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V+A_单+O”结构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现代汉语中有这样一种句法结构如“擦亮玻璃、哭红了眼睛”等,我们将其归类为“V+A单+O”结构。本文着眼于现代汉语“V+A单+O”结构进行研究,对该结构进行细致地描写和分析,力图做出一定解释。
     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选题相关的研究概况,以及本文研究的理论、方法和相关说明。
     第二章提出本文的研究对象、分类的标准及结果,全面考察单音形容词次范畴进入“V+A单+O”结构的差别,得出各次范畴入位能力强弱表现序列,并对其入位能力存的差别做出扼要解释。
     第三章对“V+A单+O”结构的句法结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作出一定解释。然后具体考察进入该结构各次范畴“A单”的语义指向的差别,总结出“V+A单+O”结构对进入该格式的“A单”语义上的选择与制约关系。
     第四章考察“V+A单+O”结构内部成分的相互选择和制约,对“A单”该结构中的句法位置进行了定性,从语法功能、语义、音节上提出了该结构对谓语动词的限制,并对宾语从不同层面上进行了划分,提出了该结构对宾语的限制条件,最后探讨了该结构的构式义。
     第五章主要分析了“V+A单+O”结构的语用功能和篇章功能。
     最后是结语部分,主要对本文研究内容进行总结。
There is a syntactic structure in modern Chinese, for example"lin shi you jian", "beng jin le shen jing "and so on.we can code it as "V+A-single+O". In this thesis, we are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Verb+Adjective-single+Object" Structure, describing and analysising the structure in details, and trying to make some explanations.
     The first chapter is preface, introducing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opics, the related profiles of the research topics, and the theory, methods, instructions related to the studies.
     The second chapter proposes the research objects,classification standards and the results of this paper, investigate int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monosyllabic adjective categories in "V+A-single+O" structure comprehensively, and obtain the capacity performance sequence of the various areas in both strong or weak, and make a brief explanation on capability of its differences.
     Chapter three of the "V+A-single+O" structure analysi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yntactic structure, and make some explanation.And then investigate into the different pointings of semantic in areas of the various "A-single" specificly. Concluding choices and conditionalities of "A-single" in "V+A-single+O" structure in semantic.
     In chapter four,we inspect into the predicate verb and object of the "V+A-single +O" structure respectively. We proposed restrictions on the predicate verbs from the grammatical function, semantic, syllable structure, and the objects are divided into different levels, proposing the restrictions on the object. Finally, under the help of cognitive framework theory,we put forward that "V+A-single+O" is a compound structure.
     The fifth chapter of the "V+A-single+O" structure is to analysis the pragmatic functions and the expression of discourse features.
     The last part is the conclusion part,which is a summary of the contents of this paper.
引文
陈昌来2002《现代汉语动词的句法语义属性研究》,学林出版社。
    ——2003《现代汉语语义平面问题研究》,学林出版社。
    陈平1988论现代汉语时间系统韵三元结构, 《中国语文》,第6期。
    陈巧云2000 《动词做结果补语情况探析》,《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8期。
    陈忠 2006 《认知语言学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褚鑫 2006 《动结式的配价及相关句式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崔承一1991 《说说述补(结果)宾谓语句的语义结构系列》,《汉语学习·》第1期。
    单宝顺 1997 《及物动词宾语和粘合结果补语同现的两种形式》,《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第2期。
    丁声树 吕叔湘 李荣等1961 《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商务印书馆。
    董秀芳 1998 《述补带宾句式中的韵律制约》, 《语言研究》第1期。
    董淑华 范庆华1997《VA述补结构带宾语的情况考察》《东疆学刊》第3期。
    符淮青 1996 《汉语词汇学史》,安徽教育出版社。
    范晓 1987 《v—R及其所构成的句式》,《语言研究集》,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 《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高晓梅 2003 《汉语动结式的语义分析》,《黑河学刊》第4期。
    龚千炎 1984 《动结式复合动词及其构成的动词谓语句式》,《安徽师大学报》第3期。
    郭继愚 王红旗 2001 《粘合式述补结构与组合式述补结构的语义差异的认知分析》,《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郭锐 1995 《述结式的配价结构和成分的整合.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何元建王玲玲2002 《论汉语的使役句》,《汉语学习》第4期。
    黄河2003 《浅谈补语划分的依据》,《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第3期。
    黄锦章1993 《行为类可能式V—R谓语句的逻辑结构与表层句法现象》,《语文研究》第2期。
    黄月圆 1996 《把/被结构与动词重复结构的互补分布现象》,《中国语文》第2期。
    胡裕树 范晓 1995《动词研究》, 河南大学出版社。
    蒋鲤2006 《复杂动结式的语义和句法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第4期。
    黎锦熙1959 《汉语语法初步教程》,商务书馆。
    李临定1980 《动补格句式》,《中国语文》第2期。
    ——1984 《究竟哪个“补”哪个——“动补格”关系再议》,《汉语学习》第3期。
    李小荣 1994 《对述结式带宾语功能的考察》,《汉语学习》第5期。
    李馨郁 1995 《动结式句法语义及部分相关句式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
    李子 1990 《补语的表述对象问题》,《中国语文》第5期。
    梁银峰2006 《汉语动补结构的产生与演变》,学林出版社。
    梁雨2006 《几类补语指向主语动结式的句法形式》,《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第4期。
    蔺磺1998 《八十年代以来动结式研究综述》,《山西大学学报》第3期。
    刘丹青1994 《“唯补词”初探》,《汉语学习》第3期。
    刘晓林2006 《补语、特殊句式和作格化》,《现代外语》第3期。
    刘月华2006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商务印书馆。
    陆俭明、沈阳 2004 《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 《“VA了”述补结构语义分析》,《汉语学习》第1期。
    ——2001 《“vA了”述补结构语义分析补议》,《汉语学习》第12期。
    ——1990 《述补结构的复杂性》,《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1989 《说量度形容词》,《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吕叔湘 朱德熙 1952 《语法修辞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6 《汉语句法的灵活性》,《中国语文》第1期。
    ——1980 《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
    ——1965 《形容词使用情况的一个考察》,《中国语文》第6期。
    ——1966 《单音形容词用法研究》,《中国语文》第2期。
    吕文华 1990 《关于述补结构系统的思考—兼谈对外汉语教学的补语系统》,《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马希文 1987 《与动结式动词有关的某些句式》,《中国语文》第6期
    马 真 陆俭明 1997 《形容词作结果补语情况考察(一)》,《汉语学习》第1期。
    ————1997 《形容词作结果补语情况考察(二)》,《汉语学习》第4期。
    ————1997 《形容词作结果补语情况考察(三)》,《汉语学习》第6期。
    马庆株1988 《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商务印书馆。
    ——2004 《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
    梅立崇1994 《也谈补语的表述对象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1995 《关于汉语结果复合动词中参项结构的问题》一文补正,《语文研究》第3期。
    孟琮 郑怀德 孟庆海 蔡文兰1999《汉语动词用法词典》,商务印书馆。
    潘允中 1980 《汉语动补结构的发展》,《中国语文》第1期。
    屈承熹2006 《汉语篇章语法》,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任鹰2001 《主宾可换位动结式述语结构分析》,《中国语文》第4期
    沈家煊2003 《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类型学考察》,《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沈力 1993 《关于汉语结果复合动词中参项结构的问题》,《语文研究》第8期。
    沈阳 何元建2001 《生成语法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06 《结果补语小句分析和补语的内部结构结构》,《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第4期。
    施春宏袁毓林2004 《动结式的论元结构和配位方式》,《语言文字应用》第2期。
    ——2006 《“把”字句的派生过程及其相关问题》,《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三)》商务印书馆。
    ——2006 《动结式的配价层级及其歧价现象》,《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2005 《动结式论元结构的整合过程及相关问题》,《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石定诩2002 《乔姆斯基的形式句法》,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石毓智 2003 《现代汉语语法系统的建立—动补结构的产生及其影响》,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石毓智2002 《汉语发展史上的双音化趋势和动补结构的诞生》, 《语言研究》第1期
    史存直1995 《关于补语》,《语文学习》第2期。
    宋国明1997 《句法理论概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宋文辉:2004 《补语的语义指向为动词的动结式的配价》,《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第3期。
    ——2004 《动结式几个句式中的分布》,《语文研究》第3期。
    ——2003. 《现代汉语动结式配价的认知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6 《现代汉语两类双及物动结式的配位方式》,《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2004 《再论现代汉语动结式的句法中心》,《现代外语》第5期。
    ——2006 《自动动结式的使动化》,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三),商务印书馆。
    ——2004 《一般会话稳含的“信息原则”与动结式的配价》,《语言文字应用》第11期。
    唐翠菊2001 《现代汉语重动句的分类》,《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王灿龙1999 《重动句补议》,《中国语文》第1期。
    王大新1998 《动结式及其后置成分的语义、语法分析》,《学术交流》第2期。
    王红旗1996 《动结式述补结构的语义是什么》,《汉语学习》第1期。
    ——1996 《动结式述补结构配价研究》《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动结式述补结构把字句和重动句中的分布》,《语文研究》第1期。
    ——1993 《谓词充当结果补语的语义限制》,《汉语学习》第4期。
    王还刘杰1986 《现代汉语频率词典》,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王力 1989 《汉语语法史》,北京商务印书馆。
    ——1951 《中国语法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 1985 《中国现代语法》,北京商务印书馆。
    王启龙2003 《现代汉语形容词计量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王玲玲 何元建2002 《汉语动结结构》,浙江教育出版社。
    王砚农 焦群 庞顺1987 《汉语动词—结果补语搭配词典》,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温宾利2002 《当代句法学引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文炼1982 《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中国语文》第1期。
    吴为善2003 《汉语节律的自然特征》《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第二期。
    吴颖2002 《现代汉语单音节形容词语义结构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吴颖2008 《时间形容词的逻辑语义分析》,《语言文字应用》第3期。
    伍和忠 1996 《动结式述补短语带宾语的情况探析》,《广西师院学报》第2期。
    项开喜 1997 《汉语重动句式功能研究》,《中国语文》第2期。
    辛永芬2003 《论能够作结果补语的动词》,《河南大学学报》第1期。
    熊仲儒2004 《动结式的致事选择》,《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4期。
    ——2004 《现代汉语中的致使句式》,《安徽大学出版社》第4期。
    徐通锵 1997 《有定性范畴和语言的语法研究》,《语言研究》第1期。
    ——1998 《自动和使动》,《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许红云 史宝辉2006 《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生成研究综述》,《现代语文》第8期。
    许绍早 1956 《略论补足语》,《东北人民大学人文科学报》第2期。
    薛凤生1987 《试论“把”字句的语义特性》,《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延俊荣2002 《动结式“V+Rv”带宾语情况考察》,《汉语学习》第5期。
    袁毓林2002 《述结式的论元选择及其句法配置》,商务印书馆第8期。
    ——2001 《述结式配价的控制一还原分析》,《中国语文》第5期。
    岳利民2005 《多义的动结式短语试析》,《广西社会科学报》第12期。
    俞士汶 朱学锋 王惠 张芸芸1998《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详解》,清华大学出版社。
    詹开第 1985 《动结式动词与“把”字句的变换关系》,《中国语文》第3期。
    詹人凤1989 《动结式短语的表述问题》,《中国语文》第2期。
    张敏1998 《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张旺熹1999 《汉语特殊句法的语义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张志公1952 《汉语语法常识》,中国青年出版社。
    张国宪 1993 《现代汉语形容词的选择性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996 《单双音节形容词的选择性差异》。《汉语学习》第3期。
    ——1996 《形容词的记量》,《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2000 《现代汉语形容词的典型特征》,《中国语文》第5期。
    ——2004 《形动构造奇偶组配的语义·句法理据》,《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2005 《性状的语义指向规则及句法异位的语用动机》,《中国语文》第1期。
    ——2006 《性质形容词重论》,《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2006 《性质、状态和变化》,《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2005 《现代汉语形容词功能与认知研究》,商务印书馆。
    ——2007 《形容词下位范畴的语义特征镜像》,《汉语学报》第2期。
    赵欣2006 《处所义结果补语结构的生成方式》,《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第4期。
    赵元任1979 《汉语口语语法》,商务印书馆。
    郑怀德 庆海2003 《汉语形容词用法词典》,商务印书馆。
    朱德熙1982 《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朱德熙1985 《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
    ——2005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G. Lackoff & M. Johnson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Goldberg, Adele 1995 Construction: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 Chicago:The University Chicago Press.
    —— 2003 Construction:A new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language,外国语,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