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城市化进程中转制民族社区建设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种既不同于城市社区也不同于农村社区的特殊社区类型——转制社区。目前关于转制社区的研究成果较少,而关于少数民族转制社区的研究更少,因此转制民族社区研究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领域。社区建设是转制民族社区发展的重要途径。所以本文试图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查的案例,探讨转制民族社区建设的模式。
     本文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是社区治理理论和社会空间理论。社区治理理论倡导社区建设主体应多元化,本研究重点关注了转制民族社区建设中政府、社区组织、居民三大主体及主体间的关系。由于转制社区的许多变化都是源于空间的改变,空间生产了居民新的行为,居民的行为也在生产新的空间,从而使居民在新空间的使用中形成了新的生活模式。因此社会空间理论也成为本文的理论基础。
     本研究从社区建设的主体及主体间关系、社区建设的内容等方面入手,构建转制民族社区建设的模式。从社区建设的主体看,在转制民族社区建设中,政府、社区组织和居民是社区建设的三大主体;从社区建设的内容看,转制民族社区建设与一般的城市社区建设、农村社区建设的不同点在于:一是要重视转制居民市民化的问题,二是要特别关注少数民族的生活风俗及精神信仰,三是要考虑基层管理体制的转变。
     本文探讨的转制民族社区建设模式——“常营模式”不同于其他模式的特点表现为:在管理体制的转变上直接从村管理转变为社区管理;在社区建设主体及主体间关系上是由政府制定政策,社区组织实施,居民共同参与;在社区建设内容上,从农民再就业和心理调节等方面入手关注转制居民市民化,从穆斯林社区的清真饮食的满足和清真寺等活动场所的建设方面关注少数民族特殊的生活需求。
There are some special communities-transitional communities which differ from urban communities and village communities coming into being during the course of urbanization. Resently the study on transitional communities is not much, and even less than that on transitional ethnic communities. So it is worth to paying more attention on the study of transitional ethnic communities. And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s a good wa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ansitional ethnic communities. The pre-existing research mainly talked about the model of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n urban and villiage communities but less in transitional ethnic communities. Thus this dissertation tries to research a model of transitional ethnic communities' construction based on survey.
     According to community governance theory, the subjects of community construction should be diversified. This dissertation pays close attention to three subjects including government, community organization and residents. The study frame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based on the community governance theory. Many of the changes of the transitional community are relationed to the spatial changes. Space produces residents' action but residents' actions also produce new space. And then residents form their new life style in a new space. Thus it can be seen that space theory has become one of the theoretical basis on the full dissertation.
     This research builds a model of transitional ethnic communities' construction which from the subject and content of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n this model the government, community organization and resident are the main subjects. In respect of content, there are three points which differ from urban community and village community:the attention to residentialization, the lives of ethnic minority customs, spiritual beliefs, and the reform of management at the primary level.
     Therefore this dissertation sums up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transitional ethnic communities' construction-ChangYing model. With regard to the subjects of community construction, the practices in ChangYing are the policy-making of Government,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and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residents. As for content, they take residentialization seriously by re-employment 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for residents, and take measures to meet Muslim Diet places of worship in the building of mosque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special needs of minority. And the management system is directly from the village management changing into the community management.
引文
1 王青山,刘继同著.中国社区建设模式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329.
    2 [法]H.孟德拉斯著.农民的终结(,李培林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 郑权.中国社区基本情况调查报告.社区,2005,(6):26.
    1 周大鸣,高崇.城乡结合部社区的研究.社会学研究,2001,(4):99.
    2 李培林.巨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2,(1):171.
    3 [德]费迪南·滕尼斯著.共同体与社会(,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 Gans, H.. The Urban Village. Free Press,1962.
    5 王思斌.体制改革中的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分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10.
    6 丘海雄.社区归属感——香港与广州的个案研究.中山大学学报,1989,(2):60.
    7 单箐箐著.社区情感与社区建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16.
    1 胡宗山.全国社区建设模式评析.中国民政,2001,(6):21~22.
    1 王青山,刘继同著.中国社区建设模式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05、314.
    1 王青山,刘继同著.中国社区建设模式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317.
    2 李培林.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 蓝宇蕴著.都市里的村庄——一个“新村社共同体”的实地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4 折晓叶,陈婴婴.超级村庄的基本特征及“中间”形态.社会学研究,1997,(6).
    1 吴绍琪,薛育余..重庆城郊农转非社区问题及对策——石桥镇柳背桥小区个案分析.城市问题,2004,(6).
    2 李永伟.城市化背景下转制社区建设的路径选择.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1).
    1 徐婷婷.杭州市农转居公寓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经济论坛,2008,(22).
    2 郭艳华冯广俊.转制社区城市化、城市社区现代化——以广州市黄埔区为例.南方论坛,2007,(1):50~52
    1 以上根据“夏建中.现代西方城市社区研究的主要理论与方法.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相关内容整理而成.
    2 王思斌.体制改革中的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分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
    3 丘海雄.社区归属感——香港与广州的个案研究.中山大学学报,1989,(2):60.
    4 单菁菁著.社区情感与社区建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16.
    5 Jeniffer. E. Cross, Conceptualizing community attachment, E-journal of sociology,2001.
    6 丘海雄.社区归属感——香港与广州的个案研究.中山大学学报,1989,(2):60~61.
    7 单菁菁著.社区情感与社区建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 徐济益,刘爱莲.城市社区民间组织与驱动功能分析——以南京鼓楼区社区民间组织为例.城市问题,2005,(05):95
    2 侯玉兰.石景山社区中介组织的现状与发展研究.新视野.2005(3):59
    3 何金晖.社区民间组织兴起缘由及发展策略探讨.社会主义研究.2010,(01):96
    4 邓恩远.社区民间组织的特征与功能定位分析.中州学刊.2006,(04):107
    1 唐政秋.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相关问题研究.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4):6
    2 宋雪飞.社区民间组织新功能解释——后单位现象解决方案之一.兰州学刊.2008,(11):109
    3 徐济益,刘爱莲.城市社区民间组织与驱动功能分析——以南京鼓楼区社区民间组织为例.城市问题,2005,(05):98
    4 张苏辉.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途径和方式研究.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34.
    5 此处综合了杨贵华、邓恩远、赵学昌、唐政秋等多人的观点。
    1 郑杭生.农民市民化:当代中国社会学的重要研究主题.甘肃社会科学,2005,(4):5.
    1 [德]G.齐美尔.桥与门——齐美尔随笔录(,涯鸿,宇声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
    1 路小昆.徘徊在城市边缘:城郊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
    2 王进,侯远志.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综述.安徽农业科学,2008,(6)
    1 田珍.我国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观点综述.经济纵横,2006,(4).
    2 沈关宝,王慧博.解读“失地农民问题”——国内外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综述.江西社会科学,2008,(1):1191.
    3 毛丹.赋权、互动与认同:角色视角中的城郊农民市民化问题.社会学研究,2009,(4):28-55.
    1 于宁.常营城市化工作模式成典范.品常社区报,2009-6-18,第46期第2版.
    1 安瑞龙.常营一村村史.2000:1.
    2 品常社区报.2008-9-25,第13期第8版.
    3 根据ARL访谈内容整理。
    4 安瑞龙.常营一村村史.2000:2.
    1 安瑞龙.常营一村村史.2000:3~4.
    2 安瑞龙.常营一村村史.2000:6、7.
    3 根据MK访淡记录整理。
    1 品常社区报.2008-10-30,第17期第3版
    1 品常社区报.2008—10—16,第15期第4版
    1 参照“品常社区报.2008-11-27,第21期第5版”相关内容整理
    2 参照“品常社区报.2009-1-8,第26期第5版”相关内容整理
    3 参照“品常社区报.2008-9-25,第13期第4版”相关内容整理
    1 参照“品常社区报.2008-10-23,第16期第3版”相关内容整理
    2 参照“品常社区报.2009-2-19,第30期第5版”相关内容整理
    3 安瑞龙.常营一村村史.2000:14.
    1 参照“品常社区报.2008-12-4,第22期第5版”相关内容整理
    2 参照“品常社区报.2009-219,第30期第3版”相关内容整理
    1 安瑞龙.常营一村村史.2000:1、13
    2 常营地区政府网http://cydq.bjchy.gov.cn.2007-12-07
    1 常营地区政府网http://cydq.bjchy.gov.cn.2007-12-07
    2 品常社区报.2008-7-2第1期,第4-5版
    1 常营地区政府网http://cydq.bjchy.gov.cn.2009-5-4
    1 史柏年主编.社会保障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3-14.
    1 品常社区报.20081218,第24期第1版.
    2 新浪网.北京阳光热线.
    3 品常社区报.20087-2,第1期第6版
    1 品常社区报.2008-7-31,第5期第2版.
    1 朝阳区社会建设1+4文件”之《朝阳区社区管理办法(试行)》:4649
    1 朝阳区社会建设1+4文件”之《朝阳区社区管理办法(试行)》:63
    2 朝阳区社会建设1+4文件”之《朝阳区社区管理办法(试行)》:64
    1 品常社区报.200887,第6期第6版
    2 品常社区报.2008-7-2,第1期第3版
    1 曹农轩.常营地区拓展政府工作新领域 引进专业机构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教育.朝阳报,2010-4-27.
    1 昊爽,秦启文.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研究进展.安徵农业科学,2008,(23):10193—10194
    1 单菁菁著.社区情感与社区建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14.
    2 苗艳梅.城市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对武汉市504户居民的调查分析.青年研究,2001,(1):39.
    3 程燕.城郊结合部居民社区归属感和社区参与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成都:四川大学,2006:16.
    4 单菁菁著.社区情感与社区建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14.
    5 程燕.城郊结合部居民社区归属感和社区参与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成都:四川大学,2006:16.
    6 单菁菁著.社区情感与社区建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14.
    1 单菁菁著.社区情感与社区建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16.
    2 程燕.城郊结合部居民社区归属感和社区参与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成都:四川大学,2006:17.
    1 王青山,刘继同著.中国社区建设模式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317.
    [1]白友涛,朱玲芳.城市社区民间组织发展状况调查——以南京市鼓楼区社区民间组织为例.社区,2006,(2).
    [2]白友涛著.盘根草——城市现代化背景下的回族社区.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
    [3]曹国栋主编.转制社区干部培训实用读本.广州:广州出版社,2006.
    [4]陈传锋主编.进城农民市民化心理转型.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5]陈德俊.转制社区集体经济审计初探.中国内部审计,2006,(9).
    [6]陈和午.土地征用补偿制度的国际比较及借鉴.世界农业,2004,(8).
    [7]陈万灵.农村社区变迁——一个理论框架及其实证考察.北京: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8 ]陈薇.空间·权力:社区研究的空间转向:[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9]陈伟东.江汉:社区建设的模式创新.中国民政,2000,(11).
    [10]陈信勇,蓝邓骏.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制度建构.中国软科学,2004,(3).
    [11]陈映芳等著.都市大开发——空间生产的政治社会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12]陈映芳等著.征地与郊区农村的城市化——上海市的调查.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
    [13]陈振华.利益、认同与制度供给:居民社区参与的影响因素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清华大学,2004.
    [14]成都市锦江区委党校课题组.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理论探索,2003,(6).
    [15]程燕.城郊结合部居民社区归属感和社区参与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成都:四川大学,2006.
    [16]大卫·哈维,黄晓武.列菲弗尔与《空间的生产》.国外理论动态,2006,(1).
    [17]单菁菁著.社区情感与社区建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8]邓恩远,赵学昌.城市社区民间组织的治理对策探析.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4).
    [19]邓恩远.社区民间组织的特征与功能定位分析.中州学刊.2006,(4).
    [20]窦泽秀.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的重建.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2,(1).
    [21]费晓峰,赵春江.从农民生活模式变化谈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再社会化问题.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22]冯伟芳.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心理探析.黑河学刊,2004,(5).
    [23]凤英华.社区发展中的居民参与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2008.
    [24]顾朝林等著.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研究.科学出版社,1995.
    [25]顾骏.社区居委会向何处去——顾骏教授谈转型中的居委会.社区,2005,(2)上.
    [26]郭风英.转型期社区多元治理模式的构建——以湖北省L市X集团改制社区为个案.理论界,2007,(10).
    [27]郭广雷.上海市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28]郭书田,刘纯彬.失衡的中国:农村现代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
    [29]郭艳华,冯广俊.转制社区城市化、城市社区现代化——以广州市黄埔区为例.南方论坛,2007,(1).
    [30]何金晖.社区民间组织兴起缘由及发展策略探讨.社会主义研究,2010,(1).
    [31]何雪松.新城市社会学的空间转向.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32]侯玉兰.石景山社区中介组织的现状与发展研究.新视野,2005,(3).
    [33]胡宗山.全国社区建设模式评析.中国民政,2001,(6).
    [34]黄达远,文丰.冲击与调适:都市化对伊斯兰教世俗化的影响考察.新疆社会科学,2009,(5).
    [35]黄达远.伊斯兰教在城市化进程中的若干趋势.中国宗教,2008,(3).
    [36]黄祖辉,毛迎春.浙江农民市民化——农村居民进城决策及进城农民境况研 究.浙江社会科学,2004,(1).
    [37]蒋连华.关于我国少数民族散居城市多民族社区建设的思考.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5).
    [38]蒋学基,叶海燕,俞志宏,等.美国社区非政府组织的运行情况及其启示浙江社会科学,2002,(4).
    [39]焦莉莉.城市居民社区参与动力及影响因素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重庆:重庆大学,2007.
    [40]焦连杰.农民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及其解决——图式理论的视角.宁夏社会科学,2009,(5).
    [41]蓝宇蕴.都市村社共同体——有关农民城市化组织方式与生活方式的个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5,(2).
    [42]蓝宇蕴著.都市里的村庄——一个“新村社共同体”的实地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43]雷洁琼.转型中的城市基层社区组织:北京市基层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4]黎熙元,童晓频,蒋廉雄著.社区建设——理念、实践与模式比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5]李波,苗薇薇.发达国家社区建设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山东社会科学,2009,(11).
    [46]李春敏.近年来马克思社会空间思想研究综述.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0,(3).
    [47]李俊夫著.城中村的改造.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8]李立刚,王志雄等著.城市化理论与实践——云南城市化进程的若干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
    [49]李培林.巨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2,(1).
    [50]李培林著.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1]李淑霞.村委会、居委会改制后社区党建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社区党建,2004,(2).
    [52]李素华.对认同概念的理论述评.兰州学刊,2005,(4).
    [53]李雪萍,陈伟东.论社会建设经由社区建设.社会科学研究,2008,(1).
    [54]李永伟.城市化背景下转制社区建设的路径选择.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1).
    [55]李永文.社会空间研究的方法.地理科学进展,1996,(4).
    [56]李志刚,于涛方,魏立华,等.快速城市化下“转型社区”的社区转型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07,(5).
    [57]良警宇.从封闭到开放:城市回族聚居区的变迁模式.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1).
    [58]良警宇.牛街:一个城市回族社区的变迁.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59]廖小军.城市化中失地农民与制度安排的合理化.社会科学辑刊,2005,(2).
    [60]廖小军.中国失地农民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61]林钧昌.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民族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5.
    [62]林拓,[日]水内俊雄等著.现代城市更新与社会空间变迁——住宅、生态、治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63]林新伟.农村城市化进程中转型社区建设和治理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苏州:苏州大学,2007.
    [64]刘天明.西北回族社区现代化模式的独特性与条件性.宁夏社会科学,2000,(3).
    [65]刘宜君.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变迁中社区中介组织的培育.闽江学院学报,2009,(6).
    [66]刘应杰.城市化的微观视角:个人的城市化.社会,1995,(5).
    [67]卢汉龙.中国城市社区的治理模式.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4,(1).
    [68]陆飞杰.对城郊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的思考——以江苏省为例.城市问题,2006,(3).
    [69]陆扬.社会空间的生产——析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甘肃社会科学,2008,(5).
    [70]路小昆.徘徊在城市边缘:城郊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
    [71]路小昆.如何管理城郊的“农转居”社区.社区,2007,(5)下.
    [72]吕维平.失地农民住房安置模式探讨.城市问题,2007,(5).
    [73]马戎,潘乃谷,周星.中国民族社区发展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4]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5]马小华.寺与坊:二元视角下探析回族寺坊组织的作用与地位.宁夏社会科学,2009,(5).
    [76]马宗保.回族聚居村镇调查研究——单家集卷.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
    [77]毛丹,王燕锋.J市农民为什么不愿做市民——城郊农民的安全经济学.社会学研究,2006,(6).
    [78]毛丹.村庄的大转型.浙江社会科学,2008,(10).
    [79]毛丹.赋权、互动与认同:角色视角中的城郊农民市民化问题.社会学研究,2009,(4).
    [80]毛丹.一个村落共同体的变迁.北京:学林出版社,2000.
    [81]毛丹等.城郊农民市民化新问题观察.浙江社会科学,2008,(2).
    [82]梅军.上世纪末以来我国城市少数民族社区研究综述.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83]苗艳梅.城市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对武汉市504户居民的调查分析.青年研究,2001,(1).
    [84]莫佩华.试论社区对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影响.消费导刊,2009,(9).
    [85]南文渊,卢守亭.少数民族城市化研究综述.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
    [86]潘屹著.家园建设:中国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分析.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87]潘泽泉.当代社会学理论的社会空间转向.江苏社会科学,2009,(1).
    [88]裴圣愚.城市民族社区建设研究——以湖北省襄樊市友谊街回族社区为例.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
    [89]彭穗宁.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再社会化.调查研究,2005,(9).
    [90]丘海雄.社区归属感——香港与广州的个案研究.中山大学学报,1989,(2).
    [91]沈关宝,王慧博.解读“失地农民问题”——国内外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综述.江西社会科学,2008,(1).
    [92]沈惠莉,徐孟雷.宁波市海曙区农村转型社区建设面临“四难”.社区.2006,(135).
    [93]史娟.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研究述评.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94]束锡红,刘天明,刘光等著.西北回族社区现代化实践的新探索.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95]宋全成.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及对策——非自愿移民与社会学研究的双重视角.社会科学辑刊,2009,(2).
    [96]宋雪飞.社区民间组织新功能解释——后单位现象解决方案之一.兰州学刊,2008,(11).
    [97]孙柏瑛,游祥斌,彭磊.社区民主参与:任重道远——北京市区居民参与社区决策情况的调查与评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2).
    [98]孙林.广州市转制社区治安管理困境原因探析.经济研究导刊,2008,(4).
    [99]孙晓青.住宅区功能化与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变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100]唐·巴特尔.论社会空间的基本形式及其方法论意义.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
    [101]唐政秋.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相关问题研究.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102]田珍.我国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观点综述.经济纵横,2006,(4).
    [103]童华胜.城市化进程中城郊结合部失地农民继续社会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6.
    [104]万军,张希.依托社区社会组织另辟公共服务蹊径.社区,2010,(01).
    [105]王翀.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公共空间构成与管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杭州:浙江大学,2005.
    [106]王怀勇.中国农村社会福利保障体制的形成与变迁.社会科学研究,2009,(4).
    [107]王进,侯远志.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综述.安徽农业科学,2008,(6).
    [108]王青山,刘继同著.中国社区建设模式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09]王思斌.体制改革中的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分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
    [110]王晓磊.“社会空间”的概念界说与本质特征.理论与现代化,2010,(1).
    [111]王颖,杨贵庆.社会转型期的城市社区建设.北京: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112]文军.农民的“终结”与新市民群体的角色“再造”——以上海郊区农民市民化为例.社会科学研究,2009,(2).
    [113]文军.农民市民化: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型.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114]吴莉萍等.城市化对乡村社区地方感的影响分析——以北京三个乡村社区为例.北京社会科学,2009,(2).
    [115]吴绍琪,薛育余.重庆城郊农转非社区问题及对策——石桥镇柳背桥小区个案分析.城市问题,2004,(6).
    [116]吴爽,秦启文.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研究进展.安徽农业科学,2008,(23).
    [117]吴新叶.城市社区民间组织中的非法人化现象:问题与应对——对上海市13个街道的调查与分析.城市问题.2008,(4).
    [118]吴子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为何不导致城市化——江苏省城市化滞后原因实证分析.南京社会科学,2000,(7).
    [119]夏建中.现代西方城市社区研究的主要理论与方法.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120]谢志岿著.村落向城市社区的转型:制度、政策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问题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21]徐济益,刘爱莲.城市社区民间组织与驱动功能分析——以南京鼓楼区社区民间组织为例.城市问题,2005,(5).
    [122]徐婷婷.杭州市农转居公寓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经济论坛,2008,(22).
    [123]许英凤.城镇化进程中“城中村”社区治理模式探究:[硕士学位论文].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124]阎古定,胡祥.失地农民生活方式变化指标体系与实证分析.理论月刊,2009,(10).
    [125]杨波.从乡村治理到社区治理:对本人国失地农民问题的几点反思.农村农业农民,2006,(6).
    [126J杨波.论我国失地农民社区治理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农村经济,2006,(7).
    [127]杨贵华.对当前我国社区民间组织建设的思考.科学社会主义,2005,(2).
    [128]杨荣.浅论社区建设中的居民参与.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129]杨文炯.变迁中的城市回族穆斯林族群社区研究:以兰州市回族穆斯林族群社区的调查为视点:[博士学位论文].兰州:兰州大学,2000.
    [130]杨文炯.互动调试与重构——西北城市回族社区及其文化变迁研究.北京:民族出版设,2007.
    [131]叶艇.香港社区民间组织如何生存.社区,2007,(3).
    [132]易方,周云华.论进城就业农民的再社会化.求索,2005,(10).
    [133]尹立家,尤红洁,顾锁群.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建设模式.社会科学论坛,2005,(11).
    [134]于洪生著.城郊村:城市化背景下的村务管理调研.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35]余建中,汪克来,黄萍.加快杭州市撤村建居地区城市管理建设.杭州科技.2006,(6).
    [136]俞萍.城市化进程中必须关注失地农民的可持续发展.天府新论,2005,(1).
    [137]曾丽萍.城市社区建设与发展中的社区参与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苏州:苏州大学,2005.
    [138]张宝锋.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研究综述.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1).
    [139]张春龙,聂玉梅.农民向市民的转化——城市化过程中进城农村人口的再社会化.城乡建设,2001,(8).
    [140]张春龙.进城农民行为规范再社会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1.
    [141]张大军,吴鹏,毛伟军.三改一化——破解农村城市化难题.宁波:宁波出版社,2005.
    [142]张鸿雁.农业人口城市化与社会结构变迁新论——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带来的思考.民族研究,2002,(1).
    [143]张虎祥.社区治理与权力秩序的重构:[博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大 学,2005.
    [144]张继焦著.城市的适应——迁移者的就业与创业.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45]张建明著.广州城中村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146]张军,王晓毅,王峰.传统村庄的现代跨越.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
    [147]张青.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居住形态的转变研究:从村落到农民集中居住区:[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148]张汝立,徐海燕.“农转居”安置政策的问题与成因.新视野,2008,(3).
    [149]张苏辉.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途径和方式研究.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150]张中复.回族现象观察的“点”与“面”——从三本回族调查资料的研究取向说起.回族研究,2003,(2).
    [151]赵过渡,郑慧华,吴立鸿,等.“城中村”社区治理体制研究——以广州市白云区柯子岭村为个案.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3).
    [152]赵文.空间的生产.国外理论动态,2006,(1).
    [153]折晓叶,陈婴婴.社区的实践——超级村庄的发展历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154]折晓叶,陈婴婴.超级村庄的基本特征及“中间”形态.社会学研究,1997,(6).
    [155]浙江省人民政府研究室课题组.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的调查与思考.浙江社会科学,2003,(4).
    [156]郑杭生.改革开放30年:快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从社会学视角看中国社会的几个显著特点.社会学研究,2008,(4).
    [157]郑杭生.农民市民化:当代中国社会学的重要研究主题.甘肃社会科学,2005,(4).
    [158]郑权.中国社区基本情况调查报告.社区,2005,(6).
    [159]周传斌.都市回族社会结构的范式问题探讨——以北京回族社区的结构变迁为例.回族研究,2004,(3).
    [160]周大鸣,高崇.城乡结合部社区的研究.社会学研究,2001,(4).
    [161]周大鸣,马建钊主编.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162]周大鸣,郭正林等著.中国乡村都市化.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163]周大鸣著.凤凰村的变迁:《华南的乡村生活》追踪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64]周林刚.城市化后失地农民生活质量的制约因素分析——基于深圳的问卷调查.广州社会科学,2009,(2).
    [165]周尚意.城市交通干线发展对少数民族社区演变的影响——以北京市马甸回族社区为例.北京社会科学,2002,(4).
    [166]周尚意.现代大都市少数民族居住区如何保持繁荣——从北京牛街回族居住空间特点引出的历史思考.北京社会科学,1997,(1).
    [167]朱元.关于转制社区党建的若干思考.探求,2006,(2).
    [168][美]Edward W.Soja著.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陆扬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169][德]G.齐美尔.桥与门——齐美尔随笔录(,涯鸿,宇声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
    [170][法]H.孟德拉斯著.农民的终结(,李培林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71][美]W.I.托马斯,F.兹纳涅茨基著.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张友云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172][美]W·F·怀特.街角社会—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的社会结构(,黄育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173][德]费迪南·滕尼斯著.共同体与社会(,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74][加拿大]简·雅各布斯著.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175][美]罗伯特·S.林德,海伦·梅里尔·林德著.米德尔敦:当代美国文化研究(,盛学文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76][美]周敏著.美国华人社会的变迁(,郭南审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177][美]周敏著.唐人街——深具社会经济潜质的华人社区(,鲍霭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178]Baldassare,Mark, Residential Satisfaction and the Community Question, Sociology and Social Research,1986.
    [179]Dru C.Gladney,Ethnic Identity in China The Making of a Muslim Minority Nationality. Orlando, Hardcourt Brace & Company.1998.
    [180]Fischer, Claude S., Networks and Places:Social Relations in the Urban Setting, Free Press,1977.
    [181]Gans,H., The Urban Village, Free Press,1962.
    L182] Janowitz, Morris, The Community Press in an Urban Setting,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7.
    [183]Jeniffer.E.Cross, Conceptualizing community attachment, E-journal of sociology, 2001.
    [184]Lynd,R. and H.Lynd.Middletown in Transition. NewYork:Hardcourt Brace Jovanovich.1929.
    [185]Lynd,R. and H.Lynd.Middletown. NewYork:Hardcourt Brace Jovanovich.1929
    [186]M.B.Gillette:Between Mecca and Beijing-Modernization and Consumption among Urban Chinese Muslims.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187]Wirth, Louis, Urbanism as a way of lif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3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