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北京市京剧音乐地方课程社会运行机制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北京市京剧音乐地方课程的实施为研究对象,依据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和主要研究方法,对参与北京市京剧音乐地方课程的四大社会要素——政府、社会、学校以及研究机构进行重点考察,分析各个要素参与的原因、内部运行的规律以及各自所发挥的作用,并且从社会学包涵的三个基本内容:社会结构、社会观念、社会行为,来分析进而明确“四大要素”的关系。通过研究认为,四大要素的关系体现出三大特征:社会运行关系的合作性、社会运行观念的一致性、社会运行行为的互动性。整体看来,“政府”为主导、“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支持、“学校”是实施的主体和关键、“研究机构”为学术支撑。回首百年来的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深受欧洲音乐中心论思想的影响,对于传统音乐缺乏应有的重视,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所知甚少,对民族民间音乐鉴赏力较弱。囚而,建立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的民族化,便是改变这一现状的根本性措施。政府秉承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理念,发挥教育行政主导作用,借助京剧这一艺术载体,推动其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使学生进·步熟悉京剧艺术,提高传统文化修养。社会力量则对京剧进课堂给予了支持,保证了学校京剧课程的顺利实施。学校推动了京剧的普及性教育,培养出众多的京剧爱好者和观众;研究机构提供了学术支撑。这四大要素良性的互动运行是北京市京剧音乐地方课程得以建构实施的根本保证,同时也是音乐地方课程实施中应该重视和考虑的因素。
     依据相关研究,基于对四大要素总体的分析,本研究勾勒出北京市京剧音乐地方课程社会运行机制模式图,该模式图显示出北京市京剧音乐地方课程的社会运行机制原理,并据此进一步分析了北京市京剧音乐地方课程社会运行机制的特点。
     综合上述认识,本文认为,从目前北京市京剧音乐地方课程的实施来看,政府发挥了很重要的保证和促进作用。如果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来说,北京市京剧音乐地方课程的开展应当在政府的主导之下,分发挥学校的主体性作用,使这工作在全社会的关注、重视和支持下,在学术界的学术支撑下,充分调动学校的积极性、主体性和主动性,变成一种自觉行为,从各个方面采取措施,推进此项工作的不断深入完善,形成常规性、系统性的教学行为。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four social factors in Peking opera musical local curriculum—government, social, school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to carry on the key inspection.All these studies are based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local curriculum in Peking opera music in Beiji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we analyze on the basis of the related theories of sociology and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s. We will focus on the analysis of reasons, and all elements involved in the internal operation and their role of science, and three basic covers from society:the social structure, social values, social behavior to analyze clear"four elements". Through the study, the four elements reflect the three hierarchies, namely:cooperative social operation, consistent social operation concept, the interaction of social behavior. On a whole,"the government "plays the leading role,"society" provides an important external support, and "school "is the main body to implement and key." research" needs the academic support. We look back to Chinese School Music Education for hundreds of years, influenced by European music center theory thought. We find that the national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s lack of due attention, which directly affect the student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 culture, which is poorly understood, the weaker of folk music appreciation. Therefore, establishment of music education in native Chinese culture, strengthening the traditional art education, is the goal to change the status of the fundamental measures. Government to carry forward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heritance, improve students' literacy concepts, plays the leading role by means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 Peking Opera the art carrier, promote their entry into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music classroom, so that students become more familiar with the Peking opera art, and improve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Social forces to the opera into the classroom is to give support, to ensure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Peking Opera School curriculum. The school has promoted the popularization education of Peking opera culture, many Peking Opera lovers and audience; provides academic support research institutions. The interactive operation of these four elements is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for the benign construction of local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of Peking opera music in Beijing, but also the musical local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and consideration.
     According to the above research, analysis of the four factors based on the study of overall, the paper tries to outline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social graph model Beijing opera music of local curriculum in Beijing City. The model graph shows the principles of social operation mechanism of local curriculum opera music in Beijing City, and makes further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operation mechanism of local curriculum opera music in Beijing.
     The above understanding, this article believes that, from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esent Opera Musical local curriculum in beijing, the government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and guarantee.If the long-term go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eking Opera Music of local curriculum in Beijing should be under government's leading, give full play the main role in the school, make it work in the concern of the whole society, attention and support, in the academic support, fully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the school, subjectivity and the initiative, to become a conscious act, to take measures from each aspect, to promote this work further perfect, and form regular, systematic teaching behavior.
引文
①管建华.中华文化作为母语音乐教育的性质和意义[J].人民音乐,1996,(1).
    ②胡锦涛总书记在的十七大上的报告
    ①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175-176.
    ①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175-176.
    ②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176.
    ③王宝玺.地方课程政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10.
    ④卓晴君,徐岩.关于地方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2,,4.
    ⑤许洁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含义、目的及地位[J].教育研究,2005,(8):33.
    ⑥盂凡丽.多元文化背景中地方课程开发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46.
    ①郭元祥.关于地方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0,(1):6.
    ②王东雪.当代泉州南音传承社会运行机制研究(1980至今)[D].福建师范大学,2011:10.
    ③郑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3.
    ①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43-55.
    ②王耀华.中华文化为母语音乐教育的意义及其展望[J].音乐研究(季刊),1996,(1):9-10.
    ③管建华.21世纪中国音乐教育面临的挑战:课程改革与文化[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1999,(3):6-12.
    ④管建华.21世纪中国音乐教育面临的挑战:课程改革与文化[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1999,(3):6-12.
    ⑤杜亚雄.突尼斯的民族音乐教育及其作用[J].中国音乐,1986,(1):9.
    1尹顺爱.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民族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18-20.
    2于晓晶.泰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教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7:12.
    3王东雪.加拿大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2):68.
    4王耀华.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意义及其展望[J].音乐研究(季刊),1996,(2):8-12.
    5杜形雉.为建立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而奋斗[J].人民音乐,1999,(11):26-29.
    ①杜亚雄.母语的音乐教育刍议[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6,(4):78-82.
    ②杜亚雄.世界音乐教学应与母语音乐教育相结合[J].2008,1.
    ③谢嘉幸.仟重道远的跨世纪工程——历史进程中的“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J].人民音乐,1996,(1):30.
    ④谢嘉幸.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J].中国音乐,2000,(1):35-39.
    ⑤管建华.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意义和性质[J].人民音乐,1996,1.
    ⑥赵宋光.“扎根办学”实践的文化学与教育学意义[J].中国音乐,2000,(1):33.
    ⑦张亚利.本上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传承的可行性—对郑州市十所中学豫剧教学状况的调查研究[D].河南大学.2008:3-1.
    ①邱小芳.云南贡山丙中洛地方音乐课程资源开发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8.
    ②高洁.扬州地方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D].扬州大学,2009.
    ③巩用.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传承—长春市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28.
    ④王隽.山东省淄博市初级中学五音戏教学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⑤桑海波.治疗音乐的内涵机制[J].民族音乐文论选萃,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4,(9):502-508.
    ⑥马志飞.马街书会民间曲艺活动的社会机制研究(1979-2007)[D].福建师范大学,2008.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是主管教育事业和语言文字工作的国务院组成部门。下设的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为其司局机构,负责指导大中小学体育、卫生与健康教育、艺术教育、国防教育工作;拟订相关政策和教育教学指导性文件;规划、指导相关专业的教材建设以及师资培养、培训工作;协调大中学生参加国际体育竞赛和艺术交流活动。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2156/200807/36533.html
    2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24/201001/xxgk_80578.html
    ①http://www.china.com.cn/zhibo/2008-02/25/content_10614488.htm?show=t中国网
    2刘学梁.教育政策视角下的“京剧进课堂”调查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1:10.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08-03/10/content_7759136.htm
    ①刘学梁.教育政策视角下的“京剧进课堂”调查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1:77.
    ②刘学梁.教育政策视角下的“京剧进课堂”调查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1:28-29.
    ③刘学梁.教育政策视角下的“京剧进课堂”调查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1:77-91.
    ①北京市教委体美处北京教科研基教研中心.熟悉京剧·尊重艺术·热爱文化·提高素养——北京市京剧进课堂试点工作报告,选自《北京市京剧进课堂试点工作报告集》,1-11.
    ②郝德勇.课程研制方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5.
    ①杜松彭.热悉京剧·尊重艺术·热爱文化·提高素养——在“北京市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工作启动大会”上的讲话
    ②傅谨.京剧与梅兰芳的文化意义[J].中国京剧,2009,(1):64-67.
    http://www.ccdy.cn/xinwen/gongong/201109/t20110926_55498.htm中国文化传媒网
    ①“京剧进课堂”:有成果,要坚持http://www.ccdy.cn/yishu/zixun/201109/t20110927.89909.htm
    ②杜松彭.熟悉京剧·尊重艺术·热爱文化·提高素养——在“北京市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工作启动大会”上的讲话
    ③北京市教委体美处北京教科研基教研中心,心熟悉京剧·尊重艺术·热爱文化·提高素养——北京市京剧进课堂试点工作报告,选自《北京市京剧进课堂试点工作报告集》,2-3.
    ④刘学梁.教育政策视角下的“京剧进课堂”调查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1:46.
    ⑤选自《京剧进课堂调研报告》
    ①杜松彭.熟悉京剧·尊重艺术·热爱文化·提高素养——在“北京市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工作启动大会”上的讲话
    ②杜松彭.熟悉京剧·尊重艺术·热爱文化·提高素养——在“北京市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工作启动大会”上的讲话
    ①北京市教委体美处 北京教科研基教研中心,熟悉京剧·尊重艺术·热爱文化·提高素养——北京市京剧进课堂试点工作报告.选自《北京市京剧进课堂试点工作报告集》,1-11.
    ②郝德勇.课程研制方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11.
    ①郝德勇.课程研制方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5.
    ②王而冶.课程体系三级管理的意义、功能及其运作规范[J].课程·教材·教法,2000,(5).
    ①选自《“弘扬民族文化,传播民族艺术”——09年继续教育部民族艺术进校园演出已圆满落幕》
    1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①图片由北京市赵登禹学校董艳杰老师提供
    ②选自《“依托优势 立足校本打造京剧特色品牌”北京市赵登禹学校社会大课堂工作汇报》
    ③北京市教委体美处北京教科研基教研中心.熟悉京剧·尊重艺术·热爱文化·提高素养——北京市京剧进课堂试点工作报告.选自《北京市京剧进课堂试点工作报告集》,68.
    ①选自《庆祝北京市京昆艺术培训学校 北京市少儿京昆艺术团创立25周年》
    ①徐超.娃娃唱戏娃娃看,民族文化代代传—京剧进入中小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京剧,2009,(6):38-40.
    ②徐超.姓娃唱戏娃娃看,民族文化代代传—京剧进入中小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京剧,2009,(6):38-40.
    ②杨迪.以作品为载体树立娃娃品牌—访中国戏曲学院附中校长徐超[N]中国文化报,2012-07-17
    1杨九俊.把握本质关系 深刻领会内涵对素质教育观念的新解读[J].;江苏高教,2002,(2):46.
    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A].—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钢要(试行)解读[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
    ①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A].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②曹理主编.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112.
    ①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A].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谈[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选自《我校关于京剧进课堂的一些做法》
    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03.
    1根据董艳杰老师《我校关于京剧进课堂的一些做法》整理而成
    北京市赵登禹学校特色发展行动研究《从京剧切入,打造学校艺术教育特色》中期总结报告
    1根据董艳杰老师提供《我校关于京剧进课堂的一些做法》整理而成
    ①选自《“依托优势立足校本打造京剧特色品牌”》
    ②成尚荣.为学校服务:地方对学校课程管理的本质[J].课程·教材·教法,2003,(2):3.
    ①北京市教委体美处北京教科研基教研中心.熟悉京剧·尊重艺术·热爱文化·提高素养——北京市京剧进课堂试点工作报告,选自《北京市京剧进课堂试点工作报告集》,53。
    ①选自《我校关于京剧进课堂的一些做法》
    ①选自《我校关于京剧进课堂的一些做法》
    ②选自《“依托优势立足校本打造京剧特色品牌”北京市赵登禹学校社会大课堂工作汇报》
    ③选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讲述北京市赵登禹学校“东篱采菊”的故事》
    ①选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讲述北京市赵登禹学佼“东篱采菊”的故事》
    ①选自《“依托优势立足校本打造京剧特色品牌”北京市赵登禹学校社会大课堂工作汇报》
    ②选自《北京市赵登禹学校特色发展行动研究《从京剧切入,打造学校艺术教育特色》中期总结报告》
    ③选自《“依托优势立足校本打造京剧特色品牌”北京市赵登禹学校社会大课堂工作汇报》
    ④选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讲述北京市赵登禹学校“东篱采菊”的故事》
    ①选自《北京市赵登禹学校特色发展行动研究《从京剧切入,打造学校艺术教育特色》中期总结报告》
    ②选自《我校关于京剧进课堂的一些做法》
    ①选自《我校关于京剧进课堂的一些做法》
    ②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A].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7.
    ①沈鹏飞,王志明.唱腔程式性特征与创新之路[J].中国京剧,2008,(12):26-29.
    ②仲立斌.京剧梅派唱腔艺术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③程志.京腔研究[D].河北大学.2005.
    ①杨立.京剧月琴的演奏技巧及伴奏规律[J].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10,(11):110-111.
    ②赵志安.传统京剧京胡伴奏艺术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
    ③王平.谈京剧表演程式的口传心授[J].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12,(2):85-88.
    ④张伟品.风格与宗派——京剧表演流派属性批判[J].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11,(11):35-39.
    ⑤孙红侠.20世纪前期京剧舞美文献钩沉及研究述评[J].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10,(2):99-103.
    ⑥董力勇.京剧舞美写意性该说[J].戏剧文学,200,4,(11):81.
    ①杨军.京剧舞美设计浅谈[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1,(4).
    ②白山.论京剧服装的艺术审美与呈现[J].戏剧之家,2011,(1):27.
    ③王川.京剧传统服饰的色彩特点分析[J].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09,(8):110-113.
    ④王力椮.京剧脸谱艺术中色彩的视觉及心理表述性[J].四川戏剧,2008,(3):79.
    ⑤栗晓枢,王秀峰.京剧脸谱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局限[J].艺术研究,2011,(4):48-49.
    ⑥傅谨.京剧与梅兰芳的文化意义[J].中国京剧,2009,(4).
    ⑦师有波.方荣翔京剧表演艺术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5.
    ①于文青.尚小云的人格魅力和艺术特色[J].中国京剧,2000.(1):6-7.
    ②陈培伸.程砚秋与21世纪京剧之发展[J].戏曲艺术,2001.(1).
    ③刘杰.中国京剧与西方歌剧审美表现之比较[D].河南大学,2007.
    ④刘杰.中国京剧与西方歌剧审美表现之比较[D].河南大学,2007.
    ⑤彭丽丽.京剧“青衣”唱法与“美声”女高音唱法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
    ⑥李伟民.变异与融通:京剧与莎士比亚戏剧的互文与互文化[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①俞冰.中国艺术研究院收藏的京剧老唱片版本研究[J].内蒙古艺术,2004,(1):68-69.
    ②李楠.杨宝患老唱片录音浅析[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1,(2):102.
    ③蒋锡武.我的三点想法[J].中国戏剧,2002,(7):58-59.
    ④孙德胜.应该重视学生的京剧教育[J].中国京剧,1997,(11):31.
    ⑤何雨婷.古今交融的时代感—观京剧《野猪林》之后浅论现代京剧发展与教育[J].上海戏剧,2012,(5):27.
    ⑥吕雅莉.在高校加强京剧艺术教育的思考[J].中国京剧,2008,(3):39.
    ⑦余件.对传统京剧音韵体系的简要回顾与美学思考[J].探索与争鸣,2007,(11):124.
    ①陈小田.什么是传统的京剧音韵[J].上海戏剧,1980,(1):57.
    ②张伟品.戏曲(京剧)音韵学缘起[J].上海戏剧,2004,(Z1):33.
    ③张云溪.京剧的武打知识[J].中国戏剧,1992,(6):50.
    ④仲言.让民族瑰宝在新世纪重放异彩——关于京剧继承创新的几点思考[J].中国京剧,2009,(11):4-7.
    ⑤单汝鹏.试论京剧的继承、创新和改革发展[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5):52-55.
    ⑥严庆谷.浅谈京剧发展中的障碍[J].中国戏剧,2002,(3):45.
    ⑦刘乃伦.制约当前京剧发展的瓶颈与对策[J].上海戏剧,2005,(1):11-12.
    ①戴廉.扶持京剧发展的政策考量[J].瞭望,2005,(17):21.
    ②蒋琴.京剧与教育的联姻——艺术教育普及化的新尝试[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1):166-189.
    ③王媛媛.浅谈“京剧进课堂”对京剧发展和京剧出版的意义[J].文学界(理论版),2012,(6):269-270.
    ④李索霞.为京剧进课堂叫好[J].中国戏剧,2008,(7):46-47
    ⑤刘红.浅“谈“京剧进校园”的现实意义[J].神州民俗,2010,(152):47-18.
    ①燕筠.“京剧进课堂”的意义及教学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9,(15):74.
    ②司亚丹.京剧进课堂为衰落的戏曲打开天窗[J].音乐周报,2008,(13).
    ③白宏太.“京剧进课堂”的文化意义[J].人民教育,2008,(7):23-24.
    ④于艺.京剧进课堂 文化入人心——浅淡京剧进中小学课堂的深层意义[J].歌海,2009.(3):139-141.
    ⑤许蓓蓓.京剧进入义务教育课堂有感[J].剧影月报,2008,(6):130.
    ⑥杨为强.“京剧进课堂”:传承传统文化的良好途径[J].文化月刊,2008,(9):120.
    ①黄霁蓝.培养学生对民族艺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修养——对“京剧进课堂”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8,(16):42.
    ②祁银环.谈京剧进课堂的认识[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9,(12):43.
    ③傅谨.让什么样的京剧进校园?[J].中国新闻周刊,2008,(8):7,1-75.
    ④段会冬.“京剧进学校”的教育学思考[D].中央民族大学,2009:.
    ⑤徐瑛.京剧进课堂三思而后行[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8,(5):15-16.
    ⑥肖川.京剧进课堂:试点不要虚晃枪[J].青年教师,2008,(8):12-13.
    ⑦陈桂生.“京剧进课堂争议”大观[J].全球教育展望,2008,(10):90.
    ①朱大可.样板戏教材的“三宗罪”[J].中国新闻周刊,2008,(7):86.
    ②温如华、解玺璋、郭文景、傅谨.京剧进入中小学课堂引发激辩[J].中国音乐教育,2008,(1):6.
    ③温如华、解玺璋、郭文景、傅谨.京剧进入中小学课堂引发激辩[J].中国音乐教育,2008,(4):6.
    ④温如华、解玺璋、郭文景、傅谨.京剧进入中小学课堂引发激辩[J].中国音乐教育,2008,(4):6.
    ⑤程念棋.样板戏的艺术性和导向问题[J].探索与争鸣,2008,(5):24.
    ⑥丰来迎、肖川、文喆.“京剧进课堂”之议[J].中国德育,2008,(5):12-14.
    ⑦马卉.关于“京剧进校园”的几点认识与思考[J].大众文艺(理论),2009,(1):6-7.
    ①汪黎明.振兴民族文化与“京剧进校园”[J].艺术评论,2011,(5):117-120.
    ②胡申生.是引导还是误导—对京剧唱段引入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几点质疑[J].探索与争鸣,2008,(4):40-42.
    ③刘学梁.教育政策视角下的“京剧进课堂”调查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1.
    ④马瑞.京剧进中小学课堂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武汉市音乐教学试点学校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1.
    ①许靓.京剧进课堂所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②崔娜.京剧进中小学音乐课堂的现状调查研究—以黑龙江省小学为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
    ③夏默.“中小学京剧进课堂”实施的现状与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11.
    ④欧孔群.京剧进课堂 曲韵遍芬芳—南宁市翡翠园学校京剧进课堂小记[J].广西教育,2010,(10):8.
    ⑤毕朝霞,于华新.让京剧轻松进课堂[J].中国音乐教育,2009,(4):19-21.
    ⑥张旭东.传统与现代携手 建构京剧新课堂—关于京剧进校园的尝试与思考[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版,2009,(2):58-59.
    ①赵莉.京剧进入初中音乐课堂的实践研究[J].教育探索,2010年专刊《闸北教育科研(2009-2010)》
    ②张亚红,刘青莲.为京剧架设一座桥梁[J].中国京剧,2009,(6):42-45.
    ③徐国昌,蒋亚娟.关于京剧进入小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感触[J].艺海,2009,(8):98-99.
    ④课程教材研究所音乐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⑤《京剧进课堂》从书编委会.《京剧进课堂》(小学版)[M].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8.
    ⑥《京剧进课堂》从书编委会.《京剧进课堂》(中学版)[M].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8.
    ①选自《京剧进课堂调研报告》
    ②选自《中小学京剧进课堂北京市试点系列项目工作总结》
    ③http://www.nacta.edu.cn/node/3070我院举办“全国中小学京剧进课堂北京市试点工作系列项目”音乐教师教学培训
    ④选自《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工作总结》
    ①选自《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工作总结》
    ②选自《中小学京剧进课堂北京市试点系列项目工作总结》
    ③选自《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上作总结》
    ④选自《全国中小学京剧进课堂北京试点工作系列项目、中小学京剧进课堂北京市试点系列项目工作总结》
    ①选自《京剧进课堂调研报告》
    ②选自《京剧进课堂调研报告》
    ①选自《京剧进课堂调研报告》
    1[英]约翰·布莱金 著 马英珺 译 陈铭道 校.人的音乐性[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5.
    ①郑杭生,李强,李路路.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1.
    ①刘学梁.教育政策视角下京剧进课堂调查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1:48.
    ②王琰琰.“京剧进课堂”:有成果,要坚持[N].中国文化报.2009-07-25
    ①[美]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熊蕾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197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教育部《丛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丛[2001]17号)
    [3]国家地方课程管理指南(征求意见稿)
    [4]王耀华.乐韵寻踪-十耀华音乐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5]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6]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A].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
    [8]黄翔鹏.中国人的音乐和音乐学[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
    [9]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熊蕾,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10]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1]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编辑部.中国音乐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
    [12]项阳.当传统遭遇现代[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13]柯达伊.论匈牙利民间音乐[M].廖乃雄等,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14]管建华.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5]管建华.音乐人类学的视界[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6]特里斯·M·沃尔克.音乐教育与多元文化——基础与原理[M].田林,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7]马达.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18]曹理,何工.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9]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0]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1]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2]马达.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23]谢嘉幸,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4]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5]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丛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26]叶纯之,蒋一民.音乐美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27]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8]曾随今.音乐社会学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29]钟启泉.学科教育展望丛书: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0]邹爱民,马东风译.音乐教育学:音乐辞典条目汇辑[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31]王炳照,郭齐家,刘德华等.简明中国教育史(第四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2]刘云翔,魏煌.音乐教育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
    [33][美]迈克尔·L·马克.当代音乐教育[M].管建华,乔晓冬,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34]尹爱青.音乐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5]曹理.普通音乐教育学概论[M].北京:北京帅范学院出版社,1990.
    [36]曹理,何工.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7]曹理,缪裴言,廖家骅.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38]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39]蔡觉民,杨立梅.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40]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1]李姐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42]特里斯·L·沃克尔著.音乐教育与多元文化——基础与原理[M].周村,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3]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44]艾伯利斯.音乐教育原理[M].刘沛,译.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45]马达.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46]刘沛.美国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47]谢嘉幸,杨燕宜,孙海.德国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48]缪裴言,缪力,林能杰.日本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49]魏煌,侯锦虹.苏联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50]普凯元.音乐心理学基础[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8.
    [5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5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丛础(第2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53]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心理学基础(第2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54]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译.瞿葆奎,校.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55]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56]陆明德主编.现代中小学艺术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57]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58]李秉德主编.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59]陈永明.现代教师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60]戴维·埃里奥特.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M].齐雪赖达富,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61]郭声健.音乐教育新概念[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
    [62]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63]威廉·M·安德森,帕特里夏·希汉·坎贝尔编.音乐教育的多元文化视野[M].曹水清等,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4]洛秦.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
    [65]郑长铃,王珊.南音(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丛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66]尹爱青.音乐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7]管建华.后现代音乐教育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8]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69]王坤庆.现代教育哲学[M].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70]诺丁斯.教育哲学[M].许立新,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1]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72]钟启泉.现代课程论(新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73]尹爱青.音乐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4]吴也显.教学论新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75]本纳.普通教育学[M].彭正梅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6]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77]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8]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9]李秉德,檀仁梅.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80]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81]布鲁纳.教育过程[M].邵瑞珍,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82]钟启泉,陈永明.现代教师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83]蔡克勇.21世纪中国教育向何处去[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84]福禄培尔.人的教育[M].孙祖复,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85]扈中平.现代教育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86]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87]顾明远,孟凡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1.
    [88]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89]陶晓勇主编.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90]陈泓如主编.中学音乐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91]逸才.京剧进课堂(高中版)[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8.
    [9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王耀华.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意义及其展望[J].音乐研究,1996,(1).
    [2]王耀华.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之得失[J].音乐研究,1994,(1).
    [3]王耀华.中国音乐教育学的形成、发展及其启示[J].中国音乐,1999,(2).
    [4]王耀华.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J].音乐研究,2002,(1).
    [5]王耀华.根,深扎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6,(1).
    [6]杨荫浏.国乐前途及其研究[J].中国音乐学,1989,(4).
    [7]黄翔鹏.论中国传统音乐的保存和发展[J].中国音乐学,1987,(4).
    [8]周荫昌.以中华文化为母语,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J].中国音乐教育,1996,(3).
    [9]赵宋光.“扎根办学”实践的文化学与教育学意义[J].中国音乐,2000,(1).
    [10]樊祖荫.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及其在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J].中国音乐,2004,(4).
    [11]樊祖荫,谢嘉幸.中国(大陆)以音乐文化多样性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发展现状及前景[J].中国音乐,2008,(2).
    [12]谢嘉幸.建设有音乐学与教育学双重品格的音乐教育学[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3,(1).
    [13]伊·斯帕肖特邹爱民译.音乐教育的概念[J].中国音乐,1991,(4).
    [14]谢嘉幸.关于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文化思考[J].音乐研究,1994,(2).
    [15]谢嘉幸.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研究综述[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5,(3)
    [16]谢嘉幸.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J].中国音乐,2000,(1)
    [17]谢嘉幸.任重道远的跨世纪的音乐教育工程[J].人民音乐,1996,(5).
    [18]樊祖荫.传统音乐与学校音乐教育[J].音乐研究,1994,(4).
    [19]费孝通.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J].思想战线,2004,(2).
    [20]管建华.后现代教育学与音乐教育学[J].中国音乐,2005,(1).
    [21]管建华.音乐教育应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南京师范大学“十五’211工程”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研究项目[J].中国音乐季刊,2007,(4).
    [22]管建华.21世纪中国音乐教育面临的挑战:课程改革与文化[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1999,(3).
    [23]修海林.中国音乐教育跨世纪的选择[J].乐府新声,1996,(4).
    [24]修海林.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中两种体系的存在与启示[J].中国音乐教育,1995,(4).
    [25]杜亚雄.中西音乐及“全球化”[J].人民音乐,2001,(7).
    [26]曹理.我国音乐教育学学科发展回顾与前瞻[J].中国音乐教育,2004,(10).
    [27]曹理.我国音乐教育学学科发展回顾与前瞻之二[J].中国音乐教育,2004,(11).
    [28]曹理.我国音乐教育学学科发展回顾与前瞻之三[J].中国音乐教育,2004,(12).
    [29]马达.乡上音乐文化进课堂的实践与思考[C].北京: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论文集,2010.
    [30]马达.福建省乡上音乐文化进课堂的实践与思考——兼论区域性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教育探究,2009,(1).
    [31]冯光钰.国民音乐教育与中华文化母语[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96,(2).
    [32]张启珩.母语:根基和未来——论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学,1996,(4).
    [33]周荫昌.以中华文化为母语,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在全国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上的总结报告(节选)[J].中国音乐教育,1996,(3).
    [34]王文澜.素质教育视野中的中学音乐课程实施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
    [35]黄志中.芗剧进中学音乐课堂的初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6]王丽莉.色彩斑斓的民族音乐教育——印度音乐教育一瞥[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
    [37]乐康.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南京本上音乐教育探究——以南京白局、方山大鼓为例[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1).
    [38]贺宇.保护·传承·发展——“阴山音乐文化与内蒙古乡上音乐教育研究学术研讨会”[J].综述内蒙古艺术,2008,(2).
    [39]沈洽.民族音乐与文化国策[J].北方音乐,2000,(3).
    [40]徐继存,段兆兵,陈琼.论课程资源与利用[J].教育学报,2002,(2).
    [41]吴惠青,金海燕.我国地方课程研究的现状与反思[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5)
    [42]徐洁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含义、目的及地位[J].教育研究,2005,(8)
    [43]贾丽辉.浅谈对地方课程的理解与认识[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1).
    [44]刘旭东.知识管理:地方课程的本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4).
    [45]张海生.试谈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J].新课程研究,2010,(7).
    [46]张伟燧,王双兰.国外地方课程开发透视[J].当代教育论坛,2003,(1).
    [47]王鉴,安富海.我国地方课程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48]孟凡丽.国外地方课程开发机制的几类模式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3,(11).
    [49]徐辉,辛治洋.略论美国地方课程的开发与管理[J].教育研究,2002,(3).
    [50]吴刚平.国外课程开发机制的基本类型及改革经验[J].教育研究,2000,(10).
    [51]钟启泉,杨明全.主要发达国家丛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动向及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1,(4).
    [52]白月桥.俄罗斯课程改革的具体剖析及其借鉴意义[J].首都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
    [53]王义君.走出地方课程管理的误区[J].人民教育,2006,(12).
    [54]成尚荣.地方课程管理和地方课程开发[J].教育研究,2004,(3).
    [55]徐冰鸥.地方课程开发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5,(21).
    [56]张相学.从课程开发到课程理解——现代西方课程模式的演化轨迹与当代启示[J].辽宁教育研究,2007,(1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