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主体意义世界的建构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主体性问题一直是中西方哲学的中心问题。西方整个近现代哲学都是力图摧毁宗教神学对人的贬斥,围绕高扬人的主体性展开的,主体性观念是现代性的根基。它确认了人的主体地位和人类理性的力量,发现了人的意志、情感和非理性的人性价值以及人的自为存在对于人生意义的追寻等。中国哲学中,人对自我的发现与生活实践或生命体验有关,传统儒家思想中的伦理学反省,与西方哲学传统的伦理学最基本区别在于儒家思想中强调道德行为的实践主体(practical agent)---人作为道德主体的心性探寻。
     王阳明的“心学”把具有伦理本性的个体之心当作宇宙本体,高度强调了道德自觉原则,强调了道德主体的自觉性。他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充分肯定了人作为自身而存在,从而高扬了人的主体性。在他的“心即理”的命题,肯定了普遍之理应当内化于个体之心,通过理与心的融合,一方面普遍之理不再仅仅表现为与个体相对的超验存在,另一方面,个体意识则开始获得了普遍性的品格。心与理的统一通过普遍的道德规范与个体的信念、情感、意愿等相融合的过程,在主体意识中具体化为个体性与普遍性的统一。其次,在王阳明的心学中,意之所在便是物。心物无间,意义世界中的存在既外化为伦理—政治秩序,而这种内在的境界总是与主体的存在合一。从更广的视域看,超越有对而走向无对,是一个在认识和实践中不断重建天人合一的历史演进过程。
     王阳明的心学体系中意义指向对象的过程,同时也就是事亲、事君的实践作为心之所发。物与事的沟通使心学的侧重点由超验的自在之物转为实践中的对象,意向活动与道德践履的相融,使意义世界的建构不再仅仅表现为意识领域中的活动.
     所谓意义世界的构建是“通过心体的意向活动,化外部对象为意义世界中的存在”。王阳明强调“良知”就是意义世界,一切外部世界不过是“良知”的反映而已。如果没有“良知”与“致良知”则外部世界就没有意义。王阳明之“心体的意向活动”是由“心”所发出,其对象亦是由“良知”而产生的物(事)的印象,这种“意向活动”与“良知”同时发生而终归于“心”。对于不同的主体,天地万物常常构成了不同的意义关系,这个表明的是主体(我)在意义世界建构中的作用,就意义世界的建构而言,心固然为作用的主体,而意义世界则是其作用的结果。在意义关系中,心体与对象不可相离,无心体,物不能成其为意义世界的物,无对象则心体(灵明)亦不再是关系中的心体。另外,心体也不能完全在对象世界外凭空构造。由此可知,就自在之物惟有在意向活动中才能转化为意义世界中的为我之物言,心为体,物为用,就无天地万物亦无我的灵明而言,则物为体,心为用。意义世界中的对象既是为我之物,又有其自在性,就进入意义世界而言,它是意义关系中的存在,但是又并非完全同化于关系,因为它有外在于关系的自在性的一面,这体现了心体在赋予意义中的作用。
The independent question has been China Philosophy and Western philosophy crucial question. The western entire near modern philosophy is tries hard to destroy the religious theology to person's demotion, launches regarding raising high person's independent, the independent idea is the modernity foundation. It confirmed person's main body status and humanity's rational strength, had discovered person's will, the emotion and the non-rational human nature value as well as the human from track down and so on for the existence regarding the life significance. In the Chinese philosophy, the human concerns to the self-discovery and the life practice or the life experience. In the tradition Confucian thoughts' ethics introspection, lies in the Confucian thoughts with the Western philosophy tradition's ethics most basic difference to emphasize the moral behavior the practice main body (practical agent)---The human inquired about as the moral main body's disposition.
     Wang Yangming“the conscience study”has conscience of the ethics natural disposition individual to treat as the universe main body, emphasized highly the moral aware principle, stressed the moral main body self-consciousness. He“outside the conscience did not have”,“outside the conscience unreasonable”had affirmed fully the human took own exists, thus has raised high person's independent. In his conscience is the principle proposition, definitely the universal principle must internalize conscience in the individual, through principle and conscience's fusion, on the one hand the universal principle no longer merely displays for relative ultra examines the existence with the individual, on the other hand,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 started to obtain the universal moral character. The conscience and the principle unification the process which through the universal moral rule and the individual faith, the emotion, the wish and so on fuses, in main body consciousness concrete application for individual and universal unification. Next, in Wang Yangming's conscience study, Italy in is the thing. The conscience without a gap, in the significance world's existence already outside changes into ethics - politics order, but this kind of intrinsic boundary always unites with the main body existence. Looking from a broader sight, surmounting has to moves toward not rightly, is one in knows and in the practice reconstruct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process which unceasingly the beauty unites.
     In Wang Yangming's conscience study system the significance direction object's process, simultaneously is also the matter kisses, the matter Mr.'s practice to take the conscience to send. The thing and matter's communication causes conscience's study emphasis point by the thing-in-itself which ultra examines to transfer in the practice the object, the intention activity and the morals steps melts, causes the significance world the construction no longer merely to display for consciousness domain in the activity.
     The so-called significance world's construction is“through the conscience body's intention activity, melts the exterior object for significance world in existence”. Wang Yangming stressed that“the conscience”is the significance world, all outside world's conscience is likely“the conscience”reflection. If does not have“the conscience”and“sends the conscience”the outside world not to have the significance. Wang Yangming it“the conscience body's intention activity”is sends out, its object by“the conscience”is also the thing which produces by“the conscience”(matter) impression, this kind“intention activity”and“conscience”synchronize, but after all in“heart”. Regarding the different main body, the world myriad things constituted the different significance relations frequently, what this indicated is the main body in the significance world construction function, speaking of the significance world's construction,conscience no doubt for function main body, but the significance world is its function result. In the significance relations, the conscience body and the object cannot leave, the body cannot unintentionally Cheng Qiwei the significance world's thing, does not have the object conscience body (to work clearly) also no longer is in the relational conscience body. Moreover, the conscience body cannot construct baseless completely outside the object world. Thus it may be known, only has on the thing-in-itself cares can transform to the activity in as the significance world in the thing-for-oneself word, the conscience is the body, the thing to use, speaking of the non-world myriad things also altruism's spirit bright, then the thing is a body, the conscience to use. In the significance world's object is not only a thing-for-oneself, also has its comfortable, speaking of enters the significance world, it is in the significance relations existence, but by no means completely assimilates in the relations, because it has external in relational comfortable one side, this manifested the conscience body to entrust with in the significance the function.
引文
①《孟子·尽心上》
    ②《孟子·尽心上》
    
    
    ①笛卡儿:《方法谈》[M]商务印书馆,1982版,第20页。
    ②倪梁康:《胡塞尔选集》(下卷) [M]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00页。
    ③黑格尔:《小逻辑》[M]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57页。
    
    ①《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韦卓民译,[M]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18页。
    ②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蓝公武译,[M]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138-第139页。
    ③《黑格尔通信百封》苗力田译,[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3页。
    ①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M]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0页。
    
    ①《海德格尔选集》孙周兴等译, [M]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24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96页。
    ①在关于人的主体性的规定问题上,韩庆祥也做过有价值的探讨。可参阅韩庆祥《哲学的现代形态——人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51—253页)或韩庆祥、邹诗鹏《人学——人的问题的当代阐释》(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65—267页)
    ②张志伟、欧阳谦:《西方哲学智慧》[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9页。
    
    ①《论语·乡党》
    ②《论语·颜渊》
    
    ①关子尹:《康德与现象学传统――有关主体性哲学的一点思考》[A]收于《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四辑》[C]第174页。
    ①牟宗三先生在《心体与性体》中喜欢用“实体”,指的不是substance,而是reality。见牟宗三:《心体与性体》,[M]台北:正中书局,1991年版,第37页。
    ①关子尹:《康德与现象学传统――有关主体性哲学的一点思考》[A]收于《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四辑》[C]第174页。
    ②牟宗三:《心体与性体》[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6页。
    ①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世纪出版社,2004年版,第86页。
    
    ①《孟子·离娄下》
    ②《荀子·王制》
    
    
    ①《孟子·尽心下》
    ②《孟子·梁惠王上》
    ③《论语·八佾》
    ④《论语·颜渊》
    ⑤《论语·述而》
    
    
    ①《孟子·滕文公章句下》
    ②贺麟:《近代唯心论简释》[A]见《哲学哲学史论文集》[C]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131页。
    
    ①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M]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218页。
    ②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M]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97页。
    ①[明]王阳明著,阎韬注《传习录·卷下》[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27页。
    
    ①《语录下》,见《陆九渊全集》卷三十五。
    ②《啾啾吟》,见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③《宋元学案》卷五十七。
    ①《啾啾吟》,见《王阳明全集》卷二十[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②[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228页。
    ③[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228页。
    ④[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221页。
    ⑤[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228页。
    ⑥[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228页。
    ⑦[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语录一[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①[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文录五[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②[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语录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③[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文录一[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④余英时:《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M]台北允晨出版社,2004年版,第263页。
    ①梁燕城:《彻底落实于生活的价值---生活世界与王阳明哲学核心》[J]《文化中国》2006(1),第98页—第106页。
    ②[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卷三十二[M]阳明年谱,成化十八年壬寅条,中华书局影印本,1912年版。
    ③[明]王阳明:阎韬注《传习录·卷下》[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44页。
    ①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A]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C]陈鼓应主编,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504页。
    ②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A]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C]陈鼓应主编,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504页。
    ③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A]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C]陈鼓应主编,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505页。
    ④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A]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C]陈鼓应主编,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505页。
    ⑤程颢、程颐撰:《二程遗书》,卷十八[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⑥《朱子语类》卷五。
    ⑦《朱子语类》卷九。
    ⑧《朱子语类》卷九十八。
    ①《朱子语类》卷九十八[M]中华书局1994年点校本。
    
    ①[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4页。
    ②[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976页。
    ③[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76页--第77页。
    
    ①[明]王阳明著,阎韬注《传习录中·答陆原静书》[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82页。
    ②[明]王阳明著,阎韬注《传习录中·答陆原静书》[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00页。
    
    ①《陆九渊集》[M]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39页。
    ②《陆九渊集》[M]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44页。
    ③《陆九渊集》[M]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88页。
    ④[明]王阳明著,阎韬注[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⑤[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页。
    
    ①杨国荣:《杨国荣讲王阳明》[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页。
    ②康德在理论理性中区分了先验与超验,但是在实践理性中却似乎将先验与超验融合为一了。
    ③[明]王阳明著,阎韬注:《传习录上》[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6页。
    ④[明]王阳明著,阎韬注:《传习录上》[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82页。
    ⑤[明]王阳明著,阎韬注:《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33页。
    
    ①[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45页。
    ②[明]王阳明著,阎韬注《传习录中·答周道通书》[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64页。
    ①[明]王阳明著,阎韬注:《传习录下》[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64页。
    ②[汉]董仲舒撰:《春秋繁露·深察名号》,见《春秋繁露义证》,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91页。
    ③[汉]荀悦:《申鉴·杂言下》转引自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06页。
    ④杜维明:《中与庸:论儒学的宗教性》(Centrality and Commonality: An Essay on Confucian Religiousness),奥尔巴尼: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20页。
    ①[明]王阳明著,阎韬注《传习录》[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12页-第114页。
    ①[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6页。
    ①[明]王阳明著,阎韬注《传习录》[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42页。
    ②Edmund Hussel :“The crisis of Emopean science and Transcendental Phenomenology”,Trans by Pard carr ,Evanston,North 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70年版,第108页&第121页-第122页。
    ①[明]王阳明著,阎韬注《传习录下》[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06页。
    
    ①《汉魏古注十三经》(下)[M]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13页。
    ②杨国荣:《作为本体的良知及其多重意蕴》[J]《孔子研究》,1997年(1)。
    ③[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107页。
    ①[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62页-第123页。
    ②[明]王阳明著,阎韬注《传习录中》[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71页。
    ③[明]王阳明著,阎韬注《传习录上》[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8页。
    ④[明]王阳明著,阎韬注《传习录中》[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69页。
    ⑤[明]王阳明著,阎韬注《传习录上》[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61页—第62页。
    ⑥[明]王阳明著,阎韬注《传习录下》[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88页。
    ⑦[明]王阳明著,阎韬注《传习录下》[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83页。
    
    ①[明]王阳明著,阎韬注《传习录下》[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80页。
    ②[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19页。
    
    ①[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92页。
    ②[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18页。
    ③[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75页。
    ④[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77页。
    ①《答徐成之》,《王阳明全集》卷二十一。
    ②[明]王阳明著,阎韬注《传习录中》[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98页。
    ③《寄邹谦之》,《王阳明全集》卷六。
    ④《寄邹谦之》,《王阳明全集》卷六。
    ⑤[明]王阳明著,阎韬注《传习录下》[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76页。
    ①[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07页。
    ②[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6页。
    ③关于胡塞尔与王阳明的比较,参见杨国荣:《心学之思》[M]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④[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21页。
    ⑤[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11页。
    ⑥[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12页。
    ⑦[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6页。
    
    ①[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页。
    ②[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54页。
    ③[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91页。
    ④[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972页。
    ⑤[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8页。
    ①[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8页。
    《论语》
    《孟子》
    《荀子》
    《陆九渊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
    《汉魏古注十三经》中华书局,1998年版。
    王阳明:《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朱熹注,王浩整理:《四书集注》,江苏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董仲舒:《春秋繁露义证》,中华书局,1992年版。
    黄宗羲:《明儒学案》,中华书局,1985年版。
    朱熹:《朱子语类》,岳麓书社,1997年版。
    朱熹:《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87年版。
    程颢、程颐:《二程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张载:《张子正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陈来:《宋明理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陈荣捷:《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台北学生书局,1988年版。
    杜维明:《东亚价值与多元现代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方志远:《旷世大儒—王阳明》,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冈田武彦:《王阳明与明末儒学》,吴光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钱明:阳明学的形成与发展,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黄裕生:《时间与永恒——论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时间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靳希平:《海德格尔早期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梁漱溟:《梁漱溟先生讲孔孟》,李渊庭,閻秉华整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世纪出版社,2004年版。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李泽厚著:《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上海三联书店, 2004年版。
    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刘述先:《儒家思想开拓的尝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牟宗三:《从陆象山到刘蕺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牟宗三:《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牟宗三:《中西哲学的特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倪梁康:《自识与反思》,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秦家懿,孔汉思:《中国宗教与基督教》,三联书店,1990年版。
    钱明:《阳明学的形成与发展》,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吴光主编:《阳明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台北学生书局,1993年版。
    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续篇》,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杨国荣:《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三联书店,1997年版。
    杨国荣:《伦理与存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杨国荣:《杨国荣讲王阳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杨国荣:《存在的澄明》,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杨国荣:《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上海三联出版社,1990年版。
    关子尹:《康德与现象学传统――有关主体性哲学的一点思考〉,收于《中国现象
    学与哲学评论.第四辑》。
    余英时:《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台北允晨出版社,2004年版。
    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余英时:《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三联书店,2004年版。
    余英时:《钱穆与中国文化》,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版。
    左东岭:《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韩庆祥:《哲学的现代形态——人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张世英:《进入澄明之境》,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张世英:《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穆尼埃:《存在主义哲学家》,英文版,伦敦洛特莱出版社,1949年版。
    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北京大学哲学系主编:《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笛卡儿:《方法谈》,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倪梁康:《胡塞尔选集》(下卷),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韦卓民译:《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蓝公武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黑格尔通信百封》,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海德格尔选集》孙周兴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张志伟、欧阳谦:《西方哲学智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陈小文、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加缪:《西西弗的神话》,杜小真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姜志辉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舍勒:《价值的颠覆》,刘小枫编,三联书店,1997年版。
    张志伟、欧阳谦:《西方哲学智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杜维明:《中与庸:论儒学的宗教性》(Centrality and Commonality: An Essay on Confucian Religiousness),奥尔巴尼: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Edmund Hussel:“The crisis of Emopean science and Transcendental Phenomenology”,Trans by Pard carr ,Evanston ,North 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70年版。
    梁燕城:彻底落实于生活的价值---生活世界与王阳明哲学核心, [J]文化中国第48期,2006年第1期。
    杨国荣:作为本体的良知及其多重意蕴,[J]孔子研究,1997年第1期。
    洪修平:论儒学的人文精神及其现代意义,[J]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杨国荣:言说与存在心学的一个向度,[J]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6期。
    杨国荣:心学的理论走向与内在紧张,[J]文史哲,1997年第4期。
    张世英:进入澄明之境海德格尔与王阳明之比较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何善蒙:意义世界的非理性建构—浅论王阳明的心外无物,[J]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钱耕森:王阳明龙场悟道新论,[J]嘉应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