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胎藏曼荼罗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密教是大乘佛教发展到3世纪以后在印度逐渐发展起来佛教派别。3世纪后期,开始传入中国,历经陀罗尼密教,持明密教的发展,至8世纪初,善无畏、一行等人翻译《大日经》,传法授徒,创建密宗。武宗灭佛以后,密宗传法世系不明。
     善无畏、一行所传主要是以胎藏曼荼罗为核心内容之胎藏密法。胎藏曼荼罗之渊源可追溯至佛教早期。3世纪以后被作为密教陀罗尼法的辅助性法门而频繁使用,并在陀罗尼仪式复杂化、神秘化过程中得到了发展。6世纪左右,曼荼罗法逐步完善,转而取代陀罗尼法之地位。曼荼罗的成熟集中体现在7世纪初创作之《大日经》中。《大日经》借鉴了历史上诸曼茶罗之特点,融密教各种修行法门于一体,并赋予精深之义理阐发,创造了“胎藏曼荼罗”,成为密教修行集大成法门之主要载体。
     《大日经》首次将胎藏思想吸纳到胎藏曼茶罗理论体系的构建之中,实现了对整个密法的系统性整合,创造性的构筑了胎藏密法体系。“胎藏曼荼罗”是胎藏密法的核心内容,“大悲胎藏大曼茶罗”则是“胎藏曼茶罗”之集中代表。
     本文对《大日经》各品之“大悲胎藏大曼荼罗”作了比较研究,认为各品本质上是一个有机体系,且以《具缘品》为纲领,各品之间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大悲胎藏大曼荼罗”法的体系。同时,对《大日经疏》以及善无畏传之“大悲胎藏大曼荼罗”,以及四大仪轨、日本流布之各种“大悲胎藏大曼荼罗”作了全面细致的考察。认为,诸种“大悲胎藏大曼荼罗”虽然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但在整体上仍然遵循了《大日经疏》疏释之规定和指导原则,并未出现所谓的善无畏与不空两种类型。也就是说,从善无畏到法全之时代,胎藏曼荼罗的传承一直都是秉承善无畏师传口授之传统的。这从“大悲胎藏大曼荼罗”一直保持了自身的基本特点以及四大仪轨均是在《大日经·供养品》基础上的整合等多方面证据,可兹证明。日本流传之“胎藏图像”、“胎藏旧图样”无疑也是与《大日经疏》胎藏曼荼罗为同一系统之作。而“现图”胎藏曼荼罗是一重要转折,它已经超出《大日经疏》之系统范畴,超出了师传的范围,颇有开拓新境界,开启新教派,创立新天地之意思。因此,笔者认为,“现图”是“胎藏曼荼罗”发展到日本以后变革的产物,且其首创者极可能是空海。
     “胎藏曼荼罗”的性质是密教修行者在探索修行方法的历史过程中逐渐总结形成的胎藏密法的集大成修证法门,它是社会历史的产物。“胎藏曼荼罗”被以三密观念阐释,并以菩提心修证为根本,形成了完善化的体系。胎藏曼荼罗在唐代传承发展过程中,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特点,同时具有巨大的包容性与调适性。其基本形状是城池状,以东方为上位,由内外三重正四方形院重重围绕本尊而形成同心方规制,本尊居中,次院为眷属,最外为世天。“胎藏曼荼罗”之最完整、最集中的形式是“大悲胎藏大曼荼罗”,置四重院,从内向外,依次是中台,置八叶莲花,内院置一切遍知印及金刚手、观自在等神灵,第二院置文殊等四大菩萨及其眷属,第三院置释迦牟尼及世天,四重院构成一个有机协调、层次严谨的组织系统。“大悲胎藏曼茶罗”之最根本的含义是本质、本体、轮圆具足之意,它象征宇宙万物之最高存在,并在功能上涵容一切。三重四方实际是代表了万物上中下纵向维度性质与东南西北横向维度性质,是一种容时空于一体的全面、立体的属性表征系统。它一方面象征世间与出世间的关系、本质与现象的关系;另一方面象征修行的阶次,表征修行之各种相态与功用。对于修行者而言,从内向外也象征净菩提心逐层显现之万象,从外向内,象征菩提心逐阶修证至一切智智的过程。
     总之,“胎藏曼荼罗”是密教发展的集大成之作,是胎藏密法修行的根本性法门,标志着密教密法的完全成熟。对于佛教的发展来说,它使佛教长期以来注重义理阐发和静态禅修的发展倾向发生了巨大转变,即转向既注重静态禅修亦注重外在仪式的、情景式的神秘主义修行。以“胎藏曼荼罗”为核心内容的胎藏密法也深刻影响了唐代的文化艺术以及社会风俗。
Esoteric Buddhism was a new and gradually developed Buddhism sect in India after Mahayana Buddhism developed into the 3rd century. In the late of the 3rd century, Tantra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went through the period of Dharani Esoteric Buddhism, but the time that Tantra was established was in the period of Emperor Xuan Zong of Tang dynasty, by Shan Wuwei and others who translated the scriptures into Chinese and spread them, taught the Buddha disciples and established the sectarian factions. After Buddha was destroyed by WuZong, the lineage of teaching Tantra was unknown.
     Mandala was the first one accepted by Buddhism as an initial approach to become a Buddhist believer, then after the 3th century,it was used frequently by Tantra tuo ronny as an auxiliary initial approach to become a Buddhist believer, and obtained the development during the progress of complexity of Dharani Ceremony, Around the sixth century, Mandala was perfected gradually, and took the place of Dharani. The maturity of Mandala was embodied chiefly in the creation—< Vairocanabhisambodhitantra>which was created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7th century.< Vairocanabhisambodhitantra>draws on the features of all Mandalas in history, and for the first time, absorbed the thoughts of Garbhadhatu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Mandala, merged various practicing initial approaches to become a Buddhist believer into an integral whole, as well as rendered Mandala delicate religious principles to elucidate,it was in this way that "Garbhadhatu Mandala of Great compassion" was created, which epitomizes initial approach to become a garbhadhatu secret method believer.
     In this paper, I mad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various articles of, believe these articles which are compatible with each other are an organic system in essence, and together with< The type of Ju Yuan> the guiding principle among them, compose the system of"Garbhadhatu Mandala of Great compassion". At the same time, I also made a detailed and thorough examination of various versions of "Garbhadhatu Mandala of Great compassion"——the one in,the one that Shan Wuwei left,as well as the ones of Four Rules and Gapan,think these versions mainly followed the rules and guiding principles of,although there exist more or less differences. As for the statement that there are two so-called types——Shan Wuwei's and B u Kong's—I don't agree with it. Put it in other words, the inheriting of garbhadhatu secret method continuously adheres to the tradition that the teaching wa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eachers through oral instruction, from the time of Shan Wuwei to Fa Quanzhi in Dang Dynasty. This can be observed from the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Garbhadhatu Mandala of Great compassion" which it keeps all along, it also can be seen from the integration of practicing and rule of Four Rules,while these activities are mainly based on. It is doubtless that the "image of Garbhadhatu" and "the old pattern of Garbhadhatu" which circulate in Japan are the creation of same system in whichwas created, while the changes of "new pattern" are beyond the interpretation ofand exceed the scope of teachers'guidance. All these changes present the signs of opening up a new realm, establishing a new sect and creating a new world, thus, I believe that the "new pattern" is the outcome of transforming of "Garbhadhatu Mandala of Great compassion" after it was introduced into Japan, and it is more likely that Konghai is the initial creator.
     The nature of "Garbhadhatu Mandala of Great compassion" is the integrated initial approach to become a garbhadhatu secret method believer, and it was formed gradually in the course of history that the gymnosophists of Tantra explored the cultivation methods, was the creation of social history. The progress of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of "Garbhadhatu Mandala of Great compassion" in Dang Dynasty has bo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ability and great tolerance. Its basic shape is old city-like, was constructed around concentric square by the square building composed of quadruple yards of inside and outside. From the inside out, these yards are the Middleground, the Garth, the Second Yard and the Third Yard according to the order, formed an organic and harmonious organizational system. The fundamental meaning of "Garbhadhatu Mandala of Great compassion"is the meaning of essence,ontology and complete, it symbols the ontology and supreme being of universe, and tolerates everything functionally. The Square of three deep actually represents the vertical dimension of top,middle and bottom as well as the horizontal dimension of east, south, west and north, is a comprehensive and three-dimension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attributes of the square of three deep. On the one hand, it symbol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ld and the final path nature and phenomenon; on the other hand, it symbols the levels of practicing, characterizes various phase states and functions. As to the gymnosophists, from the inside out, three deep and four also symbols the worldly phenomena that appear in each level of Pure Bodhicitta; from the outside in, it symbols the progress of orderly cultivating of Bodhicitta to Pure Bodhicitta.
     Anyway, "Garbhadhatu Mandala of Great compassion"which drew on essence of other world religions is the masterpiece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Mandala,is the fundamental initial approach to become a garbhadhatu secret method believer, that marks the complete maturity of Mandala.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m, "Garbhadhatu Mandala of Great compassion"caused a tremendous transform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elucidating of religious principles and static meditation which Buddhism always emphasized, namely, the tendency was transformed to a scenario-style mysticism cultivation which emphasizes both static meditation and external ritualism. "Garbhadhatu Mandala of Great compassion",as the core content of garbhadhatu secret method,also profoundly influenced the culture and arts, as well as social customs of Dang Dynasty.
引文
①埃文斯·普理查德德德著,孙尚扬译《原始宗教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20页。
    ①(英)威廉斯编《梵英大辞典》牛津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775页。
    ②宋代希麟集《续一切经音义》卷1,《大正藏》第54卷,第935页下。
    ①梁启超《中国佛教研究史》,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近代名籍重刊),第252页。
    ②黃心川《中国密教的印度渊源》,《东方佛教论——黄心川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39页。
    ③(日)栂尾祥云《曼茶罗之研究》,吴立民主编《威音文库·译述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54页。
    ④《考史多启奥义书·第二章》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42页。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种洒扫净地的仪式后来被密教直接吸收为“治地法”,即在建立立体曼茶罗之前,先整治土地。
    ⑤《白净识者奥义书·第二章》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392页。
    ⑥吕建福先生《中国密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47页。
    ⑦郭朋《中国佛教思想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88页。
    ①费尔巴哈著,王太庆译《宗教的本质》人民出版社,1953版,第27页。
    ②(美)乔纳森·马克·基诺耶著,张春旭译《走进古代印度城》2000年,浙江人民出版社,第187页。
    ③(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卷3,《大正藏》第24卷,第425页上。
    ④埃文斯·普理查德著,孙尚扬译《原始宗教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26页。
    ①黄心川《印度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89年,第35页。
    ②(法)雷奈·格鲁塞著,常任侠、袁音译《印度的文明》商务印书馆,1965年,第10页。
    ③Charles N. E. Eliot著,李荣熙译《印度思想与宗教》《世界佛学名著译丛》97册,华宇出版社,1986年,第238页。
    ④(英)埃文斯·普理查德著,孙尚扬译《原始宗教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55页
    ⑤(美)乔纳森·马克·基诺耶著,张春旭译《走进古代印度城》2000年,浙江人民出版社,第104页。
    ①吴庆洲《曼荼罗与佛教文化(下)》,《古建园林技术》,2000年,第6期,第31页。
    ②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345页。
    ③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331页。
    ①蒋维乔《密教史》,张曼涛主编《密宗教史》《现代佛教学术从刊》第72册,大乘文化出版社印行,1979年,第10页。
    ②萧登福《道教与密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2003年,第116页。
    ③侯冲《云南与巴蜀佛教研究论稿》,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第364页。
    ①(东晋)佛陀跋陀罗、法显译《摩诃僧祗律》卷29,《大正藏》第22卷,第462页中。
    ②(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卷2,《大正藏》第23卷,第633页中。
    ③(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卷22,《大正藏》第23卷,第746页上。
    ④(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卷35,《大正藏》第24卷,第382页中。
    ⑤(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卷36,《大正藏》第23卷,第826页上。(唐)义净译《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11《大正藏》第24卷,第587页下。
    ①(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卷50,《大正藏》第23卷,第903页中。
    ②(日)大村西崖《密教发达志》卷1,蓝吉富编《世界佛学名著译从》第97册,华宇出版社,1986年,第37页。
    ③(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卷35,《大正藏》第24卷,第383页下。
    ④(宋)施护译《佛说给孤长者女得度因缘经》卷1,《大正藏》第2卷,第846页下。
    ①(唐)义净译《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9,《大正藏》第24卷,第576页下。
    ②(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昆奈耶杂事》卷35,《大正藏》第24卷,第382页上。
    ③(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卷35,《大正藏》第24卷,第382页中。
    ④(唐)义净译《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10,《大正藏》第24卷,第581页中。
    ⑤(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颂》卷3,《大正藏》第24卷,第646页下。
    ⑥(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卷3,《大正藏》第24卷,第425页上。
    ⑦(唐)义净译《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10,《大正藏》第24卷,第581页中。
    ①《宫室考》卷上,文源阁《四库全书》经部,礼类,仪礼之属。
    ②(宋)法云编《翻译名义集》卷7,《大正藏》第54卷,第1168页中。
    ③梁启超《中国佛教研究史》,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近代名籍重刊)第252页。
    ①笔者在此主要强调曼荼罗的仪式性和技术性特点与巫术重视程序仪式非常类似,并不赞同将巫术与宗教截然区分,曼荼罗既具有巫术色彩,同时必然是宗教信仰和宗教经验的结果。
    ②哈维兰著,瞿铁鹏、张钰译《文化人类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第407页。
    ③(晋)法炬、法立译《法句譬喻经》卷1,《大正藏》第4卷,第581页下。
    ①(刘宋)佛陀什共竺道生译《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16,《大正藏》第22卷,第111页下。
    ②(唐)爱同录《弥沙塞羯磨本》卷1,《大正藏》第22卷,第214页下。
    ③(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颂》卷3,《大正藏》第24卷,第650页中。
    ④埃文斯·普理查德著,孙尚扬译《原始宗教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32页。
    ①(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药事》卷13,《大正藏》第24卷,第60页上。
    ①(唐)爱同录《弥沙塞羯磨本》卷1,《大正藏》第22卷,第214页下。
    ②(刘宋)佛陀什共竺道生译《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16,《大正藏》第22卷,第112页中。
    ③失译《佛说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卷1,《大正藏》第24卷,第974页中。
    ④(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比奈耶颂》卷3,《大正藏》第24卷,第650页中。
    ⑤(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颂》卷3,《大正藏》第24卷,第650页下。
    ⑥(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3,《大正藏》第24卷,第466页上。
    ①(箫齐)僧伽跋陀罗译《善见律昆婆沙》卷17,《大正藏》第24卷,第793页上。
    ②(唐)义净《根本说一切有部昆奈耶颂》卷3,《大正藏》第24卷,第650页中。
    ③(箫齐)僧伽跋陀罗译《善见律毘婆沙》卷17,《大正藏》第24卷,第973页上。
    ④(宋)法天译《佛说比丘五法经》卷1,《大正藏》第24卷,第956页上。
    ⑤慈怡主编《佛光大辞典》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2685页。
    ⑥(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3:《大正藏》第24卷,第466页中。
    ⑦(唐代)爱同录《弥沙塞羯磨本》卷1,《大正藏》第22卷,第214页下。
    ⑧失译《佛说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卷1,《大正藏》第24卷,第974页中
    ①(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颂》卷3,《大正藏》第24卷.第651页中。
    ②(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卷50,《大正藏》第23卷,第903页中。
    ①(元魏)昙曜译《大吉义神咒经》卷4,《大正藏》第21卷,第580页中。
    ①(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1,《大正藏》第24卷,第457页中。
    ②(后秦)鸠摩罗什译《大庄严论经》卷3,《大正藏》第4卷,第269页下。
    ③(三国·吴)竺律炎译《摩登伽经》卷1,《大正藏》第21卷,第400页上。
    ①(晋)失译《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咒经》卷1,《大正藏》第21卷,第542页下。
    ①(姚秦)鸠摩罗什译《孔雀王咒经》卷1,《大正藏》第19卷,第484页下。
    ②吕建福先生《中国密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51页。
    ③(东晋)帛尸梨蜜多罗译《佛说灌顶经》卷1,《大正藏》第21卷,第497页中。
    ④(东晋)天竺三藏帛尸梨蜜多罗译《佛说灌顶经》卷7,《大正藏》第21卷,第517页上。
    ①(北凉)法众译《大方等陀罗尼经》卷3,《大正藏》第21卷,第652页中。《开元录》作永安(401-411)中译。
    ②(元魏)昙曜译《大吉义神咒经》卷4,《大正藏》第21卷,第579页中。486年翻译。
    ③(元魏)昙曜译《大吉义神咒经》卷4,《大正藏》第21卷,第579页中。
    ④(刘宋)功德直、玄畅译《无量门破魔陀罗尼经》卷1,《大正藏》第19卷,第691页中。
    ①《阿室罗摩奥义书》,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1005页。
    ②《大梵奥义书·引言》,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987页。
    ③(日)大村西崖《密教发达志》卷1,蓝吉富编《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第97册,华宇出版社,1986年,第65页。
    ①《大间林奥义书·第六分·第三婆罗门书》,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658页。
    ②《大间林奥义书·第六分·第二婆罗门书》,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656页。
    ③(吴)竺律炎、支谦译《摩登伽I经》,《大正藏》第21卷,第400页上。
    ①(北凉)法众译《大方等陀罗尼经》卷2,《大正藏》第21卷,第650页上。
    ②(英)渥德尔著,王世安译《印度佛教史》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351页。
    ③(刘宋)功德直、玄畅译《无量门破魔陀罗尼经》卷1,《大正藏》第19卷,第689页上。
    ④(北凉)法众译《大方等陀罗尼经》卷2,《大正藏》第21卷,第649页下。
    ⑤(北凉)法众译《大方等陀罗尼经》卷3,《大正藏》第21卷,第654页下。
    ①(元魏)佛陀扇多译《金刚上味陀罗尼经》卷1,《大正藏》第21卷,第851页上。
    ②(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6,《大正藏》第25卷,第107页中。
    ③(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6,《大正藏》第25卷,第107页下。
    ④杜继文《佛教史》中国社会科学社,1991年版,第89页。
    ⑤(晋)失译《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咒经》卷2,《大正藏》第21卷,第547页中。
    ⑥(刘宋)功德直、玄畅译《无量门破魔陀罗尼经》卷1,《大正藏》第19卷,第690页中。
    ①(元魏)昙曜译《大吉义神咒经》卷4,《大正藏》第21卷,第580页中。
    ①(日)大村西崖《密教发达志》卷1,蓝吉富编《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第97册,华宇出版社,1986年,第343页。
    ①(三国·吴)支谦译《佛说无量门微密持经》卷1,《大正藏》第19卷,第680页下。
    ①(东晋)佛陀跋陀罗译《佛说出生无量门持经》卷1,《大正藏》第19卷,第682页下。
    ②(元魏)佛驮扇多译《佛说阿难陀目怯尼呵离陀邻尼经》卷1,《大正藏》第19卷,第692页下。
    ③(刘宋)求那跋陀罗译《阿难陀目怯尼呵离陀经》卷1,《大正藏》第19卷,第685页下。
    ④(刘宋)功德直、玄畅译《无量门破魔陀罗尼经》卷1,《大正藏》第19卷,第698页下。
    ⑤(梁)僧伽婆罗译《舍利弗陀罗尼经》卷1,《大正藏》第19卷,第695页下。
    ①(三国·吴)支谦译《佛说无量门微密持经》卷1,《大正藏》第19卷,第682页上。
    ②(东晋)佛陀跋陀罗译《佛说出生无量门持经》卷1,《大正藏》第19卷,第684页下。
    ①(元魏)佛驮扇多《佛说阿难陀目佉尼呵离陀邻尼经》卷1,《大正藏》第19卷,第694页下。
    ②(刘宋)求那跋陀罗译《阿难陀目佉尼呵离陀经》卷1,《大正藏》第19卷,第687页下。
    ③(刘宋)功德直、玄畅译《无量门破魔陀罗尼经》卷1,《大正藏》第19卷,第691页中。
    ④(梁)僧伽婆罗译《舍利弗陀罗尼经》卷1,《大正藏》第19卷,第698页上。
    ①(三国·吴)支谦译《佛说无量门微密持经》卷1,《大正藏》第19卷,第681页中。
    ①(东晋)佛陀跋陀罗译《佛说出生无量门持经》卷1,《大正藏》第19卷,第684页上。
    ②(元魏)佛驮扇多译《佛说阿难陀目佉尼呵离陀邻尼经》卷1,《大正藏》第19卷,第694页上。
    ③(刘宋)求那跋陀罗译《阿难陀目怯尼呵离陀经》卷1,《大正藏》第19卷,第687页上。
    ④(刘宋)功德直、玄畅译《《无量门破魔陀罗尼经》卷1,《大正藏》第19卷,第690页中。
    ⑤(梁)僧伽婆罗译《舍利弗陀罗尼经》卷1,《大正藏》第19卷,第697页上。
    ⑥(刘宋)功德直、玄畅译《无量门破魔陀罗尼经》卷1,《大正藏》第19卷,第691页下。
    ⑦(元魏)昙曜译《大吉义神咒经》卷4,《大正藏》第21卷,第579页中。
    ⑧(元魏)昙曜译《大吉义神咒经》卷4,《大正藏》第21卷,第579页中。
    ⑨(刘宋)功德直、玄畅译《无量门破魔陀罗尼经》卷1,《大正藏》第19卷,第691页中。
    ①(日)松长有庆著,吴守钢译《密教》,大千出版社,2007年,第23页。
    ②失译《陀罗尼杂集》卷6,《大正藏》第21卷,第612页中。
    ③(元魏)昙曜译《大吉义神咒经》卷4,《大正藏》第21卷,第579页中。
    ④(刘宋)西域沙门功德直共玄畅译《无量门破魔陀罗尼经》卷1,《大正藏》第19卷,第691页中。
    ①失译《陀罗尼杂集》卷6,《大正藏》第21卷,第612页中。吕建福先生认为,《陀罗尼杂集》很可能在北
    ②(元魏)昙曜译《大吉义神咒经》卷1,《大正藏》第21卷,第569页中。魏孝明帝(516-528)时,形成于北方。《中国密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41页。
    ①(元魏)昙曜译《大吉义神咒经》卷1,《大正藏》第21卷,第578页中。
    ②失译《牟梨曼陀罗咒经》卷1,《大正藏》第19卷,第659页下。
    ③失译《牟梨曼陀罗咒经》卷1,《大正藏》第19卷,第667页上。
    ④(北周)阇那耶舍译《大方等大云经请雨品第六十四》卷1,《大正藏》第19卷,第506页中。
    ①(日)拇尾祥云《曼茶罗之研究》,吴立民主编《威音文库·译述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174页。
    ②《考史多启奥义书·第二章》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42页。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种洒扫净地的仪式后来被密教直接吸收为“治地法”,即在建立立体曼茶罗之前,先整治土地。
    ③《白净识者奥义书·第二章》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392页。
    ④失译《牟梨曼陀罗咒经》卷1,《大正藏》第19卷,第667页上。
    ⑤(北周)阇那耶舍译《大方等大云经请雨品第六十四》卷1,《大正藏》第19卷,第506页中。
    ①失译《牟梨曼陀罗咒经》卷1,《大正藏》第19卷,第664页上。
    ②失译《牟梨曼陀罗咒经》卷1,《大正藏》第19卷,第664页上。
    ③失译《陀罗尼杂集》卷3,《大正藏》第21卷,第593页下。
    ①失译《牟梨曼陀罗咒经》卷1,《大正藏》第19卷,第667页中。
    ②失译《牟梨曼陀罗咒经》卷1,《大正藏》第19卷,第665页下。
    ③失译《牟梨曼陀罗咒经》卷1,《大正藏》第19卷,第665页中。
    ④失译《牟梨曼陀罗咒经》卷1,《大正藏》第19卷,第665页中。
    ①失译《牟梨曼陀罗咒经》卷1,《大正藏》第19卷,第666页上。
    ②(北周)阇那耶舍译《大方等大云经请雨品第六十四》卷1,《大正藏》第19卷,第506页中。
    ③失译《牟梨曼陀罗咒经》卷1,《大正藏》第19卷,第668页上。
    ①失译《牟梨曼陀罗咒经》卷1,《大正藏》第19卷,第665页上。
    ②失译《牟梨曼陀罗咒经》卷1,《大正藏》第19卷,第668页上。
    ③失译《牟梨曼陀罗咒经》卷1,《大正藏》第19卷,第665页上。
    ④失译《牟梨曼陀罗咒经》卷l,《大正藏》第19卷,第665页下。
    ①(日)大村西崖《密教发达志》卷1,蓝吉富编《世界佛学名著译从》第97册,华宇出版社,1986年,第148页。
    ②吕建福先生《中国密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2页。
    ③《瑜伽顶奥义书》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914页。
    ④《瑜伽顶奥义书》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908页。
    ①失译《牟梨曼陀罗咒经》卷1,《大正藏》第19卷,第661页上。
    ②失译《牟梨曼陀罗咒经》卷1,《大正藏》第19卷,第661页中。
    ③(印)优波底沙造,僧伽婆罗译《解脱道论》卷4,《大正藏》第32卷,第412页下。
    ①(印)优波底沙造,僧伽婆罗译《解脱道论》卷4,《大正藏》第32卷,第413页中。
    ②(印)觉音造,叶均译《清净道论》,蓝吉富编《世界佛学名著译从》第86册,华宇出版社,1986年,汉译前言。
    ①(印)觉音造,叶均译《清净道论》蓝吉富编《世界佛学名著译从》第86册,华宇出版社,1986年,第197贝。
    ②(印)觉音造,叶均译《清净道论》蓝吉富编《世界佛学名著译从》第86册,华宇出版社,1986年,第199页。
    ③(东晋)佛陀跋陀罗译《达摩多罗禅经》卷2,《大正藏》第15卷,第320页下。
    ①失译《牟梨曼陀罗咒经》卷1,《大正藏》第19卷,第665页上。
    ②失译《牟梨曼陀罗咒经》卷1,《大正藏》第19卷,第665页上。
    ①(元)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卷13,《大正藏》第49卷,第593页下。
    ①(日)平川彰著,庄崑木译《印度佛教史》商周出版社,2002年版,第469页。
    ②(唐)波罗颇蜜多罗译《宝星陀罗尼经》卷6,《大正藏》第13卷,第563页上。
    ③(隋)宝贵合《合部金光明经》卷6,《大正藏》第16卷,第388页下。
    ④(唐)阿地瞿多译《陀罗尼集经》卷2,《大正藏》第18卷,第799页下。
    ⑤(唐)阿地瞿多译《陀罗尼集经》卷12,《大正藏》第18卷,第888页上。
    ①(唐)阿地瞿多译《陀罗尼集经》卷11,《大正藏》第18卷,第884页下。
    ②详细内容参见李小荣《论<陀罗尼集经>中的清乐问题》《法音》2002年,第1期,第32页。
    ①(唐)阿地瞿多译《陀罗尼集经》卷1,《大正藏》第18卷,第792页上。
    ②(唐)阿地瞿多译《陀罗尼集经》卷1,《大正藏》第18卷,第792页中。
    ③(唐)宝思惟译《不空罥索陀罗尼自在王咒经》卷3,《大正藏》第20卷,第428页中。
    ①(唐)阿地瞿多译《陀罗尼集经》卷12,《大正藏》第18卷,第886页上。
    ②(唐)宝思惟译《不空罥索陀罗尼自在王咒经》卷3,《大正藏》第20卷,第427页下。
    ①(唐)阿地瞿多译《陀罗尼集经》卷4,《大正藏》第18卷,第815贝下。
    ②(唐)阿地瞿多译《陀罗尼集经》卷4,《大正藏》第18卷,第816页中。
    ①(唐)阿地瞿多译《陀罗尼集经》卷12,《大正藏》第18卷,第888页中。
    ②(唐)宝思惟译《不空罥索陀罗尼自在王咒经》卷3,《大正藏》第20卷,第427页下。
    ③(唐)宝思惟译《不空罥索陀罗尼自在王咒经》卷3,《大正藏》第20卷,第428页中。
    ④(唐)那提译《师子庄严王菩萨请问经》卷1,《大正藏》第14卷,第698页中。
    ①(日)大村西崖《密教发达志》卷1,蓝吉富编《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第97册,华宇出版社,1986年,第216页。
    ①吕建福先生将中国密教的历史发展划分为早期陀罗尼密教,持明密教,中期真言乘、余刚乘密教和后期无上瑜伽密教,本文采纳这种观点。
    ②(英)威廉斯编《梵英大辞典》牛津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49贝。③金克木《<天竺诗文>序》,(《梵竺庐集(乙)),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
    ④《梨俱吠陀》X.82.5-6,转引自黄心川《印度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44页。
    ①转引自黄心川《印度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35年,63页。
    ②狭义的吠陀经典指吠陀本集,即四吠陀——梨俱吠陀、夜柔吠陀、娑摩吠陀、阿闼婆吠陀,广义的吠陀经典包括吠陀本集、梵书(婆罗门书、净行书)、森林书和奥义书。《奥义书》是《森林书》的附属部分,也是广义吠陀的最后部分。
    ③《梨俱吠陀》X.121,转引自黄心川《印度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89年,第43页。
    ④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145页。
    ⑤《迦那阿祗尼楼达罗奥义书·第二书》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1069页。
    ⑥《摩诃那罗衍拿奥义书·第六十三分》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344页。
    ①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译者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8页。
    ②(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三卷上册,商务印书馆,1979年。
    ③(美)乔纳森·马克·基诺耶著,张春旭译《走进古代印度城》2000年,浙江人民出版社,188页。
    ①(美)乔纳森·马克·基诺耶著,张春旭译《走进古代印度城》2000年,浙江人民出版社,187页。
    ①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67页。
    ②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27页。
    ③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149页。
    ④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148页。
    ⑤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200页。
    ①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488页。
    ②《唱赞奥义书》第5篇,第8章,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182页。
    ③《唱赞奥义书》第5篇,第9章,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182页。
    ④《大林间奥义书·第六分·第四婆罗门书》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中国社会利学出版社,1984年,第667页。
    ⑤《蒙查羯奥义书·第三书》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706页。
    ⑥《摩诃那罗奥义书·第一分》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318页。
    ⑦《摩诃那罗奥义书·第一分》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321页。
    ⑧《蒙查羯奥义书·第一书》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688页。
    ①(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增壹阿含经·四諦品》卷17,《大正藏》第2卷,第632页上。
    ①(唐)玄奘译《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120,《大正藏》第27卷,第626页中。
    ②(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译《长阿含经·小缘经第一》卷6,《大正藏》第1卷,第38页上。
    ③(唐)不空译《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卷5,《大正藏》第13卷,第404页下。
    ④(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卷4《大正藏》第1卷,第442页上。
    ⑤(元魏)菩提流支译《佛说佛名经》卷13,《大正藏》第14卷,第441页上。
    ①(西晋)法护译《普曜经》卷2,《大正藏》3卷,第489页上。
    ②(宋)法天译《佛说七佛经》卷1,《大正藏》第2卷,第152页中。
    ③(前秦)僧伽跋澄译《(?)婆沙论》卷14, 《大正藏》第28卷,第523页上。
    ①(隋)阇那崛多等译《起世经》卷9,《大正藏》第1卷,第358贝中。
    ②(宋)施护译《佛说大方广善巧方便经》卷2,《大正藏》第12卷,第172页上。
    ③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153页。
    ④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154页。
    ①(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增壹阿含经》卷39,《大正藏》第2卷,第764页中。
    ②(宋)施护译《佛说大方广善巧方便经》卷2,《大正藏》第12卷,第172页上。
    ③(唐)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54,《大正藏》第5卷,第308页下。
    ④(唐)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54,《大正藏》第5卷,第308页下。
    ⑤(唐)般若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大正藏》第10卷,第672页中。
    ⑥(唐)般若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0,《大正藏》第10卷,第800页中。
    ⑦(隋)阇那崛多译《五千五百佛名神咒除障灭罪经》卷2,《大正藏》第14卷,第324页上。
    ①(宋)法贤译《佛说幻化网大瑜伽教十忿怒明王大明观想仪轨经》卷1,《大正藏》第18卷,第583页上。
    ②(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4,《大正藏》第39卷,第727页下。
    ③(唐)善无畏译《三种悉地破地狱转业障出三界秘密陀罗尼法》卷1,《大正藏》第18卷,第911页下。
    ④(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5,《大正藏》第39卷.第630页下。
    ⑤(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8,《大正藏》第39卷,第768页中。
    ⑥(唐)不空译《观自在菩萨如意轮瑜伽》卷1,《大正藏》第20卷,第208页下。
    ⑦(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9,《大正藏》第39卷,第677页中。
    ⑧(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9,《大正藏》第39卷,第673页下。
    ⑨(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8,《大正藏》第39卷,第768页中。
    ⑩(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8,《大正藏》第39卷,第768页下。
    11唐)善无畏译《大日经》卷6,《大正藏》第18卷,第40页中。
    12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0,《大正藏》第39卷,第681页上。
    ①(唐)不空译《观自在菩萨如意轮瑜伽》卷1,《大正藏》第20卷,第208页下。
    ②(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8,《大正藏》第:39卷,第668页中。
    ③(唐)一行撰《大比盧遮那成佛经疏》卷16,《大正藏》第39卷,第748页中。
    ④(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4,《大正藏》第39卷,第725页下。
    ⑤(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4,《大正藏》第39卷,第725页下。
    ①(隋)阇那崛多等译《大法炬陀罗尼经》卷13,《大正藏》第21卷,第717页中。
    ②(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4,《大正藏》第39卷,第725页中。
    ③(辽)觉苑《大日经义释演密钞》卷1《(?)续藏》第23卷,第529页上。
    ④(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9,《大正藏》第39卷,第673页中。
    ⑤(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3,《大正藏》第39卷,第611页下。
    ①(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3,《大正藏》第39卷,第610页上。
    ②(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9,《大正藏》第39卷,第674页中。
    ③(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3,《大正藏》第39卷,第612页上。
    ④(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4,《大正藏》第39卷,第725页下。
    ⑤(唐)善无畏译《大日经》卷1,《大正藏》第18卷,第6页下。
    ①《大日经莲华胎藏菩提幢标帜普通真言藏广大成就瑜伽》卷1《大正藏》第18卷,第145页上。
    ①(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27,《大正藏》第25卷,第256页下。
    ②(北凉)昙无谶译《优婆塞戒经》卷1,《大正藏》第24卷,第1036页下。由于文中罗列之“生悲”的诱导因过多,而主要可归纳为佛教认为的“邪见”和“妄行”,故作部分省略。
    ①吕建福先生《密教论考》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178页。原载《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第1期。
    ②(北凉)昙无谶译《优婆塞戒经》卷1,《大正藏》第24卷,第1036页。上。
    ③(西秦)沙门圣坚译《佛说罗摩伽经》卷3,《大正藏》第10卷,第874页下。
    ④(唐)玄奘《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236,《大正藏》第6卷,第191页中。
    ⑤(陈)月婆首那译《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6,《大正藏》第8卷,第720页中。(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48,《大正藏》第9卷,第703页上。
    ⑥(唐)般若、牟尼室利译《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3,《大正藏》第19卷,第537页下。
    ①(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3《大正藏》第39卷,第612页上。
    ①(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6,《大正藏》第39卷,第747页上。
    ②(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6,《大正藏》第39卷,第747页中。
    ①(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3,《大正藏》第39卷,第712页中。
    ②(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6,《大正藏》第39卷,第641页下。
    ③(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6,《大正藏》第39卷,第642页上。
    ④(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6,《大正藏》第39卷,第641页下。
    ⑤(唐)善无畏译《大日经》卷3,《大正藏》第18卷,第21页中。
    ⑥(唐)善无畏译《大日经》卷3,《大正藏》第18卷,第20页下。
    ⑦(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8,《大正藏》第39卷,第662页下。
    ⑧(唐)善无畏译《大日经》卷3,《大正藏》第18卷,第20页下。
    ⑨(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8,《大正藏》第39卷,第665页中。
    ⑩(唐)善无畏译《大日经》卷1,《大正藏》第18卷,第5页上。
    11(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8,《大 藏》第39卷,第664页上。
    ①(唐)善无畏译《大日经》卷5,《大正藏》第18卷.第32页上。
    ②(唐)善无畏译《大日经》卷5,《大正藏》第18卷,第34页上。
    ③(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4,《大正藏》第39卷,第626页上。
    ④(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6,《大正藏》第39卷,第643页中。
    ⑤(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6,《大正藏》第39卷,第643页下。
    ⑥(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6,《大正藏》第39卷,第642页下。
    ⑦(唐)善无畏译《大日经》卷5,《大正藏》第18卷,第34页上。
    ⑧(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6,《大正藏》第39卷,第742页中。
    ⑨(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6,《大正藏》第39卷,第742页下。
    ⑩(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6,《大正藏》第39卷,第743页中。
    11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6,《大正藏》第18卷,第21页中。
    12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6,《大正藏》第39卷,第742页下。
    13(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4,《大正藏》第39卷,第625页中。
    ①(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5,《大正藏》第39卷,第737页上。
    ②(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6,《大正藏》第39卷,第741页中。
    ③(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6,《大正藏》第39卷,第748页下。
    ④(唐)善无畏译《大日经》卷5,《大正藏》第18卷,第36页下。
    ⑤(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5,《大正藏》第:39卷,第737页中。
    ⑥(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6,《大正藏》第139卷,第749页上。
    ①(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9,《大正藏》第39卷,第672页下。
    ②(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9,《大正藏》第39卷,第772页上。
    ③(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4,《大正藏》第39卷,第625页中。
    ①(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4,《大正藏》第39卷,第621页上。
    ②(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4,《大正藏》第:39卷,第617页下。
    ③(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4,《大正藏》第39卷,第619页下。
    ④(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4,《大正藏》第39卷,第621页上。
    ⑤(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4,《大正藏》第39卷,第621页中。
    ①(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5,《大正藏》第39卷,第627页上。
    ②(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0,《大正藏》第39卷,第686页中。
    ③(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5,《大正藏》第39卷,第630页中。
    ①(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5,《大正藏》第39卷,第630页中。
    ②(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5,《大正藏》第39卷,第630页下。
    ③(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5,《大正藏》第39卷,第631页上。
    ①(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5,《大正藏》第39卷,第631页上。
    ②(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5,《大正藏》第39卷,第631页中。
    ③(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6,《大正藏》第39卷,第749页中。
    ④(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5,《大正藏》第39卷,第631页中。
    ①(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6,《大正藏》第39卷,第745页上。
    ②(唐)善无畏译《大日经》卷1,《大正藏》第18卷,第6页下。
    ③(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5《大正藏》第39卷,第630页下。
    ④(日)栂尾祥云《曼荼罗之研究》,吴立民编《威音文库·译述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66页。
    ⑤(唐)善无畏译《大日经》卷5,《大正藏》第18卷,第36页中。
    ①(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译《长阿含经》卷20,《第四分世记经》,《大正藏》第1卷,第130页中。
    ②(唐)玄奘译《阿毘逹磨俱舍諭》卷11《分别世品》《大正藏》第29卷,第57页上。
    ③(清)妙空子述《莲邦消息》卷1,《(?)续藏》第39卷,第513页下。
    ①世界大相图,木板彩绘局部,日本龙谷大学图书馆,引自蔡东照著《神秘的曼荼罗艺术》文物出版社,2008年版,第45页。
    ①(唐)善无畏译《大日经》卷1,《大正藏》第18卷,第4页下。
    ②(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9,《大正藏》第39卷,第673页下。
    ③(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3,《大正藏》第39卷,第610页中。
    ①(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3,《大正藏》第39卷,第611页上。
    ②(日)大村西崖《密教发达志》卷1蓝吉富编《世界佛学名著译从》第97册,华宇出版社,1986年,第371页。
    ③(唐)善无畏译《大日经》卷5,《大正藏》第18卷,第36页下。
    ①(日)大村西崖《密教发达志》卷1,蓝吉富编《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第97册,华宇出版社,1986年,第371页。
    ②(庸)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6,《大正藏》第39,第749页下。
    ①(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5,《大正藏》第39卷,第735页下。
    ②(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6,《大正藏》第39卷,第744页下。
    ③(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6,《大正藏》第39卷,第745页上。
    ①《大日经》称为第二院,《大日经疏》称虽然言第二院,实际是第三院,“第二院”是隐语。
    ①蒋维乔《密教史》,张曼涛主编《密宗教史》《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72册,大乘文化出版社印行,1979年,第10页。
    ②李世杰:《密教概论》《现代佛教学术从刊》张曼涛主编,第71册,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第3页。
    ③尕藏加《雪域的宗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第642页。
    ④(德)黑格尔《美学》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0页。
    ①Jacques Maquet著,武姗姗等译《美感经验:一位人类学者言中的视觉艺术》雄狮出版,2003年,第136-140页。
    ②郑圣冲《吕格尔的象征哲学》,光启出版社,1985年第12页。
    ③马嘉延《曼茶罗艺术之造型研究》台湾彰化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所硕士论文,2005年,第17页。
    ①(唐)善无畏译《大日经》卷1,《大正藏》第18卷,第4页下。
    ②(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4,《大正藏》第39卷,第726页中。
    ③(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3,《大正藏》第:39卷,第610页中。
    ①(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5,《大正藏》第39卷,第631页中。
    ②(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8,《大正藏》第39卷,第666页中。
    ③(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4,《大正藏》第:39卷,第727页上。
    ④(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20,《大正藏》第39卷,第788页上。
    ①(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4,《大正藏》第39卷,第619页上。
    ②(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大正藏》第39卷,第580页中。
    ③(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大正藏》第:39卷,第588页上。
    ④(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5,《大正藏》第39卷,第631页下。
    ⑤(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5,《大正藏》第39卷,第631页下。
    ①(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6,《大正藏》第39卷,第747页下。
    ②(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5,《大正藏》第:39卷,第631页中。
    ③(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20,《大正藏》第39卷,第787页下。
    ④(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5,《大正藏》第39卷,第635页下。
    ①(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20,《大正藏》第39卷,第788页下。
    ②(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20,《大正藏》第39卷,第788页下。
    ①(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0,《大正藏》第39卷,第680页中。
    ②(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4,《大正藏》第39卷,第619页上。
    ③(唐)般刺蜜帝译《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4,《大正藏》第19卷,第116页下。
    ①(唐)善无畏译《大日经》卷5,《大正藏》第18卷,第36页下。
    ②(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4,《大正藏》第39卷,第610页上。
    ③(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4,《大正藏》第39卷,第622页中。
    ①(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20,《大正藏》第39卷,第788页上。
    ②(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20,《大正藏》第39卷,第788页下。
    ③赖富本宏《喇嘛教的美术特色》《世界佛学名著译从》第75册,华宇出版社,1986年,第171页。该著对胎藏曼茶罗中部分神灵的来源、形象的发展流布有简略的记述,可资参考。
    ④(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5,《大正藏》第39卷,第610页中。
    ⑤(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5,《大正藏》第39卷,第632页上。
    ⑥(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5,《大正藏》第39卷,第735页中。
    ①(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4,《大正藏》第39卷,第7:35页中。
    ②(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大正藏》第39卷,第584页上。
    ①(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5,《大正藏》第:39卷,第631页下。
    ②(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5,《大正藏》第39卷,第632页上。
    ③(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5,《大正藏》第39卷,第632页下。
    ④尕藏加《雪域的宗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第5:34页。
    ⑤(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5,《大正藏》第39卷,第633页下。
    ⑥(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大正藏》第:39卷,第582页中。
    ①(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4,《大正藏》第39卷,第729页上。
    ②(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5,《大正藏》第39卷,第635页上。
    ③(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5,《大正藏》第139卷,第635页中。
    ④(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5,《大正藏》第39卷,第635页下。
    ⑤(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5,《大正藏》第139卷,第635页中。
    ⑥(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5,《大正藏》第139卷,第633页下。
    ①(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3,《大正藏》第39卷,第611页上。
    ②(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0,《大正藏》第39卷,第684页下。
    ③(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5,《大正藏》第39卷,第633页下。
    ④(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5,《大正藏》第39卷,第633页下。
    ⑤(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4,《大正藏》第139卷,第728页上。
    ①赖富本宏《喇嘛教的美术特色》《世界佛学名著译从》第75册,华宇出版社,1986年,第146页。
    ②(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5,《大正藏》第39卷,第632页中。
    ③(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5,《大正藏》第39卷,第634页上。
    ①(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5,《大正藏》第39卷,第735页中。
    ②(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5,《大正藏》第39卷,第627页上。
    ③(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6,《大正藏》第39卷,第644页上。
    ④(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6,《大正藏》第39卷,第644页上。
    ⑤(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5,《大正藏》第39卷,第733页中。
    ①(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4,《大正藏》第39卷,第728页上。
    ②(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5,《大正藏》第39卷,第633页上。
    ①(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0,《大正藏》第39卷,第680页中。
    ②(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20,《大正藏》第39卷,第788页下。
    ③(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5,《大正藏》第39卷,第635页上。
    ①(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5,《大正藏》第39卷,第6:36页上。
    ②(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5,《大正藏》第39卷,第7:35页下。
    ③(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6,《大正藏》第39卷,第6:32页上。
    ④(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0,《大正藏》第39卷,第682页中。
    ⑤(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5,《大正藏》第39卷,第6:33页中。
    ①(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5,《大正藏》第39卷,第633页中。
    ②李世杰《密教概论》,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71册,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第4页。
    ③(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4,《大正藏》第39卷,第728页上。
    ④关于真言的具体含义,参见《陀罗尼字典》《世界佛学名著译从》第10册,华宇出版社,1986年。吉田惠弘著,林光明、林胜仪合译《胎藏界咒语解记》嘉丰出版社,2003年版。
    ①(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7,《大正藏》第39卷,第650页中。
    ②(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0,《大正藏》第39卷,第681页中。
    ③(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0,《大正藏》第39卷,第680页下。
    ④(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4,《大正藏》第39卷,第723页中。
    ⑤(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0,《大正藏》第39卷,第681页下。
    ⑥(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0,《大正藏》第39卷,第682页中。
    ⑦(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0,《大正藏》第39卷,第681页上。
    ⑧(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0,《大正藏》第39卷,第682页下。
    ⑨关于真言咒语的汉语意义,请参考吉田惠弘著,林光明、林胜仪合译《胎藏界咒语解记》嘉丰出版社,2003年版。
    ①(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7,《大正藏》第39卷,第657页下。
    ②(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0,《大正藏》第39卷,第683页中。
    ③(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0,《大正藏》第39卷,第684页中。
    ④(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0,《大正藏》第39卷,第685页上。
    ①(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4,《大正藏》第39卷,第722页中。
    ①(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3,《大正藏》第39卷,第715页中。
    ②(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3,《大正藏》第39卷,第714页上。
    ③(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3,《大正藏》第39卷,第612页中。
    ④(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3,《大正藏》第39卷,第715页上。
    ①(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5,《大正藏》第39卷,第732页中。
    ②(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4,《大正藏》第139卷,第617页下。
    ③(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5,《大正藏》第39卷,第7:35页上。
    ④(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6,《大正藏》第39卷,第643页下。
    ①(日)松长有庆著《密教》,岩波书店,1991年,第161页。
    ②(日)松长有庆著《密教》,岩波书店,1991年,第162页。
    ①(唐)善无畏译《大日经》卷1,《大正藏》第18卷,第5页中。
    ②(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5,《大正藏》第39卷,第731页下。
    ③(唐)善无畏译《大日经》卷1,《大正藏》第18卷,第5页中。
    ④(唐)善无畏译《大日经》卷1,《大正藏》第18卷,第4页上。
    ⑤(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6,《大正藏》第39卷,第747页上。
    ①(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4,《大正藏》第39卷,第620页下。
    ②(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4,《大正藏》第39卷,第619页上。
    ③(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3,《大正藏》第39卷,第609页下。
    ①(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4,《大正藏》第39卷,第625页上。
    ②(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4,《大正藏》第:39卷,第626页上。
    ③(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6,《大正藏》第39卷,第643页上。
    ①(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2,《大正藏》第39卷,第705页中。
    ②(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大正藏》第39卷,第585页中。
    ③权田雷斧《曼茶罗通解》,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从刊》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版,第70页。
    ④栂尾祥云《曼茶罗之研究》,吴立民主编《威音文库·译述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10页。
    ①(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3,《大正藏》第39卷,第610页上。
    ①(唐)一行撰《大日经》卷5,《大正藏》第18卷,第36页中。
    ②(唐)一行撰《大日经》卷3,《大正藏》第39卷,第610页上。
    ③(唐)实叉难陀《大方广佛华严经》卷8,《大正藏》第10卷,第39页上。
    ①(唐)实叉难陀《大方广佛华严经》卷8,《大正藏》第10卷,第41页中。
    ②(姚秦)竺佛念译《菩萨从兜术天降神母胎说广普经》卷3,《大正藏》第12卷,第1028页中。
    ③(唐)伽梵达摩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卷1,《大正藏》第20卷.第1060页下。
    ④(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3,《大正藏》第39卷,第610页上。
    ①(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5,《大正藏》第39卷,第635页下。
    ②(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6,《大正藏》第39卷,第643页上。
    ③(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5,《大正藏》第39卷,第731页中。
    ④(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9,《大正藏》第39卷,第674页下。
    ①(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5,《大正藏》第39卷,第635页上。
    ②(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5,《大正藏》第39卷,第631页上。
    ①(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5,《大正藏》第39卷,第631页上。
    ②(唐)一行撰《大日经义释》卷1,《(?)续藏》第23卷,第265页中。
    ③(日)大村西崖《密教发达志》卷1,蓝吉富编《世界佛学名著译从》第97册,华宇出版社,1986年,第759页。
    ④(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5,《大正藏》第39卷,第633页下。
    ⑤(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2,《大正藏》第39卷,第711页上。
    ⑥(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5,《大正藏》第39卷,第634页下。
    ①(日)栂尾祥云《曼茶罗之研究》,吴立民主编《威音文库·译述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25页。
    ②(唐)善无畏译《大日经》卷1,《大正藏》第18卷,第8页上。
    ③(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5,《大正藏》第39卷,第634页下。
    ④(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5,《大正藏》第39卷,第635页上。
    ①详细内容,见附录中表1中之标注。
    ②转引自(日)栂尾祥云《曼茶罗之研究》,吴立民主编《威音文库·译述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27页。
    ③(辽)觉苑撰《大日经义释演密钞》卷9,《(?)续藏》第23卷,第638页中。
    ④(唐)善无畏译《大日经》卷1,《大正藏》第18卷,第8页上。
    ⑤(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5,《大正藏》第39卷,第6:35页上。
    ①(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6,《大正藏》第39卷,第746页中。
    ②(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3,《大正藏》第39卷,第713页上。
    ③(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5,《大正藏》第:39卷,第633页下。
    ④(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6,《大正藏》第:39卷,第746页中。
    ⑤(唐)不可思议撰《大比卢遮那经供养次第法疏》卷1,《大正藏》第:39卷,第790页上。
    ①(辽)觉苑撰《大日经义释演密钞》卷1,《(?)续藏》第23卷,第534页下。
    ②(辽)觉苑撰《大日经义释演密钞》卷5,《(?)续藏》第23卷,第584页中。
    ③(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0,《大正藏》第39卷,第684页上。
    ④(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3,《大正藏》第39卷,第716页下。
    ⑤(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4,《大正藏》第39卷,第722页下。
    ⑥吕建福《中国密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58页。⑦(日)清水谷恭顺着《天台之密教》,吴立民主编《威音文库·密乘》(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29页。
    ⑧(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5,《大正藏》第39卷,第635页下。
    ①《大日经疏》卷10曰:“右诸真言别相竟”《大正藏》第39卷,第688页上。
    ②详细见上表2,另外可以参考吉田惠弘著,林光明、林胜仪合译《胎藏界咒语解记》嘉丰出版社,2003年 版,第29页。
    ①(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0,《大正藏》第39卷,第688页上。
    ②(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4,《大正藏》第39卷,第727页中。
    ③(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0,《大正藏》第39卷,第686页下。
    ①(唐)善无畏译《大日经》卷3,《大正藏》第18卷,第22页下。
    ②(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2,《大正藏》第:39卷,第710页上。
    ③本图来自八田幸雄著,林光明、释依观译《密教经教仪轨解说》嘉丰出版社,203年,第:34页。笔者认为四大护是与观音等尊在一院,经文并未表明另行成立一院。对此笔者对原图作了修改,《大日经疏》指出各院广狭,应该由内向外,辗转相半递减。
    ①(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3,《大正藏》第39卷,第23页中。
    ②(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2,《大正藏》第39卷,第711页上。
    ①(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6,《大正藏》第39卷,第741页中。
    ②(辽)觉苑撰《大日经义释演密钞》卷9,《(?)续藏》第2:3卷,第631页下。
    ①(日)八天幸雄著,林光明,释依观合译《密教经教仪轨解说》嘉丰出版社,2003,第59页。
    ①(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6《大正藏》第39卷,第743页上。
    ②(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6《大正藏》第39卷,第743页上。
    ①(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6《大正藏》第39卷,第742页中。
    ②(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4曰:“若广穷部类眷属则种类无边,如大本上万偈中所辨。今此品所说,乃是略举其上首,如提纲举目众纲目皆举耳。”《大正藏》第39卷,第722页中。
    ①(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5《大正藏》第39卷,第635页上。
    ②(唐)善无畏译《摄大轨》卷3,《大正藏》第18卷,第87页上。
    ①(唐)善无畏译《摄大轨》卷2,《大正藏》第18卷,第73页上。
    ②(唐)善无畏译《摄大轨》卷2,《大正藏》第18卷,第75页上。
    ③(唐)善无畏译《摄大轨》卷2,《大正藏》第18卷,第78页中。
    ①(唐)善无畏译《大毘卢遮那经广大仪轨》卷3,《大正藏》第18卷,第108页中。
    ①(唐)善无畏译《大毘卢遮那经广大仪轨》卷3,《大正藏》第18卷,第108页中。
    ②(唐)善无畏译《大毘卢遮那经广大仪轨》卷3,《大正藏》第18卷,第108页中。
    ③(唐)法全撰《大日经莲华胎藏悲生曼荼罗广大成就仪轨供养方便会》卷2,《大正藏》第18卷,第127页上。
    ①(唐)法全撰《大日经莲华胎藏悲生曼茶罗广大成就仪轨供养方便会》卷1,《大正藏》第18卷,第112页下。
    ②(唐)法全撰《大日经莲华胎藏悲生曼茶罗广大成就仪轨供养方便会》卷1,《大正藏》第18卷,第116页上。
    ③(唐)菩提流志译《不空罥神变真言经》卷15,《大正藏》第20卷,第301页中。
    ④(唐)不空译《金刚顶瑜伽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修行仪轨经》卷2,《大正藏》第20卷,第77页中。
    ①(唐)法全撰《大日经莲华胎藏悲生曼荼罗广大成就仪轨供养方便会》卷2,《大正藏》第18卷,第120页中。
    ②(日)大村西崖《密教发达志》卷1,蓝吉富编《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第97册,华宇出版社,1986年,第814页。
    ①(唐)义操集《胎藏金刚教法名号》卷1,《大正藏》第18卷,第203页中。
    ②(唐)不空译《都部陀罗尼目》卷1,《大正藏》第18卷,第899页上。
    ①(唐)法全撰《大日经莲华胎藏菩提幢标帜普通真言藏广大成就瑜伽》卷3,《大正藏》第18卷,第164页中。
    ①(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5《大正藏》第39卷,第631页下。
    ①(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6,《大正藏》第39卷,第642页中。
    ②(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6,《大正藏》第39卷,第642页中。
    ③(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6,《大正藏》第39卷,第641页中。
    ④(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6,《大正藏》第39卷,第642页中。
    ⑤(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5,《大正藏》第39卷,第635页上。
    ⑥(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5,《大正藏》第39卷,第642页上。
    ①(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6,《大正藏》第39卷,第641页中。
    ②(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5,《大正藏》第39卷,第641页下。
    ③(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5,《大正藏》第39卷,第642页中。
    ④(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6,《大正藏》第39卷,第641页下。
    ⑤(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6,《大正藏》第39卷,第641页下。
    ⑥(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6,《大正藏》第39卷,第641页下。
    ⑦(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5,《大正藏》第39卷,第642页上。
    ⑧(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5,《大正藏》第39卷,第642页上。
    ⑨(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5,《大正藏》第39卷,第642页中。
    ⑩(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5,《大正藏》第39卷,第635页中。
    ①(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5,《大正藏》第39卷,第743页上。
    ②(元)布顿·仁钦珠著,蒲文成译《布顿佛教史》甘肃民族出版社,第118页。
    ③尕藏加《雪域的宗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第580页。
    ①本图引自蔡东照著《神秘的曼荼罗艺术》文物出版社2008年版,第115页。
    ①本图引自蔡东照著《神秘的曼荼罗艺术》文物出版社2008年版,第116页。
    ②本图引自《密教曼荼罗图典》(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彩页,第15页。
    ③(日)松长有庆《密教经典成立史论》法藏馆,1981年,第166页。
    ④(日)空海撰《御请来目录》卷1,《大正藏》第55卷,第1064页中。
    ①(日)圆仁撰《慈觉大师在唐送进录》卷1,《大正藏》第55卷,第1077页下。
    ②(日)圆仁撰《日本国承和五年入唐求法目录》卷1,《大正藏》第55卷,第1076页上。
    ③(日)圆珍撰《青龙寺求法目录》卷1,《大正藏》第55卷,第1096页下。
    ④(日)栂尾祥云《曼荼罗之研究》,吴立民主编《威音文库》,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236页。
    ⑤《胎藏图像》卷上,《大正藏》图像部,第2卷,第1页中。
    ①《胎藏旧图样》《大正藏》图像部,第2卷,第563页。
    ②《胎藏旧图样》《大正藏》图像部,第2卷,第477页。
    ③《胎藏旧图样》《大正藏》图像部,第2卷,第502页。
    ④《胎藏旧图样》《大正藏》图像部,第2卷,第478页上。
    ⑤《胎藏旧图样》《大正藏》图像部,第2卷,第478页下。
    ①《胎藏旧图样》《大正藏》图像部,第2卷,第479页下。
    ①《胎藏旧图样》《大正藏》图像部,第2卷,第480页下。
    ②大村西崖《胎藏曼荼罗的研究》《加持世界》1909年,第9期;小野玄妙《智证大师将来胎藏图像与宗睿僧正将来大悲胎藏曼荼罗的研究《密教》》1913年,第3期;《现图胎藏曼荼罗的组织及发达》《母尾祥云》《宁乐》1924年,第4期;大和国史会《长谷寺高雄曼荼罗古图像抄的调查》《大和志》1940年,第7期:上田进城《东寺曼茶罗的流布》《密宗学报》1928年,第178卷;吉冈龟瑛《子岛曼荼罗的研究》《大和文化》1935年,第3期,等。
    ③(日)栂尾祥云《曼荼罗之研究》,吴立民主编《威音文库》,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242页。
    ④(日)大村西崖《密教发达志》卷1,蓝吉富编《世界佛学名著译从》第97册,华宇出版社,1986年,第759页。
    ⑤(日)大村西崖《密教发达志》卷1,蓝吉富编《世界佛学名著译从》第97册,华宇出版社,1986年,第770页。
    ⑥(日)立川武藏著,郭琼瑶译《曼荼罗的宇宙观下》,《香光庄严》第54期,1998年,第166页。
    ①《两部曼荼罗私抄》卷上,1010页下。
    ②《大正藏》图像部,第2卷。
    ①《大正藏》图像部,第2卷,别纸2。
    ①(日)松长有庆著《密教》,岩波书店,1991年,第162页。
    ②(日)松长有庆著《密教》,岩波书店,1991年,第161页。
    ①(日)大村西崖《密教发达志》卷1,蓝吉富编《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第97册,华宇出版社,1986年,第771页。
    ②(日)大村西崖《密教发达志》卷1,蓝吉富编《世界佛学名著译从》第97册,华宇出版社,1986年,第763页。
    ③(日)松长有庆著《密教》,岩波书店,1991年,第161页。
    ④(日)松长有庆著《密教》,岩波书店,1991年,第162页。
    ①(日)松长有庆著《密教》,岩波书店,1991年,第169页。
    ①方立天著《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728页。
    ②(姚秦)鸠摩罗什译《中论》卷3,《大正藏》第30卷,第21页中。
    ①(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4,《大正藏》第39卷,第620页中。
    ②(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4,《大正藏》第39卷,第620页下。
    ③(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5,《大正藏》第39卷,第738页中。
    ①(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大正藏》第39卷,第584页上。
    ②(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7,《大正藏》第39卷,第649页上。
    ③杜继文著《汉译佛教经典哲学》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38页。
    ④(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6,《大正藏》第39卷,第717页中。
    ①(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6,《大正藏》第39卷,第746页上。
    ②(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大正藏》第39卷,第579页中。
    ①(唐)善无畏译《大日经》卷3,《大正藏》第39卷,第19页中。
    ②(唐)善无畏译《大日经》卷1,《大正藏》第39卷,第6页下。
    ③(唐)善无畏译《大日经》卷1,《大正藏》第39卷,第6页下。
    ④(唐)善无畏译《大日经》卷1,《大正藏》第39卷,第5页下。
    ⑤(唐)善无畏译《大日经》卷1,《大正藏》第39卷,第6页中。
    ⑥(唐)善无畏译《大日经》卷3,《大正藏》第39卷,第19页下。
    ⑦(唐)善无畏译《大日经》卷1,《大正藏》第39卷,第5页下。
    ①(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4,《大正藏》第39卷,第620页中。
    ②(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20,《大正藏》第39卷,第783页中。
    ③(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3,《大正藏》第39卷,第612页上。
    ①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01页。
    ②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00页。
    ③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01页。
    ④(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20,《大正藏》第39卷,第788页下。
    ⑤(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大正藏》第39卷,第584页上。
    ⑥杜继文著《汉译佛教经典哲学》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42页。
    ⑦(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20,《大正藏》第39卷,第579页中。
    ①(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3,《大正藏》第:39卷,第610页下。
    ②(唐)一行撰《大El经疏》卷16,《大正藏》第39卷,第746页中。
    ③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28页。
    ①(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4,《大正藏》第39卷,第620页中。
    ②(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5,《大正藏》第39卷,第737页中。
    ③(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4,《大正藏》第39卷,第620页中。
    ①(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5,《大正藏》第39卷,第737页下。
    ②(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4,《大正藏》第39卷,第726页下。
    ①(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5,《大正藏》第39卷,第732页上。
    ②(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3,《大正藏》第39卷,第612页上。
    ③杜继文著《汉译佛教经典哲学》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33页。
    ④(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6,《大正藏》第39卷,第746页中。
    ⑤(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4,《大正藏》第39卷,第617页上。
    ⑥(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4,《大正藏》第39卷,第617页上。
    ①(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4,《大正藏》第39卷,第626页中。
    ①(法)莫里斯·哈布瓦赫(Halbwachs, Maurice)毕然、郭金华译,《论集体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95页。
    ②(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5,《大正藏》第39卷,第636页上。
    ③(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4,《大正藏》第39卷,第616页下。
    ④(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5,《大正藏》第39卷,第636页上。
    ①(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5,《大正藏》第:39卷,第634页下。
    ②(唐)善无畏译《大日经》卷3,《大正藏》第18卷,第19页中。
    ③(唐)一行撰卷4,《大正藏》第39卷,第626页上。
    ④(唐)一行撰卷6,《大正藏》第39卷,第642页下。
    ①(宋)王钦若等撰《册府元龟》卷52,中华书局1960年版。
    ②(宋)王钦若等撰《册府元龟》卷52,中华书局1960年版。
    ③(宋)王钦若等撰《册府元龟》卷52,中华书局1960年版。
    ④刘昫《旧唐书》卷39,中华书局,1975年,第3159页。
    ①谢生保主编,敦煌研究院文献研究所编《敦煌图案》,1996年版,第2页。
    ②谢生保主编,敦煌研究院文献研究所编《敦煌图案》,1996年版,第17页。
    ③欧阳琳、史苇湘、史敦宇编绘《敦煌图案集》第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第41页。
    ④谢生保主编,敦煌研究院文献研究所编《敦煌图案》,1996年版,第3页。
    ①谢生保主编,敦煌研究院文献研究所编《敦煌图案》,1996年版,第33页。
    ②段文杰主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壁画全集》,第17册,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第152页。
    ①欧阳琳、史苇湘、史敦宇编绘《敦煌图案集》第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第77页。
    ②欧阳琳、史苇湘、史敦宇编绘《敦煌图案集》第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第175页。
    ①段文杰主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壁画全集·敦煌6》,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第34页。
    ②谢生保主编,敦煌研究院文献研究所编《敦煌图案》,1996年版,第3页。
    ③谢生保主编,敦煌研究院文献研究所编《敦煌图案》,1996年版,第4页。
    ④谢生保主编,敦煌研究院文献研究所编《敦煌图案》,1996年版,第5页
    ⑤谢生保主编,敦煌研究院文献研究所编《敦煌图案》,1996年版,第7页
    ⑥(宋)李诫撰《营造法式》《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考工之属,卷二。
    ①此部分内容可参考《唐密传持与唐代社会》(夏广兴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该著对唐代密教对唐朝社会政治、经济、文学、艺术、民俗等方面的影响有详细的论述。
    ②吴立民著《法门寺地宫唐密曼荼罗之研究》中国佛教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第302页。
    1.任继愈主编《中华大藏经》中华书局,1982年。
    2.《大正新修大藏经》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大正原版,1983年修订版。
    3.《(?)续藏经》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藏经书院,1983。
    4.(梁)慧皎《高僧传》中华书局,1992年。
    5.(唐)义净著,王邦维校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中华书局,1988年。
    6.(唐)玄奘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
    7.(宋)赞宁、智轮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中华书局,1987年。
    8.(日)圆仁撰,顾承甫、何泉达点校《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9.张继禹主编《中华道藏》华夏出版社,2005年。
    10.(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79年。
    11.(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79年。
    12.(五代)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13.(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14.(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76年。
    15.董诰等编《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
    16.(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中华书局,1989年。
    17.(清)王昶辑《金史萃编》中国书店,1985年。
    18.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19.(唐)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88年。
    20.《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21.《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22.《四库全书禁毁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23.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英国国家图书馆,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敦煌古文献编辑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英藏敦煌文献》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
    24.(元)布顿·仁钦珠著,蒲文成译《布顿佛教史》甘肃民族出版社,2007年。
    1.张曼涛主编,《密宗概论》《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71册,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
    2.张曼涛主编,《密宗教史》《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72册,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
    3.张曼涛主编《密宗思想论集》《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73册,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
    4.张曼涛主编,《密宗仪轨与图式》《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74册,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
    5.吕建福:《中国密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6.严耀中:《汉传密教》雪林出版社,1999年。
    7.李小荣:《敦煌密教文献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8.夏广兴:《密教传持与唐代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9.吕瀓:《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
    10.吕瀓:《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
    11.蓝吉富主编,《现代佛学大系》,弥勒出版社,1982年、1983年。
    12.赵橹:《论白族神话与密教》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3年。
    13.多罗那他著,张建木译《印度佛教史》中国佛教协会印行,1983年。
    14.《海潮音文库》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
    15刘长久、胡文和、李永翘编著,《大足石刻研究》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
    16.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17.王亚荣:《大兴善寺》三秦出版社,1986年。
    18.方立天:《佛教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
    19.赖永海:《中国佛性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20.罗竹风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
    21.日本种智院大学密教学会编,《西藏密教研究》《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第75册,华宇出版社,1988年。
    22.黄心川:《印度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89年。
    23.李冀诚,丁明夷著,《佛教密宗百问》今日中国出版社,1989年。
    24.杨曾文、姚长寿译《印度佛教史概说》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
    25.蒋维乔:《中国佛教史》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年。
    26.元亨寺汉译南传大藏经编译委员会:《汉译南传大藏经》元亨寺妙林出版社,1990年。
    27.黄忏华:《中国佛教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
    28.陈景富:《法门寺史略》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29.杜继文:《佛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30.郭良望译,《经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31.蓝吉富主编:《云南大理佛教论文集》佛光出版社,1991年。
    32.南天书局编辑部:《西藏大藏经》南天书局有限公司,1992年。
    33.释印顺:《如来藏之研究》正闻出版社,1992年5月修订一版。
    34.姚卫群:《印度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35.张岂之、韩金科主编《首届国际法门寺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36.萧登福:《道教术仪与密教典籍》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年。
    37.萧登福:《道教星斗符印与佛教密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年。
    38.萧登福:《道教与密宗》新文丰出版社,1993年。
    39.印顺:《印度佛教思想史》正闻出版社,1993年。
    40.郭朋:《中国佛教思想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
    41.胡文和:《四川道教佛教石窟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
    42.《真言宗全书》,真言宗全书刊行会,1934年。
    43.吕瀓:《吕瀓佛学论著选集》齐鲁书社,1996年12月。
    44.周一良著,钱文忠译,《唐代密宗》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45.南怀瑾:《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46.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47.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48.索南才‘让:《西藏密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49.吴立民、韩金科《法门寺地宫唐密曼荼罗之研究》中国佛教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
    50.金泽:《宗教禁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
    51.魏道儒:《中国华严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52.郭朋:《隋唐佛教》齐鲁书社,1980年。
    53.张锡禄:《大理白族佛教密宗》民族出版社,1999年。
    54.杨学政主编:《云南宗教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55.陈兵、邓子美:《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民族出版社,2000年。
    56.贾二强:《神界鬼域-唐代民间信仰透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57.周叔迦:《周叔迦佛学论著集》中华书局,2000年。
    58.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59.李东红:《白族佛教密宗阿叱力教派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年。
    60.瞿明安:《中国象征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61.岑仲勉《隋唐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62.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63.黄心川《密教与道教》《东方佛教论——黄心川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46.谢道辛:《大理地区佛教密宗梵文碑刻与白族的佛顶尊胜信仰》,《南诏大理历史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民族出版社,2002年。
    65.彭金章:《敦煌石窟全集·密教画卷》商务印书馆,2002年。
    66.张风雷等著《中国佛教宗派理论(上)》河北省佛教协会,2001年。
    76.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中华书局,1982年。
    68.全佛编辑部编《密教的修法手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69.全佛编辑部编《密教曼荼罗图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70.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编:《宗教研究四十年》,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
    71.黄韵如:《北传密教菩萨造像起源初探-敦煌第332窟之路伽山观音变》,《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化论文集》(下),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
    72.圣凯:《中国佛教忏法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
    73.赖永海:《中国佛教与哲学》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
    74.王益鸣:《空海学术体系的范围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75.吴立民主编;香港志莲净苑文化部编:《密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76.黄夏年主编《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年。
    77.侯冲:《云南与巴蜀佛教论稿》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
    78.吕建福:《密教论考》,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
    79.洪修平主编,《中国思想学术史(隋唐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80.李利安:《观音信仰的渊源与传播》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
    81.法门寺博物馆编:《法门寺博物馆论丛》三秦出版社,2008年。
    82.赵连泰主编《空海研究》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
    83.梁晓虹著《佛教与汉语史研究——以日本资料为中心》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84.苏和著《神秘信仰之谜——一种社会学与心理学的解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85.蔡东照著《神秘的曼荼罗艺术》文物出版社,2008年版。
    86.沙武田著《敦煌画稿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
    87.姚卫群《古印度六派哲学经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89.贺世哲《敦煌图像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年。
    90.郑圣冲《吕格尔的象征哲学》,光启出版社,1985年。
    91.吴立民主编《威音文库·密乘》(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92.陈兵《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93.金克木《<天竺诗文>序》,(《梵竺庐集(乙)),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94.尕藏加《雪域的宗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95.徐梵澄《徐梵澄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96.巫白慧著《印度哲学——吠陀经探义和奥义书解析》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
    97.蒋维乔《密教史》,张曼涛主编《密宗教史》《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72册,大乘文化出版社印行,1979年。
    98.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99.郭朋《中国佛教思想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
    100.梁启超《中国佛教研究史》,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近代名籍重刊),
    101.冯斌编《佛教的真言咒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102.李四龙《欧美佛教学术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103.赵改萍《元明时期藏传佛教在内地的传播及影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1.宫坂宥胜:《密教思想论》,筑摩书屋,1964年。
    2.山崎宏:《隋唐佛教史研究》,法藏馆,1967年。
    3.金冈秀友:《中国密教思想》,《东洋思想讲座》大东出版社,1967年。
    4.松长有庆:《密教の历史》,平乐寺书店,1969年。
    5.森田龙仙:《秘密佛教の研究》,临川书店,1974年。
    6.金冈秀友等著:《密教——最后の仏教》,株式会社佼成出版社,1976年。
    7.吉祥真雄:《曼茶罗图说》,山城屋文政堂,1979年。
    8.金冈秀友编:《现代密教讲座》,大东出版社,1979年。
    9.宫坂宥胜:《密教思想的真理》,人文书院,1979年。
    10.松长有庆:《密教经典成立史论》,法蔵馆,1981年。
    11.金冈秀友:《密教の哲学》,平乐寺书店,1984年。
    12.酒井真典:《大日经の成立に关する研究》,株式会社国书刊行会,1987年。
    13.胜友俊教:《唯识思想と密教》,株式会社春秋社,1988年。
    14.赖富本宏:《大乗仏典》第8卷《中国密教》中央公论社,1988年。
    15.加藤精一:《密教の佛身观》,株式会社春秋社,1989年。
    16.赖富本宏:《密教仏の研究》,株式会社法蔵馆,1990年。
    17.赖富本宏:《中国密教思想的特质》,《中国密教》春秋社,1999年。
    18.田中公明:《敦煌密教と美术》,法藏馆,2000年。
    19.(日)松长有庆著《密教》,岩波书店,1991年。
    1.(英)查尔斯·埃利奥特著,李荣熙译《印度教与佛教史纲》(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
    2.(日)大村西崖著:《密教发达志》,《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第72册,华宇出版社,1986年。
    3.(日)阿部宥精等著:《密教数据汇编、陀罗尼字典》,《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第10册,华宇出版社,1986年。
    4.(日)宇井伯寿著,释印海译:《中印佛教思想史》,《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第31册,华宇出版社,1986年。
    5.(日)直道等著,李世杰译:《如来藏思想》,《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第68册,华宇出版社,1986年。
    6.(日)鸟越正道等著,《西藏密教研究》,《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第75册,华宇出版社,1988年。
    7.(英)缪勒著,金泽译,《比较神话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
    8.(日)真锅俊照著,张康乐编,《曼图罗的世界》世茂出版社,1990年。
    9.(日)松长友庆等著,蔡东照编,《曼茶罗的世界》,唵啊吽出版社有限公司,1990年。
    10.(日)八田幸雄著,林光明、释依观译《密教经教仪轨解说》嘉丰出版社,2003年。
    11.(美)莫阿卡宁(Moacanin, Radmila)著,江亦丽,罗照辉译《荣格心理学与西藏 佛教:东西方精神的对话》商务印书馆,1994。
    12.(日)权田雷斧著,王弘愿译:《密宗纲要》天华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13.(日)栂尾祥云著,释悟光译:《增修密教思想与生活》派色文化出版社),1998年。
    14.(日)栂尾祥云著,释圣严译:《密教史》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15.(日)井上专靖著,杨曾文译《日本佛教史纲》商务印书馆,1999年。
    16.(英)A·K·渥德尔著,王世安译,《印度佛教史》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452页。
    17.(日)八田幸雄著,林胜仪、林光明合译,《真言事典》嘉丰出版社,2002年。
    18.(英)马林诺夫斯基著,费孝通等译,《文化论》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
    19.(德)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商务印书馆,1984年。
    20.(印度)德·恰托巴底亚耶.王世安译《顺世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
    21.(英)詹·乔·弗雷泽著,徐育新、张泽石、汪培基译《金枝》,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
    22.(荷兰)许里和著,李四龙等译,《佛教征服中国》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23.(日)吉田惠弘著,林光明、林胜仪合译《胎藏界咒语解记》嘉丰出版社,2003年版。
    24.八田幸雄著,林光明、释依观译《密教经教仪轨解说》嘉丰出版社,2003年。
    25.(德)马克斯·韦伯《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26.(奥)佛洛伊德著,王献华、张敦福译《论宗教》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版。
    27.(日)栂尾祥云《曼荼罗之研究》,吴立民主编《威音文库·译述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28.Jacques Maquet著,武姗姗等译《美感经验:一位人类学者言中的视觉艺术》雄狮出版,2003年。
    29.(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三卷上册,商务印书馆,1979年。
    30.(日)平川彰著,庄崑木译《印度佛教史》商周出版社,2002年版。
    31.(印)觉音造,叶均译《清净道论》,蓝吉富编《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第86册,华宇出版社,1986年。
    32.(日)松长有庆著,吴守钢译《密教》,大千出版社,2007年。
    33.(日)吉祥真雄《印度支那密教史》,吴立民主编《威音文库·译述》(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34.(法)列维·布留尔著,丁由译《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35.(法)爱弥儿·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36.(美)乔纳森·马克·基诺耶著,张春旭译《走进古代印度城》2000年,浙江人民出版社。
    37.(英)Charles N. E. Eliot著,李荣熙译《印度思想与宗教》《世界佛学名著译丛》97册,华宇出版社,1986年。
    38.(法)雷奈·格鲁塞著,常任侠、袁音译《印度的文明》商务印书馆,1965年。
    39.(英)埃文斯·普理查德著,孙尚扬译《原始宗教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40.(德)费尔巴哈著,王太庆译,《宗教的本质》人民出版社,1953版。
    41.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1.慈怡主编《佛光大辞典》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8年。
    2.吴汝钧编撰《佛教大辞典》商务印书馆,1992年。
    3.丁福保编纂《佛学大辞典》文物出版社,1984年。
    4.任继愈主编《宗教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
    5.任继愈主编《佛教大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
    6.陈兵主编《新编佛教辞典》中国世界语出版社,2003年.
    7.万国鼎编《中国历史纪年表》中华书局,1978年。
    8.《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
    9.本书编写组编.《藏汉佛学词典》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年。
    10.熊十力《佛家名相通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
    11.张怡荪:《梵藏大辞典》民族出版社,1985年。
    12.潘桂明《中国佛教百科全书·宗派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13.荻原云耒编,《汉译对照梵和大辞典》,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1979年。
    14.种智院大学密教辞典编纂会《密教大辞典》,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
    15.密教辞典编纂会,《密教大辞典》,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增订新版,1979年10 月。
    16.林光明编修《新编大藏全咒》嘉丰出版社,2001年版。
    17.林光明、林怡馨编译《梵汉大辞典》嘉丰出版社,2005年。
    18.(英)威廉斯编《梵英大辞典》牛津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高井隆秀:《密教経典成立の史的考察》,《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2卷第1号(日本印度学佛教学会),1953年9月。
    2.那须政隆:《菩提心の密教的型态》,《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3卷第2号(日本印度学佛教学会),1955年3月。
    3.冯汉骥《记唐印本陀罗尼经咒的发现》,《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5期。
    4.木村日纪:《印度秘密佛教に现はれたる施权显实运动》,《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五卷第一号(日本印度学佛教学会),1957年1月。
    5.河村孝照:《<大日経疏>、<义释>对照考》,《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7卷第1号(日本印度学佛教学会),1959年3月。
    6.胜又俊教:《菩提心展开论の系谱》,《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9卷第1号(日本印度学佛教学会),1961年1月。
    7.觉明居士:《记敦煌出六朝婆罗谜字因缘经经幢残石》,《现代佛学》,1963年,第1期。
    8.加藤精一:《<大日経疏>と<大智度论>》,《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27卷,第2号(日本印度学佛教学会),1964年3月。
    9.木村日纪:《那烂陀时代に印度佛教史の转换を示す真言密教》,《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12卷第1号(日本印度学佛教学会),1964年1月。
    10.清田寂云:《<大日経义释>にぉける<法华経>の引用につぃ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20卷第1号(日本印度学佛教学会),1971年12月。
    11.李范文:《关于明代西夏文经幢的年代和石幢的名称问题》,《考古》1979年,第1-6期。
    12.宫大中:《龙门东山的几处密宗造像》,《中原文物》1980年,第1期。
    13.源壹宗:《兜跋毗沙门天像的起源》,《日本美术史研究》第3卷,1980年1月。
    14.畅耀:《青龙寺与密宗》《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2期。
    15.高英民:《赵县陀罗尼经幢》,《文物天地》1982年,第6期。
    16.黄惠焜:《佛教中唐入滇考》,《云南社会科学》1982年,第6期。
    17.释圣严:《密教之考察》,《普门学报》1982年,第38期。
    18.张伯元:《东千佛洞调查简记》,《敦煌研究》1983年,第2期。
    19.汪雷:《大觉寺牙刻经幢》,《鸭绿江》1984年,第6期。
    20.张崇德:《礼泉赵村镇唐代鼓形经幢》,《考古与文物》1984年,第2期。
    21.张楠:《云南的密宗文物》,《大理文化》1985年5期。
    22.郭相颖:《宝顶山摩崖造像是完备而有特色的佛教密宗道场》,《四川文物》1986年S1期。
    23.负安志:《试论大足宝顶山密宗造像的渊源》,《造型艺术研究》1986年,第6期。
    24.高念华:《杭州龙兴寺经幢辨正》,《杭州师院学报》1987年,第3期。
    25.彭金章:《敦煌水月观音像》,《敦煌研究》1987年,第1期。
    26.刘玉权:《榆林窟第3窟<千手经变>研究》,《敦煌研究》1987年,第4期。
    27.伊藤教宣:《(大日経·住心品>所说の菩提心》,《印度学佛教学研究》1987年,第35卷第2号。
    28.刘精义、齐心:《辽应历五年石幢题记初探》,《北方文物》1985年,第4期。
    29.宋朗秋、陈明光:《试论宝顶山石窟造像的特点》,《四川文物》1986年S1期。
    30.石世梁:《佛教密宗释论》,《西藏研究》1988年,第3期。
    31.吕建福:《五台山文殊信仰与密宗》《五台山研究》1989年,第2期。
    32.张乃翁:《龙门藏幢读跋两题》,《敦煌研究》1989年,第2期。
    33.宿白:《敦煌莫高窟密教遗迹札记》,《文物》1989年,第9、10期。
    34.蔡铁鹰:《猴行者与密教密典中的猴形神将》,《淮阴师专学报》1989年,第4期。
    35.吕建福:《关于中国汉传密教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法音》1989年,第1期。
    36.黄心川:《密教的中国化》,《世界宗教研究》1990年,第2期。
    37.温玉成:《新中国发现的密教遗存及其所反映的密教史问题》,《世界宗教研究》1990年,第4期。
    38.吴棠:《白族信仰中的观音形象》《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3期。
    39.杨政业《大黑天神(伽蓝)本主:从佛教密宗护法神到白族本主神的擅变》,《大理文化》1991年,第2期。
    40.田中公明:《敦煌出土的莲花部八尊曼荼罗研究》,《山光美术馆馆报》1991年第5期。
    41.王惠民:《敦煌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考释》,《敦煌研究》1991年,第1期。
    42.孙启祥:《天护陀罗尼经幢》,《文物春秋》,1991年第3期。
    43.郝承琳:《间中铁塔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序拓片介绍》,《四川文物》1991年,第3期。
    44.吕建福:《密教传入四川考》,《宗教学研究》1991年,第1-2期。
    45.李冀诚:《1990年中国佛教研究概述》,《思想战线》1991年,第3期。
    46.刘合心、段双印:《洛川县寺家河唐代佛教密宗造像石窟》《文博》1992年,第5期。
    47.李东红:《大理地区性观音造像的演变-兼论佛教密宗的白族化过程》,《思想战线》1992年,第6期。
    48.韩伟:《法门寺唐代金刚界大曼荼罗成身会造像宝函考释》,《考古》1992年,第8期。
    49.杨学政《密教阿吒力在云南的传播及影响》,《云南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
    50.肖永明:《禅宗与密宗的比较研究》《五台山研究》1993年,第3期。
    51.林兴宅:《象征理论及其审美意义》,《学术月刊》1993年,第3期。
    52.王海涛:《云南大黑天神》,《中国历史文物》1993年,第1期。
    53.方拥:《论中国佛教汉地密宗的建筑成就》,《时代建筑》1993年,第3期。
    54.安吉拉·霍华德著,张艳梅译:《星象崇拜——中国密教的一些文字证明材料》《敦煌研究》1993年,第3期。
    55.舒家骅、何永福:《大理密教文化》,《大理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
    56.吕建福:《千钵文殊的产生及其影响》,《五台山研究》1994年,第3期。
    57.侯冲:《大黑天神与白姐圣妃新资料研究》,《大理文化》1994年,第2期
    58.彭金章:《莫高窟第14窟十一面观音经变》,《敦煌研究》1994年,第2期。
    59.赵灵芝:《尊胜幢小考》,《中州学刊》1994年,第5期。
    60.吕建福:《论密教的起源与形成》,《佛学研究》1994年,第3期。
    61.侯冲:《云南阿咤力教辨识》,《世界宗教研究》1995年,第4期。
    62.李玉氓:《南诏大理大黑天图像研究》,《故宫学术月刊》1995年,第2期。
    63.陈明光:《四川摩岩造像“唐瑜珈部主总持王”柳本尊化道“十炼图”调查报告及探疑》《佛学研究》1995年,第3期。
    64.赵灵芝、张霆、张松林:《唐中和五年石经幢》,《文物》1995年,第l期。
    65.韩金科:《法门寺地宫唐密曼荼罗全面破译》,《佛学研究》1995年。
    66.罗炤:《法门寺塔地宫不是曼荼罗》,《中国文物报》1995年,4月2日。
    67.吴立民:《法门寺地宫唐密曼荼罗之研究提要》,《佛学研究》1994年。
    68.赵连泰《试论空海与真言密教》,《日本问题研究》1995年,第4期。
    69.王荣国:《隋唐时期佛教诸宗派在福建的传布初探》,《厦门大学学报》1995年, 第3期。
    70.李克城:《从不空到章嘉——密宗在五台山的发展》,《五台山研究》1995年,第3期。
    71.唐普式:《法门寺地宫唐密曼荼罗之我见》,《佛学研究》1997年。
    72.常青:《初唐金冠佛像的定名问题——与吕建福先生<中国密教史>商榷》,《佛学研究》1997年。
    73.彭金章:《千眼照见千手护持——敦煌密教经变研究之三》,《敦煌研究》1996年,第1期。
    74.刘淑芬:《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与唐代尊胜经幢的建立一经幢研究之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96年,第1期。
    75.李东红:《阿咤力教的文化特征》,《思想战线》1996年3期。
    76.谷跃娟:《阿咤力教与南诏政权浅说》《思想战线》1996年3期
    77.李正心:《宝顶山小佛湾造像考释》,《中华文化论坛》1996年,第4期。
    78.唐毅烈《大足宝顶菩萨堡摩崖造像考述》,《四川文物》1996年,第3期。
    79.金香淑:《中国四川省毗沙门天王图像的概观》《名古屋大学古川综合研究资料馆报告》1996年12月。
    80.郭相颖:《再谈宝顶山摩岩造像是密宗道场及研究断想》,《佛学研究》1996年。
    81.陈士强:《纯正密典研究》,《佛学研究》1997年,第6期。
    82.竺颖:《室利沙是明代五台山著名的密宗高僧》,《五台山研究》1997年,第1期。
    83.何梅:《五台山高僧佛陀波利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考略》,《五台山研究》1997年,第3期。
    84.(日)赖富本宏著,孙学雷译,《敦煌文献在中国密教史上的地位》,《北京图书馆馆刊》1997年,第4期。
    85.立川武藏,郭琼瑶译,《曼荼罗的宇宙观下》,《香光庄严》1998年,第53期。
    86.赵长松:《三台东山摩崖遗存是唐代密宗道场》,《四川文物》1998年,第3期。
    87.王志高、张金喜:《南京发现北宋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东南文化》,1998年第4期。
    88.李南:《道教与密教中的女性崇拜》,《南亚研究》1998年,第1期。
    89.崔正森:《唐代五台山乾元菩提寺高僧慧超》,《五台山研究》1998年,第4期。
    90.彭金章:《敦煌石窟不空羂索观音经变研究-敦煌密教经变研究之五》,《敦煌研究》1999年,第1期。
    91.赖文英:《唐代安西榆林窟第25窟之卢舍那佛》,《圆光佛学学报》1999年, 第4期。
    92.朱章义:《试论成都化成村五代墓出土的尊胜陀罗尼石刻》,《四川文物》1999年,第3期。
    93.刘弘:《凉山佛教密宗石刻的初步研究》,《四川文物》1999年,第4期。
    94.王惠民:《武则天时期的密教造像》,《艺术史研究》,1999年,第1辑。
    95.严耀中:《论六朝的神通禅》,《中国哲学史》1999年,第2期。
    96.叶明生:《试论“瑜珈教”之演变及其世俗化事象》,《佛学研究》1999年,第2期。
    97.严耀中:《禅密二宗关系述论》,《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98.彭金章:《敦煌石窟不空罥索观音经变研究》,《敦煌研究》1999年,第2期。
    99.孙红梅、邓学青:《唐代天王俑艺术形象赏析》, 《中原文物》1999年,第4期。
    100.李瑞明:《唐代剑侠传奇与密宗的成就剑法》,《文史杂志》1999年,第4期。
    101.古正美:《武则天的《华严经》佛王传统与佛王形象》,《国学研究》2000年,第7期。
    102.古正美:《从南天乌茶王进献的<华严经>说起一南天及南海的<华严经>佛王传统与密教观音佛王传统》,《佛学研究中心学报》2000年,第5期。
    103.李玉昆:《泉州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及其史料价值》,《佛学研究》2000年,第1期。
    104.严耀中:《会昌灭佛后的湖州唐陀罗尼经幢-兼论武宗灭法对佛教的影响》《佛学研究》2000年,第1期。
    105.黄晓枫:《成都东门大桥出土佛顶尊胜陀罗尼石经幢》,《文物》2000年,第8期。
    106.黄吉君:《洛阳发现佛顶尊胜陀罗尼北宋墓幢》,《中原文物》2000年,第2期。
    107.陈明光:《大足石刻与大足石刻铭文概论》《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第5期。
    108.镰田茂雄、圣凯:《近代日本的中国佛教史研究》,《法音》2000年,第2期。
    109.王家祐:《柳本尊与密教》《宗教学研究》,2001年,第2期。
    110.曾德仁:《四川安岳石窟的年代与分期》,《四川文物》2001年,第2期。
    111.方立天:《中国大陆佛教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世界宗教研究》2001年,第4期。
    112.温玉成:《白居易故居出土的经幢》,《四川文物》2001年,第3期。
    113.(韩国)金理那、 李淑姬、李正恩:《统一新罗时代智拳印毗卢遮那佛像研 究的争论之点及其有关问题》《敦煌研究》2001年,第3期。
    114.栾睿:《交河塔林与密教东渐》《敦煌研究》2001年,第1期。
    115.李良:《四川石窟、摩崖造像综述》,《四川文物》2001年,第4期。
    116.陈明光:《大足宝顶山石窟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密教道场之研究》,《敦煌研究》2001年,第1期。
    117.吕建福:《密教哲学的基本论题及其重要概念》,《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第1期。
    118.刘志安:《辽代释迦佛舍利塔内出土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鎏金银板》,《北方文物》2002年,第1期。
    119.(日)田中公明著,刘永增译,《敦煌寂静四十二尊曼荼罗》,《敦煌研究》2002年,第5期。
    120.颜廷亮:《有关张球生平及其著作的一件新见文献——(佛说摩利支天菩萨陀罗尼经序)校录及其他》,《敦煌研究》2002年,第5期。
    121.陈泽泓:《唐代佛教密宗入粤及文物考述》,《岭南文化研究》2002年,第5期。
    122.刘黎明:《<夷坚志>与江南密宗信仰》《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123.罗同宾:《太虚对“东密”的理性抉择:从密教对武昌佛学院的冲击说起》,《宗教学研究》2002年,第1期。
    124.李小荣:《沙僧形象溯源》,《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125.魏崴:《古代四川地区密宗造像的发展及成因》,《四川文物》2002年,第4期。
    126.侯冲:《南诏观音佛王信仰的确立及其影响》,新加坡“唐代七世纪至九世纪佛教及佛教艺术国际会议”发表论文,2002年。
    127.谢继胜:《金刚乘佛教传入吐蕃与藏传佛教双身图像的历史考察》,《华林》,2002年,第2卷。
    128.(日)田中公明著,刘永增译,《敦煌寂静四十二尊曼荼罗》,《敦煌研究》2002年,第5期。
    129.(印度)尼丁·库马尔,著王璞译,王郁梅校,《大乘密教美术的色彩象征》《民族艺术研究》2003年,第1期。
    130.金申:《西安安国寺遗址的密教石像考》,《敦煌研究》2003年,第4期。
    131.贺世哲:《敦煌研究石室札记——重新解读莫高窟第285窟北壁八佛》,《敦煌研究》2003年,第1期。
    132.杨永兴:《唐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文博》2003年,第5期。
    133.石海军:《道教与密宗——兼及印度文化和文学中的艳欲主义》,《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6期。
    134.于弢:《从华严钟看华严宗与密教的关系》,《文物春秋》2003年,第4期。
    135.松本文三郎著,金申译,《兜跋毗沙门天考》,《敦煌研究》2003年,第5期。
    136.吕建福:《论空海的六大缘起》,《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第2期。
    137.黄夏年:《2003年中国大陆佛教会议综述》,《宗教学研究》2004年。
    138.康保成:《沙和尚的骷髅项链——从头颅崇拜到密宗仪式》,《河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139.刘黎明:《宋代民间密宗信仰》,《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140.雷玉华、王剑平《试论四川的“菩提瑞像”》,《四川文物》2004年,第1期。
    141.李小荣:《李白剔骨葬友的宗教原因》《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142.龙延:《唐剑侠传奇的宗教文化渊源考辨》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4年,第3期。
    143.郭天祥:《论鉴真对日本天台宗、密宗兴起的影响》,《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144.唐希鹏、李媛:《五台山沙门道(辰殳)与密教中国化》,《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145.胡锐、王永会:《<大理白族佛教密宗>评介》,《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第1期。
    146.唐希鹏:《中国化的密教——<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思想研究》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6月。
    147.陈明光:《菩萨装施降魔印佛造像的流变——兼谈密教大日如来尊像的演变》《敦煌研究》2004年,第5期。
    148.苟廷一:《巴中南完毗沙门天王完浅谈》,《四川文物》2004年,第04期。
    149.彭金章:《莫高窟第148窟密教内四外四供养菩萨考释》,《敦煌研究》2004年第6期。
    150.谢道辛:《大理地区佛教密宗梵文碑刻与白族的佛顶尊胜信仰》,《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151.萨吉尔:《陀罗尼、真言及其他》,《宗教学研究》2005年,第2期。
    152.夏广兴、方海燕《佛顶尊胜陀罗尼信仰与唐代民俗风情》,《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153.李南:《略论印度密教的真言咒语》,《南亚研究》2005年,第2期。
    154.徐晓望:《论瑜珈教与<西游记>的众神世界》,《东南学术》2005年,第5期。
    155.刘黎明:《宋代民间“人祭”之风与密宗的尸身法术》《四川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156.党燕妮:《毗沙门天王信仰在敦煌的流传》,《敦煌研究》2005年,第3期。
    157.张宝玺《安西发现密教坛场遗址》,《敦煌研究》2005年,第5期。
    158.公维幼:《唐宋间敦煌的城陛与毗沙门天王》,《宗教学研究》2005年,第2期。
    159.郭绍林:《唐小说对龙门石窟北天王所踩鬼怪的诊释》,《世界宗教文化》2005年,第4期。
    160.陈清义:《聊城博物馆藏后周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中原文物》2006年,第5期。
    161.郭枯孟:《敦煌密教石窟体用观初探-以莫高窟14窟为例看法华密教的开展》,《圆光佛学学报》2006年,第10期。
    162.(日)肥田路美著,李静杰译,《唐代菩提伽耶金刚座真容像的流布》,《敦煌研究》2006年,第4期。
    163.党措:《吐蕃时期法成在敦煌的密典传译及其影响》陕西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6年,6月。
    164.何林军、谢艳花:《论象征意义的超越维度》,《云梦学刊》2006年,第2期。
    165.霍巍:《早期密教图像在敦煌的传播及其来源的新探索——田中公明<敦煌密教与美术>评介》,《敦煌研究》2006年,第2期。
    166.汤晓芳:《阿尔寨石窟的密宗壁画及其年代》《宁夏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167.彭建兵:《敦煌石窟早期密教状况》,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
    168.姚崇新:《对部分广元密教造像题材的再考察——兼析某些密教造型艺术的渊源》,《敦煌研究》2006年第2期。
    169.郭祐孟《敦煌石窟的“卢舍那佛并八大菩萨曼荼罗”初探》,《敦煌学辑刊》,2007年,第1期。
    170.雷玉华、罗进勇《岷江上游的唐代经幢和造像碑》,《四川文物》2007年,第1期
    171.杨清凡:《五方佛及其图像考察》,《西藏研究》2007年,第2期。
    172.魏郭辉:《佛陀波利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相关问题考略》,《敦煌学辑刊》2007年,第4期。
    173.赖鹤举:《中唐榆林窟密法“毗卢遮那”与佛顶尊胜系造像的形成》,《中国臧学》2007年,第4期。
    174.王智汪:《论佛教密宗从印度传入云南的时间不可考》,《南亚研究》2007年,第4期。
    175.季羡林:《龟兹之密宗》,《延边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176.李南:《佛教密宗女性神佛》,《南亚研究》2007年,第2期。
    177.栾睿:《从克孜尔207窟壁画谈佛教对拜火教的融摄》《西域研究》2007年,第3期。
    178.李彦、张映莹:《<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及经幢》,《文物世界》2007年,第5期。
    179.闫瑜、林梅:《麦积山瑞应寺壁画初识》,《敦煌研究》2007年,第4期。
    180.赖鹤举:《盛唐以后莫高窟引入中印密教及唯识系经变思想关系研究》,《敦煌学辑刊》2007年,第1期。
    181.赵晓星:《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密教研究》兰州大学2007年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182.黄阳兴《中晚唐时期四川地区密教信仰》,《宗教学研究》2008年,第1期。
    183.郑岩:《关于五重塔式舍利容器断代的一点线索》《文博》2008年,第1期。
    184.韩伟:《五重舍利容器中的金银二塔之浅谈》《文博》2008年
    185.海云继梦:《华严五重宝塔的尊殊特记》(会议递交论文)
    186.罗熠:《海外回归五重宝塔佛像系统的宗教内容与意义》(会议递交论文)
    187.赵娜:《唐玄宗时期的佛教法术现象探析》西北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188.李志鸿:《宋元新道法与福建的“瑜伽教”》,《民俗研究》2008年,第2期。
    189.马嘉延《曼荼罗艺术之造型研究》台湾彰化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所硕士论文,2005年。
    190.郭冠显《<大日经·住心品>净菩提心之研究》台湾华梵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91.吴庆洲《曼荼罗与佛教文化(下)》,《古建园林技术》,2000年,第6期,第31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