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东亚语言复合元音的类型及渊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东亚的语言和方言可以划分成藏缅语群、侗台语群、苗瑶语群、南亚语群、汉语群和南岛语群六个语群,每个语群又可以划分成不同的次语群。本文在东亚六个语群684个语言和方言的范围之内,利用数据库技术和专家学者田野调查获得的资料,对复合元音的概念、性质、分类、语言类型、历史形成原因及历史形成类型进行综合性研究,充分描写复合元音在共时层面的语言共性及语言差异,深入挖掘语言类型特征,讨论复合元音形成及演化的几种途径,归纳复合元音在东亚各个语群的历史形成类型,并寻找语言的共时类型和历史发生类型之间的内在联系。
     全文共分成七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重点对前人关于复合元音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针对前人研究中存在的某些问题提出本文的研究设想。第二章重点讨论复合元音的基本原理,包括复合元音的概念,性质和分类。第三章重点讨论三组前滑复合元音/ua/、/ia/和/ui/在东亚各个语群中的语言分布差异及共性特征,划分语言类型。第四章重点讨论三组后滑复合元音/au/、/ai/和/iu/在东亚各个语群的语言分布差异及共性特征,划分语言类型,并从地理分布的角度解释语言类型形成的外部机制。第五章重点讨论复合元音的历史形成和演化的基本途径。第六章重点讨论复合元音在东亚六个语群里的历史形成和演化的基本类型。第七章是结语,总结全文的研究结论,创新和存在的不足,并对研究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提出在未来进一步深入探索的预期设想。
     本文立足于共时和历时相结合,宏观和微观相结合,语音学和音系学相结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寄希望于在未来的时间里采用更好的方法来解决研究中发现的某些问题。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dialects are divided into Tibetan-Burmese languages groups, Dong-Tai languages groups, Miao-Yao languages groups, Austronesian languages groups, Austroasiatic languages groups and Chinese languages groups. Every group is composed of different subgroups, and every subgroup is composed of different languages and different dialects, which constructs a hierarchy.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oncept, nature, classification, typology and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diphthong within the scope of East Asian languages groups which produce six hundred and eighty four languages and dialects. We made a diphthong database on the basis of the languages hierarchy to classify and make some statistics as well as gathering a large of field survey materials for this research. This artical aims to classify the diphthong and make some language feature typologies and historical evolution typologies.
     This artical is divided into seven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an introduction, mainly summarizes some disputes which the scholars have not settled in their thesis or workers, and design this artical's research organization.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diphthong's fundamentals, including the diphthong's concept, the quality and its classification. 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off-glide diphthong's languages feature typologies on /ua//ia//ui/ . The forth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on-glide diphthong's languages feature typologies on /au//ai//iu/. The fif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different historical origin of the diphthong in East Asia. The sixth chapter further discusses the six East Asian languages groups. The seventh chapter mainly draw a conclusion for all of the research, including some important viewpoints, the new ideas and the deficiencies, at the same time we discuss some issues which should be researched in the future.
     This dissertation adopts an approach of positivism and integrates the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the phonetics and phonology as well a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so as to observe, analyze and describe the diphthong in a vision of historical typology.
引文
①藏缅语语音和词汇编写组:《藏缅语语音和词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70页。
    ②瞿霭堂:《藏语韵母研究》,青海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①瞿霭堂与黄布凡的观点转引自王双成:《安多藏语的复元音韵母》,《西藏研究》2005年第3期,第51-52页。
    ②高本汉,王力,蒲立本,包拟古,俞敏关于介音的观点转引自潘悟云、冯蒸:《汉语音韵研究概述》,见丁邦新、孙宏开主编:《汉藏语同源词研究》,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161页。
    ③③潘悟云、冯蒸:前引书,第168页。
    ①以上Wolfe,Orton,Eillis,Luick,Jespersen等人的观点转引自William Labov:Principles of Linguistic Change,Volumel:Internal Factors,Blackwell Oxford UK& Cambridge USA,PP.145_pp.146.
    ①吴宗济:《汉语普通话单音节语图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1页。
    ①Lehiste,J.and Peterson,G.,Transitions,glides and diphthong,J.Acoust.Soc.Am.,31,268-277(1961).
    Hobrook,A.and Faibanke,G.,Diphthong,formants and their movements,J.Speech Hearing Res.,5,1,38-58(1962)
    Gay,T.,Effcet of speaking vate on diphthong formant movement,J.Acoust.Soc.Am.,44,6,1570-(1968)
    ①吴宗济,林茂灿:《实验语音学概要》,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99页。
    ①钱乃荣:《当代吴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4页。
    ①转引自John J.Ohala,Jeri J.Jaeger,Experimental Phonology,Academic Press Inc.(London)Ltd.PP.21.
    ②吴宗济,林茂灿:《实验语音学概要》,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90页。
    ①张家騄,齐士铃:《汉语语音的动态频普》,《声学学报》1984年第4期,第263页。
    ②转引自Peter Ladefoged and Ian Maddieson,The Sounds of the World's Languages,BlackPublishers1996,PP.321.
    ①此数据转引自董颖红:《藏语真性复合元音的声学特征分析》。见吕士楠等主编:《现代语音学论文集—第四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金城出版社1999年版,第20页。
    ②此例引自瞿霭堂:《藏语韵母研究》,青海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第28页。
    ①特拉斯克的分类转引自潘悟云:《汉语的音节描写》,《语言科学》2006年第5期,第39-43页。
    ①平田昌司的资料转引自赵日新:《徽语中的长元音》,《中国语文》2005年第1期,第75页。
    ①[美]伯纳德.科姆里著:《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沈家煊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37页。
    ①参见第二章第2.3节:真性复合元音的性质,第34-35页。
    ①王双成:《安多藏语的复元音韵母》,《西藏研究》2005年第3期,第51页,第53页。
    ①马学良,罗季光:《我国汉藏语言元音的长短》,《中国语文》1962年5月,第197页。
    ①江荻:《藏语语音史研究》,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194-195页。
    [德]哈杜默德·布斯曼著:《语言学词典》,陈慧瑛等编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美]Patricia A.Keating:《音系学与语音学的接面》,王嘉龄译,《国外语言学》1998年第2期。
    [美]米尔斯 斯特列克:《黔东苗语中复合元音化音节结构和“高舌位性”特征》,民族语文 1987年第4期。
    [美]伯纳德.科姆里著:《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沈家煊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瑞典]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英]戴维·克里斯特尔编:《现代语言学词典》,沈家煊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藏缅语语音和词汇》编写组:《藏缅语语音和词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John Clark:《语音学与音系学入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
    John J.Ohala:《语音学和音系学的总合》,石锋译,《国外语言学》1992年第2期。
    Peter Ladefoged著:《语音学与音系学的若干接面》,宫齐摘译,《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鲍怀翘、徐昂、陈嘉猷:《藏语拉萨话语音声学参数数据库》,《民族语文》1992年第5期。
    薄文泽:《傣语的短元音高化现象分析》,《语言研究》1994年第1期(总第26期)。
    曹剑芬:《现代语音研究与探索》,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戴庆厦:《我国藏缅语族松紧元音来源初探》,《民族语文》1979年第1期。
    戴庆厦主编:《二十世纪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太原书海出版社1998年版。
    丁邦新,孙宏开主编:《汉藏语同源词研究(一)——汉藏语研究的历史回顾》,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董同龢:《汉语音韵学》,中华书局2001年版。
    董颖红:《藏语真性复合元音声学特征分析》。见吕士楠、初敏、贺琳、冯勇强:《现代语音学论文集》,金城出版社1999年版。
    范玉春:《移民与中国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盖兴之:《藏缅语的松紧元音》,《民族语文》1994年第5期。
    国际语音学会编著:《国际语音学会手册——国际音标使用指南》,江荻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胡方:《论宁波方言和苏州方言前高元音的区别特征——兼谈高元音继续高化现象》,《中国语文》2007年第5期。
    黄树先:《汉缅语长短元音比较》,《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黄树先:《汉缅语的音节结构》,《民族语文》2002年第3期。
    黄行:《语言的系统状态和语言类型》,《民族语文》1998年第3期。
    黄雪贞:《西南官话的分区(稿)》,《方言》1986年第4期。
    江荻:《藏缅语言元音的上移和下移演化》,《民族语文》2001年第5期。
    江荻:《藏语语音史研究》,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江荻:《汉藏语言演化的历史音变模型——历史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索》,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江荻:《缅甸语复合元音的来源》,《民族语文》2002年第3期。
    江荻:《谈谈汉藏系语言的音位类》,《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江荻:《汉语语音的历史认知过程与声韵音位》,见戴庆厦主编《中国民族语言文学研究论集》
    江荻:《藏语合音现象的词汇扩散分析》,《民族语文》1990年第2期。
    江荻:《汉语语音的历史认知过程与声韵音位》,见戴庆厦主编《中国民族语言文学研究论集》第二集,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瞿霭堂、谭克让:《阿里藏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瞿霭堂:《藏语韵母的演变》,《中国语言学报》1982年第1期。
    瞿霭堂:《藏语韵母研究》,青海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瞿霭堂、劲松:《论汉藏语言的共性和类型》,《民族语文》1998年第4期。
    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李方桂:《声韵结合的问题》,《中国语文》1984年第1期。
    李锦芳:《汉藏语言语音实验学研究及其理论贡献》,《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李蓝:《六十年来西南官话的调查与研究》,《方言》1997年第4期。
    李龙、王建华:《武鸣壮语长短元音声学表现及其性质》,《民族语文》2007年第5期。
    李如龙:《汉语方言的接触与融合》,《汉藏语学报》2008年第2期。
    梁敏、张均如:《侗台语族概论》,中国社会科学现版社1996年版。
    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会1992年版。
    刘叔新、刘艺:《介音u是广州话的语言事实》,《方言》2000年第1期。
    刘镇发:《温州方言在过去一世纪的元音推移》,《语言研究》,2006年第2期。
    罗常培、王均:《普通话语音学纲要》,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
    罗美珍:《傣语长短元音和辅音韵尾的变化》,《民族语文》1984年第6期。
    马学良、罗季光:《我国汉藏语系语言元音的长短》,《中国语文》1962年5月号。
    马学良:《汉藏语概论》,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麦耘:《广西八步鹅塘“八都话”音系》,《方言》2008年第1期。
    麦耘:《广州话介音问题商榷》,《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麦耘:《汉语声介系统的历史演变》。见石锋,沈钟伟编《乐在其中——王士元教授七十华诞庆祝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潘悟云:《汉语的音节描写》,《语言科学》2006年第2期。
    钱乃荣:《当代吴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桥本万太郎:《语言地理类型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版。
    沙加尔、徐世璇:《哈尼语中汉语借词的历史层次》,《中国语文》2002年第1期。
    石锋、刘艺:《广州话元音的再分析》,《方言》2005年第1期。
    石锋、周德才:《南部彝语松紧元音的声学表现》,《语言研究》2005年第1期。
    孙宏开:《藏缅语若干音变探源》,《中国语言学报》第1期。
    孙宏开:《原始藏缅语构拟中的一些问题——以“马”为例》,《民族语文》1989年第6期。
    孙宏开:《原始汉藏语辅音系统中的一些问题——关于原始汉藏语音节结构构拟的理论思考之二》,《民族语文》2001年第1期。
    孙宏开:《原始汉藏语中的介音问题——关于原始汉藏语音节结构构拟的理论思考之三》,《民族语文》2001年第6期。
    孙宏开:《二十世纪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见《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孙景涛:《介音在音节中的地位》,《语言科学》2006年第2期。
    覃晓航:《南丹话单元音复化的条件》,《民族语文》2004年第2期。
    覃晓航:《壮语元音的长短在方言中与声、韵母的关系》,《贵州民族研究》,1989年第1期。
    覃远雄:《桂南平话的主元音及韵母格局》,《方言》2001年第2期。
    谭克让、孔江平:《藏语拉萨话元音、韵母的长短及其与声调的关系》,《民族语文》1991 年第2期。
    谭克让:《阿里藏语的复元音》,《民族语文》1980年第3期。
    王福堂:《广州方言韵母中长短元音和介音的问题》,《汉藏语学报》2008年第2期。
    王辅世,毛宗武:《苗瑶语古音构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王洪君:《文白异读、音韵尾次与历史语言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年版。
    王萍:《北京话二合元音/ai/、/au/、/ia/、/ua/韵腹/a/的听感实验研究》,《语言文字应用》2008年第3期。
    王荣德:《天峻藏语里的元音和韵母》,《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
    王双成:《安多藏语的复元音韵母》,《西藏研究》2005年第3期。
    王双成:《安多藏语复元音韵母的特点》,《民族语文》2004年第3期。
    王文光:《中国南方民族史》,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吴宗济、林茂灿:《实验语音学概要》,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吴宗济:《汉语普通话单音节语图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邢凯:《关于汉语和侗台语的介音问题》,《民族语文》2000年第2期。
    徐世梁:《从乐都方言看元音对声母的影响》,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徐世梁:《从音变过程看上古汉语与藏语的元音对应》,南开语言学刊2007年第1期。
    薛才德:《藏文后置辅音j_和中古汉语*_i_的来源》,《民族语文》2004年第3期。
    杨焕典:《从纳西语的紧松元音对立看汉藏语系语音发展轨迹》,民族语文1991年第1期。
    杨将领:《独龙语的长元音》,《民族语文》2000年第2期。
    杨诎人:《语音的物理表现与心理感知》,《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杨顺安、曹剑芬:《普通话二合元音的动态特性》,《语言研究》1984年第1期。
    杨顺安:《复合元音的指数动态模型及其在合成中的应用》,《语言研究》1986年第2期。
    杨顺安:《面向声学语音学的普通话语音合成技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游汝杰、钱乃荣、高征夏:《论普通话的音位系统》,《中国语文》1980年第1期。
    曾晓渝:《汉语水语关系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张家騄、齐士铃:《汉语语音的动态频谱》,《声学学报》1984年第4期。
    张建民:《二等韵介音研究综述》,《兰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赵日新:《徽语中的长元音》,《中国语文》2005年第1期。
    郑张尚芳:《上古音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钟智翔:《论古缅语长短元音的形成与发展》,《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周德才:《彝语方言松紧元音比较研究》,《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朱晓农:《汉语元音的高顶出位》,《中国语文》2004年第5期。
    朱晓农:《历史音系学的新视野》,《语言研究》2006年第4期。
    朱晓农:《说元音》,《语言科学》2008年第5期。
    朱晓农:《元音大转移和元音高化链移》,《民族语文》2005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