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现代性的哲学误读与社会学阐释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的现代性研究中包含了整体主义、进化论、阶段论、历史进步主义、哲学迷信等五种思维定式,这些定式都是近代西方哲学的舶来品。西方近代哲学的四种主要形态为:意识哲学、思辨哲学、实践哲学、生命哲学等,这些哲学形态具有的“家族相似”在于“自我同一的主体性”。在近代西方哲学中,主体性以不同的方式重复着返回自身的运动,这个运动或者是“意识”的反思,或者是“精神”的自觉,或者是对象化的劳动,或者是生命自我表达的独白。“自我同一的主体性”是现代文化困境的思想根源,现代性具有的扩张本能、对他者的排斥、对非西方文化的殖民主义等都来自其中。中国的现代性研究由于过多地依赖于主体性哲学而停滞不前,因此我们要在中国现代性研究中引入社会学阐释。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已经包含了向社会学范式转换的倾向;韦伯则提供了现代性的经典社会学解释,这个解释在“现代性”与“理性主义”、“主体性”、“合法型统治”、“科层制”、“计算理性”等概念之间建立了牢固的语法联系。在韦伯之后,“后现代”社会理论从不同角度重新阐释了现代性。西美尔、福柯、贝克、鲍曼等人重构了“现代性”与“理性主义”、“主体性”、“合法化”、“个体性”等概念之间的语法关系。“现代性”语法关系的重构也就是“现代性”的含义再生产。中国的现代性研究应该摆脱意识哲学、思辨哲学的范式,在对现代性进行文化批判的同时自觉地与文化哲学范式的确立结合起来。
Chinese discourses on modernity include several modes of thoughts: holism, historical evolutionary, stage theory of history, historicism, philosophy-worship, all of them are not Chinese traditional thoughts but imported from western thoughts. Western modern philosophies include four important paradigms: philosophy of mind, speculative philosophy, practical philosophy, philosophy of life, whose common“family resemblance”is self-identified subjectivity. In modern philosophies, subjectivities repeat the movements of returning to itself, including reflection of mind, awareness of“absolute spirit”, objectified labor, monologue of self-expression, etc. Philosophically interpreted modernity inevitalbely has defects of self-dilating, rejection of others, cultural colonialism, etc. Interpretation of modernity by modern philosophies must be misreading, so we need to introduce sociological paradigm. There is already a paradigm shift to sociology in Marx’s critique of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ies. Weber’s studies on“rationalization”have become a standard interpretation of modernity, in which“modernity”gets a strong connection with“rationalism”,“subjectivity”,“legalized rule”,“bureaucracy”and“calculative reason”. After Weber,“post-modernist”sociologies, Simmel, Foucault, Beck, Bauman, provide some new kinds of modernity language. They re-constructe grammatic relations among“modernity”,“rationalism”,“subjectivities”,“legalization”,“individuality”, re-produce meanings of these concepts. Chinese studies on modernity should break away from modes of modern western thoughts and adopt philosophy of culture as paradigm.
引文
①LUHMAN. Observation on Modernity[M].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P5.
    ②参见衣俊卿:《论文化哲学的理论定位》,载《求是学刊》,2006年第4期。
    ③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①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80页.
    ②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80页.
    ①黑格尔.历史哲学[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23页.
    
    ①衣俊卿.关于人学研究内在局限性的反思[J].江海学刊,2005,(5).
    ②罗尔斯.道德哲学史讲义[M].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438页.
    ①衣俊卿.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4页.
    ②衣俊卿.论文化哲学的理论定位[J].求是学刊,2006,(4).
    ①杨春时.现代性与中国文化[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102页.
    ①衣俊卿.现代性的维度及其当代命运[J].中国社会科学.2004,(4).
    ①衣俊卿.现代性的维度及其当代命运[J].中国社会科学.2004,(4).
    ①许茨曾对现代思想家中普遍存在的“视角主义”作过简要的总结,参见《社会实在问题》,华夏出版社,200年版,第29-31页。
    ②赫勒.现代性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6页.
    ③赫勒.现代性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7页.
    ①张锡勤.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稿,下卷[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93页.
    
    ①高兆明.中国现代化价值合理性根据辩驳——在传统与后现代性之间[J].学术研究,2003,(11).
    ②吉登斯.社会的构成[M].北京:三联书店, 1998年版,第351页.
    ③吉登斯.社会的构成[M].北京:三联书店, 1998年版,第352-355页.
    ①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17页.
    ②还可以参考韦伯对“合理主义”在西方历史上不均衡发展的论述。《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1页.
    ①韩震.现代性、全球化及其认同问题[J].新视野,2005,(5).
    ①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第2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05页.
    ②福柯.知识考古学[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3页.
    ①吴晓明.文明的冲突与现代性批判[M].哲学研究,2005,(4).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页.
    ②汪行福.“新启蒙辩证法”——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理论[M].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4).
    ①衣俊卿.马克思主义哲学演化的内在机制研究[J].哲学研究,2005,(8).
    ①孔多塞.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第117页.
    ①孔多塞.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第118页.
    ②孔多塞.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28页.
    ③哈贝马斯紧接着写道:“但是,决不能把它和自我捍卫或自我支配的盲目的主体性等同起来”。在现代性的规范性与自我同一的主体性之间划清界限对于哈贝马斯来讲是非常紧要的。见其《后形而上学思想》,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
    ①胡塞尔.逻辑研究,第二卷第一部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135页.
    
    ①赫勒.现代性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31页,第38条注释.
    ②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4-35页.
    
    ①黑格尔.历史哲学[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17页.
    ②黑格尔.历史哲学[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101页.
    ③黑格尔.历史哲学[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10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③衣俊卿.关于人学研究内在局限性的反思[M].江海学刊,2005,(5).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页.
    ①在历史解释上马克思也使用了黑格尔的逻辑,参见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第108页以下.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页.
    ①尼采.快乐的科学[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②尼采.快乐的科学[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①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32页.
    ②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56页.
    ③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61-62页.
    
    ①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40页.
    ②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42页.
    ③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43页.
    ④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48页.
    ①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76-77页.
    
    ①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89页.
    ②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90页.
    ③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213-214页.
    
    ①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224页.
    ②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219页.
    
    ①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345页.
    ②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346页.
    ③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364页.
    ④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365页.
    ⑤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85-186页.
    ①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357页.
    ②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①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②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
    ③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页.
    ④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4页.
    
    ①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
    ②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③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5页.
    ④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4页.
    ⑤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5页.
    ①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9页.
    ②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0页.
    ③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8页.
    ④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4页.
    ①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8页.
    ②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9页.
    ③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3页.
    
    ①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4页.
    ②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6-87页.
    ①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6页.
    ②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3页.
    ③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7页.
    
    ①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9页.
    ②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8-109页.
    ①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②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4页.
    
    ①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8页.
    ②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3页.
    ①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11页.
    
    ①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6页.
    ②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6-277页.
    ①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78页.
    ②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79页.
    ③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80页.
    
    ①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01页.
    ②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52页.
    ③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49页.
    ④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页.
    
    ①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7页.
    ②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62页.
    ③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63页.
    ①PETER HAMILTON. Max Weber, Critical Assessment 1[C].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1991,P12.
    ②PETER HAMILTON. Max Weber, Critical Assessment 1[C].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1991,P17.
    ③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40页.
    ④PETER HAMILTON. Max Weber, Critical Assessment 1[C]. London,New York : Routledge, 1991,P4.
    
    ①PETER HAMILTON. Max Weber, Critical Assessment 1[C]. London,New York : Routledge, 1991,P3.
    ②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42页.
    ①韦伯.韦伯作品集Ⅷ·宗教社会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7页.
    ②韦伯.韦伯作品集Ⅴ·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09页.
    ①韦伯.韦伯作品集Ⅴ·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11页.
    ②韦伯.韦伯作品集Ⅴ·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12页.
    ③韦伯.韦伯作品集Ⅷ·宗教社会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8页.
    ①韦伯.韦伯作品集Ⅷ·宗教社会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6页.
    
    ①韦伯.韦伯作品集Ⅷ·宗教社会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1页.
    ②韦伯.韦伯作品集Ⅷ·宗教社会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4页.
    
    ①韦伯.韦伯作品集Ⅷ·宗教社会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3页.
    ②韦伯.韦伯作品集Ⅷ·宗教社会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6页.
    ①韦伯.韦伯作品集Ⅴ·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18页.
    ①韦伯.韦伯作品集Ⅴ·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8-109页.
    ②韦伯.韦伯作品集Ⅴ·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5页.
    ③韦伯.韦伯作品集Ⅴ·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7页.
    ④韦伯.韦伯作品集Ⅴ·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88页.
    ①韦伯.韦伯作品集Ⅴ·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页.
    ①韦伯作品集Ⅷ·宗教社会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9页.
    ①韦伯.韦伯作品集Ⅴ·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9页.
    
    ①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0页.
    ②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作者导论第24,21页.
    ③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1页.
    ④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7页.
    ⑤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8页.
    ①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2页.
    ②韦伯作品集Ⅷ·宗教社会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8页.
    
    ①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0页.
    ②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6页.
    ③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作者导论第26页.
    
    ①韦伯作品集Ⅲ·支配社会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页.
    ②这篇导言被帕森斯作为“作者导论”收入《新教》一书的英译本,因此造成了很多误解。
    ①西美尔.货币哲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②西美尔.货币哲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③西美尔.货币哲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1页.
    ①西美尔.货币哲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28页.
    ②西美尔.货币哲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40页.
    ①西美尔.货币哲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42页.
    ②西美尔.货币哲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63页.
    
    ①西美尔.货币哲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206页.
    ②西美尔.货币哲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202页.
    ①西美尔.货币哲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386页.
    
    ①西美尔.货币哲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393页.
    ②西美尔.货币哲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394-395页.
    ③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314-315页.
    ④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315页.
    ①刘小枫.西美尔论现代人与宗教[A].现代人与宗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编者导言第15页.
    ②西美尔.现代人与宗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页.
    ①西美尔.现代人与宗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页.
    ②西美尔.现代人与宗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页.
    ③西美尔.现代人与宗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页.
    ④西美尔.现代人与宗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页.
    
    ①西美尔.现代人与宗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3页.
    ②西美尔.现代人与宗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3页.
    ③西美尔.现代人与宗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4页.
    
    ①西美尔.现代人与宗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5页.
    ②西美尔.现代人与宗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6页.
    ③西美尔.现代人与宗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8-89页.
    ④西美尔.现代人与宗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页.
    ①西美尔.现代人与宗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2-153页.
    ②但是,如果宗教仅仅是社会性整合,那么它就应该致力于社会凝聚力的形成而不是消解,我们看到,佛教并不宣扬这种凝聚力,它所宣扬的纯粹是个体性的救赎,西美尔不得不把佛教作为“唯一的例外”(《现代人与宗教》,第103页)。此外,道教所宣扬的也不是社会整合性,而是人的“自然整合性”。
    ③西美尔.现代人与宗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7页.
    ④西美尔.现代人与宗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2页.
    ⑤西美尔.现代人与宗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4页.
    
    ①西美尔.现代人与宗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4页.
    ②西美尔.现代人与宗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1页.
    ③西美尔.现代人与宗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1页.
    ①西美尔.桥与门[M].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261页.
    ②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54页.
    ③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56页.
    
    ①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228页.
    ②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237页.
    ①参见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39-340页。
    ①尼采.悲剧的诞生[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1,第49页.
    
    ①福柯.知识考古学[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9页.
    ②福柯.知识考古学[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3页.
    
    ①福柯.规训与惩罚[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4页.
    ②福柯.规训与惩罚[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5页.
    ③福柯.规训与惩罚[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9页.
    
    ①福柯.规训与惩罚[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01-102页.
    ②福柯.规训与惩罚[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91页.
    ③福柯.规训与惩罚[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91页.
    
    ①福柯.规训与惩罚[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4页.
    ②福柯.规训与惩罚[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11页.
    
    ①福柯.性史[M].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9页.
    ②福柯.性史[M].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6页.
    ①福柯.性史[M].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页.
    ②福柯.性史[M].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1页.
    ③福柯.性史[M].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1页.
    ④MICHEL FOUCAULT.Two Technologies of the Self[A].Technologies of the Self[C].Amherst, MA.: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1988,P49.
    ①HABERMAS. Philosophical Discourses on Modernity[M].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87,P4.
    ②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83页.
    ①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82页.
    ②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19页.
    ③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28页.
    ①福柯.规训与惩罚[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17-218页.
    ①福柯.规训与惩罚[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48-249页.
    ①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②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9页.
    ①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20页.
    
    ①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20-21页.
    ②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36页.
    ①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38页.
    
    ①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62页.
    ②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67-68页.
    ①乌尔里希·贝克.从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上)[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3).
    
    ①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17页.
    ②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17页.
    ①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15页.
    ②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22-123页.
    ③所谓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和阶级认同,实际上一直是强加于之的结果。据有讽刺意味的是,“无产阶级”的反思能力恰恰是在阶级意识一去不返的时候出现的。
    
    ①鲍曼.流动的现代性[M].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38页.
    ②鲍曼.流动的现代性[M].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6-17页.
    
    ①鲍曼.流动的现代性[M].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52页.
    ②鲍曼.流动的现代性[M].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98页.
    
    ①鲍曼.流动的现代性[M].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52页.
    ②鲍曼.流动的现代性[M].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59页.
    ①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237页.
    
    ①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286页.
    ②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288页.
    ①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202-203页.
    ②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223页.
    ③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14-115页.
    ④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57页.
    ①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54页.
    ①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2年版,第18页.
    ②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2年版,第23页.
    ①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2年版,第14页.
    ②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2年版,第24页.
    ③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2年版,第24-25页.
    ①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2年版,第36页.
    
    ①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2年版,第38,39页.
    ②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2年版,第224页.
    ③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2年版,第225页.
    ④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2年版,第228页.
    ①鲍曼.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序言第2页.
    ②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2年版,第239-240页.
    ③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2年版,第260页.
    ①鲍曼.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序言第4页.
    
    ①鲍曼.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7-8页.
    ②鲍曼.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
    ③鲍曼.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18页.
    
    ①鲍曼.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31页.
    ②鲍曼.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序言第1页.
    ③鲍曼.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34页.
    ①鲍曼.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324页.
    ②鲍曼.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329页.
    ③鲍曼.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54页.
    ①鲍曼.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52页.
    ②鲍曼.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64页.
    ③鲍曼.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67页.
    ①鲍曼.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128页.
    
    ①衣俊卿等.20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548页.
    ②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28页.
    ①理查德·沃林.文化批评的观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80页.
    ①罗尔斯.道德哲学史讲义[M].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438页.
    ②罗尔斯.道德哲学史讲义[M].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439页.
    ③衣俊卿等.20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550页.
    ④哈贝马斯紧接着写道:“但是,决不能把它和自我捍卫或自我支配的盲目的主体性等同起来”。在现代性的规范性与自我同一的主体性之间划清界限对于哈贝马斯来讲是非常紧要的。见其《后形而上学思想》,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
    ①衣俊卿.文化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0页.
    ①衣俊卿.文化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4页.
    ①衣俊卿.文化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2-33页.
    [1] HABERMAS.Philosophical Discourses on Modernity[M].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87.
    [2] LUHMAN. Observation on Modernity[M].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3] MICHEL FOUCAULT.Two Technologies of the Self[A].Technologies of the Self[C].Amherst, MA.: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1988.
    [4] PETER HAMILTON.Max Weber, Critical Assessment 1[C].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1991.
    [5] PHILLIP E. WEGNER.Imaginary Communities: Utopia, the Nation, and the Spatial Histories of Modernity[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2.
    [6] PETER WAGNER.A Sociology of Modernity: Liberty and Discipline[M]. Routledge,1994.
    [7] JEROME BRAUN.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Modernity[M].Praeger Publishers,1993.
    [8] KEVIN HETHERINGTON.The Badlands of Modernity: Heterotopia and Social Ordering[M].Routledge, 1997.
    [9] JEAN MICHEL REBATE.The Ghosts of Modernity[M].University Press of Florida,1996.
    [10] DAVID GROSS.The Past in Ruins: Tradition and the Critique of Modernity[M].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1992.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6]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7]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基础[M].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7年版.
    [8]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9]黑格尔.历史哲学[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
    [10]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12]韦伯.韦伯作品集Ⅱ·经济与历史支配的类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韦伯作品集Ⅲ·支配社会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4]韦伯.韦伯作品集Ⅴ·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5]韦伯.韦伯作品集Ⅷ·宗教社会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6]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
    [17]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8]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9]西美尔.货币哲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20]西美尔.现代人与宗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1]西美尔.桥与门[M].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22]西美尔.西美尔文集·历史哲学问题:认识论随笔[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年版.
    [23]帕累托.普通社会学纲要[M].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
    [24]孔多塞.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5]尼采.快乐的科学[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年版.
    [26]尼采.悲剧的诞生[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1.
    [27]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28]乌尔里希·贝克,安东尼·吉登斯,斯科特·拉什.自反性现代化——现代社会秩序中的政治、传统与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29]福柯.知识考古学[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
    [30]福柯.规训与惩罚[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
    [31]福柯.性史[M].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2]福柯.疯癫与文明[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
    [33]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34]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
    [35]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地平线:哈贝马斯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
    [36]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4年版.
    [37]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4年版.
    [38]胡塞尔.逻辑研究,第二卷第一部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
    [39]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40]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6年版.
    [41]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
    [42]舍勒.价值的颠覆[M].北京:三联书店, 1997年版.
    [43]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44]德里达.论文字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45]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46]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47]吉登斯.社会的构成[M].北京:三联书店, 1998年版.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M].北京:三联书店, 1998年版.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0年版.
    [48]卢曼.宗教教义与社会演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9]赫勒.现代性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50]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第2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51]许茨.社会实在问题[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52]罗尔斯.道德哲学史讲义[M].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53]鲍曼.流动的现代性[M].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54]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2年版.
    [55]鲍曼.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56]鲍曼.后现代性及其缺憾[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57]鲍曼.全球化——人类的后果[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58]鲍曼.现代性与矛盾性[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59]理查德·沃林.文化批评的观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60]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61]费尔南·布罗代尔.文明史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2]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的动力[M].北京:三联书店, 1997年版.
    [63]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4]埃利亚斯.个体的社会[M].南京:江苏出版集团,2003年版.
    [65]大卫·格里芬主编.后现代科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66]谢立中,孙立平主编.二是世界西方现代化理论文选[M].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67]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8]洛克.人类理解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9年版.
    [69]洛克.政府论[M].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7年版.
    [70]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M].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7年版.
    [71]休谟.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年版.
    [72]安托瓦纳·贡巴尼翁.现代性的五个悖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年版.
    [73]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年版.
    [74]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象[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年版.
    [75]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年版.
    [76]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有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年版.
    [1]衣俊卿.文化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衣俊卿.现代性与日常生活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衣俊卿等.20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4]衣俊卿等.20世纪的文化批判[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
    [5]余英时.现代儒家的回顾与展望[M].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版.
    [6]黄仁宇.万历十五年[M].北京:三联书店, 2004年版.
    [7]黄仁宇.资本主义与廿一世纪[M].北京:三联书店, 1997年版.
    [8]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9]刘小枫.沉重的肉身:现代性伦理的叙事纬语代[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4年版.
    [10]张锡勤.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稿[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1]杨春时.现代性与中国文化[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版.
    [12]韩震.重建理性主义[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
    [14]河清.现代,太现代了!中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5]汪民安.现代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16]佘碧平.现代性的意义与局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17]张之沧.后现代理念与社会[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18]俞吾金等.现代性现象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对话[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2年版.
    [19]沈语冰.透支的想象——现代性哲学引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3年版.
    [1]衣俊卿.关于人学研究内在局限性的反思[J].江海学刊,2005,(5).
    [2]衣俊卿.论文化哲学的理论定位[J].求是学刊,2006,(4).
    [3]衣俊卿.现代性的维度及其当代命运[J].中国社会科学.2004,(4).
    [4]衣俊卿.马克思主义哲学演化的内在机制研究[J].哲学研究,2005,(8).
    [5]乌尔里希·贝克.从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上)[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