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旅行者和中川的复仇心理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作家汪曾祺的《复仇》和日本作家菊池宽的《超越恩仇》是典型的以“复仇和解”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中日两国的研究者对这两部作品都给予过关注。但是,以《复仇》和《超越恩仇》为对比研究对象的论述却极为罕见。本论文将采用文本解读法和心理分析法对《复仇》中旅行者和《超越恩仇》中中川的复仇心理进行对比研究。不仅揭示出这两篇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还对两篇作品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进行了大胆推测。
     第一章主要是先行研究。第二章主要从旅行者和中川的复仇动机入手进行分析。旅行者和中川都是通过第三者知道父亲的死因,并且也都是为了“尽孝”和“雪耻”而复仇的。但是,详细分析就会发现,旅行者更重视为“尽孝”复仇,而中川则更侧重于为“雪耻”复仇。在这里,中川的“耻”和武士的名誉相关,对武士来讲,洗刷耻辱比生命更重要。
     笔者在第三章中主要分析了旅行者和中川的复仇心理变化。首先,《复仇》中的旅行者在复仇途中所见到的事物可以分成两类。富有生命活力的自然描写不只衬托了旅行者的复仇之心,还唤醒了他的生命意识和自我意识。而消极的,和复仇相关的自然描写则时刻激发着旅行者非报仇不可的欲望。但是,整体比较来看,文本中出现的充满生命活力的事物的数量很明显要远远多于消极的,与复仇有关联的事物的数量。以此看来,旅行者的生命意识,自我意识以及追求平淡生活的意识要比复仇意识更加强烈。之后会越来越强烈,最终压倒了复仇意识,指引着旅行者放弃复仇走向和解。其次,在复仇途中,中川的复仇意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但总体来看,他的复仇意志仍旧十分强烈。即,旅行者和中川经过多年的旅途艰辛,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原本强烈的复仇意志,但也都没有放弃复仇。但是,旅行者主要是由于自身的生命意识,自我意识,回归平淡生活的回归意识被唤醒,从而产生了对生命意义的追问,最终削减了复仇意识。而中川只是由于旅途艰辛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自身的复仇意志,削减后的复仇意志依然强烈。
     第四章主要考察了旅行者和中川的和解心理。旅行者在寻找到仇人之后,基于“仇人的孱弱,仇人的悔改,复仇的虚妄,相信母亲已经死了”等原因而放弃了复仇。在这些原因之中,“复仇的虚妄”“相信母亲已经死了”这两个原因更为重要。以此可以看出旅行者复仇和解的消极性。而中川在工程完成的夜里,感受到了工程的伟大,内心震撼,由此领悟到了复仇的虚妄,从而弃仇和解。中川通过内心的震撼和感动消除了原本的复仇动机,走向了和解。由此可以看出中川复仇和解的积极性。
     第五章主要基于第一,二,三,四章的内容,探讨了《复仇》和《超越恩仇》的共同主题,并且针对共同的主题提出了“偶然的一致”和“汪曾祺读过菊池宽的作品”两种推测。首先,从表面来看,旅行者和中川主要是由于意识到了复仇的虚妄而弃仇和解的。但是,从本质上来看,可以说两个主人公都是为了民众的利益而放弃复仇的。汪曾祺和菊池宽通过各自的作品表达了一个相同的主题,即民众利益是第一位的,在民众内部,无论有怎样的矛盾都应该放弃。其次,旅行者和中川的复仇都是以佛教为背景实现的。在两部作品中,佛教发挥着将仇恨引向宽容的作用。这同样是两部作品所深藏的一个重要主题。最后,针对如上所述《复仇》和《超越恩仇》的两个及其相似的主题,笔者进行了如下推测。
     (1)日本的菊池宽和中国的汪曾祺虽然身处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但他们都意图在作品中表达“为民众利益而放弃仇恨”“佛教将仇恨引向宽容”的主题。两部作品主题类似完全是偶然。但是,偶然之中包含着必然。民众之间的矛盾不利于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所以无论哪个国家都提倡化解民族内部矛盾。并且,中日两国都提倡在民众的共同利益面前,个人的荣辱得失轻若鸿毛,为了民众的共同利益,应该放弃个人恩怨。
     (2)汪曾祺生于1920年,他有生之年一直生活在中国,没有赴日留学的经历,并且也不懂日语。所以,汪曾祺不可能直接读过《超越恩仇》的原版日文。但是,在汪曾祺创作《复仇》前后(1944年左右),菊池宽的《超越恩仇》已经在中国传播。汪曾祺接受访问时说过,《复仇》的创作与菊池宽无关。但是,他并没有说自己没读过菊池宽的作品。所以有可能汪曾祺读过菊池宽的《超越恩仇》,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启发,创作出了《复仇》。
     1994年,汪曾祺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究竟有没有读过菊池宽的《超越恩仇》(或者说相似的故事),这将成为一个永远的谜。但是笔者认为,汪曾祺很有可能读过菊池宽的《超越恩仇》。
     第六章主要对论文进行了总结并且提出了自身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的研究点。
引文
[1]楊鼎川.关于汪曾祺40年代创作的对话----汪曾祺访谈录[J].中国现代文学丛刊.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P189
    [2]袁筱芬.复仇母题在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对话”与嬗变----解读<铸剑><伍子胥><复仇>[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海口:海南师范大学主办,2003年:P53-P60
    [3]肖利庆.<复仇>:精神的变形与灵魂的蜕变——汪曾祺早期小说<复仇>解读[J].鸡西大学学报.鸡西:鸡西大学主办,2009年:P106-P112
    [4]劉琴.失范中的寻找——重读<铸剑>与<复仇>[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广州: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03年:P65-P68
    [5]何小永.非典型复仇——试析汪曾祺的<复仇>与余华的<鲜血梅花>[J].名作欣赏.太原:名作欣赏杂志社,2006年:P57-P61
    [6]水島千絵.菊池寛の「舞台的」戯曲--「恩讐の彼方に」と「敵討以上」を手がかりに[J].早稲田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紀要別冊.東京.早稲田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2006年:P1-P12
    [7]箕野聡子.菊池寛に於ける小説と戯曲――「恩讐の彼方に」と「敵討以上」とを題材として[J].日本文芸研究.兵庫:関西学院大学日本文学会,1992年:P47-P57
    [8]片山宏行.菊池寛「恩讐の彼方に」をめぐって――その成立および性格――[C].近代文藝新攷.東京:新典社,1991年:P217-P231
    [9]福田清人氏小久保武氏.恩讐の彼方に[M].菊池寛人と作品.東京:清水書院,1968年: P163-P163
    [11]楊鼎川.关于汪曾祺40年代创作的对话----汪曾祺访谈录[J].中国现代文学丛刊.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P190
    [12]同上
    [13]福田清人氏と小久保武氏.恩讐の彼方に[M].菊池寛人と作品.東京:清水書院,1968年: P1-P25
    [14]片山宏行.菊池寛「恩讐の彼方に」をめぐって――その成立および性格――[C].近代文藝新攷.東京:新典社,1991年:P218-P219
    [15]王立.尊严维护与伦理实现——中西方复仇文学中主体动机意志比较[J].黑龙江社会科学.哈尔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1996年:P69-P72
    [16]汪曾祺.复仇[M].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汪曾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P1-P10
    [17]孔子.学而[M].论语.沈阳:辽海出版社,2009年: P12
    [18]见《礼记》曲礼上:父之雠,弗与共戴天。兄弟之雠,不反兵。交游之雠不同国。
    [19]王立刘卫英.孔子与先秦儒家复仇观初探[M].传统复仇文学主题的文化阐释及中外比较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P14笔者译
    [20]刘雁冰.破碎的悲剧心态史----由原始心态看古代复仇文学主题[J].山东教育学院院报.济南:山东教育学院出版社,1991年:P71
    [21]王立刘卫英.血亲复仇[M].中国古代复仇故事大观.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P3
    [22]见『広辞苑』中有关“精卫”的解释
    [23]于长敏.民间故事与民间心理[M].管窥日本——从日本民间文学看日本民族文化.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P10从内容上来看,神话虽然不是历史故事,但它却有很强的历史象征意义,是古代人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状况的主观相像及幻想的反映。
    [24]中国の春秋時代(紀元前8世紀から紀元前5世紀)の物語。晋国には、朝廷に忠誠を尽くす文官の趙盾と、趙盾と不仲で、彼の殺害を企みつづけている武官の屠岸賈という二人の大臣がいた。屠岸賈は智恵を絞って、策略を設け、趙盾を陥れた。晋国の国王は計略に騙され、趙盾を奸臣だと信じ、その家来を含めた一家300人余りを処刑してしまった。しかし、趙盾の息子の嫁庄姫は王女だったため、処刑を免れ、皇居に拘禁された。身ごもっていた庄姫は、皇居で男の子を産み「趙氏孤児」と名づけた。彼女は息子に趙家の仇を討ち、恨みを晴らすことを期待していた。しかし、屠岸賈は姫に子どもが生まれた事を知り、皇居の門を封鎖して、生後30
    [25]フランスの哲学者、小説家、劇作家、評論家(1905年6月21日-1980年4月15日)
    [26][20]に同じ
    [27]茹世青.论耻感[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P4-P6
    [28]菊池寛.恩讐の彼方に[M].恩讐の彼方に日本の名作文学.東京:偕成社,1970年: P35
    [29](美)露丝·本尼迪克特.洗清名声[M].菊与刀.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7年:P114
    [30][23]に同じ
    [31]于长敏.羞耻与罪恶[M].《菊与刀:解密日本人》.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P110
    [32](美)露丝·本尼迪克特.洗清名声[M].菊与刀.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7年:P115
    [33]王立刘卫英.复仇实施时隐忍的理由和深层哲学内涵[M].传统复仇文学主题的文化阐释及中外比较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P125笔者译
    [34][16]に同じ
    [35]见《冯至全集》中关于存在主义的论述
    [36]见李均《存在主义文论》
    [37]菊池寛.恩讐の彼方に[M].恩讐の彼方に日本の名作文学.東京:偕成社,1970年: P35
    [39][37]に同じ
    [40]新渡戸稲造の『武士道』を参考に
    [41]李兆良.宽恕内涵的本土心理学反思[D].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2011年:P42-P43
    [42][41]に同じ
    [43]欧顺军.佛教平等观的包容精神及其伦理意义[J].伦理学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2009年:P80-P81
    [45]王向远.日本文学汉译史[M].王向远著作集(第三卷).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 P135-P143
    [46]见《鲁迅著译编年全集》及《鲁迅全集》
    [47]王建民.中国新文化運動と中日文化交流[M].中日文化交流史.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P154
    1、福田清人氏小久保武氏.菊池寛人と作品[M].東京:清水書院,1968年
    2、菊池寛.恩讐の彼方に日本の名作文学[M].東京:偕成社,1970年
    3、新渡戸稲造.武士道[M].東京:三笠書房,2004年
    福田清人氏小久保武氏.恩讐の彼方に[M].菊池寛人と作品.東京:清水書院,1968年
    1、水島千絵.菊池寛の「舞台的」戯曲--「恩讐の彼方に」と「敵討以上」を手がかりに[J].早稲田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紀要別冊.東京.早稲田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2006年
    2、箕野聡子.菊池寛に於ける小説と戯曲――「恩讐の彼方に」と「敵討以上」とを題材として[J].日本文芸研究.兵庫:関西学院大学日本文学会,1992年
    3、片山宏行.菊池寛「恩讐の彼方に」をめぐって――その成立および性格――[C].近代文藝新攷.東京:新典社,1991年
    4、福田清人氏小久保武氏.恩讐の彼方に[M].菊池寛人と作品.東京:清水書院,1968年
    1、汪曾祺.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汪曾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
    2、孔子.论语[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9年
    3、曾亦.礼记[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年
    4、王立劉卫英.传统复仇文学主题的文化阐释及中外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5、王立劉卫英.中国古代复仇故事大观[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
    6、于长敏.管窥日本——从日本民间文学看日本民族文化[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
    7、于长敏.菊与刀:解密日本人[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
    8、(美)露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7年
    9、冯至.冯至全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10、李均.存在主义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11、王向远.王向远著作集(第三卷)[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
    12、鲁迅.鲁迅著译编年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13、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14、王建民.中日文化交流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
    1、刘雁冰.破碎的悲剧心态史----由原始心态看古代复仇文学主题[J].山东教育学院院报.济南:山东教育学院出版社,1991年
    2、楊鼎川.关于汪曾祺40年代创作的对话----汪曾祺访谈录[J].中国现代文学丛刊.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3、袁筱芬.复仇母题在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对话”与嬗变----解读<铸剑><伍子胥><复仇>[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海口:海南师范大学主办,2003年
    4、肖利庆.<复仇>:精神的变形与灵魂的蜕变——汪曾祺早期小说<复仇>解读[J].鸡西大学学报.鸡西:鸡西大学主办,2009年
    5、刘琴.失范中的寻找——重读<铸剑>与<复仇>[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广州: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03年
    6、何小永.非典型复仇——试析汪曾祺的<复仇>与余华的<鲜血梅花>[J].名作欣赏.太原:名作欣赏杂志社,2006年
    7、王立.尊严维护与伦理实现——中西方复仇文学中主体动机意志比较[J].黑龙江社会科学.哈尔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1996年34
    8、茹世青.论耻感[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9、李兆良.宽恕内涵的本土心理学反思[D].长春: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2011年
    10、欧顺军.佛教平等观的包容精神及其伦理意义[J].伦理学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2009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