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东北沦陷时期宗教状况与教化统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东北,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败降,史称“东北沦陷时期”,亦可称作“伪满时期”。东北沦陷十四年史,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国难痛史,是帝国主义侵华史中极为残暴的篇章。在中国近代史、中日关系史和东北亚国际关系史上,均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留下了惨痛的历史教训。
     日本帝国主义在对中国东北进行军事、政治和经济侵略的同时,丝毫没有放松文化领域的精神意识侵略。他们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愚弄民众,大量移民以造成日本人口的优势并欲同化民众,控制与利用宗教以加强思想奴化教育,强迫信奉天照大神抹杀东北民众的民族意识。
     本论文进行的课题研究,既有传统性,又具创新意义。研究的传统性在于,东北沦陷十四年史抑或伪满洲国史在解放后一直是学者们不曾中断的热门课题;本文的创新意义在于,选取东北沦陷十四年史中的思想文化领域进行精神意识层面的研究,是学者们鲜为涉足的领域,在此做一些创新性的探究。文章通过中国东北沦陷十四年时期,日本殖民者对东北民众的精神侵略与教化统治研究,从意识形态层面,深刻揭示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罪恶本质。以总结历史教训、警示当今民众、教育子孙后代,使中华民族意识浩气长存!
     论文内容由八个部分组成:
     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本课题研究所运用的各类史料,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课题研究的价值意义与创新之处,最后对课题研究的理论方法与相关界定作了必要说明。
     第一章是中国东北宗教发展要略。中国东北民众思想意识领域信仰问题十分庞杂,难以全面梳理清晰。在此,以中国东北的宗教发展状况为主线,进行规范化的阐明。对东北的佛教、道教、喇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以及民间宗教与教化团体,作了简明发展概述。
     第二章阐述宗教管理与教化统治机构及措施。涉及宗教管理与教化统治的机构主要是伪满文教部(中期为民生部)、伪满警宪、伪满协和会三个部分,伪满文教部是统治机关,伪满警宪与协和会是执行与协助机关。伪满文教部与其左膀右臂——警宪、协和会,对东北民众施以严厉的思想教化统治。
     第三章阐述日伪政权对宗教采取的政策。东北沦陷时期,日伪政权在不同的时间与地域,对各个宗教施以不同的策略与行动,抑或拉拢利用,抑或镇压控制,但总的指导方针始终是伪满“建国精神”。
     第四章阐述日本殖民者对东北文化移植的策略与途径。主要探讨移民侵略与文化渗透,两个区域文化,如若把其中一个区域文化植入另一个区域,并减少被植入区域的排斥性而自然接受,有两种比较可行的办法:一是移民同化,二是文化利用与渗透。日本殖民者采用了移民与渗透双管齐下的政策。本部分探讨了日本对中国东北的大量移民与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并加以转变渗透所进行的侵略。
     第五章阐述日本神道对中国东北的文化侵略。首先追溯日本神道教的起源与发展要略,进而探讨了“神道”与“军国主义”思想的结合。在理清日本神道服务于法西斯统治之后,对日本神道在中国东北的侵略进行详尽的考查与系统的论证,并总结出其独有的侵略特征为:变异发展、殖民色彩、强行推崇。
     第六章分析与评价日本对中国东北精神领域侵略。对于日本统治者在中国东北施行的意识形态领域的侵略,在此从四个方面进行深刻讨论:一、精神领域纳中国东北入日本版图之分析;二、伪满“建国精神”之剖释;三、“满洲移民”与“文化利用”之影响;四、宗教管理与教化统治之评价。
     结论部分,首先阐明日本帝国主义建立伪满傀儡政权的实质。继而通过对日本统治者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移民侵略、控制与利用宗教、强行推崇日本神道教等几个方面的结论性分析与总结,深刻揭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精神思想侵略与殖民教化统治,给中国东北造成无法估量的危害与灾难。最后提出两点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其一、强化科研力量,提高资料利用效率;其二、加强爱国教育,培养中华民族精神。
The Northeastern part of China experienced the period of the fall, also known as the puppet time, from“9.18”Incident in 1931 to Japanese Defeat in 1945. The fourteen-year history of the fall of Northeastern part of China is not only a rare pain in the history of the national calamity but also a brutal chapter in the imperialist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 which had a great adverse impact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the history of Sino-Japanese relations and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northeastern Asia as well as left the painful lessons of history.
     During the time when the Japanese imperialism carried out the strategy of aggression in military, politics and economics, they never relaxed the aggression of spirit in culture. They made full use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o fool people. A large number of Japanese immigrants caused the absolute advantage of Japanese population and wanted to assimilate the Chinese people. The Japanese imperialists strengthened the enslaving education, coerced the Chinese people to believe in Okami Amaterasu and denied th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by means of control of religion.
     The research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not only traditional but also creative. The tradition lies in the fourteen-year history of the fall of Northeastern part of China, also known as the history of the puppet regime, has been the hot topic of history scholars after liberation. The creation lies in selecting the field of intellectual and cultural history to study the spirit and consciousness, which is a rare field engaged by scholar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disclose the evil nature of Japanese aggression from the aspect of ideology by the study of spiritual aggression and educational rule during the time of the fourteen-year history of the fall of Northeastern part of China. Furthermore, another purpose is to sum up the lessons of history, warn the future generations to make sense of the national noble spirit forever.
     There are mainly eight parts in this paper.
     Before the main body is the introduction in which there are a variety of history materials,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this study in domestic and foreign countries, the significance and creation of this study along with the necessary introduction of the theories and relative definitions of this research.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bird 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religion in Northeastern part of China which is too complex to sort it out comprehensively. Therefore, the main line is the development of religion in northeastern part of China. In the standard clarification I summarize 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m, Taoism, Lamaism, Islam, Christianity, Catholic, Orthodox as well as the popular civil groups of religion and education.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clarification of the religious institution of management and education together with its measures. The religious institution of management and education is composed of Puppet Ministry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the Department for the livelihood in the medium-term), Puppet Police and Puppet Concord Council, among which Puppet Ministry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is the rule authority, Puppet Police and Puppet Concord Council is the authority of implementation and coordination. Puppet Ministry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together with its assisting organizations --- Puppet Police and Puppet Concord Council, ruled the people in the Northeastern part of China cruelly.
     Chapter Three is to clarify the strategy of religion taken by the puppet regime. During the fall of the Northeastern part of China, Japanese puppet regime took different policies and actions to different religions in different time and different regions, either cozy up to make use of or suppression and control, but they all accorded with the guiding principle of“the spirit of nation-building.”
     In Chapter Four I will clarify the strategies and means of cultural transplantation by Japanese colonists, mainly focused on aggression and cultural infiltration of migrants. Two different regional cultures, if implant one into the other and lessen the exclusion of the implanted region, there are two workable methods: immigrant assimilation and cultural penetration. Then the Japanese colonists took the strategy of both. This part will discuss it concretely.
     In Chapter Five I will clarify the cultural aggression of Japanese Shinto in northeastern part of China. First I will date back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Japanese Shinto and then discuss the combination with the militarism. After revealing that Shinto served fascist rule, I will demonstrate Shinto’s rule in the northeastern part of China clearly, concretely and systematically and conclude its characteristics: variation of development, colonial color and forced admiration.
     In Chapter Six I will Analyze and evaluate Japanese invasion of the Northeastern part of China from the aspect of spirit. About the ideological rule implemented by Japan there are four areas to discuss further: first, the analysis of the including Chinese territory into Japan in spirit; second, the analysis of the puppet founding spirit; third, the influence of“Manchurian immigrants”and“cultural use”; fourth, the evaluation of religious management and educational rule.
     In the conclusion part I clarify the nature of the puppet regime established by Japanese imperialists. Compared with the colonist rule of TaiWan and North Korea, we can safely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Japanese aggression to Northeastern part of China, from the aspect of ideology, the serious nature is unique. At last there are two urgent needs to concern: strengthen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use of materials; strengthen the patriotic education and foster the spirit of Chinese spirit.
引文
①王承礼、常城、孙继武主编:《苦难与斗争十四年》(上卷),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5页。
    ②谢学诗著:《伪满洲国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前言第2页。
    ①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②齐红深主编《抹杀不了的罪证——日本侵华教育口述史》,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页。
    ③硕士论文,吉林大学,2008年3月。
    ④硕士论文,吉林大学,2005年4月。
    ⑤硕士论文,吉林大学,2008年4月。
    ⑥硕士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5月。
    ⑦硕士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6月。
    ⑧硕士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5月。
    ⑨硕士论文,(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历史研究所,1993年。
    ⑩硕士论文,(台湾)国立师范大学历史学系,1986年。11载《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5期。12载《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02期。13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4期。14载《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15载《教育评论》,1996年01期。16载《党史研究与教学》,2001年02期。17载《文史精华》,2004年09期。18载《教育评论》,2001年05期。19载《抗日战争研究》,1997年02期。20载《历史档案》,1998年01期。21载《农垦师专学报》,1995年第3期。22载《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06期。23载《沈阳大学学报》,2004年01期。24载《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5年02期。25载《黑河学刊》,1989年03期。26载《世纪桥》,1996年04期。
    ①载《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4年04期。
    ②载《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0年01期。
    ③载《世纪桥》,2005年06期。
    ④载《社会科学辑刊》,1995年06期。
    ⑤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
    ⑥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
    ⑦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⑧沈阳:沈阳出版社,1994年。
    ⑨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
    ⑩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11《长春文史资料》,1990年第三辑。12《哈尔滨文史资料》,第十六辑,1992年。13硕士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5月。14硕士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5月
    ①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01期。
    ②载《东北亚论坛》,2001年04期。
    ③载《东北亚论坛》,2000年04期。
    ④载《东北亚论坛》,2002年01期。
    ⑤载《日本研究》,2001年04期。
    ⑥载《日本学论坛》,2004年01期。
    ⑦载《日本研究》,2001年04期。
    ⑧载《东北亚论坛》,2002年01期。
    ⑨载《东北亚论坛》,2001年02期。
    ⑩载《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95年01期。11载《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01期。12载《东北史地》,2007年04期。13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4期。14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15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①载《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②载《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③载《社会科学辑刊》,1992年02期。
    ④载《北方文物》,1995年03期。
    ⑤载《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⑥载《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⑦载《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6期。
    ⑧载《黑龙江档案》,1995年04期。
    ⑨载《北方文物》,1995年03期。
    ⑩载《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11载《历史档案》,1995年04期。12载《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05期。13载《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01期。14载《学术交流》,2003年02期。15载《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04期。16载《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6期。17载《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4期。18载《江海学刊》,2004年01期。19载《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5期。20载《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4期。21载《北方文物》,1997年03期。22载《求实学刊》,1997年01期。23载《日本研究》,1995年03期。24载《黑河学刊》,1988年04期。25载《东北亚论坛》,2001年02期。26载《兰台世界》,2002年04期。27载《黑龙江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①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②刘晶辉著:《民族、性别与阶层——伪满时期的“王道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导言页。
    ③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年。
    ④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年。
    ⑤在侵华战争中,大多数日本“文学家”积极“协力”侵华战争,形成了一支以笔为枪的特殊部队——“笔部队”。
    ⑥硕士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5月。
    ⑦硕士论文,辽宁大学,2006年5月。
    ⑧载《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⑨载《江西教育科研》,2000年10期。
    ①载《学习与探索》,2003年03期。
    ②载《中州今古》, 2003年02期。
    ③载《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04期。
    ④载《兰州学刊》,2007年05期。
    ⑤载《日本研究》,1992年04期。
    ⑥载《甘肃理论学刊》,1995年05期。
    ⑦载《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⑧载《大连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⑨载《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12期。
    ⑩载《佳木斯师专学报》,1996年01期。11载《伪皇宫陈列馆年鉴》,1987年。12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13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年。14硕士论文,山东大学,2007年5月。15载《沈阳大学学报》,2004年03期。16载《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年01期。17载《民国档案》,2002年03期。18载《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05期。
    ①载《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2期。
    ②载《日本研究》,2007年01期。
    ③载《理论学刊》,2006年12期。
    ④载《学习月刊》,2005年05期。
    ⑤载《东疆学刊》,2002年04期。
    ⑥载《世界历史》,1998年06期。
    ⑦载《浙江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⑧载《伪皇宫陈列馆年鉴》,1993年。
    ⑨载《伪皇宫陈列馆文集》,1991年。
    ⑩载《伪满皇宫博物院年鉴》,2001年。11载《东北亚论坛》,2002年03期。12载《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13长春:吉林省社科院,1990年。14哈尔滨:黑龙江省社科院,1990年。15沈阳:辽宁省社科院,1987年。16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6年。17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18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19日本国立教育研究所,1998年。20【日】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硏究所,1993年。21【日】御茶の水書房,1991年。22【日】吉川弘文館,1998年。23【日】皓星社,1999年。
    ①载《日本研究》,24卷,2002年。
    ②载《大阪产业大学论集(社会科学编)》,111卷、112卷、113卷,1999年。
    ③载《神道宗教》,156卷,1994年。
    ④载《思想》,943卷,2002年。
    ⑤载《思想》,841卷,1994年。
    ⑥载《アジア文化硏究(國際基督敎大學學報Ⅲ?A)》,21卷,1995年。
    ⑦载《社会文化史学》,30卷,1993年。
    ⑧载《史苑》,43巻2号,1984年。
    ⑨载《大东文化大学纪要(人文科学)》,40号,2002年。
    
    ①谢学诗著:《伪满洲国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前言第2页。
    ②王承礼、常城、孙继武总主编:《苦难与斗争十四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序言第2页。
    ③《伪满洲国史料》(卷一),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印中心2002年版,第250页。
    ①李志才主编:《方法论全书》之《哲学逻辑学方法》,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页。
    
    ①金富轼著、孙文范等校勘《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第六》,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第221页。
    ②参考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辽宁省志·宗教志》,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8-50页。
    ③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辽宁省志·宗教志》,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0页。
    ①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吉林省志·宗教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3页。
    ①根据《黑龙江省志·宗教志》、《吉林省志·宗教志》、《辽宁省志·宗教志》归纳整理。
     ①《契丹国志·圣宗纪》
    
    ①参考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辽宁省志·宗教志》,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10页。
    ②参考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吉林省志·宗教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28-129页。
    ③参考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宗教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6-87页。
    ①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辽宁省志·宗教志》,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①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辽宁省志·宗教志》,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7页。
    ②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辽宁省志·宗教志》,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7页。
    ①初为德籍传教士郭实腊从暹罗(今泰国)乘鸦片船来东北出售《圣经》,先到锦州,继而到营口。同治六年(1867年),英国牧师宾维廉,从北京移驻营口传道。翌年,设东西街两福音堂,当时有一些商人入教。
    ②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辽宁省志·宗教志》,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0-171页。
    ③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吉林省志·宗教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03页。
    ④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宗教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2页。
    ①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宗教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3页。
    ①(日)大谷湖峰著、滕铭予译:《满洲的宗教》,载《长春文史资料》,1988年第四辑,205页。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满文部、黑龙江社科院历史所合编:《清代黑龙江历史档案选编》(光绪十六-二十一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22-223页。
    ①复旦大学历史系编写组:《沙俄侵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3页。
    
    ①雷麦著:《外人在华投资》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53年版,第425页。
    ②(伪)满洲案内情报所:《宗教调查资料》。
    ③(伪)满洲案内情报所:《宗教调查资料》。
    
    
    ①《吉林新志》(下),第149页。
    ②《吉林新志》(下),第149页。
    ①《(民国)东丰县志》(卷三),第29页。
    ②何立主编:《宗教词典》,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第460页。
    ③转引自何妍硕士论文《民国时期东北民间宗教问题研究》,10页。
    ④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131页。
    ⑤一贯道的领导职务,依次分为师尊、师母、道长、点传师、坛主,点传师负责传道和办理道务,如开坛点道、吸收道徒等。他们有训练道徒、提拔坛主之权。
    
    ①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028页。
    ②王希亮:《日本对中国东北的政治统治(1391-1945)》,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03页。
    ③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l月版,第1130页。
     ①《吉林新志》(下),第154页。
    ①(日)大谷湖峰著、滕铭予译:《宗教调查报告书》,载《长春文史资料》,1988年第四辑,第121页。
    
    ①【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3。
    ②刘厚生:《关于萨满教的界定、起源与传播》,载《世界宗教研究》,1995年01期。
    ③参见孟慧英著:《中国北方民族萨满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①武强主编,《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料》(第一辑),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78页。
    ②武强主编,《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料》(第一辑),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96-97页。
    ③武强主编,《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料》(第一辑),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85-90页。
    ④武强主编,《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料》(第一辑),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63页。
    ①武强主编:《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料》(第一辑),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393页。
    ②(日)满洲国史编纂刊行会编,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满洲国史(分论)》(上),1990年版,第19-20页。
    ③(日)满洲国史编纂刊行会编,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满洲国史(分论)》(下),1990年版,第701页。
    ④《旬报》,第41号,1941年3月。
    ①(日)满洲国史编纂刊行会编,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满洲国史(分论)》(上),1990年版,第21页。
    ②武强主编,《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料》(第二辑),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93-194页。
    ③(伪满)《建国教育》,第九卷,第四号。
    ④武强主编,《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料》(第一辑),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8页。
    ⑤武强主编,《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料》(第一辑),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59页。
    ①杨家余著:《内外控制的交合——日伪统治下的东北教育研究(1931-1945)》,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页。
    ②《伪满洲国史料》(卷2),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印中心2002年版,第296、303页。
    ③《伪满洲国史料》(卷2),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印中心2002年版,第288-289页。
    ①吉林省公安厅公安史研究室,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编译:《满洲国警察史》,吉林省内部资料,1990年版,第43页。
    ②吉林省公安厅公安史研究室,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编译:《满洲国警察史》,吉林省内部资料,1990年版,第45页。
    ①吉林省公安厅公安史研究室,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编译:《满洲国警察史》,吉林省内部资料,1990年版,第46页。
    ②原4伪省:奉天、吉林、热河、黑龙江;新10伪省:奉天、安东、锦州、滨江、三江、间岛、黑河、龙江、吉林、热河。
    ③(日)满洲国史编纂刊行会编,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满洲国史(分论)》(上),1990年12月,第430-431页。昭和11年7月编入预备役,到伪满洲国后,康德3年8月任伪滨江省警务厅长,康德4年7月任伪警务司长,康德5年8月任伪牡丹江省省长,康德6年12月任伪治安部次长。
    ①吉林省公安厅公安史研究室,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编译:《满洲国警察史》,吉林省内部资料,1990年版,第458页。
    ②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伪满傀儡政权》,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559页。
    ①(日)满洲国史编纂刊行会编,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满洲国史(分论)》(上),1990年12月,第125页。
    
    ①王承礼,孙继武主编:《中国东北沦陷十四年史纲要》,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177页。
    ②王承礼、常城、孙继武主编:《苦难与斗争十四年》(上卷),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340页。
    ①(伪)满洲帝国教育会:《满洲帝国文教关系法规辑览(下)》,康德五年版,第1310页。
    ②(伪)满洲帝国教育会:《满洲帝国文教关系法规辑览(下)》,康德五年版,第1311页。
    ③(伪)满洲帝国教育会:《满洲帝国文教关系法规辑览(下)》,康德五年版,第1312页。
    ④(伪)满洲帝国教育会:《满洲帝国文教关系法规辑览(下)》,康德五年版,第1312-1313页。
    ⑤(伪)满洲帝国教育会:《满洲帝国文教关系法规辑览(下)》,康德五年版,第1313-1315页。
    ⑥(伪)国务院法制处编纂:《满洲国法令辑览·第二卷》,(伪)满洲行政学会发行,寺庙、宗教篇:第二章,第1页。
    ⑦参(伪)国务院法制处编纂:《满洲国法令辑览·第二卷》,(伪)满洲行政学会发行,寺庙、宗教篇:第二章,第1页。
    ①参(伪)国务院法制处编纂:《满洲国法令辑览·第二卷》,(伪)满洲行政学会发行,寺庙、宗教篇:第二章,第4-5页。
    ②参(伪)国务院法制处编纂:《满洲国法令辑览·第二卷》,(伪)满洲行政学会发行,寺庙、宗教篇:第一章,第1-6页。
    ③参(伪)国务院法制处编纂:《满洲国法令辑览·第二卷》,(伪)满洲行政学会发行,寺庙、宗教篇:第一章,第7-10页。
    ④(日)满洲国史编纂刊行会编,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满洲国史(总论)》,1990年版,第712-713页。
    ①(伪)国务院法制处编纂:《满洲国法令辑览·第二卷》,(伪)满洲行政学会发行,寺庙、宗教篇:第一章,第9页。
    ②(伪)国务院法制处:《满洲国法令辑览·卷五》,(伪)满洲行政学会发行。
    ③中国政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哈尔滨伪满警察罪恶》,哈尔滨出版社,1992年版,第86页。
    ④程力:《伪满时期日伪当局宗教统治研究》,东北师大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8页。
    ①中国政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哈尔滨伪满警察罪恶》,哈尔滨出版社,1992年版,第86页。
    ②中国政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哈尔滨伪满警察罪恶》,哈尔滨出版社,1992年版,第88页。
    ①中国政协吉林省舒兰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舒兰文史资料(伪满专辑)》,1986年版,第23页。
    ①王承礼,孙继武主编:《中国东北沦陷十四年史纲要》,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181页。
    ②(日)满洲国史编纂刊行会编,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满洲国史(分论)》(上),1990年版,第149页。
    ③霍燎原:《略论伪满协和会》,载《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5期,第183页。
    ④邓玥:《伪满洲国协和会述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33页。
    ①杨家余著:《内外控制的交合——日伪统治下的东北教育研究(1931-1945)》,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22页。
    ②《伪满洲国史料》(卷2),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印中心2002年版,第622-623页。
    ③邓玥:《伪满洲国协和会述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36页。
    ④(日)满洲国史编纂刊行会编,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满洲国史(分论)》(上),1990年版,第172-173页。
    ⑤(日)满洲国史编纂刊行会编,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满洲国史(分论)》(上),1990年版,第174页。
    ⑥(日)满洲国史编纂刊行会编,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满洲国史(分论)》(上),1990年版,第218页。
    ①(伪)满洲日报社编:《满洲年鉴》,1945年版,第218页。
    ②王承礼、常城、孙继武主编:《苦难与斗争十四年》,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343页。
    
    ①《期国民信仰一致,将立全国佛教会,提倡宗教精神,整顿僧侣寺院》,载《盛京时报》,1936-06-02(3)。
    ②《长春般若寺首次传戒道场》,载《长春文史资料》(第32辑),第213页。
    ③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吉林省志·宗教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14页。
    
    ①伪满洲国史编纂刊行会编,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满洲国史(分论)》(下),1990年版,第732页。
    ②政协长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编委会编:《长春文史资料》,1984年,第5辑,第18页。
    ①政协长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编委会编:《长春文史资料》,1984年,第5辑,第18页。
    ②政协长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编委会编:《长春文史资料》,1984年,第5辑,第19页。
    
    ①政协长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编委会编:《长春文史资料》,1984年,第5辑,第21页。
    ②政协长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编委会编:《长春文史资料》,1984年,第5辑,第21页。
    ①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吉林省志·宗教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8页。
    
    ①政协长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编委会编:《长春文史资料》,1984年,第5辑,第2页。
    ②政协长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编委会编:《长春文史资料》,1984年,第5辑,第3页。
    ①政协长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编委会编:《长春文史资料》,1984年,第5辑,第10页。
    
    ①政协长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编委会编:《长春文史资料》,1984年,第5辑,第12页。
    ②(日)大谷湖峰著、腾铭予译:《满洲国的宗教》,载《长春文史资料》,1988年第4辑,第193页。
    ③(日)大谷湖峰著、腾铭予译:《宗教调查报告书》,载《长春文史资料》,1988年第4辑,第186页。
    ④时光、王岚编著:《宗教学引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314-315页。
    
    ①关于日伪对道教的分步控制,采用学者王若茜的观点,对于划分年代略有不同。
    ②王若茜:《东北沦陷时期的道教》,载《东北亚论坛》,2001年04期,第73页。
    ③(日)大谷湖峰著、腾铭予译:《宗教调查报告书》,载《长春文史资料》,1988年第4辑,第11页。
    ④(伪)国务院法制处编纂:《满洲国法令辑览》第二卷,宗教、寺庙篇,《取缔满洲国寺庙及布教者暂时规定》。
    ①《喇嘛教决行大改革》,载《盛京时报》,1940-8-27(2)。
    
    ①《蒙古民族新体制喇嘛教宗团定期结成》,载《盛京时报》,1940-12-4(2)。
    ②《满洲喇嘛教宗团结成》,载《盛京时报》,1940-12-6(2)。
    ③《喇嘛教宗团举开首次宗团会议》,载《盛京时报》,1940-12-9(2)。
    ①《喇嘛教团代表举行建国英灵感谢祈愿》,载《盛京时报》,1940-12-10(2)。
    
    ①李光惠等著:《中国伊斯兰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02页。
    ②(伪)满铁铁道总局弘报课编:《满洲宗教志》,昭和十五年版,第429页。
    
    ①矢野仁一等著:《满洲的今昔》,目黑书店,1941年,第5页。
    ②大久保幸次、小林元著:《现代回教圈》,四海书房,1936年,第4页。
    ③笠间杲雄著:《大东亚的回教徒》,六兴商会出版部发行,1943年,第104页。
    ④古野清人著:《大东亚的宗教文化》,文部省教学局编撰出版,1943年,第72页。
    ①(日)大谷湖峰著,腾铭予译:《宗教调查报告书》,载《长春文史资料》,1988年第4辑,第45页。
    ①杨松山:《基督教会在伪满时期的遭遇》,载《哈尔滨文史资料》第二辑,1983年,第114页。
    
    ①杨松山:《基督教会在伪满时期的遭遇》,载《哈尔滨文史资料》第二辑,1983年,第115页。
    
    ①孙鹏翕:《日本帝国主义在伪满怎样利用基督教为其侵略政策服务》,载《辽宁文史资料》第7辑,第108页。
    ②孙鹏翕:《日本帝国主义在伪满怎样利用基督教为其侵略政策服务》,载《辽宁文史资料》第7辑,第108页。
    ③《西岗子满洲基督教会主倡日满亲善并努力于慈善事业》,载《盛京时报》,1935-4-12(7)。
    ①孙鹏翕:《日本帝国主义在伪满怎样利用基督教为其侵略政策服务》,载《辽宁文史资料》第7辑,第112页。
    ②孙鹏翕:《日本帝国主义在伪满怎样利用基督教为其侵略政策服务》,载《辽宁文史资料》第7辑,第112页。
    ③孙鹏翕:《日本帝国主义在伪满怎样利用基督教为其侵略政策服务》,载《辽宁文史资料》第7辑,第113页。
    ④孙鹏翕:《日本帝国主义在伪满怎样利用基督教为其侵略政策服务》,载《辽宁文史资料》第7辑,第113页。
     ①《盛京时报》,1939年。
    
    ①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吉林省志·宗教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91页。
    ②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吉林省志·宗教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91页。
    ①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吉林省志·宗教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91页。
    ①《巴黎外方传教会杂志》,第18年第206期,转引自顾裕禄:《中国天主教的过去和现在》,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00页。
    ②顾卫民:《中国与罗马教廷关系史略》,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167页。
    ①此指“九·一八”事变
    ②(日)大谷湖峰著,滕铭予译:《宗教调查报告书》,载《长春文史资料》,1988年第四辑,第9页。
    ③王维民:《我的宗教生涯》,载《长春文史资料》,1990年第三辑,第25-26页。
    ④丁鹿樵:《宗教活动亲历记》,载《长春文史资料》,1990年第三辑,49页。
    ⑤丁鹿樵:《宗教活动亲历记》,载《长春文史资料》,1990年第三辑,49页。
    
    ①张绥著:《东正教和东正教在中国》,学林出版社,1986年版,第276页。
    ②《宗教调查资料》第7辑第8页。
    ①(伪)满铁铁道总局弘报课编:《满洲宗教志》,昭和十五年版,第296页。
    
    ①张绥著:《东正教和东正教在中国》,学林出版社,1986年版,第277页。
    ②(日)大谷湖峰著,滕铭予译:《宗教调查报告书》,载《长春文史资料》,1988年第四辑,第123页。
    ③(日)大谷湖峰著,滕铭予译:《宗教调查报告书》,载《长春文史资料》,1988年第四辑,第120页。
    
    ①(日)利部一朗著:《满洲国家理教》,日本泰山房发行,昭和8年12月,第9页。
    ②(伪)民生部厚生司教化科编:《教化团体概要》,康德9年7月,第3页。
    ①(伪)民生部厚生司教化科编:《教化团体概要》,康德9年7月,第36页。
    ②(伪)民生部厚生司教化科编:《教化团体概要》,康德9年7月,第55页。
    ③哈尔滨公安局史志办编:《公安史资料汇编》(一),内部刊,第43页。
    ①(日)大谷湖峰著,滕铭予译:《宗教调查报告书》,载《长春文史资料》,1988年第四辑,第43页。
    ①满洲移民史研究会编:《日本帝国主义下的满洲移民》,龙溪书舍,1976年版,第14页。
    ②高乐才著:《日本“满洲移民”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9-63页。
    ③菱诏右一、木村诚著:《国策满洲移民》,东京中央情报社,1938年版,第259页。
    ④高乐才著:《日本“满洲移民”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0-71页。
    ⑤满洲移民史研究会编:《日本帝国主义下的满洲移民》,龙溪书舍,1976年版,第52页。
    ⑥满铁经济调查会:《满洲农业移民方策》,立案调查书类,第2编第2卷第1号,第18-19页。
    
    ①转引高乐才著:《日本“满洲移民”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1页。
    ②满洲移民史研究会编:《日本帝国主义下的满洲移民》,龙溪书舍,1976年版,第51-52页。
    ③满洲建设勤劳奉仕队实践本部:《满洲与开拓》,1941年版,第79页。
    ④开拓总局总务处总务科编:《满洲开拓政策基本要纲》(开拓总局资料第10号),1942年版,第9页。
    ⑤稻垣征夫著:《关于满洲开拓政策》,开拓文库刊行会,1940年版,第81页。
    
    ①满洲事情案内所编:《满洲百万户移民国策全貌》,1938年版,第2-3页。
    ②高乐才著:《日本“满洲移民”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10页。
    ③(伪)满洲日日新闻社:《满洲年鉴》,1938年版,第319-320页。
    ④(伪)满洲日日新闻社:《满洲年鉴》,1938年版,第320页。
    ①转引高乐才著:《日本“满洲移民”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16页。
    ②转引高乐才著:《日本“满洲移民”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17-118页。
    ③转引高乐才著:《日本“满洲移民”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18-119页。
    ④(伪)满洲国通讯社编:《满洲开拓年鉴》,1944年版,第129页。
    
    ①转引高乐才著:《日本“满洲移民”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51页。
    ②(伪)满洲国通讯社编:《满洲开拓年鉴》,1944年,第129页。
    ③高乐才著:《日本“满洲移民”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55页。
    
    ①高乐才著:《日本“满洲移民”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56页。
    ②满洲移民史研究会编:《日本帝国主义下的满洲移民》,龙溪书舍,1976年版,第107页。
    ③满洲移民史研究会编:《日本帝国主义下的满洲移民》,龙溪书舍,1976年版,第100页。
    ①武强主编,《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料》(第一辑),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8页。
    ②《满洲国法令辑览》,第三卷。
    ③(日)满洲国史编纂刊行会编,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满洲国史(分论)》(下),1990年版,第728页。
    ④(日)满洲国史编纂刊行会编,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满洲国史(分论)》(下),1990年版,第728页。
    ⑤《满洲国现势》,康德4年版。
    ①《新京预定祀孔礼节》,《盛京时报》, 1932-8-27(5)。
    ②转引自刘晶辉:《民族、性别与阶层——伪满时期的“王道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41页。
    ①《郑王氏节孝可风》,载《盛京时报》,1934-5-22(10)。
    ②《笃于夫妇情感割乳肉祭夫灵》,载《盛京时报》,1933-3-15(3)。
    ③《烈妇徐竹三之妾吞烟殉夫》,载《盛京时报》,1933-2-6(2)。
    ④转引自刘晶辉:《民族、性别与阶层——伪满时期的“王道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44-45页。
    ⑤《割肉奉亲,愚孝可嘉》,载《盛京时报》,1934-6-14(10)。
    ⑥《署令各县调查孝子节妇》,载《盛京时报》,1932-7-25(2)。
    ⑦《文教部催报孝子节妇事迹》,载《盛京时报》,1932-10-13(4)。
    ⑧《忠孝节义褒奖办法》,载《盛京时报》,1932-9-14(2)。
    ⑨《伪满洲国史料》(卷17),全国图书馆文献复制中心2002年版,第166页。
    ⑩《伪满洲国史料》(卷18),全国图书馆文献复制中心2002年版,第16页。11《伪满洲国史料》(卷18),全国图书馆文献复制中心2002年版,第16页。12《表彰孝字节妇纪念雕龙花纹银盾七月一日正式颁给》,载《盛京时报》,1934-7-1(5)。
    ①《东分省布旗节妇褒赏圣典》,载《盛京时报》,1934-9-13(5)。
    ②《东分省布旗节妇褒赏圣典》,载《盛京时报》,1934-9-13(5)。
    ③(伪)满洲帝国民生部:《第四次满洲帝国文教年鉴》,康德五年五月,记述篇,第35页。
    ④(伪)满洲帝国地方事情大系刊行会:《满洲事变秘史》,1935年,第316页。
    ⑤(日)满洲国史编纂刊行会编,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满洲国史(总论)》,1990年版,第163页。
    ⑥(日)满洲国史编纂刊行会编,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满洲国史(总论)》,1990年版,第122页。
    ①(日)满洲国史编纂刊行会编,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满洲国史(总论)》,1990年版,第191页。
    ②《建国三年施政概要》,载《盛京时报》,1935-3-1(4)。
    ③(伪)满洲帝国地方事情大系刊行会:《满洲事变秘史》,1935年,第318页。
    ④《建国三年施政概要》,载《盛京时报》,1935-3-1(4)。
    ⑤(伪)满洲帝国地方事情大系刊行会:《满洲事变秘史》,1935年,第318页。
    ⑥《建国宣言》,载《盛京时报》,1935-3-1(8)。
    ⑦吉林省档案馆编:《溥仪宫廷活动录(1932-1945)》,档案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
    ⑧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吉林社会科学院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伪满傀儡政权》,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3页。
    
    ①王希亮著:《日本对中国东北的政治统治(1931-1945)》,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9页。
    ②郑孝胥《王道救世要义》,载《普及建国精神教育资料》第二辑,(伪)文教部刊行,1933年4月。
    ③《伪满洲国史料》(卷17),全国图书馆文献复制中心2002年版,第613页。
    ①章伯锋、庄建平主编:《抗日战争:日伪政权与沦陷区(第六卷)》,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页。
    ②《令学校教授经书》,载《盛京时报》,1932-5-6(6)。
    ③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吉林社会科学院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伪满傀儡政权》,中华书局1994年1月,第16页。
    ④《伪满洲国史料》(卷18),全国图书馆文献复制中心2002年版,第601-602页。
    ⑤《今后推行教育感想》,载《盛京时报》,1933-1-1(其四,1)。
    ①王希亮著:《日本对中国东北的政治统治(1931-1945)》,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页。
    ②《大满洲帝国年鉴》,载武强主编:《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料》,第一辑,第17页。
    ③王希亮著:《日本对中国东北的政治统治(1931-1945)》,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页。
    ④《大满洲帝国年鉴》,载武强主编:《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料》,第一辑,第15页。
    ⑤管一颖:《日本的传统政治文化——神道、天皇制与武士道》,载《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2期,第37页。
    ①指废除武家政治、共和政治等,重新恢复到原来的君主体制。1868年1月3日,倒幕派发布“王政复古宣言”,明治复古维新开始。参见管一颖:《日本的传统政治文化——神道、天皇制与武士道》
    ②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吉林社会科学院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伪满傀儡政权》,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51页。
    ①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吉林社会科学院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伪满傀儡政权》,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66页。
    ②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全本),群众出版社,2007年版,第262页。
    ③(伪)满洲帝国教育会:《满洲帝国文教关系法规辑览》,康德四年,第四页。
    ④《孔子礼教为满洲国建国之主旨》,载《盛京时报》,1932-9-21(1)。
    
    ①《秋丁祀孔期在迩各机关敬谨筹备》,载《盛京时报》,1939-9-8(4)。
    ②武强主编:《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料》(第一辑),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6页。
    ③武强主编:《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料》(第一辑),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8页。
    ①孙邦主编:《伪满史料丛书·伪满文化》,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628-629页。
    
    ①(日)村上重良著,聂长振译:《国家神道》,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139页。
    ②参牛建科著:《复古神道哲学思想研究》,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161页。
    
    ①参见全国神职会编《神社读本》,日本电报通信社,1941年版,第165-166页。
    ②(日)村上重良著,聂长振译:《国家神道》,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113页。
    ①转引刘战,赵朗:《神道与日本军国主义的形成》,载《理论学刊》,2006年12期,第113页。
    ②《日本近代思想大系(5)》,《宗教与国家》,岩波书店,1988年版,第527页。
    ③王守华,卞崇道:《日本哲学史教程》,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51页。
    ④祁隆著:《靖国神社揭秘》,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第47页。
    ⑤祁隆著:《靖国神社揭秘》,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第47页。
    ⑥吴广义著:《解析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9页。
    ⑦紫水,效时:《警惕日本军国主义》金城出版社,1997年版,第25页。
    ⑧吴广义著:《解析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0页。
    
    ①转引刘战,赵朗:《神道与日本军国主义的形成》,载《理论学刊》,2006年12期,第113页。
    ②王金林著:《日本神道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367页。
    
    ①伪皇宫陈列馆编:《伪满宫廷秘录》,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第89页。
    ②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定本)》,群众出版社,1964年版,第342页。
    ③伪皇宫陈列馆编:《伪满宫廷秘录》,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3年版,第127页。
    ④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定本)》,群众出版社,1964年版,第344页。
    ⑤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定本)》,群众出版社,1964年版,第129页。
    ①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定本)》,群众出版社,1964年版,第343页。
    ②(日)NHK《文献昭和》7《皇帝的密约》,角川书店,东京,1987年版,第156页。
    ③伪皇宫陈列馆编:《伪满宫廷秘录》,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3年版,第135页。
    ④(日)NHK《文献昭和》7《皇帝的密约》,角川书店,东京,1987年版,第157页。
    ⑤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定本)》,群众出版社,1964年版,第343页。
    ⑥(日)NHK《文献昭和》7《皇帝的密约》,角川书店,东京,1987年版,第344页。
    
    ①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全本)》,群众出版社,2007年版,第274页。
    ②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全本)》,群众出版社,2007年版,第274页。
    ③孙邦主编:《伪满史料丛书·伪满文化》,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5页。
    ④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全本)》,群众出版社,2007年版,第275页。
    ⑤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全本)》,群众出版社,2007年版,第275页。
    ①(日)满洲国史编纂刊行会编,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满洲国史(总论)》,1990年版,第705页。
    ②(日)满洲国史编纂刊行会编,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满洲国史(总论)》,1990年版,第705页。
    ①(日)满洲国史编纂刊行会编,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满洲国史(总论)》,1990年版,第706页。
    ②(日)满洲国史编纂刊行会编,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满洲国史(总论)》,1990年版,第707页。
    
    ①《恭读祀神恩赦诏书之后》,载《盛京时报》,1940-7-16(1)。
    ②《恭祝元神祭》,载《盛京时报》,1944-7-15(1)。
    ③《圣上亲诣建国神庙十五日举国敬申祝意元神祭祀》,载《盛京时报》,1941-7-14(1)。
    
    ①《桥本祭祀府总裁讲话》,载《盛京时报》,1944-7-15(1)。
    ②王承礼,孙继武主编:《中国东北沦陷十四年史纲要》,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285页。
    ③武强主编:《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料》(第一辑),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4页。
    ①参考东北沦陷十四年史总编室:《1931-1945东北沦陷十四年史研究》(第一辑),1988年版,第75-77页。
    ②《读国民训》,载《盛京时报》,1942-12-9(1)。
    ③东北沦陷十四年史总编室:《1931-1945东北沦陷十四年史研究》(第一辑),1988年版,第78页。
    ④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编:《伪满奴化教育》,1951年版,第十三页。
    ①《伪满洲国史料》(卷1),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印中心,2002年版,第250页。
    ②王智新著:《解密靖国神社》,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5页。
    ③(日)家水三郎著:《日本文化史》,日本岩波书店,1975年版,第29页。
    ④刘金才:《论日本神道信仰的性质和特征—兼谈日本“历史认识”误区的文化原因》,《日语学习与研究》,2004年4期,第59页。
    ⑤刘战,赵朗:《神道与日本军国主义的形成》,载《理论学刊》,2006年12期,第112页。
    ⑥王金林著:《日本神道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347页。
    ①章伯锋、庄建平主编:《抗日战争:日伪政权与沦陷区》(第六卷),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页。
    ②《令学校教授经书》,载《盛京时报》,1932-5-6(6)。
    ③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伪满傀儡政权》,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6页。
    ④武强主编:《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料》(第一辑),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8页。
    ⑤(伪)国务院法制处:《满洲国法令辑览》,卷三。
    ⑥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伪满傀儡政权》,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51页。
    ①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伪满傀儡政权》,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66页。
    ②武强主编:《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料》(第一辑),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6页。
    ③王金林著:《日本神道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356页。
    ①(日)满洲国史编纂刊行会编,东北沦陷十四年史编写组译:《满洲国史(分论)》(下),1990年版,第741页。
    ②孙邦主编:《伪满史料丛书》之《伪满文化》,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9页。
    
    ①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全本),群众出版社,2007年版,第262页。
    ②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全本),群众出版社,2007年版,第274页。
    ③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全本),群众出版社,2007年版,第274页。
    ④孙邦主编:《伪满史料丛书》之《伪满文化》,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5页。
    
    ①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全本),群众出版社,2007年版,第275页。
    ②武强主编:《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料》(第一辑),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6页。
    ③《恭读祀神恩赦诏书之后》,载《盛京时报》,1940-7-16(1)。
    ④武强主编:《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料》(第三辑),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06页。
    ①(捷)米兰·昆德拉著,莫雅平译:《笑忘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页。
    ②钱定均:《满洲国建国之精神》,《文教月刊》创刊号,1933年6月,第24页。
    ③(日)满洲国史编纂刊行会编,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满洲国史(分论)》(上),1990年版,第98页。
    ④(日)一条林治:《教育纲领》,《文教月刊》第一期第六号,第22页。
    ⑤武强主编,《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料》(第一辑),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8页。
    ⑥《伪满洲国史料》(卷20),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印中心,2002年版,第28页。
    ①(日)水岛密之亮:《王道政治概论——满洲国之王道主义》,《满洲教育》,1935年9月,第二号,第5页。
    ②(日)水岛密之亮:《王道政治概论——满洲国之王道主义》,《满洲教育》,1935年9月,第二号,第11页。
    ③王正绪:《建国精神之教养》,《满洲教育》第五卷,第三号,第20页。
    ④武强主编:《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料》(第三辑),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75页。
    ①武强主编:《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料》(第三辑),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87页。
    ②(日)满洲国史编纂刊行会编,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满洲国史(分论)》(下),1990年版,第709页
    ③武强主编:《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料》(第三辑),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50-51页。
    ④中国政协吉林省舒兰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舒兰文史资料(伪满专辑)》,1986年版,第60-61页。
    ⑤武强主编:《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料》(第一辑),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4页。
    ①参考中国政协吉林省舒兰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舒兰文史资料(伪满专辑)》,1986年版,第61页。
    ②中央档案馆等合编:《九·一八事变》,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85页。
    ③《满洲帝国建国精神要览》,益知书店,1936年发行,第3页。
    ④《伪满洲国史料》(卷20),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印中心,2002年版,第28页。
    ⑤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全本)》,群众出版社,2007年版,第273页。
    ①《伪满洲国史料》(卷2),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印中心,2002年版,第599页。
    ②《满洲重要国策声明及重要法令解说集》,大同印书馆,1940年发行,第11页。
    ③柱春和、耿来金编:《日本侵我满蒙供状》,中国老年历史研究会,1985年版,第264页。
    ④吕作新著:《协和会概貌》,(伪)满洲帝国协和会,1938年发行,第2页。
    ⑤伪满在1939年参加了日德意三国于1931年订的“防共协定”,这就是所谓“盟邦”。
    ⑥武强主编:《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料》(第一辑),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6页。
    
    ①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全本)》,群众出版社,2007年版,第277页。
    ②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全本)》,群众出版社,2007年版,第277页。
    ③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全本)》,群众出版社,2007年版,第278页。
    ④转引自《东北抗日联军史料》(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801-808页。
    
    ①王希亮著:《日本对中国东北的政治统治(1931-1945)》,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页。
    ②《伪满洲国史料》(卷20),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印中心,2002年版,第27页。
    ①《满洲帝国建国精神要览》,益知书店,1936年发行,第149页。
    ②《满洲帝国建国精神要览》,益知书店,1936年发行,第105页。
    ③《大满洲帝国年鉴》,载武强主编:《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料》,第一辑,第17页。
    ④王希亮著:《日本对中国东北的政治统治(1931-1945)》,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页。
    ⑤《大满洲帝国年鉴》,载武强主编:《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料》,第一辑,第15页。
    ⑥车霁虹:《日本右翼宣扬“满洲国”是“王道乐土”之剖析》,载《学习与探索》,2003年第3期,第137页。
    
    ①张效林译:《远东军事法庭判决书》,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第73页。
    ②张效林译:《远东军事法庭判决书》,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第358页。
    ③复旦大学历史系编译:《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资料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91页。
    ④袁旭等编:《第二次中日战争纪事》,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132页。
    ①复旦大学历史系编译:《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资料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38页。
    ②复旦大学历史系编译:《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资料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28页。
    ③复旦大学历史系编译:《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资料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96页。
    ④(日)满洲国史编撰刊行会编,东北沦陷十四年史辽宁编写组译:《满洲开发十四年史》(上),1988年版,第1页。
    ⑥高乐才著:《日本“满洲移民”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45页。
    ⑦孔经纬著:《东北经济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5页。
    ⑧孙邦主编:《伪满史料丛书·经济掠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85页。
    ①陈本善主编:《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史》,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23-524页。
    ②孔经纬著:《东北经济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32页。
    ③孙邦主编:《伪满史料丛书·经济掠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70页。
    ④姜念东等著:《伪满洲国史》,大连出版社,1991年版,第357页。
    ①参考杨家余著:《内外控制的交合——日伪统治下的东北教育研究(1931-1945)》,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9页。
    ②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二卷)·启动与抉择》,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52页。
    ③武强主编,《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料》(第一辑),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8页。
    ④(伪)国务院法制处:《满洲国法令辑览》,卷三。
    ①参考王承礼、常城、孙继武主编:《苦难与斗争十四年》(中卷),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393-394页。
    ②参考王承礼、常城、孙继武主编:《苦难与斗争十四年》(中卷),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394-395页。
    ③东北沦陷期间,日伪统治奴化高压政策下,产生的一种汉、日杂糅的语言变异,以汉语词汇为基础,杂用大量日语词汇和语法规则,并且有书面形式。
    ④参考王承礼、常城、孙继武主编:《苦难与斗争十四年》(中卷),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397页。
    
    ①转引刘晶辉:《民族、性别与阶层——伪满时期的“王道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44页。
    ②《割肉奉亲,愚孝可嘉》,载《盛京时报》,1934-6-14(10)。
    ③《悟解自由者的哀鸣》,载《盛京时报》,1936-9-4(5)。
    ①《教化民众发扬佛法布教者炼成圆满终了》,载《盛京时报》,1944-9-1(2)。
    ①(伪)满洲帝国教育会:《满洲帝国文教关系法规辑览(下)》,康德五年版,第1312-1313页。
    ②(伪)满洲帝国教育会:《满洲帝国文教关系法规辑览(下)》,康德五年版,第1311页。
    ③(伪)国务院法制处编纂:《满洲国法令辑览·第二卷》,(伪)满洲行政学会发行,寺庙、宗教篇:第二章,第1页。
    ④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吉林省志·宗教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91页。
    ⑤王承礼、常城、孙继武主编:《苦难与斗争十四年》(中卷),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362-363页。
    ①中国政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哈尔滨伪满警察罪恶》,哈尔滨出版社,1992年版,第87页。
    ②中国政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哈尔滨伪满警察罪恶》,哈尔滨出版社,1992年版,第87页。
    ③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辽宁省志·宗教志》,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11页。
    ④转引杨家余著:《内外控制的交合——日伪统治下的东北教育研究(1931-1945)》,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3-344页。
    ①齐红深主编:《抹杀不了的罪证——日本侵华教育口述史》,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0-121页。
    ②(伪满)《建国教育》,第七卷,第五号。
    ①转引杨家余著:《内外控制的交合——日伪统治下的东北教育研究(1931-1945)》,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5页。
    ②王文裹:《殖民语文政策的怪胎——简论伪满“协和语”》,载《汉字文化》,1990年第2期,第16页。校(朝鲜总督府《施政二十五年史》)。
    ①王胜今著:《伪满时期中国东北地区移民研究——兼论日本帝国主义实施的移民侵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9页。
    ②(日)大谷湖峰著、滕铭予译:《宗教调查报告书》,载《长春文史资料》,1988年第四辑,第17页。
    ③王承礼、常城、孙继武总主编:《苦难与斗争十四年》(中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364页。
    ④杨家余著:《内外控制的交合(日伪统治下的东北教育研究1931-1945)》,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8页。
    1.(伪)满洲帝国教育会.满洲帝国文教关系法规辑览.1938
    2.(伪)满洲国国务院文教部.满洲帝国文教年鉴
    3.(伪)满铁铁道总局弘报课.满洲宗教志[Z].长春:(伪)满铁社员会,1940
    4.(伪)满洲国民生部社会司.宗教调查资料[G].长春.1937、1944
    5.(伪)满洲国文教部.文教月刊
    6.(伪)满洲事情案内所.满洲国写真集.1942
    7.许兴凯编.日帝国主义与东三省.昆仑书店,1930年5月
    8.(伪)满洲事情案内所编.满洲帝国概览.1940
    9.(民)新中国建设学会.日人对我东北言论集.1932
    10.陈觉撰述,蔡元培、王云五、吴敬恒主编.日本侵略东北史.商务印书馆,1934
    11.(伪)满洲国政府大同学院.满洲国地方事情.大同印书馆,1934
    12.满洲帝国面积及人口统计.1935
    13.满洲帝国现住人口统计.1938
    14.满洲国的现住民族.1935
    15.(伪满)建国大学研究院.满洲国的缘族复合状态.1940
    16.满洲建国的文化史的意义.1940
    17. (伪)满洲产业调查会.满洲国政指导综览.1944
    18. (伪)满洲事情案内所.满洲国策会社综合要览.1940
    19.满洲帝国协和会指导要纲案.1938
    20.大满洲建国史.1942
    21.满洲的文化.1944
    22. (伪)满洲弘报协会.满洲国现势.1933-1944
    23.(伪满)新经济社.满洲建国侧面史.1942
    24.满洲国国民道德概论.1938
    25.满洲国民组织论.1945
    26.满洲诸民族的民族性的研究.1937
    27.萨满教与满洲族的家族制度.1941
    28.满洲家族制度惯习调查.1944
    29.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满洲的人口问题.1939
    30.道院世界红十字会的概观.1943
    31.满铁调查机关要览.1936
    32.(伪)国务院总务厅弘报处.满洲建国的真意义.1937
    33.满洲国司法警察执务要纲.1938
    34. (伪)满洲国民生部.民政篇.1934
    35.民生要览.1942
    36.满洲官厅会社执务要览.1941
    37.(伪)国务院法制处.满洲国法令辑览.1936
    38.满洲国基本法大纲.1941
    39. (伪)满洲事情案内所.满洲民俗考.1940
    40. (伪)满洲事情案内所.满洲娘娘考.1940
    41.满洲移民问题.1934
    42.满洲百万户移民国策的全貌.1939
    43.满洲的移民及植民.1937
    44.满洲民族志.1938
    45.(伪)国务院总务厅情报处.省政条览第一辑吉林省篇.1935
    46.(伪)国务院总务厅情报处.省政条览第二辑龙江省篇.1935
    47.(伪)国务院总务厅情报处.省政条览第九辑锦州省篇.1937
    48.满洲国的政治与经济.1939
    49.满铁与关系会社.1940
    50.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满洲旧惯调查报告.1935、1937
    51.满洲国协和会.1935
    52.满洲关系资料集成.1938
    53.东北沦陷纪实
    1.伪满洲国史料(33册).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印中心,2002
    2.中央档案馆编.伪满洲国的统治与内幕——伪满官员供述.北京:中华书局,2000
    3.辽宁省档案馆编.溥仪私藏伪满秘档.北京:档案出版社,1990
    4.辽宁省档案馆、辽宁社会科学院合编.“九·一八”事变前后的中国东北——满铁秘档选编.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
    5.辽宁省档案馆编.“九一八”事变档案史料精编.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
    6.政协吉林省委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伪满洲国大事记.大连:大连出版社,1990
    7.武强主编.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料.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
    8.李淑贤提供,王庆祥整理.爱新觉罗·溥仪日记.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9.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全本).北京:群众出版社,2007
    10.李国雄口述,王庆祥撰写.伴驾生涯——随侍溥仪33年纪实.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
    11.爱新觉罗·毓岩.我随溥仪二十年——末代皇子回忆录.北京:红旗出版社,1993
    12.吕长赋、纪红民、俞兴茂编.溥仪离开紫禁城以后——爱新觉罗家族成员的回忆.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
    13.爱新觉罗·毓嶦.末代皇帝的二十年——爱新觉罗·毓嶦回忆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报刊:《盛京时报》、《旬报》、《宣抚月报》、《週报》、《奉天教育》、《协和运动》、《满洲学报》、《满洲行政》、《满洲评论》、《满铁调查月报》、《满铁资料汇报》、《东北文化月报》、《東亚人文学报》、《东北教育》、《满洲事情》、《滿蒙》、《东北行公报》、《东北行政导报》、《建国大学研究月报》、《大公报》、《长春新运导报》、《长春市政公报》等。
    政协文史资料:《文史资料选辑》、《吉林文史资料》、《辽宁文史资料》、《黑龙江文史资料》、《长春文史资料》、《沈阳文史资料》、《哈尔滨文史资料》、《舒兰文史资料》、《营船文史资料》、《扶余文史资料》、《蛟河文史资料》、《九台文史资料》、《吉林市文史资料》、《四平文史资料》、《齐齐哈尔文史资料》、《牡丹江文史资料》等。
    地方志:《吉林省志·宗教志》、《辽宁省志·宗教志》、《黑龙江省志·宗教志》、《吉林省志·民俗志》、《长春市志·宗教志》、《哈尔滨市志·宗教》、《沈阳市志·宗教》等。
    1.孙邦主编.伪满史料丛书(10册).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
    2.姜念东等主编.伪满洲国史.大连:大连出版社,1991
    3.解学诗著.伪满洲国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王秉忠、孙继英主编.东北沦陷十四年大事编年.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
    5.佟冬主编.中国东北史(第五、六卷).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6.王承礼、常城、孙继武总主编.苦难与斗争十四年.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7.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编.伪满奴化教育.长春:1951
    8.(日)满洲国史编纂刊行会编,东北沦陷十四年史编写组译.满洲国史.1990
    9.王承礼主编.中国东北沦陷十四年史纲要.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10.王野平主编.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
    11.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2.戴康生、彭耀主编.宗教社会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3.何立主编.宗教词典.学苑出版社,1999
    14.潘显一、冉昌光主编.宗教与文明.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15.汤一介主编.中国宗教:过去与现在——北京国际宗教会议论文集,1992
    16.侯杰、范丽珠.世俗与神圣——中国民众宗教意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17.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北京:三联书店,2002
    18.朱越利主编.今日中国宗教[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4
    19.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20.吕大吉著.宗教学通论新编.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1.吕大吉主编.宗教学通论.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22.史丁.日本关东军侵华罪恶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3.张承钧主编.伪满洲国史实图证.北京:外文出版社,2003
    24.卢鸿德主编.日本侵略东北教育史.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
    25.齐红深编著.东北沦陷时期教育研究.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26.东北沦陷十四年史编纂委员会.东北沦陷史研究(季刊).
    27.王希亮.日本对中国东北的政治统治(1931-1945)[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
    28.刘晶辉.民族、性别与阶层——伪满时期的“王道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9.高乐才.日本“满洲移民”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0.杨家余.内外控制的交合(日伪统治下的东北教育研究1931-1945).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31.王向远.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学者、文化人的侵华战争.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
    32.齐红深.日本对华教育侵略:对日本侵华教育的研究与批判.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
    33.吉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吉林省档案馆.以史为鉴——日本制造伪满洲国图证.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34.伪皇宫陈列馆编.伪满宫廷秘录.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12月
    35.日本NHK(广播协会编),李洪杰、马金森译,向林荣校.皇帝的密约.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9
    36.牟钟鉴、张践.中国民国宗教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7.李申著.中国儒教史(上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8.李申著.中国儒教史(下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9.盛彦主编.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31-1945).北京:中央档案馆;哈尔滨:黑龙江省档案馆;长春:吉林省档案馆;沈阳:辽宁省档案馆,1988
    40.杨曾文、源了圆主编.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宗教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
    41.解学诗总编审,马万里、陶统秀主编.满铁调查报告目录(上、下).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42.张志强主编.伪满洲国的“照片内参”.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43.民国丛书编委会.民国丛书(第一编·8、10、11、12、13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
    44.民国丛书编委会.民国丛书(第二编·11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
    45.民国丛书编委会.民国丛书(第三编·4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
    46.民国丛书编委会.民国丛书(第四编·2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
    47.民国丛书编委会.民国丛书(第五编·70、71、72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年。
    1.方艳华.沦陷区儒家文化的历史命运.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5月
    2.程力.伪满时期日伪当局宗教统治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5月
    3.何妍.民国时期东北民间宗教问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5月
    4.李慧娟.从总务厅的设置看伪满洲国的傀儡性质.吉林大学,2004年4月
    5.高承龙.伪满协和会在间岛地区活动状况之研究.延边大学,2002年5月
    6.韩立萍.伪满洲国时期历史教科书研究.辽宁大学,2006年5月
    7.胡庆祝.论伪满时期日本在东北实行的奴化教育.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6月
    8.许燕为.伪满时期吉林市的殖民教育及其影响.吉林大学,2005年4月
    9.王健.伪满时期东北私立学校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5月
    10.孙春日.论伪满洲国朝、日外来民族与“国籍法”的难产.延边大学,2005年5月
    11.吴晓亮.评日本帝国主大操纵下的伪满洲国“外交”.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5月
    12.赵坤.日伪时期的劳工压迫政策的评析.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5月
    13.梁红光.昭和天皇与侵略中国东北.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3月
    14.李哲全.「滿洲國」(1932-1945)的創建與中日關係.(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外交研究所,1985
    15.陳寶蓮.一九二七——一九三一年日本「滿洲政策」之探討.(台湾)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1968
    16.吳欣哲.日本殖民主義下的滿洲國法制.(台湾)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1992
    17.李文龍.偽「滿洲國」前期的治安對策.(台湾)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1976
    18.孫雅玲.滿洲國體育活動發展之研究(1932-1945).(台湾)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1992
    19.尚世昌.1945年以前東北勞工運動的探討.(台湾)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1993
    20.李振彥.日本在華的日文教育政策(1931—1945).(台湾)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1993
    21.張馥.九一八事變後的東北流亡學生(1931-1946).(台湾)國立師範大學歷史學系,1986
    22.王若茜.东北沧陷时期的日本宗教.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01期
    23.王若茜.东北沦陷时期的道教.东北亚论坛,2001年04期
    24.王若茜.东北沦陷时期的喇嘛教.东北亚论坛,2000年04期
    25.刘春英.东北沦陷时期日本殖民政权的伊斯兰教政策.日本学论坛,2004年01期
    26.刘春英.东北沦陷时期的伊斯兰教.日本研究,2001年04期
    27.李英武.东北沦陷时期天主教.日本研究,2001年04期
    28.李英武.东北沦陷时期的民间宗教与秘密结社.东北亚论坛,2002年01期
    29.王若茜.东北沦陷时期的朝鲜族宗教.东北亚论坛,2002年01期
    30.刘兆伟.论“满洲国”的儒佛教育方略.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31.王文锋.日本侵华罪证的新发现——伪满洲国建国神庙遗址的发掘.民国档案, 2002年03期
    32.忒莫勒.伪满喇嘛教宗团成立始末.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95年01期
    33.洪军、董辽.伪满洲国的“惟神之道”.沈阳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34.逄增玉.伪满洲国时期东北萨满教状况述略.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01期
    35.赵新梅.伪满洲国在学校教育中对儒家学说的改革与利用.江西教育科研,2000年10期
    36.王若茜、李英武、朱卫新.中国东北沦陷时期的宗教.东北亚论坛,2001年02期
    37.曲铁华.东北沦陷时期伪满在职教师教育.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年04期
    38.邵雍.日寇利用中国会道门侵华述论.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39.乔治忠.《旧满洲档》与“内国史院档”关系考析.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ASPT来源刊,CJFD收录刊,1994年01期
    40.喻大华.《清室优待条件》新论——兼探溥仪潜往东北的一个原因.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ASPT来源刊,CJFD收录刊,1994年01期
    41.季民.《文献》与清宫旧档、溥仪遗稿.中国档案报第006版,2001年7.27.
    42.杨光.从“满洲国”的官僚体制看日本“民族协和”的虚伪性.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24卷第6期,2006年11月
    43.刘洪陆.从伪满中央银行看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的经济掠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ASPT来源刊,CJFD收录刊,1995年07期
    44.解学诗.“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农业与农民——以伪满后期粮食、劳务和日本移民政策的推行为中心.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ASPT来源刊,CJFD收录刊,2001年05期
    45.李慧娟.从总务制到次长制—论伪满洲国政治体制的愧儡性.史学集刊,2005年10月04期
    46.刘耿生.档案中的溥仪.中国档案报第001版,2003年8月1日
    47.史桂芳.东亚联盟与伪满洲国.日本学论坛,2000年02期
    48.周一良.关于郑孝胥日记.读书,1995年09期
    49.王希亮.揭露伪满基层政权实质的一部新作—评《伪满基层政权研究》.黑龙江社会科学2000年06期
    50.李侃.解学诗著《伪满洲国史新编》读后收获.抗日战争研究,1997年01期
    51.霍燎原.略论伪满协和会.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05期
    52.刘晶辉.略论伪满洲国对青少年的奴化教育.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3.衣保中.论伪满时期的殖民地区域经济一体化.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04期
    54.黄诗玉.论伪满时期东北的特殊会社.宜宾师专学报(综合版),1998年04期
    55.王浩.末代皇帝溥仪由原苏联遣送回国真相.海内与海外,1994年05期
    56.刘传霞.女性视域中的历史——评迟子建的《伪满洲国》.当代文坛,2001年06期
    57.孙玉玲.剖析日本帝国主义在伪满撤销“治外法权”的实质.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6期
    58.爱新觉罗·毓嶦.溥仪是怎样走近日本的.炎黄春秋,2002年02期
    59.薛培杨.溥仪为什么会充当“伪满洲国”傀儡.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年06期
    60.高晓燕.浅析伪满的“协和义勇奉公队”.北方文物,2002年03期
    61.郎维成.日本帝国主义泡制的傀儡政权——“满洲国”及其覆灭.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62.何兰.日本对伪满洲国新闻业的垄断.现代传播,2005年03期
    63.里蓉.日本关东军挟持溥仪在沈阳登极的一场闹剧.兰台世界,1994年06期
    64.车霁虹.日本右翼宣扬“满洲国”是“王道乐土”之剖析.学习与探索,2003年03期
    65.孙运莉.试述伪满时期东北进步文化活动的开展.世纪桥,1995年Z1期
    66.杨家余.试析伪满时期东北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及其特点.党史研究与教学,2001年02期
    67.车霁虹.试析协和会在伪满基层政治统治中的影响和作用.北方文物,2004年03期
    68.陈威利.伪“满铁”和“满映”----日本对中国进行侵略的宣传基地.中州今古2003年02期
    69.阎振民.伪满“国民勤劳奉公制度”研究述评.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06期
    70.刘萍.伪满“勤劳奉公法”的出台及其与协和会的关系.抗日战争研究,2006年01期
    71.刘鼎铭.伪满大学教育实况及抗战胜利后整理意见(一).民国档案,2001年02期
    72.刘鼎铭.伪满大学教育实况及抗战胜利后整理意见(二).民国档案,2001年03期
    73.刘鼎铭.伪满大学教育实况及抗战胜利后整理意见(三).民国档案,2001年04期
    74.恒历.伪满大学生活回忆.文史精华,2004年09期
    75.郭素美.伪满的劳动统制政策.学习与探索,1994年02期
    76.俞辛焞.伪满的殖民体制与日本外务省(上).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第4期
    77.俞辛焞.伪满的殖民体制与日本外务省(下).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第5期
    78.李野光.伪满国务总理任免内幕.文史精华,1994年03期
    79.赵新梅.伪满建国大学述略.教育评论,2001年05期
    80.张凤鸣、王敬荣.伪满劳动统制政策剖析.学习与探索,2003年05期
    81.孔凡岭.伪满留日教育述论.抗日战争研究,1997年02期
    82.姜东平.伪满日本开拓团的罪恶历史.纵横,1999年04期
    83.李朝.伪满时期“东三省”实施的“奴化”教育.农垦师专学报,1995年第3期
    84.孔凡岭.伪满时期留日教育及其特点.历史档案,1998年01期
    85.朴今海.伪满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朝鲜族的“皇民化”政策.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04期
    86.赵群.伪满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地区的奴化教育及危害.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06期
    87.王庆祥.伪满时期日伪的边境政策.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02期
    88.孙玉玲.伪满特殊会社剖析.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06期
    89.张英华、于艳波.伪满文献价值及其开发利用.图书馆学研究,2002年11期
    90.陆桂敏.伪满政权始末.历史教学,1995年08期
    91.王颖.伪满殖民教育方针的演变及其影响.社会科学辑刊,1995年06期
    92.于耀洲、邢丽雅.伪满洲国建立后省级地方政权的建立及调整.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6年05期
    93.尹辉铎.伪满洲国劳动界的民族结构和民族间的位置关系.抗日战争研究,2004年01期
    94.潘丽华.伪满洲国社会教育述评.沈阳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95.房建昌.伪满洲国统治时期日寇铁蹄下的回族──兼论早期来华日本人在回族中的活动.宁夏社会科学,1997年04期
    96.罗继祖.我所见之《郑孝胥日记》.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06期
    97.王庆祥.我与溥仪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01期
    98.李淑娟.协和会与伪满政府关系述论——以协和会改组为核心展开.求是学刊2005年05期
    99.张颂甲.一篇未曾发表的爱新觉罗·溥仪访问记.百年潮,2006年07期
    100.陈景彦.一项多重角度研究的创新成果——评《伪满时期中国东北地区移民研究——兼论日本帝国主义实施的移民侵略》.东北亚论坛,2006年03期
    101.张洪君.于冲汉与伪满洲国的建立.社会科学辑刊,1995年03期
    102.华永正.在伪“满洲国”的日子里.党史纵览,1996年06期
    103.华永正.在伪“满洲国”的日子里(下).党史纵览,1997年01期
    104.李云涛.张景惠与黑龙江省伪政权.兰台世界,1996年10期
    105.李侃.郑孝胥与伪满洲国初期傀儡政权.抗日战争研究,1995年04期
    106.刘建华.“九·一八”事变前溥仪和日本的关系.日本学论坛,2005年02期
    107.顾裕禄.梵蒂冈承认伪满洲国实录.中国宗教,2005年02期
    108.王艳君、顾敏洪.近十五年来伪满职官制度研究综述.唐山师范学院学报,第27卷第4期
    109.吴丽华.日本对苏作战的准备与伪满的灭亡.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110.安德喜.伪满傀儡政权始末.兰台世界,2002年03期
    111.车霁虹.沦陷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建立的“集团部落”.北方文物,1995年03期
    112.宋德玲.“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全面沦陷时间考.北方文物,1995年03期
    113.田桂珍.东北沦陷的历史原因分析.黑河学刊,1995年06期
    114.李放.东北沦陷时期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及其运用.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5年02期
    115.潘启贵、金书勤.东北沦陷时期日伪宪兵和警察及罪恶举要.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05期
    116.方艳华.伪满“王道政治”的出笼与其异化错位研究.兰州学刊,2007年05期
    117.张洪军、刘英杰、李学成.概论日本对辽宁农村的统治——伪满时期辽宁农村问题的调查与研究.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18.李力.论伪满前期的劳动政策——限制华北工人进入东北地区劳动政策的形成.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04期
    119.李淑娟.协和会与伪满政府关系述论——以协和会改组为核心展开.求是学刊.2005年05期
    120.赵晓光、魏子扬.劳工的血泪——伪满“行政供出”的罪恶本质.党史纵横,2000年01期
    121.夏潮、史会来.抗战时期沦陷区封建礼教泛滥现象分析.学习与探索,1997年5期
    1.东亚经济调查局.支那に於ける回教徒の現状.《东亚》,昭和14年12卷
    2.柴田博陽.滿洲宗教と社会事業.昭和15年6月
    3.林述真.支那の宗法と家族.《东亚》,昭和10年8卷
    4.满铁上海事务所调查室.中支方面第三国宗教事業実状調查報告書.昭和15年4月
    5.多田部队本部调查班.支那土俗信仰こ於ケル道教ノ地位.昭和15年9月
    6.与亚院华中连络部.中支に於ける民間信仰の実情.昭和17年6月
    7.满洲事情案内所.滿洲の宗教.康德6年1月
    8.总裁室弘报课.滿洲こ於ケル宗教ノ概要.昭和13年6月
    9.满铁总裁室弘报课.滿洲基督教苦闘史.昭和14年10月
    10.文教部教化司礼教科.滿洲国の回教徒問題.康德11年8月
    11.齐齐哈尔铁路局.在滿カトリック教概况.昭和11年11月
    12.满洲帝国协和会中央本部调查部.惟神道と王道の真羲.
    13.三田了一、竹内羲典.北支那回教事情.北支经济调查所,昭和15年
    14.小泉浩太.回教の首都を目指して.昭和7年3月
    15.辻忠治.民族資料として見た滿洲の神佛——本篇は主として奉天の研究による(一).昭和7年7月
    16.辻忠治.民族資料として見た滿洲の神佛——本篇は主として奉天の研究による(二).昭和7年8月
    17.福田勝蔵.中国積弊の内面的一考察——魂を失ひたる儒教の罪过.昭和7年7月
    18.諸橋轍次.儒教の领域(一).昭和7年10月
    19.諸橋轍次.儒教の领域(承前).昭和7年11月
    20.滿洲評論社.回教徒の憤懣と宗教盬o令.昭和7年12月
    21.後藤泰淳.喇嘛教に就て(一).滿洲文化協会《滿蒙》,第17年第9号
    22.後藤泰淳.喇嘛教に就て(二).滿洲文化協会《滿蒙》,第17年第10号
    23.後藤泰淳.喇嘛教に就て(三).滿洲文化協会《滿蒙》,第17年第11号
    24.後藤泰淳.喇嘛教に就て(四).滿洲文化協会《滿蒙》,第17年第12号
    25.後藤泰淳.喇嘛教に就て(五).滿洲文化協会《滿蒙》,第18年第2号
    26.後藤泰淳.喇嘛教に就て(六).滿洲文化協会《滿蒙》,第18年第3号
    27.後藤泰淳.喇嘛教に就て(七).滿洲文化協会《滿蒙》,第18年第4号
    28.後藤泰淳.喇嘛教に就て(八).滿洲文化協会《滿蒙》,第18年第5号
    29.後藤泰淳.喇嘛教に就て(九).滿洲文化協会《滿蒙》,第18年第6号
    30.五十嵐賢隆.道教寺廟に於ける道士観.昭和10年10月
    31.新天地社.滿洲國の宗教運動.昭和12年3月
    32.滿洲評論社.全滿宗教取締.《滿洲評論》,第14卷第4号
    33.東亜経済調查局.支那回教徒の新動向.《東亜》,第11卷第4号
    34.東亜経済調查局.喇嘛教擁護運動.《東亜》,第11卷第4号
    35.真鍋藤治.中国に於ける基督教の布教権益.調查部,昭和15年
    36.小林又三.支那に於ける基督教伝道史(一).《滿鉄調查月报》,第20卷第2号
    37.小林又三.支那に於ける基督教伝道史(二).《滿鉄調查月报》,第20卷第3号
    38.小田亀明.支那に於ける伝統思想の二蘱型——儒教と道教.《滿鉄調查月报》,第20卷第5号
    39.柴藤貞一郎.文化の帰趨としての宗教.昭和16年7月
    40. Author Scherer, James A. B. Manchukuo: a bird's-eye view Publisher The Hokuseido Press, 1933
    41.【苏】B·阿瓦林.帝国主义在满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2.【日】冈部牧夫著,郑毅译.伪满洲国.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43. Damoel Overmyer(欧大年)著,周育民等译.中国民间教派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44. Prasenjit Duara(杜赞奇)著,王宪明等译.从民族囯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囯现代史硏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45. Prasenjit Duara(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4
    46. Tucker,David.滿洲國の文化と建築.社會文化史學,1993年30卷
    47.駒込武.「滿洲國」における儒敎の位相——大同·王道·皇道.思想,1994年841卷
    48.宮澤惠理子.滿洲國における靑年組織化と建國大學の創設.アジア文化硏究(國際基督敎大學學報Ⅲ?A),1995年21卷
    49.嶋田道彌.滿洲敎育史.東京,1982
    50.小峰和夫.滿洲——起源·植民·覇權.御茶の水書房,1991
    51.山本有造.「滿洲國」の硏究.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硏究所,1993
    52.裴富吉.官僚と政治と宗敎:「滿洲國」官僚武藤富男の事例.大阪產業大學論集(社會科學編),1999年111卷
    53.中下正治.二つの事變の狹間で:一在留邦人のみた滿洲事變および日支事變.東洋大學中國哲學文學科紀要,1996年4卷
    54.島川雅史.現人神と八紘一宇の思想——滿洲國建國神廟.史苑43巻2号,1984
    55.塚瀨進.滿洲國:「民族協和」の實像.吉川弘文館 (東京),1998
    56.田中寛.「滿洲國の私たち」に描かれた真実:同化政策のなかの作文集から.大東文化大學紀要(人文科學) 40号,2002
    57. McCormack,Gavan. Manchukuo:Constructing the Past. East Asian History No.2,1991
    58. Prasenjit Duara(杜赞奇). Sovereignty and authenticity : Manchukuo and the East Asian modern,200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