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传统图形与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品牌战略在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中愈来愈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品牌战略是以品牌视觉形象构建为核心的一种竞争战略,传统图形在现代品牌视觉形象设计中占有重要作用。传统图形不但是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活动中所形成的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美学标准的视觉体现,也是对中华民族的感情素质、生活特色、道德伦理、文化传统、社会制度、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高度认同和归属。品牌视觉形象设计无论是外在形式还是内在意蕴,都展示着一个民族前进的历史轨迹和文化传统。
     本论文试图从纷乱庞杂的品牌视觉形象的表象中,理清技术、文化、媒介对传统图形的影响,发现传统图形运用于当代品牌视觉形象设计中理念、形式、传播层面的微妙变化,并对内在成因和历史的必然性进行深入探讨;对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认知规律进行归纳,整理出有效提高品牌视觉形象认知度的策略。从构形观念、表现形式、传播方式、符号关系等多个方面论述中国传统图形在品牌视觉形象中运用的变化与发展,探索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在信息时代下数字化、系统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向。
     本文共分为四章来阐述对传统图形与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研究成果。第一章,中国传统图形与品牌视觉形象设计概述,主要将中国传统图形与品牌视觉形象设计这两个概念进行简要介绍,重点阐述了经济发展背景下品牌形象战略的构建、传统图形与品牌形象整合的前提以及传统图形与品牌形象整合的文化身份认同及策略。第二章,传统文化与品牌视觉形象,重点阐述了传统文化与品牌视觉形象的关系及传统文化思想在品牌视觉形象设计中的体现两方面内容。第三章,传统图形与品牌视觉形象的符号学解析,这一章对符号学的历史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介绍与分析,创新点在于将已在产品设计中发展较为完善的符号学理论引入到了对传统图形与品牌视觉形象研究中。第四章,传统图形在品牌视觉形象设计中的运用方法,主要阐述了传统视觉思维对在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作用。本章的创新点在于对抄袭、思维“撞衫”与创新这三个概念的辨析,以及对几个国外最新的将中国传统图形在品牌视觉形象中的运用案例,进行了详细的阐析,将国外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当做对中国设计人运用中国传统图形到品牌视觉形象中进行创新设计的参考与启示。
With the deepening of chines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brand strategy play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field of contemporary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e. Brand strategy is a competitive strategy which the core is to build brand image system, traditional graphic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odern brand image design. Traditional graphics is not only the visual expression of which a unique world view, values, ethics and aesthetics standards that formed by people of all nationalities during the long historical process of China, but also is the highly recognization to the feelings of the Chinese nation, ethical, cultural traditions, social system, customs, way of thinking. Brand image design of both the external form and internal meaning, are showing progress of Chinese historical course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The first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attempts to study the impact of technology, culture, media on traditional graphics, found subtle changes at the concept, form, communication levels when the traditional graphics used in the contemporary brand image design, and discuss internal causes and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of traditional graphics. Secondly, to summarize the recognition rules of brand image design, and to organize an effective improving awareness strategy to brand image.Thirdly, from the concept, form, mode of transmission, signs and other aspects of relations, discusses the changes and developments in the process of traditional graphics used in the brand image design, and discover the digital, systematic, diversified trend of brand image design in the information era.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to elaborate on the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graphics and brand image design. The first chapter, an overview on traditional graphics and brand image design, of the major content is to introduce the two concepts briefly,which are chinese traditional graphics and brand image design, which focusing on how to build brand image strategies in the contex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premise of integr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graphics with brand image design, as well as cultural identity and strategies to integr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graphics with brand image design. Chapter II,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brand image, focusing on two aspects that are the relationship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brand image design, as well as in the characterization and reflec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thinking applying to brand image design. Chapter III, analysis traditional graphics and brand image design with semiotic method, this chapter make a brief introduction on the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semiotics, innovation is to introduce semiotic theory which is a full-blown theory applying to the field of product design to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graphics and brand image design. Chapter IV, the methods of traditional graphics applying to the brand image design, mainly expounds the roles of traditional visual thinking to brand image design. The innovation of this chapter is analysis on three Concepts which are "copy", "Zhuang Shan" and "innovative", as well as a detailed explanation on several latest foreign brand image design projects which applying chinese traditional graphics to, which research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abroad as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to chinese designers who applying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graphics to brand image innovation design.
引文
1资料来源:北京大学中国品牌研究中心:http://www.pkubrand.cn
    1刘永估:《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P56
    2刘春济,高静,朱海森:关于西部旅游与民族文化生态的几点思考,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第八卷,P54
    3刘永佶:《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同上P71
    1刘永佶:《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P 39
    2(德)埃克哈特·施里特:《习俗与经济》,秦海译,长春:长春出版社,2005年,导言P2
    1于民雄:《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人类命运》,选自云南民族学院、中华孔子学院编,《经济全球化与传统文化多元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P228
    1张冀、刘中民等:《文化与当代国际政治》,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P386
    2同上
    3云南民族学院、中华孔子学院:《经济全球化与传统文化多元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P228《儒家“和而不同”文化观念在经济全球化中的意义和作用》王长坤
    4孙晋忠、晁永国:《全球化时代的西方文化霸权》,《光明日报》2001年12月18日
    5张冀、刘中民等著:《文化与当代国际政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P305
    1转自(德)海尔穆特、施密特《全球化与道德重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P264
    2费孝通:《重建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回顾与体会》载《新华文摘》2000年第四期
    3江泽民:《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0年9月7日,第一版
    1王子源,杨蕾:标志艺术,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1,P1
    1张涛、丛琳:《中国经典纹样素材库》,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序
    2(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3年,P126
    3朱狄:《原始文化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P527
    4卞宗舜:《中国工艺美术史》,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3,P26
    1庞熏琹:《论工艺美术》,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7年版,P67
    2马高骧、王兴竹:《现代图案教学》,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4月,P3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1996年7月版,北京:商务印书馆, P1275
    1转引自李砚祖:《装饰之道》,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P1
    2同上,P67
    3杭间、何洁、靳埭强:《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P1-2
    4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P56
    1(英)马修·赫利:《什么是品牌设计》,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P62版本:续修四库全书437册,史部,杂史类
    1艺术与设计杂志社:《世界杰出标志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P17
    2余伟萍:《品牌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7,P39
    3汪秀英:《品牌学》,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P89
    4从产地贩运来洪江出售者称“山客”,买方称“水客”,专为“山客”和“水客”搭桥撮合者称“木牙”。
    1喜琪、巴娄:清江侗寨三门塘,《贵州日报》,2000年8月17日
    2秭归关闭31家木材加工企业,中国三峡传媒网-三峡日报,2007年5月7日
    3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林业局:重管资源源头 斧记再次出征,http://www. ycly. gov.cn
    1《史记·苏秦列传》
    1陈楠:标志设计,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P76
    1[英]马修·赫利:《什么是品牌设计?》,胡蓝云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P6
    2尚慧丽:国外品牌战略的发展及启示,《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David Ogilvy, -The Image and the Brand-A New Approach to Creative. Operations, Speech given at the 4 A's Luncheon in.Chicago,14 Oct.1955,
    4原文是:"You now have to decide what'image' you want for your brand. Image means personality. Products, like people, have personalities, and they can make or break them in the market place. "
    1唐锐涛、劳双恩:《智威汤逊的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P12
    2陈放:《品牌学》,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P86
    3汪秀英:《品牌学》,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P79
    4黄合水:《品牌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P84
    5何敏(整理):新媒体时代的营销思考,《成功营销》,2008
    6后三人余明阳、朱纪达、肖俊崧观点转引自《品牌传播学》,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P5
    7朱向群:“品牌”一词内容丰富,《名牌时报》2008年11月26日
    8余伟萍:《品牌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P38
    9品牌建设——倾听一流声音,http://www. yanruyu. com/jhy/author/5042. shtml
    1王正绪、杨颖:中国在东南业地区民众心目中的形象,香港大风网站:http://www.strongwind.com. hk/
    1卓敏:无形资产开发管理创新研究,《现代会计与审计》,2006年5月刊,第12卷
    2余伟萍:《品牌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P39
    1 DeFleur, Mletal, (1992), Audience recall of news stories presented by newspaper, computer, television and radio. Journalism Quarterly,
    21945年11月16日,在伦敦发表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宪章中,曾有这样的描述“为用一切mass communication手段增进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而协同努力。”"mass communication"被译为“大众传播”(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工具)。
    1《2009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传媒研究中心与清华大学媒介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统计
    2《2009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传媒研究中心与清华大学媒介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统计
    1《2009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传媒研究中心与清华大学媒介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统计
    1 David Landes, The Wealth and Poverty of Nations:Why Some Are So Rich and Some So Poor, W. W. Norton & Company,1998, P37
    2乔春洋:品牌文化的魅力,http://www.jfdaily.com/blogart/89043.html
    3乔春洋:品牌与文化——一种天然的情缘,http://www.jfdaily.com/blog-article/99331.html
    1 Joshua Cooper Ramo, BRAND CHINA, London:The Foreign Policy Centre,2007, P45
    5杨岚、张维真:《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构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P177
    1资料来源:Global BAV All Adults:China 1997,2005
    2李非:《富与德:亚当·斯密的无形之手市场社会的架构》,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P46
    3转引自李海、郭必恒:《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传承与创新》,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序
    4翟墨:《人类设计思潮》,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7年,P69
    1卢卡契:《审美特性》第1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P126
    1少数民族文字和汉字在中国“文字圣殿”共享荣光,新华网,2009年11月17日
    2 Clive Bell:Art, London,1914, http://www. csulb. edu/jvancamp/361r13.html
    1史贤龙:品牌之本质:有意味的形式,中投网www. ztou. com.2007年6月14日
    1《后汉书·陈宠传》
    1江汛波:我的围棋观,衢州日报,2007年11月7日
    2中国棋文化-中华民族智慧和意志的结晶,中国机构网http://www. chinaorg.cn
    1立邦漆“龙”广告起争议 中国象征被戏弄?,《北京晨报》2004年9月23日
    2《艺术与设计》杂志社:《世界杰出标志全集》,北京:艺术与设计杂志社,2002,P58
    1田自秉、吴淑生:《中国纹样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P23
    1转引自周振甫:《周振甫讲<文心雕龙>》,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序
    1宗白华: 《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P247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P1512
    2 Jencks Charles:Modern movements in architecture, Harmondsworth, Middlesex, England, New York, N. Y, U.S.A.:Penguin,1985, P373
    3胡飞:《艺术设计符号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P82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P320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P320
    1郭晓苗:各国邮政标志面面观,中国直邮协会网站http://www.cndma.org/view.asp?id=358
    2王磊:中国如何赢得旅游业“全球选美”,《中国青年报》,2007年6月15日
    3杨鉴旻:论中国旅游标志的新称名和文化象征意义, 《丝绸之路》,2009年第16期
    1(美)威廉·布罗德、尼古拉斯·韦德: 《背叛真理的人们:科学殿堂中的弄虚作假》,朱进宁、方玉珍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P32
    2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组织:知识产权基础知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P64
    1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eter F. Drucker, Collins; 1st edition (May 26,1993), P19
    2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新华网
    3吕狮:对摄影艺术作品雷同现象的透视,http://arts.cphoto.net/Html/syll/gysy/223339521.html
    1翟墨:《人类设计思潮》,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7,P168
    2祝帅:《中国文化与中国设计十讲》,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P197
    1庞朴:《浅说一分为三》,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P10
    2陈璠:梦貘世界:日立新品牌形象的背后,新华社《中国名牌》,2010-03-11
    1同上
    2日立网站:http://www. hitachi.com. cn/mo/concept/
    3新浪财经:万物和谐,日立用行动创造,2009年08月31日,www.sina.com.cn
    4翟墨:《人类设计思潮》,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7年,P59
    5曾春海:生态学及道家向度的环保美学,《哲学与文化》,1998年第25卷第9期
    1杨大年:《中国历代画论采英》,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P47
    2同上,P236
    3赵勤国:《绘画形式语言》,济南:黄河出版社,2003,P97
    4李魁正:《时代与民族精神》,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P79
    1同上
    2杨大年:《中国历代画论采英》,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P95
    3杨大年:《中国历代画论采英》,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P227
    4李峰:《中国画构图法则》,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5,P4
    1杨大年:《中国历代画论采英》,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P211
    1朝仓直巳:《艺术设计的平面构成》,林征、林华译,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P27
    2朱迪斯·怀尔德、理查德·怀尔德:《视觉语汇解读平面设计问题的概念性解决方案》,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3,P15
    3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P180
    1郑美京、王雪青:《二维设计基础》,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P56
    2路甬祥:学科交叉与交叉科学的意义,·北京: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
    1林为民:《图说相对论》,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P4
    [1]《艺术与设计》杂志社:《世界杰出标志全集》,北京:艺术与设计杂志社,2002
    [2]卞宗舜:《中国工艺美术史》,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3
    [3]陈璠:梦貘世界:日立新品牌形象的背后,新华社《中国名牌》,2010年3月11日
    [4]陈放:《品牌学》,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
    [5]陈楠:《标志设计》,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6]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7]费孝通:《重建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回顾与体会》载《新华文摘》2000年第四期
    [8]海军:《视觉的诗学》,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9]杭间、何洁、靳埭强:《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10]胡飞:《艺术设计符号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1]黄合水:《品牌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2]江汛波:我的围棋观,衢州日报,2007年11月7日
    [13]江泽民:《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0年9月7日,第一版
    [14]李非:《富与德:亚当·斯密的无形之手市场社会的架构》,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15]李峰:《中国画构图法则》,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5
    [16]李海、郭必恒:《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传承与创新》,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
    [17]李宏:异曲同工——汉代艺术比较说,河南博物馆网站
    [18]李愧正:《时代与民族精神》,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19]李砚祖:《装饰之道》,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
    [20]李幼蒸:《理论符号学导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21]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22]杨丽丽:立邦漆“龙”广告起争议中国象征被戏弄?,《北京晨报》2004年9月23日
    [23]林为民:《图说相对论》,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
    [24]刘春济,高静,朱海森:关于西部旅游与民族文化生态的几点思考,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第八卷
    [25]刘永估:《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26]路甬祥:学科交叉与交叉科学的意义,北京: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
    [27]马高骧、王兴竹:《现代图案教学》,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4月
    [28]毛磊:研究发现黑猩猩与早期人类使用工具有相似性,新华网2002年5月28日
    [29]庞朴:《浅说一分为三》,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30]庞熏琹:《论工艺美术》,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7年
    [31]乔春洋:《品牌论》,南京: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32]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组织:知识产权基础知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3]尚慧丽:国外品牌战略的发展及启示,《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4]孙晋忠、晁永国:《全球化时代的西方文化霸权》,《光明日报》2001年12月18日
    [35]唐锐涛、劳双恩:《智威汤逊的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6]汪秀英:《品牌学》,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37]王超鹰:《超越CI企业新形象设计》,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38]王磊:中国如何赢得旅游业“全球选美”,《中国青年报》,2007年6月15日
    [39]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40]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41]王子源,杨蕾:标志艺术,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1
    [42]喜琪、巴娄:清江侗寨三门塘, 《贵州日报》,2000年8月17日
    [43]杨大年:《中国历代画论采英》,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44]杨鉴旻:论中国旅游标志的新称名和文化象征意义, 《丝绸之路》,2009年第16期
    [45]杨岚、张维真:《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构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6]艺术与设计杂志社:《世界杰出标志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47]尹霞:扬州艺林著述,《扬州晚报》,2009年10月10日
    [48]于民雄:《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人类命运》,选自云南民族学院、中华孔子学院编,《经济全球化与传统文化多元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9]余伟萍:《品牌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0]云南民族学院、中华孔子学院:《经济全球化与传统文化多元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
    [51]曾春海:生态学及道家向度的环保美学,《哲学与文化》,1998年第25卷第9期
    [52]翟墨:《人类设计思潮》,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7年
    [53]张冀、刘中民等著:《文化与当代国际政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
    [54]张涛、丛琳:《中国经典纹样素材库》,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55]赵勤国:《绘画形式语言》,济南:黄河出版社,2003
    [56]郑美京、王雪青:《二维设计基础》,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57]中国“名牌”与“驰名商标”的区别,商业周刊a1版,2006年10月27日
    [58]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59]周振甫:《周振甫讲<文心雕龙>》,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60]朱狄:《原始文化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88
    [61]朱迪斯·怀尔德、理查德·怀尔德:《视觉语汇解读平面设计问题的概念性解决方案》,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3
    [62]朱向群:“品牌”一词内容丰富,《名牌时报》2008年11月26日
    [63]祝帅:《中国文化与中国设计十讲》,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64]卓敏:无形资产开发管理创新研究,《现代会计与审计》,2006年5月刊,第12卷
    [65]宗白华: 《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66]左旭初:《中国商标史话》,天津:百苑文艺出版社,2002
    [1]David Landes, The Wealth and Poverty of Nations:Why Some Are So Rich and Some So Poor, W.W. Norton & Company,1998
    [2]David Ogilvy, -The Image and the Brand-A New Approach to Creative. Operations, Speech given at the 4 A's Luncheon in Chicago,14 Oct.1955,
    [3]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eter F. Drucker, Collins; 1st edition (May 26,1993), P19
    [4]Jencks Charles:Modern movements in architecture, Harmondsworth, Middlesex, England, New York, N.Y, U.S.A.:Penguin,1985
    [5]Joshua Cooper Ramo, BRAND CHINA, London:The Foreign Policy Centre,2007
    [1](德)埃克哈特·施里特:《习俗与经济》,秦海译,长春:长春出版社,2005年
    [2](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人民出版社,2003
    [3](德)海尔穆特、施密特《全球化与道德重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美)威廉·布罗德、尼古拉斯·韦德:《背叛真理的人们:科学殿堂中的弄虚作假》,朱进宁、方玉珍 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
    [5](日)朝仓直巳:《艺术设计的平面构成》,林征、林华译,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6](匈)卢卡契:《审美特性》第1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7](英)马修·赫利:《什么是品牌设计?》,胡蓝云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1]《商标电影》官网:http://www.logorama-themovie.com
    [2]北京大学中国品牌研究中心:http://www.pkubrand.cn
    [3]国立东华大学数位文化中心:http://dcc.ndhu. edu.tw
    [4]日立网站:http://www.hitachi.com.cn/mo/concept/
    [5]首尔市政网站:http://chinese.visitseoul.net/
    [6]香港大风网站:http://www.strongwind.com.hk/
    [7]新华社内蒙古分社,http://www.nmg. gov.cn/
    [8]中国机构网:http://www. chinaorg.cn
    [9]中国企业形象管理网:http://www.chinaci.org.cn
    [10]中国直邮协会网站:http://www.cndma. org/
    [11]中投网:http://www.ztou.co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