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现代公司产权构造与法人治理关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自现代公司产生以来,围绕其产生了诸多问题。其中最为核心,争论也最为激烈的就数公司治理问题。一般认为,建立起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就当前关于公司治理的理论来看。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以股东成本和股东个人本位为基础的单边治理结构,这一观点认为公司属股东所有,公司的最终决定权应交付股东,由股东独自构成公司治理的主体,其实质是认为公司生产经营的成本就是股东成本,这一观点并不能反映公司治理的全貌;另一种是以社会成本和社会本位为基础的多边治理理论,这一观点认为以利益相关者作为参与公司治理的主体,虽然就利益相关者的范围又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但总体上一般都包括股东、债权人、雇员、顾客等主体。其实质是从社会成本的角度来加以分析的,这一观点似有过于宽泛之嫌,并且也难以操作。
     本文在结合企业的产权理论和企业的契约理论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了法人产权这一概念的内涵,就是构成公司法人产权的组成部分既包括以股权投资和债权投资形成的物质资本,也包括由人力资本所有者投入公司的人力资本的使用权,以此作为法学上企业的边界。这与法学上关于企业定义对企业法人独立性的强调是一致的。并且在论证了以法人产权构造作为理论基础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合理性之后,又具体分析了法人各产权各提供者享有哪些参与公司治理的权力,并结合现实的法律规定和实务操作之后,认为法人治理应当是法人各产权各提供者之间权力与利益的调适。
     全文共约43000字。分为前言和正文。
     在前言部分,简要介绍了现代公司和公司治理的情况,并对全文的研究范围作了界定。
     正文又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全文的理论基础部分。在这一部分中,先讨论了有关产权的理论问题,通过对各产权概念的比较,提出了一种关于法人产权构造的新的观点,以此为基础构筑了法人产权的概念和内涵,并且论证了这一观点的经济学和法学理论基础及其意义。然后分别叙述了组成这一内涵的各组成部分的概念与特征。
     第二部分是全文分析的连接点。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分别分析了法人各产权提供者与公司法人的关系。包括股东、投资性债权人及公司中人力资
    
    本所有者与公司法人之间的关系.这里主要运用产权经济学研究通常的分
    析路径,就是从剩余收益权和剩余控制权两个方面来对各方主体之间的关
    系加以分析。
     第三部分是全文的实证和结论部分。在这一部分中,作者通过对法人
    治理理论基础的分析,指出以法人产权构造为基础构建法人治理框架的合
    理性之后,又具体分析了法人各产权提供者之间在权力和利益上的冲突,
    从而认为以法人产权构造为基础的法人治理就是法人各产权提供者之间权
    力与利益的调适。同时结合当前世界各国公司法对公司治理中董事会、监
    事会、股东大会等的实际规定,从实证的角度来探询本文结论的在现实中
    的运用。最后对全文的分析作了一个结论,并指出了以法人产权构造为基
    础的法人治理结构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全文综合运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知识,尤为突出产权
    分析的特点和优点.旨在探询法人治理的新路径。
The appearance of modern company has caused lots of problems, the most -essential and controversial of which is the problem of company governance. Current doctrines related to it fall into tow categories :one is single governance structure which is based on shareholder's cost and individualism, but can't reflect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company governance; the other is multiple governance structure which is based on social cost and socialism, but is too ambiguous to be feasible.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reconstruct the concept of legal person' s property rights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enterprise property rights theories and enterprise contract theories. After expounding on the reasonability of the legal-person- property rights-based company governance form, it further analyzes the administrating rights of the providers of legal person' s property rights. As a conclusion drawn from legislations and practice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at company governance shall be the compromise between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legal person' s property rights providers.
    This article totals 43, 000 words, which include the foreword and the body.
    The foreword defines the research sphere of this article and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modern company and company governance.
    The body is further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Section one i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 whole article. 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section, the author discusses several theoretical problems related to property rights. Then he constructs the concept of legal person' s property rights and points out the theoretical ba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view.
    Section tow is the connecting point of the article. Here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legal person and its property rights providers according to the usual method of property
    
    
    
    rights economics, i.e., to discuss the tow aspects of remnant rights and remnant control.
    Section three is the position analysis and conclusion of the article.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his conclusion in practice, which is based on the stipulation of many countries' company laws on board of directors, the supervisory board and shareholder' s meeting.
    The author combines knowledge of Economics, Jurisprudence, Sociology, and Management in writing this article, while focusing on property analysis to inquire into a new method of company governance.
引文
1.李昌麒:《经济法——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李昌麒主编:《经济法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梅慎实:《现代公司机关权力构造论——公司治理结构的法律分析》,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5.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重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6.费方域:《企业的产权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7.刘诗白:《产权新论》,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8.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9.我妻 荣:《债权在近代法中的优越地位》,王书江、张雷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
    10.(美)O·哈特:《企业、合同与财务结构》,费方域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1.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费方域、段毅才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2.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3.卞耀武主编:《德国股份公司法》,贾红梅、郑冲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4.卞耀武主编:《当代外国公司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15.亨利·汉斯曼:《企业所有权论》,于静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6.江平主编:《新编公司法教程》,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17.张金昌等:《21世纪的企业治理结构和组织变革》,北京:经济科学
    
    出版社,2000年版.
    18.李忠民:《人力资本——一个理论框架及其对中国一些问题的解释》,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9.末永敏和:《现代日本公司法》,金洪玉译,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
    20.梁能主编:《公司治理结构:中国的实践和美国的经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1.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下),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22.刘伟、李风圣:《产权通论》,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
    23.吴振国:《西方发达国家企业法律制度》,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24.埃德加·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5.刘伟:《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产权制度解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6.埃瑞克·G·菲吕博顿、鲁道夫·瑞切特编:《新制度经济学》,孙经纬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7.陈昕主编:《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论文集》,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8.(美)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中国经济出版社,1987年版。
    
    
    1.约翰·凯、奥伯利·西尔伯斯通:“关于“利益相关者”的争论——公司的治理结构”,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6年第1期。
    2.哈罗德·德姆塞茨:“关于产权的理论”,陈昕主编:《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论文集》,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余能斌、范中超:“所有权社会化的考察与反思”,《法学》,2001年第1期。
    4.汪丁丁:“序言”,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费方域、段毅才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王国刚:“企业产权:资本金、负债金和资产——与刘昌黎同志商榷”,《经济研究》,1995年第12期。
    6.张五常:“企业的契约性质”,陈郁编:《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7.邵颖波:“公司与公司法:谁适应谁?”,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1年第11期。
    8.江平:“现代企业的核心是资本企业”,《中国法学》1997年第6期。
    9.江平、孔祥俊:“论股权”,《江平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孔德周:“分割所有权论——也论公司财产权和股权的性质”,《法学前言》(1998年第二集),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11.程新章:“层际融资:突破股权与债权”,人大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2001年第1期,原载《国际金融》(沪)2 000.12.11。
    12.张文魁:“企业负债的作用和偿债保障机制研究”,《经济研究》2000年第7期。
    13.王刚:“论异质资本的生产功能”,人大复印资料《投资与证券》2000年第6期。
    14.郭金林:“论特定产权、剩余产权与企业产权契约的本质——关于企业契约本质的再思考”,《人文杂志》,2002年第1期。
    15.周其仁:“市场中的企业——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经济研究》1996年第6期。
    
    
    16.翁君奕:“支薪制和分享制:现代公司组织形式的比较”,《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6年第5期。
    17.罗涛:“凡勃仑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学说选评”,人大复印资料《投资与证券》2001年第2期。
    18.迈克尔·詹森、威廉·梅克林:“企业理论:管理行为、代理理论与所有权结构”,陈郁编:《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9.马俊驹、聂德宗:“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比较与重构”,王保树主编:《商事法论集》第五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20.杨如彦等:“公司治理与控制权市场的分析”,《经济导刊》2002年第1期。
    21.张锐:“盖茨如何理财”,《经济世界》2001年第11期。
    22.邢少文:“日本:终身雇佣制的终结”,《经济时刊》2002年第3期。
    23.Al Ehrbar:“EVA革命”,摘自Al Ehrbar:《经济增加值——如何为股东创造财富》,《经济导刊》2002年第4期。
    24.雷兴虎:“现代西方国家公司法的发展趋势与中国公司法的选择”,《法学评论》1998年第4期。
    25.冯果:“论公司资本三原则理论的时代局限性”,《中国法学》2001年第3期。
    26.孔翔:“中外独立董事制度的比较研究”,《管理世界》2002年第8期。
    27.崔之元:“美国二十九个州公司法变革的理论背景”,《经济研究》1996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