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自由民族的自由联盟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民族问题呈现出增多、趋强态势,迫切要求我们重新考察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历史与现实。如此,既可以厘清马克思主义经典思想家的民族理论,以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也可以重新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确立的必然性和必须进一步加以完善的必要性,更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添砖加瓦。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都直接来源于列宁,具体则是列宁的民族自决权思想、“自由民族的自由联盟”思想和联邦制国家思想。民族平等与民族联合统一而不可分割,“自由民族的自由联盟”乃是列宁民族问题纲领的核心要义所在,而联邦制共和国则是苏联各“自由民族的自由联盟”的形式。列宁的民族理论与政策之所以能够为中国共产党所接受,一是因为苏俄为推动世界革命而主动对中国支部施加了影响;二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为争得民族自由,意识到资产阶级民族自决权的虚假性和列宁民族自决权理论的“见解正确”,转而完全接受了列宁的民族理论和政策;三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在理论层面原本就不排斥联邦制,认为其不一定就不好。
     受列宁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影响,1921—1937年间,中国共产党在许多宣言、决议案、党纲草案和指示信等规范性文件中都坚持了列宁的民族自决权理论、联邦制国家理论和“自由民族的自由联盟”理论,但其既强调民族自决权,又强调民族的自由联合的民族问题纲领之理论逻辑上的矛盾性也在实践中暴露无遗,陷入进退失据的迷茫状态。直到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中国共产党方才认识到,列宁民族问题纲领的精髓是民族平等和民族联合,并基于此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逐步对民族问题纲领和政策进行了调整,先是将国内各民族实行分离成立独立国家,然后又将建立联邦制国家排除在民族自决权的实现形式之外,最终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而摆脱了1921—1937年间中国共产党民族问题纲领在实践中所出现的困境。
     李维汉则从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的视角分析指出,作为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可以保证“各民族平等的联合”,联邦制并不适宜于中国。关于联邦制为何不适宜于中国的问题,除了李维汉的分析框架外,中国缺乏近现代意义上的地方自治传统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关于如何看待西方古典民族自决权理论的问题,由于其会导致民族纷争不断,因而列宁的民族自决权理论和现代民族国家理论的产生都可以看作是对其的修正
     在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实践层面,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来保障各少数民族在法律上和事实上的平等权利,并取得了很大成就。然而,在自治机关的民族化问题上,民族自治区行使自治权与上级人民政府领导在理论层面上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实践中通常会被过于强调领导、不重视自治的现实所削弱,而出现理论上与实践上的悖论问题,要解决之,就只能从更大的视野,亦即完善和改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视野去看待和考量。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问题还突出地存在着,克服的办法不在于放弃现有对少数民族的优惠照顾政策,而是坚持和完善之。至于由此所引发的关于未来民族政策方向的争论问题,本文则认为,目前的中国还不能摒弃第一代民族政策,而完全推行第二代民族政策,整合两代民族政策可能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National problems present more and strong trend, is pressing for us to review the history and reality of the national theory and polic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o, can not only clarify national theory of marxism classical thinker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clearring up the origin of the theory, also be able to rethink the necessity of regional national autonomy system is established and must be improved, in further can do mor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rom a historical point of view, the national theory and policie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re directly derived from Lenin, concrete is Lenin's national self-determination thought,"free coalition of free nation" thought and federal state thought. National equality and national union unified and indivisible,"free coalition of free nation" is the core essence of Lenin's national problem program, the federal republic is the form of "free coalition of free nation" of all Soviet nation. Lenin's national theory and policy were able to accept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first because of Soviet Russia to promote world revolution, imposing active impact on the China branch; senond because of the early leader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o fight for national freedom, awared of the falsity of the bourgeois national self-determination thought and the correctness of Lenin self-determination thought, and fully accepted the Lenin's national theory and policy; third because of the early leader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never rejected federalism in theory level, think it was not necessarily bad.
     Influenced by Lenin's national theory and policy, during1921-1937, in many normative documents, such as declarations, draft resolutions, party platforms and direction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sisted on Lenin's national self-determination thought, federalism state thought and "free coalition of free nation" thoutht, but the logic contradiction between national self-determination thought and all nation's free coalition thought was also exposed in practice, national problems program fell in confused situation. Until the six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d realized that the essence of Lenin's national problems program is the national equality and nation unity, and based on this in the Anti-Japanese War and liberation War period, gradually to adjust national problems program and policy, firstly made domestic nationalities separated into an independent country, and secondly made federalism state left out of the realization form of the national self-determination, finally established the system of regional national autonomy, consequently got rid of dilemma in practice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national problems program during1921-1937.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arxism-leninism national theory, Only Li Weihan pointed out that, as a basic policy for marxist dealing with national problems, regional national autonomy could ensure "equal coalition for all nation", federalism is not suitable in China. In regard to why federalism does not suitable in China, besides li Weihan's analysis framework, insufficiency of local self-government traditional in the sense of modern times is also a very important reason. In regard to how assesses on western classical national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because it ususlly leads to national strife, Lenin's national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generation of modern nation-state theory all can be regarded as the correction.
     In the practice level of the national theory and polic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adopted a series of measures to safeguard the equal rights of minorities in law and in fact, and made great achievements..However, in nationalization issue of self-government organs, the dialectical unification relations between the exercise of autonomy for national autonomous region and the leadership of higher people's government at the theoretical level, is typically weakened by the reality that excessively emphasis on leadership and do not pay attention to the autonomy, leading to paradox problem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o solve it, can only from the larger field of vision, that 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proving and perfecting the China socialist democracy to look at and consider. Facto inequality between nations also highlighted there, the solution is not to abandon the existing policy of preferential treatment for minorities, but uphold and improve it. Regard as the debate problems about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national policy,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current China can not abandon the first generation national policy, fully implement the second generation national policy, the integration of two generation national policy might be more suitable for China's actual situation.
引文
1 列宁.列宁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68.
    2 斯大林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294.
    3 耿直.改革开放以来关于民族概念的研究综述[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1):216-217.
    4 付国林.斯大林民族定义辨析[J].阴山学刊,1994,(4):78-81.
    5 孙青.关于斯大林民族定义的科学性问题[J].民族研究,1986,(5):13-15.
    6 祝马鑫.对斯大林民族定义的再认识[J].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1985,(1):82-88.
    1 何润.论斯大林的民族定义[J].民族研究,1998,(6):4-12.
    2 金昭昫.对斯大林民族定义的再思考[J].甘肃理论学刊,1992,(6):47-49.
    3 伍雄武.对斯大林民族定义的辨析与民族本质的探讨[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1,(1):25-41.
    4 亓鑫铭.论民族的属性[J].辽宁大学学报,1990,(3):19-22.
    5 杨堃.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几点意见[J].民族研究,1986,(4):11-12.
    6 阮西湖.关于民族形成的几个理论问题[J].民族研究,1986,(5):1-3.
    7 纳日碧力戈.民族与民族概念辨证[J].民族研究,1990,(5):11-17.
    8 熊锡元.风俗习惯应否列为民族构成要素?——关于民族定义的一点看法[J].民族研究,1983,(1):15-17,44.
    1 付国林.斯大林民族定义辨析[J].阴山学刊,1994,(4):78-81.
    2 付国林.斯大林民族定义辨析[J].阴山学刊,1994,(4):78-81.
    3 费孝通.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A].见:民族与社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5.
    4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溃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29.
    5 金炳镐.“民族”新证[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利版),2006,(1):1-6.
    1 许立坤.马克思恩格斯民族纲领述论[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7,(2):21-27.
    2 胡永树.马克思恩格斯与1848—1849年匈牙利民族解放战争[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84,(4):123-131.
    3 杨健吾.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民族运动的理论与1848年欧洲民族独立运动[J].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1990,(4):1-7.
    1 宋仕平,娜拉.试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民族思想[J].社会主义研究,2004,(5):38-39.
    2 杨朴羽.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共产主义理论初期关于民族问题的思想[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89,(1):121-127.
    3 廖谨慎,周存诚.第一国际时期马克思思格斯关于民族运动的几个重要思想[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5,(1):6470.
    4 朱西周.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中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2005,(1):59.
    1 刘东国.《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诞生的标志[J].青海社会科学,1991,(5):87-93.
    2 贾东海.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思想史上闪光的经典——纪念《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160周年[A].见: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二集)[C].2007.
    3 陈力.马克思明确提出“民族自决权”原则的时间[J].民族研究,1989,(3):36.
    1 史晓红.马克思恩格斯民族自决理论探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6,(4):21-23.
    2 席成孝.马克思对东方落后民族现代社会转型的探索及其启示[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06,(8):14-19.
    3 米新义.马克思民族殖民地问题的思想与中国革命[J].襄樊学院学报,2003,(1):24-29.
    1 徐增阳.论马克思的自治思想[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6):29-32.
    2 陈慧生.列宁论民族解放运动[J].读书,1960,(9):7-8.
    3 杨兴华.列宁对民族殖民地问题的伟大贡献fJl.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60,(Z1):17-19.
    4 刘玉遵.列宁关于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的战略思想的光辉胜利——读列宁为1920年举行的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所作的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提纲和报告[J].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1960,(4): 44-61.
    1 杨文翔.试论列宁的民族殖民地理论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启示[J].集宁师专学报,2003,(3):41-44.
    2 冯永之.照亮中国革命航道的灯塔——列宁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的理论在中国革命中的运用和发展[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1,(1):74-78.
    3 梁守德.论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民族自决权原则[J].民族研究,1980,(6):214.
    4 华辛芝.谈谈列宁是怎样提出民族自决权这个口号的[J].求是学刊,1982,(2):31-32.
    5 杨再军.列宁论消灭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的问题[J].贵族民族研究,1984,(4):20-25.
    6 张秀琴.学习列宁关于民族平等的思想——纪念列宁逝世六十周年[J].内蒙古民族大学(社科版),1984,(1):35-37.
    1 唐铭.斯大林并没有把现代民族划分为资产阶级民族和社会主义民族[J].民族研究,1985,(3):51-53.
    2 施正一.论社会主义民族——谈谈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民族”理论[J].内蒙古社会科学,1992,(1):1-9.
    3 周毅.斯大林论消灭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的理论及其实践[J].民族论坛,1988,(2):6-13.
    4 刘绍川.试论列宁斯大林关于民族事实上平等的理论[J].贵州民族研究,1985,(1):1-12.
    5 田文光.斯大林民族理论和实践的若十问题[J].理论前沿,1989,(74):11-13.
    1 李贤聪.试论斯大林在民族问题上的失误及对苏联解体的影响[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1): 58-62.
    2 李丽萍.浅论斯大林外理苏联民族问题的功过是非[J].延边党校学报,2010,(1):47-49.
    3 雷振扬.斯大林民族政策评析[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1992,(4):13-20.
    1 赵健君.全国各族人民:中国化马克思民族理论的核心范畴[J].青海民族研究,2009,(1):.114-118.
    2 金炳镐,王铁志.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通论[M].哈东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
    3 杨荆楚.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民族问题之纲领政策的理论总结——评《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通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6):135-136.
    4 孙军,肖锐.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早期进程研究综述[J].满洲研究,2010,(3):20-26.
    5 金炳镐,青觉.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与实践[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
    6 何龙群.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史论[Ml.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7 张建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8.
    1 刘吉昌.中国共产党90年来探索解决民族问题发展道路探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1,(3):1-9.
    2 张建新.新中国60年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探索[J].科学社会主义,2009,(5):115-119.
    3 龚学增.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国化六十年[J].学术探索,2009,(4):60-67.
    1 龚永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新体系[J].民族研究,2007,(2):1-10.
    2 康基柱.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的民族理论与政策[J].中共党史研究,1992,(6):53-57.
    3 参见康基柱.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早期传播史略[J].满族研究,2006,(1):34-39.
    1 张文琳,吕建云.中共“一大”为何没有采纳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革命思想[J].甘肃社会科学,2004,(5):82-84.
    2 梁化奎.论瞿秋白在民族问题上的探索和贡献[J].民族研究,2007,(6):11-21.
    3 梁化奎.论瞿秋白在民族问题上的探索和贡献[J].民族研究,2007,(6):11-21.
    1 陈明明.联邦制:中国共产党早期纲领与政策的一个观察[J].浙江学刊,2005,(4):152-162.
    2 陈明明.联邦制:中国共产党早期纲领与政策的一个观察[J].浙江学刊,2005,(4):152-162.
    1 庾荣.论红军长征时期党的民族政策及其意义[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 (4):33-35.
    2 陈朝晖.长征期间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平等团结原则内涵的深化[J].池州学院学报,2008,(4):21-24.
    3 麻秀荣,王红.红军长征时期党对解决中国民族问题途径的初步探索[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7,(1):16-18.
    4 马云晋.民征时期党在甘肃、宁夏回族地区的民族政策[J].学理论,2011,(29):13-14.
    5 马长军.红军在长征中的民般工作与党的民族政策的形成[J].理论月刊,1997,(3):29-32.
    6 庚荣.论红军长征时期党的民族政策及其意义[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 (4):33-35.
    7 潘华.浅析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J].黑河学刊,2008,(9):72-73.
    1 尹行创.民族政策的创型:陕甘宁边区的民族政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5):122-124.
    2 王海燕.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应对国内民族问题的策略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2):72-76.
    3 刘吉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实践[J].贵州民族研究,1997,(2):21-25.
    4 马晓梅.抗日战争前后中国共产党在回族地区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与实践[J].宁夏党校学报,2008,(1):26-28.
    1 杨忠国,马首途.党在解放战争时期对回族政策的内容及对民族工作的启示[J].回族研究,2009,(1):140144.
    2 张春梅.试论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的民族政策[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1):52-55.
    3 陈理.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理论体系的形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4):13-18.
    4 陈夕.论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党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工作[J].中共党史研究,2008,(1):9098.
    1 周忠瑜.民族区域自治与联邦制的比较研究[J].中共党史研究,2001,(4):60-64.
    2 周忠瑜.再论六届六中全会与中共民族政策之转变[J].青海民族学院(社科版),2003,(2):32-35.
    3 盖世金.从“民族自决”到“民族区域自治”——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政治形式的历史选择[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1):71-74.
    4 杜柳新.试论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形成[J].惠州大学学报,1995,(3):6-10.
    1 杜柳新.试论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形成[J].惠州大学学报,1995,(3):6-10.
    2 杨荆楚.试论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J].云南社会科学,1982,(4):21-28.
    3 杨文炬.事实上不平等是指社会发展阶段的差别——关于民族间事实上不平平等问题探讨之一[J].民族研究,1983,(3):1-7.
    1 列宁.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71.
    2 马维良.关于实现民族间事实上平等的问题[J].云南社会科学,1988,(1):74-78,109.
    3 刘绍川.试论列宁、斯大林关于民族事实上平等的理论[J].贵州民族研究,1985,(1):1-12.
    4 敖俊德.基本政策·基本政治制度·基本法律——论民族区域自治在我国的法定地位[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7):16-20.
    1 张崇根.民族区域自治理论足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A].见:张崇根.民族研究散论[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
    2 侯德泉.角色、结构与功能——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体系分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8,(4):1-6.
    3 吕普生.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民主性论证——民族自治与民主关系研究[J].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46-52.
    4 吴宗金.民族区域自治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65.
    5 金炳镐.试论自治机关的建设与自治权的行使[J].民族研究,1988,(2):14-19.
    6 黄元姗,张文山.民族区域自治权的宪政解读[J].广西民族研究,2007,(1):12-18.
    7 刘成.论自治机关民族化问题[J].内蒙古大学学报,1988,(3):5-14.
    8 乌尔希叶夫.关于民族问题理论若干学术观点和一些主要问题争论的综述[J].内蒙古大学学报,1992,(1):51-57.
    1 杨荆楚.自治机关民族化的几个问题[J].民族研究,1984,(6):53-59.
    2 侯德泉.角色、结构与功能——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体系分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8,(4):1-6.
    3 唐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新制度主义理论视角分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6):9-13.
    4 唐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新制度主义理论视角分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6):9-13.
    5 王传发.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流失的原因分析与对策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05,(5):21-25.
    6 金炳镐,熊坤新,彭谦.关于中国民族理论创新与发展的思考[J].青海民族研究,2005,(2):1-8.
    7 韩慧,徐会平.民族区域自治权行使的影响因素及保障对策[J].济南大学学报,2010,(2):76-78.
    8 兰智奇,李京桦.西部大开发中如何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干部培养[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5):17-20.
    1 曹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培养少数民族政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
    2 刘成.论自治机关民族化问题[J].内蒙古大学学报.1988,(3):5-14.
    3 何晓芳.试论我国现阶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征[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0,(1):27-31.
    4 金炳镐.试论自治机关的建设与自治权的行使[J].民族研究,1988,(2):14-19.
    5 郝时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民族关系[J].民族研究,2005,(3):1-13.
    6 参见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402.
    7 郝时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民族关系[J].民族研究,2005,(3):1-13.
    8 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民族问题的“去政治化”[J].北京大学学报,2004,(6):123-132.
    9 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民族问题的“去政治化”[J].北京大学学报,2004,(6):123-132.
    1 郝时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民族关系[J].民族研究,2005,(3):1-13.
    2 陈玉屏.民族问题能否“去政治化”论争之我见[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7):1-7.
    3 陈建樾.多民族国家和谐社会的构建与民族问题的解决——评民族问题的“去政治化”与“文化化”[J].世界民族,2005,(5):1-13.
    4 施雪华.坚持和完善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政策[J].社会科学研究,2010,(2):10-12.
    1 列宁.列宁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95.
    2 赵常庆等.苏联民族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16.
    3 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316.
    4 参见列宁.列宁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13.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上)[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312.
    2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下)[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844.关于资产阶级民族国家不能消除民族压迫、不平等现象的观点,斯大林也曾以二月革命后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为例进行过阐述。1918年11月,斯大林为《真理报》撰文《十月革命和民族问题》指出,二月革命后,俄国边疆地区各弱小民族为实现民族解放而开展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解放运动此起彼伏,但这遭到克伦斯基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猛烈反对,显然沙皇制度的消灭和资产阶级的当政并没有使民族压迫归于消灭,这使“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对自决原则的解释”成了“空谈”,“失去了它的革命意义”。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斯大林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126-128.
    3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719.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上)[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315.
    2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7.
    3 笔者认为,列宁在20世纪初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的区分的意义要在于,肯定了殖民地半殖民民族解放运动及其实现民族自决权的历史正当性和合理性以及帝国主义战争的历史退步性,揭示了所谓“在帝国主义时代,不可能再有民族战争了”的理论上的不正确性,此种理论实质上是在为“禁止”被压迫者进行列宁所谓1792—1871年西欧赖以建立民族国家的“民族战争”方式提供辩护。
    1 列宁.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234.
    2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Ml.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6.
    3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13.
    4 列宁.列宁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61.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上)[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385-386.
    2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上)[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12.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53.
    4 列宁.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151.
    5 列宁.列宁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18.
    6 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上)[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366.
    1 参见列宁.列宁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81-85.
    2 列宁.列宁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71.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下)[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718.
    2 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321.
    3 1917年11月3日,列宁签署颁布《俄国各民族人民权利宣言》,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各民族的平等、主权和自由发展,自至分离建立独立国家为止的自决权。
    4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下)[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817.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下)[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733.
    2 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48.
    3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下)[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859-860.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苏联东欧研究所,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政策研究室.苏联民族问题文献选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73.
    5 转引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下)[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551.
    1 在《波河和莱茵河》一文中,思格斯指出,“富有生命力的欧洲大民族”在吞没许多没有生命力的小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愈来愈来依靠居民的“语言和感情”来确定其疆界,要此基础产生的疆界即为“自然疆界”列宁在《关于自决问题的争论总结》中就此分析指出,恩格斯的分析适用于大约在进步的1848—1871年间的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而此后的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则愈来愈经常地打破这些按民主方式确定的疆界。列宁显然认为,不考虑居民的“感情”而划分疆界就是不民主的划界方式的体现之
    2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下)[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554.
    3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下)[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555.
    1 列宁认为,帝国主义战争可以说是对民主的三重否定:1、任何战争都足用暴力代替“权利”:2、帝国主义根本否定民主:3、帝国主义把共和国和君主国完全等量齐观。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下)[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600.
    2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下)[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602.
    3 原文是:现在的战争是用暴力和财政上的依赖关系把各国人民联合和“融合”成集团的。我们在自己的反对资产阶级的国内战争中,则不是用卢布的力量,不是用棍棒的力量,不是用暴力,而是通过自愿的协商,用劳动者反对剥削者的共同意去把各国人民联合和融合起来。宣布各民族一律平等,在资产阶级那里已成为欺人之谈,而在我们这里却是一句真话,它将有助于把一切民族迅速地争取到我们方面来。如果各民族之间没有真正的民主关系,因而也没有国家分离的自由,各民族的工人和劳动群众就不可能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国内战争。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下)[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602.
    4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下)[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649.
    1 列宁.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7.
    2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下)[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649.
    3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下)[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864.
    4 列宁.列宁文稿: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385-386.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下)[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865.
    2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下)[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868.
    3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下)[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869.
    1 1916年1—2月,在《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中,列宁认为,“社会主义的目的不只是要消灭人类分为小国家的现象和各民族间的任何隔离状态,小只是要使各民族互相接近,而且要使各民族融为一体。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下)[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503.
    2 列宁.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53.
    1 列宁.列宁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217.
    2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20.
    3 马克思正是从这个观点出发,从英国的(不仅是爱尔兰的)工人解放运动的利益出发,主张爱尔兰同英国分离的。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上)[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366.
    1 斯·格·邵武勉是布尔什维克党杰出活动家,长期在多民族的南高加索地区工作,熟悉和了解民族关系的复杂性,曾用俄文和亚美尼亚文写过《民族问题和社会民主党》(1906)和《论民族文化自治》(1914)等民族问题方面的小册了。在民族理论方面,斯·格·邵武勉虽阐发和捍卫了列宁的一些重要论点,但与列宁也有某些分歧。十月革命前,斯·格·邵武勉拥护区域自治,但反对地方自治制,拥护民族自决权,但又将之“扩大”解释为分离权、区域自治权和成立联邦权;而列宁则不仅拥护区域自治,也支持地方自治制,但反对将民族自决权“扩大”解释为成立联邦权。
    2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上)[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254.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上)[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247.
    2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上)[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254.
    3 列宁.列宁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49.
    1 列宁.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73.
    2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下)[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712.
    3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下)[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714.
    4 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上)[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196.
    5 关于区域自治和地方自治足否对立的问题,崩得分了麦迭姆曾说,区域自治比较适合十一个区域和“边疆区”,而不适合于拥有居民50-200万、面积相当于一个省的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等地区。列宁对此反驳说,所谓大区域应推行区域自治,小区域应推行地方自治是一种官僚主义的死板公式,如果经济流通需要和合适的话,不要说拥有50万居民,即便只拥有5万居民也可以成立自己的民族自治州,邻近大小不一的州也可以联合成统一的自治“边疆区”。
    6 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上)[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218.
    1 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上)[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392-393.
    2 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上)[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392.
    3 列宁.列宁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53.
    1 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上)[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306.
    2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下)[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503.
    3 在《1891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一文中,恩格斯对联邦制共和国在各国的实施作了区别看待:联邦制共和国一般说来还是美国广大地区所必需,虽然在东部已经成为障碍;联邦制共和国在英国将是前进一步,这是因为,英伦两岛居住有四个民族,议会虽是统一,但却同时存在三种立法体系;联邦制共和国在瑞士则早已成为障碍,之所以还存在是因为瑞士甘愿充当欧洲国家体系中纯粹消极的一员;联邦制共和国在德国则是倒退一大步,这是因为小邦分立状态已对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构成强大障碍,德国无产阶级只能采取单一而不可分的共和国形式来代替小邦林立状态的德国。恩格斯接下来说,联邦制国家和单一制国家的区别有两点:各加盟邦或州有特别的民事、刑事立法和法院组织;象征各加盟邦或州平等权利的联邦议院与国民议院并存。恩格斯指出,各加盟邦或州特别的立法和司法机构及其联邦议院,我们既不会采用也完全可以不需要,这样“一般说来,我们的‘联邦制国家’已经是向单一制国家的过渡”。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下)[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859-860.
    1 当然,列宁在对恩格斯此种观点作出明确说明的同时,仍然认为恩格斯根本上并没有放弃批判联邦制的缺陷,根本没有放弃为建立统一的、集中的民主共和国面进行最坚决的宣传和斗争。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下)[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712.
    2 这些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权有的称“民族委员会”,也有的称“民族自治政府”,它们被斯大林看成是各民族资产阶级团结各种力量的“全民族”机构。由于这些“全民族”机构皆呈现出独立倾向,所以又被斯大林视为“刚刚萌芽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国家”
    3 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斯大林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89-90.在此,斯大林也明确指出,“只足在十月革命以后,党才明确而肯定地采取了国家联邦制的观点,把国家联邦制作为各苏维埃共和国在过渡时期的国家制度的方案提出来。”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斯大林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89.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斯大林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89.
    2 石光树.解决中国民族自治的一大悬案[J].民族团结,1999,(10):21-24.
    3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斯大林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111.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苏联东欧研究所、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政策研究室.苏联民族问题文献选编[Ml.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83.
    1 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斯大林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206207.
    2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下)[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701.
    3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下)[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731.
    4 列宁.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39.
    1 转引自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3卷[Ml.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30.
    2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下)[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816.
    3 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下)[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851.
    4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斯大林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114.
    5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斯大林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115.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斯大林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111.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下)[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836.
    2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下)[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847.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苏联东欧研究所、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政策研究室.苏联民族问题文献选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5.
    2 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47.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苏联东欧研究所、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政策研究室.苏联民族问题文献选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12.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苏联东欧研究所、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政策研究室.苏联民族问题文献选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71.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苏联东欧研究所、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政策研究室.苏联民族问题文献选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87.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苏联东欧研究所、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政策研究室.苏联民族问题义献选编[M].北京:社会科学义献出版社,1987:73.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苏联东欧研究所、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政策研究室.苏联民族问题文献选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87.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苏联东欧研究所、旧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政策研究室.苏联民族问题史献选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73.
    1 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简称苏俄;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联邦、南高加索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四国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为行文方便,在本文中泛指这两个时期时也以“苏俄”称之。
    2 列宁.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8.
    3 (英)珍妮·德格拉斯.共产国际文件:第1卷[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7:66.
    4 何云庵.共产国际东方战略再探讨——从世界革命理论的视角看[J].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6):15-23.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下)[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772.
    2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下)[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843-844.
    3 当然,在列宁看来,殖民地半殖民地即将到来的革命运动和1905年革命也会呈现出很大不同,前者日益迫近的革命正在卷入世界革命之中,而后者则只能孤立地进行(至少在开始时),不可能一下子把其他国家卷入革命。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下)[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857.
    4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下)[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870.
    5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下)[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870.
    1 黄万求.论共产国际促进首次国共合作的实力思想和苏联利益中心思想[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2,(2):49-51.
    2 肖乾利.试论共产国际的左倾错误及其产生根源[J].宜宾师专学报,1995,(1):51-56.
    3 姚洪亮.共产国际的东方战略与第一次国共合作[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3):70-77.
    4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108-109.
    5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斯大林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229.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斯大林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254.
    2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斯大林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245.
    3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斯大林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229.
    4 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斯大林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330.
    5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斯大林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293.
    6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斯大林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294.
    7 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斯大林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299.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斯大林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407.
    2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斯大林论民族问题[Ml.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133.
    3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斯大林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392.
    1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编辑委员会.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文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10.
    2 列宁.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506.
    3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8.
    4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67.
    5 姚金果.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加入共产国际的意义[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7,(9):10-11.
    6 弗·梯歇尔曼.马林政治传记[A].见: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增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40.
    1 参见包惠僧.回忆马林[A].见: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增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00-101.
    2 郑瑞峰.陈独秀拒绝共产国际经费援助始末[J].党史纵横,2008,(4):33-35.
    3 (俄)K.B.舍维廖夫提供.张国焘关于中共成立前后情况的报告的讲稿[J].百年潮,2002,(2)52-57.
    4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下)[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816.
    5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下)[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816-817.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一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42-43.
    2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斯大林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211.
    3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斯大林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312.
    1 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斯大林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313.
    2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斯大林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314.
    3 周忠瑜.民族区域自治与联邦制的比较研究[J].中共党史研究,2001,(4):60-64.
    1 对于中国革命来说,共产国际的帮助不能说不大。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曺木清概括指出,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帮助主要体现在:(1)对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帮助;(2)对建立国共合作的帮助;(3)对建立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的帮助;(4)对中国北伐的巨大援助;(5)在革命理论方面对中国共产党人的重大帮助。笔者认为,此种概括己很全面且准确。参见曺木清.共产国际对中国大革命的功过是非[J].湘潭大学学报,2009,(6):141-147.
    1 转引自(美)H.基辛格.石中,译.重新思考世界新秩序[Jl.战略与管理,1994,(3):30-51.
    2 许彬,谢忠.论中共二大提出“民族自决”的历史原因[J].民族研究,2007,(2):11-18.
    3 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5.
    1 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8.
    2 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8.
    3 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3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7.
    4 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8.
    5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斯大林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132.
    6 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国共产党史稿:第1分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9.
    7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400.
    8 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一大”前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前后资料选编(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6.
    1 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868.
    2 参见胡明.陈独秀选集[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213.
    3 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867.
    4 瞿秋白.瞿秋白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54.
    5 瞿秋白.瞿秋白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54.
    1 瞿秋白.瞿秋白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56.
    2 瞿秋白.瞿秋白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59-160.
    3 瞿秋白.瞿秋白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60.
    4 参见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6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218.
    5 文章原载1924年3月9日湖南省追悼列宁大会所刊行的《列宁纪念册》。
    6 李维汉.李维汉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0.
    7 李维汉.李维汉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0.
    1 维也纳委会,1814—1815年间,在维也纳召开的结束反拿破仑战争、重新瓜分欧洲领土的分赃会议。
    2 参见李维汉.李维汉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2-13.
    3 胡明.陈独秀选集[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209-210.
    4 金炳镐.民族纲领政策文献选编[G].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55.
    5 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M].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939.
    1 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588.
    2 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589.
    3 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590.
    4 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590.
    1 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591.
    2 参见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族主义[A].见:孙中山全集:第9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191.
    3 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592.
    4 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591.
    5 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592.
    6 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594.
    1 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595.
    2 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576.
    3 《李达文集》编辑组.李达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560.
    4 关于译文则有:1920年于上海首次出版的《共产党宣言》:1920年于上海由《新青年》杂志刊载的列宁《论民族自决权》一文的译文;1921年7月由《共产党》杂志第6号刊载的共产国际二大宣言《资本主义世界和共产党的世界联盟》的译文:1921年由《先驱》杂志创刊号刊载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的部分译文。
    5 梁化奎.论瞿秋白在民族问题上的探索与贡献[J].民族研究,2007,(6):11-21.
    6 1920年夏与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并于1921年7月出席中共一大,当选为中央局宣传主任,成为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李达虽于1924年中断了与党组织的联系,但这并不能掩盖其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历史功绩。五四运动后,李达就致力于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主编《共产党》月刊,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并于1921年9月创办人民出版社,出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作和革命丛书。大革命失败后,李达仍坚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阵地,笔耕不辍。当然,李达于 1924年脱党,也事出有因。一则,当时党内同志多注重实际,不注重研究,因此全达决定专门研究理 论,而不愿意参加示威游行及其他社会政治活动。二则,对第一次国共合作“想不通”,“不愿意做国民党员”。
    1 梁化奎.论瞿秋白在民族问题上的探索和贡献[J].民族研究,2007,(6):11-21.
    2 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94.
    3 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489-490.
    4 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679.
    5 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679.
    1 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680.
    2 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680.
    3 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680.
    4 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682.
    5 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682-683.
    1 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682.
    2 该讲案当时没有发表,1927年由作者收入自编论文集。
    3 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508.
    4 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511.
    5 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508-509.
    6 参见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510.
    7 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508.
    8 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508.
    1 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510.
    2 瞿秋白.即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511.
    3 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5-116.
    4 梁化奎.论瞿秋白民族问题上的探索和贡献[J].民族研究,2007,(6):11-21.
    5 李达在书中指出,民族问题的发展阶段,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时代:1、新兴的资本主义阶段,即民族统一运动与民族国家形成的时代;2、帝国主义阶段,即世界经济与民族的区别、矛盾的发展时代:3、被压迫阶级世界革命的胜利阶段。即民族的区别与压迫消灭的时代。参见《李达文集》编辑组.李达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572.
    6 《李达文集》编辑组.李达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560.
    7 《李达文集》编辑组.李达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564.
    8 《李达文集》编辑组.李达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601.
    1 参见《李达文集》编辑组.李达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601-602.
    2 《李达文集》编辑组.李达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604.
    3 《李达文集》编辑组.李达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604.
    4 《李达文集》编辑组.李达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604.
    5 参见《李达文集》编辑组.李达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605.
    1 瞿秋白对联邦式的“自由民族的自由联合”的认同还体现1926年1月21日的《列宁主义与中国的国民革命》一文中。文中,瞿秋白指出,列宁的民族政策,“以事实证明它忠于赞助被压迫的民族,赞助它们反抗帝国主义,使得彻底的解放”,吸引得连唐努乌梁海民族也表示愿意加入苏联,“如果国民党及一般国民有明显的革命的民族问题的政纲,这些弱小民族(指蒙古、西藏、满洲、回回等民族——笔者注)自然愿意加入中国国民革命的联盟,而后将来革命政府时,各族的联邦共和国才有巩固的基础”。这里,瞿秋白显然是将联邦共和国作为未来革命政府的结构形式。参见金炳镐.民族纲领政策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55-56.
    1 转引自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939.
    2 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8.
    1 梁启超.卢梭学案[A].见:梁启超选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821.
    2 转引自李秀清.近代中国联邦制的理论和实践——北洋军阀时期省宪运动述评[J].环球法律评论,2001,(冬季号):469-483.
    3 董世礼.晚清巨人传:梁启超[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6:450.
    4 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36.
    1 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36.
    2 参见徐矛中.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M].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438.
    3 参见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487488.
    4 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02.
    5 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02503.
    6 参见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5.
    1 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1卷[Ml.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20.
    2 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21.
    3 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21.
    4 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22.
    5 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5.
    6 关于建立世界联邦的程序,李大钊认为有四个阶段:1、各十地广大、民族众杂的国家自己先行改成联邦;2、美洲、欧洲和亚洲国家各自组成全美联邦、全欧联邦和全亚联邦:3、合全美联邦、全欧联邦和全亚联邦组成世 界联邦:4、打破种界和国界,实现世界人类普遍的联合。参见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6.
    1 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2-283.
    2 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4.
    3 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5.
    4 胡明.陈独秀选集[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168.
    1 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381.
    2 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382.
    3 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381.
    4 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384.
    5 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380.
    6 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381.
    7 中共二大宣言所提及的联邦思想的特别之处,就是将全中国划成本部与疆部两大不同区域。所谓本部,系指汉族集中居住的区域,大致包括今天的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华东、西南地区:疆部则是指蒙、藏、回等 少数民族集中居住的区域,大致包括今天中国境内的新疆、青海、西藏、宁夏、内蒙古等地区及蒙古人民共和国(时称“外蒙”)。
    1 王英津.联邦制与中国统一问题的历史问顾和现实分析[J].人文杂志,2009,(2):56-62.
    2 陈明明.联邦制:中国共产党早期纲领与政策的一个观察[J].浙江学刊,2005,(4):152-162.
    3 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陈独秀著作选:第1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506.
    4 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陈独秀著作选:第1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508.
    5 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580.
    6 欧阳哲生.胡适文集(3)[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372.
    1 参见佚名.集权与联邦皆不能推翻军阀[J].东方杂志,1922,(17).
    1 参见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78.
    2 王英津.联邦制与中国统一问题的历史回顾和现实分析[J].人文杂志,2009,(2):56-62.
    1 胡明.陈独秀选集[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90.
    2 胡明.陈独秀选集[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90.
    3 胡明.陈独秀选集[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91.
    4 胡明.陈独秀选集[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92-93.
    5 胡明.陈独秀选集[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93.
    6 胡明.陈独秀选集[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95.
    1 胡明.陈独秀选集[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98-99.
    1 李新等人所编的《伟大的开端》和黄修荣所著的《共产国际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两书都认为,中共一大召开时,列宁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还没有传播(或曰传达)到中国共产党内。与两书观点不同,浙江师范大学法政经济学院学者张文琳和吕建云认为,“最迟到(1921年)7月召开中共一大时,中国共产党人就已知共产国际二大《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议案》及其内容”,中共一大之所以没有采纳列宁的民族理论与政策,是因为:一,中共一大时期,许多代表都主张“独立自主”,视列宁的思想为“外来物”;二,出于幼年时期的中共过高估计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而不同其他党派进行任何联系,对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和工人阶级的弱小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笔者认为,张文琳和吕建云对历史资料的挖掘确实很到位,但多属间接论证,正面的直接论证欠缺。最为重要的是,三位学者对列宁民族和殖民地革命思想的阐述基本都是围绕同资产阶级政党建立联盟的问题而展开,并无直接论述列宁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这显然与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对国家民族(nation) I问题和与资产阶级政党联盟问题的重视,以及中共一大主要讨论建党问题有关。参见李新等.伟大的开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460;黄修荣.共产国际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3:57;张文琳,吕建云.中共“一大”为何没有采纳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革命思想[J].甘肃社会科学,2004,(5):82-84.
    2 许彬,谢忠.论中共二大提出“民族自决”的历史原因[J].民族研究,2007,(2):11-18.
    1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106.
    2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107.
    3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62.
    4 参见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62-63.
    1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111.
    2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111.
    3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111.
    4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110.
    5 王英津.联邦制与中国统一问题的历史回顾和现实分析[J].人文杂志,2009,(2):56-62.
    6 许彬,谢忠.论中共二大提出“民族自决”的历史原因[J].民族研究,2007,(2):11-18.许彬和谢忠认为,与联省自治运动中的联治主义者的态度相同,共产国际也上张在中国推行普遍的联邦制,而中共二大仅将联邦制作为解决本部与蒙古、西藏和回疆三疆部民族关系问题的方案,这与共产国际的主张具有重大差别。然而,笔者认为,此种解释有误读之处。苏联是按照民族特征划分的,而不是按照地理特征划分的,因此其采用联邦制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民族问题,而中共将联邦制作为解决本部与疆部民族关系局题的方案,恰恰就是对列宁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坚持,与共产国际的主张并无重大差别。
    1 许彬,谢忠.论中共二大提出“民族自决”的历史原因[J].民族研究,2007,(2):11-18.
    2 参见许彬,谢忠.论中共二大提出“民族自决”的历史原因[J].民族研究,2007,(2):11-18.
    3 康基柱.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的民族理论与政策[J].中共党史研究,1992,(6):53-57.
    4 王英津.联邦制与中国统一问题的历史回顾和现实分析[J].人文杂志,2009,(2):56-62.
    5 陈明明.联邦制:中国共产党早期纲领与政策的一个观察[J].浙江学刊,2005,(4):152-162.
    6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39-40.
    1 如湖南科技大学法学院讲师谢忠、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许彬和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王怀强等。参见许彬,谢忠.论中共二大提出“民族自决”的历史原因[J].民族研究,2007,(2):11-18;王怀强.走向民族区域自治: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变迁历史新探[J].广西民族研究,2011,(1):33-40.
    2 孙中山.与巴黎《巴黎日报》记者的谈话[A].见:孙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561-562.
    3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491.
    4 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35.
    1 任一飞,周竟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关系史研究[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39.
    2 许彬,谢忠.论中共二大提出“民族自决”的历史原因[J].民族研究,2007,(2):11-18.
    3 陈独秀在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报告承认,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同意了苏俄东方民族大会通过的关于共产党与民主革命派合作问题的决议。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殖民地问题委员会秘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政治学教授伊罗生(H.R.I)提出,陈独秀曾说1922年作出国共合作的决定是由于马林以共产国际的纪律相威胁而服从的,马林则说,没有“服从纪律”的问题,他向来十分反对这种手段。但从目前所存的历史文献来石,“服从纪律”的问题是切实存在的。这再次印证了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之间的隶属关系。
    4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147.
    5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165.
    6 王怀强.走向民族区域自治: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变迁历史新探[J].广西民族研究,2011.(1):33-40.
    7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589.
    1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l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589.
    2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590.
    3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590.
    4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166.
    5 松本真澄.鲁忠慧,译.中国民族政策之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162.
    6 此草案通过于第三次中国共产党全体大会,作为底稿;并议决令各地方郑重讨论后,于1924年1月前将批评、修改及增补之条文意见等,汇交中央局,以便交由出席国际大会代表带往第五次世界共产国际大会作最终之决定。
    7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142.
    8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215-216.
    1 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45.
    2 王怀强.走向民族区域自治: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变迁历史新探[J].广西民族研究(1):33-40.
    3 孙中山.在北京五族共和合进会与西北协进会的演说[A].见:孙中山全集:第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439.
    1 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423.
    2 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424.
    3 金炳镐.民族纲领政策文献选编:第一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34.
    4 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862.
    5 研究系是从民国初年的进步党脱胎的一个政治派系,得名于1916年在北京成立的“宪法研究会”,其领袖人物是梁启超、汤化龙,其骨干分子是在1906年的君上立宪运动中曾经跟梁启超合作过的一批官僚士绅。由于研究系始终想凭借一种固有的旧势力来改良中国,所以曾经在政治上先后依附袁世凯、段祺瑞军阀势力而与国民党相对立,作为研究系言论机构的《晨报》名声不能不因之受损。不仅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厌恶研究系,而且国民党也将研究系视为“世仇”:1917年9月1日,国民党雇佣刺客在海外枪杀了研究系首脑人物之一的汤化龙:1925年11月,国民党骨干人物朱家骅又带领激进的青年学生愤怒烧毁了位于宣武门外丞相胡同内的《晨报》馆。学术界以往对研究系研究的不足,除开表现为对研究系的复杂性缺少具体分析之外,还表现在忽视了它与新文化运动斩不断的关系。
    1 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489.
    2 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489-490.
    3 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490.
    4 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476.
    5 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521.
    6 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3卷[Ml.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522.
    7 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522.
    1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上)[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296.
    2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215.
    3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265.
    4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266.
    5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488.
    6 参见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491.
    7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491.
    8 王怀强.走向民族区域自治: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变迁历史新探[J].广西民族研究,2011,(1): 33-40.
    1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上)[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304.
    2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295.
    3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298.
    4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298.
    5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298.
    6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300.
    1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上)[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380.
    2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6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250.
    3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6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260.
    4 参见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6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260.
    5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上)[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393.
    6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459.
    7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388.
    8 金炳镐.民族纲领政策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71.
    1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7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30-631.
    2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上)[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394.
    3 参见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7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492-493.
    4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44.
    1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45.
    2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47.
    3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48.
    1 参见金炳镐.民族纲领政策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65,89,69,71,79,91,107,127,135,164,190.
    2 参见金炳镐.民族纲领政策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76,77.
    3 史筠.民族法制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40-41.
    4 盖世金.从“民族自决”到“民族区域自治”——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政治形式的历史选择[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1):71 74.
    1 金炳镐.民族纲领政策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110,112,118,129.
    2 盖世金.从“民族自决”到“民族区域自治”——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政治形式的历史选择[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1):71-74.
    3 马长军.红军在民征中的民族工作与党的民族政策的形成[J].理论月刊,1997,(3):29-32.
    4 朱晓舟,何芳芳.长征时期党的民族政策的实践与经验[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1,(3):27-30.
    5 参见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502-504.
    6 原件月份不详,依月份判断,月在6月份左右。
    1 金炳镐.民族纲领政策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138.
    2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526.
    3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534.
    4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535-536.
    5 盖世金.从“民族自决”到“民族区域自治”——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政治形式的历史选择[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1):71-74.
    6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535.
    1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534.
    1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800.
    2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801.
    3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802.
    4 参见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801-802.
    5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70.
    1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73.
    2 正如学者曾成贵所言,中国共产党此时如果高调宣传“民族自决权”,势必会模糊视线,自乱阵脚,贻敌以可趁之机。参见曾成贵.民族自决与民族区域自治:中共民族政策的历史考察[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1):45-51.
    1 张世华.长征是党的民族工作的一次伟大实践[J].青海民族研究,1996,增刊:49-54.
    2 史筠.民族法制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46.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52.
    2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73.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43.
    4 王怀强.走向民族区域自治: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变迁历史新探[J].广西民族研究,2011,(1):33-40.
    5 陈连开.中华民族研究初探[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4:111.
    1 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326.
    2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Ml.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282-283.
    3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284.
    4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284.
    5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320.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55.
    2 金炳镐.民族纲领政策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208.
    3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下)[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662.
    4 金炳镐.民族纲领政策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227.
    5 王继,郭林.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创新[J].民族研究,2009,(3):11-22.
    1 仲家,布依族的一种旧称。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22.
    3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19.
    4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20.
    5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34.
    6 杜恩龙、杨虎德、王东仓和石瑾认为,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彻底抛弃了“民族自决”,避免了民族“单独成立自己的国家”这种情况的发生。但在笔者石来,该判断的后一半比较切合历史实际,而前一半则与历史事实不符:中国共产党在六届六中全会只是将民族“单独成立自己的国家”排除在民族自决权的实现形式之外,却并没有完全抛弃“民族自决”。参见杜恩龙.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少数民族自治方式的探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7,(4):87-90:杨虎德.论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J].青海民族研究,2004,(3):6-9:王东仓,石瑾.极具特色的陕甘宁边区民族政策[J].兰州学刊,2010,(3):191-194.
    1 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505.
    2 王怀强.走向民族区域自治: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变迁历史新探[J].广西民族研究,2011,(1):33-40.
    1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98.
    2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99.
    1 李维汉.回忆与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452.
    2 此时,中国共产党开展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这是因为,在边区,上要的少数民族就是蒙古族和回族。其中,人口最多的是主要分布于靠近甘肃、宁夏两省的陇东、关中和三边地区的回族,有120万人,约古当时全国回民总数(400万人)的30%,蒙古族人口相对较少些,主要散布于定边地区。此外,陕甘宁边区也居住有藏、彝、苗、满、朝鲜、维吾尔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因其人口极少,所以与蒙、回两民族人口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这种民族状况下,边区民族政策自然就有非常强的针对性,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就是为蒙古族、回族制定的。”参见王东仓,石瑾.极具特色的陕甘宁边区民族政策[J].兰州学刊,2010,(3):191-194.
    3 宋金寿.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417.
    4 提纲为时任西北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的李维汉代表委员会所起草的文件稿,作为向中央的提议,后经中央书记处原则上批准,作为对回族问题的原则指示。最早发表在1940年《共产党人》第5期。
    5 金炳镐,王铁志.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通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172.
    6 刘吉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实践[J].贵州民族研究,1997,(2):21-25.
    1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2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373.
    2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2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374.
    3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2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375.
    4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2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376-377.
    5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2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377.
    6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2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381.
    1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2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431.
    2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2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432.
    3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2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434.
    4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2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436.
    1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2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438.
    2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2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62.
    3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99.
    4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93.
    1 曾成贵.民族自决与民族区域自治:中共民族政策的历史考察[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1):45-51.
    2 当然,也应该认识到,陕甘宁边区只是地方政权,其施政纲领也不可能就是否采行联邦制建国方案表明态度。
    3 庞效松.中共民族问题纲领的演变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奠基[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5,(3):44-52.
    4 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930.
    5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M].邯郸:华北新华书店,1949:46.另参见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下册[M].邯郸:华北新华书店,1948:999.
    6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M].邯郸:华北新华书店,1949:58.另参见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下册[M].邯郸:华北新华书店,1948:1005.
    1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16.
    2 1942年冬至1943年春,驻内蒙伊克昭盟的国民党军队,强行霸占蒙族人民的牧地,并且向当地人民勒索大量粮食、牲畜。1943年3月26日,伊克昭盟的蒙族保安队和人民群众被迫发动了武装反抗。4月,国民党军队前往镇压,对当地蒙族人民进行了血腥屠杀。
    3 1944年9月,新疆北部伊犁地区的少数民族人民,为反对国民党的民族压迫和经济掠夺,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武装起义。这次起义先后同阿山、塔城一带的起义武装联合,占领了新疆北部的大部分地区,所以又被称为“三区革命”。国民党政府从甘肃和新疆各地调集了大批军队,对起义军实行长期的大规模的武力镇压。起义军在新疆各族广大人民的积极支持下,进行了英勇抵抗,一直坚持到1949年新疆解放。
    4 指1942—1943年间国民党政府对甘肃省南部回、汉、藏等族起义农民的屠杀事件。1942年冬,甘肃省南部临洮、康乐一带的农民,为反对国民党的横征暴敛、抓兵抓伕等措施,在网民马福善等率领下,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到1943年4月以后,起义地区发展到20多县,参加人数最多时达到10万多人。国民党政府先后调动了7个师以上的军队,甚至出动飞机,配合地方武装,对起义的群众进行残酷的屠杀。
    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84.
    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84.毛泽东对孙中山前一句话的认同还体现于其在1940年所写的《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一文中。文中,毛泽东说,要实行总理遗嘱,“实行民族主义,坚决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对外求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对内求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参见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52.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84.
    2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75.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71.
    4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327.
    1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6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41-42.
    2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6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48.
    1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375.
    2 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000,1011,1035.
    1 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083.
    2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6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429.
    3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6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431.
    4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政府志》办公室.内蒙古自治区志·政府志[Z].北京:方志出版社,2001:1078.
    5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政府志》办公室.内蒙古自治区志·政府志[Z].北京:方志出版社,2001:1078-1079.
    6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下)[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940.
    1 王怀强.走向民族区域自治: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变迁历史新探[J].广西民族研究,2011,(1):3340.
    2 陈云生.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183184.
    3 金炳镐,王铁志.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通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526.
    4 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978.
    5 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001.
    6 史筠.民族法制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87.
    7 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047.
    8 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055.
    9 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258.
    1 转引自汪恩郡,王十一.内蒙古民族解放的里程碑——“四·三”会议评述[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89,(4):77-79.
    2 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标准本)[M].济南:解放社山东新华书店,1948:8.
    3 曾成贵.民族自决与民族区域自治:中共民族政策的历史考察[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1):45-51.
    1 周恩来.周恩来统战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39.
    2 周恩来.周恩来统战线文选[Ml.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40.
    3 周恩来选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71.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3.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2.
    6 王怀强.走向民族区域自治:1921—1949 年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变迁历史新探[J].广西民族研究,2011,(1):33-40.
    1 该信由曾任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的黄铸执笔起草,经中央统战部正式报送中央书记处和邓小平。转引自石光树.解决中国民族自治的一大悬案[J].民族团结,1999,(10):21-24.另参见黄铸.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重大转变——从联邦制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4):5-6.
    2 石光树.解决中国民族自治的一大悬案[J].民族团结,1999,(10):21-24.
    3 参见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315.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24.
    2 龚学增.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A].见:王铁志,沙伯力.国际视野中的民族区域自治[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28.
    3 (俄)安·列多夫斯基.米高扬与毛泽东的秘密谈判(1949年1—2月))(中)[J].党的文献,1996,(1):90-96.
    4 (俄)安·列多夫斯基.米高扬与毛泽东的秘密谈判(1949年1—2月))(下)[J].党的文献,1996,(3):77-83.
    5 曾成贵.民族自决与民族区域自治:中共民族政策的历史考察[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1):45-51.
    1 李维汉.李维汉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63.
    1 李维汉.李维汉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542.
    2 参见列宁.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0.
    3 李维汉.李维汉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543.
    4 李维汉.李维汉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544.
    5 李维汉.李维汉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69.
    1 李维汉.李维汉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555.
    2 李维汉.李维汉选集fMl.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557.
    3 李维汉.李维汉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557.
    4 李维汉.李维汉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557.
    1 李维汉.李维汉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542.
    2 李维汉.李维汉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70.
    3 李维汉.李维汉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561.
    4 李维汉.李维汉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72.
    1 李维汉.李维汉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548.
    2 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53.
    3 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54.
    4 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54-255.
    5 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55.
    1 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57.
    2 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56.
    3 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58.
    4 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56.
    5 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57.
    6 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57.
    1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548.
    2 李维汉.李维汉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551.
    1 列宁.列宁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336.
    2 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416.
    3 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333.
    4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521.
    1 梁启超.卢梭学案[A].见:梁启超选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821.
    1 梁启超.美国政治略评[A].见: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下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0:793.
    2 梁启超.美国政治略评[A].见: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下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0:793.
    3 梁启超.美国政治略评[A].见:辛亥革命前十年问时论选集:第一卷(下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0:793794.
    4 法国古典宪法学理论的集大成者,法国现代宪法学的创始人。
    5 法国著名宪法学者,现代西方社会连带主义法学的创始人。
    6 德国著名宪法学者,被认为是19世纪德国宪法学理论的完成者。
    1 章士钊.学理上之联邦论[J].甲寅,1914,(5).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编.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526.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编.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548.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编.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505.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编.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490-491.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编.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524.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编.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488-489.
    2 参见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58.
    1 朱伦.走出西方民族主义古典理论的误区[J].世界民族,2000,(2):1-12.
    2 潘志平.民族自决还是民族分裂[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185.
    3 朱伦.走出西方民族主义古典理论的误区[J].世界民族,2000,(2):1-12.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74.
    1 董云虎,刘武萍.世界人权约法总览[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1345.
    2 联合国大会.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宣言[EB/OL].http://www.un.org/zh/events/decolonization50/declaratio n.shtml.
    3 联合国大会.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宣言[EB/OL].http://www.un.org/zh/events/decolonization50/declaratio n.shtml.
    4 联合国大会.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宣言[EB/OL].http://www.un.org/zh/events/decolonization50/declaratio n.shtml.
    1 联合国大会.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宣言[EB/OL].http://www.un.org/zh/events/decolonization50/declaratio n.shtml.
    2 王建华,熊坤新.世界民族问题作用机制的范式分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3):34-40.
    3 朱伦.走出西方民族主义古典理论的误区[J].世界民族,2000,(2):1-12.
    4 Massimo D' Azelio. Andres de Bias Guerrero,op.cit.,pags.140-141.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3.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2.
    1 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522,537.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3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85.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3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82.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3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86.
    3 人民代表会议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内所采用的一种过渡性的政权组织形式,其发展方向则是后来的人心代表大会。由于条件不成熟,建国初期,在中央层面,由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在地方层而,则仍由人民代表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3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87.
    1 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3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89-90.
    2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斯大林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151.
    3 民族政策文件汇编:第1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2.
    4 参见民族政策文件汇编:第1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2-13.
    1 民族政策文件汇编:第1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4.
    2 民族政策文件汇编:第2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06.
    3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联络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有关资料汇编[G].北京:中国民上法制出版社,1990:56.
    4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联络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有关资料汇编[G].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0:61.
    5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联络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有关资料汇编[G].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0:37.
    1 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47-248.
    2 转引自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662.
    3 在《苏维埃政权对俄国民族问题的政策》一·文中,斯大林指出,只有具有特殊的生活习惯和民族成分的边疆区的区域自治,才是联结俄国边疆区和中部的唯一适当的形式,此种区域自治必须用联邦关系的纽带把俄国边疆区和中部联结起来。“这就是苏维埃政权从它出现的最初的日子里就宣布了的而且现在以行政公社和苏维埃自治共和国的形式在边疆地区所实行的那种苏维埃自治。”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斯大林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147.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斯大林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150.
    2 民族政策文件汇编:第1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33.
    3 民族政策文件汇编:第1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08.
    4 民族政策文件汇编:第1编f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46.
    5 民族政策文件汇编:第1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34.
    1 民族政策文件汇编:第1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35.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3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79.
    3 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3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84-85.
    4 民族政策文件汇编:第1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81.
    1 民族政策文件汇编:第1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10.
    2 民族政策文件汇编:第1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04.
    3 民族政策文件汇编:第2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67.
    4 民族政策文件汇编:第2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30.
    5 民族政策文件汇编:第2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31.
    1 参见民族政策文件汇编:第2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38-139.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821.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506.
    4 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507-528.
    5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57.
    6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58.
    1 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64.
    2 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65.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974.
    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4.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0.
    3 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974.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496.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7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187.
    1 其他四个必要条件分别是承认民族自决权、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为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而颁布全国性的法律、工人间的民族团结。
    2 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301.
    3 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302.
    4 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303.
    1 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760.
    2 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745.
    1 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29.
    2 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31.
    3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斯大林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196.
    4 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46-47.
    5 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23.
    1 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53-154.
    2 王勋铭.关于确立民族间事实上平等的几个问题[J].内蒙古社会科学,1985,(6):34-38.
    3 建国之初,当大部分汉族地区已进入社会主义阶段之时,有的少数民族仍保留着浓厚的原始社会制度的残余。因此,有些少数民族的落后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落后,而是整体的社会发展阶段上的落后,非短时间可以改变此种落后局面。
    4 民族政策文件汇编:第1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48.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2009[Z].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社,2009:387.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2009[Z].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社,2009:384.
    1 中国民族信息年鉴编委会.中国民族信息年鉴2005[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709.
    2 中国民族信息年鉴编委会.中国民族信息年鉴2005[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71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2007[Z].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社,2007:832.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2009[Z].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社,2009:811.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2007[Z].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社,2007:832.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2009[Z].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社,2009:811.
    1 中国民族信息年鉴编委会.中国民族信息年鉴2006[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55.
    1 中国民族信息年鉴编委会.中国民族信息年鉴2006[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57.
    1 熊坤新.少数民族高考加分,不能一刀切[N].环球时报,2012-07-09(15).
    2 梅新育.经济越发展,越要完善民族政策[N].环球时报,2012-02-27(15).
    3 宋全.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优惠政策的坚持和完善[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9,(2):1-6.
    1 列宁.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631-632.
    2 民族政策文件汇编:第2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42.
    3 民族政策文件汇编:第2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43.
    1 黄铸.何为“第二代民族政策”[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3):5-7.
    2 胡鞍钢,胡联合.第二代民族政策:促进民族交融体和繁荣一体[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9):1-12.
    3 黄铸.何为“第二代民族政策”[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3):57.
    4 毛公宁.关于坚持和完善民族优惠政策的几点思考[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3):1-5.
    1 参见祈进玉.国内近百年来民族和族群研究述评[J].广西民族研究,2005,(2):71-81.
    1 Marx Weber. The Ethnic Group. In Parsons and shils etal(eds.). Theories of Society,Vol.1 Gleercol Illinois,The Free Press,1961. P306.
    2 M.哈达德.科威特市的民族群体和民族等级结构[J].民族译丛,1992,(5):39-47.
    3 李远龙.认同与互动:防城港的族群关系[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44.
    4 覃广光,冯利,陈朴.文化学辞典[Z].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664.
    1 吴泽霖.人类学词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302.
    2 孙九霞.试论族群与族群认同[J].中山大学学报,1998,(2):23-30.
    3 徐杰舜.论族群与民族[J].民族研究,2002,(1):12-19.
    4 张敦安.国家在民族形成中的作用探究[A].见:中国民族学会.民族学研究:第8辑[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151.
    5 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斯大林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28.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斯大林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28.
    2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斯大林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28-29.
    3 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斯大林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29.
    4 A.鲍威尔.民族问题和社会民主党[M].圣彼得堡:镰刀出版社,1909:139.
    5 A.鲍威尔.民族问题和社会民主党[M].圣彼得堡:镰刀出版社,1909:2.
    6 A.鲍威尔.民族问题和社会民主党[M].圣彼得堡:镰刀出版社,1909:25.
    1 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斯大林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25.
    2 Josef Strasser:Der Arbeiter und die NationReichenberg, Reichenberg:Druck und Verlag von Runge,1912,P33.
    3 A.鲍威尔.民族问题和社会民主党[M].圣彼得堡:镰刀出版社,1909:388.
    4 A.鲍威尔.民族问题和社会民主党[M].圣彼得堡:镰刀出版社.1909:2.
    5 A.鲍威尔.民族问题和社会民主党[M].圣彼得堡:镰刀出版社,1909:130.
    1 彭英明,徐杰舜.从原始群到民族——人们共同体通论[Ml.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189.
    2 徐杰舜.论族群与民族[J].民族研究,2002,(1):12-19.
    1 (英)A.吉登斯.胡宗泽,译.民放—国家与暴力[M].北京:三联书店,1998:262.
    1 王希恩.多元文化主义与马克思上义民族理论的两点比较[J].科学社会主义,2010,(2):8-12.
    2 (美)S.亨廷顿.程克雄,译.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征面临的挑战[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143.
    3 周勇.少数人权利的法理——民族、宗教和语言上的少数人群体及其成员权利的国际司法保护[M].北京:社 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9.
    1 嵇雷.民族平等与“文化化”——国外民族政策的启示[J].学术论坛,2011,(4):52-55.
    2 参见(英)E.凯杜里.张明明,译.民族上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51,56.
    1 冯园园.民族区域自治角度看“族群”[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3):13-17.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斯大林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86.
    2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斯大林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87.
    1 黄兆群.美国的民族与民族政策fMl.台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55.
    2 此处需要强调的是,第二代民族政策主张者所推崇的美国和加拿大等国的白人群体并非是美洲大陆的原始居民,他们在历史上曾经对美洲印第安十著人犯有杀戮罪行,也是他们将印第安土著人赶出了本属于“自己的历史地域范围”,使印第安土著人丧失了“共同的地域”。美国之所以为印第安人划定“保留地”,为土著阿拉斯加人划定“北坡因纽特自治区”,巴西之所以为亚马逊从林地区原住民划定保护区,并使他们享有“特权”,事实上也是出于对高呼“还我土地”、“回归部落”的“土著人运动”的无奈回应,更是对历史罪行的反省和弥补。这也从侧面表明,斯大林将“共同的地域”作为民族概念的特征之一还是有很强的解释力的。
    3 郝时远.美国是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榜样吗?——评“第二代民族政策”的“国际经验教训”说[J].世界民族,2012,(2):1-15.
    4 郝时远.美国是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榜样吗?——评“第二代民族政策”的“国际经验教训”说[J].世界民族,2012,(2):115.
    5 (美)S.亨廷顿.程克雄,译.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154.
    6 (美)S.亨廷顿.程克雄,译.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202.
    1 (美)Z.布热津斯基.潘嘉玢等,译.大失控与大混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25.
    2 (美)Z.布热津斯基.潘嘉玢等,译.大失控与大混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18.
    3 (美)Z.布热津斯基.潘嘉玢等,译.大失控与大混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26.
    4 The Hispanic Population:2010, Census Briefs, issued May 2011,详见http://www.census.gov/prod/cen2010/ briefs/c2010br-04.pdf.
    5 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58.
    6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序言部分。
    1 参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关世杰等,译.世界文化报告——文化的多样性、冲突与多元共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26.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关世杰等,译.世界文化报告——文化的多样性、冲突与多元共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27.
    3 参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关世杰等,译.世界文化报告——文化的多样性、冲突与多元共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26.
    1 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下)[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806.
    2 列宁.列宁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258.
    3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斯大林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388.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斯大林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411.
    2 列宁.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1.
    3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斯大林论民族问题[Ml.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413.
    4 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斯大林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413-414.
    5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斯大林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415.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下)[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564.
    2 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上)[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423-424.
    3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上)[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117.
    4 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下)[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515.
    1 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下)[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830-831.
    2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上)[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439.
    3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上)[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446-447.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
    2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下)[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564.
    1 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54.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278.
    3 参见(加)G安德森.联邦制导论[M].田飞龙,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
    1 (美)D.科兹,F.威尔.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M].曹荣湘,孟鸣岐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92.
    2 (俄)N.I.雷日科夫.大国悲剧——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M].徐昌翰,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36.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斯大林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338.
    2 转引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斯大林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338.
    3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斯大林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339.
    1 张红军.论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方式与中共的独立自主[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6,(4):1-3.
    2 参见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资料选辑(1919-192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6.
    3 E.斯讲.西行漫记[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139.
    4 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58.
    5 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资料选辑(1925—1927)[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40.
    6 吕永锋.共产国际对中共早期决策影响的双重性[J].改革与开放,2012,(3):102-105.
    1 姚金果.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加入共产国际的意义[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7,(9):10-11.
    2 杨奎松. “中间地带”的革命: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45.
    3 参见许彬,谢忠.论中共二大提出“民族自决”的历史原因[J].民族研究,2007,(2):11-18.
    4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282-283.
    5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118.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97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08.
    [3]列宁全集:第1-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1959.
    [4]列宁全集:第1-6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990.
    [5]列宁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6]列宁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列宁文稿:第1-1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1990.
    [8]斯大林文选:1934—-195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9]斯大林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0]斯大林全集:第1-1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1958.
    [11]毛泽东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13]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
    [14]周恩来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5]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6]刘少奇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7]邓小平文选: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4.
    [18]乌兰夫论民族工作[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
    [19]李大钊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0]李大钊全集:第1-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1]陈独秀选集[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
    [22]陈独秀著作选:第1-3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23]瞿秋白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4]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993.
    [25]李维汉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26]李维汉.回忆与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
    [27]李达文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8]李立三传[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29]梁启超选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30]孙中山全集:第1-1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1986.
    [31]徐矛中.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32]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3]宋金寿.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
    [34]中共党史报告选编[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
    [35]中国共产党史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36]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37]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8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1992.
    [38]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2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998.
    [39]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40]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988.
    [41]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增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42]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文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43]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资料选辑(1919-192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4]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资料选辑(1925—1927)[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5]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一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46]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282-283.
    [47]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118.
    [48]“一大”前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前后资料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9]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50]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
    [51]列宁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
    [52]斯大林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
    [53]苏联民族问题文献选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
    [54]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55]苏联民族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56]民族政策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57]民族问题文献汇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58]民族纲领政策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59]史筠.民族法制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60]陈连开.中华民族研究初探[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4.
    [61]陈云生.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62]任一飞,周竟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关系史研究[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
    [63]何龙群.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64]吴仕民.中国民族理论新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65]张建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8.
    [66]金炳镐,王铁志.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通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
    [67]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68]金炳镐.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69]彭英明,徐杰舜.从原始群到民族——人们共同体通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
    [70](苏)勃罗姆列伊,马尔科夫.赵俊智,译.民族学基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71](苏)鲍·尼·波诺马辽夫.苏联共产党历史[M].莫斯科:外国文书籍出版社,1960.
    [72](奥)A.鲍威尔.民族问题和社会民主党[M].圣彼得堡:镰刀出版社,1909.
    [73](英)A.吉登斯.胡宗泽,译.民族—国家与暴力[M].北京:三联书店,1998.
    [74](英)E.凯杜里.张明明,译.民族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75](日)松本真澄.鲁忠慧,译.中国民族政策之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76](美)S.亨廷顿.程克雄,译.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征面临的挑战[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1]石光树.解决中国民族自治的一大悬案[J].民族团结,1999,(10):21-24.
    [2]郑瑞峰.陈独秀拒绝共产国际经费援助始末[J].党史纵横,2008,(4):33-35.
    [3]周忠瑜.民族区域自治与联邦制的比较研究[J].中共党史研究,2001,(4):60-64.
    [4]许彬,谢忠.论中共二大提出“民族自决”的历史原因[J].民族研究,2007,(2):11-18.
    [5]何云庵.共产国际东方战略再探讨——从世界革命理论的视角看[J].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6):15-23.
    [6]姚洪亮.共产国际的东方战略与第一次国共合作[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3):70-77.
    [7]梁化奎.论瞿秋白在民族问题上的探索与贡献[J].民族研究,2007,(6):11-21.
    [8]下英津.联邦制与中国统一问题的历史回顾和现实分析[J].人文杂志,2009,(2):56-62.
    [9]陈明明.联邦制:中国共产党早期纲领与政策的一个观察[J].浙江学刊,2005,(4):152-162.
    [10]康基柱.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的民族理论与政策[J].中共党史研究,1992,(6):53-57.
    [11]王怀强.走向民族区域自治: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变迁历史新探[J].广西民族研究,2011,(1):33-40.
    [12]盖世金.从“民族自决”到“民族区域自治”——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政治形式的历史选择[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1):71-74.
    [13]马长军.红军在长征中的民族工作与党的民族政策的形成[J].理论月刊,1997,(3):29-32.
    [14]朱晓舟,何芳芳.长征时期党的民族政策的实践与经验[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1,(3):27-30.
    [15]曾成贵.民族自决与民族区域自治:中共民族政策的历史考察[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1):45-51.
    [16]王继,郭林.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创新[J].民族研究,2009,(3):11-22.
    [17]刘吉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实践[J].贵州民族研究,1997,(2):21-25.
    [18]庞效松.中共民族问题纲领的演变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奠基[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5,(3):44-52.
    [19]朱伦.走出西方民族主义古典理论的误区[J].世界民族,2000,(2):1-12.
    [20]王建华,熊坤新.世界民族问题作用机制的范式分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3):34-40.
    [21]王勋铭.关于确立民族间事实上平等的几个问题[J].内蒙古社会科学,1985,(6):34-38.
    [22]胡鞍钢,胡联合.第二代民族政策:促进民族交融一体和繁荣一体[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1,(5):1-12.
    [23]黄铸.何为“第二代民族政策”[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3):5-7.
    [24]祈进玉.国内近百年来民族和族群研究述评[J].广西民族研究,2005,(2):71-81.
    [25]孙九霞.试论族群与族群认同[J].中山大学学报,1998,(2):23-30.
    [26]徐杰舜.论族群与民族[J].民族研究,2002,(1):12-19.
    [27]嵇雷.民族平等与“文化化”——国外民族政策的启示[J].学术论坛,2011,(4):52-55.
    [28]冯园园.民族区域自治角度看“族群”[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3):13-17.
    [29]郝时远.美国是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榜样吗?——评“第二代民族政策”的“国际经验教训”说[J].世界民族,2012,(2):1-15.
    [30](俄)K.B.舍维廖夫提供.张国焘关于中共成立前后情况的报告的讲稿[J].百年潮,2002,(2)52-57.
    [31](俄)安·列多夫斯基.米高扬与毛泽东的秘密谈判(1949年1—2月))(中) [J].党的文献,1996,(1):90-9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