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俄汉称呼语文化与语用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称呼语是人类社会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形式。称呼语的使用是社会文化、语用功能、心理情感等多种因素与语言符号的融合过程。只有多角度、全方位的考察和分析称呼语现象,才能揭示称呼语的本质特征并确立使称呼语得以恰当表达和准确理解的基本准则。
     称呼语是传递信息和交流感情的重要工具,称呼语在言语交际中发挥重要作用。称呼语具有文化功能和语用功能。称呼语中所凝结的厚重文化气息体现了称呼语的文化功能。称呼语在会话结构、语码转换及礼貌原则中的作用反映了称呼语的语用功能。称呼语的使用对于促进文化交流,增进友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全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称呼语的研究。本章回顾了俄汉称呼语研究的历史,探讨了与称呼语研究相关的理论问题,指出了称呼语研究的理论价值并阐明了称呼语研究的目的及方法。
     第二章称呼语的文化功能。本章将称呼语置于文化背景之中,揭示称呼语所反映的宗法观念、伦理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以及称呼语所具有的时代特征。
     第三章称呼语的语用功能。本章是从称呼语与会话结构、称呼语与语码转换、称呼语与礼貌体系这三个方面来揭示称呼语的语用功能。
     第四章称呼语语用失误与跨文化交际。本章总结了称呼语研究对于跨文化交际的启示,旨在提高人们正确使用称呼语的能力,促进文化交流、增进友谊。
Address forms, which are very common phenomena in daily life and universal across cultures, integrate linguistic symbols with various factors in social cultures, pragmatics, and psychology. It is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that could explore the nature of address forms and the rules of proper use of them.
    Address forms, as important tools in information exchange and communication, play significant role in verbal communication. Their cultural and pragmatic functions are embodied in profou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language structures and code transition, and rules of politeness. The use of address forms contributes to the promotion of cultural exchange and enhancement of friendship.
    The thesis falls into 4 chapters.
    Chapter One is the introduction to address forms study reviewing the history of address forms study and discussing the relevant theoretical problems, study purposes and methodology.
    Chapter Two mak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the cultural functions of address forms exploring the influence of patriarchal clan system, ethic ideology and values system.
    Chapter Three highlights the pragmatic functions of address forms in the form of language structures, code transition and rules of politeness.
    Chapter Four discuss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ddress forms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of improving using ability of address forms with the purpose to promote cultural exchange and friendship.
引文
1978
    1980
    1990
    1981
    1987
    1985
    1994
    1982
    1987
    1998
    1997
    1973
    Levinson, S. C., Pragma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Morris, C., Foundation of the Theory of Sign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38
    
    
    方福卿,关于俄语语言国情学的几个问题。《中国俄语教学》1988年第1期
    王德春,《社会心理语言学》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王冬竹,《语境与口语——俄语口语的动态研究》 海风出版社 1999
    王建华,《语用学引论》 华东大学出版社 2002
    王金玲,《不同类型语言的称呼体系——俄汉对比研究》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0
    王金玲,俄汉社会称呼语之比较。《长春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王晓娟,俄汉呼语研究之概况。《语言文学与文化》(论文集一) 知识版权出版社 2001
    王福祥,《现代俄语口语学概论》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白解红,《性别语言文化与语用研究》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0
    西槙光正,《语境研究论文集》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2
    刘力,从文化角度看语言教学。《外国语言研究》 1998
    刘光准、黄苏华,《俄汉语言文化习俗探讨》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李延福,《国外语言学通观》 〈上册〉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
    李延福,《国外语言学通观》 〈下册〉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
    李经纬,称呼语的语用分析。 《语言文化研究新视角》〈论文集〉军事谊文出版社 1999
    许余龙,《对比语言学概论》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吕淑湘,《吕淑湘语文论集》 商务印书馆 1983
    刘清润,《西方语言学流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刑福义,《文化语言学》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0
    何自然,《语用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7
    何兆熊,《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5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陈东成,《文化与翻译》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0
    陈建民,《汉语新词语与社会生活》语文出版社 2000
    陈松岑,《礼貌语言》商务印书馆 2001
    陈俊,称呼语在中西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差异。《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0第6期
    陈原,《社会语言学》学林出版社 1983
    陈夏芳,《称呼语的社会语用研究》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张会森,《九十年代俄语的变化和发展》商务印书馆 1999
    张树铮,浅谈礼貌语言。《语文建设》1991年第11期
    杨自俭,《语言学科研究与应用》(下册)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2
    吴国华,《俄语与俄罗斯文化》军事谊文出版社 1998
    邵敬敏,《文化语言学中国潮》语文出版社 1995
    林玉山,《现代语言学的历史与现状》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0
    林宝煊,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俄语语言国情学。《中国俄语教学》1994年第4期
    周民权,俄罗斯言语文化一瞥。《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
    易洪川,汉语的礼貌原则与交际文化。《语文研究与应用》1991年第8期
    苗幽燕,《俄汉语新词对比研究》吉林教育出版社 2001
    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胡文仲,《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
    郝凤乔、汤仁甫,权势与同等关系在英语称呼语中的体现。《廊坊师专学报》1999
    
    年第2期
    姚亚平,现代汉语称谓系统变化的两大基本趋势。《语言文字应用》1995年第3期
    施关淦,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中国语文》1991年第4期
    赵敏善,《俄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军事谊文出版社 1996
    祝畹瑾,《汉语呼语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7
    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2
    晏小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称呼使用的调查。《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4期
    徐翁宇,《俄语口语研究》译林出版社 1993
    徐翁宇,《现代俄语口语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索振宇,《语用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顾士才,《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2
    唐家珑,《交际语用学》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0
    盛银花,称谓词语和人际关系。《社会语言生活》1994年第7期
    隋然,《现代俄语语义及语用若干问题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梁镛,《跨文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曹文彬,《现代礼仪》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1
    遆永顺,称呼语及其使用。《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年第2期
    蒋原伦,《传统的界限——符号、话语与民族文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彭泽润,《语言理论》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0
    彭增安,《语用·修辞·文化》学林出版社 1998
    程家钧,《现代俄语与现代俄罗斯文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戚雨村,《语言学百科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3
    谭林,《俄语语言国情学》(修改本)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6
    
    
    蔡晖,俄汉称呼语对比。《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1995年第4期
    《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商务印书馆 1983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编辑部编译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6
    著,吴晓都译《解读俄罗斯》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Fromkin,V.& Rodman,R.著,《语言导论》(中译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4
    Norman Fairclough著,殷晓蓉译《话语与社会变迁》华夏出版社 2003
    Par Michael Soubbotnik著,史忠义译《言语行为哲学——语言的精神衬托与日常性》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3
    Rolan Bat著,黄天源译《符号学原理》广西民族出版社 1992
    Ronald Scollon,Suzanne Wong Scollon著,施家炜译《跨文化交际:话语分析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5
    Tax.B.著,张家骅译《语用学、言语习惯与言语语法》,《国外语言学》1989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