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新疆民族装饰艺术审美心理追溯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新疆民族装饰艺术中的“金妆文化”现象为思考角度,梳理并试图探讨了形成其民族装饰艺术审美心理所产生的历史及社会文化成因,全文也一直围绕着这样一个问题展开,即形成新疆的民族装饰艺术中的“金妆文化”为何在新疆存在,为何呈现出金装的视觉文化特征。本文从现象的思考入手,第一章梳理了黄金作为自然物质本身到成为承载人类文化载体的过程,黄金被东西方各民族赋予了不同的文化样貌。第二章从新疆的民族装饰艺术中的“金妆文化”表现形式进行视觉上的分析,讨论了黄金对于新疆民族而言,被赋予了怎样的民族文化信息。第三章从早于中原地区的用金和饰金审美传统的新疆的主要金工艺现象进一步讨论了新疆“金妆文化”存在的悠久历史传统,第四章及第五章从民族审美心理学理论分析的方法入手,从形成民族审美心理发生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原始文化的最初民族集体无意识开始,对形成新疆“金妆文化”的“原始密码”进行了线索梳理,然而,形成其民族审美心理最终积淀的还是社会文化系统,新疆的历史文化所具有的诸多特性也最终将用金的审美意识稳固下来,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审美观念中。结语对新疆的用金传统对中原用金及其工艺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讨论,进一步说明了新疆在其中所起到的重要的中介作用。
Based on "gold decoration culture" in the ethnic decorative art of Xinjiang,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iscover historical, social and cultural origins of the aesthetic psychology for the ethnic decorative art. The paper is also structured around why the "gold decoration culture" has existed among ethnic groups in Xinjiang, and how its visu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were formed. Chapter1of the paper gives an account of the course of gold as a natural substance becoming a carrier of human culture and being given different cultural meanings by Eastern and Western nationalities. Chapter2gives an analysis from the visual perspective of the forms of the "gold decoration culture", and explores what ethnic cultural information that gold carries to ethnic groups in Xinjiang. Chapter3deals makes further discussion about the long tradition of the "gold decoration culture" from gold treating processes in Xinjiang's gold and gold-decoration aesthetic tradition which emerged earlier than that in China's central plains. Chapters4and5, through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ethnic aesthetic psychology, looks into the "primitive code" for Xinjiang's "gold decoration culture", starting from the natural and geographic environments in which the ethnic aesthetic psychology was formed, and from 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 in its primitive culture. But it was in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system that this ethnic aesthetic psychology deposited, and many characteristics of Xinjiang's history and culture have been eventually stabilized through the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about gold and manifested in aesthetic perception of everyday life. In the final section, the paper looks at the influence that Xinjiang's gold tradition had on gold treating processes in the central plains, as well as the important role that Xinjiang played in that regard.
引文
(?)徐湖平主编、韦正编撰,《金银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述要部分。
    2赵丰主编,《丝绸之路美术考古概论》,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162页。
    3“步摇”为中国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名称,即“步则动摇也”,来源于鲜卑族摇叶冠饰。《后汉书·舆服志》提到东汉皇后的首饰中就已经提到了“步摇”。见:赵丰主编,《丝绸之路美术考古概论》,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180页。孙机,《步摇、步摇冠与摇叶饰片》,见《文物》,1991年第11期。
    5杨伯达,《中国古代金饰文化板块论》,见《故宫博物院院刊》,2007年第6期。
    6杨伯达,《中国古代金饰文化板块论》,见《故宫博物院院刊》,2007年第6期。
    7吴勇,《试述新疆地区早期金银器》,见《新疆文物》,1999年3—4期合刊。
    8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阿拉沟竖穴木椁墓发掘简报》,见《文物》,1981年第1期。
    9吴勇,《试述新疆地区早期金银器》,见《新疆文物》,1999年3—4期合刊。
    10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吉木萨尔县大龙口墓葬》,见: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编,《新疆文物考古新收获》(续)(1990—1996),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7年,第409页。
    11吴勇,《试述新疆地区早期金银器》,见《新疆文物》,1999年3—4期合刊。
    12吴勇,《试述新疆地区早期金银器》,见《新疆文物》,1999年3—-4期合刊。
    13王炳华,《新疆波马金银器》,见:殷晴主编,《吐鲁番学新论》,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27页。
    14“最早的金饰品是殷墟王室墓葬出土的金片、金叶、金箔等金叶片饰……真正的金饰迄今为止以出 土物而论没有早过两周的”。见:杨伯达,《中国古代金饰文化板块论》,载《故宫博物院院刊》,2007年第6期;“黄金单体器件可以追溯到西周的带饰”。见:张静、齐东方著,《古代金银器》,文物出版社,2008年,引言,第5页。
    (?)张静、齐东方著,《古代金银器》,文物出版社,2008年,第33页:
    16薛宗正主编,《中国新疆古代社会生活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导言,第16页。
    17倪建林,《原始装饰艺术研究》,东南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1页。
    18[英]爱德华·泰勒著,《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209页。
    19[美]弗朗兹·博厄斯著,《原始艺术》,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页。
    20张凯雷:《喀什维吾尔民居建筑装饰艺术研究》,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刘琳琳:《论新疆维吾尔族清真寺建筑浮雕装饰艺术》,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贺婧婧:《新疆喀什香妃墓柱式装饰艺术研究》,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布拉比亚木·阿不都苏甫尔:《新疆维吾尔族地毯国案的文化研究——以和田、喀什地区为中心》,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闫政远:《草原民族装饰图案简论》,见《美术观察》,2011年第8期;涂少辉:《哈萨克族图案艺术》,见《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9期;李建国:《柯尔克孜族图案艺术分析》,见《装饰》,2007年第9期:伊明江·阿布都热依木:《维吾尔族图案艺术的美学渊源探》,见《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郭泳儒:《哈萨克族刺绣装饰图案形式探究》,见《美术界》,2010年第3期;王萍、陈文福:《哈密地区维吾尔族传统服饰中的图案装饰》,见《设计艺术》,2011年第4期;陈述:《生命的意识一维吾尔族装饰图案探微》,见《美术研究》,2005年第1期。
    21翁梅:《新疆维吾尔民间釉陶造型与装饰研究》,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赵凯:《新疆民族民间传统手工木器装饰审美意识研究》,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安尼瓦尔·赛买提:《维吾尔族传统爱德莱斯绸工艺研究》,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阿力木江·祖农:《喀什市维吾尔族传统上陶工艺调查》,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任文杰:《初探新疆民族民间铜器工艺》,见《美术界》2010年第10期:王凡:《新疆维吾尔族民间木器艺术》,见《装饰》,2008年第9期:秦峰:《喀什维吾尔族铜器工艺形成因素的探析》,见《装饰》,2012年第3期:杨晓康:《新疆民族式小刀装饰研究》,见《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木尼热·阿布都热合曼:《维吾尔族铜匠工艺略论》,见《美术观察》,2009年第8期;夏克尔·赛塔尔:《维吾尔族民间制毡工艺研究》,新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骆惠珍:《新疆维吾尔族花帽的文化审视》,见《新疆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孜娜提古丽:《哈萨克族女性传统服饰色彩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十学位论文;阿布力米提·买买提:《维吾尔族色彩审美观及所表现的民俗文化现象》,见《青海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郭泳儒、张诗悦:《哈萨克族首饰艺术探究》,见《艺术探索》,2011年第10期;王绍伟:《维吾尔族和田式花丝耳环》,见《艺术设计研究》增刊:秦峰、解玲、徐红:《富丽繁复的美——对维吾尔族金饰艺术的探究》,见《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11年第4期;热娜·买买提:《论维吾尔族传统首饰文化质点》,见《新疆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热娜·买买提:《新疆维吾尔族传统黄金耳饰艺术探微》,见《装饰》,2009年第9期;秦峰:《哈萨克族首饰艺术特征》,见《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吴艳春、尹一帆:《柯尔克孜族传统首饰 艺术初探》,见《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22梁一儒著,《民族审美心理学概论》,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序言,第2页。
    23梁一儒著,《民族审美心理学概论》,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页。
    24梁一儒著,《民族审美心理学概论》,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6页。
    25“类”是马克思对于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那些基本特征的最高抽象。同样,对于民族来说,“类”或者“类型”概括了一个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基本特征或共同心理素质。见梁一儒著,《民族审美心理学概论》,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序言,第9页。
    26[英]托马斯·莫尔著,戴镏龄译,《乌托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年,第80页。
    27托马斯·莫尔爵十(Sir Thomas More),生卒于1478-1524年,代表作为《乌托邦》(1516年写成),表达了作者对当时英国“羊吃人”的不合理社会的严厉批评,希望实现理想的社会。
    28[美]彼得·L.伯恩斯坦(Peter L. Bernstein),黄磊、郑佩芸译,《黄金简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序言,第1页。
    29[美]彼得·L.伯恩斯坦(Peter L. Bernstein),黄磊、郑佩芸译,《黄金简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序言,第4页。
    30[美]彼得·L.伯恩斯坦(Peter L. Bernstein),黄磊、郑佩芸译,《黄金简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5页。
    31金永铎主编,《黄金知识概览》,冶金出版社,1994年,绪论部分。
    32金永铎主编,《黄金知识概览》,冶金工业出版社,1994年,第1页。
    33王强编著,《黄金价值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第3页。
    34王强编著,《黄金价值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第4页。
    35柳淑兰著,《中国首饰》,轻工出版社,1989年,第28页。
    36[美]彼得·L.伯恩斯坦(Peter L. Bernstein),黄磊、郑佩芸译,《黄金简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序言,第10页。
    37金永铎主编,《黄金知识概览》,冶金工业出版社,1994年,第18页。
    38王强编著,《黄金价值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第20页。
    39[苏]阿·尼·格拉德舍夫斯基著,吉林师范大学历史系翻译室译,《古代东方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年,第179页。
    40[法]雅克·德比奇(J. Debichi)等著,徐庆平译,《西方艺术史》,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10页。
    41[美]彼得·L0.伯恩斯坦(Peter L. Bernstein),黄磊、郑佩芸译,《黄金简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9页。
    42[美]彼得·L.伯恩斯坦(Peter L. Bernstein),黄磊、郑佩芸译,《黄金简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5页。
    43[美]彼得·L.伯恩斯坦(Peter L. Bernstein)黄磊、郑佩芸译,《黄金简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3页。
    44[美]彼得·L.伯恩斯坦(Peter L. Bernstein)黄磊、郑佩芸译,《黄金简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7页。
    45[美]彼得·L.伯恩斯坦(Peter L. Bernstein)黄磊、郑佩芸译,《黄金简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79页。
    46仝小琳,《说“金”》,见《语言研究》,2002年特刊。
    47龚国强著,《与日月同辉——中国古代金银器》,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74页。
    48张静、齐东方著,《古代金银器》,文物出版社,2008年,第43页。
    49赵怀志、宁远涛,《中国古代金药、“药金”、“金液”评论》,载《贵金属》,1999年第3期。
    50赵怀志、宁远涛,《中国古代金药、“药金”、“金液”评论》,见《贵金属》,1999年第3期。
    51在《素问》中提到“九针最妙者,为其各有所宜”,意思是说明针形不同,功用也各不相同。《灵枢经》主要讲述九针的长短、形制和主诊。见:龚国强著,《与日月同辉——中国古代金银器》,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65页。
    52赵怀志、宁远涛,《中国古代金药、“药金”、“金液”评论》中引用,见《贵金属》,1999年第3期。
    53张静、齐东方著,《古代金银器》,文物出版社,2008年,第44页。
    54赵怀志、宁远涛,《中国古代金药、“药金”、“金液”评论》,见《贵金属》,1999年第3期。赵怀志、宁远涛,《古代中国和印度的金粉制造技术和应用》,见《贵金属》,1999年第2期。
    55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编,《信阳楚墓》,附录:信阳楚简释文与考释,文物出版社,1986年,第129页。
    56涂书田,《安徽省寿县出土一大批楚金币》,《文物》,1980年第10期。
    57(春秋)管仲撰,吴文涛、张善良编著,《管子》,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第51页。
    58黄翠梅、李建纬,《金玉同盟——东周金器和玉器之装饰风格与角色演变》,见《中原文物》,2007年第1期。
    59[美]彼得·L.伯恩斯坦(Peter L. Bernstein),黄磊、郑佩芸译,《黄金简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页。
    60[英]罗森著,孙心菲等译,《中国古代的艺术与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前言,第2页。
    61[美]彼得·L.伯恩斯坦(Peter L. Bernstein),黄磊、郑佩芸译,《黄金简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0页。
    62[英]罗森著,孙心菲等译,《中国古代的艺术与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19页。
    63邱紫华主编,《东方美学史》(上册),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43页。
    64邱紫华主编,《东方艺术与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6页。
    65[德]汉尼希、朱威烈等著,《人类早期文明的“木乃伊”——古埃及文化求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72页。
    66邱紫华主编,《东方美学史》,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01页。
    67[俄]M.φ.奥夫相尼科夫主编,王家瑛译,李俊聪校,《中近东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1992年,第5页。
    68[美]E.A.华理士·布奇(E. A. Wallis Budge)著,罗尘译,《埃及亡灵书》,京华出版社,北京,2001年,第236页。
    69邱紫华主编,《东方美学史》,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62页。
    70邱紫华主编,《东方美学史》,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64页。
    71徐湖平主编、韦正编撰,《金银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述要部分。
    72[苏]M.Φ.奥夫相尼科夫主编:王家瑛译,李俊聪校,《中近东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1992年,第13页。
    73邱紫华主编,《东方艺术与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4页。
    74[埃及]尼阿玛特·伊斯梅尔·阿拉姆著,朱威烈、郭黎译,《中东艺术史》(古代),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第56页。
    75[苏]M.Φ.奥夫相尼科夫主编,王家瑛译,李俊聪校,《中近东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1992年,第11页。
    76徐湖平主编、韦正编撰,《金银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述要部分。
    77[美]彼得·L.伯恩斯坦(Peter L. Bernstein),黄磊、郑佩芸译,《黄金简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序言,第5页。
    78王强编著,《黄金价值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第107页。
    79徐湖平主编、韦正编撰,《金银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述要部分。
    80徐湖平主编、韦正编撰,《金银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述要部分。
    81徐湖平主编、韦正编撰,《金银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述要部分。
    82张静、齐东方著,《古代金银器》,文物出版社,2008年,引言,第4、5页。
    83徐湖平主编、韦正编撰,《金银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述要部分。
    84阿布力米提·买买提,《维吾尔族色彩审美观及所表现的民俗文化现象》,见《青海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张昀,《维吾尔族的绿色观阐释》,见《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伊明江·阿不都热依木,《浅析维吾尔族语言色彩中黑色的审美文化意味》,见《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9期;伊明江·阿不都热依木,《浅析维吾尔族的白色观念》,见《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周云,《维吾尔色彩审美观中的黄色之辨》,见《装饰》,2010年第7期。
    85[意]马里奥·布萨格里(Mario Bussagli)、[印]查娅·帕特卡娅、[印]B.N.普里等著,许建英、何汉民编译,贾应逸审校,《中亚佛教艺术》,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2年,序言,第19页。
    86李安宁编著,《新疆民族民间美术》,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1页。
    87李安宁编著,《新疆民族民间美术》,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8页。
    88关于“艾德莱斯”一词的来源,相关研究学者都参考印度学者的著作《赫亚斯丁辞典》中对艾德莱斯的注释:"'atlas'是麦加使用的一种无纹饰的钱币,同时又含有无印花图案的丝绸之意。在第九层天上,那穹窿拱顶般弯曲的地方名叫埃西(天界),因为那个地方与无纹饰的货币一样是没有星星的,这种状况称之为艾德莱斯,也泛指肤色为红黑褐色的野兽和狼”。见:阿不里米提·肉孜:《试论维吾尔族传统工艺美术图案的构思和民族特色》,载:《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5期。
    89阿不里米提·肉孜:《试论维吾尔族传统工艺美术图案的构思和民族特色》,见《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5期。
    90张夫也著,《外国工艺美术史》,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101页。
    91阿不里米提·肉孜,《试论维吾尔族传统工艺美术图案的构思和民族特色》,见《新疆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5期。
    92因新疆“直到目前为止,各地出土的文物中,未能见到一件艾德莱斯实物,在所见到的有关中亚出上的文物资料中,也未见有关艾德莱斯的报导”,而根据宁夏银川的西夏陵区出上的那件织造工艺中的染色工艺与新疆艾德莱斯相同的“茂花闪色锦”的出上时间,可以看出这种扎结经线染色工艺的单层色织物可以上溯到宋代,而宋代的乌兹别克斯坦地区(居民称为安集延人)当时为中国政府所辖,艾德莱斯在当时的于阗、喀什的莎车、安集延均为主要产地,被称为安集延式(黑艾德莱斯)的艾德莱斯是由当时辖喀什地区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喀喇汗王朝时期的安集延人所创,故而并不存在由安集延人传入的话题讨论。见:李安宁编著,《新疆民族民间工艺美术》,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9-30页。
    93滕晓铂,《一种可能:新疆的爱特丽斯绸与它的印度起源》,载《装饰》,2005年第3期。作者认为:使用经纬线扎染技术织造的织物,最早在印度用棉纺后的纱线织,纱线扎染织物在印度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有古老历史的织物,它最晚在公元5世纪就已经在印度产生了,我国的和田、莎车是艾德莱斯绸的重要产地,也是自古以来连接中印两国的丝绸之路L的重要枢纽。
    94赵丰同时引用段玉裁所用《华阳国志》的文献记载:“武都郡有氐傻,殊缕布者,盖殊其缕色而相间之,拼之者言絣”,并同时解释:“扎经染色织物正是区分把经丝(缕)扎染形成殊其缕色的效果后再絣起来相间织之,后来的絣只是将这种工艺用于丝织物上而己,与汉字原意相符”。见:赵丰著,《中国丝绸艺术史》,文物出版社,2005年,第49页。
    95对新疆艾德莱斯绸的染经显花工艺,田自秉先生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做了描述,其染经显花的工艺是“将经线按照设色的要求,把不需要染色的区段用包裹物包扎,再进行染色,使经线呈现出一段一段不相同的色彩效果”。见:田自秉著,《中国工艺美术史》,东方出版中心,1985年,第245页。染色后的彩色经线根据事先设计好的图案上机排列就绪,然后再织入纬线成绸即可,故而被称为染经显花。那些按图案包扎的区段,由于最两端更容易渗入染液,而最中间染液进不去,因而图案形成自然晕染的由浅到深的色泽,纹样的轮廓形成朦胧、参差不齐的效果,形成非人工的天然特殊痕迹,颇具特色。
    96赵丰著,《中国丝绸艺术史》,文物出版社,2005年,第58页。
    97李安宁编著,《新疆民族民间工艺美术》,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4页。
    98贾应逸,张亨德编著,《新疆地毯史略》,轻工业出版社,1984年,第4页。
    99赵丰,《中国古代染色文化区域体系初探》,见《中国历史地理论》,1989年第1期。
    100《新疆回部志》卷7,转引自薛宗正主编,《中国新疆古代社会生活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37页。
    101和宁撰,《回疆通志》,卷12,(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年六月版,第407页。
    102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编,《中国民间美术研究》,贵州美术出版社,1987年,第418页。
    103李安宁编著,《新疆民族民间美术》,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06、108、112页。
    104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30页。
    105李晓峰,《维吾尔族的“金文化”审美观》,见《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年第6期。
    106曹红编著,《维吾尔族生活方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74页。
    107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31页。
    108阮明道主编,《西域地理图说注》,延边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75页。
    109(清)乾隆间抄本影印,《回疆志》,成文出版社,1968年三月版本,第69页。
    110冯家异、程溯洛,穆广文编著,《维吾尔族史料简编》(上册),民族出版社,1981年,第76页。
    111成书于哈喇汗王朝(公元十世纪半到十二世纪)时期,借以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歌谣、谚语、谜语等说明一些词语的含义,是研究突厥民族生活史的百科全书。
    112麻赫默德·喀什噶里著,何锐、丁一、校仲彝、刘静嘉译,《突厥语大词典》,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一卷第114页、第二卷第297页、第三卷第212页。
    113麻赫默德·喀什噶里著,何锐、丁一、校仲彝、刘静嘉译,《突厥语大词典》,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一卷第420、492页,第三卷第213页。
    114麻赫默德·喀什噶里著,何锐、丁一、校仲彝、刘静嘉译,《突厥语大词典》,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三卷第16、147页。
    115麻赫默德·喀什噶里著,何锐、丁一、校仲彝、刘静嘉译,《突厥语大词典》,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三卷第201页。
    116吴勇,《试述新疆地区早期金银器》,见《新疆文物》,1999年第3-4期合刊。
    117资料来源:《新疆民族心理研究》(内部资料),新疆师范大学,1992年,151页。见:曹红著,《维吾尔族生活方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74页。
    116阿尔斯兰·阿不都拉,《《福乐智慧》中的比喻及其民族特色》,见《民族文学研究》,2002年第4期。
    119主编,《中国新疆古代社会生活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41页。
    120《回鹘服饰文化研究》,东华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62页。
    121莫尼克·玛雅尔,耿异译,《古代高昌王国物质文明史》,中华书局,1995年,第158页。
    122买买提,《论维吾尔族传统首饰文化质点》,见《新疆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123卡利莫娃P.Y.秦卫星译,《九至十九世纪维吾尔人的实用艺术》,见《新疆艺术》,1994年第3期。
    124李晓峰,《维吾尔族的“金文化”审美观》,见《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年第6期。
    125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41页。
    126徐英,《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艺术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33页。
    127钱超尘、董连荣主编,《(本草纲目)详译》,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第376页。
    128[德]格罗塞著,《艺术的起源》,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42、40页。
    129王炳华主编,《新疆古尸——古代新疆居民及其文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74页。
    130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管所,《且末县扎洪鲁克古墓葬1989年清理简报》,见《新疆文物》,1992年第2期。
    131于志勇,《新疆地区考古发现的绘身和纹身》,见《西域研究》,1995年第3期。另,据王炳华《新疆古尸发掘及初步研究》一文中谓:苏贝希墓地“部分男性纹面,作几何形”。见:《新疆文物》,1992年第4期。
    132于志勇,《新疆地区考古发现的绘身和纹身》,见《西域研究》,1995年第3期。
    133考古墓葬中发现了相当数量的海贝,“乌孙人用毛、麻纤维搓成绳,将绿松石珠、玛瑙珠等串连起来,或作项链、或挂于胸、手腕以为装饰。”见:薛宗正主编,《中国新疆古代社会生活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82页。
    134薛宗正主编,《中国新疆古代社会生活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81页。
    135阿迪力·阿布力孜,《新疆先民服饰文化初探》,见:伊斯拉菲尔·玉苏甫主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论文集》(2005年),新疆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15页。
    136薛宗正主编,《中国新疆古代社会生活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78页。
    137麻赫默德·喀什噶里著,何锐、丁一、校仲彝、刘静嘉译,《突厥语大词典》,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一卷第103、125、333、461、512、514页,第二卷第142、156、286页,第三卷第117、197、422页。
    136冯家异、陈溯洛、穆广文编著,《维吾尔族史料简编》(上册),民族出版社,1958年,第24页。
    139薛宗正主编,《中国新疆古代社会生活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36页。
    140薛宗正主编,《中国新疆古代社会生活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72页。
    141贾应逸、祁小山著,《印度到中国新疆的佛教艺术》,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94页。
    142贾应逸、祁小山著,《印度到中国新疆的佛教艺术》,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61页
    143贾应逸、祁小山著,《印度到中国新疆的佛教艺术》,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12页
    144吴勇,《试述新疆地区早期金银器》,见《新疆文物》,1999年第3—4期合刊。
    145杨伯达,《中国古代金饰文化板块论》,见《故宫博物院院刊》,2007年第6期。
    146薛宗正主编,《中国新疆古代社会生活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85页。
    147阿依古丽·克尤木,《维吾尔刺绣工艺研究》,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0页。
    146刘定陵,《新疆维吾尔民间工艺美术》,见: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编,《中国民间美术研究》,贵州美术出版社,1987年,第422页。
    149阮明道,《西域地理图说注》,延边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75页。
    150阮明道,《西域地理图说注》,延边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87页。
    151(清)乾隆间抄本影印,《回疆志》,成文出版社,1968年三月版本,第66页。
    152刘定陵,《新疆维吾尔民间工艺美术》,见: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编,《中国民间美术研究》,贵州美术出版社,1987年,第425页。
    153刘定陵,《新疆维吾尔民间工艺美术》,见: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编,《中国民间美术研究》,贵州美术出版社,1987年,第422页。
    154麻赫默德·喀什噶里著,何锐、丁一、校仲彝、刘静嘉译,《突厥语大词典》,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一卷第461页。
    155麻赫默德·喀什噶里著,何锐、丁一、校仲彝、刘静嘉译,《突厥语大词典》,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三卷第197、341页。
    156阿依古丽·克尤木,《维吾尔刺绣工艺研究》,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9页。
    157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40页。
    158郑巨欣著,《中国传统纺织品印花研究》,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第87页。
    159营盘遗址位于新疆尉犁县东南约150公里处,东距著名的楼兰古城近200公里,为汉晋时期东西丝绸之路交通重镇,是敦煌通往西域腹地的楼兰道的西段,遗址出土的织物上发现大量的贴金印花工艺,图案丰富。见:李文瑛,《营盘出土丝织品初探》,载:《吐鲁番学研究》,2000年第2期,第26页。
    160李文瑛、周金玲,《营盘墓葬考古收获及相关问题》,见:新疆文物事业管理局、新疆博物馆等编,《丝路考古珍品》,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第63—74页。郑巨欣著,《中国传统纺织品印花研究》,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第88页。
    161尚刚著,《元代工艺美术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83页。
    162尚刚著,《元代工艺美术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83页。
    163沈从文著,《沈从文的文物世界》,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2011年,第73页。
    164沈从文著,《沈从文的文物世界》,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2011年,第51贞。
    165赵丰著,《中国丝绸艺术史》,文物出版社,2005年,第16页。沈从文著,《沈从文的文物世界》,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2011年,第53页。
    166夏正兴,《我国古代金线金箔在织物上的应用及生产工艺》,见:《上海纺织工学院学报》,1982年第2期。
    167沈从文著,《沈从文的文物世界》,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2011年,第54页。
    168沈从文著,《沈从文的文物世界》,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2011年,第51页。
    169(唐)魏征等著,《隋书》,(全6册),卷六十八,列传第三十三:《何稠传》,中华书局,1973年。1596页。
    190沈从文著,《沈从文的文物世界》,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2011年,第56页。
    171赵丰著,《中国丝绸艺术史》,文物出版社,2005年,第89页。
    172[德]傅海波、[英]崔瑞德编,《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457 页。
    173沈从文著,《沈从文的文物世界》,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2011年,第62页。
    174沈从文著,《沈从文的文物世界》,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2011年,第54页。
    176王炳华,《盐湖古墓》,见《文物》,1973年第10期。
    176王炳华,《盐湖古墓》,见《文物》,1973年第10期。
    177王炳华,《盐湖古墓》,见《文物》,1973年第10期。
    178赵丰主编,《纺织品考古新发现》,(香港)艺沙堂/服饰工作队,2002年,第100页。
    179赵丰著,《中国丝绸艺术史》,文物出版社,2005年,第17页。
    180陈维稷主编,《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1984年,第368页。
    181陈维稷主编,《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1984年,第369页。
    182赵丰著,《中国丝绸艺术史》,文物出版社,2005年,第18页。
    183尚刚著,《元代工艺美术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43页。
    184尚刚著,《元代工艺美术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92页。
    185王炳华,《盐湖古墓》,见《文物》,1973年第10期。
    186冯志文、吴平凡编,《回鹘史编年》,附录部分,新疆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312页。王炳华,《盐湖古墓》,见《文物》,1973年第10期。
    187王炳华,《盐湖古墓》,见《文物》,1973年第10期。
    188沈从文著,《沈从文的文物世界》,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2011年,第63页。
    189王博,《山普拉墓地出土的汉晋拈金线缂棉》,见包铭新主编,《丝绸之路:设计与文化》,东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4页。
    190苑洪琪、刘宝建主编,《故宫藏毯图典》,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
    191此处使用的“缀金珠刺绣”名称,取自新疆考古学家王炳华先生研究成果《新疆波马金银器》一文中对出土丝织物上缀绣金珠、珍珠的描述。根据描述,笔者认为应该就是我国传统刺绣工艺中的“钉珠绣”或“穿珠绣”。
    192赵丰著,《中国丝绸艺术史》,文物出版社,2005年,第106页。
    193赵丰著,《中国丝绸艺术史》,文物出版社,2005年,第106、107页。
    194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编著,《法门寺考古发掘报告》(上),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261页。
    195王炳华,《新疆波马金银器》,见:殷晴主编,《吐鲁番学新论》,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33页。
    196[瑞典]贝格曼著,王安洪译,《新疆考古记》,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0页。
    197安志敏、安家瑗,《中国早期黄金制品的考古学研究》,见《考古学报》,2008年第3期。
    198郑巨欣著,《中国传统纺织品印花研究》,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第87页。
    199张静、齐东方著,《古代金银器》,文物出版社,2008年版,第13页。
    200张静、齐东方著,《古代金银器》,文物出版社,2008年版,第11页。
    201齐东方著,《唐代金银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202页。
    202赵丰著,《中国丝绸艺术史》,文物出版社,2005年,第89页。
    203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编著,《法门寺考古发掘报告》(上),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265页。
    204夏正兴,《我国古代金线金箔在织物上的应用及生产工艺》,见《上海纺织工学院学报》,1982年第2期。
    205陈维稷主编,《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古代部分),1984年,第282页。
    206(明)宋应星著,钟广言注释,《天工开物》,广东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339页。此处的“七厘”应为“七分”,按明朝度量衡制,每尺等于31.3厘米,每两等于37.3克。如果用七分重的金打成一平方寸的金箔一千片,则每片厚0.14微米。这是捶制金箔所能达到的最小厚度。
    207郑巨欣著,《中国传统纺织品印花研究》,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第92页。
    208李文瑛、周金玲,《营盘墓葬考古收获及相关问题》,见:新疆文物局等编,《丝路考古珍品》,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第67页。
    209赵丰编著,《纺织品考古新发现》,(香港)艺沙堂/服饰工作队,2002年,第66页。李文瑛,《营盘墓葬出土织物上的贴金印花》,见《中国文物报》,2000年9月3日版。郑巨欣著,《中国传统纺织品印花研究》,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3月,第88页。
    210李文瑛、周金玲,《营盘墓葬考古收获及相关问题》,见:新疆文物局,上海博物馆编,《丝路考古珍品》,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第68页。
    211李文瑛,《营盘出土丝织品初探》,见《吐鲁番学研究》,2000年第2期。
    212齐东方,《中国早期金银工艺初论》,见《文物季刊》,1998年第2期。
    213齐东方、张静著,《古代金银器》,文物出版社,2008年,第11页。另见:杨伯达,《中国古代金饰文化板块论》,载《故宫博物院院刊》,2007年第6期。
    211穆顺英主编,《中国新疆古代艺术》,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年,图139。
    215齐东方,《中国早期金银工艺初论》,见《文物季刊》,1998年第2期。
    216陈郑中著,《先秦手工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63页。
    217陈振中,《先秦金器生产制作工艺的初步形成》,见《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1期。
    218方以智录,《物理小识》(下),(卷之七,金石类),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164页。
    219齐东方,《中国早期金银工艺初论》,见《文物季刊》,1998年第2期,
    220洛阳文物工作队编,《洛阳出土文物集粹》,朝华出版社,1990年,第52页。
    221殷晴主编,《吐鲁番学新论》,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27页。
    222齐东方,《中国早期金银工艺初论》,见《文物季刊》,1998年第2期。
    223夏鼐,《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的考古新发现》,见《考古》,1972年第1期,第34页。有关我国宝石镶嵌工艺的研究,许多研究成果中出现“镶嵌之术,先秦已经产生,但镶宝石、珠石以晋代为盛,并有镶金刚石者,是为希腊、罗马,东向输入我国和东南亚”。而夏鼐先生并未指出“镶嵌宝石、珠石以晋代为盛”。
    224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和林格尔县文化馆,陆思贤执笔,《和林格尔县另皮窖村北魏墓出土的金器》,见《内蒙古文物考古》,1984年第3期。
    225张景明,《中国古代北方草原的金银器与中西文化交流》,见:葛志毅主编,《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二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21页。
    226齐东方,《中国早期金银工艺初论》,见《文物季刊》,1998年第2期。
    227如:江苏邗江甘泉东汉广陵王刘荆二号墓、河北定县东汉墓、湖南长沙五里牌东汉墓、广州郊区4013号东汉墓、湖北公安县东汉墓出土的十分精致的金空心球及其各种黄金饰品,见:齐东方,《中国早期金银工艺初论》,载《文物季刊》,1998年第2期。
    228辽宁省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东北工作队,《宁城县南山根的石椁墓》,见《考古学报》,1973年第2期。
    229山西保德殷代墓葬中出土赤金弓形饰两件,金丝装饰饰品六根,见:吴振录,《保德县新发现的殷代青铜器》,载《文物》,1972年第4期。
    230杨小林编著,《中国细金工艺与文物》,科学出版社,2008年8月,第53页。
    231杨小林编著,《中国细金工艺与文物》,科学出版社,2008年8月,第60页。
    232安志敏、安家缓,《中国早期黄金制品的考古学研究》,见《考古学报》,2008年第3期。
    223位于昭苏县西南的波马农场,距县城约100公里,海拔1820米上下,南接天山西段的汗腾格里峰,东为木扎特河,西为纳林果勒河,北为伊犁河主要的河流特克斯河,年均温度为2℃一3℃,降水量400—500毫米,水足草丰,是十分优良的高山草场,为理想的牧业基地,见:王炳华《新疆波马金银器》,载殷晴主编,《吐鲁番学新论》,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27页。
    234王炳华,《新疆波马金银器》,见:殷晴主编,《吐鲁番学新论》,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35页。
    235王炳华,《新疆波马金银器》,见:殷晴主编,《吐鲁番学新论》,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34页。
    236穆顺英主编,《中国新疆古代艺术》,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年,图版139。
    237吴勇,《试述新疆地区早期金银器》,见《新疆文物》,1999年第3—-4期合刊。
    238齐东方,《中国早期金银工艺初论》,见《文物季刊》,1998年第2期。
    239吴勇,《试述新疆地区早期金银器》,见《新疆文物》,1999年第3—4期合刊。
    240[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75页。
    241殷晴著,《丝绸之路与西域经济》,中华书局,2007年,第13页。
    242殷晴著,《丝绸之路与西域经济》,中华书局,2007年,第13页。
    243苗普生、田卫疆主编,《新疆史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1页。
    244苗普生、田卫疆主编,《新疆史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第32页。
    245吴蔼宸选辑,《历代西域诗钞》,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60页。
    246吴蔼宸选辑,《历代西域诗钞》,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60页。
    247新疆社会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编,《新疆地理手册》,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2页。
    248新疆社会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编,《新疆地理手册》,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0页。
    249苗普生、田卫疆主编,《新疆史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3页。
    250[日]松田寿男著,陈俊谋译,《古代天山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绪论部分,第2页。
    25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454页。
    252[日]松田寿男著,陈俊谋译,《古代天山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第3页。
    253[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210页。
    254《西域图志》卷之四十一,见:钟兴麒校注,《西域图志校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30页。
    255杨伯达,《中国古代金饰文化板块论》,见《故宫博物院院刊》,2007年第6期。
    256吴勇,《试述新疆地区早期金银器》,见《新疆文物》,1999年第3—-4期合刊。
    257[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465页。
    258苏北海著,《西域历史地理》,新疆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308页。
    259程忠富、董永观、芮行健,《新疆主要金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见《资源调查与环境》,2002年第1期。
    260新疆社会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编,《新疆地理手册》,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0页。
    261程忠富、董永观、芮行健,《新疆主要金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见《资源调查与环境》,2002年第1期。
    262程忠富、董永观、芮行健,《新疆主要金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见《资源调查与环境》,2002年第1期。
    263新疆社会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编,《新疆地理手册》,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0页。
    264程忠富、董永观、芮行健,《新疆主要金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见《资源调查与环境》,2002年第1期。
    265施生田、石永强主编,《走进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77页。
    266苏北海著,《西域历史地理》,新疆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308页。
    267(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地理著作。据有关地理专家的论证认为,《山海经》中的“昆仑”或“昆仑之丘”是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南缘的阿尔金山和昆仑山地,对《山海经》中最为平实雅正的部分《五藏山经》中《西山经》的《西次三经》和《北山经》的《北山首经》所记载的诸山地位置的考析也表明其中所记载的许多山地是位于今天的新疆境内。见:王守春,《《山海经》与古代新疆历史地理相关问题的研究》,载《西域研究》,1997年第3期。
    268苏北海著,《西域历史地理》,新疆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315页。
    269苏北海著,《西域历史地理》,新疆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313页。
    270和宁撰,《回疆通志》,文海出版社,1966年六月版本,第421页。
    271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74、475页。
    272阮明道主编,《西域地理图说注》,延边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20页。
    273吴蔼宸选辑,《历代西域诗钞》,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67页。
    274薛宗正主编,《中国新疆古代社会生活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59页。
    275吴蔼宸选辑,《历代西域诗钞》,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67贞。
    276吴蔼宸选辑,《历代西域诗钞》,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68页。
    277大量对新疆产金地区有详细官方记载的主要以清代的《回疆通志》、《西域图志》、《西域水道记》、《新疆图志》为主,而阿尔泰地区在清代不属于现在的新疆行政地理范围,直到1919年杨增新才把阿尔泰统一在新疆的范围之内,所以《新疆图志》等有关阿尔泰的产金记录并无所言。见:苏北海著,《西域历史地理》,新疆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314页。
    278苏北海著,《西域历史地理》,新疆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309页。
    279根据学者对地理名称和民族的考证,‘格里芬看守黄金的’神话故事记述转换成现在的故事,就是“在盛产黄金的阿尔泰山区,居住着一个信奉‘格里芬’神话的部落,他们控制、开采阿尔泰山区特别丰富的黄金矿藏,掌握着令人羡慕的黄金财富”。见:苗普生、田卫疆主编,《新疆史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9页。
    280苗普生、田卫疆主编,《新疆史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9页。
    281苗普生、田卫疆主编,《新疆史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9页。
    282格里芬是西方艺术中的神兽,最早出现在古埃及,有悠久的历史,在古埃及、古波斯和古希腊的艺术中,格里芬都是保护黄金的神兽,威猛有力。在古波斯,格里芬是狮子的形象,在古希腊,格里芬又是鹰头狮身双翼的形象。
    283苗普生、田卫疆主编,《新疆史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60页。
    284林梅村著,《丝绸之路美术考古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9页。
    285 1929——1950年,由前苏联考古学家拉德洛夫(W.W.Radlov)、格里亚兹诺夫(M. P. Gryaznov)、鲁金科(S. I. Rudenko)和吉谢列夫(S.V. Kiselev)先后主持发掘的,一共揭开6座古墓。随葬品非常丰富且奢侈豪华,装饰衣物的金片不计其数。
    280林梅村著,《丝绸之路美术考古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9页。
    287我国史书中对欧亚草原的游牧民族斯基泰人的称谓。
    288[美]W.M.麦高文著,章巽译,《中亚古国史》,中华书局,1958年,第58页。
    286苏北海著,《哈萨克族文化史》,新疆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25页。
    290苏北海著,《西域历史地理》,新疆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308页。
    291耿世民著,《新疆文史论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46页。
    292吐尔逊·艾沙《罗布卓尔地区东汉墓发掘及初步研究》,见《新疆社会科学》,1983年第1期。
    293[法]莫尼克·玛雅尔,耿昇译,《古代高昌王国物质文明史》,中华书局,1995年,第158页。
    294薛宗正主编,《中国新疆古代社会生活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35、136页。
    295薛宗正主编,《可国新疆古代社会生活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36页。
    296苏北海著,《西域历史地理》,新疆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08页。
    297阮明道主编,《西域地理图说注》,延边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534页。
    298居素甫·玛玛依演唱,刘发俊、朱玛拉依、尚锡静翻译整理,《玛纳斯》(第一部,上卷)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8、122页。
    299[法]沙畹编著,冯承钧译,《西突厥史料》,中华书局,1958年,第222页。
    300朱狄著,《原始文化研究——对审美发生问题的思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第528页。
    301李进新著,《丝绸之路宗教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页。
    302优素甫·哈斯·哈吉甫著,郝关中、张宏超、刘宾译,《福乐智慧》,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113、645、734、807、621、79、256页。
    303居素甫·玛玛依演唱,刘发俊、朱玛拉依、尚锡静翻译整理,《玛纳斯》(第一部),上卷,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89页。
    304麻赫默德·喀什噶里著,何锐、丁一、校仲彝、刘静嘉译,《突厥语大词典》(第一卷),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76页。
    305李晓峰,《维吾尔族的金文化审美观》,见《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年第3期。
    306李竟成、雷茂奎著,《丝绸之路民间文学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5页。
    307王炳华,《古墓沟人社会文化生活中几个问题》,见《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2期。
    30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洛浦县山普拉古墓发掘报告》,见《新疆文物》,1989年第2期。
    309盖山林著,《丝绸之路草原文化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7页。
    310王炳华,《古墓沟人社会文化生活中几个问题》,见《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2期。
    311[苏]阿基舍夫著,吴研春译,陈万仪校,《伊赛克古墓——哈萨克斯坦的塞克艺术》,见《新疆文物》,1995年第2期。
    312[古希腊]希罗多德著,王嘉隽译,《历史》,商务印书馆,1962年,第274页。
    313[古希腊]希罗多德著,王嘉隽译,《历史》,商务印书馆,1962年,第433页。
    314[苏]阿基舍夫著,吴研春译,陈万仪校,《伊赛克古墓——哈萨克斯坦的塞克艺术》,见《新疆文物》,1995年第2期。
    315苏北海著,《哈萨克族文化史》,新疆大学出版社,1980年,第138、141页。
    316李进新著,《丝绸之路宗教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页。
    317耿世民译,《乌古斯可汗的传说》,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5页。
    318居素甫·玛玛依演唱,刘发俊、朱玛拉依、尚锡静翻译整理,《玛纳斯》(第一部),下卷,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928贞。
    319居素甫·玛玛依演唱,刘发俊、朱玛拉依、尚锡静翻译整理,《玛纳斯》(第一部),下卷,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949页。
    320霍尔查译,《江格尔》,新疆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92页。
    321霍尔查译,《江格尔》,新疆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818页。
    322牛汝极著,《阿尔泰文明与人文西域》,新疆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7-62页。
    323(唐)玄奘、辩机原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第985页。
    324王小甫著,《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附录部分,第225页。
    325李进新著,《丝绸之路宗教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页。
    326[英]爱德华·泰勒(Tylor, Edward Bernat t)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724页。
    327[英]爱德华·泰勒(Tylor, Edward Bernat t)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729页。
    328[英]爱德华·泰勒(Tylor, Edward Bernat t)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732页。
    329优素甫·哈斯·哈吉甫著,郝关中、张宏超、刘宾译,《福乐智慧》,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113、114页。
    330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分会编,《江格尔论文集》,新疆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81页。
    331盖山林,盖志浩著,《丝绸之路岩画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58页。
    332盖山林,盖志浩著,《丝绸之路岩画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61页。苏北海著,《哈萨克族文化史》,新疆大学出版社,1980年,第72页。
    333盖山林、盖志浩著,《丝绸之路岩画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63、242页。
    334盖山林、盖志浩著,《丝绸之路岩画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44页。
    335兴地岩画位于新疆尉犁县东部,库鲁克山西起库尔勒,向东绵延于疏勒河床之北,南临罗布淖尔地区,北连焉耆盆地和吐鲁番盆地。
    336盖山林、盖志浩著,《丝绸之路岩画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72页。
    337车轮呈圆形,转动的车轮,周而复始,转动无穷,车的辐条射向四周,从形式上看,颇似射向周天 的阳光射线。车轮的这种形状和运转方式,与太阳极相类似。因此,车轮这种圆形的人工制品从它问世的那个时代起,就被神话思维类比认同于圆形的自然物——太阳。在商代,甲骨文中已有“车”字的多种写法,但均以象形表示圆形的车轮,它是伴随着文明一起出现的人工制品,公元前4000至前3000年代的西亚文明的崛起,也是以文字、车轮、数学、历法的共同出现为标志的。将车轮认同为太阳,最典型的例子是吉尔吉斯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太阳”就跟“车轮”的形象相叠合。容庚先生编著的《金文编》附录部分,也有车辆形。见:盖山林、盖志浩著,《丝绸之路岩画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81页。
    338盖山林、盖志浩著,《丝绸之路岩画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78页。
    339苏北海著,《哈萨克族文化史》,新疆大学出版社,1980年,第90页。
    340广义上的欧亚大草原是指整个欧亚大陆的北部的草原和森林地带,从最东部的我国的大兴安岭森林地带和蒙古高原,到以北的西伯利亚森林地带,往西的阿尔泰山区的森林地带和哈萨克草原,再继续往西的黑海北部的南俄草原和高加索山森林地带,直到最西端的欧洲中部的匈牙利草原,绵延万里。见:贺卫光著,《中国古代游牧民族经济社会文化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8页。
    341“阿姆河宝藏”是指1877年在现中亚地区的阿姆河谷(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交界地带)所发现的黄金制品和金币。宝藏是几个时代的黄金艺术作品,也是历代国王的财宝,反映的是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50年一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国建立,文化艺术带有希腊、波斯风格)卓越的黄金工艺水平。希腊文献中,把阿姆河南岸地区称为巴克特里亚(波斯帝国在中亚地区的一个行省,位于阿姆河中、上游),那里也是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非常著名的黄金文化地区。北岸地区直至锡尔河称为索格底亚那,中国文献在汉代时称其为康居,魏晋时期称其为粟特地区。见:[俄]H.A.约尼娜著,范国恩、罗珊译,《世界100瑰宝》,东方出版社,2006年,第84页。
    342[英]马乔里·凯吉尔著,陈早、欧阳遥鹏译,《大英博物馆馆藏珍品》,南海出版公司,2008年,第199、200页;钱岗南著,《藏着的欧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170、171页。
    343钱岗南著,《藏着的欧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170页。
    344[苏]阿基舍夫著,吴研春译,陈万仪校,《伊赛克古墓一一哈萨克斯坦的塞克艺术》,见《新疆文物》,1995年第2期。
    345[苏]阿基舍夫著,吴研春译,陈万仪校,《伊赛克古墓一一哈萨克斯坦的塞克艺术》,见《新疆文物》,1995年第2期。
    346[日]松田寿男著,陈俊谋译,《古代天山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第17页。
    347拉铁摩尔(Lattimore),1974年,第172-173页。转引自:[俄]B.A.李特文斯基主编、马小鹤翻译,《中亚文明史》(第3卷),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年,历史导言,第9页。
    348居素甫·玛玛依演唱,刘发俊、朱玛拉依、尚锡静翻译整理,《玛纳斯》(第一部),下卷,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20页。
    349居素甫·玛玛依演唱,刘发俊、朱玛拉依、尚锡静翻译整理,《玛纳斯》(第一部),下卷,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970页。
    350郭物著,《鳆中乾坤——青铜鳆与草原文明》,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54页。
    351[俄]B.A.李特文斯基主编,马小鹤译,《中亚文明史》(第三卷),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年,第285页。
    352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分会编,《江格尔论文集》,新疆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48页。
    354霍尔查译,《江格东》,新疆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3、446、372、382、31、299、676、745页等。
    354[英]C.E.博斯沃思、[塔吉克斯坦]M.S.阿西莫夫主编,刘迎胜译,《中亚文明史》(第4卷),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0年。第277页。
    355[英]C.E.博斯沃思、[塔吉克斯坦]M.S.阿西莫夫主编,刘迎胜译,《中亚文明史》(第4卷),中 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0年。第299页。
    356[英]C E.博斯沃思、[塔吉克斯坦]M.S.阿西莫夫主编,刘迎胜译,《中亚文明史》(第4卷),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0年。第301页。
    357余大钧译注,《蒙古秘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82页。
    358盖山林著,《丝绸之路草原文化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52页。
    359王炳华著,《丝绸之路考古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6页。
    360苏北海著,《哈萨克族文化史》,新疆大学出版社,1980年,第109页。王炳华著,《丝绸之路考古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4页。
    361刘雪飞:《古代黑海北岸斯基泰人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37页。罗世平、齐东方著,《波斯和伊斯兰美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05页。
    362[苏]阿基舍夫著,吴研春译,陈万仪校,《伊赛克古墓——哈萨克斯坦的塞克艺术》,见《新疆文物》1995年第2期。
    363罗世平、齐东方著,《波斯和伊斯兰美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08页。
    364沈福伟著,《丝绸之路中国与西亚文化交流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38页。
    365 与古代波斯文献中记载的“萨伽”一致,在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的契形文字刻石上的记载把萨迦人分作三大支:(1)豪玛瓦尔格——萨伽人(意为带着所崇拜的植物叶子的萨迦人),活动于费尔千纳盆地、帕米尔及阿赖岭等地;(2)提格拉豪达——萨迦人(意为戴尖顶帽子的萨迦人),活动于黑海以东、锡尔河东南,包括中亚吉尔吉斯与哈萨克斯坦南部,即从帕米尔、阿赖岭以北直至天山、阿尔泰山、包括塔什干、塔拉斯河、楚河、伊犁河流域和巴尔喀什湖以东地区;(3)提艾伊·塔拉·达拉伊雅——萨迦人(意为近海萨迦人),即海外的萨卡,活动地域为阿姆河以西、黑海、咸海周围。见:王炳华著,《丝绸之路考古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5页;[法]勒尼·格鲁塞(Rene Grousset)著,魏英邦译,《草原帝国》,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4页:[苏]阿基舍夫著,吴研春译,陈万仪校,《伊赛克古墓——哈萨克斯坦的塞克艺术》,见《新疆文物》1995年第2期。
    366 王炳华著,《丝绸之路考古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5、160页。
    367 [法]勒尼·格鲁塞(Rene Grousset)著,魏英邦译,《草原帝国》,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序言。
    368 [苏]阿基舍夫著,吴研春译,陈万仪校,《伊赛克古墓——哈萨克斯坦的塞克艺术》,见《新疆文物》,1995年第2期。
    369[古希腊]希罗多德著,王嘉隽译,《历史》,商务印书馆,1962年,第433贞。
    370[古希腊]希罗多德著,王嘉隽译,《历史》,商务印书馆,1962年,第273页。
    371[美]W.M.麦高文著,章巽译,《中亚古国史》,中华书局,1958年,第68页。
    372[古希腊]希罗多德著,王嘉隽译,《历史》,商务印书馆,1962年,第458页。
    373[古希腊]希罗多德著,王嘉隽译,《历史》,商务印书馆,1962年,第432页。
    374刘雪飞:《古代黑海北岸斯基泰人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36页。
    375苏北海著,《哈萨克族文化史》,新疆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26页。
    376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炳华执笔,《新疆阿拉沟竖穴木椁墓发掘简报》,见《文物》,1981年第1期。
    377吴勇,《试述新疆地区早期金银器》,见《新疆文物》,1999年,第3-4期合刊。
    378王炳华著,《丝绸之路考古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1页。
    379苏北海著,《哈萨克族文化史》,新疆大学出版社,1980年,第252页。
    380苏北海著,《哈萨克族文化史》,新疆大学出版社,1980年,第346页。
    381王炳华著,《丝绸之路考古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6页。
    382黄振华,《于阗文》,见: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编,《中国民族古文字》,1982年,第164页。
    383[苏]阿基舍夫著,吴研春译,陈万仪校,《伊赛克古墓——哈萨克斯坦的塞克艺术》,见《新疆文物》,1995年第2期。
    384《新疆通史》编撰委员会编,《新疆历史文化研究论文选编》(两汉卷),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8页。
    385《新疆通史》编撰委员会编,《新疆历史文化研究论文选编》(两汉卷),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8页。
    386[日]松田寿男著,陈俊谋译,《古代天山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第3贞。
    387钱云、金海龙等编著,《丝绸之路绿洲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3页。
    388[日]松田寿男著,陈俊谋译,《古代天山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第4 页。余太山主编,《西域文化史》,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6年,第87页。
    389[日]松田寿男著,陈俊谋译,《古代天山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第4页。
    390薛宗正主编,《中国新疆古代社会生活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62页。
    391薛宗正主编,《中国新疆古代社会生活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24页。
    392殷晴著,《丝绸之路与西域经济》,中华书局,2007年,第109页。
    393(唐)玄奘撰,辩机编次,芮传明译注,《大唐西域记全译》(上册),卷一,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4页。
    394余太山主编,《西域文化史》,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6年,第196页。
    395薛宗正主编,《中国新疆古代社会生活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33页。
    396余太山主编,《西域文化史》,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6年,第196页。
    396殷晴著,《丝绸之路与西域经济》,中华书局,2007年,第5页。
    398[日]松田寿男著,陈俊谋译,《古代天山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11页。
    399冯家异、程溯洛、穆广文编著,《维吾尔族史料简编》(上册),民族出版社,1981年,第260页。
    400[俄]尼·维·鲍戈亚连斯基著、新疆大学外语系俄语教研室译:《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78、55页。
    401草原之路是指始于中国北方,经蒙古高原逾阿尔泰山脉、准噶尔盆地进入中亚北部的哈萨克草原,再经里海北岸、黑海北岸到达多瑙河流域的通道。见:《丝绸之路研究》丛书总序二。
    402殷晴著,《丝绸之路与西域经济》,中华书局,2007年,第111页。
    403薛宗正主编,《中国新疆古代社会生活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76页。
    404薛宗正主编,《中国新疆古代社会生活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76页。
    405[日]松田寿男著,陈俊谋译,《古代天山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23页。
    40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殷墟玉器》,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11页。
    407王炳华著,《丝绸之路考古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33页。
    408薛宗正主编,《中国新疆古代社会生活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9页。
    409余太山主编,《西域文化史》,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6年,第141页。
    410薛宗正主编,《中国新疆古代社会生活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31页。
    411余太山主编,《西域文化史》,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6年,第291页。
    412优素甫·哈斯·哈吉甫著,郝关中、张宏超、刘宾译,《福乐智慧》,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580页。
    413优素甫·哈斯·哈吉甫著,郝关中、张宏超、刘宾译,《福乐智慧》,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574页。
    414优素甫·哈斯·哈吉甫著,郝关中、张宏超、刘宾译,《福乐智慧》,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574页。
    415(宋)李防等编,《太平广记》(第4册),卷四百三,魏生条出《原化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046-50页。
    416薛宗正,《明代徽商及其商业经营》,见《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编,《中国古史论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15页。
    417[俄]B.A.李特文斯基主编、马小鹤翻译,《中亚文明史》(第3卷),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年,第285页。
    418薛宗正主编,《中国新疆古代社会生活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76页。
    419居素普·玛玛依演唱,《玛纳斯》汉译工作委员会编译,阿地里·居玛吐尔地翻译,《玛纳斯》(第一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1页。
    420《西域图志》卷之四十三:土产:回部,见: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58页。
    421吴蔼宸选辑,《历代西域诗钞》,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60页。
    422(清)董诰等编,《全唐文》(第4册),卷七百三十三:韦端符,《卫公故物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3350页。
    423余太山主编,《西域文化史》,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6年,第208页。
    424玄奘记载,龟兹国“近代有王,号曰金花”,见:余太山主编,《西域文化史》,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6年,第197页。
    425苏北海著,《西域历史地理》,新疆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313页。
    426沈福伟著,《丝绸之路中国与西亚文化交流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3页。
    427据说出土于伊朗西部的洛雷斯坦。因其青铜器、铁器工艺品数量非常大而受到当时(1928年左右)各博物馆、考古学家的关注而被称作“洛雷斯坦青铜器”。见:罗世平、齐东方著,《波斯和伊斯兰美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8页。
    428罗世平、齐东方著,《波斯和伊斯兰美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2页。
    429罗世平、齐东方著,《波斯和伊斯兰美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3-24页。
    430罗世平、齐东方著,《波斯和伊斯兰美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5-28页。
    431罗世平、齐东方著,《波斯和伊斯兰美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82页。
    432[苏]普伽琴科娃、列姆佩利著,贾东海主译,《中亚各族文化艺术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页。
    433阿契美尼德王朝是公元前6世纪阿契美尼德氏族创建的波斯帝国。一代国王为居鲁士(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529年),二代国王冈比西斯(?—前522年),三代国王大流士(公元前558年—公元前 486年)相继发动对外扩张的战争,到公元前6世纪末,形成一个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见:普伽琴科娃、列姆佩利著,贾东海主译,《中亚各族文化艺术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页。
    434[苏]普伽琴科娃、列姆佩利著,贾东海主译,《中亚各族文化艺术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页。
    435罗世平、齐东方著,《波斯和伊斯兰美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17页。
    436罗世平、齐东方著,《波斯和伊斯兰美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37页。
    437经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分析显示,龟兹一带的克孜尔墓地出土的玻璃珠其中的成分特性与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早期玻璃化学成分非常相似。见:干福熹等,《新疆拜城和塔城出土的早期玻璃珠的研究》,载《硅酸盐学报》,2003年第7期。
    438王炳华,《孔雀河古墓沟发掘及其初步研究》,见《新疆文物考古新收获》,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2页。
    439李文瑛,《新疆尉犁营盘墓地考古新发现及初步研究》,见《吐鲁番学新论》,第393页。
    440王炳华,《新疆波马金银器》,见殷晴主编,《吐鲁番学新论》,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27页。
    441a.安英新,《新疆伊犁昭苏县古墓葬出上金银器等珍贵文物》,见《文物》1999年9期;b.于志勇,《新疆昭苏西突厥黄金宝藏》,见《文物天地》,2000年2期:c.于志勇,《白山器饰宝藏——一新疆昭苏黄金遗宝》,见《叶鲁番学研究》2000年2期:d.王炳华,《新疆波马金银器》,见殷晴主编,《叶鲁番学新论》,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27页;e.邓丽、毕德广,《新疆波马墓葬年代族属再探讨》,见《文物春秋》,2011年第1期。
    442王炳华,《新疆波马金银器》,见:殷晴主编,《吐鲁番学新论》,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31页。
    443关于新疆铜洗手壶的造型与粟特银壶造型之间的联系,翁梅在其论文《新疆维吾尔族民问釉陶造型与装饰研究》(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硕十学位论文)中有较详细的讨论。
    444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炳华执笔,《新疆阿拉沟竖穴木椁墓发掘简报》,见《文物》,1981年第1期。
    445《甘肃省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见:《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1949-1979),文物出版社,1979年,第139页。
    446《宋史·高昌传》,页14110,王延德《西州行程》中记载,见:冯志文、吴平凡编,《回鹘史编年》,新疆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315页。
    447别失八里(突厥语,意为五城),汉称北庭(Bei Ting),意为“北方宫廷”。别失八里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古突厥闕特勤碑之713年大事的记载中,见:[塔]M.S.阿西莫夫、[英]C.E.博斯沃思主编,《中亚文明史》,第四卷,第515页。
    448余太山主编,《西域文化史》,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6年,第238页。
    449冯家异、陈溯洛、穆广文编著,《维吾尔史料简编》,民族出版社,1958年,第258页。
    450居素甫·玛玛依演唱,刘发俊、朱玛拉依、尚锡静翻译整理,《玛纳斯》,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23、121矾。
    451霍尔查译,《江格尔》,新疆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46页。
    452耿世民编著,《古代维吾尔诗歌选》,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3页。
    453耿世民编著,《古代维吾尔诗歌选》,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3页。
    454耿世民译,《乌古斯可汗的传说》,新疆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9页。
    455苏北海著,《哈萨克族文化史》,新疆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65页。
    456《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4页。
    457李竟成、雷茂奎著,《丝绸之路民间文学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48页。
    458李竟成、雷茂奎著,《丝绸之路民间文学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37页。
    459李竟成、雷茂奎著,《丝绸之路民间文学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33页。
    460耿世民译,《乌古斯可汗的传说》,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5页。
    460如公元前3000年前的古巴比伦苏美尔时期就已经流传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史诗《吉尔伽美什》,《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产生于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的巴尔千半岛的古希腊的氏族社会瓦解开始向着奴隶社会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公元前4世纪左右,古印度产生了奴隶社会时期被后世人称为“印度的《奥德赛》”的史诗《罗摩衍那》。
    462李竟成、雷茂奎著,《丝绸之路民间文学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5页。
    463居素甫·玛玛依演唱,刘发俊、朱玛拉依、尚锡静翻译整理,《玛纳斯》(第一部),(下卷),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77矾。
    464居素甫·玛玛依演唱,刘发俊、朱玛拉依、尚锡静翻译整理,《玛纳斯》(第一部),(下卷),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09页。
    465居素甫·玛玛依演唱,刘发俊、朱玛拉依、尚锡静翻译整理,《玛纳斯》(第一部),(上卷),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33页。
    466李竟成、雷茂奎著,《丝绸之路民间文学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19页。
    467陈冬季、蔡宇知著,《西域文化论稿》,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9年,第136页。
    468[苏]鲍里斯·彼奥特罗夫斯基、柳得米拉·嘎兰尼娜合著,诺娜·戈拉奇、维亚切斯拉夫·索波列夫英译,王欣译,《斯基泰艺术》,见《新疆文物》,1994年第1期,第89页。
    469[古希腊]希罗多德著,王嘉隽译,《历史》,商务印书馆,1962年,第456页。
    470薛宗正主编,《中国新疆古代社会生活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97页。
    471[俄]B.A.李特文斯基主编、马小鹤翻译,《中亚文明史》(第3卷),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年,第285页。
    472于志勇,《新疆地区考古发现的绘身和纹身》,见《西域研究》,1995年第3期。
    473王炳华,《新疆岩画的内容及其文化涵义》,见《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474苏北海著,《哈萨克族文化史》,新疆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30页。
    475[苏]T·占乌扎阔夫著,达肯译,《“哈萨克”族名渊源考》,见《星》(哈萨克文),1983年第3期,译文见《民族译丛》,1984年第6期。
    476李竟成、雷茂奎著,《丝绸之路民间文学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59页。
    477居素甫·玛玛依演唱,刘发俊、朱玛拉依、尚锡静翻译整理,《玛纳斯》(第一部),(上卷),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18页。
    478居素甫·玛玛依演唱,刘发俊、朱玛拉依、尚锡静翻译整理,《玛纳斯》(第一部),(上卷),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53页。
    479居素甫·玛玛依演唱,刘发俊、朱玛拉依、尚锡静翻译整理,《玛纳斯》(第一部),(下卷),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919、764页。
    480居素甫·玛玛依演唱,刘发俊、朱玛拉依、尚锡静翻译整理,《玛纳斯》(第一部),(下卷),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92、710矾。
    481居素甫·玛玛依演唱,刘发俊、朱玛拉依、尚锡静翻译整理,《玛纳斯》(第一部),(下卷),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58页。
    482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分会编,《江格尔论文集》,新疆入民出版社,1988年,第120页。
    483霍尔查译,《江格尔》,新疆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13页。
    484霍尔查译,《江格尔》,新疆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3、28页。
    485霍尔查译,《江格尔》,新疆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7页。
    486居素甫·玛玛依演唱,刘发俊、朱玛拉依、尚锡静翻译整理,《玛纳斯》(第一部),(下卷),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59页。
    487陈文福,《裕固族与维吾尔族装饰艺术比较研究》,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5页。
    488尚刚著,《元代工艺美术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84矾。
    489尚刚著,《元代工艺美术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2页。
    490[英]道森编,吕浦译,《出使蒙古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29章,第181贞。
    491唐长孺主编,《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一册),文物出版社,1981年,第181页。另见:吴震著,《吴震敦煌吐鲁番文书研究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627页,“哈拉和卓八号墓文书·北凉承平五年道人法安弟阿奴举锦券”。
    492赵丰著,《中国丝绸艺术史》,文物出版社,2005年,第18页。
    [古希腊]希罗多德著,王嘉隽译,《历史》,商务印书馆,1962年。
    [英]托马斯·莫尔著,戴镏龄译,《乌托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年。
    [法]雅克·德比奇(J.Debichi)等著,徐庆平译,《西方艺术史》,海南出版社,2000年。
    [俄]M.φ.奥夫相尼科夫主编,王家瑛译,李俊聪校,《中近东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
    [埃及]尼阿玛特·伊斯梅尔·阿拉姆著,朱威烈、郭黎译,《中东艺术史》(古代),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
    [德]傅海波、[英]崔瑞德编,史卫民等译,《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德]汉尼希、朱威烈等著,《人类早期文明的“木乃伊”——古埃及文化求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美]E.A.华理士·布奇(E. A. Wall is Budge)著,罗尘译,《埃及亡灵书》,京华出版社,2001年。
    [苏]阿·尼·格拉德舍夫斯基著,吉林师范大学历史系翻译室译,《古代东方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年。
    [英]罗森著(Jessica Rawson),孙心菲等译,《中国古代的艺术与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英]爱德华·泰勒著,《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
    [英]爱德华·泰勒著,蔡江浓编译,《原始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美]弗朗兹·博厄斯著,《原始艺术》,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
    [德]格罗塞著,《艺术的起源》,商务印书馆,1984年。
    [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奥]阿洛瓦·里格尔著,刘景联、李薇蔓译,《风格问题:装饰艺术史的基础》,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英]E.H.贡布里希(Gombrich, E. H.)著,范景中、杨思梁、徐一维译,《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德]玛莉安娜·波伊谢特著,黄明嘉等译,《植物的象征》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
    [法]A.H.丹尼、[法]V.M.马松主编,芮传明译,《中亚文明史》(第1卷),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年。
    [俄]B.A.李特文斯基主编,马小鹤翻译,《中亚文明史》(第3卷),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年。
    [塔吉克斯坦]M.S.阿西莫夫、[英]C.E.博斯沃思主编,华涛译,《中亚文明史》(第4卷)(上),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0年。
    [英]C.E.博斯沃思、[塔吉克斯坦]M.S.阿西莫夫主编,刘迎胜译,《中亚文明史》(第4卷)(下),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0年。
    [美]W.M.麦高文著,章巽译,《中亚古国史》,中华书局,1958年。
    [苏]普伽琴科娃、列姆佩利著,贾东海主译,《中亚各族文化艺术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
    [苏]Π·A·普加琴科娃,Π·H·列穆佩著,陈继周、李琪译,《中亚古代艺术》,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年。
    [德]阿尔伯特·冯·勒克科(Albert Von Le Coq)著,赵崇民、巫新华译,《中亚艺术与文化史图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意]马里奥·布萨格里(Mario Bussagli)、[印]查娅·帕特卡娅、[印]B.N.普里等、著,许建英、何汉民编译,贾应逸审校,《中亚佛教艺术》,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2年。
    [埃]艾哈迈德·爱敏著,《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第6册),商务印书馆,1999年。
    [英]弗朗西斯·鲁宾逊(Francis Robinson)主编,安维华、钱雪梅译,《剑桥插图伊斯兰世界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
    [法]勒尼·格鲁塞(Rene Grousset)著,魏英邦译,《草原帝国》,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英]道森编,吕浦译,《出使蒙古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日]松田寿男著,陈俊谋译,《古代天山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
    [瑞典]贝格曼(Folke Bergman)著,王安洪译,《新疆考古记》,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
    [日]羽田亨著,耿世民译,《西域文化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81年。
    [法]沙畹编著,冯承钧译,《西突厥史料》,中华书局,1958年。
    [法]莫尼克·玛雅尔,耿异译,《古代高昌王国物质文明史》,中华书局,1995年。
    [德]冯·佳班著,邹如山译,《高昌回鹘王国的生活》,吐鲁番市地方志编辑室出版,1989年。
    [德]勒柯克著,赵崇民译,《高昌——吐鲁番古代艺术珍品》,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
    [美]彼得·L.伯恩斯坦(Peter L. Bernstein),黄磊、郑佩芸译,《黄金简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
    [英]马乔里·凯吉尔著,陈早、欧阳遥鹏译,《大英博物馆馆藏珍品》,南海出版公司,2008年。
    [英]休·泰特主编,陈早译,《世界顶级珠宝揭秘——大英博物馆馆藏珠宝》,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
    [俄]H.A.约尼娜著,范国恩、罗珊译,《世界100瑰宝》,东方出版社,2006年。
    (春秋)管仲撰,吴文涛,张善良编著,《管子》,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
    (北齐)魏收撰,仲伟民等标点,《魏书》西域传,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
    (唐)玄奘、辩机原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
    (唐)魏征等著,《隋书》何稠传,中华书局,1973年。
    (宋)张世南撰、张茂鹏点校,《游宦纪闻》,中华书局,1981年。
    (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第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元)脱脱等撰,《宋史》,舆服五,中华书局,1977年。
    (明)宋应星著,钟广言注释,《天工开物》,广东人民出版社,1976年。
    方以智录,《物理小识》,商务印书馆,1937年。
    (清)吴丰培撰,《新疆回部志》,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
    (清)乾隆间抄本影印,《回疆志》,成文出版社,1968年三月版本。
    (清)和宁撰,《回疆通志》,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第4册)《卫公故物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
    阮明道主编,《西域地理图说注》,延边大学出版社,1992年。
    唐长孺主编,《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一册),文物出版社,1981年。
    耿世民编著,《古代维吾尔诗歌选》,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
    冯志文,吴平凡编,《回鹘史编年》,新疆大学出版社,1992年。
    吴蔼宸选辑,《历代西域诗钞》,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
    魏良弢著,《喀喇汗王朝史稿》,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
    冯家异、程溯洛、穆广文编著,《维吾尔族史料简编》(上、下册),民族出版社,1981年。
    金永铎主编,《黄金知识概览》,冶金出版社,1994年。
    王强编著,《黄金价值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
    钱岗南著,《藏着的欧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
    钱超尘、董连荣主编,《(本草纲目>详译》(上册),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朱狄著,《原始文化研究——对审美发生问题的思考》,三联书店,1988年。
    梁一儒著,《民族审美心理学概论》,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邱紫华主编,《东方美学史》,商务印书馆,2003年。
    邱紫华主编,《东方艺术与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田自秉著,《中国工艺美术史》,东方出版中心,1985年。
    尚刚著,《元代工艺美术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
    尚刚著,《隋唐五代工艺美术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
    张夫也著,《外国工艺美术史》,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罗世平、齐东方著,《波斯和伊斯兰美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中国织绣服饰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织绣服饰全集》(6卷册),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
    中国美术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16):新疆石窟壁画》,文物出版社,1989年。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中国民间美术研究》,贵州美术出版社,1987年。
    苑洪琪、刘宝建主编,《故宫藏毯图典》,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
    郑巨欣著,《中国传统纺织品印花研究》,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
    陈维稷主编,《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科学出版社,1984年。
    赵丰主编,《纺织品考古新发现》,(香港)艺沙堂/服饰工作队,2002年。
    赵丰著,《辽代丝绸》,香港沐木堂美术出版,2004年。
    赵丰著,《中国丝绸艺术史》,文物出版社,2005年。
    赵丰编著,《西北风格——汉晋织物》,(香港)艺沙堂/服饰工作队,2008年。
    [乌]鲍可琼、赵丰主编,《大宛遗锦——费尔干纳盆地蒙恰特佩出土纺织品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包铭新主编,《丝绸之路:设计与文化》,东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
    沈雁丽,《回鹘服饰文化研究》,东华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柳淑兰著,《中国首饰》,轻工出版社,1989年。
    杨伯达主编,《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金银器),(第1、2、3册),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年。
    段清波主编,《中国古金银器》,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年。
    卢兆萌著,《玉振金声——玉器、金银器考古学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
    张静、齐东方著,《古代金银器》,文物出版社,2008年。
    齐东方著,《唐代金银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徐湖平主编、韦正编撰,《金银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朱天舒著,《辽代金银器》,文物出版社,1998年。
    张景明主编,《中国北方草原古代金银器》,文物出版社,2005年。
    杨小林编著,《中国细金工艺与文物》,科学出版社,2008年。
    龚国强著,《与日月同辉——中国古代金银器》,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编著,《殷墟玉器》,文物出版社,1982年。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阳楚墓》,文物出版社,1986年。
    洛阳文物工作队编,《洛阳出土文物集粹》,朝华出版社,1990年。
    林梅村著,《丝绸之路美术考古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赵丰主编,《丝绸之路美术考古概论》,文物出版社,2007年。
    常任侠著,《丝绸之路与西域文化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
    沈从文著,王风编,《沈从文的文物世界》,北京出版社,2011年。
    中国历史博物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编,《天山·古道·东西风:——新疆丝绸之路文物特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编,《新疆出土文物》,文物出版社,1975年。
    新疆博物馆、新疆文物事业管理局、新疆文物考古所编,《丝路考古珍品》,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编,《新疆出土文物》,文物出版社,1975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编,《丝绸之路:汉唐织物》,文物出版社,1972年。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新疆文物考古新收获》(1979-1989),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
    王炳华,杜根成主编,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编,《新疆文物考古新收获》续(1990-1996),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事业管理局等主编,《新疆文物古迹大观》,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9年。
    文物编辑委员会编,《文物考古三十年》(1949-1979),文物出版社,1979年。
    穆顺英主编,《中国新疆古代艺术》,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新疆山普拉》,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
    祁小山、王博编著,《丝绸之路·新疆古代文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年。
    龚方震,晏可佳著,《祆教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
    林梅村著,《汉唐西域与中国文明》,文物出版社,1997年。
    王小甫著,《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荣新江著,《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策·达木丁苏隆编译,谢再善译,《蒙古秘史》,中华书局,1957年。
    佚名著,王治来译注,《世界境域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编,《中国古史论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
    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编,《中国民族古文字》,1982年。
    张星娘编注,朱杰勤校订,《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中华书局出版,1978年。
    刘雪飞,《古代黑海北岸斯基泰人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
    贺卫光著,《中国古代游牧民族经济社会文化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
    张碧波、董国尧主编,《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
    迪木拉提·奥玛尔著,《阿尔泰语系诸民族萨满教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
    郭物著,《蝮中乾坤——青铜鳆与草原文明》,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
    牛汝极著,《阿尔泰文明与人文西域》,新疆大学出版社,2003年。
    吴震著,《吴震敦煌吐鲁番文书研究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姜伯勤著,《敦煌吐鲁番文书与丝绸之路》,文物出版社,1994年。
    鄂嫩哈拉·苏日台编著,《中国北方民族美术史料》,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
    徐英著,《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艺术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王炳华著,《丝绸之路考古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
    盖山林、盖志浩著,《丝绸之路岩画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
    盖山林著,《丝绸之路草原文化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
    李竟成、雷茂奎著,《丝绸之路民间文学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
    李明伟著,《丝绸之路贸易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
    李肖冰著,《丝绸之路服饰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
    李进新著,《丝绸之路宗教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
    王博、祁小山著,《丝绸之路草原石人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
    钱云、金海龙等编著,《丝绸之路绿洲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
    薛宗正著,《丝绸之路北庭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
    沈福伟著,《丝绸之路中国与西亚文化交流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
    李青著,《丝绸之路楼兰艺术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
    周菁堡著,《丝绸之路佛教文化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
    《新疆艺术》编辑部编,《丝绸之路造型艺术》,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年。
    贺灵主编,《丝绸之路伊犁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11年。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分会编,《江格尔论文集》,新疆人民出版社,1988年。
    霍尔查译,《江格东》,新疆人民出版社,1988年。
    居素甫·玛玛依演唱,刘发俊、朱玛拉依、尚锡静翻译整理,《玛纳斯》,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
    优素甫·哈斯·哈吉甫著,郝关中、张宏超、刘宾译,《福乐智慧》,民族出版社,1986年。
    麻赫默德·喀什噶里著,何锐、丁一、校仲彝、刘静嘉译,《突厥语大词典》(全三卷),民族出版社,2002年。
    耿世民译,《乌古斯可汗的传说》,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
    薛宗正主编,《中国新疆古代社会生活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
    王炳华主编,《新疆古尸——古代新疆居民及其文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
    殷晴主编,《吐鲁番学新论》,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
    殷晴著,《丝绸之路与西域经济》,中华书局,2007年。
    苏北海著,《哈萨克族文化史》,新疆大学出版社,1980年。
    苏北海著,《新疆岩画》,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年。
    耿世民著,《新疆文史论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
    余太山主编,《西域文化史》,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6年。
    穆舜英、张平主编,《楼兰文化研究论集》,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
    李青,《古楼兰鄯善艺术史论》,西北大学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
    苗普生、田卫疆主编,《新疆史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
    新疆社会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编,《新疆地理手册》,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
    苏北海著,《西域历史地理》,新疆大学出版社,1988年。
    穆舜英主编,《中国新疆古代艺术》,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年。
    贾应逸、祁小山著.《印度到中国新疆的佛教艺术》,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
    陈冬季、蔡宇知著,《西域文化论稿》,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9年。
    伊斯拉菲尔·玉素甫主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论文集》(2005年),新疆大学出版社,2005年。
    施生田、石永强主编,《走进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
    李春华主编,《新疆风物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
    曹红编著,《维吾尔族生活方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韩连赞著,《新疆民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
    韩连赟著,《图说新疆民间工艺》,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
    李安宁编著,《新疆民族民间美术》,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
    仲高著,《西域艺术通论》,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
    张听中著,《哈密维吾尔族服饰》,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6年。
    韩莲芬、张亨德整理,李肖冰编著,《中国新疆吐鲁番民间图案纹饰艺术》,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
    王嵘著,《西域艺术史》,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万新君著,《西域装饰艺术》,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
    伊明江·阿布都热依木著,《维吾尔族手工艺文化研究》,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6年。
    [苏]鲍里斯·彼奥特罗夫斯基、柳得米拉·嘎兰尼娜合著,诺娜·戈拉奇、维亚切斯拉夫·索波列夫英译,王欣译,《斯基泰艺术》,见《新疆文物》,1994年第1期。
    [苏]加·安·普加琴科娃拉·伊·列姆佩利著,秦卫星,贾东海译,《中亚艺术史概论》,见《社科纵横》,1991年12月。
    [苏]T·占乌扎阔夫著,达肯译,《“哈萨克”族名渊源考》,见《星》(哈萨克文),1983年第3期,译文见《民族译丛》,1984年第6期。
    [苏]卡利莫娃P.Y.著,秦卫星译,《九至十九世纪维吾尔人的实用艺术》,见《新疆艺术》,1994年第3期。
    [苏]阿基舍夫著,吴研春译,陈万仪校,《伊赛克古墓——哈萨克斯坦的塞克艺术》,见《新疆文物》1995年第2期。
    [俄]I.V.奥克佳布里斯卡亚、D.V.切列米辛著,古丽扎提译,《阿尔泰的花毡》,见《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哈萨克斯坦]杰德勒欧夫·K·0,《哈萨克族美术作品中色彩的运用初探》,见《科技信息》,2009第1期。
    [日]长泽和俊著,张英莉译,胡锡年校,《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见《西北史地》,1984年第3期。
    夏鼐,《新疆新发现的古代丝织品》,见《考古学报》,1963年第1期。
    杨伯达,《中国古代金饰文化板块论》,见《故宫博物院院刊》,2007年第6期。
    薛宗正,《明代徽商及其商业经营》,见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编,《中国古史论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
    乌恩,《我国北方古代动物纹饰》,见《考古学报》,1981年第1期。
    倪建林,《原始装饰艺术研究》,东南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夏正兴《我国古代金线金箔在织物上的应用及生产工艺》,见《上海纺织工学院学报》,1982年第2期。
    孙机,《步摇、步摇冠与摇叶饰片》,见《文物》,1991年第11期。
    黄翠梅、李建纬,《金玉同盟——东周金器和玉器之装饰风格与角色演变》,见《中原文物》,2007年第1期。
    赵丰,《中国古代染色文化区域体系初探》,见《中国历史地理论》,1989年第1期。
    安志敏、安家缓,《中国早期黄金制品的考古学研究》,见《考古学报》,2008年第3期。
    仝小琳,《说“金”》,见《语言研究》,2002年特刊。
    赵怀志、宁远涛,《中国古代金药、“药金”、“金液”评论》,见《贵金属》,1999年第3期。
    赵怀志、宁远涛,《古代中国和印度的金粉制造技术和应用》,《贵金属》,1999年第2期。
    程忠富、董永观、芮行健,《新疆主要金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见《资源调查与环境》,2002年第1期。
    黄振华,《于阗文》,见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编,《中国民族古文字》,北京,1982年。
    王炳华,《古墓沟人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几个问题》,见《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2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洛浦县山普拉古墓发掘报告》,见,《新疆文物》,1989年第2期。
    王炳华,《新疆阿拉沟竖穴木椁墓发掘简报》,见《文物》,1981年第1期。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管所,《且末县扎洪鲁克古墓葬1989年清理简报》,见《新疆文物》,1992年第2期。
    于志勇,《新疆地区考古发现的绘身和纹身》,见《西域研究》,1995年第3期。
    王炳华,《新疆古尸发掘及初步研究》,见《新疆文物》,1992年第4期。
    吐尔逊·艾沙,《罗布卓尔地区东汉墓发掘及初步研究》,见《新疆社会科学》,1983年第2期。
    穆舜英,《十年来(1979—1989年)新疆文物考古工作取得的新成果》,见《新疆文物》1989年第4期。
    阿迪力·阿布力孜,《新疆先民服饰文化初探》,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论文集》(2005年),新疆大学出版社,2005年。
    干福熹等,《新疆拜城和塔城出土的早期玻璃珠的研究》,见《硅酸盐学报》,2003年第7期。
    李文瑛,《新疆尉犁营盘墓地考古新发现及初步研究》,见:殷晴主编,《吐鲁番学新论》,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
    安英新,《新疆伊犁昭苏县古墓葬出土金银器等珍贵文物》,见《文物》,1999年第9期。
    邓丽、毕德广,《新疆波马墓葬年代族属再探讨》,见《文物春秋》,2011年第1期。
    王炳华,《新疆岩画的内容及其文化涵义》,见《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王炳华,《盐湖古墓》,见《文物》,1973年第10期。
    王博,《山普拉墓地出土的汉晋拈金线缂棉》,见:包铭新主编,《丝绸之路:设计与文化》,东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
    吴勇,《试述新疆地区早期金银器》,见《新疆文物》,1999年第3、4期合刊。
    迟文杰,《吉木萨尔县大龙口大型石堆墓调查简报》,见《新疆文物》,1994年第3期。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木萨尔县大龙口墓葬》,见《新疆文物》,1994年第4期。
    李燕萍,《从《突厥语大词典》看维吾尔传统手工业文化》,见《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阿尔斯兰·阿不都拉,《《福乐智慧》中的比喻及其民族特色》,见《民族文学研究》,2002年第4期。
    贾应逸,《略谈尼雅遗址出土的毛织品》,见《文物》,1980年第3期。
    李安宁、张亨德,《艾德莱斯与拜合散姆》,见《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刘颖,《‘艾德莱斯’的历史和传说的文本研究》,见《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滕晓铂,《一种可能:新疆的爱特丽斯绸与它的印度起源》,见《装饰》,2005年第3期。
    安尼瓦尔·赛买提,《维吾尔族传统爱德莱斯绸工艺研究》,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阿曼古丽·尤努斯,《和田地毯文化及其变迁研究》,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伊明江·阿布都热依木,《维吾尔族图案艺术的美学渊源探》,见《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陈文福,《裕固族与维吾尔族装饰艺术比较研究》,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阿不里米提·肉孜,《试论维吾尔族传统工艺美术图案的构思和民族特色》,见《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2期。
    阿布力米提·买买提,《维吾尔族色彩审美观及所表现的民俗文化现象》,见《青海民族 研究》,2004年第2期。
    翁梅:《新疆维吾尔民间釉陶造型与装饰研究》,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赵凯:《新疆民族民间传统手工木器装饰审美意识研究》,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邹赞,《论宗教民俗与维吾尔族审美文化传统》,见《新疆社科论坛》,2010年第6期。
    王凡:《新疆维吾尔族民间木器艺术》,见《装饰》,2008年第9期。
    任文杰:《初探新疆民族民间铜器工艺》,见《美术界》,2010年第10期。
    秦峰:《喀什维吾尔族铜器工艺形成因素的探析》,见《装饰》,2012年第3期。
    木尼热·阿布都热合曼,《维吾尔族铜匠工艺略论》,见《美术观察》,2009年第8期。
    骆惠珍,《新疆维吾尔族花帽的文化审视》,见《新疆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郭泳儒、张诗悦,《哈萨克族首饰艺术探究》,见《艺术探索》,2011年第10期。
    王绍伟,《维吾尔族和田式花丝耳环》,见《艺术设计研究》增刊。
    秦峰、解玲、徐红,《富丽繁复的美——对维吾尔族金饰艺术的探究》,见《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11年第4期。
    热娜·买买提,《论维吾尔族传统首饰文化质点》,见《新疆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吴艳春、尹一帆,《柯尔克孜族传统首饰艺术初探》,见《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阿依古丽·克尤木,《维吾尔刺绣工艺研究》,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郭泳儒,《哈萨克族刺绣装饰图案形式探究》,见《美术界》,2010年第3期。
    王晓玲,《新疆哈萨克族马鞍造型艺术研究》,见《装饰》,2012年第1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