宝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三,第185页。
    [2]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之下,《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9册,第535页。
    [3]神秀:《秀和尚劝善文》,朱风玉:《敦煌劝善类白话诗歌初探》,《敦煌学》,第二十六辑,台北:乐学书局有限公司,2005年12月,第87页。
    [4]神秀:《大乘无生方便门》,第二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68页。
    [5]神秀:《大乘无生方便门》,第二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68页。
    [6]神秀:《观心论》,《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73页。
    [1]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84页。
    [2]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85页。
    [3]杜胐:《传法宝记》,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77页。
    [1]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90页。
    [2]神秀:《观心论》,《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70页。
    [3]神秀:《观心论》,《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71页。
    [4]神秀:《第二门破相论》,《大正新修大藏经》,诸宗部五,第367页。
    [5]神秀:《观心论》,《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71页。
    [6]神秀:《观心论》,《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71页。
    [7]神秀:《观心论》,《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71页。
    [1]神秀:《观心论》,《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71页。
    [2]神秀:《观心论》,《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72页。
    [3]神秀:《观心论》,《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71页。
    [4]神秀:《观心论》,《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72页。
    [5]神秀:《观心论》,《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72页。
    [6]参见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之下,《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9册,第533-534页。
    [1]神秀:《大乘无生方便门》,第二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81页。
    [2]神秀:《大乘无生方便门》,第二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88页。
    [1]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89页。
    [2]神秀:《北宗五方便》第一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61页。
    [3]神秀:《大乘无生方便门》,第二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70页。
    [4]神秀:《北宗五方便》第一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63页。
    [1]神秀:《北宗五方便》第一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61页。
    [2]神秀:《大乘五方便 北宗 (后半)》第三号本第二部,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215页。
    [3]神秀:《大乘无生方便门》,第二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87页。
    [4]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90页。
    [1]神秀:《大乘五方便 北宗》第三号本第一部,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92页。
    [2]神秀:《大乘五方便 北宗 (后半)》,第三号本第二部,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215页。
    [3]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90页。
    [4]神秀:《大乘五方便 北宗》第三号本第一部,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212页。
    [1]神秀:《大乘五方便 北宗》第三号本第一部,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212页。
    [2]神秀:《大乘五方便 北宗》第三号本第一部,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92页。
    [3]神秀:《大乘五方便 北宗》第三号本第一部,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201页。
    [4]神秀:《大乘无方便 (北宗)》第四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年,第225页。
    [5]神秀:《大乘无方便 (北宗)》第四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年,第229页。
    [6]神秀:《大乘无生方便门》,第二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85页。
    [1]神秀:《大乘五方便 北宗》第三号本第一部,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203页。
    [2]神秀:《大乘五方便 北宗 (后半)》,第三号本第二部,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215页。
    [3]神秀:《大乘五方便 北宗》第三号本第一部,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92页。
    [4]神秀:《大乘无方便 (北宗)》第四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233页。
    [1]神秀:《北宗五方便》第一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61页。
    [2]神秀:《北宗五方便》第一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63页。
    [3]神秀:《北宗五方便》第一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63页。
    [4]神秀:《大乘无生方便门》,第二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70页。
    [5]神秀:《大乘无生方便门》,第二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二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73页。
    [6]神秀:《大乘无生方便门》,第二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74页。
    [1]神秀:《大乘无生方便门》,第二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70页。
    [2]神秀:《第二门破相论》,《大正新修大藏经》,诸宗部五,第367页。
    [3]神秀:《大乘五方便 北宗》第三号本第一部,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92页。
    [4]神秀:《大乘五方便 北宗 (后半)》,第三号本第二部,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214页。
    [5]神秀:《大乘五方便 北宗 (后半)》,第三号本第二部,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213页。
    [6]神秀:《大乘五方便 北宗 (后半)》,第三号本第二部,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215页。
    [1]神秀:《大乘无方便 (北宗)》第四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222页。
    [2]神秀:《大乘无方便 (北宗)》第四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228页。
    [3]神秀:《大乘无方便 (北宗)》第四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233页。
    [1]神秀:《大乘无方便 (北宗)》第四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233页。
    [2]神秀:《大乘无方便 (北宗)》第四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235页。
    [3]神秀:《大乘无生方便门》,第二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70页。
    [1]神秀:《大乘五方便 北宗》第三号本第一部,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91页。
    [2]神秀:《第二门破相论》,《大正新修大藏经》,诸宗部五,第366页。
    [3]张说:《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四册,卷二百三十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607页。
    [4]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四,成都:成都古籍书店,2000年1月,第59页。
    [5]神秀:《第二门破相论》,《大正新修大藏经》,诸宗部五,第369页。
    [6]神秀:《观心论》,《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70页
    [1]神秀:《第二门破相论》,《大正新修大藏经》,诸宗部五,第367页。
    [2]参见本章第一节。
    [3]高振农校译:《大乘起信论校译》,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4月,第17页。
    [4]岛振农校译:《大乘起信论校译》,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4月,第25页。
    [5]神秀:《第二门破相论》,《大正新修大藏经》,诸宗部五,第367页。
    [6]神秀:《大乘无方便 (北宗)》第四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233页。
    [7]神秀:《第二门破相论》,《大正新修大藏经》,诸宗部五,第367页。
    [1]神秀:《秀禅师七礼》,汪娟:《敦煌礼忏文研究》,台北: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9月,第374页。
    [2]神秀:《秀禅师七礼》,汪娟:《敦煌礼忏文研究》,台北: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9月,第376页。
    [3]神秀:《秀和尚劝善文》,朱凤玉:《敦煌劝善类白话诗歌初探》,《敦煌学》,第二十六辑,台北:乐学书局有限公司,2005年12月,第87页。
    [1]法藏:《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第二,《大正新修大藏经》,诸宗部二,第485页。
    [2]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七,《大正新修大藏经》,涅槃部全宝积部下,第524页。
    [3]神秀:《第二门破相论》,《大正新修大藏经》,诸宗部五,第367页。
    [4]真谛译:《佛性论》,《大正新修大藏经》,瑜伽部下,第787页。
    [5]玄奘译:《异部宗轮论》,《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一,第15页。
    [6]昙无谶译:《大方等无想经》卷第一,《大正新修大藏经》,涅槃部全宝积部下,1082页。
    [7]慧叡:《喻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3),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12月,第2770页。
    [1]求那跋陀罗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二,《大正新修大藏经》,经集部三,第489页。
    [2]求那跋陀罗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四,《大正新修大藏经》,经集部三,第510页。
    [1]神秀:《大乘五方便 北宗 (后半)》,第三号本第二部,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213页。
    [2]神秀:《第二门破相论》,《大正新修大藏经》,诸宗部五,第366页。
    [3]神秀:《第二门破相论》,《大正新修大藏经》,诸宗部五。第367页。
    [1]神秀:《观心论》,《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70页。
    [2]神秀:《观心论》,《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71页。
    [1]神秀:《观心论》,《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71页。
    [2]神秀:《观心论》,《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71页。
    [3]杜胐:《传法宝记》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81页。
    [4]印顺:《中国禅宗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134页。
    [1]神秀:《大乘五方便 (北宗)》,第三号本第一部,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90页。
    [2]神秀:《大乘无生方便门》,第二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69页。
    [3]神秀:《大乘无生方便门》,第二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69页。
    [1]神秀:《大乘无生方便门》,第二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69页。
    [2]神秀:《大乘五方便 (北宗)》,第三号本第一部,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91页。
    [1]神秀:《大乘五方便 北宗 (伦敦本)》,第四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233页。
    [2]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之下,《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9册,第533页。
    [1]神秀:《北宗五方便》,第一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61页。
    [2]神秀:《北宗五方便》,第一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61页。
    [3]神秀:《北宗五方便》,第一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62页。
    [4]神秀:《大乘五方便 北宗 (后半)》,第三号本第二部,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214页。
    [1]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90页。
    [2]神秀:《大乘五方便 (北宗)》,第三号本第一部,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92页。
    [1]神秀:《大乘无生方便门》,第二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72页。
    [2]神秀:《大乘五方便 (北宗)》,第三号本第一部,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93页。
    [3]神秀:《大乘无生方便门》,第二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73页。
    [4]神秀:《大乘五方便 (北宗)》,第三号本第一部,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94页。
    [5]神秀:《大乘无生方便门》,第二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74页。
    [6]神秀:《大乘五方便 (北宗)》,第三号本第一部,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96页。
    [1]神秀:《大乘五方便 (北宗)》,第三号本第一部,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96页。
    [2]神秀:《大乘无生方便门》,第二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73页。
    [3]神秀:《大乘尤生方便门》,第二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75页。
    [4]神秀:《大乘无生方便门》,第二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75页。
    [5]神秀:《大乘无生方便门》,第二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75页。
    [1]神秀:《大乘无生方便门》,第二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76页。
    [2]神秀:《大乘五方便 (北宗)》,第三号本第一部,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97页。
    [1]神秀:《大乘无生方便门》,第二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78页。
    [2]神秀:《大乘无生方便门》,第二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79页。
    [3]神秀:《大乘无生方便门》,第二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80页。
    [4]神秀:《大乘无生方便门》,第二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78页。
    [5]神秀:《大乘无生方便门》,第二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79页。
    [1]神秀:《大乘无生方便门》,第二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80页。
    [2]神秀:《大乘无生方便门》,第二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四十三年,第179页。
    [3]神秀:《大乘无生方便门》,第二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80页。
    [4]神秀:《大乘无生方便门》,第二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79页。
    [5]神秀:《大乘无生方便门》,第二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80页。
    [6]神秀:《大乘五方便 (北宗)》,第三号本第一部,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201页。
    [1]神秀:《大乘五方便 (北宗)》,第三号本第一部,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201页。
    [2]神秀:《大乘五方便 (北宗)》,第三号本第一部,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201页。
    [3]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51页。
    [1]神秀:《大乘五方便 (北宗)》,第三号本第一部,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200页。
    [2]神秀:《大乘五方便 (北宗)》,第三号本第一部,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203页。
    [3]神秀:《大乘五方便 (北宗)》,第三号本第一部,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203页。
    [4]神秀:《北宗五方便》,第一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66页。
    [5]神秀:《大乘无生方便门》,第二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85页。
    [1]神秀:《大乘五方便(北宗)》,第三号本第一部,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2004页。
    [2]神秀:《大乘五方便 北宗 (伦敦本)》,第四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221页。
    [3]神秀:《大乘五方便 北宗 (伦敦本)》,第四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221页。
    [1]神秀:《大乘五方便 北宗 (伦敦本)》,第四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223页。
    [2]神秀:《大乘无生方便门》,第二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89页。
    [3]神秀:《大乘五方便 (北宗)》,第三号本第一部,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209页。
    [4]神秀:《大乘五方便 (北宗)》,第三号本第一部,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209页。
    [5]神秀:《大乘五方便 北宗( 伦敦本)》,第四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222页。
    [1]神秀:《大乘无生方便门》,第二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89页。
    [2]神秀:《大乘五方便北宗(伦敦本)》,第四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和四十三年,第224页。
    [1]神秀:《大乘五方便 北宗 (伦敦本)》,第四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225页。
    [2]《第二门破相论》,《大正新修大藏经》,诸宗部五,第366页。
    [3]神秀:《大乘五方便 北宗 (伦敦本)》,第四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225页。
    [4]神秀:《大乘五方便 (北宗)》,第三号本第一部,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210页。
    [5]神秀:《大乘五方便 (北宗)》,第三号本第一部,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211页。
    [1]神秀:《大乘五方便 北宗 (伦敦本)》,第四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二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228页。
    [2]神秀:《大乘五方便 北宗 (伦敦本)》,第四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229页。
    [3]神秀:《大乘五方便 北宗 (伦敦本)》,第四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230页。
    [4]神秀:《大乘五方便 北宗 (伦敦本)》,第四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二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230页。
    [5]神秀:《大乘五方便 北宗 (伦敦本)》,第四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230页。
    [1]神秀:《大乘五方便 北宗 (伦敦本)》,第四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230页。
    [2]神秀:《大乘五方便 北宗 (伦敦本)》,第四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230页。
    [3]神秀:《大乘五方便 北宗 (伦敦本)》,第四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231页。
    [4]神秀:《大乘五方便 北宗 (伦敦本)》,第四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231页。
    [5]神秀:《大乘五方便 北宗 (伦敦本)》,第四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231页。
    [6]参见本文第一章第一节。
    [7]张说:《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四册,卷二百三十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607页。
    [1]神秀:《大乘无生方便门》,第二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68页。
    [2l神秀:《大乘无生方便门》,第二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68页。
    [3]神秀:《观心论》,《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73页。
    [4]神秀:《大乘无生方便门》,第二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71页。
    [5]神秀:《观心论》,《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73页。
    [1]陆海:《大唐空寂寺故大福和上碑》,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七册,卷三百六十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4142页。
    [2]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52-54页。
    [1]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四,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77页;普济:《五灯会元》卷第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10月,第89页。
    [2]神秀:《观心论》,《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72页。
    [3]神秀:《观心论》,《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71页。
    [4]神秀:《大乘无生方便门》,第二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85页。
    [5]神秀:《大乘无生方便门》,第二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87页。
    [6]神秀:《大乘五方便 (北宗)》,第三号本第一部,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95页。
    [7]神秀:《大乘五方便 北宗 (后半)》,第三号本第二部,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218页。
    [1]神秀:《观心论》,《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71页。
    [1]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三,成都:成都古籍书店,2000年1月,第43页。
    [2]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7页。
    [3]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89页。
    [4]《历代法宝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三,第182页。
    [1]《历代法宝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三,第183页。
    [2]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51页。
    [3]李知非:《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序》,陈尚君:《全唐文补编》卷三一,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9月,第366页。
    [4]《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四十一·神秀》。
    [1]《历代法宝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三,第181页。
    [2]《历代法宝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三,第182页。
    [3]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89页。
    [4]李华:《扬州龙兴寺经律院和尚碑》: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六册,卷三百二十,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3632页。
    [5]宋之问:《为洛下诸僧请法事迎秀禅师表》,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五册,卷二百四十,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717页。
    [6]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90页。
    [1]张说:《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四册,卷二百三十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607页。
    [2]严挺之:《大智禅师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五册,卷二百八十,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3171页。
    [3]刘禹锡:《牛头山第一祖融大师新塔记》,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册,卷六百六,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6861页。
    [4]道宣:《续高僧传》卷第十六,《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二,第551页。
    [5]道宣:《续高僧传》卷第十六,《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二,第552页。
    [6]参见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84页。
    [1]李朝正:《重建禅门第一祖菩提达摩大师碑阴文》,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二十二册,卷九百九十八,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5567页。
    [2]张说:《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四册,卷二百三十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607页。
    [3]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90页。
    [4]李邕:《大照禅师塔铭》,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五册,卷二百六十二,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958页。
    [5]羊愉:《嵩山会善寺故景贤大师身塔石记》,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七册,卷三百六十二,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4147页。
    [6]王缙:《东京大敬爱寺大证禅师碑》,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七册,卷二百七十,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4274页。
    [1]独孤及:《舒州山谷寺觉寂塔隋故镜智禅师碑铭》,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七册,卷三百九十,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4480页。
    [2]权德舆:《唐故东京安国寺契微和尚塔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九册,卷五百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5901页。
    [3]宗密:《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63册,第31页。
    [4]独孤沛:《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7月,第31页。
    [1]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51页。
    [2]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229页。
    [3]独孤沛:《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7月,第31页。
    [4]静、筠:《祖堂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09页。
    [5]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八,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77页。
    [1]李华:《故左溪大师碑》,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六册,卷三百二十九,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3629页。
    [2]柳宗元:《龙安海禅师碑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册,卷五百八十七,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6693页。
    [3]贾鋉:《扬州华林大悲禅师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三册,卷七百三十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8483页。
    [4]李吉甫:《杭州径山寺大觉禅师碑铭》,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九册,卷五百十二,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5998页。
    [1]卢肇:《宜州新兴寺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三册,卷七百六十八,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9163页。
    [2]《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四十一·神秀》。
    [3]《唐中岳沙门释(?)如禅师行状》,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二十二册,卷九百九十七,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5564页。
    [4]《历代法宝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三.第184页。
    [5]宋儋:《嵩山会善寺故大德道安禅师碑铭》,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七册,卷三百九十六,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4554页。
    [6]宗密:《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63册,第31页。
    [7]宗密:《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63册,第33页。
    [1]宗密:《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63册,第31页。
    [2]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八,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72页。
    [3]裴休:《圭峰禅师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三册,卷七百四十三,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8665页。
    [4]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四,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60页。
    [5]普济:《五灯会元》卷第四,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10月,第225页。
    [1]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98页。
    [2]刘禹锡:《唐故衡岳律大师湘潭唐兴寺俨公碑》,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册,卷六百十,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6902页。
    [3]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97页。
    [4]常无名:《唐思恒律师志铭》,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七册,卷三百九十六,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4558页。
    [5l陆海:《大唐空寂寺故大福和上碑》,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七册,卷三百六十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4142页。
    [6]杨曾文校写:《神会和尚禅话录》,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7月,第135页。
    [7]独孤沛:《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杨曾文校写:《神会和尚禅话录》,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7月,第19页。
    [8]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97页。
    [1]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四,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l月,第47页。
    [2]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613页。
    [3]李华:《故左溪大师碑》: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六册,卷三百二十,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3629页。
    [4]严挺之:《大智禅师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五册,卷二百八十,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3171页。
    [5]杜昱:《有唐薛氏故夫人实信优婆夷未曾有功德塔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六册,卷三百五,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3487页。
    [6]复珪:《大唐栖岩寺故大禅师塔铭》,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八册,卷九百一十六,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2523页。
    [7]杨休烈:《大唐济度寺故大德比丘尼惠源和尚神空志铭》,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七册,卷三百九十六,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4559页。
    [8]白居易的《如信大师功德幢记》和《东都十律大德长圣善寺钵塔院主智如和尚茶毗幢记》记有如信和智如的事迹,白宗修先生在《<白居易集>中的北宗文献与北宗禅师》一文中,考证圣善寺法凝为义福弟了。
    [9]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四,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47页。
    [10]摩诃衍是降魔藏、小福、大福的弟子,本文将他视为降魔藏的弟子。戴密微:《吐蕃僧诤记》,耿昇译,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第204页。
    [11]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四,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47页。
    [12]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514页。
    [13]羊愉:《嵩山会善寺故景贤大师身塔石记》,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七册,卷三百六十二,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4147页。
    [14]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四,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47页。
    [15]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四,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47页。
    [16]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四,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47页。
    [17]常无名:《唐思恒律师志铭》,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七册,卷三百九十六,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4558页。
    [18]陆海:《大唐空寂寺故大福和上碑》,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七册,卷三百六十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4143页。
    [19]崔宽:《六度寺侯莫陈大师寿塔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四册,卷二百六,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371页。
    [20]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97页。
    [21]独孤及:《舒州山谷寺觉寂塔隋故镜智禅师碑铭》,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七册,卷三百九十,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4480页。
    [1]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四,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47页;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213页。
    [2]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四,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47页;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238页。
    [3]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四,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47页;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491页:静、筠:《祖堂集》卷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01页。
    [4]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四,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47页。
    [5]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四,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47页;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239页。
    [6]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四,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47页: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418页;最澄:《内证佛法相承血脉谱》,比叡山专修院附属叡山学院:《传教大师全集》卷一,世界圣典刊行协会,昭和五十年四月,第16页。
    [7]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四,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47页;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237页。
    [8]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四,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47页;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237页。
    [9]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四,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47页;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238页。
    [10]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四,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47页;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五,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91页。
    [11]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四,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47页;李华:《故左溪大师碑》,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六册,卷三百二十九,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3629页。
    [12]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四,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47页;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479页。
    [13]金献贞:《海东故神行禅师之碑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二册,卷七百十八,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8203页。
    [14]李华:《润州天乡寺故大德云禅师碑》: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六册,卷三百二十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3631页。
    [15]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201页。
    [16]李邕:《大照禅师塔铭》,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五册,卷二百六十二,长春:吉林文史处版社,2000年12月,第2959页。
    [17]宇径伯寿:《禅宗史研究》,岩波书店刊行,昭和十年七月,第310页。唐:《禅门经》,铃木大拙校:《铃木大拙全集》卷三,第331页。
    [18]郭湜:《唐少林寺同光禅师塔铭》,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八册卷,四百四十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5145页。
    [19]独孤及:《舒州山谷寺觉寂塔隋故镜智禅师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七册,卷三百九十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4481页;李华:《故左溪大师碑》,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六册,卷三百二十,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3629页;李华:《故中岳越禅师塔记》,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六册,卷三百十六,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3601页;《历代法宝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三。
    [20]王缙:《东京大敬爱寺大证禅师碑》,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七册,卷三百七十,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4274页。
    [21]李充:《大唐东都敬爱寺故开法临坛大德法玩禅师塔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册,卷六百十八,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7002页。
    [1]清昼:《唐杭州灵隐山天竺寺故大和尚塔铭并序》,《全唐文》作守真,见董诰:《全唐文》第十册,卷九百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9560页。《全唐文新编》、《宋高僧传》作守直,见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八册,卷九百十八,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2542页;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351页。
    [2]《大唐都景福寺威仪和上口口铭》,陈尚君:《全唐文又再补编》卷三,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9月,第2269页。
    [3]慧岌:《唐东都同德寺故大德方便和尚塔铭并序》,陈尚君:《全唐文又再补编》卷四,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9月,第2396页;杨曾文:《唐同德寺无名和尚塔铭并序》的发现及其学术价值,附文,《佛学研究》,2000年,第212页。
    [4]锐璨:《大唐荷恩寺故大德法津禅师塔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八册,卷九百一十九,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2570页;姚骥:《大唐荷恩寺故大德敕谥号法津禅师墓志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八册,卷四百四十五,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5216页。
    [5]《大唐法云寺尼辩惠禅师神道志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二十二册,卷九百九十七,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5282页。
    [6]《大慈禅师墓志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二十二册,卷九百九十七,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5226页。
    [7]《净士寺西院故大德禅和尚塔铭》,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二十二册,卷九百九十七,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5561页。
    [8]李华:《润州天乡寺故大德云禅师碑》,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六册,卷三百二十,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3630页。
    [9]李邕:《大照禅师塔铭》,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五册,卷二百六十二,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959页。
    [10]皇甫湜:《护国寺威师碣》,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二册,卷六百八十七,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7778页。
    [11]于兆:《唐绛州闻喜县大兴国寺故智旻禅师塔铭并序》,陈尚君:《全唐文补编》卷五三,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9月,第640页。
    [12]顾况:《广陵白沙大云寺碑》,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九册,卷五百三十,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6161页。
    [13]王维:《请施庄为寺表》,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六册,卷三百二十四,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3674页。
    [1]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731页。
    [2]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733页。
    [3]柳宗元:《龙安海禅师碑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册,卷五百八十七,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6693页。
    [4]李华:《故左溪大师碑》: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六册,卷三百二十,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3629页。
    [5]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213页。
    [6]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238页。
    [7]静、筠:《祖堂集》卷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01页。
    [8]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239页。
    [9]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237页。
    [10]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201页。
    [11]郭湜:《唐少林寺同光禅师塔铭》,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八册,卷四百四十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5145页。
    [1]王缙:《东京大敬爱寺大证禅师碑》,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七册,卷三百七十,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4274页。
    [2]李充:《大唐东都敬爱寺故开法临坛大德法玩禅师塔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册,卷六百十八,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7002页。
    [3]李华:《润州天乡寺故大德云禅师碑》: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六册,卷三百二十,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3631页。
    [4]锐璨:《大唐荷恩寺故大德法津禅师塔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八册,卷九百一九,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2570页。
    [5]皇甫湜:《护国寺威师碣》,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二册,卷六百八十七,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7778页。
    [6]顾况:《广陵白沙大云寺碑》,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九册,卷五百三十,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6161页。
    [7]王缙:《东京大敬爱寺大证禅师碑》,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七册,卷三百七十,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4274页。
    [8]李华:《故左溪大师碑》,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六册,卷三百二十,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3629页。
    [9]独孤及:《舒州山谷寺觉寂塔隋故镜智禅师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七册,卷三百九十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4481页。
    [1]李华:《故中岳越禅帅塔记》,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六册,卷三百十六,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3601页。
    [2]李邕:《大照禅师塔铭》,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五册,卷二百六十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957页。
    [3]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97页。
    [4]独孤沛:《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7月,第28页。
    [1]《旧唐书》卷九十七,《列传第四十七·张说》。
    [2]《旧唐书》卷九十九,《列传第四十九·李适之》。
    [3]《旧唐书》卷九十九,《列传第四十九·严挺之》。
    [4]《旧唐书》卷一百,《列传第五十·裴宽》。
    [5]《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五,《唐纪》三十
    [6]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205页;《旧唐书》卷一百八,《列传第五十八·崔涣》。
    [7]《旧唐书》卷一百一十三,《列传第六十三·苗晋卿》。
    [8]《旧唐书》卷一百二十,《列传第七十·郭子仪》。
    [9]《旧唐书》卷一百一十三,《列传第六十三·裴冕》。
    [10]贾鋉:《扬州华林大悲禅师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三册,卷七百三十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8483页。《旧唐书》卷第一百一十四。
    [1]姜义华:《胡适学术文集·中国佛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12月,第332页。
    [2]徐岱:《唐故招圣寺大德慧坚禅师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二册,卷六百八十四,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7744页。
    [3]李华:《故中岳越禅师塔记》,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六册,卷三百十六,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3601页
    [4]葛兆光:《中国禅思想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87页。
    [5]韦处厚:《兴福寺内道场供奉大德大义禅师碑铭》,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二册,卷七百十五,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8144页。
    [6]宗密:《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63册,第31页。
    [1]王缙:《东京大敬爱寺大证禅师碑》,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七册,卷三百七十,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4275页。
    [2]王缙:《东京大敬爱寺大证禅师碑》,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七册,卷三百七十,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4274页。
    [3]独孤及:《舒州山谷寺觉寂塔隋故镜智禅师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七册,卷三百九十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4481页。
    [4]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四,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47页。
    [5]复珪:《大唐栖岩寺故大禅师塔铭》,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八册,卷九百一十六,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2524页。
    [6]白居易:《如信大师功德幢记》,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一,卷六百七十六,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7639页。白居易:《东都十律大德长圣善寺钵塔主智如和尚茶毗幢记》,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一,卷六百七十六,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7634页。
    [7]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372页。
    [8]金献贞:《海东故神行禅师之碑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二册,卷七百十八,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8203页。
    [9]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418页;最澄:《内证佛法相承血脉谱》,比叡山专修院附属叡山学院:《传教大师全集》卷一,世界圣典刊行协会,昭和五十年四月,第15页。
    [1]李华:《润州大乡寺故大德云禅师碑》: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六册,卷三百二十,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3631页。
    [2]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201页
    [3]李华:《故中岳越禅师塔记》,作常超,见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六册,卷三百十六,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3601页。释道元:作常越,见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四,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47页。
    [4]《历代法宝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三;权德舆:《唐故东京安国寺契微和尚塔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九册,卷五百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5901贝:《第七祖朝国师大照和尚寂灭日斋赞文》,陈尚君:《全唐文又再补》卷八,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9月,第2376页。
    [5]王缙:《东京大敬爱寺大证禅师碑》,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七册,卷三百七十,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4274页。
    [6]郭湜:《唐少林寺同光禅师塔铭》,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八册卷,四百四十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5146页。
    [7]李充:《大唐东都敬爱寺故开法临坛大德法玩禅师塔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册,卷六百十八,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7002页。
    [8]清昼:《唐杭州灵隐山天竺寺故大和尚塔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八册,卷九百十八,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2542页;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351页。
    [9]《大唐都景福寺威仪和上口口铭》,陈尚君:《全唐文又再补编》卷三,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9月,第2269页。
    [10]慧岌:《唐东都同德寺故大德方便和尚塔铭并序》,陈尚君:《全唐文又再补编》卷四,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9月,第2396页;杨曾文:《唐同德寺无名和尚塔铭并序》的发现及其学术价值,附文,《佛学研究》,2000年,第212页;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五,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05页。
    [11]锐璨:《大唐荷恩寺故大德法津禅师塔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八册,卷九百一九,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2570页。
    [12]姚骥:《大唐荷恩寺故大德敕谥号法津禅师墓志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八册,卷四百四十五,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5216页。
    [13]《大唐法云寺尼辩惠禅师神道志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二十二册,卷九百九十七,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5282页。
    [14]《净土寺西院故大德禅和尚塔铭》,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二十二册,卷九百九十七,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5561页。
    [1]皇甫湜:《护国寺威师碣》,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二册,卷六百八十七,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7778页。
    [2]陈潭:《大唐西崇福寺故侍书僧崇简上人墓志铭并序》,张乃翥:《洛阳新辑石刻所见唐代中原之佛教》,《中原文物》,2008年第5期,第82页。
    [3]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212页。
    [4]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214页。
    [5]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215页。
    [6]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四,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65页;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262页。
    [7]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737页。
    [8]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260页。
    [9]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257页。
    [10]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212页。
    [11]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215页。
    [12]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215页。
    [13]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737页。
    [14]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260页。
    [1]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257页。
    [2]白居易:《西京兴善寺传法堂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一,卷六百七十八,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7659页。
    [3]白居易:《如信大师功德幢记》,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一,卷六百七十六,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7639页。
    [4]白居易:《东都十律大德长圣善寺钵塔主智如和尚茶毗幢记》,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一册,卷六百七十六,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7634页。
    [5]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419页。
    [6]李华:《故中岳越禅师塔记》,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六册,卷三百十六,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3601页。
    [7]王缙:《东京大敬爱寺大证禅师碑》,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七册,卷三百七十,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4274页。
    [8]权德舆:《唐故东京安国寺契微和尚塔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九册,卷五百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5901页。
    [9]令狐专:《唐故土都唐安寺外临坛律大德比丘尼广惠塔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四册,卷七百九十三,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9591页。
    [10]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274页。
    [11]柳宗元:《龙安海禅师碑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册,卷五百八十七,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6694页。
    [12]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283页;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十五,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286页。
    [1]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274页。
    [2]令狐专:《唐故上都唐安寺外临坛律大德比丘尼广惠塔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四册,卷七百九十三,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9591页。
    [3]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282页。
    [4]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十五,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286页。
    [5]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十六,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307页。
    [6]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十七,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344页。
    [7]温玉成:《禅宗北宗初探》,《世界宗教研究》,1983年第2期。
    [8]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263页。
    [9]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263页。
    [1]《资治通鉴》卷二五0,《唐纪》六六。
    [2]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290页。
    [3]玉泉寺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玉泉寺志》,2000年6月,第95页。
    [4]清李元才续修:《玉泉寺志》,白化文、刘永明、张智:《中国佛寺志业刊(14)玉泉寺(上)》,江苏广陵古籍,1976年,第200页。
    [1]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418页;释道元记为瓦棺寺浚,妙音、文雄点校:“浚,宋元做璇。”见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四,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47页。
    [2]最澄:《内证佛法相承血脉谱》,比叡山专修院附属叡山学院:《传教大师全集》卷一,世界圣典刊行协会,昭和五十年四月,第14页。
    [3]最澄:《内证佛法相承血脉谱》,比叡山专修院附属叡山学院:《传教大师全集》卷一,世界圣典刊行协会,昭和五十年四月,第15页。
    [4]最澄:《内证佛法相承血脉谱》,比叡山专修院附属叡山学院:《传教大师全集》卷一,世界圣典刊行协会,昭和五十年四月,第16页。
    [1]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725页。
    [2]戴密微:《吐蕃僧诤记》,耿昇译,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第204页。
    [3]转引余威德:《唐代北宗禅发展研究——以玉泉神秀为中心》,台湾:慈济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所,硕士论文,2004年7月,第56页。
    [4]饶宗颐:《王锡(顿悟大乘正理决)序说并校记》,《选堂选集》,《现代佛学大系》53,台北:弥勒出版社,1984年2月,第452页。
    [1]杨曾文:《唐五代禅宗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5月,第231页。
    [2]葛兆光:《中国禅思想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第243页。
    [3]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第121页。
    [4]温玉成:《禅宗北宗续探》,《世界宗教研究》,1985年第2期。
    [5]温玉成:《禅宗北宗续探》,《世界宗教研究》,1985年第2期,第75页。
    [1]余威德:《唐代北宗禅发展研究—以玉泉寺神秀为中心》,台湾:慈济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所,硕士论文,2004年7月,第57页。
    [2]戴密微:《吐蕃僧诤记》,耿昇译,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第204页。
    [3]张亚莎:《吐蕃时期的禅宗传承》,《西藏民族学院报》,2004年1月,第25卷第1期。
    [4]宗密:《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63册,第35页。
    [5]张亚莎:《叶蕃时期的禅宗传承》,《西藏民族学院报》,2004年1月,第25卷第1期。
    [6]戴密微:《吐蕃僧诤记》,耿昇译,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第3页。
    [7]戴密微:《吐蕃僧诤记》,耿昇译,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第19页。
    [1]戴密微:《吐蕃僧诤记》,耿昇译,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第206页。
    [2]张亚莎:《吐蕃时期的禅宗传承》,《西藏民族学院报》,2004年1月,第25卷第1期。
    [3]戴密微:《吐蕃僧诤记》,耿昇译,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第197页。
    [1]金献贞:《海东故神行禅师之碑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二册,卷七百十八,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8203页。
    [2]余威德:《唐代北宗禅发展研究—以玉泉寺神秀为中心》,台湾:慈济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所,硕士论文,2004年7月,第56页。
    [3]崔致远:《大唐新罗国故凤岩山寺教谥智证大师寂照之塔碑铭并序》,董诰:《全唐文》第十一册,《唐文拾遗》卷四四,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10875页。
    [1]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283页。
    [2]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十六,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299页。
    [3]李梦游:《高丽国尚州曦阳山凤岩寺王师赠谥静真大师圆悟之塔铭并序》,朝鲜总督府:《朝鲜金石总览》上卷,首尔:亚西亚文化出版社,1976年,第198页。
    [4]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十七,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322页。
    [1]崔彦(?):《有晋高丽中原府故开天山净土寺教谥法镜大师慈镫之塔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二十二册,卷一000,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5618页。
    [2]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十七,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322页。
    [3]王建:《高丽国原州灵凤山兴法寺忠湛大师塔铭》: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二十二册,卷一000,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5612页。
    [4]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十七,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322页。
    [5]崔致远:《大唐新罗国故凤岩山寺教谥智证大师寂照之塔碑铭并序》,董诰:《全唐文》第十一册,《唐文拾遗》卷四四,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10875页。
    [1]李梦游:《高丽国尚州曦阳山凤岩寺王师赠谥静真大师圆悟之塔碑铭并序》,朝鲜总督府:《朝鲜金石总览》上卷,首尔:亚西亚文化出版社,1976年,第197页。
    [2]参见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五至第十六,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68-299页。
    [1]道宣:《续高僧传》卷第十六,《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二,第552页。
    [2]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83页。
    [3]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84页。
    [4]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89页。
    [1]张说:《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四册,卷二百三十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607页。
    [2]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86页。
    [3]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90页。
    [3]杜胐:《传法宝记》,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76页。
    [4]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5页。
    [5]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2页。
    [1]《大唐中岳东闲居寺故大德珪和尚纪德幢》,陈尚君:《全唐文补编》卷三0,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9月,第361页。
    [2]李邕:《大照禅师塔铭》,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五册,卷二百六十二,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957页。
    [3]胡的:《大唐故太白禅师塔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二册,卷七百二十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8269页。
    [4]李华:《故左溪大师碑》,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六册,卷二百二十,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3629页。
    [5]清昼:《唐杭州灵隐山天竺寺故大和尚塔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八册,卷九十八,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2542页。
    [1]《历代法宝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三,第190页。
    [2]权德舆:《唐故东京安国寺契微和尚塔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九册,卷五百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5901页。
    [3]徐文明:《禅宗第八代北宗弘正大师》,《敦煌学辑刊》,1999年2期。
    [4]白居易在《东都十律大德长圣善寺钵塔院主智如和尚茶毗幢记》,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一册,卷六百七十六,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7634页。
    [5]白居易:《如信大师功德幢记》,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一,卷六百七十六,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7639页。
    [1]宋之问:《为洛下诸僧请法事迎秀禅师表》,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五册,卷二百四十,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717页。
    [2]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第107页。
    [3]徐文明:《禅宗第八代北宗弘正大师》,《敦煌学辑刊》,1999年,第2期。
    [1]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89页。
    [2]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88页。
    [3]印顺:《中国禅宗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118页。
    [4]韦处厚:《兴福寺内道场供奉大德大义禅师碑铭》: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二册,卷七百十五,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8144页。
    [5]李邕:《大照禅师塔铭》,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五册,卷二百六十二,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957页。
    [1]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第119页。
    [2]严挺之:《大智禅师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五册,卷二百八十,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3171页。
    [3]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第114页。
    [4]徐文明:《禅宗第八代北宗弘正大师》,《敦煌学辑刊》,1999年2期。
    [1]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二,《大正新修大藏经》,诸宗部五,第402页。
    [2]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51页。
    [3]独孤沛:《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中华书局,1996年7月,第30页。
    [4]宗密:《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63册,第31页。
    [1]宗密:《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63册,第33页。
    [2]宗密:《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63册,第35页。
    [3]求那跋陀罗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一,《大正新修大藏经》,经集部三,第486页。
    [4]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85页。
    [1]道宣:《续高僧传》卷第十六,《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二,第552页。
    [2]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89页。
    [3]引自杨曾文:《弘忍及记述其禅法的<修心要论>》,《中国文化》,1996年,第一期。
    [4]神秀:《观心论》,《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
    [5]神秀:《大乘无生方便门》,第二号本,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168页。
    [1]张说:《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四册,卷二百三十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607页。
    [2]李邕:《大照禅师塔铭》,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五册,卷二百六十二,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957页。
    [3]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51页。
    [4]常无名:《唐思恒律师志铭》,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七册,卷三百九十六,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4558页。
    [5]刘无得:《顿悟真宗金刚般若修行达彼岸法门决序》,陈尚君:《全唐文补编》卷二六,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9月,第321页。
    [6]崔宽:《六度寺侯莫陈大师寿塔铭文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四册,卷二百六,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370页。
    [1]温玉成:《禅宗北宗初探》,《世界宗教研究》,1983年第2期。
    [2]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51页。
    [3]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51页。
    [1]独孤沛:《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7月,第29页。
    [2]独孤沛:《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7月,第28页。
    [3]独孤沛:《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7月,第43页。
    [4]田中良昭:《敦煌禅宗文献の研究》,东京:大东出版社:,1983年2月,第250页。
    [5]田中良昭:《敦煌禅宗文献の研究》,东京:大东出版社,1983年2月,第255页。
    [1]王缙:《东京大敬爱寺大证禅师碑》,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七册,卷三百七十,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4275页。
    [2]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215页。
    [3]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215页。
    [4]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7月,第135页。
    [1]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八,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80页。
    [2]慧空:《大唐东都荷泽寺殁故第七祖国师大德于龙门宝应寺龙岗腹建身塔铭并序》,陈尚君:《全唐文补编》卷四三,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9月,第526页。
    [3]徐岱:《唐故招圣寺大德慧坚禅师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二册,卷六百八十四,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7744页。
    [4]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7月,第136页。
    [5]徐岱:《唐故招圣寺大德慧坚禅师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二册,卷六百八十四,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7744页。
    [1]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205页。
    [2]独孤沛:《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7月,第28页。
    [3]独孤沛:《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7月,第28页。
    [4]温玉成:《禅宗北宗初探》,《世界宗教研究》,1983年第2期。
    [1]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51页。
    [1]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50页。
    [2]独孤沛:《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7月,第31页。
    [3]独孤沛:《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7月,第19页。
    [4]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72页。
    [5]道宣:《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五,《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二,第666页。
    [1]李知非:《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序》,陈尚君:《全唐文补编》卷三一,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9月,第366页。
    [2]权德舆:《唐故章敬寺百严大师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九册,卷五百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5900页。
    [3]宗密:《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63册,第31页。
    [4]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7月,第135页。
    [5]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318页。
    [1]《历代法宝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三,第180页。
    [2]《历代法宝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三,第181页。
    [3]道宣:《续高僧传》卷第十六,《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二,第552页。
    [1]历代法宝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三,第181页。
    [2]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89页。
    [3]梁肃:《唐常州天兴寺二大德比丘尼碑》,陈尚君:《全唐文又再补》卷四,北京:中华书局, 2005年9月,第2294页。
    [1]独孤沛:《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7月,第18页。
    [2]独孤沛:《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7月,第27页。
    [3]独孤沛:《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5页。
    [4]独孤沛:《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7月,第29页。
    [5]独孤沛:《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7月,第27页。
    [6]独孤沛:《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8月,第32页。
    [1]独孤沛:《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7月,第28页。
    [1]独孤沛:《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7月,第29-30页。
    [2]独孤沛:《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7月,第29页。
    [3]独孤沛:《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7月,第31页。
    [4]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八,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86页。
    [1]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五,成都:成都古籍书店,2000年1页,第85页。
    [2]静、筠:《祖堂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26页。
    [3]独孤沛:《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7月,第17页。
    [4]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7月,第135页。
    [5]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语录》,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7月,第136页。
    [6]静、筠:《祖堂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09页。
    [1]王维:《为舜阇黎谢御题大通大照塔额表》,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六册,卷三百二十四,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3673页。
    [2]朱长文:《墨池编》卷六,《四库全书》(812),子部一一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6月,第903页。
    [3]圆照:《代宗朝赠司空大辨证广智三藏和上表制集》卷第四,《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第四,第845页。
    [1]《历代法宝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三,第190页。
    [2]《历代法宝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三,第186页。
    [3]《历代法宝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三,第186页。
    [1]卢肇:《宣州新兴寺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三册,卷七百六十八,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9162页。
    [2]徐岱:《唐故招圣寺大德慧坚禅师碑铭》,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二册,卷六百八十四,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7744页。
    [3]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7月,第136页。
    [4]柳宗元:《曹溪第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册,卷五八七,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6690页。
    [5]刘禹锡:《曹溪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第二碑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册,卷六百一十,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6900页。
    [1]柳宗元:《龙安海禅师碑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册,卷五八七,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6694页。
    [2]姜义华:《胡适学术文集·中国佛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12月,第358页。
    [1]温玉成:《禅宗北宗初探》,《世界宗教研究》,1983年第2期。
    [2]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51页。
    [3]宋儋:《嵩山会善寺故大德道安禅师碑铭》,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七册,卷三百九十六,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4554页。
    [4]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90页。
    [1]《曹溪大师传》,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25页。
    [2]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八,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74页。
    [3]普济:《五灯会元》卷第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10月,第84页。
    [1]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52页。
    [2]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五,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77页。
    [3]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234页。
    [4]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7月,第135页。
    [1]忽雷澄:《晓了禅师塔碑》,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八册,卷九百十三,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2400页。
    [2]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八,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88页。
    [3]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八,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90页
    [4]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八,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88页。
    [5]慧岌:《唐东都同德寺故大德方便和尚塔铭并序》,陈尚君:《全唐文又再补编》卷四,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9月,第2296页。
    [6]徐岱:《唐故招圣寺大德慧坚禅师碑铭》,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二册,卷六百八十四,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7744页。
    [1]徐岱:《唐故招圣寺大德慧坚禅师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二册,卷六百八十四,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7744页。
    [2]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7月,第136页。
    [3]徐岱:《唐故招圣寺大德慧坚禅师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二册,卷六百八十四,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7744页。
    [4]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209页。
    [5]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六,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94页。
    [6]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三十,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647页。静、筠:《祖堂集》卷第四,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41页。
    [1]白居易:《西京兴善寺传法堂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一册,卷六百七十八,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7659页。
    [2]韦处厚:《兴福寺内道场供奉大德大义禅帅碑铭》,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二册,卷七百十五,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8144页。
    [3]柳宗元:《龙安海禅师碑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册,卷五百八十七,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6693页。
    [4]柳宗元:《龙安海禅师碑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册,卷五百八十七,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6693页。
    [5]清昼:《能秀二祖赞》,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八册,卷九百十七,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2537页。
    [6]省僜:《唐十六代祖师颂》,陈尚君:《全唐文补编》卷一一0,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9月,第1386页。
    [1]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一,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4页。
    [2]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九,《唐京兆慈恩寺义福传》记义福“谥号曰大智禅师”,《唐京师兴唐寺普寂传》记普寂“赐谥曰大慧禅师”。
    [3]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二,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20页。
    [4]《无畏三藏禅要序》,陈尚君:《全唐文补编》卷一三六,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9月,第1657页。
    [1]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一,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6页。
    [2]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二,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20页。
    [3]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二,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20页。
    [1]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二,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21页。
    [2]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五,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92页。
    [3]清昼:《唐杭州灵隐山天竺寺故大和尚塔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八册,卷九百十八,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2542页。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351页。
    [4]杜昱:《有唐薛氏故夫人实信优婆夷未曾有功德塔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六册,卷三百五,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3487页。
    (5]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42页。
    [6]权德舆:《唐故东京安国寺契微和尚塔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九册,卷五百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5901页。
    [1]《大唐青龙寺三朝供奉大德行状》,《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二,第295页。
    [2]空海:《大唐神都青龙寺故三朝国师灌顶阿阇梨惠果和尚之碑》,陈尚君:《全唐文补编》,卷六九,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9页,第857页。
    [3]《大唐青龙寺三朝供奉大德行状》,《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二,第295页。
    [4]《大唐青龙寺三朝供奉大德行状》,《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二,第295页。
    [1]张说:《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四册,卷二百三十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607页。
    [2]独孤沛:《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7月,第32页。
    [3]李邕:《大照禅师塔铭》,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五册,卷二百六十二,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957页。
    [4]李邕:《大照禅师塔铭》,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五册,卷二百六十二,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957页。
    [1]严挺之:《大智禅师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五册,卷二百八十,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3171页。
    [2]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八,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90页。
    [3]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八,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89页。
    [4]陆海:《大唐空寂寺故大福和上碑》,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七册,卷三百六十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4142页。
    [5]常无名:《唐思恒律师志铭》,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七册,卷三百九十六,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4558页。
    [6]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200页。
    [7]郭湜:《唐少林寺同光禅师塔铭》,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八册,卷四百四十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5145页。
    [8]清昼:《唐杭州灵隐山天竺寺故大和尚塔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八册,卷九百十八,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2542页。
    [9]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728页。
    [1]李华:《润州天乡寺故大德云禅师碑》: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六册,卷三百二十,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3630页。
    [2]《历代法宝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三,第190页。
    [3]王缙:《东京大敬爱寺大证禅师碑》,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七册,卷三百七十,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4274页。
    [4]白居易:《如信大师功德幢记》,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一册,卷六百七十六,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7639页。
    [5]白居易:《东都十律大德长圣善寺钵塔院主智如和尚茶毗幢记》,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一,卷六百七十六,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7634页。
    [6]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五,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05页。
    [7]金献贞:《海东故神行禅师之碑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二册,卷七百十八,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8203页。
    [1]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737页。
    [2]权德舆:《唐故东京安国寺契微和尚塔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九册,卷五百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5901页。
    [3]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274页。
    [4]灌顶:《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二,第195页。
    [1]志磐:《佛祖统纪》卷第十,《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一,第201页。
    [2]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五,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90页。
    [3]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615页。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五,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90页。
    [4]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八,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83页。
    [5]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八,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89页。
    [6]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八,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90页。
    [7]李邕:《大照禅师塔铭》,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五册,卷二百六十二,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957页。
    [8]严挺之:《大智禅师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五册,卷二百八十,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3171页。
    [9]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八,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88页。
    [1]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五,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91页。
    [2]清昼:《唐杭州灵隐山天竺寺故大和尚塔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八册,卷九百十八,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2542页。
    [1]李华:《荆州南泉大云寺故兰若和尚碑》,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六册,卷三百十九,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3624页。
    [2]李华:《润州天乡寺故大德云禅师碑》: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六册,卷三百二十,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3631页。
    [3]白居易:《如信大师功德幢记》,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一册,卷六百七十六,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7639页。
    [4]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五,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07页。
    [5]独孤及:《舒州山谷寺觉寂塔隋故镜智禅师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七册,卷三百十九,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4480页。
    [1]志磐:《佛祖统纪》卷第二十九,《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一,第293页。
    [2]志磐:《佛祖统纪》卷第二十九,《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一,第293页。
    [3]清昼:《唐杭州灵隐山天竺寺故大和尚塔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八册,卷九百十八,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2542页。
    [4]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五,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05页。
    [1]神秀:《秀和尚劝善文》,朱凤玉:《敦煌劝善类白话诗歌初探》,《敦煌学》,第二十六辑,台北:乐学书局有限公司,2005年12月,第87页。
    [2]李邕:《大照禅师塔铭》,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五册,卷二百六十二,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957页。
    [3]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八,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89页。
    [1]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450页。
    [1]杜胐:《传法宝记》,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80页。
    [2]祖绣:《隆兴编年通论》卷第十四,《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75册,第180页。
    [1]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85页。
    [1]张说:《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四册,卷二百三十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607页。
    [2]列宁:《同经济主义的拥护者商榷》,《列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1月,第283页。
    [1]张说:《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四册,卷二百三十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607页.
    [2]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90页.[3]参见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四,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46页.[4]参见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212页;赞宁:《宋高僧传
    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215页;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214页;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731页。
    [1]李邕:《大照禅师塔铭》,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五册,卷二百六十二,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
    年12月,第2957页.[2]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98页.
    [3]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99页.[4]李邕:《大照禅师塔铭》,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五册,卷二百六十二,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
    年12月,第2958页.[5]严挺之:《大智禅师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五册,卷二百八十,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0年12月,第3171页.[6]严挺之:《大智禅师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五册,卷二百八十,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0年12月,第3171页.[7]严挺之:《大智禅师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五册,卷二百八十,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0年12月,第3171页。
    [1]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97页。
    [2]严挺之:《大智禅师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五册,卷二百八十,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3171页。
    [3]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97页。
    [4]严挺之:《大智禅师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五册,卷二百八十,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3171页。
    [5]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90页。
    [6]羊愉:《嵩山会善寺故景贤大师身塔石记》,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七册,卷三百二十六,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4147页。
    [7]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古逸部,第1290页。
    [1]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八,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91页。
    [2]独孤沛:《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杨曾文:《神会和尚禅话录》,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7月,第28页。
    [3]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八,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89页。
    [4]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八,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89页。
    [5]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513页。
    [1]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八,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90页。
    [2]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五,成都:成都古籍书店,2000年1月,第73页。普济:《五灯会元》卷第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10月,第85页。
    [3]参见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四,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46页。
    [4]常无名:《唐思恒律师志铭》,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七册,卷三百九十六,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4558页。
    [5]常无名:《唐思恒律师志铭》,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七册,卷三百九十六,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4558页。
    [1]常无名:《唐思恒律师志铭》,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七册,卷三百九十六,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4558页。
    [2]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一,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3页。
    [3]陆海:《大唐空寂寺故大福和上碑》,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七册,卷三百六十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4142页。
    [4]宇井伯寿:《禅宗史研究》,岩波书店,昭和十年七月,第291页。
    [1]崔宽:《六度寺侯莫陈大师寿塔铭文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四册,卷二百六,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369页。
    [2]李昉:《太平广记》卷九十七,北京:中华书局,年月,第645页。
    [3]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9月,第497页。
    [4]一行:《答张燕公》,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八册,卷九百一十四,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2414页。
    [5]独孤沛:《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7月,第32页。
    [6]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98页。
    [1]李邕:《大照禅师塔铭》,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五册,卷二百六十二,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957页。
    [2]严挺之:《大智禅师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五册,卷二百八十,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3171页。
    [3]独孤沛:《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7月,第32页。
    [4]羊愉:《嵩山会善寺故景贤大师身塔石记》,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七册,卷三百六十二,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4147页。
    [5]宇井伯寿:《禅宗史研究》,岩波书店,昭和十年七月,第291页。
    [1]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235页。
    [2]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五,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72页。
    [3]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7月,第135页。
    [4]铃木贞太郎、公田连太郎校:《六祖坛经》(日本兴圣寺藏宋惠听本),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7月,第146页。
    [5]宗宝:《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7月,第147页。
    [6]慧空:《大唐东都荷泽寺殁故第七祖国师大德于龙门宝应寺龙岗腹建身塔铭并序》,陈尚君:《全唐文补编》卷四三,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9月,第526页。
    [7]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7月,第135页。
    [1]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521页。
    [2]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五,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73页。
    [1]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五,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77页。
    [2]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八,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84页。
    [3]净觉:《楞伽师资记序》,陈尚君:《全唐文补编》卷三一,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9月,第367页。
    [4]《历代法宝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三,第180页。
    [5]王维:《大唐大安国寺故大德净觉师塔铭》,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六册,卷三百二十七,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3697页。
    [1]仁素:《大唐嵩岳闲居寺故大德珪禅师塔记》,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八册,卷九百十四,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2493页。
    [2]智严:《大唐中岳东闲居寺故大德硅和尚纪德幢》,陈尚君:《全唐文补编》卷三0,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9月,第361页。
    [3]杜胐:《传法宝记》,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179页。
    [4]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474页。
    [1]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之三下,《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9册,第532页。
    [2]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四,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47页。
    [3]戴密微:《吐蕃僧诤记》,耿昇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第204页。
    [4]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四,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47页。
    [5]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513页。
    [1]羊愉:《嵩山会善寺故景贤大师身塔石记》,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七册,卷三百六十二,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4147页。
    [2]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四,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47页。
    [3]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四,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47页。
    [4]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四,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47页。
    [5]常无名:《唐思恒律师志铭》,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七册,卷三百九十六,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4558页。
    [6]陆海:《大唐空寂寺故故大福和上碑》,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七册,卷三百六十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4143页。
    [1]崔宽:《六度寺侯莫陈大师寿塔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四册,卷二百六,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371页。
    [2]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四,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47页。
    [3]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613页。
    [4]李华:《故左溪大师碑》: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六册,卷三百二十,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3629页。
    [5]严挺之:《大智禅师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五册,卷二百八十,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3171页。
    [6]杜昱:《有唐薛氏故夫人实信优婆夷未曾有功德塔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六册,卷三百五,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3486页。
    [7]复珪:《大唐栖岩寺故大禅师塔铭》,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八册,卷九百一十六,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2523页。
    [8]杨休烈:《大唐济度寺故大德比丘尼惠源和尚神空志铭》,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七册,卷三百九十六,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4559页。
    [1]白居易:《如信大师功德幢记》,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一,卷六百七十六,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7639页。白居易:《东都十律大德长圣善寺钵塔院主智如和尚茶毗幢记》,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一,卷六百七十六,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7634页。白宗修:《(白居易集)中的北宗文献与北宗禅师》,《佛学研究中心学报》,2001年7月,第六期,第213页。
    [2]独孤及:《舒州山谷寺觉寂塔隋故镜智禅师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七册,卷三百九十,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4480页。
    [3]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四,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47页。
    [1]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213页。
    [2]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238页。
    [3]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491页。
    [4]静、筠:《祖堂集》卷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01页。
    [5]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四,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47页。
    [6]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239页。
    [1]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418页。
    [2]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四,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47页。
    [3]最澄:《内证佛法相承血脉谱》,比叡山专修院附属叡山学院:《传教大师全集》卷一,世界圣典刊行协会,昭和五十年四月,第16页。
    [4]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237页。
    [5]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237页。
    [6]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238页。
    [1]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五,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91页。
    [2]李华:《故左溪大师碑》,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六册,卷三百二十,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3629页。
    [3]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479页。
    [4]金献贞:《海东故神行禅师之碑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二册,卷七百十八,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8203页。
    [1]李华:《润州天乡寺故大德云禅师碑》: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六册,卷三百二十,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3630页。
    [2]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200页。
    [3]李邕:《大照禅师塔铭》,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五册,卷二百六十二,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959页。
    [4]宇井伯寿:《禅宗史研究》,岩波书店刊行,昭和十年七月,第310页。唐:《禅门经》,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卷三,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第331页。
    [1]郭湜:《唐少林寺同光禅师塔铭》,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八册卷,四百四十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5145页。
    [2]独孤及:《舒州山谷寺觉寂塔隋故镜智禅师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七册,卷三百九十,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4481页。
    [3]李华:《故左溪大师碑》,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六册,卷三百二十,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3629页。
    [3]李华:《故中岳越禅师塔记》,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六册,卷三百十六,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3601页。
    [4]《历代法宝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三,第190页。
    [5]王缙:《东京大敬爱寺大证禅师碑》,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七册,卷三百七十,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4274页。
    [1]李充:《大唐东都敬爱寺故开法临坛大德法玩禅师塔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册,卷六百十八,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7002页。
    [2]清昼:《唐杭州灵隐山天竺寺故大和尚塔铭并序》,董诰:《全唐文》第十册,卷九百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9560页;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八册,卷九百十八,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2542页。
    [3]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350页。
    [4]武崇正:《大唐都景福寺威仪和上口口铭》,陈尚君:《全唐文又再补编》卷三,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9月,第2269页。
    [5]《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三,《列传第一百三十三·武攸暨》。
    [1]《新唐书》卷二百六,《列传第一百三十一·武攸暨》。
    [2]《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三,《列传第一百三十三·太平公主》。
    [3]《新唐书》卷八十三,《列传第八·太平公主》。
    [4]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五,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05页。
    [1]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426页。
    [2]慧岌:《唐东都同德寺故大德方便和尚塔铭并序》,陈尚君:《全唐文又再补编》卷四,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9月,第2296页。杨曾文:《唐同德寺无名和尚塔铭并序》的发现及其学术价值,附文,《佛学研究》,2000年,第212页。
    [3]李昉:《天平广记》卷第九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9月,第624页。
    [4]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99页。
    [5]锐璨:《大唐荷恩寺故大德法津禅师塔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八册,卷九百十九,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2570页。
    [1]姚骥:《大唐荷恩寺故大德敕谥号法津禅师墓志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八册,卷四百四十五,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5216页。
    [2]《大唐法云寺尼辩惠禅师神道志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二十二册,卷九百九十七,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5282页。
    [3]《大慈禅师墓志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二十二册,卷九百九十七,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5226页。
    [4]《净土寺西院故大德禅和尚塔铭》,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二十二册,卷九百九十七,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5561页。
    [5]李华:《润州天乡寺故大德云禅师碑》,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六册,卷三百二十,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3630页。
    [1]宇井伯寿:《禅宗史研究》,岩波书店刊行,昭和十年七月,第298页。
    [2]李邕:《大照禅师塔铭》,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五册,卷二百六十二,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959页。
    [3]宇井伯寿:《禅宗史研究》,岩波书店刊行,昭和十年七月,第310页。
    [4]皇甫湜:《护国寺威师碣》,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二册,卷六百八十七,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7778页。
    [5]于兆:《唐绛州闻喜县大兴国寺故智旻禅师塔铭并序》,陈尚君:《全唐文补编》卷五三,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9月,第640页。
    [6]顾况:《广陵白沙大云寺碑》,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九册,卷五百三十,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6161页。
    [7]王维:《请施庄为寺表》,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六册,卷三百二十四,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3675页。
    [1]王缙:《东京大敬爱寺大证禅师碑》,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七册,卷三百七十,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4274页。
    [2]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四,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47页。
    [3]复珪:《大唐栖岩寺故大禅师塔铭》,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八册,卷九百一十六,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2523页。
    [4]白居易:《如信大师功德幢记》,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一册,卷六百七十六,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7639页。
    [5]白居易:《东都十律大德长圣善寺钵塔主智如和尚茶毗幢记》,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一册,卷六百七十六,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7634页。
    [1]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372页。
    [2]金献贞:《海东故神行禅师之碑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二册,卷七百十八,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8203页。
    [3]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418页。
    [4]最澄:《内证佛法相承血脉谱》,比叡山专修院附属叡山学院:《传教大师全集》卷一,世界圣典刊行协会,昭和五十年四月,第15页。
    [5]李华:《润州天乡寺故大德云禅师碑》: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六册,卷三百二十,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3631页。
    [6]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201页。
    [1]李华:《故中岳越禅师塔记》,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六册,卷三百十六,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3601页。
    [2]《历代法宝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三,第190页。
    [3]权德舆:《唐故东京安国寺契微和尚塔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九册,卷五百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5901页。
    [4]《第七祖三朝国师大照和尚寂灭日斋赞文》,陈尚君:《全唐文又再补》卷八,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9月,第2376页。
    [5]王缙:《东京大敬爱寺大证禅师碑》,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七册,卷三百七十,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4274页。
    [6]郭湜:《唐少林寺同光禅师塔铭》,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八册卷,四百四十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5146页。
    [1]李充:《大唐东都敬爱寺故开法临坛大德法玩禅师塔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册,卷六百十八,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7002页。
    [2]清昼:《唐杭州灵隐山天竺寺故大和尚塔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八册,卷九百十八,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2542页。
    [3]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351页。
    [4]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354页。
    [1]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368页。
    [2]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728页。
    [3]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729页。
    [4]武崇正:《大唐都景福寺威仪和上口口铭》,陈尚君:《全唐文又再补编》卷三,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9月,第2269页。
    [5]慧岌:《唐东都同德寺故大德方便和尚塔铭并序》,陈尚君:《全唐文又再补编》卷四,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9月,第2296页。杨曾文:《唐同德寺无名和尚塔铭并序》的发现及其学术价值,附文,《佛学研究》,2000年,第212页。
    [1]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五,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05页。
    [2]锐璨:《大唐荷恩寺故大德法津禅师塔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八册,卷九百一九,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2570页。
    [3]姚骥:《大唐荷恩寺故大德救谥法津神师墓志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八册,卷四百四十五,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5216页。
    [4]《大唐法云寺尼辩惠禅师神道志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二十二册,卷九百九十七,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5282页。
    [1]《净土寺西院故大德禅和尚塔铭》,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二十二册,卷九百九十七,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5561页。
    [2]皇甫湜:《护国寺威师碣》,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二册,卷六百八十七,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7778页。
    [3]陈潭:《大唐西崇福寺故侍书僧崇简上人墓志铭并序》,张乃翥:《洛阳新辑石刻所见唐代中原之佛教》,《中原文物》,2008年第5期,第82页。
    [4]张亚莎:《吐蕃时期的禅宗传承》,《西藏民族学院报》,2004年1月,第25卷第1期。
    [1]白居易:《如信大师功德幢记》,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一册,卷六百七十六,长春:吉林小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7639页。
    [2]自居易:《东都十律大德长圣善寺钵塔主智如和尚茶毗幢记》,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一,卷六百七十六,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7634页。
    [3]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419页。
    [4]李华:《故中岳越禅师塔记》,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六册,卷三百十六,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3601页。
    [5]王缙:《东京大敬爱寺大证禅师碑》,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七册,卷三百七十,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4274页。
    [6]权德舆:《唐故东京安国寺契微和尚塔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九册,卷五百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5901页。
    [1]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五,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07页。
    [2]最澄:《内证佛法相承血脉谱》,比叡山专修院附属叡山学院:《传教大师全集》卷一,世界圣典刊行协会,昭和五十年四月,第16页。
    [3]张亚莎:《吐蕃时期的禅宗传承》,《西藏民族学院报》,2004年1月,第25卷第1期。
    [1]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212页。
    l2]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214页。
    [3]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215页。
    [4]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730页。
    [1]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四,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65页。
    [2]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262页。
    [3]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四,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47页。
    [1]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733页。
    [2]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274页。
    [3]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737页。
    [4]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260页。
    [1]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257页。
    [2]慧云:《嵩山口口口故大德净藏禅师身塔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八册,卷九百十五,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2503页。
    [3]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五,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05页。
    [1]令狐专:《唐故上都唐安寺外临坛律大德比丘尼广惠塔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四册,卷七百九十三,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9591页。
    [2]令狐专:《唐故上都唐安寺外临坛律大德比丘尼广惠塔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四册,卷七百九十三,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9591页。
    [3]柳宗元:《龙安海禅师碑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册,卷五百八十七,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6693页。
    [4]柳宗元:《龙安海禅师碑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四册,卷五百八十七,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6693页。
    [1]张彦远:《三祖大师碑阴记》,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十四册,卷七百九0,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9443页。
    [2]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274页。
    [3]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十六,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318页。
    [4]静、筠:《祖堂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第311页。
    [5]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二十,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412页。
    [6]普济:《五灯会元》卷第六,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10月,第348页。
    [7]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282页。
    [1]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十五,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286页。
    [2]静、筠:《祖堂集》卷第六,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第230页。
    [3]李梦游:《高丽国尚州曦阳山凤岩寺王师赠谥静真大师圆悟之塔碑铭并序》,朝鲜总督府:《朝鲜金石总览》上卷,首尔:亚西亚文化出版社,1976年,第198页。
    [4]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562页。
    [1]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十六,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299页。
    [2]普济:《五灯会元》卷第六,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10月,第316页。
    [3]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十七,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322页。
    [4]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十七,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322页。
    [1]崔彦(?):《有晋高丽中原府故开天山净土寺教谥法镜大师慈镫之塔碑铭并序》,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二十二册,卷一000,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5618页。
    [2]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十七,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322页。
    [3]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十七,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322页。
    [4]王建:《高丽国原州灵凤山兴法寺忠湛大师塔铭》,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二十二册,卷·000,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5612页。
    [5]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十七,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322页。
    [6]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十七,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322页。
    [7]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第十七,成都:成都古籍书社,2000年1月,第322页。
    [8]清李元才续修:《玉泉寺志》,白化文、刘永明、张智:《中国佛寺志业刊(14)玉泉寺(上)》,江苏广陵古籍,1976年,第200页。
    [1]《大正新修大藏经》,石家庄:河北省佛教协会,2005年5月。
    [2]《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石家庄:河北省佛教协会,2006年5月。
    [3]《乾隆大藏经》。
    [4]董诰:《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
    [5]周绍良:《全唐文新编》,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
    [6]陈尚君:《全唐文补编》,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9月。
    [7]《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12月。
    [8]王溥:《唐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6月。
    [9]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6月。
    [10]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12月。
    [11]李昉:《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9月。
    [12]《嘉靖蕲州志》,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2年6月。
    [13]《嘉靖尉氏县志》,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3年10月。
    [14]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5月。
    [15]魏征:《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8月。
    [16]刘昫:《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月。
    [17]朝鲜总督府:《朝鲜金石总览》,首尔:亚西亚文化出版社,1976年。
    [18]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5月。
    [19]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6月。
    [20]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5月。
    [21]普济:《五灯会元》,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10月。
    [22]程鸿诏:《唐两京城坊考校补正》,徐松:《唐两京城防考》,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8月。
    [23]《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6月。
    [24]赞宁:《宋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月。
    [25]杜佑:《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12月。
    [26]《英藏敦煌文献》,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9月。
    [27]高振农校释:《大乘起信论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4月。
    [28]杨天宇:《仪礼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7月。
    [29]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7月。
    [30]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敦煌文献》,上海古籍出版社,天津市艺术博物馆,1998年12月。
    [31]段文杰:《甘肃藏敦煌文献》,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
    [32]道元:《景德传灯录》,成都:成都古籍书店,2000年1月。
    [33]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
    [34]静、筠:《祖堂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
    [35]袁宏:《后汉记》,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6月。
    [36]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7月。
    [37]《法藏敦煌西域文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4月。
    [38]邓文宽校:《六祖坛经》,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
    [39]李元才续修:《玉泉寺志》,当阳玉泉寺印行,2005年2月。
    [40]杨勇校笺:《洛阳伽蓝记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2月。
    [41]张锡厚:《全敦煌诗》,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6月。
    [42]最澄:《内证佛法相承血脉谱》,比叡山专修院附属叡山学院:《传教大师全集》,世界圣典刊行协会,昭和五十年四月。
    [4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列宁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1月。
    [44]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12月。
    [45]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上海: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1962年8月。
    [4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
    [47]白化文、刘永明、张智:《中国佛寺志业刊(14)玉泉寺(上)》,江苏广陵古籍,1976年。
    [48]范文澜:《唐代佛教》,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4月。
    [49]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8月。
    [50]郭朋:《隋唐佛教》,济南:齐鲁书社出版社,1980年3月。
    [51]中国佛教协会编:《中国佛教》,北京:知识出版社,1980年4月。
    [52]任继愈:《中国佛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9月。
    [53]任继愈:《汉唐佛教思想论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
    [54]饶宗颐:《选堂选集》,《现代佛学大系》,台北:弥勒出版社,1984年2月。
    [55]中村·元:《中国佛教发展史》,台北:天华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5月。
    [56]戴密微:《吐蕃僧诤记》,耿昇译,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
    [57]严北溟:《中国佛教哲学简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
    [58]赖永海:《中国佛性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4月。
    [59]冯友兰:《三松堂全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11月。
    [60]崔瑞英:《剑桥中国隋唐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12月。
    [61]周叔迦:《周叔迦佛学论著集》,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1月。
    [62]邢东风:《禅悟之道——南宗禅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9月。
    [63]潘桂明:《中国禅宗思想历程》,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11月。
    [64]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
    [65]尉氏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尉氏县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11月。
    [66]杨曾文:《唐五代禅宗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5月。
    [67]葛兆光:《中国禅思想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
    [68]杨曾文:《日本近现代佛教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
    [69]何劲松:《韩国佛教史》,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3月。
    [70]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4月。
    [71]姜义华:《胡适学术文集·中国佛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12月。
    [72]魏道儒:《中国华严宗通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7月。
    [73]吴立民:《禅宗宗派源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8月。
    [74]汪娟:《敦煌礼忏文研究》,台北: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9月。
    [75]印顺:《中国禅宗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
    [76]陈扬炯:《中国净土宗通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
    [77]汤用彤:《汤用彤全集》,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
    [78]吴言生:《禅宗思想渊源》,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6月。
    [79]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7月。
    [80]朱封鳌、韦彦铎:《中国天台宗通史》,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9月。
    [81]任继愈:《佛教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12月。
    [82]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隋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
    [83]太虚:《法相唯识学》,上海:商务印书馆,2002年1月。
    [84]忽滑谷快天:《中国禅学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
    [85]张国刚:《佛学与隋唐社会》,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
    [86]蒋维乔:《中国佛教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4月。
    [87]高令印:《中国禅学通史》,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7月。
    [88]吴信如:《佛教各宗大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
    [89]砺波护:《隋唐佛教文化》,韩昇、刘建英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1月。
    [90]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91]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
    [92]杜继文:《佛教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
    [93]龚隽:《禅史钩沉——以问题为中心的思想史论述》,上海:生活·读书 三联书店,2006年8月。
    [94]洪修平:《中国禅学思想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
    [95]麻天祥主编:《佛学百年》,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
    [96]李帮儒:《中原佛教文化初探》,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
    [97]条原寿雄、田中良昭:《敦煌佛典与禅》(讲座敦煌8),东京:大东出版社,昭和五年二月。
    [98]宇井伯寿:《禅宗史研究》,岩波书店刊行,昭和十年七月。
    [99]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三年。
    [100]田中良昭:《敦煌禅宗文献の研究》,东京:大东出版社,1983年2月。
    [101]罗香林:《旧唐书僧神秀传疏证》,《禅宗史实考辨》,张漫涛:《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四册,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
    [102]温玉成:《读<禅宗大师法如碑)书后》,《世界宗教研究》,1981年,第1期。
    [103]任继愈:《敦煌<坛经>写本跋》,《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
    [104]温玉成:《禅宗北宗初探》,《世界宗教研究》,1983年,第2期。
    [105]温玉成:《禅宗北宗续探》,《世界宗教研究》,1985年,第2期。
    [106]杨曾文:《日本学者对中国禅宗文献的研究和整理》,《世界宗教研究》,1987年,第1期。
    [107]杨惠南:《道信与神秀之禅法的比较——兼论惠能所批判之看心、看净的禅法》,台大哲学评论(第十一期),1988年1月。
    [108]石明:《南能北秀二宗禅法的比较》,《法音》,1989年,第2期。
    [109]任继愈:《神秀北宗禅法》,《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2期。
    [110]杨曾文:《弘忍及记述其禅法的(修心要论>》,《中国文化》,1996年,第一期。
    [111]皮朝纲:《南能北秀美学思想异同论》,《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112]简德彬:《释南禅三偈》,《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5期。
    [113]胡京国:《慧能嗣法‘偈’辨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8年,第2期。
    [114]伍先林:《神秀的禅法思想》,《佛学研究》,1999年。
    [115]徐文明:《禅宗第八代北宗弘正大师》,《敦煌学辑刊》,1999年,第2期。
    [116]佟德富:《试论禅宗在吐蕃的传播及其影响》,《内蒙古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117]杨曾文:《唐同德寺无名和尚塔铭并序》的发现及其学术价值,附文,《佛学研究》,2000年。
    [118]方立天:《论南顿北渐》,《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第1期。
    [119]简德彬:《南禅三偈再释》,《船山学刊》,2000年,第4期。
    [120]袁德领:《法如神秀与北宗禅的肇始》,《敦煌研究》,2001年,第1期。
    [121]杨维中:《隋唐佛教心性论的四种范式及其比较研究》,《哲学门》第二卷,(2001),第1册。
    [122]吴强:《清净佛性与本来无一物——惠能‘得法偈’一辩》,《五台山研究》,2001年,第3期。
    [123]白宗修:《(白居易集>中的北宗文献与北宗禅师》,《佛学研究中心学报》,2001年7月,第六期。
    [124]高山杉:《菩提树,芭蕉树》,《读书》,2001年,第9期。
    [125]黄乐:《是否‘本来无一物?》,《读书》,2001年,第12期。
    [126]杨维中:《从南宗与北宗心性思想的差别看禅宗的正式形成》,《中国禅学》,2002年,第1卷。
    [127]宗舜、文正义:《论禅宗与念佛——以四祖至六祖为中心》,《中国禅学》,2002年第1卷。
    [128]张松辉:《论渐修与顿悟的同异》,宗教学研究,2002年,第3期。
    [129]朱金高:《慧能、神秀修养方法的会通与融合》,《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8期。
    [130]张亚莎:《吐蕃时期的禅宗传承》,《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131]朱丽霞:《8-9世纪流传于吐蕃的禅宗派别考——兼论宁玛派与禅宗的思想渊源》,《西藏研究》,2004年,第2期。
    [132]李文生:《读禅宗大师珪和尚纪德幢书后》,《敦煌研究》,2004年,第3期。
    [133]余威德:《唐代北宗禅发展研究——以玉泉寺神秀为主》,台湾:慈济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所,硕士论文,2004年7月。
    [134]刘楚华:《神秀和尚示语试释》,《敦煌学》第二十五辑,台北:乐学书局有限公司,2004年9月。
    [135]曾文广:《时时勤拂拭》,《思维与智慧》,2005年,第1期。
    [136]朱凤玉:《敦煌劝善类白话诗歌初探》,《敦煌学》,第二十六辑,台北:乐学书局有限公司,2005年12月。
    [137]李华华:《清净心的殊途同归——神秀与慧能的心性论》,《江淮论坛》,2006年,第1期。
    [138]李芳民:《度门寺之所在及创建时间》,《西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139]龚隽:《再论初期禅史中的顿渐》,《学术研究》,2006年,第11期。
    [140]张银线:《谈禅宗的“渐修”与“顿悟”》,《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141]林有能:《慧能与神秀关系辨析》,《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142]李志军:《慧能偈与神秀偈》,《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143]王振江:《论中国神秀与朝鲜知讷佛教思想的特点及其关联》,《东疆学刊》,2008年,第4期。
    [144]张乃翥:《洛阳新辑石刻所见唐代中原之佛教》,《中原文物》,2008年,第5期。
    [145]汪袆、余萍: 《浅析神秀禅法及在禅宗史上的地位》,《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年,第10期。
    [146]李润生:《神秀、慧能偈颂辨解》,《<六祖坛经>研究》(第3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47]http://zhihai.heshang.net/Article/wzzz/fswz/200801/45790.asp。
    [148]高毓婷:《北宗神秀菩萨戒研究》[EB/OL]http://www.yinshun.org.tw/93thesis/93-02.doc,2005-1-1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