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商乐同荣 修身齐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以流传于云南大理境内的汉、白等民族中的,由宗教性民间音乐社团——洞经会组织谈演的洞经音乐为基本研究对象。既涉及了对承载洞经音乐的道教、佛教、白族本主信仰以及儒家思想几种宗教文化的仪式音乐研究,又有对洞经音乐作为民间雅集活动形式的世俗性音乐研究。这些工作都是在笔者十余次田野考察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完成的。
     本论文首先关注于在道教和儒家思想渗透与影响下形成,受商业文化及其传播网络主导的宗教仪式文化的考察研究,将其视为研究大理洞经音乐文化生存语境一个重要方面。
     其次,从丝竹乐的构成要素、技法、规律等方面入手,通过对大理洞经音乐的深层结构特征,以及与汉族丝竹乐之间的联系、融合等方面的考察分析,以此来进一步解释白族洞经音乐与族群、经济、社会、宗教等文化结构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
     最后,笔者通过对大理洞经音乐在仪式和信仰体系中角色和意义内涵的认识,从“局内人”的视野着手,以分析、比较的方法在“内”“外”文化观之间取得平衡,据此进一步解释洞经音乐文化构成与洞经仪式信仰的互动作用以及大理洞经音乐承载多种宗教信仰体系中的内在文化功能和意义。
     论文第一章从历时、共时的不同角度和眼光去分析大理白族的历史、社会、宗教等文化发展情况,以及这些文化特征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第二章通过田野考察对大理洞经会的历史及现状情况的分析和对洞经会的社会属性的认识,以阐述洞经会生存发展的不同社会语境以及洞经会创始人的创造价值等方面内容。
     第三章涉及了大理地区三种不同性质的洞经仪式活动及仪式音乐的表演过程,较完整地阐述了大理洞经会的信仰、仪式、音声三元结构的建构过程。
     在论文第四、五、六章中,笔者依据大理洞经音乐与宗教信仰、经文的关系及仪式功能将其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核心、中间及外围层次。主要涉及了洞经音乐与佛教、道教、内地丝竹乐等之间从信仰模式到音乐形式的比较分析,注重于不同仪式音乐在表演时的固定因素与非固定因素的研究,从而解释了大理洞经音乐文化深层结构模式及其模式变体的相互关系及一般构成特征。
     论文第七章是对大理洞经音乐的互文性阐释,涉及了洞经音乐表演及记谱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互文性分析以及洞经曲目与经文、洞经会之间的互文性关系等具体内容。
     论文第八章是关于大理洞经音乐的社会功能及作用的阐释,涉及了不同阶段白族洞经会的社会功能、当代大理洞经会的历史构成、洞经音乐世俗性表演及功能等方面内容。
     论文第九章是对大理洞经音乐的深层结构特征的分析研究,涉及了洞经音乐文化构成的模式特征、洞经音乐结构的模式及模式变体,以及深层结构模式与洞经音乐本土化之间的关系等内容。
     通过对大理地区洞经仪式音乐进行深层次、多角度的结构分析,得出了大理洞经音乐的模式化构成要素,而这种模式是建立在洞经会信仰观念基础之上的。因此,可将大理洞经音乐文化看作是,外来音乐文化与本地民间音乐的相互作用,及对外来音乐的本土化的过程。
This dissertation is based on first-hand materials recorded and notationed in my field work in Dali Yunnan province southwest China. The object of research is the Donjing music which is popular in a number of people such as the Han, and the Bai ethnic group, and it is performed by associations of Donjing music. My research has been focused not only on the function of the ritual music of Taoism, Buddhism, Confucianism, and Benzhu faith (which is a natural religion of Bai ethnic group), but also on studying Dongjing music as a folk music.
     First, it is the important to study the cultural context of Dongjing music, with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research of religious rituals which are influenced by Taoism, Confucianism, as well as the commercialized society and its media.
     The second objective is to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onjing music and cultural structure of the ethnicity, economy, society, religion by studying the deep structure of Bai's Dongjing music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instrumental music of silk and bamboo by researching the form, technique and model.
     Third,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meaning of Dongjing music in rituals and its role in the belief system from an insider's viewpoint, and tries to achieve a balance between the inside and outside viewpoint in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method. Furthermore, this research tries to explain the interaction the cultural foundation of Dongjing music, its interaction with the Dongjing ritual and the belief system as well as the religions embodied in Dali's Dongjing music.
     Chapter1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Bai's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history, society and religion,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modern society.
     Chapter2studies the history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association of Dongjing music based on the field work. It studies social identity, cultural context, the value system of the pioneer of Dongjing's association.
     Chapter3is focused on three kinds of the religious rituals and the associated musical performance from three places in Dali county. Their relationship has been explained in terms of religion, ritual as well as music.
     In chapters4,5, and6, I have categorized the Dongjing music into three levels:the core level, middle level and outer level, based on its relationship to the religion, scriptures, and ritual function. It also analyzed the music of Taoism, Buddhism, Confucianism from perspectives ranging from musical forms to faith systems. Moreover, this chapter studies the deep structure of Donjing music under the stable and unstable situation.
     In Chapter7, I employed the theory of intertextuality to explain the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actual performance and recorded notation of Dali's Dongjing music, and expla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itional forms and variants of Dongjing music.
     Chapter8is about the social function and meaning of Dali's Dongjing music in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Dongjing association, and the function of Dongjing music as a folkloric music.
     The last chapter is analysis of deep structure of Dali'sDongjing music which includes its musical and cultural form, its model and variant model,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ts model and the local culture.
     In sum, Dali's Dongjing music varies in its religious belief system, it musical composition, it role in rituals. Association of Dongjing music nowadays face the impact of a multi-cultural society, which increases the variation and Dongjing music change in response to these societal and cultural factors.
引文
①郭武:《道教与云南文化——道教在云南的传播、演变及影响》,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67-172页。
    ①罗明辉:《关于洞经音乐问题的探讨》,载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第44-48页。
    ②郑慧玲:《洞经音乐性质研究综述》,载于《文艺争鸣》2007年第9期,第145-147页。
    ③张兴荣:《云南洞经文化——儒释道三教的复合性文化》,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12页。
    ④李洋:《祭孔音乐在大理地区的传播及衍变》,载于《民族艺术研究》,1999年第6期,第11-19页。
    ⑤李洋:《祭孔音乐在大理地区的传播及衍变》,载于《民族艺术研究》,1999年第6期,第11-19页。
    ①雷宏安:《略论洞经音乐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载于《音乐探索》2003年第1期,第40-43页。
    ②罗明辉:《关于洞经音乐问题的探讨》,载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第44-48页。
    ③雷宏安:《略论洞经音乐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载于《音乐探索》2003年第1期,第40-43页。
    ④张兴荣:《云南洞经文化——儒释道三教的复合性文化》,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12页。
    ①杨政业主编:《大理文化论》,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7页。
    ②孙明跃:《纳西古乐与纳西族传统民族音乐》,载于《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第58-61页。
    ③张育英:《洞经古乐与道教音乐》,载于《中国宗教》,2004年第9期,第36-37页。
    ④沙马拉毅、候光:《中国洞经音乐的源和流》,载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10期,第51-54页。
    ⑤雷宏安:《略论中国洞经音乐的起源及流变特征》,载于《宗教学研究》,1999年第1期,第57-63页。
    ⑥王兴平:《洞经音乐探源》,音乐探索1999年,第4期,第26-35页。
    ①黄林、吴学源:《论云南洞经音乐组织的社会属性》,载于《民族艺术研究》,1992年第2期,第25-31页。
    ②张兴荣:《云南洞经文化——儒释道三教的复合性文化》,第53-69页。
    ③孙明跃:《纳西古乐与纳西族传统民族音乐》,载于《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第58-61页。桑德诺瓦:《关于纳西古乐内涵与外延的研究与探讨》,载于《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4期,第26-32页;《丽江纳西族洞经音乐的传说、曲牌及形态》,载于《民族艺术研究》,1996年第2期,第17-25页;《丽江纳西族洞经音乐的功用、变异及现状》,载于《民族艺术研究》,1995年第1期,第24-30页。
    ①周文林编:《宣科与纳西古乐》,云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第141-153页。
    ②Helen Rees. Echoes of History Naxi Music in Modern China, Oxford Uinvesity press,2000.
    ②张兴荣:《云南洞经文化》,儒道释三教的复合性文化》,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64-377页。
    ①张兴荣:《云南洞经文化——儒道释三教的复合性文化》,第2-3页。
    ②何显耀:《古乐遗韵——云南大理洞经音乐文化揭秘》,第196-207页。
    ③参见张兴荣、Helen Rees的著作。
    ④何显耀:《古乐遗韵---云南大理洞经音乐文化揭秘》,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第33-41页。
    ①张兴荣:《云南洞经音乐文化》,第364-372页。
    ②曹本冶主编:《仪式音声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年,第43-49页。
    ①杨政业主编:《大理文化论》,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28页。
    ②大理州人民政府编:《走近大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4页。
    ①徐嘉瑞:《大理古代文化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07页。
    ②杨政业主编:《大理文化论》,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28页。
    ①杨政业主编:《大理文化论》,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113页。
    ②杨政业主编:《大理文化论》,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47-50页。
    ③徐嘉瑞:《大理古代文化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15页。
    杨政业主编:《大理文化论》,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112-118页。
    ①陈延斌:《大理白族喜洲商帮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6-18页。
    ①李洋:《祭孔音乐在大理地区的传播和衍变》,载于《民族艺术研究》,1999年第6期,第11-18页。
    ②张丽剑:《明代大理白族地区汉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儒学教育》,载于《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第38-40页。
    ③张丽剑:《明代大理白族地区汉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儒学教育》,载于《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第38-40页。
    ①张丽剑:《明代大理白族地区汉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儒学教育》,载于《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第38-40页。
    ②大理市政府编:《南诏德化碑》,于大理市图书馆资料室。
    ①张丽剑:《明代汉文化在大理白族地区的影响——深受汉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群体》,载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第37-40页。
    ①金东朝:《中国云南大理白族的传统宗教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第47页。
    ②徐梅:《南诏文化的多元性与开放性》,云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第4页。
    ③金东朝:《中国云南大理白族的传统宗教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第42页。
    ①杨政业主编:《大理文化论》,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156-157页。
    ②杨政业主编:《大理文化论》,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51-52页。
    ①金东朝:《中国云南大理白族宗教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第48页。
    ②郭武:《道教与云南文化——道教在云南的传播、演变及影响》,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04-163页。
    ①金东朝:《中国云南大理白族宗教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第48页。
    ②[明]徐弘祖著、朱惠荣校注:《徐霞客游记》,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729页、904、920、944等页。
    ①杨镇业:《白族本主文化》,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0页。
    ①郭武:郭武:《道教与云南文化——道教在云南的传播、演变及影响》,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68-170页。
    ②郭武:郭武:《道教与云南文化——道教在云南的传播、演变及影响》,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77页。
    ①杨政业:《白族本主文化》,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52-57页。
    ①李福军:《试论儒家思想对白族本主文化的影响》,载于《楚雄师范学报》,2002年第2期,第50-52页。
    ①郭武:《道教与云南文化——道教在云南的传播、演变及影响》,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96-197页。
    ②吴学源、黄林:《论云南洞经音乐组织的社会属性》,载于《民族艺术研究》,1992年第2期,第26-31 页。
    ①雷宏安、杨韵笙:《略论洞经音乐组织的历史渊源及其道教特征——兼与黄林、吴学源同志商榷》,载于《民族艺术研究》,1993年第2期,第65-73页。
    ②李莼等编:《大理古轶书钞》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80-181页。
    ③何显耀:《古乐遗韵——云南大理洞经音乐文化揭秘》,第176页。
    ①张兴荣:《云南洞经文化——儒释道三教复合的性文化》,1998年,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第26页。
    ①张兴荣:《云南洞经文化》,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6页。
    ①周庆萱主编:《大理市民间器乐曲集》,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85页。
    ②陈延斌:《大理白族喜洲商帮研究》,第137页。
    ③陈延斌:《大理白族喜洲商帮研究》,第191页。
    ④《大理市文史资料》,第六辑。
    ①许娘光著、王芃译:《祖荫下——中国乡村的亲属与人格与社会流动》,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出版,2001年,第43-45页。
    ②何显耀:《古乐遗韵——云南大理洞经音乐文化揭秘》,第157页。
    ③蔡咏春:《大理丧仪》载于赵怀仁主编的《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年11月,第581-607页。
    ④杨希孟:《苍洱忆旧》,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79页。
    ①杨希孟:《苍洱忆旧》,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76-77页。
    (?)何显耀:《古乐遗韵》,第180页。
    ①张兴荣:《云南洞经文化》,第12-15页。
    ②李莼等编著:《大理古轶书钞》,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26-331页。
    ①李莼等编著:《大理古轶书钞》,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80-181页。
    ②李莼等编著:《大理古轶书钞》,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80-181页。
    ③张兴荣:《云南洞经文化》第22页。
    ④甘绍成:《洞经音乐产生的渊源》,载于《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第102-109页。
    ①何显耀:《古乐遗韵——云南大理洞经音乐文化揭秘》,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158页。
    ①参见本论文第一章儒家思想传播部分的内容。
    ②李洋:《祭孔音乐在大理地区的传播与衍变》,载于《民族艺术研究》,1999年第6期,第11-18页。
    ①李洋:《祭孔音乐在大理地区的传播与衍变》,载于《民族艺术研究》,1999年第6期,第11-18页。
    ②同上。
    ①文启明:《祭孔乐舞的形成和对外传播》,载于《中国音乐学》,2000年第2期,第71-83页。
    ②同上
    ①李洋:《祭孔音乐在大理地区的传播与衍变》,第11-18页。
    ②以上程序是根据大理洱滨村阳南北村的祭孔仪式整理的,是传统的程式,在大理其他乡镇里举办的祭孔仪式多与此相似,资料来自云之南社区网站:http://club.yninfo.com/thread-4981725-1-1.html。
    ①资料来自云之南社区网站:http://club.yninfo.com/thread-4981725-1-1.html。
    ②梁虎:《复活的仪式——大理诺邓白族村现代祭孔民族志》,云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①曹本冶、周楷模:《大理“白族端午节祭本主仪式”音乐叙事》,载于曹本冶主编:《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研究》西南卷,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432-450页。
    ②粱永佳:《地域的等级——一个大理村镇的仪式与文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26页。
    ③何显耀:《古乐遗韵——云南大理洞经音乐文化揭秘》,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160页。
    ④杨政业:《白族本主文化》,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0页。
    ①郭武:《道教与云南文化》,第167-168页。
    ①曹本冶主编:《仪式音声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年,第44-45页。
    ①[法]杜尔凯姆著、金泽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史宗主编:《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第59-76。
    ①这个分类吸取了杨民康教授对于傣族南传佛教音乐以及曹本冶、刘红教授对于道教音乐的分类思维要素。例如杨民康教授将傣族南传佛教音乐分为三个层次,即核心层次(巴利语为主的佛教经腔)、中介层次(傣语佛教经腔和大鼓舞曲)及外围层次(佛教节庆歌舞音乐)。《贝叶礼赞——傣族南传佛教节庆仪式音乐研究》,第238-240页。
    ②张兴荣:《云南洞经文化——儒释道三教的复合性文化》,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25-230页。
    ①详见沙玛拉毅:《中国洞经音乐的源和流》,载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10期,第51-55页。
    ②大理下关文化馆编:《大理洞经古乐》,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3页。
    ①此表中不同地区洞经会的相同曲目只统计一次,如下关、大理洞经会的《元皇赞》。
    ①袁静芳:《乐种学》,北京:华乐出版社,第86页。
    ①周庆萱主编:《大理民间器乐曲集》,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185-186页。
    ①沈洽:《音腔论》,载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2年第4期,第13-21页。
    ②吴积才、张芙:《大理方言简况及音系》,载于《玉溪师范学报》,1988年第6期,第61-83页。
    ①母韵是指韵腔中将赖以发展变化的因素,称为“母韵”,而据此发展和变化出来的因素,称为“子韵”。曹本冶、刘红:《道乐论——道教仪式的信仰、行为、音声三元理论结构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第207-208页。
    (?)曹本冶、刘红:《道乐论》第207-208页。
    ①周振锡、史新民著:《道教音乐》,北京燕山出版社,1994年,第66-70页。
    ②罗明辉:《云南剑川白族道教科仪仪式音乐研究》,台北,新文丰出版社,2001年,第275-287页。
    ①同上第327页。
    ②罗明辉:《云南剑川白族道教科仪仪式音乐研究》,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01年,第328页。
    ①罗明辉:《云南剑川白族道教科仪仪式音乐研究》,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01年,第190-191页。
    ①郭武:《道教与云南文化——道教在云南的传播、演变及影响》,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96-197页。
    ①唐鑫:《巍山洞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载于《云岭歌声》2004年第11期,第38-41页。
    ②引自唐鑫整理:《巍山洞经音乐选曲》,内部资料未出版。
    ①周振锡、史新民等著:《道教音乐》,北京燕山出版社,1994年,第38页。
    ②雷宏安、杨韵笙:《略论洞经音乐组织的历史渊源及其道教特征——兼与黄林、吴学源同志商榷》,载于《民族艺术研究》1993年第2期,第65-73页。
    ①袁静芳:《乐种学》,北京,华乐出版社,1999年,第72页。
    ②周庆萱主编:《大理市民间器乐曲集》,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350-353页。
    ③引自曹本冶、刘红:《道乐论》,第276页。
    ①引自曹本冶、刘红:《道乐论》,第291页。
    ②胡军:《正一、全真道乐之现行研究》,载于《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第117-124页。
    ①袁静芳主编:《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第436页。
    ①引自大理下关文化馆编:《大理洞经古乐》,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7页。
    ②袁静芳:《中国汉传佛教音乐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46-352页。
    ③袁静芳:《中国汉传佛教音乐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18-127页。
    ①袁静芳:《中国汉传佛教音乐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40-341页。
    ②引自袁静芳:《中国汉传佛教音乐文化》,第540-541页。
    ③黄翔鹏编著:《中国传统音乐一百八十调谱例集》,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第14页。
    ①此曲系大理南诏古乐学会乐谱,由赵天俊会长提供。
    ①引自袁静芳:《中国汉传佛教音乐文化》,第469页。
    ①杨晓凡、马永康主编:《白剧的风采》,云南省大理州新闻出版局内部资料,2006年,第137页。
    ②伍国栋:《白族音乐志》,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第138-142页。
    ①杨晓凡、马永康主编:《白剧的风采》,云南省大理州新闻出版局内部资料,2006年,第25-27页。
    ①大理下关文化馆编:《大理洞经音乐》,第5-6页。
    ②何显耀:《古乐遗韵——云南大理洞经音乐文化揭秘》,第109页。
    ①伍国栋:《江南丝竹——乐种文化与乐种形态的综合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年,第278-283页。
    ②李浩、李以恒是明代大理官员兼史学家,其著作收录在《大理古佚书钞》中,参见何显耀《古乐遗韵一—大理洞经古乐揭秘》,第108-109页。
    ③这里主要指从乐曲名称上来判断曲目的来源,并不确定是同一首乐曲。
    ①大理南诏古乐学会传谱。
    ②袁静芳:《乐种学》,第85页。
    ①李民雄、乔建中等主编:《江南丝竹音乐大成》,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548-549页
    ①引自大理下关文化馆编:《大理洞经古乐》,第86-87页。
    ①此曲为上海20-30年代印制的江南丝竹乐谱,参见李民雄、乔建中主编:《江南丝竹音乐大成》,第1207页。
    ①袁静芳:《乐种学》,第86页;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103页。
    ②乐谱引自《江南丝竹音乐大成》,第1568页。
    ①韦兹朋:《江南丝竹音乐在上海》,阮弘译,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年,第77-79页。
    ①李民雄、乔建中等主编:《江南丝竹音乐大成》,第662-665页。
    ①袁静芳:《乐种学》,第76页。
    ②乐谱引自冯光钰:《中国曲牌考》,安徽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374页。
    ①冯光钰:《中国曲牌考》,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191页,选自《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校译》1534页,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北词越角只曲[小桃红]第一首。
    ②冯光钰:《中国曲牌考》,第399页。
    ①冯光钰:《中国曲牌考》,第400页。
    ①冯光钰:《中国曲牌考》,第370页,这首基本调是摘自京剧西皮[小开门]单三段体A、A1、A2的A2。
    ①伍国栋主编:《白族音乐志》,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第265页。
    ②大理下关文化馆编:《大理洞经古乐》,第91-93页。
    ①大理下关文化馆:《大理洞经古乐》,第436-438页。
    ①伍国栋:《白族音乐志》,第83页。
    ②Helen Rees. Echoes of History, Naxi Music in Modern Chin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p68.
    ③桑德诺瓦:《丽江纳西洞经音乐的功用、异变及现状》,载于《民族艺术研究》1995年第1期,第24-30页。
    ①和云峰:《纳西族音乐史》,北京,中央音乐出版社,2004年,第290-303页。
    ②同上,第174-175页。
    ①Helen Rees. Echoes of History, Naxi Music in Modern Chin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pp72-73.
    ①杨文平、李国琼主编:《嵩明洞经音乐》,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第1页。
    ②杨文平、李国琼主编:《嵩明洞经音乐》,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第2页。
    ③杨文平、李国琼主编:《嵩明洞经音乐》,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第7页。
    ①杨文平、李国琼主编:《嵩明洞经音乐》,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148-149页。
    ②互文性理论是在西方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认为文本是由它以前文本的遗迹或记忆形成的。并且每个文本的外观都是用马赛克般的引文拼嵌起来的图案,每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但文本绝不能被理解为摘抄、粘贴或仿效的编辑过程,而是说,从文本网中抽出的语义成分总是超越此本文而指向其他先前文本,这些文本把现在的话语置入与它自身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更大的社会文本中。王瑾:《互文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33-41页。
    ①杨民康:《音乐民族志方法导论》,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第134、240、264页。
    ②Charles Seeger. Prescriptive and Descriptive Music-writing,Ethnomusicology edited by kay kaufman Shelemay Wesleyan University, Graland Publishing New York,1990, pp1-3..
    ①何显耀:《古乐遗韵一云南大理洞经音乐文化揭秘》,第398页。《玉振金声》乐谱为明嘉靖九年下关三元社和大理叶榆社成立后,由杨慎、赵雪屏、李以恒等共同搜集流传于大理一带的洞经乐曲而成。
    ①参见上一章节中关于江南丝竹音乐的分析。
    ①乐谱第一行为大理南诏古乐会的演奏记谱,第二行为喜洲史城聚真经会的演奏记谱,第三行为周城周德会的演奏记谱,第四行为这首乐曲旋律的骨干音。
    ①王瑾:《互文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33-41页。
    ②陈锡麟:《互文性理论概述》,载于《外国文学》1996年第1期,第72-78页。
    ③陈锡麟:《互文性理论概述》,载于《外国文学》1996年第1期,第72-78页。
    ①第一行乐谱为李莼根据下关三元会传谱所整理,第二行为笔者根据工尺谱的译谱。
    ①Bruno Nettl, Melinda Russell. In the Course of Performance Studies in the world of Music Improvisati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3-19.
    ②Bruno Nettl, Melinda Russell. In the Course of Performance Studies in the world of Music Improvisati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3-19.
    ①陈锡麟:《互文性理论概述》,载于《外国文学》1996年第1期,第72-78页。
    ①[法]罗兰.巴特:《一个解构主义的文本》汪耀进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3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刘顺利博士论文:《文本研究》,29页。
    ③同上。
    ①陈锡麟:《互文性理论概述》,载于《外国文学》1996年第1期,第72-78页。
    ①张兴荣:《云南洞经文化——儒释道三教复合的文化》,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第226页。
    ①张兴荣教授谈到读腔是指读表文、祝文的声腔曲调,该类曲调依字行腔、腔调自由,无拘无束、变异较大。读腔,不击不奏任何乐器。参见《云南洞经文化》,227页。
    ①赵勤:《喜洲史韵》,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4-27页。
    ②详见何显耀:《古乐遗韵——云南大理洞经音乐文化揭秘》,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4月,第178页。
    ③详见本文第三章内容。
    ④杨克成先生1910年出生于云南省大理县喜洲镇,1994年在昆明病故。
    ⑤此信息由杨克成先生之子杨民康提供。
    ⑥详见杨希孟:《苍洱忆旧》,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76-83页。
    ⑦许娘光著、工芃译:《祖荫下——中国乡村的亲属与人格与社会流动》,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出版,2001年,第43-45页。
    ⑧何显耀:《古乐遗韵——云南大理洞经音乐文化揭秘》,第165页。
    ⑨蔡咏春:《大理丧仪》载于赵怀仁主编的《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年11月,第581-607页。
    ①何显耀:《古乐遗韵》第172页。
    ①秦海鹰:《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载于《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第3期,第19-30页。
    ①秦海鹰:《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载于《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第3期,第19-30页。
    ①[美]雷斯:《关于重建民族音乐学》,汤亚汀译,载于《中国音乐学》1991年,第4期,第120-126页。
    ① Rice, Timothy."Toward the Remodeling of Ethnomusicologh". Ethnomusicology 1987,31(3). pp469-488.
    ② Helen Rees. Lives in Chinese Music,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Urbana and Chicago,2008, pp1-3.
    ① John Blacking. Music, Culture& Experience.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and London,1995, pp31-33.
    ①何显耀:《古乐遗韵——云南大理洞经音乐文化揭秘》,第114页。
    ②三月街是大理白族的传统节日,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开始,持续一周的时间。传说唐贞观年间为了祭拜观音,后发展成为集贸易、民族会聚、歌舞表演、民间体育竞技(如赛马、射箭、弩)等活动的节日。现在的活动地点为大理古城外,临近苍山脚下,大约有6万多平方米的街市,街市中有很多店铺和摊位,到了三月十五这一天,省内外的商人纷纷赶来进行贸易,热闹非凡。三月街有“一街赶千年,千年赶一街”的说法。
    (?)郭武:《道教与云南文化》,第181-182页。
    ①曹本冶主编:《仪式音声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年,第227页。
    ①张兴荣:《云南洞经音乐文化》,第22页。
    ①曹本冶主编:《仪式音声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年,第48页。
    1.曹本冶主编:《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研究-华南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
    2.曹本冶主编:《仪式音声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年。
    3.曹本冶主编:《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研究》西南卷,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
    4.曹本冶、刘红:《道乐论——道教仪式的信仰、行为、音声三元理论结构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5.蔡咏春:《大理丧仪》载于赵怀仁主编的《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年11月,第581-607页。
    6.陈延斌:《大理白族喜洲商帮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
    7.大理下关文化馆编:《大理洞经音乐》,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8.大理州人民政府编:《大理市文史资料》,第六辑。
    9.大理州人民政府编:《走近大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10.大理州人民政府编:《南诏德化碑》,图书馆内部资料。
    11.[法]杜尔凯姆著、金泽泽:《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史宗主编:《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12.道坚法师主编/海涛记谱整理:《北韵佛曲》,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
    13.冯光钰:《中国曲牌考》,安徽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年。
    14.郭武:《道教与云南文化——道教在云南的传播、演变及影响》,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
    15.和云峰:《纳西族音乐史》,北京,中央音乐出版社,2004年。
    16.黄翔鹏编著:《中国传统音乐一百八十调谱例集》,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
    17.何显耀:《古乐遗韵—云南大理洞经音乐文化揭秘》,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
    18.李民雄、乔建中等主编;《江南丝竹音乐大成》,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年。
    19.李民雄:《民族器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
    20.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
    21.李莼等编著:《大理古轶书钞》,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22.罗明辉:《云南剑川白族道教科仪仪式音乐研究》,台北,新文丰出版社,2001年
    23.[法]罗兰巴特著、汪耀进等译:《一个解构主义的文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24.梁永佳:《地域的等级——一个大理村镇的仪式与文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25.田青主编:《中国佛教音乐选萃》,上海音乐出版社,1993年。
    26.田青主编:《中国宗教音乐》,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
    27.伍国栋主编:《白族音乐志》,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
    28.伍国栋主编:《江南丝竹——乐种文化与乐种形态的综合研究》,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年。
    31.韦兹朋:《江南丝竹音乐在上海》,阮弘译,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年。
    32.徐嘉瑞:《大理古代文化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33.[明]徐弘祖著、朱惠荣校注:《徐霞客游记》,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34.许娘光著、王芃译:《祖荫下——中国乡村的亲属与人格与社会流动》,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出版,2001年。
    36.熊元正:《南诏史通论》,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年。
    37.杨民康:《贝叶礼赞——傣族南传佛教节庆仪式音乐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38.杨民康:《音乐民族志方法论导读》,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
    39.杨希孟:《苍洱忆旧》,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
    40.杨政业主编:《大理文化论》,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
    41.杨政业:《白族本主文化》,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42.袁静芳主编:《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
    43.袁静芳:《中国汉传佛教音乐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
    44.袁静芳:《乐种学》,北京,华乐出版社,1999年。
    45.杨文平、李国琼主编:《嵩明洞经音乐》,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
    46.杨晓凡、马永康主编:《白剧的风采》,云南省大理州新闻出版局内部资料,2006年。
    47.周文林编:《宣科与纳西古乐》,云南美术出版社发行,1999年。
    48.周振锡、史新民:《道教音乐》,北京燕山出版社,1994年。
    49.周庆萱主编:《大理市民间器乐曲集》,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
    50.周文敏:《红白喜事——云南大理喜洲白族人生礼仪》,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
    51.张兴荣:《云南洞经文化——儒释道三教的复合性文化》,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52.张兴荣:《云南原生态民族音乐》,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年。
    53.赵怀仁主编:《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年。
    54.赵勤:《喜洲史韵》,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年
    55.张文主编:《白乡天籁——剑川民间传统音乐》,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年。
    56.张文、羊雪芳编著:《白乡奇葩——剑川民间传统文化探索》,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年。
    1.陈锡麟:《互文性理论概述》,载于《外国文学》1996年第1期,第72-78页。
    2.甘绍成:《洞经音乐产生的渊源》,载于《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第102-109页。
    3.丁煜伦胡银波:《论云南洞经音乐的社会属性》,载于《民族音乐》,2009年第4期,34-35页。
    4.甘绍成:《文昌洞经音乐与道释儒雅俗文化》,载于《音乐探索》1996年第2期,16-17页。甘绍成:《全真道曲——十方韵的流传》,载于《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1年第4期,第90-99页。
    5.和力民:《论丽江洞经音乐的特色和起源》,载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35-41页。
    6.胡军:《正一、全真道乐之现行研究》,载于《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第117-124页。
    7.罗明辉:《关于洞经音乐问题的探讨》,载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第44-48页。
    10.[美]雷斯:《关于重建民族音乐学》,汤亚汀译,载于《中国音乐学》1991年第4期,第120-126页。
    11.李征:《洞经音乐与南丝古道》,载于《音乐探索》,2009年第3期,19-22页。
    12.李海伦:《云南洞经会的危机和前景》,载于《民族艺术研究》,1996年第3期,14-17页。
    13.李洋:《祭孔音乐在大理地区的传播及衍变》,载于《民族艺术研究》,1999年第6期,第11-19页。
    14.雷宏安:《略论洞经音乐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载于《音乐探索》2003年第1期,第40-43页。
    15.雷宏安:《略论中国洞经音乐的起源及流变特征》,载于《宗教学研究》,1999年第1期,第57-63页。
    16.雷宏安、杨韵笙:《略论洞经音乐组织的历史渊源及其道教特征——兼与黄林、吴学源同志商榷》,载于《民族艺术研究》,1993年第2期,第65-73页。
    17.林莉:《云南洞经与近代云南民间道教发展特点初析》,载于《中国道教》,2004年第1期,37-39页。
    18.李福军:《试论儒家思想对白族本主文化的影响》,载于《楚雄师范学报》,2002年第2期,第50-52页。
    19.秦海鹰:《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载于《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第3期,第19-30页。
    20.蒲亨强:《道教施食仪式音乐源流考》,载于《乐府新声》,2009年第2期,69-73页。
    21.普志忠:《古风神韵——纳西洞经古乐初探》,载于《云南档案》,2009年第4期,22-24页。
    22.桑德诺瓦:《关于纳西古乐内涵与外延的研究与探讨》,载于《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4期,第26-32页;
    23.桑德诺瓦:《丽江纳西族洞经音乐的传说、曲牌及形态》,载于《民族艺术研究》,1996年第2期,第17-25页;
    24.桑德诺瓦:《丽江纳西族洞经音乐的功用、变异及现状》,载于《民族艺术研究》,1995年第1期,第24-30页。
    25.沙马拉毅、候光:《中国洞经音乐的源和流》,载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10期,第51-54页。
    26.孙明跃:《纳西古乐与纳西族传统民族音乐》,载于《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第58-61页。
    27.孙明跃方伟伟:《从_白沙细乐_的乐曲看多种民族文化的融合》,载于《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131-134页。
    28.申波:《从乐本体看洞经音乐的人文视野及现实朝向》,载于《民族艺术研究》,2003年第3期,63-67页。
    29.沈洽:《动态音律基础研究》,载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8-13页。
    30.沈洽:《音腔论》,载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2年04期,第13-21页;1983年第1期,第3-11页。
    31.沈洽:《论“双视角”研究方法及其在民族音乐学中的实践和意义》,载于《中国音乐学》,1998年,第2期,第65-85页。
    32.唐鑫:《巍山洞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载于《云岭歌声》2004年第11期,第38-41页。
    33.王兴平:《洞经音乐探源》,音乐探索1999年第4期,第26-35页。
    34.吴学源、黄林:《论云南洞经音乐组织的社会属性》,载于《民族艺术研究》,1992年第2期,第26-31页。
    35.吴学源:《云南洞经音乐述略》,载于《中国音乐》,2002年第1期,47-49页。
    36.文启明:《祭孔乐舞的形成和对外传播》,载于《中国音乐学》,2000年第2期,第71-83页。
    37.杨民康:《论佛教从林制度与佛教音乐风格区的相互关系》,载于《艺术百家》2011年第 4期,第120-126页。
    38.杨民康:《德宏傣族佛教寺院的信众吟诵艺术及其文化变迁》,载于《民族艺术》,2011年第3期,第77-82页。
    39.杨曦帆:《论丽江“白沙细乐”的风格形成与现代化发展》,载于《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9期,60-62页。
    40.杨育民:《大理白族传统音乐形态与传承方式》,载于《民族音乐》,2008年第3期,27-29页。
    41.杨知秋:《大理洞经源流探》,载于《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54-56页。
    42.杨明高:《白族本主祭祀活动中的音乐文化》,载于《艺术探索》,1997年S1期,107-112页。
    43.宣科:《白沙细乐探源》,载于《云岭歌声》,2003年第12期,52-55页。
    44.张伯瑜:《云南个旧市屯镇洞经音乐三首套曲分析》,载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第73-82页。
    45.张伯瑜:《谁是听众?由信仰所维系的云南洞经谈演》,载于《艺术评论》2012年第3期,第73-79页。
    46.张育英:《洞经古乐与道教音乐》,载于《中国宗教》,2004年第9期,第36-37页。
    47.张丽剑:《明代大理白族地区汉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儒学教育》,载于《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第38-40页。
    48.——:《明代汉文化在大理白族地区的影响——深受汉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群体》,载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第37-40页。
    49.郑慧玲:《洞经音乐性质研究综述》,载于《文艺争鸣》2007年第9期,第145-147页。
    50.周楷模:《民间仪式中的女性角色、音乐行为及其象征意义——以中国白族“祭本主”仪式音乐为例》,载于《音乐艺术》,2005年第1期,64-72页。
    51.张健生龙祥华:《浅论云南洞经音乐与地方宗教艺术的关系》,载于《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74-77页。
    52.张文:《略谈白族洞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载于《音乐探索》2003年第1期,37-39页。
    1.金东朝:《中国云南大理白族的传统宗教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
    2.梁虎:《复活的仪式——大理诺邓白族村现代祭孔民族志》,云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3.刘顺利:《文本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论文,2002年。
    4.徐梅:《南诏宗教文化的多元性与开放性》,云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
    5.王鹏飞:《音乐的宗教——四川梓潼洞经音乐的调查研究》,西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6.赵书峰:《湖南瑶传道教音乐与梅山文化——以瑶族还家愿与梅山教仪式音乐的比较为例》,中央音乐学院博士论文,2011年。
    1. Bruno Nettl, Melinda Russell. In the Course of Performance Studies in the world of Music Improvisati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8.
    2. Bell Yung. Harmony and Counterpoint Ritual music in Chinese Context,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3. Charles Seeger. Prescriptive and Descriptive Music-writing, Ethnomusicology edited by kay kaufman Shelemay Wesleyan University, Graland Publishing New York,1990.
    4. Helen Rees. Echoes of History, Naxi Music in Modern Chin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5. Helen Rees. Lives in Chinese Music,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Urbana and Chicago,2008.
    6. John Blacking. Music, Cultured Experience.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and London,1995.
    7. Jonathan Stock. "The Application of Schenkerian Analysis to Ethnomusicology:Problems and Possibilities." Music A nalysis 1993, (2). pp215-40.
    8. Timothy Rice."Toward the Remodeling of Ethnomusicologh". Ethnomusicology 1987,31(3). pp469-488.
    9.Timothy Rice. "Time, Place, and Metaphor in Musical Experience and Ethnography". Ethnomusicology 2003,47(2). pp151-179.
    1.云之南社区网站:http://club.yninfo.com/thread-4981725-1-1.html
    2.牛津格罗夫音乐在线数据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
    3.维基百科全书http://en.wikipedia.org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