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呼唤与超越:庄子生命哲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借用社会学“社会转型”理论和文化学“价值转型”理论,创新庄子生命哲学研究视角,把庄子生命哲学放在不同的社会转型时代及不同的转型阶段背景下进行观照,由此获得了一些新的观点和看法。
     对“呼唤”、“超越”、“视域”、“机缘”四个词语的概念阐释和界定作为论述的切入点。对生命求真的呼唤使庄子生命哲学具有永恒魅力,呼唤不仅是自己心灵的呼唤,还是唤起别人走这条路;超越不仅是自己心灵的自救和皈依,还为别人提供了通达终极背靠多条道路选择的可能性。在不同视域(Horizen)、不同视角下观照《庄子》,庄子生命哲学呈现出不同的意义,庄子生命哲学的意义生成总是朝向未来不断展开着的视域而展开着。时代创造了与庄子对话的历史性机缘,“生命意义何在”是今人与庄子对话的共同题旨。
     庄子的心路是一个动态过程,对其在世生存方式的选择和精神状态观照必须在动态中把握。庄子前期经历了怀疑主义、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的心理过程,后期由“万物相对性”走向了以道观之的超理性主义。庄子用“万物相对性”观点作为思想批判武器对历史既定观念及百家学说进行批判,目的是破除世人认知视域的障碍和成心,破除历史既定观念和思维定势,转换视域,从以俗观之、以物观之扭转到以道观之,“呼唤”世人走上以道观之的道路上来。
     庄子对人的本质判断是精神自由的存在。庄子的“真人”包含有四个方面的品格: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宇宙之视域,宗教之情怀。庄子赋予真人所具备的四种品性是这样给定的,在人类社会有限时空参照系下,真人具有独立之人格,精神之自由;在宇宙无限时空参照系下,真人具有宇宙之视域,宗教之情怀。庄子在宇宙视域下对人的定位超越了人与动物比较给人的定位,也超越了在人伦关系及社会关系视域下对人的定位。
     庄子呼唤和认定人生是从动物属性向社会类本质,最终向精神本质攀升和超越的过程。庄子的社会批判是为了唤起,而不是争夺话语权,不是为了让当政者采听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是庄子与其他“争鸣百家”根本不同之处。庄子生命哲学所要呼唤与唤起之人中包括知识分子、当政者、普通百姓。庄子对社会在世各色人等开出的“药方”,都有精神引导、规劝、唤起之义。
     庄子划分两个世界,一个真人世界,一个非真人世界。庄子呼唤生命由非真人姿态进入真人姿态。庄子开辟出来的通达道境的道路有前后两段,第一段是破执之路,第二段是破界之路。通过“破执”庄子引导世人来到“知”的边界处。如何破界?庄子认为,道不可言,只有上路,才能领悟和进入道境。破执是思想认识的转化,破界是行为上的力行实践,二者是个体精神的内在活动过程。活动结果不是外显的,而是精神上达到某一境界状态,展现出来的是以某一种视域、立场、视角、态度观照世界和人生,处理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从本体论层面看,庄子的道(道境)是“超越的”,又是“内在的”。在实践层面上,庄子开辟的道路是“内超越实践”活动过程。在价值层面上,庄子生命哲学体现出来的是“道境”世界对生活世界的超越,“道观”的宇宙视域对“俗观”的狭隘视域的超越以及宗教情怀对世俗价值标准、思维模式等方面的超越。
     庄子的宗教情怀使庄子把自己的人生转换成弘道的使命。庄子要向世人言说道,在言与教的困境面前,庄子选择了用意象性语言言说,行不教之教的策略。
Thinking on Chuang Tzu’s Life Philosophy in the backgroun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we can have some new perspectives and views.
     It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paper how to explaine on“Calling”,“Transcendental”,“Horizen”and“Lucky chance”. Chuang Tzu’s Life Philosophy can be differently interpreted in the different horizen. The meaning of Chuang Tzu’s Life Philosophy is constantly found in Future. It is a historical lucky chance for us to dialogue with Chuang Tzu. Our common philosophical problem is calling for life meaning.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analyse the dynamic course of Chuang Tzu’s spiritual course. Chuang Tzu’s spiritual course experienced two steps, in earlier stage he was from relativism and skepticism to nihilism and in later stage he was from relativity of all things to dogmatism of“examined against reasoning”. Chuang Tzu criticized to various schools during the pre-Qin times, aimed to warn ordinary people to breakthrough the biased bound“on purpose”, cultivates an open mind and observes things with open heart.
     Chuang Tzu was a man with natural humanity view and spiritual liberty view of human essence. Chuang Tzu’s Sage and Zhenren have four characteristics of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spiritual freedom, broad horizon, religious feelings and care. Chuang Tzu studied a human under universe background, rather than under human relations and social relations background or compared with animals.
     Chuang Tzu thank that human life should be from animality of man to man's sociality, finally, to spirituality character----a basic rule of the human essence. The different of Chuang Tzu’s Life Philosophy and various schools during the pre-Qin times is that he called ordinary people for the awakening of self-consciousness and tragedy-consciousness and condition of existence, but not fight for power of discourse and let some figures in power adopt his political advices. The man which Chuang Tzu tried to call included the governors, the intellectuals and ordinary people. Chuang Tzu’s prescription for ordinary people had intensive religion, profound introspection and providesd acknowledge for ordinary people to choice a true life.
     The world was divided into two by Chuang Tzu and he called ordinary people to go from non-human world to zhenren world. Chuang Tzu’s road to the Realm of the Tao may be divided into two, in the fore part of the road Chuang Tzu tried to sealing off of traditional ideas that had become rigid. Only through immanent transcendent practical actions can ordinary people enter into the Realm of the Tao in the post part of the road. In the layer of ontology, Chuang Tzu’s Dao was not only transcendent, but also immanent. In practice, Chuang Tzu’s road to the Realm of the Tao was immanent transcendent practical actions. On values, Chuang Tzu’s Life Philosophy surpasses traditional ideas according to horizon of Spirit, spiritual realm, value care.
     Chuang Tzu was a man of religious feelings and religious care, so he wanted to discusses on the Dao with ordinary people. How to speak and teach the Dao? Chuang Tzu used imagery Language to speak the Dao by poetic-speech mode, and teached his students in daily life.
引文
①陈春文.回到思的事情[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5页。
    ②李朝东.探究超越论的主观性之迷——胡塞尔意识现象学研究(清华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R].2007年,前言第1页
    ③《天下》篇描述庄子“以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時恣縱而不儻,不以觭見之也。以天下為沈濁,不可與莊語,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其書雖瑰瑋而連犿無傷也滢o雖參差而諔詭可觀。彼其充實不可以已,上與造物者遊,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潇侗疽玻氪蠖伲铋b而肆,其於宗也,可謂稠適而上遂矣。”([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以下《庄子》原文引文若出自该版本的,不再注明点校者,出版社及出版年月,只在行文中注明篇名,并保持版本原样,对古体字不作简体翻译。)由此看以看出庄子言语、行为与常人的异样之处。
    ④陈春文.回到思的事情[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4页。
    ①陈春文.回到思的事情[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5页。
    ②陈春文.回到思的事情[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5页。
    ③陈春文.回到思的事情[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6页。从此以后,西方哲学的世界就成了西方人的世界,西方人经验世界的方法和途径就是逻各斯,这也形成了西方民族的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也是一种“成心”和限制,限制了西方人看世界的视角和视域。
    ④中国古代哲人没有走上西方的逻各斯道路,尽管庄子是从真知论走向工夫论的,其真知论只是一种思辨,而没有真正探讨真理知识,中国哲人都重视体悟和力行自证的方式,这种经验世界和人生的方法和途径也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思维定势,同样,这种思维定势也是一种成心和自我限制,限制了我们看世界的视角和视域,我们总是宏观而模糊地看世界,而缺乏微观清晰地看世界的能力和习惯。
    ②郑家栋.断裂中的传统:信念与理性之间[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第203页
    ③郑家栋.从“内在超越”说起〔J〕.北京:哲学动态,1998年第2期.
    ①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4.第30-31页
    ②那么,庄子自己的学说属于哪个层次呢?《天下》篇评述庄子之学云:“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其于本也,弘大而辟,深闳而肆;其于宗也,可谓稠适而上遂矣。”而《庄子》书中又多处以“天人”、“神人”、“至人”为人格理想的极致。显然庄子的学说是试图要超越上述四个层次,归宗于“三不离”的境界。因此,庄子的学说可谓是超越之学。一方面它与同时代各家学说有着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它又是以超越同时代一切学说,使精神“稠适而上遂”,进入绝对的“真”与自由之域为归宿的。这种卓越不群、奋发超脱、登天游雾的学术趣旨和精神,正是庄子哲学的一个鲜明而重要的特色。参见徐克谦.庄子哲学新探—道言自由与美[M].北京:中华书局,2005.第10页。
    ③“破执”,本论文中是从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上说的,指的是破除执著心。我们认为,庄子的真知论、齐物论、生死论就是破除世人对俗知、从人高于物的视角对待物以及从人伦世俗视角对待生死而形成的传统
    ①牟宗三.圆善论[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版,第338页。
    ①horizont人始终存在于处境之中,并且在处境中理解,但却不能站在处境之外对《庄子》进行完全的把握。因此,处境是人的理解范围的界限,即“界域”horizont。
    ②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31--132页。
    ①Cadamer,Truth and Method ,Continuum,New York, p.9.
    ②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2页。
    ③崔宜明.生存与智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绪论第6页。
    ①[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61.
    ②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③曹础基.庄子浅注(修订重排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7..
    ③崔大华.庄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9页.
    ①张洪兴.试以历史的想象力还原历史上真实的庄子[J].渤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第74—78页.
    ②林岗.论庄子晚年悔意[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该文通过解释《庄子·寓言》篇庄子与惠子的一段对话,证成庄子晚年悔意问题的存在,由此揭示出庄子思想与人生复杂性的一面。论文联系到孔子晚年相类似的价值立场的转移,讨论了在中国文明的现世人间的一元世界里,其思想和人生所特有的价值立场的摇摆、转移问题。
    ③参阅陈坚先生.“韦编三绝”:孔子晚年的宗教诉求——孔子与《易经》关系新论[J].中国哲学,2007年第5期,第19-26页。另参阅拙文何少甫.解立——从三十而立到安身立命[J],开封大学学报. 2008年第2期,第22-25页。
    ①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33页。
    ②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页。
    ①吾师陈晓龙先生认为:“一切宗教的核心是通过信仰而表达人类精神的超越性。儒学是哲学还是宗教?儒学虽然没有明确指向一位人格神,但具有内在的超越性因素。它将天道置于首位,并认为天道存在于人道之中,人要努力在人道中发现和体现天道,这种努力便形成一种超越自我的动向。同时儒学还强调人性的修养,强调高尚道德或成圣的可能性,它持守人与人之间的基本责任与义务,以建立一个以道德价值为纲领的社会,从而又在对现实世界的阐述中坚持自我向超越境界敞开的形而上学。”(陈晓龙.论宗教及儒学的超越性[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第71-74页.)
    ②刘小枫.拯救与逍遥[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9页。
    ①据马叙伦的认定,马叙伦在《庄子年表》、《庄子宋人考》中对庄子生卒年代和国属进行了翔实严密考证,其认定庄子的生卒年代为前369—前286年,此论公允,虽后世学者提出不同看法,但大体不出此上下范围。另还有四种代表说法:前355—前275年(吕振羽),前328—前286年(范文澜),前365—前290年(杨荣国),前375—前295年(闻一多)。详见任继愈《庄子探源》,载《哲学研究》1961年第2期。以上转引自包兆会.庄子生存论美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4—225页。
    ②参阅杨永志编《庄子时代大事年表》,胡道静主编.十家论庄[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49-559页。
    ①金良年.孟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58页.
    ②金良年.孟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一的趋向。庄子强调“明大道”(《天道》)、“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庚桑楚》)、“莫若以明”(《齐物论》)等等,此“明”与《老子》“知常曰明”之“明”在合乎统一之道这一点上,无疑前后相承。以上引自杨国荣.庄子的思想世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3页.
    ①刘志勇.天籁与独化——庄子的“相对主义”考辨[J].中国哲学,2007年第10期,第55页.
    ②刘志勇.天籁与独化——庄子的“相对主义”考辨[J].中国哲学,2007年第10期,第57页.
    ①转引自:孙克强,耿纪平.庄子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第253页.
    ②转引自:孙克强,耿纪平.庄子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第253页.
    ①陈鼓应.关于庄子研究的几个观点——序刘笑敢博士《庄子哲学及其演变》〔A〕.张松如、陈鼓应、赵明、张军.老庄论集〔C〕.济南:齐鲁书社,1987.第134页.
    ①《郭象注》:“順中以為砇病!薄冻尚⑹琛方猓骸熬?順也,督,中也。經,常也。夫善惡兩忘,刑名雙遣,故能順一中之道,處真常之德,虛夷任物,與世推遷。養生之妙,在乎茲矣。”《釋文》曰:“奇經八脈,以任督主呼吸之息。身前之中脈曰任,身後之中脈曰督。督者,居靜而不倚於左右,有脈之位而無形質。緣督者,以清微纖妙之氣,循虛而行,止於所不可行,而行自順,以適得其中。”[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1.第117页.
    ①那薇.海德格尔与道家生死观之比较分析[J].学术研究,2004年,第4期第43页.
    ①陈鼓应.关于庄子研究的几个观点——序刘笑敢博士《庄子哲学及其演变》〔A〕.张松如、陈鼓应、赵明、张军.老庄论集〔C〕.济南:齐鲁书社,1987.第133页.
    ①参拙作:解立——从三十而立到安身立命[J].开封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22—25页.
    ①王焱.游世的庄子——简论庄子为何反对避世与入世[J].中国哲学,2007年.第10期.第48页.
    ③刘士林.先验批判——20世纪中国学术批评导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第47页.
    ①《庄子》文本记载庄子见帝王之事有:“庖丁解牛”(《养生主》)时庄子似乎在场而见文惠君;“衣大布而补之,正緳系履而过魏王”论贫与惫(《山木》);见鲁哀公论鲁儒多少(《田子方》);见赵文王说剑(《说剑》)等几次而已。公元前334年,惠施相魏,庄子往见惠施之时,而见魏惠王。参阅杨永志编《庄子时代大事年表》胡道静主编.十家论庄[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第553页。姜城.那一个庄子——在质朴与无为中逍遥的处世智慧[M].中国华侨出版社,2007.第296-299页.
    ①〔美〕马文·哈里斯著,黄晴译.文化的起源[M].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第1-27页。转引自刘士林.先验批判——20世纪中国学术批评导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44页
    ②刘士林.先验批判——20世纪中国学术批评导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44页
    ①陈春文:回到思的事情[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第1页.
    ②陈春文:回到思的事情[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第1页.
    ①刘士林.先验批判——20世纪中国学术批评导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第43页.
    ②刘士林.先验批判——20世纪中国学术批评导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第44页.
    ①PI.43(PI是《哲学研究》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的缩语,数字表示节数),转引自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89页.
    ②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90—191页.
    ③N. Malcolm , Ludwig Wittgenstein , A Memoir ,2 nd. ed , Oxford , 1981, p .55.转引自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96页.
    ①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96—197页.
    ①张松辉.庄子疑义考辨[M].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121页.
    ②张松辉.庄子疑义考辨[M].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121页.
    ③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第275页.
    ④“意仁義其非人情乎!彼仁人何其多憂也?意仁義其非人情乎!自三代以下者,天下何其囂囂也?”《成玄英疏》:“夫仁義之情,出自天理,率性有之,非由放效。彼仁人者,則是曾史之徒,不體真趣,橫生勸獎,謂仁義之道可學而成。莊生深嗟此迷,故發噫歎。分外引物,故謂多憂也。(非)其〔非〕人情乎者,是人之情性者也。”([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二册第317页.)
    ①冯友兰.贞元六书:新原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63页.
    ①陈鼓应.庄子今译今注(下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52页。
    ①钱穆.庄老通辩[M].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79页.
    ①王焱.游世的庄子——简论庄子为何反对避世与入世[J].中国哲学,2007年第10期第49页.
    ②《成玄英疏》曰:“姓顏,名闔,魯之賢人也。大子,蒯瞶也。顏闔自魯適衛,將欲為太子之師傅也。”
    ①参杨永志编《庄子时代大事年表》,胡道静主编.十家论庄[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第555页.及姜城.那一个庄子——在质朴与无为中逍遥的处世智慧[M].中国华侨出版社,2007.第296-299页.
    ②参阅杨永志编《庄子时代大事年表》胡道静主编.十家论庄[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第556页.
    ③姜城.那一个庄子——在质朴与无为中逍遥的处世智慧[M].中国华侨出版社,2007.第296-299页.
    ①陈鼓应.关于庄子研究的几个观点——序刘笑敢博士《庄子哲学及其演变》〔A〕.张松如、陈鼓应、赵明、张军.老庄论集〔C〕.济南:齐鲁书社,1987年.第135页.
    ①《成玄英疏》:“物不相物,則無憂患。”([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669页. )
    ①吴根友.庄子论真人与真知的关系——《大宗师》篇“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命题的现代诠释[J].中国哲学,2007年,第5期,第51页.
    ①吴根友.庄子论真人与真知的关系——《大宗师》篇“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命题的现代诠释[J].中国哲学,2007年,第5期,第51页.
    ②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3页.
    ①郭象《庄子注》:“莫之偏任,故付之自均而止也”。成玄英《庄子疏》:“天钧者,自然均平之理也。夫達道聖人,虛懷不執,故能和是於無是,同非於無非,所以息智乎均平之鄉,休心乎自然之境也”。“两行”:郭象《庄子注》:“任天下之是非”。成玄英《庄子疏》:“不離是非而得無是非,故謂之兩行?? ([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74页. )
    ①陈少明.解惑[J].中国哲学,2007年,第1期第15页.
    ①[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218页.
    ①[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254页.
    ②林希逸撰,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1页.
    
    ①[清]王夫之.庄子解.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63页
    ②林希逸撰,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10页.
    ③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下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98页.
    
    ①[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188页.
    ②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上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48页.
    ③张松辉.庄子疑义考辨[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82页.
    ④曹础基.庄子浅注(修订重排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62页.
    [1]王先谦.庄子集解[M].上海:上海扫叶山房书局,1926.
    [2]马叙伦.庄子义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
    [3]刘文典.庄子补正[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
    [4]王叔岷.庄子校释[M].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印,1947.
    [5]张默生.庄子新释[M].济南:山东东方书社,1948.
    [6]关锋.庄子内篇译解和批判[M].北京:中华书局,1961.
    [7][清]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61.
    [8]《哲学研究》编辑部编.庄子哲学讨论集[C].北京:中华书局,1962.
    [9] [清]王夫之.庄子解.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64.
    [10]严灵峰.无求备斋庄子集成(初编).台北:艺文印书馆,1972.
    [11]严灵峰.无求备斋庄子集成(续编).台北:艺文印书馆,1974..
    [1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3]张恒寿.庄子新探[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
    [14]张松如,陈鼓应.老庄论集[M].济南:齐鲁学社,1987.
    [15]崔大华.庄子岐解[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
    [16]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7]钟泰.庄子发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8]刘光义.庄学中的禅趣[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9.
    [19]刘绍瑾.庄子与中国美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89.
    [20]叶海烟.庄子的生命哲学[M].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0.
    [21]崔大华.庄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22]陈鼓应.老庄新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3]郎擎霄.庄子学案凡例(影印本)[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
    [24]董小蕙:庄子思想之美学意义[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3.
    [25]陶东风.从超迈到随俗——庄子与中国美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6]崔宜明.生存与智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7]林希逸撰,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28]王中江.道家形而上学[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29]王凯.庄子美学的现代阐释[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30]包兆会.庄子生存论美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1]胡道静主编.十家论庄[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2]那薇.道家与海德格尔相互诠释:在心物一体中人成其人物成其物[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3]王博.庄子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4]徐克谦.庄子哲学新探—道言自由与美[M].北京:中华书局,2005.
    [35]韩林合.虚己以游世——《庄子》哲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6]孙克强.耿纪平.庄子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37]王建疆.澹然无极——老庄人生境界的审美生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8]杨国荣.庄子的思想世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9]曹础基.庄子浅注(修订重排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0]姜城.那一个庄子——在质朴与无为中逍遥的处世智慧[M].中国华侨出版社,2007.
    [41]张松辉.庄子疑义考辨[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2]国学整理社.诸子集成(第一册)论语正义、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54.
    [43][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44]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4.
    [45]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6]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47]牟宗三.圆善论[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版
    [48]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49][宋]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1987.
    [50]傅伟勋.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M].上海:三联书店,1989。
    [51]张琢.九死一生:中国现代化的坎坷历程和中长期预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52]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53]冯友兰:贞元六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54]郑杭生主编.从传统向现代快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1994-1995)——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55]郑杭生等著.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社会学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56]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续篇:东亚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57]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58]李朝东:西方哲学思想[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
    [59]刘士林.先验批判——20世纪中国学术批评导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60]刘小枫.拯救与逍遥[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61]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2]郑家栋.断裂中的传统:信念与理性之间[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6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4]金良年.孟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65]刘小枫.沉重的肉身[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66]陈春文.回到思的事情[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67]李朝东.探究超越论的主观性之迷——胡塞尔意识现象学研究(清华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R].2007.
    [68]柏拉图.巴门尼德篇[M].陈康.译.注.上海:商务印书馆,1982.
    [69][美]威廉奥格本.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质[M].王晓毅.陈育国.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70][美]马文·哈里斯.文化的起源[M].黄晴.译.华夏出版社1998.
    [71][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杨祖陶.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72][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杨祖陶.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3][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
    [74]牟宗三.陆王一系之心性之学(三)——刘蕺山的诚意之学[J].自由学人, 1956(3).
    [75]任继愈.庄子探源[J].哲学研究,1961(2).
    [76]陈鼓应.关于庄子研究的几个观点——序刘笑敢博士《庄子哲学及其演变》[A].张松如、陈鼓应、赵明、张军.老庄论集[C].济南:齐鲁书社,1987.
    [77]刘笑敢.庄子与萨特的自由观[J].中国社会科学,1986(2).
    [78]郑杭生,郭星华合著.中国社会的转型与转型中的中国社会[J].浙江月刊,1992(1).
    [79]傅伟勋.从德法之争谈到儒学现代诠释学课题[J].二十一世纪,1993(4).
    [80]李霞.庄子研究四十五年[J].哲学动态,1995(6).
    [81]郑家栋.从“内在超越”说起〔J〕.哲学动态,1998(2).
    [82]李朝东.哲学是人类精神家园的基石[J].兰州铁道学院学报,1999(4).
    [83]陈晓龙.论宗教及儒学的超越性[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84]温儒敏.鲁迅对文化转型的探求与焦虑[A]. 21世纪:人文与社会:首届“北大论坛”论文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5]张京华.评近十余年出版的四部庄子研究博士论文[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86]那薇.海德格尔与道家生死观之比较分析[J].学术研究,2004(4).
    [87]田志亮.《庄子》哲学的神话溯源[D].2007.中国知网.
    [88]林秀丽.庄子生命悲剧意识探究[D].2007.中国知网.
    [89]张洪兴.试以历史的想象力还原历史上真实的庄子[J].渤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90]林岗.论庄子晚年悔意[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91]王焱.游世的庄子——简论庄子为何反对避世与入世[J].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7(10).
    [92]刘志勇.天籁与独化—庄子的“相对主义”考辨[J].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7(10).
    [93]陈坚.“韦编三绝”:孔子晚年的宗教诉求——孔子与《易经》关系新论[J].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7(5).
    [94]吴根友.庄子论真人与真知的关系——《大宗师》篇“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命题的现代诠释[J].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7(5).
    [95]陈少明.解惑[J].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7(1).
    [96]何少甫.解立——从三十而立到安身立命[J],开封大学学报. 2008(2).
    ①张京华.评近十余年出版的四部庄子研究博士论文[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1卷第3期.
    ②崔宜明.生存与智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绪论第1页.
    ③崔宜明.生存与智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绪论第1—2页.
    ④参阅陈宁宁编《庄子研究专著及论文目录》,胡道静主编.十家论庄[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60-573页.
    ⑤当然,沿着这条思路还是有许多文章可作的,其中也有很多颇有份量的文章,比如张松辉先生的《庄子疑义考辨》等。但是,在失去古汉语使用背景的今天,这种靠国学扎实功夫治庄的后来人还会有多少,是值得忧虑的。
    ①陈宁宁编《庄子研究专著及论文目录》,胡道静主编.十家论庄[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60-631页.以下有关某个时期论著论文的统计数字均出自此《目录》,只注明页码,其它不再一一注明。
    ②马叙伦.庄子义证[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
    ③王叔岷.庄子校释[M].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印,1947年.
    ④刘文典.庄子补正[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
    ⑤王先谦.庄子集解[M].上海:上海扫叶山房书局,1926年.
    ⑥张默生.庄子新释.山东东方书社,1948年版.
    ⑦参阅胡道静主编.十家论庄[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⑧参阅《庄子学案·凡例》.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①包兆会.庄子生存论美学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5页.
    ②[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
    ③关锋.庄子内篇译解和批判[M].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
    ④《哲学研究》编辑部编.庄子哲学讨论集[C].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⑤其中理想人格论17篇、气论2篇、道论6篇、坐忘论3篇、生死观8篇、自然观研究4篇、化论3篇、社会批判16篇、无为观11篇、梦研究2篇、游论9篇、自由论21篇、认识论研究11篇、庄子哲学体系研究3篇、中西比较论文35篇、庄子美学研究7篇、人生哲学研究15篇、心理学研究5篇、文本研究6篇、英译研究1篇、文学角度研究8篇。
    ⑥崔大华.庄子岐解[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
    ⑦钟泰.庄子发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⑧严灵峰.无求备斋庄子集成(初编),台北:艺文印书馆,1972.无求备斋庄子集成(续编),台北:艺文印书馆,1974..
    ①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②刘笑敢先生认为,《庄子》内篇中只有道、德、命、精、神等概念,没有道德、性命、精神这样的复合概念,而在外杂篇中,这三个复合概念已出现30多次,说明《庄子》内篇早于外杂篇(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
    ③张松辉先生认为:“外杂篇26篇中只有13篇用过以上复合词,那么其他13篇是否庄子后学的作品又如何证明呢?张松辉博士认为,在同一个学派内出现思想上的差异本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即使是同一个人的思想,在他一生的不同阶段,也会产生种种矛盾,对于年代久远的典籍,采取整体视之的办法比较好。”(张松辉.庄子考辨[M].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
    ④杨国荣.庄子的思想世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导论第12—13页.
    ⑤徐克谦.庄子哲学新探—道言自由与美[M].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⑥张恒寿.庄子新探[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
    ①崔大华.庄学研究—中国哲学一个观念渊源的历史考察[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②董小蕙认为庄子对生命的反省所触及的人生问题有:死生之悲喜、心知的造作、情念的奔腾、名利的追求、言辩之虚妄、世用之拘限、命运之无常、礼仪的僵化、善恶的难定、天人之不辨。(董小蕙.庄子思想之美学意义·自序[M].台湾学生书局,1993年版)
    ③叶海烟先生认为:庄子哲学不是鲲鹏哲学,也不是神仙哲学,而是属于天地之间至真之人的哲学。庄子的生命特质主要有自然自主的生命论、机体主义的生命论、生命平等自由论、生命的有限与无限、生命的有待与无待等。(叶海烟.庄子的生命哲学[M].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版.第64—92页)
    ④他认为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古代的哲学家都面临着一个相同的问题,那就是人以何种方式活在这混乱、苦难和荒谬的世界上?儒家、墨家和法家都提出了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而庄子的回答是逍遥游。
    ⑤陶东风.从超迈到随俗——庄子与中国美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9页.
    ⑥韩林合.虚己以游世——《庄子》哲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①包兆会.庄子生存论美学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导论第6页.
    ②包兆会.庄子生存论美学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导论第3—4页.
    ③王凯.庄子美学的现代阐释[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
    ④王建疆.澹然无极——老庄人生境界的审美生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⑤刘士林.先验批判——20世纪中国学术批评导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45、48页.
    ⑥“所谓的‘精神分析技术’,主要借鉴于文化人类学对于原始文化(包括在文明世界中直接继承着原始文化的非主流文明以及各种民间文化)和原始思维(包括文明世界中作为其后裔的艺术思维和审美想象等心理功能)的研究而来。精神分析技术是一种通过建构‘作者’固有的精神结构,从作者本人特有的思维结构与价值体系来解读其思想文本的理论方法。它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区别开逻辑思维与诗性智慧。这两者不仅有完全不同的本体结构,而且他们在许多方面也往往具有根本相反的实践功能。作为一种学术观念的批判技术,它有效地清除了‘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的合法性,从而避免把现代人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强加于古人,这就为‘注古人者当以古人还古人’提供了一种真正的保障。具体道庄子文本结构的确定,也就不仅需要全部的中国小学方法,尤其应该注意道庄子本人独特的精神结构问题,它才是庄子思想的最真实的背景。另一方面,这种精神分析技术还必须借助现代人文科学的总体发展水平,例如不断地借鉴史前文明研究、史学理论以及人类学等学科的现代成果,来修正当代人解读庄子的学术语境。”刘士林先生认为文献分析技术与精神分析技术“这两种方法应该是互补的,一方面,如文献分析技术对于古今字义差异和文献传播过程的研究,本身就是精神分析技术必须借助的学术史资源。另一方面,如人类学、史学理论以及史前文明研究等所复原的古代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也无疑可以为古典学术研究的深入提供一种更为真实的学术史背景。”(刘士林.先验批判——20世纪中国学术批评导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37—38页.)
    ①刘光义.庄学中的禅趣[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②董小蕙.庄子思想之美学意义[M].台湾学生书局,1993年,第185页.
    ③刘笑敢.庄子与萨特的自由观.(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318—340页.)
    ④陈鼓应.尼采哲学与庄子哲学的比较研究[A]..张松如、陈鼓应、赵明、张军.老庄论集〔C〕.济南:齐鲁书社,1987.第344—392页.
    ⑤那薇.道家与海德格尔相互诠释:在心物一体中人成其人物成其物[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①参阅张春文.回到思的事情[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总序第2页.
    ②王中江.道家形而上学[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
    ③王博.庄子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④张松辉.庄子疑义考辨[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⑤张京华.评近十余年出版的四部庄子研究博士论文〔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1卷第3期,2003年第34页.
    ①张京华.评近十余年出版的四部庄子研究博士论文〔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1卷第3期,2003年第35页.
    ②张京华.评近十余年出版的四部庄子研究博士论文〔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1卷第3期,2003年第35页.
    ③张京华.评近十余年出版的四部庄子研究博士论文〔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1卷第3期,2003年第34页.
    ④张京华.评近十余年出版的四部庄子研究博士论文〔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1卷第3期,2003年第35页.
    ②刘士林.先验批判——20世纪中国学术批评导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第11页.
    ①刘士林.先验批判——20世纪中国学术批评导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第6—8页.
    ②包兆会..庄子生存论美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7页
    ③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34—135页.
    ①徐克谦.庄子哲学新探——道·言·自由与美[M].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绪论第7-10页.
    ①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31--132页。
    ②Cadamer,Truth and Method ,Continuum,New York, p.9.
    ③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2页。时间可以过滤历代注庄者的偏见,因为庄子文本的意义生成总是随时代发展而变化的,并且总是朝向未来方向,对过去的偏见我们应该理解,我们今天的对庄子思想的意义解读也要接受时间的过滤。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