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成长机理及结构模式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城市区域化及区域城市化态势的日益显现,一些大城市受到各种条件的影响,在都市区尺度上形成一种簇群状空间形态。从城市规划学、城市地理学维度分析,可称之为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是都市区空间的新类型。本文用簇群式来解释当前都市区空间出现的这种新现象,并对其空间发展规律及结构模式加以探究,是在特定阶段中国大城市空间发展研究中的一种尝试,一种探索。
     本文从实证案例分析入手,总结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的过程特征,分析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的成长机理;从公共中心结构、道路网络结构、绿色生态开敞空间结构以及用地组织结构等结构要素出发,总结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的要素特征,得出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的基本原型,并对其加以解析,最后提出控制对策。
     本文共分为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发展过程特征分析。以武汉、南京和长沙的案例入手,描述1990年代以来大城市都市区空间发展的客观过程,分别从阶段性、发展方式、主要职能空间发展方面总结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发展的过程特征。
     第二部分为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成长机理探讨。以结构主义的视角从基础层面与社会层面,探索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发展的基本动因,解析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形成机理的特殊性。
     第三部分为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要素特征的总结。分别从公共中心、道路网络、绿色生态开敞空间以及用地组织四个要素总结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的要素特征。
     第四部分为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的理论模式。此部分在上文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这一概念及基本模型,并归纳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的类型、特性以及测度。
     最后,本文在分析大城市都市区空间发展现状出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发展的控制对策。
With the urban regionalization and regional urbanization, cluster space type, a newurban spatial structure appears in some metropolitan area. This new urban space can becalled Metropolitan Cluster Spac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urban planning and urbangeography. The paper chooses the word Cluster to explicate the new development ofmetropolitan spatial structure, and explore the mechanism and model of the MetropolitanCluster Spatial Structure. In a specific phase in China, it is an attempt to analyze themetropolitan spati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chooses the cases of Wuhan, Nanjing and Changsha as a basic researchplatform from the positive analysis, to summarize the process characteristics of themetropolitan spatial expansion, and to interpret the mechanism of the Metropolitan ClusterSpace. Meanwhile, the elements features of Metropolitan Cluster Spatial Structure can beconcluded. Based on the above, the model of Metropolitan Cluster Spatial Structure comesto a conclusion.
     This thesis includes the following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o analyze the process characters of metropolitan cluster spatialdevelopment. Starting from the cases of Wuhan, Nanjing and Changsha, the articledescribes the objective process of metropolitan cluster spatial development since1990s,and summarizes the process features from the stage, the mode of spatial development andthe development of function space respectiely
     The second part is to research on the growth mechanism of Metropolitan ClusterSpace. In this part, the framework including basic level and social level, to explain themechanism of metropolitan spatial development, is proposed in the view of sructuralism.So the particularity on the growthing of Metropolitan Cluster Space can be reached.
     The third part is to summarize the elements features of Metropolitan Cluster SpatialStructure. The features of cluster-style space can be summarized by analyzing theelements, which includes the layout of public service building, the network of transportsystem, along with the green and ecologic framework and urban land use framework.
     The last part is to research on the model and application of Metropolitan Cluster Spatial Structure. Based on the analysis above, the concept, the basic model and the types,the characteristics, the measures of Metropolitan Cluster Spatial Structure are explained.
     At the end of this article, the optimizing measures of Metropolitan Cluster SpatialStructure are proposed.
引文
1殷毅,曾文.城市区域化与武汉城市空间布局.经济地理,2006,(1):83-87
    2殷毅,曾文.城市区域化与武汉城市空间布局.经济地理,2006,(1):83-87
    3谢守红,宁越敏.中国大城市发展和都市区的形成.城市问题,2005,(1):11-15
    Harvey,D.(1971) Explanation In Geography.高泳源,刘立华,蔡运龙,译.地理学中的解释.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姜世国.都市区范围界定方法探讨以杭州市为例.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1):67-72
    2王兴平.都市区化:中国城市化的新阶段.城市规划汇刊,2002,(4):56-59
    3黄亚平.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李英,张润兴.基于经济学的产业集群及其优势分析.企业活力,2007(3):92-93
    1赵莹.大城市空间结构层次与绩效新加坡和上海的经验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2006.
    1于力.关于紧凑型城市的思考.城市规划学刊,2007,(1):87-90
    1赵莹.大城市空间结构层次与绩效新加坡和上海的经验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2006.
    2韩笋生,秦波.借鉴紧凑城市理念,实现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国外城市规划.2004,6
    1赵莹.大城市空间结构层次与绩效新加坡和上海的经验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2006.
    张宇星,韩星.城市与区域空间形态中的规模效应研究.规划师,2005,(4):84-87
    张宇星,韩星.城镇空间的演替与功能聚散效应研究.新建筑,2005,(1):8-11
    张宇星.城市形态生长的要素与过程.新建筑,1995,(1):27-30
    1黄亚平,编著.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227
    1http://baike.baidu.com/view/925888.htm?fr=ala0_1
    1唐子来.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城市规划汇刊,1997,(6):1-11
    2汤姆﹒R.伯恩斯TomR. Burns等著,周长城等译.结构主义的视野经济与社会的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72
    3栾峰.改革开发以来快速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成因机制研究深圳和厦门案例:[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2004.45
    1伯恩斯(2000)的论述认为,内生限制性因素主要包括2大类型,其一是制度、文化形式和总的社会结构,是体现在科层制、经济与政治体制、宗教中的社会规则体系,他们建构并支配社会交易;其二是物质和技术条件,它们既限制社会行动和互动,又创造一系列的机会。胡皓和楼慧心(2002)在关于人类社会的自组织研究中指出,除了自然资源因素之外,人类社会的基本构成因素还包括人口资源、物质资源和文化资源。人口资源不仅包括各种完整的人类个体,还包括以各种分解方式提供的体力资源和心灵资源;物质资源包括通常所说的各种物质的生活和生产资源;文化资源包括各种形式和水平的科学技术成果、伦理道德观念和规范以及文学艺术产品等等。鉴于上述研究,也许可以将非社会因素根据在人类社会系统基本构成中的作用,归纳为5大组成因素,分别是制序性因素、经济性因素、文化性因素、技术性因素、环境性因素。转引自:栾峰,王忆云.城市空间形态成因机制解释的概念框架建构.城市规划汇刊,2008,(5):31-37
    2对于正处转型时期的国内城市而言,社会能动者大多正在经历着显著的变迁。自改革开放至今,大多城市社会能动者经历了从早期的政府城市居民典型二元结构,到目前上层政府—地方政府—市场资本—城市居民的结构模式变迁,而城市居民本身,也同样出现了显著的分化。社会能动者的变迁,以及社会能动者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的变迁,成为国内城市空间形态成因解释框架中社会层面的典型特征和重要因素,影响到社会能动者的行动能力和社会互动,并因此直接影响到城市空间形态。但是具体到特定城市,社会能动者的变迁过程及现实状况又有着显著差异,需要进行特定的分析。转引自:栾峰,王忆云.城市空间形态成因机制解释的概念框架建构.城市规划汇刊,2008,(5):31-37
    1制序一词系韦森(2001)在《社会制序的经济分析导论》中创建的名词,其实质是融合了Hayek的social orders和North的socialinstitutions两个英文概念,一般的可以认为是概括了秩序和制度两个方面的内容,并且既可以指两者全部,又可以指两者其一。显然,这样的概念与burns的社会规则体系有着相似的内涵,并且作为新的专业词汇,较中文词汇规则的通常内涵在表述上更为明确,固采用。转引自:栾峰.改革开发以来快速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成因机制研究深圳和厦门案例:[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2004.
    2栾峰,王忆云.城市空间形态成因机制解释的概念框架建构.城市规划汇刊,2008,(5):31-37
    数据来源与南京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7-2020)各专题研究。
    1为了与以往总体规划相区别,武汉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在本文统一为2006版城市总体规划。
    1栾峰.改革开发以来快速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成因机制研究深圳和厦门案例:[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2004.113
    1叶玉瑶.城市群空间演化动力机制初探——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城市规划,2006(1):61-66
    2本文主要指通过市场有偿出让方式的城市土地供应。
    3张庭伟.1990年代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及其动力机制.城市规划,2001,(7):7-14
    1李红卫.中国城市土地供给管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广州:中山大学,2002.102
    2张勇强.城市发展自组织与城市规划,武汉: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43
    1武汉总规前期研究:武汉在中部地区崛起的机遇和策略研究.武汉市人民政府政策研究室,2006
    1转引自:罗震东.分权与碎化中国都市区域发展的阶段与趋势.城市规划,2007,(11):64-70
    1张京祥,殷洁,罗小龙.地方政府企业化主导下的城市空间发展与演化研究.人文地理,2006,(4):1-6
    2罗震东.分权与碎化中国都市区域发展的阶段与趋势.城市规划,2007,(11):64-70
    3在此指的是城市行政边界中的中心。
    1http://bbs.cnhubei.com/thread-178479-1-1.html
    1王洁心.武汉都市区簇群式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
    1《武汉市土地资产经营近期(2006-2010)规划研究》.武汉市国土规划局,2006
    1毛蒋兴,闫小培.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空间格局互动影响研究以广州为例.城市规划,2005,(5):45-49
    1张勇强.城市空间发展自组织与城市规划.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1孙施文.城市规划哲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1http://baike.baidu.com/view/83243.htm
    1付允,刘怡君,汪云林.低碳城市的评价方法与支撑体系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8):44-47
    [1] Brotchie John F, Batty Michael,Hall,Peter,and etc. Cities of the21st Century:New Technologiesand Spatial System. New York:John Wiley&sons,1991.
    [2] Cbcat H. Europe s Citi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University ofAmesterdam, Netherlands,1994.
    [3] Bourne L S.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City:Reading on Urban Form, Growth and Policy.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
    [4] Sassen S. Cities in a World Economy. London: Pine Forge Press,1994.
    [5] Brotchie J. The Future of Urban Form: the impact of new technology. London: Routledge,1989.
    [6] Gillham O. The Limitless City:A primer on the Urban Sprawl Debate. Washington D.C:IslandPress,2002.
    [7] Jenks M, Burton E, Williams K. The Compact City:A sustainable Urban Form. New York:E&Fn Spoon,2000.
    [8] Mclaren D. Compact or Dispersed Dilution Is No Solution. Built Environment,1992,18(4):268-284.
    [9] Lopez R, Hynes H. P. Sprawl in the1990s:Measurement, Distribution and Trends. Urban AffairsReview,2003,(38):328-355.
    [10] Edwin S Mills. Book Review of Urban Sprawl Cause, Consequences and Policy Response.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2003,(33):251-252.
    [11] Dutton J A. New American Urbanism:Reforming the Suburban Metropolis. New York:AbbevillePub. Group,2000.
    [12] Carruthers J L. The impacts of State Growth Management Programmes:A comparative Analysis.Urban Studies,2002,39(11):1959-1982.
    [13] Bertaud A. Metropolitan Structures Around the World:What Is Common? What Is Difference?What Relevance to Marikina in the Contest of Metro Manila? Presentation in Marikina,2003.
    [14] Harvey,D.(1971) Explanation In Geography.高泳源,刘立华,蔡运龙,译.地理学中的解释.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5] Giddens, A.(1993) New Rules of Sociological Method:A Positive Critique of InterpretativeSociologies.田佑中,刘江涛,译.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一种对解释社会学的建设性批判.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6]汤姆﹒R.伯恩斯Tom R. Burns等著,周长城等译.结构主义的视野经济与社会的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7] Tannier C, Pumain D. Fractals in urban geography: A general outline and an empirical example.Cybergeo,2005,307:22.
    [1]王国恩,殷毅,黄亚平.城市规划中的土地使用规划.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2]孙施文.城市规划哲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3]姚士谋,主编.中国大都市的空间扩展.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8.8-16
    [4]王兴平.中国城市新产业空间发展机制与空间组织.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5]朱东风.城市空间发展的拓扑分析以苏州为例.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6]冯健.转型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重构.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7]胡俊.中国城市:模式与演进.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8]黄亚平.城市外部空间开发规划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
    [9]熊国平.当代中国城市形态演变.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0]朱喜钢.城市空间集中与分散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1]黄亚平.城市规划与城市社会发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12]张忠国.城市成长管理的空间策略.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13]谢守红.大都市区的空间组织.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4]丁成日,宋彦,Gerrit Knaap等.城市规划与空间结构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5]张宇星.城镇生态空间理论:城市与城镇群空间发展规律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16]孙斌栋.我国特大城市交通发展的空间战略研究以上海为例.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7]储金龙.城市空间形态定量分析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18]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南京:江苏科技技术出版社,2000.
    [19]陈友华,赵民,主编.城市规划概论.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
    [20]曹志平.理解与科学解释解释学视野中的科学解释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99.
    [22]李德华,主编.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3]沈玉麟,编.外国城市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24]孙施文.城市规划理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5]张勇强.城市空间发展自组织与城市规划.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6]黄亚平,编著.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7]顾朝林,甄峰,张京祥.积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28]宁越敏,于洪俊.城市地理概论.合肥:安徽科技技术出版社,1983.
    [29]武进.中国城市形态、结构、特征及其演变.南京:江苏科技技术出版社,1990.
    [30]周春山.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1]张京祥.城镇群体空间组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32]鞠美庭,王勇,孟伟庆等.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1]杨保军.城市规划30年回顾与展望.城市规划学刊,2010,(1)
    [2]罗缚龙.超越渐进主义:中国的城市革命与崛起的城市.城市规划学刊,2008,(1)
    [3]顾朝林.巨型城市区域研究的沿革和新进展.城市问题,2000,(8):2-10.
    [4]李英,张润兴.基于经济学的产业集群及其优势分析.企业活力,2007(3):92-93
    [5]郑莘,林琳.1990年以来国内城市形态研究评述.城市规划,2002,(7):59-64
    [6]张京祥,崔功豪,朱喜钢.大都市空间集散的景观、机制与规律.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18):p48-50
    [7]冯健,周一星.近20年来北京都市区人口增长与分布.地理学报,2003,(6):903-915
    [8]李健,宁越敏.1990年代以来上海人口空间变动与城市空间结构重构.城市规划学刊,2007,(2):20-24
    [9]冯健,周一星.杭州市人口的空间变动与郊区化研究.城市规划,2002,(1):58-65
    [10]杨海华.行政区划调整对广州市郊区化发展的作用分析.生产力研究,2010,(2):146-148
    [11]冯健,周一星,王晓光,陈扬.1990年代北京郊区化的最新发展趋势及其对策.城市规划,2004,(3):13-29
    [12]吴元波.上海郊区化过程中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45-53
    [13]王兴平.都市区化:中国城市化的新阶段.城市规划汇刊,2002,(4):56-59
    [14]章光日.从大城市到都市区全球化时代中国城市规划的挑战与机遇.城市规划,2003,(5):33-37
    [15]谢守红,宁越敏.中国大城市发展和都市区的形成.城市问题,2005,(1):11-15
    [16]唐路,薛德升,许学强.1990年代以来国内大都市区研究回顾与展望.城市规划,2006,(1):80-87
    [17]姜世国.都市区范围界定方法探讨以杭州市为例.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1):67-72
    [18]孙胤社.大都市区的形成机制及其定界以北京为例.地理学报,1992,(11):552-560
    [19]孙胤社.大都市区与大城市地区的空间发展.青年论坛
    [20]李王鸣,陈秋晓,戴企成.杭州都市区经济集聚与扩散机制研究.经济地理,1998,(3):35-40
    [21]胡道生,宗跃光.大城市都市区化与规划调控思路的转型.城市规划,2010,(5):18-22
    [22]孟晓晨,马亮.都市区概念辨析.城市发展研究,2010,(9):36-40
    [23]刘雨平,耿磊,陈眉舞.都市区构建与区域协调发展扬州都市区的实证研究.经济地理,2009,(12):1990-1994
    [24]何波,刘利,黄文昌.重庆都市区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城市规划,2009,(11):83-86
    [25]唐子来,栾峰.1990年代的上海城市开发与城市结构重组.城市规划汇刊,2000,(4):32-46
    [26]吴志强,姜楠.全球化理论的实证研究:上海城市土地开发空间布局的特征.城市规划汇刊,2000,(4):38-46
    [27]陈蔚镇,郑炜.城市空间形态演化中的一种效应分析以上海为例.城市规划,2005,(3):15-21
    [28]胡俊,张广垣.90年代的大规模开发以上海市静安寺为例.城市规划汇刊,2000,(4):47-54
    [29]李江.武汉市外部空间形态分形特征演变规律研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13):208-211
    [30]王新生,刘纪远,庄大方,王黎明.中国特大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时空特征.地理学报,2005(3):392-400
    [31]刘盛和,吴传钧,沈洪泉.基于GIS的北京城市土地利用扩展模式.地理学报,2000,(4):407-416
    [32]秦波,焦永利.北京住宅价格分布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经济地理,2010,(11):1815-1820
    [33]李开宇,曹天艳.大都市边缘地区城市化与城市空间扩展研究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西北大学学报,2010,(3):523-526
    [34]林耿,许学强.广州市商业业态空间形成机理.地理学报,2004,(5):754-762
    [35]温锋华,许学强.广州商务办公空间发展及其与城市空间的耦合研究.人文地理,2011,(2):37-43
    [36]王兴平,崔功豪.中国城市开发区的区位效益规律研究.城市规划汇刊,2003,(3):69-73
    [37]朱郁郁,孙娟,崔功豪.中国新城市空间现象研究.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1):65-68
    [38]祝昊冉,冯健.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心城市空间拓展分析以南充市为例.地理学报,2010,(1):43-56
    [39]李志江,马晓冬.资源型城市空间扩展研究以徐州市为例.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3):1-3
    [40]王成新,梅青,姚士谋,朱振国.交通模式对城市空间形态影响的实证分析以南京都市圈城市为例.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3):74-77
    [41]王花兰,周伟,王元庆.中心城卫星城间交通发展对城市空间扩展影响模型.经济地理,2006,(4):594-597
    [42]寇晓东,赵生龙,郭鹏,薛惠锋.城市空间演化仿真的适应性CA模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6):864-868
    [43]李全林,马晓冬,朱传耿,孙雨,车前进.基于GIS的盐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分析.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3):69-73
    [44]余瑞林,王新生,孙艳玲,张红,帅方敏,朱超平.中国城市空间形态分形维及时空演变.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43-47
    [45]张宇星,韩星.城市与区域空间形态中的规模效应研究.规划师,2005,(4):84-87
    [46]张宇星,韩星.城镇空间的演替与功能聚散效应研究.新建筑,2005,(1):8-11
    [47]张宇星.城市形态生长的要素与过程.新建筑,1995,(1):27-30
    [48]虞蔚.城市环境地域分异研究以上海中心城为例.城市规划汇刊,1988,(1):53-61
    [49]匡文慧,张树文,张养贞等.1900年以来长春市土地利用空间扩张机理分析.地理学报,2005,(5):841-850
    [50]张庭伟.1990年代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及其动力机制.城市规划,2001,(7):7-14
    [51]耿慧志.论我国城市中心区更新的动力机制.城市规划汇刊,1999(3):27-31
    [52]陶松龄,甄富春.长江三角洲城镇空间演化与上海大都市增长.城市规划,2002(2):43-48
    [53]栾峰,王忆云.城市空间形态成因机制解释的概念框架建构.城市规划学刊,2008,(5):31-37
    [54]何丹.城市政体模式及其对中国城市发展研究的启示.城市规划,2003,(11):13-18
    [55]罗震东.分权与碎化中国都市区域发展的阶段与趋势.城市规划,2007,(11):64-70
    [56]张京祥,殷洁,罗小龙.地方政府企业化主导下的城市空间发展与演化研究.人文地理,2006,(4):1-6
    [57]陈浩,张京样,吴启焰.转型期城市空间再开发中非均衡博弈的透视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城市规划学刊,2010,(5):33-40
    [58]沈建法.中国城市化与城市空间的再组织.城市规划,2006,增刊:36-40
    [59]张楠楠,顾朝林.从地理空间到复合式空间信息网络影响下的城市空间.人文地理,2002,(8):20-24
    [60]甄峰,张敏,刘贤腾.全球化、信息化对长江三角洲空间结构的影响.经济地理,2004,(6):748-752
    [61]张京样,吴缚龙,马润潮.体制转型与中国城市空间重构建立一种空间演化的制度分析框架.城市规划,2008,(6):55-60
    [62]殷洁,张京祥,罗小龙.基于制度转型的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初探.人文地理,2005,(3):59-62
    [63]胡军,孙莉.制度变迁与中国城市的发展及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人文地理,2005,(1):19-23
    [64]李王鸣,江勇,柴舟跃.制度变迁与中国城市的发展及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城市发展研究,2011,(6):111-117
    [65]陈曦,翟国方.物联网发展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初探以长春市为例.经济地理,2010,(4):529-535
    [66]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对城市经济空间结构的影响效应研究以北京为例.经济问题探索,2006(8):48-52
    [67]毛蒋兴,闫小培.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空间格局互动影响研究以广州为例.城市规划,2005(5):45-49
    [68]洪世键,张京祥.交通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增长基于城市经济学的视角.城市规划,2010,(5):29-34
    [69]段进.国家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空间发展应对以高铁与城际综合交通枢纽为例.城市规划学刊,2009,(1):33-37
    [70]崔扬,袁文凯,周欣荣.以轨道交通支持天津市城市空间结构转化天津市市域轨道交通系统规划.城市规划,2009增刊:41-45
    [71]潘海啸.快速交通系统对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都市区的作用研究.城市规划汇刊,2001,(4):43-46
    [72]陈浩,张京祥,吴启焰,宋伟轩.大事件影响下的城市空间演化特征研究以昆明为例.人文地理,2010,(5):41-46
    [73]张京祥,殷洁,罗震东.地域大事件营销效应的城市增长机器分析以南京奥体新城为例.经济地理,2007,(3):452-456
    [74]石菘.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分析.城市规划汇刊,2004,(1):50-52
    [75]王伟强王孟永.双重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发展的作用力机制探讨.上海城市规划,2010,(1):3-8
    [76]韦亚平,赵民.都市区空间结构与绩效多中心网络结构的解释与应用分析.城市规划,2006,(4):9-16
    [77]韦亚平,赵民,肖莹光.广州市多中心有序的紧凑型空间系统.城市规划汇刊,2006,(4):41-46
    [78]于力.关于紧凑型城市的思考.城市规划学刊,2007,(1):87-90
    [79]单刚,王晓原,王凤群.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城市问题,2007,(9):37-42
    [80]邓清华.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6):78-85
    [81]周荣,冯娴慧.城市空间形态相关研究进展.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12):295-298
    [82]张婷,姜石良,杨山.信息时代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趋势探讨.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1):88-92
    [83]潘海啸,汤锡,吴锦瑜,卢源,张仰斐.中国低碳城市的空间规划策略.城市规划学刊,2008,(6):57-64
    [84]顾大治,周国艳.低碳导向下的城市空间规划策略研究.现代城市研究,2010,(11):52-56
    [85]周潮,刘科伟,陈宗兴.低碳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模式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2):56-59
    [86]王宏伟.中国城市增长的空间组织模式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04,(1):28-31
    [87]朱喜钢,张晔,马彬强.城市地理学空间研究的新视角都市区阴阳结构.人文地理,2006,(6):16-21
    [88]陈海燕,贾倍思.紧凑还是分散?对中国城市在加速城市化进程中发展方向的思考.城市规划,2006,(5):61-69
    [89]马强,徐循初.精明增长策略与我国的城市空间扩展.城市规划汇刊,2004,(3):16-22
    [90]韦亚平.大城市空间系统的组织优化一种基于交通行为选择的规划技术思路.城市规划,2010,(5):23-29
    [91]沈清基,安超,刘昌寿.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特征及规划建设的基本原理探讨.城市规划学刊,2010,(5):48-57
    [92]赵万民,杨欣,汪洋.复合中枢:TOD廊道导向的低碳生态城市途径.城市师,2011(3):76-81
    [93]宋博,赵民.论城市规模与交通拥堵的关联性及其政策意义.城市规划,2011(6):21-27
    [94]李志刚,张京祥.调解社会空间分异,实现城市规划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对悉尼UFP报告的借鉴.国外城市规划,2004,(6):32-35.
    [95]魏立华,李志刚.中国城市低收入阶层的住房困境及其改善模式.城市规划学刊,2006,(2):53-58.
    [96]罗绍荣,魏宗财,尹海伟.大型公共中心选址与城市空间发展互动研究.河南科学,2008(7),858-862
    [97]唐子来.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城市规划汇刊,1997,(6):1-11
    [98]马学广,王爱民,闫小培.权力视角下的城市空间资源配置研究.规划师,2008,(1):77-82
    [99]张落成,朱天明.南京城市发展与布局思路探讨.城市规划,2005,(6):76-79
    [100]洪世键,张京祥.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背景下中国城市空间扩展: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城市规划学刊,2009(3):89-94
    [101]叶玉瑶.城市群空间演化动力机制初探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城市规划,2006,(1):61-66
    [102]雷青青.武汉城市圈与三大城市圈的比较及借鉴基于财税视角.经济管理与科学决策,2009(3),130-131
    [103]马荣华,顾朝林,蒲英霞,马晓冬,朱传耿.苏南沿江城镇扩展的空间模式及其测度.地理学报,2007(10),1011-1022
    [104]陈彦光,刘继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维数及其测算方法.地理研究,1999(2),171-177.
    [1]赵莹.大城市空间结构层次与绩效新加坡和上海的经验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2006.
    [2]栾峰.改革开发以来快速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成因机制研究深圳和厦门案例:[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2004.
    [3]杨震.轨道交通导向的大城市布局结构:[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2005.
    [4]蔡良娃.信息化空间观念与信息化城市的空间发展趋势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6.
    [5]刘瑾.长沙都市区簇群式空间发展过程、机理及其趋势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6]张毅.武汉都市发展区簇群式空间成长过程及规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
    [7]王洁心.武汉都市区簇群式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
    [8]严慧慧.大城市簇群式发展背景下的商业空间结构优化研究以武汉市为例:[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
    [9]王智勇.大城市簇群式发展背景下的工业聚集区布局及优化研究以武汉市为例:[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
    [10]曹哲铭.簇群式城市生态空间结构模式与建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
    [11]杨鹏飞.长沙都市区生态空间结构优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12]金鑫.交通走廊导向的大城市簇群式空间成长控制研究以武汉新城组群为例:[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
    [13]叶建伟.城市规划目标引导下的武汉城市土地供应调控策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14]王琦.当代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发展特征及其优化措施:[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1]2006版城市总体规划资料
    [2] http://www.wedz.com.cn/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网站
    [3]基于GIS的武汉市城市用地增长趋势研究报告.武汉:武汉市规划土地管理信息中心,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武汉数字城市科技发展有限公司,2005.
    [4]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网站
    [5]历年武汉、南京、长沙、上海统计年鉴
    [6]《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1995-2005年)》
    [7]新华网
    [8]现实空间解读总体规划的回顾与实施分析
    [9]武汉总规前期研究:武汉市土地市场培育及规划对策研究.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2006
    [10]武汉市土地资产经营近期(2006-2010)规划研究.武汉市国土规划局,2006
    [11]武汉总规前期研究:武汉在中部地区崛起的机遇和策略研究.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2006
    [12]武汉总规前期研究:武汉在中部地区崛起的机遇和策略研究.武汉市人民政府政策研究室,2006
    [13]武汉市主城区标准分区划分、主城居住人口合理分布、人口疏散及居住用地合理布局研究
    [14]武汉都市发展区“两线三区”空间管制与实施规划报奖资料
    [15]武汉市新型工业化空间发展规划相关资料
    [16]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7-2020)专题研究报告之一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总结
    [17]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7-2020)专题研究报告之四南京市工业产业发展战略及布局规划研究
    [18]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7-2020)专题研究报告之九南京市人口规模与结构预测
    [19]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7-2020)专题研究报告之十南京城市空间演变与发展布局研究
    [20]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7-2020)专题研究报告之十六南京市城乡统筹目标下的城乡协调发展研究
    [21]南京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7-2020)说明书
    [22]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说明书
    [23]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提升
    [24]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实施评估
    [25]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
    [26]吕斌.中国城市空间增长的低碳化形态路径.第四届“21世纪城市发展”国际会议,201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