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企业家社会责任的伦理基础之构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企业家社会责任是一个聚讼纷纭的概念,围绕其概念、范围、特质、理论依据的争论至今仍然莫衷一是。199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在他的著作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任何人的行为都是在一定的伦理背景下进行的。面对CSR的种种争议,我们不禁要问,处于中西不同伦理背景下的人们看待CSR是否会不同?在不同文化伦理支撑下,CSR能否摆脱不同方案轮流坐庄的策略性的格局?而这些文化伦理框架又会使CSR在实践意义上形成怎样的不同路径?西方的企业家社会责任有其生长的文化土壤,中国只能借鉴,不能照搬。企业家社会责任的文化基础在中国必然有自己的内容。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中均有丰富的社会责任观念,这里仅以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的孔孟伦理为例,来探究中国企业家社会责任文化基础之构建的问题。基于以上理解,本文以企业家为行为主体,从义利观、良心观、仁礼之道和爱物观四个方面探讨了孔孟伦理作为中国企业家社会责任的文化基础的构建问题。
     第一章主要阐述了孔孟的义利观与中国企业家社会责任。基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必须建立在本土的文化伦理之上的认识,孔孟的义利观是构建中国企业家社会责任的文化基础之一。孔孟的义利观的主要相关范畴有“义以生利”、“义以为上”;“君子人格”和“修己安人之道”等。在简述这些范畴内涵的基础上,作者从“企业家”、“企业的企业家”、“社会的企业家”三个层次,对构建中国企业家的义利观理论做了尝试。
     第二章主要阐述了孔孟的良心观与中国企业家的社会责任。良心是个人对自己应尽的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的主观认同,是个人的自我意识在道德方面的表现,是个人以自律的形式沉淀下来的道德判断力和自制力。良心作为道德主体内心的道德法庭,在规范企业家的行为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可以说,没有了良心,社会责任便无从谈起。作者梳理了孔孟伦理中关于良心的纠错、选择、监督、评价的四个方面,从“疚与耻”、“所由和所安”、“省和察”、“善和贤”这些范畴阐明了孔孟良心观的精义。同时,在孔孟看来,良心虽然是天赋的善端,但是容易因为欲望的牵连而导致后天德性放失兽性主导,大体不养而小体先立,或者是因为环境的影响而导致陷溺了本善之心。因此必须认识到良心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们需要经过“存心与养气”、“养心莫善于寡欲”、“将四善端扩而充之”将仁义礼智四种善的萌芽保养和扩充开来。建立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作者认为孔孟良心观的关键就是“与人为善”,因此作者从“与人为善”、“与国家和社会为善”、“与人类为善”三个层次阐述了中国企业家的良心观。
     第三章阐述了仁礼之道与中国企业家对人的责任。今天围绕企业展开的相关关系被定义为“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理论承认企业是相互依存的各种关系的中心点,企业除了追求利润以外,还必须满足其他相关者的利益。鉴于现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恶化,作者认为必须以仁作为企业家的内在的修养、礼作为企业家行为的外在规范,企业家秉持执两用中的观念,找到规范性和人格感化的最佳结合点,努力把“和”的状态巧妙地控制在对利益相关者各方都有利的格局中。为此,这一章首先从“修己”、“尽己”、“安己”、“推己”论述了与此对应的不同角度的伦理责任,可以说,孔孟的“己”是在承担对群体的责任中凸显出来的,而这种伦理责任归结到一点,就是对人的价值的尊重。为此,企业家需要履行忠恕之道,注重心灵的沟通,将心比心地体恤他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使自身融入到一个更大的群体中去,培养集体感,投身公益事业,通过承担社会责任的方式和他人达成一种整体的和谐。这种仁爱之心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过程,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尤其是不能将仁德作为谋取社会地位的手段,否则将造成富贵和仁德俱失的结果。此外,礼作为企业家承担社会责任的表达方式,担负着治人情和修人义、齐之以礼和养之成德的管理与伦理的双重责任。具体实行起来要“以和为贵”。
     第四章阐述了天人观与中国企业家对自然的责任。孔孟的天人合一观指的是天和人既相分又相合的辩证的统一。自然界具有独立于人的价值,生生不已就是自然界的内在目的。与人类中心主义者不同,孔孟教导企业家在自然万物面前,应该有博大的胸怀和仁厚的心,培养和大自然相处的伦理责任感。此外,孔孟伦理还给人与自然的环境伦理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在这方面,孔孟提出的“执两用中”和“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原则是良好的借鉴。作者从企业家与自然共存、企业家对自然生生不已的仁爱之心、企业家与自然之间的亲近关系、企业家对自然的爱护四个方面阐述了企业家对自然的责任。
     最后的小结部分,作者分别从孔孟伦理的群体主义价值取向、成己成人的人文宗旨、天人合一的整体关照阐明了孔孟伦理作为中国企业家社会责任的文化基础的特征。
CSR is a controversial issue.The argues about its concept, range, characteristics and basis have not unified yet since now.Amartya Sen who won the1998Nobel Prise of economics has writed in his book that ever acting is in its ethical background.Affronting various controversy of CSR,we have to ask,whether people from different ethical background like east to west treat CSR differently?whether CSR will get rid of being the banker alternately in different cultural ethic. What kind of practical rountine these culture ethical frame will bring about?The CSR Of the west has its soil to grow,which the CSR of China could only use for reference instead of copy.The CSR of China has its own content.There is abundant concept in Confucianism,Daoism,and Buddism,and this paper trys to discuss the contural basis of the CSR taking the ethics of Confucius and Mencius as an example.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discussion,the author clarifies the contents of the ethic of Confucius and Mencius as cultural basis from4aspects.
     The first chapt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ighteousness and benefit of Confucius and Mencius and CSR.The author argues that CSR of China should base on its own culture ethics.The point of view of righteousness and benefit of Confucius and Mencius.is one of the base of the CSR of China. The correlative categories of the point of view of Righteousness and benefit of Confucius and Mencius are "righteousness brings benefit","Righteousness comes first","personality of junzi" and the way of training oneself and consoling people.Based on the explaining of the categories,this paper trys to conceive the theory of CSR of China from three arrangements,"enterpriser","enterpriser of enterprise" and "enterpriser of society"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conscience of Confucius and Mencius and CSR.The conscience is the self-identity about obligation that one should do one's duty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and is the behave of self-awareness in moral,and is the moral sense and self-government formative by self-discipline.The conscience as moral person's inner courtroom,plays a great part in conform the behaviors of enterprisers.If there no conscience,then no CSR too.The author analyses the correcting,option, intendance and estimate of the conscience of Confucius and Mencius and set forth the meaning of the confucius of Confucius and Mencius from regret and shame, by what and is satisfied with what,self-examination and inspection,kingness and worthy.In Confucius and Mencius's opinion, the conscience is born to be virtuous.but is easy to be involved in the desire and leads to be virtue absent and beastliness dominant,the more important part has not brought up and the less important part has brought up. So the development of conscience is a process,people need to keep mind and maintain temperament, and the best way to keep mind is few desire, and make4virtuous clues expansionary,like making4clues as ren yi li zhi expansionary.On the base on the analysis above, the author considers that the key of the conscience of Confucius and Mencius is treat people friendly, so the author clarifys the CSR obased on the conscience of Confucius and Mencius from3arrangement:treat people friendly,trreat country and society frendly, treat human frendly.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the way of Ren-Li and CSR.Today the relationships arround enterprise is called the benefit interrelated, the theory admit enterprise is the central of various relationships, enterprise need to satisfy the relationships except pursue benefit. Whereas the labefaction of benefit interrelated, the author argues enterpriser should treat ren as their inner culture and li as their exterior criterion.The enterpriser stands in the middle of the road, and finds the best knited point of exterior criterion and personality reform,and do his best to make the benefit interrelated harmony.So the author trys to argue from self-cultured, do one's endeavor, self-satisfied,self-extended to discuss different ethical duty,and the self of Confucius and Mencius is visualized by the responsibility of crowd,and to summarize to one point is respect the value of a person.So the enterpriser needs to carry out the way of zhongshu, pay attention to the communication of the mind,show solicitude for others from heart to heart,and is considerate to others, and make oneself conciliatory to a larger crowd, and bring up the sense of collectivity, devote into commonweal,make oneself harmony with others by responding to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To cultivate the heart of ren-ai does not accomplish in an action,but a process,which needs persistent endeavor,it is especially could not treat ren as a means of figuring for social status,then it will cause riches.honour and virtue disappear. Besides,li as the expession of CSR of China,takes on the double responsibility of attempering people's feeling and arranging people's position as well as arranging by li, fostering by de.And it should practise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that he comes first.
     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view of Tian-Ren and the enterprise's responsibility for nature.The meaning of tian ren he yi of Confucius and Mencius points to the tian and ren separated as well as correlational.The nature has its own motive which means growing endlessly.Different from human centralized, Confucius and Mencius enlighten enterprises should generous-minded, and broadminded, and bring up the sense of ethical responsibility together with nuture. Besides, the ethic of Confucius and Mencius offers methodology for the entironment ethic of people and nature. Confucius and Mencius advance middle of the road and no guess at random,no expectation that must realize, no behavior that insist on his own opinion, no heart self-serving which are the favourable use for reference. The author argues the responsibility for nature from4aspects:enterprises coexisting with nature, enterprises' humanity toward naure which grows endlessly, familiar relationaship between enterprises and nature.
     The final is the part of summing-up.The author clarif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fucius and Mencius as the basis of culture backgroud of CSR of China from tropism of crowd, help others to stand as well as accomplish oneself, tian ren which are interactional.
引文
1 Bowen, H. R.,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Businessman. New York:Harpor & Row,1953, P6.
    2 McGuire, J. W., Business and Society. New York: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1963, P144.
    3 郑若娟:《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91页。
    4 同上,第92页。
    5 郑若娟:《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进展——基于概念演化的视角》,《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第二期。
    1 乔治·斯蒂纳、约翰·斯蒂纳著:《企业、政府与社会》,张志强、王春香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150-151页。
    1 郑若娟:《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12页。
    2 陆晓禾:《走出“丛林”——当代经济伦理学漫话》,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03页
    3 尹德和:《和谐文化与企业管理》,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3页。
    1 从日云:《在上帝与凯撒之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113页。转引自陆耀明:《基督教与西方市场经济的互动与互补》,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54页。
    2 Kant,I.,The Moral Law, Routlcdgc,1956,P.96.
    1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第7页。
    2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第7页。
    1 杨清荣主编:《儒家传统伦理的现代价值》,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第2页。
    2 甘绍平将责任伦理的特征归纳为两种:远距离伦理和整体性伦理,这里的两个原则即是采纳了上述归纳。具体参见甘绍平:《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14-118页。
    1 黑格尔:《历史哲学·东方世界·中国》,三联书店,1956年,第65页。
    2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年,第103页。
    3 他的根据有二:其,中国社会“市场化”是有限度的;其二,中国社会不是韦伯意义上的理性主义社会,在中国,主导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仍然是直接性的。参见谢遐龄:《中国社会是伦理社会》,《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六期。
    4 他引用梁漱溟先生的两种“理”加以阐释:一是用于人的理;一是用于物的理。由此形成理性与理智两种认识,理智摒弃情感,理性则是情感积极参与的结果。决定了理性高于理智的品质就是伦理。而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反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倾向正说明了韦伯“理性社会”的缺陷。像西方那样的“理性”社会,对中国来说,不仅不可能,也是不合理的。樊浩:《伦理精神的价值生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276277页。亦有其他学者持类似观点,例如陈嘉明提出韦伯的“理性化”分析框架不适合当代中国文化与社会背景。参见《“理性化”抑或“人性化”——中国现代性问题的一点思考》,《文史哲》,2009年第4期。
    1 参见樊浩:《当前中国伦理道德状况及其精神哲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1 罗伯特·C·所罗门批判了商业是被“利润动机”所驱动的这一神话,指出这种“抽象的贪婪”已经演变为对真实动机的曲解,“商人越用心去寻找利润时,他获取利润的可能性就越低”。参见罗伯特·C·所罗门著:《伦理与卓越——商业中的合作与诚信》,罗汉、黄悦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45页。
    2 刘可风:《论中西经济伦理的语境差异及其沟通——“利益”与"interest"之比较》,《哲学研究》,2006年第11期。
    3 《论语·子罕》。
    4 《论语·里仁》。
    1 《孟子·梁惠王上》。
    2 《论语·里仁》。
    3 《论语·乡党》。
    4 《孟子·滕文公上》。
    5 《孟子·梁惠王上》。
    1 《孟子·告子下》。
    2 《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五《送张仲隆序》。
    3 《朱子语类》卷二十七。
    1 参见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54页。
    2 《国语·晋语》。
    1 《论语·宪问》。
    2 《论语·子张》。
    3 《论语·里仁》。
    4 《孟子·万章上》。
    1 何怀宏:《伦理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65页。
    1 杜维明认为在儒家的传统里,学做一个完善的人不仅是首要关切的问题,而且是终极关切和全面关切的问题。参见杜维明著,曹幼华、单丁译,周文彰等校:《儒家思想新论——创造性转换的自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50页。
    2 《论语·宪问》。
    3 《孟子·离娄上》。
    4 苗润田:《“放于利而行多怨”——儒家义利学说再探讨》,《哲学研究》,2007年第4期。
    5 《论语·里仁》。
    6 《论语·宪问》。
    7 《孟子·尽心上》。
    1 《论语·卫灵公》。
    2 《论语·里仁》。
    3 《孟子·离娄下》。
    4 李零:《丧家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07页。
    1 郝大维、安乐哲著:《孔子哲学思微》,蒋弋为、李志林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74页。
    2 广义上,实用主义、存在主义均归入境遇伦理学,狭义上则指弗来切在《境遇伦理学》中阐释的伦理思想。参见杨国荣:《善的历程——儒家价值体系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1页。
    3 《论语·述而》。
    4 《论语·雍也》。
    1 《孟子·告子下》。
    2 《孟子·告子上》。
    3 《孟子·告子上》。
    4 《孟子·章句下》。
    1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4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99页。
    2 《论语·微子》。
    1 《孟子·公孙丑下》。
    2 《论语·宪问》。
    1 《论语·公冶长》。
    2 《孟子·尽心下》。
    3 《论语·雍也》。
    4 《论语·颜渊》。
    5 《孟子·离娄》。
    1 《论语·公冶长》。
    2 《论语·雍也》。
    3 《论语·子路》。
    4 《孟子·离娄上》。
    5 《孟子·离娄上》。
    6 《孟子·梁惠王上》。
    1 《孟子·尽心上》。
    2 《论语·里仁》。
    3 《论语·季氏》。
    4 《论语·微子》。
    1 何怀宏:《伦理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47页。
    2 《论语·阳货》。
    3 《论语·公冶长》。
    4 《论语·阳货》。
    5 《论语·子罕》。
    1 《论语·里仁》。
    2 《论语·季氏》。
    3 《论语·季氏》。
    4 《孟子·公孙丑上》。
    5 《孟子·告子上》。
    6 《孟子·尽心上》。
    1 《孟子·告子上》。
    2 《孟子·尽心下》。
    3 《孟子·告子上》。
    4 《孟子·离娄下》。
    5 《孟子·滕文公上》。
    1 《孟子·告子上》。
    1 关于信用与诚信的区别,宋希仁在《论信用和诚信》中有具体的阐述,参见宋希仁:《论信用与诚信》,《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26卷,第5期。
    2 《论语·学而》。
    3 《论语·学而》。
    4 《孟子·万章上》。
    1 《孟子·尽心上》。
    2 《论语·子张》。
    3 《孟子·离娄上》。
    1 《论语·学而》。
    2 《论语·颜渊》。
    3 《论语·卫灵公》。
    4 关于王小锡区分了经济的内在道德与外在道德:任何一种经济体系都会内生出一定的道德要求,例如市场经
    1 具体参见宋希仁:《论信用与诚信》,《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9月。
    2 《孟子·尽心上》。
    3 《孟子·梁惠王上》。
    4 《孟子·梁惠王下》。
    1 《论语·颜渊》。
    2 《孟子·尽心上》。
    3 《论语·尧曰》。
    4 《论语·子路》。
    1 《论语·尧曰》。
    2 《孟子·告子下》。
    3 《孟子·尽心上》。
    4 《孟子·尽心上》。
    1 《论语·卫灵公》。
    1 丁栋虹:《企业家精神》,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2页。
    2 《论语·卫灵公》。
    3 《孟子·离娄上》。
    4 《论语·为政》。
    1 《论语·宪问》。
    2 《论语·为政》。
    3 《论语·季氏》。
    1 《论语·颜渊》。
    2 《孟子·尽心上》。
    3 《孟子·尽心上》。
    4 《论语·子路》。
    5 《论语·宪问》。
    6 《论语·里仁》。
    7 《孟子·离娄下》。
    1 《论语·泰伯》。
    2 《论语·宪问》。
    3 《孟子·滕文公下》。
    1 《论语·为政》。
    2 《孟子·离娄上》。
    1 《孟子·万章下》。
    2 《孟子·告子上》。
    3 《孟子·尽心上》。
    4 《论语·里仁》。
    1 《论语·阳货》。
    2 《孟子·公孙丑上》。
    1 《孟子·离娄下》。
    1 《论语·学而》。
    2 《论语·为政》。
    3 《论语·里仁》。
    4 《论语·颜渊》。
    5 《论语·卫灵公》。
    6 《孟子·梁惠王下》。
    1 《孟子·离娄下》。
    2 《论语·颜渊》。
    1 亚当·斯密著:《道德情操论》,王秀莉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第140页。
    2 《论语·颜渊》。
    1 《论语·雍也》。
    2 《论语·八佾》。
    3 《论语·为政》。
    4 《论语·子罕》。
    5 《孟子·尽心下》。
    6 《孟子·离娄下》。
    1 《孟子·公孙丑上》。
    2 《论语·雍也》。
    1 《论语·述而》。
    2 《孟子·梁惠王上》。
    3 《孟子·梁惠王下》。
    1 《论语·宪问》。
    2 《论语·子张》。
    1 《孟子·公孙丑上》。
    2 《孟子·公孙丑上》。
    1 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出版社,1987年,第776页。
    2 《孟子·告子上》。
    1 《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出版社,1987年,第235页。
    2 《孟子·公孙丑上》。
    3 《孟子·梁惠王上》。
    1 《孟子·离娄下》。
    2 华霭仁:《孟子的人性论》,《孟子心性之学》,江文思,安乐哲编,梁溪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46页。
    3 《孟子·尽心上》。
    4 《孟子·告子上》。
    1 《孟子·滕文公上》。
    2 《孟子·敬心上》。
    3 《孟子·告子上》。
    4 《孟子·告子上》。
    5 《孟子·告子上》。
    1 《孟子·告子上》。
    2 《孟子·告子上》。
    3 《孟子·告子上》。
    1 《孟子·章句上》。
    2 《孟子·尽心上》。
    1 《孟子·离娄下》。
    2 《孟子·告子上》。
    3 《孟子·告子上》。
    1 《孟子·公孙丑上》。
    2 《孟子·尽心下》。
    3 《孟子·告子上》。
    4 《孟子·告子上》。
    1 《孟子·公孙丑上》。
    1 《孟子·公孙丑上》。
    1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39页。
    2 《孟子·尽心上》。
    3 《论语·颜渊》。
    4 《孟子·离娄下》。
    5 《孟子·尽心上》。
    6 《论语·学而》。
    7 《孟子·梁惠王上》。
    1 《论语·学而》。
    2 《论语·泰伯》。
    3 《论语·为政》。
    4 《论语·公冶长》。
    1 《论语·公冶长》。
    2 《论语·宪问》。
    1 《论语·宪问》。
    2 《论语·宪问》。
    3 《论语·雍也》。
    4 《论语·子张》。
    5 《论语·阳货》。
    6 《论语·子路》。
    7 《论语·季氏》。
    1 《论语·子路》。
    2 《论语·颜渊》。
    3 《论语·卫灵公》。
    4 《论语·学而》。
    5 《论语·学而》。
    6 《论语·为政》。
    7《孟子·离娄下》。
    8 《论语·子路》。
    9 《论语·里仁》。
    10 《论语·学而》。
    11 《论语·公冶长》。
    12 《论语·子路》。
    13 《论语·宪问》。
    14 《孟子·尽心下》。
    1 《论语·里仁》。
    2 《论语·颜渊》。
    3 《论语·泰伯》。
    4 《论语·述而》。
    5 《论语·里仁》。
    6 《论语·卫灵公》。
    7 《孟子·离娄下》。
    1 《论语·颜渊》。
    2 《论语·里仁》。
    3 牧口常三郎:《价值哲学》,马俊峰、江畅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57页。
    4 有学者认为孔子从三个情感层面说仁,分别为“经验范围内的具体的感性情感说仁”、“理性调节下的感性情感说仁”、“理性下的普遍情感说仁”,参见谢寒枫:《理性与情感维度下的仁》,《齐鲁学刊》,2002年第2期。
    5 陈右勋:《孔子的管理思想检证》,《孔孟学报》,第八十五期。
    1 《论语·里仁》。
    2 《论语·雍也》。
    3 《论语·子罕》。
    4 《论语·述而》。
    5 《论语·卫灵公》。
    1 《论语·阳货》。
    2 《孟子·公孙丑上》。
    1 《孟子·尽心下》。
    2 《论语·为政》。
    3 《论语·颜渊》。
    4 《论语·子路》。
    5 《论语·颜渊》。
    6 《论语·为政》。
    1 《左传·昭公二十年》。
    2 《论语·里仁》。
    3 《礼记·檀公》。
    4 《论语·先进》。
    5 《论语·季氏》。
    6 《孟子·离娄上》。
    7 《孟子·公孙丑上》。
    8 《孟子·公孙丑上》。
    9 《孟子·离娄上》。
    10 《孟子·梁惠王下》。
    1 《孟子·梁惠王上》。
    2 《论语·卫灵公》。
    3 《论语·里仁》。
    1 《论语·述而》。
    2 《论语·季氏》。
    3 《论语·学而》。
    4 《孟子·离娄下》。
    1 《论语·颜渊》。
    2 《论语·宪问》。
    3 《孟子·滕文公上》。
    4 《论语·为政》。
    5 《论语·八佾》。
    1 王节庆:《道德金律、忠恕之道与儒家伦理》,《思想与文化》第二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79页。
    2 《论语·卫灵公》。
    3 《孟子·尽心上》。
    4 《论语·雍也》。
    5 《论语·公冶长》。
    1 参见戴黍:《试析儒家忠恕思想中的“己”》,《道德与文明》,2007年第3期。
    2 参见《论语·公冶长》。
    3 《孟子·尽心上》。
    1 杜维明:《儒家思想新论——创造性转换的自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76页。
    2 参见郝大维、安乐哲:《孔子哲学思微》,蒋弋为、李志林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21一222页。
    3 《礼记·中庸》。
    4 《礼记·中庸》。
    5 《礼记·大学》。
    1 《论语·卫灵公》。
    2 《论语·颜渊》。
    3 《孟子·告子上》。
    4 《论语·阳货》。
    1 《论语·学而》。
    2 《论语·学而》。
    3 《孟子·告子上》。
    4 《孟子·告子上》。
    5 《孟子·告子上》。
    1 《论语·颜渊》。
    2 《论语·雍也》。
    3 《论语·八佾》。
    1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2 《论语·阳货》。
    3 《论语·八佾》。
    1 《论语·八佾》。
    2 《孟子·离娄下》。
    3 《孟子·公孙丑上》。
    4 《论语·里仁》。
    5 《论语·泰伯》。
    1 《礼记·杂记下》。
    2 《论语·颜渊》。
    1 《论语·季氏》。
    2 《论语·尧曰》。
    3 《论语·颜渊》。
    1 《孟子·滕文公上》。
    2 《礼记·经解》。
    1 《论语·子路》。
    1 《郭店楚墓竹简·六德》。
    2 《礼记·经解》。
    3 《大戴礼记·礼察》。
    4 《论语·为政》。
    1 《孟子·公孙丑上》。
    2 《论语·宪问》。
    3 《论语·子路》。
    1 《论语·子路》。
    2 《礼记·中庸》。
    1 《论语·学而》。
    2 李泽厚:《华夏美学·李泽厚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227-228页。
    3 《论语·学而》。
    4 《论语·里仁》。
    5 《论语·学而》。
    6 《论语·学而》。
    1 《论语·泰伯》。
    1 《论语·卫灵公》。
    2 《论语·雍也》。
    1 《孟子·公孙丑下》。
    1 《论语·公冶长》。
    2 《论语·泰伯》。
    3 《孟子·公孙丑上》。
    4 《孟子·离娄上》。
    1 《论语·宪问》。
    2 《孟子·公孙丑下》。
    3 胡伟希:《儒家生态学基本观念的现代阐释: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孔子研究》,2000年第1期。
    4 张岱年:《张岱年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6卷,第49页。
    5 参见蒙培元:《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页。
    1 《论语·阳货》。
    2 《论语·述而》。
    3 《论语·述而》。
    4 《论语·里仁》。
    5 《论语·卫灵公》。
    6 《论语·公冶长》。
    7 《论语·为政》。
    8 《论语·泰伯》。
    1 《论语·雍也》。
    2 蒙培元:《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8页。
    3 《孟子·尽心上》。
    4 《孟子·告子上》。
    5 《孟子·公孙丑上》。
    1 《孟子·尽心上》。
    2 《孟子·梁惠王上》。
    3 《孟子·梁惠王上》。
    4 《孟子·滕文公下》。
    5 《孟子·告子下》。
    1 《孟子·梁惠王上》。
    2 《孟子·梁惠王上》。
    1 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大自然的价值以及人对大自然的义务》,杨通进译,徐广明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42页。
    2 《论语·宪问》。
    3 《论语·子罕》。
    4 《论语·子罕》。
    5 《论语·阳货》。
    6 《论语·泰伯》。
    1 《孟子·离娄下》。
    2 《荀子·宥坐》。
    1 《论语·雍也》。
    2 《论语·先进》。
    1 《论语·公冶长》。
    2 《国语·鲁语上》。
    1 《论语·告子上》。
    2 《孟子·公孙丑上》。
    3 《逸周书·文解传》。
    4 《孔子家语·致思》。
    5 《孟子·梁惠王上》。
    6 《孟子·梁惠王上》。
    7 《论语·述而》。
    1 《论语·学而》。
    2 《孟子·梁惠王上》。
    3 《孟子·梁惠王上》。
    4 《论语·学而》。
    5 《论语·里仁》。
    6 《论语·述而》。
    7 《论语·子罕》。
    1 《论语·雍也》。
    2 《论语·子罕》。
    3 《论语·述而》。
    4 《孟子·滕文公下》。
    1 《论语·子罕》。
    2 《逸周书·常训》。
    3 《论语·子罕》。
    1 蒙培元:《理学范畴系统》,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488页。
    1 《论语·微子》。
    2 《孔子·阳货》。
    3 《论语·微子》。
    1 《孟子·公孙丑上》。
    2 《孟子·告子上》。
    3 《孟子·离娄下》。
    4 《论语·宪问》。
    5 《孟子·告子上》。
    6 《论语·卫灵公》。
    7 《孟子·离娄下》。
    8 《孟子·尽心上》。
    1 《孟子·万章下》。
    2 《孟子·尽心上》。
    3 《论语·公冶长》。
    4 《孟子·尽心上》。
    5 《孟子·尽心下》。
    1 《孟子·公孙丑下》。
    2 《孟子·梁惠王上》。
    3 《孟子·梁惠王下》。
    4 《孟子·梁惠王上》。
    1 《论语·为政》。
    2 《论语·学而》。
    3 《左传·隐公十一年》。
    4 《论语·尧曰》。
    5 《礼记·大同》。
    1 《孟子·尽心上》。
    2 《论语·宪问》。
    1 《尚书·吕刑》。
    2 《左传·昭公十八年》。
    3 《论语·述而》。
    4 《论语·先进》。
    5 《论语·灵公》。
    1 《孟子·公孙丑上》。
    2 《论语·雍也》。
    3 《论语·宪问》。
    1 《论语·尧曰》。
    2 《孟子·尽心上》。
    3 任剑涛:《道德理想主义与伦理中心主义:儒家伦理与现代处境》,东方出版社,2003年,第155页。
    1 任俊华:《易学与儒学》,大展出版社,2003年,第116页。
    2 《论语·述而》。
    3 《论语·述而》。
    4 《论语·宪问》。
    5 《论语·阳货》。
    1 《论语·为政》。
    2 《论语·季氏》。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
    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57年。
    焦循:《孟子正义》,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
    张觉:《荀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中华书局,2001年。
    孔安国传、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徐志锐编译:《易传今译》,辽沈书社,1991年。
    王化平:《帛书易传研究》,巴蜀书社,2007年。
    沈容:《国语详注》上海文明书局,1928年。
    王伯祥选注:《春秋左传读本》,中华书局,1957年。
    朱熹:《四书集注》,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5年。
    王国轩、王秀梅译注:《孔子家语》,中华书局,2009年。
    黎清德编:《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
    李零:《丧家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郝大维、安乐哲:《孔子哲学思微》,蒋弋为、李志林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年。
    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等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王秀莉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
    聂文军:《亚当·斯密经济伦理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
    黑格尔:《历史哲学·东方世界·中国》,三联书店,1956年。
    诺曼·E·鲍伊:《经济伦理学——康德的观点》,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罗伯特·C·所罗门著:《伦理与卓越——商业中的合作与诚信》,罗汉、黄悦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谢军:《责任论》,上海世纪出版社,2007年。
    沈洪涛、沈艺峰:《公司社会责任思想起源于演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乔治·斯蒂纳、约翰·斯蒂纳著:《企业、政府与社会》,张志强、王春香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
    郑若娟:《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
    杨国荣:《善的历程——儒家价值体系的历史衍化及其现代转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牧口常三郎:《价值哲学》,马俊峰、江畅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许建良:《先秦儒家的道德世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任剑涛:《道德理想主义与伦理中心主义:儒家伦理与现代处境》,东方出版社,2003年。
    任剑涛:《道德理想主义与伦理中心主义:儒家伦理与现代处境》,东方出版社,2003年。
    牟钟鉴:《儒家价值的新探索》,齐鲁书社,2001年。
    陈谷嘉:《儒家伦理哲学》,人民出版社,1996年。
    杜维明:《儒家思想新论——创造性转化的自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
    杜维明:《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三联书店,1997年。
    黎红雷:《东方的管理智慧——中国儒家思想与现代管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
    黎红雷:《人类管理之道》,商务印书馆,2000年。
    陈德述:《儒家管理思想论》,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年。
    杨敏:《儒家思想与东方型经营管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
    尹德和:《和谐文化与企业管理》,人民出版社,2009年。
    董根洪:《儒家中和哲学通论》,齐鲁书社,2001年。
    成中英:《合内外之道——儒家哲学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陈少峰:《伦理学的意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何怀宏:《伦理学是什么》,背景大学出版社,2002年。
    甘绍平:《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陆晓禾:《走出“丛林”——当代经济伦理学漫话》,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万俊人:《道德之维——现代经济伦理导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
    何怀宏:《良心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马涛:《儒家传统与现代市场经济》,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詹姆斯·C·柯林斯,杰里·Ⅰ·波勒斯:《基业长青》,中信出版社,2002年。
    乔治·斯蒂纳、约翰·斯蒂纳著:《企业、政府与社会》,张志强、王春香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
    丁栋虹:《企业家精神》,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
    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大自然的价值以及人对大自然的义务》,
    杨通进译,徐广明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蒙培元:《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人民出版社,2004年。
    蒙培元:《理学范畴系统》,人民出版社,1989年。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4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李泽厚:《华夏美学·李泽厚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
    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1年。
    任俊华:《易学与儒学》,大展出版社,2003年。
    张岱年:《张岱年文集》第6卷,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年。
    陆耀明:《基督教与西方市场经济的互动与互补》,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樊浩:《伦理精神的价值生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陈支武:《企业社会责任伦理与实践》,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
    蒋东良:《非战略管理的战略思想——现代企业的责任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姜启军、齐亚丽:《企业伦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
    徐大建:《市场经济与企业伦理论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
    叶陈刚编著:《公司伦理与企业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周祖城、张兴福、周斌:《企业伦理学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赵德志:《现代西方企业伦理理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
    热罗姆·巴莱、弗郎索瓦丝·德布里:《企业与道德伦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
    乔治·斯蒂纳、约翰·斯蒂纳:《企业、政府与社会》,华夏出版社2002年。
    郑石明:《企业社会责任构建——公共责任研究的新视野》,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年。
    詹姆斯·E·波斯特、安妮·T·劳伦斯、詹姆斯·韦伯:《企业与社会:公司战略、公共政策与伦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大卫·施沃伦:《自觉资本主义时代的企业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刘云柏:《中国儒家管理思想》,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曾仕强:《中国管理哲学》,东大图书股分有限公司,1986年。
    郑若娟:《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进展——基于概念演化的视角》,《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第二期。
    何怀宏:《在经济学与伦理学之间》,《读书》,1998年12期。
    陈嘉明:《“理性化”抑或“人性化”——中国现代性问题的一点思考》,《文史哲》,2009年第4期。
    樊浩:《当前中国伦理道德状况及其精神哲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刘可风:《论中西经济伦理的语境差异及其沟通——“利益”与“interest”之比较》,《哲学研究》,2006年第11期。
    苗润田:《“放于利而行多怨”——儒家义利学说再探讨》,《哲学研究》,2007年第4期。
    宋希仁:《论信用与诚信》,《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26卷,第5期。
    谢遐龄:《中国社会是伦理社会》,《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6期。
    谢寒枫:《理性与情感维度下的仁》,《齐鲁学刊》,2002年第2期。
    陈右勋:《孔子的管理思想检证》,《孔孟学报》,第八十五期。
    王庆节:《道德金律、忠恕之道与儒家伦理》,《思想与文化》第二辑。
    参见戴黍:《试析儒家忠恕思想中的“己”》,《道德与文明》,2007年第3期。
    胡伟希:《儒家生态学基本观念的现代阐释: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孔子研究》,2000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